一、霍桑小說《紅字》的象征意義及人物的矛盾性(論文文獻綜述)
蒲恒清[1](2021)在《罪惡與救贖-基于神話原型批評的《紅字》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其作品充滿對人類靈魂深處執(zhí)著的探索和由此產(chǎn)生的深沉的憂思,因而受到廣大讀者和眾多評論家的關注。尤其是其代表作《紅字》,自發(fā)表之日起,就備受讀者和評論家的喜愛。國內(nèi)外學者對霍桑的作品《紅字》的研究眾多,成果頗豐。研究者們立足于作者、人物、主題、敘事技巧等方面,從象征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等視角出發(fā),展開了豐富的研究,形成了許多周密、詳實、嚴謹?shù)难芯砍晒,F(xiàn)有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有關《紅字》的主題、藝術手法、比較研究和創(chuàng)作技巧等方面,著重從女性主義批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象征主義和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對《紅字》進行探討。如:女性主義批評視角,多立足于女性主義敘事方式,研究小說中所反映的性別問題,由此推斷性別歧視阻礙人類聯(lián)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著重分析小說的人物性格,探究主人公的注定命運,升華其中的人性主題;象征主義視角,從霍桑的寫作手法著眼,研究小說中所蘊含的象征主義意象以及人物形象;神話原型批評視角,多從人物原型、情節(jié)原型、結構原型、意象原型等方面著手,刻畫人物形象,細致分析文本。在諸多研究成果之中,鮮有研究者基于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研究《紅字》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這也是本研究的起點和緣由。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是20世紀興起的文學批評理論,其包容性大,綜合了人類學、心理學、文化學、哲學等多個學科,以神話為切入點,可被運用于大部分的文學作品解讀。本文認為,從神話原型批評視角分析《紅字》,探究其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是對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具體應用,能為讀者理解納撒尼爾·霍桑的小說創(chuàng)作思想提供新的參考和研究視角。除前言與結語外,本文主體由六章組成。第一章主要介紹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從弗雷澤原型理論到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再到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從興起、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并對《紅字》做簡要介紹;同時,闡釋小說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以此展現(xiàn)研究對象。第二章,從母題原型方面論述《紅字》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全篇的中心,母題原型,緊緊圍繞《紅字》中罪惡的開端——夏娃和亞當?shù)膲櫬洹⒆飷旱拿壬桶l(fā)展——撒旦的嫉妒而展開。第三章,人物原型方面,不同的人物原型對應著罪惡的呈現(xiàn)和救贖的書寫,論述每個人物原型的同時都能揭示其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第四章,在意象原型方面,通過對紅色、森林和刑臺等意象的象征意義的描寫,揭示罪惡與救贖主題。第五章論述敘事結構原型,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喜劇、傳奇、悲劇和諷刺四種文學類型,整個組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每個季節(jié)的敘述,都揭露了其中包含的罪惡與救贖主題。第六章,從作者成長背景和集體無意識的影響兩方面探究霍?!都t字》中書寫罪惡與救贖主題的根源。本文以小說《紅字》為研究文本,結合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分別從母題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敘事結構原型等方面著手,解讀霍?!都t字》中的罪惡與救贖主題。同時,本文認為霍?!都t字》中罪惡與救贖主題是作者對人類靈魂深處執(zhí)著的探索,亦是對人類群體深沉的憂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霍桑《紅字》所體現(xiàn)的人文情懷對當下文明、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和公民誠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胡杰[2](2020)在《羅曼司里的真實 ——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的新歷史主義研究》文中指出霍桑是美國文學史上毋庸置疑的經(jīng)典作家,也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得到世界普遍承認的經(jīng)典作家,其作品總是能在不同的文學潮流下引發(fā)評論家共同的研究興趣和積極的文學爭論。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蔡司等人提出的美國小說羅曼司傳統(tǒng)中,霍桑被置于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但與此同時,他們的研究由于過于注重霍桑作品普世意義的抽象考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霍桑作品與時代現(xiàn)實語境的深度互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新歷史主義研究,是對舊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它提倡回到歷史,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下,以“文化詩學”的廣闊視野,探索文學文本與其他各種社會政治文本和文化文本之間相互映照、對話以及交流、協(xié)商的關系。正是在新歷史主義研究的啟發(fā)下,本論文決定跳出以前羅曼司研究要么遵循人性善惡、宗教道德、心理沖突的主題模式;要么關注作品象征、諷喻、原型等形式特征的研究窠臼,以時代意識為切入點,通過對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進行歷史語境的文化詩學綜合研究,表明霍桑的羅曼司作品不僅在對話主流修辭話語,互文重要的歷史事件過程中試圖構建時代的歷史真實、社會真實以及改革真實,而且參與了時代意識的塑造,是構成社會歷史的能動力量。本論文除了緒論和結語外,共分為四章。緒論包括一百五十多年年間霍桑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新歷史主義基本觀點、本論文研究方法的特定界定以及論文的基本框架結構和觀點。第一章主要從新歷史主義的視角對美國文學羅曼司傳統(tǒng)進行譜系研究。通過對19世紀文學文本和文化文本的綜合考察,本章認為霍桑羅曼司觀念提出的真實并不是如蔡司等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為了表現(xiàn)抽象的精神或超驗的真理,它其實隱含了19世紀羅曼司作家企圖顛覆理性文化的桎梏,建立想象權威的真實訴求?;羯0l(fā)出羅曼司題材匱乏的喟嘆也不是說羅曼司作家們真的想繼承中世紀浪漫傳奇的傳統(tǒng),而是借中世紀浪漫傳奇的美學庇護,嘗試新的文學實踐,開始獨立而自覺的文學虛構和文學創(chuàng)作。而在這種新的文學實踐中,他們雖然擺脫對現(xiàn)實亦步亦趨的模仿,和事實保持了一定的美學距離,但仍然指向歷史和社會的真實。第二章主要分析霍桑在《紅字》中對公民意識的塑造以及其竭力構建出的歷史真實。面對同時代有關清教起源的國家神話,霍桑塑造了清教主義時代不屈服的公民個體以及建構了一個講秩序、有溫情、重倫理的公民社會,從而從公民精神的角度連接起從17世紀清教社會到19世紀民主社會超越兩百年的歷史真實。第三章主要分析霍桑在《七個尖角閣的老宅》中對歷史意識的塑造以及其竭力構建出的社會真實?;羯Mㄟ^分別批判受制于過去形式規(guī)范,習俗觀念的歷史意識和完全拋棄歷史,激進革命的歷史意識,塑造了緩慢變革、把握當下的歷史意識,從而回應了人們在動蕩、喧囂的歷史變遷中不知所措的社會真實。第四章主要分析霍桑對《福谷傳奇》中烏托邦意識幻滅過程的追朔以及試圖構建出的改革的真實。通過對《福谷傳奇》中女權主義烏托邦意識,超驗主義烏托邦意識,以及愛欲主義烏托邦意識和田園烏托邦意識幻滅過程的分析,霍桑一方面對話了時代主要的社會改革思想,揭示了不同烏托邦理想的矛盾和缺陷,另一方再現(xiàn)了一個激情改革的時代從浪漫主義到社會實踐的幻滅過程,構建了19世紀改革的真實。結語總結全文。通過對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新歷史主義的研究,本論文認為霍桑一方面以意識、觀念為出發(fā)點,探索了歷史的真實,揭示了時代的變遷,回應了社會各項改革運動;另一方面他又以歷史和現(xiàn)實為參照,在作品中塑造了時代的公民意識、歷史意識和追溯了烏托邦意識的幻滅,是構成社會歷史的能動力量。因此,本論文認為霍桑的羅曼司從來沒有離開社會歷史的真實語境,而是以一種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重構了美國過去與現(xiàn)在、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國家、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的關系。
李利娟[3](2018)在《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審美闡釋》文中認為在霍桑創(chuàng)作的諸多主題中,罪惡主題逐漸成為霍桑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文以霍桑作品中的罪惡主題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結合宗教學、心理學、美學幾個方面,對霍桑罪惡主題小說進行審美闡釋,旨在挖掘霍桑罪惡主題的審美價值及意義。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了國內(nèi)外關于霍桑罪惡主題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選擇本論題進行探究的研究意義給予說明。關于霍桑的研究文獻已經(jīng)卷帙浩繁,但對霍桑的罪惡主題小說進行審美闡釋的文獻卻實為少見?;羯Mㄟ^展現(xiàn)罪惡的恐怖來達到警示的作用,對罪惡的書寫中蘊含著一種向善向美、懲惡揚善的精神;罪惡主題小說中的恐怖、怪誕與哥特小說十分相似,具有哥特小說的部分審美特性;罪惡主題小說與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密不可分,因此,便具有宗教文學的部分審美特色;罪惡主題小說自身又有著強大的審美意蘊和凈化功能,能夠培植一種向上、自由的人格力量。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成因及分類。從罪惡主題入手,首先對“罪惡”這一重要概念進行了界定,從三個方面來談,分別是宗教神學解釋、世俗化解釋、審美闡釋。其次梳理總結了霍桑罪惡主題的成因,主要從霍桑個人成長經(jīng)歷以及社會影響兩大方面進行分析。最后,既梳理了學界已有的不同罪惡主題分類,又根據(jù)霍桑書寫的罪惡所指向內(nèi)容的不同,將其分為:宗教之罪、社會之黑,人性之惡。通過對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成因及分類的論述,讓我們對出現(xiàn)在霍桑小說中的罪惡主題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為之后探究罪惡主題的呈現(xiàn)以及賞析罪惡主題的美和價值做了鋪墊。第三部分主要論述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呈現(xiàn)方式,從情節(jié)設計、人物塑造、環(huán)境描寫、修辭運用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情節(jié)設計方面主要結合“U”型結構進行論述;人物塑造上著重分析論述了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尤其是罪惡之下自我的矛盾;環(huán)境描寫上主要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進行了細致地分析研究,著重分析了部分類型化、典型化的時間與空間概念;修辭運用方面主要闡述了兩種十分突出的手法:反諷與象征。罪惡主題的審美價值及意義亦在對霍桑罪惡主題的呈現(xiàn)方式的論述中顯現(xiàn)出來。第四部分論述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研究的價值及意義,主要從罪惡主題研究的審美價值和研究的意義兩個方面進行探討。針對罪惡主題研究的審美價值主要從罪惡主題作品中的哥特元素、悲劇韻味進行了分析,并概述了罪惡主題帶給人的罪感、痛感、快感與美感。在論述罪惡主題研究的意義時,主要以人物靈魂蛻變的過程為脈絡,分析了罪惡對人認識世界、做出調(diào)整、完成道德成長的重要性,并闡述了罪惡主題創(chuàng)作對霍桑的影響。在這一部分里,罪惡主題研究的審美價值與意義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最后一部分是論文的結語部分,總結全文的研究內(nèi)容,并再次肯定對于霍桑罪惡主題進行審美闡釋的價值。通過對于霍桑小說中罪惡成因的分析、罪惡類型的說明、罪惡呈現(xiàn)方式的論述,我們明白罪惡主題的審美價值及意義是巨大的,對于罪惡主題進行審美闡釋也是必要的。
孫剛[4](2018)在《蘇珊·洛里·帕克斯戲劇中的陌生化研究》文中提出在21世紀美國非裔戲劇界,蘇珊·洛里·帕克斯是一個不能被忽略、非常重要的劇作家,她是繼奧古斯都·威爾遜之后第二位獲得美國普利策戲劇獎的非裔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黑人女劇作家,在威爾遜去世之后她已經(jīng)成為非裔戲劇界的領軍人物。她的戲劇作品榮膺美國戲劇界諸多重要獎項,獲得多項基金項目支持,贏得戲劇評論家的贊譽,獲得學術研究者的重視。帕克斯的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作品內(nèi)涵深刻、創(chuàng)作手法獨特是其獲得美國戲劇界多項大獎的根本原因。國外對帕克斯作品的學術研究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簡介評論、博士論文到研究專著每年都有增長的態(tài)勢,而國內(nèi)對其作品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06年開始才陸續(xù)有學術論文的出現(xiàn),近年來研究成果逐漸增多且豐富起來??墒强v觀己有的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在研究成果中還是存在單個主題研究居多,綜合研究較少;獲獎作品研究居多,全面、系統(tǒng)研究較少的情況,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將帕克斯與其他戲劇家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較少對帕克斯及其戲劇做專門的研究,總之,現(xiàn)有研究對帕克斯戲劇內(nèi)容與藝術形式缺乏立體、全方位的觀照,更是未見從陌生化角度對其作品研究的成果。本文選取帕克斯的《強者/弱者》、《全世界最后一個黑人的死亡》、《愛情花園里的信徒》、《紅字戲劇》、《第三王國的漸變》、《父親從戰(zhàn)場歸來》、《維納斯》、《美國戲劇》和《賭注壓在塵埃司令上》這9部劇作為研究對象,以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戲劇理論為指導,從戲劇場景、戲劇情節(jié)和觀演關系三個方面切入,全面探討了帕克斯是如何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把握了陌生化的理論精髓、實現(xiàn)了陌生化的藝術效果的。本文的第一章聚焦帕克斯戲劇作品中戲劇場景的陌生化:在《強者/弱者》中,帕克斯通過全明的燈光、簡單的道具將舞臺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在《全世界最后一個黑人的死亡》中,帕克斯通過舞臺空間的重塑和歷史場景的重構來呈現(xiàn)歷史;在《愛情花園里的信徒》中,帕克斯通過信使和電視為媒介讓戲劇有了層次分明的空間視域,虛實相融的戲劇場景阻礙了幻覺舞臺效果的生成。第二章聚焦帕克斯戲劇作品中戲劇情節(jié)的陌生化:在《紅字戲劇》中,帕克斯使用互文架構情節(jié),讓它同霍桑的小說《紅字》形成文本互文關系,讓它與非裔女性的現(xiàn)實處境形成映射關系;在《第三王國的漸變》中,帕克斯將美國非裔族群的歷史與現(xiàn)狀融入到戲劇碎片化的情節(jié)架構中,同時將散落的碎片重新整合,打破情節(jié)線性發(fā)展的傳統(tǒng)模式;在《父親從戰(zhàn)場歸來》中,帕克斯改變了古希臘時期歌隊的基本構成形式和成員組成數(shù)量,讓歌隊介入戲劇情節(jié)結構,對舞臺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施加影響。第三章聚焦帕克斯戲劇作品中觀演關系的陌生化:在《維納斯》中,帕克斯讓演員化身為戲劇的劇中人和局外人,讓演員保持與角色本身和劇場觀眾的距離感;在《美國戲劇》中,帕克斯將家庭故事和民族歷史進行結合,試圖通過該劇中的“歷史的巨大洞穴”來改變觀眾在傳統(tǒng)觀演過程中的被動狀態(tài);在《賭注壓在塵埃司令上》中,帕克斯讓角色通過“重復與修改”的語言策略體現(xiàn)劇作家的意圖、保持與觀眾的距離,激發(fā)觀眾的思考,從而制造出陌生化效果。帕克斯的戲劇作品主題寬泛多樣,既包括非裔族群的歷史境遇,也涵蓋非裔個體的現(xiàn)實狀況,她的戲劇就是要向觀眾傳達非裔族群被篡改和遺忘了的歷史,要向觀眾呈現(xiàn)非裔個體卑微和窘迫的現(xiàn)狀。在傳遞劇作家主旨意圖的過程中,帕克斯試圖通過使用多重戲劇創(chuàng)作手法對戲劇進行陌生化處理,讓戲劇在發(fā)揮娛樂作用的同時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讓觀眾能從亞里士多德戲劇美學的桎格中解脫出來,像布萊希特所倡導的那樣主動聯(lián)系歷史過往和社會現(xiàn)實,進行更為積極和深刻的思考。
蘇加寧[5](2017)在《社會轉(zhuǎn)型與空間敘事 ——美國早期哥特式小說研究》文中研究說明作為美國浪漫主義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美國哥特小說研究理應引起高度重視。雖然美國哥特文學的誕生晚于英國數(shù)十年,但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以華盛頓·歐文,埃德加·愛倫·坡,納薩內(nèi)爾·霍桑和赫爾曼·梅爾維爾等為代表的經(jīng)典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出大量哥特式(或具有一定哥特文學元素)的敘事作品,構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一章。他們不僅被視為講述神秘、恐怖及荒誕故事的怪才,同時也是美國文學、文化傳統(tǒng)的源流之一,亦被認為是塑造了“美國性”(Americanness)的重要基礎。對于哥特小說這一文類來說,城堡、密室、荒原、森林等空間不僅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同時也是敘事與構成意義的核心所在。根據(jù)列斐伏爾的觀點,空間并非是抽象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社會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或復雜的社會建構,最終又會對社會實踐及社會認知產(chǎn)生影響。因此,文學中的空間敘事,便不僅僅起到背景交代及鋪陳敘述的作用,而是能夠從中發(fā)掘出文學活動與社會生產(chǎn)機制間的復雜聯(lián)系。就美國歷史而言,特別是其19世紀上半葉至內(nèi)戰(zhàn)前,這一段被史學家稱為“大轉(zhuǎn)變”的特殊社會時期在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關系、文化模式、信仰體系、國家形態(tài)等各方面均產(chǎn)生了一系列變化、矛盾與問題,而這些亦深刻影響了美國哥特式小說的主題與敘事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區(qū)分了“哥特小說”與“哥特式小說”的概念,前者指文學史嚴格意義上的英國哥特小說,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已經(jīng)消亡;后者則泛指受到歐洲哥特小說傳統(tǒng)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哥特元素或哥特主題的小說,并能夠結合其他類型小說的特點,達到更為豐富的表現(xiàn)范圍與更強烈的敘事效果?;脑c古堡這一對哥特小說最典型的空間敘事為歐文、霍桑和坡等作家所沿襲,但在此基礎上,他們結合美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和發(fā)揮。對于美國哥特式小說而言,“荒野”的地位相比于英國哥特小說大大提升,扮演了更加復雜的敘事功能;既是對殖民地時期拓荒探險經(jīng)驗的真實再現(xiàn),也將荒野作為與城市及城市所代表的文明、法律與虛偽的對立面予以書寫。對于歐文來說,荒野和古堡是美國建國歷史的遺忘機制的空間表征;對愛倫·坡與霍桑而言,荒野和古堡則被視作心理空間的外化,投射出這一時期人們普遍的焦慮心態(tài)。城市和鄉(xiāng)村雖然在傳統(tǒng)哥特小說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在美國作家筆下,近代資本主義所規(guī)劃和組織起來的城市以其遠超中世紀城市的復雜性與對傳統(tǒng)倫理及社會規(guī)范的沖擊性,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古堡在哥特小說中的敘事功能,成為這一時期最具表現(xiàn)力的空間敘事,甚至催生了偵探小說這一新的文類;另一方面,鄉(xiāng)村作為城市的對立面,在日益加大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地位差距下日漸淪為城市的附庸,這引發(fā)了相當一部分美國人的身份認同障礙與主體危機。愛倫·坡的偵探小說、霍桑的《我的親戚,莫利納少?!返茸髌?均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問題。美國文學中一直存在著反工業(yè)化、崇尚田園牧歌的浪漫化懷舊傾向,試圖建設所謂“中間景觀社會”,而這種懷舊的傳統(tǒng)與美國19世紀的激進主義思潮和宗教狂熱裹挾在一起,從而誕生了《七個尖角閣的老宅》和《福谷傳奇》等杰作,既完成了對工業(yè)化與商業(yè)社會的批判,亦構成了美國社會重要的烏托邦想象?;羯T噲D通過一種封閉式的自給自足抵御資本主義對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的沖擊,進而改造人性。但是,它既想通過隔絕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來抵御現(xiàn)代生活對人性的侵蝕,又試圖以封閉和低效的中世紀生產(chǎn)模式來維持現(xiàn)代人的需要,其結果必然失敗。海洋在傳統(tǒng)上并非典型的哥特式空間敘事,但在愛倫·坡的《亞瑟·高登·皮姆》和梅爾維爾的《白鯨記》中,海洋的遼闊、神秘與危險,航船的復雜、機械化與國家隱喻,都帶有哥特式的雄渾與神秘之美,并且與作家本人的死亡沖動、種族意識與帝國想象之間產(chǎn)生了互動關系。相比于荒野,海洋的非理性與極致性導致它成為無文明甚至無語言的絕對空間,而主人公向著海洋深處的逃遁,則意味著對文明徹底棄絕的態(tài)度——由此,海洋作為哥特空間展現(xiàn)出美國19世紀發(fā)展的黑暗面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寓言。
陳雅思[6](2016)在《霍桑在中國的接受研究》文中提出1913年《小說月報》刊發(fā)了孫毓修先生的介紹性文章——《歐美小說叢談:霍?!?這是我國霍桑接受的開始。中國的霍桑接受受社會歷史環(huán)境、文學思潮等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不同的特點,根據(jù)特點不同可以分為民國時期、建國后三十年間和新時期三個不同的階段。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借小說之力來進行思想啟蒙,霍桑受到知識分子的注意,譯文出現(xiàn),很多代表作在這一時期首譯,關于霍桑的研究性文章開始出現(xiàn)但相對較少?;羯T谶@一時期開始被接受的原因是浪漫主義被推崇,而霍桑是代表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對科學的反思引起了知識分子的注意;知識分子學習霍桑的寫作手法;霍桑對女性角色的刻畫被知識分子關注。這一時期的霍桑接受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為后期的接受打下了基礎,霍桑的寫作手法被學習和應用,同時也引起了更多人對女性題材的關注,出現(xiàn)了大量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建國后三十年間,我國的文學發(fā)展受阻,霍桑接受發(fā)展緩慢,關于霍桑的譯本和研究均很少,有些研究甚至出現(xiàn)了偏差。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時的政治高壓和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當時的文學史教材基本上不提霍桑,而那些出現(xiàn)偏差的霍桑研究還對新時期的研究造成了影響。新時期霍桑接受多元發(fā)展,有很多霍桑譯文出版,也出現(xiàn)了數(shù)量可觀的研究性文章,這些文章從浪漫主義、象征手法、霍桑的宗教觀等不同的角度,對霍桑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這一時期霍桑接受之所以有這么大的發(fā)展是因為譯本豐富方便了閱讀和研究,霍桑在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被中國學者認可,文藝理論和教育得到發(fā)展。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閱讀霍桑的作品,很多作家推崇和學習霍桑,霍桑的兒童文學作品激發(fā)了孩子的想象力。
王燕[7](2015)在《《紅字》中的人物矛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納撒尼爾·霍桑一生深受清教主義和民主思想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影響,這使其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困惑?;羯5膬?nèi)心沖突充分體現(xiàn)在他的代表作《紅字》的人物創(chuàng)作上。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小說主要人物海絲特·白蘭、阿瑟·丁梅斯代爾以及羅杰·齊靈渥斯進行矛盾性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小說中的歷史背景以及這一矛盾性的根源。
羅曉榆[8](2014)在《霍桑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思想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納撒尼爾·霍桑的作品呈現(xiàn)出浪漫主義思潮的典型特色,其作品中通過深入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了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但是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矛盾與模糊的特點,充滿著獨特的魅力。在霍桑的作品中,很多事物都是通過他的想象而書寫出來的,他所描寫的對象打破了現(xiàn)實生活的可能性,有的甚至與現(xiàn)實毫不相干。他善于利用象征主義表現(xiàn)手法將事物賦予超越自身的涵義,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無窮的想象力讓霍桑成為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溫景惠[9](2014)在《女性主義視閾下小說《紅字》多維解讀》文中認為作為19世紀美國杰出的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將浪漫主義與女性主義共同注入其小說創(chuàng)作當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他通過對這些女性各自命運的詮釋與描摹,展現(xiàn)了在清教統(tǒng)治之下的美國社會中的女性生存的現(xiàn)狀,對女性的自我認知以及自我地位的確立作出了探討,并通過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將女性在自我身份的認知和獨立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迷惘全部展現(xiàn)了出來?;羯W顬橹拈L篇小說《紅字》就是這樣
蔣敦建[10](2012)在《《紅字》的含混性探析》文中研究說明一個半多世紀來,美國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的作品以深刻的意蘊、含混的藝術性、豐富的象征意味吸引著讀者?;羯P≌f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含混性。《美國文學的傳統(tǒng)》對霍桑小說曾作出如下評價:"他的作品最主要的魅力在于體現(xiàn)作者矛盾心理的諷喻,它留下許多謎團,等待讀者自己去解開。"言下之意是說霍桑作品的魅力來源
二、霍桑小說《紅字》的象征意義及人物的矛盾性(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霍桑小說《紅字》的象征意義及人物的矛盾性(論文提綱范文)
(1)罪惡與救贖-基于神話原型批評的《紅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神話原型批評與《紅字》罪惡救贖主題概述 |
第一節(jié) 神話原型批評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內(nèi)涵 |
一、弗雷澤神話原型批評 |
二、榮格神話原型批評 |
三、弗萊神話原型批評 |
第二節(jié) 《紅字》概述 |
第三節(jié) 《紅字》的罪惡與救贖主題概述 |
第二章 《紅字》中罪惡與救贖的母題原型 |
第一節(jié) 夏娃、亞當?shù)膲櫬洹飷旱拈_始 |
第二節(jié) 撒旦的嫉妒——罪惡的萌生和發(fā)展 |
第三章 《紅字》中罪惡與救贖的人物原型 |
第一節(jié) 罪惡的呈現(xiàn) |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爾——替罪羊原型 |
二、齊林沃斯——撒旦原型 |
第二節(jié) 救贖的書寫 |
一、海斯特——圣母原型 |
二、丁梅斯戴爾——基督原型 |
三、齊林沃斯——“魔鬼”原型 |
第四章 《紅字》中罪惡與救贖的意象原型 |
第一節(jié) 紅色:罪惡的象征 |
第二節(jié) 森林:隱藏文明社會的罪惡 |
第三節(jié) 刑臺:預示懲罰罪惡與懺悔救贖 |
第五章 《紅字》中罪惡與救贖的敘事結構原型 |
第一節(jié) 春季敘事結構——彰顯罪惡 |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爾相愛 |
二、珠兒的出生 |
第二節(jié) 夏季敘事結構——自我救贖 |
第三節(jié) 秋季敘事結構——生命的救贖 |
第四節(jié) 冬季敘事結構——良知救贖 |
一、海斯特、丁梅斯戴爾夢想的破滅 |
二、齊林沃斯的饋贈 |
第六章 《紅字》中罪惡與救贖主題探源 |
第一節(jié) 作家成長背景 |
一、個人成長環(huán)境影響 |
二、社會環(huán)境影響 |
第二節(jié)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影響 |
一、集體無意識對罪惡與救贖主題構思的影響 |
二、集體無意識對罪惡與救贖主題情節(jié)的影響 |
結語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參加學術會議及獲獎 |
致謝 |
(2)羅曼司里的真實 ——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的新歷史主義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章 美國小說羅曼司傳統(tǒng)的譜系研究 |
第一節(jié) 美國小說羅曼司傳統(tǒng)的神話原型研究 |
第二節(jié) 美國羅曼司理論的新歷史主義修正 |
第三節(jié) 美國羅曼司的歷史性 |
一、美國羅曼司與美國清教意識 |
二、美國羅曼司與19世紀理性文化 |
三、歷史與現(xiàn)實—羅曼司主題的真實性 |
第二章 《紅字》—公民意識的塑造與歷史的真實 |
第一節(jié) 清教起源的國家神話與歷史的文本性 |
第二節(jié) 《海關》里兩種公民“典范” |
第三節(jié) 從臣民到公民——專制與反抗 |
一、清教權威的專制統(tǒng)治 |
二、海斯特的反抗 |
第四節(jié) 從公民到公民社會的形成——海絲特的回歸 |
一、何為公民社會 |
二、公民秩序的回歸——解構海絲特的另一面 |
三、公民社會人類情感交流的恢復 |
四、公民社會的倫理張力——隱私與真實 |
第三章 《七個尖角閣的老宅》—歷史意識的塑造與社會的真實 |
第一節(jié) 社會真實的羅曼司表現(xiàn) |
第二節(jié) 社會變遷中歷史身份的困境 |
一、沉溺于過去的品欽家族 |
二、棄絕歷史的霍爾格雷夫 |
第三節(jié) 在社會變遷中重塑歷史意識 |
一、擺脫歷史的成規(guī)定式——質(zhì)疑自然修辭 |
二、警惕超越歷史的改革幻景——對話超驗主義運動 |
第四節(jié) 大團圓結尾?——塑造讀者歷史意識的關鍵時刻 |
第四章 《福谷傳奇》——烏托邦意識的幻滅和改革的真實 |
第一節(jié) 社會改革與烏托邦意識 |
第二節(jié) 奇諾比婭女權主義烏托邦的幻滅 |
第三節(jié) 霍林華斯超驗主義烏托邦的幻滅 |
第四節(jié) 卡佛臺兒愛欲烏托邦的幻滅 |
第五節(jié) 福谷社會田園主義烏托邦的幻滅 |
結語 |
Bibliography |
附錄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致謝 |
(3)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審美闡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研究現(xiàn)狀 |
研究意義 |
第一章 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成因及分類 |
第一節(jié) 罪惡主題概述 |
第二節(jié) 罪惡主題的成因 |
一、個人成長歷程 |
二、社會影響 |
第三節(jié) 罪惡主題的分類 |
一、學界已有的不同罪惡主題分類 |
二、霍桑小說中諸多類型的罪惡 |
第二章 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呈現(xiàn)方式 |
第一節(jié) 情節(jié)設計 |
第二節(jié) 人物塑造 |
一、人性與神性的沖突 |
二、自我與他者的矛盾 |
三、人際關系的異化——孤獨 |
第三節(jié) 環(huán)境描寫 |
一、時間 |
二、空間 |
第四節(jié) 修辭應用 |
一、反諷 |
二、象征 |
第三章 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研究的價值及意義 |
第一節(jié) 罪惡主題研究的審美價值 |
一、眾多的哥特元素 |
二、濃厚的悲劇韻味 |
三、罪感與痛感快感與美感 |
第二節(jié) 罪惡主題研究的意義 |
一、內(nèi)省式的美學關懷 |
二、靈魂蛻變的心路歷程 |
三、罪惡之下的人文關懷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4)蘇珊·洛里·帕克斯戲劇中的陌生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
(一) 國外的研究狀況 |
(二) 國內(nèi)的研究狀況 |
第二節(jié) 論文的理論框架 |
(一) 陌生化理論的淵源 |
(二) 陌生化理論的內(nèi)容 |
(三) 陌生化理論的影響 |
第三節(jié) 論文的框架結構 |
第一章 帕克斯戲劇場景的陌生化 |
第一節(jié) 展現(xiàn)現(xiàn)實的舞臺場景 |
(一) 舞臺上看得見的“家” |
(二) 舞臺上看不見的“家” |
第二節(jié) 呈現(xiàn)歷史的舞臺場景 |
(一) 被重塑的舞臺空間 |
(二) 被重構的歷史場景 |
第三節(jié) 虛實相交的舞臺場景 |
(一) 極簡約的舞臺實景 |
(二) 不簡單的舞臺虛景 |
第二章 帕克斯戲劇情節(jié)的陌生化 |
第一節(jié) 運用互文性的情節(jié)架構 |
(一) 情節(jié)對文學文本的互文 |
(二) 情節(jié)對社會歷史的映射 |
第二節(jié) 采用碎片化的情節(jié)架構 |
(一) 整體情節(jié)架構的碎片化 |
(二) 碎片化情節(jié)的架構整合 |
第三節(jié) 啟用歌隊的情節(jié)架構 |
(一) 歌隊介入整體的情節(jié)中 |
(二) 歌隊融入局部的情節(jié)中 |
第三章 帕克斯戲劇觀演的陌生化 |
第一節(jié) 處于觀演關系中的演員 |
(一) 作為戲劇局外人的演員 |
(二) 作為戲劇劇中人的演員 |
第二節(jié) 處于觀演關系中的觀眾 |
(一) 作為戲劇審視者的觀眾 |
(二) 作為戲劇思考者的觀眾 |
第三節(jié) 處于觀演關系中的角色 |
(一) 體現(xiàn)劇作家意圖的角色 |
(二) 喚起觀眾們思考的角色 |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5)社會轉(zhuǎn)型與空間敘事 ——美國早期哥特式小說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意義 |
二、空間敘事學研究綜述 |
三、研究思路、結構安排與創(chuàng)新點 |
第一章 荒野與古堡 |
第一節(jié) 分層敘事與民族意識 |
一、敘事結構的嵌套 |
二、鬼屋與遺產(chǎn) |
第二節(jié) 時間缺席與建國神話 |
第三節(jié) 城堡與密林:心理空間的外化 |
一、密閉空間:被圍困的現(xiàn)代人 |
二、美女之死與男性氣質(zhì)問題 |
三、欲與罰:傳統(tǒng)倫理的困境與突圍 |
第二章 美國哥特式小說中的城鄉(xiāng)空間 |
第一節(jié) 魔鬼與寶藏 |
第二節(jié) 偵探小說與都市哥特 |
一、偵探小說與城市經(jīng)驗 |
二、媒介與三重空間 |
三、陌生人與“異托邦” |
第三節(jié) 空間與主體 |
一、寓言,還是寫實? |
二、主體的崩潰與新主體的生成 |
第三章 花園與機器:哥特式與田園理想 |
第一節(jié) 中間景觀社會 |
第二節(jié) 老宅新人:歷史的重負與重生 |
一、老宅:歷史的空間表征 |
二、人物與空間的對稱并置 |
第三節(jié) 《福谷傳奇》與美式烏托邦 |
一、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 |
二、《福谷傳奇》中的城鄉(xiāng)視域 |
第四章 黑暗之心:航海哥特式小說 |
第一節(jié) 哥特式的海洋 |
第二節(jié) 戛然而止的旅程與逃離的渴望 |
第三節(jié) 《白鯨記》:國家隱喻與新美國的期望 |
一、詩與史:《白鯨記》的哥特式風格 |
二、國家象征與帝國視野 |
結論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
后記 |
(6)霍桑在中國的接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1章 民國時期霍桑接受開始出現(xiàn) |
1.1 譯文出現(xiàn)、研究較少 |
1.2 霍桑逐漸被接受的原因 |
1.3 霍桑接受的影響 |
第2章 建國后三十年間霍桑接受進展緩慢 |
2.1 譯文匱乏、研究極少并出現(xiàn)偏差 |
2.2 霍桑接受進展緩慢的原因 |
2.3 霍桑接受的影響 |
第3章 新時期以來霍桑接受多元發(fā)展 |
3.1 譯文豐富、研究角度多樣 |
3.2 霍桑接受多元發(fā)展的原因 |
3.3 霍桑接受的影響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7)《紅字》中的人物矛盾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一、海絲特·白蘭體現(xiàn)的矛盾性 |
二、阿瑟·丁梅斯代爾體現(xiàn)的矛盾性 |
三、羅杰·齊靈渥斯體現(xiàn)的矛盾性 |
(8)霍桑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思想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一、霍桑小說的寫作風格 |
( 一) 象征手法的運用 |
( 二) 浪漫主義反諷的寫作手法 |
二、霍桑小說的思想背景 |
( 一) 女性主義思想 |
( 二) 矛盾思想觀念 |
( 三) “原罪”觀 |
結語 |
(10)《紅字》的含混性探析(論文提綱范文)
一、《紅字》含混性的主要表現(xiàn) |
二、霍桑作品含混性成因分析 |
三、結語 |
四、霍桑小說《紅字》的象征意義及人物的矛盾性(論文參考文獻)
- [1]罪惡與救贖-基于神話原型批評的《紅字》研究[D]. 蒲恒清. 湖北民族大學, 2021
- [2]羅曼司里的真實 ——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的新歷史主義研究[D]. 胡杰. 湖南師范大學, 2020(01)
- [3]霍桑小說中罪惡主題的審美闡釋[D]. 李利娟. 河南大學, 2018(01)
- [4]蘇珊·洛里·帕克斯戲劇中的陌生化研究[D]. 孫剛. 南京師范大學, 2018(12)
- [5]社會轉(zhuǎn)型與空間敘事 ——美國早期哥特式小說研究[D]. 蘇加寧. 吉林大學, 2017(09)
- [6]霍桑在中國的接受研究[D]. 陳雅思. 河北大學, 2016(03)
- [7]《紅字》中的人物矛盾性分析[J]. 王燕.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5(01)
- [8]霍桑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思想研究[J]. 羅曉榆. 芒種, 2014(24)
- [9]女性主義視閾下小說《紅字》多維解讀[J]. 溫景惠. 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 2014(34)
- [10]《紅字》的含混性探析[J]. 蔣敦建. 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