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搏心內直視術的監(jiān)護體會(論文文獻綜述)
王領[1](2021)在《單操作孔胸腔鏡、右胸小切口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療效分析》文中認為目的:通過對比分析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心臟不停跳及傳統(tǒng)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數(shù)據(jù),探討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及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心臟不停跳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優(yōu)缺點,并進一步探討其外科微創(chuàng)價值。方法:收集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臟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間89例CHD患者的手術資料,按術式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心臟不停跳及傳統(tǒng)手術方式分為三組。常規(guī)組33例,右胸組30例,胸腔鏡組26例。三組統(tǒng)計的指標包括:術中需觀察的指標: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主動脈阻斷時間、上下腔靜脈阻斷時間、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術后需觀察的指標:呼吸機輔助時間、ICU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引流量,術后并發(fā)癥。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后進行比較分析。結果:三組無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術時間、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上下腔靜脈阻斷時間方面,右胸組有著明顯優(yōu)勢(P值分別為0.022、0.029、0.030);在輸血量方面,胸腔鏡組有明顯優(yōu)勢(P值為:0.001);在呼吸機輔助時間方面,右胸組和胸腔鏡組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值分別為:0.003、0.023);在術后24小時引流量、ICU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方面,胸腔鏡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P值分別為0.000、0.000、0.000)。隨訪1~5年,三組均未見有殘余分流及明顯的瓣膜關閉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結論: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心臟不停跳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在獲得與傳統(tǒng)手術相似療效的同時,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并帶來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與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心臟不停跳手術相比,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手術具有更好的微創(chuàng)及美容效果。
王鵬[2](2020)在《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臨床療效分析》文中認為目的:通過比較分析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手術與常規(guī)胸正中切口心臟停跳手術行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的相關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探討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的可行性,并分析兩組手術方式的優(yōu)劣。方法:選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臟外科中心就診,明確診斷為房間隔缺損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患者52例,分別行單操作孔胸腔鏡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或常規(guī)胸正中切口房間隔缺損修補術。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手術組)25例,年齡(36.36±15.60)歲,體重(55.28±11.78)kg,心臟彩超提示房間隔缺損長徑(29.32±5.21)mm;對照組(常規(guī)胸正中心臟停跳手術組)27例患者,年齡(36.17±19.89)歲,體重(50.11±17.23)Kg,心臟彩超提示房間隔缺損長徑(28.52±8.69)mm。分別通過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中監(jiān)測指標:手術時間(min)、CPB時間(min)、主動脈阻斷時間(min)、上下腔靜脈阻斷時間(min)、術中輸血量(ml);術后觀察指標包括:呼吸機輔助時間(h)、術后24小時引流量(ml)、ICU時間(h)、術后住院天數(shù)(d)、住院天數(shù)(d)、圍術期并發(fā)癥。采用卡方檢驗及t檢驗等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患者手術完成順利。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呼吸機輔助時間[(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監(jiān)護室(ICU)時間[(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術中輸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術后24小時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數(shù)[(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體外循環(huán)時間、并發(fā)癥等方面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患者均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無殘余漏、死亡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隨訪結果滿意。結論: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治療房間隔缺損安全、可行,不僅取得了傳統(tǒng)手術的療效,而且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值得推廣應用。
楊勝壯[3](2014)在《心臟不停跳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護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長期以來,對于心功能較差,特別是合并心肌肥厚的大心臟病人,手術風險大,死亡率高,大多學者認為手術過程中心肌保護成為手術成敗的關鍵[1]。已有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冷晶體心停搏液結合淺~中度低溫體外循環(huán)(CPB)是一種有效的心臟手術中心肌保護方法,并且已為很多醫(yī)療機構常規(guī)應用。然而,由于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心肌造成缺血再灌注損傷,尤其是對大心臟、心功能差及術中阻斷主動脈時間較長的病人,術后出現(xiàn)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和嚴重心律失等并發(fā)癥常明顯升高,這也是導致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一直不斷尋找更理想的心肌保護的辦法,20世紀80年代,逐漸開始采取一種新的保護方法即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跳動的條件下不阻斷主動脈、不使用心臟停搏液進行手術,獲得較理想的心肌保護效果。但是,至今對于心功能差并合并心肌肥者外科手術中心肌保護的還沒有較具針對性的臨床對比研究。本課題擬以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將分別采用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及心臟停跳治療,統(tǒng)計分析兩組病人的相關指標和愈后情況作對比研究。目的探討和評價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下行主動脈瓣置換(AVR)治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AS)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護的效果。方法選取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術治療主動脈瓣狹窄(AS)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共4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9例,采用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手術方式;對照組17例,采用心臟停跳手術方式,統(tǒng)計兩組病人治療相關指標及愈后情況,分別以下時間點:T1(轉機前);T2(阻斷主動脈30min);T3(開放主動脈30min);T4(開放主動脈1h);T5(術后6h);T6(術后24h)抽取靜脈血檢測肌鈣蛋(Troponin I)和心肌酶(Myocardial enzyme,ME)血清濃度。結果經比較,兩組病例在手術時間、體外循環(huán)轉流時間和術后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在多巴胺使用量和ICU停留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術后死亡3例,其中,心臟不停跳組1例,心臟停跳組2例;心臟不停跳組未出現(xiàn)嚴重低心排綜合征,停跳組出現(xiàn)2例低心排綜合征;不停跳組術后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2例,停跳組1例。兩組超氧歧化酶(SOD)血清濃度自轉機后較術前均明顯增高(P<0.01),以不停跳組增高明顯,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丙二醛(MDA)、乳酸脫氫酶(LDH)、肌鈣蛋白I(Troponin 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阻斷主動脈后30min(T2)、開放主動脈后30min(T3)、開放主動脈1h(T4)都明顯升高(P<0.01),術后6h(T5)、術后24h(T6)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轉機前(P<0.01),且心臟不停跳組血清濃度明顯低于心臟停跳組(P<0.01)。結論利用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行AVR治療重度AS并左室心肌肥厚,具有較好的心肌保護和臨床效果。
黃紅珊[4](2013)在《淺低溫心臟不停跳瓣膜置換手術中監(jiān)測與護理進展》文中研究表明使心臟在有節(jié)律的空跳狀態(tài)下完成心臟瓣膜替換手術,是90年代初期在國內興起的一種較接近生理的心肌保護技術,在心臟外科手術領域應用的又一進展。該方法避免了傳統(tǒng)的低溫停跳心肌保護技術,無法避免的心肌缺血性損害及再灌注損傷等缺點[1],有效地防止了術后低心排血量綜合征和嚴重心律失常,明顯降低術后死亡率[2]。
陳慧敏,賈洪峰,羅瑜,蘇藝峰[5](2013)在《淺低溫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與體外循環(huán)體會》文中指出目的總結淺低溫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麻醉與體外循環(huán)的方法和經驗。方法靜吸復合麻醉,建立體外循環(huán),只阻斷上下腔靜脈,不阻斷升主動脈,不使用心臟停跳液。術中控制鼻溫31~33℃,控制心率45~60 b/min,主動脈灌注壓80~100 mmHg,平均動脈壓60~80 mmHg,體外循環(huán)灌注流量成人80~120 ml/(kg·min),兒童100~160 ml/(kg·min),維持動脈壓平穩(wěn),保持尿量,主要操作完成后即開始升溫至36~37℃,心內操作結束后心內排氣,開放腔靜脈,停止體外循環(huán)。結果 35例患者體外循環(huán)轉流時間20~117 min;手術結束時MAP60~80mmHg,HR 90~110次/分,Hb 65~105g/L,HCT 23.0%~31.5%,血氣分析未見明顯異常。結論淺低溫不停跳法是一種接近生理狀態(tài)下的體外循環(huán)灌注法,心肌保護效果好,平均轉流時間短,可有效減少低溫和缺血再灌注對心肺腦等臟器的損傷,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恢復快。
陳華夏[6](2010)在《淺低溫心臟不停跳手術對未成熟心肌保護的實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討淺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心臟不停跳行心內直視手術對未成熟心肌保護作用及機制。方法將16只同種健康幼犬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只,實驗組在淺低溫CPB心臟不停跳下行心內直視手術,對照組在冷晶體液間斷灌注心臟停跳下行心內直視手術,測定兩組不同時點血清中肌鈣蛋白-I(cTn-I)、心鈉素(A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變化。結果對照組MDA、cTn-I和ANP在CPB期間逐漸升高,恢復正常灌注后升高更明顯;實驗組MDA、cTn-I和ANP雖也有升高,但較對照組低。兩組SOD活性均降低,但實驗組SOD活性高于對照組。結論不停跳行心內直視手術可有效避免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對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邢旺[7](2010)在《小型豬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管理》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小型豬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麻醉和體外循環(huán)(CPB)管理方法。方法:小型豬12例,常規(guī)建立CPB,阻斷上、下腔靜脈,不阻斷升主動脈,心臟不停跳下行三尖瓣成形術。,采用異氟烷靜吸復合麻醉方案。麻醉誘導:氯胺酮3~5 mg·kg-1。肌注,3%戊巴比妥鈉15~20 mg·kg-1靜注;麻醉維持:異氟烷持續(xù)1~1.5最低肺泡氣有效濃度(MAC)吸入,間斷靜脈注射芬太尼15~20 ug·kg-1、維庫溴銨0.10~0.15 ug·kg-1和咪唑安定0.1~0.2 mg·kg-1。檢測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動脈血氣分析。CPB期間維持肛溫35~37℃上,CPB轉機流量60~80 ml·kg-1·min-1,平均動脈壓(MAP)5.33~9.33 kPa(60~90mmHg),血紅蛋白濃度(Hb)60~80g/L,紅細胞壓積(Hct)25~30%。記錄麻醉誘導時間、CPB轉機時間、麻醉維持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等,觀察CPB期間血流動力學及血氣的變化,記錄麻醉及CPB相關并發(fā)癥。結果:麻醉誘導10.0±2.9 min、CPB轉機83.4±8.0 min、麻醉維持248.7±46.8 min、呼吸機輔助344.3±37.5 min。CPB期間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乳酸值轉機中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關胸即刻恢復;Hb及Hct轉機后降低(P<0.05),停機后恢復。無窒息、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死亡3例,其中2例非麻醉及CPB因素,1例死于術后低心排血量綜合癥。結論:異氟烷靜吸復合麻醉效果穩(wěn)定,蘇醒快;心臟不停跳CPB對呼吸、循環(huán)影響小,并發(fā)癥少。兩種技術聯(lián)合應用,優(yōu)化了圍術期麻醉和CPB管理方案,減少了組織器官的損傷,為心內直視手術較理想的選擇。
趙偉,黃克誠,吳凱,張懷軍[8](2009)在《右腋下小切口心臟不停搏修補房室間隔缺損24例臨床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總結右腋下小切口心臟不停搏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的臨床經驗。方法:對24例房室間隔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病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體外循環(huán)下心臟不停搏手術進行矯治,其中2例合并部分型肺靜脈異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venous connection,PAPVC)者擴大房缺,并用補片將引流到右房的右肺靜脈隔到左心房,2例合并肺動脈瓣狹窄者行瓣葉交界處切開,3例合并三尖瓣關閉不全者行三尖瓣成形術。結果:全組無手術死亡,無殘余分流、氣栓、低心排血綜合征等并發(fā)癥。2例手術中分別損傷右房后壁及右下肺靜脈,1例出現(xiàn)一過性血紅蛋白尿,1例出現(xiàn)心律紊亂。結論:右腋下小切口體外循環(huán)下心臟不停搏手術方法具有微創(chuàng)意義,但使用有一定局限性,應建立在安全、精確的心臟畸形糾治基礎上。
劉健,黃擊修,林小彬,付建,劉勇,趙濤,彭雪華[9](2008)在《不中斷冠脈循環(huán)下心內直視術的臨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總結不中斷心臟冠脈循環(huán)下心內直視術的體會。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不中斷心臟冠狀循環(huán)下施行各種心內直視術235例,其中心肌順行灌注162例、逆行灌注73例;81例在心室顫動下完成手術,其余患者在心臟跳動中完成手術。結果全組死亡4例(1.70%),心臟跳動中和心室顫動下手術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只要在術中保持持續(xù)、有效的心肌有氧灌注,無論在心臟跳動中或心室顫動下手術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吳軍[10](2008)在《嬰幼兒心臟不停跳和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臨床對比》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比較淺低溫心臟不停跳和中低溫停跳技術在嬰幼兒心內直視手術的應用。方法分析56例3歲以下行心臟手術患者,其中26例(組Ⅰ)在中低溫體外循環(huán)心臟停跳下手術,30例(組Ⅱ)在淺低溫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跳下進行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體外循環(huán)(CPB)時間、手術時間、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術后低心排發(fā)生率、術后嚴重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術后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情況。結果不停跳組患者的體外循環(huán)時間和手術時間均較中低溫停跳組短(P<0.01),并且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也較停跳組短(P<0.05);不停跳組患者術后的低心排發(fā)生率和嚴重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均較停跳組低(P<0.05),并且術后住院時間也較停跳組短(P<0.05)。結論淺低溫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跳技術在嬰幼兒心肌保護、改善術后呼吸功能以及促進患者恢復方面均優(yōu)于中低溫體外循環(huán)心臟停跳技術。表明淺低溫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跳可作為一項安全、有效的技術應用于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畸形的矯治。
二、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搏心內直視術的監(jiān)護體會(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搏心內直視術的監(jiān)護體會(論文提綱范文)
(1)單操作孔胸腔鏡、右胸小切口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療效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資料與方法 |
2 結果 |
3 討論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A 中英文縮略詞表 |
附錄 B 個人簡歷 |
附錄 C 綜述 胸腔鏡技術在心臟外科領域的應用現(xiàn)狀 |
參考文獻 |
(2)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臨床療效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資料與方法 |
2 結果 |
3 討論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A 中英文縮略詞表 |
附錄 B 個人簡歷 |
附錄 C 綜述 |
參考文獻 |
(3)心臟不停跳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護作用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資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體外循環(huán)過程中心肌保護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 |
(5)淺低溫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與體外循環(huán)體會(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體外循環(huán) |
2 結果 |
3 討論 |
(6)淺低溫心臟不停跳手術對未成熟心肌保護的實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前言 |
淺低溫不停跳行心內直視手術對未成熟 心肌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 |
1 材料與方法 |
1.1 實驗材料 |
1.2 實驗方法 |
1.3 指標檢測 |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
2 結果 |
3 討論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綜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
(7)小型豬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管理(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立題依據(jù) |
實驗材料和方法 |
1 實驗材料 |
1.1 常用實驗藥品 |
1.2 常用器械 |
1.3 實驗動物 |
2 實驗方法 |
2.1 術前準備 |
2.2 麻醉方法 |
2.3 CPB管理 |
2.4 手術過程 |
2.5 術后監(jiān)護 |
2.6 恢復期管理 |
3 觀察指標 |
4 統(tǒng)計學處理 |
實驗結果 |
1 一般情況 |
2 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特征及血氣分析結果 |
3 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相關并發(fā)癥 |
討論 |
1 麻醉管理 |
2 體外循環(huán)管理 |
3 術后管理 |
3.1 拔管后管理 |
3.2 胸腔引流的管理 |
3.3 術后喂養(yǎng)的觀察 |
研究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
1 歷史回顧 |
2 淺低溫體外循環(huán)的特點 |
2.1 理論依據(jù) |
2.2 基本方法 |
2.3 心肌保護 |
3 優(yōu)點 |
4 缺點及預防 |
4.1 氣栓 |
4.2 術野 |
4.3 血尿 |
4.4 應用 |
5 心肌保護效果 |
5.1 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 |
5.2 并發(fā)癥及死亡率 |
5.3 存在的問題 |
6 評價 |
7 展望 |
參考資料 |
在研期間研究成果 |
致謝 |
(10)嬰幼兒心臟不停跳和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臨床對比(論文提綱范文)
一、論文:嬰幼兒心臟不停跳和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臨床對比 |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
4. 臨床資料與方法 |
5. 結果 |
6. 討論 |
7. 結論 |
8. 參考文獻 |
二、綜述:淺低溫心臟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現(xiàn)狀與進展 |
1. 綜述內容 |
2. 參考文獻 |
三、致謝 |
四、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搏心內直視術的監(jiān)護體會(論文參考文獻)
- [1]單操作孔胸腔鏡、右胸小切口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療效分析[D]. 王領. 蚌埠醫(yī)學院, 2021(01)
- [2]單操作孔胸腔鏡心臟不停跳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臨床療效分析[D]. 王鵬. 蚌埠醫(yī)學院, 2020(01)
- [3]心臟不停跳對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護作用的研究[D]. 楊勝壯. 廣西醫(yī)科大學, 2014(10)
- [4]淺低溫心臟不停跳瓣膜置換手術中監(jiān)測與護理進展[J]. 黃紅珊. 臨床護理雜志, 2013(02)
- [5]淺低溫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與體外循環(huán)體會[J]. 陳慧敏,賈洪峰,羅瑜,蘇藝峰. 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13(01)
- [6]淺低溫心臟不停跳手術對未成熟心肌保護的實驗研究[D]. 陳華夏. 桂林醫(yī)學院, 2010(02)
- [7]小型豬不停跳心內直視手術麻醉及體外循環(huán)管理[D]. 邢旺. 蘭州大學, 2010(11)
- [8]右腋下小切口心臟不停搏修補房室間隔缺損24例臨床分析[J]. 趙偉,黃克誠,吳凱,張懷軍.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09(04)
- [9]不中斷冠脈循環(huán)下心內直視術的臨床研究[J]. 劉健,黃擊修,林小彬,付建,劉勇,趙濤,彭雪華.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08(06)
- [10]嬰幼兒心臟不停跳和停跳心內直視手術的臨床對比[D]. 吳軍. 廣西醫(yī)科大學, 2008(10)
標簽:體外循環(huán)論文; 胸腔鏡論文; cpb論文; 胸腔鏡手術論文; 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