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超短波氦氖激光治療帶狀皰疹30例

超短波氦氖激光治療帶狀皰疹30例

一、超短波氦氖激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30例(論文文獻綜述)

束敏[1](2021)在《三種光療方案在治療早期帶狀皰疹中的對比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目的:觀察和比較三種光療方案對早期帶狀皰疹創(chuàng)面修復、疼痛程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等方面的效果,同時探討三種光療方案對早期帶狀皰疹不同時間的效果,以期為今后臨床護理干預提供預見性的指導和依據(jù)。研究方法:本研究選取湖州市某醫(yī)院皮膚科2019年12月—2021年1月,符合納排標準的帶狀皰疹門診患者180例進行研究。將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分遠紅外組(60例)、氦氖激光組(60例)及TDP神燈組(60例),三組在基礎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上,分別給予遠紅外、氦氖激光、TDP神燈進行光照射。干預前應用《帶狀皰疹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登記表》(自行設計)和《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各組帶狀皰疹患者一般情況,組間無差異;干預后應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在治療第3天、第5天、第10天評估帶狀皰疹的疼痛的治療效果,應用《皰疹評價指標》觀察并記錄患者皮損修復所需時間,應用《滿意度調(diào)查表》記錄患者的滿意度,30天、90天應用《隨訪記錄單》對患者疼痛情況、皮損修復情況進行記錄。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運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整理分析。研究結果:1.三組帶狀皰疹患者在治療的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評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三組對帶狀皰疹疼痛都有緩解作用,且隨著治療次數(shù)的增加效果更明顯。其中,氦氖激光組患者在第3天疼痛評分低于遠紅外組、TDP神燈組;遠紅外組在第5天、第10天疼痛評分均低于氦氖激光組、TDP神燈組。2.三組帶狀皰疹患者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存在顯著的差異(P<0.001)。遠紅外組患者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顯著低于氦氖激光組和TDP神燈組。3.疼痛及皮損的觀察:三組帶狀皰疹患者30天隨訪時疼痛、皮損情況存在顯著差異(P<0.05)。遠紅外組患者30天時“無痛、無色素沉著”占比最高(53.7%、18.5%),其次是氦氖激光組(32.7%、9.6%)和TDP神燈組(23.5%、2.0%)。三組帶狀皰疹患者90天“無痛、無色素沉著”存在顯著差異(P<0.05)。遠紅外組患者90天時“無痛、無色素沉著”占比最高(90.7%、81.5%),其次是氦氖激光組(80.8%、65.4%)和TDP神燈組(64.7%、43.1%)。4.三組帶狀皰疹患者滿意度存在顯著的差異(P<0.001)。TDP神燈組患者的治療費用接受度最高(4.18±0.91)分,其次是氦氖激光組(3.52±0.80)分,遠紅外組患者相對最低(3.43±0.82)分;遠紅外組患者的治療舒適度(4.37±0.62)顯著高于TDP神燈組(3.92±0.74)氦氖激光組(3.67±0.76)。研究結論:本研究表明,遠紅外、氦氖激光與TDP神燈對早期帶狀皰疹的疼痛、皮損修復均有一定效果。但遠紅外對患者皮損的改善效果更顯著,其次是氦氖激光,TDP神燈;氦氖激光在第3天止痛效果明顯,優(yōu)于遠紅外、TDP神燈;遠紅外在治療的第5天、第10天止痛效果明顯,優(yōu)于氦氖激光、TDP神燈。遠紅外組的并發(fā)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色素沉著)發(fā)生率最低,其次是氦氖激光組、TDP神燈組;TDP神燈的治療費用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氦氖激光,遠紅外;遠紅外的舒適度最高,其次是TDP神燈,氦氖激光。三組患者光照過程中,沒有觀察到可歸因于光療的不良反應狀況,患者容易接受。三種輔助治療早期帶狀皰疹光療方案,在止痛效果、皮損修復程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治療費用接受度和舒適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缺點。

郭思思[2](2020)在《中藥芩礬湯治療下肢丹毒的臨床療效觀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過中藥芩礬湯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下肢丹毒,觀察其各項實驗室指標、全身及局部癥狀改善情況與恢復正常所需時間,探討中藥芩礬湯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下肢丹毒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60例,采用抽簽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予以抗感染治療(青霉素)+消水腫治療(50%硫酸鎂溫熱濕敷)+基礎治療(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清淡飲食);治療組全身抗感染治療+基礎治療同對照組,局部予以中藥芩礬湯濕敷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7天至14天時全身發(fā)熱、局部癥狀(皮損范圍、皮溫、自覺疼痛程度)、實驗室指標(WBC、NE%、CRP、ESR)等情況,并對收集資料進行整理及分析;若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了過敏及全身不適癥狀,立即停藥并予以對癥處理;若受試者中途因身體不適口服其他藥物,要及時記錄并進行分析。結果1、臨床療效:治療組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3例、10例、7例、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例、8例、18例、2例,總有效率93.3%;2、兩組患者治療前數(shù)據(jù)對比,性別比較P=0.793,年齡比較t=1.184,P=0.246,病程比較t=0.813,P=0.423,P>0.05;患者誘因比較χ2=0.914a,P=0.816>0.05;患者治療前癥狀比較:體溫比較t=3.378,P=0.071,皮損面積比較t=0.252,P=0.617,皮溫差比較t=0.248,P=0.778,疼痛感比較t=0.242,P=0.810,P>0.05;治療前實驗室指標比較:血白細胞(WBC)比較t=0.103,P=0.918,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比較t=0.559,P=0.579,C反應蛋白(CRP)比較t=-0.375,P=0.709,血沉(ESR)比較t=0.349,P=0.730,P均>0.05;3、治療后,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所需時間比較P<0.05;實驗室指標組內(nèi)比較P=0.000<0.05;治療后實驗室各項指標組間比較P<0.05;局部癥狀組內(nèi)比較P<0.05;局部癥狀組間比較,對照組皮損面積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3.00(2.00,4.25),治療組皮損面積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2.00(0.00,3.50),P=0.001<0.05;對照組皮溫差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1.00(0.57,1.52),治療組皮溫差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0.75(0.22,1.22),皮溫差比較P=0.075>0.05;對照組疼痛感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1.00(1.00,2.00),治療組疼痛感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1.00(0.00,1.00),疼痛感比較P=0.007<0.05。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安全性指標(ALT、AST、BUN、Ccr)分析,P>0.05。結論實驗結果顯示1、兩組治療方法均可治療下肢丹毒,改善其臨床癥狀,但中藥芩礬湯濕敷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下肢丹毒療效顯著;2、中藥芩礬湯濕敷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下肢丹毒的療程短,安全性高。圖2幅;表14個;參116篇。

黃敏敏[3](2020)在《柴瓜蝎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柴瓜蝎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及其對病程長短、疼痛緩解程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后期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生活質(zhì)量及補體C3、C4水平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共入組75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治療組(n=37例)和對照組(n=38例),治療組予口服柴瓜蝎湯治療,對照組予口服鹽酸伐昔洛韋膠囊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7天,均在治療開始與結束行外周血補體C3、C4水平的檢測及相關常規(guī)檢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疼痛評分;于研究開始及結束3個月后對患者進行生活質(zhì)量評分;在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的治療病程長短、治愈率及總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結束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有無遺留神經(jīng)痛及計算其發(fā)生率;試驗期間及時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及評估其安全性,從而綜合評價柴瓜蝎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結果:(1)本研究共脫落及失訪5例病例,最終納入70例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基線一致。(2)疼痛評分對比: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的疼痛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更能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療病程對比:治療后,治療組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及止痛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更能縮短病程。(4)臨床療效評價: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57%,高于對照組7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提高臨床療效方面,治療組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5)生活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治療后,兩組的DLQI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相比對照組,治療組改善較為明顯,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安全性評價: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檢測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者共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1%。對照組共有3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7%。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7)補體C3、C4水平比較結果分析: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補體C3、C4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但治療組升高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對比:結束治療3個月后電話隨訪,治療組發(fā)生后遺神經(jīng)痛者4例,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為11.43%,對照組發(fā)生后遺神經(jīng)痛者15例,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為42.86%。治療組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柴瓜蝎湯在緩解患者疼痛程度、縮短治療病程、提高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提高血清補體C3、C4水平及降低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方面效果要優(yōu)于鹽酸伐昔洛韋膠囊。(2)柴瓜蝎湯與鹽酸伐昔洛韋膠囊在用藥安全性及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效果相當。(3)柴瓜蝎湯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diào)節(jié)帶狀皰疹患者外周血補體C3、C4等免疫系統(tǒng)相關。

李中平[4](2019)在《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臨床療效觀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觀察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臨床療效,探討其作用機制及安全性,從而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所有試驗研究病例都來自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或住院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根據(jù)本研究制定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共收入60例患者,按隨機對照分組原則將其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予扶正祛瘀湯口服加熱敏灸治療;對照組予加巴噴丁膠囊口服及氦氖激光照射治療。兩組均治療4周。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的VAS評分、QS評分及治療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并用統(tǒng)計學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結果:1、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Q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組內(nèi)V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在治療后VAS評分均有顯著降低,即兩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3、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治療后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故治療組比對照組更能緩解患者的疼痛。4、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組內(nèi)Q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治療后的QS評分均有顯著降低,即兩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Q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治療后的Q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故治療組比對照組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6、治療組愈顯率為86.67%,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治愈率為73.33%,總有效率為93.33%。治療組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即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7、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xiàn)5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率為16.67%。結論:1、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質(zhì)量。2、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安全、有效,臨床上值得推廣。

湯禹李焓[5](2019)在《毫火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臨床觀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觀察運用毫火針對比常規(guī)針刺在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臨床療效,探討毫火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作用,探索并完善治療后遺癥期安全有效的療法,為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符合納入標準為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60例患者,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采用毫火針治療,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治療;2組治療的主穴、療程、治療周期等均相同,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2天,共治療4個療程。各組均用H-B分級量表、Sunnybrook評分量表、FDI評分量表進行比較分析,在入組前3天及療程結束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和相關評分級別對比。最后,將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記錄,其結果進行文字描述性分析,最終完成該臨床實驗觀察。結果:1.治療前對各組基線進行比較,大致基本無差異,具有可比性。2.H-B分級量表比較:治療后兩組H-B評級與治療前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毫火針操作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治療后兩組組內(nèi)H-B分級評分較各自治療前都有提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毫火針和常規(guī)針刺對后遺癥期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有提高作用;3.Sunnybrook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Sunnybrook評分與治療前的差值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改善癥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sunnybrook與各自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毫火針與常規(guī)針刺對于面癱患者患側(cè)的運動、靜止及聯(lián)動狀態(tài)的癥狀均能得到有效改善;4.FDI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FDI軀體功能、FDI社會功能評分上與治療前的差值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認為治療組在對患者的軀體和社會生活功能的提高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FDI軀體功能、FDI社會功能評分與各自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推斷兩組治療均能對軀體功能、社會生活功能有提高;5.臨床療效比較: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30例,痊愈9例,顯效15例,有效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30例,痊愈4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0%,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毫火針治療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均有療效。2.選用毫火針治療比以常規(guī)針刺治療在H-B分級、Sunnybrook量表評分、FDI量表評分及臨床療效方面更有好的效果。3.毫火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的方法安全、有效,簡單易于操作,具有醫(yī)學運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趙艷[6](2011)在《腎移植與物理治療》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選擇正確的方案防治腎移植并發(fā)癥有助于提高移植腎的近遠期存活效果。目的:探討腎移植術后并發(fā)癥的物理治療效果。方法:由作者應用計算機檢索維普數(shù)據(jù)庫中腎移植與物理療法有關文獻,檢索時限為1998-01/2010-10。檢索關鍵詞:腎移植;并發(fā)癥;物理治療。納入標準:①選取針對性強,相關度高的文獻。②排除一些重復性研究或較陳舊文獻。對資料進行初審,并查看每篇文獻后的引文。檢索文獻30篇,其中18篇文獻符合標準。結果與結論:同種異體腎移植后大劑量免疫抑制劑的應用,降低了機體抵抗力,增加了各種疾病的感染因素。在藥物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傳統(tǒng)的針灸療法、紫外線照射、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高頻電療法等多種局部的物理療法可控制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

楊瑾[7](2007)在《蛇串瘡中西醫(yī)治療現(xiàn)狀》文中研究說明蛇串瘡,西醫(yī)又名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皰疹性、炎癥性皮膚病。本病西醫(yī)治療常用抗病毒藥、免疫調(diào)節(jié)劑,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糖皮質(zhì)激素和鎮(zhèn)靜止痛藥等;激光,窄譜紫外線局部照射,神經(jīng)阻滯,微波,脈沖短波加脈沖電磁場與高電位療法聯(lián)合等物理治療對后遺神經(jīng)痛有一定療效。但價格相對昂貴,而且糖皮質(zhì)激素有較嚴重的副作用,對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癥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灰耸褂?。中醫(yī)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蛇串瘡總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縮短病程、緩解疼痛及減少后遺神經(jīng)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純西醫(yī)治療,且費用較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對頭面部重癥帶狀皰疹和壞疽性帶狀皰疹的治療具有顯著優(yōu)勢。中醫(yī)治療本病有很大優(yōu)勢,療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國醫(yī)學的特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蛇串瘡中醫(yī)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值得臨床推廣。但蛇串瘡中醫(yī)內(nèi)治法的規(guī)范化及標準化,中藥高效復方的篩選以及益氣法和補氣藥在該病治療中的運用均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近10年相關治療文獻的回顧和復習,以及對中醫(yī)基礎理論和本病臨床治療的學習,作者對于中醫(yī)內(nèi)治法治療本病提出以下兩點設想:一是在辨證治療中引入三焦辨證的方法;二是有明顯歸經(jīng)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調(diào)散,瓜蔞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經(jīng)節(jié)段的蛇串瘡,這些思路均有待進一步探討及完善。

史文紅,李華云,李菁[8](2003)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綜合物理治療觀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觀察音頻、氦氖激光、超短波綜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臨床效果 ,并探討其作用機理。方法 60例患者都有典型帶狀皰疹病史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3 0例 ,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組同時加入綜合物理治療。在治療后分別對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指標均有所改善。治療組改善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 ,且有顯著差異 (P <0 .0 1)。結論 綜合物理治療對帶狀皰疹后遺痛有較好的作用

柯夢筆[9](1986)在《氦—氖激光針臨床應用近況》文中指出 自從醫(yī)用激光進入針灸經(jīng)絡領域,短短10余年間取得了長足進展。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小功率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下簡稱光針)對許多病癥有較好的療效,且具有無痛、無菌、無損傷、無強烈刺激等優(yōu)點。本文擬就1984年以來國內(nèi)有關氦一氖激光

王靖[10](2010)在《解毒止痛湯治療帶狀皰疹(肝經(jīng)郁熱型)的臨床觀察》文中研究說明目的:對觀察解毒止痛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評價。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以解毒止痛湯治療,對照組以泛昔洛韋治療。用藥3周后判定療效。結果:80例入組患者,其中4例為脫落病例,對76例合格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治療組38例,對照組38例。治療第7、14天,VRS積分顯示:治療組疼痛緩解程度較對照組明顯,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緩解癥狀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緩解疼痛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一月后,治療組有0例出現(xiàn)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對照組則有4例出現(xiàn)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結論:解毒止痛湯組顯效率為89.47%,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有效方劑;解毒止痛湯能有效改善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超短波氦氖激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30例(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超短波氦氖激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30例(論文提綱范文)

(1)三種光療方案在治療早期帶狀皰疹中的對比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帶狀皰疹流性病學特征
        1.1.2 帶狀皰疹的預后
        1.1.3 帶狀皰疹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
        1.1.4 光療在帶狀皰疹中的應用
        1.1.5 護理人員在光療中的作用
    1.2 光療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不同光療的原理及其優(yōu)缺點
        1.2.2 光療在帶狀皰疹中的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目的及意義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義
    1.4 相關概念
    1.5 研究路線
2 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2.1.1 研究對象的選取
        2.1.2 納入標準
        2.1.3 排除標準
        2.1.4 脫落與剔除標準
        2.1.5 實驗材料及操作方法
        2.1.6 樣本量計算
    2.2 研究方法和工具
        2.2.1 成立研究團隊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指標和工具
        2.2.4 安全性指標
    2.3 資料收集
    2.4 質(zhì)量控制
        2.4.1 研究設計階段
        2.4.2 研究實施階段
        2.4.3 數(shù)據(jù)處理階段
    2.5 統(tǒng)計學分析
        2.5.1 數(shù)據(jù)管理
        2.5.2 統(tǒng)計方法
    2.6 倫理原則
        2.6.1 自愿原則
        2.6.2 保密原則
3 結果
    3.1 研究對象早期帶狀皰疹患者基線資料分析
        3.1.1 一般人口學及疾病相關資料
        3.1.2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第1天疼痛評分的差異比較
    3.2 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比較
        3.2.1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評分的差異比較
        3.2.2 遠紅外組帶狀皰疹患者不同時間疼痛評分的差異比較
        3.2.3 氦氖激光組帶狀皰疹患者不同時間疼痛評分的差異比較
        3.2.4 TDP神燈組帶狀皰疹患者不同時間疼痛評分的差異比較
    3.3 三組患者皮損程度的差異比較
        3.3.1 三組患者止皰時間的差異比較
        3.3.2 三組患者結痂時間的差異比較
        3.3.3 三組患者脫痂時間的差異比較
    3.4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并發(fā)癥的差異比較
        3.4.1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30 天并發(fā)癥的差異比較
        3.4.2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90 天并發(fā)癥的差異比較
    3.5 三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3.5.1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治療費用接受度的差異比較
        3.5.2 三組帶狀皰疹患者治療舒適度的差異比較
    3.6 選擇清單
4 討論
    4.1 早期帶狀皰疹患者的基線資料分析
        4.1.1 人口疾病學特征
        4.1.2 伴隨癥狀特征
    4.2 三組光療對早期帶狀皰疹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的影響
    4.3 三組光療對早期帶狀皰疹皮損改善程度的影響
    4.4 三組光療對帶狀皰疹并發(fā)癥的影響
        4.4.1 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影響
        4.4.2 對帶狀皰疹皮損修復中出現(xiàn)色素沉著的影響
    4.5 三組患者光療的滿意度
    4.6 對護理的指導意義
5 小結
    5.1 結論
    5.2 創(chuàng)新性
    5.3 不足與改進
附錄
參考文獻
綜述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物理治療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讀研期間科研成果
致謝

(2)中藥芩礬湯治療下肢丹毒的臨床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資料與方法
        1.1.1 一般資料
        1.1.2 診斷標準
        1.1.3 選擇標準
        1.1.4 研究方法
        1.1.5 治療方法
    1.2 觀察指標
        1.2.1 基本記錄
        1.2.2 癥狀測量
        1.2.3 評定標準
        1.2.4 安全性分析
        1.2.5 統(tǒng)計學方法
        1.2.6 試驗中出現(xiàn)的反應及處理
    1.3 治療結果分析
        1.3.1 治療前比較
        1.3.2 治療結果
    1.4 討論
        1.4.1 應用中藥芩礬湯外敷治療下肢丹毒的理論
        1.4.2 試驗結果分析
        1.4.3 外治法
        1.4.4 方解
    1.5 小結
        1.5.1 創(chuàng)新點
        1.5.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結論
第2章 綜述
    2.1 祖國醫(yī)學對丹毒的認識及進展
        2.1.1 病名來源
        2.1.2 古代中醫(yī)總結的病因病機
        2.1.3 現(xiàn)代中醫(yī)病因病機的認識
        2.1.4 中醫(yī)辨證
    2.2 中醫(yī)藥治療下肢丹毒的研究進展
        2.2.1 按部位辨證治療
        2.2.2 按分期分型治療
        2.2.3 中醫(yī)內(nèi)治法
        2.2.4 中醫(yī)外治法
        2.2.5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2.3 西醫(yī)對下肢丹毒的認識及發(fā)展
        2.3.1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丹毒的認識
        2.3.2 下肢丹毒的診斷
        2.3.3 下肢丹毒的病因
        2.3.4 丹毒的并發(fā)癥
        2.3.5 致病菌及淋巴管的研究分析
        2.3.6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進展
    參考文獻
附錄 A 臨床治療前后記錄表
附錄 B 治療過程中病例記錄表
致謝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3)柴瓜蝎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病例標準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組
    2.2 治療組
    2.3 對照組
    2.4 生活調(diào)攝
    2.5 治療療程
    2.6 觀察指標及評定方法
3 統(tǒng)計學方法
4 研究結果
    4.1 脫落病例
    4.2 一般基線資料分析
    4.3 疼痛評分
    4.4 治療病程對比
    4.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
    4.6 生活質(zhì)量評分
    4.7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安全性評價
    4.8 補體C3、C4的檢測
    4.9 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
5 討論
    5.1 中醫(yī)對帶狀皰疹的研究
    5.2 西醫(yī)對帶狀皰疹的認識
    5.3 導師對于帶狀皰疹的中醫(yī)認識
6 研究結果分析
    6.1 疼痛評分
    6.2 治療病程對比
    6.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
    6.4 生活質(zhì)量評分
    6.5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安全性評價
    6.6 補體C3、C4水平比較結果分析
    6.7 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
7 問題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縮略詞表
綜述 帶狀皰疹的中醫(yī)治療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個人簡歷
    教育經(jīng)歷
    科研及工作情況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4)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臨床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歷史回顧
    1 中醫(y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研究進展
    2 西醫(yī)治療 PHN 的研究進展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1.2 診斷標準
    1.3 病例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剔除標準
2 研究方法
    2.1 治療方案
    2.2 觀察指標
    2.3 療效評判標準
    2.4 統(tǒng)計學處理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3.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的比較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zhì)量評分的比較
    3.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4 討論
    4.1 治療方案選擇依據(jù)
    4.2 扶正祛瘀湯方藥分析
    4.3 熱敏灸作用機制的探討
    4.4 臨床觀察結果分析
    4.5 不足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答辯委員會名單
個人簡歷

(5)毫火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臨床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獻研究
    1.1 現(xiàn)代醫(yī)學周圍性面癱的相關研究
        1.1.1 周圍性面癱的概念
        1.1.2 病因病理及起病機制
        1.1.3 神經(jīng)電生理改變
        1.1.4 西醫(yī)治療周圍性面癱概論依據(jù)
    1.2 現(xiàn)代醫(yī)學對周圍性面癱后遺癥的相關研究
        1.2.1 周圍性面癱后遺癥的定義
        1.2.2 周圍性面癱后遺癥的發(fā)病機制
        1.2.3 周圍性面癱的后遺癥的西醫(yī)治療
    1.3 祖國醫(yī)學對面癱的認識
        1.3.1 面癱病名的認識
        1.3.2 面癱的病因病機
        1.3.3 中醫(yī)治療面癱病概述
    1.4 小結
第二章 臨床研究
    2.1 研究對象
        2.1.1 病例來源
        2.1.2 診斷標準
        2.1.3 納入標準
        2.1.4 排除標準
        2.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2.2 具體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2.2.1 病例分組
        2.2.2 技術線路圖
        2.2.3 治療方法
        2.2.4 觀察方法
        2.2.5 評價指標
        2.2.6 質(zhì)量控制
        2.2.7 統(tǒng)計方法
第三章 統(tǒng)計結果
    3.1 基線資料比較
        3.1.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患側(cè)分布情況分析比較
    3.2 治療前各評價指標結果分析情況
    3.3 治療結果數(shù)據(jù)分析
        3.3.1 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3.3.2 兩組療效比較
    3.4 安全性評價
    3.5 脫落與剔除
第四章 討論與結論
    4.1 毫火針的相關研究
        4.1.1 關于毫火針的發(fā)展
        4.1.2 毫火針的治病機理
    4.2 毫火針治療面癱后遺癥的機理
    4.3 毫火針選穴依據(jù)
        4.3.1 顴髎穴
        4.3.2 陽白穴
        4.3.3 迎香穴
        4.3.4 頰車穴
        4.3.5 地倉穴
        4.3.6 合谷穴
        4.3.7 百會穴
        4.3.8 足三里穴
        4.3.9 翳風穴
    4.4 研究結果分析
        4.4.1 基線、評價指標數(shù)據(jù)分析
        4.4.2 對照組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分析
        4.4.3 治療組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分析
        4.4.4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分析
        4.4.5 毫火針療效分析
    4.6 不足與展望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致謝
附件1:統(tǒng)計學處理合格證明

(6)腎移植與物理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0 引言
1 資料和方法
    1.1 入選標準
    1.2 資料提取策略
    1.3 對納入文獻的評價
2 結果
    2.1 腎移植后并發(fā)癥特點
    2.2 腎移植后并發(fā)癥的物理療法
        2.2.1 肺內(nèi)感染
        2.2.2 帶狀皰疹
        2.2.3 無尿或少尿
        2.2.4 胃腸道反應
        2.2.5 口腔潰瘍
3 討論

(7)蛇串瘡中西醫(yī)治療現(xiàn)狀(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略詞表
前言
綜述一 蛇串瘡中醫(yī)治療現(xiàn)狀
    1、中醫(yī)文獻論述
    2、病因病機
    3、中醫(yī)診斷依據(jù)
    4、中醫(yī)內(nèi)治法
    5、中醫(yī)外治法
    6、針灸治療
    7、穴位注射
    8、綜合治療
綜述二 蛇串瘡西醫(yī)治療現(xiàn)狀
    1化學藥物治療
    2物理治療
    3局部治療
    4心理治療
綜述三 蛇串瘡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1中藥口服聯(lián)合西藥治療
    2中藥口服聯(lián)合物理治療
    3中西藥聯(lián)合物理治療
病案舉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討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8)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綜合物理治療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 治療方法
        ①音頻治療
        ②氦氖激光治療
        ③超短波治療
2.結果
3.結論

(10)解毒止痛湯治療帶狀皰疹(肝經(jīng)郁熱型)的臨床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1 中醫(yī)研究概況
        1.1 病名
        1.2 病因病機
        1.3 治療
        1.3.1 名家治驗
        1.3.2 辨證施治
        1.3.3 中成藥
        1.3.4 中藥外治
        1.3.5 其他療法
    2 西醫(yī)研究概況
        2.1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2 臨床表現(xiàn)
        2.3 治療概況
        2.4 小結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1 診斷標準
        1.1 中醫(yī)診斷標準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2 一般情況
        2.1 病例來源
        2.2 納入標準
        2.3 排除標準
        2.4 剔除標準
    3 研究方法
        3.1 分組方法
        3.2 服藥方法
        3.3 觀察方法
    4 觀察項目及指標
        4.1 癥狀、體征指標
        4.2 疼痛療效評價
        4.3 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比較
    5 統(tǒng)計學處理
    6 研究結果
        6.1 療前、療后癥狀、體征指標綜合評分比較
        6.2 兩組療后綜合療效比較
        6.3 疼痛指標比較
        6.4 兩組發(fā)生后遺神經(jīng)痛情況比較
        6.5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第三部分 討論
    1 組方分析
    2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3 療效分析
第四部分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四、超短波氦氖激光綜合治療帶狀皰疹30例(論文參考文獻)

  • [1]三種光療方案在治療早期帶狀皰疹中的對比研究[D]. 束敏. 湖州師范學院, 2021(12)
  • [2]中藥芩礬湯治療下肢丹毒的臨床療效觀察[D]. 郭思思. 華北理工大學, 2020(02)
  • [3]柴瓜蝎湯治療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D]. 黃敏敏.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4]扶正祛瘀湯聯(lián)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臨床療效觀察[D]. 李中平.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2019(02)
  • [5]毫火針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的臨床觀察[D]. 湯禹李焓.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9(04)
  • [6]腎移植與物理治療[J]. 趙艷.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31)
  • [7]蛇串瘡中西醫(yī)治療現(xiàn)狀[D]. 楊瑾.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07(02)
  • [8]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綜合物理治療觀察[J]. 史文紅,李華云,李菁. 海南醫(yī)學, 2003(11)
  • [9]氦—氖激光針臨床應用近況[J]. 柯夢筆. 上海針灸雜志, 1986(04)
  • [10]解毒止痛湯治療帶狀皰疹(肝經(jīng)郁熱型)的臨床觀察[D]. 王靖.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2010(03)

標簽:;  ;  ;  ;  ;  

超短波氦氖激光治療帶狀皰疹30例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