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泰地區(qū)綠巖型金礦及其成因探討(論文文獻綜述)
黃坤朋[1](2020)在《山東省馬頭崖銅金礦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文中提出研究區(qū)位于魯中山區(qū),行政區(qū)劃屬臨沂市轄區(qū),面積約144km2。該區(qū)采金歷史悠久,明清年間就有人在此采過金,解放后多支地質隊先后在該地區(qū)內開展過找金工作,顯示了研究區(qū)內銅金礦成礦條件優(yōu)越,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本論文通過全面收集研究區(qū)內最新的基礎地質資料、礦產勘查資料、區(qū)域物化遙資料以及科研成果等資料,對研究區(qū)內地層、構造、巖漿巖的空間分布及其與銅金成礦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通過對典型金礦床的分析研究,提取了區(qū)域成礦要素,其中必要要素4類、重要要素4類、次要要素2類。從銅金礦體賦存層位、控礦容礦構造、圍巖礦化蝕變、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共伴生規(guī)律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成礦規(guī)律。認為馬頭崖地區(qū)銅金礦形成于燕山期,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形成沂沭斷裂帶及其兩側的次級斷裂,幔源巖漿沿沂沭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上升,上升的過程中將含礦熱液帶入地表,隨著溫度、壓力的降低,熱液中的Cu、Au、Ag等金屬組分析出形成小型礦體。歸納總結了銅金礦找礦標志,認為馬頭崖地區(qū)彭家嵐子斷裂及其次級斷裂破碎帶與雁翎關組斜長角閃巖裂隙發(fā)育部位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作為該地區(qū)銅金礦下一步找礦方向有望取得新的找礦突破。
劉松巖[2](2020)在《魯西中生代雜巖體巖漿源區(qū)及形成機制》文中研究指明魯西地區(qū)位于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在中生代經歷了多期巖漿-構造作用,引起巖石圈減薄,地幔性質發(fā)生改變,表現為大規(guī)模分布廣泛的巖漿活動。本文對魯西鐵寨、三山峪、金星頭三個中生代雜巖體進行巖石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和Lu-Hf同位素研究,確定雜巖體成因,初步探討雜巖體形成的動力學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認識:(1)研究區(qū)雜巖體主要巖性為閃長巖、二長斑巖和閃長玢巖,其主量元素具有過鋁質、高Na、低K、高Mg#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輕稀土相對富集、重稀土相對虧損的特征,無明顯Eu、Ce異常;微量元素顯示Sr、Ba、Pb正異常,Nb、Ta、Ti等高場強元素負異常,表現出埃達克質巖(高 Sr(433~1107ppm)、低 Y(6~13.3ppm)、Sr/Y 為(57.26-163.0))的地球化學特征。(2)金星頭雜巖體閃長玢巖的U-Pb年齡為122 Ma,鐵寨雜巖體閃長巖、閃長玢巖和二長斑巖的U-Pb年齡分別為123 Ma、123 Ma和125 Ma,三山峪雜巖體閃長玢巖的U-Pb年齡為123和125 Ma,均為早白堊世巖漿作用的峰期產物。(3)樣品中新生鋯石的εHf(t)值變化范圍較廣,在-25.6~7.8之間,說明其巖漿具有多源性;繼承鋯石年齡集中在~2500 Ma,εHf(t)值為2.5~8.8,可能為華北古老基性下地殼重新活化的產物。(4)研究區(qū)雜巖體的巖漿源區(qū)來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加入了基性下地殼物質,同時受到了底侵軟流圈物質的混染作用。華北克拉通破壞的主要動力機制為俯沖的古太平洋板片回卷,引起軟流圈上涌,巖石圈減薄,最終形成研究區(qū)巖體。
楊富全,張志欣,劉國仁,李寧,楊成棟,楊俊杰[3](2020)在《新疆中亞造山帶三疊紀礦床地質特征、時空分布及找礦方向》文中指出中亞造山帶以晚古生代成礦為特色,但最近十幾年來在新疆阿爾泰、東天山等發(fā)現越來越多的三疊紀礦床,包括3個超大型礦床。在古生代造山帶中為什么三疊紀能夠成礦和成大礦,不同類型礦產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目前確定新疆中亞造山帶19個三疊紀礦床主要為花崗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斑巖型鉬礦床和矽卡巖型鎢礦床?;◢弬ゾr型稀有金屬礦床分布于阿爾泰,斑巖型鉬礦床、矽卡巖型鎢礦床和鎢(鉬)礦床分布于東天山。19個礦床的成礦年齡變化于193~248 Ma,峰值為215 Ma。不同礦床類型成礦時代略有差別,形成時間相對較早的有矽卡巖型,其次是斑巖型,偉晶巖型形成時間跨度最大,多數形成于晚三疊世,少數延續(xù)到早侏羅世。東天山沙東-小白石頭一帶鎢礦和阿爾泰稀有金屬礦最具找礦潛力。
段壯[4](2019)在《山東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成礦作用與成礦機制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位于華北克拉通東部的魯西萊蕪地區(qū)是我國最重要的矽卡巖型富鐵礦成礦區(qū)之一,也是我國平爐富礦的重要產地。萊蕪地區(qū)中生代侵入巖發(fā)育,主要包括礦山、角峪、金牛山和鐵銅溝巖體,其中礦山巖體是最重要的成礦巖體。矽卡巖型鐵礦床主要產于礦山巖體與中奧陶統碳酸鹽巖地層的接觸帶中,包括大-中型礦床7處,小型礦床3處,累計探明資源儲量約5億噸,占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總儲量的95%以上。前人對該萊蕪地區(qū)成礦巖體地質特征、控礦構造及礦化特征等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對該區(qū)成礦巖體的巖石成因、成礦流體組成和演化、成礦時代、膏巖層參與鐵礦成礦的方式和機制等關鍵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萊蕪地區(qū)的中生代侵入巖及張家洼大型富鐵礦床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巖相和礦相學觀察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巖石地球化學、成礦年代學及礦物地球化學研究,深入探討該區(qū)侵入巖的成因、成礦流體演化、膏鹽層參與成礦的方式、成巖成礦時代和成礦動力學背景,揭示該區(qū)矽卡巖型富鐵礦成因機制和關鍵控制因素。系統的鋯石U-Pb定年結果表明,萊蕪地區(qū)的侵入巖主要形成于130Ma,是華北克拉通破壞峰期的響應。該區(qū)幾個主要侵入巖體如礦山、角峪、金牛山和鐵銅溝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虧損HFSE等微量元素組成特征,并明顯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巖漿來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間的富集巖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巖漿演化過程中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地殼混染;此外,鐵銅溝巖體的同位素組成特征顯示有少量軟流圈物質的加入。萊蕪地區(qū)富集巖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與三疊紀時期華南陸殼向華北克拉通俯沖過程中產生的熔體及侏羅紀時期古太平洋向中國東部俯沖產生的板片流體對華北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交代有關。張家洼矽卡巖型鐵礦床主要賦存于礦山巖體的閃長質侵入體與中奧陶統碳酸鹽巖的接觸帶、石炭系本溪組與奧陶系地層之間的層間滑動離構造以及接觸帶與層間構造的復合部位。野外觀察和巖相學特征表明,該礦床的成礦作用可以分為鈉質交代階段(鈉長石、方柱石)、干矽卡巖階段(透輝石、鎂橄欖石、尖晶石)、濕矽卡巖階段(金云母、磁鐵礦、蛇紋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階段(黃鐵礦)和碳酸鹽階段(方解石),其中濕矽卡巖階段是主成礦階段,磁鐵礦為主要的礦石礦物。與磁鐵礦共生的熱液榍石U-Pb年齡為131±4 Ma,與磁鐵礦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齡為130±1 Ma,二者在誤差范高度吻合,并與礦山巖體的鋯石U-Pb年齡(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的成巖成礦作用年齡為130 Ma。魯西北淄博地區(qū)召口矽卡巖型鐵礦床的石榴石U-Pb年齡為128±3 Ma,魯西南沂南地區(qū)的銅井矽卡巖型Cu-Au-Fe礦床的石榴石U-Pb年齡為126±7–127±3 Ma。這些年齡在誤差范圍內均與張家洼鐵礦床的年齡相似,暗示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是魯西早白堊世130 Ma左右區(qū)域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的產物。綜合華北克拉通東部已發(fā)表的矽卡巖型礦床及成礦巖體的年齡可知,華北克拉通中、東部的矽卡巖型鐵礦成礦作用均爆發(fā)于130 Ma,與華北克拉通破壞峰期一致,指示華北地區(qū)大規(guī)模矽卡巖型鐵成礦作用是華北克拉通巖石圈減薄和破壞的響應和產物。為了探討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床成礦流體的演化以及膏巖層參與鐵礦成礦的方式和機制,本文對成礦巖體(礦山巖體)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巖型鐵礦床中不同成礦階段的熱液礦物(鈉化-干矽卡巖階段的方柱石、濕矽卡巖階段的熱液磷灰石和磁鐵礦、硫化物和碳酸鹽階段的黃鐵礦)開展了系統的礦物學及地球化學研究。結果表明,礦山巖體中的磷灰石具有異常高的Cl含量(可達7 wt.%),暗示與成礦有關的巖漿高度富集鹵族元素(尤其是Cl),從而有利于高鹽度巖漿流體的出溶。該區(qū)成礦巖體中輝石堆晶和不成礦巖體中部分具有原生結構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組成具有典型的巖漿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鈉化-干矽卡巖階段的方柱石Cl/Br摩爾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該階段的成礦流體以巖漿流體為主。形成于濕矽卡巖階段且與磁鐵礦共生的熱液磷灰石具有明顯更高的Cl/Br摩爾比值(685–8875),指示該期流體混染了圍巖奧陶紀蒸發(fā)巖中的巖鹽;同時,熱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顯高于成礦巖體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與奧陶系碳酸鹽圍巖的同位素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該階段大量圍巖物質加入到成礦熱液中。張家洼鐵礦的磁鐵礦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鎂鐵礦和鎂鈦礦,指示鐵成礦階段有大量富鎂圍巖物質的加入。硫化物-碳酸鹽階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組成特征(δ34S值整體大于10‰),指示奧陶紀膏鹽層中硫酸鹽的加入為熱液流體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時,大規(guī)模富含地層重硫的熱液流體疊加交代了該區(qū)成礦巖體,使巖體中富含浸染狀、細脈狀的熱液黃鐵礦,這些黃鐵礦的硫同位素組成與礦石中硫化物階段的黃鐵礦硫同位素組成相近。綜上所述認為,奧陶系膏巖層主要以熱液流體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濕矽卡巖階段持續(xù)加入到成礦流體系統中;成礦巖體出溶的富氯流體利于鐵質出溶和搬運,是成礦的關鍵因素。
江海洋[5](2019)在《山東省萊蕪市三岔河鐵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文中研究指明本次論文取題于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三岔河鐵金礦詳查項目,通過對三岔河金礦床開展野外觀察,并對典型巖心、礦石樣品鏡下觀察分析,結合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要素的分析研究,討論了礦床地質特征、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形成時代,并確定了地層、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標志。三岔河礦床與礦床形成有直接關系的地層為奧陶紀馬家溝群五陽山組灰?guī)r,控礦構造為丈八丘斷裂。由于巖漿上侵,大量灰?guī)r被吞食、斷陷、倒置,形成捕擄體接觸帶構造。侵入體與圍巖在捕擄體附近發(fā)生比較強烈的化學反應,Si、Al、Ca、Mg等組分在反應中發(fā)生交換,Ca、Si雙交代,形成矽卡巖。礦石類型以磁鐵礦化矽卡巖型金礦石和黃鐵礦化磁鐵礦化矽卡巖型金礦石為主。以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為主要礦石結構,鱗片纖狀變晶結構以及柱狀纖狀變晶結構為次要礦石結構。圍巖蝕變有矽卡巖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金礦化。礦床成礦作用可劃分為早期矽卡巖階段、晚期矽卡巖階段和硫化物階段三個成礦階段。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幔源巖漿硫占主要,貢獻率在82%95%之間,而海相硫酸鹽只占5%18%。鐵銅溝巖體206Pb/204Pb值為17.6618.53;207Pb/204Pb值為15.41-15.53;208Pb/204Pb值為35.71-41.46,在鉛同位素構造環(huán)境演化圖解上,大多數硫化物樣品均位于上地殼演化曲線之外,表明礦石鉛來源以地殼物質為主。區(qū)域同類典型礦床矽卡巖中黑云母測試表明磁鐵礦矽卡巖主要在128133Ma之間形成,三岔河金礦床金主要在硫化物階段生成,通過降溫速率可計算三岔河金礦床主要成礦時間為128121Ma。區(qū)內磁異常主要由磁鐵礦、磁鐵礦化矽卡巖引起。磁鐵礦化花崗巖、矽卡巖、角巖,具有一定的磁性;大理巖、灰?guī)r、砂巖、花崗巖具有弱磁性。圈定出的磁異常在南端未封閉??v觀全區(qū)磁異?;瘶O圖,磁異常帶呈近似北北東向,500nT磁異常等值線大致呈一個長軸方向約600m的橢圓形,短軸方向寬大概是180m。分析了三岔河地區(qū)成礦地質條件,確定了該區(qū)域矽卡巖型金礦床的找礦標志。分析在三岔河礦區(qū)范圍內,礦床南北側斷裂附近以及現有礦體深部具有找礦前景;區(qū)域尺度上,萊蕪礦山、角峪、金牛山等附近與碳酸鹽接觸帶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牛樹銀,真允慶,張福祥,陳超,孫愛群,宋濤,刁謙,陳中,袁杰[6](2018)在《華北克拉通復合地幔柱構造與成礦成藏作用》文中提出華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見的38 Ga古老變質巖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強烈的巖漿活動和板塊俯沖記錄、并經兩期克拉通化、巖石圈減薄與破壞最典型、復合地幔柱最明顯、與其它克拉通相比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特點。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區(qū)內花崗-綠巖帶密布,僅以河北懷安及膠東TTG為例,足以證實為地幔熱柱成因;"中部碰撞帶"為早期板塊俯沖的印記,是和基洛蘭(Kenorland)陸塊群匯聚過程緊密相聯系;自進入1 8001 600 Ma期間,華北己轉變?yōu)樯煺箻嬙祗w制,廣泛分布有酸性巖漿巖及基性巖脈(巖墻)和伸展裂谷,亦為地幔柱強烈活動的顯著特征,無疑是全球哥倫比亞(Columbia)超大陸裂解事件的組成部分;但進入1 000700 Ma時,華北除分布基性巖墻(床)群外,只在少數地區(qū)有中酸侵入巖體出露,可能是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裂解過程中,呈現了隱伏巖漿活動的態(tài)勢,故有遜于揚子克拉通此期巖漿活動的強度和廣度;加里東期("泛華夏期")亦有地臺隆升跡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翹變,和太平洋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的影響,形成了華北亞地幔拄構造,同時產生了巖漿作用的"大災變";成礦作用的"大爆發(fā)"。根據華北"G型大火成巖省"及變質核雜巖分布、和地震層析解釋資料證實,本區(qū)是以渤海灣盆地為中心,形成"一盆多嶺"的構造格局。正因為華北克拉通復合地幔柱構造,促使區(qū)內成礦成藏作用具備有:獨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產稀土特大型礦床、中條裂谷產銅金超大型礦床)、繼承性(如鞍山式鐵礦與邯邢式鐵礦的成因關系)、成藏作用的復雜性(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油氣聯系及山-嶺金屬礦)的特征。
劉劍[7](2017)在《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及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文中提出石墨烯及其應用技術在新一輪產業(yè)革命中占據重要地位。天然石墨制備石墨烯過程中原料選取及品質控制工作是石墨烯產業(yè)化瓶頸問題之一,該工作對指導石墨烯產業(yè)終端應用和推動石墨烯產業(yè)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然而,這方面見諸文獻的報道很少。論文選擇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采用礦床學、礦物學、晶體化學與晶體物理學、資源產業(yè)經濟學、石墨烯制備過程中原料選擇及品質控制研究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新方法,引進石墨礦床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天然石墨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這樣一個新命題,探討了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從新視角入手以揭示特定成礦地質條件約束的天然石墨對石墨烯下游應用的適用性。論文主要結論:(1)全球鱗片石墨、脈型石墨和土狀石墨的形成條件主要是熱力學條件、碳源、有機生物、沉積建造等方面。(2)天然石墨成因及石墨化程度決定了石墨晶體的結構、特征及物理化學特征,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對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結構、屬性及電化學性能、導電性能有重要影響。(3)鱗片石墨的成因是影響石墨烯屬性及電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石墨烯制備過程中氧化-還原產物性能的重要因素。(4)天然石墨都能作為石墨烯制備過程中的初始原料,根據賦礦地質條件可以預測石墨礦物對石墨烯下游應用的適用性,且能夠預先確定特定地質條件產出石墨礦物制備的石墨烯粉體適合或不適合供給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企業(yè)。(5)從企業(yè)集團、產業(yè)集群、數據庫系統、石墨烯資源經濟帶、區(qū)域協調政策、環(huán)境法規(guī)、行業(yè)標準、動態(tài)檢測等方面,提出了推動石墨烯產業(yè)化的建議。論文創(chuàng)新性表現在:(1)繪制了天然石墨成礦過程框架圖,將天然石墨成礦過程概括為“碳質來源+含礦巖石+熱力學條件+石墨化”,定義為天然石墨成礦的四要素。(2)構建了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選取及品質控制的理論模型。表達式為Ggeo= F(Bat,Flex,Bio,Cor,Com,Thermo)= αBat + βFlex + γBio + δCor +εCom + ζThermo模型限定了成礦地質條件→石墨礦物→石墨烯粉體→石墨烯材料的邏輯關系,以及制備的石墨烯粉體適合或不適合作為石墨烯材料的原料,為石墨烯產業(yè)終端應用提供理論基礎。(3)探索了鱗片石墨制備石墨烯具可控性的技術方法,認為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積、缺陷度、固定碳含量、碳質來源、變質相、成礦地球動力學背景等多種因素對其有不同影響,可根據對石墨烯的層數或性能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天然石墨原料。(4)基于天然石墨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將石墨烯看作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并提出了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戰(zhàn)略的范式。
戢興忠[8](2016)在《碧口地體區(qū)域成礦系統》文中指出本文圍繞碧口地體構造演化與區(qū)域成礦作用關系,通過對碧口地體與鄰區(qū)出露的巖石建造以及不同類型礦床(新太古代BIF型鐵礦床、新元古代VMS型銅多金屬礦床、泥盆紀沉積型硅礦床、三疊紀造山型金礦床)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地質觀測、巖石地球化學分析、成巖成礦年代學、鋯石Lu-Hf同位素、金屬礦物電子探針與原位LA-ICP-MS分析,獲得以下主要認識。(1)新太古代魚洞子群與侵入其中的花崗巖構成了碧口地體新太古代陸核。魚洞子群海相火山-沉積巖系在2.6 Ga遭受了區(qū)域變質作用,并形成了以條帶狀鐵建造(BIF)為賦礦圍巖的BIF型鐵礦床。結合礦床地質特征、磁鐵礦電子探針和原位LA-ICP-MS分析,明確魚洞子鐵礦床為BIF型鐵礦床。(2)新元古代為碧口地體地殼增生期,洋陸俯沖背景下的弧前盆地濁積巖、弧后裂谷盆地與陸緣弧火山巖、侵入巖構成了碧口地體主體。雙峰式火山巖與該區(qū)VMS礦床成因關系密切。別子型VMS銅礦床產于基性火山巖(細碧巖)中,黑礦型VMS礦床產于中性-中酸性火山巖(角斑巖-石英角斑巖)中。黃銅礦原位LA-ICP-MS分析顯示黑礦型比別子型含更多Pb、Bi和Ag,且黃鐵礦Co/Ni<1。(3)古生代碧口地體北緣處于陸緣裂陷構造背景。勉略構造帶內硅質巖的巖石學、地球化學、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及Hf同位素表明,大量來自華南板塊(尤其碧口地體)的新元古代巖漿巖與沉積巖碎屑向北運移至陸緣裂陷,并與來自裂陷深部的富硅流體一起沉淀下來,在勉略構造帶內形成了該區(qū)不同時代的硅質巖,這些不同時代硅質巖反映碧口地體北緣的裂陷作用東部早于西部。此外,這些硅質巖巖層具經濟價值,構成了沉積型硅礦床。(4)印支期隨著中國華南、華北板塊的碰撞拼合,該區(qū)隨即進入陸內造山階段,構造體制由南北向的擠壓碰撞轉為應力松弛,表現為區(qū)域性的左行剪切走滑。在這種構造背景下,該區(qū)形成了后碰撞板片斷離花崗巖。并在勉略構造帶內形成了以變質流體作為成礦流體來源的不同深度造山型金礦床,如文縣陽山淺成造山型金礦床和略陽鏵廠溝中淺成造山型金礦床等。
郝興中[9](2014)在《魯西地區(qū)鐵礦成礦規(guī)律與預測研究》文中認為研究區(qū)(魯西隆起區(qū))地處中朝準地臺東緣,其東界以NNE向的昌邑—大店斷裂為界,西界為NNE向的聊考斷裂,北界為近東西向的齊—廣斷裂,南界為山東省南界。區(qū)內鐵礦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是我國重要的礦集區(qū)之一。魯西地區(qū)鐵礦成因類型多樣,地域分布廣泛。鐵礦主要類型有沉積變質型、矽卡巖型、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巖漿型和沉積型等。本文通過全面收集魯西地區(qū)地質、礦產等相關資料,系統總結鐵礦成礦地質條件,詳細闡述地球物理特征與鐵礦床的對應關系。通過解剖韓旺鐵礦床、蒼嶧鐵礦帶、單縣鐵礦床、濟寧鐵礦床、張家洼鐵礦床、金嶺鐵礦床、蓮子汪鐵礦床、店子鐵礦床、肖家溝鐵礦床等典型鐵礦床,詳盡闡明了各類鐵礦的礦床特征及其成礦規(guī)律,分類總結鐵礦成礦模式和區(qū)域預測模型。通過劃分區(qū)內鐵礦成礦區(qū)帶、成礦系列和成礦譜系,圈定了鐵礦找礦靶區(qū),指明了鐵礦找礦方向。區(qū)內沉積變質型鐵礦主要成礦時代為新太古代,主要分布于魯西地塊中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區(qū),賦礦圍巖以泰山巖群、濟寧巖群為主;礦體形態(tài)為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層控現象明顯。矽卡巖型鐵礦主要成礦時代為燕山晚期,其中包括與中基性侵入巖有關的接觸交代—高溫熱液型磁鐵礦礦床和與中酸性侵入巖、淺成巖有關的接觸交代—高溫熱液型磁鐵礦礦床;前者主要分布于濟南、萊蕪和淄博等地,后者分布于蒼山、沂南等地;賦礦地段位于碳酸鹽巖和侵入巖體的接觸帶。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多分布于淄河斷裂一帶,形成于燕山晚期。巖漿型鈦鐵礦床分布于沂沭斷裂帶內及其附近,形成于古元古代,鐵礦石類型為含鈦鐵輝石角閃石巖。沉積型鐵礦受控于中奧陶統灰?guī)r風化面上及上石炭統底部,規(guī)模小、品位低、工業(yè)價值和找礦意義都不大。通過對魯西地區(qū)地質礦產資料的梳理和分析,同時與成礦預測模型進行對比,本文對魯西地區(qū)鐵礦進行了成礦預測,按照礦床成因類型,劃分出以韓旺、蒼山—棗莊、東平—汶上、單縣和濟寧等地區(qū)為代表的沉積變質型鐵礦找礦靶區(qū)24處;以萊蕪、金嶺、蒼山地區(qū)為代表的矽卡巖型鐵礦找礦靶區(qū)14處;以淄河地區(qū)鐵礦為代表的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找礦靶區(qū)6處;以莒縣天寶鈦鐵礦為代表的巖漿型鈦鐵礦找礦靶區(qū)3處。在上述47處鐵礦找礦靶區(qū)中,A類靶區(qū)19處,B類靶區(qū)15處,C類靶區(qū)13處。通過本次研究工作,對魯西地區(qū)鐵礦找礦靶區(qū)進行了圈定,指導了區(qū)內今后鐵礦找礦方向,通過部分找礦靶區(qū)的鐵礦勘查工作表明,區(qū)內圈定的鐵礦找礦靶區(qū)劃分較為合理、有效。
丁正江[10](2014)在《膠東中生代貴金屬及有色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研究》文中研究說明膠東地區(qū)地處古特提斯與環(huán)太平洋兩大構造域的交接部位,橫跨華北板塊和蘇魯大別造山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動陸緣轉為活動陸緣為標志,該區(qū)進入環(huán)太平洋構造域發(fā)展演化階段以來,殼幔作用強烈,幔源流體上侵,成巖成礦作用顯著。論文以最新礦床學理論為指導,以該區(qū)地球動力學演化背景為主線,以現代測試分析技術為輔助,野外實地調查與室內分析測試相結合,在綜合分析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和重新厘定了膠東地區(qū)中生代成巖成礦動力學演化背景;系統深入研究了各成因類型典型礦床的成礦條件及成礦時代,厘定了成因類型,建立了相應成礦模式,總結了礦床時空分布規(guī)律;并通過對比研究,將膠東地區(qū)中生代貴金屬有色金屬礦床系統劃分為受不同地質構造演化階段動力學機制控制的2大成礦系列,包括5個成礦亞系列和15個礦床式。通過研究,明確指出該區(qū)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屬鈹成礦主要與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有關,而燕山期以來的成巖成礦作用嚴格受伊澤奈奇板塊俯沖作用所控制。區(qū)內燕山期發(fā)生的5次主要成巖成礦作用,分別對應于古太平洋板塊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間期。燕山早期(160155Ma),歐亞大陸東部由被動陸緣轉化為活動陸緣,伊澤奈奇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巖-矽卡巖型鉬鎢礦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澤奈奇板塊的不斷俯沖,巖石圈不斷加厚,導致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巖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巖-矽卡巖型銅(鉬)鉛鋅礦床和王家莊式中低溫熱液脈型銅鋅礦床;125115Ma,伊澤奈奇冷的洋殼的快速NWW向俯沖,引發(fā)地幔強烈對流,巖石圈大規(guī)模拆沉,幔源C-H-O流體涌入上地殼導致了巨量金的堆積,形成了焦家式、玲瓏式、盤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礦,及膠萊盆地邊緣中低溫熱液脈型金礦;115110Ma,伊澤奈奇板塊后撤式俯沖,膠東地區(qū)轉為大陸弧環(huán)境,殼?;烊坌蛶r漿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莊、南臺等斑巖銅鉬多金屬礦床的形成;10090Ma,伊澤奈奇-太平洋板塊洋中脊俯沖消亡,上地幔物質強烈對流,巖石圈強烈伸展,形成了湯村店子式中低溫熱液脈型金鉛鋅銀銅多金屬礦床和杜家崖式(類)卡林型金礦。分別利用LA-ICP-MS鋯石U-Pb法和輝鉬礦Re-Os法對邢家山鉬鎢礦床成礦巖體和礦石礦物輝鉬礦進行了同位素測年,獲得母巖幸福山巖體成巖年齡為(157±2)Ma、輝鉬礦成礦年齡為(158.7±2.5)Ma,將邢家山鉬鎢礦床形成時代厘定為燕山早期,并通過與中國東部地區(qū)該期銅鉬多金屬成礦作用對比,提出并論證了膠東地區(qū)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鉬鎢多金屬成礦作用,并指出膠東地區(qū)該期成礦作用應發(fā)生在160155Ma期間,填補了該期成礦作用研究的空白。較為系統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礦、榮成偉德山地區(qū)冷家-南臺銅鉬礦床和榮成大疃劉家鈹礦床之成礦背景、成礦地質特征、成礦時代等,分別確定了礦床成因,首次明確提出杜家崖金礦為(類)卡林型金礦、偉德山地區(qū)冷家-南臺銅鉬礦為斑巖型礦床、大疃劉家鈹礦為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并建立了相應成礦模式;采用LA-ICP-MS鋯石U-Pb法獲得偉德山地區(qū)斑巖型銅鉬礦床母巖成巖年齡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該期成礦作用應發(fā)生于115110Ma。杜家崖(類)卡林型金礦的研究與提出,為該區(qū)巖石圈存在強烈伸展期提供了礦床學證據,同時也填補了該期礦床研究的空白。同時指出,廣泛發(fā)育于棲霞-蓬萊-福山成礦區(qū)中南部福山高疃-東廳地區(qū)粉子山群中的金礦(化)可能亦屬此類型,已發(fā)現的杜家崖金礦和隆口金礦(微細浸染型)分別為該區(qū)的南、北界。大疃劉家鈹礦為國內目前發(fā)現的唯一以細粒羥硅鈹石礦物出現的低溫熱液脈型獨立鈹礦床,提供了鈹礦研究的一個新類型。綜合分析研究了區(qū)內焦家式、玲瓏式、盤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礦成礦背景及成礦條件,指出前三者同為受膠東西部地區(qū)中地殼不連續(xù)面基礎上形成起來的脆韌性平緩斷裂構造控制,發(fā)生于巖石圈劇烈減薄,地殼應力松弛,但仍呈擠壓狀態(tài),幔源C-H-O流體提供了主要的成礦流體及成礦物質,主成礦期成礦流體為中溫、低密度、低鹽度的H2O-CO2-NaCl流體,成礦作用發(fā)生于6.3212.55km,屬中等深度條件。金牛山斷裂帶金礦為定位于早期張性陡傾斷裂中的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型金礦,控礦構造屬開放空間,礦液不易集中,形成礦體規(guī)模較小,該成礦帶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礦床的構造條件。對新發(fā)現的岔夼金銻礦床的研究顯示,該礦床為一中偏低溫熱液型礦床,屬造山型金礦的淺成礦床,成礦時代與其他造山型金礦成礦期一致;由于礦床受剝蝕較少,保存較好,深部應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在此基礎上,對該類型金礦建立了地殼連續(xù)成礦模式。研究指出,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qū)金礦,為受鵲山變質核雜巖構造控制的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成礦與燕山晚期地幔強烈對流、幔源流體上升有關,與造山型金礦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溝式和郭城式金礦是統一構造系統不同構造部位上發(fā)育的同類型金礦。該區(qū)新發(fā)現的鉛鋅礦化為后期疊生礦化,大致發(fā)育于晚白堊世早期,與杜家崖金礦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溫熱液脈型鉛鋅銀銅金多金屬礦化在膠東地區(qū)普遍存在。最后,論文系統總結了膠東中生代貴金屬及有色金屬成礦規(guī)律,指出該區(qū)成礦作用主要包括2期貴金屬成礦作用和4期多金屬成礦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礦成礦為主,卡林型金礦成礦為輔;后者以分別發(fā)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巖型礦床成礦作用為主,205Ma(?)的低溫熱液脈型鈹成礦作用為輔。對膠東地區(qū)成礦區(qū)帶重新進行了劃分,即萊州西部、招遠-平度、棲霞-蓬萊-福山、膠萊盆地東北緣、牟平-乳山、文登-威海、榮成等7個貴金屬、有色金屬成礦區(qū)(帶);并把膠東地區(qū)中生代成礦劃分為金礦和多金屬礦2個成礦系列,分5個成礦亞系列、15個礦床式。
二、新泰地區(qū)綠巖型金礦及其成因探討(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新泰地區(qū)綠巖型金礦及其成因探討(論文提綱范文)
(1)山東省馬頭崖銅金礦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
1.2 區(qū)域自然地理概況 |
1.3 地質工作程度及存在問題 |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內容 |
1.5 工作過程及完成工作量 |
2 成礦地質背景 |
2.1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2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 |
2.3 地球物理特征 |
2.4 地球化學特征 |
3 礦床地質特征 |
3.1 礦區(qū)地質概況 |
3.2 礦體特征 |
3.3 礦石特征 |
3.4 圍巖蝕變 |
3.5 成礦時代 |
3.6 礦床成因 |
4 銅金礦成礦規(guī)律 |
4.1 區(qū)域成礦要素 |
4.2 成礦規(guī)律 |
4.3 成礦模型 |
5 找礦標志及找礦方向 |
5.1 控礦地質要素 |
5.2 研究區(qū)預測準則 |
5.3 找礦標志 |
5.4 找礦方向 |
6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2)魯西中生代雜巖體巖漿源區(qū)及形成機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選題背景與項目依托 |
1.2 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 |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大地構造背景及演化 |
2.2 區(qū)域地層 |
2.3 區(qū)域構造 |
2.4 區(qū)域巖漿活動 |
2.4.1 前寒武紀花崗巖 |
2.4.2 中生代花崗巖 |
3 巖石學特征 |
3.1 鐵寨雜巖體 |
3.2 金星頭雜巖體 |
3.3 三山峪雜巖體 |
4 分析方法 |
4.1 全巖地球化學分析 |
4.2 鋯石分選和CL照相 |
4.3 鋯石U-Pb年代學分析 |
4.4 鋯石Lu-Hf同位素分析 |
5 全巖地球化學特征 |
5.1 主量元素特征 |
5.1.1 鐵寨雜巖體 |
5.1.2 金星頭雜巖體 |
5.1.3 三山峪雜巖體 |
5.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
5.2.1 鐵寨雜巖體 |
5.2.2 金星頭雜巖體 |
5.2.3 三山峪雜巖體 |
6 鋯石U-Pb年齡 |
6.1 鐵寨雜巖體 |
6.2 金星頭雜巖體 |
6.3 三山峪雜巖體 |
7 鋯石Lu-Hf同位素 |
7.1 鐵寨雜巖體 |
7.2 金星頭雜巖體 |
7.3 三山峪雜巖體 |
8 巖石成因及動力學背景 |
8.1 高鎂閃長質雜巖體的巖石成因與巖漿源區(qū) |
8.2 雜巖體的形成年代與地質特征 |
8.2.1 雜巖體侵位年齡及地質特征 |
8.2.2 繼承鋯石及地質意義 |
8.2.3 119-126 Ma巖漿事件及其地質意義 |
8.3 構造環(huán)境及地質意義 |
9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個人概況 |
(3)新疆中亞造山帶三疊紀礦床地質特征、時空分布及找礦方向(論文提綱范文)
1 成礦地質背景 |
2 礦床成因類型及主要特征 |
3 空間分布 |
4 主要礦床特征 |
4.1 卡魯安-庫卡拉蓋鋰礦 |
4.2 小白石頭鎢(鉬)礦 |
4.3 東戈壁鉬礦 |
5 成礦時代 |
6 主要控礦因素 |
7 找礦前景 |
8 主要結論 |
(4)山東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成礦作用與成礦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作者簡歷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來源、目的及意義 |
1.1.1 選題來源及目的 |
1.1.2 選題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
1.2.1 矽卡巖型鐵礦床研究現狀 |
1.2.2 華北矽卡巖型鐵礦及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成礦作用 |
1.2.3 蒸發(fā)巖與巖漿及熱液成礦的聯系 |
1.3 選題的研究內容及方案 |
1.4 論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魯西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 |
2.1.1 大地構造背景 |
2.1.2 區(qū)域地層 |
2.1.3 區(qū)域構造 |
2.1.4 區(qū)域巖漿巖 |
2.1.5 區(qū)域礦產 |
2.2 萊蕪地區(qū)地質特征 |
2.2.1 地層 |
2.2.2 構造 |
2.2.3 巖漿巖 |
第三章 魯西萊蕪地區(qū)中生代侵入巖成因研究 |
3.1 巖相學特征及地球化學組成 |
3.1.1 巖相學特征 |
3.1.2 鋯石U-Pb年代學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巖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鋯石Lu-Hf同位素 |
3.2 巖石成因 |
3.2.1 萊蕪地區(qū)侵入體的形成時代 |
3.2.2 萊蕪地區(qū)侵入體的源區(qū)組成與巖漿演化 |
第四章 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地質特征 |
4.1 張家洼鐵礦床礦體地質特征及控礦構造 |
4.2 礦石類型及特征 |
4.2.1 礦石的礦物組成及其特征 |
4.2.2 礦石構造 |
4.2.3 礦石結構 |
4.3 圍巖蝕變及成礦階段 |
4.3.1 鈉質交代階段 |
4.3.2 干矽卡巖化階段 |
4.3.3 濕矽卡巖化階段 |
4.3.4 硫化物階段 |
4.3.5 碳酸鹽階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礦床成礦年代學研究 |
5.1 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熱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樣品描述 |
5.1.2 分析結果 |
5.1.3 討論 |
5.2 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樣品描述 |
5.2.2 分析結果 |
5.2.3 討論 |
5.3 淄博召口矽卡巖型鐵礦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礦區(qū)地質特征簡述 |
5.3.2 樣品描述 |
5.3.3 分析結果 |
5.3.4 討論 |
5.4 沂南矽卡巖型Cu-Au礦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礦區(qū)地質特征簡述 |
5.4.2 樣品描述 |
5.4.3 分析結果 |
5.4.4 討論 |
5.5 華北矽卡巖型鐵成礦作用與克拉通破壞的成因聯系 |
第六章 膏巖層對矽卡巖型鐵礦床成礦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鹵族元素組成特征及對成礦流體來源的指示 |
6.1.1 樣品描述 |
6.1.2 分析結果 |
6.1.3 討論 |
6.2 熱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對成礦流體來源的指示 |
6.2.1 樣品描述 |
6.2.2 分析結果 |
6.2.3 討論 |
6.3 磁鐵礦元素組成特征及對成礦流體來源的指示 |
6.3.1 樣品描述 |
6.3.2 分析結果 |
6.3.3 討論 |
6.4 萊蕪地區(qū)硫同位素組成及對成礦流體來源的指示 |
6.4.1 樣品描述 |
6.4.2 分析結果 |
6.4.3 討論 |
6.5 礦山巖體中磷灰石鹵族元素組成特征及對成礦流體來源的指示 |
6.5.1 樣品描述 |
6.5.2 分析結果 |
6.5.3 討論 |
6.6 膏鹽層加入矽卡巖型鐵成礦體系的時限及對成礦的影響 |
第七章 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關鍵控制因素與找礦潛力分析 |
7.1 成礦關鍵控制因素 |
7.1.1 巖漿條件 |
7.1.2 構造條件 |
7.1.3 地層條件 |
7.2 成礦潛力評價與找礦方向 |
第八章 結束語 |
8.1 主要認識和結論 |
8.2 存在問題和進一步的工作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實驗分析方法 |
1.全巖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巖主-微量元素組成分析 |
1.2 全巖Sr-Nd同位素組成分析 |
2.礦物成分分析 |
2.1 電子探針分析(EPMA) |
2.2 方柱石鹵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掃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鋯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單礦物中硫同位素組成分析 |
7.2 硫酸鹽及全巖中硫同位素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圖 |
(5)山東省萊蕪市三岔河鐵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
1.2 研究區(qū)自然地理概況 |
1.3 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
1.3.1 地質調查 |
1.3.2 礦產勘查 |
1.3.3 科研 |
1.3.4 存在的問題 |
1.4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
1.4.1 主要研究內容 |
1.4.2 技術路線 |
1.5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區(qū)域地質特征 |
2.1.1 區(qū)域地層 |
2.1.2 區(qū)域構造 |
2.1.3 區(qū)域巖漿巖 |
2.2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區(qū)域磁場特征 |
2.2.2 區(qū)域重力場特征 |
2.3 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 |
2.3.1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
2.3.2 金元素異常分布特征 |
2.4 區(qū)域礦產 |
第3章 礦床地質特征 |
3.1 礦區(qū)地質 |
3.1.1 礦區(qū)地層 |
3.1.2 礦區(qū)構造 |
3.1.3 礦區(qū)巖漿巖 |
3.2 礦體及礦石特征 |
3.2.1 礦體特征 |
3.2.2 礦石特征 |
3.3 成礦期次階段 |
3.4 圍巖蝕變特征 |
第4章 礦床成因 |
4.1 成礦物質來源 |
4.1.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學 |
4.1.2 鉛同位素地球化學 |
4.2 成巖成礦時代 |
4.3 礦床成因 |
第5章 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 |
5.1 成礦的地層巖性環(huán)境條件 |
5.1.1 賦礦的碳酸鹽巖地層 |
5.1.2 主要賦礦層位 |
5.2 成礦的巖漿巖活動條件 |
5.2.1 中生代巖漿活動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
5.2.2 控礦巖體 |
5.3 成礦的構造環(huán)境條件 |
5.3.1 區(qū)域構造環(huán)境 |
5.3.2 控巖控礦構造 |
5.4 找礦標志 |
5.4.1 地質標志 |
5.4.2 化探標志 |
5.4.3 物探標志 |
5.5 找礦方向 |
5.5.1 區(qū)域找礦方向 |
5.5.2 找礦靶區(qū) |
第6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取得科研成果 |
致謝 |
(6)華北克拉通復合地幔柱構造與成礦成藏作用(論文提綱范文)
一、華北克拉通主要地質特征簡述 |
二、冥古宙期的地幔柱構造樣式 |
三、華北克拉通東部新太古代地殼增生與地幔柱構造 |
四、華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多期裂谷群和巖脈群與地幔柱構造 |
(一) 多期裂谷 (坳拉谷) 事件 |
(二) 多期巖墻群展布 |
(三) 火山-巖漿活動劇烈 |
五、華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巖漿活動與地幔柱構造 |
六、華北東部變質核雜巖是復合地幔柱構造的表征 |
七、建立華北東部中—新生代復合地幔柱模型的討論 |
(一) 華北東部顯生宙—前燕山期主要地質事件 |
(二) 深部高速塊體是華北克拉通復合地幔柱構造的“古遺跡” |
(三) 華北東部大火巖省是復合地幔柱構造的重要標志 |
八、華北東部復合地幔柱構造對成礦及成藏作用的制約初析 |
(一) 成礦作用的獨特性 |
(二) 成礦作用的繼承性 |
(三) 成礦與成藏作用的復雜性 |
九、結語 |
(7)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及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背景和立題思想 |
1.2 課題來源及選題意義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術路線 |
1.4 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目標 |
1.4.3 研究計劃安排 |
1.4.4 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成果與創(chuàng)新點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創(chuàng)新點與特色 第2章 相關問題研究現狀分析 |
2.1 石墨礦床研究現狀分析 |
2.1.1 國外石墨礦床研究現狀分析 |
2.1.2 國內石墨礦床研究現狀分析 |
2.2 石墨礦物學研究現狀分析 |
2.2.1 國外石墨礦物學研究現狀分析 |
2.2.2 國內石墨礦物學研究現狀分析 |
2.3 石墨烯制備研究現狀分析 |
2.3.1 石墨烯 |
2.3.2 國內外石墨烯制備研究現狀分析 |
2.4 石墨烯產業(yè)化現狀分析 |
2.4.1 石墨烯產業(yè)化 |
2.4.2 國外石墨烯產業(yè)化現狀分析 |
2.4.3 國內石墨烯產業(yè)化現狀分析 |
2.5 小結 第3章 石墨礦地質礦產特征 |
3.1 石墨資源概況 |
3.1.1 石墨工業(yè)類型 |
3.1.2 全球石墨資源概況 |
3.1.3 中國石墨資源概況 |
3.2 石墨礦床主要類型 |
3.2.1 深變質石墨礦床 |
3.2.2 淺變質石墨礦床 |
3.2.3 接觸變質石墨礦床 |
3.2.4 重熔花崗巖漿型石墨礦床 |
3.2.5 偉晶巖脈型石墨礦床 |
3.3 石墨礦成礦地質背景 |
3.3.1 全球石墨礦成礦背景 |
3.3.2 中國石墨礦成礦地質背景 |
3.4 石墨礦空間分布 |
3.4.1 全球石墨礦空間分布 |
3.4.2 中國石墨礦空間分布 |
3.5 石墨礦時間分布 |
3.5.1 全球石墨礦時間分布 |
3.5.2 中國石墨礦成礦時代 |
3.6 小結 第4章 典型石墨礦床 |
4.1 晶質(鱗片)石墨礦 |
4.1.1 全球鱗片石墨礦 |
4.1.2 黑龍江雞西市柳毛石墨礦床 |
4.1.3 河南淅川縣小陡嶺石墨礦床 |
4.1.4 內蒙古興和縣黃土窯石墨礦床 |
4.1.5 山東平度市劉戈莊石墨礦床 |
4.2 脈型(塊狀、致密結晶狀)石墨礦 |
4.2.1 全球脈型石墨礦 |
4.2.2 麻粒巖型石墨礦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
4.2.3 火成巖型石墨礦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
4.2.4 脈型石墨礦成礦作用 |
4.3 隱晶質(土狀、無定形、微晶)石墨礦 |
4.3.1 全球隱晶質石墨礦 |
4.3.2 內蒙古大烏淀石墨礦床 |
4.3.3 湖南魯塘石墨礦床 |
4.4 小結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礦過程 |
5.1 石墨的形成條件 |
5.1.1 熱力學條件 |
5.1.2 碳源 |
5.1.3 前寒武紀生態(tài)系統 |
5.1.4 前寒武紀沉積建造 |
5.2 石墨礦床礦化特征 |
5.3 成礦模式 |
5.4 小結 第6章 典型礦床石墨礦物學 |
6.1 石墨晶體結構 |
6.2 石墨晶體特征 |
6.2.1 光學性質 |
6.2.2 X射線衍射譜線及晶胞參數 |
6.3 物理化學性質 |
6.3.1 物理性質 |
6.3.2 熱效應 |
6.3.3 石墨化學組分 |
6.4 石墨物理化學參數 |
6.4.1 石墨化 |
6.4.2 石墨化程度 |
6.4.3 石墨化程度檢驗 |
6.4.4 變質相檢驗 |
6.5 小結 第7章 天然石墨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 |
7.1 模型構建的依據及思路 |
7.1.1 天然石墨與石墨烯產業(yè) |
7.1.2 天然石墨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因素 |
7.1.3 模型構建的思路 |
7.2 石墨成礦地質特征的專屬性 |
7.2.1 石墨礦石學 |
7.2.2 石墨巖系物源性質及沉積環(huán)境 |
7.2.3 石墨巖系變質及礦化蝕變 |
7.2.4 石墨碳同位素組成 |
7.2.5 地球動力學及生態(tài)演化 |
7.3 石墨晶體化學特征的專屬性 |
7.4 天然石墨制備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屬性 |
7.4.1 天然石墨制備的氧化石墨(烯)的屬性 |
7.4.2 天然石墨制備的石墨烯的屬性 |
7.5 天然石墨制備的石墨烯的性能 |
7.5.1 天然石墨制備的石墨烯的電容性能 |
7.5.2 天然石墨制備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5.3 天然石墨制備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6 石墨烯原料選擇原則 |
7.6.1 天然石墨制備石墨烯的原料選擇 |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結構表征 |
7.7 石墨烯的特性與應用前景 |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選取及品質控制的理論模型 |
7.8.1 天然石墨制備石墨烯原料選擇的影響因素 |
7.8.2 物理模型構建 |
7.8.3 數學模型構建 |
7.9 小結 第8章 鱗片石墨制備石墨烯實證研究 |
8.1 實驗 |
8.1.1 原料與化學試劑 |
8.1.2 氧化石墨(烯)制備 |
8.1.3 氧化石墨烯還原 |
8.1.4 結構表征方法 |
8.1.5 石墨烯的性能實驗 |
8.2 結果與討論 |
8.2.1 天然鱗片石墨的表征 |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
8.2.3 石墨烯的導電性能 |
8.2.4 石墨烯超級電容性能 |
8.3 實驗結論 |
8.4 理論模型驗證 |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
8.4.2 數學模型有用性分析 |
8.5 小結 第9章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戰(zhàn)略及建議 |
9.1 資源戰(zhàn)略的界定 |
9.2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戰(zhàn)略分析 |
9.2.1 SWOT分析原理 |
9.2.2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SWOT分析 |
9.3 資源勘查開發(fā)戰(zhàn)略分析 |
9.3.1 石墨礦勘查戰(zhàn)略 |
9.3.2 石墨礦開發(fā)戰(zhàn)略 |
9.3.3 石墨提純技術突破戰(zhàn)略 |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戰(zhàn)略 |
9.4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戰(zhàn)略 |
9.4.1 石墨烯技術專利驅動戰(zhàn)略 |
9.4.2 石墨烯資源產業(yè)集群式開發(fā)戰(zhàn)略 |
9.4.3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信息化戰(zhàn)略 |
9.5 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政策及建議 |
9.5.1 產業(yè)傾斜政策 |
9.5.2 區(qū)域協調政策 |
9.5.3 健全完善環(huán)境法規(guī)和行業(yè)相關標準 |
9.5.4 建立石墨烯資源開發(fā)利用動態(tài)檢測數據庫 |
9.6 小結 第10章 結論與展望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10.2 結論 |
10.3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
(8)碧口地體區(qū)域成礦系統(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選題依據 |
1.1.1 古陸邊緣是成礦作用發(fā)育的大地構造單元 |
1.1.2 碧口地體是研究古陸邊緣成礦系統的理想選區(qū) |
1.1.3 構造-巖漿-成礦動力學研究是深化理解該區(qū)區(qū)域成礦作用的有效途徑 |
1.1.4 項目依托 |
1.2 研究內容 |
1.2.1 巖石建造與構造背景 |
1.2.2 礦床地質特征 |
1.2.3 礦床成因類型 |
1.2.4 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聯系 |
1.3 技術路線 |
1.3.1 地質資料系統收集與分析 |
1.3.2 野外系統礦床地質與區(qū)域成礦系統觀測 |
1.3.3 室內顯微鏡下鑒定 |
1.3.4 巖石地球化學分析 |
1.3.5 鋯石年代學及Hf同位素研究 |
1.3.6 金屬礦物電子探針分析 |
1.3.7 硫化物微區(qū)原位激光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1.4 論文結構與主要工作量 |
1.4.1 論文結構 |
1.4.2 主要工作量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碧口地體地質特征 |
2.1.1 地層 |
2.1.2 巖漿巖 |
2.1.3 構造特征 |
2.2 鄰區(qū)板塊構造單元 |
2.2.1 秦嶺造山帶 |
2.2.2 龍門山斷裂帶 |
2.2.3 松潘-甘孜造山帶 |
2.3 區(qū)域構造演化 |
2.4 區(qū)域成礦系統劃分 |
3 新太古代陸核形成與BIF型鐵成礦作用 |
3.1 新太古代魚洞子雜巖—花崗-綠巖建造 |
3.1.1 魚洞子群綠巖建造 |
3.1.2 花崗質侵入巖 |
3.2 BIF型鐵礦床 |
3.2.1 礦床地質特征 |
3.2.2 礦床成因類型 |
3.3 新太古代構造演化與BIF型鐵成礦作用 |
4 新元古代陸殼增生與VMS型銅多金屬成礦作用 |
4.1 新元古代陸殼增生 |
4.1.1 新元古代蛇綠巖 |
4.1.2 橫丹群濁積巖系 |
4.1.3 碧口群火山-沉積巖 |
4.1.4 新元古代巖漿巖 |
4.2 別子型、黑礦型VMS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 |
4.2.1 別子型VMS銅礦床 |
4.2.2 黑礦型VMS鉛鋅多金屬礦床 |
4.3 VMS礦床金屬硫化物微區(qū)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4.4 新元古代陸殼增生與VMS銅多金屬成礦作用 |
5 古生代陸緣裂陷與沉積型硅成礦作用 |
5.1 龍門山地區(qū)南華-志留紀沉積建造 |
5.2 勉略構造帶泥盆紀沉積建造 |
5.2.1 巖石學特征 |
5.2.2 地球化學特征 |
5.2.3 硅質巖碎屑鋯石 |
5.2.4 形成環(huán)境及構造意義 |
5.3 泥盆紀陸緣裂陷與硅成礦作用 |
5.3.1 成礦地質背景 |
5.3.2 泥盆紀陸緣裂陷與硅成礦作用 |
6 中生代陸陸碰撞與造山型金成礦作用 |
6.1 印支期陸陸碰撞—印支期花崗巖 |
6.1.1 花崗巖巖石學特征 |
6.1.2 地球化學與年代學 |
6.1.3 巖石成因及構造背景 |
6.2 后碰撞左行剪切走滑 |
6.3 勉略構造帶內造山型金礦床 |
6.3.1 陽山金礦帶 |
6.3.2 鏵廠溝金礦床 |
6.4 印支期構造演化與金成礦作用 |
7 區(qū)域成礦系統 |
7.1 時間分布規(guī)律 |
7.2 空間分布規(guī)律 |
7.3 構造演化與區(qū)域成礦系統 |
8 結論 |
8.1 主要認識 |
8.2 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9)魯西地區(qū)鐵礦成礦規(guī)律與預測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1.1.1 選題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2 研究現狀綜述 |
1.2.1 研究現狀 |
1.2.2 存在問題 |
1.3 研究內容與科學問題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科學問題 |
1.4 技術路線與研究方法 |
1.4.1 技術路線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 |
2.1 魯西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1 區(qū)域地層 |
2.1.2 區(qū)域構造 |
2.1.3 區(qū)域巖漿巖 |
2.1.4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5 區(qū)域礦產特征 |
2.2 鐵礦成礦地質條件 |
2.2.1 控礦地層 |
2.2.2 控礦構造 |
2.2.3 控礦巖漿巖 |
2.2.4 鐵礦與重、磁特征關系 |
2.2.5 鐵礦基本特征 |
第3章 典型鐵礦床地質特征 |
3.1 魯西地區(qū)鐵礦概述 |
3.1.1 鐵礦成因類型劃分 |
3.1.2 鐵礦空間分布特征 |
3.1.3 鐵礦時間分布特征 |
3.2 典型礦床選擇依據 |
3.2.1 沉積變質型鐵礦 |
3.2.2 矽卡巖型鐵礦 |
3.2.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 |
3.2.4 巖漿型鈦鐵礦 |
3.3 典型鐵礦床特征 |
3.3.1 沉積變質型鐵礦床 |
3.3.2 矽卡巖型鐵礦床 |
3.3.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床 |
3.3.4 巖漿型鈦鐵礦 |
第4章 鐵礦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模式 |
4.1 鐵礦成礦規(guī)律 |
4.1.1 沉積變質型鐵礦成礦規(guī)律 |
4.1.2 矽卡巖型鐵礦成礦規(guī)律 |
4.1.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成礦規(guī)律 |
4.1.4 巖漿型鈦鐵礦成礦規(guī)律 |
4.2 鐵礦區(qū)域成礦模式 |
4.2.1 沉積變質型鐵礦區(qū)域成礦模式 |
4.2.2 矽卡巖型鐵礦區(qū)域成礦模式 |
4.2.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區(qū)域成礦模式 |
4.2.4 巖漿型鈦鐵礦區(qū)域成礦模式 |
第5章 鐵礦成礦系列與預測模型 |
5.1 鐵礦成礦系列 |
5.1.1 礦床成礦系列劃分 |
5.1.2 礦床成礦系列基本特征 |
5.2 鐵礦區(qū)域預測模型 |
5.2.1 沉積變質型鐵礦區(qū)域預測模型 |
5.2.2 矽卡巖型鐵礦區(qū)域預測模型 |
5.2.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區(qū)域預測模型 |
5.2.4 巖漿型鈦鐵礦區(qū)域預測模型 |
5.3 鐵礦區(qū)域成礦譜系 |
第6章 區(qū)域鐵礦成礦預測 |
6.1 礦產預測類型和成礦遠景區(qū)的劃分 |
6.1.1 礦產預測類型劃分 |
6.1.2 成礦遠景區(qū)劃分 |
6.1.3 鐵礦成礦區(qū)帶劃分 |
6.2 鐵礦成礦預測依據及靶區(qū)選定依據 |
6.2.1 鐵礦主要礦產地簡介 |
6.2.2 各類型鐵礦預測基本依據 |
6.2.3 低緩磁異常區(qū)鐵礦預測依據 |
6.2.4 靶區(qū)選定依據、分類及命名原則 |
6.3 鐵礦找礦靶區(qū)圈定 |
6.3.1 沉積變質型鐵礦靶區(qū)圈定 |
6.3.2 矽卡巖型鐵礦靶區(qū)圈定 |
6.3.3 熱液交代充填—風化淋濾型鐵礦靶區(qū)圈定 |
6.3.4 巖漿型鈦鐵礦靶區(qū)圈定 |
6.3.5 鐵礦找礦靶區(qū)總述 |
第7章 結語 |
7.1 主要地質成果及創(chuàng)新點 |
7.2 存在問題與建議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10)膠東中生代貴金屬及有色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區(qū)范圍及自然地理概況 |
1.2 地質工作程度及研究現狀 |
1.2.1 地質工作程度 |
1.2.2 研究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 |
1.3 論文選題意義及依托 |
1.4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完成實物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內容及完成實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進展 |
第2章 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 |
2.1 大地構造位置 |
2.2 區(qū)域地層 |
2.2.1 太古宇 |
2.2.2 元古宇 |
2.2.3 顯生宇 |
2.3 區(qū)域侵入巖 |
2.3.1 太古代侵入巖 |
2.3.2 元古代侵入巖 |
2.3.3 中生代侵入巖 |
2.4 區(qū)域火山巖 |
2.5 區(qū)域構造 |
2.5.1 褶皺 |
2.5.2 韌性剪切帶 |
2.5.3 脆(韌)性斷裂構造 |
2.6 區(qū)域地球物理 |
2.7 區(qū)域地球化學 |
2.8 區(qū)域莫霍面深度 |
2.9 膠東中生代成巖成礦動力學演化 |
2.9.1 中生代主要巖漿巖成巖構造背景 |
2.9.2 太平洋板塊發(fā)展與中國東部構造運動的內在聯系 |
2.9.3 膠東中生代成巖成礦動力學演化 |
2.10 區(qū)域礦產 |
第3章 典型礦床特征 |
3.1 造山型金礦 |
3.1.1 中成礦床——以玲瓏金礦床為例 |
3.1.2 淺成礦床——以岔夼金銻礦為例 |
3.1.3 膠東造山型金礦成礦模式 |
3.2 斑巖-矽卡巖型礦床 |
3.2.1 邢家山鎢鉬礦床 |
3.2.2 香夼鉛鋅銅礦床 |
3.2.3 冷家-南臺銅鉬礦床 |
3.3 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 |
3.3.1 大疃劉家鈹礦床 |
3.3.2 王家莊銅鋅礦床 |
3.3.3 膠萊盆地東北緣金礦床 |
3.3.4 湯村店子鉛鋅銀銅金多金屬礦床 |
3.3.5 杜家崖金礦床 |
第4章 區(qū)域控礦條件及成礦規(guī)律 |
4.1 區(qū)域控礦條件 |
4.1.1 地球動力學背景 |
4.1.2 區(qū)域地球化學異常 |
4.1.3 區(qū)域重力場、莫霍面特征 |
4.1.4 地層條件 |
4.1.5 區(qū)域花崗巖 |
4.1.6 火山活動 |
4.1.7 脈巖條件 |
4.1.8 構造條件 |
4.2 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 |
4.2.1 礦床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 |
4.2.2 成礦帶的劃分 |
4.2.3 成礦系列的劃分 |
4.3 成礦潛力及找礦方向 |
4.3.1 成礦潛力分析 |
4.3.2 找礦方向及方法手段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圖版及說明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成果 |
致謝 |
四、新泰地區(qū)綠巖型金礦及其成因探討(論文參考文獻)
- [1]山東省馬頭崖銅金礦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D]. 黃坤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0(04)
- [2]魯西中生代雜巖體巖漿源區(qū)及形成機制[D]. 劉松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0(08)
- [3]新疆中亞造山帶三疊紀礦床地質特征、時空分布及找礦方向[J]. 楊富全,張志欣,劉國仁,李寧,楊成棟,楊俊杰. 礦床地質, 2020(02)
- [4]山東萊蕪地區(qū)矽卡巖型鐵礦床成礦作用與成礦機制研究[D]. 段壯. 中國地質大學, 2019(05)
- [5]山東省萊蕪市三岔河鐵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D]. 江海洋. 吉林大學, 2019(10)
- [6]華北克拉通復合地幔柱構造與成礦成藏作用[J]. 牛樹銀,真允慶,張福祥,陳超,孫愛群,宋濤,刁謙,陳中,袁杰.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18(01)
- [7]天然石墨的成因、晶體化學特征及對石墨烯產業(yè)化的約束[D]. 劉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11)
- [8]碧口地體區(qū)域成礦系統[D]. 戢興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08)
- [9]魯西地區(qū)鐵礦成礦規(guī)律與預測研究[D]. 郝興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4(08)
- [10]膠東中生代貴金屬及有色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學,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