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和《桃花源記》看陶淵明前后期思想的發(fā)展(論文文獻綜述)
羅葉平[1](2021)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文教學研究》文中研究說明
張立[2](2021)在《統(tǒng)編本中學語文教材陶淵明作品教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穎杰[3](2020)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及教學研究》文中認為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不朽的地位,他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取得極高的成就,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陶淵明開拓了田園詩,豐富了詩歌題材,闊大了詩歌的審美視野,在他筆下的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有著新鮮的活力,同時他也開啟了平淡樸素的詩歌風格。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作品,對陶淵明詩歌進行鑒賞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論文將從以下三章內(nèi)容進行敘述:第一章是對陶淵明詩歌自魏晉以來的傳播情況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編分析。論文以建國為時間界限,梳理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的選編情況,進而歸納出陶詩選編的內(nèi)容特點為: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酒中寄托的人生情懷;風格特點為:自然純樸的清新簡練、自由無束的沖淡平和。最后從課程改革的趨勢、課程標準的變化以及陶淵明詩歌的廣泛影響三方面,論述教材中陶淵明詩歌的選編依據(jù)。第二章對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教學案例進行研究分析。論文作者在大量的一線教學實錄和教學設(shè)計中選取《歸園田居》(其一)和《飲酒》(其五)的優(yōu)秀課堂實錄以及教學設(shè)計,截取有代表性的片斷進行深入分析探討,最后發(fā)現(xiàn)陶淵明詩歌教學的聚焦場域主要集中在陶詩簡練自然的語言、率真平淡的風格及陶淵明本人超然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三個方面。第三章通過對西方著名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蘇聯(lián)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以及美國課程專家泰勒的“泰勒原理”對陶淵明詩歌教學策略的形成與完善有較強的指導(dǎo)作用。論文結(jié)合以上三種教學理論和一線大量教學實錄和教學設(shè)計,給出陶淵明詩歌的三個教學策略:專題拓展法、品味鑒賞法、詩文互補法。最后對這三種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運用中的合理性及缺陷進行反思,希望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供新思路。
韓亞男[4](2020)在《陶淵明詩文作品對外傳播研究》文中研究說明陶淵明在中國詩學研究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開創(chuàng)的詩文領(lǐng)域為后人所稱道。鐘嶸評價陶淵明為“隱逸詩人之宗”。蘇軾在《與蘇轍書》中也高度贊譽陶淵明其詩質(zhì)樸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陶淵明的詩文平淡自然,情蘊深厚,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了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他首創(chuàng)的田園詩簡潔高妙,將自己的審美情趣融進平淡恬靜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他的詠懷詩寓意深沉,情旨高遠,耐人尋味。他任真自得、耿介狷潔、平和實際的人格更是魏晉風度的杰出代表,備受世人的推崇。自唐宋以來,陶淵明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極其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朽的意義。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當前多元文化共生存、互交流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正是中國軟實力卓越提升的重要體現(xiàn)。優(yōu)秀的文化如果只放在單一的文化領(lǐng)域傳承發(fā)展,得到的僅僅是是一家之言,只有將其投諸于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才能撥云見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因此,筆者將從文化對外傳播的角度出發(fā),在傳播學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比研究我國三位翻譯大家方重先生、汪榕培先生、許淵沖先生譯注的《陶淵明集》,探尋三位翻譯者的翻譯理念,對比分析不同翻譯者的翻譯特色,以此來解析《陶淵明集》在外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提出相關(guān)的改進建議;從“5W”傳播理論上分析文化作品的對外傳播,辨析利弊,為文學作品的傳播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方式,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進步。本文一共分為四個章節(jié)第一章對龔斌先生的《陶淵明集校箋》的研究分析。分析陶淵明詩文作品在我國歷史上所占地位,分析詩人作詩的思想感情以及語言表達的藝術(shù)特色,通過詩文作品來審視詩人。第二章以三位華語譯作者的作品為分析對象,研究陶淵明詩文的對外翻譯狀況。詳細分析方重先生、汪榕培先生和許淵沖先生所翻譯的陶詩秉持的翻譯理念以及表現(xiàn)出的翻譯特色。第三章對陶淵明詩文作品的改進策略分析。以“5W”傳播理論為基礎(chǔ),從傳播者、傳播內(nèi)容、傳播媒介、接受者、傳播效果五個角度分析陶淵明詩文作品的對外傳播并提出相關(guān)改進建議。第四章以《歸園田居》其三為教學實例進行研究。以筆者任教的泰國學校為地點進行教學實踐,根據(jù)教學狀況分析學生對于詩詞的接受程度,尋求更好的傳播手段。最后為結(jié)語,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對陶淵明詩文作品的對外傳播做出總結(jié);通過教學實踐分析最優(yōu)的傳播方式;通過傳播策略的改進研究期冀對中國詩詞的對外傳播提供有利參考。
楊陽[5](2020)在《同課異構(gòu)視角下的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課例研究》文中指出我國的古代詩歌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教學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jù)了解,如今的初中古代詩歌教學常常會偏向“背誦教學”,但是單純靠死記硬背的古詩教學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學生會因為不理解詩歌而很快生疏和遺忘,因此導(dǎo)致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不高。研究全國一線語文教師的古代詩歌教學獲獎?wù)n例,能夠促進語文新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初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質(zhì)量。選取全國一線語文教師的獲獎?wù)n例《飲酒·其五》作為研究對象。課例主要是刊登在核心中文期刊上的獲獎?wù)n例,共五個課例。在同課異構(gòu)的視角下,從教師“教什么”和“怎么教”兩方面多維度比較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分析總結(jié)出當前教學課例中的可行之處: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dǎo);二是注重詩歌反復(fù)多樣的朗讀;三是教師詩歌素養(yǎng)高,教學基本功扎實??偨Y(jié)出當前教學課例中的不足之處:一是教師范讀不到位;二是忽視課前預(yù)習指導(dǎo);三是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通過對《飲酒·其五》教學課例的比較研究,針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出教學啟示:一方面是關(guān)于初中古代詩歌教學實踐方面的啟示,即教學目標具體明確;創(chuàng)設(shè)情境,適當?shù)恼n堂導(dǎo)入;運用豐富多樣的誦讀方式;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關(guān)于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yǎng)方面的啟示,即努力提高語文教師古代詩歌教學素養(yǎng);重視課堂教學語言,創(chuàng)設(shè)課堂和諧氛圍;積極開展鑒賞活動以豐富詩歌評價方式。希望可以促進語文新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高初中語文古代詩歌的教學質(zhì)量。
趙豫隴[6](2020)在《兩晉寒士文學研究》文中提出兩晉文學是中古文學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廣大寒士的參與,促使兩晉文學在內(nèi)容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風格上有新建樹。在門閥社會中,寒士們處于政治經(jīng)濟的邊緣,難以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抱負,多以文揚名。隨著世族勢力的變化,庶族寒門初露頭角,寒士群體以其生機活力艱難曲折地崛起。寒士在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積極建言獻策,留下大量政治類文章,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寒士對九品中正制既有批判,亦有利用,是寒士直接參與政治的真實反映。寒士的內(nèi)心始終是矛盾的,在出仕和歸隱之間反復(fù)徘徊,這種現(xiàn)象在寒士中普遍存在。所以在寒士的詠史詩中可以察覺寒士的社會理想,在隱逸詩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寒士的隱逸情趣。本文將以寒士的心態(tài)變化為線索,展開對兩晉寒士身份的認定,并且對寒士的政論文加以研究,展現(xiàn)寒士的政治理想。在寒士群體參與政治的同時,因為政治環(huán)境的風云變化,導(dǎo)致寒士們普遍產(chǎn)生隱逸的情思,這是矛盾的心態(tài),也是寒士文學獨有的特色。通過對寒士們在不同境遇中的表現(xiàn)加以分析,探尋兩晉寒士文學化發(fā)展的軌跡。本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簡要敘述兩晉的社會環(huán)境,定義寒士的標準范圍。對兩晉重要的寒士作家簡要梳理。第二部分:集中對寒士詩文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研究,以政論文、隱逸詩文、詠史詩、詠物詩文為順序,揭示寒士的政治理想、矛盾心態(tài)、社會理想與歷史沉思、生活情趣等方面的特色。第三部分:總結(jié)寒士文學的成就與突破,寒士在復(fù)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細膩敏感的心靈觀照,表現(xiàn)為以閑情為主題的文學創(chuàng)作,寒士的閑情思想的表現(xiàn)是新的文學創(chuàng)見,表現(xiàn)出鮮明的理想化的詩文創(chuàng)作。另外,在寒士與貴族的互動中,寒士亦表現(xiàn)出強烈的宗族意識,以宗族詩文、誡子詩文為代表,反映出寒士不甘于受制于人,希望宗族強大的理想,在情感上相較貴族更加熱烈真摯。
蒙金含[7](2018)在《疾病視域下的陶淵明文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淵明是一位特殊而偉大的詩人,他在歷史上有著多重身份——胸懷理想的士人、固窮守節(jié)的隱者、琴書自娛的詩人;在生活中他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他承載著家庭復(fù)興的希望;窮困潦倒時受到妻子埋怨,面對孩子又深感愧疚自責。后人把陶淵明看成一位鄙棄功名、恬淡自然的高士,卻往往忽視了他在生活中的凡人角色和真實處境,甚至屏蔽了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身心交瘁的病人。陶淵明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后又患腳疾、店疾,這些身體疾患嚴重影響他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他甚至一度因病“不復(fù)為文”。晉宋易代之際本身就是一個瘋狂、血腥、病態(tài)的時代,陶淵明在這樣的時代里,憂懼時局,嗟嘆貧窮,忍受孤獨,悲悼親情,從現(xiàn)代心身醫(yī)學的角度看,這些消極情緒本身就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雖然貼有多重身份標簽,但陶淵明的本質(zhì)是懷才不遇的“士”,這在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非常清楚。在心理學的層面上看,政治上充滿挫敗感的陶淵明對個人的價值目標進行了轉(zhuǎn)移,從復(fù)興家業(yè)、兼濟天下轉(zhuǎn)向固窮守節(jié),躬身田園,“逃祿歸耕”就是這種價值轉(zhuǎn)移的實現(xiàn)路徑。在這一點上,陶淵明似乎做得很成功,他當時就成了著名的隱士,心理上也獲得了一定的滿足和補償;死后又成了偉大的詩人,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身后之名。但是,隱居只是陶淵明理想破滅的權(quán)宜之舉,田園是其身心無處安放時的無奈歸屬。隱士或詩人的光環(huán)并不能掩蓋他在現(xiàn)實中貧病交加的艱難處境;他也從未忘記自己作為一位士人的“猛志”,面對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他更是無法做到內(nèi)心波瀾不驚!陶淵明的一生對現(xiàn)實充滿了幽怨,但魚駭鳥驚的政治環(huán)境讓他不敢怨天尤人,哪怕是一聲清脆的吶喊!重壓之下他只能發(fā)出“人生實難”的無聲嘆息!這種幽怨而壓抑的負面生存體驗,是陶淵明致死的痼疾。陶淵明的偉大之處在于,作為一位身心俱痛的病人,他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寄托情感,緩釋痛苦、愉悅身心,心理得到平衡,人格保持穩(wěn)定,從而實現(xiàn)了從疾病到健康的自我超越。他的自療實踐不但完美契合文學治病的藝術(shù)原理,也給后人留下了如何調(diào)適身心的健康遺產(chǎn)。
梁曉慧[8](2018)在《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階段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對受教育者有著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影響?!皩W會學習”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對教育目標的重新定位充分體現(xiàn)了對受教育者學習能力的重視。然而,當下的高中語文閱讀課變得鈍化,急需教育者轉(zhuǎn)變教育理念,調(diào)整教學思路,展開適合學生學習的新的閱讀模式。在此背景下,筆者擬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對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給予探究。在整合閱讀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育熱情,尤其是教師的整合理念;整合閱讀教案的設(shè)計和實施與教師密切相關(guān),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興趣和學情合理安排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只有學生與教師的協(xié)作互助,才能促進整合教學的有效開展及整合目標的實現(xiàn)。本文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是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具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把脈,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對當下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情況進行摸底,并結(jié)合對兩名教師的訪談,分析語文閱讀課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第二部分闡明了整合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同時,對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提出了整合閱讀實踐要求,并在閱讀教學的進度、文本講解的次序以及整合閱讀和單篇閱讀的關(guān)系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對學生則就課前的預(yù)習、課上的聽講和課后的反思三方面提出要求。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內(nèi)容,即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具體從四個方面論述:一是高中語文整合閱讀的原則,涵蓋整合標準、整合難度和整合重點,并結(jié)合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詳細說明;二是探討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教師對文本的梳理、設(shè)計和實施三大環(huán)節(jié);三是構(gòu)想出適合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整合類型,分別為同一主題、同一作者和同一體裁,每一種類型舉例詳細闡釋,四是整合閱讀教學路徑,具體包括備課要求和課堂操作兩部分,并附案例補充說明。
賀偉[9](2017)在《元前陶集考論》文中研究說明二十世紀以來,陶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先后涌現(xiàn)一大批學術(shù)精品。但我們也應(yīng)當看到,長期以來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陶淵明的研究呈現(xiàn)出較大的不平衡性。大致來說,關(guān)于陶淵明及其詩文的研究成果豐富,而關(guān)于陶集版本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就筆者目力所見,較為系統(tǒng)地考論陶集版本源流者,除了郭紹虞、橋川時雄外,寥寥無幾。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本文選取元前陶集版本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緒論部分,對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陶集版本的研究現(xiàn)狀作了總結(jié),對元前陶集的版本情況作了簡單扼要的描述,順帶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同時還對論文每個章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作了提要式的概括,以便讀者對本文有初步的了解。論文主體部分,是對各種陶集版本及其流傳狀況的勾勒。宋代之前,流傳的陶集版本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六卷并序目本、八卷無序本、蕭統(tǒng)本、陽休之本,它們均屬抄本陶集系統(tǒng),且都沒有保存下來。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六卷并序目本有可能為陶淵明生前命人整理的文集,蕭統(tǒng)編八卷本陶集即以此本為底本。八卷無序本包含有《五孝傳》、《集圣賢群輔錄》兩種作品,蕭統(tǒng)編陶集時雖曾寓目,但由于它們不符合當時人的"文集"觀念,所以沒有收錄。陽休之在蕭統(tǒng)本的基礎(chǔ)上,補入《五孝傳》一卷、《集圣賢群輔錄》一卷,編成了十卷本陶集,宋代諸多的十卷本陶集,大都從陽休之本而來。六卷并序目本、八卷無序本在隋初尚有流傳,但至遲在北宋時,似乎已經(jīng)亡佚了。蕭統(tǒng)本、陽休之本在宋時依然流傳,但卷數(shù)、編次出現(xiàn)了很多的混亂,不復(fù)原來面貌。到了宋代,由于印刷術(shù)的普及,陶集的流傳呈現(xiàn)出手抄與刊刻、抄本與刻本并行的局面。宋代諸多的抄本陶集,由于為私人所有,沒有公開流通,所以基本上亡佚了。宋庠本與思悅本是已知最早的兩種刻本陶集,但同樣沒有保存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思悅本收錄詩文一百三十一篇,這與現(xiàn)存的宋代十卷本陶集收錄的詩文數(shù)目一致,應(yīng)當不是偶然。在現(xiàn)存的幾種宋本陶集中,宋刻遞修本、曾集本、湯漢注本、殘宋本為同一陶集系統(tǒng),此種陶集系統(tǒng)在宋、元之際頗為流行,蘇軾和陶所用的陶集底本亦與之接近。蘇寫本陶集并非以蘇軾手書上板,它在陶集異文的選擇上,多有與宋刻遞修本陶集系統(tǒng)截然相反的情況。焦竑本陶集雖為八卷,但收錄有《五孝傳》,并非蕭統(tǒng)八卷本的原貌,它在??鄙隙鄰乃吴员?在宋、元之際流傳不太廣泛,宋代眾多的和陶詩都與之有較大差異。宋代還有大量的刻本陶集也已經(jīng)亡佚了,其中《五柳先生詩編年》大本,是已知最早的陶詩注釋本,也是最早的編年體陶集。從整體上看,宋人對陶集以校訂為主,但也開始注釋工作,陶集注釋著重強調(diào)陶淵明身上不事二姓的忠貞品格,打上了時代社會的烙印。最后,我們對宋本陶集中一些疑非陶淵明所作的篇目進行了考論。我們認為,《四時》、《問來使》兩詩基本可以確定不是陶淵明的作品?!端臅r》詩很可能為陶淵明摘錄顧愷之《神情詩》中的某些語句,重新加以組織編排后的面貌,《問來使》一詩當是唐人刻意模仿陶詩用語(意象)所作的擬作,其謀篇布局受到王維、李白甚至白居易的影響。
逯欽立[10](2016)在《評陶淵明——《陶淵明集》校注代前言》文中研究指明陶淵明是沒落的門閥世族出身的地主文人,他的世襲階級地位決定了他有濃重的門閥觀念和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主義思想,也決定了他的思想信仰—青年時期信仰經(jīng)學,壯年以后信仰玄學。陶淵明所堅持的玄學家的自然觀,其本身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兼?zhèn)涞拿苄?。陶淵明的"民主個人主義"思想表現(xiàn)在堅持門閥觀念并維護家族地位而不與劉裕新政權(quán)合作,同時又逃避現(xiàn)實,過著隱士生活。陶淵明不單單是"渾身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陶淵明的飲酒詩反映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沒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短一ㄔ从洝范嗌賻в忻裰餍院透锩?是陶淵明詩文中的特殊成就,但《桃花源記》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落后世界觀。
二、從《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和《桃花源記》看陶淵明前后期思想的發(fā)展(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jié)構(gòu)并詳細分析其設(shè)計過程。在該MMU結(jié)構(gòu)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jié)構(gòu)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jié)構(gòu)組織等。該MMU結(jié)構(gòu)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guān)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guān)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guān)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shè)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shè)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從《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和《桃花源記》看陶淵明前后期思想的發(fā)展(論文提綱范文)
(3)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及教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緣起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現(xiàn)狀 |
四、研究意義與價值 |
五、研究思路與方法 |
第一章 陶淵明詩歌的傳播與中學語文教材選編情況分析 |
第一節(jié) 陶淵明詩歌的傳播與中學語文教材選編情況 |
一、陶淵明詩歌在魏晉后的傳播情況 |
二、1949年以前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情況 |
三、1949年至今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情況 |
第二節(jié) 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特色 |
一、內(nèi)容特點 |
二、風格特點 |
第三節(jié) 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依據(jù) |
一、課程改革的導(dǎo)向 |
二、課程標準的制約 |
三、陶淵明詩歌的廣泛影響 |
第二章 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教學案例研究 |
第一節(jié)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案例分析 |
一、通過解析題眼,層層深入文本 |
二、比較不同風格,發(fā)現(xiàn)陶詩獨特 |
第二節(jié) 《飲酒》(其五)教學案例分析 |
一、在朗讀中品詩韻 |
二、在煉字中鑒詩情 |
第三節(jié) 陶淵明詩歌教學的聚焦場域 |
一、簡練自然的語言 |
二、率真平淡的風格 |
三、超然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
第三章 陶淵明詩歌教學策略及反思 |
第一節(jié) 陶淵明詩歌教學策略的理論依據(jù) |
一、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
二、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 |
三、泰勒的“目標模式”教學原理 |
第一節(jié) 陶淵明詩歌教學策略 |
一、專題拓展法 |
二、品味鑒賞法 |
三、詩文互補法 |
第三節(jié) 陶淵明詩歌教學策略的反思 |
一、專題拓展教學策略的反思 |
二、品味鑒賞教學策略的反思 |
三、詩文互補教學策略的反思 |
結(jié)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目錄 |
(4)陶淵明詩文作品對外傳播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 |
(2)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
1.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關(guān)于《陶淵明集校箋》的研究分析 |
1.1 陶淵明詩文作品的地位研究 |
1.2 陶淵明詩文作品的思想研究 |
1.3 陶淵明詩文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研究 |
第二章 對于翻譯陶淵明詩文作品的華語譯作者譯作研究 |
2.1 方重譯陶研究 |
2.1.1 方重的翻譯理念研究 |
2.1.2 方重的翻譯特色研究 |
2.2 汪榕培譯陶研究 |
2.2.1 汪榕培的翻譯思想研究 |
2.2.2 汪榕培的翻譯特色研究 |
2.3 許淵沖譯陶研究 |
2.3.1 許淵沖譯陶思想研究 |
2.3.2 許淵沖譯陶藝術(shù)特色研究 |
第三章 對于陶淵明詩文作品對外傳播策略的改進研究 |
3.1 “傳播學”理論概述 |
3.2 從“5W”模式改進陶淵明詩文對外傳播 |
3.2.1 傳播者 |
3.2.2 傳播內(nèi)容 |
3.2.3 傳播媒介 |
3.2.4 接受者 |
3.2.5 傳播效果 |
3.3 陶淵明詩文作品對外傳播的意義研究 |
3.3.1 文學價值 |
3.3.2 實踐價值 |
第四章 陶淵明詩文在泰國教學教案設(shè)計(以《歸園田居》其三)為例 |
4.1 中泰文化交流介紹 |
4.2 拉查布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學實例 |
4.2.1 拉查布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課程介紹 |
4.2.2 拉查布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歸園田居》其三課程設(shè)計 |
4.2.3 《歸園田居》其三課程教學反思 |
4.2.4 教學實踐研究分析 |
結(jié)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
(5)同課異構(gòu)視角下的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課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緣起 |
(一)源于語文課堂古代詩歌的教學現(xiàn)狀 |
(二)源于中考試卷對古詩文考查的重視 |
(三)源于語文新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
(四)源于新課標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強調(diào) |
二、研究意義 |
(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
(二)提高新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
三、研究現(xiàn)狀 |
(一)關(guān)于語文課例的研究現(xiàn)狀 |
(二)關(guān)于古代詩歌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 |
(三)關(guān)于同課異構(gòu)的研究現(xiàn)狀 |
四、概念界定 |
(一)課例研究 |
(二)同課異構(gòu) |
五、研究對象及課例來源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獻研究法 |
(二)課例分析法 |
(三)比較分析法 |
第一章 同課異構(gòu)視角下的《飲酒·其五》課例研究介紹 |
一、同課異構(gòu)概念及研究意義 |
(一)同課異構(gòu)概念 |
(二)同課異構(gòu)研究意義 |
二、《飲酒·其五》介紹 |
(一)文本介紹 |
(二)《飲酒·其五》在兩版教材中的編排情況 |
三、五位教師教學課例介紹 |
(一)課例介紹 |
(二)課例研究價值 |
第二章 《飲酒·其五》課例多維度比較與分析 |
一、五位教師“教什么” |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
(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 |
二、五位教師“怎么教” |
(一)新課導(dǎo)入的方式 |
(二)主問題的設(shè)計 |
(三)教學方法的使用 |
(四)課堂評價語的運用 |
三、當前教學課例中的可行之處 |
(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主導(dǎo) |
(二)注重詩歌反復(fù)多樣的朗讀 |
(三)教師詩歌素養(yǎng)高,教學基本功扎實 |
四、當前教學課例中的不足之處 |
(一)教師范讀不到位 |
(二)忽視課前預(yù)習指導(dǎo) |
(三)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
第三章 課例研究對初中古代詩歌教學的啟示 |
一、初中古代詩歌教學實踐方面的啟示 |
(一)教學目標具體明確 |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適當?shù)恼n堂導(dǎo)入 |
(三)運用豐富多樣的誦讀方式 |
(四)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二、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素養(yǎng)方面的啟示 |
(一)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的古代詩歌教學素養(yǎng) |
(二)重視課堂教學語言,創(chuàng)設(shè)課堂和諧氛圍 |
(三)積極開展鑒賞活動以豐富詩歌評價方式 |
結(jié)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作者簡介 |
(6)兩晉寒士文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章 兩晉寒士概述 |
第一節(jié) 寒士的定義與研究范圍 |
第二節(jié) 寒士的分類 |
小結(jié) |
第二章 兩晉寒士與政治 |
第一節(jié) 從政論文看寒士的政治理想 |
第二節(jié) 寒士對九品中正制的態(tài)度 |
第三節(jié) 同聲相應(yīng)——寒士間的人才舉薦 |
小結(jié) |
第三章 仕與隱的抉擇——寒士的矛盾心態(tài) |
第一節(jié) 兩晉寒士隱逸的社會環(huán)境與原因 |
第二節(jié) 仕與隱——寒士曲折的心路歷程 |
第三節(jié)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
小結(jié) |
第四章 詠史詩——寒士的歷史沉思與儒家精神 |
第一節(jié) 寒士詠史詩的沿革與創(chuàng)新 |
第二節(jié) 寒士詠史詩的儒家精神與悲情特征 |
小結(jié) |
第五章 詠物詩文——寒士的審美觀照 |
第一節(jié) 寒士對時空的描繪 |
第二節(jié) 寒士對動植物的歌詠 |
第三節(jié) 寒士對日用品與生活的記敘 |
小結(jié) |
第六章 兩晉寒士文學的創(chuàng)新與成就 |
第一節(jié) 寒士閑情思想與詩文的理想化傾向 |
第二節(jié) 宗族誡子詩——寒士的宗族意識 |
小結(jié) |
結(jié)語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7)疾病視域下的陶淵明文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 |
一、陶淵明的魅力 |
二、陶淵明的魔力 |
三、偶然與必然 |
第二節(jié) 選題的意義 |
一、選題的理論意義 |
二、選題的現(xiàn)實意義 |
第三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 |
一、疾病的多維解讀 |
二、疾病的文化治療 |
三、疾病的文學治療 |
四、疾病視域中的陶淵明個案研究 |
五、陶淵明研究的開放視野 |
六、陶淵明詩文的文本研究 |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
一 、傳記研究法 |
二、社會歷史研究法 |
三、精神分析研究法 |
四、接受美學研究法 |
第一章 疾病和文學 |
第一節(jié) 疾病的文化詮釋 |
一、個體疾病的文化詮釋 |
二、疾病的政治隱喻 |
三、疾外之疾:士人稱疾的歷史考察 |
第二節(jié) 魏晉的社會病 |
一、政治病 |
二、文化病 |
三、自然疾疫 |
第三節(jié) 疾病作家與文學治療 |
一、病蚌產(chǎn)珠:不容忽視的文學現(xiàn)象 |
二、文學治療的藝術(shù)原理 |
三、文學治療的對象和模式 |
第二章 被忽視的病人:陶淵明的歷史形象 |
第一節(jié) 陶淵明文學自塑的心理動機 |
一、自述血統(tǒng)的心理訴求 |
二、陶詩的雙重自我與身心境況 |
三、酷貧寒士:陶淵明苦痛的根源 |
第二節(jié) 消失的病人:陶淵明的偶像生成 |
一、偶像的基礎(chǔ):從隱士到詩人的自我設(shè)計 |
二、隱逸偶像的生成 |
三、文學偶像的確立 |
第三節(jié) 丹渥與枯槁:陶淵明的兩種歷史肖像 |
一、顏如丹渥:繪畫中的陶淵明 |
二、枯槁憔悴:被忽視的病人陶淵明 |
第三章 陶淵明文學中的身心疾病 |
第一節(jié) 憂懼時局 |
一、魏晉士人的憂懼 |
二、魚駭鳥驚:陶淵明的政治處境 |
三、達人善覺,逃祿歸耕 |
第二節(jié) 嗟嘆貧窮 |
一、貧士的處境和心態(tài) |
二、因貧入仕的陶淵明 |
三、陶淵明詩文的貧困主題 |
第三節(jié) 訴說病痛 |
一、陶淵明疾病的歷史記錄 |
二、陶淵明的多重病痛 |
三、幽怨—陶淵明致死的痼疾 |
第四節(jié) 忍受孤獨 |
一、孤獨:焦慮時代的病癥 |
二、陶淵明孤獨的文學書寫 |
三、陶淵明孤獨的成因 |
第五節(jié) 悲悼親情 |
一、無怙無恃,孤弱窮民 |
二、室無萊婦,十愿十悲 |
三、屢失手足,痛入心扉 |
第四章 陶淵明“文學自療”的多維解讀 |
第一節(jié) 境由心造:陶淵明的哲學解困 |
一、儒:陶淵明的精神食糧 |
二、道:陶淵明的心靈藥方 |
三、佛:陶淵明的人境靈光 |
第二節(jié) 復(fù)返自然:陶淵明的生態(tài)療救 |
一、陶淵明的自然之思 |
二、躬耕田園:陶淵明的自然實踐 |
三、桃源幻境:陶淵明的精神生態(tài) |
第三節(jié) 酒中深味:陶淵明的人生思考 |
一、飲酒:閑愁的化解 |
二、止酒:身心的矛盾 |
三、述酒:美酒敘事與政治隱喻 |
第四節(jié) 琴書消憂:陶淵明的精神寄托 |
一、無弦之痛:陶淵明撫琴的奧秘 |
二、欣然忘食:陶淵明的閱讀治療 |
第五章 疾病與健康:陶淵明的生命透視 |
第一節(jié) 陶淵明的自我超越 |
第二節(jié) 兩個王國的風景 |
主要參考文獻 |
后記 |
(8)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研究緣起 |
研究意義 |
研究現(xiàn)狀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 |
第一節(jié) 調(diào)查方案的設(shè)計與實施 |
第二節(jié) 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整合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與要求 |
第一節(jié) 高中語文實施整合閱讀教學的意義 |
第二節(jié) 高中語文整合閱讀實踐要求 |
第三章 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的策略 |
第一節(jié) 整合原則 |
第二節(jié) 整合環(huán)節(jié) |
第三節(jié) 整合類型 |
第四節(jié) 整合閱讀教學路徑 |
結(jié)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
(9)元前陶集考論(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現(xiàn)狀 |
二、元前陶集版本概述 |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
四、論文章節(jié)內(nèi)容提要 |
第一章 宋前陶集 |
第一節(jié) 蕭統(tǒng)本陶集 |
第二節(jié) 陽休之本陶集 |
第三節(jié) 兩《唐志》著錄的五卷本陶集 |
第二章 宋前陶集流傳考論 |
第一節(jié) 宋前典籍所引陶詩與宋本陶集詩題基本相合者 |
第二節(jié) 宋前典籍所引陶詩與宋本陶集詩題相異者 |
第三節(jié) 宋前典籍所引陶文考辨 |
第四節(jié) 宋前陶集流傳推論 |
第三章 宋庠本、思悅本陶集 |
第一節(jié) 宋庠本陶集 |
第二節(jié) 思悅本陶集 |
第三節(jié) 宋庠本陶集佚文輯考 |
第四章 《中華再造善本》所收四種宋本陶集 |
第一節(jié) 曾集本陶集 |
第二節(jié) 宋刻遞修本陶集 |
第三節(jié) 湯漢本陶集 |
第四節(jié) 殘宋本陶集 |
第五節(jié) 曾集本、宋刻遞修本、湯漢本、殘宋本為同一陶集系統(tǒng) |
第五章 蘇寫本陶集與蘇軾《和陶詩》 |
第一節(jié) 蘇寫本陶集 |
第二節(jié) 蘇軾《和陶詩》所用陶集底本蠡測 |
第三節(jié) 韓國高麗大學藏《精刊補注東坡和陶詩話》 |
第六章 焦竑本陶集與宋代其它陶集 |
第一節(jié) 焦竑本陶集 |
第二節(jié) 宋代其它陶集 |
第七章 宋代陶集余論 |
第一節(jié) 宋代和陶詩與現(xiàn)存宋本陶集之關(guān)系 |
第二節(jié) 《文選補遺》所錄陶淵明詩文考論 |
第三節(jié) 《事文類聚》所引陶淵明詩文與現(xiàn)存宋本陶集之關(guān)系 |
第八章 宋本陶集中若干陶詩篇目考論 |
第一節(jié) 《四時》 |
第二節(jié) 《蠟日》 |
第三節(jié) 《雜詩》其十二"裊裊松標崖" |
第四節(jié) 《問來使》 |
第五節(jié) 《聯(lián)句》 |
第六節(jié) 《桃花源詩》 |
結(jié)語宋代陶集整理、校訂、注釋、流傳略論 |
附錄 元前陶集版本圖貌 |
附錄 讀《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札記 |
一、漢詩卷 |
二、魏詩卷 |
三、晉詩卷 |
四、宋詩卷 |
五、齊詩卷 |
六、梁詩卷 |
七、北魏詩卷 |
八、北齊詩卷 |
九、北周詩卷 |
十、陳詩卷 |
十一、隋詩卷 |
十二、余論 |
主要參考文獻 |
致謝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
(10)評陶淵明——《陶淵明集》校注代前言(論文提綱范文)
一、陶淵明的封建門閥世族家庭和文化教養(yǎng) |
二、陶淵明的濃厚的門閥觀念 |
三、陶淵明當隱士的社會根源和階級實質(zhì) |
四、陶淵明的“民主個人主義” |
五、陶淵明的《形影神》詩和他的玄學宇宙觀 |
六、陶淵明的嗜酒和守窮 |
七、陶淵明的“躬耕自資”和他的《桃花源記》 |
四、從《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和《桃花源記》看陶淵明前后期思想的發(fā)展(論文參考文獻)
- [1]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文教學研究[D]. 羅葉平. 湖南師范大學, 2021
- [2]統(tǒng)編本中學語文教材陶淵明作品教學研究[D]. 張立. 南京師范大學, 2021
- [3]中學語文教材中陶淵明詩歌選編及教學研究[D]. 胡穎杰. 河南大學, 2020(02)
- [4]陶淵明詩文作品對外傳播研究[D]. 韓亞男. 山西大學, 2020(01)
- [5]同課異構(gòu)視角下的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課例研究[D]. 楊陽.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 2020(07)
- [6]兩晉寒士文學研究[D]. 趙豫隴. 黑龍江大學, 2020(04)
- [7]疾病視域下的陶淵明文學研究[D]. 蒙金含. 廈門大學, 2018(12)
- [8]高中語文整合閱讀教學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為例[D]. 梁曉慧. 河南大學, 2018(01)
- [9]元前陶集考論[D]. 賀偉. 山東大學, 2017(01)
- [10]評陶淵明——《陶淵明集》校注代前言[J]. 逯欽立.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