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

一、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論文文獻綜述)

鄭崇偉[1](2018)在《海上可再生能(波浪能、風能)資源利用的理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煤、石油等常規(guī)能源日益緊缺的當今世界,無污染、可再生、儲量大等諸多優(yōu)點使得波浪能、海上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成為各發(fā)達國家追逐的新焦點。掌握資源特征是安全、高效、有序開發(fā)利用的前提。前人對全球多個海域的波浪能、風能研究起到很大推動作用。但目前為止,重點關于南海-北印度洋的研究極為稀缺,而這兩個區(qū)域又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后面簡稱“海上絲路”)的兩大關鍵水域。整體來看,“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電力、淡水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嚴重制約著“海上絲路”建設的高效展開。因地制宜,合理開發(fā)波浪能和海上風能,有益于緩解資源危機、保護海洋生態(tài)、提高“海上絲路”沿線居民生活質量、增強戰(zhàn)略支點生存能力、促進海島旅游開發(fā)等,從而增強我國的海洋建設能力、對南海局勢的掌控能力,無疑將成為“海上絲路”建設的嶄新亮點。資源開發(fā),評估先行。整體來看,目前關于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和風能的研究仍極度稀缺,尤其在評估的系統性、資源等級區(qū)劃、資源長期變化趨勢和戰(zhàn)略支點的資源評估方面,以及波浪能短期預報、涌浪傳播特征及對波浪能評估的影響分析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嚴重制約著波浪能和海上風能的產業(yè)化和規(guī)?;?。本論文旨在詳查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風能氣候背景特征;實現資源的宏觀/微觀等級區(qū)劃;重點關注戰(zhàn)略支點的資源特征,并構建廣泛適用的島礁波浪能/風能評價體系;搭建適合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短期預報模型;探析印度洋的涌浪傳播特征及對波浪能評估的影響;統計分析海上施工和防災減災密切關注的一系列關鍵災害性風/浪因子特征,為海浪發(fā)電、海上風電、海水淡化等新能源開發(fā)的選址、業(yè)務化運行、中長期規(guī)劃提供科學依據、決策支持,積極貢獻“海上絲路”基礎設施建設。本論文的主要結論如下:(1)南海-北印度洋蘊藏著較為豐富、適宜開發(fā)的波浪能資源。波浪能流密度樂觀:阿拉伯海為924 kW/m,孟加拉灣621 kW/m,南海210 kW/m。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有效儲量基本在0.6×105 kW·h/m以上。波浪能可利用率樂觀:南海和阿拉伯海為40%-60%,孟加拉灣為50%-90%。1979-2015年期間,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各關鍵要素整體呈樂觀的變化趨勢。斯里蘭卡海域的波浪能整體樂觀:可利用率常年在50%以上,資源穩(wěn)定地來源于東南和西南偏南兩個方向,對波浪能貢獻最大的海況主要集中在1.0-2.0 m、8.0 s,波浪能各要素呈樂觀的變化趨勢;波浪能開發(fā)的優(yōu)先區(qū)域為斯里蘭卡的南部海域、西南和東南海域。(2)從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宏觀等級區(qū)劃來看,南海主要屬于波浪能的可用區(qū);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北部屬于較豐富區(qū);孟加拉灣中南部、南印度洋熱帶海域屬于波浪能富集區(qū)。從斯里蘭卡海域的波浪能微觀等級區(qū)劃來看,斯里蘭卡東南部海域為優(yōu)勢區(qū)域,印度半島東部近海、??撕{和馬納爾灣為貧乏區(qū)。(3)WW3模式對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具有較強的預報能力。在波浪能數值預報時,不同的南邊界對南海的模擬效果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北印度洋的模擬精度則受南邊界影響顯著。在北印度洋的海浪和波浪能數值模擬研究時,充分考慮南印度洋往北傳的涌浪會顯著提升模擬精度。(4)印度洋的風浪場與海表風場整體上對應較好,尤其是季風期間的北印度洋;涌浪場與混合浪場對應較好。印度洋的涌浪在混合浪中整體占主導,僅阿拉伯海6-8月的風浪在混合浪中的成分大于涌浪。近45年(1957.09-2002.08)期間,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涌浪波高、混合浪波高呈顯著性逐年遞增。阿拉伯海的大風大浪頻率明顯高于南海和孟加拉灣;南海的極值風速和極值波高則大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5)在年代際變化上,南印度洋西風帶(SIOW)、印度洋熱帶海域的涌浪、混合浪波高存在9.8-10.4 a的共同周期;在季節(jié)內尺度,SIOW的海表風速、風浪和涌浪、熱帶印度洋海域的涌浪、斯里蘭卡海域和圣誕島海域的涌浪、印度洋涌浪季節(jié)內EOF分析的前四模態(tài)時間序列存在共同的準一周振蕩。SIOW的涌浪需要約30 h完成對該區(qū)域海表風場的充分響應。涌浪從SIOW傳播至南印度洋熱帶海域需要約4 d,從SIOW傳播至北印度洋熱帶海域需要約5-6 d。(6)SIOW的涌浪通常會顯著向北傳播至兩個區(qū)域:斯里蘭卡海域、圣誕島海域。涌浪從SIOW西部傳播至斯里蘭卡海域需要約5-6 d;從SIOW東部傳播至圣誕島海域需要約2-3 d。SIOW涌浪在6-9月的傳播速度明顯比其余月份快。SIOW往北傳播的涌浪會對北印度洋的波浪能評估造成重要影響。沒有考慮南印度洋北傳的涌浪的情況下,孟加拉灣的波浪能會出現嚴重偏差。(7)南海-北印度洋蘊藏著較為豐富、適宜開發(fā)的風能資源:風能密度、有效風速頻率、200 W/m2以上能級頻率整體樂觀,索馬里海域、南海大風區(qū)、呂宋海峽為上述要素的大值中心,馬納爾海為相對大值區(qū);1979-2015年期間,南海-北印度洋的風能各關鍵要素整體呈樂觀的變化趨勢。瓜達爾港風能常年可用、資源來向穩(wěn)定、6級以上大風頻率常年較低,有利于風能開發(fā)。(8)南海-北印度洋的風能期望值多在0.5以上,屬于風能的較豐富區(qū)和豐富區(qū),索馬里海域、科摩林角南部海域、斯里蘭卡東南近海、南海大風區(qū)為優(yōu)勢區(qū)域;風能貧乏區(qū)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域。斯里蘭卡海域的風能優(yōu)勢區(qū)域為馬納爾灣及其西部海域、??撕{、斯里蘭卡東南部的東北-西南向橢圓形海域。

陳漢寶,張先武,高峰[2](2013)在《印度尼西亞ADIPALA海岸水文與泥沙條件分析》文中研究說明印度尼西亞南岸水文泥沙條件惡劣復雜。結合現場測量和資料收集,分析了ADIPALA工程海區(qū)的潮汐和潮流特征。運用一年的波浪實測資料和長期的氣象資料,分析計算了波浪的年分布和不同重現期的波浪要素。結合周邊河流、工程環(huán)境,分析了泥沙來源與運動特征。為工程研究、設計和建設提供了依據。

趙沖久,許家?guī)?sup>[3](2009)在《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及其應用》文中研究表明粉砂質泥沙運動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泥沙運動力學這一學科領域,有關研究成果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海岸工程實踐。總結了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陳漢寶[4](2004)在《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港口水工建筑物布置中,最危險的波浪并不都是正向作用于防波堤的,考慮斜向波的作用更符合實際。通過研究可以找到斜向波作用的有利和不利的諸方面,為準確合理確定防波堤波浪荷載提供依據,使設計更加合理并推廣應用到碼頭和其他水工結構中去。本文結合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深水樞紐港建設關鍵技術及示范工程”中 “深水防波堤建設技術研究”之“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研究”專題的“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的試驗研究”成果,得到波態(tài)、入射角、單體長度與波浪正向力、浮托力之間的關系。通過其他公式對入射角和單體長度的折減,比較試驗成果并得出合理的折減方法。利用波浪數學模型再現防波堤周圍的波浪場情況。就規(guī)則波與不規(guī)則波在試驗中的異同進行研究,提出不規(guī)則波模擬的合理模式。通過研究表明:采用與建筑物單體長度、波長、入射角有關的參數進行波浪力的折減,經過試驗數據表明是有效的,折減方法依據正向波浪力的計算方法,可采用文中提出的對應的公式。我國規(guī)范中對波態(tài)進行了判斷,而隨著入射角度的改變,波態(tài)也發(fā)生變化,正向破碎的,角度大后不一定破碎,此時采用與規(guī)范結合的公式有較大差別。經過與其他公式的對比,在試驗范圍內,各個公式都有其適合的條件,我國規(guī)范雖然正向波浪力劃分詳細,計算方法復雜,但結果與其他公式相差不大,其中對破波波浪力的計算公式是偏于危險的,可以采納國外的經驗,不提供推薦計算方法,而通過試驗測定。通過不規(guī)則波模擬方法的研究以及不規(guī)則波波列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規(guī)則波中由于波高的隨機性,必然帶來相同統計概率波高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動情況,同時其與周期的組合也將在一定范圍內變動,在反射現象比較相似的角度范圍(22.5o)內,不規(guī)則波的最大波浪力大于其對應最大統計概率規(guī)則波的波浪力是必然的。隨著角度的加大,不規(guī)則波的立波效應不如規(guī)則波明顯,這是因為累積效應不如規(guī)則波明顯,在出現大波波群時,將出現大于規(guī)則波的數值。由于波浪對應周期的變化,不規(guī)則波作用時,建筑物底部浮托力將大于規(guī)則波作用時的浮托力。數值模擬的結果表明了反射隨角度變化的規(guī)律性,堤頭附近的繞射波將對相鄰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本文不僅給出了斜向波與直立式建筑物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還提供了與有關算法相銜接的波浪力計算方法,同時就規(guī)則波與不規(guī)則波進行了對比,成果可為研究、設計計算所采用。

趙沖久[5](2003)在《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國海岸線綿長,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港口工程及其它海岸工程建設事業(yè)方興未艾。在我國的海岸線上散落分布著粉砂質泥沙。這些海岸的港口工程及海岸工程的建設面臨著粉砂質泥沙產生的淤積,沖刷等災害問題。國內外學者對砂質海岸和淤泥質海岸的泥沙運動規(guī)律研究較多,并且有較多港口工程和海岸工程的實例,因此對泥沙問題的認識相對比較深入。但對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較少,我國粉砂質海岸線上為數不多的港口工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本文在參閱大量國內外學者有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理論分析、水槽試驗、現場資料分析驗證、工程經驗總結等方法,系統地研究了粉砂質泥沙的運動規(guī)律。主要內容及結論如下:1、粉砂質海岸在小風浪條件下泥沙運動微弱,水體清澈,強烈的泥沙運動發(fā)生在大風、大浪氣候下,研究粉砂質泥沙運動主要研究大風浪惡劣天氣下的泥沙運動規(guī)律;2、粉砂質泥沙的運移形態(tài)不同于淤泥質泥沙和砂質泥沙。粉砂質泥沙在潮流和波浪作用的運移形態(tài)可以分三層來描述,即上部水體的懸移質、近底水體的高濃度含沙水體層和底部推移質;3、本文研究了波流共同作用下粉砂質泥沙的起動規(guī)律,其起動標準可用修正的Shields曲線描述;4、本文研究給出了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層高度,含沙量和運移速度,以及其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單寬輸沙率的計算公式。同時本文指出,對于上部懸移質和底部推移質可用原有比較成熟的公式進行計算。結合某海岸的實測資料,本文的公式得到了有效的驗證。計算結果表明:粉砂質海岸航道淤積以底部泥沙運動(含高濃度水體層和推移質)為主,懸移質泥沙僅占小量。對于底部泥沙而言又以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層泥沙輸移為主,波浪泥沙劇烈的近岸地區(qū),推移質所占比例較大。5、本文分析、總結了國內現有粉砂質港口工程的特點,提出了粉砂質海岸防沙減淤工程措施。

陳漢寶,孫精石[6](2002)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文中認為通過資料分析、現場勘察和數學模型 ,對瓜達爾港的波浪及波浪輸沙問題進行了研究。結合連島沙壩地形對波浪沿岸輸沙進行計算分析 ;運用數學模型對不同工程方案的波浪場進行計算 ,并結合底質取樣結果估算波浪引起的底質輸沙量。研究成果已應用于該港的設計建設。

閻新興,劉國亭,蔡嘉熙[7](2002)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泥沙來源及海岸穩(wěn)定性分析》文中認為在現場踏勘及有關資料分析的基礎上 ,從地貌學角度 ,對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海岸泥沙來源、海岸地貌特征及連島沙壩的成因和穩(wěn)定性等進行了定和定量分析

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海上可再生能(波浪能、風能)資源利用的理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波浪能、海上風能的優(yōu)勢與前景
        1.2.1 波浪能、海上風能的優(yōu)勢
        1.2.2 主要能源的優(yōu)缺點對比
    1.3 波浪能評估的研究進展
        1.3.1 觀測分析階段
        1.3.2 衛(wèi)星資料階段
        1.3.3 數值模擬階段
        1.3.4 再分析資料階段
        1.3.5 我國的波浪能評估
        1.3.6 “海上絲路”的波浪能評估
    1.4 海上風能評估的研究進展
        1.4.1 觀測資料階段
        1.4.2 衛(wèi)星資料階段
        1.4.3 數值模擬階段
        1.4.4 再分析資料階段
    1.5 波浪能、海上風能評估的難點
        1.5.1 資源氣候特征詳查
        1.5.2 資源等級區(qū)劃
        1.5.3 資源的長期變化趨勢
        1.5.4 波浪能的短期預報
        1.5.5 涌浪傳播特征
        1.5.6 戰(zhàn)略支點的波浪能、風能評價
        1.5.7 波浪能、風能資源大數據的構建
    1.6 擬解決的科學問題和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介紹
    2.1 資料介紹
        2.1.1 ERA-40 海浪再分析資料
        2.1.2 ERA-40 海表10 m風場
        2.1.3 ERA-interim海浪資料
        2.1.4 GFS風場
        2.1.5 Jason-2 衛(wèi)星資料
        2.1.6 水深、海岸線數據
    2.2 方法介紹
        2.2.1 風、浪氣候特征分析
        2.2.2 波浪能氣候特征分析
        2.2.3 波浪能等級區(qū)劃
        2.2.4 波浪能短期預報
        2.2.5 涌浪傳播特征
        2.2.6 風能評估
    2.3 WW3 海浪模式介紹
第三章 風、浪氣候特征
    3.1 海表風場、海浪場的時空分布特征
        3.1.1 海表風場
        3.1.2 風浪、涌浪、混合浪場
        3.1.3 重點海域風速、波高的月際變化
    3.2 風速、(風浪、涌浪、混合浪)波高的長期變化趨勢
    3.3 涌浪指標
    3.4 緯向平均風速、波高的時間變化特征
    3.5 風浪、涌浪、混合浪波高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3.5.1 逐月的風浪、涌浪、混合浪波高及變化趨勢
        3.5.2 風浪、涌浪、混合浪的變化周期
    3.6 風浪、涌浪、混合浪波高的季節(jié)內變化特征
        3.6.1 季節(jié)內的超前滯后相關
        3.6.2 季節(jié)內振蕩周期
        3.6.3 交叉小波
    3.7 災害性因子
        3.7.1 大風頻率及其變化趨勢
        3.7.2 大浪頻率及其變化趨勢
        3.7.3 年極值風速、極值波高
        3.7.4 不同季節(jié)的極值風速、極值波高
        3.7.5 強風、強浪
    3.8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印度洋涌浪的傳播特征
    4.1 涌浪的北傳現象揭示
        4.1.1 緯向平均的風浪、涌浪波高
        4.1.2 涌浪的季節(jié)內EOF分析
        4.1.3 涌浪的北傳試驗
    4.2 涌浪的傳播路徑
        4.2.1 傳播路徑實驗
        4.2.2 JJA、DJF期間的具體傳播路徑
    4.3 涌浪的傳播速度
    4.4 涌浪的季節(jié)內振蕩周期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波浪能的氣候背景特征
    5.1 波浪能流密度的季節(jié)特征
    5.2 波浪能的可利用率
    5.3 資源的富集程度
    5.4 資源的穩(wěn)定性
        5.4.1 季節(jié)內穩(wěn)定性
        5.4.2 月際差異、季節(jié)差異
    5.5 資源的總儲量、有效儲量、技術開發(fā)量
    5.6 資源的長期變化趨勢
        5.6.1 WPD的變化趨勢
        5.6.2 EWHO的變化趨勢
        5.6.3 能級頻率的變化趨勢
        5.6.4 資源穩(wěn)定性的變化趨勢
    5.7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波浪能資源等級區(qū)劃
    6.1 波浪能等級區(qū)劃現狀
    6.2 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宏觀等級區(qū)劃
        6.2.1 各要素的標準化處理
        6.2.2 波浪能等級區(qū)劃
    6.3 斯里蘭卡海域的波浪能微觀等級區(qū)劃
    6.4 不同需求下的波浪能等級區(qū)劃
    6.5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波浪能預報模型的構建
    7.1 預報模型搭建
    7.2 三種方案的精度對比
    7.3 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預報
        7.3.1 逐小時的WPD
        7.3.2 波浪能的可利用率
        7.3.3 波浪能資源儲量
    7.4 關鍵區(qū)域和節(jié)點的波浪能預報
        7.4.1 關鍵區(qū)域逐小時的WPD
        7.4.2 關鍵節(jié)點的波能玫瑰圖
        7.4.3 關鍵節(jié)點逐小時的WPD和波向
        7.4.4 不同海況對波浪能的貢獻情況
    7.5 涌浪傳播對波浪能數值模擬的影響
    7.6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戰(zhàn)略支點的波浪能評估及決策建議——斯里蘭卡海域為例
    8.1 能流密度的月際變化特征
    8.2 波浪能的可利用率
    8.3 能級頻率
    8.4 波浪能的來向
    8.5 不同海況對波浪能的貢獻
    8.6 波浪能的穩(wěn)定性
    8.7 波浪能的有效儲量
    8.8 波浪能的長期變化趨勢
    8.9 結論與決策建議
第九章 海上風能資源評估
    9.1 風能的氣候特征
        9.1.1 風能密度的月變化特征
        9.1.2 風能的可利用率
        9.1.3 風能的富集程度
        9.1.4 風能的穩(wěn)定性
        9.1.5 風能的資源儲量
    9.2 風能的長期變化趨勢
        9.2.1 風能密度的變化趨勢
        9.2.2 風能可利用率的變化趨勢
        9.2.3 風能富集程度的變化趨勢
        9.2.4 風能穩(wěn)定性的變化趨勢
    9.3 戰(zhàn)略支點的風能資源(瓜達爾港為例)
        9.3.1 風能的月變化特征
        9.3.2 有效風速出現的頻率
        9.3.3 能級頻率
        9.3.4 風能玫瑰圖
        9.3.5 風能的長期變化趨勢
        9.3.6 風力等級頻率
    9.4 本章小結
第十章 風能資源等級區(qū)劃
    10.1 南海-北印度洋的宏觀等級區(qū)劃
        10.1.1 各要素的標準化
        10.1.2 風能期望值計算及資源等級區(qū)劃
        10.1.3 不同需求下的資源等級區(qū)劃
    10.2 戰(zhàn)略支點的微觀等級區(qū)劃
        10.2.1 各要素的標準化
        10.2.2 風能期望值計算及資源等級區(qū)劃
        10.2.3 不同需求下的資源等級區(qū)劃
    10.3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結論和展望
    11.1 主要結論
    11.2 論文創(chuàng)新點
    11.3 存在的問題與工作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1 代表性學術論文
    2 專著
    3 科研項目
    4 參加學術會議交流情況
    5 榮譽/獎勵

(2)印度尼西亞ADIPALA海岸水文與泥沙條件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潮汐特征與設計水位
2 潮流
    2.1 洋流
    2.2 潮流
3 波浪
    3.1 實測資料
    3.2 數值模擬計算結果
4 含沙量
5 海床沉積物特征
6 泥沙來源與岸灘演變分析
    6.1 鄰近河流輸砂
    6.2 波流綜合作用下的輸砂
    6.3 人為活動及洋流輸送來砂
    6.4 近岸形態(tài)及河口演變分析
7 泥沙運動計算分析
8 主要結論

(3)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及其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1 關于粉砂質泥沙運動基本特性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主要創(chuàng)新性技術
    2.1 粉砂質海岸泥沙淤積的概率預報方法[5]
    2.2 粉砂輸移的三層模式和輸移量計算方法[4][6][7][8]
    2.3 淤積物質的組成研究[13]
    2.4 泥沙運移方式與工程措施的關系
3 研究成果的工程應用[5]
    3.1 粉砂質海岸港口防沙減淤的有效工程措施
    3.2 確定工程平面布置的推薦意見

(4)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緒論
    1.1 概述
    1.2 有關工作的回顧及問題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1 試驗目的與內容
    2.2 試驗要求
    2.3 主要試驗設備
    2.4 模型設計和率定試驗
    2.5 波浪對堤身迎浪面的作用力
    2.6 波浪對堤身底面的作用力
    2.7 波浪對堤頭的作用
    2.8 波谷對堤身的作用力
    2.9 概況
    2.10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數學模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內容
    3.2 模擬要求
    3.3 模擬方法
    3.4 計算結果
    3.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直立墻上波浪力的對比分析與研究
    4.1 波浪力理論分析
    4.2 破波波浪力的分析
    4.3 有關計算式的對比
    4.4 有關波浪力的幾個問題及減少波浪力的方法
    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單方向不規(guī)則波模擬與統計中幾個問題的研究
    5.1 問題的提出
    5.2 不規(guī)則波的描述
    5.3 模擬相對無窮長的波浪過程情況下四個問題的研究
    5.4 在有限長的模擬時間內五個問題的研究
    5.5 不規(guī)則波模擬中其它可能遇見的問題
    5.6 有關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結論
附表
致謝

(5)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緒論
    1.1 粉沙與粉沙質海岸的概念
    1.2 粉沙質泥沙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海岸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1.3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海岸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成果綜述
    2.1 波浪作用下泥沙的起動及輸沙規(guī)律
        2.1.1 波浪作用下泥沙的起動
        2.1.2 波浪作用下的推移質輸沙率
        2.1.3 波浪作用下淤泥的運動特性
    2.2 波流共同作用下泥沙的運動規(guī)律
        2.2.1 波流共存時的床面切應力
        2.2.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起動
        2.2.3 波、流共存時水流挾沙力
        2.2.4 波、流共同作用下推移質輸沙率
第三章 水流、波浪及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的起動研究
    3.1 水流作用下粉沙的起動規(guī)律
    3.2 波浪作用下粉沙的起動規(guī)律
    3.3 波流共同作用下底部剪應力的推求
    3.4 粉砂質床面泥沙在波流共同作用下起動試驗結果
第四章 波流共同作用下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
    4.1 懸移質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
        4.1.1 理論分析
        4.1.2 水槽試驗
        4.1.3 理論計算與試驗結果的比較
        4.1.4 現場實測資料驗證
    4.2 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層的研究
        4.2.1 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概念的提出
        4.2.2 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層的高度
        4.2.3 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的含沙量與上部水體含沙量的計算
        4.2.4 近底水質點的運動速度
        4.2.5 底部高濃度含沙水體輸沙量的計算
        4.2.6 高含沙水層流速的進一步探討
    4.3 懸移質淤積計算方法
    4.4 推移質輸沙規(guī)律
第五章 理論驗證
    5.1 含沙量計算
    5.2 流速計算
    5.3 推移質輸沙率計算
    5.4 淤積量計算
    5.5 計算結果分析
第六章 粉砂質海岸港口防沙減淤措施研究
    6.1 現有粉沙質港口工程的泥沙運動分析
        6.1.1 濱洲港
        6.1.2 東營港
        6.1.3 濰坊港
        6.1.4 京唐港
    6.2 粉沙質海岸防沙減淤措施研究
        6.2.1 粉沙質海岸港口工程經驗總結
        6.2.2 粉沙質海岸港口泥沙減淤措施
        6.2.3 相關問題的討論
        6.2.4 主要結論及存在問題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6)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概述
2 原始資料的分析
    2.1 原始資料
    2.2 原始資料的分析
    2.3 關于波周期的分析
3 計算方法
    3.1 計算波要素的選取
    3.2 波浪計算方法
        3.2.1 底摩擦損耗的考慮
        3.2.2 波浪破碎的考慮
        3.2.3 邊界條件
        3.2.4 計算網絡
    3.3 破波區(qū)沿岸輸沙計算
        (1) CERC公式。
        (2) 中國《規(guī)范 (87) 》公式:
    3.4 波浪引起的推移質輸沙計算
        (1) 曹祖德公式。
        (2) 黃勝、劉家駒《泥沙手冊》公式:
4 計算結果及分析
    4.1 波浪引起的沿岸輸沙量
    4.2 波浪引起的推移質泥沙輸移
    4.3 不同布置方案波浪場的對比
5 結 論

(7)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泥沙來源及海岸穩(wěn)定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前 言
2 港口自然條件
    2.1 風況
    2.2 波浪
    2.3 海流
    2.4 沉積物分布
3 海岸演變及動態(tài)特征
    3.1 海岸特征
        3.1.1 灣中套灣的弧形海岸
        3.1.2 弧形海岸特征
    3.2 海岸穩(wěn)定性分析
        3.2.1 “大東灣”岸線特征
        3.2.2 “小東灣”海灘特征及穩(wěn)定性分析
        3.2.3 東灣水深圖比較
    3.3 沙壩成因分析
4 泥沙來源及運動特點
    4.1 泥沙來源及運動特點
        4.1.1 陸向風輸沙的勘測結果
        4.1.2 陸向風輸沙與近岸帶和港區(qū)沙源的關系
    4.2 沿岸輸沙
    4.3 沿岸輸沙對港口淤積的影響
5 結 語

四、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 [1]海上可再生能(波浪能、風能)資源利用的理論研究[D]. 鄭崇偉. 國防科技大學, 2018(02)
  • [2]印度尼西亞ADIPALA海岸水文與泥沙條件分析[J]. 陳漢寶,張先武,高峰. 水道港口, 2013(05)
  • [3]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及其應用[J]. 趙沖久,許家?guī)? 天津科技, 2009(02)
  • [4]斜向波與直立式防波堤相互作用研究[D]. 陳漢寶. 天津大學, 2004(04)
  • [5]近海動力環(huán)境中粉砂質泥沙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D]. 趙沖久. 天津大學, 2003(04)
  • [6]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J]. 陳漢寶,孫精石. 水道港口, 2002(04)
  • [7]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泥沙來源及海岸穩(wěn)定性分析[J]. 閻新興,劉國亭,蔡嘉熙. 水道港口, 2002(03)

標簽:;  ;  ;  ;  ;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波浪輸沙研究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