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應用體會(論文文獻綜述)
胡冠宇[1](2021)在《“治神調形”下頭針對缺血性中風痙攣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響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治神調形”中醫(yī)理論,探討頭針療法通過對BDNF/TrkB/CREB信號通路和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的調節(jié)作用,促進對缺血性PSS大鼠受損腦組織細胞修復和細胞保護作用,進而改善缺血性PSS癥狀的生物學機制。方法:1.實驗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確立和驗證采用文獻檢索和文獻計量學統(tǒng)計的方式,通過對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以及Pubmed等主要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統(tǒng)計中風后肢體痙攣及相關疾病研究的動物實驗中造模方法出現(xiàn)的頻數(shù),并根據(jù)實驗中頭針干預條件的情況確定恰當?shù)娜毖訮SS模型的造模方法。將60只Sprague Dawley大鼠(SD大鼠)隨機分成空白組20只,假手術組20只,模型組20只。對模型組大鼠進行已確立的造模方案造模。造模后于1d、3d、7d、14d記錄各組大鼠的死亡只數(shù)、痙攣發(fā)生只數(shù)、改良Ashworth(MAS)評分。2.實驗二:缺血性PSS動物研究頭針行針頻率及時間驗證將120只SD大鼠,分為空白組10只,假手術組10只,實驗組100只,對實驗組大鼠進行PSS模型建立。將造模成功大鼠隨機平均分到模型組、頭針A組(200r/min,3min)、頭針B組(200r/min,1min)、頭針C組(100r/min,3min)、頭針D組(100r/min,1min),給予相應的治療7天,并于第7d觀察記錄Zealonga評分、改良Ashworth評分。3.實驗三: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行為學改變的影響以缺血性PSS模型大鼠為研究對象,將60只SD大鼠隨機分成假手術組20只,實驗組40只。對實驗組大鼠進行缺血性PSS模型建立。將造模成功大鼠隨機分到模型組和頭針組,給予相應的治療7天,并每2日觀察記錄Zealonga評分、改良Ashworth評分、平衡木行走實驗評分等動物行為學數(shù)據(jù)。4.實驗四: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腦組織恢復的影響7d后對大鼠腦皮質組織進行取材,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觀察缺血性PSS大鼠腦梗死灶體積變化,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觀察缺血損傷病變部位的病理改變及神經元細胞和尼氏小體的變化,采用FITC-葡聚糖腦血管灌注的方法觀察腦組織血管狀態(tài)變化。5.實驗五: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號通路的影響對缺血性PSS大鼠損傷的腦皮質運動區(qū)組織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檢測腦皮質中的BDNF、TrkB、CREB、p-CREB的蛋白表達及其mRNA的表達。6.實驗六: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的影響對缺血性PSS大鼠損傷的腦皮質運動區(qū)組織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檢測腦皮質中的PI3K、Akt、p-Akt、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達及其mRNA的表達。結果:1.實驗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驗證文獻檢索結果顯示,相關動物實驗研究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為25例,其中中文18篇、英文7篇。所出現(xiàn)的造模方法主要包括:線栓法MCAO(包括再灌注)、線栓MCAO+內囊注射NMDA法、光栓法三種。其中線栓法MCAO在卒中后肢體痙攣動物研究中應用概率最大(60%),其次為線栓MCAO+內囊注射NMDA法(32%),最后為光栓法(8%)。并且考慮后兩者均會造成顱損,因此初步確定線栓法永久性大腦中動脈閉塞(MCAO)為造模方法。對模型組大鼠進行線栓法MCAO造模,造模后,模型組存活15只,造模過程中死亡5只??瞻捉M與假手術組大鼠14d內均無死亡、痙攣狀態(tài)出現(xiàn),且MAS評級為0級。與空白對照組,1d時模型組大鼠死亡1例,痙攣狀態(tài)出現(xiàn)3例,MAS評分平均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3d時模型組大鼠死亡3例,痙攣狀態(tài)出現(xiàn)8例,MAS評分平均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5);7d時模型組大鼠死亡4例,痙攣狀態(tài)出現(xiàn)10例,MAS評分平均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5);14d時模型組大鼠死亡7例,痙攣狀態(tài)出現(xiàn)6例,MAS評分平均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線栓法MCAO可以作為本研究中的動物造模方法。2.實驗二:缺血性PSS動物研究中頭針行針頻率及時間驗證頭針干預7d時,頭針B組相較頭針A、C、D組Zealonga評分與改良Ashworth評分均有顯著性降低(P<0.05),與1d組相比,頭針B組7d后Zealonga評分與改良Ashworth評分顯著性(P>0.05)。因此最終選擇200r/min,1min為頭針的行針方案。3.實驗三: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行為學影響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大鼠Zealonga評分上升,平衡木行走評分下降,說明運動神經功能下降,改良Ashworth評分上升,說明肢體痙攣程度上升(P<0.05);與模型組比較,頭針組大鼠Zealonga評分下降,平衡木行走評分上升,說明經頭針治療后運動神經功能提升,改良Ashworth評分下降,說明肢體痙攣程度減小(P<0.05)。4.實驗四: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腦組織形態(tài)學影響對比假手術組,模型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腦組織缺血性梗死灶占比顯著性增高(P<0.05),有明顯液化性壞死區(qū)域,細胞數(shù)量減少,神經元細胞數(shù)量減少且排列不規(guī)整。與模型組比較,頭針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腦組織缺血性梗死灶占比顯著性減?。≒<0.05),無明顯病理改變,細胞數(shù)量增多,神經元數(shù)量及形態(tài)正常。5.實驗五: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號通路的影響模型組相較假手術組大鼠患側腦皮質運動區(qū)組織中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達下降(P<0.05),BDNF、TrkB、CREB mRNA的表達下降(P<0.05);與模型組比較,頭針組大鼠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達及BDNF、TrkB、CREB相關mRNA的表達上升(P<0.05)。6.實驗六: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號通路的影響模型組相較于假手術組大鼠患側腦皮質運動區(qū)組織中PI3K、Akt、p-Akt、p-GSK-3β表達降低(P<0.05),GSK-3β表達增高(P<0.05),PI3K、Akt mRNA的表達下降(P<0.05);與模型組比較,頭針組大鼠PI3K、Akt、p-Akt、p-GSK-3β表達升高(P<0.05),GSK-3β表達降低(P<0.05),PI3K、Akt mRNA的表達升高(P<0.05)。結論:本研究基于“BDNF/TrkB/CREB信號通路及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對腦組織中神經、血管等組織細胞的修復與保護作用,促進損傷的神經與血管網絡的改善,進而改善缺血性PSS大鼠的痙攣狀態(tài),起到所提出中醫(yī)康復理論中的‘治神調形’作用”的科學假說,從動物行為學觀察、組織病理學、分子生物學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到結論如下:1.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說明了頭針具有改善PSS模型大鼠神經功能、肌痙攣程度、運動功能的效用,證明了頭針療法通過調節(jié)頭部治療區(qū)具有“調形”的治療作用。2.從組織學層面說明了頭針能有效減小缺血性PSS模型大鼠缺血梗死灶的體積,改善腦組織病理狀態(tài),促進上運動神經元細胞形態(tài)和數(shù)量上的恢復,以及腦血管狀態(tài)的恢復。結合行為學研究結果證明了頭針能通過對病機中提出的“腦損”的治療,能起到“調形”,也就是促進行為學改善的功效。3.從分子生物學層面證明了頭針能有效提高BDNF、TrkB、CREB等蛋白的表達,上調BDNF/TrkB/CREB信號通路,從而促進BNDF自分泌的良性循環(huán),進而促進BDNF對腦組織細胞的修復作用和細胞保護作用,結合行為學和病理組織學的結論,頭針對這一信號通路的影響證明了頭針“治神”能改善“髓虛”,進而起到“調形”的功效。4.證明了頭針能激活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并可能通過激活該信號通路促進GSK-3β的磷酸化,抑制GSK-3β的促凋亡作用,從而對腦組織細胞起到保護作用,結合上述實驗結論,頭針可能通過上調BDNF與TrkB的表達,進一步激活的下游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起到了對“腦損”組織的治療作用,即“治神”,進而促進了行為學的恢復,即“調形”,從這一角度闡釋了“治神”與“調形”的關系。
張鳳嬌[2](2020)在《基于FBS模型的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設計研究》文中認為根據(jù)近幾年心腦血管疾病的報告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成為我國目前死亡率居首位的疾病。另外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中,有75%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終身殘疾,這對康復醫(yī)療設備的研究和發(fā)展,康復醫(yī)療體系的完善以及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巨大挑戰(zhàn)。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心腦血管疾病致殘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康復階段的患側肢體缺乏活動鍛煉,進而導致神經系統(tǒng)損壞,肌肉痙攣、萎縮,關節(jié)活動僵硬,甚至癱瘓的情況。大量研究表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復鍛煉,對其身體的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根據(jù)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理論得知,肢體不斷的重復訓練可以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映射區(qū)域發(fā)生改變,從而促進大腦的可塑性改變。因此,本文通過引入FBS理論設計模型,提出一種運用FBS設計模型的心腦血管疾病早期康復鍛煉的康復椅設備,探討從用戶需求入手到運用模型進行設計的完整流程。本文運用FBS設計模型對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設計過程中,通過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需求分析,總結分析用戶需求因素,確立用戶的層次需求因素。將用戶需求進行參考價值和可行性分析,轉化為設計過程中的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功能需求,以此運用用戶體驗地圖的方式探尋用戶的預期行為。結合文獻分析和研究,以預期行為為參考,再次尋找設計過程中的設計點以及用戶的痛點,推導產品的結構組成。從而形成以需求為基礎,以FBS理論設計模型為指導的設計方法,完成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設計實踐部分。本研究拓寬了FBS設計理論模型的應用領域,完善了FBS理論模型的設計方法,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康復研究提供借鑒,為康復醫(yī)療產品的設計提供新的設計策略和思路??祻彤a品的設計研究解決了傳統(tǒng)康復方式的弊端,為用戶和家庭帶來康復的希望,為醫(yī)護人員分擔工作壓力,為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前進動力。
周月[3](2020)在《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對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應用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將“具身認知理論”應用到康復護理的臨床實踐中,驗證此理論的有效性,科學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認知視角下,應用改良后的鏡像療法(Mirror Therapy,MT)干預腦梗死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比較傳統(tǒng)鏡像療法與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的效果差異,以期達到提高傳統(tǒng)鏡像療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為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醫(yī)院招募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利用計算機隨機法將其分為試驗組(改良鏡像療法組)和對照組(傳統(tǒng)鏡像療法組),兩組均為40例。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遵循基礎治療及護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鏡像療法和傳統(tǒng)鏡像療法康復護理小組、康復護理前評估、確定康復護理目標、參照權威指南以及結合醫(yī)院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基礎治療和護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礎上,試驗組運用改良鏡像療法,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鏡像療法。在干預前、干預4周后進行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評定、改良巴氏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評定,對兩組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改良后的鏡像療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以及對比傳統(tǒng)鏡像療法的效果差異性。結果1.基線資料結果: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病程、偏癱側、相關合并癥(高血壓及糖尿?。⑽鼰熓?、飲酒史、婚姻情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梗死區(qū)域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前FMA-UE、偏癱Brunnstrom分期評定、MBI、SS-QOL評分均無統(tǒng)計差異性(P(29)0.05)。2.干預后組內比較結果:兩組FMA-UE、偏癱Brunnstrom分期評定、MBI、SS-QOL評分均比干預前有明顯的提高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27)0.05)。3.干預后組間比較結果:試驗組FMA-UE、偏癱Brunnstrom分期評定、MBI、SS-QO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傳統(tǒng)鏡像療法和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進腦梗死偏癱病人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同時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運動康復進程,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2.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在腦梗死偏癱病人上肢運動功能及整體康復方面的干預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鏡像療法。3.以具身認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動態(tài)性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指導依據(jù),改進傳統(tǒng)鏡像療法的缺陷,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從而證明具身認知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的有效性、科學性。
王亞萍,王群,趙欣[4](2018)在《早期康復護理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術后偏癱患者設置為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另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5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術后偏癱患者設置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的FMA、FIM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術后偏癱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能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最大限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促使患者早日重回社會。
程萌[5](2021)在《腦癱合并癲癇患兒的臨床特點分析及康復手段的研究》文中認為目的:探究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腦癱和癲癇的發(fā)作類型、頭部影像學及腦電圖相關資料的差異,闡明其腦癱合并癲癇的臨床特征;探究運動療法、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療法對腦癱合并癲癇患兒康復的影響,闡明其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上腦癱合并癲癇患者康復治療方案提供理論指導。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腦癱合并癲癇患兒96例和腦癱不伴癲癇患兒65例的臨床資料,分析兩組患者包括腦癱和癲癇發(fā)作類型、頭部影像學及腦電圖等臨床相關資料的差異性;另外將96例腦癱合并癲癇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實施運動療法聯(lián)合偽刺激線圈的經顱磁刺激,觀察組實施運動療法聯(lián)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收集患者治療前后肌張力評分(MAS)、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獨立自主能力等相關指標,采用SPSS軟件(version23.0)進行分析。結果:1.腦癱合并癲癇患兒的臨床特點(1)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腦癱類型的比較結果顯示,65例腦癱不伴癲癇患者中混合型腦癱4例(6.15%)、不隨意型腦癱8例(12.3%)、共濟失調型腦癱3例(4.61%)、痙攣型偏癱8例(12.3%)、痙攣型雙癱27例(41.5%)、痙攣型四肢癱15例(23.0%),而在96例腦癱合并癲癇患者中混合型腦癱3例(3.12%)、不隨意型腦癱10例(10.4%)、共濟失調型腦癱3例(3.12%)、痙攣型偏癱27例(28.1%)、痙攣型雙癱11例(11.5%)、痙攣型四肢癱42例(43.7%),兩組患兒在痙攣性偏癱(X2=1.112,P=0.023)、雙癱(X2=1.973,P<0.001)以及四肢癱(X2=3.446,P<0.001)等類型中占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2)腦癱合并癲癇患兒中癲癇的發(fā)作類型研究結果顯示,腦癱合并癲癇患兒中癲癇的發(fā)作類型中強直-陣攣型發(fā)作43例(44.7%)、強直發(fā)作83例(8.33%)、陣攣發(fā)作6例(6.25%)、局灶性發(fā)作22例(22.9%)、肌陣攣發(fā)作8例(8.33%)、失張力發(fā)作2例(2.08%)、West綜合征7例(7.29%)、失神發(fā)作2例(2.08%)。(3)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的頭顱影像學改變情況比較與腦癱不合并癲癇組相比,腦癱合并癲癇患兒頭顱影像學中丘腦或基底節(jié)損傷(X2=2.197,P=0.028)、灰質或灰白質損傷(X2=1.337,P=0.035)和感染或發(fā)育異常(X2=1.037,P<0.001)的異常率明顯高于腦癱不伴癲癇組,而腦白質損傷(X2=1.554,P<0.001)明顯低于腦癱不伴癲癇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4)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腦電圖特點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腦癱合并癲癇組腦電圖出現(xiàn)局限性癇樣放電(52.1%)和全面性癇樣放電(31.3%)明顯占比較高,與腦癱不伴癲癇組相比,腦癱合并癲癇組患兒腦電圖全面性癇性放電(X2=3.115,P<0.001)和局灶性癇性放電(X2=2.006,P<0.001)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腦癱不伴癲癇組,而非特異性異常(X2=1.553,P=0.015)和未見異常(X2=2.152,P<0.001)明顯低于腦癱不伴癲癇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腦癱合并癲癇患兒分組康復治療的結果(1)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康復治療后,兩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兩組患者精細運動功能運動評分的比較研究兩組患者精細運動功能運動評分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視覺-運動綜合能力評分和抓握能力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視覺-運動綜合能力評分和抓握能力評分均顯著增加,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張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95.8%)患者在治療后肌張力降低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2.667,P=0.039)(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發(fā)育商的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發(fā)育商評分顯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發(fā)育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發(fā)育商評分均顯著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康復治療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康復治療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顯著增加,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腦癱患者中以痙攣型四肢癱最易發(fā)生癲癇;2.頭顱影像學異常和腦電圖資料對于在腦癱患者中早期診斷癲癇的發(fā)生中具有重要的價值;3.對于腦癱合并癲癇患兒,運動療法能有效改善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以及肌張力等運動功能障礙,但其與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聯(lián)合應用則效果更優(yōu),更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劉傳淮[6](2021)在《帶脈穴不同針刺深度對中風偏癱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超聲觀察偏癱患者兩側腹肌募集能力的對稱性及其與姿勢控制能力的相關性,探討帶脈穴不同針刺深度對偏癱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方法:(1)招募中風后左側偏癱患者30例、右側30例為觀察組,健康人30例為對照組,超聲測量兩側Tra、IO、EO在收縮過程的厚度變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對比兩側腹肌募集能力的對稱性;(2)選取96例中風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超聲評價雙側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評估姿勢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將96例腦卒中隨機為對照組、淺剌組、深刺組。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淺刺組在基礎治療上加雙側帶脈穴針刺至IO肌腹;深刺組則加雙側帶脈穴針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與PASS、BBS、FAC評分為評價指標,在治療前、3周后進行評價,三部分實驗均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1)靜息狀態(tài)下偏癱患者的患側EO比健側明顯較厚(P<0.05),對照組雙側Tra比偏癱患者明顯較薄(P<0.05);在運動過程中對照組兩側Tra、IO及EO的收縮比例無明顯差異(P>0.05),偏癱患者兩側腹部肌肉的收縮比例均有顯著差異(P<0.05)。(2)PASS、BBS及ADL評分與患側Tra、IO的收縮比例呈正相關,與EO的收縮比例呈負相關;PASS量表中的姿勢維持評分與健、患兩側的Tra與患側IO的收縮比例呈正相關,與EO的收縮比例呈負相關。姿勢變換評分與完成ADIM時患側IO的收縮比例呈正相關,與患側EO的收縮比例呈負相關,與完成AC時健、患側的Tra和IO的收縮比例呈正相關,與患側EO的收縮比例呈負相關。(3)治療后深刺組和淺刺組完成ADIM時患側的Tra收縮比與治療前對比明顯升高(P<0.05),完成AC時深刺組健患兩側和淺刺組患側的Tra收縮比與治療前對比明顯升高(P<0.05);深刺組健患兩側Tra收縮比例無明顯差異(P>0.05),深刺組患側Tra收縮明顯高于淺刺組、對照組(P<0.05);治療后深刺組和淺刺組完成ADIM和AC時患側的IO收縮比與治療前對比明顯升高(P<0.05),深刺組、淺刺組兩側IO收縮比例無明顯差異(P>0.05),深刺組、淺刺組病例的患側IO收縮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深刺組和淺刺組完成ADIM時患側EO的收縮比與治療前對比明顯降低(P<0.05),完成AC時三組健側的EO收縮比與治療前對比明顯升高(P<0.05),治療后深刺組、淺刺組兩側EO收縮比例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完成ADIM時深刺組、淺刺組病例的患側EO收縮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完成AC時深刺組患側EO收縮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三組病例的PASS、BBS、FAC評分治療前與治療3周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深刺組病例在治療后PASS、BBS、ADL評分明顯高于淺刺組、對照組(P<0.05);三組PASS量表中兩部分得分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深刺組在治療后姿勢維持得分明顯高于淺刺組、對照組(P<0.05),深刺組、淺刺組在治療后姿勢變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1)健康人群兩側的腹部肌肉運動時總體變化趨勢都是增厚(收縮比例>1),腦卒中偏癱患者在完成收縮動作時,健、患兩側腹部肌肉的收縮比例有著明顯差異,健側與正常人收縮比例相似,但患側明顯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逆收縮(收縮比例<1)。(2)腦卒中偏癱患者姿勢控制能力受嗜煙史、嗜酒史、病變類型、偏癱側、病程、高脂血癥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復指導、繼發(fā)肺部感染史因素影響;卒中患者患側腹部肌群收縮比例受嗜煙史、病變類型、偏癱側、病程、高脂血癥史和是否康復指導、繼發(fā)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響。PASS、BBS、ADL量表評分與患側Tra、IO的收縮比例呈正相關,與EO的收縮比例呈負相關,患側Tra、IO收縮比例越高,EO的代償性收縮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帶脈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癱患者患側Tra、IO的收縮比例,使健患兩側Tra、IO、EO的厚度與收縮比例趨于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姿勢控制能力(靜態(tài)和動態(tài)穩(wěn)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步行功能的恢復;淺刺帶脈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縮比例,使健患兩側的IO、EO的收縮收縮比例相對平衡,從而改善腦卒中患者動態(tài)平衡能力。
習書晗[7](2021)在《顱腦損傷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針刺療效評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據(jù)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回顧性資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傷原因、損傷類型等臨床數(shù)據(jù),以期為總結顱腦損傷的發(fā)生類別及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救治提供參考。明確針刺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現(xiàn)代康復等治療方法對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作用,判斷針刺對顱腦損傷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體改善情況,為針刺運用于該類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觀依據(jù)。方法:1.針刺治療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針刺治療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為研究對象,其中治療組采用針刺療法加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不限定選穴、補瀉手法、留針時間及療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檢索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依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文獻,最后對納入文獻進行資料提取,內容包括樣本量、隨機方法、治療方案、結局指標、治療時間、病程、隨訪等,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5.4版軟件進行Meta分析。2.2376例顱腦損傷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評分分析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近5年來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歷資料。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等)、受傷原因、主要診斷、入院后治療方式、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等信息。使用SAS9.4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3.針刺對顱腦損傷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臨床研究采用臨床研究,以顱腦損傷后急性期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63例患者,對照組(32例)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試驗組(31例)采用醒腦開竅針法加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針刺方案為針刺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取穴操作參照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實施手法后,留針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療周期為4周一療程,治療一療程后以GCS評分為主要結局指標,CRS-R評分、蘇醒率、蘇醒時間為次要指標,評價兩組的治療療效及安全性,3個月后,以有效率評價兩組的治療療效。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比較兩組結果。結果:1.Meta分析結果初步檢索得到文獻894篇,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最終納入13篇隨機對照研究,共861例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Meta結果顯示:針刺結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GCS評分、蘇醒率均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評分分析結果疾病特征分析結果:共納入2376例顱腦損傷患者,男性患者約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歲~45歲)所占比例最高(52.9%)。職業(yè)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為79.5%;受傷原因以車禍為主,所占比例為91.16%。損傷類型方面,占位性血腫占比最高,為37.3%,其次是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彌漫性軸索損傷、顱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時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的損傷類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過神經外科手術,44.2%的患者曾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時,超過86.48%的患者出院時情況好轉,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顱腦損傷患者入院時各量表評分分析結果:不同性別的顱腦損傷患者在“起立-行走”計時測試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分、腦卒中患者姿勢評定量表(PASS)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和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上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年齡的顱腦損傷患者在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BI)評分、“起立-行走”計時測試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分、腦卒中患者姿勢評定量表(PASS)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和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上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職業(yè)的顱腦損傷患者所有量表評分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外傷原因的顱腦損傷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睜眼反應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運動反應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BI)評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分、腦卒中患者姿勢評定量表(PASS)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上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顱腦損傷患者在腦卒中患者姿勢評定量表(PASS)評分和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上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病程的顱腦損傷患者在所有量表評分上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084例顱腦損傷住院患者治療前后各類量表評分差值分析:顱腦損傷住院患者治療前后各量表差值對比分析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不同文化程度的顱腦損傷住院患者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差值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的顱腦損傷住院患者治療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語反應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運動反應評分、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BI)評分、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的差值上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外傷原因的顱腦損傷住院患者治療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語反應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運動反應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的差值上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32例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住院患者治療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分析: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項評分上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輕、中、重型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患者治療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項評分上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臨床研究結果臨床研究顯示:1.治療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數(shù)據(jù)比較(年齡、性別、病程等)各項對比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2.試驗組和對照組經過治療后,兩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和有效率在治療前后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兩組經過治療后,意識恢復量表(CRS-R)評分在治療前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組間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兩組經過治療后,試驗組的蘇醒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蘇醒時間小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住院資料顯示: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以男性居多,以處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為主,職業(yè)以工人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為主,受傷原因以車禍為主。因此,應加大對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體的道路安全宣傳。住院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合并癥較多,急性期臨床表現(xiàn)比較嚴重。2.針刺不僅能夠治療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等方面的后遺癥,還對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針刺能夠提高顱腦損傷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蘇醒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林曦[8](2021)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治療策略的臨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是心血管外科最為兇險的急癥,夾層形成的主動脈壁撕裂可發(fā)生主動脈破裂,導致患者急性死亡,還可造成主動脈分支供血的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夾層內膜剝離還能導致全身炎癥反應。未接受治療的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發(fā)病24小時內病死率為33%,此后每延長一小時死亡率增加1%,70%以上患者在1周內死亡,主要死亡原因為主動脈破裂、急性心包填塞、重要臟器灌注不良及心衰等。灌注不良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主動脈夾層并發(fā)癥,是由于主動脈內膜撕裂后形成真、假腔,假腔壓迫真腔以及撕裂的內膜片堵塞主動脈分支血管導致末梢器官缺血,進而引發(fā)器官功能障礙。灌注不良可發(fā)生于所有主動脈分支供血的臟器,包括大腦、冠狀動脈、腹部內臟、腎臟、四肢甚至脊髓等,造成肝腎功能損害、胃腸道缺血壞死、昏迷、肢體缺血壞死、截癱等。灌注不良綜合征越嚴重,患者病死率越高,據(jù)報道較無灌注不良綜合征的主動脈夾層患者病死率高1030倍。手術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的首選治療方式,包括升主動脈置換術、Bentall術、全弓置換術、介入支架植入術、介入內膜開窗術等。隨著孫氏手術的推廣,全弓置換加支架象鼻手術已成為治療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的經典術式。目前關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的手術報道和研究眾多,但對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術前伴有灌注不良綜合征的治療關注較少;對伴有灌注不良綜合征的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高死亡率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探究和治療進展。對這一患者群體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上重視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改進治療策略、提高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手術預后為切入點,重點從手術死亡相關危險因素、手術方式、手術技術、手術時機等方面進行臨床研究,以單中心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病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采集臨床數(shù)據(jù),分析手術死亡相關危險因素,開展臨床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的最佳治療策略。第一部分 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死亡危險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間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連續(xù)手術的299例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資料,將患者按是否術后死亡分為死亡組(61例)和存活組(238例),詳細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圍術期資料并進行對比,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結果(P<0.05)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明確獨立危險因素,并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對所得危險因素的預測效能進行判斷。結果:1.兩組患者術前情況比較中:性別、年齡、低氧血癥、肌酐水平、動脈血乳酸值、灌注不良綜合征、冠脈灌注不良、腎臟灌注不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兩組術中情況比較中:全弓置換手術、孫氏手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主動脈阻閉時間、停循環(huán)腦灌注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3.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中: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膿毒癥、連續(xù)腎臟替代治療、低心排綜合征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4.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明確:年齡≥50歲(OR:13.259,95%CI:1.75999.943,P=0.027)、術前伴灌注不良綜合征(OR:4.24,95%CI:1.26214.251,P=0.005)、全弓置換手術方式(孫氏手術)(OR:44.638,95%CI:4.093486.794,P=0.0030)、術后并發(fā)低心排綜合征(OR:21.887,95%CI:1.637292.607.000,P=0.0020)是患者術后死亡獨立危險因素。5.ROC曲線顯示,聯(lián)合預測概率的曲線下面積為0.949,95%CI:0.9140.985,且各獨立危險因素曲線下面積均>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預測敏感性為98.4%,特異性為51.5%,說明研究得出的危險因素對預測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死亡有意義,且診斷效能大。結論:1.年齡≥50歲、術前伴灌注不良綜合征、全弓置換手術方式(孫氏手術)、術后并發(fā)低心排綜合征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2.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是致死性急癥,病情進展快,手術風險大,術后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對心臟外科醫(yī)生挑戰(zhàn)很大。本研究中,盡管隨著手術技術、治療策略不斷改進,手術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仍然在10%以上。3.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過多因素分析術后死亡獨立危險因素,有助于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治療風險的理解和判斷,為制定更佳的手術治療策略提供參考。第二部分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行全弓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目的: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行全弓置換術中,采用優(yōu)化動脈灌注策略以及相關綜合手術技術,與傳統(tǒng)孫氏手術方式比較,觀察其安全性并評價其臨床療效。材料和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51例診斷為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應用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完成主動脈全弓置換手術,納入綜合優(yōu)化組,其中男40例,女11例,平均年齡47.43±13.39歲。以前期科室采用傳統(tǒng)孫氏手術行全弓置換術的40例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為傳統(tǒng)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齡50.66±12.05歲。收集兩組患者圍術期臨床數(shù)據(jù)。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包括:(1)“一拖四”的體外循環(huán)動脈灌注方法,實現(xiàn)中低溫選擇性不間斷雙側順行腦灌注+上下半身同時灌注;(2)心肌保護技術;(3)球囊阻斷降主動脈血流技術;(4)主動脈根部重建優(yōu)化技術;(5)血液保護技術等。結果:1.綜合優(yōu)化組和傳統(tǒng)對照組的性別、年齡和身體質量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前癥狀和化驗指標,如高血壓病、馬凡氏綜合征、動脈血氧分壓、血肌酐值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前基線資料基本一致(P均>0.05)。2.綜合優(yōu)化組和傳統(tǒng)對照組手術數(shù)據(jù)比較顯示,綜合優(yōu)化組的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主動脈阻閉時間、停循環(huán)腦灌注時間均明顯少于傳統(tǒng)對照組[(223.64.90±65.13)min vs(266.77±87.04)min,P=0.010;(114.48±27.28)min vs(138.20±39.89)min,P=0.001;(8.28±3.81)min vs(50.53±23.60)min,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綜合優(yōu)化組的術中最低鼻咽溫度要明顯高于傳統(tǒng)對照組[(27.10±1.18)℃vs(23.6±3.30)℃,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綜合優(yōu)化組的術后清醒時間較傳統(tǒng)對照組早[(4.50±1.35)min vs(5.27±1.15)min,P=0.0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優(yōu)化組的輸血量明顯少于傳統(tǒng)對照[(13.25±9.06)U vs(16.95±7.53)U,P=0.0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ICU時間和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4.綜合優(yōu)化組的術后死亡率明顯低于傳統(tǒng)對照組(13.7%vs 27.5%,P=0.102),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綜合優(yōu)化組術后連續(xù)腎臟替代治療發(fā)生率較傳統(tǒng)對照組明顯降低(21.6%vs 42.5%,P=0.0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優(yōu)化組術后譫妄、昏迷、低心排綜合征、肢體缺血發(fā)生率較傳統(tǒng)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綜合優(yōu)化組術后偏癱、膿毒癥、二次開胸發(fā)生率高于傳統(tǒng)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5.患者術后死亡危險因素分析:將所有患者圍術期參數(shù)納入二項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2個以上臟器灌注不良、體外循環(huán)時間≥240min、主動脈阻閉時間≥120min、急診手術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經ROC曲線檢測,上述獨立危險因素對預測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術后死亡有意義,且診斷效能大。結論:1.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采用“一拖四”的動脈灌注方法,可同時行上下半身灌注以及雙側選擇性順行腦灌注,實現(xiàn)術中全身臟器的持續(xù)灌注,提供了更好的臟器保護。2.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降低了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了手術時間,圍術期臨床用血量少,多數(shù)患者的器官灌注不良得到糾正,患者術后清醒快,神經系統(tǒng)、腎臟和肢體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提高了手術療效,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3.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具有通過抑制手術死亡危險因素降低手術死亡率的潛力,適用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手術。4.2個以上臟器灌注不良、體外循環(huán)時間≥240min、主動脈阻閉時間≥120min、急診手術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第三部分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手術時機選擇研究目的:A型主動脈夾層在發(fā)病急性期會出現(xiàn)主動脈壁組織水腫、全身炎性介質釋放、臟器灌注不良,導致手術并發(fā)癥和死亡率明顯升高。關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的手術時機,國內、外相關研究仍存在爭議。本研究以單中心臨床數(shù)據(jù)為研究對象,探索急診手術對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手術預后的影響,為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提供參考。材料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間,本中心收治的60例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手術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jù)患者接受主動脈開放手術時機的不同,將入院2小時以內接受手術,且距離發(fā)病≤48小時的病例納入急診手術組,共36例;其余病例納入非急診手術組,共2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積極的術前治療措施,包括立即遷入監(jiān)護室、持續(xù)動脈血壓監(jiān)測、常規(guī)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處理、靜脈持續(xù)泵注肌松、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使患者充分鎮(zhèn)痛、鎮(zhèn)靜,維持血壓、心率平穩(wěn),預防主動脈破裂發(fā)生。兩組患者均在孫氏手術基礎上,應用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行升主動脈置換(或Bentall術)+全弓置換+降主動脈支架象鼻術。非急診手術組有部分病例首先行“股-股動脈轉流術”。結果:1.兩組術前均無主動脈破裂病例。非急診手術組中,2例昏迷患者、2例腸系膜灌注不良患者因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3例下肢缺血患者首先行“股-股動脈轉流術”,1例術后下肢缺血無改善,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最后總共19例患者接受了全弓置換手術,平均術前等待時間為35.86±33.96 h。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兩組患者手術數(shù)據(jù)比較顯示,急診手術組的體外循環(huán)時間、主動脈阻閉時間長于非急診手術組[(242.32±54.53)min vs(225.52±78.45)min,P=0.368;(124.56±26.96)min vs(111.73±28.33)min,P=0.087],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兩組的停循環(huán)腦灌注時間基本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8.32±3.34)min vs(8.24±4.19)min,P=0.940]。急診手術組術中輸血量高于非急診手術組[(12.28±6.42)U vs(9.02±4.32)U,P=0.0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顯示急診手術組與非急診手術組在手術數(shù)據(jù)方面,除了術中用血明顯增多外,其余數(shù)據(jù)無明顯差異。3.急診手術組的術后清醒時間、ICU時間較非急診手術組略延長,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略縮短,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術后并發(fā)癥方面,急診手術組的昏迷、偏癱、膿毒癥、低心排綜合征、連續(xù)腎臟替代治療、肢體缺血、二次開胸發(fā)生率均高于非急診手術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急診手術組手術死亡率高于非急診手術組(13.9%vs 10.5%,P=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非急診手術組有5例術前自動出院病例,可以判斷結局為死亡,按病死率統(tǒng)計,急診手術組明顯低于非急診手術組(13.9%vs 29.2%,P=0.193)。4.觀察兩組患者灌注不良臟器功能恢復情況,并進行比較,觀察終點為患者死亡或出院。結果顯示,急診手術組總的臟器灌注恢復率為72.2%,非急診手術組為58.3%(包含了未手術病例),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急診手術組中,腦灌注不良恢復率最低(25.0%),其次為腸系膜灌注不良(66.7%),冠脈和腎臟灌注不良恢復率較高,均在80%以上。而非急診手術組不但總的臟器灌注恢復率較低,各個臟器灌注恢復率幾乎都低于急診手術組,兩組數(shù)據(jù)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5.隨訪結果:通過門診及網絡平臺隨訪41例,失訪7例,隨訪時間372個月,平均31.3±11.5個月。兩組患者均無隨訪死亡病例,無二次手術病例,灌注不良臟器功能均基本恢復。隨訪患者每半年至1年復查一次心臟超聲及主動脈CTA,CTA顯示所有患者降主動脈支架遠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夾層殘留,但無需二次手術干預,23例患者胸腹段主動脈夾層假腔較術前變小。結論:1.急診行主動脈開放修復手術治療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早期效果好,臟器灌注不良恢復率高,并不明顯增加手術死亡率,而且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在無復合手術室的心臟中心,急診手術是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2.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患者入院立即實施氣管插管處理,予以充分鎮(zhèn)痛、鎮(zhèn)靜,可有效避免術前主動脈夾層破裂發(fā)生。3.急診行主動脈開放修復手術治療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具有較高的冠脈、腎臟和四肢灌注恢復率,而腦和腸系膜灌注恢復不佳。
耿花蕾[9](2021)在《基于運動皮層連接組的中風偏癱針刺效應機制的多模態(tài)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義:本研究圍繞大腦雙側性調控和協(xié)同的問題,以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為主要研究位點,基于結構磁共振成像技術(T1、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結合患者臨床運動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采用多模態(tài)分析方法,基于體素形態(tài)學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各向異性分數(shù)(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以及功能連接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多角度、多層次表達腦卒中損傷后及功能恢復過程中大腦雙側性調控問題,以及針刺陽陵泉真穴或假穴時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的腦功能響應特征。研究方法:本試驗納入腦梗死發(fā)病2個月以內的單側運動通路損傷(左側或右側偏癱)的患者66例次,損傷以單側主要運動通路上的基底節(jié)區(qū)和(或)放射冠為主。以簡化的Fugl-Meyer量表(FMA)評價患者的運動功能,完成臨床疾病背景相關信息的采集。同時納入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健康受試者66例次。所有受試者入組接受1次磁共振掃描,掃描序列包括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掃描、縱向弛豫(T1)、針刺態(tài)掃描和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掃描。中風偏癱患者組和健康受試者組接受真穴刺激和假穴刺激的例次比例分別是2:1,所有受試者在磁共振掃描后均接受針感量表評價。應用基于體素形態(tài)學分析(VBM)、各向異性分數(shù)(FA)、功能連接度(FC),描述大腦結構及功能的各項指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組內差異,Spearman檢驗,驗證FMA、病程和針感等級與大腦運動皮層連接組FC值的相關性。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在圖像預處理階段,進行了圖像的左右翻轉及平均,即以下所有圖像結果右側均表示患側。1 一般資料及臨床信息的結果4組受試者(患者真/假穴組、健康人真/假穴組)的年齡、性別經檢驗,各組間P值均>0.05,各組間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2組中風偏癱患者的FMA值P=0.474>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磁共振影像學結果2.1基于體素形態(tài)學(VBM)分析中風偏癱患者灰質體積(gray matter volume,GMV)與健康人的差異將所有中風偏癱受試者與健康受試者的結構像磁共振數(shù)據(jù)進行VBM分析,結果顯示中風偏癱受試者與健康人相比,GVM在丘腦(右)、尾狀核(右)和側腦室(右)顯著降低。2.2基于纖維束示蹤的空間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中風偏癱受試者和健康受試者FA值差異顯著的腦區(qū)應用TBSS,將所有中風偏癱受試者和健康受試者的DTI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觀察FA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區(qū)域的位置和大小,結果顯示,和健康受試者相比,中風偏癱受試者的FA值明顯降低的腦區(qū)有:胼胝體膝部、胼胝體體部、右側皮質脊髓束,右側大腦腳、右側內囊前腳、右側內囊后腳、右側內囊豆狀核后部、雙側放射狀前冠、雙側上放射冠、右側后放射冠、右側丘腦后放射冠(包括視輻射)、右側外囊、右側上縱束、右側額枕上束和右側絨氈層(P值均<0.001)。2.3針刺陽陵泉真穴/假穴對不同組受試者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的功能連接度(FC)的影響患者中風后,和健康人相比,靜息態(tài)時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的FC值減低的相關腦區(qū)包括:M1(左,L)-M1(右,R)、M1(L)-PMC(R)、M1(R)-SMA(L)、M1(R)-SMA(R)、M1(R)-PMC(R)。針刺健康人陽陵泉真穴(健康真穴組)時,受試者右側M1-SMA、右側M1-PMC之間的FC值相對于靜息態(tài)時增加;針刺中風偏癱患者陽陵泉真穴(偏癱真穴組)時,受試者 M1(R)-M1(L)、SMA(R)-M1(L)、SMA(L)-Ml(R)、SMA(R)-M1(R)、SMA(L)-PMC(R)之間的FC值相對于靜息態(tài)時增加;在接受陽陵泉真穴刺激的受試者中,針刺態(tài)時偏癱真穴組的右側M1-SMA,右側M1-PMC之間的FC值相較于健康真穴組降低,但P=0.05,差異并不顯著。針刺健康人陽陵泉假穴(健康假穴組)時,受試者右側M1-PMC之間的FC值相對于靜息態(tài)時增加;針刺中風偏癱患者陽陵泉假穴(偏癱假穴組)時,受試者右側M1-SMA、右側SMA-PMC之間的FC值對于靜息態(tài)時增加;在接受陽陵泉假穴刺激的受試者中,針刺態(tài)時偏癱假穴組的右側M1-SMA、右側SMA-PMC之間的FC值相較于健康假穴組降低。在健康受試者中,針刺態(tài)時健康真穴組的雙側半球的M1之間的FC值相較于健康假穴組升高;在中風偏癱受試者中,針刺態(tài)時偏癱真穴組的雙側半球間的M1、SMA及左側SMA-PMC之間的FC值相較于偏癱假穴組升高。3臨床量表結果與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的FC值的相關性中風偏癱受試者靜息態(tài)雙側M1的FC值與FMA值顯著正相關。中風偏癱受試者靜息態(tài)右側M1-SMA的FC值與病程顯著正相關。針感級別與運動皮層連接組FC值的相關性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及意義:中風偏癱后,患者的灰質體積萎縮主要出現(xiàn)在病灶側。單側運動通路損傷后大腦的結構出現(xiàn)雙側性變化,即損傷出現(xiàn)在患側的同時,也會出現(xiàn)在健側大腦的相應區(qū)域,其中樞神經機制可能是非病灶的胼胝體纖維受損;患側除了運動相關腦白質纖維結構受損,非運動相關的腦白質纖維同樣會受到影響。單側運動通路受損后,患者運動皮層連接組的功能連接出現(xiàn)雙側性變化。單側運動通路受損,可造成患側運動功能連接組的功能連接降低,同時繼發(fā)雙側大腦半球間,即患側和健側功能連接度的降低,其中以患側M1區(qū)與其余各個腦區(qū)的功能連接降低為主。針刺對中風后偏癱康復的促進通過對大腦運動皮層連接組的雙側性和整體性調控實現(xiàn)。針刺單側陽陵泉真穴能夠促進患者雙側運動皮層連接組相關位點的患側半球內及雙側半球間的功能連接;針刺穴位可激活因卒中而減少的腦區(qū)功能連接,使受損的FC接近于健康人的狀態(tài);針刺受試者的穴位和非穴位,大腦中樞的響應在運動相關腦區(qū)有顯著差別。在刺激患側陽陵泉真穴時,能夠促進中風偏癱患者的大腦運動皮層連接組雙側性重塑及功能恢復。
朱曉萍[10](2021)在《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發(fā)展:一項行動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動地當前腦卒中患者健康管理問題日趨凸顯,而醫(yī)院-社區(qū)-家庭的連續(xù)性照護方案尚不完善的現(xiàn)狀,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形成計劃、實施計劃、方案評價等五個階段,從多角度探索行動地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并在臨床應用中不斷修正和優(yōu)化,探討該模式實施后的效果,為規(guī)范腦卒中護理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jù)?!狙芯糠椒ā勘狙芯恳孕袆友芯繛榭蚣?按照行動研究“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反思”的螺旋循環(huán)過程以兩輪行動循環(huán)的方式,優(yōu)化并修訂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第一階段,診斷階段:通過臨床實踐現(xiàn)狀調查了解腦卒中患者疾病照護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了解患者及照顧者的疾病照護需求。第二階段,計劃階段:研究者通過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行動研究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初步構建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第三階段,行動階段:研究者選擇腦卒中中心及神經內科實施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采用參與式觀察法、焦點小組訪談方法收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意見和建議,結合研究者以及行動小組的反思、討論共同對方案進行優(yōu)化和修訂;第四階段,評價階段: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2018年11月~12月實施修訂后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68名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與2017年11月~12月未實施該個案管理模式的68名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進行前后對比,通過對患者層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不良預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出院滿意度等)、照顧者層面(照顧者照護能力評價指標、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醫(yī)護層面(醫(yī)師、護士、社區(qū)護士滿意度、對個案管理模式的認知與接受度)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利用度層面(回診次數(shù)、門診訪問次數(shù)、急診訪問次數(shù)、再次住院次數(shù)、平均住院天數(shù))等相關數(shù)據(jù)的前后對比,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正態(tài)性檢驗、方差齊性檢驗、t檢驗、秩和檢驗、卡方檢驗、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較干預前后1、3、6個月數(shù)據(jù)的差異性,評價個案管理實踐模式對患者、照顧者、醫(yī)護以及醫(yī)療系統(tǒng)的影響和作用,并為第二輪行動循環(huán)的開展提出建議和意見。第五階段,反思階段,回顧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應用研究,通過對行動小組成員、個案管理師及參與本階段研究的腦卒中患者進行訪談,從患者、家庭照顧者、醫(yī)護實踐者、護理專業(yè)及衛(wèi)生資源利用層面反思行動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第二輪行動循環(huán)則根據(jù)第一輪行動循環(huán)的研究結果進行第二輪的計劃、實施、評價和反思?!狙芯拷Y果】1、第一輪行動研究結果:臨床現(xiàn)狀調研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存在較高照顧需求,包括疾病照護知識與技能需求、連續(xù)性照護管理需求、社會支持需求;醫(yī)院腦卒中患者連續(xù)性照護管理目前僅局限于院外隨訪階段,阻滯因素多而復雜;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對腦卒中患者的連續(xù)性照護管理認知欠缺,醫(yī)院社區(qū)的聯(lián)動、引導是重要解決途徑。文獻回顧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復訓練缺乏規(guī)范性、家庭照護者照護壓力較大、院外連續(xù)性照護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以護理為主導的多學科協(xié)作等保障機制不健全、對個案管理模式中關鍵要素與環(huán)節(jié)質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論研究、文獻研究以及行動小組頭腦風暴,依據(jù)指導照護模式,初步構建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通過初步實施以及評價階段不斷優(yōu)化方案,最終形成由專職個案管理師主導、兼職個案管理師輔助,包含醫(yī)師、康復師、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藥劑師等多重角色的學科協(xié)作團隊,實施包括評估、監(jiān)測、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溝通與協(xié)調的從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區(qū)、家庭等全程疾病照護管理流程。腦卒中個案管理實施后,在患者層面,顯著改善患者疾病照護結局,患者的疾病康復指標,如血壓、血脂、血糖控制等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不良預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等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照顧者層面,顯著提高照顧者照顧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干預組照顧者照顧能力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遠優(yōu)于對照組(p<0.001),改善趨勢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同時其生活質量測評指標總體健康狀況(GHQ-28)亦顯著改善,干預組GHQ-28各維度以及總分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01),改善趨勢除嚴重抑郁維度外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醫(yī)護層面,干預組醫(yī)院醫(yī)護對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滿意度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利用度方面,干預組患者回診次數(shù)、門診訪問次數(shù)、急診訪問次數(shù)、再次住院次數(shù)、平均住院天數(shù)等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第二輪行動研究結果:針對第一輪行動研究的反思之處,如患者渴望上門醫(yī)療服務、紙質版宣教材料略顯不足、護士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及技能不足、護理人力資源的短缺以及社區(qū)參與管理不足等維度進行優(yōu)化和整改,形成最終版的腦卒中個案管理模式,著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腦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區(qū)上門服務、增加Hcy疾病指標收集、護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培訓及人力資源激勵政策等方面的修訂。第二輪行動研究結果與第一輪行動研究相比,社區(qū)參與力度提高,社區(qū)醫(yī)生、護士對個案管理模式的滿意度、認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顯著提升(p<0.05)。社區(qū)上門醫(yī)療服務給患者及照顧者帶來便捷,使其從中體驗到更多關懷和照顧,個案管理護士??扑胶蜕鐣J可度亦大幅提升?!狙芯拷Y論】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及其照顧者對疾病照護知識與技能、連續(xù)性照護管理及社會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續(xù)需求;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是以個案管理護士為主導的腦卒中多學科照護模式,為患者提供個體化、連續(xù)性的疾病照護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顧者及時獲取疾病診療及照護信息、有效促進患者各項功能的康復,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疾病康復過程及結局,促進腦卒中患者的整體康復;在照顧者層面提高其照顧能力、改善其健康狀況,亦起到積極作用;在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層面可有效改善醫(yī)患、護患關系、減輕醫(yī)療負擔、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務體系,優(yōu)化衛(wèi)生服務模式;在護理專業(yè)層面使護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責任感和價值感、促進其專業(yè)學習和提升,最終促進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拓展腦卒中護理服務范圍,使連續(xù)性護理服務有效延伸,為腦卒中患者持續(xù)、動態(tài)的治療、護理和康復提供可靠專業(yè)支持和照護,豐富臨床護理實踐范疇。
二、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應用體會(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應用體會(論文提綱范文)
(1)“治神調形”下頭針對缺血性中風痙攣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響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語 |
引言 |
文獻綜述 |
文獻綜述一 中風后肢體痙攣臨床研究進展 |
1 PSS的流行病學研究 |
2 中風的主要致病因素 |
3 中風后肢體痙攣的臨床評價現(xiàn)狀 |
4 中風后肢體痙攣的臨床康復治療現(xiàn)狀 |
文獻綜述二 頭針療法的源流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
1 頭針理論的中醫(yī)內涵 |
2 頭針的主要流派 |
3 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的建立 |
4 頭針在PSS治療機制研究中的進展 |
實驗研究 |
實驗一 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確立和驗證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實驗二 缺血性PSS動物研究頭針行針頻率及時間驗證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實驗三 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行為學改變的影響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實驗四 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腦組織恢復的影響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實驗五 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號通路的影響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實驗六 頭針對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號通路的影響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3 實驗結果 |
4 實驗結果討論 |
5 小結 |
討論 |
結論 |
創(chuàng)新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研究成果 |
個人簡介 |
(2)基于FBS模型的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設計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心腦血管疾病現(xiàn)狀 |
1.1.2 心腦血管疾病病理和臨床表現(xiàn) |
1.1.3 心腦血管疾病康復研究 |
1.2 研究現(xiàn)狀 |
1.2.1 康復產品研究現(xiàn)狀 |
1.2.2 FBS模型研究現(xiàn)狀 |
1.2.3 問題與不足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義 |
1.4 研究內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結 |
第2章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分析研究 |
2.1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生理特征 |
2.1.1 基本生命體征特點 |
2.1.2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功能障礙 |
2.2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心理特征 |
2.3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行為特征 |
2.3.1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上肢結構特征 |
2.3.2 心腦血管疾病用戶下肢結構特征 |
2.3.3 運動康復療法 |
2.4 康復椅的使用環(huán)境研究 |
2.5 用戶需求研究總結 |
2.5.1 用戶人群定位 |
2.5.2 用戶需求研究 |
2.6 本章小結 |
第3章 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設計的理論基礎 |
3.1 概念設計 |
3.2 FBS模型概述 |
3.3 FBS模型的設計流程 |
3.4 FBS模型理論的優(yōu)缺點分析 |
3.5 本章小結 |
第4章 構建基于用戶需求因素的FBS設計體系 |
4.1 用戶需求因素的模型建立 |
4.1.1 層次分析法與用戶需求 |
4.1.2 用戶需求層次排列 |
4.2 康復椅FBS設計 |
4.2.1 康復椅的功能確定 |
4.2.2 用戶預期行為分析 |
4.2.3 康復椅的結構選擇 |
4.3 本章小結 |
第5章 康復椅的設計實踐 |
5.1 設計目標 |
5.2 設計點分析 |
5.3 方案研究 |
5.3.1 方案初想 |
5.3.2 方案完善 |
5.4 三維模型構建 |
5.4.1 人機工學尺寸分析 |
5.4.2 三維模型建立 |
5.5 設計說明 |
5.5.1 康復椅簡介 |
5.5.2 康復椅使用說明 |
5.6 方案評價 |
5.7 本章小結 |
第6章 總結與展望 |
6.1 論文總結 |
6.2 論文創(chuàng)新點 |
6.3 展望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論文發(fā)表及科研情況 |
附錄 調查問卷 |
致謝 |
(3)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對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應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詞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
三、操作性定義 |
第二部分 文獻回顧 |
一、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障礙的康復護理現(xiàn)狀 |
(一)水療法 |
(二)音樂療法 |
(三)運動想象療法 |
(四)強制性運動療法 |
(五)功能性電刺激 |
(六)肌電生物反饋療法 |
(七)經顱磁刺激 |
(八)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及上肢康復機器人 |
二、鏡像療法干預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障礙的研究進展 |
(一)鏡像療法概述 |
(二)鏡像療法干預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障礙的國內外趨勢 |
三、具身認知理論的研究概述 |
(一)具身認知的起源 |
(二)具身認知的概念 |
(三)具身認知的內涵及優(yōu)勢 |
(四)具身認知來自不同學科的證據(jù) |
(五)具身認知理論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
(六)具身認知的四大理論特征 |
(七)文獻總結 |
第三部分 研究對象與方法 |
一、研究對象 |
(一)病例來源 |
(二)診斷標準 |
(三)納入標準 |
(四)排除標準 |
(五)病例剔除、脫落和終止標準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類型 |
(二)樣本量估算 |
(三)病例分組 |
(四)技術路線 |
(五)干預方案 |
(六)觀察指標及評價工具 |
(七)資料收集 |
(八)不良事件處理、記錄和報告 |
(九)質量控制 |
(十)科研倫理 |
(十一)統(tǒng)計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結果 |
一、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比較 |
(一)納入研究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
(二)兩組患者干預前四項康復指標的基線水平 |
二、兩組干預后療效性指標的評價結果 |
(一)兩組病人干預四周后組內及組間FMA-UE的比較情況 |
(二)兩組患者干預四周后組內及組間MBI的效果比較 |
(三)兩組患者干預后SS-QOL評分組內和組間效果比較 |
(四)兩組患者干預前后Brunnstrom分級組內、組間比較情況 |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應 |
第五部分 研究討論與結論 |
一、研究討論 |
(一)腦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
(二)腦梗死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概述 |
(三)具身認知理論在醫(yī)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
(四)針對研究結果的討論 |
二、研究結論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與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參考文獻 |
綜述 具身認知理論應用在臨床醫(yī)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
(4)早期康復護理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
1.2 方法 |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
2 結果 |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
3 討論 |
(5)腦癱合并癲癇患兒的臨床特點分析及康復手段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對象與方法 |
1 研究對象 |
2 診斷標準 |
2.1 診斷分型標準 |
2.2 納入標準 |
2.3 排除標準 |
3 研究方法 |
4 康復治療手段 |
5 觀察指標 |
6 統(tǒng)計學方法 |
結果 |
1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的臨床特點 |
1.1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腦癱類型的比較 |
1.2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中癲癇的發(fā)作類型 |
1.3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頭顱影像學改變情況比較 |
1.4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與不合并癲癇患兒腦電圖特點的比較 |
2 腦癱合并癲癇患兒分組康復治療的結果 |
2.1 兩組康復治療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
2.2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 |
2.3 兩組患者精細運動功能運動評分的比較 |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張力降低有效率的比較 |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發(fā)育商的比較 |
2.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 |
討論 |
研究不足與展望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兒童腦癱相關研究進展與現(xiàn)況 |
綜述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
縮寫詞表 |
致謝 |
附錄 |
(6)帶脈穴不同針刺深度對中風偏癱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腦卒中偏癱患者兩側腹部核心肌群收縮對稱性的研究 |
1 研究類型 |
2 研究對象 |
2.1 腦卒中偏癱患者 |
2.2 健康對照組 |
2.3 腦卒中診斷標準 |
3 納入標準、排除標準 |
3.1 納入標準(偏癱患者) |
3.2 納入標準(對照組) |
3.3 排除標準(偏癱患者) |
3.4 排除標準(對照組) |
4 超聲檢查方法與募集能力指標 |
4.1 檢測儀器與觀察指標 |
4.2 檢測肌肉 |
4.3 檢測操作 |
4.4 檢測動作 |
4.5 注意事項 |
5 統(tǒng)計學分析 |
6 技術路線圖 |
7 研究結果 |
7.1 一般資料比較 |
7.2 各組受試者肌骨超聲結果 |
8 討論 |
8.1 偏癱患者與健康對照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異 |
8.2 偏癱患者與健康對照組腹部肌群收縮比例的差異 |
第二部分 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縮情況與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因素及相關性研究 |
1 研究類型 |
2 研究對象 |
2.1 診斷標準 |
2.2 納入標準 |
2.3 排除標準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
3.2 肌骨超聲檢測 |
3.3 腦卒中患者姿勢控制量表 |
3.4 Berg平衡量表 |
3.5 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 |
4 研究過程 |
4.1 資料收集 |
4.2 統(tǒng)計方法 |
4.3 技術路線圖 |
5 研究結果 |
5.1 一般資料 |
5.2 姿勢控制能力相關量表評分情況 |
5.3 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況 |
5.4 腦卒中患者姿勢控制能力的單因素分析 |
5.5 腦卒中偏癱患者姿勢控制能力影響因素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
5.6 腦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單因素分析 |
5.7 腦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響因素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
5.8 腦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縮情況與姿勢控制能力的相關性分析 |
6 分析與討論 |
6.1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社會人口學資料分析 |
6.2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疾病相關資料分析 |
6.3 腦卒中偏癱患者姿勢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現(xiàn)狀 |
6.4 腦卒中偏癱患者姿勢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響因素 |
6.5 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肌群收縮功能現(xiàn)狀 |
6.6 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肌群收縮功能的影響因素 |
6.7 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肌群收縮情況與姿勢控制能力的相關性 |
第三部分 帶脈穴不同針刺深度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 |
1 臨床資料 |
1.1 病例來源 |
1.2 診斷標準 |
1.3 納入標準 |
1.4 排除標準 |
1.5 剔除、脫落與中止標準 |
2 研究方案 |
2.1 樣本量估算 |
2.2 隨機分組與盲法 |
2.3 針刺用品 |
2.4 研究方法 |
2.5 療效評價 |
2.6 質量控制 |
2.7 數(shù)據(jù)分析 |
2.8 技術路線圖 |
3 醫(yī)學倫理問題 |
4 研究結果 |
4.1 臨床研究完成情況及脫落病例 |
4.2 基線比較 |
4.3 臨床指標觀察結果 |
5 分析與討論 |
5.1 課題設計分析 |
5.1.1 中醫(yī)對中風偏癱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礙的認識 |
5.1.2 康復醫(yī)學對卒中后姿勢控制障礙的認識 |
5.1.3 帶脈穴選穴理論支持 |
5.1.4 針刺深度對治療效果的影響與安全性 |
5.1.5 腹部肌群測量動作的選擇與依據(jù) |
5.1.6 肌骨超聲在康復醫(yī)學中的應用 |
5.1.7 量表的選擇與依據(jù) |
5.2 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
5.2.1 基線情況分析 |
5.2.2 靜息狀態(tài)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3 完成ADIM和 AC時腹肌收縮比例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4 腦卒中姿勢控制量表(PASS)評分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及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FAC)評分結果分析與討論 |
5.2.7 針刺帶脈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
6 課題創(chuàng)新點 |
7 不足與展望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文獻綜述 卒中后姿勢控制障礙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的綜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7)顱腦損傷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針刺療效評估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獻研究 |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醫(yī)學對顱腦損傷的認識 |
一、顱腦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 |
二、顱腦損傷的病因研究 |
三、顱腦損傷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
四、顱腦損傷的臨床表現(xiàn) |
五、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 |
六、現(xiàn)代醫(yī)學對顱腦損傷的治療 |
第二節(jié) 祖國醫(yī)學對顱腦損傷的認識 |
一、顱腦損傷的病因病機 |
二、顱腦損傷的辨證分型 |
三、顱腦損傷的中藥治療 |
四、顱腦損傷的針刺治療 |
五、顱腦損傷的其他針灸治療 |
第二章 針刺治療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節(jié) 資料與方法 |
一、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
二、研究對象 |
三、干預措施 |
四、文獻檢索 |
五、檢索方法 |
六、數(shù)據(jù)收集與提取 |
七、統(tǒng)計分析方法 |
第三節(jié) 結果 |
一、文獻檢索流程與結果 |
二、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
三、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
四、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 |
第四節(jié) 討論 |
一、結果分析 |
二、存在問題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評分分析研究 |
第一節(jié) 2376例顱腦損傷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
二、結果 |
三、討論 |
第二節(jié) 2376例顱腦損傷患者入院時各量表評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別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齡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職業(yè)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傷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討論 |
第三節(jié) 1084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前后各類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一、綜合治療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對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別綜合治療前后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齡治療前后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職業(yè)治療前后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療前后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傷原因治療前后量表評分差值分析 |
七、討論 |
第四節(jié) 832例顱腦損傷后意識障礙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腦開竅針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的臨床研究 |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 |
一、病例來源 |
二、診斷標準 |
三、納入標準 |
四、排除標準 |
五、剔除或脫落標準 |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 |
一、樣本量估算 |
二、分組方案 |
三、盲法實施 |
四、治療方案 |
五、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
六、研究流程圖 |
七、統(tǒng)計學方法 |
第三節(jié) 研究結果 |
一、一般資料比較 |
二、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評分比較 |
三、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RS-R評分比較 |
四、兩組患者治療后蘇醒率及蘇醒時間的比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報告 |
七、脫落報道 |
第四節(jié) 討論 |
一、針刺治療顱腦損傷后昏迷的可能機制 |
二、醒腦開竅針法的選取 |
三、醒腦開竅針法應用于顱腦損傷后昏迷的治療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參與課題與獲獎情況 |
致謝 |
統(tǒng)計學審核證明 |
(8)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治療策略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表 |
前言 |
參考文獻 |
第一部分 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死亡危險因素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結果 |
四、討論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綜合優(yōu)化治療策略在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行全弓置換術中的應用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結果 |
四、討論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手術時機選擇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結果 |
四、討論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全文總結 |
一、研究結論 |
二、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和實用性 |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工作展望 |
文獻綜述 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治療進展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 |
一、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二、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科研情況 |
致謝 |
(9)基于運動皮層連接組的中風偏癱針刺效應機制的多模態(tài)磁共振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針刺療法促進中風后偏癱康復的研究進展 |
1 中風后偏癱概述 |
2 中風后偏癱的中醫(yī)治療 |
3 針刺療法促進中風后偏癱康復的研究進展 |
4 針刺陽陵泉促進中風后偏癱康復的功能磁共振研究進展 |
5 小結 |
參考文獻 |
綜述二 腦卒中后運動相關腦區(qū)的損傷及重塑 |
1 腦卒中概述 |
2 腦卒中后損傷大腦的重塑 |
3 腦卒中后運動相關腦區(qū)損傷及重塑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
4 運動皮層連接組 |
5 小結 |
參考文獻 |
綜述三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腦卒中方向上的應用進展 |
1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概述 |
2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分析方法 |
3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腦卒中方向上的應用進展 |
4 小結 |
參考文獻 |
前言 |
臨床研究 |
1 資料與方法 |
1.1 病例來源 |
1.2 研究設計 |
1.3 影像學資料采集方案 |
1.4 臨床信息采集 |
1.5 質量控制 |
1.6 不良事件及處理 |
1.7 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方案 |
1.8 技術路線圖 |
2 研究結果 |
2.1 臨床量表的結果 |
2.2 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學結果 |
2.3 臨床量表結果與影像學結果的相關性 |
3 分析與討論 |
3.1 結構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分析 |
3.2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結果分析 |
3.3 相關性的結果分析 |
3.4 優(yōu)勢、創(chuàng)新與特色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個人簡歷 |
(10)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發(fā)展:一項行動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詞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問題的提出 |
一、研究動因與背景 |
(一)腦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統(tǒng)突出的公共健康問題 |
(二)臨床實踐凸顯腦卒中照護模式變革需求 |
(三)個案管理是實現(xiàn)腦卒中連續(xù)性照護服務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問題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與設計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論依據(jù)---指導照護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選擇---行動研究 |
(一)行動研究的起源與概述 |
(二)行動研究的概念與應用 |
(三)行動研究的步驟 |
(四)本研究與行動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動研究場所的選擇 |
五、研究內容 |
六、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 |
(一)資料收集方法 |
(二)資料分析方法 |
七、質量控制措施 |
八、人權保護措施 |
九、技術路線 |
第三章 第一輪行動研究 |
一、診斷階段---問題的確認 |
(一)田野研究---行動地臨床現(xiàn)狀調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的居家照護體驗 |
(三)醫(yī)護人員的知情者訪談 |
(四)討論 |
(五)小結 |
二、計劃階段---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初步構建 |
(一)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構建原則 |
(二)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文獻回顧 |
(三)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構建的理論轉化 |
(四)成立行動研究小組 |
(五)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初步構建 |
三、行動階段---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實施與修訂 |
(一)制定行動計劃 |
(二)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初步實施與修訂 |
四、評價階段---腦卒中患者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應用評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對象 |
(三)評價指標與工具 |
(四)干預措施 |
(五)資料收集方法 |
(六)資料分析方法 |
(七)質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結果 |
(九)討論 |
(十)小結 |
五、反思階段---第一輪行動研究的實施總結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結果 |
(六)討論 |
(七)小結 |
第四章 第二輪行動研究 |
一、計劃階段---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完善與修訂 |
(一)制定行動計劃 |
(二)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討論修訂 |
二、行動階段---修訂版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應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結果 |
(五)小結 |
三、評價階段---第二輪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應用評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質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結果 |
(七)討論 |
(八)小結 |
四、反思階段---第二輪行動研究的實施總結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結果 |
(六)小結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結論 |
三、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錄 |
綜述 積極老齡化視閾下老年腦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及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
致謝 |
四、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應用體會(論文參考文獻)
- [1]“治神調形”下頭針對缺血性中風痙攣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響的研究[D]. 胡冠宇.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2]基于FBS模型的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椅的設計研究[D]. 張鳳嬌. 青島理工大學, 2020(01)
- [3]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改良鏡像療法對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應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4]早期康復護理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手術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王亞萍,王群,趙欣.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8(26)
- [5]腦癱合并癲癇患兒的臨床特點分析及康復手段的研究[D]. 程萌. 青島大學, 2021(02)
- [6]帶脈穴不同針刺深度對中風偏癱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勢控制能力的影響[D]. 劉傳淮.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2021(09)
- [7]顱腦損傷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針刺療效評估研究[D]. 習書晗.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21(02)
- [8]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伴灌注不良綜合征治療策略的臨床研究[D]. 林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 2021(01)
- [9]基于運動皮層連接組的中風偏癱針刺效應機制的多模態(tài)磁共振研究[D]. 耿花蕾.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10]腦卒中個案管理實踐模式的發(fā)展:一項行動研究[D]. 朱曉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