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論文文獻綜述)
支珞昀[1](2020)在《高原湖泊浮游動物群落空間分布驅動力解析》文中指出工農業(yè)發(fā)展給水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已經使大量水生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容易受人們忽視的微小但分布廣泛的浮游動物,浮游動物由于對環(huán)境變化敏感,近年來經常被用來做水環(huán)境污染指示生物類群。高原深水湖泊是高原地區(qū)重要的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其生物多樣性研究對于診斷、識別高原地區(qū)淡水生態(tài)安全關鍵影響因子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針對高原地區(qū)深水湖泊的系統(tǒng)研究還鮮有報道。由此,本研究以高原湖泊(程海湖)為研究區(qū)域,按網格式布點在程海湖布設15個采樣點,并按照水深分表、中、底進行樣品采集及分析,借助高通量技術采用宏條形碼的方法對浮游動物群落組成進行解析,結合水質環(huán)境因子,重點闡明浮游動物群落在不同水生條件下分布格局及在不同水深條件下的分布格局,同時闡明浮游動物群落空間分布格局形成的關鍵驅動因子。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1、表明了程海湖在不同水深條件下,南部和北部的水環(huán)境顯著不同,其中,在表層主要差異環(huán)境因子有DO、F—、TN、Turb、ORP、TDP、TDN和NH4-N,在中層主要差異環(huán)境因子有TDN、TN、ORP、TDP、DO、pH、Ca、F—(氟化物)和Br—,在底層主要差異環(huán)境因子有ORP、TDN、NH4-N、TP;另外,在北部不同水深的環(huán)境條件顯著不同,具有明顯的水質分層現象,從表層到底層,chl-a、DO濃度逐漸降低,TDP濃度有小幅度的升高;在南部水質分層不明顯,不同水深環(huán)境條件差異不顯著。2、揭示了程海湖在不同水深條件下,南部和北部浮游動物群落均具有顯著差異;在南部和北部湖區(qū),表層與底層的浮游動物群落均具有顯著差異,但是北部的不同水深的差異程度要高于南部。另外,對不同水深群落的整體比較分析發(fā)現表層的主要優(yōu)勢類群為生物體型較小的輪蟲和原生動物,隨著深度的增加,生物體型相對較大的橈足類和枝角類對南北差異的貢獻逐漸增大。在垂直方向上,我們發(fā)現南北部浮游動物群落分布有一個共性:隨深度增加,造成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差異的主要物種的生物體型逐漸增大。3、闡明了在不同水深(表、中、底)條件下驅動浮游動物群落南北差異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不同,在表層是pH、TOC、Turb,在中層是TP、NO3-N、ORP。而在底層本研究沒有識別出關鍵的環(huán)境因子。另外,驅動南部浮游動物群落垂直分布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是T、chl-a、DO,驅動北部浮游動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性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是NH4-N、TDP、F—、chl-a。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水深條件下,關鍵影響因子不同,同時南部和北部導致浮游動物群落垂直分布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也不同,因子針對高原深水湖泊進行系統(tǒng)的分層分析對于高原深水湖泊生態(tài)評估、生態(tài)問題診斷以及管理均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這一研究結果為高原深水湖泊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為高原湖泊管理及保護提供重要參考。
張含笑[2](2019)在《典型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文中研究說明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揭示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及其驅動機制,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的影響,是當前湖庫生態(tài)學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前沿關鍵科學問題。本論文以全國不同區(qū)域典型湖庫(巢湖、程海、邛海、鏡泊湖、長潭水庫)為研究對象,采用藻類色素、碳氮穩(wěn)定同位素、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多指標方法,從時間尺度揭示了典型湖庫藻類群落演替過程、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污染過程及其驅動機制;應用廣義相加模型(GAMs)等方法,建立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湖庫浮游藻類演替和污染過程的量化影響模型,量化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典型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的貢獻。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發(fā)展了采用沉積物柱芯藻類色素分子反演湖庫歷史浮游藻類群落演替的方法,色素降解指數Pheopigment-a/Chla和Tcaro/Tpigment剖面變化表明藻類色素可有效識別年際尺度上藻類群落結構變化。典型淺水富營養(yǎng)化湖泊-巢湖歷史浮游藻類群落演替經歷了兩個階段:1960s以前,巢湖藻類群落主要以硅藻和甲藻為主,藻類生物量較低;1960s巢湖閘建設運行后,藻類群落發(fā)生了明顯的演替,指示藍藻、綠藻的特征色素含量顯著升高,藍藻、綠藻占比從5%分別增加到~35%和~40%,硅藻甲藻占比從~90%下降到~15%,藻類從以硅藻和甲藻為優(yōu)勢種轉變?yōu)橐运{藻和綠藻為優(yōu)勢種。(2)典型中營養(yǎng)水庫-長潭水庫藻類生物量從2000s中期明顯增加,ββ-Car和Ch1 a均值分別從0.115、0.35增加到0.525μg g-1、5.77 μg g-1,藍藻、綠藻、硅藻和隱藻是主要優(yōu)勢種群,占比分別為33.8%、22.5%、17.9%和16.3%,浮游藻類群落結構沒有明顯演替過程,分析發(fā)現2007年東部地區(qū)的極端高溫可能是導致浮游藻類生物量明顯增加的主要驅動因子。(3)系統(tǒng)量化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巢湖和長潭水庫浮游藻類群落演替影響的貢獻,巢湖TP濃度對總藻類、藍藻、綠藻、隱藻和硅藻甲藻的影響貢獻分別為 42.27%、40.27%、40.77%、41.01%和 72.58%,TP 濃度升高促進藍藻、綠藻生物量增加,是藻類群落演替的主要影響因素。氣溫對總藻類、藍藻、綠藻、隱藻和硅藻甲藻的影響程度分別為7.29%、7.56%、7.07%、9.78%和20.74%,氣溫升高加劇了浮游藻類群落演替和生物量增高。(4)程海、邛海和鏡泊湖沉積物金屬剖面分布及其EF、Igeo和AF因子分析發(fā)現,除Cd、Pb和Hg之外,沉積物柱芯金屬元素濃度逐漸升高,人類活動、氣溫和降水均影響金屬沉積累積過程。巢湖沉積物柱芯Hg濃度經歷了三個階段變化(1960s之前、1960s-1980s和1980s以后),1960s后Hg沉積通量占近百年沉積總量的69~74%,分析發(fā)現Hg與部分重金屬具有相同人為源,且沉積過程受水動力條件和氣溫升高的影響。(5)巢湖DDTs、PAHs、PCBs沉積經歷了穩(wěn)定期、快速增長期和緩慢下降期,TP濃度、流域GDP和氣溫對巢湖DDT的影響貢獻分別為16.7%,13.4%,和2.6%,TP濃度和流域GDP作為表征人類活動的解釋變量,對三種POPs濃度剖面分布有顯著影響。
路志明[3](2018)在《湖泊沉積物記錄的云南程海地區(qū)自1800年以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200年來的氣候變化是現代氣候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對于理解工業(yè)革命前后氣候變化規(guī)律和現代文明與自然環(huán)境沖突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預測今后氣候變化發(fā)展方向與協調人地關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云貴高原因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對氣候變化反應非常靈敏,這里為數眾多的湖泊是古氣候信息記錄的良好載體。本論文選取云南省西北部的程海作為研究對象。程海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氣候既有明顯的西南季風影響特征,又有顯著的區(qū)域地形影響特征。本研究從程海最深處(水深35 m)鉆取47 cm沉積物巖芯,在實驗室進行粒度組分、碳酸鹽含量、有機質含量、碳氮同位素和XRF元素掃描等指標測定,并利用210Pb-137Cs測年創(chuàng)立可靠的年代標尺,重建自公元1800年以來程海湖泊變化過程和程海地區(qū)氣候演化歷史,獲得以下結論:1.程海地區(qū)自1800年以來的古氣候重建??傮w來看,程海地區(qū)自1800年以來氣候呈現冷濕-暖干-熱干的組合特征。1800年至1880年,氣候整體冷濕,湖泊流域植被覆蓋度相對較好,湖泊初級生產力相對較低;1880年至1950年,氣候整體暖干,流域降水量變化不大,蒸發(fā)量相對于上一階段逐漸增強,致使湖泊面積持續(xù)縮小,水位持續(xù)降低,湖泊初級生產力水平緩慢提高,同時流域植被覆蓋率相對減少,裸露地表面積增大;1950年至今,氣候整體熱干,到目前為止,該地區(qū)溫度依然呈緩慢上升趨勢,降水量相對減少,偶然性強烈干旱事件常有發(fā)生,并且人類活動強度高于歷史上任一時期,湖區(qū)植被覆蓋度急劇減少。2.沉積物各指標對環(huán)境氣候變化研究的意義。程海沉積物中,粒度組分含量變化能夠清晰反映湖泊水動力情況,碳酸鹽含量變化可以有效反映湖泊水位變化和湖區(qū)溫度變化,粒度組分結合碳酸鹽含量變化能很好的指示地區(qū)干濕變化情況,有機質含量變化結合C/N能很清晰的反映有機質來源,同時指示湖泊流域地表徑流強度,進而反映湖區(qū)降水強度或者地表植被覆蓋情況。3.沉積物中元素含量變化對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沉積物中鐵(Fe)元素含量和地區(qū)降水量呈正相關關系,因此,鐵元素含量變化可以指示降水強度變化和該地區(qū)風化侵蝕強度變化。銣鍶比(Rb/Sr)和碳酸鹽含量存在負相關關系,在以后研究中銣鍶比和碳酸鹽含量可以用此關系進行相互驗證。
紫利群[4](2017)在《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體系的構建——以麗江程海污染治理為例》文中提出環(huán)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是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經濟、生態(tài)、資源、人口、教育、科技等諸多因素,牽涉到政府、企業(yè)、公眾等多個利益主體,具有復雜性、長期性、整體性的特點。因此,加強環(huán)境治理中的多主體的協同與配合,構建政府、企業(yè)、公眾多主體協同共治的體制機制,提升環(huán)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勢在必行。文章基于協同理論的研究視角,以麗江程海湖污染治理為例,反思程海湖污染治理中面臨的困境和矛盾,提出構建實現政府、企業(yè)、公眾多主體協同共治的體系愿景,進而提升程海湖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終實現共享程海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成果和價值的皈依。
畢婷婷[5](2017)在《無機陰離子與溶解性有機質對程?;瘜W需氧量的影響》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程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維系其盆地生態(tài)平衡的核心,是支撐麗江市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生態(tài)基礎。自2005年以來,程海水體的化學需氧量(CODCr)持續(xù)升高,而生化需氧量(BOD)卻維持不變,高錳酸鹽指數(CODMn)升高也較緩慢。為了探究程海CODCr持續(xù)升高的原因,本研究從無機離子和溶解性有機質兩方面對程海CODCr的來源進行分析。首先選取程海水體中具有代表性的無機陰離子(C1-、F-、S2-、HCO3-)和溶解性有機質(DOM)中不同濃度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商品化腐殖酸(SHA),研究了其對CODCr測定的影響,探討了Cl-和DOM共同存在下對CODCr測定的影響;其次通過從程海湖體、離岸水環(huán)境、污染源廢水等設置監(jiān)測點位或檢測斷面采集樣品,對一些還原性污染指標進行分析測定,利用DAX-8樹脂和DAX-4樹脂對有機質進行分析;同時采集其他高原湖泊(陽宗海,滇池)以及昆明水質凈化廠的水樣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程海水質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如下:(1)程海水體中Cl-對CODCr存在顯著影響,產生的CODCr值為5.42 mg/L,S2-、F-和HCO3-對CODCr影響較小;不同濃度梯度的HA、FA和SHA與CODCr測定結果值呈顯著線性相關,氧化1 mgC HA、FA和SHA所產生的CODCr值分別為2.164、1.964和2.362 mg;氧化1 mgC HA和FA所產生的CODMn值分別為0.646和0.344 mg;DOM對CODCr測定值的影響顯著大于對CODMn測定值的影響;且一定濃度氯離子的存在增強了 FA與HA對CODCr測定的影響(2)程海化學需氧量(CODCr)監(jiān)測數據顯示:Cl-對CODCr的貢獻值占14.0%,藻類物質及懸浮不溶物(被0.45 μm濾膜截留的部分)對CODCr的貢獻值33.05%,被DAX-8樹脂吸附的疏水性有機質對CODCr的貢獻值占28.57%,被DAX-4樹脂所吸附的有機質對CODCr的貢獻值占8.63%,其他物質的貢獻值占15.75%。疏水性物質主要來自于親水性物質快速降解的產物,對CODCr值的貢獻為10.2mg/L。(3)陽宗海的水質較好,水中的懸浮不溶物及藻類物質對CODCr值的貢獻比例也較少,而滇池與程海中的懸浮物質所占比例較大,且大致相同。陽宗海水體中疏水性有機質含量較低而親水性有機質比例相對較高(0.4:1),滇池水體中疏水性有機質與親水性有機質所占比例相當(1:1),而程海水體中疏水性有機質含量較高而親水性有機質比例相對較低(3.3:1),表明云南典型三大湖的CODCr的貢獻來源明顯不同,污染過程有明顯差異。昆明第五、六、八水質凈化廠疏水性有機質與親水性有機質比例平均為1.3:1,與滇池數據相當。而昆明第四水質凈化廠疏水性有機質與親水性有機質比例為3.7:1,與程海比例接近。
劉園園[6](2016)在《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響應環(huán)境變化的長期模式及其異同》文中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云南部分湖泊經歷了多重環(huán)境壓力(如水體富營養(yǎng)化、人為調水、極端氣候)的脅迫影響。近年來相關管理部門圍繞污染湖泊的修復與治理實施了一系列工程修復措施,但由于缺乏對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過程與響應模式的系統(tǒng)了解,湖泊治理效果不明顯,云南典型湖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現狀不容樂觀。作為高原九大湖泊中的大型淺水湖泊之一,星云湖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經歷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外來魚類引入以及工業(yè)快速發(fā)展等影響,流域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湖水面積大幅縮小,湖泊富營養(yǎng)化嚴重,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受嚴重破壞。程海是九大湖泊中的一個大型深水、半封閉湖泊,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流域范圍內螺旋藻大規(guī)模養(yǎng)殖,1993年截引仙人河水入海,近年來程海水體p H值、鹽度等發(fā)生明顯變化,出現了營養(yǎng)水平持續(xù)上升、初級生產力增加的特征。已有文獻資料表明,兩個大型湖泊均存在現代監(jiān)測數據時間尺度較短、監(jiān)測數據不連續(xù)等的特點。因此,本研究應用古湖沼學的技術方法,通過對湖泊沉積物開展色素、硅藻、粒度、同位素等多指標分析,結合現代氣象、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記錄,對星云湖和程海近200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過程進行重建,從而識別了湖泊環(huán)境變化的歷史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長期響應的模式,并對比甄別了兩個湖泊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模式上的時空異同特征。沉積物多指標記錄表明,兩個大型湖泊的營養(yǎng)水平和初級生產力過去幾十年以來均有明顯的增加,但開始的時間和變化的幅度存在差異。如星云湖的本底營養(yǎng)水平偏高,湖泊快速富營養(yǎng)化的過程主要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目前已經處于重富營養(yǎng)水平;程海湖的富營養(yǎng)化過程開始的時間較晚(20世紀末),但營養(yǎng)水平增長速度快,到2013年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兩個湖泊的沉積物粒度指標均捕捉到史料記載的湖泊水文改造與極端氣候變化等,反映了氣候變化等自然環(huán)境因子與水利建設等人為活動對湖泊水動力條件的驅動影響。湖泊沉積物的硅藻群落記錄均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是優(yōu)勢物種由貧營養(yǎng)種向富營養(yǎng)種的轉變,同時湖泊水動力的變化對湖泊硅藻群落的構建產生了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在星云湖營養(yǎng)水平較低時,硅藻群落中有多個優(yōu)勢種并存(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subarctica、Cyclostephanos dubius、Fragilaria crotonensis等)并且結構相對穩(wěn)定;20世紀初,撫仙湖水的倒灌導致了撫仙湖絕對優(yōu)勢種(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短時間內被迅速帶入星云湖,并成為星云湖硅藻群落的絕對優(yōu)勢種。隨著星云湖營養(yǎng)物質的不斷積累,貧營養(yǎng)種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逐漸消失,而富營養(yǎng)種(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subarctica、Cyclostephanos dubius、Fragilaria crotonensis等)豐度逐漸提高并成為星云湖的優(yōu)勢硅藻種。進一步的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除了營養(yǎng)水平外湖泊水動力、氣候變暖等因素也明顯驅動了硅藻群落的演替。與星云湖相比,程海硅藻群落發(fā)生轉變的頻次較少。如在湖泊營養(yǎng)水平較低時,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在硅藻群落中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隨著湖泊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該物種相對豐度逐漸降低并總體消失,與星云湖呈現相似的物種響應特征。同時,指示湖泊富營養(yǎng)化的物種C.meneghiniana、C.dubius等的相對豐度逐漸上升最終成為程海硅藻群落的優(yōu)勢物種。與星云湖相似的是,湖泊水文條件的變化也影響到了程海硅藻群落的演替,如指示湖泊水動力變動的Aulacoseira spp.和常見于河流系統(tǒng)中的底棲附生種Nitzschia spp.相對豐度的突然增加,時間上與程?!耙尤牒!惫こ蹋◤南扇撕右氤毯#┑倪\行時間一致。我們對硅藻群落數據進行了主成份分析(PCA)來識別硅藻群落結構變化的主要方向,并通過簡約模型識別主要環(huán)境因子并定量甄別其驅動強度。星云湖的結果顯示硅藻群落的變化反映了三個主要環(huán)境梯度,分別解釋了硅藻變化的44.81%,24.39%和11.1%,可能反映了湖泊營養(yǎng)水平、水文改造和氣候變暖的驅動影響。簡約模型的結果表明,星云湖營養(yǎng)水平的變化是驅動硅藻群落結構變化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C/N和枝角類生物量也是顯著的驅動因子。程海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僅有一個PCA主軸顯著,且解釋了硅藻群落結構的主要變化(>80%)。進一步的簡約模型結果顯示,營養(yǎng)水平獨立解釋了程海硅藻群落變化的33.7%,而由C/N和粒度所指示的湖泊水位與水動力條件也是重要的環(huán)境因子??傊?硅藻群落在淺水的星云湖表現為比深水型的程海的響應模式更為復雜,反映出淺水湖泊對環(huán)境變化與人類擾動更為敏感的特點??傊?本研究結果表明了星云湖和程海都面臨著長期富營養(yǎng)化的脅迫,同時水利建設與水文改造、氣候變暖以及水生植被退化等都對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產生了影響。同時硅藻群落在星云湖和程海的富營養(yǎng)化過程中呈現相似的演替特征,但在水體較淺、營養(yǎng)水平較高的星云湖中還對氣候變暖、水文改造等環(huán)境壓力表現為較為復雜的響應模式。因此在多重環(huán)境壓力下,對云南深水湖泊的保護需要重點控制營養(yǎng)鹽的輸入,而淺水湖泊的管理中需要加大約束流域開發(fā)的強度和類型,降低對湖泊水文過程的人為控制及對水生植物的破壞,并在全球變暖持續(xù)的背景下積極采取減緩措施加以應對。因此,本文綜合對比了兩個大型湖泊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長期模式與驅動機制,部分研究結果可為開展針對性的生態(tài)修復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并為對以高原九大湖泊為代表的云南湖泊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劉成安[7](2014)在《從利用德國促進貸款云南程海湖水體綜合治理保護示范項目談高原湖泊治理新模式》文中提出云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作為高原明珠,養(yǎng)育了云南千千萬萬的百姓,更是云南建設生態(tài)文明、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基本條件。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農業(yè)污染日趨嚴重,給九大高原湖泊帶來不堪承受的重負,水質逐漸下降。如何保護水環(huán)境,合理有效地開發(fā)治理高原湖泊,是擺在云南各級政府和水利科技人員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別是湖泊治理的經費籌措,提高全民保護的意識,調動和發(fā)揮企業(yè)與社會參與保護和治理的積極性等,具有現實而重要的意義。本文以利用德國促進貸款云南程海湖水體綜合治理保護示范項目為例,論述了高原湖泊治理的新模式,以求打開思路,轉變觀念,為保護和治理高原湖泊提供參考。
董云仙,趙潤,譚志衛(wèi)[8](2014)在《封閉型湖泊富營養(yǎng)化效應與生態(tài)風險—以程海為例》文中研究說明風險評價是當前環(huán)境保護工作中一個新興領域,它的誕生標志著環(huán)境保護的一次重要戰(zhàn)略轉折。本文以云貴高原唯一封閉型深水湖泊程海為例,分析了富營養(yǎng)化生態(tài)效應及其生態(tài)風險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風險防范建議,以期為封閉或半封閉型湖泊提供參考。
王永霞[9](2014)在《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積物中的細菌多樣性研究》文中提出湖泊沉積物是一個由多種生物參與的、物質發(fā)生頻繁交換的有機、無機混合體。外界營養(yǎng)物質的持續(xù)輸入及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等因素都是造成沉積物中微生物群落變化原因。微生物在湖泊沉積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循環(huán)和化合物降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沉積物也為微生物的各種代謝活動提供場所。沉積物的多種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都能影響其沉積物環(huán)境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因此研究湖泊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果及其多樣性將會增強我們對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進一步認識。本研究從云南高原程海湖中采集沉積物,用免培養(yǎng)法(DGGE指紋圖譜技術,16S rRNA基因克隆測序和454測序技術)和純培養(yǎng)法研究沉積物中細菌群落組成和分布。比較分析程海湖各沉積物樣點細菌多樣性異同,分析細菌多樣性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以期較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程海湖沉積物中細菌的多樣性,從而為深入開展程海湖中微生物資源的研究、保護及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DGGE指紋圖譜技術研究結果表明,程海湖沉積物中細菌有較高的豐度和豐富的多樣性。以物種的豐度和多樣性為依據,對沉積物中細菌DGGE指紋圖譜聚類分析,結果表明14個程海沉積物樣品聚成三簇。根據采樣點周圍生境和DGGE指紋圖譜聚類分析結果,選出6個代表性沉積物樣品,應用16S rRNA基因克隆序列分析法和純培養(yǎng)分離方法,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程海湖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及其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法從程海湖6個沉積物獲得2715條高質量克隆序列,進一步對其進行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顯示:程海沉積物中存在豐富的細菌多樣性,其中有15.2%(415條克隆序列)的細菌克隆序列經RDP分類工具不能確定其分類地位;程海沉積物中的2300條細菌克隆序列歸屬于細菌域的19個門(Phylum): Actinobacteria, Chloroflexi, Firmicutes, Cyanobacteria, Acidobacteria, Verrucomcrobia, Planctomycetes, Bacteroidetes, Proteobacteria, Armatimonadetes, Caldiserica, Deferribacteres, Gemmatimonadetes, Spirochaetes, Chlorobi, Nitrospira, Elusimicrobia和兩個候選門WS3和TM7;程海沉積物中細菌群落組成存在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湖邊沉積物的細菌多樣性明顯的高于湖泊中心沉積物的細菌多樣性;2715條克隆序列代表666個OTU,僅有24個OTU是6個沉積物樣品共有的。聚類分析和主相關性分析(PCoA)顯示:6號沉積物樣點與其它五個樣點相比,細菌群落豐度和多樣性差別較大,6號樣點細菌多樣性最高。Chloroflexi, Bet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 Gamma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程海湖沉積物中的主要細菌類群。程海湖沉積物樣品中的細菌群落組成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相關,Actinobacteria, Planctomycetes, Alphaproteobacteria和Chlorobi的豐度與程海沉積物樣品中的總磷含量(TP)顯著負相關,且.RDA分析結果顯示程海沉積物中總磷的含量是影響其微生物群落組成的最主要的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454高通量測序研究程海沉積物細菌多樣性及其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6個沉積物中共獲得38977條有效序列,通過質量檢測、嵌合體檢測和Silva數據庫比對,排除8471條序列,得到30506條高質量序列。去除barcode標簽序列和前引物序列后,序列平均長度為433bp。以97%相似性劃分OTU,30506條序列共劃分為4802個OTU。通過與Silva數據庫比對,其中有1076個OTU,不能分類到目前已知的任何細菌門級分類單元(unclassified Bacteria)。剩余3726個OTU歸屬于細菌域的24個系統(tǒng)發(fā)育類群,其中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是程海沉積物種主要的細菌類群。多樣性統(tǒng)計分析,6號樣點細菌多樣性最高,5號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最低。Pearson相關性和RDA分析結果顯示總磷(TP)的含量是影響程海微生物群落組成的主要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盡管454高通量測序獲得的數據量要比克隆測序法高出一個數量級,然而這兩種測序方法獲得相似的主要的細菌類群及相似的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性。以免培養(yǎng)分析結果和湖泊沉積物中的理化因子為依據,選用或設計四種培養(yǎng)基,對程海湖6個沉積物樣品中的可培養(yǎng)細菌進行分離、培養(yǎng)?;?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研究所分離菌株種群的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從程海湖沉積物中共分離到148個細菌和典型放線菌物種,分屬于細菌域的4個門(Actinobacteria, 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和Bacteriodetes),34個科,60個屬。其中29個屬(Micromonospora, Microbacterium, Micrococcus, Kocuria, Verrucosispora, Rhodococcus, Streptomyces, Citricoccus, Brachybacterium, Agromyces, Brevibacterium, Polymorphospora, Nocardioides, Corynebacterium,Kytococcus, Dietzia, Ornithinimicrobium, Arthrobacter, Cellulomonas, Jiangella, Agrococcus, Asanoa, Mycobacterium, Nocardia, Williamsia, Kribbella, Promicromonospora, Saccharopolyspora和Nonomuraea)屬于Actinobacteria門;16個屬(Pseudomonas, Acinetobacter, Brevundimonas, Porphyrobacter, Proteus, Sphingobium, Haematobacter, Amaricoccus, Erythromicrobium, Methylobacterium, Paracoccus, Pantoea, Alcaligenes, Enterobacter, Psychrobacter和Stenotrophomonas)屬于Proteobacteria門;14個屬(Bacillus, Planococcus, Paenibacillus, Staphylococcus, Jeotgalibacillus, Planomicrobium, Halobacillus, Oceanobacillus, Paenisporosarcina, Exiguobacterium, Aneurinibacillus, Lysinibacillus, Brevibacillus和Solibacillus)屬于Firmicutes門;3個屬(Myroides, Sphingobacterium和Aquiflexum)屬于Bacteroidetes門。其中有11株細菌菌株代表11個潛在的新物種,其它大部分菌株與其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密切的典型菌株之間的16SrRNA基因序列都有一定的差異。這些結果揭示了程海湖沉積物中存在豐富的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同時程海沉積物中也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新的微生物資源。免培養(yǎng)分析法檢測到細菌域的24個門,而純培養(yǎng)法分離到的菌株歸屬于細菌域的4個門,甚至有些菌株是用免培養(yǎng)法未檢測到的。純培養(yǎng)分離到的菌株并不都是程海沉積物中主要的細菌類群,說明我們選用或設計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策略適合這些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同時也揭示免培養(yǎng)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免培養(yǎng)分析法并不能代替純培養(yǎng)法。既要重視免培養(yǎng)分析法,也要充分認識到純培養(yǎng)分離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才能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程海湖沉積物中細菌的多樣性。
陳梅,王晶[10](2011)在《云南麗江程海休閑旅游發(fā)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一)休閑旅游休閑旅游,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休閑為主要目的,以旅游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觀和服務項目為內容,為離開定居地而到異地逗留一定時期的游覽、娛樂、觀光和休息。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休閑已成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標志,也是中國社會在走向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所獲得的巨大的社會進步的標志。(二)區(qū)域概況程海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系300年前與金沙江隔絕的一個內陸封閉高原深水湖泊,湖東、西、北三面
二、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論文提綱范文)
(1)高原湖泊浮游動物群落空間分布驅動力解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全國淡水水生生態(tài)問題嚴峻 |
1.2 湖庫水生生態(tài) |
1.2.1 湖庫污染現狀 |
1.2.2 高原湖泊生水生態(tài)特征 |
1.3 程海湖概況 |
1.3.1 程海湖地理位置 |
1.3.2 程海湖氣候條件 |
1.3.3 程海湖土地利用情況 |
1.3.4 程海湖污染現狀 |
1.4 浮游動物 |
1.4.1 浮游動物定義 |
1.4.2 環(huán)境對浮游動物的影響 |
1.4.3 程海湖浮游動物研究進展 |
1.4.4 浮游動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 |
第二章 程海湖水體環(huán)境空間異質性分析 |
2.1 材料與方法 |
2.1.1 水樣采集方法 |
2.1.2 環(huán)境因子參數采集 |
2.1.3 環(huán)境數據分析方法 |
2.2 程海湖環(huán)境因子 |
2.3 環(huán)境因子空間異質性 |
2.3.1 環(huán)境因子差異性分析 |
2.3.2 水平方向上環(huán)境異質性 |
2.3.3 垂直方向上環(huán)境異質性 |
2.3.4 綜合營養(yǎng)指數計算 |
2.4 討論 |
2.4.1 水質評價分析 |
2.4.2 水平方向水環(huán)境差異解析 |
2.4.3 垂直方向水質分層差異解析 |
2.5 結論與小結 |
第三章 浮游動物群落組成與空間分布 |
3.1 材料與方法 |
3.1.1 浮游動物樣品采集 |
3.1.2 浮游動物DNA提取、PCR擴增及產物純化 |
3.1.3 PCR體系及引物選取 |
3.2 高通量數據處理與分析 |
3.3 浮游動物群落組成與空間分布特征 |
3.3.1 稀疏曲線 |
3.3.2 浮游動物群落組成特征 |
3.3.3 浮游動物空間分布特征 |
3.4 討論 |
3.4.1 高通量測序在生物多樣性檢測中的優(yōu)勢 |
3.4.2 垂直方向上群落優(yōu)勢OTU解析 |
3.4.3 浮游動物群落分層性解析 |
3.5 結論與小結 |
第四章 環(huán)境-群落相互關系分析 |
4.1 材料與方法 |
4.2 環(huán)境因子對群落分布影響分析 |
4.2.1 去趨勢分析結果 |
4.2.2 水平方向環(huán)境-群落RDA分析 |
4.2.3 垂直方向環(huán)境-群落RDA分析 |
4.3 討論 |
4.3.1 水平方向上群落分布驅動因子解析 |
4.3.2 垂直方向上群落分布驅動因子解析 |
4.4 小結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
5.1 總結 |
5.2 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表 |
(2)典型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
1.2.1 沉積物柱芯物化及代用指標反演湖庫水環(huán)境質量演變 |
1.2.2 沉積物柱芯生物指標反演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 |
1.2.3 氣候變化對湖庫水環(huán)境質量影響 |
1.2.4 氣候變化對湖庫水環(huán)境質量影響的表征方法 |
1.2.5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工作 |
1.3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
1.3.1 研究目標 |
1.3.2 研究內容 |
1.3.3 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
1.4 技術路線 |
第2章 材料與方法 |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與樣品采集 |
2.1.1 巢湖概況與采樣點選擇 |
2.1.2 長潭水庫概況與采樣點選擇 |
2.1.3 程海概況與采樣點選擇 |
2.1.4 邛海概況與采樣點選擇 |
2.1.5 鏡泊湖概況與采樣點選擇 |
2.1.6 樣品采集 |
2.2 樣品分析 |
2.2.1 ~(137)Cs和~(210)Pb定年分析 |
2.2.2 光合色素分析 |
2.2.3 重金屬分析 |
2.2.4 營養(yǎng)物指標及粒度分析 |
2.3 數據來源與處理 |
2.4 GAM模型 |
第3章 湖庫浮游藻類群落歷史演替過程研究 |
3.1 巢湖浮游藻類群落歷史演替過程研究 |
3.1.1 巢湖沉積物柱芯色素的保存條件 |
3.1.2 巢湖沉積物柱芯色素剖面分布 |
3.1.3 巢湖浮游藻類群落演替過程 |
3.2 長潭水庫浮游藻類歷史演替過程研究 |
3.2.1 長潭水庫沉積物柱芯色素的保存條件 |
3.2.2 長潭水庫沉積物柱芯色素剖面分布 |
3.2.3 長潭水庫浮游藻類群落演替過程 |
3.3 小結 |
第4章 氣候變化對湖庫浮游藻類群落演替的定量影響研究 |
4.1 氣候變化對巢湖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定量影響 |
4.1.1 巢湖流域氣象因子變化 |
4.1.2 巢湖流域氣象因子與浮游藻類相關分析 |
4.1.3 量化分析氣候變化對巢湖浮游藻類演替影響 |
4.2 氣候變化對長潭水庫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定量影響 |
4.2.1 長潭水庫流域氣象因子變化 |
4.2.2 長潭水庫流域氣象因子與浮游藻類相關分析 |
4.2.3 定量分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長潭水庫浮游植物群落的影響 |
4.3 小結 |
第5章 湖庫營養(yǎng)狀態(tài)演變和金屬污染過程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 |
5.1 巢湖沉積物金屬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5.1.1 巢湖沉積物Hg的剖面分布及沉積通量 |
5.1.2 巢湖沉積物Hg的污染強度及影響因素 |
5.1.3 氣候變化對巢湖Hg污染過程的影響 |
5.2 程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變和金屬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5.2.1 程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變和金屬污染過程 |
5.2.2 程海As和Hg污染過程 |
5.2.3 氣候變化對程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影響 |
5.3 邛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5.3.1 邛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 |
5.3.2 邛海As和Hg污染過程 |
5.3.3 氣候變化對邛海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的影響 |
5.4 鏡泊湖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5.4.1 鏡泊湖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 |
5.4.2 鏡泊湖As和Hg污染過程 |
5.4.3 氣候變化對鏡泊湖營養(yǎng)狀態(tài)演替和金屬污染過程的影響 |
5.5 小結 |
第6章 巢湖POPS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 |
6.1 巢湖DDTs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6.2 巢湖PAHs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6.3 巢湖PCBs污染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6.4 小結 |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
7.1 結論 |
7.2 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附表1 |
附表2 |
(3)湖泊沉積物記錄的云南程海地區(qū)自1800年以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云貴高原湖泊沉積與環(huán)境變化研究 |
1.2 程海研究現狀 |
1.3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
1.4 研究內容及擬解決的科學問題 |
1.5 技術路線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 |
2.1 形成過程 |
2.2 氣候 |
2.3 程海植物資源與水生物資源 |
第3章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
3.1 樣品采集 |
3.1.1 采樣點選擇 |
3.1.2 樣品采集 |
3.2 實驗處理與數據處理方法 |
3.2.1 ~(210)Pb、~(137)Cs定年 |
3.2.2 粒度分析 |
3.2.3 碳酸鹽含量分析 |
3.2.4 有機質含量測定 |
3.2.5 元素掃描 |
3.2.6 有機質C/N測定 |
第4章 結果分析 |
4.1 年代序列建立 |
4.2 粒度 |
4.2.1 粒度在湖泊沉積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4.2.2 程海CH-2巖芯粒度參數變化特征 |
4.2.3 程海巖芯粒度分析結果解釋 |
4.3 碳酸鹽 |
4.3.1 碳酸鹽在湖泊沉積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4.3.2 程海CH-2巖芯碳酸鹽參數變化特征 |
4.3.3 程海碳酸鹽分析結果解釋 |
4.4 有機質及C/N值 |
4.4.1 有機質在湖泊沉積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4.4.2 C/N值在湖泊沉積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4.4.3 程海CH-2巖芯有機質含量及C/N值變化特征 |
4.4.4 程海有機質含量及C/N值分析結果解釋 |
4.5 程海水質參數 |
4.5.1 程海水體溫度和溶解氧季節(jié)變化特征 |
4.5.2 程海水體溫度和溶解氧分析結果解釋 |
4.6 XRF掃描結果及其分析 |
4.6.1 Rb/Sr在湖泊沉積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4.6.2 程海CH-2巖芯Rb/Sr值變化特征 |
4.6.3 程海CH-2巖芯Ca、K、Fe元素在沉積物中的分布及其氣候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第5章 討論與結論 |
5.1 討論 |
5.2 主要結論 |
5.3 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 |
致謝 |
(4)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體系的構建——以麗江程海污染治理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一、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的理論基礎———協同治理理論 |
二、程海湖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的困境與矛盾 |
1. 政府作用缺失。 |
2. 部門協同不力。 |
3. 企業(yè)職責弱化。 |
4. 公眾意識薄弱。 |
三、程海湖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體系構建的對策 |
1. 樹立協同治理理念, 實現多主體協同共治。 |
2. 強化政府作用, 創(chuàng)新協同治理的體制與機制。 |
3. 履行企業(yè)職責, 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
4. 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 夯實協同治理基礎。 |
(5)無機陰離子與溶解性有機質對程?;瘜W需氧量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 |
1.2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3 創(chuàng)新點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
2.1 無機離子對化學需氧量的影響 |
2.2 程海研究現狀 |
2.3 國內外湖泊化學需氧量升高的研究進展 |
第三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
3.1 實驗設備與試劑 |
3.1.1 實驗設備 |
3.1.2 實驗試劑和標準品 |
3.2 實驗方法 |
3.2.1 無機鹽溶液的配置 |
3.2.2 腐殖酸的提取及配置 |
3.2.3 樹脂的分級使用 |
3.2.4 COD的測定方法 |
第四章 無機離子對化學需氧量的影響 |
4.1 氯離子(Cl~-)對COD_(Cr)測定結果的理論影響 |
4.1.1 氯離子(Cl~-)單獨存在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1.2 氯離子(Cl~-)在本底值存在情況下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2 氟離子(F~-)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2.1 氟離子(F~-)單獨存在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2.2 氟離子(F~-)在本底值存在情況下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3 碳酸氫根離子(HCO_3~-)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3.1 碳酸氫根離子離子(HCO_3~-)單獨存在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3.2 碳酸氫根離子(HCO_3~-)在本底值存在情況下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4 硫離子(S~(2-))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4.1 硫離子(S~(2-))單獨存在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5 多種離子共存時對COD_(Cr)測定結果的影響 |
4.5.1 混合離子單獨存在時對COD_(Cr)的影響 |
4.5.2 混合離子在本底值存在情況下對COD_(Cr)的影響 |
4.6 氯離子(Cl~-)對高錳酸鹽指數的貢獻 |
4.7 小結 |
第五章 溶解性有機質(DOM)對化學需氧量測定結果的影響 |
5.1 DOM(HA和FA)對COD_(Cr)的影響 |
5.2 DOM(HA和FA)對COD_(Mn)的影響 |
5.3 官能團滴定 |
5.4 DOM (HA和FA)與Cl~-對COD_(Cr)的影響 |
5.5 小結 |
第六章 水質檢測分析 |
6.1 程海水質2015年1月檢測結果及分析 |
6.2 程海水質2015年7月檢測結果及分析 |
6.3 程海水質2015年1月與7月檢測結果對比分析 |
6.4 滇池水質2015年4月監(jiān)測結果及分析 |
6.5 陽宗海水質2015年5月檢測結果及分析 |
6.6 昆明市第四及第八水質凈化廠排污口水質檢測結果及分析 |
6.7 昆明市第五及第六水質凈化廠排污口水質檢測結果及分析 |
6.8 滇池水質2015年11月檢測結果及分析 |
6.9 程海、滇池、陽宗海及水質凈化廠檢測結果對比分析 |
6.10 小結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
7.1 結論 |
7.2 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A 攻讀碩士期間科研成果及獎勵 |
(6)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響應環(huán)境變化的長期模式及其異同(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依據 |
1.2 硅藻指標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示意義 |
1.2.1 硅藻介紹 |
1.2.2 淡水硅藻研究現狀 |
1.2.3 主要環(huán)境因子 |
1.3 研究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現狀 |
1.3.1 湖泊開發(fā)利用歷史 |
1.3.2 湖泊沉積物研究現狀 |
1.4 選題緣由、擬解決的問題及技術路線 |
1.4.1 選題緣由 |
1.4.2 擬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術路線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
2.1 研究區(qū)自然地理概況 |
2.1.1 星云湖地理概況 |
2.1.2 程海湖地理概況 |
2.2 樣品的采集及方法 |
2.2.1 樣品采集及實驗處理方法 |
2.2.2 數理統(tǒng)計分析方法 |
第3章 星云湖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歷史重建 |
3.1 星云湖沉積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
3.2 星云湖各沉積物環(huán)境指標及其生態(tài)指示意義 |
3.3 星云湖硅藻群落結構變化歷史及分析結果 |
3.4 小結 |
第4章 程海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歷史重建 |
4.1 程海沉積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
4.2 程海各沉積物環(huán)境指標及其生態(tài)指示意義 |
4.3 程海湖硅藻群落結構變化歷史及分析結果 |
4.4 小結 |
第5章 星云湖與程海生態(tài)環(huán)境長期變化的異同性 |
5.1 星云湖硅藻群落對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 |
5.1.1 湖泊富營養(yǎng)化歷史與硅藻群落響應 |
5.1.2 湖泊連通性與水文氣候條件對藻類群落的影響 |
5.2 程海硅藻群落對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 |
5.2.1 湖泊富營養(yǎng)化歷史與硅藻群落響應 |
5.2.2 湖泊連通性與水文氣候條件對藻類群落的影響 |
5.3 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響應異同性及原因探討 |
5.4 小結 |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
6.1 結論 |
6.2 存在問題及展望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 |
致謝 |
(9)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積物中的細菌多樣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湖泊微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
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 |
1.1 湖泊 |
1.2 湖泊微生物多樣性 |
二、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
2.1 傳統(tǒng)方法(Traditional methods) |
2.2 微生物分子生態(tài)學方法(Microbial molecular ecology methods) |
三、湖泊細菌多樣性與湖泊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研究 |
四、程海湖及其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
4.1 程海湖 |
4.2 程海湖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
五、本研究的內容、意義和技術路線 |
第二章 DGGE指紋圖譜技術研究程海湖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 |
一、材料與方法 |
1.1 主要的試劑、儀器 |
1.2 樣品采集 |
1.3 湖泊沉積物樣品總DNA的提取 |
1.4 16S rRNA基因V3高變區(qū)的PCR擴增 |
1.5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 |
二、結果與分析 |
2.1 14個沉積物樣品特征 |
2.2 14個沉積物樣品基因組DNA提取效果 |
2.3 16S rRNA基因V3高變區(qū)的PCR擴增效果 |
2.4 細菌16S rRNA基因V3高變區(qū)DGGE指紋圖譜分析 |
2.5 DGGE指紋圖譜聚類分析 |
三、討論 |
四、小結 |
第三章 16S rDNA分析法研究程海沉積物細菌多樣性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6個程海沉積物樣點理化性質的測定 |
1.2 程海沉積物樣品基因組DNA的提取 |
1.3 程海沉積物中細菌16S rRNA基因的PCR擴增 |
1.4 細菌16S rRNA基因克隆 |
1.5 克隆序列多樣性分析 |
二、結果與分析 |
2.1 程海沉積物樣品理化因子分析 |
2.2 程海沉積物細菌16S rRNA基因PCR擴增結果 |
2.3 程海沉積物16S rRNA基因的測序結果 |
2.4 沉積物樣品細菌克隆序列多樣性分析 |
2.5 克隆序列分類分析 |
2.6 程海沉積物樣品中細菌多樣性的差異 |
2.7 細菌群落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
三、討論 |
3.1 程海湖與2個云南高原湖泊細菌多樣性比較 |
3.2 程海湖與兩個螺旋藻生產基地(湖泊)細菌多樣性比較 |
3.3 程海湖與淡水湖泊沉積物細菌多樣性比較分析 |
3.4 細菌多樣性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關系 |
四、小結 |
第四章 454測序技術研究程海湖沉積物中的細菌多樣性 |
一、材料與方法 |
1.1 16S rRNA基因V1-V3高變區(qū)擴增 |
1.2 測序與數據處理 |
1.3 測序數據多樣性分析 |
1.4 細菌類群與理化因子相關性分析 |
二、結果與分析 |
2.1 16S rRNA基因V1-V3高變區(qū)擴增結果 |
2.2 454焦磷酸測序與數據處理 |
2.3 各樣點454焦磷酸測序序列多樣性分析 |
2.4 各樣點細菌分類學分析 |
2.5 各樣點間細菌群落結構差異 |
2.6 細菌群落與環(huán)境非生物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
三、討論 |
四、小結 |
第五章 程海湖沉積物中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研究 |
一、程海湖沉積物中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結果與分析 |
1.3 討論 |
二、2株潛在新種的多項分類研究 |
2.1 材料與方法 |
2.2 結果與分析 |
2.3 討論 |
2.4 新屬和新種的描述 |
三、小結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
一、總結 |
二、展望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成果目錄 |
致謝 |
(10)云南麗江程海休閑旅游發(fā)展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一、引言 |
(一) 休閑旅游 |
(二) 區(qū)域概況 |
二、程海休閑旅游開發(fā)的SWOT分析 |
(一) SWOT分析最早由Learned等人于1965年提出, |
(二) 程海休閑旅游開發(fā)的優(yōu)勢 |
1. 區(qū)位優(yōu)勢 |
2. 氣候條件優(yōu)勢 |
3. 資源優(yōu)勢 |
(三) 程海休閑旅游發(fā)展的機遇 |
1. 旅游消費的轉型升級, 按照旅游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 由 |
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康體休閑”成為一 |
3. 科技發(fā)展與變革網絡化信息化技術條件普及, 營銷手 |
4. 麗江旅游發(fā)展帶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時下, 正是麗江 |
(四) 程海休閑旅游發(fā)展的挑戰(zhàn) |
1. 休閑旅游的設施不足。目前, 程海景區(qū)建設休閑設施 |
2. 競爭壓力增大。麗江、瀘沽湖等景區(qū)旅游發(fā)展速度 |
三、程海發(fā)展休閑旅游的對策 |
(一) 發(fā)展現代生態(tài)休閑農業(yè)旅游 |
(二) 開展自駕車旅游 |
(三) 打造程海溫泉度假村, 營造程海休閑旅游亮點 |
(四) 積極發(fā)展文化旅游, 創(chuàng)新文化休閑旅游品牌 |
(五) 著重開發(fā)體育休閑旅游, 注入程海休閑旅游新活力 |
(六) 打造濕地公園 |
(七) 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加強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 |
四、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論文參考文獻)
- [1]高原湖泊浮游動物群落空間分布驅動力解析[D]. 支珞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0(09)
- [2]典型湖庫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演變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 張含笑.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2019(01)
- [3]湖泊沉積物記錄的云南程海地區(qū)自1800年以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D]. 路志明. 云南師范大學, 2018(01)
- [4]環(huán)境治理中多主體協同體系的構建——以麗江程海污染治理為例[J]. 紫利群.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17(03)
- [5]無機陰離子與溶解性有機質對程?;瘜W需氧量的影響[D]. 畢婷婷. 昆明理工大學, 2017(05)
- [6]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響應環(huán)境變化的長期模式及其異同[D]. 劉園園. 云南師范大學, 2016(02)
- [7]從利用德國促進貸款云南程海湖水體綜合治理保護示范項目談高原湖泊治理新模式[A]. 劉成安. 科技創(chuàng)新與水利改革——中國水利學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 2014
- [8]封閉型湖泊富營養(yǎng)化效應與生態(tài)風險—以程海為例[A]. 董云仙,趙潤,譚志衛(wèi). 2014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第四章), 2014
- [9]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積物中的細菌多樣性研究[D]. 王永霞. 云南大學, 2014(11)
- [10]云南麗江程海休閑旅游發(fā)展研究[J]. 陳梅,王晶. 旅游縱覽(行業(yè)版), 2011(16)
標簽:螺旋藻論文; 群落結構論文; 群落演替論文; 環(huán)境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