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淺談張錫純用淮山經驗(論文文獻綜述)
何鈺怡[1](2021)在《香港《國醫(yī)雜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國醫(yī)雜志》1930年創(chuàng)刊于香港,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方特色,也是中國近代重要中醫(yī)藥期刊,研究《國醫(yī)雜志》旨在探究中醫(yī)藥在近代香港生存與發(fā)展狀況、創(chuàng)刊的社會歷史背景、廢止中醫(yī)案對香港中醫(yī)界的影響及其反應,以及雜志的特點與貢獻。方法:采用文獻研究法分析香港《國醫(yī)雜志》主要學術內容與醫(yī)家學術思想,探討近代香港醫(yī)界關注的熱點,揭示雜志的特點與貢獻。運用統(tǒng)計分析法對雜志欄目、刊文進行量化考察。借助圖表法篩選欄目類別,突顯研究重點。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法,如文獻學、統(tǒng)計學、歷史學、中醫(yī)學、期刊學等學科理論、方法,對《國醫(yī)雜志》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結果:1.首次全面研究香港《國醫(yī)雜志》,發(fā)現《國醫(yī)雜志》共刊出38期。現存雜志22期(缺5-8期)、國醫(yī)紀念特刊號1期,均為何佩瑜任總編輯時出版?!秶t(yī)雜志》每期平均設置12個欄目,“論說”“學說”“會務情形”為重點欄目,“醫(yī)案”“專著”“講義”“醫(yī)藥界消息”“專載”“小說”“雜著”為主要欄目?!秶t(yī)雜志》總刊文量663篇。2.突破《國醫(yī)雜志》原欄目框架,將所刊文章分為6類并統(tǒng)計文章數:醫(yī)界言論73篇、學術研究254篇、學會事務128篇、醫(yī)藥消息51篇、公務文書53篇、涉醫(yī)文學104篇。學術研究細分為“理論探討”“臨證各科”“溫病時疫”“藥學研究”“醫(yī)案醫(yī)話”“科普常識”6類。3.編輯“香港《國醫(yī)雜志》目錄總表”,該表含有文章題名、作者、所刊欄目與期數。據該表可查到《國醫(yī)雜志》所刊每篇文章。繪制含有病者、主病、主證、方藥及其所刊期數的“香港《國醫(yī)雜志》醫(yī)案信息表”,據該表可查閱《國醫(yī)雜志》所刊每則醫(yī)案。4.統(tǒng)計發(fā)現《國醫(yī)雜志》共刊醫(yī)案63則:何佩瑜35則、陳濟民12則、盧覺非10則、張錫純5則、張春江1則。重點分析何佩瑜醫(yī)案的特點與診治特色:何氏醫(yī)案具有“同一診中病證復雜”“同一案中病情多變”“屢經他醫(yī)誤治,病情加重”“急危重癥,證候復雜”“病家依從性差,或家屬隱瞞病情以致疾病加重”的特點,以及“中醫(yī)為主,西醫(yī)為輔”“遵仲景,旁各家,靈活運用經方、時方”“創(chuàng)制新方,適應臨床”的診治特色。這些醫(yī)案是研究近代香港中醫(yī)臨床經驗與辨證用藥特色,以及客觀評價臨證水平的珍貴資料。5.研究發(fā)現《國醫(yī)雜志》重點關注7項社會話題:聲援《中醫(yī)條例》的制定與公布,為中央國醫(yī)館爭取權益;抵制南京國民政府“醫(yī)校稱社案”與反對中央國醫(yī)館的妥協(xié),反省中醫(yī)界存在的“自視太高,傲睨儕輩”“宗派不同,互相歧視”的弊端;反對中央國醫(yī)館統(tǒng)一中醫(yī)病名“必依傍西醫(yī)之病名”的主張,提議以中醫(yī)的標準定病名,以西醫(yī)病名作補充;抵制港英當局撤銷華人在家治痘條例,呼吁保留華人在家治痘的權益;救助上海兵災難民與為華北水災籌募,宣傳普及戰(zhàn)時防毒救傷的基本常識;關注醫(yī)事糾紛,聲援被誣陷的中醫(yī);為探討中醫(yī)的未來與走向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平臺。結論:迄今為止,學界對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整體研究、地域性期刊普查與研究、單種期刊研究、專題研究、期刊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5方面。學界尚未對香港《國醫(yī)雜志》作全面深入研究,對“廢止中醫(yī)案”對近代香港中醫(yī)界影響以及港英政府有關中醫(yī)政策的研究甚少觸及,對《國醫(yī)雜志》所刊香港中醫(yī)的證治經驗與學術思想的研究亦未展開。創(chuàng)辦中醫(yī)藥期刊是醫(yī)界有識之士在謀求中醫(yī)生存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積極探索與實踐?!皬U止中醫(yī)案”觸發(fā)了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的日見創(chuàng)辦,而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的創(chuàng)辦為捍衛(wèi)中醫(yī)的生存與展示中醫(yī)的療效,提供了輿論陣地與凝聚中醫(yī)力量的平臺。因而,近代中醫(yī)藥期刊是研究中醫(yī)抗爭史、近代中醫(yī)生存狀況與近代醫(yī)家學術經驗不可或缺的史料?!秶t(yī)雜志》是尢列、何佩瑜等人創(chuàng)辦,中華國醫(yī)學會承辦,以“發(fā)揚中國醫(yī)學,整理固有,增進新知,醫(yī)學范圍以外文字概不刊入”為辦刊宗旨,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方特色、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近代重要中醫(yī)藥期刊?!秶t(yī)雜志》踐行本刊宗旨,積極整理與研究中醫(yī)學術,吸納西學以補中醫(yī)之不足,把研究中醫(yī)學術與謀求中醫(yī)發(fā)展相結合,促進中醫(yī)界的自省與自救?!秶t(yī)雜志》關注醫(yī)學社會問題,是內地與香港兩地醫(yī)學信息接收與學術交流平臺,是爭取在港中醫(yī)與在港華人權益的輿論陣地,是慈善賑災與戰(zhàn)時防毒救傷的慈善組織,是聯系內地與在港中醫(yī)、凝聚中醫(yī)各界力量的重要紐帶?!秶t(yī)雜志》所刊中西醫(yī)結合醫(yī)案有牽強附會之嫌,一些方藥,也已不適于現今使用;認為天花非傳染病、以及主張拋棄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不當的。所刊涉醫(yī)文學極具可讀性,能讓讀者于晦澀難懂的醫(yī)學言論中找到一絲趣味,展現醫(yī)家專業(yè)素養(yǎng)之外的別樣風采與喚醒當代中醫(yī)發(fā)揚祖國醫(yī)學的決心,雖非本文研究重點,亦值得關注與深入研究。
林呈翰[2](2021)在《基于數據挖掘玉液湯臨床應用的文獻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運用統(tǒng)計工具-數據挖掘,在古代醫(yī)籍診案的基礎上,對現代期刊中玉液湯進行頻數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等等。揭示玉液湯之診治用藥規(guī)律,有助于臨床進一步運用。研究方法:對1955~2018年的中醫(yī)期刊文獻庫記載的所有玉液湯進行搜索下載,依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等,逐條記錄玉液湯臨床醫(yī)案診療信息。將這些信息規(guī)范藥名、病名、癥狀和證候等術語,對這些醫(yī)案建立數據庫,并運用MedcaseV3.2數據挖掘工具進行統(tǒng)計處理,依據統(tǒng)計數據重點在癥狀、病種、方藥、病機等幾個方面深入挖掘分析探討玉液湯。研究結果:提煉期刊中484診次醫(yī)案進行數據研究分析,性別方面,232診次為女性,252診次為男性患者;年齡方面,最大者為76歲,最小者僅4歲(小兒夏季熱);年齡段方面,出現頻次由高到低年齡段分別為:50~59歲、40~49歲、30-39歲這三個年齡段。①中西醫(yī)病名方面,頻率在5%以上的所有中西醫(yī)疾病病名主要有糖尿病、冠心病這兩種病名。依據頻次排序前十位西醫(yī)病種中,其中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占多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糖尿病、干燥綜合征、甲亢、重癥肌無力;頻次在十次以上的中醫(yī)病種為:消渴病、胸痹、項痹、內燥,疾病種類統(tǒng)計顯示分布廣泛,中醫(yī)特色之異病同治突顯無疑。②臨床表現方面,主癥總數共計30類別,頻率大于30%的主癥包括乏力、口干、多飲、神疲、尿頻、尿有泡沫、寐差、頭暈、心煩。進行內關聯規(guī)則數據分析,所有癥狀間只有口干與乏力兩組項集支持度最高,多飲與口干的項集支持度次之。神疲、乏力與多飲三個癥狀為置信度最高的癥狀。關聯項集分析顯示,關聯項集最多的癥狀是乏力(達8項),次之為口干(共7項集)。③舌苔方面,統(tǒng)計顯示最常見的舌質為質紅(61.78%),數據處理結果顯示,質紅明顯高于其余舌質出現的頻率。頻率最高的舌苔為苔薄白(31.40%)、苔?。?5.21%),結果顯示苔薄白和苔薄頻率均在20%以上,數據處理結果顯示,苔薄白和苔薄明顯高于其余舌苔出現的頻率。進行內關聯規(guī)則數據分析,A→B示舌質紅與苔薄白、苔薄的關聯度最密切,支持度非常高。B→A示苔薄白、苔薄與舌質紅的關系也較密切,其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從內關聯分析來看,舌質紅與苔薄白、苔薄之間的相關性非常之高。④脈象方面,頻率數據分析,細脈頻率最高,其次為弦脈,由高到低脈象依次為細脈(85.74%)、弦脈(57.44%)、滑脈(43.80%)、數脈(25.83%),頻率均大于20%。對脈象相兼性進行內關聯規(guī)則數據統(tǒng)計分析,A→B示細脈與弦脈的關聯度也大,B→A示弦脈與細脈的關系也較密切,說明,常見的相兼脈為弦脈和細脈,弦滑細脈為常出現的三脈相兼脈。⑤病機方面,統(tǒng)計顯示,頻率最高的病機有氣陰兩虛和氣虛血瘀兩種病機,氣陰兩虛病機頻率最高(72.73%),這兩個病機頻率均在5%以上。對病機之間進行內關聯分析,其中有三組關聯度最高,分別為氣虛失攝與陰血不足組,腎虛胃燥與氣陰兩虛組,血瘀內阻與氣陰兩虛組,第一組氣虛失攝與陰血不足組的關聯度最高,支持度達0.0331,置信度為1.000。對治法進行內關聯分析,數據顯示,其中兩組治法關聯度高,分別為生津止渴與益氣養(yǎng)陰組、活血化瘀與益氣養(yǎng)陰組,其中生津止渴與益氣養(yǎng)陰關聯度最高(支持度達0.4261)。⑥藥物方面,藥物頻次分析所示,排序在前十的高頻次藥物分別為:黃芪、葛根、山藥、五味子、知母、天花粉、雞內金、丹參、生地黃、麥冬。其中除玉液湯原方劑藥物外,丹參(38.22%)、生地黃(30.79%)、麥冬(30.37%)藥物頻率較高。對藥物進行內關聯數據分析,其中黃芪一味與葛根、五味子、知母、山藥均呈雙向相關性。⑦藥物外關聯規(guī)則數據分析顯示,與黃芪關聯度較高的臨床癥狀有乏力、多飲、頭暈、口干;與葛根關聯度較高的癥狀主要有乏力、多飲、口干、頭暈;與五味子、山藥關聯度較高的癥狀均為多飲、口干、乏力;與五味子關聯度較高的舌象主要有苔薄、質淡、質淡紅、質紅;與黃芪之間產生外關聯規(guī)則的舌象主要有質淡紅、質暗、質淡、苔薄白、苔薄;與葛根關聯度較高的舌象為苔薄、質暗、苔薄白、質淡紅;與山藥關聯度較高的舌象為質淡、苔薄、質淡紅、質紅、苔薄白;滑脈與黃芪關聯度最高,與黃芪相關度較高的脈象還有滑、弦、數脈,與五味子關聯度較高的脈象為數、細、弦、滑,與葛根關聯度較高的脈象為數、細、弦、滑,與山藥關聯度較高的脈象為數、滑、弦、細。結論:本次研究所示,臨床中運用玉液湯治療涉及的中西醫(yī)疾病種類分布非常廣泛,王旭導師臨床善用此方加減,治療糖尿病、干燥綜合征等療效顯著。雖然治療病種不一,但統(tǒng)計示頻率最高的病機為氣陰兩虛和氣虛血瘀。治法關聯度最高的有兩組,分別為生津止渴與益氣養(yǎng)陰組、活血化瘀與益氣養(yǎng)陰組。王旭教授臨證常用玉液湯益氣養(yǎng)陰生津、清熱潤燥,配以活血化瘀通絡。并注重量體裁衣,以證選方,對癥下藥。原方中黃芪-葛根為核心藥對,本研究采用關聯規(guī)則來分析藥物之間的關聯性,導師在糖尿病診療過程中無時不體現中醫(yī)治病思想,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規(guī)則中的多種證候和藥物的一致性,在臨床處方配藥上可以考慮采用異病同方的治療手段,增強中醫(yī)治療疾病的靈活性。
范風英(Fam Foong Yin)[3](2020)在《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藥療法臨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討其理論依據,作用機理及中藥治療此類疾病的優(yōu)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及無副作用的臨床療效。新加坡的氣候,人的體質和飲食習慣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三因制宜是中醫(yī)治病的基本原則,根據季節(jié),地區(qū)及人體的體質,年齡等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方法:分為理論研究和臨床觀察兩部分。理論研究包括古今文獻,對慢性胃炎的發(fā)病機理及治療進行闡述、臨床觀察是由2010年至2019年就診于新加坡范氏中醫(yī)診所符合慢性胃炎患者,人數60人(慢性萎縮性胃炎58例,淺表性胃炎2例)全部均給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患者臨床表現為惡心、反酸、腹痛、消化障礙、腹脹、噯氣等。根據不同的慢性胃炎類型選用不同的處方來治療慢性胃炎,并且采取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用藥護理措施。處方藥:四逆散、半夏瀉心湯、沙參麥冬湯、香砂六君子湯、桃紅四物湯。新加坡于東南亞的熱帶國家,靠近赤道,沒有四季,氣候溫暖潮濕,氣溫變化小。它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其中以華人占大多數,其他的族群有馬來人、印度人等。大多數國人生活非常忙碌,壓力很大,他們喜肉食、冷飲、辛辣煎炸食物和腌制食品等;而且經常熬夜,因而導致很多人罹患慢性胃炎。印度同胞罹患慢性胃炎病例最少,根據報導這是 由于他們吃的食物大多數含有黃姜粉。因此,黃姜粉可能是預防胃炎的最佳食材,但有待醫(yī)學界進一步的研究。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主要是在脾胃,涉及肝膽等?;静C為“中焦氣機阻滯,胃氣失于和降”。細分則以中焦氣滯為先,濕熱內蘊為主,脾胃虛弱為本,津氣受傷為多,寒熱互結為變。基本治法為理氣通降,具體分為清利濕熱、疏肝和胃、補脾益氣、益氣養(yǎng)陰、寒熱平調。根據文獻報導,有四季國家慢性胃炎發(fā)病規(guī)律:一年四季皆發(fā)病,以肝胃不和型為多見。但春季、夏季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濕熱型多見,冬季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虛弱型多見。新加坡是處于溫暖而潮濕地帶,人們的飲食習慣是喜辛辣和冷飲、熬夜、壓力故慢性胃炎以全年是以脾胃濕熱型、肝氣犯胃、胃陰不足型多見。文獻報導胃鏡檢查顯示:胃陰不足、脾胃濕熱、肝氣犯胃型的CAG于HP感染有關,而脾胃虛弱型的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用藥方面須辨證論治,根據病情的需要在中藥處方上做加減,溫暖而潮濕地帶為病多濕熱,濕為陰邪,其性黏滯,熱為陽邪,易傷津液,二者更互為患,互為影響,故其治療宜兼顧濕熱共治,缺一不可,也結合針灸、食療來改善病情。淺表性胃炎一般比萎縮性胃炎容易治療;但是它容易反復發(fā)作。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治療比較棘手,是常見的胃癌前疾病。統(tǒng)計數字顯示,患者是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年輕多;其臨床表現多樣且無明顯的特異性,常規(guī)檢查,化驗大多無法提供最終診斷依據。對于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并伴有腸上皮化生或典型增生的患者,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預防癌變,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HP)是引發(fā)胃癌的主要病因。成果:60例慢性胃炎患者做治療前后做比較,明顯好轉30例,好轉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5%。結論:辯證施治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中草藥來治療慢性胃炎有效.中醫(yī)學對CNC的認識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在整體辨證指導下取得較高臨床效果,并結合針灸,食療等綜合療法來提高療效,減輕病人痛苦及經濟負擔,獲得病人的認可。討論:患者由于壓力、熬夜、不良的飲食習慣、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而出現了慢性胃炎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而忽略了治療,一旦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其治療難度加大。如不及時治療,可以發(fā)展成為胃潰瘍或者胃癌,患者因此而焦慮等負面情緒,消化道疾病惡化,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結論:用中草藥處方結合針灸、食療、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等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比用單純的現代醫(yī)學療法其效果更佳,值得推廣。
張超瑞[4](2020)在《李健頤《臨證醫(yī)案筆記》治療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過對福建名老中醫(yī)李健頤生平資料的回顧及《臨證醫(yī)案筆記》中一百四十余則醫(yī)案的梳理和研究,總結李健頤的臨床治療特色,并進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好地繼承發(fā)揚李健頤臨床治療特色,提高醫(yī)生的臨床技能。方法: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全面梳理《臨證醫(yī)案筆記》中收錄的一百四十余則醫(yī)案,并結合書籍、論文相關的資料,分析書中的醫(yī)案,總結李健頤臨床治療特色。通過個案的分析及醫(yī)案之間的對比,研究書中記載醫(yī)案的臨床診斷、辨證施治、選方用藥、愈后治療等特色,總結李健頤辨證診斷、用藥特點的治療特點。結論:通過對李健頤《臨證醫(yī)案筆記》中一百四十余則醫(yī)案的系統(tǒng)學習與分析,從中歸納出李健頤臨床治療的特色。李健頤擅長痘疹、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治療,提倡分期治療痘疹,在治療的各個時期重視氣血,強調重視中焦脾胃。在治療鼠疫患者過程中,通過對羅芝園的“加減解毒活血湯”進行二十余次加減化裁,最終形成“二一解毒湯”并創(chuàng)新中醫(yī)制劑,研制出“二一解毒注射液”,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另外他針對霍亂提倡寒熱并重的治療原則。李健頤對于藥物的藥性理解頗有心得,對鮮蘆根的用法、杜仲炮制的優(yōu)劣等有深入研究。李健頤擅長重用石膏、大黃治療因傳染病引起的高熱或因陽明熱證引起的神昏等。在臨床治療中擅長中西結合、藥食同用、內外結合等多種治療方法,取得更好的療效。李健頤十分重視婦科,強調患者心理疏導并加減化裁出多個驗方。除此之外,李健頤認為信任是維護醫(yī)患關系的紐帶,是取得治療效果的前提保證。
林興旺[5](2019)在《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觀察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停肺證)的臨床療效,為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臨床依據。方法: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100例患兒,按照就診先后順序,單號分為觀察組,雙號分為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予口服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對照組予口服氨溴特羅口服溶液治療,5天為一個療程。觀察比較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中醫(yī)單項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結果:1、兩組在治療后第3天單項癥狀積分、臨床療效比較,P值均小于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78.72%,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26.53%。2、兩組患兒一個治療療程為5天,治療5天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P<0.05),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療效評估總有效率78.72%,高于對照組的71.43%。3、治療后第7天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占80.85%,臨床治愈4.26%,總有效率為89.37%;對照組臨床治愈率占2.04%,顯效占12.24%,總有效率75.50%;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療效比較(P<0.05)。兩組的中醫(yī)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P<0.05),觀察組在緩解喘息、咳嗽、痰鳴、紫紺、鼻煽主要癥狀優(yōu)于對照組。4、兩組次要癥狀中醫(yī)癥狀單項積分比較,觀察組在治療納食情況、鼻塞噴嚏、精神、大便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5、兩組治療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臨床療效比較,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本病起效時間短于氨溴特羅口服溶液。6、兩組對于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停肺證)均具有一定療效,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不良反應,未出現藥物相關不良反應表現。結論:應用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停肺證)喘息、咳嗽、痰鳴、紫紺、鼻煽癥狀療效明顯,同時可以改善患兒精神狀態(tài)、鼻塞噴嚏、大便情況伴隨癥狀,臨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童妙然,楊曉軍,陳楚純,殷裔昌,鄧中光[6](2018)在《鄧中光治療重癥肌無力處方用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過收集鄧中光教授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處方68份,建立用藥數據庫,對處方中的用藥頻數及劑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提示臨床高頻次中藥為黃芪、升麻、柴胡、甘草、黨參、五指毛桃、千斤拔、西洋參等,用藥遵循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對重癥肌無力"脾胃虛損,五臟相關"病機認識,以強肌健力飲為主方,加減用藥有其獨到之處。鄧中光教授用藥專于健脾胃而兼補肝腎;善用嶺南草藥五爪龍、千斤拔等;注意顧護陰液,習用西洋參燉服,常加用銀柴胡、玄參、淮山等;靈活用藥,陳皮、橘絡、木香可替換使用。川黃連(配伍木香)、仙鶴草的使用更見其用藥特色。
劉永光[7](2017)在《導痰建瓴湯治療陰虛陽亢型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臨床療效觀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擬通過導痰建瓴湯聯合西藥與單獨西藥進行隨機對照試驗,觀察兩組在治療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患者的癥狀、中醫(yī)癥候積分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改變,從而觀察導痰建瓴湯治療陰虛陽亢型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中醫(yī)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性別、年齡、中醫(yī)證候積分、生化指標及平均動脈壓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實驗數據均具有可比性。入組后,兩組均予以相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加用導痰建瓴湯治療,4周為一療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Hcy水平、hs-CRP水平、平均動脈壓、中醫(yī)證候積分、LDL水平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評定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研究顯示治療組降Hcy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LDL改善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降壓療效、hs-CRP水平兩者之間無差異(p>0.05)。治療過程中無病例脫落,除對照組有1例患者開始服用藥物時出現輕微腹瀉癥狀,其余無明顯不良反應。結論:導痰建瓴湯聯合西藥治療陰虛陽亢型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療效優(yōu)于西藥組,導痰建瓴湯能明顯改善Hcy水平和LDL水平,明顯改善中醫(yī)癥狀,降壓療效不明顯,hs-CRP水平改善無差異,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崔俊波[8](2015)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文獻研究概略》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總結了近10余年來研究《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簡稱《衷中錄》)應用山藥的文獻,開拓了山藥應用和研究的思路,并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提出部分見解:1山藥乃非"苦口"之良藥,這給予我們在如何提高療效的同時,使中藥的服用更可口,讓更多患者接受中醫(yī)藥治療,提供有益啟發(fā),今后應加強山藥相關研究,并以此為突破口,加強及改進中藥劑型;2山藥作為藥食兩用植物之一,既可作為慢性病的食療佳品,也可作為保健品食用。這對我們拓寬中藥運用范圍,有效運用藥物性味特點治療疾病及保健養(yǎng)生,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今后可以《衷中錄》山藥研究為依托,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開發(fā)應用山藥的藥用價值和營養(yǎng)功能;3"治本求源"貫穿于《衷中錄》全書,是張先生學術思想重要內容,對山藥的運用正是其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以研究山藥為基礎,加強對張先生用藥及制方特點的研究,有利于強化對《衷中錄》的研究,促進中醫(yī)藥傳承事業(yè)的發(fā)展。
黃德如(Wong Tak Yu Louisa)[9](2014)在《香港趙氏調經助孕驗方研究與嶺南羅氏婦科用藥比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香港屬嶺南地區(qū),中醫(yī)婦科有其獨有經驗,但相關系統(tǒng)化的整理和記錄有限,本研究選取趙少萍作為香港中醫(yī)婦科的代表人物。她畢業(yè)于廣州中醫(yī)學院,是嶺南羅氏婦科羅元愷教授以院校教育制度培育而來的學生。趙醫(yī)師自70年代移居香港,參與香港中醫(yī)大專院校的成立及中醫(yī)規(guī)管注冊制度的訂定,行醫(yī)近50年。通過整理及對比趙氏與嶺南羅氏婦科的經驗,展示出院校傳承者如何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上,發(fā)展治療不孕不育癥的經驗,總結其用藥規(guī)律和心法供中西醫(yī)同道參考,提高不孕不育夫婦的生育機會??隙ㄚw少萍在補白和豐富嶺南婦科的香港脈絡所作出的貢獻。方法:一、選取經驗方的過程1.提供驗方趙少萍提供她本人在香港行醫(yī)近50多年治療不孕不育心悟而來的自擬方。其中,包含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不孕、卵巢問題、與辨病與辨證結合的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高催乳素血癥、免疫性不孕等。從中整理出67條經驗方,趙老目前診治所有不孕不育患者均以此為依歸再作加減,并找專人編寫計算機程序方便處方應用。2.驗方篩選與確定67條經驗方經過三層次的篩選,首先由趙少萍提供驗方,筆者比較方藥的組成,在趙老指導下刪除或合并非常相近的方子;再校對每一種藥品的用量,由趙少萍親自審閱,確定驗方的內容。所有處方均屬首次公開。3.歸類分析對67條經驗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出6類:排卵障礙的中醫(yī)周期療法28條、西醫(yī)辨病與中醫(yī)辨證結合的子宮內膜異位癥4條、輸卵管與盆腔因素14條、多囊卵巢綜合征10條、高催乳素血癥5條和免疫性不孕6條。詳見附錄一二、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對案例進行數據挖掘(DataMining)以作藍本,利用是次研究的內容,建立相關數據庫(Database),從中找尋數據中的特征及關系。方法分成兩大方向,一為頻數分析(Frequency Analysis);二為 Apriori 演算法的關聯法則(Association Rule),研究過程使用EXCEL表格編輯中的查找項等功能,進行前期數據整理及基本的頻數分析,配合SPSS Clementine12.0進行關聯法則演算。結果:一、從關聯分析看用藥特色——以總體助孕方藥為例1.偏溫藥占多:取支持度30%信賴度60%以上作分水嶺,可歸納出9種中藥,當中屬溫藥或微溫藥傾向多見,相信與女子以血為本,血為育胎的根本,寒主收引寒凝血滯,慎用寒藥更合婦女體質。2.入肝經為主:首20對有關聯的藥品,入肝經最多,應考慮肝腎同源,孕育胎兒以乙癸為重。3.貼合體質:趙少萍其中一對喜用的關聯藥對是菟絲子配伍山茱萸[菟絲子—>山茱萸(49.254%,75.758%)],趙少萍用上山萸肉同配菟絲子,取其酸澀收斂,切合嶺南人體質相火易亢,降補陽藥使用后上炎之性免于陽浮。4.陰陽兼顧:見菟絲子配當歸[菟絲子—>當歸(49.254%,63.636%)],又或當歸配伍菟絲子[當歸—>菟絲子(49.254%,63.636%)],當中有陰陽兼顧的意思,前者陰陽雙補,后者用上補血藥再伍補陽藥是陽中求陰。5.細潤肝血:首位關聯藥對是白芍伍用菟絲子[白芍—>菟絲子(55.224%,67.568%)、又或當歸伍用白芍[當歸—>白芍(49.254%,63.636%)]。這三種中藥有一大共通點,均入肝脾兩臟,白芍與當歸同用能補血和血又無寒涼之弊。白芍合菟絲子,能助菟絲子的補腎不致于滯,因子多不備走的特色,白芍有一定的調肝氣的作用。補陽太過,又怕氣陰兩虛體質的病者易見相火上炎,白芍的好處是既補又瀉。6.標本兼治:第7對的藥品是趙老用山茱萸時喜配菟絲子[山茱萸—>菟絲子(41.791%,89.286%)],原因為其收斂固澀腎氣的作用屬治標,而配上菟絲子則固其本,合用標本兼治。第9對是山茱萸配當歸[山茱萸—>當歸(41.791%,67.857%)],因山茱萸有壯元氣的功用,合上當歸,加強填補精血的功用,因山茱萸的功能屬氣,當歸屬陰,氣的功能必得在陰精的物質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二、趙少萍與羅氏女科之異同處趙少萍畢業(yè)于廣州中醫(yī)學院,是羅元愷的學生。羅頌平是嶺南羅氏婦科傳承人,師承羅元愷教授。其用藥選方,經數據分析,兩者非常相近。相近處1.藥物性味:以甘味為首,咸味為最次,少用酸藥。2.臟腑歸經:同以肝腎最多,其次為脾。3.四氣:溫藥和平性偏多。趙氏與羅氏用藥,三大共同點就是謹守命門學說,喜在陰藥上鼓以陽藥溫煦諸臟。其次是用藥平和,補藥每多降之陰斂之藥以防相火上亢。最后忌用大苦大寒之藥,怕誤傷脾胃,使血凝澀而不暢。不同處1.用藥頻次最高的藥品羅頌平:最常用為杜仲、菟絲子、淮山、續(xù)斷、桑寄生、白術、郁金、丹參、白芍和女貞子。趙少萍:最常用有白芍、丹參、菟絲子、當歸、山茱萸、香附、山藥、茯苓、熟地、川芎、龜板、赤芍和紫石英等。2.疏肝理氣羅頌平:頻次最繁的疏肝藥為郁金。趙少萍:喜用香附。3.溫宮暖藥羅頌平:常用覆盆子。趙少萍:喜用紫石英。4.藥品的關聯應用:兩位醫(yī)家均見菟絲子為諸藥中關聯伍用支持度最高的藥品。羅頌平:鹽杜仲/杜仲、鹽菟絲子/菟絲子、續(xù)斷、桑寄生和山藥互伍,體會助孕要脾腎同治。趙少萍:以菟絲子、山萸肉、當歸和白芍相互伍用的支持度最多,體會助孕以血為本。5.藥味數目:羅氏婦科處方的藥味較精簡,一般不超過12味。趙老在香港行醫(yī),香港中醫(yī)用大方較普遍,藥味較多。三、趙少萍善用之藥對二至丸——藥物組成為女貞子及旱蓮草,出自明代《攝生眾妙方》,名曰二至丸。二至丸兩藥分在夏至及冬至采收,集天地之精氣。兩者功效相近而相互促進,同有補益肝腎,填精之妙,又能安胎止漏。二仙湯——即仙靈脾與仙茅聯用,出處為《婦產科學》的二仙湯。原方在兩藥上加上知母、黃柏、當歸和巴戟天。趙老多取此方冠名的兩藥即仙茅和別稱淫羊藿的仙靈脾,兩藥補腎益精,認為有促性腺發(fā)育的作用。左金丸——趙少萍在周期療法中,經前期的黃體方中把左金丸變奏,原方有黃連與吳茱萸,兩者配伍有“六一”比例。所不同者,去黃連取珍珠母,其比例為吳茱萸取5克,珍珠母用30克。這種改變的好處,為黃連大苦大寒,位處嶺南的香港病者,每多見脾胃虛弱,服后怕有不適。另珍珠母性味咸寒不如黃連大苦之味,病者更易接受服用,口感更佳。珍珠母亦特別重用,常用量多為10-15克,趙老喜重用至30克。珍珠母本屬平肝熄風藥,但實則也有養(yǎng)陰的良效。失笑散——蒲黃和五靈脂伍用,功用祛瘀,散結止痛,趙少萍認為婦科諸癥中,無不與血有關,活血藥靈活得當,常有神效,無不失笑見諸癥俱愈。金鈴子散—組成是金鈴子即川楝子加玄胡索,《方劑學》指:“疏肝泄熱,活血止痛”,“兩藥合用,既可疏肝泄熱,又能行氣止痛,使肝火清,氣血暢,諸痛自止”。趙少萍喜用,主要考慮氣與血之間的關系,氣為血帥,行氣既能活血又能疏肝。四、辨病與辨證結合1.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上以瘀和濕為重點,故方中均有失笑散和敗醬草,行氣止痛藥應用廣泛取通則不痛。針對這離經之血用“峻、破、養(yǎng)、軟”四法。實際應用會視乎病者體虛強實和月經的周期施治。2.輸卵管與盆腔因素趙少萍提示中醫(yī)切忌被西藥抗生素消炎殺菌的思維主導,以大量清熱解毒藥品為君,應祛邪扶正同用,濕為陰邪得溫則化,適量的溫性藥應用有利無害。應用上,趙氏以化濕扶脾的薏仁用藥最多,標本俱治;復加清熱解毒及重在通托活血,配合現代藥理研究比如百部和苦參對滴蟲性陰道炎的療效以組方用藥。3.多囊卵巢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本質是腎虛,因持續(xù)不排卵而導致月經稀發(fā)、閉經。卵子實為腎陰精所化,腎虛則腎精不足卵無所化。故側重點為補腎,分腎陰虛和腎陽虛兩大方向。另病理產物亦是本病的重點因素,痰濁挾瘀互結。4.提高IVF-ET的卵子質量與數量趙少萍指中藥能幫助滋養(yǎng)腎陰和培補氣血,使腎精化生有源,而促卵的關鍵不止于補腎,疏肝能減低婦女的精神性因素。她喜于月經后第5-13天使用“卵泡方”,組成為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生地15克、白芍30克、紫河車10克、紫石英15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仙靈脾1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蛇床子15克、麥冬10克、桑椹15克、山萸肉10克同用。此方實為二至丸作基礎,再合養(yǎng)陰滋腎的藥品,輔以“四君子湯”的概念。5.IVF-ET術后子宮內膜厚度不足針對內膜厚度不足的問題,趙少萍取培補腎氣,溫養(yǎng)督脈為要,為“種子”提供基地。“黃體方”的組成有續(xù)斷15克、杜仲15克、阿膠10克、白芍30克、菟絲子30克、紫河車10克、肉蓯蓉15克、仙靈脾10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淮山15克、桑寄生30克、桑椹15克和甘草6克。內里為壽胎丸為君再作加減,目的是加強子宮的認受性、抗排斥和改善子宮內血液循環(huán)。6.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OHSS)趙少萍指此病可納入“子滿”范圍,病位在脾腎,因腎主氣化水液脾主運化水濕,輕者見腹微疼痛、腹脹、嘔吐、卵巢腫大,嚴重可見大量腹水、胸水甚至肝功能損害,治法以補氣健脾、滲濕和養(yǎng)血安胎。常用方組藥有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木香6克、蘇葉10克、蒼術10克、烏藥10克、生姜皮10克、大腹皮15克;同時囑咐患者配合西醫(yī)治療。7.預防IVF妊娠早期先兆流產趙少萍指中醫(yī)正好在安胎上發(fā)揮優(yōu)勢,她根據“腎以載胎”的理論,主要以補腎養(yǎng)血安胎為治。常用自擬方的組成為黨參15克、白術15克、淮山15克、續(xù)斷15克、杜仲10克、菟絲子30克、女貞子15克、白芍30克、桑椹15克。結論:一、趙少萍治療不孕不育,具有典型嶺南婦科的特色,重視脾腎、用藥輕靈,針對病理因素標本兼治,活血祛濕并重。經Apriori演算法的關聯法則(Association Rule)運算,其主要治法有五:①疏肝理氣柔肝法;②養(yǎng)護真陰精血法;③調補脾腎填精法;④活血化瘀行氣法;⑤化濕清熱解毒法。二、趙老治肝用藥,既隨肝之本性取疏、柔、養(yǎng),也清泄肝火除濕,亦見取五臟相生相克,既有滋水以涵木,又有實則瀉其子。在關聯藥對分析上,疏肝每必實脾,治肝脾腎也即治沖任。三、養(yǎng)護真陰精血法的配伍特色體現在滋養(yǎng)真陰與潛降藥品的伍用,常以左歸丸為基本方,或以龜板配伍菟絲子。四、調補脾腎填精法常用關聯藥對。五、活血化瘀行氣法的特色在于攻補兼施的思路和丹參的多元應用,選用平性微涼之品,避免瘀熱互結。六、化濕清熱解毒法的特點是從二便助濕濁排出有道,少用溫藥免濕熱互結。佐以祛瘀之品以提高療效,取效應相近的藥品聯用亦為趙老喜用的配伍之道。七、強調西醫(yī)辨病與中醫(yī)辨證結合,趙少萍在以西醫(yī)為主流醫(yī)學的香港行醫(yī)近50年,善于學習與參考西醫(yī)診法,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高催乳素血癥、盆腔與輸卵管因素、免疫性不孕等均按中醫(yī)證候分型形成一組經驗方。對于中醫(yī)與西醫(yī)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八、趙少萍診法特色,喜用“三問法”:“一問夢境多不多”以察內熱;“二問口腔渴不渴”以知津傷;“三問少腹痛不痛”以察瘀濕。總而言之,本研究通過系統(tǒng)研究趙少萍治療不孕不育的經驗和方藥,豐富了香港中醫(yī)診療不孕癥的地方經驗,延伸了嶺南婦科的香港脈絡。以香港獨有中西醫(yī)互助互存的文化,期望治療不孕不育的醫(yī)者可以借鏡本研究的經驗,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
鄧靄靜[10](2014)在《中醫(yī)診治帶下病學術源流探討及文獻整理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帶下病,多是指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fā)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于西醫(y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屬中醫(yī)婦科臨床常見病證,發(fā)病率很高,正如俗語“十女九帶”所言不虛。除了具有高發(fā)病率的特點,帶下病的高復發(fā)率也是其臨床特點,故該病為婦科領域中僅次于月經病的常見病。其發(fā)病上,病情纏綿,反復發(fā)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見月經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間期不規(guī)則出血等情況,導致流產、不孕癥、妊娠期宮內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如治不及時、治不徹底,致使病程遷延日久者,還會出現失眠、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等神經精神癥狀,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從歷代醫(yī)家到現代中醫(yī),對帶下病的論述眾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文獻記載,以《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為起點,至明清時期及近現代,各派醫(yī)家、學者諸多爭鳴,期間以宋金元時期的學術爭鳴尤為突出,新的學術觀點不斷涌現、沖擊。隨之而來的是診治方藥推陳創(chuàng)新,理論水平與診療效果的提升。迄至明清時期,各類醫(yī)論醫(yī)著空前豐富,多對前朝的醫(yī)說醫(yī)述進行歸納總結,也不乏新觀點論述,多本醫(yī)著分綱別領的對其概念性狀、病因病機、證候證型,治法方藥、預后轉歸進行歸類分析,如《女科經綸》、《婦科玉尺》、《醫(yī)宗金鑒》等,認識更為全面,更貼近于臨床實際,治療逐漸趨于理、法、方、藥的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帶下病的辨證論治重要理論體系逐漸形成,且年代距今最為接近,對后世醫(yī)家?guī)虏〉闹委熀脱芯坑绊懯置芮?。近現代的帶下病診治認識研究已趨于完備,并逐漸形成系統(tǒng)理論,其中地域診治特色開始涌現,逐漸向學派發(fā)展,可謂中醫(yī)婦科發(fā)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而近代中醫(yī)婦科學術界對帶下病的認知不斷深化,現代醫(yī)學認為帶下病主要為細菌、病毒及原蟲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內菌群失調所致,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同時受累;病情可輕可重,輕者無癥狀,重者引起敗血癥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從治療帶下病的手段來看,目前現代醫(yī)學多采用全身抗炎和(或)局部抗炎,此法雖能暫時殺滅細菌或寄生蟲,但常引起生殖系統(tǒng)菌群失調而致久治難愈的生殖系統(tǒng)炎癥,如何既能有效殺菌又能維持體內正常菌群比例是現代醫(yī)學防治帶下病的關鍵。此外現代醫(yī)學對非生殖器炎癥所致者(稱為非炎性帶下病)療效甚微?;谝陨涎芯楷F狀得出,盡管在帶下病的診治研究中,中醫(yī)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現代學者關于帶下病證治研究重點仍然在臨床,主要集中在藥物、針灸臨床診治研究方面,對藥物、針灸療效做出評價,缺少對藥物、針灸應用依據的文獻探討。而中醫(yī)古籍文獻對國人、甚至對世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珍貴寶庫,本研究將帶下病的診治文獻作為整體,立足于古代文獻,以時間為主軸,從學術發(fā)展的縱向角度,探索帶下病學術源起與發(fā)展脈絡,橫向宏觀系統(tǒng)的整理凝練;以主體醫(yī)家醫(yī)著為綱目,領會醫(yī)家在解決帶下病診治過程中的新問題,并總結再次過程中衍生出的新理論、新成就;同時在收集到的資料允許的范圍內,注意嶺南帶下病診治與域外帶下病診治的聯系,關注深層學科觀點的挖掘,加強區(qū)域視角與全局的交互滲透研究,提煉嶺南區(qū)域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今天的臨床提供借鑒。方法:采用文獻研究與理論評述方法完成學位論文。文獻研究法:包括文獻的發(fā)掘查找,資料的收集、鑒別、整理、匯編等。本論文研究方法上,著重閱讀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的相關古籍原著,查閱核準近現代文獻資料的出處。共閱讀中醫(yī)古籍原著計有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薛己《女科撮要》、萬全《萬氏婦人科》、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傅山《傅青主女科》、蕭塤《女科經綸》、陳念祖《女科要旨》、沈堯封《沈氏女科輯要》、沈金鰲《婦科玉尺》、陳佳園《婦科秘方》、不著撰人《婦科秘書》不著撰人《家傳女科經驗摘奇》,以及嶺南醫(yī)家盛端明《程齋醫(yī)抄撮要》、何夢瑤《婦科輯要》(又名《婦科良方》)、謝澤霖《婦科學講義》、呂楚白《婦科纂要講義》等計有50余本,從這批古籍原著資料截取一手資料。因此本論文有關中醫(yī)帶下病證文獻資料有部分是過去沒有被引用過的。論文充分利用匯輯近人點校出版的中醫(yī)古籍,如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中醫(yī)古籍出版社之《中醫(yī)古籍珍本提要》、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之《近代中醫(yī)珍本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之《明清名醫(yī)全書大成》(收載明代13位、清代17位醫(yī)家全書)、《唐宋金元名醫(yī)全書大成》(共4個朝代22位醫(yī)學家著作)均列入收集范圍?,F代名老中醫(yī)診治帶下病證學術經驗部分,主要參照2000年前后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張文康主編《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以及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9年前后出版,朱世增主編的《近代名老中醫(yī)經驗集》,對近代著名中醫(yī)專家對帶下病證治的學術思想以及臨床經驗進行分析整理。依據的文獻除中醫(yī)古籍原著外,還從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光盤數據庫(CBM)、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及手工檢索等方式。嶺南地方醫(yī)學文獻來源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史文獻教研室、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地方文獻館藏書。理論評述法:在占有原創(chuàng)資料基礎上,按照歷史時期分段評述。每一時期中醫(yī)診治帶下病證學術特點都有所不同,本文采用傳統(tǒng)闡釋、歸類分析、臨證解讀、相關對比等方式,對歷代醫(yī)家診治帶下病證學術經驗進行評述,探討歷代醫(yī)家診治帶下病證學術內涵及及臨床價值?;谖墨I研究與理論評述方法完成學位論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帶下病中醫(yī)診治學術源流考,以朝代為綱縱向研究,按照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兩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國,對自《史記》文史文獻到內難金匱等經典醫(yī)學著作,歷代醫(yī)家之論述,從流溯源。第二部分現代名老中醫(yī)診治帶下病文獻資料整理,著重于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的理論學說內涵研究,從橫向探討帶下病的概念、病因病機、辨證特點、方藥治療、醫(yī)案舉隅及防護等方面進行分類,取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發(fā)掘凝練。第三部分對嶺南醫(yī)學診治帶下病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析理,這也是地域性學派研究的現代延續(xù)。結果:第一部分為帶下病中醫(yī)診治學術源流探討,按照歷史時期劃分大體有以下幾個特點:①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的學術淵源于《內經》時代,《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始以“帶下”作為正式病名出現在醫(yī)籍文獻中;《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篇中沿用“帶下”的病名,開創(chuàng)了陰道納藥外治婦科疾病的先河;而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對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扁鵲的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yī)”。扁鵲之為帶下醫(yī),猶幼科自稱痘醫(yī)也,痘雖幼科之一證,而亦人人多有之事,可見“帶下”泛指當時的婦產科疾病。②魏晉隋唐時期,中醫(yī)診治帶下病認識逐漸深化。一方面,它延續(xù)秦漢以來“帶下”泛指婦科疾病概念,《諸病源候論》有“帶下五候”、“帶下三十六疾”、“帶下無子候”之說,病因不離六淫七情勞傷,病機沖任帶經絡損傷,發(fā)病部位在陰中,隨經絡發(fā)散至腰部、腹部、脅下等部位,診治上亦有專藥、專方;也泛指病邪痹阻肢體、經絡、臟腑所致的各種疾病。另一方面,《千金翼方》在帶下病的病名上又補充“白崩中”、“赤白雜汁”,而區(qū)分治療“赤白痢”、“赤白淫”,說明三者均為帶脈以下,陰中流出的濁物,帶下病發(fā)展到這一階段,痢疾、白淫與帶下病等婦科雜病逐漸有所區(qū)分。③宋金元醫(yī)學理論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發(fā)展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的學說。以金元四大家為代表的醫(yī)家在診治帶下病理論上均有新的突破,如劉完素、張元素、張子和等認為其成因為濕熱,治以清熱攻邪為法;李東垣以脾虛辨帶,帶下病多與脾胃虛弱及陰火有關,治以升陽補脾為法;朱丹溪主濕痰,治以濕熱為主,兼痰,兼虛,對治療帶下病產生深遠影響。而帶下病屬于婦科??撇?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認為“凡婦人有白帶是第一病”,婦人以血為基本,治療的根本在于調血,以四物湯為基準加減治療。齊仲甫《女科百問》對于“婦人有帶下或淋漓不斷何以別之”鑒別:“穢液與血相稱兼帶而下,冷則多白,熱則多赤,久而則為淋瀝之病也?!彼未鷰虏〉牟∶蝗缂韧河迷趮D科疾患,已有部分醫(yī)家將其局限在赤帶和白帶二者,嚴用和《嚴氏濟生方》曰“今人所患,惟赤白二帶而已”④明清時期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理論與臨證經驗日臻成熟,經、帶、胎、產中醫(yī)婦科四大證概念形成,在對帶下病鎖定在赤白帶下、赤帶、白帶等之間,多渠道、多途徑的辨帶治帶。對帶下病診治基調上有一定的學派聚集現象,如薛己《女科撮要》、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趙獻可《邯鄲遺稿》、萬全《萬氏婦人科》等,認為帶下旨在脾腎虧虛氣脫,止帶以溫補脾腎為主。而蕭壤《女科經綸》認為帶下屬于風冷入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傅山《傅青主女科》認為帶下俱是濕癥,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侵、熱氣之逼而來。溫病名家王孟英認為帶下病“虛寒較少,故天士治帶,必以黃柏為佐也”,清晰可見其清熱治帶的學術傾向。明清醫(yī)家還創(chuàng)立臨床治療白帶確有療效的名方,如《傅青主女科》完帶湯、陳佳園《婦科秘方》白帶驗方等。⑤民國期間。近代隨著西方醫(yī)學知識傳入,唐容川、張錫純、張壽頤等是近代主張中西匯通醫(yī)家。唐容川提出“中西匯通”口號,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嘗試中西醫(yī)匯通治療帶下?。骸昂笥^西法,亦謂大腸病則流白痢,子宮病則流白帶,其理相同。法用兒茶、白礬、石榴皮、沒石子等水洗之”。張山雷辦中醫(yī)教育,編撰《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作教本而廣泛流傳。民國時期婦科病證包括帶下病的診治,也逐漸接受婦科檢查技術。中醫(yī)診治帶下病診療技能通過學術刊物得到交流。第二部分著重對現代名醫(yī)尤其是婦科名醫(yī)學術經驗進行整理研究。包括葉熙春、蒲輔周、鄒云翔、王渭川、王慎軒、朱小南、龔志賢、程門雪、韓百靈、裘笑梅、趙棻、徐榮齋、哈荔田、黃宗勖、邱茂良、許玉山、黃繩武、祝諶予、俞慎初、鄭魁山、班秀文、龐泮池、何子淮、何任、王子瑜、蔡小蓀、柴浩然、丁啟后、徐志華、夏桂成、張良英、門成福等33位名老中醫(yī)診治帶下病證學術經驗?,F代帶下病的范圍涵括盆腔炎、宮頸炎、陰道炎、陰癢等現代疾病中涉及帶下量、色、質、味異常者;現代名老中醫(yī)對帶下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與論治,多在古代名醫(yī)基礎上延續(xù)前人理論學說,如遵清代傅山治五色帶下之法論治,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氣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濕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yōu)榘谆?由陰門直下。然而現代名老中醫(yī)在認識上辨證分型上更為完善,認為帶下即為濕病,治帶即治濕,濕有內濕與外濕之分,內濕是由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外濕又多由濕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帶失約而致。帶下病的病機主要責之于脾、腎、肝,以及外濕、濕毒穢濁等。或因脾氣受損,脾運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輸布反聚為濕,濕濁下注任、帶失約而成;或腎陽不足,下元虧損,帶脈失約,任脈不固,精液滑脫不能固攝而成;或肝氣郁滯,肝氣失于條達,阻礙脾運,濕濁下注而成;或久居陰濕之地,或濕毒穢濁內侵,損傷沖任之脈而成。然病因之關鍵乃水濕之邪,最后必致沖任損傷,帶脈失約。對帶下病證治療,現代醫(yī)家比較一致認同的是:尤其強調從白帶的質、量、色、狀,以及氣味來分析,認為臨床虛實相雜者多,全實者少,全虛者亦不多。治療應著眼于濕,調治應注重以脾、腎、肝為主,必須兼顧沖、任、帶脈。臨證用藥,現代醫(yī)家多主張以內服藥物為主,同時提倡酌加外用熏洗藥、外涂藥劑,內服與外用相結合,縮短療程。辨病、辨證論治,中藥、針灸兼可施行,取其多點、多效,聯合取效。但若久治不愈,則應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的病因。第三部分是筆者針對所在地域,對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的文獻資料及學術經驗進行整理研究。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述對帶下病的診治方法及藥物,說明在嶺南地域應用中醫(yī)中藥診治婦科帶下病至少有1600多年歷史。論文研究歷代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學術特點:①帶下病證乃濕熱所化、濕盛脾虛。濕熱所化如帶而下,濕熱冤結于帶脈不散,熱去濕除病自除。明代盛端明、清代何夢瑤、近代呂楚白、近代謝澤霖,現代蔡仰高、現代鄭定良等名醫(yī),基本持這種學術觀點。嶺南醫(yī)家從濕熱病因認識婦科帶下病,與氣候炎熱潮濕分不開,現代名醫(yī)梁劍波強調黃帶宜從濕毒醫(yī),羅元愷教授辨治白帶分型有“濕熱型”、“濕毒型”。帶下病“濕熱”概念,亦源于嶺南氣候濕熱蒸熏,易為蟲毒病菌滋生溫床。②診治帶下病,滋腎補脾養(yǎng)肝,或固本培元顧護真陰。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既認識濕熱、濕盛、濕毒帶下而應用化濕清熱解毒治則及方藥,又重視婦人體質脾腎虛肝陰不足的另一方面,強調固本培元顧護真陰治則診治帶下病。清代劉淵、現代羅元愷,傳承張景岳學說,應用滋腎補脾養(yǎng)肝治則方藥診治帶下病證屬于虛者。潘蘭坪《葉案括要》卷八淋帶篇,診治帶下重視顧護真陰固本培元,基于嶺南人體質以氣虛、陰虛、氣陰不足或血熱者多見。③臨證善于專方專藥(包括草藥)及外治方法治療帶下病。如近代謝澤霖推崇傅青主完帶湯,現代蔡仰高名老中醫(yī)診治帶下病,分別研制有扶脾勝濕湯、完帶湯加味方、家傳密驗白帶丸分別治療各不同證型者;外用蛇床子湯煎洗陰道,治療白帶久流不止者。常用嶺南草藥有五指毛桃根、金鐘根即牛大力、金櫻根、白飯草即火炭母。羅元愷教授自擬方茵陳敗醬湯方中金櫻子,以及熏洗方大飛揚均嶺南草藥。結論:帶下病中醫(yī)古籍診治研究構成了婦科中醫(yī)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本研究從縱橫兩方面對先秦兩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國的古籍文獻,以及近現代文獻進行整理發(fā)掘凝練,豐富了中醫(yī)帶下病診治的內容,對其概念、病因病機、證候分型、治則治法、預后轉歸做出了綱領性歸納。對帶下病的診治系統(tǒng)性的完善,并且加入所在地域的地方文獻流派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一、上述關于中醫(yī)診治帶下病學術源流五個時期的劃分研究分類方法,以及各個時期學術特點與對原創(chuàng)中醫(yī)古籍著作的引用評述,未見有更為詳盡者,這是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之一;二、現代以名老中醫(yī)(包括嶺南名醫(yī))學術經驗為重點內容,從帶下病的定義概念、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醫(yī)案方藥、學術特點等方面進行整理研究,尤其是對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的文獻資料及學術經驗分析整理研究,為過去所未有,這是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之二。
二、淺談張錫純用淮山經驗(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淺談張錫純用淮山經驗(論文提綱范文)
(1)香港《國醫(yī)雜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研究概況 |
1.1 整體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研究 |
1.2 地方性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研究 |
1.3 單種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研究 |
1.4 近代中醫(yī)藥期刊專題性研究 |
1.5 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 |
1.6 香港近代中醫(yī)藥期刊研究 |
第二章 香港《國醫(yī)雜志》基本概況 |
2.1 創(chuàng)刊緣起 |
2.2 辦刊宗旨 |
2.3 發(fā)起人 |
2.4 承辦機構 |
2.5 發(fā)行概況 |
2.6 版式結構 |
2.7 欄目設置 |
2.7.1 總體情況 |
2.7.2 具體欄目 |
2.8 刊文類型 |
第三章 香港《國醫(yī)雜志》醫(yī)學理論與臨證經驗 |
3.1 內容概要 |
3.1.1 理論探討 |
3.1.2 臨證各科 |
3.1.3 溫病時疫 |
3.1.4 藥學研究 |
3.1.5 醫(yī)案醫(yī)話 |
3.1.6 科普常識 |
3.2 醫(yī)案評析與學術特色研究 |
3.2.1 何佩瑜《治南陽學齋醫(yī)案》 |
3.2.2 陳濟民《血證隨筆錄》 |
3.2.3 盧覺非《覺覺醫(yī)廬醫(yī)案》《覺覺醫(yī)廬醫(yī)話》 |
3.2.4 張錫純《志誠堂醫(yī)案》 |
3.2.5 張春江《春江驗案》 |
3.2.6 小結 |
第四章 香港《國醫(yī)雜志》關注的社會話題 |
4.1 《中醫(yī)條例》的制定與公布 |
4.2 醫(yī)校稱社案 |
4.3 統(tǒng)一病名案 |
4.4 潔凈局撤銷華人在家治痘條例 |
4.5 慈善賑災與戰(zhàn)時防毒救傷 |
4.6 醫(yī)事糾紛 |
4.7 中醫(yī)界的自省與自救 |
第五章 香港《國醫(yī)雜志》的特點與貢獻 |
5.1 《國醫(yī)雜志》的特點 |
5.1.1 觸覺敏銳,追蹤醫(yī)界熱點,引導各界輿論 |
5.1.2 營造友好的編讀往來互動平臺,促進中醫(yī)學術交流 |
5.1.3 專業(yè)性與趣味性并存,具有較強的讀者意識,能滿足受眾需求 |
5.1.4 嚴格的審稿機制,編輯的高學術水平,確保了刊物質量 |
5.1.5 恪遵辦刊宗旨,為醫(yī)界同人指明學術路徑 |
5.2 《國醫(yī)雜志》的貢獻 |
5.2.1 注重經典理論,探討臨證經驗,發(fā)揚中醫(yī)學術 |
5.2.2 衷中參西,增進新知,謀求中醫(yī)發(fā)展 |
5.2.3 轉載政令,關注熱點,凝聚中醫(yī)各界力量 |
5.2.4 作詩賦詞,寫序發(fā)文,傳揚中醫(yī)文化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致謝 |
統(tǒng)計學審核證明 |
(2)基于數據挖掘玉液湯臨床應用的文獻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探討 |
1 玉液湯方證理論研究 |
1.1 玉液湯方源流 |
1.2 組方意義發(fā)微 |
1.3 配伍特點探討 |
1.4 組方影響深遠 |
2 玉液湯現代臨床應用 |
2.1 糖尿病 |
2.2 甲亢 |
2.3 干燥綜合征 |
2.4 慢性胃炎 |
2.5 流行性出血熱 |
2.6 小兒夏季熱 |
2.7 乳腺增生 |
2.8 尿崩癥 |
3 玉液湯現代藥理研究 |
3.1 復方藥理研究 |
3.2 單味藥藥理研究 |
4 數據挖掘應用概況 |
4.1 數據挖掘簡介 |
4.2 常用挖掘方法 |
4.3 中醫(yī)臨床應用 |
5 評訴 |
第二部分 醫(yī)案數據挖掘研究 |
1 研究對象 |
1.1 醫(yī)案資料來源 |
1.2 納入標準 |
1.3 排除標準 |
2 研究方法 |
2.1 醫(yī)案的預處理 |
2.2 醫(yī)案信息納入方法 |
2.3 醫(yī)案信息采集方法 |
3 研究結果 |
3.1 入選醫(yī)案的基本信息 |
3.2 頻數分析數據結果 |
3.3 關聯規(guī)則數據結果 |
3.4 藥物系統(tǒng)聚類分析 |
4 討論 |
4.1 疾病分布 |
4.2 臨床表現 |
4.3 舌苔脈象 |
4.4 病機治法 |
4.5 處方用藥 |
4.6 藥物聚類分析 |
第三部分 玉液湯化裁配伍 |
1 組方藥物分析 |
1.1 中醫(yī)研究 |
1.2 現代藥理研究 |
2 臨證加減配伍 |
2.1 加味玉液湯 |
2.2 生津玉液湯 |
2.3 復方玉液湯 |
2.4 黃芪玉液湯 |
2.5 金津玉液湯 |
3 數據挖掘探討 |
4 臨床驗案舉隅 |
5 導師運用玉液湯經驗分析 |
第四部分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作者簡介 |
(3)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藥療法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獻研究 |
1.1 西醫(yī)學對慢性胃炎的認識 |
1.1.1 對慢性胃炎的認識 |
1.1.2 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
1.1.3 對萎縮性胃炎治療的認識 |
1.2 中醫(yī)對慢性性胃炎的認識 |
1.2.1 淺表性胃炎 |
1.2.2 萎縮性胃炎 |
1.2.2.1 本虛標實,以脾胃氣虛為本 |
1.2.2.2 本虛標實,以胃陰虛為本 |
1.2.2.3 本虛標實,以脾胃氣陰虛為本 |
1.2.2.4 從脾胃升降認識本病 |
1.2.2.5 從虛,津,濁,毒,淤認識本病 |
1.2.2.6 從情志認識 |
第二章 古代醫(yī)家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
2.1 感受外邪 |
2.2 飲食疏忽 |
2.3 肝氣不舒 |
第三章 近代醫(yī)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認識 |
第四章 古方加減治療 |
第五章 專方治療 |
5.1 化濁解毒,根除HP |
5.2 中西合并,辨病辨證相結合 |
第六章 其他方法 |
第七章 治療方法 |
7.1 寒因寒用 |
7.2 通因通用 |
第八章 病例分型 |
8.1 脾胃濕熱(慢性萎縮性胃炎14個病例,淺表性胃炎2例) |
8.2 瘀阻胃絡5個病例 |
8.3 胃陰不足 15病例 |
8.4 肝氣犯胃-17個病例 |
8.5 脾胃虛弱-7個病例 |
結語 |
第九章 其他療法 |
9.1 針灸療法 |
9.2 食療法 |
第十章 慢性胃炎綜合護理 |
第十一章 注意事項 |
第十二章 養(yǎng)生專家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統(tǒng)計學審核證明 |
(4)李健頤《臨證醫(yī)案筆記》治療特色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李健頤生平簡介 |
第二章 《臨證醫(yī)案筆記》概況 |
1 《臨證醫(yī)案筆記》簡介 |
2 醫(yī)案書寫體例 |
3 醫(yī)案優(yōu)點不足 |
第三章 《臨證醫(yī)案筆記》治療特色 |
1 臨證用藥膽大心細 |
1.1 精藥理善配伍 |
1.2 重用石膏大黃 |
2 自創(chuàng)驗方善治疫病 |
2.1 分期治痘重視氣血 |
2.2 治療鼠疫創(chuàng)立驗方 |
2.3 治療霍亂寒熱并施 |
3 排憂解病信者為醫(yī) |
3.1 心理疏導情志調暢 |
3.2 醫(yī)患信任療效保障 |
4 療法多樣中西結合 |
4.1 中西結合標本兼治 |
4.2 內外結合療效顯著 |
4.3 藥食結合因地制宜 |
4.4 飲食調養(yǎng)顧護脾胃 |
第四章 《臨證醫(yī)案筆記》的貢獻 |
1 繼承與創(chuàng)新疫病治法 |
2 促進中西醫(yī)結合 |
3 拓展藥物的臨床應用 |
結語 |
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5)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
1 中醫(yī)對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研究 |
2 西醫(yī)對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研究 |
3 小結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臨床資料 |
1.1 病例來源 |
1.2 診斷標準 |
1.3 納入標準 |
1.4 排除標準 |
1.5 病例剔除以及脫落標準 |
2 臨床觀察方法 |
2.1 分組 |
2.2 治療 |
2.3 臨床觀察項目與指標 |
2.4 療效評定標準 |
2.5 中醫(yī)證候評分標準 |
2.6 臨床觀察記錄及隨訪 |
2.7 統(tǒng)計學處理 |
3 研究結果 |
4 討論 |
4.1 導師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停肺證)辨證思路 |
4.2 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寒飲停肺證)的理論基礎 |
4.3 加味射干麻黃湯的立方分析 |
4.4 眾醫(yī)家對射干麻黃湯的認識 |
4.5 射干麻黃湯的應用研究 |
4.6 加味射干麻黃湯的方藥組成及單味藥分析 |
4.7 結果分析與評價 |
5 問題及展望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介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
(6)鄧中光治療重癥肌無力處方用藥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MG的病因病機 |
2 鄧中光治療MG的臨床用藥情況 |
2.1 鄧中光治療MG的主方藥物分析 |
2.1.1 黃芪 (君藥) |
2.1.2 人參、黨參與西洋參 |
2.1.3 五指毛桃 |
2.1.4 升麻、柴胡 |
2.1.5 白術、山藥 |
2.1.6 當歸 |
2.1.7 陳皮、橘絡、木香 |
2.1.8 甘草 |
2.2 隨證加減分析 |
2.2.1 肝血不足 |
2.2.2 久病及腎 |
2.2.3 其他 |
(7)導痰建瓴湯治療陰虛陽亢型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臨床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臨床資料與研究方法 |
1. 臨床資料 |
1.1 病例來源 |
1.2 診斷標準 |
1.3 病例選擇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組 |
2.2 治療方法 |
2.3 療程 |
2.4 觀察項目 |
2.5 觀察周期 |
2.6 統(tǒng)計學方法 |
第二部分 試驗資料分析 |
1. 治療前一般項目分析 |
2.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
3. 治療前兩組生化指標及MABP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結果 |
1. 兩組降低Hcy水平及降壓療效比較 |
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療效比較 |
3. 兩組治療前后LDL-C水平及hs-CRP水平比較 |
4. 安全性檢測 |
第四部分 討論 |
1. 體會 |
1.1 西醫(yī)對H型高血壓認識 |
1.2 中醫(yī)對H型高血壓的的認識 |
1.3 中醫(yī)對H型高血壓的治療 |
1.4 中西醫(yī)對高LDL血癥認識 |
1.5 中西醫(yī)對H型高血壓伴LDL血癥認識 |
2. 導痰建瓴湯方解 |
第五部分 結論 |
第六部分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A Doll's臨床病例隨機表 |
附錄B 病例報告表 |
附錄c 不良事件報告表 |
附錄D 研究總結 |
綜述·H型高血壓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8)《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文獻研究概略(論文提綱范文)
1山藥文獻研究 |
2問題與展望 |
(9)香港趙氏調經助孕驗方研究與嶺南羅氏婦科用藥比較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獻研究 |
1.1 不孕不育的研究現狀 |
1.1.1 中醫(yī)學術流派及嶺南婦科流派的代表人物 |
1.1.2 嶺南婦科流派的主要學術觀點 |
第二章 嶺南羅氏女科調經助孕心法 |
2.1 調經培元治不孕,標本兼顧貴在變通 |
2.2 封藏為本,固攝安胎 |
2.3 處方藥物的樣本來源及數據庫的建立 |
2.4 統(tǒng)計結果分析 |
2.4.1 藥物使用頻次表 |
2.4.2 Apriori演算法的關聯法則(Association Rule)結果 |
第三章 趙少萍治療不孕不育癥經驗 |
3.1 對象和方法 |
3.1.1 趙少萍之師承與資歷 |
3.1.2 趙少萍治療不孕不育癥的分期、經驗方的篩選和內容 |
3.1.3 西醫(yī)辨病與中醫(yī)辨證結合 |
3.1.4 趙少萍臨證加減要領 |
3.2 趙少萍治療不孕不育經驗方之統(tǒng)計分析 |
3.2.1 趙氏經驗方總體用藥頻率分布 |
3.2.2 經驗方周期療法中之相關聯性 |
3.2.3 67條經驗方藥物之關聯分析 |
3.2.4 總結趙氏治不孕不育的用藥與羅氏女科之異同處 |
3.3 討論 |
3.3.1 治不孕不育的主要經驗和貢獻 |
3.3.2 辨病與辨證結合 |
3.3.3 無證可辨之處方用藥 |
3.3.4 中藥與ART人工輔助生殖治療的協(xié)同用藥 |
3.3.5 心身飲食與行為治療 |
第四章 結語 |
4.1 結論 |
4.2 本研究未盡完善之處 |
4.2.1 香港中西醫(yī)溝通之局限 |
4.3 展望 |
4.3.1 嶺南婦科在香港地區(qū)的經驗補充和體現“因地制宜”的精神 |
4.3.2 致力保存名醫(yī)的經驗方并促進交流 |
4.3.3 中西結合的未來發(fā)展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詳細摘要 |
(10)中醫(yī)診治帶下病學術源流探討及文獻整理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引言 |
第1部分 帶下病中醫(yī)證治學術源流考 |
1.1 秦漢時期 |
1.1.1 黃帝、岐伯《黃帝內經》 |
1.1.2 張仲景《金匱要略》 |
1.1.3 秦越人《難經》 |
1.1.4 神農氏《神農本草經》 |
1.2 魏晉隋唐時期 |
1.2.1 王叔和《脈經》 |
1.2.2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
1.2.3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
1.2.4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1.3 宋金元時期 |
1.3.1 宋代官修中醫(yī)方劑著作 |
1.3.2 齊仲甫《女科百問》 |
1.3.3 嚴用和《嚴氏濟生方》 |
1.3.4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
1.3.5 金元四大家 |
1.4 明清時期 |
1.4.1 薛己《校注婦人良方》、《女科撮要》 |
1.4.2 萬全《萬氏婦人科》、《廣嗣紀要》 |
1.4.3 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 |
1.4.4 武之望《濟陰綱目》 |
1.4.5 李時珍《本草綱目》 |
1.4.6 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 |
1.4.7 趙獻可《邯鄲遺稿》 |
1.4.8 傅山《傅青主女科》 |
1.4.9 蕭塤《女科經綸》 |
1.4.10 吳謙《醫(yī)宗金鑒》 |
1.4.11 陳念祖《女科要旨》 |
1.4.12 沈堯封《沈氏女科輯要》 |
1.4.13 沈金鰲《婦科玉尺》 |
1.4.14 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
1.4.15 陳佳園《婦科秘方》 |
1.4.16 不著撰人《婦科問答》 |
1.4.17 不著撰人《婦科秘書》 |
1.4.18 錢少楠《錢氏秘傳產科方——試驗錄》 |
1.4.19 不著撰人《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1.4.20 唐容川《血證論》 |
1.5 現代時期 |
1.6 民國時期 |
1.6.1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
1.6.2 張壽頤《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
1.7 民國以前中醫(yī)診治帶下病的學術特點 |
1.7.1 病名沿革 |
1.7.2 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與論治 |
1.7.3 治療帶下病中藥方劑及針灸手法 |
1.7.4 崩、漏、帶三者關系 |
第2部分 近現代名醫(yī)診治婦科帶下病文獻資料整理 |
2.1 現代時期 |
2.1.1 葉熙春 |
2.1.2 蒲輔周 |
2.1.3 史沛棠 |
2.1.4 鄒云翔 |
2.1.5 王渭川 |
2.1.6 王慎軒 |
2.1.7 朱小南 |
2.1.8 龔志賢 |
2.1.9 程門雪 |
2.1.10 韓百靈 |
2.1.11 裘笑梅 |
2.1.12 趙菜 |
2.1.13 徐榮齋 |
2.1.14 哈荔田 |
2.1.15 黃宗勖 |
2.1.16 邱茂良 |
2.1.17 許玉山 |
2.1.18 黃繩武 |
2.1.19 祝諶予 |
2.1.20 俞慎初 |
2.1.21 鄭魁山 |
2.1.22 班秀文 |
2.1.23 龐泮池 |
2.1.24 何子淮 |
2.1.25 何任 |
2.1.26 王子瑜 |
2.1.27 蔡小蓀 |
2.1.28 柴浩然 |
2.1.29 丁啟后 |
2.1.30 徐志華 |
2.1.31 夏桂成 |
2.1.32 張良英 |
2.1.33 門成福 |
2.2 現代名醫(yī)診治帶下病的特點 |
2.2.1 中醫(yī)帶下病診治范圍的擴大 |
2.2.2 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與論治 |
2.2.3 相近各病之間的類同與區(qū)分 |
2.3 現代名醫(yī)診治帶下病之再發(fā)展 |
2.3.1 中醫(yī)藥期刊 |
2.3.2 中醫(yī)藥學校 |
2.3.3 中醫(yī)婦科學教材 |
2.3.4 中醫(yī)婦科學術流派 |
第3部分 附篇:嶺南名醫(yī)診治帶下病文獻資料及學術經驗整理 |
3.1 清代以前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 |
3.1.1 葛洪《肘后備急方》 |
3.1.2 盛端明《程齋醫(yī)抄撮要》 |
3.1.3 劉淵《醫(yī)學纂要》 |
3.1.4 何夢瑤《婦科輯要》(又名《婦科良方》) |
3.1.5 潘名熊《葉案括要》 |
3.2 近代嶺南醫(yī)家診治帶下病 |
3.2.1 呂楚白《婦科纂要講義》 |
3.2.2 謝澤霖《婦科學講義》 |
3.3 現代嶺南名醫(yī)診治帶下病 |
3.3.1 蔡仰高 |
3.3.2 鄭定良 |
3.3.3 梁劍波 |
3.3.4 羅元愷 |
3.4 嶺南婦科帶下病診治的主要學術論點 |
3.4.1 嶺南醫(yī)家對帶下病證濕熱所化、濕盛脾虛認識 |
3.4.2 診治帶下病,滋腎補脾養(yǎng)肝,或固本培元顧護真陰 |
3.4.3 帶下病的方藥(包括草藥)及外治方法應用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致謝 |
附件 |
詳細摘要 |
四、淺談張錫純用淮山經驗(論文參考文獻)
- [1]香港《國醫(yī)雜志》研究[D]. 何鈺怡.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21
- [2]基于數據挖掘玉液湯臨床應用的文獻研究[D]. 林呈翰.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3]慢性胃炎新加坡中藥療法臨床研究[D]. 范風英(Fam Foong Yin).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20(07)
- [4]李健頤《臨證醫(yī)案筆記》治療特色研究[D]. 張超瑞.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2020(08)
- [5]加味射干麻黃湯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研究[D]. 林興旺.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2019(03)
- [6]鄧中光治療重癥肌無力處方用藥分析[J]. 童妙然,楊曉軍,陳楚純,殷裔昌,鄧中光.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02)
- [7]導痰建瓴湯治療陰虛陽亢型H型高血壓伴高LDL血癥臨床療效觀察[D]. 劉永光.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2017(06)
- [8]《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文獻研究概略[J]. 崔俊波.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5(10)
- [9]香港趙氏調經助孕驗方研究與嶺南羅氏婦科用藥比較分析[D]. 黃德如(Wong Tak Yu Louisa).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4(05)
- [10]中醫(yī)診治帶下病學術源流探討及文獻整理研究[D]. 鄧靄靜.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4(01)
標簽:中醫(yī)論文; 女科經綸論文; 現代中醫(yī)論文; 國醫(yī)大師論文; 傅青主女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