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時尚嚴肅(ly)

時尚嚴肅(ly)

一、時髦的serious(ly)(論文文獻綜述)

趙冬旭[1](2021)在《中西比較視域下的丁西林劇作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丁西林身為物理教授,卻憑借獨樹一幟的話劇作品贏得了知識分子讀者/觀眾的普遍青睞,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本文以丁西林劇作在英語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論者之間的對話為切入點,通過對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獻的對比、文本的細讀,重新定位丁西林劇作在中國早期話劇史中的具體坐標,考察中西文化對丁西林創(chuàng)作的影響,探究歷史語境下丁西林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策略、美學傾向、編劇技法和語言主張。通過對藝術形式的革新,他創(chuàng)作了具有現(xiàn)代特征和豐厚藝術價值的作品,為中國現(xiàn)代戲劇,尤其是早期話劇建立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模式(pattern)。論文由六部分構成:緒言部分首先對研究對象丁西林予以簡要介紹。在厘清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后,提出本文的核心問題:英語世界高度認可丁西林劇作的原因為何?丁西林劇作的哪些藝術特征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繼而陳述本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意義與創(chuàng)新之處。第一章探討英語世界對丁西林劇作的接受。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英語世界不斷有人在介紹、翻譯、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劇作。無論是專題論文還是戲劇史,大都強調作家通過采用文雅的語言,融合唯美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喜劇形式,使作品擁有了獨特而雋永的藝術價值。中外論者對丁西林劇作的評價有別,體現(xiàn)了美學觀念和理論體系上的差異,從而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形式與語言也具有足以建構戲劇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討丁西林在中西文化雙重影響下的美學主張和戲劇策略,以及他在中國早期話劇史上的作用。對比中西戲劇史會發(fā)現(xiàn),中國早期新劇轉向以知識精英主導的“愛美劇”,和19世紀歐洲情節(jié)劇過渡到現(xiàn)實主義戲劇的歷史如出一轍,這其中既有西學東漸的作用,又有戲劇發(fā)展、更迭的歷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團同人都是學貫中西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作為業(yè)余愛好者進入新劇場域。他們再三申明審美愉快與藝術形式的重要性,是為了厘正前期新劇對高臺教化的過分強調。因此他們另辟蹊徑,提出了以知識分子為潛在觀眾/讀者群的新劇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戲劇主題、形式與舞臺實踐。第三章探討丁西林對西方編劇技法和喜劇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編劇上融合了西方近現(xiàn)代戲劇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題與素材,以吸引知識階層觀眾/讀者的興趣。他以戲劇的暗示性和情境為關鍵突破點,并適當“留白”以調動觀眾/讀者的能動性,從而建立起了一種以形式為重、內容居次的編劇模式。此外,他對喬裝扮演技巧的反復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人類的游戲天性和男性的欲望,這為“涕淚交零”的現(xiàn)代戲劇帶來了一絲珍貴的愉悅。其喜劇傳達出溫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國風俗喜劇的強烈諷刺精神有著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討丁西林對語言結構和文體風格所做的革新與調和。他始終致力于探索一種整合了文言與白話、中英語法的白話文,它既比純粹口語更書面文雅,又比傳統(tǒng)文言文更加活潑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語化特征。同時,他用意義豐裕、富于美感的語言構建多重的意義,增添了劇本本身的文學維度,也重現(xiàn)了修辭的價值。因此,其戲劇語言呈現(xiàn)出文學化的、跨文化的、現(xiàn)代性的特征,引領了風靡一時的“西林風”。處女作《一只馬蜂》實際上可被視作作家對其白話文試驗的一個諷喻,也是其“西林風”戲劇創(chuàng)作的開拓之作。最后,結語部分指出,通過對編劇技法與語言風格的不斷鉆研和探索,丁西林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戲性、雜糅性和現(xiàn)代性的戲劇,為中國現(xiàn)代戲劇,尤其是早期話劇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范本與模式。在以高臺教化的戲劇觀為主流的時代,丁西林踐行了與眾不同的美學與戲劇理念,其作品是獨立自足、精雕細琢的藝術,而非“主義”和“思想”的附庸。這構成了其劇作的內容狹窄化和受眾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語世界對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說還有評論家困擾于如何從丁西林的劇作中發(fā)掘出深刻的社會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夠證明它們在藝術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經蘊蓄了獨特的美學價值,為中國戲劇現(xiàn)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夢琪[2](2021)在《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VEGANSTYLE英漢翻譯實踐報告》文中指出

劉佩巖[3](2020)在《基于關聯(lián)-順應研究路向的學術文本翻譯策略 ——《翻譯簡介》翻譯實踐報告》文中研究指明學術翻譯對促進國家間學術研究交流至關重要,然而,在我國的學術文本引進和翻譯中始終伴隨著譯本的質量問題。因此,本報告將從改善學術文本翻譯質量的角度,以翻譯學原著《翻譯簡介》為素材,在實踐中探討可行的翻譯策略?!斗g簡介》一書由英國牛津大學英語和比較批評教授馬修·雷諾茲為牛津大學出版社“通識讀本”系列叢書撰寫。該書從引人深思的視角,結合真實事件案例和當下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讀者展現(xiàn)了歷久彌新翻譯學的大致輪廓。《翻譯簡介》兼具學術性和啟發(fā)性,希望其漢譯本能為學界注入新的動力。本報告基于李占喜提出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路向,并參照該理論框架內譯文讀者認知和諧的語用翻譯策略選擇原則,從詞匯、句法和語篇層面,對《翻譯簡介》漢譯中使用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從而補充了此前僅以關聯(lián)理論或順應理論單一視角分析學術翻譯策略造成的不足。借此,既保障原文作者意圖的順利傳達,又實現(xiàn)譯文讀者的認知和諧,解決了譯者在翻譯中遇到的如何解讀原作者意圖來提高翻譯準確性以及如何讓譯文更容易被譯文讀者理解接受的問題。本報告借助案例分析,歸納出以下可適用于學術文本的翻譯策略:在詞匯層面,可借助替代、直接翻譯與增加蘊含、直接翻譯與間接翻譯的合用、直接翻譯與增加腳注和直接翻譯來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并實現(xiàn)譯文讀者的認知和諧;在句法層面,可通過直接翻譯、語句重塑和直接翻譯與間接翻譯的合用,盡量保全原文寫作風格,并滿足譯文讀者的審美期待和接受程度;在語篇層面,可通過增加和刪除語篇標記語來加強譯本內部邏輯關系,從而提升譯文的銜接和語篇性。

裴紅幸[4](2020)在《漢越俚語比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俚語(Slang)是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化的詞語,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長期以來,漢、越俚語對比并未得到語言學者的應有關注,關于漢、越俚語研究的書籍、資料目前仍然比較稀缺。正因為如此,本人以“漢、越俚語比較研究”為題開展分析和研究。漢、越俚語的共同點有:首先,從語音來看,漢、越俚語的音節(jié)結構有很多相同之處。如漢、越俚語的音節(jié)結構都有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五音節(jié)等幾種主要形式;其次,從分類來看,漢、越俚語的分類都有音節(jié)構成分類和內容分類;最后,在表達方面,越南俚語借鑒了大量漢語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脈與基因當中,使之發(fā)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漢、越俚語的不同點有:首先,在語法結構方面,漢語俚語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變成罵人的載體,如:書呆子、垃圾、賊等。但是越南語俚語的結構是“??+X”(東西+X)(其中X指被罵者的缺點);其次,在分類方面,漢、越俚語的分類大致一樣,但是小類里面的內容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再次,在構成方面,漢語俚語中的大部分來源于社會方言和社會流行語,而越南語俚語中的大部分來源于原有詞語的詞義改變;最后,在語義表達方面,漢語俚語的語義表達主要有字義與實義、本義與喻義、并義與偏義的特點,而越南語俚語的語義表達的主要特點是多義性和轉義性。漢、越俚語之間之所以有諸多共同點和不同點,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俚語產生于現(xiàn)實的生活,是人類思維的表現(xiàn)。中國和越南山水相連,在歷史上有過頻繁的人類活動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語是各自國家的歷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實反映,有各自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歷程,從而產生了各自的特色。論文的目的在于通過漢越俚語的比較研究,一方面為相關學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素材、線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國和越南的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漢語的越南學生進一步了解漢語俚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語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種種障礙,減少文化沖突,使他們能夠增強學習漢語的興趣,并自如地運用漢語俚語。

曹夢琦[5](2020)在《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簡·奧斯?。杭彝ビ涗洝罚ü?jié)選)漢譯實踐報告》文中研究說明關聯(lián)理論是斯波伯和威爾遜提出的有關交際的認知理論。威爾遜的學生厄內斯特.格特率先把關聯(lián)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中。經過潛心研究,格特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對翻譯進行了統(tǒng)一解釋。在關聯(lián)理論中,翻譯被認為是原文作者、譯者、譯入語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翻譯是一種推理過程,譯者的責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企盼相吻合?!逗啞W斯汀:家庭記錄》是英國學者勒費伊的一部關于簡奧斯汀家庭生活的傳記,在英國被公認為最真實客觀的官方傳記。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簡及其家庭成員的成長經歷、生活故事,其中有大量的人物和著作名稱,也涉及到很多文化語境,在翻譯時要仔細斟酌。本文從詞法和句法兩個方面研究了《簡·奧斯汀:家庭記錄》語言特征的翻譯。從詞法方面可以從詞性轉換和詞義的語境化來進行分析,句法方面從順譯法、變序法、拆分法以及綜合法來分析。最后歸納了翻譯經驗與教訓及有待解決的問題。詞句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語境的翻譯是翻譯實踐中的一大難點,譯者在不斷提高文字功底的同時,要加強自己的文化知識儲備,同時深入學習翻譯理論。

劉芳弛[6](2020)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研究 ——以“抖音”為例》文中指出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及推動,短視頻憑借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契合了受眾碎片化的閱讀需求,自誕生后就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傳播媒介的主流。在這期間誕生了一批諸如“抖音”、“快手”、“秒拍”等眾多短視頻類移動應用,而“抖音”憑借其多元的音樂、豐富的內容、有趣的玩法在眾多短視頻應用中脫穎而出,吸引著海內外眾多用戶,成為短視頻領域的佼佼者。本文既從商業(yè)、市場的角度,又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希望能對短視頻及行業(yè)的健康良性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首先,本文對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進行了界定,并從技術發(fā)展、國家政策支持、巨額資金融入短視頻市場三個方面對“抖音”的興起原因進行了分析。然后闡述了短視頻類移動應用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其內容分類。另外,筆者根據“抖音”的發(fā)展特征,將“抖音”的三個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進行了梳理,并論述了“抖音”如日中天的發(fā)展現(xiàn)狀。其次,論文從商業(yè)、市場的角度闡述了“抖音”成功的關鍵所在?!岸兑簟闭峭ㄟ^其準確的產品定位,用鮮明的酷炫、美好的產品特色滿足了以年輕人為主的目標用戶的需求,從而在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站穩(wěn)腳跟之后,抖音”又通過邀請人氣明星入駐、與廣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有嘻哈》等綜藝節(jié)目合作、舉辦豐富有趣的線上線下活動等有力的推廣策略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從而“抖音”占據了半壁江山,成為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大贏家。本文還從目前研究鮮有涉及的藝術設計角度的對“抖音”移動應用的信息架構、視覺風格和交互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岸兑簟闭鴾\的信息架構與其強大的推薦算法相結合,滿足了用戶高效獲取喜愛信息的需求,因此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與喜愛。筆者通過“抖音”的色彩、logo、功能圖標等多種元素,分析了其酷炫、簡潔的視覺風格。并且分別對“抖音”交互設計中的交互引導設計、交互手勢設計和交互反饋設計進行了仔細分析,總結出“抖音”簡單、易操作并且使用戶沉浸感強的交互設計特點。最后,筆者針對“抖音”目前所存在的內容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操作功能不夠完善以及廣告方面投放密集和虛假情況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本文通過藝術設計和商業(yè)兩個角度,全方面的分析了“抖音”成功的原因,并且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為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產品定位、設計以及推廣提供了參考依據和可行性建議,以期促進短視頻行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

謝蕓蕓[7](2020)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純真的人:愛人情史》英譯漢實踐報告》文中研究指明《純真的人:愛人情史》是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的作品,劉易斯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的生動寫照。他擅長運用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和語言描寫,批判資產階級的市儈生活并以諷刺詼諧的方式來再現(xiàn)美國的社會風貌?!都冋娴娜?愛人情史》寫于1917年,描述了一對相愛的老夫婦在旅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商機,于是自己在度假村開了一家茶館的故事。通過描述旅途及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了美國中西部的小鎮(zhèn)生活,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美國中西部地方風情,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征。由于中西語言特點、文化背景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如何在精準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又力圖最大程度再現(xiàn)原作家的文體風格將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難題之一。本報告基于《純真的人:愛人情史》前六章翻譯實踐撰寫完成。小說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范疇,文學翻譯追求用最貼切、最自然的語言再現(xiàn)原文,力圖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獲得相同的閱讀感受和情感體驗,這與奈達提倡的“讀者反應論”相契合?!肮δ軐Φ取弊非笳Z言文化間的翻譯對等,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對等關系,提倡使用最地道的譯入語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重視語言的交際意義。運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文學翻譯,打破了語言在形式上的束縛,有利于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促進文化的交流傳播。因此,運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文學翻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在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對于文學翻譯的指導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在詞匯方面,對于小說中的名詞,形容詞、代詞及文化負載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努力找到最佳對應詞,實現(xiàn)詞匯對等;在句法層面,譯者充分考慮讀者反應,保證譯文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在文體層面,筆者主張在譯文中再現(xiàn)作家詼諧諷刺的風格,使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效果,最終實現(xiàn)文體對等。

王雨倩[8](2020)在《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 ——以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翻譯為例》文中指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是文化交流的橋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擴大,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變得更加重要。外國文學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能夠促進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所以,文學作品的翻譯十分重要。小說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近年來,大量英文小說涌入國內,英文小說的翻譯也受到廣泛的關注。英譯漢的原文本是小說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可譯為《圣誕回家》),其作者是派翠西亞·斯坎倫(Patricia Scanlan),于2014年出版。它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艾莉森遭遇失業(yè)打擊之后,逐漸意識到家庭的溫暖。此次翻譯實踐報告節(jié)選的文本是此小說的第一章到第五章。小說文風細膩,以第三人稱敘述,對話較多,通俗易懂,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使用頻繁。因此,譯者將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漢譯作為此次翻譯實踐報告的切入點。英語中代詞的分類含有物主代詞,而漢語則沒有物主代詞,一般會用“你的”、“我的”、“你們的”之類的詞來表示,不過在用漢語表示英語的物主代詞時,“我的”、“你的”之類詞語中的“的”字往往可以省略(陳定安,2000)。因此翻譯的難點在于漢語中沒有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這一語法名詞,但對于英語中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表示,漢語會產生多個變體,也就是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漢譯會呈現(xiàn)多樣化,那么翻譯時應該如何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呢?譯者首先將文本中的形容詞物主代詞修飾的名詞進行分類,然后針對修飾名詞類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期找到更適合的翻譯方法。

曹艷霞[9](2020)在《翻譯美學理論指導下《想……》(節(jié)譯)的英漢翻譯實踐報告》文中認為《想……》是當代英國小說家戴維·洛奇創(chuàng)作的一部意識流小說。該小說采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等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主人公拉爾夫的思維實驗和海倫的日記展現(xiàn)了人物真實的意識活動,揭示出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沖突與對話。值得一提的是,《想……》在語音、詞匯和句子層面上體現(xiàn)出意識流作品的獨特魅力,同時包含大量的審美信息。為了再現(xiàn)源文本的審美信息,本文以《想……》的漢譯為基礎,結合翻譯美學理論,分析了審美客體在語音、詞匯和句子層面的審美信息,并通過具體實例討論了“模仿”、“改寫”和“增補”等策略在忠實再現(xiàn)源文本審美信息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本文認為,翻譯美學理論對《想……》及其他意識流小說的解讀和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郭瑋鈺[10](2020)在《符號消費視角下農村青年結婚消費研究 ——以邯鄲市X村為例》文中認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促使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人們消費的不僅是商品的實用價值,而且更加關注商品所具有的代表身份、地位、品味和個性的符號象征價值。本文依據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利用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選取邯鄲市X村結婚青年及其父母為主要調查對象,分析農村青年結婚符號消費表現(xiàn)和特征,挖掘結婚符號消費行為的多重原因,以及過度符號消費對青年自身、家庭和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提出相關切實可行的建議?,F(xiàn)階段農村青年的結婚消費中具有明顯的符號消費意味,人們消費的關注點已由物品的實用價值轉向符號價值和象征意義,具有符號象征意義的結婚物品深受農村青年的關注并出現(xiàn)在結婚消費的各個階段。另外,農村青年結婚消費的水準逐年提高,變得更加熱衷品牌和追求時尚,結婚消費逐漸向高品質、大品牌、時尚化的符號消費轉變。農村青年的結婚符號消費行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與農村青年的尊重需要、消費心理轉變密不可分;第二,家庭子女數(shù)量減少、消費重心由父母養(yǎng)老轉移到子女婚事以及經濟收入的增加,都對符號消費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消費文化、“面子”觀念、社區(qū)情理的影響以及市場導向的作用,都是農村青年結婚符號消費的重要原因。結婚消費中過度關注物品的符號價值,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僅會對農村青年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造成誤導,對其心理健康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會使部分農村青年因刻意追求符號消費帶來虛榮感和滿足感,卻忽視結婚的真正意義;還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甚至導致部分家庭關系緊張;容易滋長農村社會不良風氣,使得結婚中攀比炫耀、奢侈浪費等現(xiàn)象越發(fā)普遍,造成社會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因此,筆者針對上述負面影響提出了三條具體建議:加強青年自我教育、改變家庭消費觀念和凈化社會民俗風氣,倡導理性和適度的結婚消費觀,正確引導農村青年的結婚消費行為。

二、時髦的serious(ly)(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時髦的serious(ly)(論文提綱范文)

(1)中西比較視域下的丁西林劇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選題緣起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內容與問題
    四、研究理論與方法
    五、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丁西林劇作的內容與形式之爭
    一、英語世界的高度認可
    二、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標準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學主張與戲劇策略
    一、早期新劇的發(fā)展與轉折
    二、知識精英的涉足與論爭
        (一) 吸納中西與文理的學問
        (二) 批判“教條主義”的戲劇觀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學
    三、關注受眾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
        (一) 明確潛在的觀眾與讀者
        (二) 探索戲劇的主題與形式
        (三) 試驗小劇場的制度與舞臺
第三章 丁西林對編劇技巧的移植
    一、營造戲劇的暗示性
        (一) 強調作家—觀眾的雙向交流
        (二) 編織“經濟節(jié)約”的人物對話
        (三) 留有空白與距離的戲劇結尾
    二、發(fā)揮情境的重要性
        (一) 建立對話與情境的關系
        (二) 激發(fā)觀眾與情境的共鳴
    三、重塑喜劇的精神
        (一) 釋放游戲的天性
        (二) 表達男性的欲望
第四章 丁西林對戲劇語言的革新
    一、對文白詞匯與中西語法的雜糅
    二、對勻稱結構與多維意義的雕琢
    三、《一只馬蜂》:“西林風”的開拓之作
結論: 獨辟蹊徑的戲劇創(chuàng)作模式
附錄一 丁西林年表
附錄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附錄三 情境喜劇《壓迫》:丁西林編劇藝術札記
參考文獻
致謝

(3)基于關聯(lián)-順應研究路向的學術文本翻譯策略 ——《翻譯簡介》翻譯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
    1.2 Translation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Bilingual terminology
        2.1.2 Translation tool
        2.1.3 Dictionaries and references
    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3. Literature Review
    3.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ext
    3.2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cademic text based on relevance andadaptation theories
4.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levance-Adjustabi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RATA)
    4.1 Relevance-Adjustabi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4.2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ATA
        4.2.1 Direct translation
        4.2.2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4.2.3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
        4.2.4 Replacement of cultural image
        4.2.5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5 Strategie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5.1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5.1.1 Substitution
        5.1.2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5.1.3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5.1.4 Direct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
        5.1.5 Direct translation
    5.2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5.2.1 Direct translation
        5.2.2 Recasting
        5.2.3 Combina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
    5.3 RATA-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textual level
        5.3.1 Discourse marker supplement
        5.3.2 Discourse marker omission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6.2 Major finding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4)漢越俚語比較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內容與價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價值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
        一、中國俚語研究現(xiàn)狀
        二、越南俚語研究現(xiàn)狀
        三、漢語與其他語言的俚語比較研究現(xiàn)狀
        四、漢、越俚語比較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研究理論、研究方法、語料來源
        一、研究理論
        二、研究方法
        三、語料來源
    第四節(jié) 俚語的界定、研究范圍及目標
        一、俚語的界定
        二、研究范圍
        三、研究目標
    第五節(jié) 選題理由、研究意義及創(chuàng)新之處
        一、選題理由
        二、研究意義
        三、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 俚語的概況、形成機理及其與其他詞語的聯(lián)系
    第一節(jié) 俚語的性質和特點
        一、俚語的性質
        二、俚語的特點
        三、俚語的特殊性
        四、與漢語俚語對應的越南語俚語
    第二節(jié) 俚語在詞語中的功能
        一、文化認同功能
        二、交際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時尚展現(xiàn)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節(jié) 俚語的分類及傳播方式
        一、俚語的分類
        二、俚語傳播與擴散的方式
    第四節(jié) 漢越俚語的產生與形成機理
        一、俚語的緣起
        二、俚語的形成機制
        三、漢越俚語形成機理的對比
    第五節(jié) 俚語與俗語、行話、黑話、詈詞及流行語的聯(lián)系
        一、俚語與俗語的異同
        二、俚語與行話、黑話、詈詞與流行語的不同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漢越俚語的結構對比
    第一節(jié) 漢越俚語構成方式比較
        一、漢越俚語的結構對比分析
        二、漢越俚語的句法功能對比分析
    第二節(jié) 漢越俚語的語音結構對比
        一、單音節(jié)詞
        二、同音詞比重差異
        三、聲調差異
        四、疊詞
        五、語素重組帶來的音節(jié)差異
    第三節(jié) 漢越俚語構造形式的異同
        一、漢語俚語構造形式
        二、越南語俚語構造形式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漢越俚語的修辭方式對比
    第一節(jié) 俚語中的修辭方式
        一、漢語俚語的修辭方式
        二、越南語俚語的修辭方式
        三、漢越俚語修辭方式的對比
    第二節(jié) 俚語修辭的來源分析
        一、來源一——顏色
        二、來源二——動物
        三、來源三——植物
    第三節(jié) 俚語修辭方式在口語表達中的效果
        一、適配環(huán)境
        二、結合對象
        三、注重內容
    第四節(jié) 俚語修辭方式在文學作品中的舉例說明
        一、漢語俚語在文學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語在文學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漢越俚語文化內涵對比
    第一節(jié) 漢越俚語的思維方式
        一、辯證思維
        二、意象思維
    第二節(jié) 漢越俚語展現(xiàn)的人民思想意識對比
        一、漢、越俚語所反映的世界觀與宗教信仰
        二、漢、越俚語所反映的價值觀
    第三節(jié) 俚語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會生活類俚語中的哲理
        二、經濟生活類俚語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類俚語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類俚語中的哲理
    第四節(jié) 漢越俚語中的民族風俗
        一、風俗介紹
        二、例子說明
    第五節(jié) 漢越俚語中的農業(yè)民俗
        一、俚語中表達相似的農業(yè)意象
        二、俚語中含有不同的農業(yè)意象
    第六節(jié) 漢越俚語中的數(shù)字文化
        一、文化內涵相同的表達
        二、文化內涵不同的表達
        三、文化內涵相近或相近的表達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統(tǒng)計的漢越俚語對應的表達形式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后記

(5)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簡·奧斯?。杭彝ビ涗洝罚ü?jié)選)漢譯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translating material
    2.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ng this material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3.2 Post-translation review and revision
Chapter Four Analysis framework
    4.1 Literature review
    4.2 Theoretical framework
        4.2.1 Basic concepts of Relevance Theory
        4.2.2 Optimal relevance
        4.2.3 Translation is a dual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Chapter Five Case Analysis
    5.1 On the lexical level
        5.1.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5.1.2 Contextualization
    5.2 On the syntactic level
        5.2.1 Synchronizing
        5.2.2 Reversing
        5.2.3 Splitting
        5.2.4 Integration of the above strategi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Personal gains
    6.2 Problems to be solved
    6.3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6)新媒體語境下的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研究 ——以“抖音”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3.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方法
    1.5 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
2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概述
    2.1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發(fā)展概況
        2.1.1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界定
        2.1.2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發(fā)展原因
        2.1.3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發(fā)展現(xiàn)狀
        2.1.4 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的內容分類
    2.2 “抖音”移動應用的發(fā)展歷程與現(xiàn)狀
        2.2.1 “抖音”的發(fā)展歷程
        2.2.2 “抖音”的現(xiàn)狀
3 “抖音”的產品定位
    3.1 “抖音”的產品特色
    3.2 “抖音”的目標用戶
4 “抖音”移動應用的設計特點
    4.1 高效獲取信息的架構形式
    4.2 酷炫、簡潔的視覺風格
    4.3 友好的交互設計
        4.3.1 明確的交互引導設計
        4.3.2 簡單、易操作的交互手勢設計
        4.3.3 直觀、生動的交互反饋設計
5 “抖音”的推廣策略
    5.1 邀請明星入駐
    5.2 廣告宣傳
    5.3 活動推廣
6 “抖音”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6.1 “抖音”移動應用的問題
        6.1.1 內容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
        6.1.2 操作功能不夠完善
        6.1.3 廣告投放過于密集
    6.2 “抖音”移動應用的解決對策
        6.2.1 鼓勵原創(chuàng),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資金扶持
        6.2.2 進行用戶調研,完善操作功能
        6.2.3 適當投放廣告,重視內容審查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7)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純真的人:愛人情史》英譯漢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1 Literature Review
    1.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2 Sinclair Lewis and The Innocents:A Story for Lovers
    1.3 The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hapter2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2.1 Project Background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2.3 Translation Plan
    2.4 Task Process
        2.4.1 Pre-translation
        2.4.1.1 Background Knowledge
        2.4.1.2 Translation Tool Preparations
        2.4.2 While-translation
        2.4.2.1 Translation Process
        2.4.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2.4.3 Post Translation
Chapter3 Case Studies
    3.1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3.1.2 Translation of Pronouns
        3.1.3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3.1.4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oaded Words
    3.2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Dialogues
    3.3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at Stylistic Level
        3.3.1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3.3.2 Translation of Irony
Conclus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8)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 ——以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翻譯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Abstract
摘要
1.Introduction
2.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2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3.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 Pre-translation
    3.2 During-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4.Case Analysis
    4.1 Possessive adjectives+concrete nouns
    4.2 Possessive adjectives+adjectives or numerals+concrete nouns
    4.3 Possessive adjectives+abstract nouns
5.Summary
    5.1 Summary of translating
    5.2 Shortcoming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9)翻譯美學理論指導下《想……》(節(jié)譯)的英漢翻譯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Main Contents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2.1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utside China
        1.2.2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
    1.3 Aesthetic Constituent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1.3.1 Aesthetic Object
        1.3.2 Aesthetic Subject
        1.3.3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Chapter Two Features of Thinks…
    2.1 Introduction to David Lodge and Thinks…
        2.1.1 David Lodge and his Aesthetic Thoughts
        2.1.2 Introduction to Thinks…
    2.2 Features of the Text
        2.2.1 Phonetic Feature
        2.2.2 Lexical Feature
        2.2.3 Syntactic Featur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3.1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3.2 Imitation
        3.2.1 SL-oriented Imitation
        3.2.2 TL-oriented Imitation
    3.3 Rewriting
        3.3.1 Rewriting Phrase
        3.3.2 Rewriting Sentence Structure
    3.4 Amplification
    3.5 Summary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10)符號消費視角下農村青年結婚消費研究 ——以邯鄲市X村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綜述
        1.3.1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1.3.2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1.3.3 簡要評述
    1.4 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
        1.4.1 概念界定
        1.4.2 符號消費理論
    1.5 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點
        1.5.1 研究方法
        1.5.2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調研地點及調研對象概況
    2.1 調研地點選擇
    2.2 調研地點概況
        2.2.1 W縣和Y鎮(zhèn)概況
        2.2.2 X村概況
    2.3 調研對象概況
第三章 X村青年結婚消費中符號消費的表現(xiàn)及特征
    3.1 X村青年結婚消費中符號消費表現(xiàn)
        3.1.1 婚前籌備
        3.1.2 婚禮過程
        3.1.3 婚后答謝和“度蜜月”
    3.2 X村青年結婚消費中符號消費特征
        3.2.1 熱衷品牌
        3.2.2 追求時尚
第四章 X村青年結婚消費中符號消費的原因
    4.1 個人層面
        4.1.1 尊重需要
        4.1.2 心理轉變
    4.2 家庭層面
        4.2.1 子女數(shù)量減少
        4.2.2 消費重心轉移
        4.2.3 經濟收入增加
    4.3 社會環(huán)境層面
        4.3.1 消費文化
        4.3.2 “面子”觀念
        4.3.3 社區(qū)情理
        4.3.4 市場導向
第五章 農村青年結婚消費中符號消費的影響
    5.1 農村青年層面
        5.1.1 對青年消費觀念的影響
        5.1.2 對青年消費方式的影響
        5.1.3 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5.2 農村家庭層面
        5.2.1 對家庭經濟的影響
        5.2.2 對家庭關系的影響
    5.3 農村社會層面
        5.3.1 滋長社會不良風氣
        5.3.2 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主要結論
    6.2 對策建議
        6.2.1 加強青年自我教育
        6.2.2 改變家庭消費觀念
        6.2.3 凈化社會民俗風氣
參考文獻
附錄一:訪談提綱
附錄二:訪談對象基本情況表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時髦的serious(ly)(論文參考文獻)

  • [1]中西比較視域下的丁西林劇作研究[D]. 趙冬旭.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1(09)
  • [2]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VEGANSTYLE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 秦夢琪. 浙江理工大學, 2021
  • [3]基于關聯(lián)-順應研究路向的學術文本翻譯策略 ——《翻譯簡介》翻譯實踐報告[D]. 劉佩巖.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0(03)
  • [4]漢越俚語比較研究[D]. 裴紅幸. 廣西民族大學, 2020(08)
  • [5]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簡·奧斯?。杭彝ビ涗洝罚ü?jié)選)漢譯實踐報告[D]. 曹夢琦.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0(02)
  • [6]新媒體語境下的短視頻類移動應用研究 ——以“抖音”為例[D]. 劉芳弛. 北京印刷學院, 2020(08)
  • [7]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純真的人:愛人情史》英譯漢實踐報告[D]. 謝蕓蕓. 山東建筑大學, 2020(09)
  • [8]Coming Home for Christmas(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 ——以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翻譯為例[D]. 王雨倩. 山西師范大學, 2020(07)
  • [9]翻譯美學理論指導下《想……》(節(jié)譯)的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 曹艷霞. 蘭州大學, 2020(01)
  • [10]符號消費視角下農村青年結婚消費研究 ——以邯鄲市X村為例[D]. 郭瑋鈺. 河北大學, 2020(08)

標簽:;  ;  ;  ;  ;  

時尚嚴肅(ly)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