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

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

一、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論文文獻綜述)

王莉蓉[1](2021)在《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與試驗系統(tǒng)研究》文中認為本文針對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優(yōu)勢,例如覆蓋面比較廣、信息服務形式具有多樣性、較高的頻率效益等,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并簡單介紹了合理運用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與試驗系統(tǒng)的重要價值,提出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與試驗系統(tǒng)的具體運用要點和注意事項,能夠確保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得到良好應用,提升廣播信號資源的利用率,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幫助和參考。

姚宇晨[2](2019)在《ATSC數字信號模擬的研究與實現》文中提出隨著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數字廣播電視傳輸系統(tǒng)的研究、標準的制定等進展迅速。數字地面廣播電視因其傳輸效率高、抗干擾能力強、便攜與成本低等優(yōu)點受到廣泛關注。美國高級電視業(yè)務顧問委員會于1995年9月15日正式通過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ATSC)數字電視國家標準,這是數字電視廣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ATSC協議標準的信源編碼采用AC-3音頻壓縮技術和MPEG-2視頻壓縮技術,信道編碼采用網格編碼,調制方式采用VSB調制技術。ATSC標準提供了兩種模式:地面廣播模式(8VSB)和高數據率模式(16VSB)。本論文主要研究地面廣播模式,在美國地面頻道規(guī)劃6MHz的高頻RF頻帶內,ATSC傳輸符號率可達10.7623MS/s,凈荷碼率為19.28Mb/s,它可以攜帶1套HD或3至5套SD電視節(jié)目,也可用于數據傳輸。本文主要討論了ATSC系統(tǒng)中的關鍵技術,特別是對ATSC信道編碼與調制部分,詳細論述了ATSC系統(tǒng)中物理層信道編碼與調制等關鍵技術的原理以及C/C++算法實現。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ATSC系統(tǒng)原理研究根據ATSC相關協議對ATSC發(fā)射系統(tǒng)原理進行深入研究與論述,設計ATSC各功能模塊,主要模塊包括:數據加擾、RS編碼、數據交織、網格編碼、多路復用、VSB調制等。探討數字地面廣播最新標準,ATSC的演進版ATSC3.0的最新進展。2、ATSC數字信號模擬與發(fā)射系統(tǒng)實現通過C/C++語言實現ATSC各模塊功能,并詳細說明了各功能具體的算法實現,以及其中的關鍵函數與關鍵參數意義。將各個模塊搭建在一起,設計ATSC發(fā)射系統(tǒng),實現ATSC數字信號模擬,生成ATSC數字基帶IQ數據,以微波矢量信號發(fā)生器AV1465為硬件發(fā)射平臺,將基帶IQ數據導入微波矢量信號發(fā)生器,在AV1465任意波模式下實現ATSC數字射頻信號發(fā)射。3、基于深度學習的通信信號自動調制識別技術本文提出一種算法,應用自編碼技術進行特征提取,獲得具有較好的抗干擾能力的特征集,然后使用BP神經網絡對經過篩選的特征進行分類識別,實現了MQAM通信信號調制模式自動識別,且分類識別效果良好,計算復雜度低。本論文工作對于搭建基于軟件無線電臺的ATSC廉價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以及對于通信信號調制模式自動識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胡杰[3](2017)在《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研究》文中研究說明我國與美國、歐洲、日本在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研究已經角逐了很長一段時間,"標準"的主導力量成為彰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因為數字電視地面廣播還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其在國內的運用及推廣受到了一定阻礙。而且,我國地面數字電視標準的建立仍處于不確定的混亂狀態(tài)。由此,本文在軟件無線電技術的基礎上,對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進行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孫緒望[4](2017)在《分布式數字廣播電視外輻射源雷達接收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文中指出外輻射源雷達是近二十多年來雷達領域熱門研究課題之一,長期以來外輻射源雷達技術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研究,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投入大量精力不斷探索,也取得了一定先進成果。外輻射源雷達可利用的第三方照射源資源非常豐富,包括廣播電視基站、衛(wèi)星、通訊基站、無線局域網等等,其中以數字廣播電視信號作為照射源的外輻射源雷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并且得到了各研究機構深入研究。單發(fā)單收結構的雙基地外輻射源雷達理論方法及系統(tǒng)設計已日臻成熟,分布式多基地結構是外輻射源雷達的發(fā)展趨勢。分布式結構可以有效彌補外輻射源雷達照射源不受控的不足,提升外輻射源雷達的綜合性能。新一代的數字廣播電視廣泛采用網絡化覆蓋方式,如中國DTMB/CMMB/CDR、歐洲DVB-T/DAB等,這為外輻射源雷達分布式組網探測提供了天然條件,同時也對外輻射源雷達系統(tǒng)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外輻射源雷達系統(tǒng)是由多個有關聯的單元雷達接收系統(tǒng)組成的,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單元雷達接收機的設計,然后還需考慮接收站與照射源、多個單元接收站之間的同步問題,主要包括頻率和時間同步。本文針對我國數字廣播電視信號和外輻射源雷達結構特點,設計并實現了一套分布式數字廣播電視外輻射源雷達接收系統(tǒng)。論文首先介紹了外輻射源雷達接收機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外輻射源雷達探測原理,分析了系統(tǒng)設計的難點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方案,然后詳細闡述了系統(tǒng)設計方案和實現過程,并展示了設計實物。針對分布式系統(tǒng)的同步問題,首先分析了系統(tǒng)同步需求,結合數字廣播電視發(fā)射系統(tǒng)的同步原理,設計了基于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授時技術的同步方案,然后利用CMMB信號幀結構特殊性,提出了一種系統(tǒng)同步測試方法。最后測試了該系統(tǒng)基本性能,并展開了分布式多站實驗,通過實測數據分析,驗證了該系統(tǒng)的可靠性。

魯普天[5](2017)在《DVB-T發(fā)射系統(tǒng)的實現及其在醫(yī)學圖像傳輸中的應用》文中研究表明數字地面電視廣播具有實現成本低、發(fā)送接收靈活和覆蓋范圍廣等優(yōu)點,DVB-T是目前世界上應用范圍最廣泛的數字地面電視廣播系統(tǒng),由歐洲數字廣播電視組制定開發(fā)。該系統(tǒng)提供了多種參數選擇的組合,可以適應高斯信道以及各種多徑信道下視頻圖像的傳輸,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抗失真能力。本文主要論述DVB-T系統(tǒng)中多載波傳輸OFDM調制技術的原理和關鍵技術,對DVB-T信道編碼部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有:詳細闡述了OFDM調制的工作原理和實現方法,介紹了幾種OFDM調制中的關鍵技術及這些技術在信號傳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如導頻技術、循環(huán)前綴技術和同步技術,提出了一種新的實現復雜度低,不占據額外帶寬的定時同步方法。重點介紹了DVB-T系統(tǒng)OFDM幀結構和信道編碼部分各功能模塊的原理,給出了各模塊具體的算法實現,這些模塊主要包括:能量驅散、RS編碼、卷積交織、卷積編碼、符號交織、比特交織、星座映射、參考信號和OFDM調制。列出了這些模塊中主要C++功能函數和關鍵參數,統(tǒng)一了各模塊函數的接口,實現數字基帶數據的生成。針對醫(yī)療系統(tǒng)的應急通信需求,結合醫(yī)學圖像的傳輸背景和編碼特點,給出了通過DVB-T系統(tǒng)傳輸幾種不同醫(yī)學圖像的方法,通過微波矢量信號發(fā)生器驗證的系統(tǒng)的正確性。論文工作對于建立基于軟件無線電平臺DVB-T廉價系統(tǒng),以及嘗試DVB-T在醫(yī)學中應用,如傳輸醫(yī)學圖像和其他生理信號數據,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趙軍,李建偉[6](2017)在《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應用分析》文中指出文章研究了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應用效益,首先從數字廣播電視和無線電技術出發(fā),對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技術的作用進行分析;其次在上述基礎上研究了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系統(tǒng)的平臺架構和核心技術,并結合實踐經驗全面挖掘了軟件無線電技術在數字廣播電視中的應用效益。

趙唯思[7](2016)在《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關鍵技術研究》文中研究說明本文研究適用于地面數字電視廣播(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DTTB)系統(tǒng)的全球漫游關鍵技術。針對下一代廣播網漫游面臨的難點問題,重點研究其涉及的兩項關鍵技術: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用戶全球漫游系統(tǒng)構架與其對應的機制策略,以及多標準地面數字電視傳輸信號調制體制的高效檢測與識別方法。首先,論文介紹了廣播用戶全球漫游的研究背景與意義,總結了全世界現有的四類DTTB標準的發(fā)展歷程與演進方向;針對廣播全球漫游面臨的三項關鍵難題技術問題,包括:用戶終端跨區(qū)域漫游、信號類型檢測識別、多標準融合接收機,分析了研究擬采取的解決思路和技術路線;重點剖析了現有四類DTTB標準的系統(tǒng)架構與技術實現特點,比較總結了這些系統(tǒng)傳輸標準的基本信號幀結構特征。其次,分析闡述了現有移動通信網絡采用的典型漫游方法及對應的實現框架流程,總結了廣播漫游與移動通信網漫游之間的關鍵性差異;以此為基礎,基于廣播移動用戶終端位置管理、認證信息交互、信息安全性保障三方面的系統(tǒng)構架需求,提出了一種針對DTTB系統(tǒng)的廣播用戶全球漫游方案,給出了方案詳細的流程構架、處理步驟、以及系統(tǒng)各關鍵模塊的實現說明。在所提方案中,各個運營商建立起相互協作的用戶終端賬戶信息的存儲、管理與更新功能機制;并在認證通信中采取非對稱加密措施,以保障漫游消息傳遞的安全性,實現地面數字電視用戶移動終端在漫游地安全可靠的完成漫游注冊,從而接受漫游地區(qū)域內的地面數字電視服務。最后,本文從無線信號特征檢測與模式識別的基本原理出發(fā),首先基于正交頻分復用OFDM信號的漸進高斯統(tǒng)計特征,分析了基于小波變換的單載波/多載波信號盲檢測方法;進一步,針對盲檢測在惡劣衰落信道條件下性能較差的問題,通過發(fā)掘不同地面數字電視標準所插入訓練序列─循環(huán)前綴(Cylic Prefix,CP)與偽隨機序列(Pseudo Noise,PN)的結構性特征,分別提出了一種基于CP-OFDM信號的多載波信號檢測與識別方案(針對DVB-T/T2與ISDB-T信號),以及四種基于特殊PN幀頭序列的信號檢測與識別方案(針對DTMB的3類幀頭模式與ATSC信號)。論文深入分析了方案所涉及的信號相關性檢測、概率假設檢驗模型、檢測統(tǒng)計量及判決門限優(yōu)化等關鍵問題,并基于Matlab仿真給出了充分的性能驗證結果。

李飛[8](2016)在《DTMB信號頻譜感知算法研究及基于USRP的實現》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革新與優(yōu)化,人們對移動終端的使用越發(fā)的頻繁,進而需要提供更多的頻譜資源供移動終端進行數據通信。但是,一方面,我國的移動通信頻譜資源增長十分緩慢,難以應付日益增長的業(yè)務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分配的移動通信頻譜資源中又大多是極高頻段的頻譜資源,由于頻譜相對較高,通信距離就會相應較短,進而導致需要大量的額外站點進行通信,增加了通信成本,降低了終端的移動性。綜合以上兩點,解決日益增長的移動通信業(yè)務需求,不僅需要更多的無線頻譜資源,而且需要所獲得頻譜資源是優(yōu)質的低頻資源。首先針對我國電視頻段使用的頻譜資源利用率很低的情況,考慮利用認知無線電技術將電視頻段的頻譜復用給移動終端進行無線通信。然后,本課題對國內數字電視頻段的信號進行了感知算法的研究。通過分析DTMB信號的信號特點設計了對應的感知算法,并在低信噪比條件下取得了了良好的性能表現。為了對所設計的算法進行合理的分析,我們結合軟件無線電技術,將所設計的算法在硬件平臺上進行實現與驗證。本文首先介紹了所采用的USRP軟件無線電平臺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然后對其開發(fā)環(huán)境GNURadio進行了說明,接著將所設計的頻譜感知算法在該平臺上進行了實現與驗證,最終本算法同樣表現出了良好的性能。

邵啟紅[9](2016)在《低頻段外輻射源雷達信號處理若干關鍵技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輻射源雷達因具有綠色環(huán)保、抗隱身特性、抗輻射摧毀、低成本易部署等諸多優(yōu)點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而成為近十年來的研究熱點。隨著國內外研究機構對外輻射源雷達深入而廣泛的研究,當前在理論研究和技術實現上已出現不少突破性進展。與此同時,新的應用場景的不斷出現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亟待解決。圍繞著特定應用場景中如何實現陣列排布的最優(yōu)化、如何對直達波干擾進行有效抑制、如何實現信號的實時處理,本文就陣列信號處理若干關鍵技術進行了討論與研究,具體工作如下:(1)針對常規(guī)陣型在外輻射源雷達特定應用場景中適應性差的問題,提出了適用于最遠探測距離的方向性系數最優(yōu)準則,以及適用于全方位最小定向誤差的峰值旁瓣比(PSLR)準則,論證了陣列方向性系數與陣元坐標的關系、一維陣列間距微小擾動與旁瓣電平的關系,解決了兩類典型場景中限定陣元數量情況下的外輻射源雷達陣列排布最優(yōu)化問題。(2)基于DRM數字調幅廣播的特點,提出了一種利用直達波頻率導頻信號的高頻外輻射源雷達接收陣列幅相一致性校正新方法。首先介紹了DRM廣播的信號結構,分析了其導頻信號作為校正源的可行性,考慮到高頻段電磁環(huán)境和傳播環(huán)境的時變非平穩(wěn)特性,接著提出了一種基于平移不變陣元偶在時間上優(yōu)選直達波校正數據的方法,最后結合地波模式和天波傳播模式高頻外輻射源雷達實測多通道數據,比較了該方法與其他輔助定標源方法用于接收陣列校正的效果,分析結果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3)針對常規(guī)自適應波束形成技術在外輻射源雷達強直達波干擾下效果差的問題,提出了基于線性約束最小方差(LCMV)的直達波零陷靜態(tài)波束形成方案,以及利用協方差矩陣錐化(CMT)技術進行直達波零陷展寬的穩(wěn)健自適應波束形成方案,在仿真分析基礎上對該方案進行了實測數據處理驗證,實現了外輻射源雷達對直達波干擾的有效抑制、降低了雜波譜功率、提高了系統(tǒng)目標檢測性能。(4)針對單調頻廣播外輻射源雷達面臨的帶寬時變及RCS閃爍等問題,提出了多調頻信號聯合探測的實驗方案,并利用武漢大學研制的多調頻外輻射源雷達系統(tǒng)開展了外場實驗驗證。首先闡述了多調頻廣播外輻射源雷達的工作原理,在信號特性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多調頻信號聯合探測的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推導了調頻信號數量與目標檢測概率的關系,最后展示了實測數據處理結果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5)針對外輻射源雷達在使用較大帶寬信號引起的處理難度增加問題,提出了基于GPU并行計算以實現DTMB信號實時處理的解決方案,分析了CUDA架構下的信號重構、雜波抑制、匹配濾波等算法的并行化處理流程,開發(fā)了模塊化的程序軟件,通過對不同時段多場連續(xù)數據的測試,實現8 MHz帶寬信號了實時處理。

黃剛林[10](2013)在《基于SORA軟件無線電平臺DTMB接收技術的實現》文中研究指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用戶對無線通信技術的傳輸速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更好的對高速的無線通信協議或者標準中的相關技術進行研究和應用??梢詫o線通信協議在軟件無線電平臺上來進行研究。這樣在時間以及成本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有利于新技術或者新產品更快的投入市場。然而傳統(tǒng)的軟件無線電平臺不能實現高速的無線通信協議,最大的傳輸的速率也就幾百kbps,對于像802.11協議、數字電視傳輸速度達十幾Mbps的無線通信協議及標準就不能滿足。為了將高速的無線通信協議在軟件無線電平臺上實現,在平臺的設計中存在一些困難。本文主要圍繞滿足高速無線通信系統(tǒng)軟件無線電平臺Sora的設計以及在該平臺上對數字電視國標DTMB的實現展開。Sora是一款基于商用電腦的可重構的軟件無線電平臺。它充分發(fā)揮了通用處理器的性能和靈活性,采用軟硬件聯合的優(yōu)化技術來滿足高速信號處理的挑戰(zhàn)。因此可以利用該軟件無線電平臺來快速實現DTMB中的無線通信協議,通過軟件的方法修改其中的參數而不用改動硬件平臺就可以快速的實現不同的技術參數下的信號處理性能。論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簡要介紹了數字電視的發(fā)展,國外數字電視系統(tǒng)的相關技術特點,詳細的研究了我國的數字電視的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對數字電視的接收端均衡進行了MATLAB仿真分析,為后面在軟件無線電平臺上進行試驗做準備。2、詳細的介紹了該平臺的交互板RCB的硬件設計方面的工作,包括原理圖的設計、芯片的選擇、印刷電路板的設計以及最后穩(wěn)定性方面的考慮,DDR2控制器的設計、仿真以及應用。3、將圖片或者視頻處理成TS數據流,然后在Sora軟件無線電平臺上按照DTMB標準來進行數據傳輸實現。并且用監(jiān)測軟件實時觀察其技術參數。

二、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論文提綱范文)

(1)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與試驗系統(tǒng)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導語
1.研究背景
2.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優(yōu)勢分析
    2.1 覆蓋面比較廣
    2.2 信息服務形式具有多樣性
    2.3 較高的頻率效益
3.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和試驗系統(tǒng)的具體運用
    3.1 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應用要點
        3.1.1 合理選擇發(fā)射天線
        3.1.2 確定具體的發(fā)射點
        3.1.3 科學調整發(fā)射頻率
        3.1.4 注意事項
    3.2 超高清電視試驗系統(tǒng)
結語

(2)ATSC數字信號模擬的研究與實現(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數字地面廣播電視標準
    1.3 論文結構
第二章 ATSC系統(tǒng)概述及其幀結構
    2.1 ATSC數字地面電視廣播系統(tǒng)
    2.2 ATSC信道編碼與調制系統(tǒng)
    2.3 系統(tǒng)幀結構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ATSC中關鍵協議算法研究及實現
    3.1 數據加擾
        3.1.1 數據加擾原理
        3.1.2 數據加擾算法實現
    3.2 Reed-Solomon(RS)編碼
        3.2.1 RS編碼原理
        3.2.2 RS編碼算法實現
    3.3 數據交織
        3.3.1 數據交織原理
        3.3.2 數據交織算法實現
    3.4 網格編碼
        3.4.1 網格編碼原理
        3.4.2 網格編碼算法實現
    3.5 多路復用
        3.5.1 復用原理
        3.5.2 復用算法實現
    3.6 殘留邊帶調制
        3.6.1 VSB調制原理
        3.6.2 VSB調制算法實現
    3.7 高數據速率模式的傳輸特性
    3.8 ATSC數字電視標準的地面廣播模式系統(tǒng)驗證
    3.9 新一代數字電視ATSC3.0
    3.10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學習的通信信號自動調制識別技術
    4.1 引言
    4.2 基于深度學習的MQAM通信信號自動調制識別算法
        4.2.1 MQAM調制解調原理
        4.2.2 特征提取
        4.2.3 分類器
    4.3 MATLAB仿真實驗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工作總結
    5.2 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活動及成果情況

(3)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數字電視地面廣播
2 軟件無線電
    2.1 軟件無線電的概念
    2.2 軟件無線電的基本思想
3“軟件無線電”可以成為未來地面數字電視的核心技術
    3.1 由單一的無線電環(huán)境走向通用無線電環(huán)境
    3.2 未來地面數字電視的“自由度”
4 結語

(4)分布式數字廣播電視外輻射源雷達接收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外輻射源雷達介紹
        1.1.2 國內外發(fā)展現狀
    1.2 論文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2 軟件無線電的理論基礎
    2.1 軟件無線電簡述
    2.2 信號采樣理論
        2.2.1 基本采樣理論——Nyquist采樣定理
        2.2.2 帶通信號采樣理論
    2.3 多速率信號處理理論
        2.3.1 整數倍抽取
        2.3.2 整數倍內插
    2.4 FIR數字濾波器
    2.5 數字信號正交變換理論
        2.5.1 正交變換理論
        2.5.2 正交變換的模擬域實現
        2.5.3 數字混頻正交變換
    2.6 本章小結
3 外輻射源雷達基本理論
    3.1 雷達方程
    3.2 外輻射源雷達探測機制
        3.2.1 基本工作原理
        3.2.2 外輻射源雷達的距離關系
        3.2.3 外輻射源雷達的多普勒關系
    3.3 數字廣播電視系統(tǒng)
        3.3.1 數字廣播電視信號
        3.3.2 數字廣播電視發(fā)射系統(tǒng)
    3.4 分布式外輻射源雷達關鍵技術
        3.4.1 分布式外輻射源雷達系統(tǒng)的需求
        3.4.2 同步問題
        3.4.2.1 空間同步
        3.4.2.2 頻率同步
        3.4.2.3 時間同步
        3.4.3 時間同步方案比較
    3.5 本章小結
4 分布式外輻射源雷達接收機系統(tǒng)設計
    4.1 系統(tǒng)總體設計
    4.2 模擬前端設計
    4.3 數字采樣處理設計
        4.3.1 ADC采樣
        4.3.2 信號正交數字下變頻設計
        4.3.3 光模塊數據傳輸設計
    4.4 時鐘管理
        4.4.1 時鐘管理方案
        4.4.2 DDS芯片介紹
    4.5 數據接收板卡
    4.6 系統(tǒng)同步設計
        4.6.1 單元接收機多通道同步設計
        4.6.1.1 同步啟動采樣設計
        4.6.1.2 多通道數據對齊
        4.6.2 分布式系統(tǒng)同步設計
        4.6.2.1 系統(tǒng)同步設計方案
        4.6.2.2 GPS接收模塊
    4.7 上位機軟件設計
        4.7.1 軟件總體功能設計
        4.7.2 基本操作界面
        4.7.3 波形顯示界面
        4.7.4 多站工作模式
    4.8 本章小結
5 分布式數字廣播電視外輻射源雷達同步測試方法
    5.1 輻射源信號選擇
        5.1.1 CMMB信號幀結構
        5.1.2 CMMB信標
        5.1.3 OFDM符號
        5.1.4 保護間隔
    5.2 同步測試原理
        5.2.1 頻率同步測試原理
        5.2.1.1 載波同步
        5.2.1.2 采樣率同步
        5.2.2 時間同步測試原理
    5.3 本章小結
6 系統(tǒng)測試及實驗
    6.1 單站接收機系統(tǒng)實物圖
    6.2 單站接收機系統(tǒng)測試
        6.2.1 系統(tǒng)通道幅度一致性測試
        6.2.2 系統(tǒng)通道相差穩(wěn)定性測試
        6.2.3 數字廣播電視信號采樣結果
    6.3 外場試驗
        6.3.1 實驗場景
        6.3.2 實驗結果
    6.4 本章小結
7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5)DVB-T發(fā)射系統(tǒng)的實現及其在醫(yī)學圖像傳輸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電視標準
    1.3 論文結構
第二章 OFDM原理與同步算法研究
    2.1 OFDM調制解調原理
        2.1.1 OFDM原理
        2.1.2 保護間隔
        2.1.3 OFDM導頻設計
    2.2 OFDM同步算法探索的研究
        2.2.1 滑動相關同步算法
        2.2.2 基于PN序列修飾循環(huán)前綴的定時同步算法
    2.3 OFDM系統(tǒng)的優(yōu)勢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DVB-T協議研究及C++算法實現
    3.1 DVB-T系統(tǒng)概述及其幀結構結構
        3.1.1 DVB-T系統(tǒng)結構
        3.1.2 系統(tǒng)幀結構
    3.2 能量驅散
        3.2.1 能量驅散原理
        3.2.2 能量驅散算法實現
    3.3 外碼及外交織
        3.3.1 外碼編碼原理
        3.3.2 外碼編碼算法實現
        3.3.3 外交織原理
        3.3.4 外交織算法實現
    3.4 內碼及內交織
        3.4.1 內碼原理
        3.4.2 內碼算法實現
        3.4.3 比特交織原理
        3.4.4 比特交織算法實現
        3.4.5 符號交織`
        3.4.6 符號交織算法實現
    3.5 星座映射
        3.5.1 星座映射原理
        3.5.2 星座映射算法實現
    3.6 參考信號
        3.6.1 插入參考信號原理
        3.6.2 插入參考信號算法實現
    3.7 OFDM調制
        3.7.1 OFDM調制原理
        3.7.2 OFDM調制算法實現
    3.8 系統(tǒng)驗證
    3.9 本章小節(jié)
第四章 醫(yī)學圖像的傳輸方法
    4.1 引言
    4.2 jpeg和jpeg2000壓縮方法
    4.3 MPEG2標準及其在醫(yī)學圖像中的應用
    4.4 基于dvb傳輸系統(tǒng)的信源編碼
        4.4.1 醫(yī)學運動視頻圖像傳輸
        4.4.2 醫(yī)學超分辨率圖像傳輸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工作總結
    5.2 工作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活動及成果情況

(6)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應用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數字廣播電視及無線電技術
    1.1 數字廣播電視發(fā)展需求
    1.2 無線電技術內容及作用
2 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系統(tǒng)的主要架構
    2.1 軟件無線電系統(tǒng)平臺架構
        2.1.1 硬件平臺。
        2.1.2 軟件平臺。
    2.2 軟件無線電系統(tǒng)核心技術
    2.3 軟件無線電系統(tǒng)應用分析
3 結語

(7)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關鍵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號對照表
縮略語對照表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全球地面數字電視標準的發(fā)展與演進
    1.3 本文創(chuàng)新點與篇章結構
第二章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技術理論基礎
    2.1 廣播全球漫游關鍵技術分析
        2.1.1 數字電視廣播用戶全球漫游
        2.1.2 無線廣播信號的識別與檢測
        2.1.3 多標準融合的接收機架構
    2.2 全球現有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tǒng)
        2.2.1 美國地面數字電視標準ATSC
        2.2.2 歐洲地面數字電視標準DVB-T/T2
        2.2.3 日本地面數字電視標準ISDB-T
        2.2.4 中國地面數字電視標準DTMB
        2.2.5 多模式地面數字電視信號特征總結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方案與策略設計
    3.1 現有移動通信網絡漫游方案分析
        3.1.1 2G蜂窩網絡漫游模型
        3.1.2 GSM網絡用戶漫游機制
        3.1.3 3GPP移動通信網絡漫游
    3.2 廣播漫游與移動通信漫游異同性分析
        3.2.1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漫游面臨的難點問題
        3.2.2 廣播漫游需具備的條件與功能需求分析
    3.3 本文提出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方案
        3.3.1 數字電視廣播漫游方案的系統(tǒng)模型
        3.3.2 數字電視廣播漫游系統(tǒng)實施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多標準地面數字電視信號檢測與識別方法
    4.1 無線信號模式檢測與識別技術
        4.1.1 決策理論識別方法
        4.1.2 基于特征參數的信號識別方法
        4.1.3 信號統(tǒng)計概率假設檢驗模型
    4.2 單載波/多載波信號檢測識別方案
        4.2.1 基于小波變換的信號盲檢測方法
        4.2.2 基于循環(huán)前綴的CP- OFDM信號檢測方案
    4.3 基于PN訓練序列的信號檢測與識別方案
        4.3.1 基于PN幀頭的國標DTMB信號檢測
        4.3.2 基于數據場同步PN的ATSC信號檢測
        4.3.3 地面數字電視信號整體檢測流程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全文工作總結
    5.2 進一步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8)DTMB信號頻譜感知算法研究及基于USRP的實現(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本文工作安排
2. DTMB信號分析
    2.1 DTMB信號流程
    2.2 DTMB幀結構
    2.3 DTMB信號幀
    2.4 本章小結
3. 頻譜感知算法研究
    3.1 頻譜感知算法概述
    3.2 常用頻譜感知算法
    3.3 DTMB信號頻譜感知算法
    3.4 性能仿真結果
    3.5 本章小結
4. USRP平臺實現與驗證
    4.1 USRP軟件無線電平臺
    4.2 GNU RADIO概述
    4.3 DTMB信號感知實現
    4.4 測試結果分析
    4.5 本章小結
5. 全文總結
    5.1 論文的主要貢獻
    5.2 未來工作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1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成果
附錄2 常見術語或所縮略語解釋

(9)低頻段外輻射源雷達信號處理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歷史與現狀
        1.2.1 外輻射源雷達的研究歷史
        1.2.2 外輻射源雷達的研究熱點
        1.2.3 典型系統(tǒng)及其參數
    1.3 本文內容與安排
2 外輻射源雷達基礎
    2.1 外輻射源雷達系統(tǒng)結構
        2.1.1 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
        2.1.2 電波傳播特性
    2.2 基地雷達基礎
        2.2.1 基地雷達方程
        2.2.2 基地雷達性能分析
        2.2.2.1 基地雷達探測范圍
        2.2.2.2 基地雷達分辨力
    2.3 信號處理流程
        2.3.1 外輻射源雷達信號處理流程
        2.3.2 外輻射源波形分析
        2.3.2.1 模糊函數
        2.3.2.2 調頻廣播信號特性
        2.3.2.3 數字調幅廣播特性
        2.3.3 參考信號獲取
        2.3.4 直達波和多徑雜波抑制
        2.3.5 目標檢測與點跡處理
    2.4 小結
3 陣型優(yōu)化與陣列校
    3.1 優(yōu)化準則與方法
        3.1.1 兩類特殊應用場景
        3.1.2 陣型優(yōu)化基礎
        3.1.3 陣型優(yōu)化方法
    3.2 方向性系數最優(yōu)化
        3.2.1 無約束最優(yōu)化方法
        3.2.2 含約束最優(yōu)化方法
        3.2.3 仿真與分析
        3.2.3.1 一維陣列擺放間距最優(yōu)化
        3.2.3.2 一維陣列擺放角度最優(yōu)化
        3.2.3.3 二維陣列間距最優(yōu)化
    3.3 間距微擾旁瓣控制
        3.3.1 非均勻線陣微擾優(yōu)化
        3.3.2 仿真與分析制
    3.4 對稱陣列排布優(yōu)化
        3.4.1 最優(yōu)全方位覆蓋陣列
        3.4.2 仿真與分析
        3.4.2.1 中心陣元影響分析
        3.4.2.2 對稱陣列共性分析
        3.4.2.3 最優(yōu)PSLR陣型
    3.5 陣列通道校正
        3.5.1 陣列誤差來源
        3.5.2 陣列校正方法
        3.5.3 基于直達波的校正方法
        3.5.3.1 DRM導頻信號
        3.5.3.2 單方位直達波篩選
        3.5.4 通道校正實驗結果
    3.6 小結
4 干擾與雜波抑制
    4.1 干擾與雜波與抑制方法
    4.2 參考信號提純
        4.2.1 數字信號重構
        4.2.1.1 OFDM信號結構
        4.2.1.2 同步與信道均衡
        4.2.1.3 信號重構效果對比
        4.2.2 空域提純方法
        4.2.2.1 窗函數加權雜波抑制
        4.2.2.2 MVDR波束形成器
    4.3 時域雜波抑制技術
        4.3.1 時域雜波抑制算法
        4.3.2 擴展相消批處理算法ECA-B
        4.3.3 實測對比與分析
    4.4 直達波置零技術
        4.4.1 線性約束直達波置零
        4.4.2 穩(wěn)健直達波置零波束形成
        4.4.3 仿真計算與分析
        4.4.4 實測對比與分析
    4.5 多頻抗干擾技術
        4.5.1 工作原理及信號特性
        4.5.2 多調頻目標檢測
        4.5.3 多調頻實驗及結果
    4.6 小結
5 并行計算與實時化信號處理
    5.1 基于GPU的并行計算簡介
        5.1.1 CUDA簡介
        5.1.2 CUDA算法優(yōu)化
    5.2 實時信號處理系統(tǒng)方案
        5.2.1 硬件架構
        5.2.2 軟件架構
        5.2.3 信號處理流程
    5.3 信號處理算法的并行實現
        5.3.1 DTMB信號結構
        5.3.2 信號重構并行處理
        5.3.2.1 信號同步
        5.3.2.2 信道估計
        5.3.2.3 循環(huán)性重構
        5.3.3 雜波抑制并行處理
        5.3.3.1 基本算法
        5.3.3.2 多通道分塊處理
        5.3.3.3 算法去冗與并行設計
        5.3.4 匹配濾波并行處理
    5.4 實時信號處理軟件與實現
        5.4.1 模塊設計與實現
        5.4.2 模塊軟件測試結果
    5.5 小節(jié)
6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目錄
致謝

(10)基于SORA軟件無線電平臺DTMB接收技術的實現(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項目來源
    1.2 技術背景
        1.2.1 SORA軟件無線電
        1.2.2 國內外數字電視技術標準
    1.3 課題研究的意義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與論文結構
第2章 數字電視國標的概述及研究
    2.1 DTMB系統(tǒng)發(fā)射端
    2.2 DTMB系統(tǒng)的幀結構研究
        2.2.1 系統(tǒng)分層的幀結構
        2.2.2 信號幀參數選擇
        2.2.3 國標系統(tǒng)與國外標準對比
    2.3 DTMB的PN保護間隔
    2.4 總結
第3章 軟件無線電平臺的設計
    3.1 軟件無線電平臺介紹
    3.2 軟件無線電平臺電路設計
        3.2.1 RCB設計方案
        3.2.2 時鐘的選用與原理圖設計
        3.2.3 數據緩存DDR2模塊設計
        3.2.4 中央控制FPGA電路
        3.2.5 系統(tǒng)供電電源電路設計
    3.3 印刷電路板穩(wěn)定性設計
        3.3.1 電路板元器件布局
        3.3.2 電路板布線約束參數
    3.4 RCB中DDR2控制器的設計
        3.4.1 DDR2 SDRAM的結構
        3.4.2 DDR2 SDRAM的工作方式
        3.4.3 DDR2控制器的功能與設計
        3.4.4 DDR2控制器的FPGA驗證
    3.5 總結
第4章 軟件無線電平臺上DTMB的實現
    4.1 DTMB在SORA平臺上的實現
    4.2 DTMB標準中關鍵技術的設計與仿真
        4.2.1 TDS-OFDM系統(tǒng)的信道估計設計
        4.2.2 TDS-OFDM系統(tǒng)數據重構設計
        4.2.3 TDS-OFDM系統(tǒng)的信道均衡設計
        4.2.4 TDS-OFDM系統(tǒng)的仿真
    4.3 實驗測試結果與分析
    4.4 總結
第5章 總結與展望
    5.1 總結
    5.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四、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論文參考文獻)

  • [1]超高清電視地面廣播技術與試驗系統(tǒng)研究[J]. 王莉蓉. 中國傳媒科技, 2021(07)
  • [2]ATSC數字信號模擬的研究與實現[D]. 姚宇晨. 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9(01)
  • [3]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研究[J]. 胡杰. 西部廣播電視, 2017(22)
  • [4]分布式數字廣播電視外輻射源雷達接收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 孫緒望. 武漢大學, 2017(06)
  • [5]DVB-T發(fā)射系統(tǒng)的實現及其在醫(yī)學圖像傳輸中的應用[D]. 魯普天. 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7(03)
  • [6]數字廣播電視中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應用分析[J]. 趙軍,李建偉.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 2017(01)
  • [7]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全球漫游關鍵技術研究[D]. 趙唯思.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16(04)
  • [8]DTMB信號頻譜感知算法研究及基于USRP的實現[D]. 李飛. 華中科技大學, 2016(01)
  • [9]低頻段外輻射源雷達信號處理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 邵啟紅. 武漢大學, 2016(06)
  • [10]基于SORA軟件無線電平臺DTMB接收技術的實現[D]. 黃剛林. 武漢理工大學, 2013(06)

標簽:;  ;  ;  ;  ;  

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實現未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之路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