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查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

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查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

一、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測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論文文獻綜述)

羅聰[1](2021)在《逐級導管擴張與球囊導管擴張治療膽總管遠端狹窄的對比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目的:對比分析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中行腹腔鏡逐級導管擴張術(laparoscopic progressive dilatable catheter dilatation,LPCD)與腹腔鏡球囊導管擴張術(Laparoscopic balloon catheter dilatation,LBCD)治療膽總管遠端狹窄的圍手術期臨床資料,探討逐級導管擴張及球囊導管擴張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二者優(yōu)劣勢。方法:回顧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合并膽總管遠端狹窄共95例,按患者采用的不同手術術式分為兩組,其中50例術中施行腹腔鏡下逐級導管擴張術處理膽總管遠端狹窄,簡稱LPCD組,45例術中施行腹腔鏡下球囊導管擴張術處理膽總管遠端狹窄簡稱LBCD組,分析比較LPCD組及LBCD組的圍手術期臨床資料。結果:兩組患者術前性別、年齡、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膽總管最寬處直徑、膽總管結石最大直徑、膽總管結石數(shù)目(單發(fā)、多發(fā))、術前AST、ALT、DBIL及AMY、術前狹窄程度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前后AST差值、ALT差值、DBIL差值、WBC差值、PCT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狹窄情況、術后膽漏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后AMY差值、術后急性胰腺炎、術后鼻膽管拔出時間、術后消化道不良癥狀、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急性胰腺炎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膽總管遠端狹窄程度、狹窄擴張方式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膽總管直徑、膽總管結石直徑、術前PCT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中使用LPCD及LBCD解除膽總管遠端狹窄手術成功率高,解除狹窄有效且安全,二者均保護了Oddi括約肌的正常生理功能,LPCD組較LBCD組后急性胰腺炎發(fā)生更少,術后住院日更短,恢復更快。

嚴朝成[2](2021)在《氣囊鼻膽管引流在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目的:通過對比分析同期三鏡(腹腔鏡、膽道鏡、十二指腸鏡)下氣囊鼻膽管引流術(ENBD)與兩鏡(腹腔鏡、膽道鏡)聯(lián)合直接一期縫合術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的圍手術期數(shù)據(jù),探討同期三鏡下氣囊鼻膽管引流(ENBD)術在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遵義醫(yī)科大學附屬成都醫(y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間所收治的診斷為膽囊結石合并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據(jù)是否行氣囊鼻膽管引流分為兩組,其中氣囊鼻膽管組115例;無引流組98例。本研究收集了兩組病例的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術前營養(yǎng)指標(體重指數(shù)、白蛋白)、術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膽管炎分度、膽總管直徑、膽總管結石大小及數(shù)目,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礎疾病;術中及術后相關情況,包括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術后住院時間,腹腔引流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術后并發(fā)癥(術野出血、腹腔膿腫、膽漏、術后胰腺炎、殘余結石、電解質紊亂),術后隨訪3~6月。采用SPSS 20.0軟件將收集整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兩組病例均順利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術前一般資料中,性別、年齡、術前營養(yǎng)指標(體重指數(shù)、白蛋白)、術前肝功能、合并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資料表明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手術時間分別為100(20)min、85(15)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術中行液電碎石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資料中,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腹腔引流時間分別為4(1)天、5(1)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8(1)天、7(2)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住院費用分別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ALT、△AST、△TBIL、△DBI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資料中,術后膽漏氣囊鼻膽管組明顯少于無引流組,分別為2(1.7%)例、10(10.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殘余結石氣囊鼻膽管組稍少于無引流組,分別為2(1.7%)例、7(7.1%)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囊鼻膽管組與無引流組術后術野出血、腹腔膿腫、術后胰腺炎、總并發(fā)癥率,差異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鼻膽管引流情況顯示術后氣囊鼻膽管無打折或堵塞導致無任何液體流出。氣囊鼻膽管組術后三日引流量平均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兩例因患者活動時不慎非計劃拔除,拔除后嚴密觀察腹部體征及生命體征,無不良反應,順利好轉出院;余患者鼻膽管造影于術后5~7天進行,術后5~13天拔除氣囊鼻膽管。入組患者均獲得完整隨訪,隨訪時間3~6個月,無引流組于術后1~3月內發(fā)現(xiàn)膽總管殘余結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膽道狹窄等嚴重術后并發(fā)癥。結論:同期三鏡下氣囊鼻膽管引流術在未提高術后總并發(fā)癥率的情況下,明顯降低了膽漏的發(fā)生率,縮短了腹腔引流時間,但是殘余結石率未見明顯降低。綜上所述,同期三鏡下氣囊鼻膽管引流術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中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在嚴格篩選病例的情況下是一種同時具備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術方式。

劉爽[3](2021)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術一期縫合與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相對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過對一期LC+ESE與LC+BDE一期縫合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回顧性病例分析,總結出兩者的相對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jù)。方法:采取回顧性研究分析,選取自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間就診于解放軍304醫(yī)院,對相關病例進行嚴格篩選以及分組,分組得到接受LC+BDE一期縫合治療的患者104例、接受一期LC+ESE治療的患者103例?;颊呔ㄟ^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和超聲確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比較這兩組的結果,包括成功率和手術失敗的原因,以及與患者人口統(tǒng)計學、臨床結果、術后住院時間和醫(yī)療費用有關的數(shù)據(jù)。此外,通過CT或胃腸造影監(jiān)測膽道返流至少2年。結果:人口統(tǒng)計方面:自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間共有351例患者因肝功能升高、黃疸、膽源性胰腺炎、膽管炎和膽總管結石而入院接受MRCP檢查,其中符合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的有207例,包括LC+ESE(n=103)與LC+BDE(n=104)兩手術組,這些患者群體之間沒有顯著的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合并癥、膽紅素、白細胞指標、CBD直徑及結石大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成功率方面:LC+ESE組共有18例膽總管結石取石未成功,而在LC+BDE組的104例患者中,只有7例取石失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療效方面:LC+ESE組手術時長(171±46min)以及出血量(384±210ml)明顯高于LC+BDE組手術時長(151±38min)以及出血量(179±83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并發(fā)癥、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費用方面,ESE組均高于BDE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長期療效方面:ESE組膽汁返流率(31.8%)、結石復發(fā)率(9.4%)以及膽管炎復發(fā)率(8.2%)均明顯高于BDE組(2%、2.1%、3.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我們發(fā)現(xiàn)LC+BDE一期縫合是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一種比LC+ESE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而且這與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或T管引流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無關。然而,我們的研究也清楚地表明,LC+BDE并不能在所有患者中取代LC+ESE,因此,這兩種方法應該被認為是互補的,它們在特定患者中的相對優(yōu)勢是基于當?shù)刭Y源的可用性和技術專業(yè)性來確定的。此外,當LC+ESE手術失敗時,LC+BDE治療可以安全地用作搶救方法。

唐志華[4](2021)在《超細膽道鏡在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應用超細膽道鏡在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術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2、探討腹腔鏡聯(lián)合超細膽道鏡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的手術療效,并與腹腔鏡聯(lián)合同期內鏡取石進行對比,分析兩種手術方式各自的利弊之處,是否可以值得將超細膽道鏡推廣運用于臨床。3、探討在膽總管不擴張的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患者中使用超細膽道鏡完成膽道取石手術的應用前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結合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收治住院的118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聯(lián)合膽道取石手術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jù)術中所采用的不同手術方式以及嚴格按照入組相應標準分為超細組(n=48例)和內鏡組((n=70例)。超細組:全麻下擺好手術體位并打好戳卡位置、控制氣腹壓,解剖膽囊三角并生物夾夾閉及電凝離斷膽囊動脈,膽囊管遠端生物夾夾閉,打開膽囊管,置入超細膽道鏡及網藍進行取石,取石過程中若石頭卡住膽囊管膽總管匯合部時可將匯合部微切開,以膽管結石恰好取出為準,最后再離斷夾閉膽囊管或縫合膽囊管膽總管匯合部,取出膽囊及結石標本,腹腔膽囊窩區(qū)留置適宜的腹腔引流管,點清術中所用器械及紗布后并縫合關閉相應位置的戳卡口。內鏡組:先常規(guī)全麻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腹腔膽囊窩區(qū)留置適宜的腹腔引流管,經口置入十二指腸鏡直視下使用切開刀將Oddi括約肌適當切開,使用球囊擴張器及取石網籃取凈膽道結石,膽管內留置鼻膽管行膽汁外引流并固定。對兩組患者收集到的病例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包括:(1)術前的一般資料、相關實驗室生化指標(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基轉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DBIL、間接膽紅素IBIL、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影像學檢查結果;(2)術中的統(tǒng)計指標: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3)術后的第一天實驗室指標(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D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DBIL、間接膽紅素IBIL、白細胞WBC)及相關并發(fā)癥情況;(4)術后患者住院天數(shù)、腹腔引流管拔管天數(shù)、住院總費用等經濟學方面指標。兩組資料收集整理好后利用SPSS 25.0軟件包對術前資料進行對比分析驗證兩組資料是否具有可比性,進一步探討術中資料及術后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有無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結果]手術成功118例,無死亡病例發(fā)生。兩組病例資料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天數(shù)、住院總費用、胰腺炎、總并發(fā)癥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超細組均低于內鏡組。兩組病例在手術出血量、術后第一天實驗室相關指標(ALT、AST、GGT、ALP、TBIL、DBIL、IBIL、WBC)、腹腔引流管拔管天數(shù)、發(fā)生結石殘留、膽漏、膽道狹窄、反流性膽管炎及腸穿孔等并發(fā)癥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分析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結果后表明超細組病例反流性膽管炎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內鏡組(0%VS 5.7%)。[結論]1、腹腔鏡聯(lián)合超細膽道鏡在膽管取石術中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超細膽道鏡行膽道取石完整保留Oddi括約肌功能和結構,避免T管留置及胰腺炎、反流性膽管炎等諸多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腹腔鏡聯(lián)合超細膽道鏡行膽道取石術不僅減少患者手術時間,而且術后住院時間較短、恢復較快,住院費用較低。

楊晨[5](2021)在《LCBDE與EST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文中研究說明[目的]分析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與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乳頭肌切開取石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兩種術式利弊及適應癥差異。[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治療的157例膽總管結石患者病例,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LCBDE組和EST組,比較兩組患者以下資料:1.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結石最大直徑、膽總管最大直徑及結石數(shù)目;2.圍手術期指標:手術時間、取石成功率、結石殘留率、術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術后惡心或嘔吐癥狀、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3.實驗室指標:白細胞、總膽紅素和血淀粉酶的術前、術后值及前后變化差值;4.術后近期并發(fā)癥:高淀粉酶血癥、急性胰腺炎、急性膽管炎、膽漏、十二指腸乳頭出血;5.術后遠期并發(fā)癥:結石復發(fā)、反流性膽管炎,并采用SPSS 25.0軟件包對上述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本研究收集到的157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中,男性78例(49.7%),女性79 例(50.3%),年齡≥70 歲患者 43 例(27.4%),<70 歲患者 114 例(72.6%),LCBDE組患者77例,EST組患者80例。(一)兩組患者病例資料經比較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包括:1.一般資料:年齡、結石最大直徑、膽總管最大直徑,EST組年齡≥70歲的高齡患者更多,而結石直徑≥1cm或膽總管直徑≥1.5cm的患者在LCBDE組更多;2.圍手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后VAS評分、術后惡心或嘔吐癥狀、住院時間、住院費用,EST組較LCBDE組手術時間更短,術后疼痛、惡心或嘔吐癥狀更輕,住院時間更短且費用更低;3.實驗室指標:白細胞、血淀粉酶術后值和手術前后變化差值,LCBDE組術后第一天白細胞水平及其較術前上升程度更高,EST組術后第一天血淀粉酶水平及其較術前上升程度更高;4.術后近期并發(fā)癥:高淀粉酶血癥、急性胰腺炎,EST組術后這兩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LCBDE組。(二)兩組患者病例資料經比較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包括:性別(P=0.381)、結石數(shù)目(P=0.306)、取石成功率(P=0.738)、結石殘留率(P=0.253)、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P=0.137)、總膽紅素(P=0.223)、急性膽管炎(P=0.965)、膽漏(P=0.307)、十二指腸乳頭出血(P=0.325)、結石復發(fā)(P=0.139)及反流性膽管炎(P=0.325)。[結論]1.LCBDE與EST均能安全、高效的治療膽總管結石,EST在患者術后主觀感受、住院時間及費用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術后高淀粉酶血癥和急性胰腺炎發(fā)生率較高。2.EST對于高齡、合并基礎疾病多且耐受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高,更適合作為首選。3.LCBDE更適用于結石直徑較大、膽管擴張明顯或較年輕的患者,可保護oddi括約肌功能。4.LCBDE可作為ERCP緊急引流后的擇期治療,ERCP也可處理LCBDE殘留結石,臨床中術者應取長補短,嚴格把握兩術式適應癥,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李漢軍,梅洪亮,盧綺萍[6](2021)在《困難膽管結石的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文中研究表明所謂"困難膽管結石"在國內外內鏡協(xié)會近期指南中定義為結石直徑超過1.5 cm、數(shù)量多、形狀異常(如筒狀)或位于肝內膽管、膽囊管,或存在復雜解剖因素,如膽管狹窄、取石器械無法到達結石位置、S形膽總管、結石嵌頓、膽總管遠端長度過短、急性膽總管遠端角度<135°[1-2]。筆者認為,除了上述解剖特征、病變特征的難點外,"困難膽管結石"還體現(xiàn)于其治療抉擇的困難,如對于彌漫性肝內膽管結石如何選擇盡可能獲得根治性治療效果的治療決策,

張晟銘[7](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肝外膽管結石術后應用研究》文中認為目的:觀察肝外膽管結石術后患者術后應用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對患者血常規(guī)、肝功能,膽汁引流量及術后T管拔出時間的影響,并通過隨訪出院患者對比兩組患者肝外膽管結石術后復發(fā)情況,之后,在此基礎上分析引起患者術后肝外膽管結石復發(fā)的獨立風險因素,評估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能否有效降低這些風險指標以達到遠期防治肝外膽管結石復發(fā)的臨床療效。方法:(1)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確診為肝外膽管結石的237例膽總管結石手術病例資料。按照術后是否應用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將病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2)兩組病例均行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取石并放置T管。觀察組在術后常規(guī)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處理的基礎上,于術后第2天應用十二味疏肝利膽顆??诜?1包/次,每日3次;對照組只予術后常規(guī)處理。(3)分別觀察兩組術前和術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規(guī)、肝功能指標的變化;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第1d、3d、5d、7d T管膽汁引流量的變化,并記錄患者最終T管拔出時間;所有患者隨訪24個月,囑患者入我院門診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與MRCP檢查(術后3個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對比兩組患者結石復發(fā)情況。(4)匯總數(shù)據(jù)并應用SPSS 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使用秩和檢驗;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或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風險因素評估采用Logic回歸分析,結果以OR及95%置信區(qū)間(CI)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手術次數(shù)及患者結石大小、數(shù)量及膽總管內徑上,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2)兩組患者治療前,WBC,NEU計數(shù)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術后7d,14d WBC,NEU計數(shù)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水平(與治療前比較,P<0.05);(3)兩組治療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術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顯降低,PA明顯升高,ALB無明顯差異;且觀察組術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對照組,PA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ALB無顯著變化;(4)兩組患者治療后,術后1d、3d兩組患者膽汁引流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5d、7d觀察組膽汁引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最終T管拔出時間上,觀察組患者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隨訪結果:兩組總隨訪人數(shù)237人,實際隨訪人數(shù)106人;最長隨訪時間24個月,最短12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8個月。對照組復發(fā)人數(shù)16例(結石復發(fā)率14.68%),最短復發(fā)時間2月,最長復發(fā)時間18月,平均復發(fā)時間10.5月;觀察組復發(fā)人數(shù)10例(結石復發(fā)率7.81%),最短復發(fā)時間6月,最長復發(fā)時間18月,平均復發(fā)時間13.5月,兩組結石復發(fā)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633,P=0.021);觀察組對比對照組同一手術方式結石復發(fā)率無明顯差異(P>0.05);多次手術患者對比1次手術患者結石復發(fā)率有明顯差異,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組間中性粒細胞異常升高患者對比白細胞異常升高患者結石復發(fā)率無明顯差異(x2=2.086,P=0.420;x2=1.335,P=0.821),觀察組對比對照組,術前WBC、NEU異常患者結石復發(fā)率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前ALT、AST、ALB、PA、DBIL、IBIL異?;颊邔Ρ葘φ战M對應指標患者復發(fā)率均有顯著差異(P<0.05);Logic回歸模型在調整了手術方式、手術次數(shù),術前炎性指標異常人數(shù),術前肝功能異常人數(shù)后,結果顯示:多次膽道手術史[OR=2.31(95%CI:1.34-3.97),P<0.01]、術前WBC異常[OR=1.58(95%CI:0.81-3.10),P<0.01]、術前NEU異常[OR=3.60(95%CI:1.90-6.82),P<0.01]、術前ALT異常[OR=3.48(95%CI:1.86-6.40),P<0.01]、術前AST異常[OR=3.86(95%CI:2.23-4.32),P<0.01]、術前ALB異常[OR=3.92(95%CI:2.41-4.58),P<0.01]、術前PA異常[OR=4.01(95%CI:2.56-5.01),P<0.01]、術前DBIL異常[OR=3.98(95%CI:2.43-4.62),P<0.01]、術前IBIL異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膽道術后結石復發(fā)的獨立風險因素。結論:術后應用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能夠有效控制膽道感染與膽管炎癥,能阻斷致石性膽汁的形成,促進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調節(jié)肝臟的分泌與代謝功能,降低膽管內壓力,減少膽汁淤積,促進殘石排除,減少患者帶管時間,進而逆轉膽管結石復發(fā),顯著降低患者遠期肝外膽管結石復發(fā)率,既減輕了患者的身心負擔,也提高了醫(yī)療資源的利用率,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值得在日常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

段鑫鑫[8](2020)在《單期LC+LCBDE與兩期ERCP/EST+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背景膽石癥是普外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成人中的發(fā)生率為10%-15%。根據(jù)結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為膽囊結石和肝內外膽管結石,其形成與感染因素(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代謝因素、飲食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tǒng)手術方式是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住院時間長、并發(fā)癥多等缺點,正逐漸被微創(chuàng)的方法所取代。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經膽總管切開取石的同期治療方案。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腸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腹腔鏡治療膽囊結石的序貫式治療,也為病人帶來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最常用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同期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聯(lián)合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種是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聯(lián)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階梯式治療。但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爭議。目的比較單期的LC+LCBDE與兩期的ERCP/EST+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間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65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患者。將進行單期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lián)合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的患者作為LC+LCBDE組,共84例。將進行兩期的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聯(lián)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作為ERCP/EST+LC組,共81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手術成功率、凈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況、術后恢復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術后臨床癥狀、術后并發(fā)癥、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花費等指標的差異。結果在LC+LCBDE組中有76例患者手術成功,成功率為90.5%,有6例(7.1%)中轉為開腹膽總管探查。在ERCP/EST+LC組中有71例患者手術成功,成功率為87.7%。ERCP/EST+LC組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數(shù)、術后恢復活動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時間等方面,均優(yōu)于LC+LCBDE組。LC+LCBDE組在手術次數(shù)、住院時間、住院總花費以及患者整體滿意度等方面,均優(yōu)于ERCP/EST+L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手術成功率、中轉開腹率、殘石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期手術(LC+LCBDE)和兩期手術(ERCP/EST+LC)均是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方式,兩者成功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似,但是單期治療在縮短住院時間和節(jié)約成本方面更優(yōu)。

王冠喬[9](2020)在《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的臨床應用》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探討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診于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的129例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129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按手術方式分為兩組,行LCBDE+膽道一期縫合者為一期縫合組,共34例;行LCBDE+T管引流者為T管引流組,共9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BMI、膽總管直徑、結石最大直徑)和合并基礎疾?。ǜ哐獕骸⑻悄虿?、冠心病、肝硬化、腎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發(fā)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比較兩組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一般情況(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帶管時間、術后出院時間、住院費用、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shù))、術后主要實驗室檢查(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并發(fā)癥(膽汁漏、電解質紊亂、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的發(fā)生率。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檢驗結果P<0.05表示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兩組術中情況比較,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手術時間(134.12±38.17min vs.135.68±33.93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中出血量(32.94±5.38ml vs.36.95±11.43mi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兩組術后一般情況比較: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2.91±1.11d vs.3.88±1.58d)、帶管時間(5.50±2.67d vs.6.48±2.64d)、術后出院時間(7.53±4.84d vs.10.75±4.52d)、住院費用(35908.85±3361.85元vs.39394.71±3355.38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shù)高于T管引流組(120.62±7.11 vs.104.68±9.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兩組術后主要實驗室檢查比較: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前(36.55±14.14U/L vs.39.35±12.51U/L)、術后1d(36.27U/L±9.35 vs.34.60±9.19U/L)、術后3d(34.77±8.99U/L vs.32.4±7.17U/L)、術后5d(28.71±8.50U/L vs.27.80±7.91U/L)谷丙轉氨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前(39.75±7.51U/L vs.39.37±8.51U/L)、術后1d(37.55±4.10U/L vs.36.10±7.64U/L)、術后3d(32.75±5.66U/L vs.31.81±9.28U/L)、術后5d(27.62±5.43U/L vs.27.50±7.82U/L)谷草轉氨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前總膽紅素(30.64±17.56umol/L vs.35.69±17.50umol/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后1d(28.22±9.72umol/L vs.24.09±8.30umol/L)、術后3d(22.40±8.78umol/L vs.18.65±7.04umol/L)總膽紅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術后5d總膽紅素(13.90±5.24umol/L vs.14.92±5.51umol/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膽汁漏發(fā)生率(14.70%vs.3.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期縫合組與T管引流組電解質紊亂(5.88%vs.15.79%)、出血(0.0%vs.1.05%)、切口感染(2.94%vs.4.21%)、腹腔感染(2.94%vs.2.11%)和總并發(fā)癥(26.47%vs.26.32%)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可縮短帶管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有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加速康復。2、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在減輕膽道力、加速肝功能恢復方面與T管引流相當。膽道一期縫合短期內引流和減黃效果不如T管引流,但長期效果與T管引流相當。3、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相比總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沒有顯著差異,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膽汁漏發(fā)生率,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內。而且術后無需長期攜帶T管,避免了T管相關并發(fā)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保證了術后生活質量,有一定的優(yōu)勢和可行性,值得推廣。

王宇[10](2020)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時間及影響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過回顧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病區(qū)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膽總管切開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術的104例病人資料,分析不同拔管時間(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況,拔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因素,找出最適宜的拔管時間和有可能減少帶管時間的相關因素,以指導臨床治療和防止并發(fā)癥,盡可能減少T型管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診于河北省人民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病區(qū)行LC+LCBDE+T型管引流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病人資料,并排除肝功能C級、終末期膽道結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時間的不同將其分為3~4周組(A組)、≥4周且≤6周組(B組)及>6周組(C組),同時整理各組病人的相關病歷資料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若方差齊,差異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齊或非正態(tài)分布,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QR)]描述,差異檢驗則應用多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兩兩比較采用事后兩兩比較法。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構成比和率的差異檢驗采用R×C表的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多個獨立樣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檢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三組間不同拔除T型管時間的影響因素,根據(jù)實際分組情況,選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對各組間不同統(tǒng)計量的比較,結合臨床知識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一共納入104例病人,其中術后肝內膽管殘余結石4例,將其排除后分為A組(14例)、B組(43例)、C組(43例)。三組統(tǒng)計量之間沒有完全的正態(tài)分布,故計量資料應用多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三組間病人的一般情況中年齡和脂肪肝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9,P=0.011),其余各項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兩兩比較得出:年齡:A、C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01),A、B兩組間和B、C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Fisher=0.010),A、B兩組間和B、C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組間不同統(tǒng)計量之間的比較顯示:術者、術后低蛋白血癥、T型管總引流量、T型管夾閉時間以及總費用5個項目中,三組整體之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項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兩兩比較得出:術者(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A、C兩組間和B、C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05,P校正<0.001),A、B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Fisher=0.634);術后低蛋白血癥:B、C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校正=0.011),A、B兩組間和A、C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總引流量:A、B兩組間,A、C兩組間及B、C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夾閉時間:A、C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02),A、B兩組間和B、C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090,P校正=0.051);總費用:A、B兩組間,A、C兩組間及B、C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進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其中年齡、T型管總引流量、術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項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型管引流術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對于高齡、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癥的病人可適當延長至6周拔管。圖[0]幅;表[6]個;參[111]篇。

二、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測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測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1)逐級導管擴張與球囊導管擴張治療膽總管遠端狹窄的對比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4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同期三鏡膽總管一期縫合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附件 1
致謝
作者簡介

(2)氣囊鼻膽管引流在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術中內鏡乳頭切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乳頭狹窄的研究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附件
致謝
作者簡介

(3)腹腔鏡膽總管切開術一期縫合與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相對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較(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縮寫詞中英文對照表
前言
1 臨床研究
    1.1 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2.2 手術成功率比較
    2.3 手術療效比較
    2.4 接受預期手術患者的長期療效
    2.5 膽總管結石/膽管炎復發(fā)相關因素
3 討論
4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外科治療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

(4)超細膽道鏡在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雙鏡聯(lián)合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術的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致謝

(5)LCBDE與EST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綜述 膽總管結石的微創(chuàng)治療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6)困難膽管結石的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一、膽管結石治療的主要微創(chuàng)技術
    (一)外科微創(chuàng)技術
    (二)內鏡相關技術
        1.ERCP:
        2.內鏡機械碎石術:
        3.膽道鏡引導腔內碎石:
        4.硬質膽道鏡碎石取石術:
        5.內鏡十二指腸乳頭下大球囊擴張術:
        6.經口膽道鏡:
        7.內鏡下鼻膽管引流和內鏡下逆行膽管支架置入:
        8.經皮經肝膽道鏡碎石取石術:
        9.體外震波碎石:
二、制定肝內外膽管結石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策略應注意的問題
    1.機體調整至最佳狀態(tài):
    2.精準評估病情:
    3.優(yōu)化組合各種微創(chuàng)技術:
    4.微創(chuàng)理念:
三、膽囊結石合并肝外膽管結石的微創(chuàng)治療策略思考
    1.LC聯(lián)合ERCP:
    2.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
    3.“三鏡”聯(lián)合治療:
四、膽管結石治療中不可忽視問題——Oddi括約肌功能的保護

(7)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肝外膽管結石術后應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前言
1.資料
    1.1 病例來源
    1.2 病例分組
    1.3 診斷標準
    1.4 .納入和排除標準
    1.5 儀器與試劑
2.方法
    2.1 治療方法和兩種治療方案的選擇
        2.1.1 治療方法
        2.1.2 兩組治療方案的選擇
        2.1.3 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方劑的確定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2.2.1 基線資料
        2.2.2 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
        2.2.3 肝功能指標
        2.2.4 膽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時間
        2.2.5 術后隨訪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3.結果
    3.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3.2 兩組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較
    3.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
    3.4 兩組膽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時間
    3.5 兩組隨訪結果及其影響結石復發(fā)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3.5.1 隨訪結果
        3.5.2 兩組手術方式對結石復發(fā)的影響
        3.5.3 多次膽道手術史對結石復發(fā)的影響
        3.5.4 術前異常血象對結石復發(fā)的影響
        3.5.5 兩組患者術前肝功能對結石復發(fā)的影響
        3.5.6 兩組患者與結石復發(fā)相關獨立風險因素的Logic回歸分析
4.討論
5.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膽管結石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個人簡介
致謝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單期LC+LCBDE與兩期ERCP/EST+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語對照表
前言
1 資料與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4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診療進展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及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
致謝

(9)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的臨床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綜述 膽總管結石的診療現(xiàn)狀及展望
第3章 資料與方法
    3.1 研究對象
    3.2 篩選標準
    3.3 圍手術期處理
    3.4 手術方法
    3.5 觀察指標
    3.6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4章 結果
    4.1 一般資料對比
    4.2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4.3 兩組術后一般情況對比
    4.4 兩組術后主要實驗室檢查對比
        4.4.1 兩組術后谷丙轉氨酶對比
        4.4.2 兩組術后谷草轉氨酶對比
        4.4.3 兩組術后總膽紅素對比
    4.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第5章 討論
    5.1 術中情況比較
    5.2 術后一般情況比較
    5.3 術后主要實驗室檢查比較
    5.4 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5.4.1 膽汁漏
        5.4.2 電解質紊亂
        5.4.3 出血
        5.4.4 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
第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致謝

(10)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時間及影響因素(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對象及相關定義
        1.2.1 病例納入標準
        1.2.2 一般資料
        1.2.3 相關定義
    1.3 圍手術期管理及術后拔除T型管過程
        1.3.1 術前常規(guī)準備
        1.3.2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手術過程
        1.3.3 T型管拔除過程
    1.4 研究過程
    1.5 結果
        1.5.1 病人分配情況
        1.5.2 病人一般情況的比較
        1.5.3 三組間不同統(tǒng)計量的比較
        1.5.4 三組間不同拔管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
    1.6 討論
    1.7 小結
參考文獻
結論
第2章 綜述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治療方案的臨床進展
    2.1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危害
    2.2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診斷方法
    2.3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非手術治療方案
    2.4 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
    2.5 腹腔鏡的臨床應用
        2.5.1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
        2.5.2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經膽囊管膽道鏡探查取石術
        2.5.3 單孔腹腔鏡的應用
    2.6 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
        2.6.1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內鏡逆行下胰膽管造影+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
        2.6.2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內鏡逆行下胰膽管造影+十二指腸乳頭球囊擴張術
        2.6.3 Spy Glass系統(tǒng)
    2.7 膽道鏡技術的臨床應用
        2.7.1 經皮經肝膽道鏡
        2.7.2 經口膽道鏡
        2.7.3 經鼻膽道鏡
    2.8 三鏡聯(lián)合技術
    2.9 塑料支架置入術
    2.10 其他手術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四、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測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論文參考文獻)

  • [1]逐級導管擴張與球囊導管擴張治療膽總管遠端狹窄的對比研究[D]. 羅聰. 遵義醫(yī)科大學, 2021(01)
  • [2]氣囊鼻膽管引流在治療繼發(fā)性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研究[D]. 嚴朝成. 遵義醫(yī)科大學, 2021(01)
  • [3]腹腔鏡膽總管切開術一期縫合與內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相對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較[D]. 劉爽. 山西醫(yī)科大學, 2021(01)
  • [4]超細膽道鏡在經膽囊管膽道探查取石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D]. 唐志華.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1(01)
  • [5]LCBDE與EST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D]. 楊晨.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1(01)
  • [6]困難膽管結石的外科微創(chuàng)治療[J]. 李漢軍,梅洪亮,盧綺萍. 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 2021(02)
  • [7]十二味疏肝利膽顆粒肝外膽管結石術后應用研究[D]. 張晟銘.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8]單期LC+LCBDE與兩期ERCP/EST+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D]. 段鑫鑫. 鄭州大學, 2020(02)
  • [9]腹腔鏡膽道探查一期縫合的臨床應用[D]. 王冠喬. 吉林大學, 2020(08)
  • [10]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時間及影響因素[D]. 王宇. 華北理工大學, 2020(02)

標簽:;  ;  ;  ;  ;  

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膽道鏡檢查Oddi括約肌功能的臨床意義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