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盾文學道路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茅盾與盧學溥的交往(論文文獻綜述)
包曉涵[1](2021)在《姚雪垠舊體詩創(chuàng)作論》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呂麗波[2](2021)在《李廣田文藝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孫伊莉[3](2021)在《《紅旗譜》革命經(jīng)驗敘述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嚴禹昊[4](2021)在《麥家長篇小說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黃彥偉[5](2021)在《《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1933)內部生態(tài)及其中筆名考實》文中研究表明吳宓所主持的《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1933)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文化史上重要的副刊之一。它在創(chuàng)辦的六年中,仿效歐美各大日報文學副刊的通例,編輯團體的自撰稿例不署名,或僅用筆名,這就給文章作者的考證增加了難度。今在對《文副》內部生態(tài)及其運作機制把握的基礎上,運用多重文獻考辨,對《文副》中編輯人員的筆名進行考實,這不僅意味著現(xiàn)代學人、作家佚文的新發(fā)現(xiàn),有助于其文集或全集的史料補入;還在于發(fā)現(xiàn)常為研究者所忽視的一些特殊視角,從而豐富現(xiàn)代文學史、文化史的內部細節(jié)和多維側面。
李婧妍[6](2021)在《20世紀末中國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研究(1978-2000)》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戰(zhàn)爭穿流人性而過,賦予人性被消耗的動勢,人類共有的倫理訴求因極端的生存境遇而被彰顯。對這細微生命體驗的揭示,是講述人類整體生存寓言的隱秘手段。戰(zhàn)爭中對不同倫理訴求的獨特意指,帶給人們一個獨具魅力的學術視域。之所以選擇20世紀末這個時間段,是因為1978年至2000年這個時段正好可以包納進當代文學的三次轉型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與此同時,以敘事倫理的角度分析戰(zhàn)爭小說的倫理特質,以發(fā)掘人性、文化與文學的深層因素是應予以矚目的學術領域,但是對此關聯(lián)性研究卻在相當程度上被忽略了。本文主要運用了敘事學的方法,但打破了傳統(tǒng)敘事學的封閉性、單一性,試圖探究敘事背后的歷史文化倫理意涵,同時在微觀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進行宏觀的探本返源,并將東西方文藝理論的優(yōu)長進行整合、互動式研究,以打破敘事形式倫理與敘事內容倫理之間的障礙,分別觀照在不同倫理主題下所呈現(xiàn)的敘事形式與內容的風貌。除結語外,論文共分為七章,主要研究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論文首先梳理戰(zhàn)爭小說與敘事倫理的研究情況,雖然國內外學界有著豐富的成果,但尚未見到針對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進行全程性探究和深廣度探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戰(zhàn)爭小說敘事形式與內容共同體現(xiàn)的不同倫理主題為主線,分別觀照在不同倫理樣貌下所呈現(xiàn)的敘事形式與內容的特征,以實現(xiàn)敘事內容倫理與敘事形式倫理合榫的目的。第二章對“戰(zhàn)爭小說”與“敘事倫理”兩個概念在當代中國戰(zhàn)爭小說的視域下進行闡釋。本文所指的“戰(zhàn)爭小說”即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作品,既包括書寫戰(zhàn)爭本體的作品,亦側重于對戰(zhàn)爭中人之生存境遇的文學話語的關注。在敘事“倫理轉向”的語境下,“敘事倫理”批評日益彰顯為一種重要的批評話語,筆者探討的“敘事倫理”以文本中故事倫理分析為主,但也不忽視抵達此倫理主題的形式結構,意圖統(tǒng)籌分析形式與內容共建的倫理空間,在藝術闡釋與倫理互動對話的共鳴中尋找新的可能。第三章探討的是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的觀念模態(tài)。敘事倫理與作者主體的地位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念模態(tài)深刻影響著不同類型文本對同一種倫理指向的闡釋與判斷。根據(jù)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與“十七年”戰(zhàn)爭小說的歷史觀、戰(zhàn)爭觀的不同,分為三類:分別呈現(xiàn)對意識形態(tài)與歷史的修復式、改寫式以及試圖重建的文本樣貌,也即是“隱我修復式”書寫,“祛魅改寫式”書寫與“反思重構式”書寫。第四章闡述了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身體倫理的苦難敘事呈現(xiàn)出由“遮蔽”到“存在”的特質。“隱我修復式”書寫的戰(zhàn)爭小說雖延續(xù)了“十七年”身體政治化的路向,但是身體的主體性卻得到了有限的回歸,不過,仍存在為啟蒙理性獻身的傾向;“祛魅改寫式”的苦難敘事展現(xiàn)出一種欲望化修辭的特點,而對戰(zhàn)爭與苦難根源基于人性惡的思索實際上是對身心二分法的反思;“反思重構式”小說將身體倫理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反思與理性民族主義的沉重內涵,同時對身體暴力細節(jié)的刻畫也是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再次反思。第五章研究的是20世紀末重塑典范倫理的英雄敘事,顯現(xiàn)出典范倫理被重構為“英雄”與“反英雄”合一的指向?!半[我修復式”戰(zhàn)爭小說的典范倫理呈現(xiàn)出一種對“十七年”英雄祛魅的特征,在敘述話語方面顯現(xiàn)出由“史詩”過渡到“抒情”的意圖?!办铟雀膶懯健睉?zhàn)爭小說的典范倫理呈現(xiàn)出一種以“受難”與“反抗”為特征具有酒神“悲劇”氣質的英雄形象,在敘事策略上則呈現(xiàn)出由喜劇向悲劇的走向?!胺此贾貥嬍健睉?zhàn)爭小說呈現(xiàn)出“英雄”與“反英雄”合一的倫理特質,并有著建立一種新典范倫理的訴求,這種訴求表現(xiàn)為:具有在世的真實性、表達對生命之美的敬意、正視對幸福經(jīng)驗追求的自由。第六章探究的是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中革命倫理的歷史敘事,其敘事指向呈現(xiàn)出一種革命資源感性解放的樣貌?!半[我修復式”書寫通過對既往革命倫理的修補,加入了反思國民性的內容;“祛魅改寫式”書寫則通過對“后革命語境”下思維的裂變、多視角書寫的策略等對歷史進行多角度的言說,呈現(xiàn)與眾不同的“真實感”;“反思重構式”戰(zhàn)爭小說則以知識分子立場補充了革命倫理民主方面的內容,表現(xiàn)在對革命話語的民主性言說、“對話”式的書寫策略等。第七章主要是對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的反思。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的敘事倫理呈現(xiàn)出“異質混成”的特征,而這種特性可以說是中國經(jīng)驗現(xiàn)代性的確證。同時,這些戰(zhàn)爭小說在創(chuàng)造并抵達獨特中國經(jīng)驗時,均呈現(xiàn)出對話性、本土性與人文性特征,而基于這三個層面上中國經(jīng)驗的建立,對于在全球化語境中建立洋溢本土氣息的中國敘事與提高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當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敘事倫理并非是完美無缺的,在現(xiàn)代性尚未完全降臨中國的社會語境中,其仍存在著缺乏現(xiàn)實倫理參照的自我闡釋、過于強調個體存在而忽視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張力、將修辭與倫理割裂等不足,亟待學界共同解決。
譚田甜[7](2021)在《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從五四時期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直至兩次國內革命,由“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魯迅在文化領域一直起著先驅作用。其間,他遭遇了革命的苦悶,產(chǎn)生了自我懷疑。在各種文藝思潮和革命文藝論爭的沖擊下,他翻譯、學習外國革命文藝理論,通過“揚棄”,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革命文藝思想。從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各文學團體就無產(chǎn)階級文學展開論爭時,魯迅就在不斷的學習中探索、形成、完善其革命文藝思想。在這個過程中,魯迅利用新的革命文藝理論不斷更新、豐富其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了其革命文藝思想。本文將對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形成的國內外緣由、具體內涵以及在其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進行闡述。第一章討論了魯迅革命文藝思想產(chǎn)生的國內緣由。要研究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首先要了解其產(chǎn)生的土壤。魯迅革命文藝思想的形成既受到“文學革命”的影響,又受到“革命文學”的影響,而其中關于“革命文學”的論爭是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同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運動的影響下,尤其是左翼文壇與各文化團體之間的論爭,促使魯迅進一步完善其革命文藝思想。第二章論述了魯迅革命文藝思想產(chǎn)生的國際緣由。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備受壓迫的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理論武器,世界范圍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由此展開。文藝領域的革命也隨之而來,日本、中國紛紛加入世界無產(chǎn)階級文藝運動。在無產(chǎn)階級文藝運動中,各文化團體利用蘇俄無產(chǎn)階級文藝理論對魯迅進行攻擊,于是魯迅開始學習、譯介蘇俄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托洛茨基等的革命文藝理論進行反攻。另外,許多攻擊者是從日本留學歸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的攻擊也帶有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藝的痕跡。因此,魯迅也對日本革命文藝理論進行了譯介、學習和“揚棄”。第三章分析了魯迅革命文藝思想的具體內涵。在國內外革命文藝理論的洗禮下,在各種文藝論爭的沖擊下,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的影響下,魯迅逐漸形成、完善其革命文藝思想。首先,提出獨特的文藝本質論,主張文藝是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文藝來源于生活等理論。其次,是創(chuàng)作論,魯迅主張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美化”,還對題材選取以及典型人物創(chuàng)作等提出了新穎的主張。最后,他對文藝批評也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第四章剖析了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在其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學習文藝理論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魯迅在研究革命文藝理論的同時,也積極地利用這些理論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其革命文藝思想:一是革命文藝觀下的敘事選擇,著重選取反映現(xiàn)實的大眾化題材。二是人物形象刻畫技巧,主要刻畫不同的階級人物,重點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典型性及個性。三是小說的敘事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文藝影響社會的藝術構思、虛實結合的技巧以及大眾化語言的應用等。本章著重論述魯迅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革命性、階級性、功利性、大眾化等革命文藝思想??偠灾?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融匯了國內外各派的文藝理論,經(jīng)過了千錘百煉,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其革命文藝思想主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觀為理論基礎,提出了全新的文藝本質觀、創(chuàng)作觀、批評觀。理論指導實踐,魯迅在形成和不斷完善其革命文藝思想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他的很多小說都體現(xiàn)了其革命文藝思想。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形成不易,他積極學習、尋求真理和不斷追求進步的革命精神值得學習。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除了指導其創(chuàng)作實踐外,亦豐富了中國文藝理論,指導了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當下仍然值得借鑒與學習。
張喬娜[8](2021)在《張愛玲《傳奇》修改研究》文中提出《傳奇》的初版由《雜志》社于1944年8月15日出版,其中收錄10篇小說作品。這本書無論是內容還是設計,都是非常精致的,封面設計無圖案,采用一色的孔雀藍,并由張愛玲親手設計,僅標記了書名與作者名。同年9月25日,《傳奇》再版,封面圖案采用炎櫻的繪畫創(chuàng)作,猶如古綢緞上盤了深色的云頭。在1946年11月時,上海山河圖書公司正式出版了《傳奇(增訂本)》。在初版基礎上,增訂本新增了5篇內容,基本上匯聚了張愛玲的所有代表作。炎櫻重新負責封面的設計,與之前不同的是,《傳奇(增訂本)》借鑒了晚清《點石齋畫報》上的時裝仕女圖作底圖,再加上比例不對稱的現(xiàn)代人物形象,就如同是鬼魅一般,透過窗戶觀察仕女的生活。至此,《傳奇》出現(xiàn)了初刊本、初版本、再版本、增訂本這4個版本。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中,版本研究即為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隨著版本的變遷,不但可以體現(xiàn)出作家的思想理念發(fā)生了變化,而且也包含著更加豐富全面的寫作學、語言學、社會學、修辭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匯校,可以將不同版本流變過程中的歷史和文學信息予以集中呈現(xiàn),從而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美學觀念以及文化心態(tài)方面的變化。
田琦[9](2021)在《論張潔小說風格的嬗變》文中指出作為兩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張潔從發(fā)表《從森林里來的孩子》到《四只等著喂食的狗》以來,其小說風格不斷轉型。作為不斷突破自己前一階段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家,張潔在文學史中無法被歸入任何單一的文學流派。張潔小說風格轉型的探索無論是對于張潔創(chuàng)作研究還是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演變的研究都有積極意義。本文以張潔小說的風格轉型為研究對象,探索時代是如何影響張潔小說不同風格的形成。本文的研究目標分為五章來完成,依據(jù)張潔小說不同風格劃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每一章第一部分梳理張潔小說的不同風格。其次,每一章第二部分探索張潔小說風格轉型的成因,夾雜著外界環(huán)境的分析。再次,在對張潔小說風格特色的研究中加入學界對張潔有爭議的作品的討論。最后,盡量做到對張潔小說風格總體客觀地評價。本文由五章構成。第一章為緒論部分,這一部分對張潔小說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在總結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學界對張潔的研究存在哪些不足,還存在可繼續(xù)展開的空間,并且闡釋本文的研究思路與創(chuàng)新點。第二章論述張潔第一階段(1978-1979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此階段張潔小說創(chuàng)作與時代、政治結合緊密,懷抱熱情歌頌理想與愛情,呈現(xiàn)出抒情風格。同時,在抒情風格中又表現(xiàn)出矛盾性,一方面張潔小說具有建國十七年小說的政治性抒情;另一方面,張潔受“人道主義”思潮影響,她呼喚人性和真情的回歸,小說又表現(xiàn)出一種個人化抒情風格。第三章論述張潔第二階段(1980-1986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較上一階段,張潔小說寫作視野下移,關注到女性和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同時,她寫作的題材也有所拓寬。小說對戀愛婚姻、現(xiàn)實改革等問題進行書寫,形成了不同于上一階段的寫實風格。張潔懷抱熱情步入文壇,蘇俄與紅色文化對張潔第一階段寫作影響較深使張潔小說形成了抒情風格。逐漸地,張潔的理想被現(xiàn)實打破,她看見了社會現(xiàn)實問題。與此同時,文藝政策的松動使呼喚人性與暴露問題的小說成為可能,她的文風就轉為寫實風格了。第四章論述張潔小說第三個階段(1986-1993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1985年,文壇正經(jīng)歷轉向,各種西方思潮涌入國內,文壇興起尋根、先鋒和新寫實小說熱,張潔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荒誕風格。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張潔除了看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發(fā)展機會外,她還關注到人性在金錢扭曲下的變異。此時期張潔小說的荒誕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以荒誕為主的表現(xiàn)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張潔小說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被金錢扭曲形成的荒誕消費觀、荒誕倫理觀和道德觀。第五章討論張潔第四個階段(1994-2020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張潔在經(jīng)歷喪母之痛后,她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并逐漸回歸平靜。她的寫作思想上升到哲學高度,參禪悟道審視內心,在歷史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張潔結合自身情感經(jīng)歷與體驗創(chuàng)作了家族歷史小說《無字》。她還將寫作目光聚焦人類文明和歷史興衰,解構歷史的崇高性。此階段張潔小說主要呈現(xiàn)出宗教與歷史雜糅的風格。結語部分主要對張潔小說進行整體評價。張潔在不斷改變和突破小說寫作風格的同時,始終秉持著傳統(tǒng)文人“文以載道”的文學理想不變。她的寫作始終有關照對象,書寫人類面臨的各種課題,如愛情難題、生老病死、命運與人生、人類文明與歷史演變等。張潔正是秉承一顆赤子之心不斷書寫她對生命的思考,她的小說不應該被新一代讀者遺忘。
車志遠[10](2020)在《新世紀文學中的“新工人”敘事研究(2000-2016)》文中認為“中國工人”是一個復數(shù)概念,其本身包含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構建與轉型的特定指向:一類是東南沿海等外向型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下產(chǎn)生的“新工人”,一類是作為“共和國長子”的老工業(yè)基地轉型下的“老工人”。20世紀90年代,幾千萬的國企“老工人”下崗和數(shù)以億計的“新工人”進城幾乎是同時發(fā)生的,他們始終都內在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多年來,文學研究者們往往用“底層文學”“打工文學”“農(nóng)民工文學”等詞語來命名“新工人”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這種稱謂卻失去了與“老工人”對照中應有的歷史意識,消解了為“新工人”爭取勞工權益、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過文學實踐來表現(xiàn)“新工人”的真實訴求、建構新型的社會文化、想象一個更加平等與公平的未來是本文的切入點和主題。無論是老工人,還是新工人,他們都始終內在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之中。以一種歷史意識來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更有“方法論”意義。一方面要從“啟蒙話語”“革命話語”“底層話語”三個視角來發(fā)現(xiàn)這一群體是如何納入“政治規(guī)劃”與“文學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這些復雜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現(xiàn)的。如果我們要從整體上觀察新世紀文學,那么,曹征路《那兒》的發(fā)表及其討論所帶來的知識界和整個社會關注對象的轉變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標志性事件。從《那兒》到《問蒼茫》勾連出“底層話語”與“左翼話語”,并以反思“純文學”,恢復了“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文學由“怎么寫”轉變?yōu)椤皩懯裁础迸c“為誰寫”和“誰來寫”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中,新世紀“新工人”書寫逐漸成為一個重要寫作趨向。在《那兒》之后,講述“新工人”已經(jīng)由“應不應該講述”向“如何講述新工人”轉向。在講述方式上,以人道主義情懷和社會批判為己任的現(xiàn)實主義重新介入轉型期社會語境之中,現(xiàn)實主義成為講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講述主體上,一方面是從“代言者”以觀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不斷下移,“新工人”也開始表達自身;在講述空間上,講述“新工人”離不開城鄉(xiāng)關系書寫,城與鄉(xiāng)不僅是作為有關“新工人”空間想象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百年來中國現(xiàn)代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另外本論文選取了“新工人”詩歌、“新工人”非虛構寫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達作為切入點,來進一步探求其藝術形式的意義、局限及可能性,以期為新世紀文學增添新的文化想象與表現(xiàn)形式,最后我們既要能看到其意義和價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書寫能夠為新世紀文學提供一個新的思考的基點?!靶鹿と恕睍鴮懖恢皇翘囟ㄈ后w的文學形態(tài),而是一種更具代表性的、回應現(xiàn)代危機的文學表達。對“新工人”的建構與想象既是一個尖銳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也是有關“人的可能性問題”。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本文結合社會歷史現(xiàn)狀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歸納。
二、茅盾文學道路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茅盾與盧學溥的交往(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茅盾文學道路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茅盾與盧學溥的交往(論文提綱范文)
(5)《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1933)內部生態(tài)及其中筆名考實(論文提綱范文)
一《文學副刊》內部生態(tài)及其運作機制 |
1.編輯的前后變動——權力協(xié)調 |
2.《文學副刊》欄目和編輯分工 |
二《文學副刊》中編輯人員筆名考實 |
1.吳宓的筆名 |
2.趙萬里的筆名 |
3.浦江清的筆名 |
4.朱自清的佚文 |
5.其他編者的筆名 |
(6)20世紀末中國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研究(1978-2000)(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選題緣起 |
1.2 研究現(xiàn)狀 |
1.2.1 戰(zhàn)爭及中國當代戰(zhàn)爭小說研究 |
1.2.2 敘事倫理研究 |
1.3 研究方法與意義 |
1.3.1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
1.3.2 研究目的與創(chuàng)新 |
第2章 界定與理論:“戰(zhàn)爭小說”與“敘事倫理”的概念闡釋 |
2.1 戰(zhàn)爭與戰(zhàn)爭小說 |
2.2 倫理、道德與敘事倫理 |
2.2.1 倫理與道德 |
2.2.2 倫理與文學 |
2.2.3 敘事的倫理轉向與敘事倫理 |
第3章 修復與重建: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的觀念模態(tài) |
3.1 隱我修復式的戰(zhàn)爭書寫 |
3.1.1 以人性修復歷史的“新啟蒙”語境 |
3.1.2 “歸來者”的“隱我”與群化精神意向 |
3.2 祛魅改寫式的戰(zhàn)爭書寫 |
3.2.1 間接的歷史感悟與主體性歷史思考 |
3.2.2 重釋歷史與人性的“祛魅改寫” |
3.3 反思重構式的戰(zhàn)爭書寫 |
3.3.1 由“多元”到“斷裂”的文化語境 |
3.3.2 民族主義的“反思與重構” |
第4章 由“遮蔽”到“存在”: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身體倫理的苦難敘事 |
4.1 戰(zhàn)爭苦難的探詢限度與啟蒙理性的獻祭 |
4.2 政治化身體的消解與苦難的欲望化修辭 |
4.2.1 重返身體的“居留”與民族精神的焦慮 |
4.2.2 戰(zhàn)爭真相的過濾與欲望本能的釋放 |
4.3 戰(zhàn)爭苦難的身體呈現(xiàn) |
4.3.1 民族視域體察戰(zhàn)爭對身體的戕害 |
4.3.2 以暴力的細節(jié)反思戰(zhàn)爭的暴力 |
4.3.3 情愛對身體的去蔽與對戰(zhàn)爭苦難終極追問的缺失 |
第5章 “英雄”與“反英雄”合一:重構典范倫理的英雄敘事 |
5.1 典范倫理的嬗變 |
5.1.1 由“君子”到“英雄”:典范倫理的遞嬗 |
5.1.2 由“英雄”到“反英雄”:典范的塑造與語境的轉變 |
5.2 英雄的祛魅 |
5.2.1 由“性格”到“氣質”:人格化英雄的有限還原 |
5.2.2 由“史詩”到“抒情”:敘事話語的轉變 |
5.3 “受難”與“反抗”:酒神的“悲劇”氣質 |
5.3.1 由“正典”到“民間” |
5.3.2 由“日神”到“酒神” |
5.4 英雄與反英雄之辯 |
5.4.1 集體與個體:典范的群己分殊 |
5.4.2 反英雄與新典范倫理 |
第6章 革命資源的感性解放: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革命倫理的歷史敘事 |
6.1 戰(zhàn)爭場域下“人民性”與“國民性”的人性思索 |
6.2 “后革命”視域下對戰(zhàn)爭歷史的多維度探索 |
6.2.1 “后革命”:戰(zhàn)爭的另一敘事角度 |
6.2.2 戰(zhàn)爭歷史真相的個性化追索 |
6.2.3 旁觀與后設的敘事策略:對革命戰(zhàn)爭歷史的“復線化”呈現(xiàn) |
6.3 戰(zhàn)爭美學的知識分子立場確證:民主性與對話性的參與 |
6.3.1 革命話語的守護與更新:對戰(zhàn)爭的民主性言說 |
6.3.2 戰(zhàn)爭小說的審美重鑄:“對話性”的生存辯難 |
第7章 20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的意義與局限 |
7.1 異質混成:中國經(jīng)驗的現(xiàn)代性確證 |
7.2 20 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中抵達中國經(jīng)驗的途徑 |
7.2.1 在對話中體知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真實 |
7.2.2 戰(zhàn)爭書寫對本土美學經(jīng)驗的構筑 |
7.2.3 戰(zhàn)爭小說的應有之義:人文性尺度的觀照 |
7.3 20 世紀末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的“邊界”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主要學術論文 |
(7)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章 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形成的國內緣由 |
第一節(jié)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
一、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影響 |
二、“革命文學”的提出 |
三、革命文學論爭 |
第二節(jié) 左翼文學運動的影響 |
一、左翼文藝與自由主義文藝的沖突 |
二、文藝自由辯論 |
三、“兩個口號”的論爭 |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形成的國際緣由 |
第一節(jié) 蘇俄文藝理論對魯迅的影響 |
一、普列漢諾夫對魯迅的影響 |
二、盧那察爾斯基對魯迅的影響 |
三、托洛茨基對魯迅的影響 |
第二節(jié) 日本文藝理論對魯迅的影響 |
一、片上伸對魯迅的影響 |
二、青野季吉對魯迅的影響 |
三、蔵原惟人對魯迅的影響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魯迅革命文藝思想的具體內涵 |
第一節(jié) 本質論:“萬不要忘記它是藝術” |
一、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影印” |
二、文藝的功利性 |
三、文藝的階級性 |
四、文藝的形象性與情感性 |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論:“依傍和模仿,絕不能產(chǎn)生真藝術” |
一、文藝的“美化”與真實 |
二、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 |
三、藝術典型的創(chuàng)造 |
第三節(jié) 批評論:“壞處說壞,好處說好” |
一、批評標準 |
二、批評方法 |
三、批評家素養(yǎng)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魯迅革命文藝思想在其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
第一節(jié) 魯迅革命文藝觀下的敘事選擇 |
一、從時代洪流里汲取 |
二、從熟悉生活里開掘 |
三、題材大眾化,多樣性 |
第二節(jié) 魯迅小說人物形象刻畫藝術 |
一、知識分子形象 |
二、民眾形象 |
第三節(jié) 魯迅小說的敘事策略 |
一、以文藝影響社會為出發(fā)點的藝術構思 |
二、客觀真實與藝術加工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技巧 |
本章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參加學術會議及獲獎 |
致謝 |
(8)張愛玲《傳奇》修改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選題背景和意義 |
二、《傳奇》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
第一章 《傳奇》前10 篇的版本流變與修改 |
第一節(jié) 由“初刊本”到“再版本” |
第二節(jié) 由“再版本”到“增訂本” |
第二章 修改案例舉隅 |
第一節(jié) 技術性修改 |
第二節(jié) 藝術性修改 |
第三章 特殊文學場域下的張愛玲小說 |
第一節(jié) 《傳奇》的原刊本與初版本階段 |
第二節(jié) 《傳奇》的初版本與增訂本階段 |
第四章 從《傳奇》前10 篇的修改看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變化 |
第一節(jié) 獨特的現(xiàn)代觀:“反”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性追求 |
第二節(jié) 冷靜的生命觀:反戲劇化的敘述策略 |
第三節(jié) 女性的破壞與男性的沉淪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傳奇》前10 篇??庇?/td>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9)論張潔小說風格的嬗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緒論 |
1.1 張潔小說國內研究現(xiàn)狀 |
1.1.1 從研究角度看 |
1.1.2 從研究內容看 |
1.2 張潔小說轉型研究 |
1.3 研究意義及論文創(chuàng)新 |
1.3.1 研究意義 |
1.3.2 論文創(chuàng)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表現(xiàn)理想情懷——抒情風格(1978-1979) |
2.1 以抒情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 |
2.2 十七年政治抒情風格的延續(xù) |
2.3 摻雜“人情味”的個人化抒情 |
2.3.1 個人化抒情的體現(xiàn) |
2.3.2 個人化抒情引發(fā)的爭議 |
3.直面改革問題——寫實風格(1980-1986) |
3.1 以寫實為主的敘述方式 |
3.2 寫實題材:社會問題的一面鏡子 |
3.1.1 社會改革問題:暴露與歌頌 |
3.1.2 男女矛盾:由和諧到男女兩性沖突 |
3.3 轉型原因 |
4.暴露扭曲的人性——荒誕風格(1986-1993) |
4.1 以荒誕為主的表現(xiàn)技巧 |
4.2 金錢扭曲的畸形人際關系——精神困境 |
4.2.1 金錢至上的荒誕消費觀念 |
4.2.2 荒誕的倫理觀念與道德觀念 |
4.3 轉型原因 |
4.3.1 1985 年文壇的轉向 |
4.3.2 外國思潮與國內外經(jīng)歷影響 |
4.3.3 改革開放導致商業(yè)物欲橫流 |
5.超脫自我與歷史——宗教與歷史雜糅的風格(1994-2020) |
5.1 宗教色彩書寫 |
5.1.1 宿命論思想 |
5.1.2 小說的禪味 |
5.2 歷史性敘事 |
5.2.1 追求宏大的歷史畫卷 |
5.2.2 個人命運融入歷史 |
5.3 轉型成因 |
5.3.1 自身情感經(jīng)歷與體驗 |
5.3.2 文壇動向:家族小說與新歷史小說的興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10)新世紀文學中的“新工人”敘事研究(2000-2016)(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構與想象 |
(一)概念的界定:誰是“新工人”? |
(二)“新工人”文學的建構與想象 |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 |
(一)國內研究狀況 |
(二)國外研究狀況 |
三、選題依據(jù)、寫作路線與方法 |
(一)選題依據(jù) |
(二)寫作路線與方法 |
注釋 |
第一章 歷史與現(xiàn)實:“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
一、有關“新工人”的“發(fā)現(xiàn)”與諸種“話語”構建 |
(一)啟蒙話語:“人的文學”與“平民文學” |
(二)革命話語:“左翼文學”與“人民文學” |
(三)底層話語:“新左翼”文學與“新人民性”文學 |
二、現(xiàn)當代文學視野中的“鄉(xiāng)下人”進城 |
(一)現(xiàn)代性危機與“鄉(xiāng)下人”進城敘事 |
(二)“生產(chǎn)性城市”與“招工進城” |
(三)“現(xiàn)代化想象”與“鄉(xiāng)下人”進城敘事 |
三、當代文學史中“工人”的書寫 |
(一)英雄的創(chuàng)業(yè)者與工人階級的主體性敘事 |
(二)“改革者”遭遇“現(xiàn)實沖擊”的工人書寫 |
(三)“無名的底層”與“看不見的主體” |
注釋 |
第二章 發(fā)現(xiàn)與轉向:《那兒》的討論與新世紀文學書寫新變 |
一、現(xiàn)實背景:《那兒》與轉型期中國社會 |
二、作為“事件”的文學——有關《那兒》討論以及知識界轉變 |
三、作為方法的《那兒》:社會轉型期文學的位置 |
四、從《那兒》到《問蒼?!?階級想象、新左翼話語實踐與反思 |
注釋 |
第三章 表述與再現(xiàn):我們如何講述“新工人”? |
一、“新工人”書寫與作為方法的現(xiàn)實主義 |
(一)從“落地”到“生根”——現(xiàn)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正反合” |
(二)“主義”之后“新工人”現(xiàn)實書寫的“返場” |
(三)困境與可能:“新工人”書寫如何現(xiàn)實主義? |
二、從代言到立言:我們如何講述“新工人”? |
(一)觀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講述“新工人” |
(二)反觀自身之維——“新工人”如何表達自身? |
三、城鄉(xiāng)書寫與“新工人”空間想象 |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難 |
(二)身份認同危機與精神漂泊 |
(三)另類想象與返鄉(xiāng)敘事的可能 |
注釋 |
第四章 形式與類型:“新工人”詩歌、非虛構與影像表達 |
一、“新工人詩歌”與新世紀詩學的新趨向 |
(一)詩歌風景——作為問題與方法的“新工人詩歌” |
(二)美學原則——“新工人”何以“詩歌”? |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詩篇”為例 |
二、“新工人”非虛構寫作的意義與局限 |
(一)何以“非虛構”——新工人“非虛構”寫作的意義 |
(二)何是“非虛構”——新工人“非虛構”寫作出場與生成 |
(三)如何“非虛構”——新工人“非虛構”寫作敘事策略 |
(四)反思“非虛構”——新工人“非虛構”寫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
三、影像如何表達轉型期的“新工人”與“老工人”形象? |
(一)“靜物”與“流動”——廠區(qū)“空間”敘事 |
(二)“間離”與“互文”——工廠經(jīng)驗的“時間”書寫 |
(三)“斷裂”與“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與“新工人”? |
注釋 |
結語:反思與重構:“新工人”書寫的意義、困境與可能 |
一、“新工人”書寫的價值與意義 |
(一)社會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
(二)理論意義與文學意義 |
二、“新工人”書寫的困境與可能 |
(一)題材熱與“類型化”寫作困境 |
(二)苦難敘事與“現(xiàn)實感”缺乏 |
(三)理論建設不足與批評話語窘困 |
(四)重構一種新的文學——“新工人”文學建構的可能 |
注釋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 |
致謝 |
四、茅盾文學道路上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茅盾與盧學溥的交往(論文參考文獻)
- [1]姚雪垠舊體詩創(chuàng)作論[D]. 包曉涵. 華中師范大學, 2021
- [2]李廣田文藝思想研究[D]. 呂麗波. 江南大學, 2021
- [3]《紅旗譜》革命經(jīng)驗敘述研究[D]. 孫伊莉. 浙江師范大學, 2021
- [4]麥家長篇小說研究[D]. 嚴禹昊. 延邊大學, 2021
- [5]《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1933)內部生態(tài)及其中筆名考實[J]. 黃彥偉.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1(06)
- [6]20世紀末中國戰(zhàn)爭小說敘事倫理研究(1978-2000)[D]. 李婧妍. 遼寧大學, 2021
- [7]魯迅的革命文藝思想研究[D]. 譚田甜. 湖北民族大學, 2021
- [8]張愛玲《傳奇》修改研究[D]. 張喬娜. 天津師范大學, 2021(11)
- [9]論張潔小說風格的嬗變[D]. 田琦. 四川師范大學, 2021(12)
- [10]新世紀文學中的“新工人”敘事研究(2000-2016)[D]. 車志遠. 哈爾濱師范大學,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