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廢渣中氰化物對地下水污染影響的試驗研究(論文文獻綜述)
李浩宇[1](2021)在《微波場中黃金浸出尾渣選擇性氯化的工藝及機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國難處理黃金浸出尾渣產量大,渣中含有金、銅和鉛等有價元素,是重要的二次資源。傳統(tǒng)氯化焙燒可高效揮發(fā)其中的有價元素,然而存在焙燒溫度高,且采用天然氣或煤作為能源,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和煙氣洗滌困難等弊端。本論文提出了一種低溫低排放的微波氯化焙燒新方法。研究了難處理金礦浸出尾渣的工藝礦物學特性。分析了尾渣中不同組分的介電特性隨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及氯化劑對尾渣介電特性的影響。對比研究了常規(guī)和微波氯化焙燒中不同溫區(qū)各組分對固體氯化劑分解的影響,以及金的選擇性氯化過程。系統(tǒng)研究了微波功率、氯化劑種類及用量、氣氛和流量等因素對氯化焙燒過程的影響。評估了焙燒渣中氯和氰根等有害組分的脫除率,及其對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具體研究結論如下:(1)原料主要由Si、Fe、Al、O和S等元素構成,同時包含Au、Cu、Pb和Zn等有價元素;礦物粒度微細,脈石礦物組成復雜,尾渣中的金以微細粒單體金、硫化物包裹金和石英包裹金的形態(tài)賦存;氰化物含量較高,為危險廢棄物。(2)在氯化焙燒過程中四種選定的氯化劑分解為含氯氣體,黃金經選擇性氯化以AuCl3氣體形式逸出。四種氯化劑中Ca Cl2分解反應較易發(fā)生,可在黃金包裹體打開的溫區(qū)下提供足夠的含氯氣體,強化黃金及氯元素的揮發(fā)。常規(guī)氯化焙燒中,在Ca Cl2添加量5%、空氣流量100L/h、焙燒溫度1273K和焙燒時間15min條件下,金和氯的揮發(fā)率分別達到81.23%和89.17%。(3)黃金浸出尾渣中主要組分Fe2O3和SiO2等物相的介電特性差異大,在微波加熱過程中形成微區(qū)熱點和組分間的微觀裂紋,可強化氯化焙燒反應動力學。在微波氯化焙燒優(yōu)化工藝參數焙燒溫度1173K、焙燒時間15min、Ca Cl2添加量5%和空氣流量100L/h條件下,金和氯的揮發(fā)率分別為81.87%和94.85%。與常規(guī)氯化焙燒相比,微波氯化焙燒溫度可降低100℃。常規(guī)和微波氯化焙燒過程的反應活化能分別為40.9k J/mol和27.62k J/mol,相較于常規(guī)焙燒過程,微波焙燒過程反應活化能降低了32.47%。(4)經常規(guī)和微波氯化焙燒后,黃金浸出渣中氰根含量由515g/t分別下降至4.00g/t和2.45g/t,微波氯化焙燒渣浸出毒性更低。常規(guī)和微波氯化焙燒渣中氯含量分別為1.2%和0.22%,表明微波氯化焙燒中更多的含氯氣體揮發(fā)至煙氣中,強化Cu、Pb和Zn等元素的氯化揮發(fā)。微波氯化焙燒過程中,更高濃度的含氯氣體揮發(fā)后經煙氣洗滌實現氯元素循環(huán)利用,可降低Ca Cl2使用量。
高且遠[2](2020)在《炭基吸附劑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機物吸附機理的研究》文中認為煤化工環(huán)節(jié)中的焦化環(huán)節(jié)是造成污染最嚴重的工業(yè)部門之一。近年來,隨著焦化污染的日益嚴重,所帶來的焦化污染地塊的地下水污染程度也隨之增加。焦化污染地下水的污染物含量高于一般污染地下水,并且污染物多為難降解有機物。焦化污染地下水對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農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如何處理和修復焦化污染地下水是污染源企業(yè)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其中,作為一種應用比較成熟的處理方法,吸附法的工藝較為簡單。并且吸附法的投資成本較低,操作簡便。目前比較常用的吸附劑有:吸附樹脂、焦炭、膨潤土、活性炭等。但一些吸附性能較好的吸附劑普遍存在著價格昂貴、合成路線長、復用效果差等問題。因此,開發(fā)一種價格低廉、來源廣的吸附劑是當前吸附法處理焦化污染地下水的重要研究方向。煤炭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主要的能源之一,我國的煤炭儲量極為豐富。煤炭具有較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積,在對焦化污染中污染物吸附時,有著良好的吸附性能。同樣焦粉也是一種孔隙結構比較發(fā)達的工業(yè)副產品,有著良好的吸附性能。在我國的焦化生產環(huán)節(jié)中,每年有大量的焦粉作為副產品產出,其價格低廉并且來源廣泛。焦粉的比表面積較大,孔隙結構發(fā)達,其在生產過程中,經歷了高溫高壓的生產過程,具有很好的機械強度和熱穩(wěn)定性,是一種較好的廉價吸附劑。本文采用三種煤(長焰煤、氣肥煤、焦煤)和焦粉作為吸附劑進行了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了吸附行為的研究,確定了對其最佳的吸附條件并且比較了四種炭基吸附劑的吸附效果。在本研究中,以吡啶、喹啉兩種有機物作為焦化污染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探討了四種吸附劑對其的吸附機理。并且對四種炭基吸附劑的吸附等溫線、吸附熱力學及動力學函數進行了研究。四種吸附劑的投加濃度、接觸時間、溶液pH對吸附焦化污染地下水的效果均有一定影響。在一定范圍內,吸附劑的投加濃度越大、接觸時間越長吸附效果越好,溶液pH對吸附過程影響不大。根據試驗結果,可以確定在四種吸附劑投加濃度為6g/L,于恒溫水浴振蕩箱中的接觸時間為30min,溫度為298K,振蕩速度為150r/min,不調節(jié)溶液pH時四種吸附劑長焰煤(LFC)、氣肥煤(GFC)、焦煤(CC)和焦粉(CP)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COD的去除率分別為74.09%,43.25%,34.08%和24.64%。四種吸附劑再生復用結果表明,這些再生吸附劑經熱處理后,經過7次回用,CP表現出了非常好的復用性,而三種煤吸附劑的再生后的復用性能較差。四種吸附劑處理吡啶和喹啉配制而成的模擬廢水,CP和LFC吸附劑的吸附效果好于其他兩種煤吸附劑。在最佳條件下,CP吸附劑對模擬廢水中吡啶和喹啉的去除率分別為81.54%和66.97%,LFC吸附劑對模擬廢水中吡啶和喹啉的去除率分別為66.95%和81.47%。并且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均能夠用Freundlich等溫吸附模型來進行很好地描述,說明四種吸附劑的吸附行為是以表層為主的多層吸附。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在動力學上與準二階動力學模型相符。這說明,四種吸附劑吸附吡啶和喹啉的吸附行為包含液膜擴散過程、表面擴散過程以及內部顆粒擴散過程。并且可以看出,其主要速控步為表面擴散。四種吸附劑對吡啶的喹啉的吸附反應活化能均小于83.72kJ/mol,說明該吸附行為是以物理吸附為主。通過對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過程中熱力學試驗數據進行了擬合和相關參數的計算,發(fā)現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過程中是熱力學非自發(fā)的。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過程是熱力學放熱過程。并且,四種吸附劑對吡啶和喹啉的吸附是一個熱力學反應程度減少的過程。本論文有圖33幅,表16個,參考文獻112篇。
王小彬,閆湘,李秀英[3](2019)在《工業(yè)固體廢物電石渣農用的環(huán)境安全風險》文中認為電石渣是電石法聚氯乙烯(PVC)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yè)固體廢渣。為解決電石渣堆積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其資源化利用受到關注。然而,在電石法PVC生產過程中,電石渣中會帶入一些有毒有害元素,主要含有鎘(Cd)、鎳(Ni)、氯(Cl-)和氰化物(CN-)等污染元素。研究數據顯示:電石渣中污染元素Cd、Ni、CN-和Cl-等含量存在不同程度超出國家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和地下水質量標準(包括As和Pb)。為保證土壤健康、食品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建議未經無害化處理、有害物質超標的、存在環(huán)境安全風險的電石渣等工業(yè)固體廢物不得直接施用于農田土壤,杜絕其進入食物鏈而危害人類健康。
李靜文[4](2019)在《基于風險管控思路的某硫化堿渣場綜合整治方案》文中研究表明非正規(guī)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是指未按照《一般工業(yè)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等國家標準或技術規(guī)范要求進行建設,各項環(huán)保設施不健全的工業(y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場所。此類堆場堆體穩(wěn)定性差,渣體成分復雜,污染物濃度較高,廢渣滲濾液易進入地表水、土壤及地下水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造成持續(xù)的污染和破壞,存在極大的安全及環(huán)境風險隱患。目前,非正規(guī)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主要的整治手段按照處理方式分為:處理后原地填埋、處理后異地搬遷、整體原地整治和整體異地搬遷。針對非正規(guī)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不確定危害性的特點,兼顧整治成本及時間的局限性,根據風險的大小采取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是適應性較優(yōu)的“鑒于隱患的防范方式”。西南某硫化堿渣場是歷史遺留的非正規(guī)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通過現有環(huán)境污染場地調查與風險評估得出該硫化堿渣場存在的主要環(huán)境污染為強堿性渣的無機污染問題。根據理論研究和結合工程實際特征,受限于時間周期及整治成本的投入,基于風險管控思路,得到了適用于本渣場最佳的工程控制和修復-衰減技術。該整治工程以期將渣體向后推移150 m,以水平-垂直防滲阻隔系統(tǒng)設計新的硫化堿封場渣庫。首先對廢渣進行脫水預處理,降低廢渣中水溶性污染物的遷移性,以腐殖酸為緩沖藥劑,將廢渣進行分層回填壓實,最后實施封場。老渣場底部的污染土壤施行腐殖酸原位修復治理后進行植被恢復,具有較好效果,且具有環(huán)境安全性。渣場地下水污染控制采取自然衰減、制度控制的風險管控技術?;谏鲜稣嗡悸泛图夹g方法,最終形成了包括廢渣處置工程,土壤修復工程,滲濾液收集排導系統(tǒng),填埋區(qū)建設工程和配套輔助工程的綜合整治工程設計。
柴建華[5](2019)在《云南蒙自氮肥廠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由此帶來的地下水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并制約著社會的發(fā)展。地下水主要污染源是由工業(yè)污染所造成,工業(yè)污染源具有排放量大、污染范圍廣、難處理等顯著特征,地下水污染研究和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以蒙自氮肥廠受污染地下水為研究對象,模擬研究了蒙自氮肥廠典型污染物在松散層地下水中的遷移規(guī)律,為此類型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本文以蒙自氮肥廠污染場地第四系松散層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為研究目標,首先通過大量的樣品采集與分析,揭示了廠區(qū)區(qū)塊的地下水污染特征;然后結合野外地質勘察、以及水文地質試驗等,查明了研究區(qū)區(qū)域及氮肥廠廠區(qū)水文地質條件;之后利用GMS軟件建立了廠區(qū)區(qū)塊的地下水流場,并在分析廠區(qū)污染源的基礎上模擬驗證了廠區(qū)地下水污染過程;最終依據驗證的溶質運移模型分析研究了氮肥廠污染場地特征污染物(氨氮和錳)在松散層地下水中的污染規(guī)律。研究結果顯示污染物在表層粉質粘土弱透水層中運移緩慢,污染物擴散主要以垂向為主,污染物濃度對擴散速度影響明顯,污染物濃度越高,擴散速率越快;在垂向上,污染物擴散速率還與污染物載體有關,廢水持續(xù)泄漏方式相比降雨入滲方式污染物運移更快;在污染物進入深層粉細砂承壓含水層后,污染物加速向水力梯度較低的方向遷移,且遷移速度呈現勻速擴散趨勢。
楊婷婷[6](2019)在《含氰土壤無害化處理試驗研究》文中認為眾所周知,氰化物具有極強的毒性,可通過多種途徑對人體、動植物和水生生物產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氰化物污染治理刻不容緩。在含氰土壤治理技術中,淋洗技術具有處理范圍廣、見效快、處理容量大、效果顯著、處理成本低等優(yōu)點,且已經在土壤修復方面得到了應用。本課題采用淋洗法處理污染土壤中的氰化物,通過瓶浸和柱浸實驗,研究氰化物浸出的過程,通過協同臭氧氧化工藝,對含氰淋洗液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含氰土壤脫毒和含氰廢水的達標排放,為工程應用提供理論基礎,此外,本文就實際堆浸的邊坡穩(wěn)定性問題進行了探討。本課題研究以天津某氰化物污染場地的土壤為實驗土樣。采用浸取法進行含氰土壤的可行性處理研究,結果表明:固液比、攪拌強度和浸取濃度對氰化物浸取效果沒有顯著的影響,浸取溫度和土壤粒徑是影響氰化物浸取效果的關鍵因素,升高浸取溫度、減小土壤粒徑能促進氰化物浸取過程,有利于提高氰化物浸取效果。采用淋洗法處理含氰土壤,考察淋洗強度和土壤粒徑對含氰土壤中氰化物浸出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對于0.5 mm<r0≤1 mm 土壤,淋洗強度對氰化物浸出速率沒有顯著的影響;對于粒徑為1 mm<r0≤2 mm、2 mm<r0≤3 mm、3 mm<r0≤4 mm和4 mm<r0≤5 mm的污染土壤,氰化物分別在 42 L/(m2·h)、52 L/(m2·h)、65 L/(m2·h)和79L/(m2·h)淋洗強度下具有最佳浸出效果,所用淋洗時間分別為430 min、350 min、280 min和230 min;對于污染原土壤,淋洗強度從15 L/(m2·h)分別增大至32 L/(m2·h)和79 L/(m2·h),所用淋洗時間分別縮短了 21%和62%;在相同淋洗強度和淋洗時間下,土壤殘留的氰化物濃度隨粒徑的增大而增大;污染土壤中氰化物的浸出過程處于降速階段,分為降速第一階段和降速第二階段,浸出速率隨氰化物濃度的降低而減小。以水中的氰化物達標為目標,進行了含氰廢水無害化處理的試驗研究,考察了臭氧及其組合工藝對含氰廢水的處理效果,結果表明:采用間歇處理方式,處理廢水量為8 L,總氰化物濃度約為2 mg/L,不同臭氧投加量對含氰廢水的處理效果不同,當臭氧投加量為0.3 g/h時,經20 h處理后,總氰化物去除率為12.9%,當臭氧投加量增大至4 g/h時,經20 h處理后,總氰化物去除率增大至46.7%;臭氧組合工藝處理含氰廢水的試驗表明,當臭氧投加量為0.3 g/h時,添加活性炭單元對總氰化物去除效果影響較小;增加紫外反應器后,對總氰化物去除效果顯著,經2h處理后,總氰化物濃度降至檢測線以下,表明臭氧-紫外組合工藝是一種快速、有效處理含氰廢水的方法。以土壤中及水中的氰化物達標為目標,進行了含氰土壤無害化處理的試驗研究,考察了淋洗-臭氧-紫外組合技術對含氰土壤的處理效果,結果表明:采用淋洗-臭氧-紫外工藝處理含氰土壤及其含氰淋洗液,在淋洗強度為79 L/(m2·h),臭氧投加量為0.3 g/h,紫外反應器照射強度為145 μw/cm2,水力停留時間為1.17 min條件下能夠有效處理氰化物,經30 h處理后土壤總氰化物濃度由68.95 mg/kg降至6.70 mg/kg,淋洗液中總氰化物由14.78 mg/L降至0.97 mg/L,循環(huán)淋洗液中的總氰化物保持在0.5 mg/L以下,處理后土壤中的氰化物濃度達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標準》(GB 36600-2018)中住宅類用地低于9.86 mg/kg的要求,處理后廢水中氰化物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中低于0.5 mg/L的要求。筑堆淋洗過程堆場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堆場越高,則占地面積越少,但會引起邊坡塌陷,破壞淋洗過程,甚至導致堆場事故。為確定淋洗前堆場的穩(wěn)定性,應用FLAC3D數值模擬方法進行模擬研究,模擬結果表明:在5.2 m的堆高條件下,堆場塑性區(qū)和潛在滑移面沒有貫通、計算收斂、無位移突變,且FLAC3D數值模擬方法計算所得的安全系數值為3.85,大于《有色金屬礦山排土場設計規(guī)范》(GB 50421-2007)要求中的1.25,表明該堆場在設計條件下整體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不會產生滑坡。
張榮海[7](2015)在《焦化場地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與水力截獲優(yōu)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論文針對焦化場地下水污染的問題,通過野外調查、野外水文地質試驗、室內監(jiān)測試驗,論述了研究區(qū)的水文地質特征;應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焦化場不同工況下對地下水造成的影響;運用均勻設計與水力截獲技術相耦合的方法,論證了防治焦化場地下水污染的最優(yōu)水力截獲方案。通過以上研究和分析,得出的主要認識和結論如下:(1)焦化場土壤重金屬As、Cr的致癌風險指數與非致癌危害商均已超過可接受值,其中Cr的致癌風險指數之和∑CRi約為As的6倍,非致癌危害商之和∑HQi約為As的1.7倍,需進行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復,而Cd、Hg、Pb的風險指數均在安全范圍以內。(2)焦化場在建設、生產運營與維護過程中,若保護不到位,容易出現煤場滲漏、廠區(qū)跑冒滴漏、儲罐爆炸等現象,造成地下水污染。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后,形成具有一定濃度梯度的污染暈,污染物濃度、影響范圍、超標范圍等隨著污染時間的增加不斷增大。研究采用地下水數值模擬軟件GMS,建立地下水溶質運移模型,預測焦化場對地下水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煤場COD、硝酸鹽等污染物,通過滲漏進入地下水,向下游遷移擴散,對下游地下水造成污染,30年后COD、硝酸鹽的超標范圍分別為24470.34 m2、24426.86 m2。焦化場廠區(qū)內的管道、儲罐、焦爐等設施,如果出現安裝不當、年久失修等情況,會引起氨氮、氰化物、石油類等污染物跑冒滴漏,30年后氨氮、氰化物、石油類污染物超標范圍分別為111146.61 m2、107529 m2、112183.36 m2。焦化場如果出現苯罐爆炸,則大量污染物會在短時間內進入地下水,造成下游地下水污染,30年后污染區(qū)域可達到 88852.65 m2。(3)本研究采用均勻設計與水力截獲技術相耦合的方法,選取布井數量、單井抽水量和布井間距作為優(yōu)化因子,結合運用直觀分析與二次多項逐步回歸分析,求出防治焦化場地下水污染的水力截獲最佳方案,方案為:橫向排列布井,布井數量為7口,單井抽水量為500m3/d,布井間距90m,在此條件下,去除率、截獲量及截獲帶面積減少量均能達到極大值,其中去除率為99.48%,截獲量為3.6207 kg/d,截獲帶面積減少量為4429.83m2。
王秀芹[8](2014)在《氰化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研究》文中認為本文對氰化物在不同環(huán)境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進行了試驗和分析,結果發(fā)現:氰化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光化學、生物化學等綜合作用,自身可以降解;廢水中的氰化物以及進入土壤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而減少,符合一級動力學模式;在含氰泥土樣制備中,低濃度比高濃度降解得快;在氰化廢渣中,室外自然風干的氰化廢渣的降解比室內樣品降解快;在環(huán)境空氣中,氰化氫穩(wěn)定時間短,空曠地帶夏天比冬天快。
王嬋[9](2014)在《新疆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評價及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礦產資源豐富,黃金是新疆重要礦產之一,其中南疆阿希金礦是新疆最大的金礦。近年來,阿希金礦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礦產資源,該礦山的采、選、冶等所產生的廢石、地表溶水、地下滲透水、尾礦(砂)、氧化以及分解所產生的廢水等攜帶大量重金屬元素進入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從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生物體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對地下水污染評價和防治,對保護礦山地下水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本文在收集礦區(qū)環(huán)境背景數據的基礎上,采用現場調查、室內水質分析實驗和定量數學模型分區(qū)評價預測的方法,對該礦進行了地下水污染評價及防治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及成果如下:⑴通過礦區(qū)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環(huán)境污染源調查,采礦、選礦、冶煉、尾礦庫等工藝環(huán)節(jié)分析,得出礦區(qū)污染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固體污染源,尾礦庫中的含氰化物廢渣——濾餅和尾礦;液體污染源,環(huán)保庫中含氰化物的廢水,污染成分為氨氮和氰化物。⑵通過對礦區(qū)地下水污染源、污染特點和污染途徑的分析,確定了氨氮、砷、氰化物、銅、鉛、鎘、鋅為評價指標,分別采用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進行了評價,確定了礦區(qū)地下水污染程度為Ⅴ級;通過分析比較,得出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更加符合實際;結合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分析了礦區(qū)地下水污染原因,主要是氨氮、氰化物嚴重超標。⑶根據各個監(jiān)測點的數據,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評價,編制了阿希金礦地下水質量評價圖;以地下水質量評價圖為依據,礦山污水的來源和種類,進行了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qū),分為非污染防治區(qū)、一般污染防治區(qū)、重點污染防治區(qū)。⑷在重點污染防治區(qū),采用解析法進行了尾礦庫對地下水環(huán)境的預測,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尾渣庫廢水滲漏發(fā)生時間的延續(xù),同一距離處地層中氰化物和As的含量在增加,污染物影響的范圍也在增加;在同一時間內,隨著距離由近及遠,地層中氰化物和As的含量表現出由高及低的規(guī)律,進而提出了監(jiān)控措施。
王巖,郝曉旭,魯然英,郭威[10](2013)在《黃金冶煉含氰廢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處理方法》文中提出通過對黃金冶煉廠產生的含氰廢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提出常用的4種含氰廢渣的處理方法,分析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條件,并提出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的技術方法。
二、廢渣中氰化物對地下水污染影響的試驗研究(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廢渣中氰化物對地下水污染影響的試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微波場中黃金浸出尾渣選擇性氯化的工藝及機理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黃金的概述 |
1.1.1 黃金的性質及用途 |
1.1.2 黃金資源儲量分布 |
1.2 黃金冶煉工藝的研究現狀 |
1.2.1 氰化法 |
1.2.2 非氰化法 |
1.3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的特征及處置 |
1.3.1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概述 |
1.3.2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的礦相特征 |
1.3.3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的分類 |
1.3.4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 |
1.4 難處理金礦浸出渣處理技術研究現狀 |
1.5 氯化焙燒產業(yè)化應用簡述 |
1.6 微波加熱原理及在礦冶中的應用 |
1.6.1 微波及微波加熱 |
1.6.2 微波加熱機理 |
1.6.3 微波加熱特點 |
1.6.4 微波在礦冶中的應用簡述 |
1.7 研究意義及內容 |
1.7.1 研究意義 |
1.7.2 研究內容 |
第二章 實驗過程及方法 |
2.1 化學藥劑 |
2.2 實驗方案與流程 |
2.3 實驗設備 |
2.3.1 常規(guī)焙燒實驗設備 |
2.3.2 微波焙燒實驗設備 |
2.4 物料介電特性測試 |
2.4.1 介電特性測試設備 |
2.4.2 介電特性測試原理 |
2.4.3 介電特性測試方法 |
2.5 表征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黃金浸出尾渣物相特征研究 |
3.1 黃金浸出尾渣表征 |
3.1.1 黃金浸出尾渣礦相分析 |
3.1.2 黃金浸出尾渣微區(qū)分析 |
3.2 黃金賦存狀態(tài)分析 |
3.3 黃金包裹體礦物學分析 |
3.4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黃金浸出尾渣常規(guī)氯化焙燒的過程研究 |
4.1 氯化焙燒過程研究 |
4.1.1 氯化劑的分解反應研究 |
4.1.2 目標元素的氯化反應研究 |
4.2 常規(guī)氯化焙燒條件實驗 |
4.2.1 氯化劑種類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4.2.2 焙燒溫度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4.2.3 CaCl_2用量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4.2.4 焙燒氣氛及流量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4.3 CaCl_2體系氯化焙燒過程 |
4.3.1 物相分析 |
4.3.2 熱重分析 |
4.3.3 殘留氰化物含量分析 |
4.4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黃金浸出尾渣介電特性研究 |
5.1 溫度對介電參數影響的理論分析 |
5.2 渣中不同物相單元介電特性分析 |
5.2.1 溫度對介電常數的影響 |
5.2.2 溫度對介電損耗因子的影響 |
5.2.3 溫度對介電損耗角正切的影響 |
5.2.4 溫度對穿透深度的影響 |
5.2.5 溫度對升溫曲線的影響 |
5.2.6 渣中不同物相單元的介電特性分析 |
5.3 CaCl_2的添加對原料介電性能的影響 |
5.3.1 CaCl_2的添加對介電常數的影響 |
5.3.2 CaCl_2的添加對介電損耗因子的影響 |
5.3.3 CaCl_2的添加對介電損耗角正切的影響 |
5.3.4 CaCl_2的添加對微波穿透深度的影響 |
5.3.5 CaCl_2的添加對升溫行為的影響 |
5.4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黃金浸出尾渣微波氯化焙燒的過程研究 |
6.1 微波氯化焙燒條件實驗 |
6.1.1 微波功率對升溫行為的影響 |
6.1.2 氯化劑種類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6.1.3 焙燒溫度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6.1.4 CaCl_2含量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6.1.5 氣氛及流量對金揮發(fā)率和氯脫除率的影響 |
6.2 微波焙燒過程分析及包裹體的物相轉變 |
6.2.1 微波氯化焙燒過程分析 |
6.2.2 黃金包裹體的物相轉變研究 |
6.3 原料及焙燒渣的表征分析 |
6.3.1 原料和微波焙燒渣的表征及對比分析 |
6.3.2 原料焙燒渣和混合料焙燒渣的表征及對比分析 |
6.3.3 微波焙燒渣和常規(guī)焙燒渣的表征及對比分析 |
6.4 焙燒渣后處理與指標分析 |
6.4.1 焙燒渣作為建材原料的可行性評估 |
6.4.2 微波強化有害組分的脫除過程分析 |
6.5 動力學分析 |
6.5.1 動力學模型分析 |
6.5.2 常規(guī)和微波氯化焙燒動力學分析 |
6.6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結論、創(chuàng)新點及展望 |
7.1 結論 |
7.2 創(chuàng)新點 |
7.3 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2)炭基吸附劑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機物吸附機理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摘要 |
abstract |
變量注釋表 |
1 緒論 |
1.1 課題來源 |
1.2 研究背景與意義 |
1.3 研究可行性 |
1.4 研究內容 |
2 文獻綜述 |
2.1 地下水資源簡介及污染現狀 |
2.2 焦化污染地下水 |
2.3 污染地下水修復技術 |
2.4 吸附法處理污染地下水 |
2.5 吸附理論與機理 |
3 炭基吸附劑處理焦化污染地下水 |
3.1 炭基吸附劑來源及介紹 |
3.2 焦化污染地下水來源 |
3.3 試驗儀器與試劑 |
3.4 炭基吸附劑分析測試 |
3.5 炭基吸附劑處理焦化污染地下水 |
3.6 本章小結 |
4 炭基吸附劑處理模擬焦化污染地下水的試驗研究 |
4.1 試驗部分 |
4.2 炭基吸附劑處理模擬焦化污染地下水的吸附條件試驗 |
4.3 炭基吸附劑對模擬污染物的等溫吸附線 |
4.4 本章小節(jié) |
5 炭基吸附劑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動力學及熱力學 |
5.1 吸附動力學研究 |
5.2 吸附熱力學研究 |
5.3 本章小結 |
6 總結與展望 |
6.1 主要結論 |
6.2 展望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歷 |
學位論文數據集 |
(3)工業(yè)固體廢物電石渣農用的環(huán)境安全風險(論文提綱范文)
1 中國電石渣資源現狀 |
1.1 中國電石渣產生量 |
1.2 電石渣的來源 |
2 電石渣中的主要污染元素 |
3 電石渣所含污染物相關環(huán)境標準 |
3.1 電石渣所含污染物相關環(huán)境標準 |
3.2 相關標準對氰化物的限量 |
4 電石渣農用環(huán)境安全風險 |
4.1 電石渣農田施用的土壤污染風險 |
4.2 電石渣中有害元素的滲出風險 |
4.3 電石渣長期施用對農田污染物累積的預測 |
5 結論與建議 |
(4)基于風險管控思路的某硫化堿渣場綜合整治方案(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簡介 |
1.1.2 非正規(guī)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的危害性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工業(yè)固體廢物堆場整治 |
1.2.2 風險管控思路 |
1.2.3 風險管控技術 |
1.2.4 研究應用成果 |
1.3 選題的來源及研究意義 |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第2章 硫化堿渣場概況 |
2.1 硫化堿渣場工程概況 |
2.1.1 渣場堆存現狀 |
2.1.2 硫化堿廢渣來源 |
2.1.3 硫化堿渣主要成分及固廢屬性 |
2.1.4 硫化堿廢渣滲濾液 |
2.1.5 現有環(huán)保措施 |
2.1.6 渣場平面布置 |
2.2 場地環(huán)境概況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層巖性 |
2.2.3 河流及氣象 |
2.2.4 水文地質 |
2.2.5 周邊環(huán)境敏感目標分布情況 |
2.3 渣場存在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 |
2.3.1 廢渣垮塌及滲濾液收集池事故 |
2.3.2 地表水污染狀況 |
2.3.3 土壤污染現狀 |
2.3.4 地下水污染現狀 |
2.4 本章小結 |
第3章 渣場綜合整治風險管控思路及關鍵技術遴選 |
3.1 風險評估 |
3.1.1 風險識別 |
3.1.2 暴露評估 |
3.1.3 毒性評估 |
3.1.4 風險管控目標和范圍 |
3.2 整治思路 |
3.3 廢渣處理處置技術 |
3.3.1 預處理技術簡介 |
3.3.2 實驗室篩選 |
3.3.3 廢渣處置要點 |
3.4 土壤修復治理技術 |
3.4.1 預處理技術簡介 |
3.4.2 實驗室遴選 |
3.4.3 土壤修復要點 |
3.5 廢渣、土壤預處理技術方案 |
3.6 滲濾液地下水管控技術方案 |
3.6.1 滲濾液處理技術方案 |
3.6.2 地下水管控技術方案 |
3.7 本章小結 |
第4章 渣場綜合整治工程設計 |
4.1 工程總布置 |
4.2 廢渣處置工程 |
4.2.1 廢渣開挖 |
4.2.2 廢渣預處理 |
4.2.3 廢渣回填 |
4.3 土壤修復工程 |
4.3.1 污染土壤原位處理 |
4.3.2 植被恢復 |
4.4 滲濾液收集排導系統(tǒng) |
4.5 填埋區(qū)建設工程 |
4.5.1 水平-垂直防滲阻隔系統(tǒng) |
4.5.2 封場系統(tǒng) |
4.5.3 擋護工程 |
4.6 輔助工程 |
4.6.1 防洪系統(tǒng) |
4.6.2 景觀綠化工程 |
4.6.3 道路工程 |
4.6.4 廢渣預處理場地 |
4.6.5 項目部建設 |
4.7 主要工作量及設備 |
4.8 施工組織設計 |
4.8.1 施工總體布置 |
4.8.2 施工條件 |
4.8.3 施工順序及進度安排 |
4.8.4 施工管理和環(huán)境監(jiān)理 |
4.9 二次污染防治工程 |
4.9.1 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
4.9.2 大氣環(huán)境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
4.9.3 地表水環(huán)境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
4.9.4 噪聲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
4.9.5 固體廢物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
4.10 監(jiān)測計劃 |
4.10.1 施工期監(jiān)測計劃 |
4.10.2 運行期監(jiān)測計劃 |
4.11 本章小結 |
結論 |
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5)云南蒙自氮肥廠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 |
1.2.2 地下水流數值模擬研究 |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3.1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
1.3.2 主要研究內容 |
1.3.3 創(chuàng)新點 |
1.3.4 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質環(huán)境 |
2.1 自然地理 |
2.1.1 交通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氣象水文 |
2.2 地質背景 |
2.2.1 地層巖性 |
2.2.2 地質構造 |
2.2.3 新構造運動 |
第三章 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流場特征 |
3.1 含水層組類型 |
3.2 各含水單元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
3.3 水文地質實驗及參數 |
3.3.1 砂礫層滲透系數 |
3.3.2 降雨入滲補給系數 |
3.3.3 給水度 |
3.3.4 彌散度 |
3.4 第四系地下水流場特征 |
3.4.1 水文地質概念模型 |
3.4.2 數學模型 |
3.4.3 數值模型建立 |
3.4.4 結果輸出與模型驗證 |
3.5 廠區(qū)區(qū)域地下水流場特征 |
3.5.1 水文地質概念模型 |
3.5.2 數值模型的建立 |
3.5.3 結果輸出與模型驗證 |
第四章 廠區(qū)區(qū)域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
4.1 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
4.1.1 分析標準 |
4.1.2 分析結果 |
4.2 地下水環(huán)境質量評價 |
4.2.1 評價方法 |
4.2.2 評價結果 |
第五章 地下水污染源分析及模擬驗證 |
5.1 污染源分析 |
5.1.1 場地的使用歷史 |
5.1.2 污染源來源 |
5.1.3 污染源分布 |
5.2 污染源模擬驗證 |
5.2.1 氨氮污染源模擬驗證 |
5.2.2 錳污染源模擬驗證 |
第六章 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研究 |
6.1 降雨入滲方式污染物的遷移規(guī)律 |
6.2 污水持續(xù)泄漏方式污染物的遷移規(guī)律 |
第七章 結論與不足 |
7.1 結論 |
7.2 不足 |
7.3 建議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A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加的科研項目 |
(6)含氰土壤無害化處理試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氰化物的種類和毒性 |
1.2.1 氰化物的種類 |
1.2.2 氰化物的毒性 |
1.3 氰化物的來源 |
1.3.1 氰化物生產行業(yè) |
1.3.2 采礦業(yè) |
1.3.3 電鍍業(yè) |
1.3.4 焦化廠 |
1.3.5 合成氨工業(yè) |
1.4 氰化物污染治理技術研究進展 |
1.4.1 自然降解 |
1.4.2 化學修復技術 |
1.4.3 生物修復技術 |
1.4.4 淋洗修復技術 |
1.5 本課題的研究重點 |
1.5.1 研究背景 |
1.5.2 主要研究內容 |
1.5.3 技術路線及可行性分析 |
1.5.4 課題研究創(chuàng)新點 |
2 材料與方法 |
2.1 實驗主要藥品 |
2.2 實驗主要儀器 |
2.3 實驗原料 |
2.4 檢測方法 |
2.4.1 氰化物濃度檢測方法 |
2.4.2 污染土壤基本性質檢測方法 |
3 浸取法處理含氰土壤的可行性研究 |
3.1 實驗原料與方法 |
3.1.1 實驗原料 |
3.1.2 實驗方法 |
3.2 結果與討論 |
3.2.1 固液比對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響 |
3.2.2 攪拌強度對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響 |
3.2.3 氰化物濃度對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響 |
3.2.4 溫度對氰化物浸取效果的影響 |
3.2.5 粒徑對浸取效果的影響 |
3.3 本章小結 |
4 淋洗法處理含氰土壤試驗研究 |
4.1 實驗原料和方法 |
4.1.1 實驗原料 |
4.1.2 實驗方法 |
4.2 結果與討論 |
4.2.1 污染土壤的比表面積 |
4.2.2 污染土壤的滲透系數 |
4.2.8 淋洗強度對污染原土壤中氰化物浸出的影響 |
4.3 本章小結 |
5 含氰廢水無害化處理試驗研究 |
5.1 實驗原料和方法 |
5.1.1 實驗原料 |
5.1.2 實驗方法 |
5.1.3 分析方法 |
5.2 結果與討論 |
5.2.1 臭氧投加量對含氰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
5.2.2 單獨紫外工藝對含氰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
5.2.3 臭氧組合工藝對含氰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
5.3 小結 |
6 含氰土壤無害化處理試驗研究 |
6.1 實驗原料和方法 |
6.1.1 實驗原料 |
6.1.2 實驗方法 |
6.1.3 分析方法 |
6.2 結果與討論 |
6.2.1 淋洗液中總氰化物的去除效果 |
6.2.2 淋洗液中鐵(Ⅱ、Ⅲ)氰絡合物的去除效果 |
6.2.3 淋洗液中易釋放氰化物的去除效果 |
6.2.4 土壤中污染物質的去除效果 |
6.3 小結 |
7 筑堆過程中堆場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 |
7.1 實驗原料和方法 |
7.1.1 實驗原料 |
7.1.2 實驗方法 |
7.2 結果與討論 |
7.2.1 堆場土壤的力學性質 |
7.2.2 堆場邊坡穩(wěn)定性模擬 |
7.3 小結 |
8 結論 |
8.1 全文結論 |
8.2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
8.3 論文的不足之處 |
9 展望 |
10 參考文獻 |
11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12 致謝 |
(7)焦化場地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與水力截獲優(yōu)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1.1.1 選題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2 焦化廠工藝簡介 |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3.1 焦化場地下水污染研究 |
1.3.2 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研究 |
1.3.3 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 |
1.3.4 地下水水力截獲研究 |
1.3.5 水文地質試驗與參數求解 |
1.4 研究內容 |
1.5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術路線 |
1.6 本論文特色與創(chuàng)新點 |
2 研究區(qū)地質環(huán)境概況 |
2.1 自然地理概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氣候條件 |
2.1.4 水文特征 |
2.2 區(qū)域地質特征 |
2.2.1 地層結構 |
2.2.2 地質構造 |
2.3 評價區(qū)水文地質特征 |
2.3.1 含水層特征 |
2.3.2 隔水層特征 |
2.3.3 地下水補、徑、排條件 |
2.3.4 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 |
2.4 廠區(qū)水文地質特征 |
2.4.1 地質特征 |
2.4.2 水文地質條件 |
2.5 水文地質試驗 |
2.5.1 抽水試驗 |
2.5.2 注水試驗 |
2.5.3 滲水試驗 |
3 地下水環(huán)境質量現狀評價 |
3.1 地下水監(jiān)測布點 |
3.2 地下水監(jiān)測組分 |
3.3 評價方法 |
3.4 評價標準 |
3.5 監(jiān)測結果 |
3.5.1 豐水期潛水水質監(jiān)測結果 |
3.5.2 豐水期巖溶水水質監(jiān)測結果 |
3.5.3 枯水期潛水水質監(jiān)測結果 |
3.5.4 枯水期巖溶水水質監(jiān)測結果 |
3.6 評價結果 |
3.6.1 豐水期潛水環(huán)境質量評價結果 |
3.6.2 豐水期巖溶水環(huán)境質量評價結果 |
3.6.3 枯水期潛水環(huán)境質量評價結果 |
3.6.4 枯水期巖溶水環(huán)境質量評價結果 |
4 土壤重金屬風險評估 |
4.1 土壤監(jiān)測布點 |
4.2 土壤監(jiān)測組分 |
4.3 評價方法 |
4.4 評價標準 |
4.5 監(jiān)測結果 |
4.5.1 土壤重金屬監(jiān)測結果 |
4.5.2 土壤有機污染物監(jiān)測結果 |
4.6 土壤環(huán)境質量評價結果 |
4.6.1 土壤重金屬評價結果 |
4.6.2 土壤有機污染物評價結果 |
4.7 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評價 |
4.7.1 土壤重金屬垂直分布規(guī)律 |
4.7.2 土壤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
5 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數值模擬 |
5.1 水文地質概念模型 |
5.1.1 目標含水層 |
5.1.2 含水層特征概化 |
5.1.3 邊界條件概化 |
5.1.4 匯源項概化 |
5.2 數學模型 |
5.2.1 地下水流數學模型 |
5.2.2 污染物遷移數學模型 |
5.3 數值模型模擬 |
5.3.1 模擬軟件介紹 |
5.3.2 模型模擬區(qū)的剖分 |
5.3.3 初始條件 |
5.3.4 模擬期 |
5.3.5 匯源項確定 |
5.3.6 水文地質參數 |
5.4 地下水流模型校正與確定 |
5.4.1 模型校正 |
5.4.2 模型確定 |
5.5 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 |
5.5.1 污染源及污染途徑分析 |
5.5.2 模擬因子選取 |
5.5.3 源強計算 |
5.5.4 溶質運移條件假設 |
5.5.5 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 |
6 水力截獲模擬與優(yōu)化 |
6.1 水力截獲技術 |
6.1.1 水力截獲技術原理 |
6.1.2 水力截獲能力考核指標 |
6.2 水力截獲均勻設計方案 |
6.2.1 均勻設計方法 |
6.2.2 因素水平表 |
6.2.3 均勻設計方案 |
6.3 水力截獲優(yōu)化分析 |
6.3.1 水力截獲方案模擬結果 |
6.3.2 水力截獲方案優(yōu)化 |
6.3.3 水力截獲方案優(yōu)化結果 |
7 結論與建議 |
7.1 結論 |
7.2 建議 |
8 參考文獻 |
9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10 致謝 |
(8)氰化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氰化物在固體環(huán)境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 |
1.1 氰化物在土壤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 |
(二) 氰化物在廢渣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 |
2 氰化物在液體環(huán)境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 |
3 氰化物在廢氣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 |
4結論 |
(9)新疆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評價及防治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地下水環(huán)境研究現狀 |
1.2.2 地下水污染評價現狀 |
1.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進展 |
1.3 研究內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
第二章 阿希金礦環(huán)境地質條件 |
2.1 自然環(huán)境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2 氣候氣象及水文條件 |
2.1.3 土壤及植被類型 |
2.2 地質環(huán)境 |
2.2.1 地層 |
2.2.2 侵入巖 |
2.2.3 區(qū)域構造 |
2.3 礦區(qū)環(huán)境 |
2.3.1 礦山總體布局 |
2.3.2 采礦工程 |
2.3.3 選冶工程 |
2.3.4 尾礦工程 |
2.3.5 公用輔助工程 |
2.4 社會環(huán)境 |
2.5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阿希金礦地下水環(huán)境現狀 |
3.1 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 |
3.1.1 含水層 |
3.1.2 透水不含水層 |
3.1.3 地下水補、徑、排 |
3.1.4 地下水動態(tài) |
3.1.5 地下水水質 |
3.2 地下水環(huán)境污染現狀 |
3.2.1 采礦產污環(huán)節(jié)分析 |
3.2.2 選礦產污環(huán)節(jié)分析 |
3.2.3 冶煉產污環(huán)節(jié)分析 |
3.2.4 尾礦庫產污環(huán)節(jié)分析 |
3.2.5 其它產污分析 |
3.3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評價 |
4.1 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及評述 |
4.1.1 指數評價法 |
4.1.2 灰色系統(tǒng)評價法 |
4.1.3 模糊數學法 |
4.1.4 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法 |
4.1.5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信息量法 |
4.2 評價方法的選取 |
4.3 總體評價 |
4.4 單因子污染指數法 |
4.4.1 評價方法 |
4.4.2 評價依據與背景值確定 |
4.4.3 結果分析 |
4.5 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N.L.Nemerow) |
4.5.1 評價方法 |
4.5.2 評價依據與背景值確定 |
4.5.3 結果分析 |
4.6 模糊綜合評判法 |
4.6.1 評價方法 |
4.6.2 評價依據與背景值確定 |
4.6.3 模糊綜合評判法評判過程 |
4.6.4 結果分析 |
4.7 評價結果的對比分析 |
4.8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評價圖 |
4.9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qū)與預測 |
5.1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qū)的原則和方法 |
5.2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qū) |
5.2.1 非污染防治區(qū) |
5.2.2 一般污染防治區(qū) |
5.2.3 重點污染防治區(qū) |
5.3 尾礦庫滲水污染預測 |
5.3.1 預測區(qū)范圍 |
5.3.2 預測模型 |
5.3.3 參數選擇 |
5.3.4 結果與分析 |
5.4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與措施 |
6.1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對策 |
6.2 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6.2.1 尾礦庫整改措施 |
6.2.2 固廢處置措施 |
6.2.3 地下水水質監(jiān)控措施 |
6.2.4 生態(tài)保護恢復措施 |
6.2.5 環(huán)境監(jiān)督管理 |
6.3 地下水的回收利用 |
6.3.1 地下水再利用 |
6.3.2 地下水熱能回用 |
6.4 本章小結 |
結論與建議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謝 |
(10)黃金冶煉含氰廢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處理方法(論文提綱范文)
0 前言 |
1 含氰廢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 |
2 含氰廢渣常用處理方法 |
2.1 化學分解法 |
2.2 加壓水解法 |
2.3 深掩埋法 |
2.4 焚燒法 |
2.4.1 制磚 |
2.4.2 生產硅酸鹽水泥 |
3 結論 |
四、廢渣中氰化物對地下水污染影響的試驗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 [1]微波場中黃金浸出尾渣選擇性氯化的工藝及機理研究[D]. 李浩宇. 昆明理工大學, 2021(02)
- [2]炭基吸附劑對焦化污染地下水中有機物吸附機理的研究[D]. 高且遠. 中國礦業(yè)大學, 2020(01)
- [3]工業(yè)固體廢物電石渣農用的環(huán)境安全風險[J]. 王小彬,閆湘,李秀英.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9(04)
- [4]基于風險管控思路的某硫化堿渣場綜合整治方案[D]. 李靜文. 西南交通大學, 2019(03)
- [5]云南蒙自氮肥廠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規(guī)律研究[D]. 柴建華. 昆明理工大學, 2019(04)
- [6]含氰土壤無害化處理試驗研究[D]. 楊婷婷. 天津科技大學, 2019(07)
- [7]焦化場地地下水環(huán)境影響預測與水力截獲優(yōu)化研究[D]. 張榮海. 天津科技大學, 2015(06)
- [8]氰化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自然降解規(guī)律研究[J]. 王秀芹.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08)
- [9]新疆阿希金礦地下水污染評價及防治研究[D]. 王嬋. 長安大學, 2014(01)
- [10]黃金冶煉含氰廢渣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處理方法[J]. 王巖,郝曉旭,魯然英,郭威. 河南建材, 2013(04)
標簽:氰化物論文; 地下水污染論文; 活性炭吸附法論文; 地下水質量標準論文; 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