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政府昨日召開常務會議(論文文獻綜述)
張磊[1](2021)在《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的接收與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認為對抗戰(zhàn)勝利后的國民黨而言,無論接收東北或統(tǒng)治東北,莫不以沈陽為大本營,沈陽成為當時國民黨統(tǒng)治東北的軍事政治重心??箲?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對東北所進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教育接收重建不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敗影響人心向背和政權興亡。本文研究時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陽市,旨在運用檔案、報刊等文獻史料,重點考察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的接收與重建,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國民黨在東北統(tǒng)治的嚴重危機,進而揭示國民黨以教育為其內戰(zhàn)服務的本質以及國民黨在國共東北爭奪中失敗的歷史必然性。除緒論和結語外,本文共分為六章,具體內容如下:第一章,闡述抗戰(zhàn)勝利后沈陽市教育接收的背景??箲?zhàn)勝利后中共鑒于沈陽市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先于國民黨進駐沈陽。中共撤出沈陽后,國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達沈陽,直到1946年3月13日,駐沈蘇軍全部撤離,國民黨軍進駐沈陽,才開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統(tǒng)治,沈陽市教育呈現(xiàn)畸形發(fā)展狀態(tài),后又經蘇軍搶掠,各學校建筑設備飽受摧殘。第二章,研究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接收的政策與實施。為指導東北教育接收,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東北區(qū)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全國教育善后復員會議通過《接收東北教育事業(yè)決議案》,國民黨遼寧省政府也相繼頒布各類學校復員暫行辦法。遼寧省教育接收工作由東北敵偽事業(yè)物資統(tǒng)一接收委員會遼寧省分會教育組負責,該教育組由教育部東北區(qū)特派員辦公處及遼寧省政府共同派員組成,??埔陨蠈W校由處派員接收,中等以下學校由省市派員接收。沈陽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進大體完成,但在接收中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院校,都面臨著經費短缺、師資不足、校舍殘破、校具不全、教材匱乏等問題,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東北臨大學生分發(fā)過程中,由于東大開學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為青年棉衣無著、煤斤無源、課業(yè)荒廢,給教育重建帶來極大困難。第三章,研究國民政府對沈陽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國民黨沈陽市劃定教育輔導區(qū)設置國民學校,進行教材編審和課程的重新設置,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在國民黨沈陽市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僅并未達到市縣不得少于35%的規(guī)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這與蔣介石喊出的“抗戰(zhàn)時期,軍事第一;建國時期,教育第一”的響亮口號嚴重不符。國民學校通過周會、課程內容、壁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戡亂”教育,教育為內戰(zhàn)服務的目的昭然若揭。獻校運動口號喊的轟轟烈烈,最終結果卻是徒有虛名,每區(qū)試辦兩保國民學校的計劃也未能實現(xiàn)。受戰(zhàn)亂影響失學兒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當收容效果甚微。由于敘級未定1946年國民黨沈陽市政府僅向教員發(fā)放維持費等生活補助,同時向學生征收尊師米。但維持費極其微薄,且存在拖欠發(fā)放、公教人員不平等問題。教員敘級甄審工作辦理完竣后所發(fā)薪俸雖有增加,但仍不及物價升騰之速,教員生活難以為繼,引發(fā)請愿罷教斗爭。第四章,研究國民政府對沈陽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戰(zhàn)后東北青年失學過多亟待收容,國民政府教育部籌辦了大學先修班,國民黨遼寧省設立臨時中學,沈陽市接辦東北青年中學并籌辦暑期補習學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學校公助生暫行辦法以及獎助金辦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問題是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致使獎助金有名無實,教育救濟收效甚微,教學設施匱乏,教師薪俸低微。甚至個別校長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員教學無力、師德敗壞等事件也屢有發(fā)生。為扭轉軍事戰(zhàn)場頹勢及補充兵源,國民黨對沈陽市高中以上學生實施軍事訓練,初中以下學生實施童子軍訓練。發(fā)動知識青年從軍,舉辦冬令營,動員學校組建青年工作隊,為實施“戡亂”服務,其結果是教育環(huán)境更加惡化。第五章,研究國民政府對沈陽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國民政府對沈陽市高等院校的復員重建方式有回遷國立東北大學、接收國立沈陽醫(yī)學院,以及創(chuàng)辦私立東北中正大學、私立遼東學院、私立遼寧醫(yī)學院和遼寧省立師范??茖W校。國民政府教育部對沈陽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見肘,教學設備奇缺,教職員待遇微薄。在教師管理上存在任人唯親,師資不齊,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學生公費不能全部下?lián)?學生生活難以為繼。教育部實行獎學金制度,但因為獎學金名額數量較少,引起學生的抗議和不滿。加之戰(zhàn)后東北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和政治敏感性的學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運動。第六章,研究國民政府對沈陽市社會教育的重建。為推行社會教育,在沈陽設置的社教機構有民眾教育館、圖書館、民眾學校、學校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以及國民教育研究會等,這些社教機構相互配合,對民眾實施識字教育、注音符號教育、電化教育、國民體育等。受經費限制沈陽市社會教育的推動十分困難,電化教育的器材設備不僅嚴重缺乏,對社會教育的人才培訓也仍顯不夠。結語部分,對沈陽市教育接收與重建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計劃,并以軍方和政治勢力插手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國民黨在東北率先挑起內戰(zhàn),導致戰(zhàn)后物價飛漲,經濟殆于破產,教育經費被軍事擠占,失學兒童和青年益眾,種種弊端致使教師學生對國民黨政權的離心力加速運轉,并將政治信任投向了共產黨一方,加速了國民黨在東北統(tǒng)治的滅亡。
楊小瓊[2](2020)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強占東北,并不斷向華北進攻,各界民眾便自發(fā)組織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團體。1937年“七·七”事變標志著日本向中國發(fā)起全面進攻,這激發(fā)了全體民眾最強烈的愛國熱情,前方有將士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后方也積極組織民眾聲援抗戰(zhàn)并募集物資支援前線。于是,在國民政府與民眾的不懈努力下,全國各省市有計劃有組織的成立抗敵后援會,以期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支援抗戰(zhàn)。四川省便在政府支持及廣大民眾努力下于1937年7月21日成立了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此后在全川各市縣、各行業(yè)成立抗敵后援分會。這些抗敵后援會組織,有較為完備的組織章程、規(guī)章體系,保證了抗日救亡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組織和領導下,聯(lián)合其他抗日救亡團體,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活動。宣傳動員方面,組織宣傳隊講演、舉行游藝、散發(fā)傳單、辦壁報、辦報刊、表演戲劇、教唱救亡歌曲等多種宣傳活動,動員廣大民眾加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征募物資方面,組織征募寒衣、征募抗戰(zhàn)物資、捐款獻金等各項募捐活動,募集全川物力財力支援抗戰(zhàn),保證持久戰(zhàn)順利進行。抵制日貨方面,成立根絕仇貨委員會,配合肅清仇貨委員會工作,清查全川日貨,有效引導全川民眾抵制日貨,推動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本文通過具體敘述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組織的各項抗日救亡活動,分析其在動員民眾、征募物資、支援抗戰(zhàn)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剖析全川各界民眾力量的匯集,展現(xiàn)后方不同階級不同派別為抗日救亡而奮斗的歷程。
王力[3](2020)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陜西省政研究(1927-1937)》文中認為陜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周秦漢唐等王朝都在陜西建都,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種“特別關系”。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海上而來,東南沿江沿海各省始變?yōu)橹袊挝幕摹爸行狞c”。陜西僻處內地,“陜西似無足重輕也”,但陜西為西北門戶之所在,有著國民黨勢力、陜西地方實力派和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前夕還有著北洋軍閥的殘余勢力,內部勢力錯綜復雜,而不同于國民黨中央完全控制的省份。其地位被包括南京國民政府在內的歷代中央政府所重視,也被民國時期的各派軍閥所覬覦。1927至1937年的陜西省政,經歷了劇烈的變化,呈現(xiàn)階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由國民軍馮玉祥系控制的過渡時期,由陜西地方實力派楊虎城控制的穩(wěn)定時期和西安事變后由孫蔚如控制的整理時期。文章第一章總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省制改革和陜西省的政局變動和省制改革,陜西的省制進程與南京中央政府規(guī)劃的省制改革時間表相比較,具有滯后性。究其原因,陜西省處于國民黨中央政府控制的核心區(qū)域和邊際地帶之間。第二章分析了陜西省政的演變過程,經過十年的發(fā)展,陜西省政的結構形成了覆蓋全省的橫向和縱向組織。第三章分過渡、穩(wěn)定和整理三個時期,理清各執(zhí)政陜西人物對陜西省政的管理。第四章討論了陜西省政的地位問題,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等能影響全國政局的人物和楊虎城、邵力子、孫蔚如等陜西執(zhí)政人物都對陜西省政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加之國內外局勢的發(fā)展,也引起了南京國民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對于陜西省的關注。總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陜西省政是極其重要的,陜西一省的省政問題發(fā)展到1937年,竟然引起了影響中國和世界格局的西安事變的發(fā)展,可見其特殊和關鍵。望通過梳理南京國民政府1927至1937年的陜西省政,能描繪出這十年陜西省政的發(fā)展脈絡,以期基本揭示出省制設計“應然”與陜西省政實踐“實然”之間的深層邏輯,為我國現(xiàn)正推進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鏡鑒。
田若言[4](2019)在《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與新中國形象建構(1949—1954) ——以印尼《生活報》為中心》文中提出國家形象對于國家戰(zhàn)略需求和國家利益訴求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改變他者的認知,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鞏固政權合法地位。新中國初立,對內面臨著國民黨的殘余勢力以及其盤踞臺灣和占據著聯(lián)合國席位的現(xiàn)實,尤其是國民黨為了與中共競爭,積極爭取華僑華人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認可,把自己塑造為中國的正統(tǒng)代表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由此對新中國政權的合法性和穩(wěn)固性產生了考驗。對外則面臨著美國為首的反共體系的封鎖和遏制。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和國民黨政權的利益訴求合流,在東南亞國家(尤其是印尼)和海外華僑華人之中掀起了對新中國的負面宣傳。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的勝利和全國性統(tǒng)一政權的建立,使其得以領導和代表全中國,“國家”層面也就成了中國共產黨相對于國民黨的絕對政治優(yōu)勢。在上述情況下,如何建構自己的國家形象,獲得更多的承認和支持,從而一方面回應美國和國民黨對新中國形象的歪曲、一方面鞏固政權的合法性,成為新中國面臨的緊要課題。國家形象建構的路徑在當時主要體現(xiàn)為報紙,尤其是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的快速發(fā)展,加強了報紙作為國家形象傳播媒介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生活報》為載體,以國家形象為視角,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4年中印尼關系正?;癁闀r間段,結合國際關系、新聞學和政治學的相關理論,首先論述了國家形象的概念與內涵、價值與意義、建構路徑,尤其是報紙對于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性。其次探討了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的發(fā)展以及《生活報》對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意義。然后結合國家形象的理論和《生活報》的內容探討新中國如何利用《生活報》建構國家形象。最后分析新中國在國家形象建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為新時期下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議。
李珂楊[5](2019)在《民國時期女童子軍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說明女童子軍組織是民國時期我國最大的青少年女性教育團體,最早由上海倉圣明智女子中學創(chuàng)辦。從1919年到1949年,民國時期的女童子軍教育共走過三十年的歷程,并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北洋政府時期,全國童子軍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中央政府也對童子軍教育不加干涉。因此各地童子軍辦理情況不一,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組織制度和管理辦法,全國童子軍教育呈現(xiàn)出自主性、分散性的特點,政治色彩較弱。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統(tǒng)一辦理童子軍教育,不僅成立了全國性的領導機構、制定各項組織條例,還規(guī)定初中必須實行童子軍教育。在童子軍黨化的過程中該種教育呈現(xiàn)出強制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政治色彩大大加強。雖然女童子軍在三十年發(fā)展歷程中始終沒有獨立的領導機構,但卻逐漸擁有了獨立的女童子軍團,單獨的登記制度,專屬的制服和專為女性設置的課程內容。廣大女性兒童通過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和從事各類社會服務提高了身體素質,培養(yǎng)了自身的獨立意識和服務精神。并通過與世界各國女童子軍的交往,開拓了視野,建立起女童軍間的深厚情誼。女童子軍教育使女性逐漸擺脫傳統(tǒng)社會帶給女性的桎梏,她們開始走出家庭,并將自己看作國家的一份子,承擔起家庭與社會賦予她們的雙重責任。在當時,女童子軍教育彌補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足,推動了近代婦女的解放運動;在現(xiàn)代,女童子軍教育中蘊含的德育為先、學生本位、重視實踐的教學思想與自主探索、團隊合作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對當今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借鑒意義。
李明明[6](2019)在《上?!睹駠請蟆方麩熃締栴}研究(1927-1932)》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上海《民國日報》是國民黨的機關報,也是民國四大報紙之一。該報歷來關注民生問題,其刊登的大量禁煙禁毒文章即是明證。本文在收集與整理1927-1932年上海《民國日報》禁煙禁毒報道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法與跨學科研究法對文本進行分析,旨在說明上?!睹駠請蟆纷鳛槊駠鴷r期的一大媒體,對禁煙禁毒問題的重視及發(fā)揮的宣傳作用。文章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上?!睹駠請蟆返目惺芳捌鋵麩熃締栴}文章刊載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梳理上?!睹駠請蟆穼Α皾u禁”時期和“斷禁”之嘗試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地方政府的禁煙禁毒措施及官員、軍人及民眾對官方禁煙禁毒破壞的相關報道。第三部分以中華國民拒毒會為例,分析上?!睹駠請蟆穼γ耖g拒毒團體的報道。此一時期,中華國民拒毒會督促南京國民政府拒毒、號召民眾拒毒、重視國際禁煙禁毒宣傳、擴大自身組織及應付國際禁煙大會,上?!睹駠請蟆穼Υ艘灰贿M行了報道?!敖草嗊\土案”是民國時期的重大禁煙禁毒事件,文章的第四部分以上海《民國日報》為切入口,分析了“江安輪運土案”的經過、社會各界對案件的認知過程、警備司令部封鎖相關消息后社會各界的反應以及案件的審訊過程等。第五部分闡釋了上海《民國日報》對國際方面禁煙禁毒促進與破壞正反兩方面的報道,及中央禁煙委員會和中華國民拒毒對國外消極拒毒的反應。最后,對上?!睹駠請蟆逢P于禁煙禁毒問題的報道進行整體上的評價。文章認為:該報作為當時重要的媒體之一,在報道與民生緊密相關的禁煙禁毒問題時,所站的立場整體上較為客觀,但也不乏對國民黨禁煙禁毒政策進行美化的成分,其既對禁煙禁毒起到了輿論宣傳的作用,又起到了對政府禁煙禁毒工作的監(jiān)督作用。
劉佳[7](2019)在《新聞轉述話語的中日翻譯實踐報告》文中指出近年來,中國的主要媒體強化“對外信息發(fā)布”,把中國國內的新聞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等外語,充實了面向海外的多種語言網站內容。本實踐以“中國?大連(日語版)”為對象,以順應論(the theory of adaptation)為基礎,探討了中文新聞的轉述話語中所使用的信源、轉述動詞和引語的翻譯方式及同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得出以下結論。(1)在信源中,對于像“政府/機關人士”這樣具有權威性的“明確信源”,譯者通常會選擇盡可能不去介入原文,有效利用異化策略進行翻譯。另一方面,為著重表現(xiàn)原發(fā)話人所說的內容,像“**專家”這樣的“明確信源”常被看作是“個人信源”,此時多使用省略身份或姓名的同化策略。而同一段落中,“人物信源”出現(xiàn)兩次以上時,在后文中一般用“王司長”這樣的“姓氏+職位”的方式來表達。同“明確信源”相比,“非明確信源”的翻譯方式呈現(xiàn)出多樣性。像“韓國媒體”這樣的“匿名信源”,在日語中通常會直接翻譯出來。但是,像“據悉”這樣的“非明確信源”作為信息來源時,其權威性較低,為達到忠實于原文的效果須仔細斟酌。也就是說,比起形式更要順應意義的對等?;蛘哒f,為尋求對讀者“心理世界”的順應,要多采用同化策略,譯成“とみられる”或“?という”。(2)在轉述動詞的翻譯中,動詞極性的變化與信源、被轉述的內容和譯者的目的密切相關。極性動詞也會對讀者的判斷產生影響。例如,把中性動詞“說(shuo)”翻譯成積極動詞“表明”時,明確表示出報道者對被轉述的內容持有贊成的態(tài)度。這也可以看作是順應讀者“心理世界”的一種方法,此時,譯者可多采用同化策略來選擇轉述動詞。但是,當信源是以“政府/機關人士”為首的權威組織(人)所提出的法規(guī)或報告時,譯者要降低介入度,動詞極性往往不會發(fā)生變化。此時,更要忠實于原文信息進行轉述,多采用異化策略。(3)在引語的翻譯中,引語形式受讀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譯者“視點”的制約。在“直接引語”中,因其是原封不動地引用原發(fā)話人的說話內容,所以在翻譯時一般會忠實于原文,選用異化策略。但是,當以讀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為中心時,有時也會將“直接引語”譯成“間接引語”,采用同化策略。在“自由直接引語”中,譯者要控制自身對原發(fā)話人情感表達的介入,最好是忠實于原文直接翻譯。當“直接引語”和“自由直接引語”同時出現(xiàn)時,考慮到二者“視點”一致,在譯文中可采用同化策略,將其統(tǒng)一成“直接引語”。在“間接引語”中,其翻譯上最大特點是通過“視點”的轉移來實現(xiàn)“間接引語”到“直接引語”的轉換。報道者通過介入原文的表現(xiàn)形式來統(tǒng)一引語,有效地發(fā)揮了同化策略的作用。在“施為引語”中,關于“認同的是……”這樣的命題內容的轉述有很多。此時,報道者應保持客觀的“視點”,不去介入原發(fā)話者的思想或發(fā)話內容,而是按照原文的樣子自然地敘述會更好。并且,當轉述“深表認同”這樣的說話態(tài)度時,譯者可站在報道者的“視點”,使用“表明”這種積極動詞來翻譯,進而表示出對于原說話者的想法?行為的認可。在日語的譯文中,也會用到對語義、語法層次進行調整的異化策略。本實踐報告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了翻譯實踐的背景、目的、意義和內容;第二章綜述了轉述話語的相關研究;第三章描述了實踐過程,即譯前準備、翻譯流程和進度;第四章說明了翻譯理論及其在新聞翻譯中的指導作用;第五章從信源、轉述動詞、引語這三方面進行了舉例分析,并結合第四章的順應論探討了轉述話語的翻譯策略;第六章總結出新聞翻譯的一般性規(guī)律和心得體會,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張瑞[8](2019)在《國民黨在浙江省“黨化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認為“黨化教育”指國民黨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實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為三民主義?!包h化教育”源自孫中山的“黨治”思想,戴季陶將其闡發(fā)為“黨化教育”,此后又成為了國民黨各級黨部推行的政治教育思想?!包h化教育”并不僅僅是在狹義的教育界被推行,它滲透了社會各界的各個方面。當時的浙江是國民黨政治、經濟腹地,因此積極施行“黨化教育”。浙江省實行“黨化教育”的首要群體是黨員,內容主要側重訓練黨員工作的能力、加強黨員對黨的認識。浙江省保安團隊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迅速。隨著浙江省保安團隊的不斷壯大,國民黨開始對其進行“黨化”,以達到完全為其服務的目的。1938年6月,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wèi)團成立。國民黨要求省國民抗敵自衛(wèi)團官兵必須加入中國國民黨,并在軍隊中成立團、連黨部,實施“政治訓練計劃”。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浙江省政工隊受中國共產黨掌握。盡管國共兩黨在浙江實現(xiàn)了第二次合作,但是國民黨對政工隊員的教育仍然強調政工隊與國民黨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國民黨省黨部在各類校園中設置了黨義課程、聘任及檢定黨義教師,積極進行與“黨化教育”相關的課外活動。此外,浙江省還對社會民眾進行“社會宣教”,借助黨報和社會紀念活動,不斷加強黨義及時事政策的宣傳。國民黨的“黨化教育”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的收效,但是由于“黨化教育”本身具有強制性和排他性,其目的在于讓社會各個階層必須接受國民黨“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政治主張,最終導致了它的失敗。
徐嫻[9](2019)在《日偽在杭州淪陷區(qū)的奴化宣傳研究》文中提出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日軍占領杭州初期,主要是通過維持會和自治委員會實行統(tǒng)治。1938年后,日本相繼扶持了維新政府和汪偽政府,兩個偽政權先后在杭州地區(qū)建立起了地方偽政權。日偽杭州政權以日本軍事占領為靠山,不但對杭州進行了殘酷的軍事統(tǒng)治和經濟上的統(tǒng)制,而且還開展了對民眾的奴化宣傳。本文聚焦從1937年杭州淪陷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八年間,日偽政權在杭州的奴化宣傳,主要內容包括日偽政權在杭州推行奴化宣傳的專門組織機構,日偽推行奴化宣傳的政策和策略,日偽推行奴化宣傳的途徑和奴化宣傳的內容,此外也分析了日偽在杭州推行奴化宣傳過程中的困局。日偽在杭州的奴化宣傳主要是由日偽政權的宣傳部門和社會管理部門負責,此外,也充分動用了大民會等偽組織的力量。日偽在推行奴化宣傳的過程中,既執(zhí)行了日本占領當局的總體政策,也有針對杭州的特定宣傳政策。其宣傳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報紙、期刊(包括各類特刊)、廣播電影、集會演講,演藝和街頭標語等,其中利用各種紀念日開展的奴化宣傳活動以及利用杭州佛教盛行而展開的相關宣傳活動成為日偽在杭州實施奴化宣傳的重要特征。日偽在推行奴化宣傳的過程中,既注重在固定公共場所的宣傳,也組織了在各地的各種巡回宣傳活動。日偽奴化宣傳的內容在不同的時期各有側重。日軍占領杭州初期,主要是通過偽政權來樹立其占領者的“親民”形象,宣揚日本軍事上的不可戰(zhàn)勝,詆毀國共合作抗戰(zhàn)。汪偽政府時期,其奴化宣傳更具有系統(tǒng)性,其中突出了“和平、反共、建國”等主張。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偽在奴化宣傳中又強調了反美的內容。杭州淪陷時期日偽推行的奴化宣傳并未達到日偽消彌杭州人民抗日反日思想的初衷。由于杭州周邊地區(qū)抗日力量的存在,反日宣傳的廣泛開展,以及杭州民眾各種形式的抵制和抗爭,極大消解了日偽奴化宣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偽奴化宣傳本身的虛假和欺騙性注定了其奴化宣傳隨著軍事上的失敗而失敗。
馬冬[10](2019)在《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對于公共輿論的影響研究 ——以新記《大公報》(1932-1935)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大公報》作為一份在中國近代具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報紙,從創(chuàng)刊開始歷經3個階段,成為中國近代大眾媒體的典型代表,其刊登的新聞、社論、短評、文章都已經成為了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寶貴資料。本文主要圍繞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國民黨直接統(tǒng)治華北地區(qū)時以《大公報》新聞、短評為主構成的公共輿論內容,輔之以《申報》和其它刊物的聲音,結合此時期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為核心的壟斷意識形態(tài)對于公共輿論的影響和約束,主要研究二者之間形成的正向關連、悖論反襯及屈從權威、教育外延的關系。全文共32萬余言,除緒論和結語外共計四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一、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對于公共輿論影響的形成和實施途徑。歷經孫中山建立政治基礎、戴季陶重構哲學方向、蔣介石推進制度體系,基本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為標志,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完成了核心思想的解讀和確立,并實現(xiàn)了向統(tǒng)治階級核心意識形態(tài)轉變。與之同步,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作為政治文化或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其社會化也提到了國民政府的政治日程,由于政治文化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大眾媒體宣傳和通過校園教育普及,所以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就開始了“黨化新聞界”和“黨化教育”的過程,分別采用了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約束和教育熏陶的潛移默化式影響。二、《大公報》適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輿論焦點取向。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即“以主義治國”,所以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孫中山思想是其核心內容,《大公報》對孫中山的符號化、儀式化推崇和宣傳就成為了其適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第一個輿論焦點取向。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蔣介石掌握了對孫中山思想的權威解讀以及對國民政府黨政權力的控制,所以對蔣介石的政治支持和權威擁護也是《大公報》適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另一個輿論焦點取向。此時期《大公報》的新聞報道和短評點評都表現(xiàn)了對國民黨“制度時間”的重視、對孫中山符號化的承認、對蔣介石的擁戴。三、《大公報》順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主要內容?!叭裰髁x”是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核心,作為對其支持和宣傳的重要表現(xiàn),對國民政府在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方面取得的進步和發(fā)展進行多方面的新聞報道和媒體點評,成為了《大公報》順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重要表現(xiàn),盡管現(xiàn)實中國民政府在民族主義方面更多表現(xiàn)為“弱國無外交”和疲于奔命,在民權主義方面乏善可陳,在民生主義方面躑躅前行,《大公報》依然給予了積極配合和主動宣傳。四、《大公報》應對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束縛的輿論立場。面對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控制和束縛,作為大眾媒體代表的《大公報》表現(xiàn)出了積極靈活的態(tài)度和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展現(xiàn)公共輿論的立場。面對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直接控制,《大公報》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口吻間接表達公共輿論的立場和態(tài)度;面對新聞檢查的直接壓迫,她也可以給予直接的批評和當面的抨擊;面對形勢和時局的風云變幻,她也借助“短評”欄目迅速直接的擺明態(tài)度和立場。
二、省政府昨日召開常務會議(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省政府昨日召開常務會議(論文提綱范文)
(1)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的接收與重建研究(1945-1948)(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緒論 |
一、選題緣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綜述 |
四、運用史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創(chuàng)新與不足 |
第一章 抗戰(zhàn)勝利后沈陽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
第一節(jié) 偽滿時期日本對東北的殖民教育 |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機構 |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針 |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內容 |
第二節(jié) 接收前沈陽市的教育狀況 |
一、學校教育破壞嚴重 |
二、社會教育殘破不堪 |
第三節(jié) 國民政府接收沈陽 |
一、中共政權在沈陽的建立與撤出 |
二、國民政府人員抵達沈陽 |
三、國民黨軍對沈陽的軍事接收 |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接收的政策與實施 |
第一節(jié) 國民政府對東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
一、教育部東北青年救濟處的《整理意見》 |
二、全國教育善后復員會議的《東北教育議案》 |
三、國民黨遼寧省政府制定《復員準則與辦法》 |
第二節(jié) 沈陽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
一、國民學校接收概況 |
二、對教職員以訓練代甄審 |
第三節(jié) 沈陽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
一、國立東北中山中學的回遷 |
二、省立中學接收概況 |
三、市立中學接收概況 |
第四節(jié) 沈陽市高等教育的復員 |
一、東北臨大補習班的設立與困境 |
二、國立東北大學的回遷與窘境 |
三、專科以上學校師生的甄審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國民政府對沈陽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節(jié) 沈陽市國民學校的重建 |
一、國民黨沈陽市教育局的設置 |
二、市教育經費的來源與支出 |
三、劃定輔導區(qū)設置國民學校 |
四、獻校祝壽運動徒有虛名 |
五、整頓私立小學與私塾 |
六、行政組織與校務處理 |
第二節(jié) 教學重建 |
一、貫徹落實“戡亂”方針 |
二、教科書缺乏且價格昂貴 |
三、教學設備嚴重匱乏 |
第三節(jié) 師資訓練與薪俸 |
一、重視師資訓練 |
二、教師薪俸微薄 |
三、請愿罷教迭起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國民政府對沈陽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節(jié) 沈陽市中等學校的重建 |
一、國民黨遼寧省教育廳的設置 |
二、劃分學區(qū)與學校設置 |
三、籌辦東北大學先修班 |
四、設立臨時中學收容流亡青年 |
五、創(chuàng)設市立師范學校 |
六、舉辦暑假補習學校 |
七、行政組織與校務處理 |
第二節(jié) 學生管理與訓練 |
一、學生費用高昂 |
二、獎助金有名無實 |
三、救濟學生收效甚微 |
四、實施童子軍訓練及軍事訓練 |
五、發(fā)動知識青年從軍補充兵源 |
六、組織青年工作隊為“戡亂”服務 |
第三節(jié) 教學重建與師資薪俸 |
一、改訂教學科目 |
二、教學設施匱乏 |
三、教師薪俸微薄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國民政府對沈陽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
第一節(jié) 沈陽市高等院校的概況 |
一、國立東北大學 |
二、國立沈陽醫(yī)學院 |
三、私立東北中正大學 |
四、私立遼東學院 |
五、私立遼寧醫(yī)學院 |
六、遼寧省立師范??茖W校 |
第二節(jié) 沈陽市高等院校的師生管理 |
一、招生與就業(yè) |
二、公費及獎學金短缺 |
三、教師管理辦法 |
四、教師薪俸低微 |
五、教學設施不足 |
第三節(jié) 沈陽市學生運動的浪潮 |
一、“六二”罷課斗爭 |
二、反對冬令營的斗爭 |
三、遷校與反遷校斗爭 |
四、抗議“七五”慘案運動 |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國民政府對沈陽市社會教育的重建 |
第一節(jié) 社會教育機構 |
一、民眾教育館 |
二、圖書館 |
三、民眾學校 |
四、其他機構 |
第二節(jié) 社會教育內容 |
一、識字教育 |
二、電化教育 |
三、其他教育 |
本章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后記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
(2)全面抗戰(zhàn)時期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緣由 |
二、學術史回顧 |
三、資料來源、研究方法與主要內容 |
第一章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成立 |
第一節(jié) 全國各地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成立 |
一、“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抗日救亡團體概況 |
二、盧溝橋事變后全國各省市抗敵后援會概況 |
第二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成立 |
一、四川省早期的抗日救亡團體 |
二、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正式成立 |
第三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各分會與支會 |
一、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各業(yè)別支會 |
二、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各縣抗敵分會 |
第二章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組織機構與規(guī)則 |
第一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總會及分會組織機構 |
一、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改組前組織情況 |
二、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改組后組織情況 |
第二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規(guī)章制度 |
第三章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主要活動 |
第一節(jié) 推動軍隊出兵抗戰(zhàn) |
第二節(jié) 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
一、宣傳活動 |
二、宣傳形式 |
第三節(jié) 征募抗戰(zhàn)物資 |
一、征募衣物 |
二、捐款獻金 |
第四節(jié) 抵制日貨 |
一、成立根絕仇貨委員會 |
二、抵制日貨主要活動 |
第四章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代表性分會 |
第一節(jié) 國立四川大學抗敵后援分會 |
一、國立四川大學抗敵后援會的成立 |
二、國立四川大學抗敵后援會的主要活動 |
第二節(jié) 四川省婦女抗敵后援會 |
一、四川省婦女抗敵后援會的成立 |
二、四川省婦女抗敵后援會的主要工作 |
第五章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歷史價值與局限性 |
第一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歷史價值 |
一、宣傳抗戰(zhàn),動員民眾 |
二、征集大量物資,支援抗日前線 |
三、促進后方經濟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的局限性 |
結語 |
附錄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
致謝 |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陜西省政研究(1927-1937)(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 選題意義 |
二 研究現(xiàn)狀及分析 |
(一)國內研究 |
(二)國外研究 |
三 研究思路與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 史料選擇 |
五 寫作難點 |
六 創(chuàng)新之處 |
七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陜西省政的背景和基礎 |
第一節(jié) 南京國民政府的省制改革歷程 |
一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初確立的省制 |
二 南京國民政府訓政時期(1929-1937)的省制 |
第二節(jié) 陜西政局變動與省制演變 |
一 陜西省制的初步確立——馮玉祥系控制下的陜西 |
二 陜西省制的發(fā)展變化——陜西地方實力派楊虎城控制下的陜西 |
三 西安事變后的陜西省制——從楊虎城系孫蔚如到蔣介石系蔣鼎文 |
第二章 陜西省政的演變 |
第一節(jié) 陜西省政的權力運作方式 |
一 特殊時期的陜西省政權力運作方式 |
二 正常時期的陜西省政運作方式 |
第二節(jié) 陜西省政的日常運行機制 |
一 陜西省政府綜合辦事機構—秘書處 |
二 陜西省政府執(zhí)行機構—各廳 |
三 陜西省具體事務管理機構—各專管處、局及委員會 |
第三節(jié) 陜西全省行政網絡的構建 |
一 西安市(西京市) |
二 行政督察區(qū) |
三 縣及其縣以下行政組織 |
第三章 陜西省政的管理 |
第一節(jié) 過渡時期陜西省政管理 |
一 國民軍聯(lián)軍(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期的陜西省政管理 |
二 馮玉祥系控制下的陜西省政管理(1927 年—1930 年 10 月) |
第二節(jié) 穩(wěn)定時期陜西省政管理 |
一 楊虎城時期的陜西省政管理 |
二 邵力子時期的陜西省政管理 |
第三節(jié) 整理時期陜西省政管理 |
一 王一山時期的陜西省政管理 |
二 孫蔚如時期的陜西省政管理 |
第四章 陜西省政的地位 |
第一節(jié) 陜西所屬地理位置的爭論 |
第二節(jié) 孫中山等的陜西省政建設思想 |
一 孫中山的開發(fā)西北思想 |
二 蔣介石的西北抗戰(zhàn)觀 |
三 陜西省執(zhí)政人物的建設陜西思想 |
第三節(jié) 國民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對陜西省政的關注 |
一 馮玉祥時期 |
二 楊虎城時期 |
三 邵力子時期 |
四 孫蔚如時期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
(4)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與新中國形象建構(1949—1954) ——以印尼《生活報》為中心(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緣起 |
二、研究現(xiàn)狀 |
三、研究價值 |
四、研究的內容、方法與限制 |
第一章 國家形象概論 |
第一節(jié) 國家形象的概念與內涵 |
第二節(jié) 國家形象的價值與意義 |
第三節(jié) 國家形象的建構路徑 |
第二章 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的發(fā)展及其作為傳播媒介的重要性 |
第一節(jié) 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的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作為傳播媒介的重要性 |
第三章 《生活報》與新中國形象建構 |
第一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國家形象的定位 |
第二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的政治形象建構 |
第三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的經濟形象建構 |
第四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的文化形象建構 |
第五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的軍事形象建構 |
第六節(jié) 《生活報》與新中國的外交形象建構 |
第四章 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意義、不足與建議 |
第一節(jié) 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意義 |
第二節(jié) 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不足 |
第三節(jié) 對于新時期我國國家形象建構的建議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5)民國時期女童子軍教育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選題依據及意義 |
1.2 相關研究成果及最新動態(tài) |
2 童子軍教育的起源 |
2.1 童子軍組織的創(chuàng)辦 |
2.2 童子軍教育的原理 |
2.2.1 童子軍教育的內涵 |
2.2.2 童子軍教育的理念 |
3 中國女童子軍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
3.1 北洋時期女童子軍教育發(fā)展概況 |
3.1.1 中國童子軍組織初建 |
3.1.2 中國女童子軍組織出現(xiàn) |
3.1.3 童子軍教育事業(yè)開展 |
3.2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女童子軍教育發(fā)展歷程 |
3.2.1 初步開展階段 |
3.2.2 全面開展階段 |
3.2.3 迅速衰落階段 |
3.2.4 戰(zhàn)后復蘇階段 |
4 女童子軍的組織及制度 |
4.1 女童子軍的基層組織 |
4.1.1 組織編制 |
4.1.2 人員構成 |
4.1.3 日常工作 |
4.1.4 登記情況 |
4.2 女童子軍的制服與徽章制度 |
4.2.1 女童子軍制服 |
4.2.2 女童子軍徽章制度 |
5 女童子軍訓育概況 |
5.1 女童子軍的課程設置 |
5.1.1 北洋時期的課程 |
5.1.2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課程 |
5.2 女童子軍師資培養(yǎng) |
5.2.1 短期訓練班 |
5.2.2 師范學校童子軍???/td> |
5.2.3 體育教員兼任童子軍教練 |
6 女童子軍的主要活動 |
6.1 戶外活動 |
6.1.1 宣誓游藝 |
6.1.2 比賽露營 |
6.1.3 旅行野戰(zhàn) |
6.1.4 其他活動 |
6.2 社會服務 |
6.2.1 會場服務 |
6.2.2 賑災服務 |
6.2.3 戰(zhàn)時服務 |
6.3 國際交往 |
6.3.1 參加世界童子軍活動 |
6.3.2 與各國女童子軍組織交往 |
7 女童子軍教育的評價 |
7.1 女童子軍教育的意義 |
7.2 女童子軍教育的不足 |
余論 |
參考文獻 |
在學研究成果 |
致謝 |
(6)上?!睹駠請蟆方麩熃締栴}研究(1927-1932)(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導論 |
(一)選題的意義 |
1.理論意義 |
2.現(xiàn)實意義 |
(二)研究現(xiàn)狀 |
1.禁煙禁毒問題的宏觀性研究 |
2.禁煙禁毒問題的微觀性研究 |
3.以近代報刊為主要史料的禁煙禁毒研究 |
(三)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
1.研究方法 |
2.創(chuàng)新之處 |
一、上?!睹駠請蟆芳捌鋵麩熃締栴}的刊載 |
(一)上?!睹駠請蟆泛喗?/td> |
(二)上海《民國日報》對禁煙禁毒問題的刊載 |
(三)小結 |
二、上?!睹駠請蟆穼俜浇麩熃镜膱蟮?/td> |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禁煙禁毒措施 |
1.“漸禁”時期 |
2.“斷禁”之嘗試時期 |
(二)地方禁煙禁毒措施 |
1.督促中央禁煙禁毒之舉措 |
2.地方本身禁煙禁毒措施 |
(三)官方禁煙禁毒受挫折的國內因素 |
1.官員 |
2.軍人 |
3.民眾 |
(四)小結 |
三、上?!睹駠請蟆穼γ耖g禁煙禁毒團體的報道——以中華國民拒毒會為例 |
(一)中華國民拒毒會宗旨及目標 |
(二)中華國民拒毒會禁煙禁毒舉措 |
1.督促南京國民政府拒毒 |
2.號召民眾拒毒 |
3.重視國際宣傳 |
4.擴大自身組織 |
5.應付國際禁煙大會 |
(三)小結 |
四、上?!睹駠請蟆穼χ卮蠼麩熃臼录膱蟮馈浴敖草嗊\土案”為例 |
(一)“江安輪運土案”之經過 |
(二)各界對“江安輪運土案”的反應 |
1.中央禁煙委員會 |
2.中華國民拒毒會 |
3.中華婦女節(jié)制會 |
4.上海各區(qū)黨部 |
(三)各方對相關新聞被扣留的看法 |
(四)“江安輪運土案”之審訊 |
(五)小結 |
五、上?!睹駠請蟆穼H方面參與禁煙禁毒的報道 |
(一)積極參與禁煙禁毒 |
1.國際相關組織積極禁煙禁毒 |
2.與我國合作積極禁煙禁毒 |
(二)消極參與禁煙禁毒 |
1.外人公然販毒之事實 |
2.遠東鴉片調查團 |
3.外人對南洋華僑實施鴉片政策 |
4.外人參與販毒之危害 |
(三)我國各方對國外消極拒毒的反應 |
1.中央禁煙委員會 |
2.中華國民拒毒會 |
(四)小結 |
六、對上?!睹駠請蟆方麩熃締栴}報道的評價 |
(一)報道形式多樣化 |
(二)體現(xiàn)知識分子對民生問題之關注 |
(三)利用媒體的輿論宣傳力量督促各界禁煙 |
(四)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后記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新聞轉述話語的中日翻譯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要旨 |
1 序論 |
1.1 実踐の背景 |
1.2 実踐の目的と意義 |
1.3 実踐の內容 |
2 伝達構文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1 ニュース?ソース |
2.2 伝達動詞 |
2.3 話法 |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本実踐の位置付け |
3 実踐の過程 |
3.1 実踐の準備 |
3.1.1 翻訳ツール |
3.1.2 伝達構文に関する用語 |
3.1.3 伝達構文の収集と分類 |
3.2 実踐の流れと進度 |
4 翻訳理論 |
4.1 適応性理論 |
4.2 ニュース翻訳への応用 |
5 伝達構文の翻訳実踐 |
5.1 ニュース?ソース |
5.1.1 実名ソース |
5.1.2 無記名ソース |
5.2 伝達動詞 |
5.3 話法 |
5.3.1 直接話法 |
5.3.2 自由直接話法 |
5.3.3 間接話法 |
5.3.4 発話行為の語り手による報告 |
6 結論 |
6.1 本実踐のまとめ |
6.2 心得 |
6.3 今後の課題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
謝辭 |
(8)國民黨在浙江省“黨化教育”研究(1927-1949)(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緣起與意義 |
二、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 |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
第一章 國民黨“黨化教育”思想淵藪 |
一、孫中山的“黨治”理論 |
二、戴季陶與“黨化教育” |
三、浙江省“國民黨化的教育” |
第二章 “黨化教育”與浙江黨部的黨員教育 |
一、編制教育計劃 |
二、推行黨員訓練 |
三、學習黨義書籍 |
第三章 “黨化教育”與浙江地方武裝政治訓練 |
一、省保安團隊的“黨化” |
二、抗衛(wèi)團隊黨部的政治訓練 |
三、省戰(zhàn)時政治工作隊的集訓 |
第四章 “黨化教育”與浙江中小學的教育 |
一、黨義課程與黨義教科書 |
二、中小學黨義教師的管理 |
三、學生的課外黨義活動 |
第五章 “黨化教育”與浙江的社會宣教 |
一、國民黨報中的民眾宣教 |
二、紀念日活動的強化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9)日偽在杭州淪陷區(qū)的奴化宣傳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本文寫作目的與意義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三、研究方法與內容 |
第一章 杭州淪陷及日偽政權的建立與流變 |
一、杭州淪陷 |
二、偽政權的建立 |
三、日偽政權中的宣傳機構 |
第二章 日偽奴化宣傳的政策與策略 |
一、日偽奴化宣傳政策的制定 |
二、日偽在杭州淪陷區(qū)推行奴化宣傳的策略 |
第三章 日偽奴化宣傳的途徑與內容 |
一、日偽在杭州的報刊宣傳 |
二、廣播與電影 |
三、集會演講、演藝、標語及其他方式 |
第四章 日偽奴化宣傳的困局 |
一、抗日力量的反日宣傳 |
二、民眾對日偽奴化宣傳的抵制與抗爭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10)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對于公共輿論的影響研究 ——以新記《大公報》(1932-1935)為中心(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
二、論題研究的現(xiàn)狀和分析 |
三、重要概念及研究時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 |
第一章 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對公共輿論影響的形成和實施途徑 |
第一節(jié) 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歷史回溯 |
一、孫中山建立“以黨治國”的政治基礎 |
二、戴季陶重構“以黨治國”的哲學方向 |
三、蔣介石推進“以黨治國”的制度體系 |
第二節(jié) 國民黨“黨化新聞界”有關法規(guī)的制定 |
一、確立蔣介石對于孫中山思想的壟斷解釋地位 |
二、執(zhí)行國民黨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的宣傳制度 |
三、嚴控“新聞紙” |
第三節(jié) 國民黨“黨化教育”在教育領域的滲透 |
一、課堂中的“黨義”教育 |
二、校園中的“黨化”控制 |
三、時間上的“黨國”記憶 |
四、空間上的“總理”符號 |
小結 |
第二章 《大公報》適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輿論焦點取向 |
第一節(jié) 以制度時間為核心的符號宣傳 |
一、總理紀念周的輿論推廣 |
二、革命紀念日的媒體教化 |
三、孫中山陵寢的精神崇拜 |
第二節(jié) 以蔣介石為中心的向心宣傳 |
一、對國民黨其它重要人物和勢力的輕視 |
二、對鎮(zhèn)壓共產黨行動的支持 |
三、對“新生活運動”的擁護 |
小結 |
第三章 《大公報》順應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的主要內容 |
第一節(jié) 以民族主義為內核的抗爭宣傳 |
一、對被動抵抗日本侵略的無奈宣傳 |
二、與蘇聯(lián)關系曲折恢復的尷尬報道 |
三、借美國政治外交支持的自慚宣傳 |
四、維護民族地區(qū)國家統(tǒng)一的重點報道 |
第二節(jié) 以民權主義為內涵的政治宣傳 |
一、烘托推進民權的氛圍 |
二、展現(xiàn)間接民權的完善 |
第三節(jié) 以民生主義為旨向的發(fā)展經濟及社會文化宣傳 |
一、主張改善生產環(huán)境 |
二、疾呼充實糧食生產 |
三、展示交通建設發(fā)展 |
四、列舉文化建設措施 |
五、號召順應服飾潮流 |
小結 |
第四章 《大公報》應對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束縛的輿論立場 |
第一節(jié) 間接闡釋公共輿論的立場 |
一、呼吁挽救民族危亡 |
二、要求實現(xiàn)國內統(tǒng)一 |
三、號召促進民生進步 |
第二節(jié) 直接反對“以黨治國”政策的控制 |
一、應對國民黨新聞檢查的策略性 |
二、展現(xiàn)新聞紙遭受檢查的普遍性 |
第三節(jié) 利用短評堅守“文人論政” |
一、涉及國計民生全方位的議題設置 |
二、代表公共輿論守門人的價值立場追求與原則 |
小結 |
結語 |
征引與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
四、省政府昨日召開常務會議(論文參考文獻)
- [1]國民政府對沈陽市教育的接收與重建研究(1945-1948)[D]. 張磊. 東北師范大學, 2021(09)
- [2]全面抗戰(zhàn)時期四川省各界抗敵后援會研究[D]. 楊小瓊. 云南師范大學, 2020(01)
-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陜西省政研究(1927-1937)[D]. 王力. 河南大學, 2020(02)
- [4]戰(zhàn)后印尼華文報紙與新中國形象建構(1949—1954) ——以印尼《生活報》為中心[D]. 田若言. 廈門大學, 2019(08)
- [5]民國時期女童子軍教育研究[D]. 李珂楊. 寧波大學, 2019(06)
- [6]上?!睹駠請蟆方麩熃締栴}研究(1927-1932)[D]. 李明明. 貴州師范大學, 2019(03)
- [7]新聞轉述話語的中日翻譯實踐報告[D]. 劉佳. 大連理工大學, 2019(03)
- [8]國民黨在浙江省“黨化教育”研究(1927-1949)[D]. 張瑞. 杭州師范大學, 2019(01)
- [9]日偽在杭州淪陷區(qū)的奴化宣傳研究[D]. 徐嫻. 杭州師范大學, 2019(01)
- [10]國民黨“以黨治國”政策對于公共輿論的影響研究 ——以新記《大公報》(1932-1935)為中心[D]. 馬冬. 中央民族大學, 2019(10)
標簽:國民政府論文; 中國近代史論文; 臺灣國民黨論文; 東北歷史論文; 抗日戰(zhàn)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