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論文文獻綜述)
王晨暉[1](2018)在《引嘉入漢調水工程調蓄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水資源作為人類生命之源,支撐著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國家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戰(zhàn)略資源和安全保障資源。隨著區(qū)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區(qū)域內水資源已經支撐不了當地的發(fā)展,都在尋求跨流域的外調水來滿足當地的發(fā)展需求,對跨流域調水的研究成為了熱點??缌饔蛘{水工程系統(tǒng)龐大、關系復雜,要解決跨流域或跨區(qū)域水資源時空分布及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重點在調水工程中的調蓄水庫方案擬定與選取上。本論文以陜西省引嘉入漢調水工程為研究對象,水資源系統(tǒng)來水、調水、蓄水、供水、需水、用水等關系復雜,針對來水與需水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通過調蓄改變供水過程,讓有限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在分析水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對工程調蓄問題展開研究,論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引嘉入漢調水工程的供需邊界及供水系統(tǒng)分析。選擇研究區(qū)域,對研究區(qū)水資源情況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狀況做初步分析,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引嘉入漢調水工程的供需邊界,計算得到引嘉入漢調水工程調水區(qū)可調水量為10.12億m3,2030規(guī)劃年關中受水區(qū)需水量為5.43億m3;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分析了無調蓄工程條件下2030年受水區(qū)水資源供需平衡狀況,分析說明調蓄工程的作用及必要性;對調水供水系統(tǒng)進行概化,形成調水區(qū)—調蓄水庫—受水區(qū)的供水系統(tǒng),明確了研究基礎。(2)建立了復雜調水系統(tǒng)的時變耦合模型及基于模型方法的調蓄工程方案研究。利用動態(tài)模擬分析方法,以供需動態(tài)平衡為目標構建了針對復雜調水系統(tǒng)的調蓄時變耦合模型。通過供水和需水的動態(tài)耦合矩陣及算法對引嘉入漢調水工程進行調蓄計算,分析得出了八個調蓄方案集及相應計算成果。結果表明:與無調蓄相比,水庫參與調蓄后能提高供水量,減少缺水量,增大供水保證率;單一水庫調蓄時上游調蓄效果明顯優(yōu)于下游調蓄;上下游聯合調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水庫調蓄;調蓄庫容在允許范圍內越大越優(yōu)。(3)考慮引嘉入漢調水工程的其他因素,開展了基于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模型的調蓄方案優(yōu)選。在一般方案優(yōu)選原理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跨流域調水調蓄具有的多層次、多目標、多因素、模糊性的特點,從社會、經濟、生態(tài)、資源等方面針對性構建了引嘉入漢調水工程調蓄方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群決策模型,并對多個調蓄方案進行優(yōu)選。推薦方案8作為引嘉入漢調蓄方案,并說明了評價的科學性及參考價值。
王朋曉[2](2016)在《陜北黃土洼天然聚湫侵蝕產沙量變化模擬研究》文中指出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深入探討較長時間序列的土壤侵蝕規(guī)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之一,而挖掘壩淤地或者天然聚湫沉積信息則是揭示土壤侵蝕規(guī)律的一個突破口。黃土洼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40年,是全淤全沖型、淤積時間最長的天然聚湫,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源。通過對黃土洼天然聚湫沉積物淤積信息的挖掘以及侵蝕產沙量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可深入研究并揭示近500年來陜北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的演變規(guī)律,建立較長時間的侵蝕產沙變化序列,科學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侵蝕的影響,為治理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提供基礎數據。本文以陜北黃土洼天然聚湫為對象,通過手搖鉆對黃土洼支溝-虎園則溝進行采樣,對樣品的粒度特征進行分析,探討黃土洼天然聚湫粒度特征,在此基礎之上,劃分黃土洼天然聚湫的沉積旋回層;利用137Cs斷年和洪水數據建立黃土洼的時間坐標,計算天然聚湫的沉積速率;結合GPS的實測數據和黃土洼地區(qū)DEM資料,擬合高程與累積面積、高程與累積庫容曲線方程,計算產沙量和土壤侵蝕模數。主要結論如下:(1)黃土洼天然聚湫溝道沉積物粒度與壩前淤積物相比偏粗,與原生黃土相比整體偏細。從粒度組成上來看,沉積物粒徑以粗粉砂含量最高,其次是極細砂、細粉砂、粘粒、膠粒,中粗砂含量較少;這些粒徑組分的含量在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頻繁變換,反映歷史時期沉積環(huán)境變化頻繁。黃土洼地區(qū)沉積物頻率曲線以單峰為主,雙峰僅少量存在,說明黃土洼地區(qū)的沉積動力條件相對穩(wěn)定,泥沙來源單一。從粒度參數來看,平均粒徑變化呈現出“細-粗-細”的規(guī)律,408cm以上沉積層理變化顯著,動力環(huán)境復雜;沉積物分選性較差,頻率曲線正偏,粒徑集中分布在粗端,樣品峰態(tài)呈中等偏窄。(2)根據膠粒、粘粒、細粉砂變化,可將黃土洼溝道發(fā)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408cm-700cm,膠粒、粘粒、細粉砂含量變化相對緩慢,各沉積層厚度較厚;第二階段是266cm-408cm,膠粒、粘粒、細粉砂含量變化劇烈;第三階段是0-266cm,膠粒、粘粒、細粉砂變化再次變緩。從>100um分布規(guī)律來看,剖面在36cm、58cm、86cm、182cm、292cm處對應著侵蝕力強的降雨,86cm處對應著歷史最強降雨。特征參數的分布趨勢基本相似,變化趨勢與膠粒、粘粒、細粉砂在垂直深度上變化趨勢相反,與極細砂和細砂在垂直深度上變化同步。(3)依據粒度成分的差異、沉積層厚度的差異、沉積物顏色的不同、明顯的分層界限,通過對剖面細顆粒(<0.005mm)、中值粒徑、粗顆粒(>100um)的分析,以“細-粗-細”的變化規(guī)律作為分類標準,將7米(1054.9-1061.9m)剖面最終分為60個沉積旋回層。0-30cm是農耕層,在其余的59個沉積旋回層中,有39層中值粒徑只有一個峰值,是單一的沉積旋回層;其他層中值粒徑和平均粒徑至少有兩個峰值,至少對應兩場侵蝕性降雨,這樣7米剖面至少有79場侵蝕性降雨。利用137Cs初步斷定1964、1986所對應的沉積物,利用洪水完善時間,可以確定1959、1972、1977-1978、1994年所形成的沉積物,在框定的時間區(qū)間內依據暴雨、大雨降水數據也可以確定其他時間所形成的沉積旋回層。(4)依據所建立的時間坐標,初步估算黃土洼地區(qū)1959-2015這55年間平均沉積速率為6.33 cm/a,其中1959-1984沉積速率大于平均沉積速率,1985-2015的沉積速率小于平均沉積速率;最大沉積速率發(fā)生在1959-1963、1973-1978這兩個階段,沉積速率為10.8cm/a;最小沉積速率在1994-2003,沉積速率為3.60cm/a;沉積速率與大雨和暴雨的次數有顯著的關系。(5)根據黃土洼5m分辨率的DEM數據,提取黃土洼地區(qū)所覆蓋的等高線信息,擬合出不同高程的累積面積與累積庫容的曲線方程,估算出0-7米剖面淤積泥沙總量為132.947萬噸。1959年以來(即0-3.48m)共淤積泥沙45.655萬噸,1959年之前厚3.52m,共淤積泥沙總量為87.292萬噸。估算黃土洼土壤侵蝕模數平均值為8150t/km2·a,屬于極強度侵蝕;根據土壤侵蝕模數變化規(guī)律,以1979-1983這五年為界,可將1959-2015分為兩個階段,1959-1978年土壤侵蝕模數大于平均值,屬于極強度侵蝕;80年代之后土壤侵蝕模數都小于平均值,屬于中度、強度侵蝕,侵蝕有減小的趨勢。
高海東[3](2013)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溝道治理工程的生態(tài)水文效應研究》文中認為淤地壩作為黃土高原最主要的溝道治理措施,在水土保持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根據水利部《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保持淤地壩規(guī)劃》,到2020年,淤地壩數量將達到16.3萬座。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淤地壩建設,勢必對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深遠影響。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淤地壩建設對流域生態(tài)、水文、泥沙過程的調控機理,對豐富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發(fā)展具有黃土高原特色的水沙模型、推進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事業(yè),具有積極作用。本文綜合分析了淤地壩對流域水文過程、植被分布、侵蝕產沙的影響,取得的主要結論如下:(1)溝道治理工程顯著改變了流域蒸騰發(fā)、土壤水再分布、地表徑流等水文過程。使用基于遙感的SEBAL模型,估算了韭園溝流域和裴家峁流域的日蒸騰蒸發(fā)量:結果表明壩地蒸騰蒸發(fā)量最大,為4.98mm·d-1,其次為果園及林地,為4.78mm·d-1,再次為草地,蒸騰蒸發(fā)量為4.49mm·d-1,而梯田和坡耕地蒸騰蒸發(fā)量較小,分別為3.82mm·d-1、3.76mm·d-1;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分析表明:次降雨后,梯田和坡地表層土壤水分消退較慢,而退耕梯田和退耕坡地表層土壤水分消退較快;壩地土壤水分分層現象較為明顯,土壤水分垂直變率大,平均為0.21,其它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水分垂直變率較小,在垂直分布上較為一致,梯田為0.08,退耕梯田為0.07,坡耕地為0.04,退耕坡地為0.07;淤地壩對流域徑流系數與流域滯時有顯著影響,韭園溝、王茂溝、想她溝較裴家峁、李家寨、團園溝徑流系數分別減少了29.43%、34.63%、16.78%。王茂溝平均流域滯時為對比流域李家寨的3倍,反映出以淤地壩為主的流域治理措施對地表徑流過程的調節(jié)作用。(2)溝道治理工程改變了流域生態(tài)水文情勢,進而影響了植被的時空分布。溝道治理工程能增加局地植被覆蓋度,提高植物群落的多樣性,但幅度較??;韭園溝與裴家峁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特征對比分析表明:裴家峁流域NDVI值的分布出現了聚集現象,而韭園溝流域NDVI值各月份內分布較為均勻。7月份,裴家峁NDVI值集中分布在0.3~0.4之間,比例為74.77%,其次為0.2~0.3之間,比例為13.79%,二者相差達60.98%,而韭園溝7月份NDVI集中分布在0.3~0.4,比例為60.54%,其次為0.2~0.3,比例為34.75%,二者相差僅為25.79%,這間接反映了裴家峁流域植被類型較韭園溝流域較單一的特點。(3)溝道治理工程有效的攔蓄了泥沙,顯著降低了流域泥沙輸移比。不同尺度對比流域的輸沙模數計算結果顯示:韭園溝輸沙模數比裴家峁減少28.09%,王茂溝輸沙模數比李家寨減少67.75%,想她溝輸沙模數比團園溝減少27.75%;次暴雨過程分析,王茂溝23座淤地壩共淤積泥沙159031t,王茂溝把口站輸沙總量為27891t,流域出口與壩地泥沙總量為186922t,流域次暴雨土壤侵蝕模數達31310t/km2,泥沙輸移比僅為0.15,即15%的泥沙經過出口斷面匯向主溝道,85%的泥沙沉積在壩地中。(4)定量分析了淤地壩淤積過程對流域溝坡穩(wěn)定性和土壤侵蝕模數的調控作用。隨著壩地淤積高度的增加,流域極不穩(wěn)定區(qū)域逐漸減少,而極穩(wěn)定區(qū)域逐漸增加。定義了流域的先鋒期、過渡期以及頂級期三個治理“演替”狀態(tài),并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分析了不同“演替”階段以及淤地壩淤積過程中的土壤侵蝕模數變化情況:先鋒期與頂級期是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兩個極限狀態(tài),土壤侵蝕模數分別為184.43t×hm-2×a-1與4.62t×hm-2×a-1。隨著壩地淤積厚度(x)的增加(侵蝕基準面抬升),溝谷坡土壤侵蝕模數(y)呈線性減少,擬合公式為y=-1.5315x+121.15,公式的截距和斜率分別表示基準土壤侵蝕模數和侵蝕速率,其數值大小與流域峁邊線位置有關,隨著峁邊線上移,基準土壤侵蝕模數增加,侵蝕速率減少。(5)基于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水文效應,提出了土壤侵蝕控制度的概念并研究了流域侵蝕調控潛力。將流域能容納的最大適宜水土保持措施量稱為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反映了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潛力。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流域的土壤侵蝕模數稱為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將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與現狀土壤侵蝕模數的比值定義為流域侵蝕控制度。計算得出2004年王茂溝流域侵蝕控制度為0.35,造成王茂溝流域侵蝕控制度較低的原因是流域的坡耕地面積較大以及林地面積較少,表明王茂溝流域還有進一步治理的空間。
薛凱[4](2011)在《利用壩地沉積旋廻研究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演變規(guī)律》文中研究說明黃土高原是我國土壤侵蝕最為嚴重的地區(qū),每一個小流域都是獨立的侵蝕產沙單元,因此研究小流域侵蝕產沙規(guī)律及泥沙來源對建立流域尺度侵蝕預報模型及優(yōu)化配置小流域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陜西省綏德縣王茂溝流域的一個淤積年限為34年(1958-1991),淤積深度為11.325 m的悶葫蘆壩為研究對象,通過采集壩控流域內溝壁、溝坡和坡耕地上的土壤樣品和淤地壩全剖面泥沙旋廻樣品,利用137Cs的時標功能,結合收集到的研究區(qū)相應時期的降雨資料,建立了淤地壩沉積旋廻時間坐標序列;運用復合指紋識別技術,探討了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演變規(guī)律以及侵蝕產沙量與降雨的響應關系,得到了以下主要結果:(1)該淤地壩自1957-1958建成到1991年淤平,經過34年的時間共攔蓄泥沙68878 t,年均侵蝕模數為11248 t km-2 a-1。根據全球137Cs沉降特征以及強降雨侵蝕力對大沙的原則,結合該流域日降雨過程資料建立了該淤地壩沉積旋廻時間坐標序列。(2)根據淤地壩各沉積旋廻泥沙量累積泥沙沉積量曲線將淤地壩運行史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1958-1964年的侵蝕劇烈階段,其侵蝕模數為18732 t km-2 a-1;1965-1983年的侵蝕平緩階段,其侵蝕模數為5899 t km-2 a-1;1984-1991年的侵蝕再次劇烈階段,其侵蝕模數為19127 t km-2 a-1。分析發(fā)現,前面兩個階段的變化是因為降雨侵蝕力的變化造成的,而后一個階段侵蝕量再次增大,與1983年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是人為活動加劇造成的。(3)通過對淤地壩壩控流域內溝壁、溝坡和坡耕地土壤樣品中15種物質的分析,利用多元判別分析,篩選出SOM、TP、Mg、χfd組成最佳指紋因子組合,并利用該組合,采用最優(yōu)化混合模型計算了每層泥沙沉積旋廻泥沙來源的貢獻比,結果表明每次產沙事件,來自溝壁(溝道或者深層土壤)、溝坡(表層土壤)和坡耕地(表層土壤)的泥沙貢獻比變化很大,三者的變化范圍分別為23.85~95.00%,0~69.97%和5.00~65.31%;在整個淤地壩淤積階段,總共有47195 t、3478 t、18218 t的泥沙來自溝壁(溝道或者深層土壤)、溝坡(表層土壤)和坡耕地(表層土壤),分別占總產沙量的68.52%、5.03%和26.45%,證明溝道的演化過程是小流域侵蝕產沙的主要過程。(4)通過擬合淤地壩運行期間整體侵蝕產沙量與降雨量、降雨動能、降雨侵蝕力、累積降雨侵蝕力的關系,經對比發(fā)現侵蝕產沙量(Y)與累積降雨侵蝕力(X)的關系最好,其擬合關系曲線R2為0.7559。同時按階段分析了侵蝕產沙與降雨量、降雨動能、降雨侵蝕力、累積降雨侵蝕力的關系,也表明侵蝕產沙量與累積降雨侵蝕力的關系最好,說明累積降雨侵蝕力可以作為預報黃土高原小流域侵蝕產沙的關鍵因子。
田興明[5](2009)在《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五副區(qū)水土保持實踐與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項目在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五副區(qū)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隔坡梯田建設、造林整地技術、生態(tài)修復和淤地壩系實踐的基礎上,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措施作為實踐研究對象,研究它們在根治水土流失、抗御干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農業(yè)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收中發(fā)揮的作用,通過水土保持設計技術和取得成效進行系統(tǒng)研究。在闡明其在水土保持防治技術和效益的基礎上,提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五副區(qū)水土保持防治技術。主要結論如下:1、用洪用沙體系為滯洪壩、主壩、副壩、分洪埂四級,滯洪壩控制流域面積1.5~2km2,設計洪水重現期50~100年,淤積年限7~10年,總庫容10~50萬m3,壩高5~10m,由土壩和放水建筑物組成;主壩設計洪水重現期20年,淤積年限5年,壩高3~4m,由土壩和非常溢洪道組成;副壩設計洪水重現期10年,淤積年限5年,壩高2~3m,由土壩和非常溢洪道組成;分洪埂設計洪水重現期5年,壩高1~1.5m。集水面積與匯水面積之比控制在1/11~1/14為宜。2、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區(qū)實施隔坡梯田建設,坡度范圍控制在5~15°范圍,田面寬度控制在10-25米之間,坡度15°~20°時,產流與承流面積的比例為l:2;坡度20°~25°時,比例為l:1.5~1:2;坡度25°以上時,比例為1:l。田面寬度按照水平梯田建設標準執(zhí)行。3、造林整地技術主要有水平溝、水平階、魚鱗坑,水平溝整地適宜坡度范圍10°~15°,沿等高線布設,開挖溝深0.8m,溝寬0.8m,開挖生土在下沿培0.5m高,0.4m寬攔水埂,熟土回填至田面寬度達2.0米,在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統(tǒng)稱為“88542”整地技術;反坡梯田整地適宜坡度范圍5°~10°,沿等高線布設,田面寬度為2.0m,里低外高,高差0.3m;隔坡帶寬度1:1~1:2為宜;魚鱗坑整地適宜坡度范圍15°~25°,沿等高線“品”字型布設,底面半徑一般為0.5~1.0m,埂頂寬一般取0.20~0.25m。4、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積3~8 km2,設計標準20、30年,校核洪水標準200、300年;中型淤地壩控制流域面積1~3 km2,設計標準20年,校核洪水標準50年。布壩密度控制在0.3~0.5座/ km2,建壩順序從上至下、先支后干,骨干壩與中型淤地壩的比例控制在1:0.3~1:0.5之間。
陳曙光[6](2007)在《山丘區(qū)小流域梯級壩優(yōu)化設計》文中研究表明小流域梯級壩是山丘區(qū)水土保持和雨水利用的一種工程形式。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但是,在以灌溉為主要目標的小流域梯級壩系規(guī)劃設計方面仍缺乏成熟的理論,為加快小流域梯級壩系建設發(fā)展的步伐,建設經濟、高效、穩(wěn)定、協調的小流域,迫切需要開展小流域壩系規(guī)劃設計方法的研究。本文綜合運用水土保持、工程經濟和系統(tǒng)分析等方面理論,對梯級壩系優(yōu)化規(guī)劃與單壩優(yōu)化設計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1)對小流域河槽進了概化,建立了壩高與流域面積關系式,建壩費用與壩高關系式、效益與流域面積關系式等;(2)以各級壩匯水面積和壩高為決策變量,建立小流域壩系優(yōu)化規(guī)劃數學模型,并介紹了通過LINGO軟件求解模型的方法;(3)為了簡化小流域梯級壩系土壩邊坡設計,提高計算效率,應用理正巖土軟件和Origin數學分析軟件模擬計算,建立了梯級壩系土壩各種條件下邊坡系數查算圖表曲線。(4)建立溢洪道寬過水斷面優(yōu)化設計非線性規(guī)劃數學模型,并利用網格法進行了求解;(5)建立了壩系土壩護坡類型選擇的灰關聯投影法模型;(6)以Delphi開發(fā)了小流域壩系單壩(小型土壩)優(yōu)化設計軟件;(7)以盱眙陡山小流域為例,進行了壩系優(yōu)化規(guī)劃與單壩優(yōu)化設計,驗證了本論文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本論文系統(tǒng)研究了以灌溉為主要目標的小流域梯級壩系優(yōu)化規(guī)劃及單壩優(yōu)化設計方法,大大豐富了小流域梯級壩系規(guī)劃設計理論,具明顯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魯克新[7](2006)在《黃土高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中的水沙響應模擬研究》文中研究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土流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土地利用變化是影響流域水土流失過程的主要因素,也是人類活動影響流域水土流失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本文運用水文學、泥沙運動學、水土保持學、生態(tài)學等交叉學科理論,采用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以黃土高原典型流域為研究對象,利用降雨資料和流域下墊面資料對降雨產匯流過程進行了反演,探索了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流域水沙變化過程的作用機制,建立了考慮土地利用類型劇烈變化的流域次暴雨產流產沙模型;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和流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規(guī)劃,采用分布式流域水沙模擬方法,預測了未來50年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環(huán)境演變趨勢。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由基于Horton入滲曲線法的變雨強降雨逐時段產流計算模型和和Nash瞬時單位線模型構成的流域次暴雨產匯流模型;并采用五點高斯-拉蓋爾求積公式結合龍貝格求積公式推求S(t)曲線值數值解,該方法與傳統(tǒng)計算方法相比具有計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優(yōu)點。(2)提出了野外徑流小區(qū)次降雨徑流過程的反演方法。利用變雨強降雨逐時段產流計算方法和基于改進形心加權單純形法的模型參數優(yōu)選方法,對野外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徑流小區(qū)的次降雨徑流過程進行了反演;初步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反推野外徑流小區(qū)次降雨條件下的徑流過程且具有較高的計算精度,可以用于對大量已有的坡面徑流小區(qū)降雨徑流觀測信息進行深度挖掘。(3)提出了用于描述流域水蝕過程侵蝕輸沙動力的徑流侵蝕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利用流域次暴雨洪峰流量模數和徑流深兩個洪水過程特征值計算徑流侵蝕功率的方法;分析了坡面、坡溝和流域等不同空間尺度條件下徑流侵蝕功率與次暴雨輸沙模數之間的相關性,建立了基于徑流侵蝕功率的次暴雨水沙響應模型;結果表明,該模型具有較高的計算精度,適用于黃土高原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治理度的流域次暴雨產沙計算。從坡面和流域尺度上對比分析了徑流侵蝕功率和降雨侵蝕力在水蝕過程中的作用,結果表明,徑流侵蝕功率直接反映了降雨和流域下墊面的時空差異對水蝕過程的作用,更好地表達了水蝕動力特性,比降雨侵蝕力更敏感地反映了次降雨侵蝕產沙過程的侵蝕動力機制。(4)以具有長期土地利用觀測資料的紙坊溝實驗流域為典型流域,將流域劃分為農地、林地、草地、園地和非生產用地五種土地利用類型單元,在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單元的產流特征的基礎上,以本文建立的流域次暴雨產匯流模型和基于徑流侵蝕功率的次暴雨水沙響應模型為基礎,建立了考慮土地利用類型劇烈變化的流域次暴雨產流產沙模型,初步驗證的結果表明,模型具有較好的計算精度。(5)在系統(tǒng)分析了黃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林草措施、水平梯田和淤地壩等)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作用過程和演化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分布式流域水沙模擬方法,以《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資料》和《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保持淤地壩規(guī)劃》上的數據為基礎資料,以2000年為現狀年,以黃土高原40個支流片為計算單元,預測了2010、2015、2020、2030和2050年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環(huán)境演變趨勢,給出了相應的植被蓋度、侵蝕模數、徑流模數變化趨勢圖,初步闡明了未來黃土高原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生態(tài)治理的環(huán)境效應。
韓銀文,田松良[8](2000)在《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文中指出本文通過在同一地貌類型區(qū)內引入若干影響侵蝕模數的因子 ,用灰色關聯方法進行分析 ,建立了一個相對誤差較小 (<2 .3 % )的侵蝕模數預測公式。
二、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1)引嘉入漢調水工程調蓄方案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2 相關研究進展 |
1.2.1 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進展 |
1.2.2 調蓄水庫在跨流域調水工程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
1.3 研究存在問題 |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
1.5 研究的技術路線 |
2 研究區(qū)水資源及供水系統(tǒng)分析 |
2.1 研究區(qū)概況 |
2.1.1 嘉陵江流域(略陽以上) |
2.1.2 漢江流域(黃金峽以上) |
2.1.3 關中受水區(qū) |
2.2 研究區(qū)水資源現狀 |
2.2.1 嘉陵江流域(略陽以上) |
2.2.2 漢江流域(黃金峽以上) |
2.2.3 關中受水區(qū) |
2.3 研究區(qū)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 |
2.3.1 嘉陵江流域(略陽以上) |
2.3.2 漢江流域(黃金峽以上) |
2.3.3 關中受水區(qū) |
2.4 存在的主要問題 |
2.4.1 水資源空間配置不均衡 |
2.4.2 水安全保障壓力大 |
2.4.3 水資源供需矛盾持續(xù)增強 |
2.5 供水系統(tǒng)結構 |
2.6 本章小結 |
3 引嘉入漢工程供需邊界及調蓄必要性分析 |
3.1 引嘉入漢工程概況 |
3.2 引嘉入漢工程調水區(qū)可調水量分析 |
3.2.1 調水原則 |
3.2.2 調水斷面可調水量分析 |
3.2.3 調水隧洞工程約束下的可調水量分析 |
3.3 引嘉入漢工程受水區(qū)需求分析 |
3.4 調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結 |
4 于復雜水資源系統(tǒng)時變耦合模型的調蓄方案研究 |
4.1 復雜水資源系統(tǒng)理論 |
4.1.1 復雜水資源系統(tǒng)內涵 |
4.1.2 復雜水資源系統(tǒng)特點 |
4.2 復雜水資源系統(tǒng)時變耦合模型 |
4.2.1 變量設置 |
4.2.2 目標函數 |
4.2.3 約束條件 |
4.2.4 模型參數確定 |
4.2.5 模型求解 |
4.3 基于時變耦合模型的引嘉入漢工程調蓄方案分析 |
4.3.1 邊界控制情景設置 |
4.3.2 調蓄方案分析 |
4.3.3 調蓄影響分析 |
4.4 本章小結 |
5 引嘉入漢工程調蓄方案優(yōu)選 |
5.1 多目標決策相關理論 |
5.2 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
5.2.1 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 |
5.2.2 指標體系構建方法 |
5.2.3 構建指標體系 |
5.3 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群決策模型構建 |
5.3.1 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模型 |
5.3.2 二元比較法計算指標權重 |
5.3.3 決策者權重計算 |
5.4 基于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模型的引嘉入漢工程調蓄方案優(yōu)選 |
5.4.1 確立評價指標體系 |
5.4.2 多目標模糊優(yōu)選群決策模型實例應用 |
5.4.3 推薦最優(yōu)方案 |
5.5 本章小結 |
6 結論與展望 |
6.1 結論 |
6.2 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A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附錄B 碩士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
(2)陜北黃土洼天然聚湫侵蝕產沙量變化模擬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1.1 研究依托 |
1.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
1.2.1 淤地壩粒度特征研究進展 |
1.2.2 淤地壩攔沙機理與作用研究進展 |
1.2.3 淤地壩淤積過程與土壤侵蝕研究進展 |
1.2.4 黃土洼天然聚湫研究進展 |
1.3 研究內容 |
1.4 技術路線 |
第2章 研究區(qū)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
2.1 研究區(qū)概況 |
2.1.1 地理位置概況 |
2.1.2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
2.1.3 人文環(huán)境概況 |
2.2 剖面選擇及樣品采集 |
2.2.1 剖面樣品的采集 |
2.2.2 容重樣品采集 |
2.3 樣品的處理與測定 |
2.3.1 樣品粒度的測定 |
2.3.2 容重的測定 |
2.3.3 ~(137)Cs含量的測定 |
第3章 黃土洼天然聚湫沉積物粒度特征分析 |
3.1 天然聚湫沉積物粒度組分分析 |
3.1.1 沉積物各粒級平均含量分析 |
3.1.2 沉積物粒度頻率曲線分析 |
3.2 天然聚湫沉積物粒度垂向變化分析 |
3.2.1 沉積物各粒級垂向變化分析 |
3.2.2 沉積物特征粒徑的垂向變化分析 |
3.3 沉積物粒度參數分析 |
3.4 本章小結 |
第4章 天然聚湫沉積旋回層的確定 |
4.1 天然聚湫沉積旋回層的劃定 |
4.1.1 天然聚湫沉積旋回層的劃分依據 |
4.1.2 天然聚湫沉積旋回層起始點的確定 |
4.2 天然聚湫時間坐標的確定 |
4.2.1 利用~(137)Cs測年數據初步建立天然聚湫的時間坐標 |
4.2.2 利用洪水完善時間坐標 |
4.3 天然聚湫淤沉積速率 |
4.3.1 沉積速率 |
4.3.2 沉積速率與降水的關系 |
4.4 本章小結 |
第5章 黃土洼小流域侵蝕產沙量的模擬估算 |
5.1 天然聚湫庫容曲線的確定 |
5.2 天然聚湫容重的測定 |
5.3 天然聚湫淤積量的估算 |
5.4 天然聚湫侵蝕產沙量的估算 |
5.5 本章小結 |
第6章 主要結論、問題與展望 |
6.1 主要結論 |
6.2 問題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 |
(3)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溝道治理工程的生態(tài)水文效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
1.3.1 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情況 |
1.3.2 國內研究進展 |
1.3.3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 |
2.2 數據來源與處理 |
2.3 研究內容 |
2.3.1 溝道治理工程對流域水文過程的調控 |
2.3.2 溝道治理工程對區(qū)域植被分布的影響 |
2.3.3 坡面-溝道治理對流域侵蝕的調控作用與模擬 |
2.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
第三章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流域蒸騰蒸發(fā)量特征 |
3.1 SEBAL 模型原理 |
3.1.1 地面特征參數確定 |
3.1.2 確定能量平衡各分量 |
3.1.3 模型實現與數據處理 |
3.2 研究區(qū)地表反照率特點 |
3.3 研究區(qū)凈輻射特征 |
3.4 研究區(qū)土壤熱通量特征 |
3.5 研究區(qū)感熱通量特征 |
3.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流域蒸散發(fā)特征 |
3.6.1 研究區(qū) 24h 蒸騰蒸發(fā)量特點 |
3.6.2 計算結果合理性分析 |
3.7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溝道治理工程對流域典型水文過程的影響分析 |
4.1 不同水體分布與轉化的同位素示蹤研究 |
4.1.1 氫氧穩(wěn)定同位素在水文學研究中的應用 |
4.1.2 黃土高原降水穩(wěn)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
4.1.3 韭園溝與裴家峁穩(wěn)定同位素特征 |
4.2 次降雨下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分析 |
4.2.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土壤水分特征 |
4.2.2 壩地土壤水分垂直變化特征 |
4.3 溝道治理工程對流域地表徑流的影響 |
4.4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溝道治理工程與植被分布關系 |
5.1 黃土高原植被特征簡述 |
5.2 溝道治理工程對植被分布的影響分析 |
5.2.1 溝道治理工程對植被生境影響分析 |
5.2.2 樣方調查分析 |
5.3 不同治理條件下流域植被時空分布特征 |
5.4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溝道治理工程對侵蝕輸沙調控作用研究 |
6.1 淤地壩淤積過程對溝坡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 |
6.1.1 數字高程模型生成與滑坡、崩塌調查 |
6.1.2 SINMAP 模型原理 |
6.1.3 模型的集成方法 |
6.1.4 模型參數化及參數測定 |
6.1.5 不同淤積高度下的斜坡穩(wěn)定性指數計算結果 |
6.1.6 坡度對斜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 |
6.2 坡-溝治理工程對流域土壤侵蝕影響的定量分析 |
6.2.1 水土保持治理下的流域演變模型 |
6.2.2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各因子確定 |
6.2.3 水土保持治理演替條件下的土壤侵蝕模數變化 |
6.3 淤地壩的“淹沒效應” |
6.4 典型暴雨下淤地壩系對流域泥沙輸移比影響 |
6.4.1 淤積泥沙調查 |
6.4.2 一次典型暴雨的流域侵蝕量與泥沙輸移比 |
6.5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流域侵蝕調控潛力初步研究 |
7.1 問題的提出 |
7.2 土壤侵蝕模數的確定 |
7.3 王茂溝典型坡面的建立及其土壤流失量的估算 |
7.4 王茂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與最小可能侵蝕模數 |
7.4.1 王茂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確定 |
7.4.2 最小可能侵蝕模數 |
7.5 王茂溝流域實際土壤侵蝕模數計算 |
7.6 流域侵蝕控制度 |
7.7 本章小節(jié) |
第八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
8.1 結論 |
8.2 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 |
8.3 研究展望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 |
(4)利用壩地沉積旋廻研究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演變規(guī)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土壤侵蝕研究 |
1.2.2 泥沙來源方法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
2.1 研究區(qū)概況 |
2.2 研究的內容 |
2.2.1 淤地壩泥沙沉積量的計算 |
2.2.2 淤地壩泥沙沉積旋廻時間坐標的建立 |
2.2.3 小流域侵蝕歷史的反演 |
2.2.4 小流域泥沙來源演變規(guī)律 |
2.2.5 小流域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2.3 研究的方法 |
2.3.1 典型淤地壩選擇原則 |
2.3.2 樣品的采集 |
2.3.3 樣品處理與測量 |
2.3.4 數據處理與分析 |
2.4 技術路線圖 |
第三章 小流域侵蝕產沙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 |
3.1 淤地壩淤積量估算 |
3.1.1 壩地庫容曲線的確定 |
3.1.2 壩地沉積旋廻層容重模擬曲線的確定 |
3.1.3 淤地壩沉積旋廻泥沙沉積量的計算 |
3.2 淤地壩沉積旋廻時間坐標的建立 |
3.2.1 (137)~Cs的時標特征 |
3.2.2 沉積旋廻(137)~Cs含量分布特征 |
3.2.3 建立沉積旋廻時間坐標 |
3.3 淤地壩運行期間產沙特征 |
3.3.1 淤地壩運行期間年侵蝕產沙量特征 |
3.3.2 年侵蝕產沙量與年降雨量的關系 |
3.3.3 淤地壩運行期間產沙量的階段性變化分析 |
3.4 小結 |
第四章 小流域泥沙來源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 |
4.1 小流域三種泥沙源地產沙貢獻比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 |
4.1.1 三來源最佳指紋因子篩選 |
4.1.2 三來源泥沙源地泥沙貢獻率變化 |
4.2 小流域兩種泥沙源地產沙貢獻比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 |
4.2.1 兩來源最佳指紋因子篩選 |
4.2.2 兩來源泥沙源地泥沙貢獻比的變化 |
4.2.3 三來源泥沙源地侵蝕產沙量的動態(tài)變化 |
4.2.4 數據檢驗與驗證 |
4.3 小結 |
第五章 小流域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1 淤地壩整體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1.1 侵蝕產沙與降雨量的關系 |
5.1.2 侵蝕產沙與降雨動能的關系 |
5.1.3 侵蝕產沙與降雨侵蝕力的關系 |
5.1.4 侵蝕產沙與累積降雨侵蝕力的關系 |
5.2 淤地壩各階段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2.1 1958-1964 年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2.2 1965-1983 年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2.3 1984-1991 年侵蝕產沙與降雨的響應關系 |
5.3 淤地壩各階段泥沙源地侵蝕產沙與累積降雨侵蝕力的關系 |
5.4 小結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5)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五副區(qū)水土保持實踐與探索(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項目研究背景、目的意義 |
1.2 國內研究進展 |
1.2.1 小流域綜合治理發(fā)展歷程 |
1.2.2 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
1.2.3 小流域治理措施研究 |
1.2.4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 |
1.2.5 隔坡梯田建設關鍵技術 |
1.2.6 徑流造林整地關鍵技術 |
1.2.7 淤地壩系建設關鍵技術 |
1.2.8 小流域綜合治理存在的問題 |
1.3 發(fā)展趨勢 |
1.3.1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發(fā)展趨勢 |
1.3.2 隔坡梯田發(fā)展趨勢 |
1.3.3 徑流造林整地發(fā)展趨勢 |
1.3.4 淤地壩建設發(fā)展趨勢 |
1.4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 |
第二章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研究與實踐 |
2.1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項目區(qū)概況 |
2.2 研究方法 |
2.3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理論 |
2.4 壩系布局 |
2.5 防洪標準 |
2.6 用洪規(guī)模及水沙平衡 |
2.7 小流域用洪用沙體系效益 |
2.7.1 經濟效益 |
2.7.2 生態(tài)效益 |
2.7.3 社會效益 |
第三章 隔坡梯田研究與實踐 |
3.1 隔坡梯田建設區(qū)的基本概況 |
3.2 研究方法 |
3.3 隔坡梯田研究與實踐 |
3.3.1 適用范圍及隔坡比例 |
3.3.2 田面確定 |
3.3.3 隔坡帶確定 |
3.3.4 隔坡帶利用技術 |
3.4 隔坡梯田建設效益 |
3.4.1 經濟效益 |
3.4.2 生態(tài)效益 |
3.4.3 社會效益 |
第四章 徑流造林整地技術研究與實踐 |
4.1 坡地造林整地設計區(qū)基本概況 |
4.2 研究方法 |
4.3 基本原理 |
4.4 整地方式 |
4.4.1 反坡梯田 |
4.4.2 水平溝(88542 整地模式) |
4.4.3 魚鱗坑 |
4.5 主要技術指標 |
4.5.1 植樹帶寬度的確定 |
4.5.2 集流面積 |
4.6 徑流造林整地技術效益 |
第五章 淤地壩建設研究與實踐 |
5.1 淤地壩建設示范地的基本概況 |
5.2 淤地壩系水文泥沙分析計算 |
5.2.1 設計暴雨 |
5.2.2 設計洪水 |
5.3 溝道特征 |
5.3.1 溝道分級 |
5.3.2 繪制溝道組成結構圖 |
5.3.3 各級溝道特征 |
5.3.4 各級溝道建壩資源分析 |
5.4 建設規(guī)模與布局 |
5.4.1 馬營河小流域壩系的布局原則及思路 |
5.4.2 布局思路 |
5.4.3 壩系單元劃分 |
5.4.4 單元壩系內中小型淤地壩配置 |
5.4.5 壩系總體布局與規(guī)模確定 |
5.5 防洪能力分析 |
5.6 攔泥能力分析 |
5.7 淤地面積 |
5.8 保收能力分析 |
5.8.1 壩系保收條件 |
5.8.2 壩系保收能力分析思路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介 |
(6)山丘區(qū)小流域梯級壩優(yōu)化設計(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1 緒論 |
1.1 前言 |
1.2 國內小流域梯級壩系建設概況 |
1.3 國外小流域梯級壩系建設概況 |
1.4 本文研究內容 |
2 梯級壩系費用、效益及經濟評價指標 |
2.1 水文水利計算 |
2.1.1 集水面積 |
2.1.2 庫容壩高計算 |
2.2 費用計算 |
2.2.1 壩高與匯流面積的關系 |
2.2.2 費用與壩高的關系 |
2.3 效益計算 |
2.3.1 灌溉效益的確定 |
2.3.2 防洪效益的確定 |
2.3.3 攔沙效益的確定 |
2.3.4 養(yǎng)殖效益的確定 |
2.3.5 社會效益 |
2.3.6 生態(tài)效益 |
3 梯級壩系優(yōu)化設計 |
3.1 基本原理 |
3.2 模型目標函數 |
3.3 模型約束條件 |
3.3.1 總面積約束 |
3.3.2 效益約束 |
3.3.3 投資約束 |
3.4 模型求解方法 |
4 單壩優(yōu)化設計 |
4.1 土壩斷面型式優(yōu)化 |
4.2 溢洪道優(yōu)化設計 |
4.2.1 基本原理 |
4.2.2 目標函數 |
4.2.3 約束條件 |
4.2.4 數學模型的求解 |
4.3 壩面護砌形式優(yōu)化設計 |
4.3.1 基本原理 |
4.3.2 建立多目標灰關聯模型 |
5 程序開發(fā) |
5.1 開發(fā)本軟件的緣由、依據與目標 |
5.2 主要功能 |
5.2.1 工程效益費用計算 |
5.2.2 土壩斷面形式優(yōu)化 |
5.2.3 溢洪道優(yōu)化設計 |
5.2.4 土壩護坡形式優(yōu)選 |
5.3 軟件設計 |
5.4 使用方法 |
5.4.1 執(zhí)行軟件 |
5.4.2 效益及費用計算 |
5.4.3 土壩斷面優(yōu)化設計 |
5.4.4 溢洪道優(yōu)化設計 |
5.4.5 土壩護坡形式優(yōu)選 |
6 案例 |
6.1 基礎資料 |
6.2 梯級壩系設計 |
6.3 單壩斷面形式設計 |
6.4 溢洪道優(yōu)化設計 |
6.5 壩坡護砌形式優(yōu)選 |
7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1 |
附錄2 |
致謝 |
(7)黃土高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中的水沙響應模擬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
1.2.1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水文效應研究進展 |
1.2.2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土壤侵蝕關系研究進展 |
1.2.3 次暴雨土壤侵蝕模型研究進展 |
1.2.4 流域基本空間單元的劃分方法 |
1.3 論文的研究目的 |
1.4 研究內容 |
1.5 研究技術路線 |
1.6 論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
2 流域產匯流模型 |
2.1 流域產流模型 |
2.1.1 黃土地區(qū)流域產流模式 |
2.1.2 降雨產流機制分析 |
2.1.3 定雨強降雨產流過程分析 |
2.1.4 變雨強降雨產流過程分析 |
2.2 流域匯流模型 |
2.2.1 Nash 瞬時單位線表達式 |
2.2.2 Nash 瞬時單位線的基本性質 |
2.2.3 Nash 瞬時單位線的時段轉換 |
2.2.4 流域出口流量過程線的推求 |
2.2.5 Nash 瞬時單位線的參數推求 |
2.3 小結 |
3 野外徑流小區(qū)次降雨徑流過程的反演 |
3.1 次降雨徑流過程的反演方法 |
3.2 反演方法驗證及參數優(yōu)選 |
3.2.1 王家溝流域徑流小區(qū) |
3.2.2 團山溝徑流場 |
3.3 小結 |
4 基于徑流侵蝕功率的流域次暴雨水沙響應模型 |
4.1 徑流侵蝕功率 |
4.2 流域次暴雨水沙響應關系的建立 |
4.2.1 岔巴溝流域概況 |
4.2.2 次暴雨水沙響應關系 |
4.3 流域次暴雨水沙響應關系的驗證 |
4.3.1 蛇家溝及團山溝 |
4.3.2 紙坊溝流域 |
4.3.3 窟野河流域 |
4.3.4 三川河流域 |
4.3.5 韭園溝流域 |
4.3.6 大理河流域 |
4.4 徑流侵蝕功率在坡面侵蝕產沙中的應用 |
4.4.1 研究區(qū)域概況 |
4.4.2 坡面次暴雨水沙響應關系的建立 |
4.5 不同空間尺度集水區(qū)次暴雨水沙響應關系分析 |
4.6 基于徑流侵蝕功率的流域次暴雨水沙響應模型 |
4.7 徑流侵蝕功率與降雨侵蝕力比較研究 |
4.7.1 降雨侵蝕力理論 |
4.7.2 徑流侵蝕功率與降雨侵蝕力比較分析 |
4.8 徑流侵蝕功率在流域次暴雨產沙預報中的應用 |
4.9 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
4.10 小結 |
5 考慮土地利用變化的流域次暴雨產流產沙模型—以紙坊溝流域為例 |
5.1 紙坊溝流域概況 |
5.2 紙坊溝流域的土地利用動態(tài)變化 |
5.3 考慮土地利用變化的流域次暴雨產流產沙模型研究 |
5.3.1 模型基本假定 |
5.3.2 流域土地利用類型單元的劃分 |
5.3.3 模型結構 |
5.3.4 模型參數的優(yōu)化方法 |
5.3.5 模型資料選擇 |
5.3.6 計算結果與分析 |
5.4 小結 |
6 考慮土地利用變化的黃土高原未來水土流失環(huán)境演變趨勢預測 |
6.1 黃土高原未來植被覆蓋變化趨勢 |
6.1.1 研究方法 |
6.1.2 黃土高原典型植被覆蓋度與生長年限關系 |
6.2 黃土高原未來坡面侵蝕模數、徑流模數變化趨勢 |
6.2.1 坡面植被措施減水減沙量計算 |
6.2.2 黃土高原水平梯田減水減沙量計算 |
6.2.3 黃土高原未來坡面徑流模數和侵蝕模數分析結果 |
6.3 黃土高原流域淤地壩減水減沙模數分析 |
6.3.1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規(guī)劃 |
6.3.2 黃土高原淤地壩減水減沙模數計算 |
6.4 黃土高原未來侵蝕模數變化趨勢 |
6.5 黃土高原未來徑流模數變化趨勢 |
6.6 小結 |
7 結論與建議 |
7.1 結論 |
7.2 建議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8)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一、合理淤地壩淤積年限的意義 |
二、影響淤積的自然因子與侵蝕模數間的灰色關聯分析 |
1、灰色關聯模型 |
2、灰色關聯分析 |
3、侵蝕模數預測公式的建立 |
4、結論 |
四、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論文參考文獻)
- [1]引嘉入漢調水工程調蓄方案研究[D]. 王晨暉. 西安理工大學, 2018(12)
- [2]陜北黃土洼天然聚湫侵蝕產沙量變化模擬研究[D]. 王朋曉. 陜西師范大學, 2016(05)
- [3]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溝道治理工程的生態(tài)水文效應研究[D]. 高海東.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3(10)
- [4]利用壩地沉積旋廻研究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演變規(guī)律[D]. 薛凱.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1(05)
- [5]寧夏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五副區(qū)水土保持實踐與探索[D]. 田興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S2)
- [6]山丘區(qū)小流域梯級壩優(yōu)化設計[D]. 陳曙光. 揚州大學, 2007(06)
- [7]黃土高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中的水沙響應模擬研究[D]. 魯克新. 西安理工大學, 2006(02)
- [8]灰色關聯分析在確定淤地壩淤積年限中的應用[J]. 韓銀文,田松良. 山西科技,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