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我國綿羊多產(chǎn)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與利用

我國綿羊多產(chǎn)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與利用

一、我國綿羊多胎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利用(論文文獻綜述)

孫渭博[1](2020)在《不同繁殖力綿羊BMPR-IB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與胎產(chǎn)羔數(shù)相關性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為探索研究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受體-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基因編碼區(qū)和非編碼區(qū)多態(tài)性對綿羊繁殖性能的遺傳效應,本研究以96只產(chǎn)多羔湖羊(Multiple Hu Sheep,HM)、65只產(chǎn)多羔小尾寒羊(Multiple Small Tail Han Sheep,SM)、71只產(chǎn)雙羔蒙古羊(Twins Mongolian Sheep,MT),70只產(chǎn)單羔蒙古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MS)、52只產(chǎn)雙羔歐拉羊(Twins Oula Sheep,ZT),51只產(chǎn)單羔歐拉羊(Singletons Oula Sheep,ZS)、63只產(chǎn)雙羔甘肅高山細毛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T),75只產(chǎn)單羔甘肅高山細毛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wool Sheep,GS)、74只產(chǎn)單羔杜泊羊(Singletons Duper Sheep,DS)和51只產(chǎn)單羔澳洲白綿羊(Singletons Australian White Sheep,AS)7個綿羊品種母羊為研究對象,采用PCR結合DNA直接測序法對不同繁殖力母羊BMPR-IB基因編碼區(qū)和3’端部分非編碼區(qū)進行SNPs檢測,并與其胎產(chǎn)羔數(shù)(后簡稱產(chǎn)羔數(shù))進行相關性分析,為找尋綿羊雙羔性狀分子遺傳標記提供理論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對7個綿羊品種BMPR-IB基因編碼區(qū)進行多態(tài)性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1)BMPR-IB基因編碼區(qū)597位點檢測到G→A,HM中檢測到GA、AA兩種基因型,其余試驗組綿羊中檢測到GG、GA、AA三種基因型,HM和SM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AA,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A,MT、MS、ZT、ZS、GT和G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GA,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G,DS和A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GG,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G;HM處于低度多態(tài)(PIC<0.25),其余試驗組綿羊處于中度多態(tài)(0.25<PIC<0.5);歐拉羊試驗群體中,產(chǎn)羔數(shù)純合突變AA型顯著高于野生GG型和雜合突變GA型(P<0.05),蒙古羊和甘肅高山細毛羊試驗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對其產(chǎn)羔數(shù)無顯著影響(P>0.05)。(2)BMPR-IB基因編碼區(qū)746位點檢測到A→G,HM中檢測到B+、BB兩種基因型,SM、MT和MS中檢測到++、B+、BB三種基因型,GT、DS和AS中檢測到++、B+兩種基因型,ZT、ZS和GS中檢測到++一種基因型,HM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BB,SM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B+,優(yōu)勢等位基因均為B,其余試驗組綿羊中優(yōu)勢基因型均為++,優(yōu)勢等位基因均為+;SM處于中度多態(tài)(0.25<PIC<0.5),其余試驗組綿羊處于低度多態(tài)(PIC<0.25);蒙古羊和甘肅高山細毛羊試驗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對其產(chǎn)羔數(shù)無顯著影響(P>0.05)。(3)BMPR-IB基因編碼區(qū)864位點檢測到T→C,HM、ZT和ZS中檢測到TT、TC兩種基因型,其余試驗組綿羊中檢測到TT、TC、CC三種基因型,HM、SM、MT、MS、ZT、ZS和D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TT,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T,GT、GS和A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TC,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T;HM、MT、ZT和ZS處于低度多態(tài)(PIC<0.25),SM、MS、GT、GS、DS和AS處于中度多態(tài)(0.25<PIC<0.5);蒙古羊、歐拉羊和甘肅高山細毛羊試驗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對其產(chǎn)羔數(shù)無顯著影響(P>0.05)。(4)BMPR-IB基因編碼區(qū)1113位點檢測到C→A,HM中檢測到CA、AA兩種基因型,其余試驗組綿羊中檢測到CC、CA、AA三種基因型,HM和ZT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AA,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A,SM、MT、MS、ZS、GT、GS和A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CA,D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CC,SM、ZS、GT、GS和AS中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A,MT、MS和DS中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C;HM處于低度多態(tài)(PIC<0.25),其余試驗組綿羊處于中度多態(tài)(0.25<PIC<0.5);蒙古羊、歐拉羊和甘肅高山細毛羊試驗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對其產(chǎn)羔數(shù)無顯著影響(P>0.05)。2、對7個綿羊品種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第1 bp-1425 bp區(qū)域進行多態(tài)性檢測,結果檢測到15個多態(tài)位點,其中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位點處A→G,并與FecB基因間存在緊密連鎖不平衡關系;該位點的單一突變對其mRNA的二級結構有一定的影響;HM中檢測到AG、GG兩種基因型,SM、MT、ZT和GT中檢測到AA、AG、GG三種基因型,在MS、ZS、GS、DS和AS中檢測到AA、AG兩種基因型,HM和SM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GG,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G,MT、MS、ZS、GT、GS、DS和AS中優(yōu)勢基因型為AA,優(yōu)勢等位基因為A;HM、MT、MS、ZS、GT、GS、DS和AS處于低度多態(tài)(PIC<0.25),SM和ZT處于中度多態(tài)(0.25<PIC<0.5);蒙古羊試驗群體中,產(chǎn)羔數(shù)純合突變GG型顯著高于野生AA型(P<0.05),歐拉羊試驗群體中,產(chǎn)羔數(shù)純合突變GG型及雜合突變AG型顯著高于野生AA型(P<0.05),甘肅高山細毛羊試驗群體中,不同基因型對其產(chǎn)羔數(shù)無顯著影響(P<0.05)。

達賴[2](2016)在《綿羊多胎基因有效利用方式與選育》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綿羊多胎性狀主效基因的研究,不僅可以闡明多胎綿羊生理和遺傳機理,得出多胎性狀遺傳模式,而且有助于家畜選種選育,提高綿羊繁殖力。FecB和FecX基因是在研究綿羊多胎性狀中發(fā)現(xiàn)的2個關鍵基因,主要分析了這兩個基因的生理效應、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內(nèi)容,以期對綿羊的遺傳育種起到積極的作用。

若山古麗·肉孜,買買提伊明·巴拉提[3](2013)在《綿羊多胎基因BMP15的研究進展》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15(BMP15)基因的突變(FecXI、FecXH、FecXG和FecXB)是控制某些綿羊多胎性狀的主效基因,此突變的發(fā)生使其具有高繁殖力。文章對綿羊BMP15基因的研究進展作簡要的介紹,以便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阿布來提·蘇來曼,買買提伊明·巴拉提[4](2012)在《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及利用》文中認為文章就BMPR-IB基因、BMP4基因和BMPR-IA基因等幾個高繁殖力基因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高繁殖力基因(GnRHR、INHA、FSHβ以及PGR)在綿羊上的研究做了簡要概述,旨在為探討綿羊高繁殖力的形成規(guī)律提供理論依據(jù)。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5](2010)在《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文中認為選擇影響Invedal和Hanna綿羊多胎性狀的BMP15基因作為多胎候選基因,旨在探索該候選基因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之間的關系,為開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實驗以蒙古羊單羔群體(18只)、多胎類型小尾寒羊(30只)為對照組對蒙古羊雙羔群體(50只)進行了BMP15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PCR-RFLP(RestrictionFragment Polymor phisms,RFLPs)分子標記技術對BMP15的FecX1位點突變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標記PCR-SSCP技術對BMP15的B1位點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結果表明:①蒙古羊雙羔群體、蒙古羊單羔群體以及多胎類型小尾寒羊群體中均不存在該位點的突變。即BMP15的FecX1位點不是影響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狀的主效基因;②在3種群體中存在相應的B1突變28~30 bp(CTT缺失),并發(fā)現(xiàn)了3種基因型,蒙古羊雙羔群體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單羔群體只檢測到了兩種基因型,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比++基因型多0.83只,差異極顯著(P<0.01),推斷BMP15的B1突變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母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差異不顯著(P>0.05)。經(jīng)x2適合性檢驗表明,蒙古羊雙羔群體該位點極顯著偏離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P<0.01);蒙古羊單羔群體及小尾寒羊該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6](2010)在《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選擇影響Invedal和Hanna綿羊多胎性狀的BMP15基因作為多胎候選基因,旨在探索該候選基因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之間的關系,為開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該實驗以蒙古羊單羔群體(18只)、多胎類型小尾寒羊(30只)為對照組對蒙古羊雙羔群體(50只)進行了BMP15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標記技術對BMP15的FecXI位點突變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標記PCR-SSCP技術對BMP15的B1位點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結果表明:蒙古羊雙羔群體、蒙古羊單羔群體以及多胎類型小尾寒羊群體中均不存在該位點的突變。即BMP15的FecXI位點不是影響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狀的主效基因;在3種群體中存在相應的B1突變2830 bp(CTT缺失),并發(fā)現(xiàn)了3種基因型,蒙古羊雙羔群體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單羔群體只檢測到了2種基因型,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比++基因型多0.83只,差異極顯著(P<0.01),推斷BMP15的B1突變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母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差異不顯著(P>0.05)。經(jīng)χ2適合性檢驗表明,蒙古羊雙羔群體該位點顯著偏離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P<0.01);蒙古羊單羔群體及小尾寒羊該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何小龍[7](2010)在《蒙古羊BMPR-IB、FSHβ基因克隆與表達及卵巢組織差異表達基因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綿羊的繁殖性狀一般分為受胎率、多胎率及羔羊存活率三類性狀,繁殖性能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養(yǎng)羊業(yè)生產(chǎn)成本和生產(chǎn)效率,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意義。蒙古羊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綿羊品種之一,烏珠穆沁系蒙古羊是在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經(jīng)長期選育形成的一個優(yōu)良類群,具有許多優(yōu)良特性,主要以抗病力強、產(chǎn)肉率高和繁殖性能高而聞名。為了揭示蒙古羊高繁殖性能,使蒙古羊這一寶貴資源能得到有效利用,本研究以烏珠穆沁系蒙古羊為實驗材料,首先以BMPR-IB和FSHβ基因作為蒙古羊高繁殖力候選基因,對其進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RQ-PCR)的相對定量方法對BMPR-IB和FSHβ基因在單羔蒙古羊非發(fā)情期、發(fā)情期及產(chǎn)雙羔蒙古羊懷孕后期的卵巢、子宮、輸卵管、下丘腦和垂體組織進行了差異表達研究;其次采用抑制性消減雜交技術(SSH)對經(jīng)產(chǎn)單、雙羔蒙古羊的卵巢組織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篩選并采用電子克隆加RT-PCR方法對部分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克隆和驗證。通過以上研究,為提高我國肉用綿羊繁殖力及加快肉羊新品種選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并獲得以下主要研究結果:(1)采用RT-PCR方法分別從蒙古羊卵巢組織中擴增出BMPR-IB、FSHβ基因的cDNA序列。蒙古羊BMPR-IB基因全長1567bp,包括完整的1509bp開放讀碼框(ORF),共編碼502個氨基酸。通過對單、多胎蒙古羊BMPR-IB基因測序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在單、多胎蒙古羊BMPR-IB基因編碼區(qū)第746位和第1113位堿基相一致,分別為“A”和“C”,并沒有發(fā)生同多胎Booroola羊相同的A→G突變和C→A突變。蒙古羊FSHβ基因全長1021bp,包括完整的390bp ORF,共編碼129個氨基酸。(2)采用相對定量的雙標準曲線法建立了蒙古羊β-Actin、BMPR-IB和FSHβ基因的RQ-PCR反應體系。以非發(fā)情期單羔蒙古羊的卵巢組織定量結果為對照,計算得到FSHβ基因在單羔蒙古羊發(fā)情期下丘腦組織中表達量最高,在發(fā)情期的輸卵管組織中表達量最低;BMPR-IB基因在單羔蒙古羊發(fā)情期卵巢組織中表達量最高,在發(fā)情期的子宮組織中表達量最低。在卵巢組織中,FSHβ基因在發(fā)情期卵巢組織中的表達量是非發(fā)情期的1.31倍,雙羔羊是單羔羊的0.70倍;BMPR-IB基因在發(fā)情期卵巢組織中的表達量是非發(fā)情期的2.65倍,雙羔羊是單羔羊的2.16倍。證明BMPR-IB基因是蒙古羊多胎主要候選基因,FSHβ基因雖然在綿羊繁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非蒙古羊多胎主效基因,可能與多胎性狀的主基因或QTL相連鎖。(3)采用SSH技術成功構建了單、雙羔蒙古羊卵巢組織的正、反向消減cDNA文庫,并從兩個消減cDNA質(zhì)粒文庫中篩選得到768個有效陽性克隆,插入片段長度主要分布于1501000bp之間。結合斑點雜交技術獲得到差異克隆373個,通過測序和同源性檢索獲得已知基因序列185條,10條已知的差異表達EST和4條未知的EST序列。(4)對差異表達基因功能分析表明,本實驗所獲得的基因主要由以下幾大類組成:機體和細胞防御、免疫類14個,代謝類53個,物質(zhì)運輸類20個,核酸修飾類12個,細胞發(fā)育類18個,信號傳導類12個,細胞結構類9個,未分類47個,其中代謝類基因占據(jù)了最大部分占28.65%。將這些差異表達基因和已報道的與繁殖性狀相關的基因比較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初步篩選得到12個差異表達基因與已報道的繁殖性狀相關基因相一致,這些基因分別為ITGB1、BMP6、MHC-I、ACVRL1、IGFBP5、SPON1、FABP5、ADAMTS1、FAM46A、THY1、ARP3和Id3基因。(5)分別以SSH獲得的差異表達ADAMTS1和Id3基因序列片段為種子序列在綿羊的EST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blastn同源性檢索,得到相應的UniGene編號分別為Oar.7453和Oar.5068,經(jīng)過序列拼接分別得到2418bp和1099bp的蒙古羊ADAMTS1、Id3基因電子克隆cDNA序列。采用RT-PCR方法實驗克隆得到2420bp的蒙古羊ADAMTS1基因序列和1045bp的蒙古羊Id3基因序列,經(jīng)同源性比對發(fā)現(xiàn),實驗所得序列與電子延伸序列的同源性分別為99.4%和99.3%,并將序列提交至GenBank獲得注冊號分別為:GU437212和GU437213。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8](2010)在《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選擇影響Invedal和Hanna綿羊多胎性狀的BMP15基因作為多胎候選基因,旨在探索該候選基因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之間的關系,為開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本試驗以蒙古羊單羔群體(18只)、多胎類型小尾寒羊(30只)為對照組對蒙古羊雙羔群體(50只)進行了BMP15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標記技術對BMP15的FecXI位點突變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采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標記PCR-SSCP技術對BMP15的B1位點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結果表明:蒙古羊雙羔群體、蒙古羊單羔群體以及多胎類型小尾寒羊群體中均不存在該位點的突變。即BMP15的FecXI位點不是影響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狀的主效基因;在三種群體中存在相應的B1突變2830 bp(CTT缺失),并發(fā)現(xiàn)了3種基因型,蒙古羊雙羔群體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020(++),0.940(B+),0.040(BB);蒙古羊單羔群體只檢測到了兩種基因型,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722(++),0.278(BB);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是0.300(++),0.667(B+),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比++基因型多0.83只,差異極顯著(P<0.01),推斷BMP15的B1突變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體中3種基因型母羊平均產(chǎn)羔數(shù)差異不顯著(P>0.05)。經(jīng)χ2適合性檢驗表明,蒙古羊雙羔群體該位點顯著偏離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P<0.01);蒙古羊單羔群體及小尾寒羊該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陳勇[9](2009)在《8個綿羊品種(品系)多羔性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綿羊的繁殖性能受到基因、年齡、季節(jié)和營養(yǎng)等的影響,其中基因是影響綿羊多胎性狀的一個重要因素。綿羊多胎性狀由多個基因控制,在這多個基因中可能存在一個主基因,并且不同的綿羊品種,控制多胎性狀的主基因可能是不同的。本研究采用候選基因法對BMPR-IB基因的A746G突變、BMP15基因的FecXG和FecXL位點、GDF9基因的外顯子1和外顯子2、PRLR基因的內(nèi)含子9和外顯子10、ESR基因的外顯子1以及IGF-I基因的5`-側翼區(qū)在小尾寒羊、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國美利奴(新疆型)肉用品系、中國美利奴(新疆型)體大品系、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德國肉用美利奴、薩??艘约疤召愄?個品種(品系)中約330例的多態(tài)性及其與平均窩產(chǎn)羔數(shù)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采用PCR-RFLP技術除在小尾寒羊中檢測到BMPR-IB A746G突變外,同時在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肉用品系以及薩??酥写嬖谠撏蛔儭5挥性谛∥埠蛉褐蠦等位基因為優(yōu)勢基因。BB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窩產(chǎn)羔數(shù)比B+基因型和++基因型多0.97只和1.89只(P<0.01),B+基因型母羊平均窩產(chǎn)羔數(shù)比++基因型多0.92只(P<0.01)。B等位基因與小尾寒羊的多羔性有關,可應用于小尾寒羊多羔個體的選育工作。但在中國美利奴(多胎)品系中,BMPR-IB A746G突變可能不是影響其繁殖性能的主基因。(2)在小尾寒羊等8個品種(品系)中未發(fā)現(xiàn)BMP15 FecXG多態(tài)性;但在FecXL所在區(qū)域發(fā)現(xiàn)一個G1047A突變,該突變與FecXL(G962A)不同,不影響編碼氨基酸,是在BMP15中新發(fā)現(xiàn)的一個突變,該突變也不影響小尾寒羊等7個品種(品系)的產(chǎn)羔數(shù)。(3)在小尾寒羊等8個品種(品系)GDF9基因外顯子1編碼區(qū)未發(fā)現(xiàn)多態(tài)性。在GDF9外顯子2發(fā)現(xiàn)G4突變,該突變不影響小尾寒羊等7個品種(品系)的平均產(chǎn)羔數(shù)。(4)在綿羊PRLR內(nèi)含子9的第259bp處,存在一個C→T,在小尾寒羊,BB基因的平均產(chǎn)羔數(shù)分別較AA和AB基因型提高0.81和0.87只(P<0.05);在PRLR外顯子10的第304bp處存在一個G→A突變,該突變導致PRLR第387位氨基酸殘基由Glu突變?yōu)長ys。該突變使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AB基因型的平均產(chǎn)羔數(shù)較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增加0.58和0.80只(P<0.05)。在PRLR外顯子10第571bp、585bp和606bp處分別存在G→A、C→G和C→T突變;其中前2處突變分別導致PRLR的第476位氨基酸由Ala突變?yōu)門hr;第480位氨基酸由Ser突變?yōu)锳rg。其中Ala476Thr突變導致小尾寒羊的AB基因型的平均窩產(chǎn)羔數(shù)顯著高于AA基因型的窩產(chǎn)羔數(shù),增加0.8只(P<0.05)。(5)采用2對PCR引物對綿羊ESR外顯子1進行PCR-SSCP分析,在該分析區(qū)域未發(fā)現(xiàn)多態(tài)性。(6)在綿羊IGF-I 5`端側翼區(qū),即外顯子1起始密碼子ATG上游-651bp和-649bp處分別發(fā)生了G→C和G→A的突變。在小尾寒羊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的產(chǎn)羔數(shù)較BB基因型高1.2和1.45只(P<0.05)。在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AB基因型有增加產(chǎn)羔數(shù)的趨勢,AB基因型較AA基因型的產(chǎn)羔數(shù)高0.67只(P=0.077)。其它品種不同基因型的產(chǎn)羔數(shù)之間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提示:綿羊多羔個體的選擇有品種差異,應根據(jù)不同品種(系)各自的多羔基因型進行選擇。小尾寒羊多羔個體可選擇BMPR-IB基因A746G位點的BB基因型,中國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多羔個體可選擇PRLR基因外顯子10 G304A的AB基因型??刂破渌d羊品種多羔性的主基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孫紅霞[10](2009)在《3個綿羊品種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文中研究說明本研究以灘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共計372個個體的DNA和繁殖性能資料為研究素材,采用PCR-RFLP和PCR-SSCP兩種方法檢測了3個綿羊品種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10個突變位點的多態(tài)性,分析了不同品種在4個基因不同位點的群體遺傳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3個品種在4個基因不同位點的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獲得以下重要結果:1、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不同位點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1)灘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編碼序列第746位相鄰兩處堿基發(fā)生了與Booroola Merino綿羊相同的突變(A746G),++、B+和BB 3種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660/0.240/0.100和0.118/0.353/0.529,+和B基因頻率分別為0.780/0.220和0.294/0.706,而蒙古羊則沒有發(fā)生這種突變;灘羊該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狀態(tài)(P<0.05),而小尾寒羊則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P>0.05)。灘羊該位點的多態(tài)信息含量為0.439,處于中度多態(tài);小尾寒羊該位點多態(tài)信息含量為0.501,處于高度多態(tài)。(2)3個綿羊品種BMP15基因FecXB、FecXH、FecXI、FecXL 4個位點未發(fā)現(xiàn)多態(tài)性,全部為野生型純合體。(3)針對GDF9基因設計的2對引物中,3個綿羊品種P1位點均不存在多態(tài)性;灘羊和蒙古羊P2位點在GDF9基因編碼區(qū)1184處發(fā)生堿基C→T突變,共發(fā)現(xiàn)AA、AB兩種基因型,其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440/0.560和0.333/0.667,A和B基因頻率分別為0.720/0.280和0.667/0.0.333,而小尾寒羊在該位點不存在多態(tài)性;灘羊和蒙古羊在該位點均處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狀態(tài)(P<0.05)。灘羊和蒙古羊在該位點的多態(tài)信息含量分別為0.371和0.346,均處于中度多態(tài)。(4)針對INHA基因設計的4對引物的每1對引物擴增片段均發(fā)現(xiàn)核苷酸突變,但P3位點出現(xiàn)了單倍體變異。灘羊和蒙古羊P1位點在5’調(diào)控區(qū)第282處核苷酸處均發(fā)生1處A→G突變,P2位點在第2外顯子第470處核苷酸處發(fā)生A→T突變,但小尾寒羊沒有上述突變發(fā)生;灘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3位點在第2外顯子第903處核苷酸發(fā)生1處G→A突變;上述突變均沒有導致氨基酸的改變。3個品種在P1位點均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灘羊P2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狀態(tài),蒙古羊在該位點處于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tài)。灘羊和蒙古羊在P1和P2位點均表現(xiàn)為中度多態(tài);小尾寒羊在P1位點表現(xiàn)中度多態(tài)。2、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不同位點基因型對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1)BMPR-IB基因是控制灘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或者是與之存在緊密連鎖的遺傳標記,可用于提高綿羊繁殖力的標記輔助選擇。(2)GDF9基因P2擴增片段各基因型與產(chǎn)羔數(shù)間都不存在顯著相關(P>0.05),但A基因具有一定程度增加產(chǎn)羔數(shù)的趨勢,其是否為控制綿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尚需要擴大樣本數(shù)和增加綿羊品種數(shù)作進一步深入研究。(3)INHA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位點可能是控制綿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之一,可以用于提高綿羊繁殖力的標記輔助選擇,其不同位點基因型對不同品種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作用尚需擴大樣本數(shù)進行深入研究。

二、我國綿羊多胎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利用(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我國綿羊多胎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利用(論文提綱范文)

(1)不同繁殖力綿羊BMPR-IB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與胎產(chǎn)羔數(shù)相關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前言
    2 我國畜禽遺傳資源概況
    3 國內(nèi)外養(yǎng)羊業(yè)生產(chǎn)現(xiàn)狀
        3.1 國外養(yǎng)羊業(yè)生產(chǎn)現(xiàn)狀
        3.2 我國綿山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4 家畜繁殖力的影響因素
        4.1 遺傳因素
        4.2 環(huán)境因素
        4.3 營養(yǎng)因素
        4.4 生理條件及管理因素
    5 BMPR-IB基因研究進展
        5.1 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及其受體
        5.2 FecB基因的發(fā)現(xiàn)
        5.3 BMPR-IB基因的結構
        5.4 BMPR-IB基因與繁殖性能的關系
    6 試驗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綿羊BMPR-IB基因編碼區(qū)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試驗方法
        1.3 數(shù)據(jù)分析及軟件使用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因組DNA提取結果
        2.2 PCR擴增結果
        2.3 PCR產(chǎn)物測序結果
        2.4 BMPR-IB基因編碼區(qū)多態(tài)位點對mRNA二級結構的影響
        2.5 不同產(chǎn)羔類型試驗綿羊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
        2.6 不同繁殖力綿羊BMPR-IB基因CDS區(qū)多態(tài)位點基因型分布差異分析
        2.7 不同產(chǎn)羔類型試驗綿羊SNPs位點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性狀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3.1 遺傳學分析
        3.2 基因型與產(chǎn)羔性能相關性分析
    4 小結
第三章 綿羊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試驗方法
        1.3 數(shù)據(jù)分析及軟件使用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因組DNA提取結果
        2.2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編碼區(qū)PCR擴增結果
        2.3 BMPR-IB基因3'端部分非編碼區(qū)PCR產(chǎn)物測序結果
        2.4 BMPR-IB基因多態(tài)位點關聯(lián)性分析結果
        2.5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引物設計
        2.6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擴增結果
        2.7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測序結果
        2.8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多態(tài)位點對mRNA二級結構的影響
        2.9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遺傳多態(tài)性
        2.10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基因型分布差異
        2.11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不同基因型與其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3 討論
        3.1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遺傳學信息
        3.2 BMPR-IB基因3'端非編碼區(qū)1354 位點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
    4 小結
第四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表1:試驗儀器及設備
附錄1 :綿羊血液全基因組DNA提取方法
附錄2 :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檢測綿羊血液全基因組DNA
附錄3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綿羊血液全基因組DNA
附錄4 :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chǎn)物
致謝
作者簡介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導師簡介

(2)綿羊多胎基因有效利用方式與選育(論文提綱范文)

1 Fec B基因
    1.1 Fec B基因的遺傳方式及遺傳效應
    1.2 Fec B基因的利用
2 Fec X基因
    2.1 Fec X基因的發(fā)現(xiàn)及遺傳方式
    2.2 Fec XI基因的利用
3 我國綿羊多胎性狀主效基因的開發(fā)利用
    3.1 對綿羊進行商品化生產(chǎn)
    3.2 多胎品種的雜交改良制約我國綿羊生產(chǎn)能力提高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綿羊的繁殖性狀遺傳力比較低,并且常規(guī)的遺傳改良所需的時間比較長,這種現(xiàn)狀阻礙了對綿羊多胎性能的研究。目前,在實際育種工作中,對綿羊多胎性能的選育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雜交,即通過改良綿羊的品種,進而提高綿羊的繁殖性能。
4 結語

(3)綿羊多胎基因BMP15的研究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 BMP15基因的發(fā)現(xiàn)
2 BMP15基因的突變位點
    2.1 Fec XI、Fec XH、Fec XG和Fec XB基因
    2.2 BMP15基因突變
    2.3 BMP15基因突變之間的互作
3 BMP15基因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4 小結

(4)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及利用(論文提綱范文)

1 高繁殖力綿羊品種
2 綿羊高繁殖力概念
3 綿羊產(chǎn)雙羔的原因
    3.1 同卵雙胎
    3.2 雙胞胎
4 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概況
    4.1 常見的高繁殖力主基因
        4.1.1 FecB基因
        4.1.3 BMPR-IA基因
    4.2 有待深入研究的高繁殖力基因
        4.2.1 GnRHR基因
        4.2.2 INHA基因
        4.2.4 PGR基因
5 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現(xiàn)狀
    5.1 細胞遺傳學
    5.2 生化遺傳學
    5.3 分子遺傳學
    5.4 控制綿羊繁殖性狀主基因的研究
        5.4.1 綿羊繁殖性狀主基因的定位
        5.4.2 綿羊繁殖性狀主基因的作用及其機理
6 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成果
7 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
    7.1 在本品種選育的基礎上, 直接商品化生產(chǎn)
    7.2 用多胎品種改良繁殖力低的品種, 培育出新的多胎品種
8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1 初步推測一些綿羊品種存在多胎性能主基因, 但主基因的研究和利用工作沒有取得較大進展
    8.2 多胎性能的生化指標多態(tài)性研究報道雖多, 但尚未真正揭示它們與多胎性能的穩(wěn)定關系
    8.3 多胎性能的定向選育工作有待加強
9 研究與利用的前景

(6)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羊群和樣品采集
    1.2 引物設計
    1.3 PCR擴增
    1.4 多態(tài)性分析
    1.5 PCR產(chǎn)物的直接測序
2 結果與分析
    2.1 PCR擴增結果
    2.2 電泳結果與分析
    2.3 測序結果及序列比較
    2.4 群體遺傳學統(tǒng)計分析
3 討論
    3.1 BMP15基因Fec XI位點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的關系
    3.2 BMP15基因B1位點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的關系

(7)蒙古羊BMPR-IB、FSHβ基因克隆與表達及卵巢組織差異表達基因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卵泡的發(fā)育模式及調(diào)控
        1.1.1 卵泡發(fā)育的基本模式
        1.1.2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在卵泡發(fā)育過程中的作用
        1.1.3 生長因子對卵泡發(fā)育的調(diào)控
    1.2 BMPR-IB 基因作為綿羊繁殖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進展
        1.2.1 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家族及BMPR-IB 基因的發(fā)現(xiàn)
        1.2.2 BMPR-IB 基因的結構及染色體定位
        1.2.3 BMPR-IB 基因對綿羊繁殖性能的影響
    1.3 FSHβ基因的研究進展
        1.3.1 FSHβ基因的結構
        1.3.2 FSHβ基因與動物繁殖性狀的關系
    1.4 FSH 與 BMPs 信號傳導通路及相互調(diào)控機制
    1.5 本研究中所采用主要方法簡介
        1.5.1 實時熒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
        1.5.2 抑制性消減雜交技術
        1.5.3 電子克隆技術(Silicon Cloning)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及主要研究內(nèi)容
2 實驗一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的cDNA 克隆與序列分析
    2.1 實驗材料
        2.1.1 實驗動物及其組織
        2.1.2 菌株和載體
        2.1.3 主要試劑
        2.1.4 主要儀器和設備
        2.1.5 實驗常用溶液和試劑的配制
        2.1.6 主要分子生物學軟件及相關網(wǎng)站
    2.2 實驗方法
        2.2.1 卵巢組織總RNA 的提取
        2.2.2 RT-PCR 反應過程
        2.2.3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的克隆與測序
    2.3 結果與分析
        2.3.1 蒙古羊卵巢組織總RNA 的提取結果
        2.3.2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的RT-PCR 擴增結果
        2.3.3 擴增產(chǎn)物的克隆及重組質(zhì)粒的篩選和鑒定
        2.3.4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的測序結果及序列拼接
        2.3.5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序列分析
        2.3.6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蛋白結構分析
    2.4 討論
        2.4.1 BMPR-IB 基因對綿羊繁殖性能的調(diào)控
        2.4.2 FSHβ基因對綿羊繁殖性能的調(diào)控
    2.5 小結
3 實驗二 蒙古羊BMPR-IB 和FSHβ基因在不同組織差異表達研究
    3.1 實驗材料
        3.1.1 實驗動物及其組織
        3.1.2 主要儀器和設備
        3.1.3 主要試劑
    3.2 實驗方法
        3.2.1 卵巢組織總RNA 的提取
        3.2.2 RQ-PCR 反應過程
        3.2.3 標準品的制備及標準曲線制作
        3.2.4 差異表達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蒙古羊各組織總RNA 的提取結果
        3.3.2 蒙古羊β-Actin、BMPR-IB 和FSHβ基因的RQ-PCR 擴增結果分析
        3.3.3 蒙古羊β-Actin、BMPR-IB 和FSHβ基因的RQ-PCR 定量結果分析
    3.4 討論
        3.4.1 關于熒光定量PCR 的引物設計
        3.4.2 關于標準品的制備
        3.4.3 關于相對定量的必要性
        3.4.4 關于定量結果的可信度
        3.4.5 BMPR-IB 和 FSHβ基因的表達與綿羊繁殖性能的關系
    3.5 小結
4 實驗三 單、雙羔蒙古羊卵巢組織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及鑒定
    4.1 實驗材料
        4.1.1 實驗動物及其組織
        4.1.2 主要儀器和設備
        4.1.3 主要試劑
        4.1.4 載體和菌株
        4.1.5 實驗中所需的引物序列
    4.2 實驗方法
        4.2.1 卵巢組織總RNA 的提取
        4.2.2 單、雙羔蒙古羊卵巢組織mRNA 的分離與純化
        4.2.3 抑制性消減雜交過程
        4.2.4 差減文庫的構建
        4.2.5 斑點雜交(Dot Blot)
        4.2.6 部分差異表達基因的RQ-PCR 驗證
    4.3 結果與分析
        4.3.1 總RNA 檢測及純化結果
        4.3.2 cDNA 合成與 RsaI 酶切結果
        4.3.3 第二輪PCR 擴增結果
        4.3.4 差減文庫的PCR 鑒定結果
        4.3.5 斑點雜交篩選
        4.3.6 差異克隆測序及序列同源性檢索
        4.3.7 差異表達基因的功能分析
        4.3.8 部分差異表達基因的RQ-PCR 驗證結果
    4.4 討論
        4.4.1 關于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
        4.4.2 部分差異表達基因的功能分析
        4.4.3 關于部分差異表達基因驗證結果分析
    4.5 小結
5 實驗四 部分差異表達基因的電子克隆及RT-PCR 驗證
    5.1 實驗材料
    5.2 實驗方法
        5.2.1 電子克隆方法
        5.2.2 RT-PCR 實驗驗證方法
        5.2.3 蒙古羊ADAMT51 和Id3 基因的克隆與測序
        5.2.4 數(shù)據(jù)分析
    5.3 結果與分析
        5.3.1 電子延伸結果
        5.3.2 RT-PCR 擴增結果
        5.3.3 測序結果及序列分析
    5.4 討論
        5.4.1 關于電子克隆技術
        5.4.2 ADAMT51 基因結構及在排卵中的作用
        5.4.3 Id3 基因結構及生物學功能
    5.5 小結
6 結論、創(chuàng)新點及進一步研究問題
    6.1 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
    6.3 需進一步研究問題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8)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羊群和樣品采集
    1.2 引物設計
    1.3 PCR擴增
    1.4 多態(tài)性分析
    1.5 PCR產(chǎn)物的直接測序
2 結果與分析
    2.1 PCR擴增結果
    2.2 電泳結果與分析
    2.3 測序結果及序列比較
    2.4 群體遺傳學統(tǒng)計分析
3 討論
    3.1 BMP15基因FecXI位點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的關系
    3.2 BMP15基因B1位點與蒙古羊雙羔群體繁殖性狀的關系

(9)8個綿羊品種(品系)多羔性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號、縮略語表
第一章 綿羊高繁殖率候選基因研究進展
    第一節(jié) 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受體IB 基因
    第二節(jié) 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家族基因
    第三節(jié) 生長分化因子9基因
    第四節(jié) BMPR-IB、BMP15 與GDF9 基因突變的互作
    第五節(jié) 其它被作為綿羊高繁殖力的候選基因
    第六節(jié) 未被精確定位的與綿羊繁殖性能相關的基因
    第七節(jié) 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jié) 供試羊群和樣品采集
    第二節(jié) 主要試劑與設備
    第三節(jié) 基因組DNA 的提取
    第四節(jié) 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的分析方法
    第五節(jié) 個體基因型判斷
    第六節(jié) 不同基因型純合子DNA 測序
    第七節(jié) 生物信息學分析
    第八節(jié) 數(shù)據(jù)分析
第三章 結果
    第一節(jié) 綿羊BMPR-IB 基因A746G 位點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二節(jié) 綿羊BMP15基因FecXG 和FecXL位點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綿羊GDF9基因外顯子1和外顯子2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綿羊PRLR基因內(nèi)含子9和外顯子10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五節(jié) 綿羊ESR基因外顯子1多態(tài)性研究
    第六節(jié) 綿羊IGF-I基因5’側翼區(qū)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四章 討論
    第一節(jié) BMPR-IB基因多態(tài)性及與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二節(jié) 綿羊BMP15 基因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綿羊GDF9 基因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綿羊PRLR 基因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五節(jié) 綿羊ESR基因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六節(jié) 綿羊IGF-I基因5’側翼區(qū)多態(tài)性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10)3個綿羊品種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獻綜述
    第一章 灘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特征特性簡介
        1.1 灘羊
        1.2 蒙古羊
        1.3 小尾寒羊
    第二章 分子遺傳標記與動物遺傳育種
        2.1 分子標記的分類
        2.2 幾種常用的遺傳分子標記
        2.2.1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
        2.2.2 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DNA
        2.2.3 DNA 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
        2.2.4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
        2.2.5 微衛(wèi)星標記
        2.2.6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
        2.2.7 生物芯片
        2.3 分子標記在動物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2.4 綿羊高繁殖力候選基因的研究進展
        2.4.1 綿羊多胎性主效基因的探索
        2.4.2 綿羊高繁殖力候選基因的研究進展
        2.5 動物遺傳標記輔助選擇
    第三章 影響綿羊繁殖性能相關候選基因研究進展
        3.1 BMPR-IB 基因的研究進展
        3.1.1 BMPR-IB 基因的生物學功能
        3.1.2 BMPR 的種類和信號傳遞機制
        3.1.3 BMPR-IB 基因與繁殖性能的關系
        3.2 BMP15 基因的研究進展
        3.2.1 BMP15 基因結構
        3.2.2 BMP15 基因的染色體定位
        3.2.3 BMP15 基因的種類和信號傳遞
        3.2.4 BMP15 基因的功能及調(diào)控
        3.2.5 BMP15 基因與哺乳動物繁殖性能的關系
        3.3 GDF9 基因的研究進展
        3.3.1 GDF9 基因的生化結構
        3.3.2 GDF9 基因的作用機理
        3.3.3 GDF9 基因的研究進展
        3.3.4 GDF9 基因與 GDF98 基因在卵巢功能中的協(xié)同作用
        3.4 抑制素基因的研究進展
        3.4.1 抑制素(Inhibin)的分子結構與特性
        3.4.2 抑制素的卵巢來源、分泌與卵泡發(fā)育的關系
        3.4.3 抑制素作用機理
        3.4.4 抑制素基因多態(tài)性調(diào)控機理的研究
        3.4.5 抑制素基因與繁殖性能的關系
        3.4.6 小結
        3.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試驗研究
    第四章 3 個綿羊品種BMPR-IB 基因遺傳變異分析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4.1 引言
        4.2 試驗材料與方法
        4.2.1 試驗材料
        4.2.2 試驗方法
        4.2.3 測序
        4.2.4 統(tǒng)計分析
        4.2.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模型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4.3 結果與分析
        4.3.1 基因組DNA 檢測
        4.3.2 PCR 擴增結果
        4.3.3 酶切消化分析
        4.3.4 DNA 測序結果
        4.3.5 不同品種BMPR-IB 基因多態(tài)位點群體遺傳結構分析
        4.3.6 BMPR-IB 基因位點不同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4.4 討論
        4.4.1 灘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 基因位點群體遺傳結構
        4.4.2 BMPR-IB 基因位點不同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4.5 小結
    第五章 3 個綿羊品種BMP15 基因遺傳變異分析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5.1 引言
        5.2 材料與方法
        5.2.1 試驗材料
        5.2.2 試驗方法
        5.2.3 PCR 引物設計
        5.2.4 擴增反應體系與反應程序
        5.3 結果與分析
        5.3.1 3 個品種BMP15 基因的PCR 擴增結果
        5.3.2 PCR-RFLP 分析
        5.3.3 PCR- SSCP 分析
        5.3.4 分析結果
        5.4 討論
        5.5 小結
    第六章 3 個綿羊品種GDF9 基因遺傳變異分析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6.1 引言
        6.2 材料與方法
        6.2.1 試驗材料
        6.2.2 試驗方法
        6.2.3 PCR 引物的設計
        6.2.4 擴增反應體系與反應程序
        6.3 結果與分析
        6.3.1 3 個品種GDF9 基因PCR 擴增結果
        6.3.2 3 個綿羊品種GDF9 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
        6.3.3 DNA 測序結果及序列分析
        6.3.4 綿羊GDF9 基因P2 擴增片段群體遺傳結構分析
        6.3.5 GDF9 基因P2 位點不同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6.4 討論
        6.4.1 綿羊GDF9 基因群體遺傳結構
        6.4.2 GDF9 基因P2 位點不同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6.5 小結
    第七章 3 個綿羊品種INHA 基因遺傳變異分析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關系
        7.1 引言
        7.2 材料與方法
        7.2.1 PCR 引物的設計
        7.2.2 擴增反應體系與反應程序
        7.3 結果與分析
        7.3.1 三個品種INHA 基因的PCR 擴增結果
        7.3.2 INHA 基因的PCR-SSCP 分析
        7.3.3 DNA 測序結果
        7.3.4 遺傳變異位點分析
        7.3.5 綿羊 INHA 基因位點群體遺傳結構分析
        7.3.6 綿羊 INHA 基因不同位點基因型對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7.4 討論
        7.4.1 灘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 INHA 基因位點群體遺傳結構
        7.4.2 INHA 基因位點不同基因型對綿羊產(chǎn)羔數(shù)的影響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及創(chuàng)新點
        8.1 結論
        8.2 創(chuàng)新點
        8.3 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四、我國綿羊多胎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利用(論文參考文獻)

  • [1]不同繁殖力綿羊BMPR-IB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與胎產(chǎn)羔數(shù)相關性研究[D]. 孫渭博. 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 2020
  • [2]綿羊多胎基因有效利用方式與選育[J]. 達賴.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6(Z1)
  • [3]綿羊多胎基因BMP15的研究進展[J]. 若山古麗·肉孜,買買提伊明·巴拉提. 中國草食動物科學, 2013(06)
  • [4]綿羊高繁殖力基因的研究及利用[J]. 阿布來提·蘇來曼,買買提伊明·巴拉提. 中國草食動物科學, 2012(03)
  • [5]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A].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 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養(yǎng)羊學分會全國養(yǎng)羊生產(chǎn)與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 2010
  • [6]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J].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0(Z1)
  • [7]蒙古羊BMPR-IB、FSHβ基因克隆與表達及卵巢組織差異表達基因研究[D]. 何小龍.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 2010(10)
  • [8]BMP15基因作為影響蒙古羊雙羔性狀候選基因的研究[J]. 楊燕燕,邵凱,達來,曹貴方,蘇和,田瑛,杭乃誠,烏達巴拉,青格勒.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0(01)
  • [9]8個綿羊品種(品系)多羔性候選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D]. 陳勇.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 2009(11)
  • [10]3個綿羊品種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態(tài)性及與產(chǎn)羔數(shù)的相關性[D]. 孫紅霞.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09(S2)

標簽:;  ;  ;  ;  ;  

我國綿羊多產(chǎn)性能主基因的開發(fā)與利用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