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球菌與腸球菌耐藥性在院內感染中的意義(論文文獻綜述)
夏金星,黃瑋,黃穎,汪波,徐元宏[1](2021)在《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質譜鑒定、耐藥監(jiān)測及臨床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某三甲醫(yī)院血流感染病原菌質譜鑒定、菌株分布、耐藥性及臨床特征等特點,供臨床診療參考。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血培養(yǎng)送檢標本共15 043份,血培養(yǎng)陽性菌株采用MALDI-TOF MS質譜法、自動化儀器法或紙片擴散法進行菌種鑒定與藥敏試驗;通過WHONET 5.6軟件結合臨床資料進行數據綜合分析。結果 1315份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通過質譜鑒定檢出非重復菌株673份;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真菌分別占52.30%、46.81%與0.89%;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屎腸球菌、糞腸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是分離率較高的菌種(占84.40%,568/673)。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檢出率分別為41.90%和67.40%,未檢出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革蘭陽性耐藥株。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檢出率分別達60.90%和16.70%,不同革蘭陰性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耐藥性差異較大。重癥醫(yī)學科、感染病科、血液內科和兒科是血培養(yǎng)陽性菌株的主要來源(占54.98%,370/673);血流感染患者男女性別比近3:2,且與年齡基本呈正比。結論血流感染病原菌質譜鑒定優(yōu)勢顯著、菌種分布復雜、耐藥性呈遞增趨勢,臨床應優(yōu)化診療血流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何曉娟[2](2021)在《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觀察分析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為臨床工作中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我院診斷為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痰培養(yǎng)和尿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統(tǒng)計分析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資料、病原菌及耐藥性特點。結果1.總計納入患者91例,男性有35例(38.5%),女性有56例(61.5%)。患者的年齡為29~91歲,平均年齡為68.05±14.44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2.74±5.907天。其中痰培養(yǎng)陽性率為44.6%,尿培養(yǎng)的陽性率為58.5%。2.有吸煙史的患者共18例(19.78%);合并癥中高血壓病35例(38.46%)、糖尿病28例(30.77%)、腎功能不全19例(20.88%)、冠心病17例(18.68%)、心功能不全17例(18.68%)、低蛋白血癥15例(16.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各10例(10.99%)、肝功能不全7例(7.69%)、肺栓塞3例(3.30%)、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2例(2.20%)及其他并發(fā)癥12例(13.19%);在臨床癥狀和體征中,咳嗽占60.44%、咳痰占48.35%、發(fā)熱占47.25%,而尿頻、尿急、尿痛及腰痛所占百分比依次為21.98%、17.58%、12.09%、10.99%,啰音(干啰音或濕啰音)占49.45%。3.有合并癥患者白細胞計數≥10×109/L的占45.45%,中性粒細胞比率≥75%的占77.27%,降鈣素原>0.05 ug/L的占87.88%,C-反應蛋白>10mg/dl的占81.82%,丙氨酸轉移酶>50U/L的占18.18%,天冬氨酸轉氨酶>40U/L的占22.73%,肌酐>97μmol/L的占31.82%,腎小球濾過率≥75 ml/min的占45.45%。4.痰培養(yǎng)分離得到病原菌70株,依次為銅綠假單胞菌(32.9%)、肺炎克雷伯菌(22.9%)、金黃色葡萄球菌(14.3%)、鮑曼不動桿菌(7.1%)、洋蔥伯克霍爾德菌(7.1%)、腿傷克斯特氏菌(5.7%)、流感嗜血桿菌(4.3%)、洛菲不動桿菌、皮氏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各占(1.4%),其中高達85.7%的為G-菌。痰培養(yǎng)主要病原菌的藥敏結果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分別為為60.9%、52.2%、52.2%、47.8%,對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舒普深、哌拉西林的耐藥率分別為0.0%、0.0%、4.3%、0.0%、0.0%;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呋辛的耐藥率為56.3%,其ESBLs陽性率為31.3%,對左氧氟沙星、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均為0.0%;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吡肟、頭孢他啶、環(huán)丙沙星、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替加環(huán)素的耐藥率均為100.0%,對左氧氟沙星、舒普深、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分別為80.0%、80.0%、60.0%、60.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青霉素、四環(huán)素、慶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藥率為100.0%,90.0%、70.0%、60.0%、60.0%,對頭孢曲松、頭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萬古霉素的耐藥率均為0.0%。5.尿培養(yǎng)分離的到病原菌100株,依次為大腸埃希菌32株、產酸克雷伯菌5株、奇異變形桿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短穩(wěn)桿菌株1株、屎腸球菌14株、耐久腸球菌及鶉雞腸球菌各3株、鉛黃腸球菌2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株,真菌32株,其中G-菌占45.0%,G+菌占23.0%。尿培養(yǎng)主要病原菌的藥敏結果: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唑林耐藥率分別為81.3%、71.9%、68.8%、68.8%、62.5%,其ESBLs陽性率為56.3%;產酸克雷伯菌對頭孢吡肟、頭孢唑林、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為為60.0%,ESBLs陽性率為60.0%;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氨曲南、頭孢吡肟、慶大霉素、舒普深、哌拉西林、四環(huán)素等多種抗菌藥的耐藥率大于60%,ESBLs陽性率為66.7%,但是三者對厄他培南、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均為0.0%。G+菌中以腸球菌為主(22/23,95.7%),其中屎腸球菌占有腸球菌的63.6%(14/22),該菌對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紅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0%,對呋喃坦啶、利福平、慶大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50.0%、85.7%、57.1%;其他腸球菌對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0%,對慶大霉素、紅霉素、利福平、四環(huán)素的耐藥率分別為75.0%、75.0%、75.0%、62.5%;G+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耐藥率為100.0%。所有腸球菌和金葡菌對氯霉素、達托霉素、利奈唑胺、萬古霉素的耐藥率均為0.0%。結論1.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以老年患者更為多見,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較高,普遍住院時間較長;且患者的癥狀主要以咳嗽、咳痰、發(fā)熱為主,少數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及腰痛。2.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痰培養(yǎng)及尿培養(yǎng)結果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且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和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而革蘭陽性菌中以腸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3.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中的革蘭陰性菌耐藥情況多見,且產ESBL比例較高,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最為常見,其中鮑曼不動桿菌表現為多重耐藥,且耐藥率較高。
呂梅[3](2021)在《利用MALDI-TOF MS技術檢測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腸球菌屬細菌在院內感染中常引起泌尿道、軟組織、血流等感染,隨著抗生素的使用,出現了多重耐藥腸球菌及其新型耐藥基因。利奈唑胺是一種治療多重耐藥陽性球菌感染的新型惡唑烷酮類抗生素,其耐藥機制根據腸球菌的種類、耐藥程度和地區(qū)不同而不同。本研究對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的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耐藥機制進行研究,旨在明確腸球菌的主要耐藥機制,為臨床治療及耐藥監(jiān)管工作提供依據?;|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matrix-assisted laserdesorp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為一種新型的微生物鑒定工具,具有準確、快速、低成本等優(yōu)點,通過對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s)的特異峰篩查及驗證,評價 MALDI-TOF MS 技術對LREfs的快速鑒別能力。[方法]1.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臨床分離的非重復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保存于-80℃冰箱中。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系統(tǒng)進行菌種鑒定和藥敏試驗,對鑒定結果為腸球菌屬且耐利奈唑胺的菌株進行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其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篩選出MIC>=8ug/ml的30株菌作為實驗菌株。2.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擴增耐藥基因optrA、cfr、poxtA、23S rRNA第V功能區(qū)基因和L3、L4核糖體位點基因(rplC、rplD),并對陽性產物進行測序驗證,了解30株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耐藥機制。3.LREfs的特異峰篩選及驗證:將27株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中MIC>=8ug/ml且測序驗證僅攜帶optrA基因的15株和同期收集的15株利奈唑胺敏感糞腸球菌作為特異峰篩選組,經MALDI-TOF MS鑒定菌種,使用Flexcontrol 3.0軟件、Flex analysis 3.0圖譜分析軟件和Clinpro Tools 3.0軟件分別采集其圖譜、處理圖譜和篩選LREfs的特異峰;再將除僅攜帶optrA基因外的攜帶optrA基的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7株和同期收集的敏感糞腸球菌15株經MALDI-TOF MS鑒定后作為特異峰驗證組,以評估MALDI-TOF MS對LREfs快速鑒別的臨床應用價值。[結 果]1.2018年9月-2020年12月共收集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30株,包括糞腸球菌27株,屎腸球菌3株;樣本來源包括尿液(18株)、引流液(8株)、膿液(2株)、血液(1株)、創(chuàng)面分泌物(1株);耐藥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ICU科及肝膽外科。利奈唑胺耐糞腸球菌對紅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米諾環(huán)素耐藥率在80%以上,對替加環(huán)素、替考拉寧、萬古霉素、氨芐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等耐藥率則相對較低。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主要為院內感染(17株),社區(qū)感染(13株)樣本來源主要為尿液標本(11株),科室分布集中于泌尿外科門診(11株)。2.PCR耐藥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中23株攜帶optrA基因,9株存在L4突變,5株攜帶cfr基因,3株存在L3突變,未檢測到23SrRNA的突變,所有菌株poxtA基因均為陰性,存在單一耐藥機制的菌株20株,存在雙重耐藥機制的菌株10株,包括optrA+L4突變(6株)、cfr+L4突變(2株)、cfr+optrA(1株)、optrA+L3突變(1株)。社區(qū)感染耐藥菌株(13株)主要以攜帶optrA基因為主,包括optrA(8株)、optrA+L4突變(2株)、opt-rA+L3突變(1株)、L4突變(1株)、cfr+L4突變(1株)。3.MALDI-TOF MS在識別僅攜帶optrA基因的LREfs的算法模型中,支持向量機算法-3(Support Vector Machine-3,SVM-3)模型對LREfs的識別能力最強,其特異性為81.71%,靈敏度為95.56%;通過Clinpro Tools 3.0軟件篩選出特異峰3個:峰6、峰11、峰14、(質荷比分別為2083.97m/z、2188.58m/z、2223.54m/z),依據特異峰建立的模型在后續(xù)驗證中對攜帶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藥的正確識別率為28.6%。上述3個差異蛋白尚不能作為區(qū)別LREfs和LSEfs的特異蛋白峰,本研究中未找到區(qū)別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和利奈唑胺敏感糞腸球菌的特異性蛋白峰。[結 論]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主要耐藥機制為optrA基因的存在,耐藥基因的水平轉移是造成感染暴發(fā)或流行的潛在威脅,應該加強抗菌藥物管理、院內感控工作,進一步調查社區(qū)感染的危險因素和傳播途徑,防治耐藥菌的暴發(fā)或流行。MALDI-TOFMS作為快速、準確、低成本的微生物鑒定工具,在本研究中其對攜帶optrA耐藥基因糞腸球菌的識別能力較低,目前尚不能有效識別攜帶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本研究實驗樣本量有限,且驗證組耐藥菌為optrA基因合并其它耐藥機制,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張志宏[4](2021)在《三種常見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體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目的]從醫(yī)院污水中分離、純化常見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相關病原菌的噬菌體,觀察其形態(tài),確證裂解譜特征并研究生物學和基因學特性,為今后的噬菌體研究和應用奠定基礎。[方法]挑選6個標準菌株為宿主菌,分別為鮑曼不動桿菌ATCC17978,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ATCC17666,采用雙層瓊脂平板法和倍比稀釋法分離、純化醫(yī)院污水中的噬菌體,利用透射電鏡觀察形態(tài)特征,測定裂解譜、最佳感染復數、一步生長曲線、理化因素穩(wěn)定性等生物學特性,全基因組測序并進行基因注釋、基因組特征分析和遺傳進化分析。[結果]1、共分離純化獲得6株噬菌體,分別為4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噬菌體,命名為:vBSmaMSMP(1-4);1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命名為:vBSauHSAP1;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體,命名為:vBKpnMSYP2。透射電鏡下都具有20面體頭部結構和收縮性尾部,vBSmaMSMP(1-4)和vBSauHSAP1為A1形態(tài)肌尾噬菌體,vBKpnMSYP2為A3形態(tài)肌尾噬菌體。2、所分離的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都具有嚴格的種屬特異性,vBSmaMSMP(1-4)僅能裂解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裂解率分別為vBSmaMSMP1:67%,vBSmaMSMP2:58%,vBSmaMSMP3:42%,vBSmaMSMP4:71%;vBSauHSAP1能裂解表皮葡萄球菌等本菌屬的菌株,特別是能裂解MRSA菌株,裂解率為27%。3、對 vBSmaMSMP1、vBSmaMSMP3 和 vBSauHSAP1 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其最佳感染復數都為0.1。一步生長曲線發(fā)現vBSmaMSMP1和vBSmaMSMP3潛伏期為60-70min,一個生長周期為140min左右,爆發(fā)量分別為 vBSmaMSMP1:195PFU/Cell,vBSmaMSMP3:163PFU/Cell;vBSauHSAP1具有較高的裂解效率,潛伏期只有10min,30min為一個裂解周期。該3株噬菌體都對氯仿不敏感,表明衣殼內不含脂質體。溫度耐受性實驗表明溫度大于60℃對3株噬菌體活性有較大影響。vBSmaMSMP1和vBSmaMSMP3都具有較寬的pH耐受范圍,在pH值為2-10時,仍具有較高的活性;vBSauHSAP1只有在pH為5-8時才能保持較好的活性,但表現出較強的堿性環(huán)境耐受性。4、全基因組測序表明vBSauHSAP1基因全長143375 bp,G+C含量為30.2%,編碼226個ORF,未發(fā)現溶原基因和已知的毒力相關基因或抗生素抗性基因;推定了基因功能并分為了 5個模塊:核苷酸代謝和復制、結構、裂解、DNA包裝以和代謝5個模塊,結果提交于GenBank數據庫,登錄號為:MT786458。比較基因組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發(fā)現其與Kayvirus屬葡萄球菌噬菌體有較高的同源性。[結論]分離到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噬菌體共6株,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vBSauHSAP1具有一定的應用潛力;4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噬菌體vBSmaMSMP(1-4)在形態(tài)上與已分離的相關噬菌體相比較為特異,且爆發(fā)量較高,具有在基因組上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價值。
徐廣玉[5](2021)在《ICU內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預后危險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討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內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預后的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ICU內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130例,依據28天內死亡將患者分為存活組72例及死亡組58例,比較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與實驗室參數,分析影響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8天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130例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感染占112例(86.1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8例(33.23%),其他為溶血性葡萄球菌25例19.23%,人葡萄球菌17例(13.08%),金黃色葡萄球菌12例(9.23%)。腸球菌18例(13.8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存活組與死亡組在高血壓、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評分、SOFA評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未接受恰當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前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BUN)、動脈血乳酸等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住院總天數(OR=0.967)、感染性休克(OR=11.58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OR=16.864)、未接受恰當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OR=6.533)、APACHEII評分(OR=1.160)、SOFA評分(OR=1.449)為影響ICU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28天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感染性休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未接受恰當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APACHEII評分、SOFA評分為ICU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杜春雨[6](2021)在《腸球菌屬細菌感染耐藥性分析》文中研究說明目的:了解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腸球菌屬細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情況,為指導臨床制定合理有效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院門診、住院患者腸球菌屬細菌病原學資料,回顧性分析其菌種分布、標本分布、科室來源及其耐藥特征。結果:共分離出466株腸球菌屬細菌,其中糞腸球菌211(45.28%)株、屎腸球菌255(54.72%)株。腸球菌屬細菌均以尿液標本為最主要的來源,其次為全血標本,并且來源于尿標本的腸球菌屬細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普遍高于非尿標本腸球菌屬細菌耐藥率。兒科為屎腸球菌最主要的分布科室,而糞腸球菌則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耐藥性方面,除四環(huán)素、利福平和喹努普汀/達福普汀外,屎腸球菌對受檢的其余18種抗生素的耐藥性均高于糞腸球菌,但對喹努普汀/達福普汀的耐藥率為0,而糞腸球菌對此種抗生素的耐藥率卻為100%。二者對克林霉素的耐藥率均為100%。共檢出耐萬古霉素腸球菌7株(1.50%),耐替考拉寧腸球菌6株(1.28%),未發(fā)現對替加環(huán)素、利奈唑胺耐藥菌株。結論:屎腸球菌在腸球菌屬細菌中占主要地位,且耐藥率方面明顯高于糞腸球菌,耐糖肽類抗生素菌株的出現需引起臨床的高度警惕,應進一步加強耐藥菌株的監(jiān)測,并對臨床應用抗生素加以規(guī)范。
劉一瑾[7](2021)在《血流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甲氧西林耐藥株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評價》文中認為第一部分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臨床特征及菌株耐藥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及菌株耐藥性變遷,為臨床SA血流感染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藥敏數據和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基礎疾病、是否行有創(chuàng)操作及預后等),刪除年齡<18歲和關鍵數據缺失的病例后共納入130例。根據年份將患者分為2012~2015年組(n=43)和2016~2019年組(n=87),對八年來SA血流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SA耐藥性的變遷以及甲氧西林耐藥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檢出情況進行分析。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1.SA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八年來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為3.2/10000,從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趨勢檢驗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P<0.05)。2.SA血流感染的臨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齡61.4±17.4歲。其中包括醫(yī)院獲得性感染77例(59.2%),社區(qū)獲得性感染53例(40.8%)?;颊咧饕植荚谥匕Y監(jiān)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腎臟內科(36例,27.7%)、呼吸內科(6例,4.6%)和內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礎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基礎疾病。以心血管疾?。?2例次,63.1%)、腎臟疾?。?6例次,43.1%)和糖尿?。?1例次,39.2%)最為常見。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襲性操作,包括留置靜脈管73例(56.2%)、保留導尿72例(55.4%)和機械通氣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間行兩種及以上有創(chuàng)操作?;颊叩母腥局饕从诜尾扛腥?9例(45.4%)、血液透析導管感染38例(29.2%)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來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兩種或兩種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預后良好96例(73.8%);預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內死亡14例(10.8%)。3.SA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八年來,SA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環(huán)素均100.0%敏感,耐藥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紅霉素和克林霉素。與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對常用抗菌藥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諾酮類)的耐藥率呈下降趨勢,但其中僅青霉素、紅霉素和慶大霉素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SA的檢出率為22.3%,隨著年度的變遷,MRSA的檢出率從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八年來,該院SA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維持在1.8/10000~4.1/10000,隨著年度的變遷,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腎臟內科?;颊叨嗪喜⒂谢A疾病且行侵襲性操作的比例較高,感染來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導管感染為主。3.八年來,SA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環(huán)素完全敏感,對苯唑西林、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藥率保持在30.0%以下,對青霉素、紅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藥率在60.0%以上。與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對青霉素、紅霉素和慶大霉素的耐藥率顯著下降,MRSA的檢出率無顯著性變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評價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以加強對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模型并評價該模型的臨床價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將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為建模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為驗證組(n=20)。根據建模組檢出的病原菌是否對甲氧西林耐藥,將建模組分為對甲氧西林耐藥(MRSA組,n=29)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組,n=101)組,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根據得到的獨立危險因素的偏回歸系數(β值)建立回歸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模型=β0+危險因素1×β1+危險因素2×β2+…+危險因素X×βX,將模型應用于建模組患者進行Hosmer-Lemeshow檢驗(P>0.05時擬合較好),采用ROC曲線評價模型的準確性、敏感度和特異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臨界值。再將模型應用于驗證組,觀察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情況的符合度。2.選取驗證組中確診SA血流感染前進行過經驗性用藥的17例患者,根據其經驗性用藥是否與模型相符,分為恰當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組(n=8)和不恰當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組(n=9),從28d預后、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三個方面,對該模型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結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醫(yī)院獲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來源≥兩個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確診前2周內抗菌藥物應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抗菌藥物應用中,確診前2周內應用三四代頭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與MRSA血流感染有關。2.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回歸方程=-1.427+入住ICU×1.722+醫(yī)院獲得性感染×1.397+感染來源≥兩個部位×1.230+確診前2周內抗菌藥物應用史×1.252。經Hosmer-Lemeshow檢驗P=0.566>0.05,擬合優(yōu)度較好。ROC曲線下面積(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別敏感度為72.4%,特異度為79.2%,感染MRSA的分值臨界值為11.5。驗證組在模型下預測的總體準確率為80.0%,敏感度為66.7%,特異度為85.7%。3.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臨床效果評價與不恰當經驗抗感染治療組的臨床預后相比,恰當經驗抗感染治療組預后不良和院內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費用減少,住院時間縮短,兩組在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入住ICU、醫(yī)院獲得性感染、感染來源≥兩個部位和確診前2周內抗菌藥物應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2周內應用三四代頭孢菌素與MRSA血流感染有關。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風險預測模型,分值臨界值為11.5,總體有效率較高,可用于臨床預測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風險預測模型,針對性的選擇抗菌藥物,可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賈璐博[8](2021)在《NGS在兒童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中的應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過NGS技術檢測開顱術后患兒腦脊液病原體,并與傳統(tǒng)培養(yǎng)方法比較,綜合評估二代測序技術在兒童開顱術后病原體識別的應用價值。2.結合臨床表現,血清學指標,評估二代測序技術在兒童開顱術后感染靶向抗感染治療價值。方法:1.研究對象:2018-12至2019-12間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兒科ICU住院的神經外科術后患兒。2.診斷標準:(1)患者出現排除無菌性腦炎等因素而導致的相關臨床體征及癥狀,比如發(fā)熱及其他臨床表現如意識改變、頭痛、嘔吐、瞳孔對光反射、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等;(2)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外觀渾濁,WBC>100*106L,且多核細胞比例>70%;或多核細胞絕對值>30個;伴有或不伴有糖降低和蛋白升高;(3)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結果呈陽性;滿足三條者即能確診為顱內感染,假若不能滿足,則需要根據患者的檢查指標、臨床體征及癥狀相結合進行綜合性考慮來進行臨床診斷;如發(fā)現腦脊液檢查結果臨界,需要術后2-3天連續(xù)腰穿確定,如腦脊液細胞數逐漸下降,則判定為術后應激所致。3.研究方法:收集2ml腦脊液,離體低溫保存(-80℃),然后進行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軟件,計數采用“例數”和“率”表示,比對開顱術后患兒通過NGS技術檢測的陽性率與傳統(tǒng)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率采用配對樣本中的PearsonΧ2檢驗或Fisher精確率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27例開顱術后患兒中,2例腦脊液培養(yǎng)陽性,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和人葡萄球菌亞種(MScons);27例患兒腦脊液均進行NGS檢測,排除背景序列后,其中17例患兒有陽性發(fā)現;2.以臨床表現及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數據診斷陽性為診斷標準時,NGS檢測結果陽性率高于傳統(tǒng)培養(yǎng)陽性率;用Fisher精確率檢驗對27例開顱術后患兒的腦脊液結果與傳統(tǒng)病原學檢測結果比較(P=0.535>0.05),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尚不能認為兩種檢測方法陽性率不同。結論:1.由于樣本量較小,目前尚不能認為NGS技術的應用可提高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病原體的陽性率。2.NGS技術可一次性檢測出多種病原體,可以為某些病因未明的感染提供診斷思路。
黃靜[9](2021)在《基于單中心10年隊列的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藥性變化情況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維持性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藥性變化情況,為臨床改進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的治療經驗提供依據。方法本研究為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確診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長期隨訪且資料完整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收集所有患者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腹透液致病菌、抗生素耐藥情況及治療轉歸;(2)按照腹膜炎發(fā)生年段分為前5年組(2010-2014年)與后5年組(2015-2019年),對比分析兩個時間段的腹膜炎發(fā)生率、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致病菌的變化趨勢、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及治療轉歸。結果(1)共納入382例腹膜炎患者,共發(fā)生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564例次,前5年組231例,后5年組333例。腹膜炎發(fā)生率的總體情況: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腹膜炎平均發(fā)病率為0.134次/病人年(1/89.75次·病人月)。整體腹膜炎發(fā)病率表現為隨時間呈逐漸下降趨勢,由2010年的0.183次/病人年(1/65.7次·病人月)下降到2019年的0.103次/病人年(1/116.7次·病人月),并以較低水平趨于穩(wěn)定。(2)致病菌譜分布:2010-2019年564例次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中100%行細菌培養(yǎng),其中革蘭氏陽性菌腹膜炎283例次(63.88%),革蘭氏陰性菌腹膜炎145例次(32.73%),真菌性腹膜炎8例次(1.81%),混合感染7例次(1.58%),培養(yǎng)陰性腹膜炎121例次(21.45%)。前5年與后5年組培養(yǎng)陰性率分別為24.24%,19.52%(P=0.179),革蘭氏陽性菌比例分別為65.14%、63.06%(P=0.655),革蘭氏陰性菌致病率分別為31.43%、33.58%(P=0.637),其中大腸埃希菌的發(fā)生率從14.86%顯著升高至21.27%(P=0.030),其他革蘭氏陽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革蘭氏陰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單胞菌屬等)及真菌、混合菌變化均無明顯差異。(3)耐藥性分析:2010-2019年期間,革蘭氏陽性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烷、替考拉寧、替加環(huán)素耐藥率最低,均為0;對青霉素、苯唑西林、紅霉素耐藥率較高,分別為71.28%、66.23%、66.00%。與前5年組相比,后5年組革蘭陽性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顯著上升(54.39%VS78.26%,P=0.001),對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頭孢吡肟耐藥率分別由23.91%、29.82%、15.52%、8.70%上升至28.57%、33.64%、18.42%、13.33%,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2010-2019年期間,革蘭氏陰性菌對亞胺培、阿米卡星、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低,分別為0%、0.76%、1.72%、3.28%;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耐藥率高,均大于50%。與前5年組相比,后5年組革蘭氏陰性菌對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顯著上升(18.6%VS39.73%,P=0.018;21.62%VS41.02%,P=0.041),對頭孢他啶、慶大霉素、哌拉西林、頭孢呋辛耐藥率分別由12%、29.03%、30.23%、31.25%上升至19.28%、34.88%、45.21%、44.74%,但未有顯著性差異。(4)治療轉歸分析:2010-2019年腹膜炎總治愈率為90.6%,腹膜炎相關死亡率為4.26%,腹膜炎導致的技術失敗率為5.14%。與前5年組相比,后5年組腹膜炎治愈率略上升(89.18%VS91.59%,P=0.334),腹膜炎相關死亡率下降(5.63%VS3.30%,P=0.205),技術失敗率相近(5.19%VS5.11%,P=0.962)。結論(1)2010-2019年期間,我中心腹膜炎的發(fā)生率呈下降趨勢,并以較低水平趨于穩(wěn)定,培養(yǎng)陰性率降低,但未達ISPD指南標準。(2)我中心仍以革蘭氏陽性菌最常見,表皮葡萄球菌為最常見菌種,其次為革蘭氏陰性菌,大腸埃希菌為最常見菌種,且所占比例顯著上升。(3)與前5年組相比,后5年組抗生素的藥物敏感性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革蘭陽性菌屬對青霉素、頭孢噻肟、頭孢吡肟耐藥率上升,革蘭陰性菌屬對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哌拉西林耐藥率上升。(4)2010-2019年,我中心多數以一代頭孢聯合三代頭孢作為經驗性治療方案,總體治愈率達到90.60%。與前5年組相比,后5年組腹膜炎治愈率略升高、退出率略下降,在各菌種治療轉歸上也觀察到了同樣的結果。
徐文斌[10](2021)在《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說明目的 探討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對其耐藥性進行調查,并通過臨床資料分析其危險因素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液引流液或穿刺液標本,另選擇同期收治的未明確感染或者病原學證據不足者以及胃腸手術恢復良好者(n=82)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原發(fā)病、瘺所在位置、是否合并基礎病、確診感染當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等,明確感染當日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白細胞計數(WBC)、TNF-α、CRP、PCT等指標。無菌條件下將標本接種于血瓊脂培養(yǎng)基和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置于CO2培養(yǎng)箱內于35℃培養(yǎng)24~48h,進行菌落計數。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藥敏判斷標準參照每年更新的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標準。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3ml,3000rpm/min速度下離心出血清,取血清置于-80℃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TNF-α、CRP水平,放射免疫學分析法檢測血清PCT水平,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結果 50例患者中共培養(yǎng)出56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45株(80.36%),革蘭陽性菌11株(19.64%),檢出率較高的菌株有大腸埃希菌(50.00%)、屎腸球菌(10.71%)和金黃色葡萄球菌(8.93%);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對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吡肟、頭孢噻肟具有較高的耐藥率,屎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具有較高的耐藥率;感染組和未感染組年齡、腸外瘺手術方式、瘺口腸液丟失量、APACHE II評分、WBC和PCT水平比較,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兩組其他因素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年齡、腸外瘺手術方式、瘺口腸液丟失量、APACHE II評分等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腸外瘺手術方式、瘺口腸炎丟失量、APACHE II評分是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合并基礎性疾病、APACHE II評分、CRP、PCT、混合菌感染、多藥耐藥菌感染是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1.革蘭陰性菌是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高達50%,值得警惕。2.主要檢出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對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吡肟、頭孢噻肟等抗生素耐藥率較高,在抗生素選擇時應當進行調整。3.臨床資料分析發(fā)現年齡、腸外瘺手術方式、瘺口腸炎丟失量、APACHE II評分是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可根據以上因素進行針對性干預,以期減少腸外瘺患者腹腔感染的發(fā)生率,最大限度改善其預后。
二、葡萄球菌與腸球菌耐藥性在院內感染中的意義(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葡萄球菌與腸球菌耐藥性在院內感染中的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質譜鑒定、耐藥監(jiān)測及臨床特征(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
1.2 儀器與試劑 |
1.3 方法 |
2 結果 |
2.1 菌株鑒定與分布 |
2.2 致病菌感染的臨床分布特征 |
2.3 臨床常見革蘭陽性菌的分布與耐藥情況 |
2.4 臨床常見革蘭陰性菌的分布與耐藥情況 |
3 討論 |
(2)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英漢縮略詞對照表 |
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現狀 綜述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致謝 |
(3)利用MALDI-TOF MS技術檢測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耐藥機制研究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第二部分 基質輔助激光電離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儀檢測利奈唑胺耐藥糞腸球菌的研究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腸球菌屬對利奈唑胺的耐藥機制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
致謝 |
(4)三種常見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體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 |
2 三種HAP相關病原菌的流行和耐藥現狀 |
2.1 金黃色葡萄球菌 |
2.2 肺炎克雷伯菌 |
2.3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
3 噬菌體概述 |
4 金葡、肺克、嗜麥芽噬菌體的研究現狀 |
第一章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相關病原菌噬菌體的分離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與方法 |
2.1 試劑 |
2.2 實驗儀器 |
2.3 培養(yǎng)基的配制 |
2.4 SM液配制 |
2.5 菌株及來源 |
3.常用實驗方法 |
3.1 宿主菌的培養(yǎng) |
3.2 雙層瓊脂平板法 |
3.3 10倍梯度稀釋法 |
3.4 宿主菌液濃度測定 |
3.5 噬菌體滴度(效價)測定 |
3.6 噬菌體的復蘇與增殖 |
4 污水樣品采集 |
5 噬菌體的分離 |
6 噬菌體純化及噬斑形態(tài)觀察 |
7 噬菌體電鏡下形態(tài)觀察 |
8 一般生物學特性研究 |
8.1 噬菌體裂解譜測定 |
8.2 最佳感染復數 |
8.3 一步生長曲線 |
8.4 噬菌體對氯仿敏感性測定 |
8.5 噬菌體對溫度穩(wěn)定性測定 |
8.6 噬菌體對pH值穩(wěn)定性測定 |
4. 結果 |
4.1 噬菌體分離結果 |
4.2 電子顯微鏡下形態(tài)觀察 |
4.3 裂解譜測定 |
4.3.1 金黃葡萄球菌噬菌體SAP1裂解譜分析 |
4.3.2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噬菌體SMP(1-4)裂解譜分析 |
4.4 最佳感染復數 |
4.5 一步生長曲線 |
4.6 氯仿敏感性 |
4.7 溫度穩(wěn)定性 |
4.8 pH穩(wěn)定性 |
5 討論 |
第二章 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vB_SauH_SAP1的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與方法 |
2.1 試劑 |
2.2 實驗儀器 |
3 方法 |
3.1 富集噬菌體 |
3.2 DNA提取 |
3.3 瓊脂糖凝膠電泳 |
3.4 基因組的酶切處理 |
3.5 噬菌體基因組測序及一般特性分析 |
3.6 噬菌體基因注釋和模塊分析 |
3.7 噬菌體基因組共線性比較 |
3.8 噬菌體基因組遺傳進化分析 |
4 結果 |
4.1 vB_SauH_SAP1基因組一般特征 |
4.2 vB_SauH_SAP1基因功能注釋和模塊分析 |
4.2.1 功能注釋 |
4.2.2 模塊分析 |
4.3 vB_SauH_SAP1序列對比及共線性分析 |
4.4 vB_SauH_SAP1遺傳進化分析 |
4.4.1 系統(tǒng)進化樹 |
4.4.2 Herelleviridae科葡萄球菌噬菌體點圖分析 |
5 討論 |
參考文獻 |
噬菌體療法的研究現狀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
致謝 |
(5)ICU內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預后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英文縮略詞一覽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資料與方法 |
2.1 臨床資料 |
2.2 納入標準 |
2.3 排除標準 |
2.4 數據采集 |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
3、結果 |
3.1 一般資料分析 |
3.2 實驗室指標單因素分析 |
3.3 微生物學結果及耐藥性 |
3.4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
3.5 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
4、討論 |
5、結論 |
6、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綜述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診治相關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6)腸球菌屬細菌感染耐藥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語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資料采集 |
2.2 腸球菌屬細菌的培養(yǎng)與鑒定 |
2.3 腸球菌的藥敏實驗 |
2.4 統(tǒng)計分析 |
3 結果 |
3.1 腸球菌屬的不同菌種檢出情況 |
3.2 腸球菌屬標本來源分布情況 |
3.3 腸球菌屬科室分布情況 |
3.4 腸球菌屬耐藥特征 |
3.5 尿標本與非尿標本腸球菌屬耐藥率對比 |
4 討論 |
5 結論 |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
參考文獻 |
綜述 腸球菌耐藥性及相關診療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在學期間科研成績 |
致謝 |
個人簡歷 |
(7)血流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甲氧西林耐藥株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評價(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縮寫 |
引言 |
第一部分 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臨床特征及菌株耐藥性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評價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綜述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現狀及危險因素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8)NGS在兒童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寫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兒童開顱術后感染的診斷及進展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9)基于單中心10年隊列的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藥性變化情況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寫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的病原菌、耐藥性及診治進展 |
綜述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
個人簡介 |
開題、中期及學位論文答辯委員組成 |
(10)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資料與方法 |
3 結果 |
3.1 病原菌分布情況 |
3.2 不同腹腔感染類型病原菌分布 |
3.3 主要革蘭陰性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
3.4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
3.5 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
3.6 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7 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短期預后單因素分析 |
3.8 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短期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
4 討論 |
5 結論 |
6 參考文獻 |
附錄 個人簡歷 |
綜述 腹腔感染評估生物標記物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四、葡萄球菌與腸球菌耐藥性在院內感染中的意義(論文參考文獻)
-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質譜鑒定、耐藥監(jiān)測及臨床特征[J]. 夏金星,黃瑋,黃穎,汪波,徐元宏. 中國現代醫(yī)生, 2021(21)
- [2]細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D]. 何曉娟. 西南醫(yī)科大學, 2021(01)
- [3]利用MALDI-TOF MS技術檢測利奈唑胺耐藥腸球菌的研究[D]. 呂梅.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1(01)
- [4]三種常見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體的分離及其特性研究[D]. 張志宏.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1(01)
- [5]ICU內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預后危險因素分析[D]. 徐廣玉.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21(01)
- [6]腸球菌屬細菌感染耐藥性分析[D]. 杜春雨. 中國醫(yī)科大學, 2021(02)
- [7]血流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甲氧西林耐藥株感染風險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評價[D]. 劉一瑾.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21(02)
- [8]NGS在兒童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中的應用[D]. 賈璐博.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21(02)
- [9]基于單中心10年隊列的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藥性變化情況分析[D]. 黃靜. 寧夏醫(yī)科大學, 2021(02)
- [10]腸外瘺并發(fā)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D]. 徐文斌.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