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和正式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和正式的治療

一、類風濕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治療(論文文獻綜述)

馬燕[1](2021)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文中認為目的:本研究從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角度出發(fā),深入了解其在長期帶病生存狀態(tài)下健康信息尋求的主要內容,以及在自我管理實踐過程中尋求健康信息的真實體驗,分析其采取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特征、影響因素等,以期為患者的健康信息服務優(yōu)化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通過目的抽樣中最大差異抽樣法,選取湖北省某三甲醫(yī)院風濕病科病房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訪談提綱進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來收集資料。在對28名患者進行訪談后,資料達到飽和,停止資料收集工作。使用Nvivo 12.0質性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整理、編碼,采用Colaizzi的七步資料分析方法,形成最終主題。整個研究期間,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同時進行,其中閱讀文獻和撰寫備忘錄貫穿了整個研究過程。結果:通過對28名患者訪談內容的綜合分析,本研究共提取5個主題,每個主題又包含若干個亞主題,分別為:主題1:尋求健康信息的內在動機包含4個亞主題為:掌控疾病的發(fā)展趨勢、參與疾病的診療決策、參與疾病的健康管理、增進日后的健康福祉。主題2:尋求健康信息的內容包含4個亞主題為:疾病信息需求、實際支持需求、情感支持需求、社會支持需求。主題3:尋求健康信息的途徑包含4個亞主題為:醫(yī)務人員、同伴教育、傳統(tǒng)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主題4:尋求健康信息的影響因素包含5個亞主題為:個體主觀因素與客觀條件限制、疾病因素帶來的身心轉變、醫(yī)療系統(tǒng)因素存在的困擾、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的挑戰(zhàn)、新冠疫情爆發(fā)帶來的沖擊。主題5:健康信息的傾向傳遞方式包含5個亞主題為:醫(yī)務人員面對面交流、線上線下結合型專業(yè)講座、書面健康信息宣教資料、專業(yè)人員電話咨詢服務、在線醫(yī)療資源信息交互。結論: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存在多種健康信息需求,如用藥指導、飲食及運動指導等的疾病信息需求;遭致負性情緒需要的情感支持需求;RA引發(fā)的關節(jié)畸形、殘疾、機體功能喪失所需要的實際支持需求;醫(yī)療救助與保障等的社會支持需求,這些需求通常未得到滿足,醫(yī)務人員進行健康教育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提高健康教育的針對性。2.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尋求行為存在個體差異且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因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疾病情況、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獲取信息的能力等而異,醫(yī)務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良好轉變。3.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豐富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尋求健康信息的途徑,盡管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潛在優(yōu)勢,解決患者的需求得到認可,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質量、個人的隱私性和數(shù)據(jù)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醫(yī)療機構本身可以建設在線醫(yī)療社區(qū)信息交互平臺,為患者提供及時的、權威的、專業(yè)的健康信息。4.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的傾向傳遞方式有著明顯的群體特征,主要以醫(yī)務人員為主,應加強對醫(yī)務人員健康宣教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形成一支高質量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慢病管理小組,增加健康宣教的有效性、趣味性、互動性。

楊建萍[2](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經(jīng)驗及扶陽通痹基本方的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文中認為研究背景:類風濕關節(jié)炎作為風濕免疫性疾病,屬于臨床難治病,是現(xiàn)代醫(yī)學界的難題之一,也是中醫(yī)藥研究的重點。中醫(yī)藥辨治RA歷史悠久、手段多樣、經(jīng)驗豐富、療效確切且無明顯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臨床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著重從陽氣立論,不僅著眼于病證本身,更關注人體正氣和預后的長遠療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遠期療效顯著,特色鮮明,有必要對其辨治RA的學術思想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統(tǒng)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臨床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學術思想。(2)從網(wǎng)絡藥理學角度闡明郭教授扶陽通痹治法方藥(即扶陽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機制。研究方法:(1)門診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門診診治的所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病案,根據(jù)RA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得到70例344診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數(shù)據(jù)庫,運用頻次頻率分析、內外關聯(lián)規(guī)則和K-均值聚類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癥狀、舌象、脈象、病機、病理因素、方藥之間的規(guī)律,并結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見,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2)運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藥理學的手段,對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陽通痹基本方(“人機結合”研究所得)進行相關分析研究,探討其取效的可能內在機制。研究結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①本研究共納入70例344診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計58診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計286診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診次遠遠高于男性。②RA發(fā)病的高發(fā)年齡主要有兩個階段:50-69 歲,頻次為 199(占 57.84%);30-49 歲,頻次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四肢多發(fā)關節(jié)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飲、疲勞、咳嗽、自汗、便溏,其頻次(頻率)分別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為質淡紅、質紅、質暗紅、苔薄白、苔白膩、齒痕舌、苔黃膩、苔白黃膩和苔少,其頻次(頻率)分別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脈象有緊、滑、弱、細、沉、虛、浮和弦,其頻次(頻率)分別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臨床最為常見的病機證候有寒濕凝滯、氣血痹阻、筋骨失養(yǎng)、陽虛氣弱、肝腎陽虛和陽虛寒凝,其頻次(頻率)分別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虛、寒、濕、瘀、痰是RA最為常見的病理因素,其頻次(頻率)分別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診次病案中共計出現(xiàn)中藥130種,其中最為常用的中藥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節(jié)、杜仲、砂仁、白術、黃芪、蒼術、威靈仙,巴戟天、刺五加和當歸等,其頻次(頻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溫陽、理氣健脾、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和補腎添精功效的中藥為主。⑨癥狀內關聯(lián)規(guī)則研究顯示:失眠與納差,畏寒與失眠,失眠與四肢多發(fā)關節(jié)疼痛,畏寒與四肢多發(fā)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組合關聯(lián)度較高。⑩舌象組合關聯(lián)度較高的有:苔薄膩與質暗紅,舌體胖大與質淡紅,苔薄白膩與質淡紅等。(11)脈象關聯(lián)度較高的組合有:脈沉與脈弱,脈細與脈緊,脈沉與脈滑等。(12)病機證候關聯(lián)度較高的組合有:肝腎陽虛與寒濕凝滯,寒濕凝滯與氣血痹阻,氣血痹阻、寒濕凝滯與肝腎陽虛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組合有寒、虛、濕、瘀等。(14)最常用的藥物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兩兩之間有較高的關聯(lián)性。(15)郭教授臨床常用的治法有:補陽氣、強筋骨,助陽溫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補益肝腎、祛風除濕、疏筋強骨,補益心脾、溫潛浮陽、交通心腎,理氣暢中祛痹,祛風濕散寒、補肝腎強筋骨、通經(jīng)絡止痹痛,溫通解表、散寒祛濕,扶陽添精等8個聚類治法。(16)郭教授臨床從扶陽辨治類風關的基本方:扶陽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陽通痹基本方(FYTBF,藥物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進行網(wǎng)絡藥理學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陽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個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陽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個靶點,扶陽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點有68個,Degree值較高的有細胞腫瘤抗原p53(TP53)、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細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顯示,扶陽通痹基本方治療RA的機制可能和DNA結合轉錄因子結合、DNA結合轉錄激活物活性、泛素樣蛋白連接酶結合、核受體活性、配體激活轉錄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異性DNA結合轉錄因子結合等因素有關。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顯示,扶陽通痹基本方治療RA的機制,可能與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感染、細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發(fā)癥中的AGE-RAGE信號通路、腫瘤壞死因子信號通路等密切相關。研究結論:(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四肢多發(fā)關節(jié)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飲、疲勞、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紅、脈緊等;癥狀涉及肢體關節(jié)、肝腎、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統(tǒng)癥狀;病性總屬本虛標實,陽虛氣弱、肝腎陽虛為本虛,寒濕凝滯、氣血痹阻為標實;治療上遵循“建極先建中,建中先撥通”治分次第的醫(yī)學理念,溫通解表、散寒祛濕法等八法循序漸進,各有側重,主次分明;用藥上以溫通陽氣祛寒濕、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等藥物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規(guī),高效且無毒。(2)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顯示,扶陽通痹基本方(FYTBF)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作用是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協(xié)同調控的結果。扶陽通痹基本方中140個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數(shù)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調控RA相關的68個靶點,通過影響各類轉錄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間接調控炎癥通路(如NF-kB信號通路、IL-6信號通路、PI3K-Akt信號通路、TNF信號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號通路、AGE-RAGE 通路等)。

李燕[3](2021)在《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患者臨床觀察》文中提出目的:通過觀察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初步評價該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的新方法,以期在改善患者貧血癥狀的同時緩解關節(jié)及全身癥狀,為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將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84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患者,隨機分配到治療組及對照組中,兩組各42例。治療組給予獨活寄生湯加味+來氟米特片,對照組給予來氟米特片+右旋糖酐鐵片+葉酸片治療。兩組分別進行8周的臨床觀察。以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紅細胞計數(shù)(Red blood cell,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為有效性觀測指標,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服藥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作為安全性觀測指標。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及相關實驗室指標的變化情況,并評價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一定依據(jù)。結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共計4例患者脫落,最終完成本臨床研究的患者共80例,每組各40例。經(jīng)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1)經(jīng)過8周的治療,治療組的有效率為87.5%(35/4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0.0%(28/40),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2)主要實驗室指標的變化:治療后兩組患者Hb、RBC、MCV、MCH、MCHC等貧血相關指標均得到改善,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RF、CRP、ESR都有所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CRP、ESR下降幅度更顯著(P<0.05),RF下降幅度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臨床癥狀的變化:治療后,兩組患者貧血癥狀積分、關節(jié)癥狀積分、生活質量評分都得到改善(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單個癥狀改善程度的比較示:除心慌氣短、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壓痛外,余癥狀的改善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不欲飲食癥狀改善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不良反應及安全性分析: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輕微的不良反應,予以相關處理后不良反應消失。安全性指標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異常,兩組安全性評價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與單用西藥的治療方案相比,在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及控制類風濕活動度、改善貧血指標方面更有優(yōu)勢。(2)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與單用西藥的治療方案相比,安全性較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采用及推廣。

馬鳳雪[4](2020)在《歷節(jié)膠囊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文中認為目的:觀察歷節(jié)膠囊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RRA)的臨床療效及對RRA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糖蛋白(P-gp)表達的影響,初步探討歷節(jié)膠囊治療RRA的部分作用機理。方法:將2019年04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病科住院及門診符合納入標準的50例RRA患者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來氟米特片及美洛昔康片為基礎用藥,治療組在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予歷節(jié)膠囊治療;總療程為12周。通過觀察兩組患者的關節(jié)壓痛數(shù)、關節(jié)腫脹數(shù)、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類風濕因子(RF)、休息痛、日常生活能力(HAQ)、醫(yī)生對疾病總體狀況評價(EGA)、病人對疾病總體狀況評價(PGA)、疾病活動度(DAS28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的變化,計算兩組達ACR20緩解標準的病例數(shù),從而評估歷節(jié)膠囊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效果,并在治療前后檢測兩組外周血淋巴細胞P-gp的表達。結果:1.在治療結束時,治療組有84.00%達ACR20緩解標準,而對照組僅有56.00%達ACR20緩解標準;兩組DAS28評分均較治療前有下降(P<0.05),而治療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88.00%,對照組為60.00%,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疾病療效總有效率為8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2.00%,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12周以后,兩組患者治療后的ESR、CRP、R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療組下降更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兩組治療后的關節(jié)壓痛數(shù)、關節(jié)腫脹數(shù)、休息痛、HAQ、EGA、PGA均有改善(P<0.05);而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4.通過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P-gp的表達顯示,治療組能降低P-gp的表達(P<0.05),而對照組的P-gp表達不降反升,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結束時兩組P-gp表達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1.歷節(jié)膠囊能改善RRA患者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疾病活動度(DAS28評分)、ACR20達標率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提高療效。2.歷節(jié)膠囊能有效降低RRA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糖蛋白(P-gp)表達,下調RRA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gp的表達是其作用機制之一。

曾闖[5](2020)在《電針治療對早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觀察電針聯(lián)合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代謝生化標志物和IL-17的影響,以探討電針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的療效與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根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將60例RA患者分為3組各20例,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MTX+LEF),針刺組給予普通針刺和藥物治療,電針組給予電針和藥物治療。每隔1天應用電針或普通針刺治療1次,每個療程10次,每個療程間隔10天,共2個療程,治療持續(xù)8周。結果:1)治療后三組患者腫脹、疼痛的關節(jié)計數(shù)和晨僵持續(xù)時間明顯減少,DAS28、VAS評分和血清CRP、ESR水平均明顯降低,且電針組(EA)患者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和針刺組(P<0.05)。2)治療后三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顯降低(P<0.05);骨代謝生化指標PICP、N-MID和B-ALP水平增加,而β-CTx、TRACP-5b水平明顯降低(P<0.05)。電針組骨代謝生化指標和IL-17的變異量(絕對值和差異值)比其他組更顯著(P<0.05)。結論:電針可有效緩解RA患者關節(jié)炎癥、改善RA患者的骨代謝情況,其機理可能與抑制IL-17,調控PICP、N-MID、B-ALP、β-CTx和TRACP-5b有關。

周銘芳[6](2020)在《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探討范伏元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學術經(jīng)驗》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tǒng),以數(shù)據(jù)挖掘的方式分析總結范伏元教授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經(jīng)驗,探討導師的用藥規(guī)律,闡述導師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病因病機的看法及其主張的治則治法。方法:收集整理導師診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醫(yī)案,根據(jù)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篩選,共納入48例病案,389診次,將符合標準的病案預處理后錄入“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tǒng)(V2.5)”軟件,建立病案數(shù)據(jù)庫,運用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根據(jù)分析結果進行討論。結果:納入病案中女性45例,男性3例,年齡區(qū)間在46-55歲的患者人數(shù)最多。所有病案共涉及癥狀、舌苔脈象83個,中藥111味。導師常用藥物以溫性、平性為多,五味以苦、甘、辛為主,多歸為肝、脾、腎經(jīng)。進行用藥規(guī)則分析,共得相關規(guī)則60條。關聯(lián)度分析共獲得5775條藥對系數(shù)。使用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方法提取出核心藥物組合8個。采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方法演化出4個新處方。結論:導師認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因包括內因及外因,外邪以寒、濕為主,內因為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病位多在肝、脾、腎三臟。在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時注重以扶正為本,同施祛邪之法。導師守法而不拘泥于方,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方法獲得的新處方,各自側重不同,為隱形經(jīng)驗,是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xiàn)和拓展。

姜鳳玲[7](2020)在《基于《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量表》對RA治療方案的評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過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RA)患者填寫《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量表》的調查并分析,評價RA患者在服用中藥湯劑(藤苓清痹止痛湯)的前提下加用不同藥物治療方案間的療效優(yōu)劣。目前中西醫(yī)結合在臨床上治療RA取得了一定療效,但臨床報道較少,也缺乏相應的療效評價證據(jù),通過對本量表的調查研究來更好的指導RA患者用藥,優(yōu)化RA患者治療方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09月至2019年10月之間于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王成武教授處西醫(yī)以RA為第一診斷、中醫(yī)以尪痹(濕熱痹阻證)為診斷并治療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共1000例。根據(jù)臨床常用治療方案分為以下5組:組1為中藥湯劑+艾拉莫德片;組2為中藥湯劑+來氟米特片;組3為中藥湯劑+甲氨蝶呤片;組4為中藥湯劑+雷公藤多苷片;組5為中藥湯劑+艾拉莫德片+雷公藤多苷片;每組均有患者200例。各組患者分別填寫量表(見附錄),記錄五組患者在治療周期滿3個月后,關節(jié)疼痛程度、腫脹程度、僵硬時間、疼痛關節(jié)發(fā)熱程度、上/下肢關節(jié)活動度、肌肉酸痛程度、胃口、情緒、日常工作疲勞程度以及日常工作困難程度11項內容的情況。從而分析RA患者服用中藥湯劑+不同藥物方案的優(yōu)劣。結果:(1)參與調查的患者男性總數(shù)207例,占患者總百分比20.7%,女性總數(shù)793例,占患者總百分比79.3%。男女患者比例1:3.83,符合RA流行病學分布規(guī)律。(2)參與調查的患者總體平均年齡為53.4歲,且多數(shù)分布在46-60歲,此年齡段發(fā)病率較高。(3)組2在緩解患者肌肉酸痛情況上療效明顯優(yōu)于其余組。(4)組4在緩解患者胃口情況上療效明顯劣于其余組。(5)組5、組2、組1在緩解患者晨起關節(jié)僵硬程度上療效優(yōu)于組3、組4。(6)組5在緩解患者關節(jié)疼痛程度、關節(jié)腫脹程度、晨起關節(jié)僵硬程度、疼痛關節(jié)發(fā)熱程度、上/下肢關節(jié)活動困難程度、日常生活疲勞程度、日常生活困難程度上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其余組。(7)五組在患者近期是否有感到煩躁不安或者情緒低落程度緩解上沒有明顯差異。(8)五組經(jīng)過計算總積分及在病情活動分級上,得出組5在緩解患者整體病情程度上,療效最為明顯;組4在緩解患者整體病情程度上,療效明顯劣于其余組。結論:中藥湯劑聯(lián)合艾拉莫德和雷公藤多苷片在緩解RA患者病情上能體現(xiàn)出更大優(yōu)勢,更好的治療RA患者。

趙燕[8](2020)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微生物組與免疫機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說明背景介紹: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小關節(jié)對稱的炎癥性為主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導致我國人口殘疾的第二大原因。此外,雖然甲氨蝶呤等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能緩解病情,卻無法徹底根治,而且有嚴重的副作用。目前RA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其病因尚不清楚。RA被認為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但其作用機制不明確。2015年7月,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和華大基因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了RA患者口腔和腸道微生物元基因組研究發(fā)現(xiàn)口腔和腸道菌群變化是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但是這些口腔和腸道菌群參與RA的具體機制不明確。2020年3月11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yī)學院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新穎的方法,可以通過簡單地分析血液中存在的微生物DNA的模式來識別癌癥,發(fā)表在《自然》雜志。RA的血和滑液是否存在微生物DNA不明確。我們前期研究證明RA的腸道菌群失衡,并發(fā)現(xiàn)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copri)、牙齦卟啉單胞菌、擬桿菌等顯著表達失衡。但是菌群如何參與RA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均不清楚。為了能夠深入研究參與RA的機制,我們采用大量臨床樣本和選擇了RA滑膜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和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有利于研究腸道菌群在關節(jié)炎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目的:本課題組使用二代測序技術比較RA、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和健康組的腸道菌群差異,尋找在RA中起關鍵作用的菌群。對滑膜液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篩選參與RA病變的微生物代謝物。然后分別對RA血液、糞便和滑液中的擬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和普雷沃氏菌建立PCR定量分析,分析菌群在不同部位的精準定量,為輔助早期診斷RA提供科學的實驗依據(jù)。選擇兩種公認的并在RA腸道中減少的益生菌混合在一起制作益生菌制劑進行干預實驗,研究益生菌群改善或緩解RA,闡述菌群在RA中的作用機制和探討益生菌制劑輔助治療RA的療效極為迫切。第一部分RA中微生物組及代謝物特征的分析及定量內容:選取85例RA、21例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和43例健康組糞便樣本,男女比例31﹕118,年齡20-80歲之間。對其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和滑膜和滑膜液樣本進行16S核糖體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 RNA)V1-V2結構域進行測序分析菌群特征,篩選出潛在的菌群生物標志物;對潛在的菌群生物標志物與臨床免疫因子(IL-1α、IL-1β、TNF-α、LI-17和IL-6)之間進行關聯(lián)性分析;并預測菌群的功能基因組成。使用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檢測滑膜液中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通過通路分析參與RA發(fā)病的作用機制。并對篩選出的普雷沃氏菌等PCR定量驗證。結果:通過對腸道和滑膜進行測序分析,確定RA菌群失衡。LEf Se鑒定出了可鑒別的特征(LDA score>2,α<0.05),其相對豐度在RA中有顯著差異。其中人體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在RA的腸道富集,同時其核酸存在RA的滑膜液中。通過代謝組學分析得出微生物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的丁酸和丙酸、膽汁酸等均參與RA的病變機制。通過定量得出普雷沃氏菌屬在RA患者的糞便中的含量為1.98ng/μl。擬桿菌在RA患者的糞便中含量顯著減少,為0.06 ng/μl。結論:本研究從源頭-腸道、病灶-滑膜組織及滑膜液入手解釋了RA中微生物群落失衡,刺激黏膜表面免疫系統(tǒng),其代謝產(chǎn)物參與RA的作用機制。根據(jù)不同部位普雷沃氏菌的絕對定量結果,推測普雷沃氏菌可能作為致病菌參與RA的病變過程中。擬桿菌作為有益菌存在健康人的樣本中,在RA患者的樣本中減少,有可能是因為RA的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變化,導致菌群失衡。因為這些菌DNA在RA樣本中都有檢測到,可以作為輔助早期診斷RA的指標提供有利的證據(jù)。第二部分:益生菌干預RA滑膜成纖維細胞(RA FLS)的作用機制初步研究內容:從菌株公司購買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混合成益生菌制劑。采用這個混合的益生菌群進行干預RA FLS,步驟包括:滑膜細胞原代培養(yǎng)、滑膜細胞傳代培養(yǎng)、采用MTS法檢測細胞增殖能力、采用劃痕法檢測細胞遷移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檢測細胞侵襲能力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試劑盒(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炎性因子的表達差異。初步探討益生菌群干預RA FLS的作用機制。結果:采用益生菌制劑進行干預RA FLS發(fā)現(xiàn),采用梯度稀釋法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最佳的干預濃度是800 pg/μl。對滑膜成纖維細胞進行原代培養(yǎng),3代后方可進行后續(xù)實驗,通過益生菌制劑直接干預滑膜成纖維細胞24小時后采用MTS法檢測發(fā)現(xiàn)益生菌影響了滑膜成纖維細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劃痕法檢測細胞遷移能力發(fā)現(xiàn)益生菌有阻礙滑膜成纖維細胞遷移的趨勢;采用Transwell法檢測滑膜成纖維細胞侵襲能力發(fā)現(xiàn)細胞數(shù)目也有顯著差異,會阻礙RA FLS的侵襲能力;ELISA檢測IL-17、IL-6和IL-1的表達發(fā)現(xiàn)IL-17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益生菌對RA FLS的慢性炎癥具有保護作用。益生菌制劑顯著緩解RA FLS的增殖、遷移和侵襲能力,為臨床上使用益生菌制劑改善RA癥狀提供新思路。第三部分:益生菌干預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小鼠的腸道菌群特征及機制研究內容:益生菌制劑灌胃DBA/1小鼠,從初次免疫前2周開始灌胃,持續(xù)6周。記錄關節(jié)炎評分,分析膠原干預組(Collagen intervene)、對照組(Control)、膠原組(Collagen)、膠原抵抗組(Collagen resistance)四組的腸道菌群的變化,小鼠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CT)檢測模型組小鼠骨骼侵蝕的情況,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觀察小鼠關節(jié)滑膜空間結構的變化,ELISA檢測小鼠血清中IL-17、IL-6和IL-1炎性因子的變化情況。研究益生菌干預是否改善RA病癥,進一步詮釋菌群在RA中的作用機制。結果:用益生菌制劑灌胃膠原干預組(Collagen intervene),對照組包括完全對照組(Control)、膠原組(Collagen)、膠原抵抗組(Collagen resistance)三組,每組小鼠6只,CT顯示用益生菌干預的膠原干預組的小鼠的骨骼破壞度輕,HE染色觀察小鼠的關節(jié)滑膜沒有明顯的結構變化,ELISA檢測小鼠血清中IL-17、IL-6和IL-1的表達發(fā)現(xiàn)膠原干預組有緩解炎性因子的趨勢,但是無顯著性差異,小鼠的腸道菌群結構變化顯著。結論:目前,腸道菌群研究給諸多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然而對有關參與RA和OA發(fā)病機制的微生物研究還不夠深入,從而阻礙了對其更具有效性及特異性的治療方法的探索。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手段的不斷發(fā)展,使我們能夠更深入的認識微生物與RA的關系,從而為RA的治療提供廣闊前景?;谝陨峡茖W問題和以往的工作基礎,腸道菌群引起RA發(fā)生發(fā)展的可能機制:微生物可通過分子模擬機制調節(jié)免疫T細胞的分化,誘導產(chǎn)生IL-17等多種炎癥細胞及炎性因子,攻擊滑膜及軟骨組織,改變黏膜通透性,破壞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導致RA自身免疫病。我們提出假說:基于“菌-腸-關節(jié)軸”對話,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chǎn)物刺激黏膜免疫紊亂,破壞了自身免疫耐受,產(chǎn)生自身抗體進而導致T細胞亞群失衡及炎癥性細胞因子的釋放,通過級聯(lián)放大的瀑布效應,最終誘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

景夢雅[9](2020)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描述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2.明確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之間的相關性;3.探討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4.探索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在社會支持與自我管理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及四者之間的作用路徑。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在天津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中文版知覺壓力量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和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該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于2019年5~9月對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482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應用均數(shù)、標準差、構成比等描述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現(xiàn)狀;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活質量的人口學差異;應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探討該人群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采用中介效應方法探討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在社會支持與自我管理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結果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社會支持總分平均分為(34.46±4.52)分,處于中等水平;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情況、付費方式、工作狀況、病程、關節(jié)變形程度、疼痛程度、關節(jié)功能分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在社會支持得分上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知覺壓力總分平均分為(33.91±6.61)分,處于較高水平;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地、居住情況、文化程度、付費方式、工作狀況、家庭平均月收入、病程、關節(jié)變形程度、疼痛程度、關節(jié)功能分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在知覺壓力得分上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平均分為(23.24±6.01)分,處于較低水平;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居住地、居住情況、文化程度、付費方式、關節(jié)變形程度、疼痛程度、關節(jié)功能分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在自我管理行為得分上具有統(tǒng)計學差(P<0.05)。4.生活質量總分平均分為(75.22±11.09)分,處于較差水平;不同年齡、婚姻狀況、居住地、居住情況、文化程度、診療付費方式、工作狀況、家庭平均月收入、病程、關節(jié)變形程度、疼痛及關節(jié)功能分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在生活質量得分上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5.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類風濕關節(jié)炎社會支持得分與知覺壓力得分、生活質量得分(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呈負相關,與自我管理行為得分呈正相關;知覺壓力得分與生活質量得分(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呈正相關,與自我管理行為得分呈負相關;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與生活質量得分(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呈負相關。6.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婚姻狀況、關節(jié)有無變形、居住情況3個變量共同解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20.7%的變異度;社會支持總分、關節(jié)有無變形、婚姻狀況、性別、關節(jié)功能分級、年齡、人均家庭月收入、居住情況8個變量可共同解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知覺壓力27.7%的變異度;知覺壓力總分、社會支持總分、付費方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年齡、疼痛程度、工作狀況8個變量可共同解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31.2%的變異度;文化程度、關節(jié)有無變形、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年齡6個變量可解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活質量55.2%的變異度。7.結構方程模型顯示:知覺壓力在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路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占總效應的33.74%;自我管理行為在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路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占總效應的25.29%;知覺壓力與自我管理行為在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路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占總效應的50.66%。研究結論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得分處于中等水平;知覺壓力得分處于較高水平;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處于較低水平;生活質量得分處于較差水平。2.社會支持得分與知覺壓力得分、生活質量得分(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呈負相關,與自我管理行為得分呈正相關,即社會支持越高,知覺壓力越低,生活質量越好;知覺壓力得分與自我管理行得分為呈負相關,與生活質量得分呈正相關(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即知覺壓力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越差;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與生活質量得分(生活質量量表為反向量表)呈負相關,即自我管理行為越好,生活質量越好。3.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具有一定影響,臨床醫(yī)護人員應根據(jù)不同因素實施個體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護理措施。4.社會支持可直接影響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通過知覺壓力與自我管理行為間接影響生活質量。

秦倩[10](2020)在《自噬相關基因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表達及臨床意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檢測自噬相關基因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表達并探討其與臨床指標間的相關性;2.對比使用TNF-α抑制劑治療前后患者臨床指標與自噬相關基因變化,探討TNF-α抑制劑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病情及自噬相關基因的影響。方法:1.收集59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RA組)和55例健康對照者(HC組)外周血標本,提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RNA和蛋白質,應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技術(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技術檢測自噬相關基因(Atg)3、Atg5、Atg12、Atg16以及Beclin-1、LC-3在兩組研究對象中的表達,并與臨床指標做相關性分析;2.收集15例初診未經(jīng)正規(guī)治療且病情處于中、重度活動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使用TNF-α抑制劑治療前后臨床資料及外周血標本,對比其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及上述基因改變情況。結果:1.RA組中性粒細胞、血沉、超敏C反應蛋白明顯高于HC組;淋巴細胞低于HC組(P<0.05)。2.檢測兩組自噬相關基因mRNA表達水平,發(fā)現(xiàn)RA組Atg3、Atg12、LC-3表達水平均高于HC組(P<0.05);Atg16表達水平低于HC組(P<0.05);兩組Beclin-1和Atg5在mRNA表達水平無差異(f>0.05)。3.自噬相關基因mRNA表達水平與臨床資料做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RA組Atg3表達水平與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關節(jié)壓痛數(shù)、RA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之間呈負相關(P<0.05);Atg12表達水平與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呈負相關;Beclin-1表達水平與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呈負相關;LC-3表達水平與血沉、關節(jié)腫脹數(shù)呈正相關(P<0.05);Atg5和Atg16與各臨床指標間未發(fā)現(xiàn)相關(P>0.05)。HC組中上述自噬相關基因與各臨床指標間未發(fā)現(xiàn)相關(P>0.05)。4.檢測兩組自噬相關基因的蛋白表達,發(fā)現(xiàn)RA組Atg16LI、LC-3B蛋白表達高于 HC 組(P<0.05),Atg3、Atg5、Atg12、Beclin-1 表達無明顯差異(P>0.05)。5.RA組患者經(jīng)TNF-α抑制劑治療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沉、超敏C反應蛋白、關節(jié)壓痛數(shù)、關節(jié)腫脹數(shù)、DAS28顯著降低(f<0.05),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未見明顯變化(P>0.05)。6.RA組患者使用TNF-α抑制劑治療前后比較,Atg3、Atg12、LC-3在mRNA表達水平降低(P<0.05),Atg16表達水平升高(P<0.05),Atg5、Beclin-1表達無明顯差異(P>0.05)。7.RA組患者使用TNF-α抑制劑治療前后比較,Atg16L1、LC-3B蛋白水平顯著降低(P<0.05),Atg3、Atg5、Atg12、Beclin-1未見明顯差異(P>0.05)。結論:1.RA患者體內存在自噬相關基因的異常,推測自噬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病機制中可能發(fā)揮作用;自噬相關基因與部分臨床指標存在相關性,提示自噬可能與RA患者病情密切相關。2.使用TNF-α抑制劑后,患者炎癥指標、DAS28評分顯著減低,提示TNF-α抑制劑可顯著改善RA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病情活動度。3.使用TNF-α抑制劑后,RA患者自噬相關基因發(fā)生改變,推測TNF-α抑制劑可能通過改變RA患者自噬水平,改善患者病情。

二、類風濕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治療(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類風濕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第1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關概念
        2.1 類風濕關節(jié)炎
        2.2 健康信息尋求行為
    3 研究現(xiàn)狀
        3.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3.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4 研究目的及意義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義
第2部分 研究設計
    1 研究方法
        1.1 質性研究
        1.2 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
    2 研究對象
        2.1 樣本來源
        2.2 抽樣方法
        2.3 納入和排除標準
        2.4 樣本量
    3 研究工具與器材
        3.1 研究工具
        3.2 訪談工具
        3.3 研究器材
    4 資料收集
        4.1 訪談前準備
        4.2 訪談進行中
        4.3 訪談結束
    5 資料整理與分析
        5.1 資料的整理
        5.2 資料的分析
    6 質量控制
    7 倫理原則
    8 技術路線圖
第3部分 研究結果
    1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1.1 研究對象的人口學特征
        1.2 研究對象的疾病相關特征
    2 訪談結果
        2.1 主題1:尋求健康信息的內在動機
        2.2 主題2:尋求健康信息的內容
        2.3 主題3:尋求健康信息的途徑
        2.4 主題4:尋求健康信息的影響因素
        2.5 主題5:健康信息的傾向傳遞方式
第4部分 討論
    1 關注RA患者多樣化的健康信息需求
    2 理解RA患者尋求健康信息的個體差異性及影響因素的復雜性
    3 聚焦RA患者尋求健康信息的途徑及傾向傳遞方式
    4 建議
        4.1 建立一支多學科協(xié)作的RA慢病管理小組
        4.2 推動建設在線醫(yī)療社區(qū)信息交互平臺
第5部分 結語
    1 研究結論
    2 研究創(chuàng)新點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綜述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附錄2 一般資料調查表
    附錄3 訪談提綱
    附錄4 知情同意書
    附錄5 訪談備忘錄
    附錄6 訪談轉錄錄音節(jié)選
    附錄7 訪談內容編碼圖
    附錄8 個人簡歷
致謝

(2)郭立中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經(jīng)驗及扶陽通痹基本方的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論與文獻研究進展
    1 現(xiàn)代醫(yī)學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
        1.1 流行病學調查
        1.2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
        1.3 RA的臨床診斷
        1.4 RA的西醫(yī)治療
        1.4.1 治療原則
        1.4.2 一般治療
        1.4.3 藥物治療
        1.4.4 免疫凈化
        1.4.5 外科治療
        1.4.6 功能鍛煉
    2 中醫(yī)學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
        2.1 RA的中醫(yī)病名探討
        2.2 RA的病因病機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機研究
        2.3 RA的中醫(yī)治療
        2.3.1 辨證分型論治
        2.3.2 辨證分期論治
        2.3.3 成方及驗方治療
        2.3.4 中成藥和中藥制劑治療
        2.3.5 針灸治療
        2.3.5.1 針刺治療
        2.3.5.2 艾灸治療
        2.3.5.3 耳針治療
        2.3.6 推拿治療
        2.3.7 藥浴、熱敷
        2.3.8 穴位貼敷
        2.3.9 穴位注射療法
        2.3.10 中藥離子導入療法
        2.3.11 中醫(yī)調護
    3 述評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數(shù)據(jù)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對象
        2.1 病案資料來源
        2.2 疾病診斷標準
        2.3 病案納入標準
        2.4 病案排除標準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預處理
        3.3 病案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3.3.2 病案數(shù)據(jù)清理
        3.3.3 病案數(shù)據(jù)術語規(guī)范化
        3.4 病案數(shù)據(jù)挖掘平臺的建立
        3.5 病案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
    4 結果
        4.1 病案一般情況
        4.1.1 性別比例分布
        4.1.2 年齡頻次頻率分布
        4.2 臨床癥狀頻次頻率分布
        4.3 舌象頻次頻率分布
        4.4 脈象頻次頻率分布
        4.5 病機證候頻次頻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頻次頻率分布
        4.7 藥物頻次頻率分布
        4.8 關聯(lián)規(guī)則數(shù)據(jù)結果
        4.8.1 內關聯(lián)規(guī)則數(shù)據(jù)結果
        4.8.1.1 臨床癥狀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1.2 舌象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1.3 脈象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1.4 病機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1.5 病理因素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1.6 藥物內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 外關聯(lián)規(guī)則結果
        4.8.2.1 臨床癥狀與舌象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2 臨床癥狀與脈象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3 臨床癥狀與病機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4 臨床癥狀與病理因素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5 臨床癥狀與藥物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6 脈象與病機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8.2.7 脈象與藥物外關聯(lián)規(guī)則項集
        4.9 K-均值聚類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
        4.9.1 病機證候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4.9.2 藥物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4.9.3 病機證候與藥物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5. 討論
        5.1 陽氣多傷的時代背景
        5.2 陽氣不足、寒濕凝滯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分析
        5.3.1 一般情況
        5.3.2 臨床癥狀
        5.3.3 舌象
        5.3.4 脈象
        5.3.5 病機與辨證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類處方與治法
        5.3.8 扶陽通痹基本方釋義
        5.3.9 常用中藥與配伍
        5.3.9.1 單味中藥
        5.3.9.2 藥對
        5.3.9.3 附子用量與減毒
第三部分 扶陽通痹基本方治療RA的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扶陽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篩選
        1.2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點預測
        1.3 RA的疾病相關靶點檢索
        1.4 繪制RA和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靶點Veen圖
        1.5 構建“藥物-有效成分-作用靶點-疾病”網(wǎng)絡關系圖
        1.6 構建蛋白質互作關系網(wǎng)絡及篩選核心靶點蛋白
        1.7 GO功能與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結果
        2.1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活性成分
        2.2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點
        2.3 RA的疾病相關靶點
        2.4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靶點和RA疾病相關靶點Veen圖
        2.5 扶陽通痹基本方的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的網(wǎng)絡圖
        2.6 繪制PPI關系圖和barplot圖
        2.7 GO與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討論
        3.1 中藥活性成分分析
        3.2 關鍵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選
    1 寒濕凝滯,氣血痹阻案
    2 陽虛陰浮,心腎不交案
    3 痰濕凝滯,氣血痹阻案
    4 陽虛寒凝,氣血不暢案
    5 心脾陽虛,血不養(yǎng)神案
    6 陽虛氣弱,筋骨失養(yǎng)案
    7 肝腎陽虛,寒濕凝滯案
    8 陽虛水停,寒濕凝滯案
    9 陽虛感寒,痰濕內伏案
    10 濕熱瘀阻,氣血不暢案
結論
本論文創(chuàng)新點
不足與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表1 縮寫語表
    附表2 臨床癥狀頻次頻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頻次頻率分布
    附表4 病機頻次頻率分布
    附表5 藥物頻次頻率分布
    附表6 藥物系統(tǒng)聚類分析結果
    附表7 病機系統(tǒng)聚類分析位點結構
    附表8 病機與藥物系統(tǒng)聚類分析結果
    附表9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陽通痹基本方藥物作用靶點
    附表11 扶陽通痹基本方治療RA的可能關鍵靶標列表
    附表12 PPI中關鍵靶蛋白Degree值
致謝
個人簡介

(3)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患者臨床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前言
一 研究設計
    1 病例選擇
    2 病例選擇診斷標準
        2.1 西醫(yī)RA診斷標準
        2.2 西醫(yī)貧血診斷標準
        2.3 中醫(yī)診斷標準
        2.4 疾病活動度評價標準
    3 納入標準
    4 排除標準
    5 終止試驗標準
    6 病例的脫落與處理
    7 倫理學要求
二 研究內容及方法
    1 病例分組
    2 治療方案
    3 觀察指征
        3.1 一般資料
        3.2 療效性指標
        3.3 安全性指標
        3.4 觀察時間
        3.5 藥物不良反應記錄
    4 療效判定標準
        4.1 有效性評價標準
        4.2 患者生存質量評價方法
    5 安全性評價
    6 統(tǒng)計學處理
    7 質量控制
    8 技術路線圖
三 結果與分析
    1 兩組一般資料分析
        1.1 治療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分析
        1.2 治療前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1.3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HAQ比較
    2 治療后結果比較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相關實驗室指標變化比較
        2.3 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的比較
        2.4 治療后癥狀積分及HAQ比較
    3 安全性分析
四 討論
    1 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的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
    2 祖國醫(yī)學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
    3 獨活寄生湯的組成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
        3.1 方藥組成及出處
        3.2 方義分析
        3.3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4 研究結果分析
        4.1 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對患者臨床療效及癥狀積分的影響
        4.2 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對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及HAQ的影響
        4.3 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對患者實驗室指標的影響
        4.4 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對患者安全性評價的影響
    5 結論
    6 問題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綜述 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中西醫(yī)研究及治療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信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4)歷節(jié)膠囊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4 排除標準
    1.5 剔除標準及終止標準
    1.6 倫理學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療方案
    2.2 觀察指標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研究結果
    3.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
    3.2 兩組患者治療后疾病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療效的比較
    3.4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3.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對比
    3.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jié)壓痛數(shù)、關節(jié)腫脹數(shù)對比
    3.7 兩組休息痛、日常生活能力 (HAQ) 、醫(yī)生對疾病總體狀況評價(EGA)、病人對疾病總體狀況評價(PGA)的比較
    3.8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DAS28評分)的比較
    3.9 兩組治療后達ACR20緩解標準的比較
    3.10 兩組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P-糖蛋白(P-gp)表達的對比
    3.11 兩組不良反應結果的分析
4 討論
    4.1 現(xiàn)代醫(yī)學對RA的認識
    4.2 RRA難治的可能原因
    4.3 P-gp與RRA的關系
    4.4 中醫(yī)對RRA的認識
    4.5 RRA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概況
    4.6 導師對RA的診療經(jīng)驗
    4.7 歷節(jié)膠囊的選方依據(jù)
    4.8 研究結果的分析
5 不足
6 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2010年ACR/EULAR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分類標準和評分系統(tǒng)
    附錄2 健康評估表(HAQ)問卷
    附錄3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級量化標準
縮略詞表
綜述 中醫(y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5)電針治療對早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資料與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4 問題與展望
全文小結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中醫(yī)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合并骨質疏松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6)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探討范伏元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學術經(jīng)驗(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資料及方法
    1 研究資料
        1.1 病案納入標準
        1.2 病案排除標準
    2 研究方法
        2.1 原始病案采集
        2.2 病案預處理
        2.3 錄入數(shù)據(jù)
        2.4 .數(shù)據(jù)挖掘
第二部分 研究結果
    1 一般信息情況統(tǒng)計
    2 癥狀及舌脈統(tǒng)計
    3 藥物統(tǒng)計
        3.1 頻次統(tǒng)計
        3.2 性味及歸經(jīng)統(tǒng)計
    4 方劑分析
        4.1 用藥規(guī)律分析
        4.2 藥物間關聯(lián)度分析
        4.3 核心組合分析
        4.4 新處方分析
第三部分 討論
    1 一般信息情況分析
    2 常用藥物分析
        2.1 常用藥物的歸類
        2.2 常用藥物的性味
        2.3 常用藥物的歸經(jīng)
    3 常用藥物組合分析
    4 新方分析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綜述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7)基于《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量表》對RA治療方案的評價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引言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研究進展
    一、中西醫(yī)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尪痹)的認識及研究
    二、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療效評價方法
    三、體會與展望
試驗研究
    1.病例來源
    2.研究目的
    3.研究內容
    4.研究方案
    5.注意事項
    6.統(tǒng)計方法
結果
討論
    1.個人體會
    2.對照藥物分析
    3.中藥組方分析
    4.對于量表及療效的分析
    5.不足與展望
結論
本文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個人簡介

(8)類風濕關節(jié)炎微生物組與免疫機制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概述
        1.1.1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病因
        1.1.2 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表現(xiàn)
        1.1.3 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診斷
        1.1.4 類風濕關節(jié)炎臨床治療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 微生物可能是導致RA發(fā)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1.3.2 腸道微生物和口腔微生物均可能導致RA的發(fā)生
        1.3.2.1 腸道微生物與RA發(fā)病的關系
        1.3.2.2 口腔菌群與RA發(fā)病的關系
        1.3.3 微生物在風濕性疾病中的代謝作用機制
        1.3.4 滑膜組織和滑膜液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得到關注
    1.4 本研究的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5 本研究的思路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第二章 RA中微生物與其代謝物的作用機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與方法
        2.2.1 臨床樣本
        2.2.2 試劑耗材
        2.2.3 儀器設備
        2.2.4 實驗方法
        2.2.4.1 滑膜液或唾液細菌DNA提取方法
        2.2.4.2 滑膜組織細菌DNA提取方法
        2.2.4.3 糞便DNA提取方法
        2.2.4.4 PCR產(chǎn)物擴增
        2.2.4.5 ELISA檢測炎性因子的表達
        2.2.4.6 菌群數(shù)據(jù)生物統(tǒng)計學分析
        2.2.4.7 非靶向代謝組學
        2.2.4.8 非靶向代謝組學數(shù)據(jù)分析
        2.2.4.9 特異菌群目的基因的獲取及PCR反應驗證
        2.2.4.10 瓊脂糖凝膠電泳
        2.2.4.11 驗證回收PCR產(chǎn)物
        2.2.4.12 質粒構建
        2.2.4.13 實時熒光定量PCR
        2.2.4.14 實時熒光定量PCR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
    2.3 結果
        2.3.1 微生物組整體測序PCoA分析
        2.3.2 整體微生物組的組成結構分布
        2.3.3 RA與 OA之間菌群差異分析
        2.3.4 基于PICRUSt算法預測微生物的功能
        2.3.5 滑膜液中非靶向代謝組學整體PCoA分析
        2.3.6 滑膜液中代謝產(chǎn)物的整體結構
        2.3.7 代謝物的KEGG通路分析
        2.3.8 RA腸道菌群、口腔菌群與滑膜液中菌的核酸片段的一致性
        2.3.9 PCR定量分析結果
        2.3.9.1 擬桿菌的定量結果
        2.3.9.2 普雷沃氏菌的定量結果
        2.3.9.3 牙齦卟啉單胞菌的定量結果
    2.4 討論
    2.5 結論
第三章 益生菌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成纖維細胞的作用機制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樣本采集
        3.2.2 主要試劑及耗材
        3.2.3 實驗方法
        3.2.3.1 類風濕關節(jié)炎滑膜成纖維細胞的原代培養(yǎng)
        3.2.3.2 類風濕關節(jié)炎滑膜成纖維細胞的傳代培養(yǎng)
        3.2.3.3 原代培養(yǎng)滑膜成纖維細胞的鑒定
        3.2.3.4 滑膜細胞計數(shù)
        3.2.3.5 益生菌群刺激類風濕滑膜成纖維細胞
        3.2.3.6 采用MTS法檢測細胞增殖能力
        3.2.3.7 采用劃痕法檢測細胞遷移能力
        3.2.3.8 采用Transwell法檢測細胞侵襲能力
        3.2.3.9 ELISA酶聯(lián)免疫實驗方法檢測炎性因子水平
        3.2.3.10 統(tǒng)計學方法
    3.3 結果
        3.3.1 MTS方法檢測益生菌干預細胞增殖能力
        3.3.2 劃痕法檢測益生菌干預表對RA FLS遷移能力的影響
        3.3.3 Transwell方法檢測益生菌干預對RA FLS侵襲能力的影響
        3.3.4 ELISA法檢測炎性因子的表達
    3.4 討論
    3.5 結論
第四章 益生菌群對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的機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材料
        4.2.1.1 實驗動物
        4.2.1.2 主要試劑耗材
        4.2.1.3 主要儀器
        4.2.2 實驗方法
        4.2.2.1 構建Ⅱ型膠原誘導性DBA1 小鼠關節(jié)炎模型
        4.2.2.2 關節(jié)炎的評分
        4.2.2.3 病理組織學分析
        4.2.2.4 小鼠CT掃描骨骼的變化
        4.2.2.5 小鼠糞便樣本收集
        4.2.2.6 糞便DNA提取方法同2.2.4.3
        4.2.2.7 PCR產(chǎn)物擴增
        4.2.2.8 ELISA法檢測小鼠血清中IL-17、IL-6、IL-1α的水平
    4.3 結果
        4.3.1 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小鼠誘導成功
        4.3.2 16SrRNA V1-V2 區(qū)測序分析整體微生物組變化
        4.3.3 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小鼠腸道菌群β-多樣性差異
        4.3.4 通過Veen圖比較各組OTU分布差異
        4.3.5 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小鼠腸道菌群的門分類水平差異
        4.3.6 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小鼠的腸道菌群屬分類水平的差異
        4.3.7 各組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小鼠腸道菌群差異分析
        4.3.8 CT掃描顯示益生菌對CIA小鼠具有保護作用
        4.3.9 病理組織學分析益生菌制劑干預CIA小鼠結構
        4.3.10 益生菌制劑可調節(jié)炎性細胞因子水平
    4.4 討論
    4.5 結論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所取得的成果

(9)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義
    4 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
    5 概念界定
    6 技術路線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研究設計類型
    2 研究對象
    3 研究指標及測量工具
    4 資料收集
    5 統(tǒng)計分析
    6 質量控制
    7 倫理原則
研究結果
    1 預調查各量表信度檢驗
    2 RA 患者人口學資料及疾病資料
    3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現(xiàn)狀
    4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5 虛擬變量的賦值情況
    6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7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結構方程模型與中介作用分析
討論
    1 RA 患者人口學資料與疾病資料情況
    2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現(xiàn)狀分析
    3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4 RA 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5 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在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6 建議
研究結論
創(chuàng)新點
局限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知情同意書
綜述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生活質量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10)自噬相關基因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表達及臨床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綜述: 自噬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進展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四、類風濕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治療(論文參考文獻)

  • [1]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D]. 馬燕.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2021(10)
  • [2]郭立中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經(jīng)驗及扶陽通痹基本方的網(wǎng)絡藥理學研究[D]. 楊建萍.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3]獨活寄生湯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貧血患者臨床觀察[D]. 李燕.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4]歷節(jié)膠囊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D]. 馬鳳雪.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5]電針治療對早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D]. 曾闖. 重慶醫(yī)科大學, 2020(12)
  • [6]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探討范伏元教授辨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學術經(jīng)驗[D]. 周銘芳.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2020(03)
  • [7]基于《患者報告的臨床結局量表》對RA治療方案的評價研究[D]. 姜鳳玲.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20(09)
  • [8]類風濕關節(jié)炎微生物組與免疫機制的研究[D]. 趙燕. 山東師范大學, 2020(08)
  • [9]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自我管理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D]. 景夢雅.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10]自噬相關基因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表達及臨床意義[D]. 秦倩. 川北醫(yī)學院, 2020(04)

標簽:;  ;  ;  ;  ;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需要系統(tǒng)和正式的治療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