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癥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癥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一、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論文文獻綜述)

代國方[1](2018)在《通脈方對冠脈PCI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ISR的影響及機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觀察通脈方對冠脈PCI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ISR的臨床療效影響,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機制。方法第一部分臨床研究:把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別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60例,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方案治療,治療組病人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通脈方輔助治療,療程均為6個月,最后對兩組中醫(yī)癥候、心電圖、hs-CRP、IL-6、TNF-α、冠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等方面分別進行比較。第二部分基礎研究:將組織貼塊法培養(yǎng)的大鼠胸主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V 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共分四組,分別為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組、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組、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通脈方輔助治療組、健康對照組,用含有各組患者血清的培養(yǎng)液誘導VSMC增殖,然后用MTT比色法整體觀察各組VSMC增殖活性;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DAB顯色)觀察細胞胞漿α-肌動蛋白(α-actin)的表達;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各組TN F-α的表達。結果第一部分臨床研究結果:3例患者支架植入術后期間因不能堅持服用中藥而終止試驗,剩余117例觀察均貫穿整個試驗過程,最終結果如下:(1)中醫(yī)癥候療效:治療組57例,顯效32例,有效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98%;對照組60例,顯效22例,有效2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0.00%(P<0.05);(2)兩組治療前后心電圖變化比較:治療組57例,顯效33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9.47%;對照組60例,顯效22例,有效20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70.00%(P<0.05);(3)兩組治療前后血液中h s-CRP、TNF-α、IL-6水平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4)兩組冠脈造影再狹窄率比較:治療組植入支架總數(shù)108個,再狹窄2個,再狹窄率1.83%;對照組植入支架總數(shù)112個,再狹窄支架9個,再狹窄率8.03%。從兩組療效分析中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部分實驗研究結果:MTT比色法觀察各組VSMC的增殖活性: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各組細胞OD值增高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通脈方輔助治療組OD值降低與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證組、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P<0.05)。ELISA法檢測各組細胞上清液中的TNF-α的含量: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各組TNF-α的含量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通脈方輔助治療組與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證組、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P<0.05)。結論1、通脈方對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支架內再狹窄有一定預防作用,并較好地防治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絞痛復發(fā)。2、通脈方可顯著降低血液中hs-CRP、TNF-α、IL-6等細胞炎癥因子水平。3、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通脈方治療組與單純西醫(yī)治療組相比,對VSMC的增殖有更強的抑制作用,從而能更好的預防冠脈支架植入術后氣虛血瘀型病人支架內再狹窄。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辦公室[2](2013)在《我國16個重點病種的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論文統(tǒng)計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安海英[3](2011)在《黃麗娟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及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文中認為黃麗娟老師從醫(yī)40余年,不僅學術造詣精深,而且臨床經(jīng)驗十分豐富,學習和繼承這些學術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指導臨床實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揚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任務。1.黃麗娟老師學術淵源概述黃老師勤求古訓,十分重視對中醫(yī)經(jīng)典論著的研究,系統(tǒng)學習了《內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諸多醫(yī)書,打下了堅實的中醫(yī)理論基礎。中醫(y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重視后天脾胃等理論都對黃老師的學術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響。老師勤奮好學,先后師從王為蘭、吉良晨、方和謙、孫伯揚等名老中醫(yī),為日后學術思想的形成打下了深厚基礎。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將各位名家的理論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在繼承和研究前人學說的基礎上,在理論上、用藥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隨著臨床上冠心病介入術后或搭橋術后患者的逐年增多,近年來黃老師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上,提出氣陰兩虛,血脈瘀阻是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發(fā)病的重要病機,基本治則是補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脈。2.黃麗娟老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2.1黃麗娟老師學術思想概述2.1.1整體觀念黃麗娟老師秉承《內經(jīng)》整體觀的理論,不僅遵循人體臟腑之間相生相克、互為關聯(lián)的整體辨證關系,還從“天人合一”的理論出發(fā),堅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用藥原則。2.1.2五臟相關,重視臟腑辨證黃老師認為,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即五臟之間既有相互資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臟在生理上互相聯(lián)系,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因此,治療時,除對患病的本臟進行治療外,還應根據(jù)五臟間的生克乘侮規(guī)律,來調整五臟間的相互關系。2.1.3堅持辨證、辨病相結合黃老師認為,中醫(yī)診療疾病,既要辨病,又要辯證,要辨病、辨證相結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此外,衷中參西,既重視西醫(yī)診斷,又強調堅持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辨病辨證用藥,重視西醫(yī)藥理。2.1.4重視脾胃黃老師根據(jù)《黃帝內經(jīng)》中“脾胃為后天之本”這一理論,臨證時注重脾胃的調理,不僅從脾胃入手治療多種疾病,而且在治療任何一種疾病時都時刻注意顧護脾胃。2.1.5氣血論治,強調氣的作用老師臨床施治過程中十分重視從調理氣血著手治療疾病,常采用氣血雙調并治的方法,如益氣養(yǎng)血、行氣活血、益氣活血等。在堅持氣血同調的過程中,老師尤其重視氣的重要作用。2.2黃麗娟老師臨床經(jīng)驗總結2.2.1胸痹心痛病(冠心?。├蠋熣J為本病病機屬于本虛標實證?!氨咎摗奔扔行牡年?、陽、氣、血的虧虛,也有肝、腎、脾、肺的不足;“標實”主要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等。補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脈為基本治則。還應調治五臟,調理臟腑功能。2.2.2心衰?。ㄐ牧λソ撸├蠋熣J為心衰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陰虛、陽虛為主,標實以瘀血、水飲、痰濕居多,臨床表現(xiàn)多為虛實夾雜。心衰的病位在心,但在心衰發(fā)展過程中常會累及到肺、脾、腎,肝。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是心衰的基本治療大法之一。在補虛驅邪的同時,還應注意顧護陰津。另外,既要重視心衰共同的病機規(guī)律,又要重視原發(fā)心臟病自身的病機特點,注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2.2.3眩暈?。ǜ哐獕翰。├蠋熣J為本病病因多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內傷虛損等因素有關,因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氣機升降失常,風火內生,痰瘀交阻所致。病位在肝、腎,與心、脾有關,病性為本虛標實證,虛在肝、腎,實在風、火、痰、氣、瘀。臨床常見證型包括肝陽上亢證、痰濕中阻證、腎精不足證、肝氣郁結證,治療應根據(jù)病因病機,臟腑辨證,分型論治。2.2.4心悸病(心律失常)老師認為本病屬于本虛標實證,其虛在陰陽氣血之失調,其實與痰瘀、寒熱、七情有關。病位在心,與脾、肺、腎、肝均有著密切的關系,相互影響。治療多以生脈散為基本方,根據(jù)臟腑辨證,隨癥加減治之。治療上亦重視活血化瘀、注重安神。還要區(qū)分快速型和緩慢型心律失常,辨病用藥。2.2.5血濁病(高脂血癥)老師認為脾虛、痰濁、血瘀是血濁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其本在于脾虛,痰濁、血瘀為標。治療上以健脾利濕化濁、活血化瘀為主,以茯苓、白術、生薏米、澤瀉、萆薢、蒲黃、姜黃、大黃、馬齒莧等為基本方,隨癥加減,加上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均可以收到較滿意的降脂減肥作用。2.2.6消渴?。ㄌ悄虿。S老師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脾胃功能失常、瘀血內停也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治療上以養(yǎng)陰清熱、健脾祛濕、活血化瘀為主。2.2.7心肌病黃老師認為肥厚型心肌病的病機為正氣虧虛,痰濁、瘀血阻滯,治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之法。擴張型心肌病的病機為正氣虧虛,痰濁、瘀血阻滯,治療上當扶正祛邪,益氣扶正的治則要貫徹始終。2.2.8中風后遺癥黃老師認為本病多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為本,風痰和瘀血為標。因患者病久,所以側重在本虛。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氣養(yǎng)血、益腎、養(yǎng)肝、健脾為主,祛邪以活血化瘀、燥濕祛痰、熄風定痙為主。2.2.9更年期綜合征黃老師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腎之陰陽平衡失調,導致心、肝、脾諸臟功能失調。治療時,以補腎氣、調節(jié)腎之陰陽平衡為主,還要兼顧養(yǎng)心、疏肝、健脾,調整心、肝、脾功能。2.2.10運動神經(jīng)元病黃老師認為,本病的病機重點在肝、脾、腎虧虛,亦可因肺燥津傷、濕熱浸淫、虛風內動而致,并存在血脈不暢之病理因素。治療上扶正祛邪,重視益氣健脾和胃,滋養(yǎng)腎髓,還要兼顧痰濕、濕熱、瘀血、溫邪、積滯等的治療。3.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3.1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通過對黃老師辨證治療的107例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患者的六類常見中醫(yī)證候進行構成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最多見,其次為脾虛失運、痰瘀互結證,腎陽虛損、寒飲夾瘀證,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證,再次為心肺氣虛、心血瘀阻證,熱毒血瘀證。老師辨證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常用藥物主要包括益氣、養(yǎng)陰、溫陽、行氣、活血、安神、化濕、清熱、通腑、化痰等,常用治法為: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安神。用藥共113味,排在前15位的為:生黃芪、茯苓、太子參、白術、麥冬、五味子、百合、白芍、枳殼、佛手、丹參、郁金、元胡、雞血藤、酸棗仁。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組方: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證組方:逍遙散加減。脾虛失運、痰瘀互結證組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腎陽虛損、寒飲夾瘀證組方:真武湯加減。心肺氣虛、心血瘀阻證組方: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熱毒血瘀證組方:老師自擬方。3.2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目的:觀察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的中藥,療程6個月。觀察患者癥狀、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血脂的變化。結果:治療組患者胸痛、胸悶、氣短、乏力、口干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P<0.05),患者舌暗紅苔少的情況得到改善(P<0.05),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心絞痛療效及硝酸甘油停減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再狹窄的程度均沒有加重或出現(xiàn)新的再狹窄,有2例患者再狹窄的程度有所減輕。治療組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較療前明顯改善(P<0.05),在改善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血脂水平,對防治介入術后再狹窄有一定的作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影響人類健康和導致死亡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當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迅速發(fā)展,已成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療的重要手段。然而,冠脈支架置入后,仍然存在發(fā)生再狹窄的可能性,影響了介入治療的遠期療效。如何防治再狹窄等介入治療后的并發(fā)癥已成為當前心臟病學研究領域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1.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通過對黃老師辨證治療的107例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患者的六類常見中醫(yī)證候進行構成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最多見,其次為脾虛失運、痰瘀互結證,腎陽虛損、寒飲夾瘀證,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證,再次為心肺氣虛、心血瘀阻證,熱毒血瘀證。老師辨證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常用藥物主要包括益氣、養(yǎng)陰、溫陽、行氣、活血、安神、化濕、清熱、通腑、化痰等,常用治法為:益氣、養(yǎng)陰、行氣、活血、安神。用藥共113味,排在前15位的為:生黃芪、茯苓、太子參、白術、麥冬、五味子、百合、白芍、枳殼、佛手、丹參、郁金、元胡、雞血藤、酸棗仁。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組方: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證組方:逍遙散加減。脾虛失運、痰瘀互結證組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腎陽虛損、寒飲夾瘀證組方:真武湯加減。心肺氣虛、心血瘀阻證組方: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熱毒血瘀證組方:老師自擬方。2.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目的:觀察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的中藥,療程6個月。觀察患者癥狀、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血脂等的變化。結果:治療組患者胸痛、胸悶、氣短、乏力、口干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P<0.05),患者舌暗紅苔少的情況亦得到改善(P<0.05),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心絞痛療效及硝酸甘油停減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CTA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再狹窄的程度均沒有加重或出現(xiàn)新的再狹窄,有2例患者再狹窄的程度有所減輕。治療組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較療前明顯改善(P<0.05),在改善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血脂水平,對防治介入術后再狹窄有一定的作用。

高琳[4](2011)在《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及生活質量特點研究》文中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現(xiàn)代社會主要致死、致殘病因,而高血壓病與血脂異常是公認的兩大可控制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這兩種危險因素往往合并存在。目前我國≥18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全國患病人數(shù)超過1.6億,其中50%伴有血脂異常。我國成人血脂異?;疾÷蕿?8.6%,估計全國血脂異常現(xiàn)患人數(shù)亦超過1.6億。高血壓病與血脂異常相互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因此,在降壓的同時控制血脂對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既往研究對高血壓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較為一致的認識是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痰濕壅盛、氣陰兩虛等。但近10余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血瘀證與高血壓的重要關系,隨著臨床與基礎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血瘀證不僅是高血壓病主要的證型,更是高血壓病重要病理機制之一,存在于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是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參以活血化瘀法治療高血壓病,對于降低血壓、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均有較好的療效?,F(xiàn)代中醫(yī)學者認為,血脂異常屬“痰濁”、“血瘀”范疇,中醫(yī)證型多為痰瘀互阻,脾腎兩虛,氣滯血瘀,痰濕痹阻,陰虛陽亢等。有關血脂異常血瘀證的研究表明,血瘀是血脂異常重要的病理機制之一,且其多與痰濁、氣滯、氣虛、脾腎虧虛、陰虛相兼存在?;钛鲋委熢诮档脱?、改善癥狀方面已取得一定療效,部分單味活血藥亦被證實有較好的降脂效果?,F(xiàn)有研究表明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的合并存在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增加3~4倍。而目前關于高血壓病合并血脂異常的中醫(yī)病機、證候、治療研究較少,有關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的研究則更為少見。本課題正是在導師既往研究基礎上以臨床調查的方式,重點探討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哐鲎C證候特點以及與非血瘀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差異。主要從不同年齡階段、病程長短、不同高血壓危險分層、不同血脂異常危險分層、不同中醫(yī)證型等方面分析,希冀為臨床研究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1.目的以臨床調查方式,探討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哐鲎C的臨床證候特點,闡明其分布規(guī)律:探討高血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與非血瘀證患者生活質量差異;為臨床研究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進一步開拓思路,擴展研究方法。2.方法通過調查表詢問與查體、輔助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入選年齡在18-75歲之間高血壓病伴有血脂異?;颊?辨證屬肝陽上亢、肝腎陰虛、肝風痰濁、脾腎兩虛四證之一,或兼有血瘀證的患者;病例來源于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綜合科住院及門診患者,排除雖有高血壓病史,近3個月未服藥而血壓正常者:心、腦、肝、腎、內分泌等病變在前,高血壓在后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智能障礙或精神行為異常不能配合調者;繼發(fā)性高血壓、血脂異常者及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予以排除。對于納入后發(fā)現(xiàn)不符合納入標準及病例調查表空缺內容>20%者予以剔除。高血壓病診斷、分級及危險分層標準:執(zhí)行《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版)》制定的標準。血瘀證診斷標準:參照1986年全國血瘀證診斷標準及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血脂異常診斷及分層標準:參照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考方藥中等主編《實用中醫(yī)內科學》及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杜氏高血壓生活質量量表評估、臨床查體、輔助檢查等相結合方式對納入患者進行臨床調查。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程、服藥史、家族史、合并癥等一般情況,眩暈、眼花、頭痛、項強、胸悶等20余個癥狀,量表53個條目,認知能力測試及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進行血壓、身高、體重、四肢、心、肺等體格檢查,以及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腦血管超聲、血脂四項水平、血糖、眼底、心電圖、心臟超聲、腦CT等理化檢查。填寫統(tǒng)一的病例調查表。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兩組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對于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相應采用兩個或多個樣本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管理及統(tǒng)計分析。3.結果3.1一般情況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共30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參與了本項調查研究,患者全部來自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綜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門診患者147例(49%),住院患者153例(51%);男性120例(40%)女性180例(60%);高血壓病家族史陽性者188例(62.67%),陰性者112例(40.67%);血瘀證218例(72.67%),非血瘀證82例(27.33%);肝陽上亢證39例,占13.00%;肝腎陰虛證76例,占25.33%;肝風痰濁證114例,占38.00%;脾腎兩虛71例,占23.67%。3.2高血壓病血瘀證證候特點根據(jù)文獻研究總結出以下三點:第一,高血壓病血瘀證的主證(常見證)為頭痛、項強、肢麻、口唇紫暗、舌質暗紅、脈澀,次證(兼證)為胸悶、胸痛、心悸、半身不遂、目眶發(fā)暗。第二,高血壓病血瘀證證候變化,有規(guī)可循。年齡小、病程短、高血壓危險分層低的血瘀證患者大多僅表現(xiàn)為血瘀證主證,而無兼證。隨著年齡增大,病程延長、危險分層增高,血瘀證患者不僅有血瘀證主證表現(xiàn),亦可出現(xiàn)血瘀證兼證,而血瘀證兼證如胸悶、胸痛、心悸、半身不遂、手掌暗紅等是高血壓病發(fā)展到后期并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腦梗塞等疾病時才出現(xiàn)的,所以是血瘀重證的表現(xiàn)。第三,肝陽上亢血瘀、肝腎陰虛血瘀為血瘀證輕癥,血瘀證相關癥狀體征較少,肝風痰濁血瘀并發(fā)腦血管疾病如腦梗塞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可見半身不遂體征;氣陰兩虛血瘀并發(f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可見胸悶、胸痛癥狀,故痰濁血瘀、氣虛血瘀為血瘀證重證。3.3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特點文獻研究指出血脂異常血瘀證多與痰濁、氣滯、氣虛、脾腎虧虛、陰虛等相兼存在,癥狀體征特點為頭痛,頭昏,胸悶,胸痛,心悸,肢麻沉重,胸脅脹悶,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3.4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特點3.4.1癥狀特點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比非血瘀證患者頭痛、頭昏、項強、胸悶、憋氣、胸痛、心悸、肢麻癥狀出現(xiàn)頻率高,程度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將其歸納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的癥狀特點。其中頭痛、胸悶出現(xiàn)頻率最高,為其最主要的癥狀。與高血壓病血瘀證及血脂異常血瘀證相比,二者同時存在時血瘀證的癥狀更多,程度更重。3.4.2體征特點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比非血瘀證患者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面色黯黑、口唇紫暗、目眶發(fā)暗、手掌暗紅、舌質暗紅、脈澀等體征出現(xiàn)頻率高,程度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將其歸納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的體征特點,其中舌質暗紅、口唇紫暗、目眶發(fā)暗、脈澀發(fā)生頻率較高,為最主要體征,相比高血壓病血瘀證及血脂異常血瘀證,其體征更多,程度更重。3.4.3輔助檢查特點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較非血瘀證患者心電圖、心臟超聲、尿常規(guī)、血肌酐、頭顱CT、腦血管超聲異常發(fā)生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心電圖ST-T改變,心臟超聲左室肥厚,尿常規(guī)尿蛋白陽性,血肌酐升高、頭顱CT示腦梗塞(包括腔隙性腦梗塞)或腦出血、腦血管超聲示腦動脈硬化。3.4.4年齡特點不同年齡階段血瘀證分布及嚴重程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均為老年組>中、青年組。兩組血瘀證患者的血瘀相關癥狀、體征相比較,胸悶、憋氣、胸痛、心悸、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面色黯黑、目眶發(fā)暗等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老年組>中、青年組。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吣挲g越大、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程度越重,血瘀相關癥狀、體征越多。3.4.5病程特點不同病程階段血瘀證的分布及嚴重程度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均為10年以上(含10年)組>10年以下組。兩組血瘀證患者血瘀相關癥狀、體征相比較,胸悶、憋氣、胸痛、心悸、口唇發(fā)紫和舌質暗紅、脈澀等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病程在10年以上(含10年)組>病程在10以內組。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患者病程越長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越嚴重,血瘀相關癥狀、體征越多。3.4.6高血壓危險分層特點不同高血壓危險分層血瘀證分布及嚴重程度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均為很高危組>高、中危組。兩組血瘀證患者的血瘀相關癥狀、體征相比較胸悶、憋氣、胸痛、心悸、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唇紫暗、目眶發(fā)暗、面色黯黑、手掌暗紅、舌質暗紅、脈澀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很高危組>高、中危組。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吒哐獕何kU分層越高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程度越嚴重,血瘀相關癥狀、體征越多。3.4.7血脂異常危險分層特點不同血脂異常危險分層血瘀證分布及嚴重程度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均為高危組>中、低危組。兩組血瘀證患者的血瘀相關癥狀、體征相比較患者頭痛、頭昏、項強、胸悶、胸痛、憋氣、心悸、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唇紫暗、目眶發(fā)暗、手掌暗紅、舌質暗紅、脈澀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高危組>中、低危組。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患者高血壓危險分層越高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程度越重,血瘀相關癥狀、體征越多。3.4.8血脂水平特點不同TC、LDL水平血瘀證分布及嚴重程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C水平升高組>TC水平合適及邊緣升高組,LDL水平升高組>LDL水平合適及邊緣升高組。不同TG及HDL水平血瘀證分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逿C、LDL水平越高,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程度越重。3.4.9中醫(yī)證型(血瘀證與其他中醫(yī)證型相兼)的特點不同中醫(yī)證型與血瘀證相兼情況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脾腎兩虛>肝風痰濁>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四組證型兼有血瘀時患者在頭痛、胸痛、心悸、肢麻、半身不遂、面色黯黑、口唇紫暗、手掌暗紅、舌質暗紅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肝陽上亢血瘀組的頭痛癥狀大于其他三組,在胸悶、心悸、半身不遂癥狀小于其他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頭痛可能為肝陽上亢血瘀證的主要癥狀,而胸悶、心悸、半身不遂癥狀發(fā)生率低,考慮本證型患者多為1、2級高血壓,危險分層多為中低危,無并發(fā)癥。脾腎兩虛血瘀組無論在胸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唇發(fā)紫、目眶發(fā)暗、舌質暗紅較另外3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脾腎兩虛血瘀組血瘀癥狀、體征最多??紤]此型患者多見于高血壓病3級,很高危組,并發(fā)癥較多。肝腎陰虛血瘀及肝風痰濁血瘀在各個癥狀、體征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四組證型血瘀程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脾腎兩虛血瘀組>肝腎陰虛血瘀組>肝風痰濁血瘀組>肝陽上亢血瘀組,其中脾腎兩虛血瘀組與其他三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肝陽上亢血瘀組小于其他三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脾腎兩虛血瘀組血瘀程度最重,肝陽上亢血瘀組血瘀程度最輕。3.5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血瘀證與非血瘀證患者在生活質量量表總積分以及生理癥狀、軀體癥狀、性功能失調、生氣或活力、睡眠狀況、工作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以上幾個方面血瘀組積分顯著降低,提示血瘀組生活質量比非血瘀組下降更明顯。3.5.1血瘀嚴重程度與生活質量按血瘀證積分不同分組,總體生活質量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呈現(xiàn)20分以上組<10-20分組<10分以下組;無論生活質量量表總積分、日常生活能力還是認知能力方面,3組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血瘀程度越重,生活質量越差。3.5.2不同高血壓危險分層與生活質量不同高血壓病危險分層總體生活質量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呈現(xiàn)很高危組<高、中危組;無論在生活質量量表總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三方面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高血壓病危險分層越高,生活質量越差。3.5.3不同血脂異常危險分層與生活質量不同血脂異常危險分層總體生活質量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呈現(xiàn)高危組<中、低危組;其中在生活質量量表總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方面兩組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血脂異常危險分層越高,生活質量越差。3.5.4不同中醫(yī)證型與血瘀證相兼與生活質量四個證型的總體生活質量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呈現(xiàn)脾腎兩虛血瘀組<肝腎陰虛血瘀組<肝風痰濁血瘀組<肝陽上亢血瘀組;無論在生活質量量表總積分、日常生活能力與認知能力三方面四個證型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尤其脾腎兩虛血瘀組,與各組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提示脾腎兩虛血瘀組患者生活質量最差。3.6總結3.6.1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癥狀、體征特點是頭痛、頭昏、項強、胸悶、憋氣、胸痛、心悸、肢麻等癥狀及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目眶發(fā)暗、口唇紫暗、面色黯黑、手掌暗紅、舌質暗紅、脈澀等體征,其中頭痛、胸悶、舌質暗紅、口唇紫暗、目眶發(fā)暗、脈澀為最主要癥狀、體征。第二,年齡越大、病程越長、高血壓病及血脂異常危險分層越高,血瘀證發(fā)生率越高,血瘀程度越重,血瘀證相關癥狀、體征越多。第三,不同中醫(yī)證型中脾腎兩虛者血瘀證發(fā)生率最高,脾腎兩虛血瘀組血瘀程度最重、血瘀證相關癥狀、體征最多,肝陽上亢血瘀組則反之。3.6.2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血瘀證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生活質量較非血瘀證患者生活質量顯著下降,隨著血瘀越嚴重,生活質量越差;高血壓病、血脂異常危險分層越高,生活質量越差。四個證型中脾腎兩虛血瘀組生活質量最差,與血瘀證的證候調查結果脾腎兩虛患者最容易合并血瘀證,且血瘀程度最重相吻合。4.結論本次調查與既往研究比較其血瘀證相關癥狀、體征數(shù)目更多,無論是在不同的年齡、病程、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危險分層,血瘀程度均較重。另外,本次調查300例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咧醒鲎C所占比例為72.7%,與既往調查的高血壓病患者血瘀證所占比例62.7%相比,血瘀發(fā)生率明顯增高,血瘀證發(fā)生的更早,血瘀相關癥狀、體征評分更高,生活質量評分更低??梢哉f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咻^高血壓病患者血瘀證發(fā)生更早,發(fā)生率更高,血瘀程度更重,生活質量更差。本研究結果對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的辨證論治有著積極的意義,提示我們對于高血壓病伴血脂異?;颊吒鼞霸玳_始活血化瘀治療,這對于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更為重要?;钛鰹槲覀冎委煾哐獕翰『喜⒀惓M貙捔怂悸?。血瘀證作為高血壓病和血脂異常共同的病理機制,貫穿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血瘀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為下一步的臨床治療研究活血化瘀在降壓的同時降低血脂水平,從而改善癥狀、改善預后、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既往研究已證實活血化瘀藥物,能夠降低血壓,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癥狀,在高血壓早期微血管病變時即加以干預,??筛纳祁A后。而對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已經(jīng)發(fā)生,靶器官損害已經(jīng)形成者,加用活血化瘀藥物,能夠延緩病情發(fā)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樣有研究證實,活血化瘀中藥改善微循環(huán)和血液流變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促進體內脂質的排泄,減少內源性脂質的合成,調節(jié)脂質的代謝,從而促使血脂恢復到正常水平。部分單味活血藥已被證實既有降壓作用,又有降脂作用,如丹參: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含有丹參酮、陰丹參酮、異丹參酮等成分,其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廣泛的作用,它同時具有降壓調節(jié)血脂,保護血管內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是一味全面的心血管保護藥物。當歸:其所含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環(huán),降低血壓,且有一定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對腦缺氧、高脂血癥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還可抑制肝合成膽固醇。三七:其主要成分為三七皂苷,有顯著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使全血粘度下降。臨床報道以三七粉內服,治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癥、高血壓病、腦卒中后遺癥均有效。既往研究及本研究為我們帶來啟示:對于高血壓病伴有血脂異常而血壓水平、血脂危險等級不高,尚不需要西藥降壓調脂治療的患者,或拒絕西藥,懼怕西藥副作用的患者,及早給予活血化瘀治療應是較為理想的選擇,不僅可以達到控制血壓血脂的目的,還可以減輕患者經(jīng)濟壓力,提高患者依從性。而對于已服用西藥降壓降脂的患者加上活血化瘀治療可以協(xié)助降壓、降脂達標,減少西藥用量,更能改善癥狀、預后及生活質量。所以,在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的治療當中,更應重視活血化瘀法的應用,且應貫穿始終。

馬雪玲[5](2010)在《從氣血水理論探討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發(fā)性膜性腎病(IMN),是我國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之一,同時也是成人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本病自然病程波動,預后影響因素較多,盡管在腎小球疾病的研究中,對IMN治療的研究是最集中的,國內外專家對不同風險IMN患者的治療達成一定的共識,但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目前尚無療效確切而滿意的治療方案。因此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治療時機的把握以及治療風險的評估,始終是臨床醫(yī)師深感困惑的問題。中醫(yī)藥治療膜性腎病有著較好的療效,尤其在減少復發(fā)、減輕臨床癥狀以及減低西藥的毒副作用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著辨證分型繁雜而不統(tǒng)一,臨證參照困難等問題。導師在中醫(yī)經(jīng)典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中醫(yī)治療IMN的經(jīng)驗,結合臨床實踐,從氣血水理論進行論治,化繁為簡,認為氣虛血瘀水停是其基本病機特點,初步形成了以益氣活血利水為法的治療思路,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目的:回顧性分析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IMN的臨床療效,從氣血水理論初步探討IMN的中醫(yī)基本病機,為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IMN提供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思路。方法:1.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研究方法:觀察55例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侯積分、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及腎功能的變化,評價療效。2.分層分析:依據(jù)24小時尿蛋白定量水平分層后,采用組間對照的研究方法,觀察中藥組與中藥加用免疫調節(jié)治療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侯積分、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及腎功能的變化。結果:1.55例IMN患者療效評價:①綜合療效:治療6個月、12個月以及24個月以上總有效率分別為51.5%,73.1%和87.5%。其中24個月以上臨床痊愈率為62.5%。高于文獻報道的自發(fā)緩解率14%-56%。②中醫(yī)證侯療效:治療6個月、12個月以及24個月以上總有效率分別為72.7%,84.6%和95.8%。③24小時尿蛋白定量療效:治療6個月、12個月以及24個月以上,總有效率分別為54.5%,76.9%和91.7%。④主要中醫(yī)癥狀改善較為明顯者有水腫、乏力、納呆、自汗、腰膝酸軟等,其中療程12個月以上總體癥狀改善更為明顯,超過50%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2.分層比較結果:依據(jù)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分層:①蛋白定量<3.5g患者:中藥組17例,中藥加免疫調節(jié)治療組8例。兩組中醫(yī)證侯療效分析:總有效率前者為94.1%,后者為87.5%;24hUpro療效,前者為88.2%,后者為87.5%。②蛋白定量3.5g-6g患者:中藥組8例,中藥加免疫調節(jié)治療組14例。兩組中醫(yī)證侯療效分析:總有效率前者為87.5%,后者為87.5%;24hUpro療效,前者為75%,后者為78.6%。不論是24hUpro<3.5g/d,還是24hUpro在3.5-6g/d的患者,兩種治療方案療效無差異(P>0.05)。尿蛋白定量>6g患者僅有7例,中藥組僅有1例,未進行組間比較。結論:1.從氣血水理論探討IMN的中醫(yī)基本病機,氣虛血瘀水停是其基本的病機特點。2.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IMN具有較好的療效,并且隨著療程的增加,有效率及完全緩解率逐漸升高,短期內在改善臨床癥狀以及升高血漿白蛋白水平上療效顯著。3.本研究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6g的患者中藥組及中藥加用免疫調節(jié)治療組,療效比較無差異,對于中低?;颊呤欠駪摲e極加用免疫調節(jié)治療,提出思考,是否可予中藥治療,并適當延長觀察時間至1年,有待進一步擴大病例數(shù),開展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臨床依據(jù)。

韋芳寧[6](2010)在《益氣活血中藥治療慢性腎衰的機理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腎衰竭(CRF)為內科常見病之一,是各種腎臟疾病導致腎功能漸進性不可逆性減退,直至功能喪失所出的一系列癥狀和代謝紊亂所組成的臨床綜合征,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西醫(yī)非透析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慢性腎衰癥狀和延緩病程進展,主要措施包括消除CRF進展的可逆因素;治療原發(fā)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腎病等;抗感染,水電解質平衡等;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加必需氨基酸或酮酸;保護腎臟功能、減輕蛋白尿的血管緊張素Ⅱ酶轉化酶抑制劑的應用;調節(jié)脂質代謝和改善腎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狀態(tài)。中醫(yī)中藥治療慢性腎衰以中藥的單味藥、單方、復方制劑及綜合療法,通過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途徑綜合治療措施而達到緩解慢性腎衰癥狀,保護腎功能,延緩病程進展的目的。多年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表明,慢性腎衰的治療,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治療,特別是中藥介入治療后,在緩解慢性腎功能衰竭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延緩早中期腎功能進展、推遲進入透析和腎移植時間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療效,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質量。益氣活血中藥三芪口服液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以及改善慢性腎衰的癥狀,延緩慢性腎衰的病程進展,保護腎功能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本研究從細胞黏附因子、炎癥因子、細胞凋亡和T淋巴細胞亞群上,多角度、多靶點研究三芪口服液的影響,旨在探討中藥介入慢性腎衰治療的腎功能保護作用以及三芪口服液保護腎功能的作用機理。目的通過臨床和實驗研究觀察益氣活血中藥三芪口服液對慢性腎衰病人及對5/6腎切除慢性腎衰大鼠模型腎臟病理形態(tài)和功能的保護作用,從分子生物學、細胞凋亡以及淋巴細胞免疫方面,探討益氣活血中藥三芪口服液延緩CRF進展的機理。方法臨床研究:選擇納入標準的病例95例,分為3組,三芪口服液組34例,尿毒清組30例,三芪口服液+尿毒清組31例,每組患者均按就診順序隨機進入治療組及對照組。12周后觀察慢性腎衰的癥狀積分、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計數(shù)、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血鉀、血小板膜α顆粒蛋白(PS)的變化。實驗研究:選用SPF雄性SD大鼠102只。使用隨機軟件包PEMS3.1產(chǎn)生隨機數(shù)字,按隨機數(shù)字大小排序,等分為6組,每組17只,造模過程死亡24只,實際78只,空白組13只,模型對照組13只、三芪口服液高劑量組(TMH組)13只、三芪口服液中劑量組(TMM組)13只,三芪口服液低劑量組(TML組)13只、包醛氧淀粉組13只。建立大鼠5/6腎切除慢性腎衰的模型,造模成功后用三芪口服液口服進行干預治療,12周后分別觀察各組大鼠一般情況、腎功能、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計數(shù)和血小板膜α顆粒蛋白的變化,以及光鏡下腎小球組織的改變,細胞凋亡的分析,TNF-α、TGFβ1、PGDFBB以及CD4、CD8和CD68的變化。結果臨床實驗研究方面:治療前后三芪口服液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三芪口服液有改善慢性腎衰癥狀的作用。提示三芪口服液與尿毒清合用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96.8%。三芪口服液能降低血尿素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可以下調PS的表達。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诜慰诜?患者依從性較好,未發(fā)生出血及不良事件?;A實驗研究:血生化方面,三芪口服液各劑量組均可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尿素和血肌酐水平,中劑量可以提高造模大鼠的血紅蛋白壓積,高、中劑量可以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小板,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胞黏附因子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劑量可以下調PS的表達。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殘腎病理組織學方面,三芪口服液可以使增大的腎小球面積明顯縮小,可以減輕腎小管損傷程度。與包醛氧淀粉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胞因子研究方面,經(jīng)三芪口服液治療后,無論高、中、低劑量組,大鼠血清TNF-α、FPDGBB以及殘腎組織的TGFβ1、FPDGBB水平均明顯降低,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細胞凋亡方面,經(jīng)三芪口服液治療后,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細胞凋亡率明顯降低,與包醛氧淀粉酶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淋巴細胞免疫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劑量組可以顯著上調CD4水平,使CD4/CD8比值明顯上升,CD68水平下調,與包醛氧淀粉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三芪口服液能改善慢性腎衰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2.三芪口服液能提高慢性腎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3.三芪口服液能夠通過下調慢性腎衰患者血漿PS的表達,改善患者的瘀血狀態(tài),從而改善患者腎小球微循環(huán),此可能是保護腎功能的機制之一。4.三芪口服液能夠降低5/6腎切除CRF模型大鼠的Scr水平,提高紅細胞壓積,改善機體整體狀態(tài)。5.三芪口服液能減輕5/6腎切除大鼠的腎臟病理損害,使增大的腎小球面積明顯減小,腎小管損傷程度明顯減輕,對殘腎組織的形態(tài)有保護作用,此可能是保護腎功能的作用機制之一。6.三芪口服液能抑制TNF-α、PDGFBB和TGFβ1的表達,減少腎小管損害,減少細胞增生,以此達到保護腎功能的目的。7.腎臟實質細胞的凋亡參與腎臟疾病的進展過程,可能是促進慢性腎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三芪口服液能使5/6腎切除CRF模型大鼠凋亡細胞明顯減少,從而抑制細胞凋亡參與的腎臟損傷,延緩慢性腎衰的進展。8.三芪口服液保護腎功能的機制可能與調整CD4和CD8的比例失調,調整異常的機體免疫紊亂和狀態(tài),減少了各種免疫受損的誘因有關,可能是其延緩CRF進展的機制之一。

楊雨[7](2008)在《復方降脂微丸的研制》文中提出本論文針對心安寧片和心安寧膠囊降血脂藥效物質基礎不明確、服用劑量大等不足,按照中藥現(xiàn)代化的思路,以降血脂藥效為指標,篩選出心安寧復方的降血脂有效部位,運用現(xiàn)代制劑手段研制開發(fā)出藥效優(yōu)于原劑型的新型制劑——復方降脂微丸。系統(tǒng)研究了復方降脂微丸的制備工藝、質量標準,并對制劑的穩(wěn)定性、藥效學和降血脂主要藥效成分的藥代動力學進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和結論如下:1、以降血脂藥效為指標,篩選出心安寧復方降血脂有效部位為葛根、山楂總黃酮和山楂總三萜酸,制何首烏二苯乙烯苷類成分。采用現(xiàn)代分離純化技術對降血脂有效部位進行了純化,純化后葛根、山楂降血脂有效部位總黃酮含量不低于50%,其中葛根素含量不低于7%;制何首烏降血脂有效部位二苯乙烯苷(即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不低于50%。2、從藥劑學角度出發(fā),研究了復方降脂微丸的制備工藝。采用擠出滾圓法制備微丸,微丸載藥量25%,微晶纖維素與乳糖比例為65%:10%,以50%乙醇作為潤濕劑,每40g處方用量19mL;優(yōu)選了最佳制備工藝為:擠出速度25Hz,滾圓速度40Hz,滾圓時間7min。所得微丸圓整度好,收率高。3、對復方降脂微丸進行了多指標成分控制的質量標準研究。采用薄層色譜法對制劑中葛根、山楂、制何首烏進行定性鑒別;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制劑主要藥效成分葛根素和二苯乙烯苷進行定量分析;規(guī)定制劑中葛根素不得低于1.5%,二苯乙烯苷不得低于2.2%;研究了制劑的粉體學性質和體外溶出度,結果表明,復方降脂微丸圓整度和流動性均較好,堆密度適宜,制劑主要藥效成分在30min左右基本溶出。4、對復方降脂微丸進行了初步穩(wěn)定性研究。結果表明,高溫、高濕度條件對制劑外觀略有影響;在強光照射條件下,制劑中二苯乙烯苷含量會略有下降;在加速試驗條件下,制劑較為穩(wěn)定,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制劑應避光密閉保存,并置于陰涼干燥處。5、對復方降脂微丸進行了初步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復方降脂微丸具有良好的降血脂藥效,其降血脂作用優(yōu)于原心安寧膠囊。6、對降血脂主要藥效成分葛根素和二苯乙烯苷的藥代動力學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大鼠口服二苯乙烯苷后在胃腸道吸收不規(guī)律,不符合房室模型;大鼠口服葛根素后在胃腸道吸收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藥效成分大鼠在體腸灌流實驗結果表明,葛根素在整個腸道均有一定吸收,其中在回腸內相對吸收較好,各腸段的吸收率依次為:回腸>結腸>空腸>十二指腸;但二苯乙烯苷在37℃的Kreb-ringer’s營養(yǎng)液中不穩(wěn)定。

江濤濤[8](2006)在《復方降脂滴丸的研制》文中研究說明本論文系統(tǒng)地研究了復方降脂滴丸的制備工藝、質量標準、初步穩(wěn)定性及初步藥效學。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如下:1、根據(jù)處方功能主治和方中各藥物所含主要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設計了提取純化工藝路線。①采用正交試驗優(yōu)選了提取制首烏有效部位群的最優(yōu)參數(shù),以二苯乙烯苷(即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得率為指標,確定最佳提取工藝為60%乙醇,8倍生藥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60min。②以二苯乙烯苷的吸附量為指標優(yōu)選了大孔樹脂吸附純化制首烏有效部位群的最優(yōu)參數(shù),確定最佳純化工藝為:上柱液濃度為0.13g生藥/mL,流速1.0mL/min,pH=8.0;最佳洗脫工藝為:30%乙醇13倍柱體積(BV)洗脫和50%乙醇10倍柱體積(BV)洗脫。樹脂的吸附量為39.66mg/g濕樹脂,洗脫率為80.47%。純化后獲得的制首烏有效部位群中二苯乙烯苷的純度超過50%,收率為76%,該工藝可作為工業(yè)大生產(chǎn)放大參考。2、系統(tǒng)的研究了滴丸的制劑成型工藝。確定了制劑處方為:中間體:輔料=1:3;其中輔料為PEG4000:PEG6000=7:3。優(yōu)選了最佳滴制條件為:滴距5cm,冰水浴冷凝,熔融溫度85~90℃。所得滴丸圓整度、硬度均較好。3、研究了復方降脂滴丸的質量標準。對制劑中葛根、山楂、制首烏采用薄層色譜法進行定性分析;對其主要藥效成分葛根素和二苯乙烯菅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定量分析;每粒滴丸中含葛根素不得低于0.8%,含二苯乙烯苷不得低于1.8%。4、對復方降脂滴丸進行初步穩(wěn)定性考察研究。通過影響因素試驗,加速實驗,對制劑外觀、含量和溶出時間進行考察。結果表明,溫度、濕度對制劑外觀影響較大,因此制劑應密封,置陰涼干燥處貯藏。5、對復方降脂滴丸進行了初步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復方降脂滴丸有較好的降血脂作用。

詹華奎[9](2005)在《通心絡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研究》文中認為本文觀察了通心絡膠囊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療效,并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通心絡膠囊治療后,慢性腎炎患者中醫(yī)主要癥狀如水腫、神疲乏力、腰脊酸痛、面色晦暗減輕或消失;尿蛋白、尿紅細胞減少;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數(shù)量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陽性轉陰;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B、脂蛋白(a)降低;血肌酐、尿素氮降低;免疫球蛋白IgG上升。提示通心絡膠囊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癥狀,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降低血脂,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的作用;臨床綜合有效率83.3%,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文章最后對通心絡膠囊治療慢性腎炎的可能療效機制進行了探討。

鄭毓桂,姜浩[10](2004)在《中醫(yī)藥治療高脂血癥的概況》文中研究表明

二、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1)通脈方對冠脈PCI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ISR的影響及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索引
引言
第一部分 臨床觀察
    1 對象與方法
    2 結果
第二部分 中藥治療冠心病PCI術后的基礎研究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VSMC的鑒定
    4 四唑鹽MTT比色試驗
    5 ELISA檢測各組細胞上清液中的TNF-α的含量
    6 結果
第三部分 討論
結論
不足和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綜述 中西醫(yī)防治冠心病PCI術后ISR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發(fā)表主要學術論文

(3)黃麗娟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及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Abstract
二、黃麗娟老師學術淵源概述
    (一) 勤求古訓
    (二) 博采眾家
    (三) 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三、黃麗娟老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
    (一) 黃麗娟老師學術思想概述
        1. 整體觀念
        2. 五臟相關,重視臟腑辨證
        3. 辨病辨證論治
        4. 重視脾胃
        5. 氣血論治,強調氣的作用
    (二) 黃麗娟老師臨床經(jīng)驗總結
        1. 胸痹心痛病(冠心病)
        2. 心衰病(心力衰竭)
        3. 眩暈病(高血壓病)
        4. 心悸病(心律失常)
        5. 血濁病(高脂血癥)
        6. 消渴病(糖尿病)
        7. 心肌病
        8. 中風后遺癥
        9. 更年期綜合征
        10.運動神經(jīng)元病
四、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英文縮略語
    (四) 前言
    (五) 文獻綜述
        1. 古代文獻研究
        2. 現(xiàn)代文獻研究
        3. 冠心病介入治療研究概況
    (六) 臨床資料與方法
        1. 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
        2.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
    (七) 結果
        1. 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
        2.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
    (八) 討論
        1. 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
        2.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
        3. 創(chuàng)新點
    (九) 結論
        1. 黃麗娟老師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
        2.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法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
    (十) 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4)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及生活質量特點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綜述一 從血瘀論治高血壓病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綜述二 從血瘀論治血脂異常的研究
        參考文獻
    綜述三 高血壓病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研究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二部分 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及生活質量調查
    目的
    方法
    結果
    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簡歷
附錄

(5)從氣血水理論探討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綜述一、西醫(yī)研究進展
    綜述二、中醫(yī)研究進展
    綜述三:益氣活血中藥的現(xiàn)代研究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3 研究結果
討論
    1 臨床研究討論
    2 理論探討
        2.1 理論探討一:從氣血水理論探討IMN的中醫(yī)基本病機特點
        2.2 理論探討二:益氣活血利水治則的確立及組方用藥分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附錄

(6)益氣活血中藥治療慢性腎衰的機理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慢性腎衰溯源——歷代醫(yī)家對慢性腎衰的認識
        (一) 古代醫(yī)家對慢性腎衰病名的共識
        (二) 古代醫(yī)家對慢性腎衰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近代醫(yī)家對慢性腎衰治則的認識
        (四) 中醫(yī)藥治療近況
    二、現(xiàn)代醫(yī)學對慢性腎衰的認識
        (一) 西醫(yī)研究進展
        (二) 瘀血與CRF
        (三) 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PS)與慢性腎衰
        (四) TNF-α、TGFβ1、PDGFBB與慢性腎衰
        (五) 細胞凋亡與慢性腎衰
        (六) CD4、CD8、CD68與慢性腎衰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一、研究對象
    二、結果
    三、討論
第三部分 實驗研究
    實驗一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功能的保護作用
        一、實驗材料
        二、實驗方法
        三、實驗結果
    實驗二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腎臟病理形態(tài)與肌酐的關系
        一、實驗材料
        二、實驗方法
        三、實驗結果
    實驗三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TNF、TGF、PGDF的影響
        一、大鼠血清TNF—α、PGDFBB含量檢測
        二、三芪口服液對大鼠殘腎組織TGFβ1、PDGFmRNA表達的影響
    實驗四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細胞凋亡的影響
        一、實驗材料
        二、實驗方法
        三、實驗結果
    實驗五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組織中CD4、CD8、CD68抗體的表達
        一、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組織中CD4抗體的表達
        二、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組織中CD8抗體的表達
        三、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組織中CD68抗體的表達
討論
    一、慢性腎衰竭病機探討
    二、慢性腎衰竭治則及治法探討
    三、三芪口服液的組成及方藥分析
    四、三芪口服液延緩慢性腎衰進展的中醫(yī)機理探討
    五、三芪口服液延緩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竭進展的機制探討
        (一) 對大鼠造模、殘腎組織、血肌酐及PS的影響方面
        (二) 對TNF-α、TGFβ1和PGDFBB表達的影響方面
        (三) 對腎臟細胞凋亡的影響方面
        (四) 對CD4、CD8、CD68抗體的表達的影響方面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英文縮略語
    附錄二 慢性腎衰癥狀分級量化表
    附錄三 疾病療效評定標準
    附錄四 隨機區(qū)組(及配對)設計表
    附錄五 附圖
        附圖1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腎臟病理形態(tài)與肌酐的關系
        附圖2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TGF、PDGF的影響
        附圖3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細胞凋亡的影響
        附圖4 三芪口服液對5/6腎切除大鼠慢性腎衰腎臟組織中CD4、CD8、CD68抗體的表達
研究生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致謝

(7)復方降脂微丸的研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高脂血癥的研究概況
        1.1.1 高脂血癥的發(fā)病機理
    1.2 高脂血癥的治療與用藥現(xiàn)狀
        1.2.1 西藥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現(xiàn)狀
        1.2.2 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現(xiàn)狀
    1.3 微丸劑的研究現(xiàn)狀
        1.3.1 微丸制備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
        1.3.2 中藥微丸制劑的研究現(xiàn)狀
    1.4 本課題的立題背景和意義
    1.5 主要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心安寧復方降血脂有效部位的篩選與純化
    2.1 處方分析
    2.2 心安寧復方降血脂有效部位的篩選
        2.2.1 試劑、材料和儀器
        2.2.2 實驗方法
        2.2.3 結果與討論
    2.3 心安寧復方降血脂有效部位的提取純化
        2.3.1 葛根、山楂降血脂有效部位的提取純化
        2.3.2 制何首烏降血脂有效部位的提取純化
    2.4 大孔吸附樹脂有機溶劑殘留的研究
        2.4.1 AB-8大孔吸附樹脂中有機殘留物測定
        2.4.2 S-8大孔吸附樹脂中有機殘留物測定
        2.4.3 心安寧復方降血脂有效部位有機殘留物測定
    2.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復方降脂微丸的制備工藝研究
    3.1 復方降脂微丸制劑的制備方法
        3.1.1 儀器與材料
        3.1.2 復方降脂微丸的制備方法
    3.2 復方降脂微丸的處方篩選
        3.2.1 考察指標
        3.2.2 載藥量的篩選
        3.2.3 輔料種類的篩選
        3.2.4 制劑處方配比的篩選
        3.2.5 潤濕劑種類的篩選
        3.2.6 潤濕劑用量的篩選
    3.3 復方降脂微丸的制備工藝優(yōu)選
        3.3.1 考察指標
        3.3.2 擠出速度的選擇
        3.3.3 滾圓速度的選擇
        3.3.4 滾圓時間的選擇
        3.3.5 正交實驗優(yōu)選復方降脂微丸制備工藝參數(shù)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復方降脂微丸的質量標準研究
    4.1 原料(藥材)和輔料來源及質量標準
        4.1.1 原料(藥材)來源與標準
        4.1.2 輔料來源與標準
    4.2 復方降脂微丸的質量標準研究
        4.2.1 定性分析
        4.2.2 定量分析
    4.3 復方降脂微丸的粉體學性質與體外溶出度研究
        4.3.1 粉體學性質考察
        4.3.2 體外溶出度考察
    4.4 復方降脂微丸質量標準草案
    4.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復方降脂微丸的初步穩(wěn)定性研究
    5.1 儀器、試劑與材料
        5.1.1 儀器
        5.1.2 試劑與材料
    5.2 實驗方法
        5.2.1 考察項目與考察方法
        5.2.2 影響因素試驗
        5.2.3 加速試驗
    5.3 結果與討論
        5.3.1 高溫試驗結果
        5.3.2 強光照射試驗結果
        5.3.3 高濕度試驗結果
        5.3.4 加速試驗結果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復方降脂微丸的初步藥效學研究
    6.1 復方降脂微丸對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6.1.1 試劑、材料和儀器
        6.1.2 實驗方法
        6.1.3 結果與討論
    6.2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降血脂主要藥效成分的藥代動力學初步研究
    7.1 降血脂主要藥效成分在大鼠血漿中的藥代動力學初步研究
        7.1.1 儀器、材料及試劑
        7.1.2 血漿中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7.1.3 血漿中葛根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7.2 降血脂主要藥效成分的大鼠在體腸吸收初步研究
        7.2.1 儀器、材料及試劑
        7.2.2 大鼠在體腸灌流實驗方法
        7.2.3 腸灌流測定結果的校正
        7.2.4 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研究
        7.2.5 葛根素的大鼠在體腸吸收研究
    7.3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總結與展望
    8.1 主要結論
    8.2 工作展望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8)復方降脂滴丸的研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高脂血癥的研究概況
        1.1.1 高脂血癥的發(fā)病機理
    1.2 高脂血癥的治療及臨床用藥情況
        1.2.1 中藥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現(xiàn)狀
        1.2.2 西藥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現(xiàn)狀
    1.3 本課題的立題背景和意義
    1.4 主要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制備工藝研究
    2.1 處方及劑型選擇
    2.2 藥材的鑒定與前處理
        2.2.1 藥材產(chǎn)地與鑒定
        2.2.2 藥材前處理
    2.3 提取工藝路線設計
    2.4 制首烏提取純化工藝研究
        2.4.1 儀器、試劑和材料
        2.4.2 制首烏有效部位群的提取工藝研究
        2.4.3 制首烏有效部位群分離純化工藝研究
    2.5 葛根、山楂提取工藝研究
        2.5.1 葛根、山楂有效部位群的提取
        2.5.2 葛根、山楂有效部位群的分離和純化
    2.6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復方降脂滴丸制劑成型工藝研究
    3.1 制劑的制備方法
        3.1.1 儀器、試劑和材料
        3.1.2 制備方法
    3.2 處方篩選及滴制條件優(yōu)化
        3.2.1 基質種類的初步選擇
        3.2.2 冷凝劑選擇
        3.2.3 基質種類、基質與藥物比例范圍篩選
        3.2.4 熔融溫度考察
        3.2.5 冷卻溫度考察
        3.2.6 正交試驗優(yōu)選滴制條件
        3.2.7 藥物中間體的加入方法
        3.2.8 不同干燥方法的考察
    3.3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復方降脂滴丸的質量標準研究
    4.1 原料(藥材)和輔料來源及質量標準
        4.1.1 原料(藥材)來源與標準
        4.1.2 輔料來源與標準
    4.2 復方降脂滴丸的質量標準研究
        4.2.1 定性分析
        4.2.2 定量分析
    4.3 體外溶出度試驗
        4.3.1 試驗方法
        4.3.2 結果與討論
    4.4 復方降脂滴丸質量標準草案
    4.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復方降脂滴丸初步穩(wěn)定性研究
    5.1 儀器、試劑與材料
        5.1.1 儀器
        5.1.2 試劑與材料
    5.2 試驗方法
        5.2.1 考察項目與考察方法
        5.2.2 影響因素實驗
        5.2.3 加速實驗方法
    5.3 結果與討論
        5.3.1 高溫試驗結果
        5.3.2 強光照射試驗結果
        5.3.3 高濕度試驗結果
        5.3.4 加速試驗結果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復方降脂滴丸降血脂藥效學初步研究
    6.1 復方降脂滴丸對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6.1.1 儀器、試劑與材料
        6.1.2 實驗方法
        6.1.3 結果與討論
    6.2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總結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工作展望
致謝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
專利

(9)通心絡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1.研究的意義和立題依據(jù)
    1.1 “虛”、“瘀”為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的中醫(yī)基本病理
    1.2 補益脾腎、化瘀通絡是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的基本治則
    1.3 補氣、活血化瘀藥是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最主要的藥物組成方式
    1.4 通心絡膠囊治療慢性腎炎切中中醫(yī)病機、符合治療原則
    1.5 益氣活血是治療慢性腎炎的有效方法
2.臨床研究方法
    2.1 診斷標準
        2.1.1 慢性腎炎診斷標準
        2.1.2 病情輕重分級標準
        2.1.3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2.2 病例選擇
    2.3 試驗方法
        2.3.1 分組
        2.3.2 治療方法
        2.3.3 觀察指標
        2.3.4 療效判定
    2.4 統(tǒng)計學處理
3.治療前兩組可比性分析
4.治療結果
    4.1 綜合療效
    4.2 中醫(yī)證候療效
    4.3 主要癥狀療效
    4.4 對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影響
    4.5 對血尿影響
    4.6 對腎功能影響
    4.7 對血液流變學影響
    4.8 對凝血指標影響
    4.9 對血脂影響
    4.10 對免疫球蛋白影響
    4.11 藥物不良反應觀察
5.討論
    5.1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陽性對照藥的選擇及意義
    5.2 通心絡膠囊治療慢性腎炎的近期臨床療效評價
    5.3 通心絡膠囊組方特點
    5.4 通心絡膠囊治療慢性腎炎的可能療效機制探討
        5.4.1 免疫調節(jié)作用
        5.4.2 抗炎作用
        5.4.3 改善凝血機制紊亂
        5.4.4 改善腎臟血液動力學
        5.4.5 防治細胞、基質增殖,抗腎臟纖維化
        5.4.6 降低血脂作用
        5.4.7 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5.4.8 對細胞凋亡的影響
6.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綜述一: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血凝學研究進展
    1.腎小球腎炎血凝學改變的機制
        1.1 腎小球局部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
        1.2 血小板數(shù)量和功能異常
        1.3 凝血因子異常
        1.4 抗凝物質異常
        1.5 纖溶系統(tǒng)異常
        1.6 血液流變學改變
        1.7 血脂的改變
        1.8 其他因素
        1.9 腎實質內凝血的激活
    2.血凝學改變對腎小球疾病慢性進展的影響
        2.1 腎小球缺血性損傷
        2.2 參與、促進腎小球炎癥反應
        2.3 細胞、基質增生,腎臟纖維化
    3.腎炎、腎病綜合征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的臨床表現(xiàn)
        3.1 腎靜脈血栓形成
        3.2 其它動脈或靜脈血栓栓塞
    4.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的診斷
        4.1 臨床表現(xiàn)
        4.2 實驗室檢查
    5.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的治療
        5.1 抗凝劑
        5.2 纖溶藥物
        5.3 抗血小板藥物
        5.4 手術治療
        5.5 其他療法
    參考文獻
綜述二: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進展
    1.腎小球腎炎血瘀證的存在及普遍性
        1.1 腎小球腎炎血瘀證的中醫(yī)理論依據(jù)
        1.2 腎小球腎炎常見中醫(yī)血瘀證的臨床表現(xiàn)
        1.3 腎小球腎炎血瘀證的現(xiàn)代病理學證據(jù)
        1.4 瘀血與腎小球腎炎中醫(yī)分型
    2.中醫(yī)對腎小球腎炎瘀血危害的認識
        2.1 瘀血導致內六淫
        2.2 瘀血阻礙臟腑
    3.腎小球腎炎瘀血產(chǎn)生的病因病機
        3.1 病邪致瘀
        3.2 本虛致瘀
        3.3 病理產(chǎn)物致瘀
        3.4 藥毒致瘀
    4.瘀血與腎小球腎炎主癥的關系
        4.1 瘀血與水腫
        4.2 瘀血與蛋白尿
        4.3 瘀血與血尿
        4.4 瘀血與高血壓
        4.5 瘀血與貧血
    5.活血化瘀法的應用指征
    6.活血化瘀治療腎小球腎炎治法的主要配伍及臨床應用
        6.1 益氣活血化瘀
        6.2 行氣活血化瘀
        6.3 滋陰活血化瘀
        6.4 溫陽活血化瘀
        6.5 養(yǎng)血活血化瘀
        6.6 祛風活血化瘀
        6.7 解毒活血化瘀
        6.8 利水活血化瘀
        6.9 止血活血化瘀
        6.10 祛痰活血化瘀
        6.11 平肝活血化瘀
    7.活血化瘀藥物的臨床應用規(guī)律
        7.1 辨證論治加用活血化瘀藥物
        7.2 辨病用藥
        7.3 單味藥的應用
        7.4 單用活血化瘀藥物組成的復方治療
        7.5 固定方的應用、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
        7.6 蟲類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
        7.7 因病程選藥
    8.活血化瘀藥物治療腎小球腎炎的療效機制
        8.1 抑制血小板功能
        8.2 抗凝作用
        8.3 抗血栓形成
        8.4 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8.5 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8.6 改善微循環(huán)
        8.7 改善血液流變性
        8.8 擴張血管,改善血流動力學
        8.9 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
        8.10 降血脂作用
        8.11 抗纖維化
        8.12 調節(jié)免疫功能
        8.13 抗感染、抗炎作用
        8.14 其他作用
        8.15 活血化瘀藥物的復合療效機制
    9.活血化瘀治療腎小球腎炎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件
聲明

四、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論文參考文獻)

  • [1]通脈方對冠脈PCI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ISR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 代國方. 鄭州大學, 2018(12)
  • [2]我國16個重點病種的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論文統(tǒng)計表(2008年~2013年)[J].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辦公室.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 2013(05)
  • [3]黃麗娟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及治療冠心病介入術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D]. 安海英.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1(06)
  • [4]高血壓病伴血脂異常血瘀證證候及生活質量特點研究[D]. 高琳.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11(04)
  • [5]從氣血水理論探討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研究[D]. 馬雪玲.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0(12)
  • [6]益氣活血中藥治療慢性腎衰的機理研究[D]. 韋芳寧.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0(09)
  • [7]復方降脂微丸的研制[D]. 楊雨. 江蘇大學, 2008(04)
  • [8]復方降脂滴丸的研制[D]. 江濤濤. 江蘇大學, 2006(01)
  • [9]通心絡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研究[D]. 詹華奎.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05(07)
  • [10]中醫(yī)藥治療高脂血癥的概況[J]. 鄭毓桂,姜浩.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04(03)

標簽:;  ;  ;  ;  ;  

柴葛通脈口服液對高脂血癥家兔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