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臍橙在不同生境下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論文文獻綜述)
周媛[1](2020)在《柑橘果實糖酸代謝與鎂的關系及其機制》文中研究指明糖酸是決定柑橘果實內在品質的重要指標,其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的累積受多種因素調節(jié)。礦質養(yǎng)分通過參與光合作用、平衡細胞內穩(wěn)態(tài)、調節(jié)蛋白質和代謝產物合成與轉運、構成細胞骨架及酶輔助因子等過程對果實糖酸的累積過程發(fā)揮作用。雖然研究證明缺鎂(Mg)抑制多種作物蔗糖在葉片韌皮部上的裝載而導致葉片蔗糖累積、Mg與葉片蔗糖呈負相關關系而與氨基酸呈正相關關系,但有關Mg調節(jié)果實糖酸的結果并不一致,且停留在對果實成熟期品質的影響上,對Mg調節(jié)果實主要糖酸組分代謝與轉運的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利用華中農業(yè)大學校內柑橘種質資源圃不同品種柑橘為試驗材料,分析明確與果實主要糖酸組分顯著相關的營養(yǎng)元素特別是Mg;采用田間試驗,一方面分析高低糖酸累積品種柑橘果實糖酸與Mg累積特性及Mg可能參與代謝路徑,另一方面揭示不同水平Mg肥對柑橘果實糖酸代謝的影響及其機制;采用水培試驗,進一步分析明確不同類作物果實(番茄)糖酸與Mg的關系,以闡明Mg對果實糖酸組分累積的調節(jié)作用及機制,為我國缺Mg柑橘園科學施用Mg肥、改善果實品質提供理論依據(jù)。獲得的主要結果如下:1. 同一柑橘種質資源圃的6個不同品種柑橘果實成熟期品質及養(yǎng)分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分別作為柑橘果實糖類和有機酸類主要組分的蔗糖和檸檬酸,二者在不同品種柑橘果實中累積量及其隨果實發(fā)育變化的累積模式差異,是導致各品種成熟期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明顯不同的主要因素;伴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和檸檬酸的累積與降解,二者含量與Mg含量分別呈顯著負和正相關,說明Mg可能參與柑橘果實蔗糖和檸檬酸的代謝或轉運。2. 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高酸低糖品種火焰葡萄柚果實Mg含量顯著高于低酸高糖品種雞尾葡萄柚,其中導致汁胞Mg含量顯著差異的原因與火焰葡萄柚Mg由囊瓣膜向汁胞的遷移系數(shù)高于雞尾有關,同時兩個品種汁胞Mg含量均與檸檬酸含量變化一致而與蔗糖相反,驗證了柑橘果實Mg與果實糖酸的相關關系;火焰葡萄柚和雞尾葡萄柚糖和有機酸主要累積類型均為蔗糖和檸檬酸,二者累積模式不同最終導致火焰葡萄柚高酸低糖和雞尾葡萄柚低酸高糖的內在品質特性;造成兩品種間汁胞蔗糖代謝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兩品種間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中性轉化酶活性以及酸性轉化酶基因AI2和細胞壁轉化酶基因CW1表達量在不同階段發(fā)揮作用有關;兩品種間汁胞檸檬酸累積的顯著性差異與檸檬酸降解酶線粒體-順烏頭酸酶活性以及異檸檬酸脫氫酶基因IDH和液泡膜上的檸檬酸運載體基因Cit1表達量有關。3.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一方面,施Mg可能通過誘導溫州蜜柑果實成熟期液泡轉化酶基因VIN2、CWI1和蔗糖/H+共向運載體基因SUC1表達上調,增強成熟期蔗糖轉化酶活性,促進蔗糖分解和轉運,導致果肉蔗糖含量降低;另一方面,施Mg增加溫州蜜柑膨大期果肉檸檬酸含量而對成熟期檸檬酸含量影響不大,對各階段檸檬酸代謝相關酶活性和基因表達無明顯影響,推測Mg促進檸檬酸累積的作用機制與酶活性的關系不大。4. 番茄水培試驗結果表明,施Mg水平增加能夠明顯提高番茄根、葉、果Mg含量和葉片鈣(Ca)、鉀(K)含量,但降低果實Ca含量;適量Mg不僅提高果實三羧酸循環(huán)中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草酰乙酸等有機酸和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含量,并且明顯促進果實成熟;施Mg有利于番茄葉片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合成,增加葉片PSⅡ光化學效率、減少能量熱消散和H2O2形成。
高國震[2](2020)在《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酸度的影響及生理機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柑橘園土壤酸化加重,導致樹體營養(yǎng)失調和果實品質下降。本文采用土壤盆栽試驗,以2年生云檸一號檸檬(枳砧木)為試驗材料,研究、分析土壤酸化對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樹體養(yǎng)分含量、果實品質尤其是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組分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揭示土壤酸化調節(jié)柑橘果實有機酸代謝和積累的生理機制及其與養(yǎng)分利用的關系,為柑橘園酸性土壤改良以及柑橘果實提質增效提供依據(jù)。主要結果如下:1. 土壤酸化顯著影響了檸檬果實品質。隨土壤酸化加劇或土壤p H降低,冬花果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顯著提高;春花果皮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顯著提高,而可食率和出汁率顯著降低。2. 土壤酸化顯著影響了土壤、葉片及果實礦質養(yǎng)分含量。隨土壤p H降低,土壤速效鉀和有效錳含量顯著升高,有效鎂和有效鈣在弱酸性(p H6)時含量最高,有效鐵含量有一定提高但不顯著;隨著土壤酸化加劇,冬花果和春花果、春梢葉片鉀和鈣含量顯著提高而鎂含量降低,葉片鐵和錳含量尤其是強酸性(p H4)明顯增加,果實鉀、鐵和錳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3. 果實有機酸相關酶活性與細胞器養(yǎng)分含量有顯著相關性。果實Cyt-ACO(細胞質順烏頭酸酶)與細胞質鐵、鎂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與鉀和鎂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細胞質鐵、鎂含量的升高促進檸檬酸降解而鉀、鎂增強細胞質檸檬酸的合成能力;線粒體CS(檸檬酸合酶)與鎂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Mit-ACO(線粒體順烏頭酸酶)與鉀、鐵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線粒體中鎂含量升高促進檸檬酸合成,而鉀、鐵提高Mit-ACO活性而降解檸檬酸。4. 土壤酸化顯著提高了果實檸檬酸及冬花果蘋果酸含量;隨土壤酸化加劇,果肉汁胞細胞質和線粒體鎂含量下降,CS和PEPC活性降低,檸檬酸合成受到抑制;隨土壤酸化加劇,細胞質鐵、鎂含量下降,Cyt-ACO活性及檸檬酸降解能力下降,導致檸檬酸尤其在強酸性(p H4)時大量累積。
朱攀攀[3](2020)在《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產量和品質比較研究》文中認為沃柑豐產、糖高肉脆、耐貯運,自2004年引進以來,全國沃柑栽培面積已超過200萬畝,并仍在擴種。然而,不同產區(qū)的沃柑在外觀和內質方面有較大差異,但目前缺少這方面的具體研究。為此,本試驗以廣西、云南、四川、重慶和廣東12個不同區(qū)域氣候的沃柑園為材料,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云南西雙版納、江城)、南亞熱帶(廣西南寧,廣東肇慶、從化)、中亞熱帶(廣西柳州、桂林)、亞熱帶干熱河谷(云南新平、賓川)、川渝高濕寡照區(qū)(四川眉山,重慶北碚、忠縣)5種氣候類型,研究不同氣候區(qū)的沃柑果實產量和品質差異,篩選關鍵氣象因子,以期為沃柑的適地適栽提供依據(jù)。1.不同氣候區(qū)氣候概況與沃柑生長和產量5個氣候區(qū)近30年氣候統(tǒng)計顯示,干熱河谷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最長,熱帶雨林年降水量和相對濕度最大,高濕寡照區(qū)日照少濕度大。試驗期間氣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熱帶雨林地區(qū)年均氣溫、≥10℃年活動積溫、≥10℃年有效積溫與年降水量均較高,干熱河谷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最大,熱帶雨林年均相對濕度最大。北碚和忠縣7-8月均溫最高,達到30℃以上。賓川采前一個月的日照時數(shù)最長(243.20h),且月均相對濕度最低(45.80%)。不同地區(qū)沃柑(3-5年生)種植密度在45~110株/667m2,賓川最大。樹高、東西冠徑、南北冠徑范圍分別為1.64~2.85 m、.157~3.17 m、1.63~2.96 m。南寧均為最大??傮w趨勢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最大,熱帶雨林和干熱河谷區(qū)次之,高濕寡照區(qū)最小。其嫁接口上方5cm處主干周長53.48~105.38cm,南亞熱帶、中亞熱帶、高濕寡照區(qū)較大,熱帶雨林次之,干熱河谷區(qū)較小。各氣候區(qū)平均株產17.15~74.03 Kg/株。南亞熱帶南寧與中亞熱帶桂林、柳州(5年生樹)株產較高,熱帶雨林和干熱河谷區(qū)產量中等,高濕寡照區(qū)(4年生樹)較低,單位面積產量944.19~4476.50 Kg/667m2;高濕寡照區(qū)較低,其余氣候區(qū)產量都較高。2.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品質不同氣候區(qū)單果重95.39~176.84g,云南新平最大,重慶忠縣最小。果形指數(shù)0.79~0.86,江城最大,肇慶最小。果皮厚度2.25~4.60 mm,新平最大,柳州最小。果皮和果肉硬度分別為7.87~12.96 N/mm2和0.62~1.11 N/mm2;可食率和出汁率分別為64.39~77.23%和50.43~63.56%。江城果實色澤L顯著高于其他區(qū)域,重慶北碚果實紅色度a最高。種子數(shù)10.66~22.55粒/果,賓川最多,北碚最少。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11.83%~16.16%,賓川最高,其次是柳州和眉山??傻味ㄋ幔═A)含量0.35%~0.77%,賓川最高,桂林最低。Vc含量16.35~24.11mg/100m L,忠縣最高,其次是眉山和北碚。果實可溶性糖以蔗糖(35.23~74.91 mg·m L-1FJ)為主,然后依次是果糖(18.72~61.51 mg·mL-1FJ)和葡萄糖(15.29~54.86 mg·mL-1FJ);賓川蔗糖含量最高,柳州次之,北碚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最高。有機酸以檸檬酸(1.62~3.55 mg·mL-1FJ)為主,其次是蘋果酸(1.31~3.28 mg·mL-1FJ);眉山檸檬酸含量最高,賓川蘋果酸含量最高,肇慶均最低。氨基酸類以脯氨酸含量最高,為0.100~1.179 mg·mL-1FJ,地域以眉山最高,南寧最低;丙氨酸、甘氨酸、纈氨酸、絲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別為0.014~0.054 mg·m L-1FJ、0.009~0.032 mg·m L-1FJ、0.009~0.028mg·m L-1FJ、0.011~0.041 mg·mL-1FJ和0.013~0.048 mg·m L-1FJ;其中,賓川丙氨酸、絲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最高,忠縣甘氨酸含量最高,眉山纈氨酸含量最高。3.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綜合品質比較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果實外觀、內質及綜合品質進行分析比較。(1)外觀品質采用主成分分析進行降維處理后,提取了2個主成分,其特征值分別為3.19和1.30,累積貢獻率為74.84%。高濕寡照區(qū)果實外觀品質最好,中亞熱帶和干熱河谷區(qū)次之,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較差。(2)內在品質采用主成分分析進行降維處理后,提取了5個主成分,其特征值分別為6.16、5.92、4.54、3.07和2.01,累積貢獻率達到86.87%。高濕寡照區(qū)果實內在品質優(yōu),干熱河谷、中亞熱帶、熱帶雨林次之,南亞熱帶較差。(3)綜合品質采用主成分分析進行降維處理后,提取了5個主成分,其特征值分別為9.14、6.89、4.86、3.23和2.20,累積貢獻率達到84.95%。高濕寡照區(qū)和干熱河谷區(qū)沃柑果實綜合品質最好,中亞熱帶和熱帶雨林次之,南亞熱帶較差。4.氣象因子與果實品質的關系溫度是影響沃柑果實品質最重要的因子,年均氣溫、≥10℃年積溫以及1月均溫是影響沃柑果實品質最重要的氣象因子,年均相對濕度、采前1-3個月晝夜溫差次之,可以作為生產優(yōu)質沃柑的主要指標。
王毅[4](2019)在《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品質及糖酸代謝酶活性的影響》文中認為本試驗以7年生的漢源晚熟黃果柑(Citrus cultivar cv.Huangguogan)為研究材料,設計了CK(對照)、LD(輕度干旱脅迫)和SD(重度干旱脅迫)3個試驗處理,各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別為田間持水量的70-80%、50-60%和田間持水量的30-40%,以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糖酸含量、糖酸代謝相關酶活性以及成熟果實果實品質的影響,進而為黃果柑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研究結果表明:(1)不同程度干旱脅迫對果實大小的發(fā)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與干旱脅迫程度表現(xiàn)出正相關,而對果實果形的影響并不明顯。輕度干旱脅迫能有效提提高黃果柑果實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總糖含量和糖酸比,而重度干旱脅迫下極大程度地降低了黃果柑果實中的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有機酸含量。(2)不同程度干旱脅迫下黃果柑果實可溶性糖積累差異主要發(fā)生在果實發(fā)育后期,輕度干旱脅迫能較大程度地提升果實中可溶性總糖及各糖組分含量,而重度干旱脅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實可溶性總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但對果實蔗糖的積累有一定促進作用。不同程度干旱脅迫下黃果柑果實糖積累差異主要由發(fā)育后期果實中SS(蔗糖合酶)合成方向、SPS(蔗糖磷酸合酶)和AI(蔗糖酸性轉化酶)活性差異所造成,其中,SS合成方向是各脅迫處理下果實可溶性總糖含量出現(xiàn)差異的關鍵酶,而SPS和AI則是引起各脅迫處理間果實蔗糖含量出現(xiàn)差異的關鍵酶。(3)不同程度干旱脅迫引起果實有機酸含量的差異發(fā)生在果實發(fā)育后期,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含量、檸檬酸含量和蘋果酸含量的影響均表現(xiàn)為干旱脅迫程度越大,酸含量的降低越顯著,不同程度干旱脅迫下造成果實有機酸含量差異的主要酸組分為檸檬酸和蘋果酸,此外,不同程度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含量的影響不完全由果實有機酸的積累量所決定,反而與后期有機酸的降解程度有很大的相關性。ACO(順-烏頭酸酶)與NAD-IDH(異檸檬酸脫氫酶)是造成黃果柑果實在不同程度干旱脅迫處理下有機酸含量差異的關鍵酶,且干旱脅迫程度越高,這兩種酶的酶活性越強,有利于黃果柑果實中有機酸的降解。
李航[5](2019)在《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糖酸積累和代謝相關酶及其基因表達的研究》文中認為本試驗研究“黑櫻桃”和“紅櫻桃”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積累、相關代謝酶活性和相關基因表達,探究中國櫻桃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積累規(guī)律和主要作用酶及相關基因之間的關系,為中國櫻桃優(yōu)質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以漢源縣當?shù)胤N植的10年生“黑櫻桃”和“紅櫻桃”為試驗材料,測定發(fā)育時期內果實各糖酸組分含量、糖酸代謝相關酶的活性和相關基因表達量。結果如下:1.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主要積累葡萄糖和果糖,成熟時葡萄糖含量最高,占總糖含量53%,果糖含量占45%,且“黑櫻桃”果實總糖含量高于“紅櫻桃”。2.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SS(分解方向)和AI活性在果實發(fā)育后期比SPS和NI高;蔗糖含量與AI和SS(分解方向)活性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與SPS活性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SS(分解方向)和AI是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糖分積累的關鍵酶,兩種櫻桃果實中兩種酶活性差異是導致糖含量差異的關鍵因素。3.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三個SS基因和AI基因表達量在果實進入轉色膨大期后變化趨勢與SS(分解方向)和AI活性的變化趨勢相一致;SPS基因和NI基因在果實發(fā)育后期表達量不高.。SS3、SS6和AI基因在果實發(fā)育后期對SS(分解方向)和AI活性進行正調控進而促進還原糖的積累。4.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以積累蘋果酸為主,果實發(fā)育期間蘋果酸含量占總酸含量85%以上,其他種類有機酸含量很低,且“紅櫻桃”果實有機酸總含量高于“黑櫻桃”。5.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NAD-MDH和PEPC活性與蘋果酸含量變化趨勢相近,與蘋果酸含量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NADP-ME活性在果實發(fā)育后期迅速升高,與蘋果酸含量呈現(xiàn)負相關;CS活性與檸檬酸含量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NAD-MDH、NADP-ME和PEPC是兩種中國櫻桃果實有機酸代謝的關鍵酶,兩種櫻桃果實中三種酶活性差異是導致蘋果酸含量差異的關鍵因素。6.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MDH、PEPC和ME基因表達量在發(fā)育后期總體變化趨勢與此時期NAD-MDH、PEPC和NADP-ME活性的變化趨勢相反,MDH、PEPC和ME在兩種中國櫻桃發(fā)育后期通過對NAD-MDH、PEPC和NADP-ME活性進行負調控進而調控蘋果酸的積累。
馬有軍[6](2019)在《‘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發(fā)育規(guī)律及外源ABA對其果實品質的影響》文中研究說明四川省是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重要產區(qū)之一,但生產中存在著主栽品種良莠不齊、結構不合理以及單產低、效益差等問題。課題組從福建省引進蜜柚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蜜柚品種與優(yōu)質、豐產、生態(tài)高效種植新技術,與原產地福建平和相比,四川產區(qū)蜜柚優(yōu)新品種果實成熟期推遲,果實內裂和?;瘻p少,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產業(yè)發(fā)展中存在果實較原產地糖低酸高現(xiàn)象,影響了該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本研究針對這一問題,以‘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為材料,研究了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外觀性狀的變化、糖酸含量及其代謝相關酶活性的變化規(guī)律,分析糖酸積累與糖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關系。通過對外觀性狀和糖酸代謝規(guī)律的研究,在果實膨大后期和著色期,用外源脫落酸(ABA)處理蜜柚果實,對其外觀品質、糖酸含量及其相關代謝酶活性進行了研究,綜合評價不同時期ABA處理對果實品質的影響,并篩選出適宜外施ABA的最佳濃度和時期,以期為改善蜜柚果實品質奠定理論依據(jù)和提供實踐指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果實縱徑、橫經、單果重、果肉重呈‘S’型變化趨勢,花后40天-花后100天與花后160天-花后190天,果實生長快。隨著果實發(fā)育成熟,果皮厚度下降,可食率逐漸上升,成熟時‘紅肉蜜柚’果肉占總果重的72±0.39%,‘三紅蜜柚’果肉占總果重的74±0.14%。2、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持續(xù)上升,花后190天‘紅肉蜜柚’TSS為10.78±0.11%,‘三紅蜜柚’TSS為11.63±0.94%,方差分析顯示,‘三紅蜜柚’TSS顯著高于紅肉蜜柚。維生素C在花后40天-花后160天上升快,之后緩慢下降,成熟時,‘紅肉蜜柚’Vc含量達到28.75 mg·100g-1,‘三紅蜜柚’為25.12 mg·100g-1。3、‘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成熟時,以蔗糖積累最多、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次之,前者果實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比率約為6.7:2.0:1.3,后者比率約為6.3:1.7:2.0,屬蔗糖積累型果實。兩個品種果實生長發(fā)育中蔗糖的變化趨勢相似,于花后40天至花后140天含量增加,隨后下降。相關性分析表明,蔗糖積累與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呈正相關,與轉化酶(AI,NI)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c)呈負相關。4、利用HPLC分析果實中有機酸的組分和含量,結果表明,‘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中含檸檬酸、草酸、酒石酸、蘋果酸和奎尼酸,其中以檸檬酸含量最高,其在‘紅肉蜜柚’中占總酸含量的67%,‘三紅蜜柚’中占總酸含量的73%,2者均屬于檸檬酸積累型。果實發(fā)育中檸檬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含量的變化與檸檬酸合成酶(C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呈正相關,與NAD-蘋果酸脫氫酶(NAD-MDH)、異檸檬酸脫氫酶(IDH)和烏頭酸酶(ACO)呈負相關。5、不同發(fā)育時期,外源ABA處理‘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后,單果質量、維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組分的含量發(fā)生變化,品質受到影響。用隸屬函數(shù)值法,對10個內在品質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外源ABA處理后品質表現(xiàn)最佳濃度和時期,即‘紅肉蜜柚’在花后130天施用2.5 mmol·L-1的ABA、‘三紅蜜柚’在花后150天用0.5 mmol·L-1 ABA后品質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其它濃度。
李潔[7](2019)在《生長調節(jié)劑對壺瓶棗(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實轉色調控機制研究》文中認為壺瓶棗裂果多發(fā)生在果實轉色期,調控壺瓶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使其轉色期避開多雨季節(jié)是防控棗裂果的一條新途徑。本試驗以壺瓶棗為試材,在確定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可有效調控壺瓶棗果實轉色期的基礎上,結合轉錄組測序分析,重點研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處理在調控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對果實色素物質、內源激素和糖類代謝的影響,以探究壺瓶棗果實轉色調控機制,為棗果實生長發(fā)育調控以及在生產上更加有效的防治棗裂果提供理論依據(j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赤霉素減緩了壺瓶棗果皮葉綠素/類胡蘿卜素比值的降低,在成熟期顯著降低了果皮總酚和類黃酮含量;果實轉色期間,赤霉素處理降低了壺瓶棗果實內源GAs、IAA和ZR含量,提高了ABA含量;在果實發(fā)育后期顯著提高了壺瓶棗果實中可溶性總糖含量,蔗糖代謝酶凈酶活性在壺瓶棗果實糖積累中起著重要作用。赤霉素處理的壺瓶棗果實差異表達基因總數(shù)為1565個,其中上調860個,下調705個,KEGG通路注釋到的261個差異表達基因主要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謝通路(19個,占7.28%)、植物激素信號轉導通路(13個,4.98%)以及與色素合成密切相關的苯丙素類生物合成通路(6個,2.3%)。赤霉素處理對花青素、黃酮等色素物質合成通路的關鍵基因均表現(xiàn)為下調作用。2.多效唑分別在果實轉色前期和末期顯著提高了壺瓶棗果皮類胡蘿卜素、總酚和類黃酮含量;降低了內源IAA、GA、ABA含量始終,處理濃度不同對內源ZR含量影響效果不同;顯著提高了壺瓶棗果實可溶性糖含量,多效唑處理條件下,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以及中性轉化酶對壺瓶棗果實可溶性糖積累起著重要調控作用。多效唑處理的壺瓶棗果實差異表達基因總數(shù)為2,169個,其中上調820個,下調1,349個。注釋到KEGG代謝通路的362個差異表達基因,首先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謝、植物激素信號轉導通路(均為19個,占5.25%),其次是苯丙素類(17個,4.70%)、類黃酮(13個,3.59%)及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10個,2.76%)。多效唑處理對花青素、黃酮等色素物質合成的關鍵基因均表現(xiàn)為上調作用。3.比較多效唑與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期的調節(jié)過程,發(fā)現(xiàn)多效唑調控壺瓶棗果實提前轉色的作用途徑主要體現(xiàn)在類黃酮等色素物質生物合成通路,而赤霉素處理在延遲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對壺瓶棗果實淀粉和糖代謝通路的影響最大。
張靜芳[8](2019)在《福橘優(yōu)株果實品質的動態(tài)變化與花粉直感的利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收集到的33份包括紅橘、朱橘和與福橘表型相近的柑橘品種(以下統(tǒng)稱為“紅橘”)種質資源為試驗材料,利用ISSR技術,對其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結合試驗結果和實際情況,篩選出包括1個福橘和3個優(yōu)株株系在內的4個福橘株系,探究福橘株系和優(yōu)株株系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的品質差異,并利用花粉直感現(xiàn)象對果實品質進行調控。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從27條ISSR引物中篩選出14條,對33份“紅橘”種質資源的DNA進行PCR擴增,得到148條譜帶。其中多態(tài)性條帶120條,多態(tài)位點百分率80.53%。33份“紅橘”種質資源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在0.570-0.970之間。以遺傳相似系數(shù)0.780為閾值,將33份“紅橘”種質資源劃分為7個組(A、B、C、D、E、F、G)。表明33份種質資源遺傳差異較大,ISSR能較好地將它們區(qū)分開。Z881的PCR產物中,福橘株系與福橘優(yōu)株及福橘珠心胚在1100 bp和1200bp中均出現(xiàn)差異條帶。且聚類分析表明,福橘株系與福橘優(yōu)株及福橘珠心胚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570,從分子水平上表明福橘株系與福橘優(yōu)株及福橘珠心胚株系可能存在芽變關系。2.在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福橘與福橘優(yōu)株果實在果形指數(shù)、含水率上未表現(xiàn)差異,生長曲線趨勢一致;在單果重、果皮厚度、種子數(shù)、VC、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標上存在差異,尤其是糖酸含量及其組分含量。從花后170 d開始,單果重快速增長,CK(福橘單株)的單果重始終在100 g以內,且小于優(yōu)株1號(優(yōu)1)、優(yōu)株2號(優(yōu)2)和優(yōu)株8號(優(yōu)8);CK的果皮厚度大于3個優(yōu)株,種子數(shù)小于3個優(yōu)株。福橘果實中以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為主,果糖最甜,蔗糖次之,葡萄糖的口感最佳。本研究中,CK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小于優(yōu)株,說明CK的甜度與口感均不如優(yōu)株;福橘果實中的有機酸主要有檸檬酸、丙酮酸、蘋果酸和奎寧酸。其中,檸檬酸含量最高,在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占86.28%-93.09%;丙酮酸含量僅次于檸檬酸,與檸檬酸含量保持一致的下降趨勢;蘋果酸含量呈上升趨勢,在花后170-190 d增長最快;奎寧酸在花后150 d含量較高,隨著果實成熟,奎寧酸含量急劇下降,至果實成熟期含量基本忽略不計。CK的檸檬酸含量和丙酮酸含量均高于優(yōu)株,蘋果酸含量低于優(yōu)株。綜合而言,優(yōu)2的可滴定酸含量為0.91%,可溶性糖含量為9.55%,糖酸比為10.44,固酸比為14.8,果實風味濃、偏甜;優(yōu)1和優(yōu)8的可溶性糖含量在8%以上,而酸含量在1%以上,糖酸比分別為8.01和8.14,風味濃,稍偏酸;CK的糖含量<7.5%,酸含量>1%,糖酸比僅5.33,果實味濃且酸。3.以茂谷桔橙和紅美人為父本,對CK、優(yōu)1、優(yōu)2和優(yōu)8進行授粉。結果表明,紅美人授粉的果實坐果率最高可達27.00%,這可能與紅美人和福橘的親緣關系較近有關。在果實成熟期,茂谷桔橙授粉后的福橘果實在單果重、果皮厚度、種子數(shù)、VC含量上表現(xiàn)出花粉直感現(xiàn)象;在果形指數(shù)、可食率和含水率上未表現(xiàn)花粉直感現(xiàn)象;紅美人授粉后的福橘果實在單果重、果皮厚度、種子數(shù)、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上表現(xiàn)出花粉直感現(xiàn)象;在果形指數(shù)、可食率、含水率上未表現(xiàn)花粉直感現(xiàn)象。異花授粉的優(yōu)株果實與對照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提高;檸檬酸、丙酮酸和蘋果酸含量降低。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V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在整個發(fā)育過程中均與對照有顯著性差異;異花授粉的果糖含量在花后190 d與對照差異最大。總體而言,以茂谷桔橙和紅美人為父本對福橘授粉,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福橘的果實品質。4.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SPS(蔗糖磷酸合成酶)、SuS(合成方向)(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uS(分解方向)(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的活性總體呈上升趨勢,NI(中性轉化酶)、CS(檸檬酸合成酶)、IDH(線粒體異檸檬酸脫氫酶)和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總體呈下降趨勢。相關性分析表明,蔗糖和SuS(合成方向)在優(yōu)2-h中呈顯著正相關(r=0.879*),這與蔗糖為柑橘中主要的糖一致;SuS(分解方向)和可溶性糖在CK-h中呈顯著正相關(r=0.933*),表明SuS(分解方向)在果實可溶性糖積累中占重要作用。檸檬酸與PEPC在CK-0和CK-h中呈極顯著正相關(r=0.996**、0.975**),說明PEPC活性的抑制在有機酸積累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SPS和SuS(分解方向)是福橘果實糖代謝中的關鍵酶;PEPC是福橘有機酸代謝中的關鍵酶。另外,本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糖酸代謝酶的花粉直感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酶活性測定誤差較大或果實的花粉直感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糖酸代謝的其他方面。
房經貴,朱旭東,賈海鋒,王晨[9](2017)在《植物蔗糖合酶生理功能研究進展》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是植物糖代謝過程的關鍵酶,催化蔗糖的合成與分解,在淀粉和纖維素的合成、果實品質的形成、固氮的建立、生殖生長以及糖信號轉導等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為系統(tǒng)地認識蔗糖合酶及其在植物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概括地介紹了植物蔗糖合酶在結構與定位、生理功能、分子特征、合成與分解活性動態(tài)變化以及遺傳改良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并展望了植物蔗糖合酶的研究趨勢,以期為蔗糖合酶的研究提供參考。
吳翠云[10](2016)在《鉀肥對駿棗葉片光合特性和果實品質及糖代謝影響的研究》文中認為棗(Ziziphus jujuba Miller.)是新疆主栽果樹,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新疆獨特的風±條件造就了棗果實最優(yōu)的品質。但近年來為了追求高產,生產中盲目超量使用化肥,造成果實品質下降,裂果嚴重。鉀素長期以來被譽為“品質元素”,生產過程中施用鉀肥不但強健樹體,增強抗逆性,尤其促進糖分積累,提高果實品質。隨著國際國內市場對棗果實品質要求的日益提高,新疆棗業(yè)生產中也越來越重視鉀肥的應用,但是,如何影響棗品質的形成尚需深入研究。因此,探討新疆直播密植棗園鉀肥適宜施肥方案以及鉀肥對棗果實糖積累、糖代謝關鍵酶活性變化和相關基因表達調控的影響,有助于揭示鉀素對棗果實糖代謝和積累的可能調控機制,而且對指導新疆棗業(yè)生產、提升棗果實品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本研究基于新疆高密度矮化直播建園模式,以四年生’駿棗’為試驗材料,開展了不同濃度KH2P04葉面噴施、土壤不同鉀肥施用時期和施肥量對棗光合作用、果實品質以及果實糖積累、糖代謝關鍵酶活性和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如下:(1)駿棗果實單果重呈單“S”型生長曲線,果實中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果糖、葡萄糖,屬蔗糖積累型。葉面噴施0.6%KH2P04和顯著提高了駿棗果實品質和產量,其果實中可溶性總糖、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Vc含量較對照分別提高22.45%、21.95%、30.77%、37.27%、13.27%和6.41%,有機酸含量下降6.81%,糖酸比提高14.12%;果實脆熟期單果重增加7.61%,鮮果產量增加16.46%。(2)果實膨大期±施硫酸鉀450 kg/hm2可顯著改善果實品質,果實單果重、可溶性總糖、蔗糖、果糖、葡萄糖、淀粉、糖酸比、Vc含量較對照分別提高14.87%、16.10%、6.35%、6.73%、10.96%、27.55%、24.92%和16.94%,有機酸含量下降7.06%,產量增加15.09%;其次為果實硬核期施肥,而坐果期施肥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3)葉面噴施KH2P04和±施鉀肥均顯著提高駿棗葉片葉綠素含量,果實膨大期土壤追施450kg/hm2顯著提高葉片凈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率(WUE)。(4)增施鉀肥顯著提高了駿棗果實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酸性轉化酶(AI)和中性轉化酶(NI)的活性,而且酶活性對鉀肥的響應主要體現(xiàn)在果實膨大期和硬核期。但各種酶活性因土壤施肥時期不同而存在差異,果實膨大期(Ke)、果實坐果期結合膨大期(Kse)施肥均顯著提高果實SPS、SS活性,坐果期(Ks)、Kse施肥顯著提高果實NI活性,硬核期(Kh)和Ke施肥處理顯著提高果實AI活性。施肥量處理以450 kg/hm2較對照顯著提高果實SPS、AI和NI活性。葉面噴施0.6%KH2P04有助于提高果實發(fā)育早期4種酶活性,對果實發(fā)育后期酶活性影響不大。(5)利用蘋果、梨、桃等果樹蔗糖代謝相關酶同源基因序列設計兼并引物,克隆獲得駿棗果實ZjSS1、ZjSPS1、ZjVI1和ZjCWI1基因片段序列。qRT-PCR分析表明:增施鉀肥顯著抑制了果實發(fā)育白熟期ZjCWI1和Zjvi1的表達水平,提高了脆熟期兩個基因的表達量;鉀肥處理使駿棗果實ZjSPS1和ZjSS1基因轉錄水平顯著降低。
二、臍橙在不同生境下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臍橙在不同生境下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柑橘果實糖酸代謝與鎂的關系及其機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語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
1.2.1 果實糖酸的研究 |
1.2.1.1 糖由葉片向果實的轉運 |
1.2.1.2 果實累積糖的主要形式 |
1.2.1.3 蔗糖合成與分解關鍵酶 |
1.2.1.4 果實累積有機酸的主要類型與變化規(guī)律 |
1.2.1.5 檸檬酸的來源、貯存與轉運 |
1.2.1.6 檸檬酸合成與分解關鍵酶 |
1.2.2 植物鎂營養(yǎng) |
1.2.2.1 植物體中的鎂含量 |
1.2.2.2 鎂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 |
1.2.2.3 缺鎂對植物生理生化的影響 |
1.2.3 鎂對柑橘果實糖酸影響的研究進展 |
2 研究目標、內容及技術路線 |
2.1 研究目標 |
2.2 研究內容 |
2.3 技術路線 |
3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組分與養(yǎng)分含量的關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與方法 |
3.2.1 試驗材料 |
3.2.2 樣品采集與制備 |
3.2.3 測定指標與方法 |
3.2.3.1 土壤肥力指標 |
3.2.3.2 果實礦質養(yǎng)分含量 |
3.2.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3.2.3.4 可滴定酸含量 |
3.2.3.5 固酸比的計算 |
3.2.3.6 抗壞血酸含量 |
3.2.3.7 果實可溶性糖酸組分 |
3.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
3.3 結果與分析 |
3.3.1 不同品種柑橘立地土壤肥力 |
3.3.2 不同品種柑橘成熟果實品質差異 |
3.3.3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部分養(yǎng)分含量的變化與差異 |
3.3.4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主要糖組分含量的變化與差異 |
3.3.5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主要酸組分含量的變化與差異 |
3.3.6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主要糖酸組分與養(yǎng)分含量的相關性 |
3.4 討論 |
3.4.1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主要糖酸組分的累積模式 |
3.4.2 不同品種柑橘果實糖酸組分含量與Mg含量的相關性 |
3.5 本章小結 |
4 高低糖酸品種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組分及鎂含量的變化與關聯(lián) |
4.1 引言 |
4.2 材料與方法 |
4.2.1 試驗材料 |
4.2.2 試驗設計與采樣方法 |
4.2.3 測定指標與方法 |
4.2.3.1 果實品質 |
4.2.3.2 果實鎂含量 |
4.2.3.3 代謝組學分析 |
4.2.3.4 果實可溶性糖酸組分含量 |
4.2.3.5 蔗糖合成酶活性 |
4.2.3.6 蔗糖轉化酶活性 |
4.2.3.7 檸檬酸代謝相關酶活性 |
4.2.3.8 總RNA提取、反轉錄與熒光定量分析 |
4.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
4.3 結果與分析 |
4.3.1 不同品種葡萄柚成熟果實品質差異 |
4.3.2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鎂含量與分布的差異 |
4.3.3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汁胞差異代謝產物與代謝途徑 |
4.3.4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主要糖酸組分分布與累積差異 |
4.3.5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關鍵酶活性變化與差異 |
4.3.6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檸檬酸代謝關鍵酶活性變化與差異 |
4.3.7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與轉運相關基因表達的變化與差異 |
4.3.8 不同品種葡萄柚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檸檬酸代謝與轉運相關基因表達變化與差異 |
4.4 討論 |
4.4.1 高低糖酸品種柑橘果實鎂吸收差異 |
4.4.2 高低糖酸品種柑橘果實糖酸代謝差異及鎂可能參與代謝途徑 |
4.5 本章小結 |
5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糖酸代謝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
5.1 前言 |
5.2 材料與方法 |
5.2.1 試驗材料 |
5.2.2 試驗設計 |
5.2.3 采樣方法與樣品制備 |
5.2.4 測定指標與方法 |
5.2.4.1 果實鎂含量 |
5.2.4.2 果實可溶性糖酸組分含量 |
5.2.4.3 蔗糖和檸檬酸代謝相關酶活性 |
5.2.4.4 總RNA提取、反轉錄與熒光定量分析 |
5.2.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
5.3 結果與分析 |
5.3.1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鎂含量與分布的影響 |
5.3.2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主要糖組分含量與分布的影響 |
5.3.3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主要酸組分含量與分布的影響 |
5.3.4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5.3.5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檸檬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5.3.6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蔗糖代謝與轉運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 |
5.3.7 施鎂水平對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不同階段檸檬酸代謝與轉運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 |
5.4 討論 |
5.5 本章小結 |
6 施鎂水平對番茄果實品質及植株生長的影響 |
6.1 引言 |
6.2 材料與方法 |
6.2.1 試驗材料 |
6.2.2 試驗設計 |
6.2.3 樣品采集與制備方法 |
6.2.4 測定指標與方法 |
6.2.4.1 礦質養(yǎng)分含量 |
6.2.4.2 代謝組學分析 |
6.2.4.3 果實色差 |
6.2.4.4 葉片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 |
6.2.4.5 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 |
6.2.4.6 H_2O_2合成 |
6.2.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
6.3 結果與分析 |
6.3.1 施鎂水平對番茄鎂、鈣和鉀含量與分布的影響 |
6.3.2 施鎂水平對番茄成熟果實代謝產物的影響及其與鎂含量的關系 |
6.3.3 施鎂水平對番茄果實成熟度的影響 |
6.3.4 施鎂水平對番茄葉片色素的影響 |
6.3.5 施鎂水平對番茄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
6.3.6 施鎂水平對番茄葉片H_2O_2合成的差異 |
6.4 討論 |
6.4.1 番茄鎂、鈣和鉀元素間的關系及其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
6.4.2 鎂對番茄果實有機酸和氨基酸累積的影響 |
6.4.3 鎂與番茄葉片色素合成及果實成熟的關系 |
6.4.4 適量鎂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長和提高抗氧化能力 |
6.5 本章小結 |
7 總結與展望 |
7.1 總結 |
7.2 創(chuàng)新點 |
7.3 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Ⅰ 花后120d兩品種葡萄柚汁胞代謝差異產物 |
附錄Ⅱ 花后140d兩品種葡萄柚汁胞代謝差異產物 |
附錄Ⅲ 花后160d兩品種葡萄柚汁胞代謝差異產物 |
附錄Ⅳ 花后180d兩品種葡萄柚汁胞代謝差異產物 |
附錄Ⅴ 花后200d兩品種葡萄柚汁胞代謝差異產物 |
附錄Ⅵ qRT-PCR定量分析柑橘糖酸代謝相關基因引物序列 |
附錄Ⅶ 花后120d兩個品種葡萄柚汁胞差異代謝產物熱圖 |
附錄Ⅷ 花后140d兩個品種葡萄柚汁胞差異代謝產物熱圖 |
附錄Ⅸ 花后160d兩個品種葡萄柚汁胞差異代謝產物熱圖 |
附錄Ⅹ 花后180d兩個品種葡萄柚汁胞差異代謝產物熱圖 |
附錄Ⅺ 花后200d兩個品種葡萄柚汁胞差異代謝產物熱圖 |
附錄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成果 |
致謝 |
(2)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酸度的影響及生理機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獻綜述 |
1.1 我國檸檬產業(yè)的發(fā)展 |
1.2 土壤酸化及其對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 |
1.3 土壤酸化對果樹果實糖酸的影響 |
1.4 柑橘果實檸檬酸的積累 |
1.4.1 檸檬酸的合成 |
1.4.2 檸檬酸的分解 |
1.4.3 果實貯藏期檸檬酸代謝 |
1.5 檸檬酸代謝相關酶及其生理功能 |
1.6 礦質養(yǎng)分對柑橘果實檸檬酸代謝的影響 |
2.研究目的、意義及內容 |
2.1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
2.2 研究內容 |
2.2.1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品質的影響 |
2.2.2 土壤酸化對檸檬葉片可溶性糖及果實糖酸組分的影響 |
2.2.3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有機酸合成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2.2.4 土壤酸化對土壤、葉片和果實礦質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 |
3.材料與方法 |
3.1 試驗設計 |
3.1.1 試驗地點 |
3.1.2 試驗設計 |
3.2 樣品采集與預處理 |
3.2.1 土壤樣品采集 |
3.2.2 葉片樣品采集 |
3.2.3 果實樣品采集 |
3.3 測定指標與測定方法 |
3.3.1 土壤指標 |
3.3.2 植物養(yǎng)分含量測定 |
3.3.3 果實品質及葉片可溶性糖含量測定 |
3.3.4 果實糖酸組分測定 |
3.3.5 果實有機酸相關酶活性及細胞器養(yǎng)分的測定 |
3.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
4.結果與分析 |
4.1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品質的影響 |
4.2 土壤酸化對檸檬葉片可溶性糖及果實糖酸組分形成的影響 |
4.2.1 土壤酸化對檸檬葉片可溶性糖的影響 |
4.2.2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糖酸組分的影響 |
4.2.3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組分的影響 |
4.3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4.3.1 土壤酸化對檸檬冬、春花果有機酸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4.3.2 土壤酸化對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4.3.3 檸檬酸代謝相關酶與檸檬酸含量曲線擬合分析 |
4.3.4 土壤酸化對檸檬酸含量與CS/Cyt-ACO的影響 |
4.4 土壤酸化對土壤、葉片和果實礦質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 |
4.4.1 土壤酸化對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的影響 |
4.4.2 土壤酸化對葉片礦質養(yǎng)分的影響 |
4.4.3 土壤酸化對果實礦質養(yǎng)分的影響 |
4.4.4 土壤酸化對春花果細胞器養(yǎng)分的影響 |
4.4.5 春花果細胞器養(yǎng)分與有機酸相關酶活性的相關性分析 |
5.討論 |
5.1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品質及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 |
5.1.1 土壤酸化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
5.1.2 土壤酸化對葉片可溶性糖及養(yǎng)分的影響 |
5.1.3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品質及養(yǎng)分的影響 |
5.2 細胞器養(yǎng)分對有機酸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5.3 土壤酸化對檸檬酸代謝的影響 |
5.4 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發(fā)育過程糖酸組分及酶活性的影響 |
6.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3)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產量和品質比較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獻綜述 |
1.1 我國柑橘發(fā)展概況 |
1.2 柑橘果實品質形成的生理基礎 |
1.2.1 糖的合成、積累與代謝 |
1.2.2 酸的合成與代謝 |
1.2.3 表皮蠟質 |
1.2.4 維生素C |
1.3 氣象因子對柑橘果實品質的影響 |
1.3.1 溫度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
1.3.2 光照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
1.3.3 水分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
1.3.4 其它因素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
1.4 我國柑橘生產的氣候區(qū)分布 |
1.4.1 南亞熱帶(桂南、廣東除粵北外、臺灣) |
1.4.2 中亞熱帶(浙南、福建、贛中南、湘中南、桂中北、粵北為代表) |
1.4.3 北亞熱帶(漢中、丹江口、上海崇明島柑橘產區(qū)為代表) |
1.4.4 亞熱帶干熱河谷區(qū)(金沙江、元江干熱河谷柑橘產區(qū)為代表) |
1.4.5 川渝高濕寡照區(qū)(四川盆地和重慶柑橘產區(qū)為代表) |
1.4.6 熱帶雨林區(qū)(海南瓊中、西雙版納柑橘產區(qū)為代表)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義 |
2.2 研究的主要內容 |
2.3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
2.4 預期結果 |
2.5 技術路線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 |
3.1 試驗材料 |
3.1.1 試驗地點與材料 |
3.1.2 產量與樹體狀況調查 |
3.1.3 樣品的采集 |
3.2 氣象因子的收集整理 |
3.3 果實品質的測定 |
3.3.1 常規(guī)品質的測定 |
3.3.2 失重率的測定 |
3.3.3 初生代謝物的測定 |
3.4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
第4章 結果與分析 |
4.1 沃柑不同氣候區(qū)的主要氣象因子 |
4.2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樹體生長和產量比較 |
4.2.1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樹體生長比較 |
4.2.2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產量比較 |
4.3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品質比較分析 |
4.3.1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常規(guī)品質比較分析 |
4.3.2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糖酸組分與含量比較分析 |
4.3.3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耐貯性分析 |
4.4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綜合品質聚類分析 |
4.4.1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外在品質聚類分析 |
4.4.2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內質品質聚類分析 |
4.4.3 果實綜合內質高低比較 |
4.5 氣象因子與沃柑果實品質的關系 |
4.5.1 氣象因子與沃柑果實常規(guī)品質的關系 |
4.5.2 氣象因子與沃柑果實品質的相關性 |
4.5.3 沃柑適宜氣象因子的建立 |
第5章 討論與結論 |
5.1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生長和產量 |
5.2 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品質與氣象因子關系 |
5.3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與課題 |
縮略詞對照表 |
致謝 |
(4)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品質及糖酸代謝酶活性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詞表 |
前言 |
1 文獻綜述 |
1.1 黃果柑的生長發(fā)育特性及研究進展 |
1.2 干旱脅迫對植物生理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
1.2.1 干旱脅迫對植物光合作用及葉片中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
1.2.2 干旱脅迫對果實外在品質的影響 |
1.2.3 干旱脅迫對果實內含物的影響 |
1.3 柑橘果實糖代謝相關研究進展 |
1.3.1 柑橘果實中糖積累的研究進展 |
1.3.2 柑橘果實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進展 |
1.4 柑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酸代謝研究進展 |
1.4.1 柑橘果實酸積累的研究進展 |
1.4.2 柑橘果實酸代謝相關酶的研究 |
2 材料與方法 |
2.1 試驗地點與材料 |
2.2 試驗處理與采樣 |
2.3 試驗指標及測定方法 |
2.3.1 黃果柑果實各項品質指標的測定 |
2.3.2 HPLC法測定果實中糖酸組分含量 |
2.3.3 相關糖酸代謝酶酶液的制備 |
2.3.4 相關糖酸代謝酶酶活性的測定 |
2.4 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 |
3 結果與分析 |
3.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成熟果實果實品質的影響 |
3.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含量的影響 |
3.2.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可溶性總糖含量的影響 |
3.2.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含量的影響 |
3.2.3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葡萄糖含量的影響 |
3.2.4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果糖含量的影響 |
3.3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3.3.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蔗糖合成酶類活性的影響 |
3.3.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蔗糖分解酶類活性的影響 |
3.4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酸含量的影響 |
3.4.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含量的影響 |
3.4.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檸檬酸含量的影響 |
3.4.3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蘋果酸含量的影響 |
3.4.4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奎寧酸含量的影響 |
3.5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3.5.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合成酶類活性的影響 |
3.5.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分解酶類活性的影響 |
4 討論 |
4.1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成熟果實果實品質的影響 |
4.2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含量的影響 |
4.3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4.4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酸含量的影響 |
4.5 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5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5)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糖酸積累和代謝相關酶及其基因表達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錄 |
前言 |
1 文獻綜述 |
1.1 果實糖的研究 |
1.1.1 糖的生理功能 |
1.1.2 果實中的糖積累類型 |
1.1.3 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及其含量變化 |
1.2 蔗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 |
1.2.1 蔗糖代謝相關酶基本特征 |
1.2.2 果實中蔗糖代謝相關酶與糖積累的關系 |
1.2.3 果實中蔗糖代謝酶相關基因的研究 |
1.3 果實有機酸的研究 |
1.3.1 有機酸的生理功能 |
1.3.2 果實中的有機酸積累類型 |
1.3.3 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組分及含量的變化 |
1.4 有機酸代謝相關酶的研究 |
1.4.1 果實中有機酸代謝相關酶 |
1.4.2 果實有機酸代謝酶相關基因的表達 |
2 材料與方法 |
2.1 試驗地點與材料 |
2.2 取樣 |
2.3 指標測定 |
2.3.1 果實生長發(fā)育動態(tài)測定 |
2.3.2 糖酸含量測定 |
2.3.3 糖酸代謝酶活性測定 |
2.3.4 糖酸代謝酶相關基因定量表達分析 |
3 結果與分析 |
3.1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單果質量變化 |
3.2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縱橫徑變化 |
3.3 兩種中國櫻桃中可溶性糖含量 |
3.3.1 成熟果實中可溶性糖含量 |
3.3.2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及含量變化 |
3.4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 |
3.4.1 蔗糖合成酶活性變化 |
3.4.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變化 |
3.4.3 轉化酶活性變化 |
3.4.4 可溶性糖含量與蔗糖代謝酶活性相關性 |
3.5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相關酶基因的表達量 |
3.5.1 蔗糖合成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5.2 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5.3 酸性轉化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5.4 中性轉化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5.5 蔗糖代謝酶基因表達與可溶性糖含量及相關酶活性相關性 |
3.6 兩種中國櫻桃中有機酸含量 |
3.6.1 成熟果實中有機酸含量 |
3.6.2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組分及含量變化 |
3.7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 |
3.7.1 蘋果酸脫氫酶活性變化 |
3.7.2 蘋果酸酶活性變化 |
3.7.3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變化 |
3.7.4 檸檬酸合成酶活性變化 |
3.7.5 有機酸含量與酸代謝酶活性相關性 |
3.8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酸代謝相關酶基因的表達量 |
3.8.1 蘋果酸脫氫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8.2 蘋果酸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8.3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8.4 檸檬酸合成酶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
3.8.5 酸代謝酶基因表達與有機酸含量及相關酶活性相關性 |
4 討論 |
4.1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糖積累特點 |
4.2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與糖積累的關系 |
4.3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蔗糖代謝酶相關基因表達與糖分積累的關系 |
4.4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有機酸積累特點 |
4.5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中酸代謝相關酶與有機酸積累的關系 |
4.6 兩種中國櫻桃果實酸代謝酶相關基因表達與有機酸積累的關系 |
5 結論 |
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6)‘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發(fā)育規(guī)律及外源ABA對其果實品質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果實生長發(fā)育動態(tài)研究 |
1.2 柑橘果實品質研究進展 |
1.2.1 柑橘果實品質構成因素 |
1.2.2 柑橘果實品質評價 |
1.3 柑橘果實糖積累及相關代謝酶活性研究進展 |
1.4 柑橘果實有機酸代謝及相關酶活性研究進展 |
1.5 果實中脫落酸研究進展 |
1.5.1 脫落酸調控果實品質的作用 |
1.5.2 脫落酸在生產中的應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 |
2 材料與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品質測定 |
2.2.2 果實中糖酸含量測定 |
2.2.3 果實中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測定 |
2.2.4 果實中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測定 |
2.3 數(shù)據(jù)處理 |
3 結果與分析 |
3.1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
3.2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糖代謝及其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
3.2.1 果實糖分含量的變化 |
3.2.2 果實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
3.2.3 果實中蔗糖合成酶類、分解酶類及酶的凈活性變化 |
3.2.4 糖含量與其代謝酶活性的相關性 |
3.3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有機酸代謝及其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
3.3.1 果實有機酸含量的變化 |
3.3.2 果實有機酸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
3.3.3 果實有機酸含量與其代謝酶活性的相關性 |
3.4 ABA處理后對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品質的影響 |
3.4.1 ABA處理后對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
3.4.2 ABA處理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
3.4.3 不同處理對果實品質的綜合評價 |
4 討論 |
4.1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生長發(fā)育期果實外觀的動態(tài)變化 |
4.2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糖代謝特點 |
4.3 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有機酸代謝特點 |
4.4 外源ABA處理對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品質的影響 |
4.4.1 外源ABA處理對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
4.4.2 外源ABA處理對果實糖積累及其代謝酶活性的影響 |
4.4.3 外源ABA處理對果實有機酸積累及其代謝酶活性的影響 |
5 小結與展望 |
5.1 小結 |
5.2 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7)生長調節(jié)劑對壺瓶棗(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實轉色調控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棗生產概述 |
2 果實發(fā)育與成熟研究進展 |
2.1 果實發(fā)育成熟的生理生化研究 |
2.2 果實發(fā)育成熟的分子水平研究 |
3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在果實發(fā)育成熟調控中的應用 |
4 研究目的和意義 |
5 研究內容 |
第一部分 壺瓶棗果實延遲轉色機理 |
第一章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及品質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設計 |
1.2 試驗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轉色期的影響 |
2.2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品質的影響 |
2.3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的影響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二章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果皮色素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設計 |
1.2 試驗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響 |
2.2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皮總酚含量的影響 |
2.3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皮類黃酮含量的影響 |
2.4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
2.5 赤霉素處理的壺瓶棗果實色素相關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三章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內源激素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設計 |
1.2 試驗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內源激素含量的影響 |
2.2 赤霉素處理的壺瓶棗果實激素相關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四章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糖代謝的影響 |
第一節(jié) 壺瓶棗果實糖積累類型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材料 |
1.2 試驗方法 |
1.3 數(shù)據(jù)分析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糖含量的影響 |
2.2 赤霉素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相關糖代謝酶活性的影響 |
3 討論 |
3.1 壺瓶棗果實糖積累 |
3.2 蔗糖代謝相關酶在棗果實糖積累中的作用 |
4 小結 |
第二節(jié)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糖積累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設計 |
1.2 試驗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糖和淀粉含量的影響 |
2.2 赤霉素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2.3 赤霉素處理條件下壺瓶棗果實糖含量與相關代謝酶活性的相關性分析 |
2.4 赤霉素處理的壺瓶棗果實淀粉和糖代謝相關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二部分 壺瓶棗果實提前轉色機理 |
第一章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轉色及品質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實轉色期的影響 |
2.2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實品質的影響 |
2.3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的影響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二章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果皮色素物質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響 |
2.2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皮總酚含量的影響 |
2.3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皮類黃酮含量的影響 |
2.4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皮花色苷的影響 |
2.5 多效處理的壺瓶棗果實色素相關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三章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內源激素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多效唑處理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4種內源激素含量的影響 |
2.2 多效唑處理的壺瓶棗果實激素物質的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四章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轉色過程中糖代謝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2 結果與分析 |
2.1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糖含量的影響 |
2.2 多效唑對壺瓶棗果實生長轉色過程中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2.3 多效唑處理條件下壺瓶棗果實可溶性糖和相關代謝酶的關系 |
2.4 多效唑處理的壺瓶棗果實淀粉和糖代謝相關差異表達基因KEGG注釋 |
3 討論 |
4 小結 |
第三部分 壺瓶棗果實轉色調控的RNA-Seq分析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設計與材料 |
1.2 試驗方法 |
1.3 BMKCloud有參轉錄組分析(www.biocloud.net) |
2 結果與分析 |
2.1 RNA質檢和文庫質檢 |
2.2 轉錄組數(shù)據(jù)與參考基因組序列比對 |
2.3 SNP分析 |
2.4 基因結構優(yōu)化分析 |
2.5 差異表達基因分析 |
2.6 關鍵候選基因篩選及qRT-PCR驗證 |
3 討論 |
4 小結 |
研究結論 |
技術路線 |
參考文獻 |
Abstract |
致謝 |
(8)福橘優(yōu)株果實品質的動態(tài)變化與花粉直感的利用初探(論文提綱范文)
英文縮略詞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福橘的研究背景 |
2 ISSR分子標記及其在果樹上的應用 |
3 國內外果實糖代謝研究現(xiàn)狀 |
3.1 果實糖的積累和類型 |
3.2 果實糖代謝相關酶 |
4 國內外果實有機酸代謝研究現(xiàn)狀 |
4.1 果實有機酸的積累和類型 |
4.2 果實有機酸代謝相關酶 |
5 果樹花粉直感的應用 |
6 本研究的依據(jù)、目的和意義 |
7 研究內容 |
第二章 33 份“紅橘”種質資源的ISSR分析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材料 |
1.2 DNA提取 |
1.3 引物篩選及PCR反應 |
1.4 數(shù)據(jù)處理 |
2 結果與分析 |
2.1 ISSR-PCR擴增結果 |
2.2 聚類分析 |
3 討論 |
第三章 福橘及優(yōu)株果實發(fā)育過程的品質差異 |
1 試驗材料、試劑與儀器 |
1.1 試驗材料與試劑 |
1.2 儀器設備 |
2 試驗方法 |
2.1 樣品處理 |
2.2 單果重、果皮顏色、縱徑、橫徑、果皮厚度、可食率 |
2.3 可溶性固形物 |
2.4 抗壞血酸(維生素C) |
2.5 可滴定酸 |
2.6 可溶性糖 |
2.7 UPLC-ELSD測定果實糖組分方法及其優(yōu)化 |
2.8 UPLC-MS測定果實有機酸含量 |
2.9 數(shù)據(jù)處理 |
3 結果與分析 |
3.1 福橘果實生長曲線的變化 |
3.2 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品質的變化 |
3.3 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糖酸組分的變化 |
3.4 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糖組分的變化分析 |
3.5 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有機酸的變化分析 |
4 討論 |
第四章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品質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材料與儀器 |
1.2 試驗方法 |
1.3 數(shù)據(jù)處理 |
2 結果與分析 |
2.1 坐果率分析 |
2.2 花粉直感對福橘成熟果實的影響 |
2.3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單果重、果形指數(shù)、果皮厚度等的影響 |
2.4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可溶性固形物、VC、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的影響 |
2.5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酸組分的影響 |
3 討論 |
第五章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糖酸代謝相關酶的影響 |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材料與儀器 |
1.2 試驗方法 |
1.3 數(shù)據(jù)處理 |
2 結果與分析 |
2.1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2.2 花粉直感對福橘果實有機酸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
2.3 福橘果實糖、酸組分與糖酸代謝相關酶的活性相關性分析 |
3 討論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
1 結論 |
2 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A 福橘果實成熟過程色澤和形態(tài)的變化(2017 年) |
附錄 B 福橘果實成熟過程中色澤和形態(tài)的變化(2018 年) |
附錄 C 有機酸標準品譜圖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致謝 |
(9)植物蔗糖合酶生理功能研究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 植物蔗糖合酶的結構與定位 |
1.1 植物蔗糖合酶的結構 |
1.2 植物蔗糖合酶的亞細胞與組織定位 |
2 植物蔗糖合酶的生理功能 |
2.1 參與淀粉的合成 |
2.2 參與纖維素的合成 |
2.3 參與果實品質的形成 |
2.4 提升植物固氮能力 |
2.5 參與逆境響應過程 |
2.6 影響植物生殖生長 |
2.7 參與糖信號轉導途徑 |
3 植物蔗糖合酶基因的分子特征 |
3.1 植物中蔗糖合酶基因的分布 |
3.2 植物中蔗糖合酶基因的進化 |
3.3 植物蔗糖合酶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 |
3.3.1 蔗糖合酶基因的“時空性”調控 |
3.3.2 蔗糖合酶基因的“脅迫特異性”調控 |
4 植物蔗糖合酶合成與分解活性的動態(tài)分布 |
4.1“時空性”分布 |
4.2“脅迫特異性”分布 |
4.3“生物鐘”分布 |
4.4 其他影響因素 |
5 蔗糖合酶與遺傳改良 |
6 研究展望 |
(10)鉀肥對駿棗葉片光合特性和果實品質及糖代謝影響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語表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新疆棗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
1.1.1 新疆棗的種植面積與產量 |
1.1.2 新疆棗的分布 |
1.1.3 新疆棗的種植模式及特點 |
1.1.4 新疆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
1.2 鉀的生理功能 |
1.3 鉀對果實品質與果樹產量的影響 |
1.4 鉀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
1.5 鉀對果實糖積累與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1.5.1 鉀對果實糖積累的影響 |
1.5.2 鉀對果實蔗糖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1.6 棗果實糖積累及其代謝酶活性的研究 |
1.6.1 棗果實中糖組分及其含量變化的研究 |
1.6.2 棗果實中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變化的研究 |
1.7 研究目的和意義 |
第二章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品質性狀的變化 |
引言 |
2.1 試驗材料 |
2.1.1 試驗材料 |
2.1.2 采樣方法 |
2.1.3 儀器設備與試劑 |
2.2 試驗方法 |
2.2.1 果實單果重測定 |
2.2.2 果實可溶性總糖、淀粉含量的測定 |
2.2.3 果實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 |
2.2.4 果實有機酸含量的測定 |
2.2.5 果實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測定 |
2.3 結果與分析 |
2.3.1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單果重變化 |
2.3.2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可溶性總糖含量的變化 |
2.3.3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含量的變化 |
2.3.4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有機酸含量的變化 |
2.3.5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Vc含量的變化 |
2.3.6 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淀粉含量的變化 |
2.4 討論 |
2.4.1 駿棗果實發(fā)育期與單果重變化 |
2.4.2 果實發(fā)育期與果實糖分的積累 |
2.5 小結 |
第三章 不同鉀肥處理對駿棗葉片光合特性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
引言 |
3.1 試驗材料 |
3.1.1 試驗地概況 |
3.1.2 試驗材料 |
3.1.3 主要儀器設備與試劑 |
3.2 試驗方案 |
3.2.1 試驗地土壤養(yǎng)分測定 |
3.2.2 葉面噴施KH_2PO_4處理的田間試驗方案 |
3.2.3 土施鉀肥處理的田間試驗方案 |
3.3 指標測定方法 |
3.3.1 光合參數(shù)測定 |
3.3.2 葉綠素含量測定 |
3.3.3 果實品質指標測定 |
3.4 結果與分析 |
3.4.1 葉面噴施KH_2PO_4對駿棗葉片光合特性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
3.4.2 不同時期土壤施鉀肥對駿棗光合特性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
3.4.3 不同土壤施鉀量對駿棗光合特性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
3.5 討論 |
3.5.1 鉀肥與果實品質的關系 |
3.5.2 鉀肥與植物的光合作用 |
3.6 小結 |
第四章 葉面噴施KH_2PO_4對駿棗果實糖積累及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引言 |
4.1 試驗材料 |
4.2 試驗方案 |
4.3 試驗采樣與指標測定 |
4.3.1 采樣 |
4.3.2 儀器設備與試劑 |
4.3.3 指標測定 |
4.4 結果與分析 |
4.4.1 葉面噴施KH_2PO_4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及含量變化的影響 |
4.4.2 葉面噴施KH_2PO_4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4.5 討論 |
4.6 小結 |
第五章 ±施鉀肥對駿棗果實糖積累及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引言 |
5.1 試驗材料 |
5.1.1 試驗材料 |
5.1.2 儀器設備及試劑 |
5.2 試驗方法 |
5.2.1 田間試驗方案設計 |
5.2.2 樣品采集 |
5.2.3 指標測定方法 |
5.3 結果與分析 |
5.3.1 土壤施鉀時期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及含量變化的影響 |
5.3.2 土壤施鉀時期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5.3.3 土壤施鉀量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糖組分及含量變化的影響 |
5.3.4 土壤施鉀量對駿棗果實發(fā)育過程中蔗糖代謝酶活性變化的影響 |
5.4 討論 |
5.5 小結 |
第六章 鉀肥對駿棗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基因表達的影響 |
引言 |
6.1 試驗材料與方案 |
6.1.1 試驗材料 |
6.1.2 試驗方法 |
6.1.3 生化試劑 |
6.1.4 菌體材料及載體 |
6.1.5 主要儀器 |
6.2 試驗方法 |
6.2.1 總RNA的提取和純化 |
6.2.2 cDNA第一鏈的合成 |
6.2.3 駿棗果實蔗糖代謝關鍵酶基因中間序列的克隆 |
6.2.4 純化產物的回收及測序 |
6.2.5 實時熒光定量PCR (qRT-PCR)表達分析 |
6.3 結果與分析 |
6.3.1 駿棗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6.3.2 Zj SPS1、ZjSS1、ZjCWI1和ZjVI1蛋白的系統(tǒng)進化樹構建與分析 |
6.3.3 鉀肥對駿棗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基因表達的影響 |
6.4 討論 |
6.5 小結 |
第七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介 |
四、臍橙在不同生境下果實蔗糖代謝相關酶的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 [1]柑橘果實糖酸代謝與鎂的關系及其機制[D]. 周媛. 華中農業(yè)大學, 2020
- [2]土壤酸化對檸檬果實酸度的影響及生理機制[D]. 高國震. 華中農業(yè)大學, 2020(02)
- [3]不同氣候區(qū)沃柑果實產量和品質比較研究[D]. 朱攀攀. 西南大學, 2020(01)
- [4]干旱脅迫對黃果柑果實品質及糖酸代謝酶活性的影響[D]. 王毅. 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9(01)
- [5]兩種中國櫻桃果實糖酸積累和代謝相關酶及其基因表達的研究[D]. 李航. 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9(12)
- [6]‘紅肉蜜柚’和‘三紅蜜柚’果實發(fā)育規(guī)律及外源ABA對其果實品質的影響[D]. 馬有軍. 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9(12)
- [7]生長調節(jié)劑對壺瓶棗(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實轉色調控機制研究[D]. 李潔. 山西農業(yè)大學, 2019
- [8]福橘優(yōu)株果實品質的動態(tài)變化與花粉直感的利用初探[D]. 張靜芳. 福建農林大學, 2019(10)
- [9]植物蔗糖合酶生理功能研究進展[J]. 房經貴,朱旭東,賈海鋒,王晨.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7(05)
- [10]鉀肥對駿棗葉片光合特性和果實品質及糖代謝影響的研究[D]. 吳翠云. 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