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細胞學診斷技術進展

細胞學診斷技術進展

一、細胞學診斷技術的進展(論文文獻綜述)

孟海輪[1](2021)在《EUS-FNA在胰腺腫瘤診斷中的臨床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胰腺占位性病變的臨床檢出率呈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對于不同檢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結果使得臨床醫(yī)生需要結合具體病情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和處理。傳統的腹部彩超、CT及MRI僅能通過影像學的情況對病灶做出初步的診斷,但對于病灶的具體性質仍然難以準確的做出診斷,早期明確診斷病灶性質是胰腺疾病診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影響患者臨床預后的重要前提。超聲內鏡引導細針抽吸術(EUS-FNA)通過獲取胰腺病灶的少許細胞或組織,并進行細胞學或病理學診斷,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快速診斷的優(yōu)點。目的探討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對胰腺癌的診斷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來我科行EUS-FNA檢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以病理結果和隨訪情況作為最終診斷,并以此評價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的診斷價值。結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為胰腺癌(胰腺癌組),包括經術后病理證實者22例(胰腺導管腺癌18例,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癌1例,胰腺轉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細胞癌1例)和臨床檢查結果為胰腺癌且隨訪期間死亡者111例;56例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組)。EUS-FNA診斷細胞病理學結果為異型細胞47例,疑癌細胞25例,癌細胞20例,未見腫瘤細胞97例。133例經術后病理和隨訪結果證實為胰腺癌,其中細胞病理學檢查結果分別為:未見腫瘤細胞52例,異型細胞36例,疑癌細胞25例,癌細胞20例。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真陽性率)為60.90%,假陽性率為19.64%,特異度(真陰性率)為80.36%,假陰性率為39.10%。聯合不同的細胞病理學分級標準,即分別以“發(fā)現異型細胞或可疑癌細胞或癌細胞均為陽性”“發(fā)現可疑癌細胞或癌細胞均為陽性”和“發(fā)現癌細胞為陽性”為診斷標準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以“發(fā)現異型細胞或可疑癌細胞或癌細胞均為陽性”為診斷標準,EUS-FNA診斷胰腺癌的效能最顯著,敏感度為50.38%,特異度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為124例,有91例診斷為胰腺癌,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真陽性率)為52.75%,假陽性率為21.21%,特異度(真陰性率)為78.79%,假陰性率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為65例,有42例診斷為胰腺癌,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真陽性率)為78.57%,假陽性率為17.39%,特異度(真陰性率)為82.61%,假陰性率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及特異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及特異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變位于胰頭部116例,胰體尾部73例。EUS顯示為實性病變145例(76.7%),囊性/囊實性病變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學表現為胰腺病灶部位可見不均質低回聲光團,多呈實性包塊,腫物邊界不規(guī)則,胰管擴張顯著;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學表現為胰腺病灶部位可見囊實性病變,腫物邊界相對較清,胰管多不伴有顯著擴張。EUS-FNA診斷胰腺癌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43(95%CI:0.561~0.724)。EUS-FNA診斷胰腺癌的效能顯著提高(敏感度為50.38%,特異度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8%(13例),主要為高淀粉酶血癥和腹痛。結論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學多表現為不均質低回聲光團,多呈實性包塊,腫物邊界不規(guī)則,胰管擴張顯著;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學多表現為囊實性病變,腫物邊界相對較清,胰管多不伴有顯著擴張。2.EUS-FNA穿刺診斷靈敏度(真陽性率)為60.90%,陽性預測值為64.29%,特異度(真陰性率)為80.36%,陰性預測值為17.46%。3.EUS-FNA診斷胰腺癌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聯合不同分級的細胞學診斷標準,EUS-FNA診斷胰腺癌的效能顯著提高。5.EUS-FNA技術安全、可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周月娟[2](2021)在《組織性人群篩查中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P16/Ki-67雙染分流的臨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討組織性人群篩查中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P16/Ki-67雙染分流的意義。材料: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江西省宮頸癌高發(fā)地區(qū)九江市武寧縣,組織性篩查當地3000名女性,年齡在21-64歲,平均年齡38.53(±8.43)歲,行宮頸癌細胞學初篩,根據初篩結果將384例納入研究,年齡在24-63歲,平均年齡39.8(±10.6)歲。其中細胞學初篩結果為未見上皮內瘤變及惡性病變(NILM),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低級別宮頸鱗狀上皮病變(LSIL),HSIL+(包括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瘤變(HSIL)、鱗狀細胞癌)分別是111例、102例、90例、81例;患者均未接受過宮頸治療、未懷孕、非經期,未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免疫系統疾病。方法:納入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間在武寧縣組織性人群篩查中經細胞學初篩診斷的宮頸病變共384例,分為NILM組、ASCUS組、LSIL組、HSIL+組,其中NILM組和HSIL+組為對照組。對4組細胞學標本進行Pl6/Ki-67雙染檢測,對比對照組與ASCUS組、LSIL組的細胞學初篩、HPV分型與組織學病理結果中P16/Ki-67雙染結果的差異,統計分析初篩低度異常結果后P16/Ki-67雙染分流的效能。并對細胞學診斷LSIL的90例患者隨訪1年,分析P16/Ki-67雙染檢測結果與細胞學診斷LSIL轉歸的關系。結果:(1)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為NILM、ASCUS、LSIL、HSIL+的P16/Ki-67雙染陽性率分別為1.80%、71.57%、86.67%、88.89%,總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LSIL與HSIL+2組之間P16/Ki-67雙染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58)外,其余組兩兩之間比較,P16/Ki-67雙染陽性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5)。(2)以組織學診斷為金標準,對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且Hr HPV陽性患者進行P16/Ki-67雙染分流診斷出CIN2+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是95.35%、82.61%、83.67%、95.0%。(3)P16/Ki-67雙染陽性的細胞學診斷LSIL患者病變進展率是P16/Ki-67雙染陰性的5.23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1、P16/Ki-67雙染在不同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各組組間具有差異性,P16/Ki-67雙染陽性表達率與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呈正相關,其陽性表達率隨著細胞學初篩結果的升級而不斷升高。2、對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且Hr HPV陽性患者進行P16/Ki-67雙染分流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對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的患者采取HPV分型和P16/Ki-67雙染聯合檢測的篩查策略具有極高的檢驗效能,表現出了更高的敏感性和優(yōu)越的特異性。3、P16/Ki-67雙染陰性對比P16/Ki-67雙染陽性的細胞學診斷為LSIL患者的轉歸結局更好,其病變進展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王巖[3](2021)在《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宮頸癌篩查模式及HPV自然轉歸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標通過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評估自我取樣HPVDNA檢測技術及特異性標志物p16單染技術在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單獨或聯合應用于宮頸癌早診的篩查效果;并對新疆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流行及自然轉歸情況進行探討,最終為制定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人群宮頸癌綜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礎數據,也對其余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宮頸癌篩查手段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進而為健全我國宮頸癌篩查體系提供理論依據。研究內容1.分析新疆哈薩克族女性HPV感染流行及自然轉歸情況;2.評估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自我取樣HPV檢測技術應用于宮頸癌篩查的效果;3.分析特異性標志物p16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單染技術預測病變轉歸的能力及p16單染技術在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用于宮頸癌早診的實際篩查效果。研究方法2018年6月-8月,在新疆農村國定貧困縣托里縣招募了 2000名25-64歲合格的哈薩克族女性建立了宮頸癌篩查隊列?;€研究中,將2000名婦女隨機分為自取樣組和醫(yī)生取樣組,分別采集下陰道標本和宮頸標本行HPV檢測(care HPV和PCR HPV DNA)。然后由醫(yī)務人員再采集兩份宮頸脫落細胞標本用于p16、薄層液基細胞學(Liquid-based cytology,LBC)檢測。任一結果陽性婦女轉診陰道鏡檢查并在鏡下異常部位取活檢。隨訪過程中,對基線篩查陽性婦女進行每年召回隨訪;對HPV陰性婦女,分別在第2年和第4年隨機抽取10%召回隨訪。第3年和第5年對全部入組婦女召回隨訪。本項目研究時間為5年,目前已完成基線、第2年和第3年召回隨訪工作。本文對這三年已獲得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匯總分析。研究結果1.基線基于care HPV檢測HPV總的感染率為10.00%;基于PCR HPV檢測HPV總的感染率為16.10%,其中14種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rHPV)的感染率為12.9%,6種低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lrHPV)為1.65%。最常見的5種HPV基因型別為HPV 16型(2.80%),其次為HPV 51、52、56和39型,分別占2.35%、1.70%、1.50%和1.20%。單一和多重HPV型別的感染者分別占64.60%和25.78%,HPV42和56是合并感染最常見的感染型別。在50-54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1級(CIN 1)中HPV16(31.82%)、HPV51(27.27%)和HPV18(13.64%)型感染率較高;CIN 2中HPV16型(57.14%)感染率較高;CIN 3+中HPV16(55.56%)和HPV18(33.33%)型感染率較高。高文化程度、絕經及梅毒感染會增加HPV感染的可能性。2.與基線篩查相比,隨訪篩查總人群HPV的感染率略有升高(12.90%vs 15.30%),其中 HPV18 型(0.65%vs 1.16%,P=%.03)、HPV45 型(0.20%vs 0.67%,P=0.03)、HPV59型(0.20%vs 0.92%,P=0.01)的感染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基線hrHPV陽性的186人中,持續(xù)感染77例(41.40%),清除109例(58.60%)。基線hrHPV陰性的1446人中,新發(fā)感染143例(9.89%)。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hrHPV持續(xù)感染或清除與絕經狀態(tài)有關,持續(xù)陰性和新發(fā)感染與初孕年齡有關。3.自我取樣care HPV和PCR HPV檢測應用于宮頸癌初篩,針對CIN2+的靈敏度(均為90.91%)、特異度(90.22%vs 89.48%)及陰道鏡轉診率(10.49%vs 12.14%)均沒有統計學差異。醫(yī)生取樣care HPV和PCR HPV檢測應用于宮頸癌初篩,針對CIN2+的靈敏度(71.43%vs 85.71%)、陰道鏡轉診率(6.91%vs 9.92%)均無統計學差異,特異度care HPV高于PCR HPV(93.29%vs 90.96%)。4.針對CIN2+病變,若采用與HPV檢測同一份自我取樣標本進行型別分流,與PCR HPV初篩相比,HPV16/18分流策略可顯著提高特異度(89.48%vs 97.45%),但靈敏度降低(90.91%vs 54.55%);增加HPV31/33型別分流后靈敏度仍為54.55%,特異度也有所提高(89.48%vs 96.17%),如結合新疆具有地域特色的感染率較高的HPV 51/56/58型別后,靈敏度提高至81.81%,特異度較HPV初篩相比也有所增加(89.48%vs 92.35%)。自我取樣HPV 陽性婦女,進一步行醫(yī)生取樣標本的細胞學檢查及與HPV型別相結合作為分流策略,與僅采用自我取樣 PCR HPV 檢測作為初篩相比,HPV16/18、HPV16/18/31/33、HPV16/18/31/33/51/56/58、≥ASCUS、p16、HPV16/18 或細胞學≥ASCUS 聯合及HPV16/18或p16聯合分流策略均可提高特異度、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篩查效率,降低陰道鏡轉診率,其中以p16分流提高幅度最為明顯,特異度提高近10%,PPV約為不進行任何分流的3倍,陰道鏡轉診率降低了 79%,但這種分流策略針對CIN2+病變的靈敏度降低了 18%,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醫(yī)生取樣標本行初篩及分流獲得同上述一樣的效果。5.在正常、CIN1、CIN2及CIN3+女性中p16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16%、20.83%、62.50%和100%(Ptrend<0.001)。與 hrHPV 陰性女性相比,HPV16/18 陽性組的 p16表達顯著升高,比值比(OR)為20.07(95%CI:11.19-36.01)?;€p16陽性婦女發(fā)生CIN2+和CIN3+的3年累積風險(20.93%,18.61%)均高于陰性婦女(0.63%,0.19%),p16持續(xù)陽性婦女發(fā)生CIN2+的3年累積風險增加至42.86%(95%CI:21.38-67.41)?;€ p16 合并 HPV 陽性婦女,發(fā)生 CIN2+和 CIN3+的3年累積風險有所增加,均為30.43%。p16陽性且CIN2病變婦女3年后進展成CIN3的機會較大(100%),p16陰性的13例CIN1患者和4例CIN2患者,三年后全部逆轉為正常。p16應用于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宮頸癌篩查,針對CIN2+,p16初篩靈敏度為83.33%,與hrHPV(94.40%)和LBC(94.40%)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p16的特異性(98.60%)明顯高于hrHPV(88.70%,P<0.001)和LBC(95.70%,P<0.001)。p16所需陰道鏡轉診率(2.16%)明顯低于HPV初篩(12.09%);PPV最高為35.70%(P<0.001),每檢出1例CIN2+病例所需轉診陰道鏡的例數為2.8。p16用于分流的靈敏度為77.80%,LBC分流靈敏度為88.90%,無統計學差異(P>0.05);然而,p16分診策略的特異性顯著高于LBC分流(99.00%vs 97.70%,P<0.001)。p16所需陰道鏡轉診率為1.70%,相當于LBC分流(3.14%)的一半。p16分流策略對CIN2+檢測的PPV值更高(42.40%vs 26.20%,P<0.001)。篩查效率最高,每檢出1例CIN2+病例所需轉診陰道鏡的例數為2.36。研究結論1.新疆哈薩克族女性hrHPV以HPV 16、51、52型別較為常見;高危HPV感染與文化程度、絕經狀況及梅毒感染有關。已絕經女性清除hrHPV的能力相對較弱,易持續(xù)感染。初孕年齡過早是hrHPV新發(fā)感染的危險因素。我們需針對高危因素制定相應措施,重視性病患者和>50歲女性的篩查工作,進行有效干預。更需關注已絕經女性群體的篩查結果,避免漏診和誤診。2.自我取樣HPV檢測因其降低婦女對篩查場地及醫(yī)生的依賴,提升女性的取樣舒適度,進而提高篩查可及性和覆蓋率,具備了應用于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大規(guī)模人群宮頸癌篩查的潛力。對于醫(yī)護人員短缺,尤其是細胞學專業(yè)人員不足的地區(qū),條件允許可首選批量、自動化及高通量的PCR HPV檢測技術初篩來獲得更高的靈敏度。無論是針對自我取樣還是醫(yī)生取樣標本,HPV陽性婦女采用HPV16/18型再增加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感染率較高的HPV51/56/58型別分流后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篩查效果。3.p16是預測宮頸病變進展的重要標志物。p16持續(xù)陽性婦女患高級別宮頸病變的風險較高,HPV陽性婦女應用p16免疫組化染色分流兼具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基于其不完全依賴于細胞形態(tài),對閱片者的診斷水平要求不高,具有結果易判讀更客觀,操作自動程度高,高通量,低成本等優(yōu)勢,可作為細胞學分流的有效替代方案。同時p16單染技術還可降低不必要的陰道鏡檢查或重復檢測,減輕了陰道鏡臨床醫(yī)生的負擔,推廣性較好,有望成為基層醫(yī)療機構大規(guī)模人群宮頸癌精準篩查的優(yōu)選技術。

夏葦[4](2021)在《甲狀腺細針穿刺殘留物樣本BRAF V600E突變檢測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診斷價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討使用甲狀腺細針穿刺(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殘留物樣本檢測BRAF V600E突變的可行性及其聯合細胞學診斷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的1674例進行甲狀腺FNA且具有完整細胞學診斷、FNA殘留物樣本BRAF V600E突變檢測結果的患者信息,其中876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并有組織病理診斷結果。同時對128例手術患者的術后切除組織進行BRAF V600E突變檢測,并與配對的FNA殘留物的BRAF V600E突變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共918(54.8%)例患者檢測到BRAF V600E突變。6個類別細胞學診斷樣本的BRAF V600E突變率不同,分別為1.4%、4.6%、46.7%、0.0%、76.3%和88.7%(χ2=792.872,P=0.000)。所有術后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BRAF V600E突變率為86.6%(733/846)。BRAF V600E突變檢測證實了84.7%的意義不明確的細胞非典型病變或濾泡性病變(Atyp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or follicular lesion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US/FLUS)手術患者和84.4%的可疑惡性(Suspicious for malignancy,SM)手術患者為PTC。對于診斷PTC,細胞學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分別為83.5%和83.7%BRAF V600E突變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度分別為86.6%和86.4%。將細胞學診斷和BRAF V600E突變檢測聯合使用后,診斷PTC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上升至97.2%和96.5%。128對配對的FNA殘留物和術后切除組織的BRAF V600E突變檢測結果一致性極好(κ=0.890,P=0.000)。結論:甲狀腺FNA殘留物樣本可用于BRAF V600E突變檢測,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穿刺液和提供更多的診斷PTC的依據。BRAF V600E突變檢測聯合細胞學診斷可提高PTC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度,特別是在細胞學診斷不確定(AUS/FLUS和SM)的患者中。

劉湛秋[5](2021)在《宮頸細胞學P16INK4a蛋白檢測對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篩查價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討宮頸細胞學P16INK4a蛋白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對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20年5-8月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790名20-70歲自愿行宮頸癌篩查的女性,同時行高危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測以及細胞學P16INK4a蛋白檢測。任一檢測結果陽性以及檢測均陰性但有明顯臨床癥狀高度懷疑宮頸病變者轉診陰道鏡及活檢,比較HPV、TCT及P16單獨和兩兩聯合篩查識別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檢測效果。結果:所有篩查對象中,P16陽性率(14.6%)和TCT≥ASCUS陽性率(16.3%)相近,低于HR-HPV陽性率(25.6%)。任一篩查陽性者共270例,三者均陰性但有明顯臨床癥狀者17例,共召回210例女性行陰道鏡活檢,其中組織病理診斷為慢性炎131例,LSIL41例,HSIL30例及宮頸癌8例。P16在宮頸慢性炎、LSIL、HSIL和宮頸癌中的陽性率分別為30.5%、36.6%、83.3%和100.0%,P16陽性率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的加重呈趨勢性增加(χ2=34.57,P<0.01)。P16檢測HSIL+的靈敏度低于HPV檢測(86.8%vs 89.5%,P>0.05),但特異性更高(91.9%vs 80.3%,P<0.05)。P16聯合TCT檢測HSIL+的靈敏度為92.1%,分別低于HPV聯合TCT檢測(94.7%)、P16聯合HPV檢測(97.4%)(P>0.05)。P16聯合TCT檢測的特異度為85.6%,分別高于HPV聯合TCT檢測(77.5%)、P16聯合HPV檢測(78.8%)(P<0.05)。HPV、TCT、P16、HPV+TCT、P16+HPV、P16+TCT診斷宮頸病變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49、0.822、0.893、0.861、0.881、0.889,各指標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1.P16檢測的陽性率與宮頸病變程度的進展具有顯著相關性,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的增加,P16在細胞內表達越多,陽性率越高。2.細胞學P16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可提高HSIL+的檢出效能,降低誤診率,防止過度治療。3.與HPV聯合TCT檢測相比,P16聯合TCT檢測對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篩查效果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更高的特異性,可作為一種新型宮頸癌初篩方法。

楊旎[6](2021)在《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病變的人性化診斷及治療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引入醫(yī)療全程管理體系,將患者信息從入院到診療到隨訪全方位詳細系統全程監(jiān)控,高效獲取患者診療信息,為我國宮頸癌篩查提供全面有效的醫(yī)療信息資源。第二,通過細胞學、組織學雙染技術進行疾病分流,更準確地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做出判斷,提高國家及患者診療經濟效益,避免過度醫(yī)療及資源浪費。第三,探索宮頸上皮內病變發(fā)生發(fā)展基因變化,尋找新的生物標記物。方法:建立醫(yī)療全程管理體系,將整個醫(yī)療過程錄入大數據系統,完成患者病歷數據采集,隨訪,分析,遠程會診等功能。收集臨床宮頸脫落細胞,同時行TCT,hrHPV檢測,結合宮頸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將剩余宮頸上皮脫落細胞標本進行p16/Ki-67免疫細胞化學雙染檢測,對比細胞學p16/Ki-67雙染檢測和hrHPV對CIN2級及以上病變的診斷效能;收集宮頸組織學標本,進行p16/Ki-67組織學雙染,比較組織學p16/Ki-67雙染結果與病理的符合度。收集宮頸癌樣本進行顯微切割,收集同一組織不同程度病變,提取DNA進全外顯子基因測序,并進行錯義突變、拷貝數變異,高頻突變、易感、驅動基因以及克隆分析,以明確宮頸不同病變程度成份之間的關系。結果:細胞學p16/Ki-67雙染的陽性率與病變程度大致成正比,符合度高于hrHPV檢測(p=0.6963);雙染檢出 CIN2+的特異度(57%vs.15.8%,p=0.0014),總體符合率(67.7%vs.38%,p=0.0058),陽性預測值(46.2%vs.30.4%,p=0.2829),陰性預測值(97%vs.90%,p=0.4958)和 kappa 系數(0.395 vs.0.068)均優(yōu)于hrHPV檢測,可減少29.7%陰道鏡分流;組織學p16/Ki-67雙染的陽性率與病變程度大致成正比。最終我們選則了 22例患者進行全外顯子測序。我們發(fā)現這些樣本中有大量獨有的拷貝數變異以及體細胞SNV,同時在患者的LSIL、HSIL及CC細胞中,也存在大量的共有體細胞拷貝數變異和錯義SNV(包括SNV,插入缺失)。結論:醫(yī)療全程管理體系可便于臨床研究數據管理,遠程會診,提高基層醫(yī)療診斷水平。細胞學p16/Ki-67雙染是一個較好的宮頸癌篩查分流手段,可提高CIN2+檢出效能,降低誤診率及過度治療。組織學p16/Ki-67雙染是一組良好的生物學標記物,可以輔助宮頸病變的診斷。不同患者宮頸病變具有明顯的腫瘤異質性,同一患者不同程度宮頸病變有相似突變頻譜,但一個宮頸上不同程度病變并非總由同一來源LSIL逐漸過渡而來。

黃敏[7](2021)在《182例腦膜癌病患者的臨床特征、腦脊液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腦膜癌病是指各種惡性腫瘤轉移至軟腦脊膜、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和蛛網膜引起的疾病,致死率高且近年來發(fā)病率有所增加。如何盡早診斷及有效治療腦膜癌病一直困擾著臨床醫(yī)師。本文通過對就診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182例確診為腦膜癌病患者的臨床詳細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患者的臨床特征,進一步探究腦膜癌病診斷及疾病評估的方法,并進行生存預后分析,為腦膜癌病診治提供臨床依據。方法:選取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診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182例確診為腦膜癌病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詳細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腦脊液分析結果(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分析,腦脊液細胞學及免疫組化,腦脊液ct DNA檢測檢測及免疫流式細胞術結果)、治療方式及生存期和隨訪時間等,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分析了182例腦膜癌病患者?;颊咴\斷腦膜癌病的中位年齡為58歲,男女比為1:1。確診時,81例(44.5%)患者的KPS評分較差(<70),113例(62.1%)患者的ECOG PS評分較差(>2)。在原發(fā)癌方面,100例(54.9%)為肺癌來源的腦膜癌,26例(14.3%)為消化系統腫瘤來源的腦膜癌,11例(6.0%)為乳腺癌來源的腦膜癌。24例(13.2%)未明確原發(fā)腫瘤?;颊邚脑\斷原發(fā)腫瘤到確診腦膜癌病的中位時間為9個月。2.臨床表現:176例(96.7%)患者有大腦及腦膜受累癥狀,74例(40.7%)患者有顱神經受損癥狀,59例(32.4%)有脊神經根刺激或受損癥狀。112例(61.5%)有顱高壓癥狀,20例(11.0%)同時合并全身性癥狀。3.影像學表現:178例患者進行了神經影像學評估,118例患者進行了腦和脊髓的增強MRI檢查,其中71例(60.2%)患者顯示腦膜強化,10例(8.5%)患者顯示脊膜強化,主要表現為線性、條狀或結節(jié)狀強化以及彌漫性強化。4.腦脊液檢查結果:(1)常規(guī)分析:71例(39.9%)患者第一次腰穿顱內壓大于300 mm H2O。168例(94.4%)患者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顯示異常,其中102例(60.7%)患者腦脊液顯示蛋白水平升高。(2)細胞學結果:156例(87.6%)患者第一次腦脊液細胞學檢查陽性。14例(7.9%)患者多次送檢未發(fā)現腫瘤細胞。(3)腦脊液ct DNA檢測結果:52例(77.6%)患者腦脊液檢出陽性突變。19例患者同時送檢血漿樣本檢出陽性突變。腦脊液腫瘤基因突變陽性率高于血漿的陽性率(P<0.05),且腦脊液EGFR和TP53基因突變豐度顯著高于血漿(分別為P<0.05,P=0.013)。(4)腦脊液免疫流式細胞術結果:5例患者流式細胞術檢出腫瘤細胞,1例患者流式細胞術陰性而同時送檢的細胞學陽性。6例腦脊液樣本中,CD4+/CD8+比值范圍為(0.97/1~2.75/1),其中1例患者CD4+/CD8+比值顯著小于1.0,1例患者比值明顯大于2.0。CD163+CD206+巨噬細胞占比平均值為22.72%。相關性分析得出腫瘤細胞與CD4+T淋巴細胞呈負相關(P=0.03),與CD8+T淋巴細胞呈正相關(P=0.018),CD163+CD206+巨噬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呈負相關(P=0.044)。5.治療及隨訪:182例患者中,123例(67.6%)患者接受了鞘內化療。41例(22.5%)患者接受了相應的靶向治療。36例(19.8%)患者接受了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11例(6.0%)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療,6例(3.3%)患者進行全腦放療。49例(26.9%)患者僅接受了對癥支持治療。77例患者(42.3%)僅接受了一種治療方式,56例患者(30.8%)同時接受了至少兩種治療方式。截至2020年12月31日,126例(69.2%)患者死亡,36例(19.8%)患者存活,20例(11.0%)患者失訪。整個隊列從確診腦膜癌病至死亡的中位總生存期為8個月(范圍:0-73個月)。6.生存預后分析:單因素分析得出,年齡≥60歲,顱壓>300 mm H2O與較差的生存期有關(分別為P=0.014,P=0.049),聯合治療和單一靶向治療則顯示與更長的生存期有關(分別為P<0.01,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齡≥60歲是不良預后因素(P=0.043),應用靶向治療和鞘內化療是積極預后因素(分別為P<0.01,P=0.047)。結論:1.腦膜癌病以中老年發(fā)病居多。肺癌是發(fā)生腦膜癌病最常見的腫瘤,且肺腺癌是發(fā)生腦膜癌病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其次是胃腸道腫瘤和乳腺癌。2.腦膜癌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以顱高壓表現居多。頭顱或脊髓增強MRI對腦膜癌病診斷具有重要價值。與腦脊液細胞學聯合可提高診斷靈敏度。3.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分析異常,尤其是蛋白水平升高,對腦膜癌病的診斷及病情評估具有提示意義。4.腦脊液腫瘤ct DNA檢測可以作為腦膜癌病的輔助診斷工具,連續(xù)檢測可為制定治療方案及病情評估提供幫助。同時腦脊液ct DNA檢測比外周血樣本更能代表軟腦膜轉移微環(huán)境中的基因譜變異情況及腫瘤負荷。5.軟腦膜轉移微環(huán)境中存在免疫細胞功能障礙,包括效應T淋巴細胞功能抑制及巨噬細胞M2樣極化,可能存在免疫抑制微環(huán)境,促使轉移癌細胞“免疫逃逸”。6.靶向治療和鞘內化療顯著延長了腦膜癌病患者的生存期,同時多種治療方式如抗血管生成藥物及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也可使生存獲益。

汪耘吉[8](2021)在《UG-FNAB對甲狀腺結節(jié)及其聯合BRAFV600E基因檢測對TI-RADS 4類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隨著臨床上醫(yī)療設備和診療水平以及人民群眾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結節(jié)(Thyroid nodules,TN)被發(fā)現并診斷。超聲檢查是TN的常規(guī)篩查手段,甲狀腺影像報告及數據系統(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的提出規(guī)范了TN的超聲檢查,初步評估了TN的惡性風險,卻不能精準的鑒別TN的性質,需要聯合其他檢查提高病理診斷的準確率。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G-FNAB)檢查作為一項最準確的術前檢查項目,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其用來評估TI-RADS 3~5類結節(jié)的病理性質。由于UG-FNAB的影響因素較多,尤其是顯微鏡下大量紅細胞干擾病理診斷,不同研究的結論差異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了目前先進的液基薄層細胞學(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處理穿刺標本,避免了紅細胞的干擾。由于UG-FNAB存在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近年來,穿刺標本的鼠類肉瘤濾過性毒菌致癌同源體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ig B1,BRAF)V600E(BRAFV600E)基因突變檢測作為重要的分子標志物,用于進一步輔助診斷TN的性質。眾所周知,臨床上需要進一步評估良惡性的TN以TI-RADS 4類結節(jié)最為常見,且目前學術界對此類結節(jié)的惡性風險爭議最大。目的:本研究應用先進的TCT方法探討了UG-FNAB對TI-RADS 3~5類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進一步研究了其聯合BRAFV600E基因檢測對TI-RADS 4類結節(jié)良惡性鑒別診斷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蘇北人民醫(yī)院2018-01-01至2020-12-31期間,同時進行了UG-FNAB以及手術治療的TI-RADS 3、4、5類結節(jié)患者共468例,所有患者具有如下的完整臨床資料:術后及UG-FNAB病理結論、一般資料、甲狀腺功能及抗體、TI-RADS分類報告,其中282例TI-RADS 4類結節(jié)同時完善BRAFV600E基因檢測。以術后病理為金標準,進行以下比較:(1)使用卡方檢驗計算UG-FNAB診斷468例TN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特異度(Specificity,Sp)、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準確率,并運用Kappa值比較UG-FNAB細胞學病理與術后組織學病理結果的一致性;以術后病理結果為標準,構建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評估UG-FNAB對TN的診斷價值。(2)對比TI-RADS 3、4、5類結節(jié)的UG-FNAB結果與術后病理結果,分別計算UG-FNAB診斷TI-RADS 3、4、5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3)篩選出同時完善BRAFV600E基因檢測的TI-RADS 4類結節(jié)282例,分別計算UG-FNAB、BRAFV600E基因及兩者聯合診斷方法對TI-RADS 4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并構建ROC曲線,計算AUC,評估不同診斷方法對TI-RADS4類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結果:(1)本研究共納入TN患者468例,UG-FNAB對468例TN診斷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87.6%、93.8%、96.4%、80.0%、89.7%;UG-FNAB細胞學病理與術后病理的一致性好(Kappa=0.782);以術后病理為標準,構建ROC曲線,計算出AUC為0.907(95%置信區(qū)間:0.877~0.937)。(2)TI-RADS 3類結節(jié)有43例,TI-RADS 4類結節(jié)有316例,TI-RADS 5類結節(jié)有109例;其中UG-FNAB診斷TI-RADS 3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77.8%、97.1%、85.5%、94.3%、93.0%;UG-FNAB診斷TI-RADS 4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84.5%、93.6%、96.2%、76.1%、87.8%;UG-FNAB診斷TI-RADS 5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95.6%、89.5%、97.7%、81.0%、94.5%。(3)篩選出同時完善BRAFV600E基因檢測的TI-RADS 4類結節(jié)282例,其中UG-FNAB診斷TI-RADS 4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84.7%、95.7%、97.6%、75.4%、88.3%;BRAFV600E基因檢測診斷TI-RADS 4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70.0%、97.8%、98.6%、64.1%、81.2%;兩者聯合診斷TI-RADS 4類結節(jié)的Se、Sp、PPV、NPV及準確率分別為:95.8%、94.6%、97.3%、91.7%、95.4%;三種診斷方法的AUC從大到小依次為:UG-FNAB聯合BRAF V600E檢測(AUC=0.952)、UG-FNAB(AUC=0.902)、BRAF V600E基因檢測(AUC=0.865)。結論:1、UG-FNAB對TI-RADS 3~5類結節(jié)良惡性的鑒別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且UG-FNAB細胞學病理與術后病理的一致性好,但對TI-RADS 4類結節(jié)診斷的陰性預測值較低,易漏診部分惡性結節(jié)。2、與單獨UG-FNAB比較,UG-FNAB聯合BRAFV600E基因檢測能夠顯著提高其對TI-RADS 4類結節(jié)診斷的敏感度、準確率及陰性預測值。

熱米拉·熱扎克[9](2020)在《宮頸癌篩查中HPV陽性婦女的分流策略評價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研究目標索基于細胞學、病毒載量、HPV基因分型、HPV E6/E7癌蛋白、p16蛋白等多種分子標志物的單獨或聯合分流策略用于HPV陽性女性分流的效果,為優(yōu)化HPV檢測為基礎的宮頸癌篩查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材料與方法基于在我國宮頸癌高發(fā)區(qū)山西省襄垣縣開展的兩項“山西省宮頸癌篩查方法研究”(SPOCCS1和SPOCCS2),以該兩項研究最后一次隨訪人群為研究對象(SPOCCS1:n=1416,SPOCCS2:n=2112),對初篩HPV陽性人群的既往或新鮮標本采用細胞學、HPVDNA基因分型、E6/E7癌蛋白、p16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等多種方法進行檢測。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別以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2級及以上(CIN2+)、3級及以上(CIN3+)病變作為疾病結局,通過計算不同分流策略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PPV)、陰性預測值(NPV)等指標及相應的95%可信區(qū)間(CI)評價各分流策略的臨床效果。同時計算和比較不同分流策略的相對靈敏度及相對特異度。通過計算陰道鏡轉診率和每檢測一例CIN2+或CIN3+病例所需的陰道鏡檢查數量,評估各分流策略的效率。繪制檢測前后風險預測圖(PPP圖)揭示不同分流策略對臨床決策的指導作用。研究結果SPOCCS研究HPV陽性人群中細胞學ASC-US+對CIN2+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0%和61.2%。細胞學陽性判斷值提高(LSIL+或ASC-H+),分流靈敏度下降,特異度升高,陰道鏡轉診率顯著下降。用病毒載量分流方法時,隨著病毒載量臨界值的提高,也出現同樣的趨勢。當病毒載量在40 RLU/CO時,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3.8%和61.7%,與細胞學分流基本相似?;蚍中陀糜诜至鲿r,隨著目標HPV型別的增加靈敏度升高、特異度下降,當目標型別擴展至HPV16/18/31/33/45五種hrHPV時,靈敏度升至71~73%,顯著高于HPV16/18分流(51-55%)。繼續(xù)擴展至HPV16/18/31/33/45/52/58七種hrHPV時,靈敏度提升至—90%,而特異度僅為-45%。八種hrHPV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7.7%和89.5%,與HPV16/18E6癌蛋白分流相比靈敏度提升了-15%,而特異度損失僅-4%。p16蛋白分流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8%和68.8%,均稍優(yōu)于細胞學,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單獨分流策略相比,聯合分流策略實現了顯著高的靈敏度,HPV16/18聯合細胞學分流的靈敏度為98.0%,顯著高于細胞學單獨分流,特異度-57%,低于細胞學。而HPV16/18聯合p16的分流策略靈敏度同樣為98.0%,但特異度稍高(—61%)。PPP圖顯示,采用聯合分流策略時,若兩步分流均為陰性,婦女CIN2+風險<2%,CIN3+風險<1%,處在較“安全”的閾值內。研究結論本研究表明,適當擴展目標基因型別,提高病毒載量cut-off值可以獲得與細胞學分流相似的效果。E6/E7癌蛋檢測分流在特異度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相比之下,p16分流更好的結合了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上述分流方法均基于分子檢測技術,結果判讀更客觀,可作為細胞學分流的有效替代方案。聯合分流策略顯示了較明顯的風險分層能力,在最大程度檢出病變的同時,降低不必要的陰道鏡檢查或重復檢測。不同國家/地區(qū)應根據當地疾病負擔、衛(wèi)生資源等多方因素考慮,制定適宜本地的風險閾值,從而優(yōu)化宮頸癌篩查方案。

龍小琴[10](2020)在《HPV L1、P16對宮頸SIL檢出的臨床價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目的:1.為探討HPV L1殼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L1 capsid protein,HPV L1)、P16蛋白(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16)與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之間的關系及二者對宮頸SIL的檢出能力,評估使用HPV L1及P16免疫細胞化學彌補細胞學的不足,從而作為宮頸癌篩查相關指標的可行性。2.根據HPV L1、P16的表達情況,預測宮頸SIL的風險,以期指導臨床治療。方法:1.選取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于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科門診及住院病房符合納入標準的有效研究對象共612例,均進行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檢測、液基細胞學檢測(liquid-based cytol ogy,LBC)、HPV L1及P16免疫細胞化學檢測。根據HPV分型及LBC檢測結果,診斷異常者轉入陰道鏡門診,行宮頸活檢。2.對組織病理確診為宮頸SIL的患者進行臨床管理,診斷為宮頸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患者,均予隨診觀察。診斷為宮頸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 n,HSIL)的所有研究對象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除了行子宮全切的患者均于初次診斷后的第3、6、9月返院復診行HPV分型檢測、LBC檢測,HPV L1及P16免疫細胞化學檢測。結果:1.HPV L1表達與宮頸SIL的關系:(1)在細胞學及病理學診斷中,HPV L1的陽性率均隨著宮頸SIL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趨勢。在病理學診斷中,LBC檢測的陽性率隨著宮頸SIL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趨勢。(2)在病理診斷為LSIL+及HSIL中,HPV L1檢測的特異度均高于LBC檢測。(3)在病理診斷為LSIL+中,HPV L1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高于LBC檢測。2.P16表達與宮頸SIL的關系:(1)在細胞學及病理學診斷中,P16的陽性率均隨著宮頸SIL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趨勢。(2)在病理學診斷為LSIL+中,P16檢測的特異度高于LBC檢測。在病理學診斷為HSIL中,P16檢測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均高于LBC檢測。(3)在病理診斷為LSIL+及HSIL中,P16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均大于LBC檢測。3.HPV L1、P16單獨及聯合表達與宮頸SIL的關系:(1)在病理診斷為LSIL+及HSIL人群中HPV L1聯合P16檢測的敏感度均高于HPV L1、P16、LBC檢測,HPV L1聯合P16檢測的特異度高于LBC檢測。(2)在病理診斷為LSIL+中,HPV L1聯合P16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均大于HPV L1、P16單獨檢測及LBC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在HSIL的研究對象中,P16檢測與HPV L1聯合P16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均大于HPV L1檢測。HPV L1聯合P16檢測的真實性均高于HPV L1、P16、LBC檢測。4.HPV HPV L1聯合P16檢測的時序表達與宮頸SIL的關系:HPV L1(-)/P16(-)的時序表達隨病理診斷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趨勢。HPV L1(-)/P16(+)的時序表達隨病理診斷級別的升高呈上升趨勢。5.宮頸SIL分層管理復診情況:在復診時,在細胞學診斷較初次診斷進展時,以HPV L1(-)/P16(+)及HPV L1(+)/P16(+)轉化為HPV L1(-)/P16(+)的時序表達為主,在細胞學診斷較初次診斷消退時,以HPV L1(-)/P16(-)及HPV L1(+)/P16(-)轉化為HPV L1(-)/P16(-)為主。結論:1.HPV L1聯合P16檢測比LBC檢測對宮頸SIL的病人有更好的檢出能力,擁有更高的診斷價值,說明HPV L1及P16可作為宮頸SIL篩查的分子標志物。2.HPV L1聯合P16檢測的時序表達的不同,可能代表著宮頸SIL危險程度的不同,可以對宮頸SIL進行風險評估。

二、細胞學診斷技術的進展(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細胞學診斷技術的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EUS-FNA在胰腺腫瘤診斷中的臨床作用(論文提綱范文)

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與方法
    2.1 臨床材料
    2.2 方法
    2.3 統計學方法
3.結果
    3.1 一般資料
    3.2 穿刺活檢情況
    3.3 年診斷率比較
    3.4 胰腺癌與非胰腺癌EUS影像學表現
    3.5 EUS-FNA診斷效能
    3.6 不同細胞學分級對EUS-FNA診斷效能的影響
    3.7 EUS-FNA并發(fā)癥
4.討論
    4.1 EUS-FNA的診斷價值
    4.2 結果分析
    4.3 EUS-FNA確診胰腺癌的相關因素分析
    4.4 小結
    4.5 本實驗不足之處
5.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超聲內鏡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2)組織性人群篩查中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P16/Ki-67雙染分流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前言
第1章 宮頸癌的概述
    1.1 宮頸癌的流行病學
    1.2 宮頸癌的篩查研究進展
第2章 資料與方法
    2.1 臨床資料
    2.2 主要試劑及儀器
    2.3 實驗原理
    2.4 實驗步驟
        2.4.1 標本收集
        2.4.2 標本采集與方法
        2.4.3 陰道鏡召回
        2.4.4 標本處理
        2.4.5 標本觀察
    2.5 研究方法
    2.6 結果判定方法
    2.7 觀察指標
    2.8 統計學方法
第3章 結果
    3.1 不同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中p16/Ki-67雙染、HPV分型的結果
        3.1.1 不同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中p16/Ki-67雙染陽性率的差異
        3.1.2 不同宮頸細胞學初篩結果P16/Ki-67雙染與HPV(25型)檢測結果
    3.2 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P16/Ki-67雙染與HPV(25型)分型結果對比分析
        3.2.1 細胞學初篩ASCUS和LSIL患者中P16/Ki-67雙染的結果
        3.2.2 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且HrHPV陽性患者P16/Ki-67雙染分流的結果
    3.3 P16/Ki-67雙染檢測結果與細胞學診斷LSIL進展的關系
第4章 討論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不足與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綜述 P16/Ki-67引入宮頸病變篩查和管理的初步研究
    參考文獻

(3)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宮頸癌篩查模式及HPV自然轉歸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語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1. 研究設計和人群
    2. 研究流程和方法
    3. 質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結果
    1. 新疆哈薩克族女性HPV感染率和型別分布及HPV自然轉歸
    2. 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宮頸癌篩查模式探討
    3. 特異性p16用于基層宮頸癌篩查的效果評價
第四章 討論
    1. 新疆哈薩克族女性HPV感染流行情況
    2. HPV的自然轉歸
    3. 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的宮頸癌篩查策略
    4. 細胞學p16用于基層宮頸癌篩查的效果評價
第五章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基于人群宮頸HPV感染流行病學研宄進展
    參考文獻
基金資助
已發(fā)表與學位論文相關的英文論文
個人簡歷
致謝

(4)甲狀腺細針穿刺殘留物樣本BRAF V600E突變檢測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診斷價值(論文提綱范文)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資料和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分子診斷在甲狀腺結節(jié)診斷中的應用和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5)宮頸細胞學P16INK4a蛋白檢測對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篩查價值(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2.檢查方法
    3.統計學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附錄 A 常用縮寫詞中英文對照表
    附錄 B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文章
    附錄 C 個人簡歷
    附錄 D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6)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病變的人性化診斷及治療的探索(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醫(yī)療全程管理體系的建立
    概要
    研究目標
    材料與方法
        1、入排標準
        2、研究流程
    結果
        1、細胞學取樣、保存及判讀的標準制定
        2、HPV取樣、保存及判讀的標準制定
        3、陰道鏡取樣及判讀的標準制定
        4、組織病理判讀的標準制定
        5、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醫(yī)療管理系統的建立
第二部分: 雙染技術在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篩查分流中的作用
    概要
    方法原理
        1、材料及試劑
        2、染色過程
        3、處理后過程-封固和加蓋玻片
        4、質控
        5、染色解釋/預期結果
        6、局限性
        7、故障排除
        8、性能特征
    結果
第三部分: 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及新的生物標記物的探索
    概要
    材料與方法
        1、患者與組織樣本
        2、顯微切割
        4、提取DNA
        5、構建庫與測序
        6、生物信息分析
    結果
討論
結論
綜述 宮頸癌篩査策略發(fā)展史
參考文獻
致謝

(7)182例腦膜癌病患者的臨床特征、腦脊液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實體瘤軟腦膜轉移的診斷及治療新進展及軟腦膜轉移微環(huán)境的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8)UG-FNAB對甲狀腺結節(jié)及其聯合BRAFV600E基因檢測對TI-RADS 4類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臨床資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細針穿刺結果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9)宮頸癌篩查中HPV陽性婦女的分流策略評價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語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目標
材料與方法
    1. 研究設計
    2. 研究對象
    3. 實驗室檢測
    4. 臨床診斷過程
    5.質量控制
    6.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1. 研究人群基本信息
    2. 細胞學分流策略
        2.1 不同細胞學結果在病理級別中的分布情況
        2.2 細胞學檢測在HPV陽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2.3 細胞學分流策略風險預測圖(PPP圖)
    3. 病毒載量分流策略
        3.1 病毒載量和病理級別間的關系
        3.2 病毒載量在HPV陽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3.3 病毒載量分流策略風險預測圖(PPP圖)
    4. HPV DNA基因分型分流策略
        4.1 HPV (HC2)陽性婦女中各基因型別的檢出率
        4.2 不同基因型別在各病理級別中的分布情況
        4.3 HPV基因分型在HPV陽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4.4 HPV基因分型分流與細胞學分流的對比
        4.5 HPV基因分型分流策略風險預測圖(PPP圖)
    5.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
        5.1 八種hrHPV型別E6/E7癌蛋白與相應HPV DNA型別陽性率比較
        5.2 E6/E7癌蛋白表達與HPV病毒載量間的關系
        5.3 E6/E7癌蛋白在不同病理級別中的表達情況
        5.4 E6/E7癌蛋白在HPV陽性婦女中的分流效果
        5.5 E6/E7癌蛋分流風險預測圖(PPP圖)
        5.6 拓展分析:以往HPV感染與E6/E7癌蛋白表達間的關聯
        5.7 拓展分析:HPVE6癌蛋白檢測在不同介質標本中的一致性分析
    6. p16蛋白分流策略
        6.1 p16蛋白在不同細胞學及病理級別中的表達情況
        6.2 HPV陽性婦女中p16蛋白表達與HPV感染型別之間的關系
        6.3 p16蛋白表達與病毒載量間的關系
        6.4 p16蛋白在HPV陽性婦女中的分流效果評價
        6.5 p16蛋白分流策略風險預測圖(PPP圖)
        6.6 拓展分析: p16在宮頸癌初篩中的臨床效果評價
        6.7 拓展分析: 宮頸癌初篩中不同篩查結果的CIN2+/CIN3+風險預測
    7. 聯合(兩步)分流策略
        7.1 聯合(兩步)分流策略分流效果評價
        7.2 聯合(兩步)分流策略風險預測圖(PPP圖)
討論
    1. 細胞學分流策略
    2. 病毒載量分流策略
    3. HPV DNA基因分型分流策略
    4.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
    5. p16蛋白分流策略
    6. 聯合(兩步)分流策略
    7. 分流前后風險預測圖(PPP圖)探討
    8. 創(chuàng)新點及局限性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基金資助
已發(fā)表與學位論文相關的英文論文
文獻綜述 HPV E6/E7癌蛋白檢測技術在宮頸癌篩査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綜述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10)HPV L1、P16對宮頸SIL檢出的臨床價值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一部分 HPV L1、P16 對宮頸SIL的檢出能力結果
    技術路線
    結果
    討論
    結論
第二部分 HPVL1及P16的時序表達和臨床管理結果
    技術路線圖
    結果
    討論
    結論
    本研究的優(yōu)勢和不足
參考文獻
綜述: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防治現狀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四、細胞學診斷技術的進展(論文參考文獻)

  • [1]EUS-FNA在胰腺腫瘤診斷中的臨床作用[D]. 孟海輪.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21(01)
  • [2]組織性人群篩查中細胞學初篩低度異常P16/Ki-67雙染分流的臨床研究[D]. 周月娟. 南昌大學, 2021(01)
  • [3]適合新疆衛(wèi)生資源匱乏地區(qū)宮頸癌篩查模式及HPV自然轉歸的前瞻性隊列研究[D]. 王巖.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2021(02)
  • [4]甲狀腺細針穿刺殘留物樣本BRAF V600E突變檢測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診斷價值[D]. 夏葦. 重慶醫(yī)科大學, 2021(01)
  • [5]宮頸細胞學P16INK4a蛋白檢測對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篩查價值[D]. 劉湛秋. 蚌埠醫(yī)學院, 2021(01)
  • [6]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病變的人性化診斷及治療的探索[D]. 楊旎.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2021(02)
  • [7]182例腦膜癌病患者的臨床特征、腦脊液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D]. 黃敏.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21(02)
  • [8]UG-FNAB對甲狀腺結節(jié)及其聯合BRAFV600E基因檢測對TI-RADS 4類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研究[D]. 汪耘吉. 大連醫(yī)科大學, 2021(01)
  • [9]宮頸癌篩查中HPV陽性婦女的分流策略評價研究[D]. 熱米拉·熱扎克.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2020
  • [10]HPV L1、P16對宮頸SIL檢出的臨床價值的研究[D]. 龍小琴. 遵義醫(yī)科大學, 2020(12)

標簽:;  ;  ;  ;  ;  

細胞學診斷技術進展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