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今年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答本刊記者問(論文文獻綜述)
陽甜[1](2020)在《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研究(1949-1997)》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自2017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多次強調指出“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養(yǎng)老保險則是該表現之一,是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體現,也是世界各國政府、人民都十分關心的重大問題。其實,早在1948年8月,為發(fā)展解放區(qū)工業(yè),以及保護勞動權益與發(fā)展職工福利事業(yè),中國共產黨決定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或工廠集中的城市創(chuàng)辦勞動保險。在該指示下,東北行政委員會汲取蘇聯經驗,于1949年4月,制定并試行了《東北公營企業(yè)戰(zhàn)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該條例明確了養(yǎng)老補助金的領取方法、工齡的計算依據,以及勞動保險金的支配與管理問題,對解決各類城鎮(zhèn)企業(yè)工人養(yǎng)老問題起到了真正作用,揭開了中國養(yǎng)老保險發(fā)展新篇章。在此基礎上,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漸恢復與發(fā)展,國家開始探索建立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1951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對100人以上的國營、公私合營、私營等企業(yè)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做出了規(guī)定。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逐步開始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為了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及控制全國人口的過快增長,和為21世紀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做好準備,在城鎮(zhèn),原有的以蘇聯為藍本的養(yǎng)老保險模式已不能適應和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亟需改革。就在我國養(yǎng)老保險改革正處于理論準備與思想啟蒙的關鍵時刻,剛剛打開國門,就恰巧迎來了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改革浪潮,國家開始思考能否借鑒與學習西方的經驗教訓。于是,通過對國內形勢和國外經驗的考量,我國開始了一系列對養(yǎng)老保險探討、抉擇、實踐摸索等過程。根據不同地區(qū)試驗情況的利與弊,1997年7月,國務院《關于建立統(tǒng)一的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歸并了各地區(qū)不同調研、試點方法。這標志著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基本完成了早期探索,形成了全國統(tǒng)一的模式、制度和基本政策框架。至此,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養(yǎng)老保險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在1949-1997這段歷史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生了許多異常深刻的變化,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社會保險起著重要的“配套”作用。而作為社會保險重要內容的養(yǎng)老保險,在順應經濟體制改革、勞動力市場變化、人口結構變化等發(fā)展要求,伴隨人口流動加大、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退休養(yǎng)老費用負擔畸輕畸重等問題,也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其探索的背后,是政府決策層、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們的思想交鋒。又因研究該時期內我國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必須在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背景下進行,因此,本文以我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變遷為主線,又因我國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主要覆蓋群體是城鎮(zhèn)企業(yè)及其職工,故以城鎮(zhèn)職工為研究對象。根據該時期內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內容的歷史發(fā)展特點,本文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統(tǒng)包”階段(1949-1976年);調整階段(1977-1984年);社會統(tǒng)籌階段(1985-1991年)、“統(tǒng)賬結合”探索階段(1992-1997年)。第一階段先概述了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緣起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勞工權益的維護。新中國成立后,因經濟尚處恢復階段,財政吃緊,為解決工人、職員“老有所養(yǎng)”問題,鼓勵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以促進生產的發(fā)展,在總結解放區(qū)的勞動保險經驗、教訓,以及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國家頒發(f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后隨著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以及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思想的指導下,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fā)展和職工的需要,對企業(yè)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內容做了修繕和補充,覆蓋面不斷擴大。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原本不斷完善的養(yǎng)老保險內容,使其喪失了社會互濟功能。總體上,該階段內,我國養(yǎng)老保險主要由國家包攬,具有“單位化”特征,且養(yǎng)老保險始終作為勞動保險的一部分而加以推進。第二個階段基本上是對受“文革”影響而陷入停滯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進一步恢復與發(fā)展。在經過20世紀70年代末的撥亂反正,我國逐漸確立了對外開放政策,并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以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理論,以及為控制人口增長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從而開始逐步恢復和發(fā)展受“文革”影響的勞動保險,并對養(yǎng)老保險進行了試點和探索。該階段,主要探討我國在重新對國有企業(yè)、機關事業(yè)單位分設養(yǎng)老保險的思想,同時針對過去勞動保險未覆蓋人群的養(yǎng)老保險應該如何制定進行了討論,并重新提出了退休費用社會統(tǒng)籌的想法。同時,基于人口層面,分別從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兩個方面,探討了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重要性。此外,介紹了該階段養(yǎng)老保險管理思想,包括立法思想、社會化管理理念等。因該階段,計劃經濟仍占主導,養(yǎng)老保險思想在市場化方向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顯得微不足道,從而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養(yǎng)老保險理論認識不足;待遇水平與經濟發(fā)展不相匹配;養(yǎng)老保險覆蓋面窄。第三個階段為“社會統(tǒng)籌”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現行的養(yǎng)老保險的某些弊病逐漸顯露出來;同時,為了解決企業(yè)之間退休費用負擔苦樂不均的問題,以及在企業(yè)改革不斷深化的驅動下,退休費用社會統(tǒng)籌重要性愈發(fā)明顯。故分析了退休費用社會統(tǒng)籌的理論性質,探討了是否引入個人繳費機制,以及個人繳費比例問題;是否可以通過開征養(yǎng)老保險稅進行統(tǒng)籌等。同時,在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反思了退休費用計發(fā)基數問題,對勞動合同制工人和固定工的養(yǎng)老金是否應該合并進行分析,逐步確定了由單一轉向多層次養(yǎng)老保險制度。此外,對養(yǎng)老保險立法、養(yǎng)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性進行了思考。該階段,對養(yǎng)老保險理論認識得到提升,合理地探索了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問題,充分認識到我國統(tǒng)籌模式應逐步過渡為“部分積累”式,并明確了“企業(yè)、個人、國家”的三方責任。第四個階段主要是對“社會統(tǒng)籌”階段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實現。該階段,在試點的經驗基礎上,探討了對養(yǎng)老金計發(fā)辦法進行調整的思想,并通過對調研、試點情況,分析了各地區(qū)不同模式的利弊,從而逐步確定并統(tǒng)一了全國“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yǎng)老保險模式。與此同時,因20世紀90年代非公有制經濟企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以及勞動力跨企業(yè)、跨地區(qū)之間的流動增強,認識到提高統(tǒng)籌層次和擴大覆蓋面的必要性,以及為確保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與收益性,提出了多元化投資路徑、內部審計等思想;并逐步認識到向省級統(tǒng)籌發(fā)展的方向,以及建立單一的社會保險法規(guī)與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險監(jiān)管機構的重要性。論文最后,先論述了1997年“統(tǒng)賬結合”模式統(tǒng)一以后,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發(fā)展新情況,包括“統(tǒng)賬結合”模式統(tǒng)一之后的實施情況或存在的問題,包括爭議、試點與推廣;全國統(tǒng)籌模式的逐步實現;社會保險法規(guī)的正式出臺;養(yǎng)老保險基金投資的進一步發(fā)展;養(yǎng)老保險基金社會化管理的落實等。后從整體上,對1949-1997年內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發(fā)展的總體特征與歷史規(guī)律加以考察:一是總體上兼具漸變性與突變性;二是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發(fā)展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輔相成;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養(yǎng)老保險政策理論的影響;四是養(yǎng)老保險“配套型”理念突出;五是養(yǎng)老保險管理分散化、復雜化;六是養(yǎng)老保險基金增殖無術。并揭示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養(yǎng)老保險發(fā)展的一些重要啟示:一要穩(wěn)步漸進式推進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二是要注重對國外養(yǎng)老保險理論的學習;三是進一步加強養(yǎng)老保險法制化監(jiān)管;四是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健康發(fā)展需要明確政府責任;五是法定退休年齡的設定有待進一步變通。
彭巖松[2](2020)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問題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最初狀態(tài);毛澤東作為中共領袖、中共形象的代表,其功勛彪炳日月,離開毛澤東談黨的創(chuàng)立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一大”代表也就與黨的成立不可分離,那些參與“一大”且對共產主義事業(yè)始終忠誠的代表自然歸入了黨的創(chuàng)始人行列?;氐綒v史的本真狀態(tài),從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歷史與現實相統(tǒng)一、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相統(tǒng)一的原則出發(fā),黨的理論先驅蔡和森、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周恩來、北京共產黨支部元老張申府、《共產黨宣言》翻譯者陳望道、中共建黨“牽線人”楊明齋、華中地區(qū)獨立探索馬克思主義的惲代英、華南地區(qū)的馬克思主義先驅楊匏安以及中共一大的籌備組織者張國燾等也應該算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這樣說來,黨的創(chuàng)始人不是三兩個,而是有相當的數量,這正好反映了“群英結黨救中華”的歷史事實,也更能說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文章為了論證這個主題,分為四個章節(jié)進行闡述。第一章緒論對選題緣由及其意義,文章思路、方法和創(chuàng)新點進行了說明,對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第二章梳理和評點了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其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研究的相關成果。第三章探討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間的三種觀點與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判定的關聯,并且對于相關創(chuàng)始人的歷史貢獻進行分析評價。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觀點與“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相吻合。1921年7月,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觀點導致了創(chuàng)始人“十三人說”和“六人說”兩個觀點。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個過程,其上限是五四運動,下限是中共二大乃至三大,過程說可以得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群體說的成立。第四章提出了有關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評價問題的幾點新思考,第一部分提出了在進行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評價過程中應該強調實事求是,還原歷史本真的評價標準,涉及到對存在歷史爭議的人物張國燾、張申府、李達和李漢俊的公正評價。第二部分提出了應該遵循約定俗成與觀點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的評價原則,其中系統(tǒng)梳理了歷代黨中央對于陳獨秀評價的變化歷程。第三部分提出個人的特殊貢獻也應該被列入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評價的范疇之中,包括李漢俊、陳望道及楊明齋的特殊貢獻。第四部分提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評價問題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進行判定和評價,從而尋求塑造良好的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形象的合理路徑,其一是發(fā)揮中共領袖的招牌作用;其二是打造精神品牌,涉及到對極具精神特質的陳望道、楊明齋和楊匏安的評價問題。第五部分通過整體分析中共早期領導人的生平經歷,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群英結黨救中華”的最佳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
蔣靜飛[3](2018)在《中阿合作論壇與21世紀中阿關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簡稱“中阿合作論壇”),是推動中阿關系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平臺。這個多邊合作機制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中阿關系步入機制化建設的新階段,也為我們研究21世紀中阿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爸邪⒑献髡搲钡脑O立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著眼于中阿關系長遠發(fā)展的重大舉措,在全球化日益凸現的新時期極具戰(zhàn)略意義。論壇成立至今已有14年的歷史,在運行過程中,機制建設逐步完善,緊貼不同時期中阿雙方的不同需求,為中阿政治、經濟、文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框架??梢哉f,“中阿合作論壇”是服務于中阿關系發(fā)展的綜合性平臺,對于中阿務實合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和推進作用。21世紀以來,中阿友好關系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南南合作”的一個典范。本論文以“中阿合作論壇”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歷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對“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前中阿關系的歷史與現實、論壇成立的背景和過程、論壇主要相關文件、論壇機制及相關活動、中阿合作模式與阿拉伯國家和其他國家合作模式的異同等進行全景式考察,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維度對21世紀中阿關系的發(fā)展做全面、綜合的研究與評估,以期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本論文由緒論、正論五章和結語構成。緒論部分主要講述選題意義,簡述國內外研究現狀、論文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回顧了“中阿合作論壇”的緣起和創(chuàng)立?!爸邪⒑献髡搲钡某闪?是新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傳統(tǒng)友誼的歷史積淀,是對21世紀初變幻多端的國際形勢的積極應對,是中阿相互多樣化利益訴求的現實選擇。成立“中阿合作論壇”的設想最早源于阿方,但得到中方積極回應,同意“分階段、有步驟地建立‘中阿合作論壇’”。最后在阿方草案基礎上,各自擬訂了文件草案。在中阿雙方的共同努力和籌備下,“中阿合作論壇”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成立。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論壇”的機制建設?!爸邪⒑献髡搲痹?4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正規(guī)化、機制化建設得到長足發(fā)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部長級會議為引領機制,以高官委員會為執(zhí)行機制,以中阿企業(yè)家大會、專題經貿研討會、中阿能源合作大會、中阿關系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中阿友好大會、中阿互辦文化節(jié)、中阿新聞合作論壇、高教與科研研討會、環(huán)境保護合作等十余個定期或不定期的合作機制為協同機制的框架。本章對這些機制進行分類,分析論壇的主要會議文件、介紹論壇機制的相關活動,并對論壇的機制成效進行評估,分析其特點及局限,同時闡述外界對其評價。第三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阿關系的迅速發(fā)展。自論壇成立以來,推動中阿關系經歷了三次飛躍:2004年論壇成立之際,首屆部長級會議確立了中阿“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關系”;2010年“中阿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宣布中阿關系升級為“全面合作、共同發(fā)展的中阿戰(zhàn)略合作關系”;2014年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一帶一路”構想正式納入中阿合作的議題,中阿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推進構建互利互惠、共謀發(fā)展的“命運共同體”。本章對論壇成立后中阿關系的三個階段,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做客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主要從比較的視角,通過案例分析法,對當前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國際合作機制類型進行研究并闡明其對中阿合作機制建設的啟示。本章把當前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國際合作機制分為阿拉伯聯盟參與的整體合作機制、阿拉伯地區(qū)區(qū)域組織參與的局部合作機制、阿拉伯世界特定國家的對外合作機制這三大類,并列舉典型案例對這三類合作機制進行分析,通過與中國對阿合作機制的對比,分析各自特點,揭示其對中阿合作機制建設的啟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中阿合作論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分析中阿關系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揭示“中阿合作論壇”的建設要深化戰(zhàn)略、突出創(chuàng)新、務求實效,并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抓住時代主題,提升合作效能。
王丹[4](2017)在《基于語料庫的漢語情態(tài)動詞“可以”及其英譯研究》文中提出關于情態(tài)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然而,有關漢語的單個情態(tài)動詞的英譯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主要研究漢語典型情態(tài)動詞“可以”的翻譯策略。本文根據語言學家F.R.Palmer的情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對情態(tài)動詞“可以”的情態(tài)意義分類,在北大英漢平行語料庫中對包含“可以”的漢譯英文本及其英譯進行分析統(tǒng)計。此外,本文還選用中、英譯者翻譯的《魯迅小說集》進行比較,對比中、英譯者對“可以”的翻譯方式的異同。研究結果表明,“可以”及其結構擁有多種翻譯方式:情態(tài)動詞、非情態(tài)動詞,無言語形式表征。其中,英語情態(tài)動詞“can”是被采用作為漢語情態(tài)動詞“可以”頻率最多的一種對應翻譯,基本符合韓禮德的情態(tài)值理論。此外,本文發(fā)現,針對同一文本,楊憲益和Julia Lovell對“可以”一詞的翻譯呈現明顯差異。楊憲益的翻譯更忠實于原文,再現了原文中的主客交融的思維方式。相較而言,JuliaLovell的翻譯多為意譯,更多體現英語民族的客體意識。所以,譯者的翻譯風格是受其母語特點影響的。本文探討了漢語情態(tài)動詞“可以”的翻譯策略,為情態(tài)動詞的翻譯研究提供參考。
王亞明[5](2017)在《東西部農民分化及社會整合的比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為例》文中指出“三農”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而促進農村社會整合與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農民階層分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因為現代化意味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也就意味著農業(yè)人口大量轉變?yōu)榉寝r業(yè)人口,這既為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所證明,也為中國東部地區(qū)的工業(yè)化過程所證明。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同時,農民也出現了分化,農民分化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發(fā)展,成為推動農村社會發(fā)展和農民實現小康目標的直接動力。同時,農民分化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也是政府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首要問題之一。因此研究農民分化和社會整合是轉型現實和實現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界關注的焦點。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和權利觀是理解中國農民分化和社會整合的基礎理論,利益關系和利益協調是貫穿全文的主線。農民分化即基于承包制基礎上的利益分化,農村階層矛盾和社會問題也是由于利益矛盾引發(fā),社會整合關鍵在于利益整合達到社會利益均衡,農村社會和諧是利益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中國農民分化以市場為機制,以職業(yè)為基礎。按歷史進程而言,主要劃分為20世紀80年代職業(yè)轉換與身份制制約性的農民分化,20世紀90年代地區(qū)流動性的農民分化,21世紀以來均衡發(fā)展性的農民分化。農民分化的歷史進程是由市場化改革、農村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戶籍制度改革等多種原因決定的。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動推動了農村現代化進程,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為緩和農村階層結構變動中的階層矛盾和社會問題,黨和政策提出了一些利益調節(jié)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推行承包制、開展多種經營、試行和完善村民自治、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農村扶貧和城鄉(xiāng)統(tǒng)籌等,對于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起極大作用。在農民分化過程中,東西部表現出很大差異,包括職業(yè)、收入和消費差異三個方面。浙江和四川的農民分化具有一些共同點,但是農民分化的差異性也十分明顯,如不同地區(qū)農民內部不同群體規(guī)模、比例和結構上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和四川內部是如此,浙江和四川比較也是如此。影響農民分化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環(huán)境、文化和觀念差異、產權制度差異、產業(yè)結構差異、城鎮(zhèn)化水平、地方政府行為差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差異等方面。這些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區(qū)域協調發(fā)展。農民分化在激發(fā)農村社會活力,大量增加社會財富,普遍改善農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階層矛盾和各種社會問題。新時期農村人民內部矛盾主要體現為農村各階層、各群體之間利益上的矛盾。深入研究農村階層矛盾,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zhí)政地位,可以使我們的決策盡可能反映農村各個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愿望和要求,減少決策及其實施過程中的失誤和阻力。論文對東西部農民分化中的農村階層矛盾和社會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包括社會急劇分化中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整合能力下降中的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東西部農村以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共享、以社會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利益協調和矛盾調處、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民政治參與以及鄉(xiāng)村治理和地方政府社會整合作用。為了推進社會整合與協調發(fā)展,論文提出了促進農民分化與社會和諧的原則、方法和具體對策。這些原則主要是公平原則、權利保障原則和法治原則等;方法主要有:以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改善農民民主為重點加強農村社會事業(yè)建設,以改善民生為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社會整合的對策主要是:推進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城鎮(zhèn)化,夯實農民分化的經濟基礎;推進農村土地和戶籍改革,破除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農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鄉(xiāng)村治理結構等。農民分化既是農民個體市場化的行為,也是資本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從城鄉(xiāng)發(fā)展和現代化的全局才能對農民分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農民分化是社會系統(tǒng)變遷中的重要一環(huán),農民分化與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密切相關。促進農民分化,解決農民分化中出現的區(qū)域不平衡問題需要有全局視野,也需要不同層級的政府和社會形成共識和凝聚力。要實現東西部農村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的目標,關鍵在于西部地區(qū)探索趕超型戰(zhàn)略的決心和路徑,同時,包括國家政策和東部生產要素在內的外部資源也是決定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李向前[6](2017)在《國家籃球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為推動我國籃球運動體制改革和國家籃球隊建設,促進國家籃球隊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以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及其創(chuàng)新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歷史分析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包括:1.我國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的歷史演變特征;2.現階段國家籃球隊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思路;3.美、俄、塞、韓四國在國家隊管理、組隊方面的制度;4.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結果發(fā)現:1.建國初期到現在,國家籃球隊先后接受團中央、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國家體委和體育總局的領導,具體的管理實施機構也經歷了中央體訓班、中央體院競技指導科、國家體委訓練局和籃球運動管理中心等的變化;內部管理由領隊和主教練共同負責、領隊負責制、主教練負責制(教練團隊)、隊委會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等模式;國家籃球隊的選拔也由最初的業(yè)余培養(yǎng)選拔向專業(yè)培養(yǎng)選拔體制發(fā)展,逐步形成三級訓練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訓練培養(yǎng)體系;隨著職業(yè)聯賽的發(fā)展,國家籃球隊在選拔、組建、集訓制度方面越來越規(guī)范,在科研、獎勵、保障等方面越來越好。2.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是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而產生適應性變化的,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其不同特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利益格局發(fā)生變化。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成分多樣化,國家籃球隊體制中一些深層矛盾也開始顯現。代表政府的管理機構提供的管理、服務不能滿足國家籃球隊各主體的需要,國家籃球隊中各主體利益訴求的協調難度加大。3.國家出于對體育治理的需要自上而下推動了籃球協會實體化改革,主要是發(fā)揮社會組織的管理優(yōu)勢,協調好各方利益,滿足社會各階層對籃球多元化的需要?;@協通過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厘清管理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等,把國家籃球隊中各方利益協調、統(tǒng)一到為國爭光的國家利益中,可以從根本上緩解國家籃球隊中存在的矛盾。4.通過對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演變的梳理,借鑒國外籃球強國國家隊好的制度和做法,在平穩(wěn)過渡、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上,對我國國家籃球隊的體制進行改革,對影響國家籃球隊發(fā)展的關鍵制度進行創(chuàng)新。促進“管辦分離”,明確管理中心職能,完善籃協管理體制;以制度創(chuàng)新來帶動和促進國家籃球隊良好機制的運行。
黃真金[7](2017)在《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語文高考是我國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中關鍵的學科。長時期以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育,深受語文高考的束縛和牽制。為了把握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在縱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歷史時期語文高考、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情況,把握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尋找規(guī)律。橫向上把二者的關系放到動態(tài)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來考察,同時關注外在客觀條件對二者互動的影響。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緣起與意義,綜述文獻,界定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相關概念,厘定研究思路與方法。第二章分析語文高考與影響語文高考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一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三章回顧民國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歷程,分析二者互動的情況及對當下的啟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文革”結束、高考恢復之前語文高考、中學語文教育起步發(fā)展的情況,把握二者互動的特點,尋找與當下問題有關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復以來至語文新課程改革之前,語文高考、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情況,探討二者間的關系、成因及其對當下的啟示。第六章梳理“新課改”以來語文高考、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歷程,通過調研,結合現象,分析結果,得出這一時期語文高考依舊過度牽制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這一基本事實。第七章剖析實施“新課改”以來,語文高考仍舊過度牽制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問題根源,結合當下國家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觀政策指導和行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語文高考,提出完善語文高考改革制度、促進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良性互動的構想與建議。本文獲得的結論,主要有:第一,語文高考“指揮”中學語文教育現象,其形成的歷史根源是:“文革”結束初期,國家急需人才,語文高考肩負著“為國選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經歷“文革”重創(chuàng),中學語文教育元氣大傷,由于學科建構還很不成熟,只能順應語文高考的需求發(fā)展。高考“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牽制作用,逐漸形成。第二,語文高考本應是中學語文教育中的一環(huán),但是,當語文高考的結果對個人,學校利益所產生的的利害關系過大時,高考就遠遠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環(huán)”的定位。外在客觀條件,促使語文高考逐漸變化為能夠干預、牽制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當作中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已經發(fā)展得極不正常。以滿足高考需要為目的的“應試”中學語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妨礙了中學語文教育的健康發(fā)展,也給師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第三,本世紀興起的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間這種畸形的關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間,我們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學語文進行課程改革,對促成矛盾的外在環(huán)境,改革的力度顯然不夠。而在這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應該是語文高考,因此,本文重點討論如何完善語文高考改革制度、促進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良性互動。藉由相關結論,本文提出緩解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矛盾的構想與建議。就改革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的外部條件而言:政府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健全用人機制;縮小行業(yè)差距,加快民主進程。教育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水平,減少功利評價;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辦學質量。學校要堅守教育立場,堅定育人目標;轉變評價觀念,改革評價制度。社會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學語文教育方面:中學語文教育要堅守育人目標;堅定學科基礎;堅持課程改革方向;堅決落實“課改”內容。在語文高考改革的層面:改革考試方式的建議包括:增添對漢語“口語表達與交流”素養(yǎng)的考查;嘗試“開卷+閉卷”結合考試;改革考試題型。完善考試內容改革的建議包括:“語文知識”考查要更貼近時代及學生的生活需求;“現代文閱讀”內容要更加自由多樣;要提高“寫作能力考查”命題質量。改進語文高考考試評價的建議包括:提高考試評價水平和質量;組建專業(yè)試卷評閱隊伍;恰當運用語文高考成績。
陳振平[8](2013)在《當代中國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研究 ——基于國家—市場的范式》文中指出中國的供銷合作社制度廣泛創(chuàng)建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和創(chuàng)新是國家力量與市場力量綜合的結果。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與創(chuàng)新可以在民國時期尋找到一些淵源。民國時期的合作社作為實現“三民主義”的一種工具,與政權緊密結合,在政治、經濟及社會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新政權以蘇聯合作社為樣板實行計劃合作經濟的道路,將合作社作為實現農業(yè)及手工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納入到國家統(tǒng)一的經濟建設計劃之中。這個時期的供銷合作社作為連接城鄉(xiāng)物資流通的橋梁,以統(tǒng)購統(tǒng)銷或派購的方式將農村生產的物資轉移到城市,將城市的工業(yè)制成品轉移到農村,在這個過程中的工農業(yè)產品價值剪刀差幫助工業(yè)化積累了資金。隨著計劃經濟的解體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國家的力量開始從基層的微觀經濟細胞中撤出,市場的力量開始成為引導基層市場運行的強大的動力,供銷合作社開始探索辦“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實際上,國家力量的相對退出并不意味著供銷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建成為眾所期待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從另一方面來說,國家力量的相對退出反倒使供銷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變得無從下手。到了21世紀,隨著三農問題的日益突出,新一屆中央政府從2003年起連續(xù)11年下發(fā)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將供銷合作社更進一步地納入到“三農”問題的整體框架中,從提供農業(yè)產業(yè)化、社會化服務等多個方面入手,要求進一步加大對供銷合作社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發(fā)揮供銷合作社在溝通城鄉(xiāng)流通,服務三農中的作用。從中國供銷合作社發(fā)展的歷程看,中國供銷合作社從產生到發(fā)展壯大,再到后來的萎縮、復蘇,貫徹了一條核心線索就是供銷合作社與國家、市場的關系。供銷合作社是有一種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依靠國家力量,服務國家現代化戰(zhàn)略,服務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一種制度設計。與此同時,供銷合作社在發(fā)展中越來越多地具有服務三農和民生等社會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場競爭中相對落后的社會弱勢群體的時候,各方面都會想起借用合作社這一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總共分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論述文章的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闡述論文研究目標與主題,界定論文基本概念及范疇,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對文獻進行綜述,介紹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創(chuàng)新。第二部分是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歷史淵源,主要從近代中國合作制度的思想淵源、近代中國合作制度的實踐淵源兩個方面進行展開。第三部分是計劃經濟時期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的形成與變遷,主要研究國家建設與供銷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國家運動與供銷合作社制度的變遷、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制度的創(chuàng)新、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制度的績效及評價四個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的市場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開放后供銷合作社市場化探索的起因、市場化探索的過程、市場化探索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市場化探索的績效及評價。第五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中國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轉型。主要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與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轉型、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的制度創(chuàng)新、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的制度績效及評價。第六部分是新時期的中國供銷合作社的新發(fā)展。主要研究新時期供銷合作社面臨的新形勢、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新發(fā)展、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創(chuàng)新、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績效與評價。第七部分是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國內比較與國際經驗借鑒。主要研究國內外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與創(chuàng)新的比較及借鑒啟示。第八部分是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制度模式的歷史總結與展望。主要包括對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總結、構建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關系供銷合作社發(fā)展方向的兩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唐斌[9](2010)在《《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文中認為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業(yè)戶口身份卻在城鎮(zhèn)從事非農生產活動的群體,農民工既是我國傳統(tǒng)戶籍制度安排下的一種身份標識,也是中國社會變遷時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已經逐漸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卻使得這一特殊群體遭遇到了許多尷尬和麻煩,問題日漸凸現。近年來,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學者們也分別從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政治、法律、管理、新聞、大眾傳媒、教育等各個不同角度對農民工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劉芳,2005;周大鳴、秦紅增,2004),盡管有許多有關農民工問題的跨學科的研究,但卻極少從語言學角度來對他們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嘗試結合(批評)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二十年中(1987-2007)農民工在中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中的話語再現及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具體地說,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研究問題:(1)《人民日報》中(1987-2007)有關農民工報道的哪方面主題是最頻繁的?報道主題是否隨著社會變遷而發(fā)生變化?(2)《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是如何通過話語進行構建和再現的?是否隨著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3)探討《人民日報》中(1987-2007)這些報道表現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是什么?本研究方法是基于與話語、社會認知和社會三方面相關的多學科理論框架。由于目前尚未有現成的可用于探討上述研究問題的系統(tǒng)的和適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嘗試建立一個適用于分析中國話語中的社會主體的話語再現和潛在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框架,該框架結合了(批評)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具體地說,該研究框架是基于van Dijk的社會認知話語分析模式(1988a,1988b,1991,2001a,2001b,2001c,2006a,2006c),Johnson和Lakoff的認知隱喻理論(1980,1999),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論(1998,2002)以及van Leeuwen的社會主體和社會行為的話語再現方式的分析工具(1993b,1995,1996)。本研究是基于自建的語料庫,通過關鍵詞在《人民日報》網上數據庫和圖文數據庫中搜索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之間歷時二十年、與農民工主題相關的報道共2076篇,本研究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語料進行了跨時期(1987-2002;2003-2007)的分析和比較,旨在較全面地描述農民工在中國主流媒體中的話語再現,并為政府和媒體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研究結果表明,新聞報道體裁和主題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和政治的變化,尤其是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一方面,2003-2007年期間的新聞報道的體裁比1987-2002年期間的更加多樣;另一方面,雖然絕大部分報道都是有關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的,但是前一時期有更多有關農民工犯罪、生產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而后一時期這類報道大大減少,有關農民工社會保障、保險、醫(yī)療、子女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報道增多。新聞報道的體裁和主題折射了中國社會和社會認知在二十年中所經歷的歷史變革過程。語料中的指稱和索引分析結果顯示,在二十年中,農民工從“盲流”、“鄉(xiāng)下人”、“鄉(xiāng)巴佬”、“包袱”變?yōu)椤芭笥选焙汀靶值堋?從城市的“麻煩”轉變?yōu)榱顺鞘小安豢苫蛉钡闹髁姟?社會的變化為農民工帶來了許多變化,對語料進行的歷時分析結果表明了新聞工作者、政府部門和社會對待農民工的態(tài)度從負面態(tài)度向積極態(tài)度的轉變。然而,盡管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他們的身份依舊,他們仍然被標記和再現為不同于當地城市居民的“外來人”、“異鄉(xiāng)人”,他們仍然屬于地位卑微的“他們”而不能完全融入“我們”之中,“欠薪”是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困擾農民工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他們被構建和再現為無名的、無聲的、邊緣化的、無根的、飄忽不定的、需要幫助、關愛和保護的弱勢群體。分析顯示了語料庫中五組較突出的概念隱喻,即(1)水的隱喻;(2)商業(yè)的隱喻;(3)容器的隱喻;(4)房屋的隱喻;(5)戰(zhàn)場的隱喻。這些隱喻反映了農民工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作者對待農民工的態(tài)度。人們對待農民工的態(tài)度和立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fā)生改變,在他們眼中,農民工從過去給社會和城市帶來許多麻煩的“無序的盲流”轉變?yōu)楝F在推動城市和社會發(fā)展的“有用的水力資源”或“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但是,由于中國特殊的城鄉(xiāng)二元戶籍體制的阻礙,他們只能是手握暫住證的城市“過客”,農民的身份一時還無法改變,還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還無法在身體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對新聞標題的抽樣對比分析和抽樣新聞報道分析結果顯示,盡管這二十年中農民工受到很多關注,然而他們通常被再現為歸類的群組而非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則大都再現為被動和不對他者產生影響的非及物性行為。由此可見,農民工被再現為沒有權力、社會地位較低、急需政府和社會關愛和幫助的社會主體。本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可以為政府和媒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啟示,政府和社會應該齊心合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遇到的問題,同時媒體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本研究只是拋磚引玉,嘗試建立一個融(批評)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為一體的互補型研究方法,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方面需要改進,期待今后會有更多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今后還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開展對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的研究。
王獻玲[10](2005)在《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文中提出民辦教師在新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長達半個世紀中,民辦教師安貧樂教,艱辛奉獻,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掃盲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研究中國民辦教師歷史,一為傳承其風范精神,二為總結其經驗教訓,以激勵、鑒戒當今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本文秉此總綱,言三十萬,由緒論、正文八章、結語共十部分構成。 緒論:界定了民辦教師的概念,闡述了選題的緣起、意義及研究現狀,簡單介紹了基本文獻資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創(chuàng)新。 第一章:論述中國民辦教師的歷史淵源。從清末到民國,因經費困難,師資匱乏,國家推行義務教育步履維艱,有名無實;而稍后的中國共產黨在紅色區(qū)域實行群眾路線,走群眾辦學的道路,教育事業(yè)得到了很大發(fā)展。這些教訓和經驗對新中國建立后“窮國如何辦大教育”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第二章:闡述中國民辦教師的產生和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快速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與國家財力不足的矛盾,號召群眾辦學,實行“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于是,民辦教師應運而生并逐漸發(fā)展壯大。從1949年到1951年是民辦教師的出現階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頓階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發(fā)展階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脹階段。 第三章:講述民辦教師隊伍的治理整頓?!拔母铩苯Y束后,為了提高教育質量,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從1978年到1993年這15年,對民辦教師隊伍進行了規(guī)范建設。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努力減少民辦教師的比例,健全民辦教師管理制度,提高民辦教師素質,改善民辦教師待遇,民辦教師長期存在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第四章:講述民辦教師的光輝業(yè)績。在半個世紀中,民辦教師撐起了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半邊天,擔負著農村掃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時在農村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中也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第五章:講述民辦教師隊伍的艱難生存。民辦教師的奉獻與他們應得到的社會回報存在著極大的反差。民辦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如耕教矛盾,待遇低,與公辦教師同工不同酬,生活極端窮困,社會地位低下,受人歧視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民辦教師隊伍的建設,影響了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第六章:講述民辦教師問題的最終解決。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時國民經濟已有很大的發(fā)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從1994年到2000年,黨和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積極采取措施,基本上解決了民辦教師問題。 第七章:主要闡述貧困地區(qū)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經驗及啟示。不少經濟落后地區(qū)由于領導重視教育,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把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的戰(zhàn)略落到實處,民辦教師問題解決得很好,這說明教師隊伍的建設、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領導重視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闡述代課教師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吸收新的民辦教師的門關死之后,代課教師開始出現,并逐步壯大。代課教師主要分布在“老、少、邊、山、窮”的農村窮困地區(qū),承擔著這里的基礎教育和掃盲教育。他們對中國教育如同當年的民辦教師一樣,作出了同樣的貢獻,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代課教師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本部分提出了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若干思考。 結語部分:主要闡述民辦教師問題對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反思。長期以來民辦教師隊伍生存的艱難,管理上的紊亂,農村辦學條件的極端簡陋,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吸取這些教訓,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基礎教育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重中之重戰(zhàn)略地位,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建設好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繁榮。
二、關于今年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答本刊記者問(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關于今年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答本刊記者問(論文提綱范文)
(1)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研究(1949-1997)(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
二、研究文獻綜述 |
三、養(yǎng)老保險相關概念的厘定 |
四、研究思路、內容框架與研究方法 |
五、主要資料來源 |
六、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 |
第一章 “統(tǒng)包”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49-1976) |
第一節(jié) 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緣起 |
一、關于勞動保險基金的責任主體與繳費標準 |
二、關于養(yǎng)老補助金的領取資格 |
三、關于養(yǎng)老金的管理思想 |
第二節(jié) 初創(chuàng)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50-1957) |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所體現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 |
二、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修正 |
三、鼓勵年老體弱職工退休的思想 |
第三節(jié) 發(fā)展與停滯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58-1976) |
一、職工養(yǎng)老退休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
二、退職老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 |
三、養(yǎng)老保險“單位”模式的出現 |
第四節(jié) 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的特點 |
一、勞動保險條例適用范圍逐漸增大 |
二、是一種較高福利性的“單位”保險 |
三、養(yǎng)老保險僅是作為勞動保險的一部分進行一攬子推進 |
四、退休費用統(tǒng)籌思想從有到無 |
第二章 調整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77-1984) |
第一節(jié) 調整過去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思想 |
一、再次分設“雙軌制”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 |
二、退休費用“統(tǒng)籌”思想的重新提出 |
三、對過去勞動保險未覆蓋企業(yè)與人員退休問題的討論 |
第二節(jié) 基于人口層面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 |
一、對計劃生育中實行養(yǎng)老保險的重要性認識 |
二、人口老齡化加速下實行養(yǎng)老保險的預備性認識 |
第三節(jié) 關于養(yǎng)老保險的管理問題 |
一、關于退休職工的養(yǎng)老金財務處理問題 |
二、關于養(yǎng)老保險管理機構的問題 |
三、對西方養(yǎng)老保險管理思想的學習探討 |
第四節(jié) 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特點 |
一、對養(yǎng)老保險的理論認識不足 |
二、覆蓋面窄,制度不統(tǒng)一 |
三、養(yǎng)老退休福利與總體經濟發(fā)展水平之間不平衡 |
第三章 “社會統(tǒng)籌”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85-1991) |
第一節(jié) 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用“社會統(tǒng)籌”思想 |
一、對退休費用“社會統(tǒng)籌”的認識 |
二、強調個人繳費責任的思想 |
三、開征養(yǎng)老保險稅的思想 |
四、由單一向多層次養(yǎng)老保險轉變的思想 |
第二節(jié) 退休養(yǎng)老費計發(fā)問題的思考 |
一、關于退休養(yǎng)老金計發(fā)基數問題 |
二、關于養(yǎng)老金與物價掛鉤的思想 |
三、關于實行彈性退休年齡的思想 |
第三節(jié) “部分積累”式的統(tǒng)籌思想 |
一、逐步過渡為“部分積累”的思想 |
二、關于“兩項基金”合并問題 |
三、關于社會統(tǒng)籌計提標準問題 |
第四節(jié) 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監(jiān)管思想 |
一、養(yǎng)老保險立法思想 |
二、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思想 |
三、養(yǎng)老保險基金管理思想 |
第五節(jié) 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特點 |
一、對養(yǎng)老保險理論的認識得到深化 |
二、對養(yǎng)老基金的收支問題進行了合理探索 |
三、明確了養(yǎng)老保險的多方責任與多層次結構體系 |
四、對退休費用統(tǒng)籌模式進行了反思 |
第四章 “統(tǒng)賬結合”探索階段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養(yǎng)老保險思想(1992-1997) |
第一節(jié) “統(tǒng)賬結合”型養(yǎng)老保險模式思想 |
一、調整基本養(yǎng)老金計發(fā)辦法的思想 |
二、“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思想 |
第二節(jié) 關于基本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籌層面的思考 |
一、人口流動中對農民工養(yǎng)老保險的思考 |
二、擴大統(tǒng)籌覆蓋面的思想 |
三、提升統(tǒng)籌層次的思想 |
第三節(jié) 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監(jiān)管思想 |
一、建立單一社會保險法的思想 |
二、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思想 |
三、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監(jiān)管思想 |
第四節(jié) 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特點 |
一、實現了養(yǎng)老保險范圍的廣覆蓋 |
二、明確了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賬結合”模式 |
三、缺乏單一的社會保險法規(guī) |
四、由分散走向相對統(tǒng)一 |
第五章 “統(tǒng)賬結合”的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新進展 |
第一節(jié) “統(tǒng)賬結合”的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模式的定型 |
一、“統(tǒng)賬結合”模式的爭議、試點與推廣 |
二、逐步邁向全國統(tǒng)籌 |
第二節(jié) 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管理的完善 |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出臺 |
二、養(yǎng)老保險基金投資實現入市 |
三、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社會化管理逐步落實 |
結語與啟示 |
一、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評述 |
(一)養(yǎng)老保險總體上兼具漸進性與突變性 |
(二)經濟體制的改革與養(yǎng)老保險之間相輔相成 |
(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養(yǎng)老保險政策理論的影響 |
(四)養(yǎng)老保險“配套型”理念突出 |
(五)養(yǎng)老保險管理分散化、復雜化 |
(六)養(yǎng)老保險基金增殖無術 |
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養(yǎng)老保險的啟示 |
(一)穩(wěn)步漸進式推進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 |
(二)注重對國外養(yǎng)老保險理論的學習 |
(三)養(yǎng)老保險法制化監(jiān)管有待進一步加強 |
(四)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健康發(fā)展需要明確政府責任 |
(五)法定退休年齡的設定有待進一步變通 |
主要參考文獻 |
附錄A: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一前的格局 |
附錄B:20 世紀90 年代我國養(yǎng)老保險相關國際研討會一覽表 |
附錄C:1949-1997 年我國養(yǎng)老保險相關政策文件 |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
致謝 |
(2)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問題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選題緣由與選題意義 |
1.1.1 選題緣由 |
1.1.2 選題意義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 |
1.3 相關概念闡釋 |
1.3.1 創(chuàng)始人 |
1.3.2 共產黨早期組織 |
1.3.3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
第2章 學術界現有觀點述評 |
2.1 國內中共一大研究述評 |
2.1.1 中共一大的發(fā)起和籌備問題研究 |
2.1.2 中共一大召開過程問題研究 |
2.2 國外中共一大研究述評 |
2.3 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研究述評 |
2.3.1 一人說: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是陳獨秀 |
2.3.2 二人說:“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
2.3.3 多人說:知識分子群體合作建黨 |
第3章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間與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的關聯 |
3.1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0年8 月說與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的判定 |
3.1.1 上海發(fā)起組的成立標志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理由 |
3.1.2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
3.2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中共一大說與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的判定 |
3.2.1 七月一日作為建黨紀念的由來和依據 |
3.2.2 十三位參會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 |
3.2.3 六位優(yōu)秀參會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 |
3.3 中國共產黨成立過程說與中國創(chuàng)始人的判定 |
第4章 歷史評價、歷史理論與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評價問題的關聯 |
4.1 強調實事求是,還原歷史本真的評價標準 |
4.2 遵循約定俗成與創(chuàng)新觀點相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 |
4.3 確定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有利于進行黨的形象塑造 |
4.3.1 發(fā)揮中共領袖的招牌作用 |
4.3.2 打造精神品牌 |
4.4 個人特殊貢獻應該納入創(chuàng)始人評價范圍 |
4.5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群英結黨救中華”的體現 |
結語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
(3)中阿合作論壇與21世紀中阿關系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緒論 |
一、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
二、國內外研究述評 |
三、研究創(chuàng)新點與難點 |
四、研究方法 |
五、結構安排 |
第一章 “中阿合作論壇”的緣起與創(chuàng)立 |
第一節(jié) 新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傳統(tǒng)友誼是論壇建立的歷史背景 |
一、相互理解和尊重,維護彼此的核心利益 |
二、從單一援助到多樣化合作,經貿關系發(fā)展迅速 |
第二節(jié) 21世紀初復雜的國際形勢是論壇建立的時代背景 |
一、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發(fā)展對國家間交往方式提出新要求 |
二、新世紀中東局勢的急劇變化是中阿關系進一步深化的推手 |
第三節(jié) 中阿雙方的多樣化需求是論壇建立的現實背景 |
一、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需求 |
二、阿拉伯國家對中國的需求 |
第四節(jié) “中阿合作論壇”的籌備與創(chuàng)立 |
小結 |
第二章 “中阿合作論壇”的機制建設 |
第一節(jié) 引領機制:部長級會議 |
第二節(jié) 執(zhí)行機制:高官委員會 |
第三節(jié) 協同機制:其他合作機制 |
一、經貿能源類合作機制 |
二、人文交流類合作機制 |
三、可持續(xù)發(fā)展類合作機制 |
第四節(jié) “中阿合作論壇”的機制評估 |
一、“中阿合作論壇”的外交類型 |
二、歷屆部長級會議的意義及成績 |
三、“中阿合作論壇”的機制特點 |
四、“中阿合作論壇”機制的局限性 |
五、外界對“中阿合作論壇”的評價 |
小結 |
第三章 “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阿關系的發(fā)展 |
第一節(jié) 中阿新型伙伴關系:2004~2009年 |
一、高層交往互動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 |
二、經濟關系高速發(fā)展、合作機制日趨完善 |
三、借力論壇框架平臺,文化交流不斷擴大 |
四、加強國際事務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 |
第二節(jié) 中阿戰(zhàn)略合作關系:2010~2013年 |
一、理性應對中東變局,穩(wěn)妥推進政治關系 |
二、經貿關系逆勢增長,合作平臺愈加完善 |
三、文化交往有序開展,深度廣度不斷擴大 |
第三節(jié) 中阿“命運共同體”(2014年~至今) |
一、戰(zhàn)略互依逐步提升,政治互信全面加深 |
二、“一帶一路”當為契機,經濟務實合作提質增效 |
三、文化交流實力推進,民間參與穩(wěn)步提升 |
小結 |
第四章 當前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國際合作機制及對中阿合作機制建設的啟示 |
第一節(jié) 阿拉伯聯盟參與的整體合作機制 |
一、阿拉伯—印度合作論壇 |
二、阿拉伯—日本經濟合作論壇 |
三、阿拉伯聯盟參與的其他整體合作機制簡要介紹 |
第二節(jié) 阿拉伯地區(qū)區(qū)域組織參與的局部合作機制 |
一、西地中?!?+5對話”機制 |
二、美國—海合會戰(zhàn)略合作論壇 |
第三節(jié) 阿拉伯世界特定國家的對外合作模式 |
第四節(jié) 對中阿合作機制建設的啟示 |
小結 |
第五章 新時代“中阿合作論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
第一節(jié) 中阿關系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
一、當前形勢下中阿合作面臨的機遇 |
二、當前形勢下中阿合作面臨的挑戰(zhàn) |
第二節(jié) 習近平新時代思想指導下的“中阿合作論壇”建設 |
一、新氣象 |
二、新期待 |
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一覽表 |
附錄二: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高層領導交往統(tǒng)計表(2004~2017年) |
(4)基于語料庫的漢語情態(tài)動詞“可以”及其英譯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urpose of the Thesis |
1.2 Theoretical Frmiework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5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Modality |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Modality |
2.1.1.1 Grammatical Approach |
2.1.1.2 Semantic Approach |
2.2 Summary |
Chapter Three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y of Chinese "keyi" Phrasesas Modals |
3.1 Translation of Epistemic "keyi" Phrases |
3.1.1 Translation of Epistemic "keyi" |
3.1.1.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1.1.1 Translated into "can" |
3.1.1.1.2 Translated into "may" |
3.1.1.1.3 Translated into "will" |
3.1.1.1.4 Translated into "could" |
3.1.1.1.5 Translated into "would" |
3.1.1.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1.2.1 Translated into "possible" |
3.1.1.2.2 Translated into "allow" |
3.1.1.2.3 Translated into "be able to" |
3.1.1.2.4 Translated into "enable" |
3.1.1.2.5 Translated into the Suffixes "-able/ible" in Adjectives |
3.1.1.3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3.1.2 Translation of Epistemic "bu keyi" |
3.1.2.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2.1.1 Translated into "can not" |
3.1.2.1.2 Translated into "must not" |
3.1.2.1.3 Translated into "should not" |
3.1.2.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2.1.3 Translated into "wrong" |
3.1.3 Translation of Epistemic "ke/keyi bu keyi" |
3.1.3.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3.1.1 Translated into "can" |
3.1.3.1.2 Translated into "should" |
3.1.3.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1.3.2.1 Translated into "possible" |
3.2 Translation of Deontic "keyi" Phrases |
3.2.1 Translation of Deontic "keyi" |
3.2.1.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2.1.1.1 Translated into "can" |
3.2.1.1.2 Translated into "may" |
3.2.1.1.3 Translated into "could" |
3.2.1.1.4 Translated into "would" |
3.2.1.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2.1.2.1 Translated into "allow" |
3.2.1.2.2 Translated into "enable" |
3.2.1.2.3 Translated into the Suffixes "-able/ible" in Adjectives |
3.2.1.3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3.2.2 Translation of Deontic "bu keyi" |
3.2.2.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2.2.1.1 Translated into "cannot" |
3.2.2.1.2 Translated into "must not" |
3.2.2.1.3 Translated into "shouldn't" |
3.2.2.1.4 Translated into "couldn't" |
3.2.2.1.5 Translated into "may not" |
3.2.2.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2.2.2.2 Translated into "wrong" |
3.2.2.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Modal Verbs |
3.2.3 Translation of Deontic "ke/keyi bu keyi" |
3.2.3.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2.3.2.1 Translated into "can" |
3.2.3.2.2 Translated into "could" |
3.3 Translation of Dynamic "keyi" Phrases |
3.3.1 Translation of Dynamic "keyi" |
3.3.1.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3.1.1.1 Translated into "can" |
3.3.1.1.2 Translated into "will" |
3.3.1.1.3 Translated into "will" |
3.3.1.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3.1.2.1 Translated into "be able to" |
3.3.1.2.2 Translated into Suffix "-able/ible" |
3.3.1.3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3.3.2 Translation of Dynamic "bu keyi" |
3.3.2.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3.2.1.1 Translated into "cannot" |
3.3.2.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3.2.2.1 Translated into Suffix "-able/-ible" |
3.3.3 Translation of Dynamic "ke/keyi bu keyi" |
3.3.3.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3.3.3.1.1 Translated into "can"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Keyi" Phrases with theReference to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works |
4.1 Translation of Epistemic "keyi" |
4.1.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1.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1.3 English Modals and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1.4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1.5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and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2 Translation of Deontic "keyi" |
4.2.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2.2 English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2.3 English Modals and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2.4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2.5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and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Dynamic "keyi" |
4.3.1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3.2 English Modals and Non-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
4.3.3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3.4 English Modals as Correspondences and Non-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cknowledgements |
(5)東西部農民分化及社會整合的比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
1.2 相關文獻綜述 |
1.2.1 國外研究述評 |
1.2.2 國內研究述評 |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中國農民分化及社會整合政策的歷程 |
2.1 農村改革進程中農民分化的歷程 |
2.1.1 20世紀80年代職業(yè)轉換與身份制約性的農民分化 |
2.1.2 20世紀90年代地域流動性的農民分化 |
2.1.3 21世紀以來均衡發(fā)展性的農民分化 |
2.2 農民分化的原因 |
2.2.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
2.2.2 城鄉(xiāng)經濟體制改革 |
2.2.3 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松動 |
2.2.4 農村工業(yè)化和農村城鎮(zhèn)化道路的發(fā)展 |
2.2.5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
2.3 農民分化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 |
2.3.1 農村社會結構分布合理化和社會心理現代化 |
2.3.2 階層矛盾和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wěn)定 |
2.4 黨中央促進農村社會整合的過程及政策成效 |
2.4.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多種經營方針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 |
2.4.2 權力下放、村民自治和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 |
2.4.3 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農村扶貧和城鄉(xiāng)統(tǒng)籌 |
3 東西部農民分化的差異分析 |
3.1 東西部農民分化呈現不平衡特征 |
3.2 東西部農民分化的差異表現 |
3.2.1 職業(yè)分化差異 |
3.2.2 農民收入分層差異 |
3.2.3 農村消費分層差異 |
3.3 東西部農民分化差異的具體原因 |
3.3.1 地理環(huán)境差異 |
3.3.2 文化和觀念差異 |
3.3.3 產權制度差異 |
3.3.4 產業(yè)結構差異 |
3.3.5 城鎮(zhèn)化水平差異 |
3.3.6 地方政府行為差異 |
3.3.7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差異 |
4 東西部農民分化中的階層矛盾和社會問題比較分析 |
4.1 社會結構變動與農村階層矛盾 |
4.1.1 農村階層矛盾的發(fā)展過程 |
4.1.2 階層矛盾的不同類型 |
4.1.3 農村社會階層矛盾的特征 |
4.2 社會結構變動與農村社會問題 |
4.2.1 社會問題的內涵和轉型期農村社會問題的類型 |
4.2.2 社會急劇分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 |
4.2.3 社會整合能力下降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
5 東西部農民分化中的社會整合比較分析 |
5.1 以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共享 |
5.1.1 以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共享的必要性 |
5.1.2 促進農民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 |
5.1.3 浙江、四川兩省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 |
5.2 以社會整合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利益協調和矛盾調處 |
5.2.1 農村土地征用制度與失地農民保障 |
5.2.2 兩省戶籍制度改革 |
5.2.3 農村醫(yī)療保險 |
5.2.4 農民工社會保障 |
5.2.5 勞資糾紛的制度安排 |
5.3 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民政治參與 |
5.3.1 村民自治緩解了國家與農民的沖突 |
5.3.2 兩省村民自治的進程、特征 |
5.3.3 兩省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參與 |
5.3.4 兩省村民自治的困境與出路 |
5.3.5 農村新型民間組織的出現與作用 |
5.4 鄉(xiāng)村治理和基層地方政府的社會整合作用 |
5.4.1 減輕農民負擔、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 |
5.4.2 城鎮(zhèn)化和城鄉(xiāng)一體化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
5.4.3 農村扶貧開發(fā)中的政府作用 |
5.4.4 吸納農村新富階層和培育農村民間組織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
6 在農民分化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社會整合與和諧 |
6.1 農村社會整合的原則和方法 |
6.1.1 農村社會整合的主要原則 |
6.1.2 農村社會整合的基本方法 |
6.2 農村社會整合的對策 |
6.2.1 推進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城鎮(zhèn)化,夯實農民分化的經濟基礎 |
6.2.2 推進農村土地和戶籍改革,破除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 |
6.2.3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農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減 |
6.2.4 完善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和矛盾調處機制 |
6.2.5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鄉(xiāng)村治理結構 |
6.2.6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為社會整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6.3 實現東西部農村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的出路 |
6.3.1 繼續(xù)扶持西部地區(qū),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
6.3.2 加強東西部經濟合作,促進西部農村地區(qū)發(fā)展 |
6.3.3 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和文化革新,實現西部農村自我發(fā)展 |
6.3.4 地方政府合理的職能定位,保障西部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 |
7 結束語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工作 |
(6)國家籃球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選題依據 |
1.1.1 國家籃球隊管理制度的改革 |
1.1.2 推進籃球運動職業(yè)化進程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意義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義 |
1.3 文獻綜述 |
1.3.1 核心概念辨析 |
1.3.2 研究總體現狀 |
1.4 研究思路與創(chuàng)新點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創(chuàng)新點 |
1.5 研究對象與方法 |
1.5.1 研究對象 |
1.5.2 研究方法 |
2 我國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的演變 |
2.1 建國到“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6)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 |
2.1.1 新中國籃球發(fā)展初期(1949~1956)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 |
2.1.2 新中國籃球發(fā)展與提高階段(1956~1966)國家籃球隊的體制機制 |
2.1.3 此階段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演進特點 |
2.2 “文化大革命”期國家籃球隊建設的停滯與復蘇(1966~1976) |
2.2.1 籃球運動發(fā)展停滯階段(1966~1972) |
2.2.2 籃球運動發(fā)展恢復階段(1972~1976) |
2.2.3 此階段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演進特點 |
2.3 “文革”后至籃管中心成立時期(1976~1997)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 |
2.3.1 籃球運動復蘇階段(1976~1985)國家隊體制機制發(fā)展情況 |
2.3.2 籃球運動攀升階段(1985~1997)國家隊體制機制發(fā)展情況 |
2.3.3 此時期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演變主要特點 |
2.4 籃球運動管理中心成立后(1997~今)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 |
2.4.1 籃球職業(yè)化發(fā)展起步階段(1997~2003)國家隊概況 |
2.4.2 籃球職業(yè)化深入發(fā)展階段(2003~2016)國家隊概況 |
2.4.3 此階段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發(fā)展特點 |
3 現階段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
3.1 國家籃球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
3.1.1 管理機構面臨的職能問題 |
3.1.2 俱樂部與國家隊利益分化問題 |
3.1.3 外教與本土教練問題 |
3.1.4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
3.2 解決國家籃球隊存在問題的思路 |
3.2.1 增強國家籃球隊管理的服務性和規(guī)范性 |
3.2.2 籃球協會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 |
3.2.3 加強國家籃球隊的監(jiān)督 |
3.2.4 推進國家籃球隊內部規(guī)范化管理 |
3.2.5 堅持“以人為本”管理思想 |
3.2.6 準確給國家籃球隊定位 |
4 國外籃球強國國家隊組建的啟示與借鑒 |
4.1 美國國家籃球隊的組建與管理 |
4.2 俄羅斯國家籃球隊的組建與管理 |
4.3 塞爾維亞國家籃球隊的組建與管理 |
4.4 韓國國家籃球隊的組建與管理 |
4.5 國外國家籃球隊組建與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
4.5.1 管理機構健全,分工明確 |
4.5.2 國家隊選拔程序公開和注重國家隊梯隊建設 |
4.5.3 籃協溝通渠道通暢,各方利益協調 |
5 國家籃球隊體制機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 |
5.1 國家籃球隊管理機構的改革 |
5.1.1 籃球運動管理中心職能轉化與權力邊界 |
5.1.2 籃球協會實體化改革 |
5.2 國家籃球隊制度創(chuàng)新 |
5.2.1 教練員選拔制度:對教練員的合理評價制度 |
5.2.2 運動員選拔制度:邀請協議制 |
5.2.3 集訓制:與FIBA新賽制接軌,“短、快”式集訓制度 |
5.2.4 國家隊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自我管理,引入聽證會制 |
5.3 建立國家籃球隊良好運行機制 |
5.3.1 國家籃球隊與聯賽和俱樂部的溝通機制 |
5.3.2 國家籃球隊的激勵機制 |
5.3.3 國家籃球隊的保障機制 |
5.3.4 國家籃球隊的監(jiān)督機制 |
6 結論與建議 |
6.1 結論 |
6.2 建議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個人簡歷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
(7)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jié) 選題緣由 |
一、我國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際需要 |
二、語文教育研究的現實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學術旨趣 |
第二節(jié) 概念界定 |
一、與語文研究范疇相關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與考試研究范疇相關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節(jié) 研究意義 |
一、理論意義 |
二、實踐意義 |
第四節(jié) 文獻綜述 |
一、考試學研究 |
二、高考、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相關研究 |
三、研究評述 |
第五節(jié) 研究內容及方法 |
一、研究內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語文高考與社會諸要素之關系 |
第一節(jié) 語文高考與政治的關系 |
一、社會政治對語文高考的影響 |
二、語文高考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
第二節(jié) 語文高考與經濟的關系 |
一、社會經濟發(fā)展對語文高考的影響 |
二、語文高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
第三節(jié) 語文高考與文化的關系 |
一、以“文化”為考試內容 |
二、語文高考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
第四節(jié) 語文高考與教育的關系 |
一、教育對語文高考的影響 |
二、語文高考對教育的影響 |
第三章 民國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 |
第一節(jié) 民國時期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
一、民國時期的大學招生入學考試 |
二、民國時期中學的學制 |
三、民國時期中學語文教育 |
第二節(jié) 民國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相互影響 |
一、語文高考影響中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定位 |
二、高考內容與中學語文課程的“不謀而合” |
第三節(jié) 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
一、民國中學語文教育的相對獨立 |
二、民國語文高考的相對獨立 |
第四節(jié) 民國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關系的思考 |
一、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相對獨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國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關系的當代啟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復前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 |
第一節(jié) 建國十七年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 |
一、“十七年”中學語文教育發(fā)展概況 |
二、“十七年”語文高考發(fā)展概況 |
三、“十七年”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的特點 |
四、“十七年”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關系評述 |
第二節(jié) “文革”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 |
一、“文革”時期教育發(fā)展概況 |
二、“文革”時期的中學語文教育 |
三、“文革”時期的語文“高考” |
四、“文革”時期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關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課改”前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 |
第一節(jié) “新課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節(jié) “新課改”前的中學語文教育 |
一、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 |
二、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確立 |
三、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變革 |
第三節(jié) “新課改”前的語文高考 |
一、語文高考總體安排 |
二、語文高考“考綱”變化 |
三、語文高考考試內容的變化 |
四、語文高考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的制定 |
第四節(jié) “新課改”前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關系的反思 |
一、“新課改”前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特點 |
二、“新課改”前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的思考與啟示 |
第六章 “新課改”以來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的關系 |
第一節(jié) 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 |
第二節(jié) “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 |
一、重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
二、調整高中語文教學內容 |
三、改革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
第三節(jié) “新課改”以來語文高考的變革與發(fā)展 |
一、“新課改”以來國家高考改革的總體情況 |
二、語文高考“考試說明(大綱)”的主要變化 |
三、語文高考形式與內容的革變 |
第四節(jié) “新課改”以來語文高考與高中語文教育互動情況調查 |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
二、調查結果 |
三、調查結果概括與分析 |
第七章 語文高考與中學教育互動關系之理論分析與完善策略 |
第一節(jié) 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互動問題成因 |
一、影響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的外在環(huán)境 |
二、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語文高考不能發(fā)揮“指揮棒”的正面導向作用 |
第二節(jié) 當下語文高考改革的重要舉措與發(fā)展趨向 |
一、影響當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語文高考改革的重要舉措 |
三、2017年語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趨向 |
第三節(jié) 改進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關系的策略和構想 |
一、改變影響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關系的外在條件 |
二、繼續(xù)深化中學語文教育改革 |
三、語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構想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1: 中學語文教師問卷 |
附錄2: 中學語文教師問卷 |
附錄3: 高中學生問卷 |
附錄4: 高中學生問卷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科研情況 |
后記 |
(8)當代中國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研究 ——基于國家—市場的范式(論文提綱范文)
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緒論 |
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二、研究目標與研究主題 |
三、基本概念及范疇界定 |
四、國內外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 |
五、論文的思路、內容與架構 |
六、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
七、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 |
第一章 當代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歷史淵源(1949年以前) |
第一節(jié) 思想淵源—民國時期合作思想的繁榮 |
一、國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國傳播 |
二、國內合作界的思想創(chuàng)新 |
第二節(jié) 實踐淵源—民國時期合作實踐的探索 |
一、民國知識分子的合作探索 |
二、南京國民政府的合作運動 |
三、共產黨統(tǒng)治區(qū)的合作實踐 |
第二章 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形成與變遷(1949-1978年) |
第一節(jié) 國家建設與供銷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
一、新民主主義經濟與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的發(fā)端 |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供銷合作社的崛起 |
第二節(jié) 國家運動影響下的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 |
一、人民公社化與供銷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糾偏 |
二、文化大革命與供銷合作社制度的變異及整頓 |
第三節(jié) 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創(chuàng)新 |
一、建設性制度創(chuàng)新:建成貫通城鄉(xiāng)的物資流通體系 |
二、破壞性制度創(chuàng)新:變身全民所有制經濟 |
第四節(jié) 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制度績效與評價 |
一、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績效 |
二、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評價 |
第三章 改革開放后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探索(1979-1991年) |
第一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探索的起因 |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與人民公社解體 |
二、農村商品流通體制和社會服務體制變革 |
三、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與農產品價格放開 |
第二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探索的過程 |
一、1978-1982年醞釀期:恢復“三性” |
二、1983-1992年突破、發(fā)展期:五個突破、六個發(fā)展 |
第三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探索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 |
一、建設性制度創(chuàng)新:民辦方向與經營承包責任制 |
二、破壞性制度創(chuàng)新:獨立體系斷裂,受地方行政干預明顯 |
第四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探索中的制度績效與評價 |
一、市場化探索的制度績效 |
二、市場化探索的制度評價 |
第四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與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轉型(1992-2001年) |
第一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的起因 |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
二、供銷合作社面臨嚴峻形勢 |
第二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的過程 |
一、1992-1995年:市場化沖擊與謀求系統(tǒng)獨立 |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驗期 |
第三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 |
一、建設性制度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再造及參與農業(yè)產業(yè)化 |
二、破壞性制度創(chuàng)新:供銷合作社資產“被流失” |
第四節(jié) 供銷合作社市場化轉型中的制度績效與評價 |
一、市場化轉型的制度績效 |
二、對市場化轉型的制度評價 |
第五章 社會主義新時期的供銷合作社制度新發(fā)展(2002-2012年) |
第一節(jié) 新時期供銷合作社面臨的新形勢 |
一、“三農”問題凸顯與國家對“三農"的大力扶持 |
二、基層供銷合作社扭虧為盈,市場經營步入正軌 |
第二節(jié) 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發(fā)展過程 |
一、2002-2006年:市場化主導的“四項改造” |
二、2006年開始:國家支持下的“新網工程” |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供銷合作社新發(fā)展 |
第三節(jié) “新網工程”—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創(chuàng)新 |
一、國家扶持下的供銷社“新網工程” |
二、“新網工程”的現實應用 |
三、“新網工程”的預期效果 |
第四節(jié) 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制度績效與評價 |
一、新時期供銷社的制度績效 |
二、新時期供銷社的制度評價 |
第六章 當代中國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國內比較與國際借鑒 |
第一節(jié) 國內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的比較研究 |
一、云南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案例 |
二、江蘇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案例 |
三、臺灣農業(yè)合作社的制度變遷案例分析 |
第二節(jié) 對日本、美國合作社制度的考察與借鑒 |
一、對日本農協制度的考察與借鑒 |
二、美國農業(yè)合作社制度的考察與借鑒 |
第三節(jié) 國內外比較帶來的啟示 |
一、合作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力量的支持 |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 |
三、建成社員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
第七章 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制度模式的歷史總結與展望 |
第一節(jié) 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制度模式的歷史總結 |
一、歷史模式的理論支撐 |
二、歷史模式的制度結構 |
三、歷史模式的優(yōu)點與不足 |
第二節(jié) 展望:構建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論支撐 |
二、新制度模式的結構 |
第三節(jié) 兩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
一、社有企業(yè)的多元化、集團化經營—公司化發(fā)展趨向 |
二、專業(yè)合作社與供銷合作社融合發(fā)展 |
第四節(jié) 小結 |
一、供銷合作社的制度創(chuàng)新模式是中國特色制度創(chuàng)新模式的縮影 |
二、供銷合作社真正打造成為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需要漫長的過程 |
附錄 |
參考文獻 |
讀博期間發(fā)表的成果 |
致謝 |
(9)《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論文提綱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The Migrant Worker |
1.2.1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Migrant Worker |
1.2.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 |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
1.5 Summary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The Studies on Migrant Workers |
2.3 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2.3.1 Discourse,Society,Critical and Ideology |
2.3.2 Analyzing News as Discourse |
2.3.3 The Methodological Profile of(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
2.3.4 (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
2.4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2.5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2.5.1 Missing Links in Mainstream(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
2.5.2 Regained Missing Links |
2.6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3.1 Introduction |
3.2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
3.2.1 Van Dijk's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
3.2.2 Lakoffian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
3.2.3 Fauconnier'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3.2.4 Van Leeuwen's Analytical Tools: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nd Social Action in Discourse |
3.3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the Diachronic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 Daily |
3.4 Data |
3.4.1 The People's Daily |
3.4.2 Data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Diachronic Analysis of News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Daily |
4.1 Introduction |
4.2 Textual Macro Level Analysis |
4.2.1 Genres |
4.2.2 Topics |
4.3 Textual Micro Level Analysis |
4.3.1 Referential Strategies for Migrant Worker |
4.3.2 US-group and THEM-group |
4.3.3 Concordance Analysi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s in the People's Daily(1987-2007) |
5.1 Introduction |
5.2 Metaphor,Thought and Ideology |
5.3 Charteris-Black's Critical Metaphor Approach |
5.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Actor Description |
6.1 Introduction |
6.2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Headlines(1987-2007) |
6.2.1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
6.2.2 Nomin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
6.2.3 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 |
6.3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Social Action in the Sample Texts |
6.3.1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
6.3.2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
6.4 Summary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7.1 Introduction |
7.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7.3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 |
7.4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7.5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7.6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Not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10)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內容提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節(jié) 民辦教師的概念界定 |
第二節(jié) 選題的緣起和意義 |
一、選題的緣起 |
二、選題的意義 |
第三節(jié) 研究現狀 |
一、關于民辦教師問題的總體研究 |
二、關于民辦教師產生的歷史原因研究 |
三、關于民辦教師的歷史地位研究 |
四、關于民辦教師存在的問題研究 |
五、關于民辦教師問題解決的研究 |
六、關于民辦教師的政策研究 |
七、關于民辦教師管理研究 |
八、地方民辦教師研究 |
九、關于少數民族地區(qū)、落后地區(qū)民辦教師問題的研究 |
十、關于代課教師問題的研究 |
第四節(jié) 相關資料 |
第五節(jié) 研究的方法、內容和創(chuàng)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 |
三、研究的創(chuàng)新 |
第一章 中國民辦教師的歷史淵源 |
第一節(jié) 舊中國義務教育的困擾 |
一、中國義務教育的起步 |
二、師資匱乏對義務教育的困擾 |
三、從晚清政府到民國政府對義務教育師資隊伍的開鑿 |
四、對舊中國義務教育艱難進行的反思 |
第二節(jié) 共產黨紅色區(qū)域民辦教育的興起 |
一、蘇維埃時期的教育 |
二、抗戰(zhàn)后期解放區(qū)民辦學校的發(fā)展 |
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小學民辦”教育 |
第二章 中國民辦教師的產生和發(fā)展 |
第一節(jié) 民辦教師的產生 |
一、窮國辦大教育,民辦教師應運而生 |
二、民辦教師的初步整頓 |
第二節(jié) 民辦教師在跌宕中發(fā)展 |
一、快速增長的三年 |
二、困難時期的壓縮和調整 |
三、上個世紀60年代前中期民辦教師的再度發(fā)展 |
第三節(jié) 極度膨脹達到頂峰 |
一、教育走上畸形發(fā)展道路 |
二、人口增長失控,學齡兒童急速增加 |
三、師范院校長期停辦,公辦教師隊伍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和補充 |
第四節(jié) 國家關于基礎教育“兩條腿走路”的政策 |
一、“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的歷史淵源 |
二、“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的提出 |
三、“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的實施 |
第三章 民辦教師隊伍的治理整頓 |
第一節(jié) 民辦教師隊伍整頓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
第二節(jié) 加強對民辦教師的管理 |
第三節(jié) 減少民辦教師的比例 |
一、將一部分優(yōu)秀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 |
二、通過師范轉招民辦教師 |
三、堵口子 |
四、辭退 |
第四節(jié) 改善民辦教師地位 |
一、提高民辦教師的社會地位 |
二、提高民辦教師的物質待遇 |
第五節(jié) 提高民辦教師的業(yè)務素質 |
第四章 民辦教師的巨大奉獻 |
第一節(jié)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脊梁 |
一、民辦教師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主力軍 |
二、民辦教師在農村基礎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
三、執(zhí)著教育,無私奉獻,民辦教師留給后人的故事 |
第二節(jié) 堪負農村掃盲重任 |
一、以民教民掃盲方針的制訂 |
二、民辦教師肩負起農村掃盲重任 |
三、為了掃盲事業(yè),民辦教師付出了無盡的艱辛 |
四、掃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
第三節(jié) 對教學研究和改革的貢獻 |
一、教法研究 |
二、復式教學組織研究 |
第四節(jié) 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引路人 |
第五節(jié) 中國民辦教師所產生的國際影響 |
第五章 民辦教師隊伍的艱難維系 |
第一節(jié)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民辦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 |
一、可靠的報酬收入 |
二、工作條件在當時農村環(huán)境里有相當的吸引力 |
三、計劃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的禁錮 |
第二節(jié)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民辦教師隊伍的艱難維系 |
一、亦教亦農的尷尬境遇 |
二、低待遇 |
三、“民轉公”的艱難期盼 |
四、極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壓力 |
第六章 民辦教師問題的最終解決 |
第一節(jié)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形勢 |
一、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中國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關鍵在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
三、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是要解決民辦教師問題 |
第二節(jié) 全社會對民辦教師問題的關注 |
一、社會各界捐助、褒獎民辦教師業(yè)績 |
二、輿論界為民辦教師請命、謳歌 |
三、社會知名人士為民辦教師問題呼吁 |
四、納稅人為教師待遇鳴不平 |
五、教育管理部門為民辦教師主持公道 |
第三節(jié) 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理性思考 |
一、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符合勞動價值規(guī)律 |
二、消除公民辦教師之間的差異更具有理性 |
三、解決民辦教師問題是對國家法律的尊重 |
四、解決民辦教師問題是義務教育的內在要求 |
第四節(jié) 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 |
一、民辦教師隊伍的整頓,為全面消化民辦教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二、經濟形勢的根本好轉,為消化民辦教師提供了物質保證 |
三、師范教育的發(fā)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為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
第五節(jié) 民辦教師問題的最終解決 |
一、黨和國家對民辦教師問題的重視 |
二、國家關于在20世紀內消化民辦教師的方針的確定和工作部署 |
三、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 |
四、民辦教師的最終解決 |
第七章 貧困地區(qū)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經驗及啟示 |
第一節(jié) 革命老區(qū)對民辦教師問題的解決 |
第二節(jié) 少數民族、邊疆地區(qū)對民辦教師問題的解決 |
第三節(jié) 偏遠山區(qū)對民辦教師問題的解決 |
第四節(jié) 中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對民辦教師問題的解決 |
第五節(jié) 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領導決策起著關鍵性作用 |
第八章 代課教師—民辦教師之后的問題 |
第一節(jié) 代課教師隊伍的產生 |
一、代課教師與民辦教師的不同 |
二、代課教師產生的原因 |
三、代課教師隊伍的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代課教師艱辛的貢獻 |
一、工資待遇低、生活艱辛 |
二、代課教師大部分勝任教學工作 |
三、在窮困落后地區(qū)代課教師的重要作用 |
四、代課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 |
第三節(jié) 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思路 |
一、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迫切性 |
二、國家、各地對代課教師的政策 |
三、有關部門和人士對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建議 |
四、代課教師的期盼 |
五、解決代課教師問題的思路 |
結語 中國民辦教師問題留給二十一世紀的反思 |
第一節(jié) 關于農村基礎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 |
一、發(fā)展基礎教育具有戰(zhàn)略意義 |
二、發(fā)展基礎教育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 |
第二節(jié) 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
一、國際上對教師職業(yè)化建設的重視 |
二、關于教師的資格證書制度 |
三、關于中小學人事制度 |
四、關于教師工作業(yè)績的評價 |
五、關于教師的繼續(xù)教育 |
第三節(jié) 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
一、西方國家中小學教師工資狀況 |
二、我國中小學教師工資狀況 |
三、要正確認識提高中小學教師待遇的意義 |
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的幾點建議 |
第四節(jié) 關于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問題 |
一、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現狀和矛盾 |
二、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思考 |
第五節(jié) 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營造農村基礎教育的良好氛圍 |
一、農村經濟不能增長,成了農村基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
二、市場經濟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沖擊 |
參考文獻 |
后記 |
四、關于今年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答本刊記者問(論文參考文獻)
- [1]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思想研究(1949-1997)[D]. 陽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20
- [2]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問題研究[D]. 彭巖松. 武漢理工大學, 2020(10)
- [3]中阿合作論壇與21世紀中阿關系研究[D]. 蔣靜飛.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8(11)
- [4]基于語料庫的漢語情態(tài)動詞“可以”及其英譯研究[D]. 王丹. 華東理工大學, 2017(12)
- [5]東西部農民分化及社會整合的比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為例[D]. 王亞明. 浙江大學, 2017(06)
- [6]國家籃球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D]. 李向前. 北京體育大學, 2017(06)
- [7]語文高考與中學語文教育之關系研究[D]. 黃真金. 廈門大學, 2017(05)
- [8]當代中國供銷合作社的制度變遷研究 ——基于國家—市場的范式[D]. 陳振平. 武漢大學, 2013(07)
- [9]《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D]. 唐斌.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0(07)
- [10]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D]. 王獻玲. 浙江大學, 2005(07)
標簽:養(yǎng)老保險論文; 供銷合作社論文; 新農保論文; 制度理論論文; 社會保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