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棄疾生平三個時期及其詞簡論(論文文獻綜述)
蘇靜[1](2020)在《清代論詞絕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論詞絕句是以詩歌絕句的形式對詞人、詞作及詞體本身進行評述或議論。由于絕句自身的體量不大,其所能表達的內(nèi)容也是比較有限的,因此論詞絕句的主題集中而凝練,主要是評析鑒賞某位詞人或某部詞集,或者以讀后感的形式,表達作者閱讀詞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評者針對某個爭議較大的詞學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論詞詩是南宋劉克莊的《自題長短句后》,劉詩反映了南宋時期詞體觀念的新變,開以詩論詞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時期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屈指可數(shù),僅有王中立《題裕之樂府后》,元好問《題山谷小艷詩》,元淮《讀李易安文》等少數(shù)篇章,直至清代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異峰突起,漸成規(guī)模。這與清代文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發(fā)展有關。極力擴大韻語文學的表現(xiàn)范圍,是清人在面對古典文學發(fā)展至清代已“無體不備”的發(fā)展現(xiàn)狀時作出的選擇,這種自覺求新的意識表面上看是對文學傳統(tǒng)的屈服和退讓,而選擇通過其他領域開拓新境,但實際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學傳統(tǒng)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驅(qū)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進入戲曲、小說等主流文體之外的領域進行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也不斷嘗試以其熟識的文體容納新的內(nèi)容,而清代論詞絕句的興起也正是以此為背景?!扒宕撛~絕句研究”意在通過研究論詞絕句這一兼具詩歌文本和詞論載體雙重性的詩歌形式,發(fā)掘其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理論價值,并對清代文人學者的詞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心理進行探察。本文緒論部分對論詞絕句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回顧,并概括說明本文的選題意義和研究思路。論詩絕句產(chǎn)生時代早于論詞絕句,而且影響力也更大,論詩絕句從帶偶然性的“戲為”“漫成”之作,轉(zhuǎn)變?yōu)榫哂邢鄬Ψ€(wěn)定形制的詩歌創(chuàng)作形式,并且從以詩論詩,延伸至以詩論畫、論曲、論詞等,因此可以說論詞絕句是論詩絕句體式合乎邏輯的發(fā)展。第一章在對清代論詞絕句發(fā)展進行歷史分期的基礎上,力圖把握每一個歷史階段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理論形態(tài)和思想傾向,從而在清代文學和清代詞學的大框架內(nèi)實現(xiàn)對論詞絕句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認知和建構。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學空談心性為主流,就詞學而言,掃蕩明詞艷俗風氣的同時也是新詞風孕育成長的重要契機,相應地,清初論詞絕句也以批評明詞、評價清初詞壇和反映對歷代詞的接受狀況為主要內(nèi)容;清代中后期的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與陽羨、浙西、常州諸詞派的繼起迭興密切相關,這是因為不同時期詞學派別對詞壇的深遠影響,已輻射到了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整體傾向;“詞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詞學的關鍵,也是理解晚清論詞絕句的關鍵,一方面以地域詞、閨閣詞、國朝詞為表現(xiàn)對象的論詞絕句組詩創(chuàng)作漸成大觀,另一方面晚清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逐漸顯現(xiàn)出從詞論向文學回歸的趨勢。第二章具體從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和創(chuàng)作心理出發(fā),探究在論詞絕句發(fā)展過程中文學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的作用。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主體構成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由于主體身份的差別,詞派人物、文人雅士、詞學名家和詞選編者在進行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時,在詩歌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形式上也會各有側重。從創(chuàng)作心理而言,以“戲題”“雜感”“偶成”為題的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通過觀點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評當世人物的嚴肅感和緊張感;清代是一個博學重才的時代,而論詞絕句以短小篇幅談藝論道,能夠彰顯出創(chuàng)作者個體的詩歌技藝和知識學問;論詞絕句還是作者讀詞、論詞文學活動的產(chǎn)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側重從個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活動。厲鶚的論詞絕句不僅集中反映了浙西詞派的詞學思想,而且厲鶚本人對論詞絕句的運用有創(chuàng)制之功,因此可以說,厲鶚及其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在清代論詞絕句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鳳論詞絕句“縋幽鑿險”的解詞方式,不僅是常州詞派以治今文經(jīng)學方式解詞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論詞絕句從評詞(對風格的評論)向解詞(對詞意的解讀)轉(zhuǎn)變的關鍵一環(huán);在清代諸多論詞絕句作者中,從數(shù)量和規(guī)模而言,譚瑩的論詞絕句組詩創(chuàng)作都堪稱第一,而且譚瑩、潘飛聲以論詞絕句組詩形式構建嶺南詞史,對于拓寬論詞絕句的批評功能具有積極意義。第四章主要分析論詞絕句的文學價值。清代論詞絕句作者在借鑒詩歌傳統(tǒng)藝術手法和批評手法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了論詞絕句獨特的審美形式。論詞絕句對詩歌藝術手法的借用主要體現(xiàn)為尋章摘句的語言形式,巧喻設譬的藝術構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審美特征。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反駁了認為論詞絕句因“以議論為詩”而欠缺文學性的觀點。第五章主要分析論詞絕句的理論價值。這部分主要從理論內(nèi)容和文體觀念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就理論內(nèi)容而言,詞體起源、詞體風格和批評鑒賞是論詞絕句對清代詞學貢獻比較大的三個方面。此外,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還反映了詞學批評的“越界”問題,具體而言,可分為詩與論的結合,以及詩與詞的結合。探討論詞絕句的“文體越界”問題,能夠深化我們對清代詞學批評“綜合性”特征的理解。
鄭好洋[2](2020)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與教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辛棄疾在詞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是“豪放詞”的集大成者,是詞體文學發(fā)展“極盛的時期”的代表人物,被冠以“人中之杰,詞中之龍”的稱號。1949年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十幾套中學語文教材中,基本每一套都有選錄辛棄疾的詞作,只有個別年份因特殊情況沒有選錄。學習辛棄疾的詞作,學生不僅可以積累古典文化知識,還能體悟到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國家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當前學術界在辛棄疾的生平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已有頗豐的研究成果,但是辛詞在中學語文教材選編方面的專門研究還是一片空白,辛詞教學方面的研究也相對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入性。文章對1912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情況進行縱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詞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編特點、選編依據(jù)等內(nèi)容;對辛詞的單篇教學案例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單篇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并基于單篇教學的局限性,提出自己的專題教學設計。緒論部分與四個章節(jié)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緒論部分主要闡述了研究緣起、研究對象、研究現(xiàn)狀、研究價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內(nèi)容。第一章通過對1912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情況進行縱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詞選編的數(shù)量、內(nèi)容、風格等特點,并從辛棄疾及其詞的地位、語文課程標準的價值傾向、審美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導向等方面分析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依據(jù)。第二章通對辛詞單篇教學案例的整理、展示及分析,歸納單篇教學“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優(yōu)點,總結其“教學方法比較保守”、“忽視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學時長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第三章分析專題教學和單篇教學的關系、開展辛詞專題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和教學準備。第四章展示辛棄疾詞專題教學的設計。
王明璐[3](2020)在《汪莘的理學思想及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汪莘,南宋文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人。自幼不羈,胸懷大志,不屑作場屋聲病之文,不事科舉,終身布衣。但始終心存愛國憂民之思,曾應詔上書,論天變?nèi)耸?、民窮吏污之弊及行師布陣之法,不報。后被徐誼以遺逸引薦于朝,不果。遂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每醉必浩歌賦詩,以宣其郁積。作品見于《方壺存稿》,今存明代刻本九卷。汪莘作為朱熹的徽州十二高第弟子之一,與程洵、程先、程永奇等人同為新安理學的早期創(chuàng)始人,形成了影響徽州幾百年的新安理學派,其理學成就不容小覷。汪莘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也頗有建樹。文章力求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及具體作品的全面考察,探究其理學思想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探討其文學作品的獨特之處。文章內(nèi)容分為三章:第一章考述汪莘的生平、交游、及著述情況。主要概述汪莘的生平經(jīng)歷,作品的流存,汪莘與恩師朱熹及其他友人的交游情況。第二章則是對汪莘的理學思想進行概述,包括其理學思想的淵源及傾向性。家鄉(xiāng)休寧的人文環(huán)境及恩師朱熹的指導是汪莘走上研究義理道路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其理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天地交泰”的論辨當中。第三章是對汪莘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也是文章的重點。汪莘在詩、詞、文創(chuàng)作方面均頗有建樹,本章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予以研究。在詩歌方面,首先探討其詩學觀,并從“含蓄深致,富有理趣”“以智見詩,以才寫詩”“詩以觀時,愛君憂民”“言志抒懷,情感豐富”四個方面展現(xiàn)其詩學觀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在詞作方面,從“隨所寓而作”的創(chuàng)作觀,維度豐富的主題取向,不拘一格的作詞手法三個方面展現(xiàn)詞的創(chuàng)作特色。最后探討其散文所呈現(xiàn)出的多元化藝術風格。通過對汪莘理學思想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爬梳與研究,重新定位其在南宋思想史與文學史中的地位,以期對南宋時期思想史和文學史研究有所裨益。
宋亞鳳[4](2019)在《晚清民國詞人王易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王易是晚清民國時期的詞學家、詞人,學術成果豐碩,影響較大。王易存世詞作一百余首,所撰寫的《詞曲史》是民國時期重要的詞學理論成果。然而,一直以來,研究者對于王易的關注度不夠,尤其是對其詞學理論、詞作的考察尚顯薄弱?;诖朔N情況,本論文將在考察王易家世、生平、交游、著述的基礎上,著重對王易的詞學思想、詞體創(chuàng)作進行重點研究,進而判定王易的詞學成就,考察王易在民國詞史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為進一步、更全面深刻的王易研究奠定基礎。本論文共分四章,每章依據(jù)具體情況設置小節(jié)。第一章對王易的家世、生平及交游情況進行考述,重點考察王易的生平及交游經(jīng)歷,從而展現(xiàn)其生活軌跡,同時探究其創(chuàng)作過程;第二章對王易著述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考述,重點對其詞學著作之版本、流傳、評價等進行梳理與總結,同時也對王易其他領域的著作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說明,從而在整體上了解王易著述全貌;第三章為王易詞學思想研究,主要從詞體觀、批評觀及創(chuàng)作觀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闡釋,通過對理論著作及王易現(xiàn)存詞學論文的深入考察,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探究王易對詞學的理解,進而探究民國時期詞學研究的進展情況;第四章為王易詞研究,通過對其詞作的主題傾向、藝術特色的分析,從而在整體上把握王易詞的風格特點。另外,文末附有《<王易先生年譜>補遺與勘誤》及《王易集外詞收錄情況簡表》。
邰旻[5](2019)在《民國詞人盧前及其詞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盧前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詞人和詞學研究專家。他交游廣泛,與當時的學界名流多有往來,互相酬和,切磋琢磨,不僅有多部詞集存世,而且有多部詞學理論專著及單篇論文,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詞學理論,形成了自己的詞學觀。當下學界對民國詞學的研究已逐漸深入,但對盧前詞學的研究略顯單薄,不夠全面,尚有挖掘的空間。本文即在考察盧前生平、家世、交游及著述的基礎上,對其詞學理論與批評、詞體創(chuàng)作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其詞學成就,評介其在民國詞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論述盧前的生平與家世,藉此主要展現(xiàn)盧前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軌跡。第二章探討盧前的詞學活動與交游,通過考察其主要詞學活動和重要師友的來往,掌握其詞學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第三章對盧前生平著作進行全面搜集和梳理,重點考察其詞集和詞學著作的版本與流傳。第四章從盧前詞學論著及詞選等入手,歸納分析其詞學主張,總結其詞學理論與批評的主要內(nèi)容。第五章對盧前的詞作進行研究,分析盧前詞的題材、主題及藝術特色,并對其詞學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影響做一總體評價。附錄三篇,首篇《盧前佚詞存》搜輯1938年版《中興鼓吹》集外佚詞72首,略加按語考釋;次篇校錄盧前《詞略》對所選諸家詞作的評論;末篇輯錄《中興鼓吹》諸本所見之序跋評語。
陳本興[6](2019)在《洪適年譜新編》文中認為本年譜通過搜集相關文獻材料,對洪適展開如下研究:一、前人已做有洪適年譜,主要是錢大昕的《洪文惠公年譜》(簡稱《錢譜》)及洪汝奎的《洪文惠公年譜》(簡稱《洪譜》);交游方面,《錢譜》僅提到友人范成大,《洪譜》又新增友人洪興祖;詩文系年方面,《錢譜》有系年詩3首,系年文17篇,《洪譜》有系年詩5首,文95篇。二、筆者在前人年譜的基礎上,對洪適生平、交游進行考補,并對與洪適交情深厚的友人的生平事跡進行梳理,以完善譜主的人生經(jīng)歷;新補充的友人有:吳說(傅朋)、陳知柔(體仁)、謝汲(景思)、蔡向(瞻明)、曹勛(功顯)、曾惇(谹父)、李益能(舉之)、李益謙(相之)等十三位;對詩文加以系年,進一步理清譜主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譜主有《盤洲文集》傳世,據(jù)統(tǒng)計,《盤洲文集》共有詩歌796首,文1355篇。筆者對前人所系詩文已進行認真考證,并補充前人未系年詩62首,文92篇。
耿慧波[7](2018)在《2015年中國古代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索引及摘要》文中指出*本索引所收錄的是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qū)高校中有關中國古代詩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索引,數(shù)據(jù)來源為中國知網(wǎng)。*條目在前,摘要附后。*每個條目所列內(nèi)容為:序號.作者:《題目》(導師),院校一、索引1.楊潔:《<詩經(jīng)>鄭、衛(wèi)詩歌研究》(程奇立),山東師范大學2.邱夢艷:《<詩經(jīng)>學中結構闡釋法的形成歷程》(姜廣輝),湖南大學
車蘭蘭[8](2018)在《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的轉(zhuǎn)型》文中研究表明黃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學史上一位個性鮮明、思想崛奇、成果卓異的人物。在近代這一復雜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黃人深受傳統(tǒng)文化、吳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響,前后思想發(fā)生了重要改變。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執(zhí)教東吳大學,潛心學術;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終理想破滅,因狂而歿。黃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數(shù)個領域,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小說著譯、辦刊結社、文獻編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樹。然而與同時代的梁啟超、吳梅、王國維等人相比,黃人并未獲得相應的地位,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也有待于更為深入的挖掘。本論文著眼于對身處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復雜、著述宏富、經(jīng)歷曲折的黃人作較為全面的考證與論述,并作合理評價。論文主要從六部分加以剖析闡述:前三章主要是將黃人的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創(chuàng)作放置近代文學轉(zhuǎn)型背景中去考察,這是論文的重點部分,黃人所處時代的過渡性特征在其文學理論、創(chuàng)作中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首章探討黃人《中國文學史》與近代新型文學史興起的關系,追溯“中國文學史”的起源,將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的“文苑傳”、“藝文志”、“書目提要”與近現(xiàn)代學科體系中的“文學史”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根本區(qū)別;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論述國人自著“中國文學史”出現(xiàn)的原因。通過對比竇、林、黃三部最早的文學史著作,進而分析黃著文學史的開創(chuàng)性、影響,也不回避它作為草創(chuàng)期文學史的局限。次章側重于探討近代文學批評的新變與黃人文學理論的關系,梳理古、近代文學理論批評衍變之軌跡,進而探討黃人的小說理論、戲曲理論、詩歌理論、詞學理論對古典文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其在新舊思想沖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黃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從題材、主題、藝術特色等方面解讀黃人的詩歌與詞,分析其所體現(xiàn)的新舊特征,最后綜合論述黃人創(chuàng)作的成績與不足,以及較文學理論存在的滯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圍繞黃人的教育、出版、社團等文學活動展開,探討他與近代文科教育、文學出版、文學社團發(fā)展的關系,體現(xiàn)了黃人嚴謹與開放的學術風氣及對民主自由的熱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黃人的求學活動、教育活動,尤其突出黃人對中國文科教育所作的貢獻。黃人在東吳大學十三載,通過教學布道、講學唱和、編寫教材、主筆學報等教育活動,在思想啟蒙、文科教育、培養(yǎng)人才等方面對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第五章分析黃人在中國近代出版轉(zhuǎn)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與小說林社、國學扶輪社的關系,從黃人的報刊、圖書出版活動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導保存國粹,另一方面也積極引進了西學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專制,又傳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對傳統(tǒng)出版業(yè)向近代出版業(yè)的轉(zhuǎn)型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最后一章則考察黃人與中國近代社團轉(zhuǎn)型的關系,社團活動在黃人的文化活動中比例較大。本章中黃人入南社之契緣、入南社后的活動及其與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點,體現(xiàn)了在近代社團轉(zhuǎn)型過程中,“新”與“舊”文化的碰撞。而黃人在社團的創(chuàng)作、文化、交游活動,不僅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和革命文學的發(fā)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在歷史變革中勇于擔當、以筆為戎的真實寫照。概之,黃人之一生,歷經(jīng)了半個世紀的世事滄桑,見證了時代的風云巨變,是中國近代文學轉(zhuǎn)型的一個“推動者”和“見證者”。他的文學思想、創(chuàng)作與活動等,都體現(xiàn)了新舊文化過渡、傳統(tǒng)文學向現(xiàn)代文學轉(zhuǎn)變時期的矛盾與融合。他的身上,既有傳統(tǒng)文人積極入仕的濟世情懷、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對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堅守,困囿于時代的保守與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識分子“啟蒙救國”的遠大理想、批判封建專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對民主自由的熱切追尋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較的創(chuàng)新精神。他既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tǒng),承襲了李白、李賀、王仲瞿、龔自珍等先賢遺風;又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有許多獨立之見和創(chuàng)新之舉,對吳梅、王謇、陳乃乾、陳大悲等后輩學者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過程中,黃人是不可忽視的一位,需要將其放置中國近代文學轉(zhuǎn)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觀的研究,同時分析他的典型意義。
李寶[9](2018)在《宋代題跋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題跋文是中國古代一種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體,在追溯這種文體的起源時,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產(chǎn)生于宋代則為學界所公認。宋代題跋文數(shù)量繁多,題材廣泛,表達豐富,體式靈活,趣味盎然,展現(xiàn)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題跋文作為研究對象,在總結前人及當下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題跋文體進行文體學上的界定,對兩宋題跋文的數(shù)量、類型進行比較全面的梳理,并就題跋文征引詩詞現(xiàn)象進行考察,力圖展現(xiàn)宋代題跋文體勃興的全貌。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章緒論部分,論述了論文選題的依據(jù)及意義,從五個方面回顧了宋代題跋文的基本研究狀況,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時,在緒論這一章之中,還交代了對宋代題跋文進行研究的具體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討了題跋文體自身的幾個問題,是為宋代題跋文研究作基礎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學界對題跋文概念的闡釋與解讀多從訓詁、考據(jù)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與征引材料,幾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見解,復為演述,在沒有新材料出現(xiàn)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再復述的必要。筆者從文體學的角度,對題跋文的概念進行了全新的闡釋,探討其文體的發(fā)生與命名之間的邏輯關系與演變。筆者又總結了目前學界對題跋文源頭追溯的幾種觀點,逐一評述,進而確認比較贊同的觀點。之后,對比分析歷代《文選》類總集選錄題跋文情況,從選文上對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題跋選文、題跋題名特點、以及題跋文關涉的內(nèi)容等情況,以此驗證題跋文概念內(nèi)涵與外延的發(fā)展變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題跋與后序、題跋與題辭(詞)、題跋與題名等三種相近文體的區(qū)別與關系。第三章宋代題跋文的結集與數(shù)量,梳理了題跋文的結集情況,并對明代毛晉“津逮秘書”所選宋人題跋及新近結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宋代序跋全編》等收錄題跋文進行了較為精確的統(tǒng)計,逐一對比,以期對宋代題跋文有較為精確的數(shù)量認識。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對題跋文的分類情況之后,參考《宋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對題跋文所分九類,拆分合并成書跋、文跋、詩詞題跋、法書帖刻、金石器物、圖畫、其他類等七類。重新分類的考量是因為《索引》原“法書碑帖”一類涵蓋的題跋數(shù)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題跋數(shù)量又過少,重新分類之后,將“法書碑帖”一類之中“金石”拆分出來與《索引》“器物”一類合并成“金石器物”一類,原類目更名為“法書帖刻”,之后將“山水”、“建筑”、“人事”三類合并成“其他類”,新分類中各類目涵蓋題跋數(shù)量接近,體現(xiàn)分類的意義。之后以新分類為準,對各類題跋的內(nèi)容進行逐一進行概述,總結各類題跋的內(nèi)容特點,以期對宋代題跋文的內(nèi)容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題跋征引詩、詞情況。宋人題跋,有專論詩詞一部,數(shù)量有千余則。在這部分題跋文之中,有大量詩、詞被征引到題跋文之中。通檢兩宋題跋文我們發(fā)現(xiàn),宋人題跋征引詩、詞的現(xiàn)象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詩詞題跋之中,其余文跋、書跋、書畫題跋等等類型的題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詩詞的情況出現(xiàn)。我們將宋人題跋中征引到的詩詞悉數(shù)輯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對征引的詩詞進行分析時我們發(fā)現(xiàn),宋代題跋征引詩、詞的雖然頗為隨意,但是基本規(guī)律還是可循的。我們總結了宋人題跋征引詩詞的四個規(guī)律,并用宋人題跋征引的詩詞,新輯《全宋詩》失收的宋人詩三十余首、殘詩零句一百二十余則。最后,我們例舉了宋人題跋征引的詩詞對傳世詩詞的詩題、字句的訂正,以此來驗證宋人題跋征引的這部分詩詞的校勘學價值。
薛冉冉[10](2018)在《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研究》文中指出與詞學批評的其他形式研究相比,論詞詞的研究相對滯后。清順康時期,伴隨清詞的崛起,清初論詞詞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本文主要依據(jù)《全清詞·順康卷》、《全清詞·順康卷補編》,以及相關增補論文,初步梳理出順康時期論詞詞456首,詞作者184人。并在此基礎上做初步研究:第一部分,闡述論詞詞文體的由來并追溯兩宋以來論詞詞的發(fā)展概況。描述清初論詞詞的繁盛情況并從詞作的繁榮、詞學批評的復興、詞人交往的活躍程度等方面分析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繁盛的原因。第二部分,將順康時期的論詞詞分為論詞人、論詞集、論詞體三部分。并以時間為線索將其中的論詞人又分為論前代詞人與論當代詞人兩大類。在論詞集部分又可細分為他題與自題詞集等。借此展現(xiàn)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的內(nèi)容。第三部分,論述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的特點與價值。作為詞學批評手段之一,論詞詞不同于詞話、序跋、詞集評點等詞學批評手段,具有即興性、點示性、意象性、抒情性等。從其價值上來看,不僅為學術界研究清代詞學提供了新視角,其豐富的內(nèi)容對詞集詞作的輯佚、豐富詞學理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辛棄疾生平三個時期及其詞簡論(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辛棄疾生平三個時期及其詞簡論(論文提綱范文)
(1)清代論詞絕句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清代論詞絕句研究文獻綜述 |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思路 |
三、從論詩絕句到論詞絕句 |
第一章 清代論詞絕句的歷史嬗變 |
第一節(jié) 清代論詞絕句的研究背景 |
一、清代之前的論詞絕句 |
二、清代論詞絕句的歷史分期問題 |
第二節(jié) 清初詞壇:詞學復興帶動論詞絕句的興起 |
一、對明詞的批評 |
二、對清初詞壇的評價 |
三、對歷代詞的接受 |
第三節(jié) 清中后期詞壇:詞派論爭推進論詞絕句的發(fā)展 |
一、陽羨詞派:髯陳端不讓髯蘇,跌宕沉雄絕代無 |
二、浙西詞派:秀骨清魂畫亦難,千秋白石壓詞壇 |
三、常州詞派:千載春花與秋月,一經(jīng)寄托便遙深 |
第四節(jié) 晚清詞壇:多元并立拓展論詞絕句的創(chuàng)作 |
一、評點本朝詞人 |
二、聚焦地域詞學 |
三、評點閨閣詞人 |
四、“主寄托”帶來文學性的回歸 |
第二章 清代論詞絕句作者的主體身份與創(chuàng)作心理 |
第一節(jié) 主體身份 |
一、詞派人物 |
二、文人雅士 |
三、詞學名家 |
四、詞選編者 |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心理 |
一、“戲為”濫觴:“戲題”“雜感”與“偶成”的非正式批評 |
二、才學為詩:作為以學問解詞、注詞的產(chǎn)物 |
三、標舉風雅:詩詞創(chuàng)作的日常化 |
第三章 清代論詞絕句名家綜論 |
第一節(jié) 厲鶚的論詞絕句 |
一、厲鶚作論詞絕句的時代背景 |
二、論詞絕句與浙西詞學 |
三、厲鶚對浙派美學思想的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宋翔鳳的論詞絕句 |
一、宋翔鳳作論詞絕句的時代背景 |
二、從“論詞”到“解詞” |
三、宋翔鳳“縋幽鑿險”的解詞方式 |
第三節(jié) 譚瑩的論詞絕句 |
一、譚瑩作論詞絕句的緣由 |
二、譚瑩論詞絕句中的詞學思想 |
三、譚瑩與潘飛聲論嶺南詞人異同 |
四、論詞絕句創(chuàng)作與嶺南詞史構建 |
第四章 論詞絕句的文學價值 |
第一節(jié) 論詞絕句的藝術手法和審美特征 |
一、詩與詞的結合:尋章摘句,檃栝成文 |
二、象與喻的結合:巧喻設譬,形象生動 |
三、情與理的結合:亦情亦理,情理兼勝 |
第二節(jié) 作為文學樣式的論詞絕句 |
一、論詞絕句題前小序略論 |
二、論詞絕句對詞本事的索解 |
三、論詞絕句的文學性問題 |
第五章 論詞絕句的理論價值 |
第一節(jié) 論詞絕句的理論內(nèi)容 |
一、詞體起源說:從“辨體”轉(zhuǎn)向“尊體” |
二、詞體風格論:從“對立”走向“多元” |
三、批評方法論:從“鑒賞”到“感悟” |
第二節(jié) 論詞絕句的“文體越界”問題 |
一、詩與論,詩歌題材內(nèi)容的開拓 |
二、詩與詞,“以高行卑”文體互參觀念的發(fā)展 |
參考文獻 |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 |
后記 |
(2)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與教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緣起 |
二、研究對象 |
三、研究現(xiàn)狀 |
四、研究價值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情況分析 |
第一節(jié) 1919年至1949年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情況 |
一、整體概況 |
二、《詞選》中辛棄疾詞的選錄情況 |
第二節(jié) 1949年至今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情況 |
一、辛詞選編的數(shù)量特點 |
二、辛詞選編的內(nèi)容特點 |
三、辛詞選編的風格特點 |
第三節(jié) 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依據(jù) |
一、辛棄疾及其詞的重要地位 |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 |
三、審美與人格教育的目標導向 |
第二章 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單篇教學研究 |
第一節(jié) 辛詞教學典型案例展示 |
第二節(jié) 辛詞教學案例的優(yōu)點 |
第三節(jié) 辛詞教學案例的局限性 |
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
二、教學方法保守 |
三、忽視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 |
四、教學時長的局限性 |
第四節(jié) 辛詞的單篇教學策略 |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
三、重視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 |
四、注重吟誦教學 |
第三章 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專題教學研究 |
第一節(jié) 專題教學和單篇教學的關系 |
一、單篇教學是專題教學的基礎和支撐 |
二、專題教學是單篇教學的整合、擴展與提升 |
第二節(jié) 開展辛棄疾詞專題教學的依據(jù) |
一、理論依據(jù) |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
三、現(xiàn)實因素 |
第三節(jié) 辛棄疾詞的專題教學準備 |
一、學情分析 |
二、教學篇目的確定 |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
五、教學課時的說明 |
六、建立學習小組 |
第四章 辛棄疾詞的專題教學設計 |
第一節(jié) 傳記賞讀:熱血英雄辛棄疾 |
一、走進英雄(第1、2課時) |
二、書寫英雄(第3課時) |
第二節(jié) 作品精讀:英雄人格微探 |
一、壯志未酬(第1課時) |
二、熱血難涼(第2、3課時) |
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第4課時) |
第三節(jié) 對比教學:“蘇曠辛豪”風格探析 |
第四節(jié) 拓展賞析:別樣意蘊的婉約詞 |
第五節(jié) 才藝展示 |
一、文言練筆:辛棄疾小傳(第1課時) |
二、戲劇演繹:辛棄疾小劇場(第2課時)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3)汪莘的理學思想及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汪莘理學思想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價值與研究現(xiàn)狀 |
第一章 汪莘的生平、交游及著述考 |
第一節(jié) 汪莘的生平考 |
第二節(jié) 汪莘的著述及流傳情況 |
第三節(jié) 汪莘交游考 |
一、與朱熹交游考 |
二、與真德秀、吳儆等交游考 |
第二章 汪莘理學思想概述 |
第一節(jié) 汪莘理學思想的淵源 |
一、“程朱闕里”的鄉(xiāng)土滋養(yǎng) |
二、恩師朱熹的提點、培養(yǎng) |
第二節(jié) 、汪莘理學思想的核心——“天地交泰之辨” |
第三章 汪莘的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 |
第一節(jié) 、汪莘的詩歌藝術 |
一、“詩散于太虛之間”的詩學觀 |
二、含蓄深致,富有理趣的創(chuàng)作特點 |
三、以智見詩,以才寫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 |
(一)細致入微的觀察 |
(二)藝術手法的運用 |
1、典故的運用 |
2、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
四、詩以觀時,愛君憂民的創(chuàng)作主張 |
五、言志抒懷,情感豐富的創(chuàng)作傾向 |
第二節(jié) 、汪莘的詞作藝術 |
一、“隨所寓而作”的創(chuàng)作觀 |
二、維度豐富的詞作主題 |
(一)抒寫隱逸之樂 |
(二)抒發(fā)人生感懷 |
(三)詠物之作 |
三、不拘一格的作詞手法 |
(一)以理入詞 |
(二)以文入詞 |
第三節(jié) 、汪莘的散文創(chuàng)作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
(4)晚清民國詞人王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現(xiàn)狀 |
二、研究意義 |
三、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
第一章 王易家世、生平、交游情況考述 |
第一節(jié) 王易家世考述 |
第二節(jié) 王易生平考述 |
第三節(jié) 王易交游考述 |
第二章 王易著述及作品散佚情況考述 |
第一節(jié) 詞學著述考 |
第二節(jié) 其他著述考 |
第三節(jié) 王易詞及詩文散佚情況考述 |
第三章 王易詞學思想研究 |
第一節(jié) 詞體觀 |
第二節(jié) 批評觀 |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觀 |
第四章 王易詞研究 |
第一節(jié) 王易詞的主題傾向 |
第二節(jié) 王易詞的藝術特色 |
第三節(jié) 王易詞的影響及評價 |
結語 |
附錄一 《王易先生年譜》補遺與勘誤 |
附錄二 王易集外詞收錄情況簡表 |
參考文獻 |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
致謝 |
(5)民國詞人盧前及其詞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章 盧前的生平與家世 |
第一節(jié) 盧前的生平 |
第二節(jié) 盧前的家世 |
第二章 盧前的詞學活動與交游 |
第一節(jié) 盧前與潛社文人的交游 |
第二節(jié) 盧前與如社文人的交游 |
第三節(jié) 盧前與聲社文人的交游 |
第四節(jié) 盧前與其他文人的交游 |
第三章 盧前的著述 |
第一節(jié) 盧前的詞學著作 |
第二節(jié) 盧前的其他著作 |
第四章 盧前的詞學理論與批評 |
第一節(jié) 詞體觀 |
第二節(jié) 詞史觀 |
第三節(jié) 詞人詞作論 |
第五章 盧前的詞作 |
第一節(jié) 盧前詞之題材與內(nèi)容 |
第二節(jié) 盧前詞之藝術特色 |
第三節(jié) 盧前詞的影響與評價 |
結語 |
附錄一 盧前佚詞輯存 |
附錄二 盧前《詞略》集評校錄 |
附錄三 《中興鼓吹》諸本序跋校語輯錄 |
參考文獻 |
后記 |
在讀期間相關成果發(fā)表情況 |
(6)洪適年譜新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洪適簡介 |
二、研究概說 |
三、研究意義 |
四、創(chuàng)新之處 |
凡例 |
年譜 |
譜前 |
譜文 |
附錄 |
附錄一 |
附錄二 |
附錄三 |
參考文獻 |
后記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8)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的轉(zhuǎn)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相關概念的界說 |
三、前賢研究概況 |
(一)黃人著述整理 |
(二)黃人生平研究 |
(三)黃人《中國文學史》研究 |
(四)黃人文學理論研究 |
(五)黃人文學編纂研究 |
(六)黃人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 |
四、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和意義 |
第一章 黃人與近代新型文學史的書寫 |
第一節(jié) 從“文苑傳”“藝文志”“書目提要”再到“中國文學史” |
一、文苑傳:為文學家立傳 |
二、藝文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
三、書目提要:指示門徑 |
四、“文苑傳”、“藝文志”、“書目提要”與“文學史”的區(qū)別 |
第二節(jié) 從國外的“中國文學史”到國人自著文學史 |
一、早期西方、日本學者所撰“中國文學史” |
二、國人自著文學史的發(fā)生 |
第三節(jié) 黃人《中國文學史》的獨創(chuàng)性和開創(chuàng)性 |
一、思想上的開拓性 |
二、觀念上的開創(chuàng)性 |
三、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 |
四、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 |
五、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 |
第四節(jié) 黃人《中國文學史》的矛盾與局限 |
一、《中國文學史》的矛盾 |
二、《中國文學史》的局限 |
第五節(jié) 黃人《中國文學史》之影響 |
一、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影響 |
二、對中國文學史編寫的影響 |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的新變 |
第一節(jié) 中國近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發(fā)生 |
第二節(jié) 黃人的小說理論 |
一、古、近代小說理論之衍變 |
二、黃人小說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
三、黃人小說理論的局限 |
四、黃人小說理論之影響與貢獻 |
第三節(jié) 黃人的戲曲理論 |
一、晚清戲曲理論批評概況 |
二、黃人戲曲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
三、黃人對元、明戲曲的批評 |
四、黃人戲曲理論之影響與貢獻 |
第四節(jié) 黃人的詩學理論 |
一、晚清詩壇之概況 |
二、黃人詩歌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
三、黃人對唐、清兩代詩人的評價 |
四、黃人詩學理論評價 |
第五節(jié) 黃人的詞學理論 |
一、晚清詞學概況 |
二、黃人詞論的主要內(nèi)容 |
三、黃人詞論影響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黃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 |
第一節(jié) 黃人文學創(chuàng)作概況 |
第二節(jié) 黃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 |
一、黃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 |
二、黃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
三、“詩界革命”背景下的黃人詩歌 |
第三節(jié) 黃人的詞創(chuàng)作 |
一、黃人詞題材 |
二、黃人詞的特點 |
三、晚清詞學視野中之黃人詞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黃人與中國近代文科教育的轉(zhuǎn)型 |
第一節(jié) 書院制度的近代化與新式學校的產(chǎn)生 |
第二節(jié) 黃人的求學活動 |
一、私塾教育的“旁聽生” |
二、博覽群書,廣涉諸學 |
第三節(jié) 黃人的教育活動 |
一、黃人早期的教育活動 |
二、黃人與東吳大學 |
第四節(jié) 黃人對近代教育的貢獻 |
一、思想啟蒙方面 |
二、文科教育方面 |
三、培養(yǎng)人才方面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出版之轉(zhuǎn)型 |
第一節(jié) 晚清出版概況 |
第二節(jié) 黃人創(chuàng)辦的報刊 |
第三節(jié) 黃人與小說林社 |
一、黃人與小說林社的關系 |
二、黃人在小說林的編輯、出版活動 |
三、黃人與小說林社同人的交游 |
四、黃人對小說林社的影響 |
第四節(jié) 黃人與國學扶輪社 |
一、國學扶輪社創(chuàng)辦的背景與時間 |
二、黃人與國學扶輪社的關系 |
三、黃人在國學扶輪社的文學史、辭書編纂與古籍刊印活動 |
四、黃人與“國學扶輪社”同人的交游 |
五、黃人對國學扶輪社的影響與貢獻 |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社團之轉(zhuǎn)型 |
第一節(jié) 近代社團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
第二節(jié) 黃人與三千劍氣社 |
第三節(jié) 黃人與南社 |
一、黃人入南社之緣由 |
二、黃人入南社后活動概述 |
三、《南社叢刻》所選黃人之詩文 |
四、黃人與龔自珍詩風之比較 |
五、黃人與南社同人的交游 |
本章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
(9)宋代題跋文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jié)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 |
一、選題依據(jù) |
二、選題意義 |
第二節(jié) 研究回顧與展望 |
一、研究回顧 |
二、研究展望 |
第三節(jié) 研究思路與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題跋文體綜論 |
第一節(jié) 題跋文概念的文體學闡釋 |
一、歷代著述對題跋文體概念的理論總結 |
二、歷代文選類文集選錄題跋文情況分析 |
第二節(jié) 題跋文源頭的追溯與探討 |
一、題跋起源諸說 |
二、各家觀點評述 |
第三節(jié) 題跋與幾種相關文體辨析 |
一、題跋與后序 |
二、題跋與題辭(詞) |
三、題跋與題名(記)、題記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宋代題跋文的結集與數(shù)量 |
第一節(jié) 毛晉對宋人題跋的結集整理 |
第二節(jié) 今人對宋人題跋文的結集整理與統(tǒng)計 |
一、《全宋文》 |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 |
三、《宋代序跋全編》 |
本章小結 |
附 |
《宋代序跋全編》失收題跋文一覽表 |
第四章 宋代題跋文類述(上) |
第一節(jié) 書跋 |
一、對書籍外在形式的記錄 |
二、書籍內(nèi)容的評述 |
第二節(jié) 文跋 |
一、敘事 |
二、述志 |
三、析理 |
四、闡道 |
第三節(jié) 詩、詞題跋 |
一、煉字品句 |
二、解疑釋典 |
三、校訛正異 |
四、風格賞析 |
五、理論探討 |
六、價值品鑒 |
七、即興隨記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宋代題跋文類述(下) |
第四節(jié) 法書帖刻 |
一、銜名跋尾 |
二、遞藏源流 |
三、版本譜系 |
四、品評賞析 |
五、真?zhèn)伪鎰e |
六、書論探究 |
七、抒懷論世 |
第五節(jié) 金石器物 |
一、金石禮樂 |
二、筆墨紙硯 |
三、其他器物 |
第六節(jié) 畫圖 |
一、外形記述 |
二、內(nèi)容描摹 |
三、逸事雜記 |
四、議論抒懷 |
五、以圖證史 |
六、畫論探討 |
第七節(jié) 其他類 |
一、山水草木 |
二、建筑 |
三、人事 |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宋代題跋征引詩詞考 |
第一節(jié) 斷縑零璧、披沙揀金——宋人題跋征引詩、詞現(xiàn)象述略 |
一、數(shù)量上的不均衡 |
二、內(nèi)容上的差異性 |
第二節(jié) 綴殘補佚、集腋成裘——宋人題跋征引詩、詞對《全宋詩》的補正 |
第三節(jié) 魚魯易韻、豕亥變形——宋人題跋征引詩、詞出現(xiàn)的異文 |
一、題跋對詩、詞異文的記錄與探討 |
二、題跋引用詩、詞與傳世詩詞之間出現(xiàn)的異文 |
三、題跋引用詩、詞標題出現(xiàn)的異文 |
本章小結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后記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
(10)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第一章 清順康時期論詞詞概說 |
第一節(jié) 論詞詞之發(fā)展概述 |
一、以文學形式論文學 |
二、宋、元、明論詞詞述略 |
第二節(jié) 論詞詞在清順康時期的崛起 |
一、詞作的大量涌現(xiàn) |
二、詞作內(nèi)容的豐富 |
三、創(chuàng)作主體的廣泛 |
第三節(jié) 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繁盛成因分析 |
一、與清初詞的繁榮同步發(fā)展 |
二、與清初詞學批評的復興同步發(fā)展 |
三、與清初詞人交往的活躍程度同步發(fā)展 |
第二章 清順康時期論詞詞之內(nèi)容 |
第一節(jié) 論詞人 |
一、對前朝詞壇大家的重視 |
二、對本朝詞人的“偏愛” |
第二節(jié) 論詞集 |
一、他題與自題詞集 |
二、對女性詞集與郡邑詞集的關注 |
第三節(jié) 論詞體 |
第三章 清順康時期論詞詞之特點與價值 |
第一節(jié) 清順康時期論詞詞之特點 |
一、即興性 |
二、點示性 |
三、意象性 |
四、抒情性 |
第二節(jié) 從論詞詞看清順康時期詞壇狀況 |
一、云間余韻,各顯風流 |
二、詞風胚變,百花齊放 |
三、浙西崛起,獨領風騷 |
第三節(jié) 豐富補充詞學研究之史料 |
一、詞集詞作的輯佚 |
二、詞學理論的重要補充 |
三、詞人創(chuàng)作取向的細化 |
余論 |
附錄 :順康時期論詞詞初編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
四、辛棄疾生平三個時期及其詞簡論(論文參考文獻)
- [1]清代論詞絕句研究[D]. 蘇靜. 吉林大學, 2020(01)
- [2]中學語文教材中辛棄疾詞的選編與教學研究[D]. 鄭好洋. 河南大學, 2020(02)
- [3]汪莘的理學思想及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 王明璐. 曲阜師范大學, 2020(02)
- [4]晚清民國詞人王易研究[D]. 宋亞鳳. 南京師范大學, 2019(03)
- [5]民國詞人盧前及其詞研究[D]. 邰旻. 南京師范大學, 2019(03)
- [6]洪適年譜新編[D]. 陳本興. 廣西民族大學, 2019(02)
- [7]2015年中國古代詩歌研究博士論文索引及摘要[J]. 耿慧波.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 2018(02)
- [8]黃人與中國近代文學的轉(zhuǎn)型[D]. 車蘭蘭. 江西師范大學, 2018(02)
- [9]宋代題跋文研究[D]. 李寶. 東北師范大學, 2018(06)
- [10]清順康時期論詞詞研究[D]. 薛冉冉. 江蘇師范大學,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