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論高校圖書館合并后的文獻資源建設(論文文獻綜述)
黃會奇,邱烈祥[1](2021)在《黨和政府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的政策與法規(guī)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國成立之后,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為了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文化事業(yè)和促進科技的進步,根據四個不同時期的特點和需要,陸續(xù)制訂了一系列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的政策和法規(guī),在構建從上到下的圖書館網絡系統(tǒng)、促進全國圖書資源的協同利用、增加老少邊窮地區(qū)圖書館的數量等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黨和政府又積極推動了圖書館事業(yè)向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現代轉型。
翟麗麗[2](2021)在《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迎來了智慧服務的時代。同時,高校圖書館也與先進的服務理念及高新技術不斷融合,推動著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發(fā)展及實現。因此,對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進行評價,一方面有助于完善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并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發(fā)展方向,對于了解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不足之處并推動其智慧服務的完善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本文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根據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定義,選取、整理了部分評價指標,并與清華大學Lib QUAL+TM相結合,初步構建了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體系,之后,為了保證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和權威性,采用專家打分法征詢專家意見,修正了評價體系。該體系第一層次包含四個層面,分別是服務情感/服務效果、信息/資源的獲取、設施/環(huán)境條件、用戶個人控制。第二層次包含“圖書館可以實現館內精準導航及圖書定位”、“能夠基于讀者數據,分析挖掘其需求并實現個性化服務”、“組織專家咨詢、培訓、講座等活動使讀者從中獲取信息資源”、“整合空間資源,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體驗空間(創(chuàng)客空間、學習空間、研討室等)”、“讀者可以通過圖書館APP隨時隨地獲取電子資源或所需信息”等18個指標。最后,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XX大學圖書館用戶對各項評價指標的可接受最低值、實際感受值和理想期望值,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相結合,得出該大學圖書館各項智慧服務的質量,驗證了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程子軒[3](2021)在《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聚合及服務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人們交流、休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以傳播知識為主的微信公眾號涌現,微信公眾平臺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些綜合性或專業(yè)領域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各類科普知識和前沿資訊,一些學術類微信公眾號專業(yè)發(fā)布學術領域內相關的學術知識,部分高校學報和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還專門開設“學術播報”、“學術快訊”等專欄,用于發(fā)布學術講座及學術前沿知識。各類機構或個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大量科普型知識、專業(yè)發(fā)展前沿資訊、專業(yè)學術知識以及學術專題等,能夠滿足不同專業(yè)和認知層面的用戶知識內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眾平臺知識內容以用戶生成為主,其龐大紛雜的微信公眾平臺賬號主體導致了平臺信息和知識質量的參差不齊、出現信息過載和迷航現象,對海量知識資源缺乏科學高效的組織和管理。當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簡單提供知識資源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服務需求。智能時代,用戶對知識質量和知識服務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眾平臺知識組織和服務轉型。如何在海量紛雜的信息中篩選出真正需要和感興趣的知識資源內容不僅是廣大微信用戶面臨的困擾,更是微信公眾平臺需要關注并急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將知識聚合理論與方法引入到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組織及服務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體系框架。首先,構建了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并對用戶知識需求進行了分析,從知識單元和句子層面分別提出了基于標簽聚類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識資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識資源聚合方法設計了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和知識集成服務兩種知識服務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能力的對策建議。本文主要開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體系框架構建。通過辨析知識聚合服務與用戶知識需求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微信公眾平臺面向用戶需求開展知識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了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概念、目標與原則以及聚合服務要素,認為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是為了滿足用戶個性化知識需求,通過計量分析、數理統(tǒng)計、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識單元的內在聯系,將微信公眾平臺復雜多樣化、數量龐大、無序碎片的領域知識資源重新組織和序化,形成結構完善的知識體系,為后續(xù)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提供資源保障。通過分析面向用戶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組成要素、動因及過程,提出了面向用戶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體系架構,將其劃分為數據資源層、用戶需求挖掘層、知識資源聚合層、服務提供層4個主要模塊。(2)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構建與需求分析?;赩ALS2模型從宏觀層面對微信公眾平臺使用者構建群體用戶畫像,將用戶劃分為初期引入參與型、成長型和成熟型用戶3類,并繪制各類用戶特征的標簽詞云。分析不同類型的用戶知識需求形成的過程,并建立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需求層次模型。綜合用戶畫像和用戶知識需求層次構建了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服務需求模型,凸顯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服務現狀與用戶知識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標簽抽取方法,將關鍵詞作為標簽表達文本知識資源內容的主題思想及關鍵內容。提出基于改進BIRCH聚類算法的微信公眾平臺文本標簽聚類方法,在原算法執(zhí)行過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選聚類中心,并綜合考慮用戶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的“認知計算”領域文章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fā)現本文提出的基于改進Birch算法的聚類結果主題分布較為合理,各個類之間的區(qū)分度較為明顯,類簇大小的差距較小,其效果要優(yōu)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進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摘要生成方法,分別設計了單文本摘要生成和單領域多文本的知識摘要生成方法。在單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過綜合考慮用戶需求、句子位置、標題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單領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進行文本向量化,對文檔集中的句子進行主題細分,并運用MMR算法進行句子冗余處理,提高生成結果的準確性。以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的“認知計算”領域文章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fā)現運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夠較好的匹配用戶需求,能夠實現面向用戶需求的個性化抽取和生成,準確率明顯優(yōu)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較好的語意連貫性,便于讀者的理解和進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識聚合的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新知識服務模式。以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體系框架為基礎,針對不同層面的知識聚合,構建了基于知識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集成服務兩種服務模式。分別闡述了兩種知識服務的概念、知識服務要素和知識服務過程。(6)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能力提升對策。分別從用戶知識需求外化表達及挖掘、新技術應用和融合改進和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及加強運營管理三個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能力的對策建議。本文從理論層面將知識聚合理論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眾平臺,解決其知識組織和服務問題,擴展了知識聚合相關研究的領域和視角。同時,本文對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知識內容進行知識主題聚類和自動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應的知識聚合服務體系,豐富了社交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知識服務理論體系,為新媒體知識服務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在實踐層面,本文面向微信公眾平臺中不同微信公眾號發(fā)布資源內容的知識聚合,分別進行了知識主題發(fā)現和自動生成摘要知識聚合技術實證,為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組織管理提供了技術方法和手段。同時,提出的對策建議和服務模式也為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創(chuàng)新型知識服務提供參考依據和建議。
陳梓華[4](2021)在《近20年來“圖書館”主題研究回顧與前瞻——基于《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的載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選擇圖書館學領域影響力較高的兩種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和《大學圖書館學報》為分析對象,對兩刊2000—2019年間登載的主題詞中含有"圖書館"的文章進行統(tǒng)計分析,借以梳理20年間的研究熱點,劃分研究階段,并對21世紀以來"圖書館"主題研究的特征進行總結。同時,在此基礎上,對本領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建議。
林伯珊[5](2020)在《從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區(qū)高校專題文獻館藏建設》文中提出莫友芝學術成就斐然,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通過莫友芝研究鑄就了莫學研究在學院學科建設、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品牌地位。圖書館應充分利用這一研究資源優(yōu)勢,開展對莫學研究文獻資源系統(tǒng)的征集、整理并加以專題資源庫及數字化建設,探索共享服務途徑、體現社會價值。
姜凱予[6](2020)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雙一流”建設,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國家戰(zhàn)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半p一流”建設,既有建設任務,又有改革任務,改革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內涵發(fā)展和實現突破性進展的重要舉措,是未來一段時間“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重要任務,圖書館位列其中,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是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的要求,也是互聯網、云計算環(huán)境下,圖書館自身轉型發(fā)展的需要。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一直是圖書館改革發(fā)展的瓶頸,“雙一流”建設提供了突破瓶頸的契機。論文分析了“雙一流”建設的5項建設任務和5項改革任務,研究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服務于一流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傳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文化、助力成果轉化的新任務、新目標、新使命,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新要求;掃描了圖書館管理機構的變革歷程,總結了圖書館機構改革的歷史經驗,歸納、分析、提煉了相關研究成果和相關案例;調查研究了列入“雙一流”建設的137所高校圖書館管理機構現狀、存在的問題;依據科學管理理論、一般管理理論和合理官僚制理論,吸納了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矩陣式業(yè)務管理模式的悠長,探索了高校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的理論基礎;構建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機構重組模式,提出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支撐“雙一流”建設需要設立5個中心,圍繞著5個中心進行機構重組,為圖書館的機構改革指出了方向。
耿雨蒙[7](2020)在《高校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調查研究 ——以鄭州大學圖書館為例》文中提出該文以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考察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信息資源、分析古籍開發(fā)相關工作,發(fā)現該館古籍保護、開發(fā)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相應提出建議,為今后的開發(fā)和保護工作提供參考意見。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近19萬冊,有35種善本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2種善本古籍入選《河南省珍貴古籍名錄》。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鄭州大學圖書館承擔的古籍保護責任重大。該文對鄭州大學圖書館的古籍來源進行梳理,探究其積聚源流,豐富的古籍奠定了鄭州大學圖書館成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基礎。同時,對館藏古籍現狀進行分析,并揭示鄭州大學圖書館部分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河南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內容。通過實地調查法,對鄭州大學圖書館珍本書庫、古籍書庫的溫濕度要求、防紫外線要求、防火防盜措施等指標進行標準化驗證,盡可能詳盡的了解真實情況。分析古籍開發(fā)的意義,同時,探討鄭州大學圖書館古籍開發(fā)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對該館進行實地調查,發(fā)現古籍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差距,并提供解決措施。通過分析該館古籍開發(fā)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結合目前古籍保護單位的相關措施,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如,通過館際合作的方式加快古籍數字化建設,可以緩解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減少數據庫的重復建設。
劉薇[8](2020)在《學習支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基于國內42所“雙一流”大學的實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調查了42所"雙一流"大學在用戶教育方面的服務情況,分別從信息可獲取性、服務內容、服務影響、資源及人員4個方面開展深入分析。根據調查結果,從3個方面提出了發(fā)展建議:加強組織運營和品牌建設、搭建多層次的用戶教育體系、提供專業(yè)深入的學習支持服務。
李金永[9](2020)在《圖情領域應用轉型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文中研究說明在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時代背景下,運用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V分析當前圖情領域有關"應用轉型"的相關文獻,并繪制可視化的知識圖譜。以CNKI(中國知網)中文獻分類目錄"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領域發(fā)表的有關高校轉型發(fā)展的相關文獻數據為計量對象,并對文獻作者、特征詞、關鍵詞進行類聚和直觀演示,繪制該研究主題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探索其演化的路徑和熱點,為地方院校圖書館服務轉型提供實踐參考。
劉邦國[10](2020)在《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學科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一項服務。一方面,學科服務需要精準化,即了解精準的用戶需求、采取精準的服務策略、提供精準的服務內容;另一方面,學科服務需要規(guī)?;?即不斷地提高服務效率。用戶畫像有著較為精準的用戶刻畫能力,它通過將真實的用戶進行虛擬化表征,在市場營銷、產品設計、個性化服務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探索其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本文將用戶畫像引入圖書館學科服務,旨在幫助學科館員精準地掌握用戶需求,從而采取精準的服務策略,提供精準的服務內容,并通過計算機編程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規(guī)?;膶W科服務。本文在梳理國內外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實踐和研究現狀基礎上,總結了學科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利用學科用戶畫像的解決問題思路;概述了用戶畫像的一般原則、維度、構建方法及流程;分析了學科用戶畫像的層次結構、標簽體系、畫像功能及服務流程;研究了學科服務對象的個人畫像、團隊畫像、學科畫像;開展了引進人才評估、科研團隊評價、學科建設評估等3方面的學科服務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用戶畫像技術有助于提高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精準度,采用R語言編程技術能極大地提高學科服務效率,實現學科服務規(guī)?;?。
二、試論高校圖書館合并后的文獻資源建設(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試論高校圖書館合并后的文獻資源建設(論文提綱范文)
(1)黨和政府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的政策與法規(guī)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創(chuàng)建與初步發(fā)展時期 |
1.1 設立圖書館事業(yè)的管理機構,加強基層圖書館體系建設 |
1.2 制訂以為人民群眾及為科學研究服務的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政策 |
1.3 制訂了發(fā)展高校圖書館的方針政策 |
1.4 制訂全國圖書館協作協調發(fā)展的方針 |
2 改革開放后快速發(fā)展時期 |
2.1 成立圖書館間的協作機構,調整加強圖書館事業(yè)的管理機構 |
2.1.1 為加強圖書館館際交流和協作,成立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各省市圖書館學會分會 |
2.1.2 調整和加強圖書館事業(yè)的管理機構 |
2.2 制訂一系列相關的圖書館文件和法規(guī) |
2.2.1 公共圖書館方面 |
2.2.2 高校圖書館方面 |
2.2.3 中共中央書記處通過《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 |
2.3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 |
3 向現代化轉型的時期 |
3.1 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的政策 |
3.2 國家頒布了加快信息服務業(yè)發(fā)展的政策 |
3.3 促進圖書館事業(yè)向現代化轉型的政策 |
3.4 推進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
4 21世紀大發(fā)展時期 |
4.1 圖書館服務規(guī)范的構建 |
4.2 圖書館的評估定級 |
4.2.1 公共圖書館的評估 |
4.2.2 高校圖書館的評估 |
4.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
4.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
5 小結 |
(2)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背景 |
1.2 研究意義 |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3.1 國外研究現狀 |
1.3.2 國內研究現狀 |
1.4 研究內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創(chuàng)新點 |
第二章 相關理論概述 |
2.1 智慧服務 |
2.2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 |
2.2.1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概念 |
2.2.2 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特點 |
2.2.3 與相關概念的區(qū)別 |
2.3 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 |
2.3.1 SERVQUAL模型 |
2.3.2 LibQUAL+~(TM)模型 |
第三章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指標體系構建 |
3.1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構建的原則與方法 |
3.1.1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構建的原則 |
3.1.2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構建的方法 |
3.2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梳理 |
3.2.1 智慧服務指標選取 |
3.2.2 根據服務理念及技術發(fā)展新增指標 |
3.2.3 基于清華大學LibQUAL+~(TM)的體系化 |
3.3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提出 |
3.3.1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歸納總結 |
3.3.2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增刪調整 |
3.3.3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初步確立 |
3.4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確立 |
3.4.1 專家打分結果 |
3.4.2 專家意見及處理 |
3.4.3 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確定 |
第四章 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應用 |
4.1 調查對象及問卷設計 |
4.1.1 調查目的 |
4.1.2 調查對象選取 |
4.1.3 調查內容 |
4.2 預調查 |
4.3 正式調查 |
4.3.1 問卷發(fā)放與回收 |
4.3.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
4.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4 指標測評結果及分析 |
4.4 智慧服務質量提升建議 |
4.4.1 打造優(yōu)秀館員隊伍 |
4.4.2 建立科學管理機制 |
4.4.3 應用人性化設計 |
4.4.4 優(yōu)化遠程資源獲取方式 |
4.5 總結 |
第五章 結論 |
5.1 研究結論 |
5.2 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1: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調查問卷 |
附錄2:XX大學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調查(預調查) |
附錄3:XX大學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調查(正式問卷) |
致謝 |
(3)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聚合及服務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選題背景 |
1.1.1 微信公眾平臺成為用戶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
1.1.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海量龐雜且質量參差不齊 |
1.1.3 用戶日趨追求精準和智能化的知識服務 |
1.2 研究意義 |
1.2.1 理論意義 |
1.2.2 實踐意義 |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3.1 網絡知識資源聚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
1.3.1.1 網絡知識資源聚合的國內研究現狀 |
1.3.1.2 網絡知識資源聚合的國外研究現狀 |
1.3.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組織與服務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
1.3.2.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組織與服務的國內研究現狀 |
1.3.2.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組織與服務的國外研究現狀 |
1.3.3 研究評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術路線及思路 |
1.5 研究主要內容 |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
2.1 微信公眾平臺 |
2.1.1 微信公眾平臺概念 |
2.1.2 微信公眾號的類型 |
2.1.3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 |
2.2 知識聚合理論與方法 |
2.2.1 知識聚合概念 |
2.2.2 常用的知識聚合方法 |
2.3 文本挖掘與分析 |
2.3.1 文本挖掘概述 |
2.3.2 文本挖掘流程 |
2.4 知識服務 |
2.4.1 知識服務概述 |
2.4.2 常見的知識服務模式 |
2.4.2.1 知識檢索服務 |
2.4.2.2 知識導航服務 |
2.4.2.3 知識推薦服務 |
2.4.2.4 知識集成服務 |
2.5 本章小結 |
第3章 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體系框架 |
3.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必要性 |
3.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服務概述 |
3.2.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概念 |
3.2.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要素分析 |
3.2.3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目標與原則 |
3.2.3.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目標 |
3.2.3.2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原則 |
3.3 基于知識聚合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服務動因分析 |
3.4 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體系框架 |
3.4.1 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過程 |
3.4.2 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服務體系框架構建 |
3.5 本章小結 |
第4章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構建及需求分析 |
4.1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概述 |
4.1.1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內涵 |
4.1.2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構建原則 |
4.2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畫像構建 |
4.2.1 VALS2模型概述 |
4.2.2 基于VALS2的用戶標簽體系設計 |
4.2.3 用戶畫像標簽權重設計 |
4.2.4 實證研究—以“學術類微信公眾號用戶”為例 |
4.2.4.1 樣本特征統(tǒng)計分析 |
4.2.4.2 因子分析及分類標簽抽取 |
4.2.4.3 用戶畫像聚類分析及可視化 |
4.3 基于用戶畫像的微信公眾平臺用戶分類與知識需求分析 |
4.3.1 初期引入參與型用戶 |
4.3.2 成長型用戶 |
4.3.3 成熟型用戶 |
4.4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需求層次分析 |
4.4.1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需求形成 |
4.4.2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需求層次劃分 |
4.5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需求模型 |
4.6 本章小結 |
第5章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推薦服務 |
5.1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標簽聚類的內涵及作用 |
5.1.1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標簽聚類內涵 |
5.1.2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標簽聚類作用 |
5.2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方法 |
5.2.1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標簽抽取方法 |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標簽抽取方法 |
5.2.1.2 Word2vec詞向量模型 |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標簽抽取方法 |
5.2.2 BIRCH聚類算法及優(yōu)化 |
5.2.3 基于改進BIRCH算法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聚合過程 |
5.3 實證研究—以“認知計算”領域為例 |
5.3.1 文本知識資源標簽抽取 |
5.3.2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號知識資源聚合 |
5.4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模式 |
5.4.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概述 |
5.4.2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要素分析 |
5.4.3 基于標簽聚類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推薦服務模式構建 |
5.5 本章小結 |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及集成服務 |
6.1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知識摘要生成的內涵及作用 |
6.1.1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知識摘要內涵 |
6.1.2 微信公眾平臺文本知識摘要作用 |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過程及改進思路 |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過程 |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進思路 |
6.3 基于改進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摘要生成方法 |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進 |
6.3.1.1 句子語義相似度計算 |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標題相似度特征計算 |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處理 |
6.3.2 融合用戶需求與圖模型的單文本知識摘要生成方法 |
6.3.3 融合主題與圖模型的單領域多文本知識摘要生成方法 |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
6.3.3.2 微信公眾平臺單領域多文本知識摘要生成流程 |
6.4 實證研究—以“認知計算”領域為例 |
6.4.1 基于單文本知識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 |
6.4.2 基于單領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聚合 |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集成服務模式 |
6.5.1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集成服務概述 |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集成服務要素分析 |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集成服務模式構建 |
6.6 本章小結 |
第7章 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聚合及服務能力提升策略 |
7.1 用戶知識需求外化表達及挖掘 |
7.1.1 提升用戶知識需求外化表達能力 |
7.1.2 深入挖掘用戶多層次知識需求 |
7.1.3 培養(yǎng)用戶知識服務評價和反饋意識 |
7.2 加大新技術應用和融合改進 |
7.2.1 引入新技術,優(yōu)化和改進知識聚合方法 |
7.2.2 知識聚合服務系統(tǒng)搭建和開發(fā)設計 |
7.2.3 應用可視化技術加強用戶服務體驗 |
7.3 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及加強運營管理 |
7.3.1 加強主動知識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知識服務理念 |
7.3.2 構建和開展多元化平臺知識服務模式 |
7.3.3 加強專業(yè)知識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
7.4 本章小結 |
第8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
8.1 研究結論 |
8.2 研究局限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1 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知識服務需求調查問卷 |
附錄2 單領域多文本知識摘要生成示例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4)近20年來“圖書館”主題研究回顧與前瞻——基于《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的載文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研究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
2“圖書館”主題研究論文描述性分析 |
2.1 年發(fā)文量分布 |
2.2 作者分布 |
2.3 機構分布 |
2.4 關鍵詞分布 |
3“圖書館”主題研究發(fā)展階段及主題演進 |
4 21世紀以來“圖書館”主題研究的特征和前瞻 |
4.1“圖書館”研究主題的特點 |
4.2 研究展望 |
(5)從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區(qū)高校專題文獻館藏建設(論文提綱范文)
一、導言 |
二、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莫學研究簡述 |
(一)三校合并前的莫友芝研究 |
(二)三校合并后的莫友芝研究 |
三、莫友芝專題文獻資源館藏建設定位 |
四、莫友芝專題文獻資源建設思考 |
(一)校內相關文獻資源的征集 |
1.確定被征集人員名單,建立征集人員聯系網 |
2.明確采訪學科館員責任范圍 |
3.確定文獻資源采集范疇 |
(二)校外相關文獻資源的征集 |
(三)莫友芝專題文獻的管理 |
五、結語 |
(6)“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綜述 |
1.2.1 國內研究現狀 |
1.2.2 國外研究綜述 |
1.2.3 小結 |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價值 |
1.4.1 理論價值 |
1.4.2 現實價值 |
1.5 創(chuàng)新之處 |
第二章 我國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現狀調研 |
2.1 調研步驟 |
2.1.1 明確調研目的 |
2.1.2 選取調研方法 |
2.1.3 確定調研對象 |
2.1.4 選定調研內容 |
2.2 調研結果 |
2.2.1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調研結果 |
2.2.2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調研結果 |
2.2.3 “雙一流”大學圖書館新服務和新部門統(tǒng)計 |
2.2.4 專家訪談結果 |
2.3 小結 |
第三章 “雙一流”戰(zhàn)略對高校圖書館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
3.1 “雙一流”戰(zhàn)略對高校圖書館的新要求 |
3.2 “雙一流”戰(zhàn)略下高校圖書館的新任務 |
3.2.1 高校智庫 |
3.2.2 教育伙伴 |
3.2.3 研究助手 |
3.2.4 文化中心 |
3.3 小結 |
第四章 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理論依據 |
4.1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 |
4.1.1 理論溯源 |
4.1.2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優(yōu)缺點 |
4.2 矩陣式業(yè)務管理模式 |
4.2.1 理論溯源 |
4.2.2 矩陣式業(yè)務管理模式的優(yōu)缺點 |
4.3 小結 |
第五章 “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復合型管理模式構建 |
5.1 復合型管理模式探析 |
5.2 “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復合型管理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優(yōu)勢 |
5.2.1 復合型管理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
5.2.2 復合型管理模式構建的優(yōu)勢 |
5.3 “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復合型管理模式構建原則 |
5.3.1 以“雙一流”任務為核心 |
5.3.2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
5.3.3 以戰(zhàn)略規(guī)劃為引領 |
5.3.4 與學校發(fā)展相適應 |
5.3.5 以提升服務效能為目標 |
5.4 D大學圖書館機構重組案例分析與優(yōu)化設計 |
5.4.1 D大學圖書館概況 |
5.4.2 D大學圖書館組織機構現狀 |
5.4.3 D大學圖書館組織機構重組設計 |
5.5 管理機構優(yōu)化重組和復合式管理模式 |
5.5.1 管理機構優(yōu)化重組 |
5.5.2 復合式管理模式 |
5.6 小結 |
結論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
(7)高校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調查研究 ——以鄭州大學圖書館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和選題意義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選題意義 |
1.2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內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現狀 |
1.3.1 國內研究現狀 |
1.3.2 國外研究現狀 |
1.4 創(chuàng)新點 |
2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基本情況 |
2.1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來源 |
2.2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現狀 |
2.3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部分珍貴古籍介紹 |
2.3.1 部分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館藏古籍 |
2.3.2 部分入選《河南省珍貴古籍名錄》館藏古籍 |
3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現狀 |
3.1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制度 |
3.2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存環(huán)境 |
3.2.1 建筑情況 |
3.2.2 照明和防紫外線情況 |
3.2.3 裝具配備 |
3.2.4 溫濕度條件 |
3.2.5 防蟲防鼠措施 |
3.2.6 消防與安防措施 |
4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開發(fā)現狀 |
4.1 古籍開發(fā) |
4.2 古籍開發(fā)的意義 |
4.2.1 服務教學和科學研究 |
4.2.2 促進地方特色經濟開發(fā) |
4.2.3 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
4.3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的開發(fā)形式 |
4.3.1 館藏古籍目錄整理 |
4.3.2 館藏善本圖錄整理 |
4.3.3 古籍開放平臺建設 |
4.4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開發(fā)影響因素 |
5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的問題及對策 |
5.1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
5.1.1 保護環(huán)境尚未完全達到行業(yè)標準 |
5.1.2 古籍修復專業(yè)人才缺失 |
5.1.3 古籍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
5.1.4 古籍數字化建設緩慢 |
5.2 鄭州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問題的對策 |
5.2.1 完善古籍保護環(huán)境,適當考慮古籍寄存 |
5.2.2 培養(yǎng)古籍修復專業(yè)人才 |
5.2.3 加強古籍宣傳推廣 |
5.2.4 加快古籍數字化建設 |
6 總結與展望 |
6.1 總結 |
6.2 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個人簡歷、在校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 |
致謝 |
(8)學習支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基于國內42所“雙一流”大學的實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對象與評價體系 |
2.1 研究對象 |
2.2 評價指標 |
3 調查與分析 |
3.1 信息可獲取性 |
3.2 服務內容 |
3.2.1 用戶教育基本情況分析 |
3.2.2 用戶教育內容分類情況 |
3.3 服務影響 |
3.3.1 用戶教育熱點 |
3.3.2 高閱讀量文章 |
3.4 教學資源及師資配置 |
4 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教育學習支持服務的建議 |
4.1 加強組織運營和品牌建設 |
4.2 搭建多層次的用戶教育體系 |
4.3 提供專業(yè)深入的學習支持服務 |
(9)圖情領域應用轉型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一、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
(一)數據來源 |
(二)分析方法 |
二、研究作者及研究機構分布 |
(一)高產作者分布 |
(二)高產機構分布 |
(三)高產作者及其發(fā)文主題分布 |
三、研究熱點領域的聚類分析 |
四、研究前沿關鍵詞時區(qū)圖譜 |
(一)1990-2000年關鍵詞時區(qū)圖譜 |
(二)2001-2010年關鍵詞時區(qū)圖譜 |
(三)2011-2019年關鍵詞時區(qū)圖譜 |
五、結論 |
(10)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義 |
1.3 國內外學科服務研究現狀與述評 |
1.3.1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國內研究現狀 |
1.3.2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國外研究現狀 |
1.3.3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相關研究述評 |
1.4 國內外用戶畫像研究現狀與述評 |
1.4.1 用戶畫像定義 |
1.4.2 用戶畫像構建原則 |
1.4.3 用戶畫像相關算法與技術 |
1.4.4 國內外用戶畫像研究述評 |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 |
1.6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
1.7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
2 相關概念、理論、方法 |
2.1 用戶畫像的概述 |
2.2 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內涵 |
2.3 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服務流程 |
2.4 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標簽體系 |
2.5 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主要研究方法 |
2.5.1 文獻計量 |
2.5.2 主題模型及主題發(fā)現 |
2.5.3 社會網絡 |
2.6 基于R語言及相關工具包的用戶畫像技術支撐 |
2.6.1 Bibliometrix包介紹 |
2.6.2 BibPlot介紹 |
2.6.3 scientoText包介紹 |
2.6.4 CITAN包 |
2.6.5 R中文獻計量包的使用總結 |
3 學科用戶畫像 |
3.1 學科用戶信息管理數據庫 |
3.2 成果及立項信息的采集 |
3.3 個人畫像 |
3.3.1 學術生涯 |
3.3.2 學術產出描述性統(tǒng)計 |
3.3.3 學術影響力值 |
3.4 團隊畫像 |
3.4.1 團隊合作情況 |
3.4.2 團隊科研生產力 |
3.4.3 團隊研究主題 |
4 基于用戶畫像的學科服務案例 |
4.1 引進人才評估 |
4.1.1 個人信息的采集 |
4.1.2 學術信息的跟蹤 |
4.1.3 學術生涯類型 |
4.1.4 學術產出描述性統(tǒng)計和影響力值的計算 |
4.2 科研團隊評價參考 |
4.2.1 科研生產力 |
4.2.2 科研發(fā)展力 |
4.2.3 科研主題及方向 |
4.3 學科建設評估 |
4.3.1 機構的學科定位分析 |
4.3.2 機構的學科對標分析 |
4.3.3 機構的學科趨勢分析 |
5 結論與展望 |
5.1 研究結論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錄 A:相關R語言代碼 |
附錄 B:畫像展示 |
四、試論高校圖書館合并后的文獻資源建設(論文參考文獻)
- [1]黨和政府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的政策與法規(guī)研究[J]. 黃會奇,邱烈祥.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1
- [2]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質量評價研究[D]. 翟麗麗. 河北大學, 2021
- [3]面向用戶知識需求的微信公眾平臺知識資源聚合及服務研究[D]. 程子軒. 吉林大學, 2021(01)
- [4]近20年來“圖書館”主題研究回顧與前瞻——基于《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的載文分析[J]. 陳梓華.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21(02)
- [5]從莫友芝研究看民族地區(qū)高校專題文獻館藏建設[J]. 林伯珊.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0(05)
- [6]“雙一流”建設高校圖書館管理機構重組研究[D]. 姜凱予. 東北師范大學, 2020(06)
- [7]高校圖書館館藏古籍保護與開發(fā)調查研究 ——以鄭州大學圖書館為例[D]. 耿雨蒙. 鄭州大學, 2020(03)
- [8]學習支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的現狀與思考——基于國內42所“雙一流”大學的實證研究[J]. 劉薇. 圖書館學刊, 2020(04)
- [9]圖情領域應用轉型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 李金永. 惠州學院學報, 2020(02)
- [10]面向學科服務的用戶畫像研究[D]. 劉邦國. 江蘇大學, 2020(05)
標簽:圖書館論文; 微信開發(fā)論文; 文獻研究法論文; 微信公眾平臺論文; 文本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