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女性命運的深度追問——以《神女巔峰》為例談舒婷詩歌的人文關懷

女性命運的深度追問——以《神女巔峰》為例談舒婷詩歌的人文關懷

一、女性命運的深切拷問——以《神女峰》為例論舒婷詩的人文關懷(論文文獻綜述)

崔嚴之[1](2020)在《朦朧詩的象征詩學研究》文中指出朦朧詩是中國新詩史上一個強大的存在,僅以現代派的純藝術手法便在當代文學史中占據一席之地。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特殊且復雜,在詩學資源的獲取上體現出中西交匯、“互文”的特征,其中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是象征詩學。朦朧詩的象征詩學研究既勾連過去,又直逼未來,為新詩的不斷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可能性。朦朧詩接受了傳統(tǒng)象征詩學中儒道文化精神的浸染、莊子寓言的象征意蘊以及唐詩的隱喻遺風,實現了對古典文化的貫通。象征中的象征主義出現的晚近一些,起源于十九世紀法國的象征主義,一出現便引起全球的關注與效仿,在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新詩在理論探索與具體實踐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在五十年代被迫暫停,造成三十年的文化斷裂。新時期的朦朧詩再一次噴發(fā)巨大能量,在不同時空里與中國三四十年代的現代派詩歌相呼應,在象征抒寫上與戴望舒的意象化抒情、何其芳的通感式語言、艾青的形象性思維真正對接,凸顯出朦朧詩隱含的象征情結與其審美意識的蘇醒,推進象征主義內核中“純詩”理論與“意象”的建設。朦朧詩對西方象征主義進行融匯和轉化,對波德萊爾“契合”理論、非個人化等象征主義經典的接受,對后期象征主義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洛爾迦的純粹唯美的借鑒,促成了批判、懷疑精神的張揚與自我意識的覺醒,從而形成朦朧詩的象征意蘊。食指形成“窗含西嶺千秋雪”詩歌寫作風格,抒情色彩濃郁,結構方式工整,語言精練而有意味,擁有內在的節(jié)奏和韻律。白洋淀詩群“三劍客”中芒克將小情思大升華,在反抗與皈依、抗爭與絕望中守護自由的生命意志;根子用冷漠傲視世人的姿態(tài)呼喚出莊嚴的內心;多多則發(fā)起對文化和語言的挑戰(zhàn),叛逆于日常道德,用理性剖析時代以救贖人性,口語的節(jié)奏造出語義的奇特。朦朧詩的“今天派”更是在創(chuàng)作中講求精煉、暗示與含蓄,把隱喻當成一種現實需要。北島的詩歌想象奇特,情感豐盈莊嚴,富含象征意味,并且要發(fā)揮詩歌的社會功能,建立一個充滿人道與正義的詩性世界,以反抗的姿態(tài)迎接與建立更加美好的未來藍圖。顧城用孩子的趣語,孩童的稚氣,建造著純真夢幻的詩歌世界,其中一些意味深長的禪機理趣,直擊人們心靈深處,希望通過美的尋找與表現來對付黑暗的現實、泯滅的自我、虛無的人性,張揚傳統(tǒng)的文明與自然,用幻想來療救痛苦的人類與自身心靈的巨創(chuàng)。舒婷用個性化感覺的意象形成詩歌內部審美的張力,其中一些對女性的思考,體現著舒婷的人本主義智慧,以她獨特的言說方式展開她的力量,將世界與生活的秘密溶解在那些情緒體驗上??傊?他們都是智力的空間的鍛造者,用詩歌搭建自己的世界,不斷化解那個時代裹挾的苦悶,對經驗的歷史和超驗的精神領域有著深刻的體悟與生命的理解。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第三代詩在技法上拋棄了象征,使朦朧詩建構的象征世界在此時期轟然倒塌,象征開始沒落,遺留下的是一個象征的廢墟或象征的荒原。尤其在詩歌修辭話語的轉換和象征體系的解構方面,各種支離破碎與不確定性、非原則性、非人性的結局也將“象征”推向了另外向度的文化體系中。

牛新媛[2](2018)在《電視劇中的女性農民工形象研究》文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使得城鄉(xiāng)壁壘日漸松動,“民工潮”的逐漸擴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馬克思說“現代的歷史是鄉(xiāng)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樣,是城市鄉(xiāng)村化”,于是在城市現代化文明的吸引下,鄉(xiāng)村走向城市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就始終關注著這一由鄉(xiāng)村走向城市的特殊群體,直至21世紀,農民工題材電視劇經歷了一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繁榮期,30余部農民工題材電視劇誕生熒屏,將農民工群體在陌生城市的生存狀態(tài)呈現在大眾面前,成為時代發(fā)展中一段鮮活的影像記錄。與男性相比,女性農民工因為性別原因要比男性農民工承受更多的現代化之痛,于是創(chuàng)作者也給予這一群體越來越多的敘述關懷,塑造出類型多樣的女性農民工形象,呈現出她們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的艱難處境和求生歷程。生存空間轉換之后,她們的主體性隨著鄉(xiāng)村在城市面前的“他者”化而日漸式微,進而自身淪為城市的“她者”:或是被王子拯救的“灰姑娘”,或是無私奉獻的“賢妻良母”,或是城市里的“墮落天使”,或是離家出征的“花木蘭”……鄉(xiāng)村女性在城市中演繹出不同的人生,但城市身份的求而不得與精神家園的漸行漸遠使這群異鄉(xiāng)人陷入身份的焦慮困境。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生存的困境將她們置于城市的邊緣;從城市到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因為她們身上內化的城市因子拒絕她們回歸,于是她們只能成為輾轉于鄉(xiāng)村倫理與城市規(guī)則夾縫之間的無數個“她者”。鄉(xiāng)村女性融入城市的過程是艱難的,創(chuàng)作者也對這一群體的尷尬處境給予了人文關懷以及現實批判。但是創(chuàng)作者在對女性農民工的形象塑造中難免存在一些局限,在刻板化的都市思維中,鄉(xiāng)村以及鄉(xiāng)村女性的命運都被刻畫成苦難的,即使她們在城市取得成功,這種成功也是以都市思維下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并且這種成功都是對原有身份背棄后的重生。另外,基于創(chuàng)作者的男權視角,女性農民工在城市的蛻變之殤都被喜劇的外在形式淡化了,不管她們多么成功,最后依然難以逃脫“夫為妻綱”的命運魔咒,這也暗示了作為“第二性”的女性與男權思維對抗的艱巨性、復雜性。

魏美娟[3](2017)在《張辛欣早期小說對當代女性生存狀況的書寫》文中研究表明張辛欣是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女作家。她的創(chuàng)作可謂別具匠心,極具個性。自上世紀80年代初引起文壇關注以來,張辛欣以其才氣與才情給讀者帶來了震撼。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在當代文壇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女作家,她沒有停留在對文革傷痕與痛楚的反思之中,而是以獨特的視角書寫了當代知識女性的生存狀況,表現為對個性、對自我價值的彰顯與追求,因此早期的作品充滿了時代新氣息。本文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梳理了張辛欣作品的研究背景、研究現狀以及本文的選題意義及研究思路,接下來主要圍繞張辛欣早期的作品展開論述,分三章深入地探究張辛欣的女性作品,著力展示女性的生存困境,探討早期小說女性書寫的價值意義。第二章主要梳理張辛欣筆下知識女性的生存現狀,包括愛情婚姻與事業(yè)的難以調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以及女性精神世界的強大與孤獨并存三部分,通過矛盾沖突展現,書寫了女性外在世界與內在精神世界之間的重重矛盾。第三章主要對張辛欣筆下女性身心焦灼的主客觀原因進行探析,從自身原因與時代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更深入的解讀作品;第四章主要展示張辛欣早期小說女性書寫的價值意義,闡釋了張辛欣對中國女性文學的貢獻,同時將張辛欣與張潔、張抗抗等同時代作家的早期小說進行簡單對比,以期突出張辛欣早期小說的獨特價值。

金華[4](2017)在《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的嬗變》文中認為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特別是女性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擇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的嬗變這一課題,將中國從近代至當下的女性詩歌作為一個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的整體,綜合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文化學、社會歷史學等方法,梳理闡釋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的嬗變歷程,探索和總結女性詩歌女性意識演變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以展現出中國女性文學中女性解放與發(fā)展的現代性進程。女性詩歌之所以能夠承載并表現女性意識訴求,是詩歌的特質和詩歌的“性別”呈現特點所決定的。詩歌作為人類起源最早的文學樣式,其藝術精神所體現的通過詩的思維、語言的生命律動去表達人的生存體驗的特質,就是人的最本真的內在情感的抒發(fā),是神話精神的實質。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本身雖無“性別”區(qū)分之說,但因吟詠者性別的不同,確實存有“性別”特征,并且其源自的注重表現與形式的詩的思維和注重情感表達的語言邏輯,也較其他文學文體更利于“性別”的呈現。因此,作為表現女性追求自由與解放的生存體驗和意識訴求的藝術形式,女性詩歌所體現的就是反抗女性意識被社會政治與倫理文化層層壓抑的非本真化的生存體驗,是女性意識一旦覺醒后對消泯性別差異的本真化的生存體驗的追索,是追求人的解放與自由的本真生存的神話精神的體現。為明晰本文的論述,本文對女性意識和女性詩歌的概念內涵作了界定和闡釋。本文所指的女性意識,是指女性對于自身作為女人在歷史與文化傳承意義上的心理層面及生命體認方面的一種價值體驗與認知,體現為性別意識、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具有相互包涵與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女性爭取自由與解放的現代性進程中,由于社會發(fā)展與女性自我認知的程度,使得對這三個層面的訴求,表現出歷史階段性的側重。本文所稱的女性詩歌,是指發(fā)端于“五四”時期的能夠展示女性意識由覺醒、抗爭到認知、體悟、張揚等演變過程的,體現女性文化及女性意識獨有特點的詩歌文本,其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與解放,追求實現女性自身的生命價值。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歷程,藝術地展現了中國女性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的現代性進程。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歷程是與中國現當代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的變革與發(fā)展緊密聯系的,這也是文學時代性特征使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與規(guī)訓,使得中國女性難以像西方婦女通過女權運動那樣自己走上爭取自身解放與平等的道路,她們喚醒自身的女性意識,必然要借助于時代的社會變革與文化思潮對傳統(tǒng)的反叛與解構。從詩歌的歷史傳承看,中國古代社會以宗法觀念為核心的父權文化特質,以及由父權文化所形成的道德倫理秩序對女性的“規(guī)訓”,使得古代女性詩人的文本作品必然表現“春閨秋怨”的主題。即便有李清照這樣杰出的女性詩人,其女性“自我”的表現還是停留在女性的情感層面,而非女性意識的訴求。晚清時期以戊戌變法所引領的時代變革,催生了以秋瑾為代表的近代女性詩人沖破“規(guī)訓”的俠唱,實現了近代女性詩人文本中女性意識的初顯。當社會歷史發(fā)展到尊重并解放“人的意識”的階段,便必然帶來女性意識的真正覺醒?!拔逅摹毙挛幕\動和西方的女權運動交互作用,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意識覺醒的促進劑。當新文化運動所開啟的反封建、反傳統(tǒng)思潮與西方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權運動思潮相融合,使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便成為了思想啟蒙的時代,尊重女性、呼喚平等、追求自由,一時成為時代的強音。冰心、石評梅、林徽因等等女性詩人,將覺醒的女性意識注入到她們的詩歌文本中,母愛情懷、愛情主題、個性自由等等凸顯女性自我意識和性別意識的文本主題一時成為她們的表現主旨,實現了現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覺醒的群體性展揚。雖然現代女性詩歌因受到時代社會政治、文化的制約,所承載的還是初步自覺的女性意識,并不完整而深刻,但這種覺醒卻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現代女性詩歌在詩歌的語言、結構及表現形式上,均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是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極為深重。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的民族救亡運動,特別是抗戰(zhàn)爆發(fā),為文學與詩歌提出了“救亡圖存”的功能指向,以丁玲、楊剛等為代表的女性作家和詩人便在她們的詩歌文本中開啟了女性“主體意識”的時代呈現,詩歌主題盡顯時代的政治抒懷;建國后的十七年,中國婦女的“躍進式”解放和文藝為政治服務思想的確立,使女性詩歌開始了政治代言式的文本創(chuàng)作。在這樣的政治主導時代,女性的“主體意識”變奏凸顯,性別差異被政治消泯,女性的自我意識和性別意識也自然地被遮蔽,女性詩歌在詩歌的審美藝術性上自然也就難有作為,至少在藝術成就上,這一時期的女性詩歌可以說處于低谷期。時代變革和文化思潮的沖擊對女性詩歌和女性意識訴求的影響在新時期又一次顯現。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思想解放浪潮催生了當代女性詩歌自我意識的綻放?!半鼥V詩”的代表人物舒婷是女性詩歌從政治主導向為“我”而歌的一個轉折和新的開始,由此,以王小妮、傅天琳、伊蕾等為代表的女性詩人在八十年代呈現出了彰顯女性自我意識詩歌文本創(chuàng)作的“井噴”現象,這也是對文學主體性的強有力的呼喚,是對“人”的主體性復興的歡歌。至九十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詩歌相遇,使得以翟永明的“黑夜意識”和唐亞平的“黑色意識”為代表的女性主義詩歌開始了“后詩潮”的個性化展現,性別意識逐漸強化。新時期和“后詩潮”時期,“自我”的尋找與建構成為女性詩歌的核心主題,在藝術追求上開始體現明顯區(qū)別于男性的女性詩歌語言和結構模式,并逐漸達到自覺的、有意識的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新世紀文化現象的多元化呈現使得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走過了由迷失到重構的調整過程。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等世俗文化的沖擊,深層次地影響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與建構?!俺绺摺眱r值觀的“退場”,女性意識特別是承自八九十年代至為高揚的自我意識自然面臨茫然無措的境況,女性詩歌所展現的女性自我也必然處于迷失狀態(tài)。之后,因對西方“身體寫作”概念的“誤讀”,女性詩歌也一度進入了文本創(chuàng)作的審美誤區(qū)。迷失過后,女性詩歌的表現主題再次發(fā)生了改變,對人性本質的拷問、對人的自身生命潛在狀態(tài)的發(fā)掘以及非理性的生命景觀的描述,使得女性詩歌開始了超越性別的自我重構之旅。從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的歷程看,其發(fā)展演變既有時代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也有詩人本身和詩歌本身內在規(guī)律與規(guī)則等內部因素所起的作用?,F當代女性詩歌確實取得了堪與男性詩歌比肩的藝術成就,但也存在著因各種外部因素影響發(fā)展不平衡、自身整體缺乏詩學理論觀照以及詩歌語言結構藝術表現缺乏獨創(chuàng)性等缺憾。但不管怎么說,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歷程真實地呈現了女性詩人尋找與建構女性詩歌自身語言體系乃至女性文化的過程,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現代性進程,女性詩歌的未來發(fā)展值得期待。

田春雨[5](2016)在《《致橡樹》之文本解讀和教學價值的確定》文中提出為了貫徹落實新課程語文標準,審美教育和審美能力成為語文教育所關注和倡導的內容。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存在審美平臺丟失,學生審美能力喪失的現象。最能體現審美教育的核心載體——現當代詩歌,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新詩代表、經典文本《致橡樹》在實際的教學中并未體現出它的經典性和代表性,反而陷入了解讀困境,內涵解讀在時代的影響下一變再變?!吨孪饦洹纷?991年被選入高級中學語文課本以后就多次出現在語文教材里。受“文革”的影響,出現了以“政治性”為主的一元論解讀;90年代,強調語文學科性質是“工具性”,出現了以“實用性”為主的工具論解讀;在新世紀,提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出現了以“人文性”為主的多元化解讀。運用權威的當代西方文論、立足文本本身內涵去探討《致橡樹》真正的“詩情美”是必不可少的,也就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契合。在“象征主義和意象派詩論”的解讀下,《致橡樹》呈現出“音樂性的抒情語言”、“雙復合的抒情風格”和“精確化的意象描繪”的藝術特色。在“女權主義批評”的解讀下,《致橡樹》呈現出“獨立的愛情宣言”、“強烈的自我關照”和“泛愛的平等宣言”的主題內蘊。在“后現代主義”的解讀下,《致橡樹》呈現出“委婉的曲線表達”和“復雜的社會折射”的審美意蘊。在此基礎上,借鑒先輩教學成果,結合文本解讀確定《致橡樹》的教學價值,完成自主教學設計。該設計本著“人性化”的宗旨,以人文教育為準則,以信息科技為媒介,以當代西方文論的解讀為依托,以誦讀為手段,以意象為根本,以語詞為基點,分析詩歌結構,解讀意象內涵,體悟詩人情感,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獲得真、善、美的體驗。為一線教師提供現當代詩歌教學借鑒,完善教學實踐,擺脫教學尷尬,落實審美教育。

張翠云[6](2014)在《美麗的夢與“美麗”的憂傷》文中研究說明舒婷的詩立意新穎,感情真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個性色彩,交融著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長于表達當代青年迷惘的痛苦與歡欣的希望,詩風深情柔和,對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的肯定與確認,對人格獨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張揚,構成了其詩歌核心思想的全部。

趙娜[7](2014)在《女性書寫:智性·情感·身體 ——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引論》文中提出女性詩歌由對“人”的追求、“女人”的找尋到對“個人”的找尋,體現了女性主體意識的逐步深化。本文在梳理女性主體意識發(fā)展的基礎上,主要探討90年代女性詩歌的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來講,90年代女性詩歌的繁榮景象是女性主體意識進一步深化的結果。70年代末、80年代初,舒婷的詩歌開始關注“人”的意識,探尋“人”的價值,開啟了女性的自我發(fā)現之旅。80年代中后期,翟永明的詩歌性別意識鮮明、強烈,意在顛覆男性中心話語,確立女性自己的話語方式。她的“黑夜”意識影響了伊蕾、唐亞平、陸憶敏等一批女性詩人的創(chuàng)作,女性詩歌在當代形成了第一個高峰。而90年代女性詩歌突破了單一趨勢,呈現出多元發(fā)展的趨勢,從智性、情感、身體層面建構了女性書寫的新形態(tài)。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對90年代女性詩歌發(fā)展的概述。從大眾文化對詩歌的沖擊、90年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態(tài)勢、90年代女性詩歌的特征、女性主體意識的軌跡四個方面對90年代女性詩歌作了總體關照。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論述了王小妮、杜涯、藍藍詩歌的特征。她們的書寫屬于智性的范疇。智性書寫也可以說是理性書寫,或者是知性書寫。女性詩人擺脫了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引發(fā)的身體話語、自白式的情感宣泄和非理性的精神禁錮,轉而以更為平和與自信的姿態(tài),以理性的方式開啟了一種新的書寫。她們的視角涵蓋日常生活、社會、道德、時間與記憶等方面。相比于身體、情感這些女性主題,可能日常生活、社會、道德、時間與記憶等不是女性的特定主題,但女性詩人以其細膩的話語方式、感知方式,冷靜而睿智的思考,使得女性智性書寫呈現出獨特的風貌。王小妮在經歷了各種際遇后被磨礪出了特有的智性。其智性體現在特有的敏感、敏銳。她對日常生活、生存狀態(tài)、瞬間感悟等的智性抒發(fā)使其詩歌散發(fā)出閃耀光芒。杜涯的智性書寫集中在哲學層面,對時間流逝及對記憶的書寫是杜涯詩歌不變的主題。她用樸實的方式在書寫,用內心在低吟,多年來她書寫主題恒定,心靈之音恒定。藍藍在早期的詩歌中習慣以感恩之筆、禮贊之情來抒發(fā)感觸,似歌唱的鳥兒給人無限溫情。而在1993年以后,她的詩風發(fā)生了變化,她將詩歌現場移至了日常生活。以理性來審視生活,使得她的詩中揉和了批判和贊美的雙重力量。其詩歌體現出的藝術品質和感染力、價值和意義,對中國當代女性詩歌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第五章主要以林雪、娜夜的創(chuàng)作為例對情感書寫進行了論述。90年代的女性愛情詩中,有溫柔與纏綿、甜蜜與幸福、別離與思念、遺憾與錯失、有傷痛與淚水、有糾結與掙扎、有疑惑與追問、有深情與篤定......愛情的千姿百態(tài),各種體悟都被書寫,而且在新的時代語境里顯現出了新的特質。林雪、娜夜、扶桑、路也等女性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愛情世界。林雪將愛情視作生命,愛情是她的信仰和追求,她在詩中抒發(fā)著對愛情的熾烈、真摯和執(zhí)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與愛情息息相關。由于愛情的不幸,她的詩經歷了一段艱澀期。而后經過情感的沉淀,她的愛情詩轉向了淡然、釋然的書寫,呈現出一種靜謐之美。娜夜是堅持不懈地寫愛情的極少數女性詩人之一,也是極為出色的。她的詩歌豁達、真切,富有智慧,善于把握現代女性的生活情境與心理軌跡,將婚戀寫得既真實而又高于現實,既自然而又充滿意蘊。第六章、第七章論述了身體書寫的開拓、抽離與再闡釋?!吧眢w寫作”理論是法國女權主義代表人物埃萊娜·西蘇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目的在于反抗強大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權文化。翟永明是80年代身體寫作的代表人物,她的詩歌以女性身體話語為中心,通過建立鮮明的性別意識來實現女性的話語權。組詩《女人》以及《靜安莊》等都體現了這種詩歌追求。而到了90年代,翟永明從身體寫作中抽離出來,轉向了對詩歌本身的探索。她開始關注女性的精神成長,以傳統(tǒng)文化來豐富詩歌內涵,提升詩歌的精神旨趣,同時密切結合現實生活,體現出對時代的獨特思考。而唐亞平、唐丹鴻等人在90年代的創(chuàng)作中,對身體寫作進行了再闡釋。譬如唐亞平的“懷腹”詩學,將身體、世界與詩歌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身體”成為“懷腹”式地召喚世界的一種方式,“懷腹”是將世界回返到詩意世界中。她期望詩歌能在“身體”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詩意回歸。而跟唐亞平相比,唐丹鴻則更注重對身體感官、性的直接描寫。如果把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放在整個女性詩歌發(fā)展史上來看,其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無法替代。它對80年代女性詩歌是一種超越,同時又對新世紀詩歌產生了重要的啟迪。在這個時期,女性詩人們以不同的姿態(tài),詮釋著對生命、世界的感悟,展現了個人的獨特風采!

趙林云[8](2013)在《論女性意識視域下的當代女性詩歌》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劇烈改變與國家政治對文學的緊密控制,也由于革命意識形態(tài)對于男女平等觀念的涵蓋,一方面幫助女性群體實現了新文化運動以來追求性別平等的訴求,同時也從另一個向度上壓抑了這種訴求,使得女性文學長時期處于“隱含文本”的情狀,與小說等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女性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顯得更為罕見,基本上呈現蟄伏狀態(tài)。“文革”時期的樣板戲中,雖然由于女性主人公的塑造看上去突出了女性地位,但實際上卻步入意識形態(tài)的陷阱和誤區(qū),女性詩歌的沉寂與斷裂在所難免。女性主義內涵真正得以實現還是到了1980年代初舒婷的出現,從這時開始,女性寫作才敢于大膽袒露女性情感世界并發(fā)出明確的情感吁求。當然,這些發(fā)自女性群體的抒情還明顯屬于弱勢,她們仍然背負著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重負。1980年代中后期,隨著第三代詩歌的出現,以翟永明、伊蕾、唐亞平、陸憶敏等為代表的女性主義詩歌的崛起,女性意識逐漸自覺而獨立。1990年代以后,當代女性詩歌進入較為寬闊、豐富與多樣的興盛階段,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無論是在參與人數、作品數量還是社會影響方面,女性詩歌都達到一個歷史新高度。當代女性詩歌走過漫長、曲折的發(fā)展之路,在不同的階段呈示出不同的面貌,總體表現出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越來越旺盛的趨勢,不斷創(chuàng)作出思想與藝術品質俱佳的優(yōu)秀作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以豐富多樣的審美風貌和藝術傳達開創(chuàng)著漢詩經驗表達的新領域與詩藝探索的新可能,與男性詩人一道共同構筑著當代詩歌的輝煌。本文側重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野、理論和方法,結合闡釋學、新批評、精神分析、結構主義及解構主義等藝術批評方法,對當代女性詩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創(chuàng)作心理機制、女性意識流變等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研究,對各個發(fā)展階段中的代表詩人、經典文本、詩歌流派及熱點現象均進行細致入微地闡釋、解讀,以期對當代女性詩歌的歷史風貌、審美特質和女性意識的顯現與作用進行規(guī)律性的總結。緒論部分從總體上對中國當代女性詩歌形態(tài)與特質進行了概述,交代了本文的大體內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選題價值,并提出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即將女性意識提升至女性詩歌的核心價值地位,深入揭示其對女性詩人在創(chuàng)作心理機制以及詩歌語言、意象等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第一次明確指出當代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存在的問題及部分觀念誤區(qū),辯析了女性意識嬗變機制及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同時還結合女性學和女性文學批評的最新成果對女性詩歌、女性意識等習見的概念重新進行了界定和解釋。第一章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意識從長期沉寂到覺悟、覺醒歷程考察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分析了女性意識在當代詩歌發(fā)展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與表征,并通過對女性意識發(fā)生、發(fā)展的細致探究重點梳理了當代女性詩歌藝術流變的脈絡及規(guī)律。。第二章是從性別視角入手,結合當代女性詩歌的創(chuàng)作現象與重要詩人及其作品,重點探討男女性別文化既對抗又互相依存的復雜關系,試圖清晰揭示女性詩歌在當代文化格局中的獨特地位與現實命運。通過男女性別之間的天然糾結與潛在合作、軌道并行與自覺疏離的考察,蠡測當代女性詩歌在性別文化方面的表現與變化,探討女性詩歌在性別文化中從對立到融合的內在規(guī)律,指出當代女性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風貌與內涵,既折射出時代思想與社會生活觀念的變化,也彰顯出強烈的性別文化色彩,預示著男女性別和諧共處、共同超越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愿望。第三章從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心理及藝術表達入手,從情感世界的抒發(fā)、思想觀念的表達與無意識世界的豐富性展現等三個方面,深入探究當代女性詩歌在心理構造方面表現出的特征及其與女性意識的關系。具體來說,相比于男性,女性有著更為藝術化的天性及自我價值體現需求,尤其更偏重于情愛主題的表達與發(fā)掘。與此同時,女性詩歌在思想觀念的感性傳達和對生活的理性思考方面也表現不凡,特別是1990年代以后,更新生代的女詩人們的作品,其思想含量、智性品質絲毫不亞于男性詩人。此外,女詩人最大限度挖掘、表現無意識世界的神秘性與豐富性,展現女性迷人的精神世界風貌,奉獻出帶有拓展詩歌藝術邊界意味的藝術成就。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女性意識的強弱與顯隱始終對女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作品的思想價值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影響。第四章深入總結探討了女性詩歌在語言表達、意象構造方面的特質,考察其詩歌藝術特征形成的內在規(guī)定性。本章緊密結合當代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進一步深究女性群體獨特的心理構造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指出女性詩歌除了在語言特色上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之外,常常還表現出橫掃句法學與換徐緩回環(huán)的語言句式特征,在詩歌意象構造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本章還結合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象型意象與自主型意象的分類研究,對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的深層心理、文化成因、藝術內涵、審美價值進行深入探析,同時還對相同相似的詩歌意象在男女詩人筆下不同的表現進行比較,探討蘊含其中的藝術特征和男女詩歌互補的內在規(guī)律。第五章通過對翟永明、趙麗華、寒煙、宇向等四位各具代表性女詩人的詩學觀念及創(chuàng)作特點等方面認真細致、角度獨到的分析,重點研究了女性意識與她們詩歌創(chuàng)作的關系,從個案的角度解析女性意識對其作品思想內涵、藝術風格的影響。結合四位女詩人的寫作實踐分別從女性意識的重要表征、口語化表達、超越意圖及理性化表現等不同方面進行深入考察,以期達到對前述研究成果的應用與驗證,也藉此嘗試對幾位女詩人做出文學史篩選和詩歌經典化的努力。第六章通過對當代女性詩歌所表現出的雄性化現象及其原因探究,通過對當代女性詩歌陰柔美與陽剛美藝術特征及其辯證關系的深入分析,通過對當代女性詩歌試圖超越性別的愿望與努力的考察,指出當代女性詩歌目前面臨的某些困惑及曾經陷入的誤區(qū),并結合對女性詩歌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預測,提出女性意識對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獨到的重要性觀念,同時結合女性詩歌發(fā)展狀況,探討女性詩歌傳統(tǒng)形成與否的相關詩學命題。結語部分簡要分析總結了女性意識視域下當代女性詩歌的現狀、成因、內在規(guī)律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發(fā)展的可能性。

顏少菊[9](2013)在《鼓浪舒婷 ——論舒婷的創(chuàng)作》文中認為舒婷在“文革”時開始創(chuàng)作,后來一度成為《今天》的主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她曾成為一代文學青年的偶像,她用她的詩歌喚起了無數讀者對生活的希望。她詩歌的豐富性也一直是學界熱議的焦點。她對詩歌的熱愛與堅守使得她一直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但她卻兩次選擇擱筆,最后其創(chuàng)作更是徹底轉向散文,是什么原因導致她做出這樣的選擇?與其早期詩歌引起的強烈反響對比,她的散文雖然也獲獎了,但卻較少人關注。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探尋舒婷及其詩歌的意義,并結合其散文創(chuàng)作以便對舒婷的整個創(chuàng)作有更清晰的了解。不管是詩歌舒婷,還是散文舒婷,她始終堅守內心。雖然其后期的某些詩歌作品被人詬病,但并不妨礙她在詩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樣,她的散文也豐富了歷史的突破。

翟傳鵬[10](2013)在《媒介化時代文學生產批判》文中指出進入到21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媒介化時代?;ヂ摼W和手機等新媒介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新媒介在給文學寫作帶來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文學終結”的聲音此起彼伏。媒介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文學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如何評價文學現狀?文學未來走向哪里?這些學界普遍焦慮的問題是本文寫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緒論,提出本文試圖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詳細梳理,并闡明文本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義。第一章融合與建構:媒介化時代與文學生產。本章對媒介、媒介化、媒介化社會等概念做出限定。全球化、消費主義、大眾文化分別是媒介化社會形成的歷史語境、時代語境和文化語境。新媒介的爆炸式增長是媒介化社會形成的內在動因。在媒介化時代,意義生產、文化傳播遵循商品、媒介邏輯。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某種程度上為文學的再生產創(chuàng)造了契機。這一章評析了馬克思、本雅明和伊格爾頓的藝術生產思想,認為用“文學生產”的理論能動態(tài)地分析文學寫作、傳播、接受、批評等全過程。媒介化時代的“文學生產”是“他律性”的,不同于之前“文學創(chuàng)造”的“自律性”。第二章延宕與泛化:文學性質與形態(tài)的異變。本章對文學內在性質和外在形態(tài)的變化進行了論證。文學的審美屬性消退,讓位于商品屬性。文學審美物化、泛化,逐漸以消費為導向,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當下文學、尤其是網絡文學顯示出平面化特征,表現為深度感喪失,文學性減弱。但文學性沒有消亡,隨著圖像浸入文學文本,文學性進入影像,意義迅速增殖,文學性泛化。文學的存在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本雅明意義上的“光暈”消逝,“震驚”效果強化,原創(chuàng)性文學發(fā)生巨大危機?!皺C械”復制模式變得更加復雜,文學的虛擬化存在形態(tài)多樣。圖像改造了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使文學增加了冗余,降低了熵值。第三章碰撞與整合:邊緣化與平面化的作家。本章對作家地位、角色定位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進行了分析。新媒介的出現使作家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紙媒的分化使傳統(tǒng)作家失去了平臺。作家在當下喪失了主流話語權,處于邊緣化的境地,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作家群體呈現出較大分化,“前媒介作家”和“媒介化作家”區(qū)別顯著,網絡寫手群體崛起。作家的時空觀發(fā)生明顯變化,新媒介使距離趨零,帶來了深度情感的消失;綿延的時間形態(tài)呈現為空間狀態(tài),空間轉向在先鋒文學中有所體現。受消費市場的影響,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覺向媒介邏輯靠攏,追求一種快感寫作,“凝神冥想”為“心神渙散”所取代。網絡作家被重新部落化,這種共時狀態(tài)的部落化使作家產生了類似于布魯姆的歷時性“影響的焦慮”?!懊餍亲骷摇逼鸬搅艘庖婎I袖的作用,但其自身定位極不清晰。在與媒介的關系中,作家大多傾向于與媒介合流,這造成了作家自主意識的缺如,創(chuàng)作的媚俗化傾向被凸顯。作家在公共領域失聲,這呼喚著公共知識分子的出現。第四章娛樂與消費:媒介化時代的文學傳播與接受。本章表述了文學傳播現象,探討了讀者的接受心態(tài)。在信息爆炸的媒介化時代,文學消費多樣化,接受群體分層化,純文學閱讀迅速沒落,大眾追求快感,閱讀層次不高。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說創(chuàng)作,以影像為導向的傾向明顯。小說改編成影視的過程是一個逐漸抹平作家個體意識的“注水”過程。點擊量成為網絡文學生產的推動力與評價標準,造成了網絡文學的超長文本結構。寫手和讀者在創(chuàng)作中雙向互動,使網絡文學最后成為一種同質化的文學形態(tài)。低門檻的網絡文學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寫作中來,但作品質量普遍偏低。第五章喪失與涅盤:文學生產機制的重組與批評的變異。本章探討文學生產機制問題,以及文學批評所發(fā)生的變異和所面臨的挑戰(zhàn)。在媒介化時代,傳統(tǒng)文學生產機制趨于崩潰,青春文學、大眾讀物、網絡文學、民營出版異軍突起。跟風寫作成潮,類型化作品迭出不窮。文學批評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批評極度擴張,批評場斗爭激烈,這呼喚著新的文學批評標準的出現。結語,總結全文,呼應文章初始提出的問題。技術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新技術的出現促使媒介場發(fā)生巨變,這些變化也使文學生產發(fā)生重大危機。文學的外在形態(tài)和內在性質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文學不會終結。文學是關乎意義、關乎感情、關乎語言、關乎美的,只要人的感情不消散、追求意義的愿望不消退、審美能力不消失、語言能力不消亡,文學就不會終結。

二、女性命運的深切拷問——以《神女峰》為例論舒婷詩的人文關懷(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女性命運的深切拷問——以《神女峰》為例論舒婷詩的人文關懷(論文提綱范文)

(1)朦朧詩的象征詩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對象的界定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現狀綜述
    1.4 研究方法
2 朦朧詩的象征資源
    2.1 傳統(tǒng)象征詩學的借鑒:對古典文化的貫通
        2.1.1 儒道文化精神的浸染
        2.1.2 莊子寓言的象征意蘊
        2.1.3 晚唐詩歌的隱喻遺風
    2.2 國外理論的接受:對西方象征主義的融匯和轉化
        2.2.1 象征主義經典的接受
        2.2.2 后期象征主義的借鑒
        2.2.3 批判精神的張揚與自我意識的覺醒
    2.3 象征抒寫的對接:對中國三四十年代現代派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
        2.3.1 象征抒寫的對接
        2.3.2 隱含的象征情結
        2.3.3 審美意識的蘇醒
3 象征詩學遺產
    3.1 西方象征主義
        3.1.1 法國波德萊爾:形式的布局
        3.1.2 英國艾略特:普遍的對應
        3.1.3 西班牙洛爾迦:非邏輯現象
    3.2 中國象征主義詩學
        3.2.1 戴望舒:意象化抒情
        3.2.2 何其芳:通感式語言
        3.2.3 艾青:形象性思維
    3.3 象征主義內核
        3.3.1 非個人化
        3.3.2 純詩理論
        3.3.3 意象建設
        3.3.4 契合特質
4 朦朧詩的象征意蘊
    4.1 食指:“窗含西嶺千秋雪”
    4.2 白洋淀詩群
        4.2.1 芒克:自由的生命意志
        4.2.2 根子:莊嚴的內心嚎叫
        4.2.3 多多:文化語言的挑戰(zhàn)
    4.3 今天派詩群
        4.3.1 北島:英雄的主體自我
        4.3.2 顧城:童話的生命樂園
        4.3.3 舒婷:個性的感覺意象
    4.4 朦朧詩的象征意蘊
        4.4.1 智力的空間
        4.4.2 隱喻的需要
        4.4.3 苦悶的象征
5 象征的荒原
    5.1 朦朧詩的精神蛻變——第三代詩歌
        5.1.1 第三代詩歌五副面孔
        5.1.2 第三代詩與朦朧詩的比較
    5.2 象征的荒原
        5.2.1 修辭話語的轉換
        5.2.2 象征體系的解構
6 結語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2)電視劇中的女性農民工形象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題材電視劇的發(fā)展脈絡
    第一節(jié) 農民工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一、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流動
        二、“外來妹”群體的形成與壯大
    第二節(jié) 農民工題材電視劇的發(fā)展脈絡
        一、時代浪潮中的曇花一現
        二、沉寂數年后的繁榮復歸
第二章 女性農民工群像的呈現與演進
    第一節(jié) 女性農民工形象的類型呈現
        一、被王子拯救的“灰姑娘”
        二、無私奉獻的“賢妻良母”
        三、城市里的“墮落天使”
        四、離家出征的“花木蘭”
    第二節(jié) 女性農民工形象的時代演進
        一、形象氣質的演變
        二、人生軌跡的拓展
第三章 輾轉于鄉(xiāng)村倫理與城市規(guī)則的“她者”
    第一節(jié) 艱辛求生的異鄉(xiāng)疏離
        一、空間突轉后的生存困境
        二、物欲異化下的身體困境
        三、階層固化下的身份焦慮
    第二節(jié) 鄉(xiāng)關何處的“魚笱之痛”
        一、對精神家園的懷念與回歸
        二、鄉(xiāng)村對女性的質疑與流放
第四章 女性農民工形象塑造的局限與突破
    第一節(jié) 都市本位思維下的刻板印象
        一、都市想象中的“苦難”出身
        二、都市定義下的“成功”人生
    第二節(jié) 男權視角下的“女性典范”
        一、被喜劇淡化的蛻變之殤
        二、難逃“夫為妻綱”的命運魔咒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3)張辛欣早期小說對當代女性生存狀況的書寫(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張辛欣小說的研究現狀
    1.3 選題意義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張辛欣筆下的女性生存狀況書寫
    2.1 愛情婚姻與事業(yè)的難以調和
    2.2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3 精神世界的強大與孤獨并存
第三章 張辛欣筆下的女性生存困境之探析
    3.1 女性自身的局限性
        3.1.1 性別差異所帶來的危機
        3.1.2 女性強烈的依附心理
    3.2 時代因素
    3.3 新舊觀念的夾擊
第四章 張辛欣早期小說女性書寫的價值意義
    4.1 中國的女性文學與張辛欣
    4.2 張辛欣與張潔、張抗抗的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對比
        4.2.1 尋找男子漢
        4.2.2 由此岸到彼岸—揚起新時代女性文學光輝之帆
    4.3 張辛欣早期小說對當今社會的獨特意義
        4.3.1 獨立意識
        4.3.2 平等意識
        4.3.3 回歸自我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的嬗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前期相關研究成果概述
        1.2.1 關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研究
        1.2.2 關于女性詩歌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2章 誰在歌唱:女性詩歌與女性意識的內涵闡釋
    2.1 詩歌與詩歌的“性別”呈現
        2.1.1 詩歌與詩歌的“特質”
        2.1.2 語言、思與神話:詩歌的藝術精神
        2.1.3 性別差異的詩歌表現
    2.2 女性意識及女性意識覺醒的開放性走向
        2.2.1 何謂女性意識
        2.2.2 女性意識覺醒及階段性發(fā)展
    2.3 女性意識在女性詩歌中的呈現
        2.3.1 女性文學與女性詩歌
        2.3.2 中國女性詩歌對女性意識的承載
第3章 破“規(guī)”而歌:近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的初顯
    3.1 “春閨秋怨”:古代女詩人在“規(guī)訓”中的吟誦
        3.1.1 “春閨秋怨”得以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的“規(guī)訓”力量
        3.1.2 中國古代女詩人“春閨秋怨”的詩歌吟唱
        3.1.3 “春閨秋怨”中隱含的女性自我聲音
    3.2 叛逆與解構:近代女性詩歌沖破“規(guī)訓”的俠唱
        3.2.1 時代變革,詩歌呈新
        3.2.2 秋瑾:女性意識吟唱的先驅者
第4章 為“人”而歌:現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覺醒的群體性展揚
    4.1 覺醒的促進劑:新文化運動與女權運動
    4.2 思想啟蒙時代的女性放歌
        4.2.1 為“人”而歌的女性詩歌群像素描
        4.2.2 為“人”而歌的女性詩歌的經典展示
    4.3 現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特征闡釋
第5章 為“政”而歌:政治主導時代女性詩歌女性“主體意識”的變奏凸顯
    5.1 1940 年代女性詩歌“主體意識”的時代呈現
        5.1.1 抗戰(zhàn)爆發(fā)與文學“救亡圖存”的功能指向
        5.1.2 女性詩歌的時代政治抒懷
    5.2 “十七年”女性詩歌女性意識的政治化表述
        5.2.1 婦女“躍進式”解放與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確立
        5.2.2 女性詩歌的政治代言式創(chuàng)作
    5.3 政治主導時代女性詩歌女性“主體意識”訴求特征闡釋
第6章 為“我”而歌:新時期及后詩潮的女性詩歌女性自我意識的彰顯
    6.1 重塑自我:新時期女性詩歌女性自我意識的綻放
        6.1.1 開啟一個新時代的思想解放浪潮
        6.1.2 舒婷的價值:一個轉折和一個開始
        6.1.3 為“我”而歌的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井噴”現象
    6.2 凸顯自我:1990年代后現代詩潮女性主義詩歌涌現
        6.2.1 西方女性主義思潮與詩歌相遇
        6.2.2 后現代詩潮的女性主義詩歌的個性化表現
    6.3 新時期及后詩潮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特征闡釋
第7章 誰還歌唱:新世紀女性詩歌女性意識的迷失與重構
    7.1 新世紀文化現象的多元化呈現
    7.2 新世紀女性詩歌自我意識的迷失、誤讀與重構
        7.2.1 價值退場,自我迷失
        7.2.2 “身體寫作”,自我誤讀
        7.2.3 超越性別,自我重構
    7.3 新世紀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特征闡釋
第8章 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綜述與分析
    8.1 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縱向描述
    8.2 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的原因分析
        8.2.1 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的外部原因分析
        8.2.2 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嬗變的內部原因分析
結語:女性詩歌向何處去
附錄:本論文所選詩歌的來源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

(5)《致橡樹》之文本解讀和教學價值的確定(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緣起及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致橡樹》文本接受之概述
    (一)《致橡樹》在語文課本的選錄
    (二)《致橡樹》在中學的解讀
二、《致橡樹》之文本解讀
    (一)“象征主義和意象派詩論”視野下的《致橡樹》
    (二)“女權主義批評”視野下的《致橡樹》
    (三)“后現代主義”視野下的《致橡樹》
三、《致橡樹》之教學價值的確定
    (一)《致橡樹》之教學價值
    (二)《致橡樹》教學案例及評價
四、《致橡樹》之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二)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四)課型、課時
    (五)教學方法
    (六)教學手段
    (七)教學過程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7)女性書寫:智性·情感·身體 ——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引論(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女性詩歌的界定
    二、 女性詩歌批評與現狀
    三、 女性詩歌的學術價值
第一章 20 世紀 90 年代女性詩歌發(fā)展概述
    第一節(jié) 大眾文化對詩歌的沖擊
    第二節(jié) 90 年代女性詩歌的發(fā)展態(tài)勢
    第三節(jié) 90 年代女性詩歌的特征
    第四節(jié) 女性主體意識的軌跡
第二章 王小妮——日常生活的智性抒發(fā)、生存的本真呈現
    第一節(jié) 早期的積淀
    第二節(jié) 日常生活的智性抒發(fā)
    第三節(jié) 生存的本真呈現
    第四節(jié) 詩藝特征
第三章 杜涯——時間與記憶
    第一節(jié) 詩歌中的時間主題
    第二節(jié) 杜涯詩歌中的時間流逝之傷
    第三節(jié) 記憶
        一、 童年經歷對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的影響
        二、 杜涯詩中的孤獨情緒與死亡意象
        三、 鄉(xiāng)土自然
    第四節(jié) 詩藝特征
第四章 藍藍——理性審視與人性之美
    第一節(jié) 早期的感恩與禮贊
    第二節(jié) 細節(jié)的主題化
    第三節(jié) 日常生活的理性審視
    第四節(jié) 人性的發(fā)掘與關注
    第五節(jié) 詩藝特征
第五章 親密關系的變革
    第一節(jié) 愛情主題
        一、 古典詩歌的愛情氛圍
        二、 70、80 年代愛情詩的變奏
        三、 90 年代愛情詩的特質
    第二節(jié) 林雪——愛是生命
        一、 熾烈與純真
        二、 由糾結到淡然
    第三節(jié) 娜夜——婚姻生活的想象與描述
        一、 情感軌跡
        二、 做女人的幸福與自豪
        三、 平凡中的幸福圖景
        四、 直面瑕疵與問題
        五、 詩藝特征
第六章 翟永明——身體寫作的開拓與抽離
    第一節(jié) 翟永明的身體寫作
        一、 身體描述
        二、 “黑色”意象
        三、 直白式的話語方式
    第二節(jié) 90 年代翟永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
        一、 轉變姿態(tài)
        二、 從男女對抗到對女性成長的探索
        三、 以傳統(tǒng)文化豐盈詩歌內涵
        四、 對現代生活的描述
        五、 詩藝特征
第七章 身體寫作的再闡釋
    第一節(jié) 唐亞平的身體詩學
    第二節(jié) 唐丹鴻的身體語言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8)論女性意識視域下的當代女性詩歌(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現狀述評與本文題旨
    二、關于幾個概念的辨析
第一章 當代女性詩歌的源與流
    第一節(jié) 女性意識覺悟的歷史
        一、解放之后的迷失與隱匿
        二、從初步蘇醒到文化自覺
    第二節(jié) 女性意識在當代詩歌中的表現
        一、新時期以前:脆弱傳統(tǒng)與長久斷裂
        二、1980年代:茁壯萌芽與蓬勃生長
        三、1990年代:告別黑夜到擁有白晝
        四、新世紀:個性豐富與多元并存
第二章 女性詩歌的性別化觀照
    第一節(jié) 在與男權文化對抗中誕生
        一、宿命的對壘與自立的訴求
        二、理性的批判與激情的反撥
    第二節(jié) 在與男權文化的依存中深化
        一、天然糾結與潛在合作
        二、軌道并行與自覺疏離
    第三節(jié) 在性別意識的消弭中升華
        一、和諧的謀求:轉型與提高
        二、必然的超越:清醒與自為
        三、共同的發(fā)展:回歸與哲思
第三章 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心理及藝術表達
    第一節(jié) 詩化情感的直覺抒發(fā)
        一、藝術化的天性與價值體現
        二、偏重情愛主題與內蘊發(fā)掘
    第二節(jié) 思想觀念的感性呈現
        一、帶著理性內質的抒情
        二、審美與審智融會貫通
    第三節(jié) 潛意識世界的詩性外化
        一、“黑夜”與“靈魂視野”:潛意識領域的深度沉潛
        二、“日常生活”與“性愛意識”:潛意識領域的題材拓展
第四章 女性詩歌語言與意象探究
    第一節(jié) 女性詩歌的語言特色
        一、主觀經驗的直接傳達
        二、情緒流與橫掃句法學
        三、語言沖動與回環(huán)語式
    第二節(jié) 女性詩歌意象營造
        一、對象型意象:以太陽、大山為例
        二、自主型意象:以花朵、母親、鏡子為例
    第三節(jié) 與男性詩歌意象的比較
        一、個案分析:意象構造的差異
        二、性別互補:兩個世界的趨同
第五章 個例研究:女性意識視角透視
    第一節(jié) 翟永明:女性意識的揭幕者
    第二節(jié) 趙麗華:口語化的女性主義者
    第三節(jié) 寒煙:試圖超越性別身份
    第四節(jié) 宇向:女性意識天然而理性
第六章 女性詩歌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第一節(jié) 女性詩歌“雄性化”現象透視
        一、陰柔美的辯證分析
        二、陽剛美的強力僭越
    第二節(jié) “超越”性別的努力與錯覺
        一、人與女人的混淆
        二、真正的超越與策略性回避
    第三節(jié) 女性詩歌未來可能性猜測
        一、女性群體自我體認與升華
        二、女性詩歌傳統(tǒng)正逐步形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著作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9)鼓浪舒婷 ——論舒婷的創(chuàng)作(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人的覺醒——80 年代前的舒婷
    第一節(jié) 活著,并且開口
    第二節(jié) 心同世界一起寬廣
第二章 理想的掙扎
    第一節(jié) 焦灼的現實
    第二節(jié) 最后的挽歌
第三章 與散文結伴同行
    第一節(jié) 散文的舒婷
    第二節(jié) 舒婷的散文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在學校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專著情況
后記

(10)媒介化時代文學生產批判(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現狀評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融合與建構:媒介化時代與文學生產
    第一節(jié) 理解媒介化時代
        一、媒介,媒介化,媒介化社會
        二、媒介化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語境
        三、中國媒介化社會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文學生產:概念與本文的落腳點
        一、馬克思的藝術生產思想
        二、本雅明的藝術生產思想
        三、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生產理論
        四、媒介化時代文學生產的外在語境
第二章 延宕與泛化:文學性質與形態(tài)的異變
    第一節(jié) 媒介化時代文學性質的變化
        一、阿喀琉斯之踵:受傷的文學審美屬性
        二、審美泛化與日常生活審美
        三、文學性的泛化
    第二節(jié) 媒介化時代文學形態(tài)的變化
        一、數字復制與“光暈”的消逝
        二、圖像增殖、網絡化與傳統(tǒng)文本形態(tài)的變革
第三章 碰撞與整合:邊緣化與平面化的作家
    第一節(jié) 文學生產方式變革與作家心態(tài)的變化
        一、作家生產方式的變革
        二、市場導向與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變化
        三、作家群體的整合與分流:作家、寫手與明星
    第二節(jié) 時空觀的變化與快感寫作
        一、趨零距離與心神渙散
        二、時間形態(tài)空間化
        三、平面化寫作與快感寫作
        四、重新部落化與“影響的焦慮”
    第三節(jié) 公共領域與知識分子角色轉化
        一、作為意見領袖的明星作家
        二、“媚俗”與作家自我的淪喪
        三、作家與媒介的尷尬關系:合謀或被利用
        四、將媒介作為公器:還原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
第四章 娛樂與消費:媒介化時代的文學傳播與接受
    第一節(jié) 娛樂和影像引導下的文學消費與受眾選擇
        一、信息爆炸與文學消費的多樣化
        二、接受群體的分化與分眾傳播
        三、純文學閱讀的沒落、大眾閱讀的泛濫與快感文化的興盛
    第二節(jié) 注水:從紙媒到影視
        一、迎合:以影視為目的的小說創(chuàng)作
        二、媾合:抹平獨立意識的影視改編
        三、如何注水:以作為小說、電影的《白鹿原》為例
    第三節(jié) 失調:從虛擬到實體
        一、閱讀、點擊量與網絡文學的超長文本結構
        二、雙向互動與網絡文學的同質化
        三、從虛擬轉為實體——以《后宮·甄嬛傳》為例
第五章 喪失與涅盤:文學生產機制的重組與批評的變異
    第一節(jié) 媒介化時代的文學生產機制的重組
        一、傳統(tǒng)文學生產機制的崩潰
        二、新的文學生產機制的形成
        三、類型化文學的生產與跟風寫作
    第二節(jié) 媒介化時代文學批評的擴張與轉向
        一、文學批評的衰落與擴張
        二、文學批評標準之爭:以“韓白之爭”為個案
        三、媒介化時代有無文學“經典”?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四、女性命運的深切拷問——以《神女峰》為例論舒婷詩的人文關懷(論文參考文獻)

  • [1]朦朧詩的象征詩學研究[D]. 崔嚴之. 山西師范大學, 2020(07)
  • [2]電視劇中的女性農民工形象研究[D]. 牛新媛. 湖南師范大學, 2018(01)
  • [3]張辛欣早期小說對當代女性生存狀況的書寫[D]. 魏美娟. 西北大學, 2017(07)
  • [4]中國現當代女性詩歌女性意識訴求的嬗變[D]. 金華. 遼寧大學, 2017(01)
  • [5]《致橡樹》之文本解讀和教學價值的確定[D]. 田春雨.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6(03)
  • [6]美麗的夢與“美麗”的憂傷[J]. 張翠云. 課程教育研究, 2014(21)
  • [7]女性書寫:智性·情感·身體 ——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引論[D]. 趙娜. 河南大學, 2014(02)
  • [8]論女性意識視域下的當代女性詩歌[D]. 趙林云. 山東大學, 2013(04)
  • [9]鼓浪舒婷 ——論舒婷的創(chuàng)作[D]. 顏少菊.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2013(S2)
  • [10]媒介化時代文學生產批判[D]. 翟傳鵬. 陜西師范大學, 2013(03)

標簽:;  ;  ;  ;  ;  

女性命運的深度追問——以《神女巔峰》為例談舒婷詩歌的人文關懷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