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薩珊銀幣上的王冠(論文文獻綜述)
盧素文[1](2021)在《吐蕃石碑形制及裝飾圖案研究——兼論吐蕃立碑傳統(tǒng)由來》文中研究表明吐蕃石碑一般由碑帽、碑身、碑座組成。通過對吐蕃石碑的形制、裝飾圖案以及立碑位置等進行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和歷史背景得出以下結論:其一,吐蕃石碑形制與唐代經(jīng)幢頗類,唐代經(jīng)幢與尊勝信仰有關,結合藏文《尊勝陀羅尼經(jīng)》在吐蕃的譯傳,推測受到唐代經(jīng)幢的影響;其二,根據(jù)石碑所在位置,按其功能分為墓碑和寺碑,墓碑及其周邊的陵寢建筑說明受到唐制的影響,寺碑則是與吐蕃贊普興佛政策有關。
馬偉[2](2021)在《固原考古所見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薩珊錢幣葬俗——兼論薩珊錢幣的分布變化及動因》文中研究指明迄今為止,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薩珊錢幣數(shù)量已相當可觀,總數(shù)近兩千枚,分布范圍雖然較廣,但總體上都與絲綢之路存在一定聯(lián)系。這些發(fā)現(xiàn)已引起學界較多關注與討論,內(nèi)容涉及薩珊錢幣的分布、分期、類型、功能以及與絲綢之路的關系等。1但是目前來看,既往研究主要側(cè)重于綜合考察,區(qū)域性的個案研究相對較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固原地區(qū)北魏至隋唐時期的墓葬中陸續(xù)出土了一些薩珊錢幣,考慮到固原與絲綢之路的特殊關系,這些發(fā)現(xiàn)理應受到更多關注,
姚崇新[3](2021)在《珍珠與景教——以十字架圖像為中心的考察》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許多宗教都將珍珠納入自己的物象體系中,賦予其特殊的宗教意涵。波斯教會首先將珍珠納入其圣物裝飾系統(tǒng),繼而珍珠元素開始出現(xiàn)在波斯基督教藝術中,這一傳統(tǒng)為后來進入波斯的聶斯托利派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最終使"珍珠"與"馬耳他式十字架"變成"固定搭配",從而形成了景教特有的"敘—波混合型十字架",并在東方景教傳播區(qū)域廣泛流行??脊虐l(fā)現(xiàn)的眾多的此型十字架的圖像資料即是明證,珍珠和珍珠元素與景教和景教藝術的淵源關系也由是得以明了。景教的這一傳統(tǒng)向西對拜占庭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啟發(fā)了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藝術對珍珠和珍珠元素的利用。珍珠元素進入景教裝飾藝術是諸多"因緣"和合的結果,在成為景教藝術的裝飾元素的同時,其象征意義也逐漸顯現(xiàn)。基督教對珍珠象征意義的重視,可能與諾斯替宗教特別是曼達派的影響有關,而最初的影響可能首先出現(xiàn)于東方的波斯。因此在考察基督教珍珠的象征意義時,必須充分考慮"波斯"和"諾斯替宗教"兩個維度。宗教象征主義與宗教的物質(zhì)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嘗試為研究宗教象征主義的形成提供一個有效的觀察窗口。
李世莉[4](2020)在《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圖案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的年代分布約為北朝至唐代。這批絲織品時間跨度大、種類齊全、圖案精美。都蘭墓葬群第一次發(fā)掘于1982年,墓葬種屬問題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吐谷渾”說、“吐蕃”說、“吐蕃統(tǒng)治之下的吐谷渾邦國”說。目前搜集到已刊的都蘭絲織品圖案,按照主題紋樣分為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及其他紋樣這四類紋樣。我們將都蘭地區(qū)出土的絲織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圖案,與其它地區(qū)出土的絲織品圖案進行對比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得出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的來源地主要包括中原、蜀地、于闐,也有可能來自中亞和波斯地區(qū)。在絲織品圖案所反映的信息這一部分主要從技術、藝術、文化交流及地理交通四個方面進行探討。這批絲織品反映了都蘭地區(qū)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重要地位,也能展現(xiàn)出當時中原與西部邊疆民族地區(qū)、中國與中亞等地之間物質(zhì)文化交流的盛況,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張嘉寧[5](2020)在《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涅盤,實際上是佛教的核心內(nèi)容,涅盤圖像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涅盤圖像發(fā)展過程來看,公元1世紀以前,在古印度巴爾胡特和桑奇浮雕中是以窣堵波(佛塔)的形式代表涅盤;公元2世紀左右,表現(xiàn)釋迦牟尼入滅的圖像在印度坎達拉佛教藝術中出現(xiàn)。之后,涅盤圖像經(jīng)中亞傳播到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圖像內(nèi)容并逐漸豐富。這一題材的圖像在柏孜克里克石窟中也是重要組成內(nèi)容之一,表現(xiàn)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點并自成體系。論文以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為題進行圖像研究,內(nèi)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對柏孜克里克石窟進行概述,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沿革,以及柏孜克里克第16、31、33、42窟,這四個存有涅盤經(jīng)變圖像的洞窟進行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介紹,洞窟形制、圖像的分布及內(nèi)容、圖像的組合關系等。第二章對涅盤經(jīng)變壁畫進行圖像的分析,包括:釋迦涅盤臥姿、各國國王、樂舞供養(yǎng)、舉哀弟子、舉哀天人、舉哀動物。從經(jīng)文到圖像,對各個形象進行了圖像分析。通過對各個形象的解讀與對比,可大致看出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涅盤經(jīng)變圖像與周邊地區(qū)涅盤圖像的聯(lián)系。第三章對壁畫的藝術風格和模式進行分析。藝術風格主要從色彩搭配、構圖形式、人物造型三方面進行分析,藝術模式主要是從塑繪結合方面對其進行探討。第四章討論了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的時間敘事和形象源流。時間敘事部分是將涅盤經(jīng)變圖像的各個故事情節(jié)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序,初步梳理了故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經(jīng)過。形象源流主要是依據(jù)第二章與周邊地區(qū)聯(lián)系的相關內(nèi)容,對圖像的形象源流進行了概括,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從圖像上看,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中的要素體現(xiàn)了其具有對犍陀羅涅盤圖像早期的繼承性之外,同時對西域早期圖示與敦煌的圖像有所借鑒。體現(xiàn)了多地區(qū)間的文化交流、經(jīng)本流傳廣泛以及柏孜克里克石窟的重要位置所導向的當?shù)匦疟妼Χ喾N類型文化的包容性。
師艷明[6](2019)在《隋虞弘墓石槨圖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絲綢之路是中國漢代以來對外交通的重要通道,粟特人依靠其地處中亞“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從漢到唐,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西域產(chǎn)品和技術,也為中國帶了外域的思想文化,同時也將中國的絲綢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藝傳輸?shù)綒W亞各地。虞弘歷仕多朝,早年任茹茹使節(jié)。年十三,任茹茹之莫賀弗,出使波斯、吐谷渾,墓志銘文中的“潤光安息,輝臨月支”即指出使波斯而言;后來轉(zhuǎn)任莫緣,出使北齊。虞弘是來自中亞的襖教徒,雖然人生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中華文化的包圍之中,但在其死后依然堅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入殮其尸骨的精美漢白玉石槨四壁雕繪的是其人生中最為光彩的各個瞬間,和其他入華粟特人墓葬圖像一起為我們研究北朝時期入華粟特人的宗教信仰、飲酒風俗、音樂審美、服裝建筑等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特別是圖像中頻頻出現(xiàn)的人獅搏斗場面以及有頭光者等帶有濃厚波斯風情的圖像題材,在目前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入華粟特人墓葬中,僅此一例。虞弘墓石槨出土引起了廣泛關注,學者們紛紛從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出發(fā)開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自發(fā)掘至今,學者研究的成果內(nèi)容涵蓋比較考古學、宗教學、民族學、圖像學、對音語言學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筆者試圖在時賢前彥研究的肩膀上,通過綜合各家所長,將虞弘墓墓葬圖像各個部分的文化淵源屢清楚。第一章重新考證了虞弘墓志,在各家研究的基礎上另立新說。認為虞弘是來自中亞的丁零人,“魚國”位于粟特地區(qū)以北。第二章重點分石槨、底座、隨葬品三個部分介紹了虞弘墓葬圖像。第三章考察虞弘墓葬圖像中所包含的物質(zhì)文化內(nèi)容,包括酒具、樂器、服飾、建筑等。第四章考察精神層面的文化淵源,主要分為襖教信仰、佛教裝飾藝術、中原本土因素以及粟特民族的生活風俗。最后,對虞弘墓葬圖像各個部分所反映的文化淵源做一個綜合敘述。
付承章[7](2017)在《大同北魏封和突墓銀盤考》文中指出1981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了一件鎏金波斯銀盤,墓葬年代為北魏時期。這件器皿的發(fā)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中古時期域外文化的認知,在整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關于這件器皿的一些相關問題的爭議卻一直存在。近年來,隨著物質(zhì)材料的不斷增加,筆者認為已有必要對銀盤中的人物形象、來源等問題作出進一步的考證。
李曉嘉[8](2017)在《薩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從坦薩爾到卡提爾》文中研究表明3世紀初掌握伊朗高原控制權的薩珊家族,因其特殊的祭司世家背景,而將宗教的影響力根植于其王朝統(tǒng)治之中,并利用其政教合一的體制完善了瑣羅亞斯德教教義體系,也將其國教化進程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薩珊王朝早期的宗教政策為考察對象,分析其政教合一傳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其對后世政教合一政體所帶來的影響。本文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通過對《坦薩爾書信》的解讀,以分析阿達希爾一世執(zhí)政時期其所推行的宗教政策,以及大祭司坦薩爾對其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二是以卡提爾為中心,通過對其Kacba石碑碑銘的分析,討論自沙普爾一世至納西爾上臺執(zhí)政時期宗教政策的進一步發(fā)展與變革。三是結合《坦薩爾書信》與卡提爾碑銘,綜合分析薩珊王朝早期兩位主要大祭司的宗教政策。關于薩珊王朝早期的宗教政策,可總結出以下三點特征。首先,宗教政策的轉(zhuǎn)變多依托于政治外交局面的變動。其次,早期的宗教政策偏重于瑣羅亞斯德教的傳播和宗教體系的完善。最后,薩珊國王的世俗化是不可避免的,統(tǒng)治者的神職角色逐漸淡化,漸將手中神權分派一部分至祭司集團管理。取得了宗教管理權的祭司集團越權左右王位繼承,為日后祭司扶植傀儡、操縱朝政埋下了伏筆。
趙喜惠[9](2012)在《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 ——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文中提出《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一文主要論述唐朝與異域的藝術交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有益的理論探索和研究。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選題。首先,就藝術的范圍而言。藝術涵蓋的領域很寬,并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古代藝術主要包括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藝術的范疇也日益寬泛,現(xiàn)代藝術除了包括傳統(tǒng)藝術的內(nèi)容外,還有攝影、電影、美術設計等內(nèi)容。而本文則選取了樂舞、百戲、書法、繪畫和雕塑作為研究對象。即使如此,本文的內(nèi)容也是很龐雜的。其次,就與唐朝進行藝術交流的國家而言。與唐朝進行藝術交流的國家很多,如西域諸國、印度、波斯、大食、朝鮮半島三國、日本、驃國、希臘、吐火羅、拂菻等,本文只選取了與唐朝進行藝術交流較全面的幾個國家進行論述,如西域諸國、拂菻、希臘、印度、波斯、大食、朝鮮半島三國和日本。本文共有四章內(nèi)容。第一章為概論,共四節(jié),主要介紹了論文寫作的有關內(nèi)容,包括研究意義、研究現(xiàn)狀與學術評述、研究思路與方法、資料來源等。第二章為“高度繁榮的唐代藝術”,共二節(jié)。首先從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敘述了唐代藝術繁榮的表現(xiàn),然后探究了唐代藝術繁榮的原因,即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穩(wěn)定、思想文化環(huán)境寬松、統(tǒng)治者的倡導、對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及對外藝術交流。第二章內(nèi)容,一方面可以作為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背景,另一方面又引出了第三章的內(nèi)容,即“對外藝術交流”是唐代藝術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章為“唐代的中外藝術交流”,共八節(jié)。分別論述了唐與西域、羅馬、希臘、印度、波斯、大食、朝鮮半島、日本的藝術交流。和這些國家的藝術交流基本上都涉及到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等領域。本章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文獻資料,另一方面又全面搜集了考古資料,從而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和說服力。此外,本章還合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本文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四章為“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當代思考”,亦有八節(jié):第一節(jié)論述了對外藝術交流的原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成績卓著,主要是因為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fā)達和統(tǒng)治者重視。第二節(jié)論述了中外藝術交流的特點。唐代的中外藝術交流呈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即交流的廣泛性、濃郁的政治色彩和明顯的不平衡性。第三節(jié)論述了中外藝術交流的途徑。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途徑主要有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學生、商業(yè)貿(mào)易、人口流動、宗教傳播、戰(zhàn)爭等。第四節(jié)論述了中外藝術交流的階段性。唐代的中外藝術交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奏期,為唐高祖統(tǒng)治時期;第二階段為高峰期,時間從太宗時期到玄宗統(tǒng)治的前期;第三階段為衰落期,是指從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至唐朝滅亡的歷史時期。第五節(jié)論述了中外藝術交流的地域性。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地域性表現(xiàn)在異域藝術輸入中國和中國藝術輸出異域兩個方面。異域藝術輸入中國的地域性主要有:都城長安是唐代對外藝術交流的中心;絲路沿線地區(qū)是外來藝術傳播的重點區(qū)域。中國藝術輸出異域的地域性主要有:受唐代藝術影響的主要國家都在亞洲;朝鮮半島和日本受唐代藝術的影響最深。第六節(jié)論述了中外藝術交流的意義。唐代的中外藝術交流不但促進了世界藝術的發(fā)展,而且還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生活和精神生活。此外,唐代中外藝術交流還擴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政治影響,促進了中國和異域間友好關系的發(fā)展。第七節(jié)論述了唐代藝術的世界地位。唐代藝術是中世紀世界上最發(fā)達、最輝煌的藝術之一,對許多國家的藝術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方面是因為唐代藝術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能敞開胸懷,虛心接納異質(zhì)藝術。此外,唐代藝術也能夠合理地對異質(zhì)藝術進行吸收、改造和融合。第八節(jié)論述了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當代啟示。雖然今天的中外藝術交流形勢喜人,但我們還是要虛心汲取唐代對外藝術交流的經(jīng)驗,要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要有開放的胸懷,堅定地推行對外藝術交流;要通過多種途徑和世界各國進行藝術交流。只有這樣,中國藝術才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傊?本文利用各種資料,使用多種研究方法,弄清了唐與諸國間在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的交流情況,總結、提煉了唐代對外藝術交流的理論。其中的一些理論對今天的藝術交流仍有借鑒意義,從而使本文的寫作具有了現(xiàn)實意義。
程旭[10](2011)在《從考古資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與財產(chǎn)狀況》文中研究表明中外史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有關祆教女性的社會生活主要有家庭、婚姻和財產(chǎn),祆教信仰決定她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婚姻上,她們多依從"血族內(nèi)婚制度",多由家長安排婚姻,有很小程度的選擇自由;在財產(chǎn)方面,享受一定繼承權,但有明顯的被歧視現(xiàn)象;在家庭地位上,處于父子家長制的內(nèi)向型家族中較為不利的地位,被控制、被歧視,反映女性在男性占絕對統(tǒng)治社會中的脆弱性與被動性。這些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祆教在中國的傳布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頗為重要。
二、薩珊銀幣上的王冠(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薩珊銀幣上的王冠(論文提綱范文)
(3)珍珠與景教——以十字架圖像為中心的考察(論文提綱范文)
一 波斯人對珍珠的偏愛與波斯藝術中的珍珠元素 |
(一)波斯人對珍珠的偏愛 |
(二)波斯藝術中的珍珠元素 |
二 景教藝術中的珍珠元素 |
三 基督教語境中珍珠象征意義的來源 |
結論 |
(4)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圖案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緣由與意義 |
二、研究史回顧 |
三、重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青海都蘭地區(qū)墓葬墓主身份及其出土絲織品概述 |
第一節(jié) 都蘭古墓墓主的身份問題探析 |
第二節(jié) 都蘭地區(qū)絲織品出土情況 |
第二章 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的紋飾及分類 |
第一節(jié) 動物紋樣 |
第二節(jié) 植物紋樣 |
第三節(jié) 人物紋樣 |
第四節(jié) 其他 |
第三章 都蘭絲織品圖案對比研究及來源探討 |
第一節(jié) 絲織品圖案對比研究 |
第二節(jié) 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的來源探討 |
第四章 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包含的信息 |
第一節(jié) 技術信息 |
第二節(jié) 紋彩信息 |
第三節(jié) 文化交流信息 |
第四節(jié) 地理交通信息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介、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 |
(5)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對象與選題依據(jù) |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
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
研究重點與難點 |
1 柏孜克里克石窟概況 |
1.1 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沿革 |
1.2 涅盤經(jīng)變的流傳情況 |
1.3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涅盤經(jīng)變 |
1.3.1 第16窟 |
1.3.2 第31窟 |
1.3.3 第33窟 |
1.3.4 第42窟 |
1.4 小結 |
2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分析 |
2.1 釋迦涅盤臥姿 |
2.2 各國國王 |
2.2.1 中原漢式 |
2.2.2 印度式 |
2.2.3 波斯式 |
2.2.4 吐蕃式 |
2.2.5 其他 |
2.3 樂舞供養(yǎng) |
2.4 舉哀弟子 |
2.4.1 須跋陀羅 |
2.4.2 迦葉與諸弟子 |
2.5 舉哀天人 |
2.5.1 帶頭光的天人 |
2.5.2 舉哀的金剛 |
2.5.3 樹神 |
2.6 舉哀動物 |
2.7 小結 |
3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藝術特征 |
3.1 圖像中的審美特征 |
3.1.1 色彩搭配 |
3.1.2 構圖形式 |
3.1.3 人物造型 |
3.2 塑繪結合的藝術模式 |
3.3 小結 |
4 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的時間敘事及形象源流 |
4.1 時間敘事 |
4.2 形象源流 |
4.3 小結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圖版出處 |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 |
致謝 |
(6)隋虞弘墓石槨圖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背景 |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
(一) 考古報告類型 |
(二) 墓志研究 |
(三) 舞蹈圖案考釋 |
(四) 圖像程序解讀以及特別主題考證 |
三、研究目的與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虞弘族屬及魚國管窺 |
第一節(jié) 墓志新解 |
第二節(jié) 研究史梳理 |
第三節(jié) 研究存在的問題 |
第四節(jié) 虞弘族屬和魚國所在地研究的主要分歧點 |
第五節(jié) “魚國”和“尉紇(?)城”之我見 |
第二章 虞弘墓墓葬圖像介紹 |
第一節(jié) 墓志圖像 |
第二節(jié) 石槨圖像 |
一 槨壁浮雕 |
二 槨座浮雕 |
三 槨壁墨繪 |
第三章 物質(zhì)文化淵源 |
第一節(jié) 墓葬和葬具形制 |
第二節(jié) 服飾 |
一 波斯服飾 |
二 粟特服飾 |
三 其他西域國家服飾 |
第三節(jié) 建筑 |
第四節(jié) 酒具 |
一 胡瓶 |
二 來通 |
三 叵羅 |
四 高足杯 |
第四節(jié) 樂器 |
一 樂器出現(xiàn)情況統(tǒng)計 |
二 樂器圖像淵源考釋 |
第四章 精神文化的多元內(nèi)涵 |
第一節(jié) 襖教信仰 |
一 火壇與祭司 |
二 人獸搏斗圖像 |
三 魚尾馬 |
四 有翼馬 |
五 含綬鳥與系帶鳥 |
六 頭光和聯(lián)珠紋 |
第二節(jié) 中原墓葬文化和儒家禮制 |
一 葬俗之漢化 |
二 葬具之漢化 |
三 墓葬形制和墓志之漢化 |
四 墓主像與空鞍馬 |
第三節(jié) 佛教文化因素 |
一 圖像程式中的佛教因素 |
二 紋飾中的佛教因素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
(8)薩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從坦薩爾到卡提爾(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緒論 |
一 國內(nèi)學界研究概況 |
二 日本學界研究概況 |
三 歐美學界研究概況 |
第一章 帝國初建與瑣羅亞斯德教復興 |
第一節(jié) 薩珊王朝初建 |
第二節(jié) 坦薩爾及《坦薩爾書信》 |
第三節(jié) 政權與教權——以《坦薩爾書信》內(nèi)容為例 |
小結 |
第二章 過渡時期的宗教政策 |
第一節(jié) 時代背景 |
第二節(jié) 優(yōu)容摩尼教 |
第三節(jié) 對卡提爾的任用 |
小結 |
第三章 國教化進程深入及祭司權力興衰 |
第一節(jié) 納爾西執(zhí)政前的時代背景 |
第二節(jié) 卡提爾權力上升之路——以kacba碑銘為例 |
第三節(jié) 權力的末路——納爾西棄用卡提爾 |
小結 |
結語:薩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的特點 |
第一節(jié) 早期宗教政策的變化 |
第二節(jié) 王權與教權的博弈 |
附錄一:《坦薩爾書信》譯文 |
附錄二:卡提爾Kacba石碑碑銘譯文 |
附錄三:參考文獻 |
后記 |
(9)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 ——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jié) 研究意義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與學術評述 |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
第四節(jié) 資料來源 |
第二章 高度繁榮的唐代藝術 |
第一節(jié) 唐代藝術繁榮的表現(xiàn)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書法 |
四、繪畫 |
五、雕塑 |
第二節(jié) 唐代藝術繁榮的原因 |
一、經(jīng)濟原因 |
二、政治原因 |
三、對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 |
四、對外藝術交流 |
第三章 唐代的中外藝術交流 |
第一節(jié) 與西域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繪畫 |
四、雕塑 |
第二節(jié) 與羅馬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繪畫 |
四、雕塑 |
第三節(jié) 與希臘的藝術交流 |
一、百戲 |
二、繪畫 |
三、雕塑 |
第四節(jié) 與印度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繪畫 |
四、雕塑 |
第五節(jié) 與波斯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繪畫 |
四、雕塑 |
第六節(jié) 與大食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書法 |
三、繪畫 |
四、雕塑 |
第七節(jié) 與朝鮮半島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書法 |
四、繪畫 |
五、雕塑 |
第八節(jié) 與日本的藝術交流 |
一、樂舞 |
二、百戲 |
三、書法 |
四、繪畫 |
五、雕塑 |
第四章 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的當代思考 |
第一節(jié) 對外藝術交流的原因 |
一、國力的強盛 |
二、對外交通的發(fā)達 |
三、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 |
第二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特點 |
一、交流的廣泛性 |
二、濃郁的政治色彩 |
三、明顯的不平衡性 |
第三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途徑 |
一、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學生 |
二、商業(yè)貿(mào)易與藝術交流 |
三、人口流動與藝術交流 |
四、宗教傳播與藝術交流 |
五、戰(zhàn)爭與藝術交流 |
第四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階段性分析 |
一、前奏期 |
二、高峰期 |
三、衰落期 |
第五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地域性分析 |
一、異域藝術輸入中國的地域性 |
二、中國藝術輸出異域的地域性 |
第六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意義 |
一、有利于藝術的共同發(fā)展 |
二、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生活和精神生活 |
三、促進了雙方友好關系的發(fā)展 |
第七節(jié) 唐代藝術的世界地位 |
第八節(jié) 中外藝術交流的當代啟示 |
一、中外藝術交流的經(jīng)驗 |
二、中外藝術交流的借鑒意義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
(10)從考古資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與財產(chǎn)狀況(論文提綱范文)
一、考古資料所見的祆教女性形象 |
1.巴爾姆·迪拉克 (Barm-I Dilak) 浮雕表現(xiàn)的女性。 |
2.巴拉姆二世銀幣上的女性。 |
3.布蘭女王 (公元630年開始統(tǒng)治) 錢幣上的女性。 |
4.薩珊銀碗外壁上的女性 (圖1) 。 |
5.裸體女俑 (圖2) 。 |
二、祆教女性的婚姻、財產(chǎn)與職責 |
四、薩珊銀幣上的王冠(論文參考文獻)
- [1]吐蕃石碑形制及裝飾圖案研究——兼論吐蕃立碑傳統(tǒng)由來[J]. 盧素文. 西藏研究, 2021(04)
- [2]固原考古所見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薩珊錢幣葬俗——兼論薩珊錢幣的分布變化及動因[J]. 馬偉. 形象史學, 2021(02)
- [3]珍珠與景教——以十字架圖像為中心的考察[J]. 姚崇新. 西域研究, 2021(01)
- [4]青海都蘭地區(qū)出土絲織品圖案研究[D]. 李世莉. 西北師范大學, 2020(01)
- [5]柏孜克里克石窟涅盤經(jīng)變圖像研究[D]. 張嘉寧. 新疆藝術學院, 2020(12)
- [6]隋虞弘墓石槨圖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D]. 師艷明. 山東大學, 2019(09)
- [7]大同北魏封和突墓銀盤考[A]. 付承章. 芳林新葉——歷史考古青年論集(第二輯), 2017
- [8]薩珊王朝早期宗教政策研究—從坦薩爾到卡提爾[D]. 李曉嘉. 暨南大學, 2017(04)
- [9]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 ——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D]. 趙喜惠. 陜西師范大學, 2012(10)
- [10]從考古資料考察祆教女性的婚姻與財產(chǎn)狀況[J]. 程旭. 唐都學刊,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