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樹突狀細胞可用于預防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樹突狀細胞可用于預防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樹突狀細胞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論文文獻綜述)

孫琳[1](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表面SLAMF分子異常表達與機制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目的:1型糖尿?。╰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種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誘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共同介導胰島β細胞損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更為常見。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我國T1DM發(fā)病率明顯增加,而患者進行性的胰島功能下降導致其需要終身應用胰島素治療,鑒于其逐年增長的發(fā)病率和隨之出現(xiàn)的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T1DM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目前,T1DM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T細胞相關(guān)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熱點,而近年來除了CD4+T細胞,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細胞在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淋巴細胞活化信號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報道在多種免疫異常疾病中表達異常,并顯著影響包括CD8+T細胞在內(nèi)的免疫細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對T1DM免疫細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達情況未被報道,且對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過影響CD8+T細胞功能仍不明確。為探討這一問題,本課題通過對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細胞分化情況及SLAMF分子表達情況進行分析,并進行mRNA測序及相關(guān)的體外細胞實驗,以期探討T1DM免疫系統(tǒng)異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達對T1DM免疫微環(huán)境下CD8+T細胞功能和命運的影響。研究方法:(1)對T1DM患者及健康對照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利用流式細胞分析法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細胞及其亞群、NK細胞及其亞群、B細胞等免疫細胞比例進行分析,并檢測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達情況;(2)利用流式細胞分析法對T1DM患者外周血中T細胞SLAMF4分子表達及促炎性細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況進行檢測,分析SLAMF4分子與細胞活化狀態(tài)和細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SLAMF4分子表達與1型糖尿病一般臨床資料的相關(guān)性;(3)對自發(fā)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進行體重、隨機血糖監(jiān)測及小鼠尾靜脈采血,對小鼠胰腺組織留取病理,進行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觀察其組織細胞形態(tài)、炎細胞浸潤情況;用流式細胞分析法檢測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結(jié)CD8+T細胞表面SLAMF4分子表達情況;(4)采用流式細胞分選技術(shù)得到純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細胞和SLAMF4-CD8+T細胞,并進行mRNA轉(zhuǎn)錄組測序,分析差異表達基因的分布及臨床意義;(5)應用免疫磁珠分選技術(shù)分選臍帶血細胞中CD8+T細胞,在體外給予抗CD3/CD28單克隆抗體刺激下進行培養(yǎng),檢測作用不同時間CD8+T細胞表面SLAMF4分子表達情況;(6)采用磁珠分選聯(lián)合流式細胞分選技術(shù)正常健康人SLAMF4陽性CD8 T細胞和SLAMF4陰性CD 8 T細胞分別進行分選,在體外給予抗CD3/CD28單克隆抗體的刺激下進行體外擴增,用CFSE標記細胞,檢測細胞增殖情況,并于Day6檢測兩種細胞的凋亡情況。研究結(jié)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細胞比例與HCs比較存在異常,表現(xiàn)為CD4+T細胞和B細胞比例增多,Treg細胞的比例降低,總NK細胞及其CD56dim亞群的NK細胞比例減低,CD56bright亞群的NK細胞比例升高。與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陽性的總T細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陽性的CD8+T細胞明顯降低;SLAMF3分子表達在B淋巴細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細胞表面表達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T1DM患者T細胞表面SLAMF4分子表達與細胞活化的狀態(tài)有關(guān),且與SLAMF4陰性CD8+T細胞相比,SLAMF4陽性CD8+T細胞具備更強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與T1DM相關(guān)的一般臨床指標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SLAMF4陽性CD8+T細胞百分比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負相關(guān)。(3)與同周齡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細胞及CD4+CD25+的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百分比明顯降低,隨著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SLAMF4陽性CD8+T細胞百分比逐漸下降,且明顯低于對照Balb/c小鼠。(4)mRNA轉(zhuǎn)錄組測序結(jié)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細胞表現(xiàn)出多個信號通路的異常改變,包括T細胞受體信號相關(guān)的信號通路、細胞因子分泌及細胞凋亡通路,差異表達的基因中也有多個與凋亡相關(guān)的基因,說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調(diào)控CD8+T細胞的活性與命運。(5)通過體外培養(yǎng)人臍帶血CD8+T淋巴細胞發(fā)現(xiàn),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進SLAMF4在臍帶血na?ve CD8+T細胞表面上調(diào)表達,隨著免疫活化的時間延長,SLAMF4陽性CD8+T細胞百分比逐漸下調(diào)。(6)通過SLAMF4陽性CD8+T細胞和SLAMF4陰性CD8+T細胞經(jīng)CFSE標記后體外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SLAMF4陰性CD8+T細胞對抗CD3/CD28單克隆抗體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擴增,增殖能力強,而SLAMF4陽性CD8+T細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結(jié)論:(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細胞分化比例與HCs相比存在異常,且外周血T細胞及B細胞表面多種SLAM分子表達水平發(fā)生變化,結(jié)合課題組前期結(jié)果,這在T1DM及T2DM之間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處。(2)與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陽性CD8 T細胞百分比顯著下降,且SLAMF4分子表達與細胞活化的狀態(tài)及促炎性細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關(guān)。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細胞百分比與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負相關(guān)。(3)在動物模型中我們發(fā)現(xiàn)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細胞異常分化狀態(tài)。且隨著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SLAMF4陽性CD8+T百分比逐漸下降,明顯低于對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達與1型糖尿病患者CD8+T細胞功能調(diào)控及凋亡顯著相關(guān),SLAMF4陽性的CD8+T細胞增殖能力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體內(nèi)持續(xù)抗原刺激會導致表達SLAMF4的CD8+T細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發(fā)揮類似調(diào)定點作用。綜上所述,本課題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達譜,為SLAMF分子與T1DM免疫細胞的調(diào)控提供了實驗證據(jù),證實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環(huán)境中SLAMF4表達對CD8+T細胞的功能影響和命運的調(diào)控及SLAMF4陽性CD8+T細胞比例變化的具體機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為T1DM的早期診斷,臨床分期或免疫干預提供新靶點。

高雪[2](2021)在《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通過促進抗原特異性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擴增增強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治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說明實驗背景與目的:目前,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主要使用廣普性的免疫抑制劑,患病后高致殘率、強烈的副作用以及終身服藥等問題,為患者的生活和經(jīng)濟帶來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機體免疫平衡被破壞,發(fā)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被抑制,導致識別自身抗原的效應T細胞被活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采用體外擴增Treg回輸?shù)交颊唧w內(nèi),從而提高Treg水平的治療策略已經(jīng)成為目前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熱點。然而,體外擴增Treg存在培養(yǎng)周期長、增殖效率低、細胞穩(wěn)定性和功能降低等局限性。因此,在體內(nèi)條件下誘導Treg,尤其是抗原特異性Treg的有效增值就成為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效果的關(guān)鍵。耐受性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s)通過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的抗原受體(T cell receptor,TCR),同時表面低表達的共刺激分子不能有效地與T細胞表面的受體結(jié)合,導致Th1/Th2細胞失衡,抑制Th17細胞,促進Treg細胞增殖。已有研究證明1α,25-hydroxyvitamin D3(VD3)可以在體外誘導耐受性DCs。然而VD3是一種脂溶性藥物,難以在體內(nèi)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阻礙了其在體內(nèi)條件下通過產(chǎn)生耐受性DCs誘導Treg增殖的作用。此外,將耐受性DCs與自身抗原結(jié)合有助于抗原特異性Treg的擴增,但體內(nèi)相關(guān)研究比較少。因此,為實現(xiàn)抗原特異性Treg細胞在體內(nèi)的有效增殖,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需要在體內(nèi)條件下將VD3和抗原共同遞送到DCs中并達到有效劑量。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能夠提高藥物溶解度、延長藥物在體內(nèi)半衰期、增強藥物的靶向性及降低毒副作用等,有望實現(xiàn)體內(nèi)誘導抗原特異性Treg增殖的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開發(fā)一種VD3和抗原共同遞送到DCs中的藥物遞送系統(tǒng),在體內(nèi)條件下實現(xiàn)誘導樹突狀細胞向耐受性表型分化,同時遞送抗原,達到擴增抗原特異性Treg的目的,利用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疾病模型對抗原特異性Treg的治療作用進行驗證。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雙乳化法制備同時攜載VD3和MOG抗原肽的PEG-PLGA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通過粒度儀表征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的粒徑和表面電勢。在體外,將Blank NP、NP/VD3、NP/VD3/MOG與小鼠骨髓細胞樹突狀細胞共培養(yǎng),在經(jīng)過15μg/mL OVA刺激24小時后,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BMDCs的MHC-Ⅱ和共刺激分子的表達情況。通過向C57BL/6小鼠腹股溝皮內(nèi)注射NP/DID,24小時后處死小鼠,分離腹股溝淋巴結(jié),利用熒光成像、流式細胞術(shù)和共聚焦顯微成像檢測淋巴結(jié)內(nèi)DID的分布情況。通過向B10.A5R-gfp-Foxp3小鼠腹股溝皮內(nèi)注射PBS、NP/VD3、NP/MOG或NP/VD3/MOG,24小時后處死小鼠,分離引流淋巴結(jié)中淋巴細胞,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MOG特異性的Treg細胞的水平。通過向C57BL/6小鼠腹股溝皮內(nèi)注射PBS、free VD3、free MOG、NP/VD3、NP/VD3/MOG,24小時后處死小鼠,分離獲得小鼠引流淋巴結(jié)種淋巴細胞,用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小鼠Treg細胞比例和水平的變化。通過向C57BL/6小鼠腹股溝皮內(nèi)注射PBS、free VD3、free MOG、Blank/NP、NP/VD3、NP/MOG或NP/VD3/MOG,24小時后對各組小鼠誘導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觀察小鼠EAE發(fā)病情況。在PBS組發(fā)病高峰期時,取各組小鼠的脊髓,H&E染色觀察炎性細胞浸潤狀況。結(jié)果:1.雙乳化法制備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成功獲得NP/VD3/MOG,粒徑為343 nm,表面電勢為-27.3 m V。2.NP/VD3和NP/VD3/MOG可以在體外誘導樹突狀細胞向耐受性表型分化。3.皮內(nèi)注射的NP/DID能夠富集到引流淋巴結(jié)中,主要分布在淋巴結(jié)中樹突狀細胞內(nèi)。4.NP/VD3和NP/VD3/MOG顯著提高小鼠引流淋巴結(jié)內(nèi)Treg細胞的比例。5.NP/VD3/MOG能夠顯著延長EAE模型小鼠的發(fā)病時間,減輕發(fā)病程度,促進發(fā)病后的恢復。結(jié)論:本研究成功制備了同時包載VD3和抗原肽(MOG)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此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可在體外誘導樹突狀細胞向耐受性表型方向分化,皮下注射后靶向淋巴結(jié)內(nèi)樹突狀細胞遞送藥物,誘導耐受性DCs,促進抗原特異性Treg細胞的擴增,提高Treg細胞介導的免疫抑制作用,顯著抑制了小鼠EAE模型的發(fā)病,增強了疾病的緩解。

任賽賽[3](2021)在《嗜酸乳桿菌通過誘導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緩解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文中認為背景多發(fā)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種較為多見且以自身免疫介導所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脫髓鞘疾病,也是在青壯年群體中較常見的一類非創(chuàng)傷性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其所造成的身體傷殘影響終身。多發(fā)性硬化病因不明,可能與環(huán)境和遺傳有關(guān)。隨著人們對該病認識及相關(guān)診斷技術(shù)的提高,目前MS的診斷率逐年提高。由于多發(fā)性硬化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對其還沒有有效的預防手段和治療方法。自身反應性的、髓磷脂特異性的CD4+T細胞的活化被認為是導致MS發(fā)生的關(guān)鍵。相關(guān)研究已經(jīng)證實CD4+T細胞亞群Th1和Th17細胞在MS發(fā)生發(fā)展中充當著促進炎癥的作用,Th2和Treg則能夠抑制炎癥,起到保護中樞神經(jīng)的作用。除此之外,中樞神經(jīng)中的髓性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也發(fā)揮抑制炎癥的作用。因此,誘導保護性免疫偏移和調(diào)節(jié)性細胞是MS的一個重要治療策略。隨著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視及相關(guān)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腸道菌-腸道-大腦反應軸的信號交流與MS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目前已知腸道益生菌產(chǎn)生的保護性短鏈脂肪酸(SCFA)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腸道內(nèi)外淋巴組織和器官免疫平衡的作用,其能進一步誘導未分化的CD4+T細胞由Th1/Th17向Th2/Treg發(fā)生分化偏移,進而達到抗炎的目的。γδT細胞是細菌作用的首要靶標,腸道菌能刺激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產(chǎn)生IL-1和IL-23等細胞因子,通過鳥苷酸交換因子1(VAV1)等信號通路活化γδ17T細胞。我們先前的研究初步表明,EAE抵抗性小鼠腸道乳酸桿菌的重要菌株——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ipiscis,L.acidipiscis)能夠減輕EAE小鼠的嚴重程度。L.acidipiscis屬于一種好氧的革蘭氏陽性嗜酸乳桿菌,是近些年才被發(fā)現(xiàn)和分離出來的。此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L.acidipiscis也存在于健康人的肺部,其與肺部γδT細胞的功能有關(guān)。目前已知γδT細胞產(chǎn)生的效應因子之一是IL-17,這種細胞稱為γδ17T細胞。在EAE動物模型中,已經(jīng)證實γδ17T細胞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不僅可以通過增加Th17細胞產(chǎn)生而加重病情,也可以通過促進炎性Th凋亡和增強Treg的功能而緩解病情。γδ17T細胞這種正反作用可能與γδT細胞的異質(zhì)性有關(guān),如:Vγ1+γδ17T細胞表達CCR5,進而可以增強Treg的功能,并能通過Fas-Fas L信號誘導αβTh細胞的凋亡;而Vγ4+γδ17T細胞表達CCR6,則能促進病理性的Th17細胞產(chǎn)生。L.acidipiscis與MS的臨床關(guān)聯(lián)性及其在MS臨床治療中的應用還未有報道,因此我們在該方面已經(jīng)取得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為本課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更為深入的科學依據(jù)。具體而言,我們前期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了CD44KO小鼠(KO)與CD44野生型小鼠(WT)相比對EAE誘導具有更高的抵抗性。我們前期的結(jié)果表明,小鼠CD44基因缺失后出現(xiàn)的EAE抵抗性可能是由小鼠腸道微生物種群和相關(guān)短鏈脂肪酸的改變所引起的,但是與其發(fā)病相關(guān)的具體菌株及作用靶細胞尚未明確。目的使用腸道益生菌治療MS是一個新思路,但是目前的相關(guān)臨床試驗結(jié)果仍不理想。同時,腸道益生菌治療MS的效果還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尚需在三個方面做出努力:(1)為發(fā)現(xiàn)與MS發(fā)生發(fā)展高度相關(guān)的特異性菌株;(2)闡明L.acidipiscis誘導的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對EAE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研究L.acidipiscis誘導的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在EAE中對CD4+T細胞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材料與方法首先,我們通過對C57BL/6(EAE易感性小鼠)和CD44KO小鼠(EAE抵抗性小鼠)皮下注射含有MOG35-55肽段的CFA,于當天及48小時后對實驗小鼠腹腔注射PTX溶液以建立EAE動物疾病模型。在用MOG35-55肽段成功免疫實驗小鼠后的第15天,此時小鼠處于發(fā)病高峰期。收集小鼠腸道內(nèi)容物,對CD44KO小鼠和C57BL/6小鼠的腸道菌群分別進行16s r DNA V4測序分析,對比并分析兩種小鼠發(fā)病后腸道中的菌群差異并挑選出優(yōu)勢菌株,以便后續(xù)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完成上述實驗后,我們從EAE抵抗性小鼠腸道內(nèi)中分離出特征性菌株L.acidipiscis。在對C57BL/6小鼠進行MOG35-55肽段免疫的前7天,我們通過對C57BL/6小鼠灌喂青霉素和鏈霉素混合液以達到清除小鼠腸道菌群的目的,接著通過給予小鼠灌喂L.acidipiscis菌懸液以達到復植的效果。如上面所述,在用MOG35-55肽段免疫小鼠后的第15天,收集小鼠腸道內(nèi)容物并制成懸液,使用氣相色譜-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測定灌喂L.acidipiscis菌懸液后小鼠腸道內(nèi)容物中SCFA的含量。運用相同的方法和材料對小鼠腸道菌群進行清除與復植環(huán)節(jié),給予C57BL/6小鼠灌喂CD44KO小鼠糞便懸液或L.acidipiscis菌懸液,在用MOG35-55肽段對小鼠免疫后,每天觀察小鼠并對小鼠發(fā)病情況進行觀察并評分。同時,運用同樣的手段,將L.acidipiscis復植到γδТ細胞缺乏(TCRδ-/-)小鼠腸道內(nèi),在用MOG35-55肽段對小鼠免疫后,每天觀察小鼠并對小鼠發(fā)病情況進行觀察并評分。在用MOG35-55肽段免疫小鼠后的第15天,收集灌喂L.acidipiscis的C57BL/6小鼠腸系膜淋巴結(jié)并制成單T細胞,然后對其進行細胞內(nèi)染色,以對其中的CD4+T進行分群。同時,運用ELISA對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進行檢測。此外,我們將γδT及CD4+T細胞與L.acidipiscis共培養(yǎng)后,然后進行細胞流式檢測,觀察細胞亞群的分化情況。結(jié)果(1)L.acidipiscis在EAE抵抗性小鼠腸道中顯著增高;(2)L.acidipiscis誘導了小鼠腸道中SCFA的產(chǎn)生;(3)L.acidipiscis能夠誘導EAE易感性小鼠對EAE產(chǎn)生抵抗;(4)L.acidipiscis可以誘導CD4+T細胞向Treg分化,并且抑制病理性Th1和Th17細胞的產(chǎn)生;(5)EAE抵抗性小鼠腸道內(nèi)的γδT細胞數(shù)量顯著增高;(6)L.acidipiscis能夠誘導Vγ1+γδT細胞產(chǎn)生,并且抑制Vγ4+γδT細胞產(chǎn)生。結(jié)論我們的結(jié)果進一步揭示了EAE-CD44KO小鼠較EAE-WT小鼠在細菌種類及數(shù)量層面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性,證實了小鼠腸道L.acidipiscis的數(shù)量與EAE的進展呈負相關(guān),L.acidipiscis對γδT細胞和EAE發(fā)病起著重要調(diào)控作用。本研究也闡明L.acidipiscis是通過誘導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的產(chǎn)生以及相應調(diào)節(jié)性CD4+T細胞來達到抑制MS發(fā)生、發(fā)展的目的。通過腸道益生菌誘導保護性的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產(chǎn)生是MS治療的又一新策略,而L.acidipiscis的應用為多發(fā)性硬化的發(fā)病機制提供新思路,為多發(fā)性硬化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新方法。

杜志榮[4](2021)在《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的預后及腸道菌群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食物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一種少見,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過敏,它是指進食特定食物變應原數(shù)小時內(nèi)運動可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小麥、堅果、海鮮等多種食物均可導致FDEIA,其中小麥是導致FDEIA最常見的致敏原,該類型又稱作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WDEIA)。當進食小麥聯(lián)合某些輔因子(如運動、酒精和非甾體抗炎藥物)時,WDEIA患者會發(fā)生過敏反應;但無輔因子存在時,患者可耐受小麥。WDEIA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關(guān)于WDEIA的長期預后研究較少。本課題第一部分對165例WDEIA患者進行長期隨訪,旨在明確WDEIA患者的長期控制現(xiàn)狀。本研究發(fā)現(xiàn),121例應答的患者中,中位隨訪時間92個月,分別有19.0%、32.2%和11.6%的患者選擇完全禁食小麥、運動前禁食小麥和減少小麥攝入量聯(lián)合運動回避,9.2%(6/76)的患者再發(fā)嚴重過敏反應。14.9%、12.4%和9.9%的患者選擇間歇性禁食小麥、減少小麥攝入量和不改變飲食習慣,有40%(18/45)的患者在確診后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梢?不同飲食習慣選擇的臨床結(jié)局不同。除完全禁食小麥以外,減少小麥攝入聯(lián)合避免運動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能能提高患者對小麥的耐受性,但需警惕無意運動帶來的過敏風險。WDEIA的病因尚不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食物過敏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對于WDEIA患者腸道菌群的結(jié)構(gòu)和組成知之甚少。為研究WDEIA患者腸道菌群特征及其與WDEIA的相關(guān)性,本課題第二部分從25例WDEIA患者和25例健康對照者中采集糞便樣本。同時收集環(huán)境暴露因子,檢測血清總IgE、小麥特異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水平。糞便樣品采用16SrRNA基因測序。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對照組相比,WDEIA患者腸道菌群中Blautia(P<0.05),Erysipela tocl os tridium(P<0.01),Akkermansia(P<0.05)及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P<0.05)顯著增多,乳桿菌科(P=0.001)及小桿菌屬(P<0.05)顯著減少。微生物多樣性在WDEIA患者和健康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ω-5醇溶蛋白特異性IgE水平與顫螺旋菌屬相對豐度呈正相關(guān)(r=0.48,P<0.05),與明串珠菌屬呈負相關(guān)(r=-0.49,P<0.05)??侷gE水平與雙歧桿菌顯著負相關(guān)(P<0.05)。WDEIA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對照組不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與WDEIA的發(fā)病存在潛在的關(guān)聯(lián)。此發(fā)現(xiàn)可能為預防和治療WDEIA提供新的方法?;?6S rRNA的高通量測序研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WDEIA患者微生態(tài)的結(jié)構(gòu)變化,但這種方法無法實現(xiàn)對腸道微生態(tài)的全面認識。與16S rRNA相比,宏基因組測序可以更好的辨別菌種和菌株,對菌群多樣性的評估更準確。同時,該技術(shù)可以分辨更低的分類學水平并進行潛在的功能注釋,能夠為WDEIA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更深層面的證據(jù),有助于我們對WDEIA發(fā)病機制更加深入的認識。因此,本課題第三部分希望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shù),將采集到的21例WDEIA患者,17例其他食物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AN組)和15例健康對照者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同時收集環(huán)境暴露因子,檢測血清總IgE、小麥特異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類胰蛋白酶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與健康對照組相比,WDEIA患者腸道菌群中肉食桿菌屬,熱袍菌,馬賽擬桿菌,Eubacteriumrectale,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對含量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Bacteroidescoprocola 及 Bacteroidesstercoris 相對含量較低。WDEIA 組腸道微生物組成不同于AN組與健康對照組,提示W(wǎng)DEIA患者具有獨特的腸道菌群組成。腸道菌群多樣性在WDEIA患者AN組與健康對照組之間無差異。腸道菌群與臨床指標之間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發(fā)現(xiàn)硫還原菌目和硫還原菌科作為在WDEIA組富集的腸道菌群,均與ω5醇溶蛋白sIgE呈正相關(guān)。Roseburiainulinivorans 和 Roseburiasp.CAG:18 分別與 ω5 醇溶蛋白 sIgE和面筋sIgE呈正相關(guān),但其在兩組的富集情況無顯著差異。雖然WDEIA組與健康對照組腸道菌群真菌組成有所不同,但spearman相關(guān)性分析未發(fā)現(xiàn)差異真菌與臨床指標的相關(guān)性,進一步證實了腸道微生物中的細菌在WDEIA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KEGG數(shù)據(jù)庫比對分析發(fā)現(xiàn),WDEIA組、AN組與健康對照組三組研究對象腸道菌群的功能基因富集存在差異。脂多糖生物合成在健康對照組中富集,從而推測脂多糖生物合成可能在WDEIA中起保護作用。本課題第二部分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腸道菌群與WDEIA發(fā)病的相關(guān)性,探討了腸道菌群在WDEIA發(fā)病中可能的作用機制,為WDEIA的診治及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WDEIA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可累及多個系統(tǒng),具有潛在的致死性。但部分WDEIA患者進食小麥后運動僅出現(xiàn)瘙癢、蕁麻疹,而不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蕁麻疹(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urticaria,WDEIU)。WDEIU患者相對罕見,國內(nèi)缺乏關(guān)于WDEIU患者臨床特征的相關(guān)報道,本課題第四部分研究對9例WDEIU患者及18例WDEIA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jié)WDEIU患者的臨床特征,旨在探討WDEIU與WDEIA之間的聯(lián)系,以期提高臨床醫(y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指導。針對WDEIU患者臨床特征的研究發(fā)現(xiàn),9例WDEIU患者均以蕁麻疹起病,平均發(fā)病年齡為23.4±11.8歲。從起病到明確診斷的中位時間為36個月。18例WDEIA患者嚴重過敏反應的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2.9±12.2歲,72.2%的患者(13/18)既往有蕁麻疹病史,從蕁麻疹起病到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的中位時間為7(1.5-47)年。WDEIU組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明顯低于WDEIA組(P=0.001),其血清面筋特異性IgE 水平顯著低于 WDEIA 組(0.55 kUA/L vs 1.34 kUA/L,P=0.014),WDEIU 組患者的ω-5醇溶蛋白特異性IgE水平較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2 kUA/L vs 9.09 kUA/L,P=0.069)。該研究發(fā)現(xiàn),WDEIU是一種少見病,可能為WDEIA的早期表現(xiàn),臨床難以識別。診斷依靠病史、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和/或皮膚點刺試驗。提高臨床醫(yī)生對WDEIU的認識,有助于早期診斷及干預,從而預防嚴重過敏反應的發(fā)生。

王爽[5](2021)在《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 CXCR3+ Treg細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身免疫調(diào)節(jié)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是一種轉(zhuǎn)錄調(diào)節(jié)因子,AIRE的缺失和突變會引發(fā)自身免疫性多腺體綜合征1型,其臨床表現(xiàn)包括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橋本氏甲狀腺炎等多器官自身免疫病。AIRE主要表達在胸腺髓質(zhì)上皮細胞(thymic medullary epithelial cells,mTECs)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s)上。在維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發(fā)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為一類具有抑制功能的細胞,在維持免疫耐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除維持免疫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外,Treg細胞也定居于某些正常組織,稱為組織定居Treg細胞。研究表明,AIRE敲除小鼠胸腺中Treg比例顯著低于野生型小鼠。并且人類AIRE基因突變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中也發(fā)現(xiàn)Treg細胞受損,提示Treg細胞缺陷可能與AIRE缺失有關(guān)。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將AIRE敲除鼠和野生鼠的BMDC分別和初始CD4+T細胞共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AIRE敲除鼠組的Treg細胞數(shù)量明顯少于野生組;將轉(zhuǎn)導AIRE的BMDC通過尾靜脈注射至1型糖尿病模型NOD鼠中,小鼠脾臟中CD4+Treg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多。提示AIRE可能影響CD4+Treg細胞的產(chǎn)生,但AIRE具體影響何種類型Treg細胞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在胰腺中富集的CXCR3+Treg細胞與NOD鼠糖尿病發(fā)病密切相關(guān)。T-bet+CXCR3+Treg細胞的缺失導致NOD鼠糖尿病患病概率大大增加,胰腺炎癥狀明顯加重。IL-35具有調(diào)控T-bet+CXCR3+Treg細胞產(chǎn)生的作用。因此我們設想,AIRE是否可通過調(diào)控DC上的分子(如IL-35)表達進而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從而抑制1型糖尿病。基于上述設想,本文將AIRE轉(zhuǎn)導的BMDC尾靜脈注射至NOD鼠體內(nèi),觀察其對NOD鼠的治療或預防作用,進而探討AIRE是否通過調(diào)控IL-35的表達從而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的分化:一.觀察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為了了解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我們通過轉(zhuǎn)染表達AIRE的慢病毒載體至BMDC,建立過表達AIRE的BMDC,將其經(jīng)尾靜脈注射至NOD鼠體內(nèi),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有明顯的治療/預防作用,且預防組/治療組胰腺、脾臟、胰腺引流淋巴結(jié)中T-bet+CXCR3+Treg細胞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過表達AIRE的BMDC可能影響NOD鼠T-bet+CXCR3+Treg細胞產(chǎn)生。二.研究過表達AIRE的BMDC對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及其機制為了明確過表達AIRE的BMDC對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的影響,將過表達AIRE的BMDC與初始CD4+T細胞進行共培養(yǎng),通過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Tbet+CXCR3+Treg細胞變化,結(jié)果顯示轉(zhuǎn)染AIRE組的T-bet+CXCR3+Treg細胞比例高于對照組,說明過表達AIRE的BMDC可能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進一步研究過表達AIRE的BMDC是否通過IL-35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結(jié)果顯示過表達AIRE的BMDCs中IL-35的表達量高于對照組;進而在體外將轉(zhuǎn)導AIRE的BMDC經(jīng)IL-35抗體阻斷后,與初始CD4+T細胞共培養(yǎng),結(jié)果顯示阻斷IL-35表達之后,T-bet+CXCR3+Treg細胞數(shù)量低于未阻斷組。最后,將轉(zhuǎn)導AIRE的BMDC中的IL-35基因沉默,再移植至NOD鼠體內(nèi),結(jié)果顯示在NOD鼠體內(nèi),IL-35沉默組的T-bet+CXCR3+Treg細胞數(shù)量小于AIRE組,說明AIRE可通過調(diào)控IL-35的表達進而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進而可能影響NOD鼠糖尿病的發(fā)展。本研究表明,AIRE可通過調(diào)控IL-35的表達進而影響T-bet+CXCR3+Treg細胞分化,從而可能在NOD鼠糖尿病發(fā)生中發(fā)揮抑制作用。這為全面了解外周AIRE的功能及意義提供實驗依據(jù),并AIRE治療(預防)自身免疫病提供可能的思路。

賈佳[6](2021)在《芪葵顆粒調(diào)節(jié)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實驗研究及T1DM臨床證型的橫斷面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1.進行芪葵顆粒誘導的imDC干預初始T細胞的1型糖尿?。═1DM)相關(guān)NOD小鼠的體內(nèi)實驗,闡明芪葵顆粒通過誘導生成imDC(1)促使T細胞向Treg分化,上調(diào)抑炎因子IL-10分泌,減輕炎癥反應,恢復Th17/Treg平衡;(2)導致T細胞克隆無能,無法分泌IL-2,從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發(fā)揮預防和減輕T1DM的作用途徑和有效機制。芪葵顆粒調(diào)節(jié)免疫作用機制的闡明,為芪葵顆粒的臨床應用提供客觀依據(jù),予以中醫(yī)治未病理論運用于T1DM預防科學支持。2.通過臨床研究,觀察T1DM患者中醫(yī)證候特點,探討T1DM患者各中醫(yī)證型與血糖控制水平及并發(fā)癥的相關(guān)性。3.根據(jù)臨床研究,分析T1DM患者免疫、炎癥指標的變化特征。方法1實驗研究成熟的樹突狀細胞其抗原提呈功能增強,破壞T細胞分化導致破免疫耐受失衡,引起胰島β細胞自身免疫性炎癥,是T1DM致病的重要機制。本研究基于NOD小鼠T1DM的發(fā)病過程,采用芪葵顆粒干預NOD小鼠胰島炎及T1DM模型,觀察芪葵顆粒對T細胞免疫耐受的影響。檢測芪葵顆粒對NOD小鼠和NOD小鼠T1DM血糖、發(fā)病的影響、調(diào)控DC細胞成熟、調(diào)節(jié)Th17/Treg的能力及調(diào)節(jié)IL-10、IL-17的能力。探討芪葵顆粒通過形成未成熟樹突狀細胞,促進Th17/Treg恢復平衡及導致T細胞克隆無能,誘導免疫耐受,從而發(fā)揮預防和治療1型糖尿病的作用機制。2臨床研究2.1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治療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理化指標、急慢性并發(fā)癥等,并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印發(fā)的“消渴?。?型糖尿?。┲嗅t(yī)診療方案(2017年版)”、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指南》(2007年)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茀f(xié)作組消渴病(2型糖尿?。┰\療方案”,對所收集的T1DM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分析T1DM患者中醫(yī)證型與西醫(yī)理化指標、并發(fā)癥的相關(guān)性,總結(jié)T1DM中醫(yī)證型分布的臨床意義和證型發(fā)展的規(guī)律。2.2選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及門診隨訪的健康人群,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收集的T1DM病例檢測T細胞亞群、細胞因子十二項、免疫五項,以分析T1DM的免疫異常情況,以利于更好的研究T1DM的免疫發(fā)病機制。結(jié)果1實驗研究1.1芪葵顆粒給藥可干擾NOD小鼠糖尿病發(fā)病,降低作用機制可能與保護胰島C-肽功能有關(guān)。1.2芪葵顆粒能夠減輕T1DM小鼠癥狀,保護胰島C-肽功能。1.3芪葵顆粒能夠抑制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DC細胞成熟,減少成熟DC細胞數(shù)量,提高DC細胞抗原提取的能力、DC刺激T細胞增殖能力,降低IL-2和IL-12的表達水平。1.4芪葵顆粒能夠增加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Treg/Th17比率,升高Foxp3表達水平。1.5芪葵顆粒能夠減輕NOD小鼠及T1DM小鼠模型中炎癥,降低IL-17表達水平,升高IL-10表達水平。2 臨床研究2.1 T1DM患者主證中氣陰兩虛證患者最多(88.76%),陰虛火旺證者次之(11.33%),陰陽兩虛證所占比例最低(1.18%),兼證分布血瘀證最多,痰濕證其次。T1DM主證、兼證與T1DM年齡、BMI、病程、FBG、PBG、HbA1c及急性并發(fā)癥并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慢性并發(fā)癥方面,陰虛火旺證的糖尿病腎病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各組(P<0.05)。比較其余各組中醫(yī)證型的DPN、DR、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梗的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2 T1DM患者的IL-10、IFN-y、IL-8、IL-12P70、TNF-α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群(P<0.05);T1DM患者較正常人群相比,免疫功能降低(P<0.05)。結(jié)論1.動物實驗證實芪葵顆粒能夠抑制DC成熟,釋放抑炎細胞因子IL-10,上調(diào)表達Foxp3,促進Treg細胞生成,負性調(diào)控Th17細胞的生成和分化,調(diào)節(jié)Th17/Treg細胞平衡,并致T細胞克隆無能,從而誘導免疫耐受。這條路徑可能是芪葵顆粒防治T1DM的作用機制。2.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T1DM中醫(yī)辨證分型與糖尿病腎病發(fā)生相關(guān),與其他理化指標及并發(fā)癥的相關(guān)性不大。3.臨床研究提示T1DM患者存在免疫異常,與正常人相比明顯免疫力減低。

郭云柯[7](2020)在《滋陰疏肝法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B淋巴細胞的影響及雷公藤甲素對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出現(xiàn)焦慮癥、抑郁癥或合并焦慮狀態(tài)、抑郁狀態(tài)者非常多,這與患者因疾病引起的不適癥狀、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均有密切關(guān)系。祖國醫(yī)學中,郁責之于肝,郁證的發(fā)生與肝密切相關(guān)。故我們認為pSS以肝陰(血)不足、肝失疏泄為主要病機,提出以滋陰疏肝為治療大法,運用一貫煎加減方治療pSS陰虛肝郁證患者。本研究:1.在從肝論治,滋陰疏肝理論指導下運用一貫煎加減方治療pSS陰虛肝郁證患者,通過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從多角度系統(tǒng)探討從肝論治,滋陰疏肝治療pSS的理論和臨床依據(jù)。2.通過JAK/STAT和NF-K B信號通路,觀察不同劑量雷公藤甲素對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療效,探討雷公藤甲素治療pSS的機制。研究方法1.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療效及B淋巴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本研究選擇60例江蘇省中醫(yī)院已經(jīng)確診的pSS陰虛肝郁證患者,10例健康對照者為研究對象,取pSS陰虛肝郁證患者及健康對照者外周血5-10ml,檢測B細胞活化、分化表面標記、Tfh細胞比率、B細胞增殖能力、B細胞凋亡水平及IFN-γ、IL-4、IL-6、IL-10和IL-27水平。再將pSS陰虛肝郁證患者分為2組,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分別服用一貫煎加減方及羥氯喹,觀察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以及測定治療后B細胞活化、分化表面標記、Tfh細胞比率、B細胞增殖能力、B細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FN-γ、IL-4、IL-6、IL-10 和 IL-27 水平。2.一貫煎加減方對NOD小鼠B淋巴細胞的影響選擇NOD小鼠60只及正常ICR小鼠10只,NOD小鼠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即模型組、高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低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ICR小鼠為正常組。觀察小鼠每天飲水量,每周測定小鼠唾液流量,8周后處死小鼠,計算脾指數(shù)、頜下腺指數(shù),測定每組小鼠外周血B細胞活化、分化表面標記、Tfh細胞比率、B細胞增殖能力、B細胞凋亡水平以及血清IgG、IFN-γ、IL-4、IL-6、IL-10、BAFF和IL-27水平。3.雷公藤甲素(TP)通過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減輕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選擇雌性NOD小鼠48只,隨機分為4組,每組12只,即對照組(安慰劑)小劑量TP組、中劑量TP組、大劑量TP組。每隔2周檢測小鼠唾液分泌量。90天后處死小鼠,取唾液腺和脾臟稱重,計算唾液腺指數(shù)和脾臟指數(shù);檢測TNF-α、IL-2和IL-6;取唾液腺,評價組織病理學;分析小鼠唾液腺淋巴細胞分布;進行脾臟T細胞和B細胞增殖試驗;提取唾液腺組織蛋白,檢測蛋白表達情況。研究結(jié)果1.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療效及B淋巴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1.1對ESR、CRP、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影響:治療12周后,治療組血沉、C反應蛋白、球蛋白、IgG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IgA、IgM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血沉、球蛋白、IgG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C反應蛋白、IgA、IgM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血沉、C反應蛋白、球蛋白、IgG、IgA、IgM均無顯著差異(P>0.05)。1.2對淚流量、唾液流率的影響:治療12周后,治療組雙眼淚流量、唾液流率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雙眼淚流量、唾液流率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雙眼淚流量、唾液流率有顯著差異(P<0.05)。1.3對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的影響:治療12周后,治療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焦慮、抑郁自評量表有顯著差異(P<0.05)。1.4對外周血B細胞活化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均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對外周血B細胞分化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分化為記憶B細胞)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率均顯著提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6對外周血Tfh細胞比率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對照組和對照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Q2象限)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7對外周血B細胞增殖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8對外周血B細胞凋亡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9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治療前,與健康對照者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均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血清IL-4、IL-6、IL-10、IL-27、IFN-γ等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治療組和對照組上述指標的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一貫煎加減方對NOD小鼠B淋巴細胞的影響2.1對NOD小鼠飲水量、唾液流量、脾臟指數(shù)、頜下腺指數(shù)的影響:與空白組相比,NOD小鼠飲水量增加,唾液流量減少,脾臟指數(shù)、頜下腺指數(shù)基本相同。2.2對外周血B細胞活化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均有降低,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3對外周血B細胞分化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分化為記憶B細胞)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高濃度復方藥組、羥氯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4對外周血Tfh細胞比率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Q2象限)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高濃度復方藥組、羥氯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5對外周血B細胞增殖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均有所降低,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6對外周血B細胞凋亡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7對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模型組比較,低濃度復方藥組、中濃度復方藥組、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上述指標均有所下降,其中低濃度復方藥組 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均>0.05);中濃度復方藥組IL-4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AFF、IFN-γ、IgG、IL-6、IL-10、IL-27水平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高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均<0.05)。3·雷公藤甲素(TP)通過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減輕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3.1 TP對NOD小鼠唾液腺指數(shù)、脾臟指數(shù)和唾液流量的保護作用:TP組NOD小鼠唾液腺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脾臟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NOD小鼠唾液流量隨時間延長而降低。第6~12周唾液流速明顯低于TP組。隨著TP濃度的增加,唾液流速與對照組相比差異較大。3.2 TP抑制NOD小鼠自身免疫損傷:TP治療組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無淋巴結(jié)形成。組織病理學評分分別為2.4±0.18、1.8±0.17和1.5±0.19。與對照組相比,TP治療組NOD小鼠血清中IgG、IgM、IL-2、IL-6和TNF-α抗體水平顯著降低。CD4+、CD8+和B220+/CD45+細胞顯著減少。與0.05%二甲基亞砜相比,TP處理的NOD小鼠脾臟中T細胞和B細胞的增殖顯著降低。3.3 TP抑制NOD小鼠唾液腺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Western blot結(jié)果顯示,TP通過抑制JAK1/2和STAT的磷酸化顯著抑制JAK/STAT信號通路;通過抑制p65和Iκ Bα的磷酸化顯著抑制NF-κB信號通路。3.4 TP通過抑制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降低IFN-γ誘導的唾液腺上皮細胞炎癥損傷:10ng/ml、20ng/ml和40ng/ml的TP處理72h后,細胞活性無明顯變化。TP顯著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TP對JAK1/2、STAT3、IκBα、NF-κB的表達水平無明顯影響,但p-JAK1/2、p-STAT3、p-IκBα 和 p-NF-κB被顯著抑制(p<0.001)。結(jié)論1.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療效及B淋巴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1.1與健康人相比,pSS患者B細胞活化、增殖、凋亡明顯增加,記憶B細胞減少,Tfh細胞比率明顯增高,經(jīng)過治療后B細胞活化數(shù)量減少,增殖水平下降,凋亡減少,記憶B細胞增多,漿細胞減少,血Tfh細胞比率降低。1.2pSS患者血清中IL-4、IL-6、IL-10、IL-27、IFN-γ細胞因子水平增加,經(jīng)治療后IL-4、IL-6、IL-10、IL-27、IFN-γ細胞因子水平降低。1.3一貫煎加減方能降低pSS患者血沉、C反應蛋白、球蛋白、IgG指數(shù),對B淋巴細胞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與羥氯喹相比未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在改善患者干燥癥狀及情緒方面顯示出了較好療效。為一貫煎加減方治療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chǔ)。2.一貫煎加減方對NOD小鼠B淋巴細胞的影響2.1與空白組相比,NOD小鼠飲水量增加,唾液流量減少,脾臟指數(shù)、頜下腺指數(shù)基本相同。2.2 NOD小鼠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細胞比率、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顯著增加,外周血B細胞分化(分化為記憶B細胞)率顯著降低,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 水平明顯升高。2.3低、中、高不同濃度復方藥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率、外周血Tfh細胞比率、外周血B細胞增殖率、外周血B細胞凋亡率均有所降低,外周血B細胞分化率均有所提升,BAFF、IFN-γ、IgG、IL-4、IL-6、IL-10、IL-27水平亦有所下降。其中高濃度復方組、雷公藤組、羥氯喹組顯示出了較好的療效。3.雷公藤甲素(TP)通過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減輕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3.1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照組NOD小鼠的唾液流量逐漸降低,唾液腺內(nèi)出現(xiàn)更嚴重的淋巴細胞浸潤性病變。小鼠血清中IgG和IgM濃度逐漸升高,炎癥因子表達增加。3.2與對照組相比,TP治療組明顯改善了唾液腺流速,減少了淋巴細胞浸潤,IgG和IgM濃度及炎性因子的表達。TP抑制了T、B淋巴細胞增殖,改善NOD小鼠干燥癥狀,且沒有明顯的組織損傷。3.3 TP通過抑制JAK/STAT途徑和NF-κB途徑,減輕NOD小鼠的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

馬占川[8](2020)在《MDSC分泌的Arg-1對腸炎小鼠Th17細胞的影響及橡黃素治療機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與目的:在炎癥性腸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多種免疫細胞和腸道菌群相互影響共同導致腸炎進展。其中,由于Th17細胞在腸炎中的關(guān)鍵作用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我們先前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通過分泌 Ⅰ 型精氨酸酶(arginase-1,Arg-1)促進Th17細胞的分化,從而加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進展。但是在炎癥性腸炎中,MDSC與Th17細胞的關(guān)系仍不明確,阻礙了腸炎治療的研究。此外,橡黃素在腸炎治療中的表現(xiàn)出一定功效,但其作用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髓系細胞Arg-1敲除(ArgmyeKO)小鼠構(gòu)建腸炎模型,研究MDSC對Th17細胞功能的影響,并探究橡黃素在腸炎治療中的作用機制,為炎癥性腸炎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3.5%葡聚糖硫酸鈉喂養(yǎng)ArgmyeKO小鼠或野生型小鼠8~12天得到腸炎小鼠。從喂養(yǎng)之日起每天記錄小鼠體重,對糞便硬度,糞便潛血水平進行評分,直至小鼠死亡,測量結(jié)直腸長度。以時間為橫坐標評分為縱坐標繪制腸炎小鼠疾病得分曲線,以時間為橫坐標存活率為縱坐標繪制腸炎小鼠生存曲線,對比兩組腸炎小鼠結(jié)直腸長度,借此評估腸炎狀態(tài)下Arg-1對小鼠的影響。(2)流式分選純化腸炎小鼠脾臟MDSC,與帶有CFSE標記的CD3、CD28刺激的小鼠T細胞共培養(yǎng)3天,流式檢測評估Arg-1敲除對MDSC功能的影響。(3)在腸炎發(fā)病前后收集小鼠外周血,脾臟細胞以及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細胞檢測MDSC、Th17細胞、Treg細胞以及γδT細胞的比例。取腸炎小鼠結(jié)直腸做HE染色評估免疫細胞浸潤狀態(tài)和腸粘膜屏障受損情況。(4)流式檢測腸炎小鼠MDSC Arg-1的分泌,檢測Th17細胞IL-17A、IL-17F以及IL-22的分泌;熒光定量PCR檢測腸炎小鼠結(jié)直腸組織中ACTI、IL-22、IL-23、OCLN、COX-2 的表達。(5)流式分選純化野生型小鼠脾臟MDSC,轉(zhuǎn)輸給ArgmyeKO小鼠,記錄小鼠體重,糞便硬度,便血程度,結(jié)直腸長度。流式檢測轉(zhuǎn)輸MDSC后腸炎小鼠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和腸黏膜淋巴結(jié)中Th17細胞IL-17A、IL-17F的表達水平。(6)在第0,3,5,7天給腸炎小鼠腹腔注射橡黃素,橡黃素用量按0.5 μM/g體重計算。記錄小鼠體重,糞便硬度,便血程度,結(jié)直腸長度。流式檢測腸炎小鼠外周血,脾臟以及腸道固有層中MDSC 比例以及Arg-1和pSTAT3的水平,分選脾臟MDSC熒光定量PCR檢測ESRI、ESR2的水平,檢測小鼠脾臟和外周血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和腸黏膜淋巴結(jié)中Th17細胞和γδT細胞IL-17A、IL-17F的表達水平。熒光定量PCR檢測橡黃素治療后腸炎小鼠結(jié)直腸組織中ACT1、IL-22、IL-23、OCLN、COX-2 的表達。研究結(jié)果:(1)腸炎期間Argmye KO小鼠體重下降明顯,便血嚴重,腸組織中大量免疫細胞浸潤,死亡率高于WT組小鼠。(2)腸炎期間ArgmyeKO小鼠結(jié)直腸組織IL-17A表達水平低于WT組小鼠;IL-17F表達水平高于WT組小鼠。ArgmyeKO小鼠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中Th17細胞IL-17A的分泌量低于WT組小鼠,而IL-17F表達量則高于WT組小鼠。(3)腸炎期間ArgmyeKO小鼠腸組織和外周血中MDSC L比例低于WT組小鼠;其中M-MDSC 比例顯著低于WT組,G-MDSC 比例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脾臟MDSC 比例在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ArgmyeKO小鼠MDSC三個抑制分子Arg-1,iNOS,IDO表達水平低于WT組小鼠。ArgmyeKO小鼠結(jié)直腸中ACT1和COX-2表達量高于WT組小鼠;IL-22,IL-23,OCLN表達量在ArgmyeKO小鼠結(jié)直腸中更低。(4)轉(zhuǎn)輸WT來源的MDSC后,ArgmyeKCO小鼠便血減輕,體重流失程度減輕,結(jié)直腸比對照組小鼠更長。流式結(jié)果顯示轉(zhuǎn)輸MDSC后,ArgmyeKO小鼠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和腸黏膜淋巴結(jié)中Th17細胞分泌更多的IL-17A;而IL-17F的表達量低于對照組。(5)給予橡黃素治療后,腸炎小鼠疾病評分降低,體重降低程度減輕,結(jié)直腸長度比對照組小鼠更長。流式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小鼠外周血,脾臟和腸組織中MDSC 比例明顯升高。MDSC表面雌激素受體表達量上升,胞內(nèi)pSTAT3水平提高,MDSC分泌更多Arg-1。(6)給予橡黃素治療后,腸炎小鼠結(jié)直腸組織IL-17A、IL-17F表達量升高。流式結(jié)果顯示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腸黏膜淋巴結(jié)中Th17細胞和γδ T細胞分泌更多IL-17A;而IL-17F水平也高于對照組小鼠。治療組小鼠結(jié)直腸中ACT1,IL-22,IL-23和OCLN表達量高于對照組小鼠;COX-2表達水平下降。結(jié)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DSS誘導的小鼠結(jié)腸炎模型中,激活MDSC中ESR/STAT3信號通路可以上調(diào)MDSC Arg-1的分泌水平。經(jīng)橡黃素治療后,腸炎小鼠體內(nèi)MDSC 比例顯著升高并分泌大量Arg-1。Arg-1提高Th17細胞IL-17A的表達同時抑制IL-17F的水平,促進腸粘膜修復相關(guān)因子的表達,從而緩解腸炎。我們的數(shù)據(jù)強調(diào)了 MDSC來源的Arg-1在小鼠腸炎中對Th17細胞IL-17A和IL-17F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揭示了橡黃素緩解腸炎發(fā)病的機制,并為腸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盧夏英[9](2020)在《MKP-1作為潛在抗炎藥物作用靶點用于治療膿毒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膿毒癥(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膿毒癥是當前重癥監(jiān)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面臨的棘手難題,是除冠心病外ICU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因為膿毒癥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導致相應的疫苗難以開發(fā);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的濫用,耐藥菌株不斷產(chǎn)生,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越發(fā)困難。因此,盡管對于膿毒癥的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對于膿毒癥的治療,仍然沒有特效的藥物。所以,人們迫切需要發(fā)展新型的治療膿毒癥的方法。第一部分DUSP1啟動子熒光素酶報告基因RAW264.7細胞體系的建立以及測試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 1,MKP-1)是一種可誘導的細胞核磷酸酶,能使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去磷酸化,因此,它是MAPK活動的負性調(diào)控因子。研究發(fā)現(xiàn)MKP-1在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反應中都是一個關(guān)鍵的內(nèi)源性負性調(diào)控因子,用敲除MKP-1的小鼠研究發(fā)現(xiàn)MKP-1對于膿毒癥小鼠具有保護作用。而且,某些抗炎藥物能使MKP-1的表達和蛋白功能上調(diào),如糖皮質(zhì)激素,MKP-1也調(diào)控它們的抗炎作用。因此,MKP-1可以作為一個潛在抗炎藥物作用的靶點。在本研究,我們想明確哪些藥物通過上調(diào)MKP-1發(fā)揮抗炎作用,并且旨在通過上調(diào)MKP-1篩選出新的抗炎藥物。因此,我們構(gòu)建了一個含MKP-1基因DUSP1的啟動子和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RAW264.7細胞穩(wěn)定表達細胞系。通過96孔板逐步稀釋法獲得了 13個單克隆,其中2個克隆用LPS誘導24 h其熒光素酶活性分別是對照組的7.6和8.8倍;用地塞米松和Rolipram都能使LPS誘導的熒光素酶活性增強;用LPS分別刺激穩(wěn)定表達細胞6 h、12 h、24 h和36 h發(fā)現(xiàn)24 h熒光素酶的生成量達到最高,與刺激時間存在依賴關(guān)系。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含MKP-1啟動子和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RAW264.7細胞穩(wěn)定表達體系構(gòu)建成功,通過96孔板可高效篩選抗炎藥物;Rolipram能上調(diào)MKP-1啟動子的活性,推測Rolipram可能對炎癥性疾病如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具有保護作用。第二部分 Rolipram對膿毒癥小鼠治療作用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MKP-1對于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小鼠具有保護作用。我們在第一部分用構(gòu)建的穩(wěn)定表達MKP-1啟動子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RAW264.7細胞體系篩選抗生素時發(fā)現(xiàn),Rolipram能增加MKP-1啟動子的活性。而且,Rolipram在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小鼠保護作用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我們提出假設:Rolipram對于炎癥性疾病如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具有保護作用。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我們進行了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Rolipram能使LPS引起的RAW264.7細胞釋放炎癥細胞因子減少。在動物模型,Rolipram預防性給藥能使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的存活率從29.2%提高到100%;Rolipram治療性給藥能使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的存活率從36.4%提高到100%;用Luminex技術(shù)檢測小鼠血清發(fā)現(xiàn)Rolipram能降低TNF-α、IL-1β、IL-6、IL-5、IL-12(p40)的產(chǎn)生,能增強抗炎因子IL-10的生成,能抑制趨化因子MCP-1、IP-10、MIP-1β、MIP-2、Eotaxin、KC、MIG和LIF的生成,以及抑制生長因子VEGF的生成;肺、肝和腎HE染色顯示Rolipram能減輕這些器官的損傷。肺泡灌洗液實驗發(fā)現(xiàn)Rolipram能減輕LPS引起的肺炎癥反應,小鼠血清肝和腎生化指標檢測發(fā)現(xiàn)Rolipram能抑制ALT、AST、Cr和BUN的生成;Western-blot結(jié)果顯示Rolipram能抑制LPS引起的肺組織NF-κB p65磷酸化以及ERK,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免疫熒光結(jié)果顯示Rolipram能抑制肺組織NF-κB p65入核;Rolipram還能改善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膿毒癥小鼠和CLP模型小鼠的存活率。因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Rolipram能抑制LPS引起的RAW264.7細胞釋放炎癥細胞因子,對于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大腸桿菌引起的膿毒癥小鼠和CLP模型小鼠具有保護作用。本研究表明上調(diào)MKP-1可能成為治療炎癥性疾病的策略,如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Rolipram可用于治療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而它是美國批準的用于治療COPD的藥物,這種“Drug re-positionl strategy”相對于開發(fā)新藥而言,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劉芮伶[10](2020)在《MiR-21-Tipe2調(diào)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調(diào)控葡萄糖耐受的機制研究》文中認為miR-21是較早發(fā)現(xiàn)的人類微小RNA(miRNA)之一,其作為癌基因參與轉(zhuǎn)錄后的基因調(diào)控,在細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凋亡中等都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關(guān)于miR-21在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由于miR-21可以調(diào)控多個靶點的表達,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miR-21在其它的生物學功能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樹突狀細胞(DC)在免疫調(diào)控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在分化完成以后處于半成熟狀態(tài),可發(fā)揮免疫耐受的作用,而BMDCs在遇到刺激以后可變成完全成熟的狀態(tài),從而激活相關(guān)的免疫反應,因此DC的分化和發(fā)育有一個從半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而半成熟和成熟階段的DC對免疫反應可發(fā)揮相反的調(diào)控作用。有研究報道m(xù)iR-21在腎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抑制DC的完全成熟,我們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miR-21在BMDCs的分化過程中抑制DC的半成熟,而作為miR-21的直接靶基因,雖然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8樣2(TNFAIP8L2或Tipe2)抑制刺激介導的DC完全成熟,但是在BMDCs的分化過程中Tipe2促進細胞的半成熟。雖然miR-21和Tipe2在調(diào)控DC完全成熟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已經(jīng)有了相關(guān)的研究,但由于調(diào)控DC半成熟和完全成熟的機制不盡相同,因此miR-21和Tipe2在BMDCs分化過程中調(diào)控DC半成熟的機制及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此外,亦有報道在胰島細胞株中過表達miR-21降低GSIS(葡萄糖刺激介導的胰島素分泌)。但是,考慮到利用細胞株和過表達微小RNA進行研究的局限性,從細胞株中得到的結(jié)論仍然需要在原代細胞中進行驗證,而利用基因缺失小鼠來進行相關(guān)研究仍然是揭示疾病發(fā)病機制的金標準。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miR-21全身性缺失小鼠(miR-21-/-)、Tipe2全身性缺失小鼠(Tipe2-/-)和miR-21胰島β細胞特異性缺失小鼠(miR-21βKO)來探索miR-21及其靶基因調(diào)控口服免疫耐受和葡萄糖耐受的機制。我們的結(jié)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miR-21-Tipe2通路在BMDCs分化過程中抑制DC半成熟并促進口服免疫耐受通過檢測BMDCs分化過程中miR-21和Tipe2的表達,我們發(fā)現(xiàn)miR-21和Tipe2的表達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即在BMDCs分化初期miR-21的表達水平較低,Tipe2的表達水平較高,而在BMDCs分化后期miR-21的表達水平逐漸升高,Tipe2的表達水平逐漸降低。已知Tipe2是miR-21的直接調(diào)控靶點,我們的數(shù)據(jù)也顯示在缺失miR-21的BMDCs中Tipe2的表達較WT(野生型,wild type)明顯升高,并且缺失miR-21的BMDCs表達更強的成熟標志,而缺失Tipe2的BMDCs表達較低的成熟標志,因此我們認為miR-21可能通過負調(diào)控Tipe2的表達從而在BMDCs分化過程中抑制細胞半成熟。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Tipe2在BMDCs分化過程中可以激活PDK1-PKC?-MAPK信號通路,進而促進BMDCs成熟標志的表達。成熟度低的DC可以在外周誘導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pTregs)的產(chǎn)生,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Tipe2的缺失導致腸道粘膜中外周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pTreg)的比例顯著增加。2.miR-21-Pdcd4通路維持葡萄糖耐受通過比較野生型和miR-21βKO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我們發(fā)現(xiàn)胰島β細胞特異性缺失miR-21小鼠呈現(xiàn)嚴重的葡萄糖耐受缺陷和胰島素分泌缺陷,這與用胰島細胞株得到的結(jié)果不一致;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β細胞特異性缺失miR-21不影響胰島?細胞的數(shù)目和大小、胰島素的合成以及胰島素的轉(zhuǎn)運和釋放,但是miR-21βKO小鼠胰島的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2(Glut2)表達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miR-21通過miR-21-Pdcd4-AP-1信號通路促進Glut2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2型糖尿病db/db小鼠胰腺中特異性增加miR-21可以顯著降低血糖水平。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1)在BMDCs分化過程中,miR-21可能通過負調(diào)控Tipe2的表達從而抑制BMDCs的半成熟,而Tipe2通過激活PDK1-PKC?-MAPK信號通路來促進BMDCs的半成熟并抑制口服免疫耐受;2)在胰島β細胞中,miR-21-Pdcd4通路促進Glut2的表達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維持葡萄糖耐受,在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中特異性增加miR-21可以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以上結(jié)果也提示,miR-21可能是預防和治療炎癥相關(guān)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靶點。

二、樹突狀細胞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jié)構(gòu)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jié)構(gòu)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jié)構(gòu)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jié)構(gòu)組織等。該MMU結(jié)構(gòu)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guān)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guān)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guān)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樹突狀細胞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表面SLAMF分子異常表達與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課題的假設與提出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統(tǒng)異常概述
        2.1.1 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與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統(tǒng)與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療在1型糖尿病中的應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統(tǒng)異常疾病中的表達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種疾病中異常表達
    2.3 SLAMF4(CD244)研究現(xiàn)狀綜述
        2.3.1 SLAMF4(CD244)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異常表達與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應用前景與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統(tǒng)變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達
    3.1 前言
    3.2 實驗材料
        3.2.1 人外周血來源
        3.2.2 材料和試劑
        3.2.3 儀器
    3.3 實驗方法
        3.3.1 研究對象入組及排除標準
        3.3.2 生化的測定
        3.3.3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PBMC
        3.3.4 細胞外標志物染色
        3.3.5 細胞內(nèi)Foxp3 染色
        3.3.6 統(tǒng)計分析
    3.4 結(jié)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線指標及生化檢測結(jié)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細胞表達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細胞表達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細胞表達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細胞表達
        3.4.6 各免疫細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達
    3.5 討論
    3.6 小結(jié)
第4章 T1DM患者T細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達
    4.1 前言
    4.2 實驗材料
        4.2.1 人外周血來源
        4.2.2 材料和試劑
        4.2.3 儀器
    4.3 實驗方法
        4.3.1 研究對象入組及排除標準
        4.3.2 生化及一般臨床資料的測定
        4.3.3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PBMC
        4.3.4 細胞外標志物染色
        4.3.5 細胞內(nèi)IFN-γ/TNF-a染色
        4.3.6 統(tǒng)計分析
    4.4 結(jié)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細胞SLAMF4分子表達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細胞亞群SLAMF4分子表達
        4.4.3 SLAMF4分子表達與細胞活化的狀態(tài)有關(guān)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達與一般臨床資料相關(guān)性
    4.5 討論
    4.6 小結(jié)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細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達
    5.1 前言
    5.2 實驗材料和動物
        5.2.1 材料和試劑
        5.2.2 實驗儀器
        5.2.3 實驗動物
        5.2.4 墊料與飼料
    5.3 實驗方法
        5.3.1 NOD小鼠體重及一般情況
        5.3.2 NOD小鼠血糖的測量
        5.3.3 檢測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分化及血清分離
        5.3.4 胰腺淋巴結(jié)單細胞懸液制備
        5.3.5 小鼠尾靜脈采血及血清分離
        5.3.6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小鼠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5.3.7 細胞外標志物染色
        5.3.8 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統(tǒng)計分析
    5.4 結(jié)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發(fā)病情況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細胞亞群分布異常
        5.4.3 NOD小鼠T細胞表面SLAMF4分子異常表達
    5.5 討論
    5.6 小結(jié)
第6章 SLAMF4調(diào)控CD8~+T細胞的增殖與凋亡
    6.1 前言
    6.2 實驗材料
        6.2.1 人臍帶血來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來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來源
        6.2.4 材料與試劑
        6.2.5 儀器
    6.3 實驗方法
        6.3.1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臍帶血單個核細胞
        6.3.2 磁珠分選臍帶血CD8~+T細胞
        6.3.3 體外培養(yǎng)臍帶血來源的CD8~+T細胞
        6.3.4 流式分選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細胞轉(zhuǎn)錄組測序
        6.3.5 磁珠分選正常人外周血來源的CD8~+T細胞
        6.3.6 流式分選正常人SLAMF4~+CD8+T細胞及SLAMF4~-CD8+T細胞
        6.3.7 細胞凋亡檢測
        6.3.8 細胞增殖檢測
        6.3.9 統(tǒng)計分析
    6.4 結(jié)果
        6.4.1 體外培養(yǎng)臍帶血來源CD8~+T細胞SLAMF4表達情況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細胞的RNA測序
        6.4.3 SLAMF4與CD8+T細胞凋亡
        6.4.4 SLAMF4與CD8+T細胞增殖
    6.5 討論
    6.6 小結(jié)
第7章 T1DM免疫損傷機理及SLAMF分子異常表達的思考
第8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讀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2)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通過促進抗原特異性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擴增增強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治療效果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寫對照
第1章 緒論
    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的現(xiàn)狀
    1.2 抗原特異性免疫耐受研究進展
    1.3 Treg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現(xiàn)狀
    1.4 耐受性DCs對Treg的影響
    1.5 1α,25-hydroxyvitaminD3的研究現(xiàn)狀
    1.6 本實驗的研究目的與主要內(nèi)容
第2章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實驗動物
        2.1.2 主要試劑
        2.1.3 主要儀器與器材
        2.1.4 MOG_(35-55)多肽序列
        2.1.5 主要試劑配方
    2.2 實驗方法
        2.2.1 PEG-PLGA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的合成
        2.2.2 PEG-PLGA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粒徑和表面電勢的測定
        2.2.3 PEG-PLGA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樣品凍干
        2.2.4 PLGA/VD3和MOG/NP/VD3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中VD3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EE)的測定
        2.2.5 PLGA/MOG和MOG/NP/VD3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中MOG多肽包載率的測定
        2.2.6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在體外對骨髓誘導樹突狀細胞活化的影響
        2.2.7 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誘導的BMDC檢測
        2.2.8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對正常小鼠淋巴結(jié)免疫細胞的影響
        2.2.9 熒光檢測和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NP/DID小鼠體內(nèi)分布
        2.2.10 給共聚焦顯微鏡成像實驗
        2.2.11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誘導MOG特異性Treg
        2.2.12 EAE模型實驗的制備
        2.2.13 觀察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對EAE模型小鼠的治療作用
        2.2.14 EAE模型小鼠脊髓H&E染色
    2.3 統(tǒng)計學分析
第3章 結(jié)果
    3.1 雙乳化法制備PEG-PLGA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
    3.2 載藥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的表征
    3.3 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體外誘導DCs以及耐受性DCs
        3.3.1 不同濃度的NP/VD3在體外可抑制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達
        3.3.2 不同濃度的NP/VD3在體外誘導耐受性DCs
        3.3.3 小結(jié)
    3.4 NP/VD3/MOG擴增抗原特異性的Treg水平
    3.5 納米載藥遞送系統(tǒng)在淋巴結(jié)內(nèi)的分布
    3.6 NP/VD3/MOG可顯著提高C57BL/6小鼠淋巴結(jié)內(nèi)Treg的水平
    3.7 MOG/NP/VD3可推遲EAE模型小鼠的發(fā)病時間并減輕發(fā)病程度
第4章 討論
第5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3)嗜酸乳桿菌通過誘導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緩解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與方法
實驗結(jié)果
討論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綜述 益生菌對CD4+T細胞亞群的影響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附錄 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報告
個人簡歷及研究成果
致謝

(4)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的預后及腸道菌群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縮略詞表
第一部分 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的預后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與方法
    三、結(jié)果
    四、討論
    五、結(jié)論
第二部分 腸道菌群與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的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與方法
    三、結(jié)果
    四、討論
    五、結(jié)論
第三部分 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腸道菌群宏基因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與方法
    三、結(jié)果
    四、討論
    五、結(jié)論
第四部分 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與方法
    三、結(jié)果
    四、討論
    五、結(jié)論
參考文獻
綜述 道菌群在食物過敏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博士期間學術(shù)成果
致謝

(5)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 CXCR3+ Treg細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提要
詳細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
文獻綜述
    1 AIRE的研究背景
        1.1 AIRE的發(fā)展歷程
        1.2 AIRE與免疫耐受
    2 DC對Treg細胞的作用
        2.1 DC誘導Treg的產(chǎn)生
        2.2 DC可以擴增Treg細胞
        2.3 DC可以影響Treg的遷移
    3 組織Treg特性及其功能
        3.1 組織Treg不穩(wěn)定性與可塑性
        3.2 組織Treg的分類
        3.3 組織Treg與自身免疫病
課題設計思路
技術(shù)路線
實驗研究
    一.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
        1 實驗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對象
        1.2 實驗試劑
        1.3 實驗儀器
        1.4 實驗方法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 實驗結(jié)果
        2.1 建立AIRE轉(zhuǎn)導BMDC模型
        2.2 監(jiān)測NOD鼠T1D病情進展
        2.3 檢測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
    二.研究過表達AIRE的BMDC對T-bet~+CXCR3~+Treg細胞的影響及其機制
        1 實驗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對象
        1.2 實驗試劑
        1.3 實驗儀器
        1.4 實驗方法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 實驗結(jié)果
        2.1 檢測過表達AIRE的BMDC對T-bet~+CXCR3~+Treg分化的影響
        2.2 研究AIRE對BMDC中IL-35表達的影響
        2.3 闡明AIRE通過影響B(tài)MDC中IL-35的表達調(diào)控T-bet~+CXCR3~+Treg細胞
討論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校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6)芪葵顆粒調(diào)節(jié)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實驗研究及T1DM臨床證型的橫斷面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縮略詞
第一部分 實驗研究:基于imDC誘導T細胞耐受研究芪葵顆粒干預T1DM的作用機制
    引言
    實驗一: 觀察芪葵顆粒對NOD小鼠的影胰島炎的影響
        1 實驗目的
        2 實驗材料
        3 實驗分組
        4 實驗方法
        5 統(tǒng)計處理
        6 實驗結(jié)果
    實驗二: 觀察芪葵顆粒對NOD小鼠T1DM模型的影響
        1 實驗目的
        2 實驗材料
        3 實驗分組
        5 統(tǒng)計處理
        6 實驗結(jié)果
    討論
    實驗結(jié)論
第二部分 1型糖尿病的證型分布
    1 資料及方法
    2 診斷標準
    3 觀察指標及方法
    4 統(tǒng)計分析
    5 結(jié)果
    6 討論
    7 結(jié)論
第三部分 1型糖尿病免疫異常的臨床研究
    1 資料及方法
    2 診斷標準
    3 觀察指標及方法
    4 統(tǒng)計分析
    5 結(jié)果
    6 討論
    7 結(jié)論
全文總結(jié)
    1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綜述一 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及免疫治療
綜述二 1型糖尿病中醫(yī)認識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7)滋陰疏肝法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B淋巴細胞的影響及雷公藤甲素對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中西醫(yī)研究進展
    1. 西醫(yī)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發(fā)病的機制研究
        1.1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中B淋巴細胞異常
        1.2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中細胞因子分泌異常
        1.3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與JAK/STAT信號通路
        1.4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與NF-κB信號通路
    2.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合并焦慮、抑郁者多見
        2.1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生活質(zhì)量、焦慮抑郁情緒與疾病活動度的研究
        2.2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情緒障礙可能是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的表現(xiàn)之一
        2.3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患者焦慮抑郁可能與機體免疫異常有關(guān)
        2.4 免疫功能紊亂導致或加重情緒障礙的可能機制
    3. 祖國醫(yī)學認為七情失調(diào)導致和加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
    4. 從肝論治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
        4.1 肝的生理病理與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發(fā)病的關(guān)系
        4.2 干燥綜合征局部證候表現(xiàn)與肝關(guān)系密切
        4.3 歷代醫(yī)家從肝論治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
        4.4 一貫煎加減方治療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
        4.5 雷公藤治療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的研究
    小結(jié)
第二部分 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療效及B淋巴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
    1. 病例選擇
        1.1 病例來源
        1.2 診斷標準
        1.3 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
        1.4 納入標準
        1.5 排除標準
        1.6 剔除標準
        1.7 退出標準
        1.8 研究用藥及給藥方法
        1.9 療程與觀察項目
        1.10 療效評價
        1.11 倫理要求
    2. 試驗材料
        2.1 試驗取材
        2.2 試驗試劑和儀器
    3. 試驗方法及步驟
        3.1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離
        3.2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外周血B細胞活化、分化表面標記以及Tfh細胞比率
        3.3 CFSE標記檢測外周血B細胞增殖能力
        3.4 Annexin V標記檢測外周血B細胞調(diào)亡水平
        3.5 IFN-γ、IL-4、IL-6、IL-10、IL-27檢測
        3.6 臨床療效觀察
    4. 統(tǒng)計學處理
    5. 試驗結(jié)果
        5.1 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臨床療效的觀察
        5.2 一貫煎加減方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陰虛肝郁證患者B淋巴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
    6. 討論
第三部分 一貫煎加減方對NOD小鼠B淋巴細胞的實驗研究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實驗試劑
        1.3 實驗儀器
    2. 試驗方法
        2.1 實驗分組
        2.2 標本收集
        2.3 飲水量測定
        2.4 唾液流量測定
        2.5 脾指數(shù)、頜下腺指數(shù)測定
        2.6 外周血B淋巴細胞檢測
    3. 實驗結(jié)果
        3.1 飲水量檢測
        3.2 唾液流量測定
        3.3 脾臟指數(shù)和頜下腺指數(shù)
        3.4 唾液腺病理切片及HE染色
        3.5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離
        3.6 各組外周血B細胞活化情況
        3.7 各組外周血B細胞分化情況
        3.8 各組外周血Tfh細胞比率情況
        3.9 各組外周血B細胞增殖情況
        3.10 各組外周血B細胞凋亡情況
        3.11 各組血清細胞因子及IgG水平
    4. 討論
第四部分 雷公藤甲素通過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減輕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實驗研究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
        1.2 實驗試劑
        1.3 實驗儀器
    2. 實驗方法
        2.1 治療和分組
        2.2 唾液流量的測量
        2.3 唾液腺指數(shù)和脾臟指數(shù)的計算
        2.4 ELISA試驗
        2.5 蘇木精-伊紅染色
        2.6 流式細胞術(shù)分析小鼠唾液腺淋巴細胞分布
        2.7 脾臟T細胞和B細胞增殖試驗
        2.8 唾液腺上皮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
        2.9 免疫印跡(Western blot)
        2.10 統(tǒng)計分析
    3. 結(jié)果
        3.1 TP對NOD小鼠唾液腺指數(shù)、脾臟指數(shù)和唾液流量的保護作用
        3.2 TP抑制NOD小鼠自身免疫損傷
        3.3 TP抑制NOD小鼠唾液腺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
        3.4 TP通過抑制JAK/STAT和NF-κB信號通路降低IFN-γ誘導的唾液腺上皮細胞炎癥損傷
    4. 討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綜述
        綜述參考文獻
    附錄二
    附錄三
主要縮略語表
攻讀博士期間科研情況
致謝
個人簡介

(8)MDSC分泌的Arg-1對腸炎小鼠Th17細胞的影響及橡黃素治療機制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表
第1章 緒論
    1.1 炎癥性腸炎
        1.2.1 炎癥性腸炎概述
        1.2.2 炎癥性腸炎的機制
    1.2 Th17細胞
        1.2.1 Th17細胞概述
        1.2.2 Th17細胞的起源和發(fā)育
        1.2.3 Th17細胞的可塑性
        1.2.4 Th17細胞在IBD中的功能
    1.3 調(diào)節(jié)性免疫細胞概述
        1.3.1 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
        1.3.2 調(diào)節(jié)性B細胞
        1.3.3 調(diào)節(jié)性紅細胞
        1.3.4 調(diào)節(jié)性的髓系細胞
    1.4 MDSC與自身免疫病
        1.4.1 MDSC的起源
        1.4.2 MDSC的功能
        1.4.3 MDSC擴增的調(diào)控機制
        1.4.4 MDSC功能的調(diào)控機制
        1.4.5 MDSC與自身免疫病
        1.4.6 MDSC在炎癥性腸炎中的作用
    1.5 自身免疫病中MDSC與Th17細胞的關(guān)系
    1.6 炎癥性腸病中MDSC和Th17細胞的展望
第2章 腸炎小鼠中MDSC影響Th17細胞IL-17A和IL-17F的表達
    2.1 引言
    2.2 實驗材料
        2.2.1 實驗動物
        2.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2.3 實驗方法
        2.3.1 Arg~(myeKO)小鼠的構(gòu)建
        2.3.2 炎癥性腸炎小鼠模型的構(gòu)建
        2.3.3 腸炎分級評分標準
        2.3.4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2.3.5 脾臟單細胞懸液制備
        2.3.6 小腸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2.3.7 腸系膜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2.3.8 結(jié)直腸固有層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2.3.9 體外刺激PBMC實驗
        2.3.10 細胞表面染色
        2.3.11 細胞內(nèi)染色
        2.3.12 抑制實驗
        2.3.13 抑制實驗檢測
        2.3.14 熒光定量PCR
        2.3.15 轉(zhuǎn)輸實驗
        2.3.16 統(tǒng)計分析
    2.4 實驗結(jié)果
        2.4.1 腸炎條件下Arg~(myeKO)小鼠Th17細胞IL-17A表達降低,IL-17F表達升高
        2.4.2 腸炎條件下Arg~(myKO)小鼠MDSC比例下降
        2.4.3 腸炎條件下Arg~(myeKO)小鼠腸組織中保護性因子表達下調(diào)
        2.4.4 轉(zhuǎn)輸WT小鼠來源的MDSC緩解Arg~(myeKO)小鼠腸炎
    2.5 實驗討論
    2.6 小結(jié)
第3章 橡黃素通過ESR/STAT3通路促進MDSC存活
    3.1 引言
    3.2 實驗材料
        3.2.1 數(shù)據(jù)庫
        3.2.2 軟件
        3.2.3 儀器設備
        3.2.4 試劑耗材
    3.3 實驗方法
        3.3.1 Arg~(myeKO)小鼠的構(gòu)建
        3.3.2 體外實驗橡黃素處理髓系細胞
        3.3.3 橡黃素治療腸炎小鼠
        3.3.4 腸炎分級評分標準
        3.3.5 橡黃素互作基因的預測
        3.3.6 基因富集和通路分析
        3.3.7 小鼠骨髓細胞的分離
        3.3.8 荷瘤小鼠脾臟細胞的分離
        3.3.9 人臍帶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3.3.10 細胞表面染色
        3.3.11 細胞內(nèi)染色
        3.3.12 熒光定量PCR
        3.3.13 數(shù)據(jù)分析及統(tǒng)計方法
    3.4 實驗結(jié)果
        3.4.1 MDSC雌激素受體的激活通過STAT3通路上調(diào)Arg-1的分泌
        3.4.2 擴增的MDSC減輕DSS誘導的小鼠腸炎
    3.5 實驗討論
    3.6 小結(jié)
第4章 在腸炎小鼠中橡黃素通過MDSC產(chǎn)生的Arg-1調(diào)節(jié)Th17細胞因子分泌
    4.1 引言
    4.2 實驗材料
        4.2.1 實驗動物
        4.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4.3 實驗方法
        4.3.1 Arg~(myeKO)小鼠的構(gòu)建
        4.3.2 橡黃素治療實驗
        4.3.3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
        4.3.4 脾臟單細胞懸液制備
        4.3.5 小腸派氏集合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4.3.6 腸系膜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4.3.7 結(jié)直腸固有層淋巴結(jié)細胞分離
        4.3.8 體外刺激PBMC實驗
        4.3.9 細胞表面染色
        4.3.10 細胞內(nèi)染色
        4.3.11 熒光定量PCR
        4.3.12 統(tǒng)計分析
    4.4 實驗結(jié)果
        4.4.1 橡黃素通過上調(diào)ESR/pSTAT3促進MDSC促進Arg-1分泌
        4.4.2 MDSC分泌的Arg-1促進Th17細胞IL-17A的表達,抑制IL-17F的水平
        4.4.3 MDSC來源的Arg-1促進小鼠腸組織中保護性因子表達下調(diào)
    4.5 實驗討論
    4.6 小結(jié)
第5章 結(jié)論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博士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致謝

(9)MKP-1作為潛在抗炎藥物作用靶點用于治療膿毒癥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DUSP1啟動子熒光素酶報告基因RAW264.7細胞體系的建立以及測試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1.1 主要試劑
        1.1.2 主要儀器
        1.1.3 RAW264.7細胞的培養(yǎng)
        1.1.4 pGL4.19/PrDUSP1質(zhì)粒的轉(zhuǎn)化
        1.1.5 挑陽性克隆,搖菌,提質(zhì)粒(用去內(nèi)毒素中提試劑盒)
        1.1.6 G418最佳濃度的篩選
        1.1.7 電轉(zhuǎn)染、細胞篩選和單克隆化
        1.1.8 熒光素酶活性檢測
        1.1.9 RNA提取及逆轉(zhuǎn)錄
        1.1.10 實時熒光定量PCR (RT-PCR)
        1.1.11 統(tǒng)計分析
    1.2 結(jié)果
        1.2.1 pGL4.19質(zhì)粒載體圖譜
        1.2.2 RAW264.7/PrDUSP1穩(wěn)定表達細胞的篩選
        1.2.3 穩(wěn)定表達細胞熒光素酶活性呈時間依賴性
        1.2.4 Rolipram可增加熒光素酶活性的表達
        1.2.5 Rolipram能上調(diào)RAW264.7細胞MKP-1 mRNA的表達
    1.3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Rolipram對膿毒癥小鼠治療作用的研究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試劑
        2.1.2 主要儀器
        2.1.3 實驗動物
        2.1.4 RAW264.7細胞的培養(yǎng)
        2.1.5 細胞培養(yǎng)上清的收集
        2.1.6 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生存率實驗
        2.1.7 小鼠血清、肺、肝和腎樣品收集
        2.1.8 細胞因子檢測
        2.1.9 石蠟切片和HE染色
        2.1.10 血清生化指標檢測
        2.1.11 支氣管肺泡灌洗、灌洗液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總蛋白測定
        2.1.12 細胞總蛋白和組織總蛋白的提取與BCA蛋白定量
        2.1.13 Western-blot
        2.1.14 肺組織免疫熒光
        2.1.15 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膿毒小鼠生存率實驗
        2.1.16 CLP模型小鼠生存率實驗
        2.1.17 統(tǒng)計分析
    2.2 結(jié)果
        2.2.1 Rolipram能抑制LPS引起的RAW264.7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
        2.2.2 Rolipram能大幅提高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的生存率
        2.2.3 Rolipram能降低LPS引起的膿毒癥小鼠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生成
        2.2.4 Rolipram能減輕LPS引起膿毒癥小鼠的肺損傷
        2.2.5 Rolipram能減輕LPS引起的肝和腎功能損傷
        2.2.6 Rolipram能抑制小鼠肺中LPS引起的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
        2.2.7 Rolipram能抑制小鼠肺中LPS引起的MAPK信號通路的激活
        2.2.8 Rolipram能大幅提高大腸桿菌引起的膿毒癥小鼠的生存率和CLP模型小鼠的生存率
    2.3 討論
    參考文獻
英文縮寫詞表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成果
致謝

(10)MiR-21-Tipe2調(diào)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調(diào)控葡萄糖耐受的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Treg)在口服免疫耐受中的研究進展
        1.1.1 口服免疫耐受的研究現(xiàn)狀
        1.1.2 Treg與口服免疫耐受
        1.1.2.1 Treg與口服免疫耐受的相關(guān)性
        1.1.2.2 腸道Treg的分類
        1.1.2.3 口服免疫耐受中Treg的積累機制研究
        1.1.3 小結(jié)與展望
    1.2 糖耐受異常和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研
        1.2.1 糖耐受異常
        1.2.2 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1.2.2.1 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概論
        1.2.2.2 miRNA在2型糖尿病發(fā)病中的作用研究進展
        1.2.2.2.1 miRNA在2型糖尿病發(fā)病中的作用研究進展概論
        1.2.2.2.2 miR-21 在2型糖尿病發(fā)生中的作用研究進展
    1.3 miR-21,Pdcd4和Tipe2
        1.3.1 miR-21 簡介
        1.3.2 miR-21 和PDCD4
        1.3.3 miR-21 和Tipe2
    1.4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
        1.4.1 miR-21-Tipe2通路調(diào)控口服免疫耐受的研究
        1.4.2 miR-21-Pdcd4通路調(diào)控葡萄糖耐受的研究
第2章 MiR-21 在口服免疫耐受和葡萄糖耐受中的作用和機制
    2.1 MiR-21-Tipe2通路促進口服免疫耐受
        2.1.1 引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2.1 實驗材料
        2.1.2.1.1 實驗小鼠
        2.1.2.1.2 主要試劑
        2.1.2.1.3 主要耗材
        2.1.2.1.4 主要儀器
        2.1.2.2 實驗方法
        2.1.2.2.1 細胞培養(yǎng)基配置
        2.1.2.2.2 小鼠基因型鑒定
        2.1.2.2.3 BMDCs的誘導
        2.1.2.2.4 流式檢測細胞表面標記物以及分子信號通路
        2.1.2.2.5 Western blot
        2.1.2.2.6 斑點雜交
        2.1.2.2.7 構(gòu)建載體pGL3-PU.1, pLVX-IRES-Zs Green1-Tipe2
        2.1.2.2.8 構(gòu)建Tipe2穩(wěn)定表達的Hela細胞株
        2.1.2.2.9 質(zhì)粒轉(zhuǎn)染細胞并檢測雙熒光素酶
        2.1.2.2.10 熒光定量PCR
        2.1.2.2.11 過繼性T細胞轉(zhuǎn)移和口服抗原誘導pTreg
        2.1.2.2.12 統(tǒng)計學分析
        2.1.3 實驗結(jié)果
        2.1.3.1 miR-21 和Tipe2的表達在BMDCs分化過程中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
        2.1.3.2 缺失miR-21 的BMDCs的CD80和CD86表達顯著上調(diào)
        2.1.3.3 缺失Tipe2的BMDCs的CD80和CD86表達顯著下調(diào)
        2.1.3.4 Tipe2的表達在缺失miR-21 的BMDCs中顯著上調(diào)
        2.1.3.5 過表達Tipe2促進轉(zhuǎn)錄因子PU.1 的活性
        2.1.3.6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時磷酸化PKCδ(Thr505)和ERK(Thr202/Tyr204) 表達顯著下調(diào)
        2.1.3.7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時磷酸化PDK1 (Ser241)水平顯著下調(diào)
        2.1.3.8 Tipe2促進BMDC分化時磷酸酰肌醇代謝
        2.1.3.9 Tipe2缺失的BMDC分化時磷酸化的AKT(Thr308)表達顯著下調(diào)
        2.1.3.10 小鼠腸道淋巴結(jié)中誘導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的設計圖
        2.1.3.11 Tipe2缺失促進腸道黏膜pTregs的誘導
        2.1.3.12 Tipe2調(diào)控DC半成熟的分子信號通路圖
        2.1.4 小結(jié)與討論
    2.2 MiR-21-Pdcd4 通路維持葡萄糖耐受能力
        2.2.1 引言
        2.2.2 材料與方法
        2.2.2.1 實驗材料
        2.2.2.1.1 實驗小鼠
        2.2.2.1.2 細胞系
        2.2.2.1.3 實驗試劑
        2.2.2.1.4 主要耗材
        2.2.2.1.5 主要儀器
        2.2.2.2 實驗方法
        2.2.2.2.1 miR-21β KO小鼠的構(gòu)建及基因鑒定
        2.2.2.2.2 胰島及胰島細胞的分離
        2.2.2.2.3 胰島石蠟切片及H&E染色
        2.2.2.2.4 胰島冰凍切片及免疫熒光
        2.2.2.2.5 腹腔葡萄糖耐量試驗
        2.2.2.2.6 體外葡萄糖刺激分泌胰島素
        2.2.2.2.7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胰島素
        2.2.2.2.8 G6P檢測
        2.2.2.2.9 脂代謝檢測
        2.2.2.2.10 RNA提取及熒光定量PCR檢測
        2.2.2.2.11 載體構(gòu)建(Pgl3-Glut2, p RK5-c-Jun)
        2.2.2.2.12 β-TC6的質(zhì)粒,si RNA轉(zhuǎn)染
        2.2.2.2.13 雙熒光素酶檢測
        2.2.2.2.14 免疫蛋白印跡(Western blot)檢測
        2.2.2.2.15 靶向小鼠胰腺注射miR-21agomir
        2.2.2.2.16 統(tǒng)計學分析
        2.2.3 實驗結(jié)果
        2.2.3.1 2型糖尿病db/db小鼠的體重、血糖水平、胰島素分泌和胰島中miR-21 的表達顯著增加
        2.2.3.2 ob/ob小鼠的體重、血糖水平、胰島素分泌和胰島中miR-21的表達
        2.2.3.3 各種2型糖尿病相關(guān)小鼠的表征及miR-21 在其胰島中的表達
        2.2.3.4 β 細胞缺失miR-21 后不影響小鼠的體重和血糖水平
        2.2.3.5 β 細胞miR-21 缺失不影響小鼠胰島以及 β 細胞的數(shù)目和大小
        2.2.3.6 β 細胞缺失miR-21 后導致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島素分泌缺陷
        2.2.3.7 miR-21βKO小鼠的葡萄糖耐受和胰島素分泌受損
        2.2.3.8 β 細胞特異性缺失miR-21 不影響胰島素合成
        2.2.3.9 β 細胞缺失miR-21 后不影響胰島素的轉(zhuǎn)運和釋放
        2.2.3.10 miR-21βKO小鼠胰島中Glut2的表達顯著降低
        2.2.3.11 miR-21 通過 miR-21-Pdcd4-AP-1 途徑促進 Glut2 的表達
        2.2.3.12 miR-21 agomir能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2.2.3.13 驗證miR-21 agomir被特異性輸送到胰腺
        2.2.3.14 miR-21 agomir增加2型糖尿病小鼠胰島中Glut2的表達和胰島素的產(chǎn)生
        2.2.3.15 miR-21 agomir處理不影響小鼠的體重和脂代謝
        2.2.3.16 miR-21 促進Glut2表達和胰島素分泌的示意圖
        2.2.4 小結(jié)與討論
第3章 結(jié)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作者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與研究成果

四、樹突狀細胞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論文參考文獻)

  •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表面SLAMF分子異常表達與機制研究[D]. 孫琳. 吉林大學, 2021(01)
  • [2]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通過促進抗原特異性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擴增增強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治療效果的研究[D]. 高雪. 吉林大學, 2021(01)
  • [3]嗜酸乳桿菌通過誘導調(diào)節(jié)性γδT細胞緩解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D]. 任賽賽. 廣州醫(yī)科大學, 2021(02)
  • [4]小麥依賴—運動誘發(fā)嚴重過敏反應患者的預后及腸道菌群研究[D]. 杜志榮.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2021(02)
  • [5]過表達AIRE的BMDC對NOD鼠T-bet+ CXCR3+ Treg細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 王爽. 吉林大學, 2021(01)
  • [6]芪葵顆粒調(diào)節(jié)1型糖尿病Th17/Treg平衡的實驗研究及T1DM臨床證型的橫斷面分析[D]. 賈佳.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7]滋陰疏肝法對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B淋巴細胞的影響及雷公藤甲素對NOD小鼠唾液腺損傷的研究[D]. 郭云柯.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1)
  • [8]MDSC分泌的Arg-1對腸炎小鼠Th17細胞的影響及橡黃素治療機制的研究[D]. 馬占川. 吉林大學, 2020(08)
  • [9]MKP-1作為潛在抗炎藥物作用靶點用于治療膿毒癥的研究[D]. 盧夏英. 南方醫(yī)科大學, 2020(01)
  • [10]MiR-21-Tipe2調(diào)控口服免疫耐受和miR-21-Pdcd4調(diào)控葡萄糖耐受的機制研究[D]. 劉芮伶.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shù)研究院), 2020(07)

標簽:;  ;  ;  ;  ;  

樹突狀細胞可用于預防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