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還沒有問你的名字(論文文獻綜述)
呂錚[1](2021)在《真相小組》文中研究說明1.預審 初秋,下著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霧蒙蒙的玻璃上,劃出一道長長的拋物線。審訊室的鐵門緊閉著,堅硬、冰冷,隔絕著外面的嘈雜和喧囂。腳步聲由遠至近,一個身穿制服的警官緩步而來。他三十多歲的年紀,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濃眉下的一雙眼睛略帶疲憊。他是預審支隊的副支隊長,行里人稱"那三斧子"的那海濤。
布倫丹·杜波依斯,王映紅[2](2021)在《談判專家》文中研究說明查理是一名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談判專家,他和搭檔克拉倫斯配合默契,促成了一筆又一筆交易,在贏得良好口碑的同時,也獲取了不菲的收入。這次,查理接到一個酬勞豐厚的談判邀請,地點定在賣家位于佛蒙特州的私宅。他和克拉倫斯如約而至。賣家是一對老夫婦——喬治和貝絲,他們在所謂的日本買方還沒到達前先讓查理鑒定一幅畫。讓查理吃驚的是,這幅畫竟然是荷蘭17世紀著名畫家倫勃朗的名作《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價值連城,是1990年一家藝術(shù)博物館失竊名畫中的一件。就在查理斷定這幅畫是真跡后,喬治突然掏槍打爆了克拉倫斯的腦袋,而查理在破窗跳樓后向貝絲連發(fā)三槍,僥幸逃脫。遭人暗算的查理發(fā)誓查出真相,為克拉倫斯復仇。然而查理不知道的是,他將面臨自己職業(yè)生涯的終極考驗。
克雷格·拉塞爾,周建川[3](2021)在《魔鬼藏身處》文中研究表明1935年,捷克。剛剛由榮格博士訓練出師的精神病醫(yī)生維克多·科薩雷克來到臭名昭著的奧盧城堡。這座中世紀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頂,關(guān)押著東歐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號稱"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動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靈師""鬼畜"。這些病人的罪行太過嚴重,必須與其他人隔離。城堡內(nèi)設備先進,但據(jù)說埋藏著綿延幾代的黑暗秘密。維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醫(yī)療技術(shù)來證明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種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謂的"心魔假說"。在了解這五個男病人和一個女病人的過去時,維克多必須面對的是,這六人身上也許另有一層不為人知的真相。與此同時,恐懼正籠罩著布拉格整座城市,一個隱形連環(huán)殺手出沒在黑暗的街頭巷尾。刑事科的盧卡斯·斯莫萊克隊長急于揪出這個在報道里被稱為"皮圍裙"的真兇,他慢慢意識到,這個殺手是在模仿一個世紀前最惡劣的連環(huán)殺手:倫敦的"開膛手杰克"。斯莫萊克向奧盧城堡深諳精神病犯罪心理的專家求助,盡管他擔心"皮圍裙"也許正和城堡內(nèi)關(guān)押的六個犯人有關(guān)……
張可心[4](2021)在《新冠疫情下民間志愿團體應急語言服務效率與質(zhì)量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蔓延時,中國民間團體自發(fā)成立救助小組,在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的過程積累了許多一手經(jīng)驗。在隨后國外疫情暴發(fā)時,這些民間團體希望用這些經(jīng)驗幫助外國民眾抗擊疫情。其中,“武漢銀杏在行動”國內(nèi)救援團隊成立“武漢銀杏在行動·新冠疫情國際救助小組”(簡稱“救助小組”),在2020年3月發(fā)起應急語言服務,將武漢的一手抗疫經(jīng)驗總結(jié)命名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用建議手冊》,并組織志愿者們將手冊翻譯成英、法、德、西、意、瑞典、波斯七個語種,希望將其傳遞給各國有需要的專業(yè)組織,為當?shù)亻_展救援行動提供經(jīng)驗分享與支持。然而,由于民間志愿團體的非專業(yè)性、非營利性、人員異質(zhì)性等特點,同時,應急語言服務又強調(diào)針對自然災害或公共危機事件快速提供語言產(chǎn)品,因此,民間志愿團體應急語言服務的質(zhì)量與效率自然成為了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本研究以該救助小組為研究對象,旨在從項目管理的角度探究這類語言服務活動的主體對翻譯項目質(zhì)量和效率的影響,并嘗試從翻譯項目管理的角度提出提升此類翻譯項目質(zhì)量和效率的辦法,為今后民間志愿團體開展應急語言服務提供建議支持。本研究采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通過訪談,旨在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民間志愿團體如何組織應急語言服務,其中包括職能分工和翻譯流程;二是如何評價其應急語言服務的質(zhì)量和效率,包括運營統(tǒng)籌、語種統(tǒng)籌、翻譯和審校人員在翻譯流程中的表現(xiàn)等方面。為回答以上問題,在前期準備階段,本研究在美國項目管理協(xié)會(PMI)項目管理知識及其他相關(guān)文獻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筆者親身參與該應急語言服務時獲得的一手資料,對救助小組翻譯項目的全過程進行演繹,設計針對運營統(tǒng)籌、語種統(tǒng)籌、翻譯和審校四種職能的訪談提綱,并選擇符合研究目的的訪談對象。在數(shù)據(jù)收集階段,對運營統(tǒng)籌人員及德語組志愿者共計10人進行訪談。在數(shù)據(jù)分析階段,借助質(zhì)性內(nèi)容分析法,對轉(zhuǎn)寫后的訪談進行標注、分析,并根據(jù)已有理論基礎(chǔ)演繹建構(gòu)過程組和知識領(lǐng)域;同時依據(jù)項目主體的行為、身份、目的分析其在本次應急語言服務的各個流程中存在的問題。該應急語言服務可以根據(jù)項目管理在翻譯領(lǐng)域的應用劃分為啟動階段、規(guī)劃階段、實施與監(jiān)控階段及收尾階段,項目主體包括有運營統(tǒng)籌、語種統(tǒng)籌、翻譯和審校人員。同時,本研究還呈現(xiàn)出以下與一般翻譯項目管理不同的結(jié)果:(1)民間志愿團體的運營統(tǒng)籌具有雙重身份和雙重目的,他們既是該翻譯項目的委托方,又是組織該翻譯項目的發(fā)起人;作為委托方,他們一方面強調(diào)譯文的功能性,希望分享抗疫經(jīng)驗,但同時又要求譯員從字面上去完全忠實于原文。這種存在于翻譯目的中的矛盾,加之在翻譯實施過程中以非專業(yè)的姿態(tài)過多干涉語種統(tǒng)籌的工作,導致項目后期部分翻譯志愿者對翻譯質(zhì)量、傳播效果產(chǎn)生懷疑,進而影響志愿者工作的積極性。(2)語種統(tǒng)籌實際是每個語種組的項目經(jīng)理。語種統(tǒng)籌是推動翻譯項目的核心崗位,由不具備實際翻譯經(jīng)驗的運營統(tǒng)籌任命。這一崗位優(yōu)先選取時間充足、具有工作意愿且具備一定翻譯能力的學生志愿者擔任。然而,語種統(tǒng)籌的工作質(zhì)量極大程度受自身工作態(tài)度、管理能力和翻譯水平的影響。尤其是學生群體極少有機會接觸到翻譯項目管理的實際工作,因此他們的管理體現(xiàn)出相較于一般項目經(jīng)理更加明顯的“漸進優(yōu)化”特點。(3)翻譯和審校人員是翻譯項目的基礎(chǔ),由運營統(tǒng)籌篩選,均為目前或曾在德語專業(yè)就讀,或長期在德國學習、工作的志愿者擔任。翻譯和審校質(zhì)量受自身語言水平、翻譯經(jīng)驗和工作態(tài)度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拘泥原文、缺乏讀者意識;過度依賴終審、缺乏成品意識;對自身職責不明,重復工作或缺漏工作;語言水平有限;成員間缺乏溝通等。此外,本次項目中設立三級審校制度,一級、二級審校由中國志愿者擔任,終審為一名對象國母語者。但是,面對數(shù)量眾多、專業(yè)性極強的譯文,本身缺乏翻譯經(jīng)驗且不具備專業(yè)背景知識的母語者在短時間內(nèi)進行單語審校較難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在以上分析的基礎(chǔ)上,本研究就如何提升民間志愿團體應急語言服務質(zhì)量和效率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建立健全國家語言類人才庫。應在現(xiàn)有國家志愿者庫的基礎(chǔ)上加強對志愿者的分類分級管理,為今后應急語言服務提供更好的人才匹配。此外,應加強與相關(guān)企業(yè)和高校的合作,嚴格篩選志愿者入庫,保證志愿者庫儲備人才的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相關(guān)企業(yè)和高校應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建立志愿者機構(gòu)與翻譯人才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語言類人才庫的有序擴大與更新。另一方面,建議人才入庫機制能夠?qū)χ驹刚咂鸬郊钭饔?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證志愿項目效果的作用。二是建立擴大應急語言資源庫。利用和進一步擴大現(xiàn)有的翻譯數(shù)據(jù)庫,有利于實現(xiàn)術(shù)語統(tǒng)一和語言資源復用。為了促進翻譯工具的使用和發(fā)展,志愿者團體應為志愿者提供譯前培訓。此外,志愿團體應與翻譯公司建立聯(lián)系,以獲得更多專業(yè)支持。對于翻譯公司來說,這也是尋找或培養(yǎng)潛在翻譯人才的機會。對志愿者來說,譯前培訓有利于提升其翻譯技能和實踐機會,同樣是志愿者激勵的一種途徑。三是優(yōu)化翻譯流程管理。通過加強機構(gòu)、企業(yè)、學校的多方合作,優(yōu)化、細化應急語言服務的流程管理,形成共同的翻譯管理范式。在項目規(guī)劃階段,應實現(xiàn)職權(quán)分明、責任到人,確保志愿組織方不干涉不越權(quán)。應在翻譯流程中增加完整的自我評估系統(tǒng),督促志愿者在項目前、中、后期進行自查和評估,從而有利于項目經(jīng)理實時監(jiān)控項目進度和質(zhì)量。應建立規(guī)范的項目總結(jié)和反思制度,在項目中期、收尾階段進行書面總結(jié),形成可分享的項目經(jīng)驗,從而擴大應急語言服務的社會效益。此外,翻譯管理的長期優(yōu)化,離不開企業(yè)和高校的支持。在今后的翻譯教學活動中,應重視開展基于項目的翻譯實踐,教授學生完整的語言服務流程。在此基礎(chǔ)上,應推動校企合作,讓學生了解翻譯市場動態(tài)和需求,掌握常用的翻譯技術(shù),進而為語言類人才庫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zhì)的翻譯人才。
商健華[5](2021)在《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需求實證研究》文中研究說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跨國家、跨組織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相應地,企業(yè)和研究人員也逐漸開始考慮,如何使文化異質(zhì)、短期的團隊快速運作起來,如何采取適當?shù)拇胧┨岣邎F隊的凝聚力和效率。這時,親和需求便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本文將此背景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旨在探討親和需求的滿足形式和對個人及團隊的影響,以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為例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的選題動機在于以下兩點:1)在跨文化團隊中,為滿足親和需求而展開的互動會因個體和文化而異。然而,對于親和信號和親和需求影響的文化特異性,目前仍幾乎沒有系統(tǒng)的比較文化研究。2)此外,關(guān)于親和需求的研究多集中在包括德國在內(nèi)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在中國,親和需求的相關(guān)研究寥寥無幾?;谏鲜鲞x題動機,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個問題:1)中國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信號是怎樣的?2)親和需求對中國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團隊合作有什么影響?3)與德國或西方的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相比,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有何不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總結(jié)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所體現(xiàn)的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進行對比,從而得出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在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這一特定群體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獨特特點。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幫助外國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國同事的親和需求,從而促進其團隊合作的順利開展。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標,本研究應用了質(zhì)性研究輔以量化研究的三角測量法。在前期準備階段,本研究首先對Strohschneider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jié)。在此基礎(chǔ)之上,設計問卷和訪談提綱,并選擇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對象。在數(shù)據(jù)收集階段,首先組織10位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分兩組進行團隊合作實驗,創(chuàng)造團隊合作的環(huán)境;其次,在實驗中、訪談前和訪談后分三輪對實驗錄像進行觀察,擇取符合研究目的的互動片段;最后,使用調(diào)查問卷和訪談法收集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的相關(guān)信息。在數(shù)據(jù)分析階段,本研究使用質(zhì)性內(nèi)容分析法,對訪談資料進行轉(zhuǎn)寫和分析。本文基于分析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1)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的團隊合作中所使用的親和信號可分為言語、非言語、伴隨言語和意動型信號等四大類,各大類之下又包含若干小類(見下表)。#122)親和效應在中國日耳曼學生的團隊合作中體現(xiàn)在個人感知、人際關(guān)系、團隊凝聚力和實現(xiàn)工作目標等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又包含若干子類屬(見下表)。#12通過將上述研究結(jié)果與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進行比較,本研究得出以下結(jié)論:1)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結(jié)果與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相符。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使用的絕大多數(shù)親和信號都與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相符,例如微笑、笑、集體代詞“我們”等。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感知到的親和效應也大都與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相符,例如緩解緊張、增強自信、增強團隊凝聚力等。2)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結(jié)果與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相比體現(xiàn)出了顯著差異。在親和信號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親和信號具有更為細致的下分類屬。例如,根據(jù)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微笑和笑被普遍認為是親和信號,但是在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的團隊合作中出現(xiàn)了掩飾尷尬的笑這一細分類屬。部分受訪者并不接受將這種笑劃分為親和信號。再如,根據(jù)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表達贊賞或認可的話語屬于親和信號。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的團隊合作中敷衍的贊賞和認可并不能滿足部分受訪者的親和需求,甚至還會給他們留下負面印象。類似的親和信號還包括給出建議的下屬分類給出不務實的建議,化解沖突的下屬分類“和稀泥”等。此外,本研究還分析得出了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中不曾包含的全新親和信號。這些親和信號包括可能性主觀推斷、昵稱、語氣、語速、音量、組織行為、謙讓行為和閑聊等。最后,本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親和信號并不一定能夠引發(fā)親和感知。這些親和信號包括集體代詞“我們”、笑、撫摸、擁抱、縮短體距、目光交流、回答問題、化解沖突、組織行為和介紹新的團隊成員等。在親和效應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親和信號不僅能夠提升團隊工作效率,個別親和信號也可能會降低工作效率,例如謙讓行為對團隊討論的阻礙效果,這豐富了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中親和信號對工作效率的影響。此外,本研究總結(jié)得出了心理負擔、促進互相了解、促進人際關(guān)系、指明改進方向、提升工作投入度、明確工作方向、維護和諧氛圍和全面考慮問題等全新結(jié)論。在此基礎(chǔ)之上,本研究利用文化-個人-情景模型對研究結(jié)果和現(xiàn)有理論基礎(chǔ)的不同之處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結(jié)果:1)文化因素影響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首先,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民族文化促生了部分親和信號。例如,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原則的影響,敷衍的贊賞和認可以及“和稀泥”等親和信號應運而生;在面子原則的作用下,可能性主觀推斷被用來表達反對觀點和批評;在謙讓原則的主張下,團隊成員會互相謙讓,但這可能會導致團隊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影響部分親和信號的感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下,包括微笑、笑和謙讓行為等在內(nèi)的交際信號在日常交際中頻繁出現(xiàn)。部分受訪者認為這些信號并不具備親和信號的實質(zhì),而僅是在維護互動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從而使他們對這些信號持中性立場。其次,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受亞文化影響。本研究的受訪者體現(xiàn)出兩大集體特征,即年輕開放和熟知德國文化。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文化變遷。例如,“和稀泥”這一行為有效維護了團隊氛圍的和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下應屬于親和信號。但受到德國文化務實原則的熏陶以及年輕一代文化變遷的影響,部分受訪者認為“和稀泥”并不能從實質(zhì)上解決沖突,因而不能視其為親和信號;還有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德國會和親友擁抱,但是在中國不會,這其中也蘊含了德國體觸文化對中國年輕一代的影響。2)個人因素影響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例如,具有廣泛社交范圍的受訪者對微笑、笑和目光交流等交際信號早已習以為常。這些信號僅能滿足他的基礎(chǔ)交際需求,而無法滿足他的親和需求。再如,部分受訪者受性格影響而無法接受親密的體觸行為,擁抱等會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不適。3)情景因素影響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由于本研究以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的團隊合作作為研究背景,部分親和信號被受訪者視為這一具體情境中達成團隊目標的必備環(huán)節(jié)。這些信號包括集體代詞“我們”、詢問個人感受、征求個人觀點、回答問題和介紹新成員等。部分受訪者認為,上述信號僅服務于團隊工作,而并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心理層面的影響。所以,他們并不認為上述信號屬于親和信號??偟膩碚f,受文化、個人和情景的三重影響,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體現(xiàn)出了多樣復雜的特點。當前,跨文化團隊在企業(yè)和組織中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但我國鮮有關(guān)于親和信號和親和效應的研究。所以,本文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將來跨文化團隊中親和互動的研究奠定基礎(chǔ),同時加深國外友人對中國同事親和需求的理解。
呂錚[6](2020)在《縱橫四海》文中提出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都說四十歲是道坎兒,該人生不惑,但我迎來的卻是四六不靠的中年危機。自己的警察生涯已經(jīng)進行了二十年,往前似乎踮著腳就能瞄到終點,但回望卻充滿了遺憾和不安。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他們,那幾個老警察。
湯姆·亨特,譚敏,陶濤,趙麗珠[7](2020)在《殺手的抉擇》文中認為第一章那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個電話。接到電話20分鐘后,加里·福斯特駕駛著豐田卡羅拉駛?cè)臌溈ǘ麽t(yī)療中心的停車場,然后循著指示牌在急診室外的一個車位上停下。停車時,由于剎車踩得太猛,他身上的安全帶險些鎖死。熄了火,加里猛地推開車門,沖向急診室。
羅琳[8](2020)在《文學翻譯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譯著的翻譯報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翻譯實踐基于筆者已經(jīng)出版的三部英譯漢譯著撰寫而成,分別為《燃燒的主世界》、《神秘的寶箱》以及《斯特蘭德莊園》。三部譯著均為文學著作,情節(jié)跌宕起伏,文筆細膩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筆者作為這三部譯著的獨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具有普適性的互文性文學翻譯策略,故本翻譯報告將以此三部譯著為分析對象,以期深入闡明翻譯心得和經(jīng)驗,為文學翻譯提供有益的借鑒?!度紵闹魇澜纭罚ㄔ鸒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馬克·謝弗頓(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書,書中描繪了游戲騎士999及其同伴穿越進游戲《我的世界》(Minecraft),與潛在的敵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個主世界的熱血故事,是向兒童展現(xiàn)勇氣、團結(jié)與智慧的范本?!渡衩氐膶毾洹罚ㄔ鸋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國著名童書作家溫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暢銷作品,書中講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發(fā)掘了隱藏著黑暗秘密的寶箱,釋放出邪惡魔力,讓各地備受牽連,最終歷盡千辛萬苦,壓制并消滅這些寶箱的歷險故事,是國內(nèi)少見的兒童獵奇題材?!端固靥m德莊園》(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麗莎白·諾爾貝克(Elisabeth Noreb?ck)的暢銷懸疑小說,該書圍繞著一件一歲女嬰失蹤案展開,描繪了在女嬰伊莎貝爾長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養(yǎng)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糾纏之間的愛恨情仇,書中懸念迭起,疑霧重重,卻也不乏溫情敘述,實屬一部懸疑佳作。在閱讀分析原文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三部小說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譯伊始,便選擇了互文性作為本次翻譯實踐的指導理論。翻譯工作完成后,筆者根據(jù)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了適用于文學翻譯的互文性模式、原則及策略。在本報告中,筆者首先簡要描述翻譯實踐的基本情況、前期準備、翻譯過程及后期校對;然后,剖析了三部譯作中出現(xiàn)的互文性翻譯表征;接著,對文學翻譯、互文性與文學、互文性與文學翻譯三者的文獻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筆者對文學翻譯的互文性模式、原則的總結(jié);基于該模式與原則,筆者結(jié)合四種普適于文學翻譯、一種適用于兒童文學翻譯的互文性翻譯策略,對三部譯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譯進行配對分析。本報告雖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證了互文性策略對文學翻譯的指導作用,有利于推動互文性與文學翻譯的結(jié)合。經(jīng)探究,筆者參照N.Fairclough(1992)對互文性的分類,將三部小說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顯互文性和篇際互文性兩類。其中,明顯互文性總結(jié)為反諷、否定、仿擬和預設;篇際互文性則立足于武建國(2010)的研究結(jié)論,依次分為融合型篇際互文性、鑲嵌型篇際互文性、轉(zhuǎn)換型篇際互文性和鏈接型篇際互文性。雖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類別,進而推動筆者探索原文和譯文、作者和譯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間,衍射出文學翻譯過程中基于互文性發(fā)生的“文學神韻”和“文學意象”的對等演變,并總結(jié)出重組、強化、模仿、增補和通俗化五種互文性翻譯策略。準確貼切地還原文學著作中的互文性對譯者提出了極高要求,除譯者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譯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進譯文。本報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文學翻譯的話語分析理論。筆者提出的文學翻譯互文性原則有助于譯者精準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過重組、強化、模仿、增補、通俗化五種策略完善貼切地重現(xiàn)文學著作中的神韻和意象。筆者希望通過本報告可以合理地總結(jié)文學翻譯中互文性表征的處理策略,并為其他譯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發(fā)。
呂錚[9](2019)在《無所遁形》文中認為與怪物戰(zhàn)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岵?.瞎貓冬至之前,海城迎來了幾場雨,稠稠密密的夾著冰碴,和經(jīng)久不散的霧霾裹在一起,像個巨大的罩子一樣籠罩在城市上空。天氣很冷,街上幾乎看不到人,反倒顯得醫(yī)院檢查室里格外溫暖。黎勇躺在檢查床上,大睜著眼睛盯著手電筒,耳畔響起雨打玻璃的聲音。"這里模糊嗎?這里。"女醫(yī)生戴著口罩,眉
娜彧[10](2019)在《丟小姐》文中研究說明周愛萍是南方人。從前人家都叫她丟小姐。她對初次見面的人總是說:我姓丟,丟愛萍。這么多年來,一直都這么說。南方口音,周丟不分。于是,現(xiàn)在,那些老客戶還是叫她丟小姐。丟小姐從不說自己哪里人,只說南方人。懂點方言知識的人猜測:丟小姐是江西人抑或廣西人。這不重要!丟小姐現(xiàn)在人在南京,有多處房幾輛車。哦對了,丟小姐還有
二、我還沒有問你的名字(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jié)構(gòu)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jié)構(gòu)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jié)構(gòu)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jié)構(gòu)組織等。該MMU結(jié)構(gòu)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guān)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guān)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guān)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我還沒有問你的名字(論文提綱范文)
(1)真相小組(論文提綱范文)
1. 預審 |
2. 案卷 |
3. 被害人 |
4. 窩案 |
5. 貪官 |
6. 證人 |
7. 內(nèi)鬼 |
8. 練兵 |
9. 大盜 |
1 0. 測謊 |
1 1. 被告人 |
1 2. 斷線 |
1 3. 深挖 |
1 4. 交鋒 |
1 5. 收網(wǎng) |
(2)談判專家(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3)魔鬼藏身處(論文提綱范文)
序言 |
第一部分魔鬼受縛之處 |
第二部分“小丑”與“食草動物” |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與“伐木工” |
第四部分“通靈師”與藏骨堂 |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陽 |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
后記 |
(4)新冠疫情下民間志愿團體應急語言服務效率與質(zhì)量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摘要 |
Abstract |
1 Einleitung |
1.1 Hintergrund des Forschungsprojektes |
1.2 Forschungsstand |
1.3 Fragestellung und Zielsetzung |
1.4 Forschungsmethode |
1.5 Aufbau der Arbeit |
2 Forschungsgegenstand:Ubersetzungsprojekt |
2.1 Uberblick uber das,,Relief Team" |
2.1.1 Initiierung und Motivation |
2.1.2 Ergebnis und Zielgruppe |
2.1.3 Arbeitsteilungen des,,Relief Teams" |
2.1.4 Ablauf des ganzen Ubersetzungsprojekts |
2.2 Deutsche Ubersetzungsgruppe als Fallbeispiel |
3 Theoretische Grundlage |
3.1 Projektmanagement und Ubersetzungsmanagement |
3.1.1 Definition, Aufbau und Wissensgebiete des Projektmanagements |
3.1.2 Projektmanagement im Bereich Ubersetzung |
3.2 Sprachlicher Notdienst |
3.2.1 Sprachlicher Dienst und Notdienst |
3.2.2 Abgrenzung des sprachlichen Diensts und des Ubersetzens |
4 Forschungsmethodik |
4.1 Vorbereitung |
4.1.1 Aufzeichnung des WeChat-Verlaufs |
4.1.2 Erstellung der Leitfaden |
4.1.3 Auswahl der Samples |
4.2 Datenerhebung |
4.2.1 Interviewform |
4.2.2 Interviewdurchfuhrung |
4.3 Datenauswertung |
4.3.1 Transkription |
4.3.2 Inhaltsanalyse |
4.3.3 Entwick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5 Darstel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5.1 Projektkoordinierende Personen |
5.1.1 Doppelrolle und Doppelmotivation |
5.1.2 Probleme von ProjektkoordinatorInnen |
5.2 Sprachkoordinierende Personen |
5.2.1 Uberblick der Rolle, Motivation der ProjektmanagerInnen |
5.2.2 Probleme von Projektmanagerlnnen |
5.3 Ubersetzende und uberprufende Personen |
5.3.1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Ubersetzerlnnen |
5.3.2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ersten und zweiten Revision |
5.3.3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dritten Revision |
5.4 Zwischenfazit |
6 Schlusswort |
6.1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
6.2 Ausblick auf zukunftige Entwicklung sprachlicher Notdienste der zivilenFreiwilligengruppen |
6.2.1 Verbesserung der nationalen Freiwilligendatenbank |
6.2.2 Aufbau der Datenbank der sprachlichen Ressourcen |
6.2.3 Optimierung des Ubersetzungsmanagements |
6.3 Limitation und Reflexion |
Literaturverzeichnis |
Anhang |
Anhang A Interviewleitfaden 1 |
Anhang B Interviewleitfaden 2 |
Anhang C Interviewleitfaden 3 |
Anhang D Interviewleitfaden 4 |
Anhang E Transkript Befragte 1 |
Anhang F Transkript Befragte 2 |
Anhang G Transkript Befragter 3 |
Anhang H Transkript Befragte 4 |
Anhang I Transkript Befragter 5 |
Anhang J Transkript Befragte 6 |
Anhang K Transkript Befragter 7 |
Anhang L Transkript Befragte 8 |
Anhang M Transkript Befragte 9 |
Anhang N Transkript Befragte 10 |
(5)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需求實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Einleitung |
1.1 Forschungsstand |
1.2 Fragestellung und Zielsetzung |
1.3 Fachliche Zuordnung |
1.4 Aufbau der Arbeit |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
2.1 Team und Teamarbeit |
2.1.1 Team |
2.1.2 Teamarbeit |
2.1.3 Teamkohasion |
2.2 Affiliation |
2.2.1 Affiliationsbedurfnis |
2.2.2 Affiliationssignale |
2.2.3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
2.2.4 Affiliation vs. Guanxi |
2.3 Zwischenfazit |
3 Methodik |
3.1 Auswahl der Forschungsmethode |
3.2 Vorbereitung |
3.2.1 Experiment |
3.2.2 Erstellung des Beobachtungsformulars |
3.2.3 Fragebogenerstellung |
3.2.4 Interview |
3.3 Datenerhebung |
3.3.1 Experimentdurchfuhrung |
3.3.2 Beobachtung |
3.3.3 Fragebogendurchfuhrung |
3.3.4 Interview |
3.4 Datenauswertung |
3.4.1 Ablaufmodell der qualitativen Inhaltsanalyse nach Kuckartz |
3.4.2 Anwendung des Ablaufmodells in der vorliegenden Forschung |
3.5 Reflexion uber das methodische Vorgehen |
4 Darstel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4.1 Affiliationssignale |
4.1.1 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2 Non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3 Para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4 Konative Affiliationssignale |
4.1.5 Zwischenfazit |
4.2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
4.2.1 Subjektives Wohlbefinden |
4.2.2 Interpersonale Beziehung |
4.2.3 Teamkohasion |
4.2.4 Zielerreichung der Teamarbeit |
5 Schlusswort |
5.1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
5.2 Reflexion und Ausblick |
Literaturverzeichnis |
Anhang A Fragebogen |
Anhang B Interviewleitfaden |
Anhang C Transkript Befragte 1 |
Anhang D Transkript Befragte 2 |
Anhang E Transkript Befragte 3 |
Anhang F Transkript Befragte 4 |
Anhang G Transkript Befragte 5 |
Anhang H Transkript Befragte 6 |
Anhang I Transkript Befragte 7 |
Anhang J Transkript Befragter 8 |
Anhang K Transkript Befragter 9 |
Anhang L Transkript Befragte 10 |
Anhang M Kodierleitfaden |
Anhang N Abzeichnungen des Affiliationsbedürfnisses |
(6)縱橫四海(論文提綱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7)殺手的抉擇(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8)文學翻譯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譯著的翻譯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1 Introduction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2.1 Introduction |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
3.1 Introduction |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4.1 Introduction |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
4.3.1 Irony |
4.3.2 Negation |
4.3.3 Parody |
4.3.4 Presupposition |
4.4 Interdiscursivity |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6.1 Introduction |
6.2 Realignment |
6.3 Enhancement |
6.4 Imitation |
6.5 Supplementation |
6.6 Popularization |
6.7 Summary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
7.2 Limitations |
7.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附件 |
(9)無所遁形(論文提綱范文)
1. 瞎貓 |
2. 瘋魔 |
3. 城市博覽會 |
4. 銀行搶劫案 |
5. 老炮兒 |
6. 組隊 |
7. 地下停車庫 |
8. 談判 |
9. 時間空間邏輯 |
1 0. 識別眼鏡 |
1 1. 外援 |
1 2. 設局 |
1 3. 鷹眼 |
1 4. 動作識別 |
1 5. 名捕 |
16.九轉(zhuǎn)十八彎 |
17.合作 |
18.師徒 |
19.別墅盜竊案 |
20.人皮面具 |
21.線索 |
22.暗影人 |
23.捕影者 |
24.小A |
25.移交 |
26.專家 |
27.事故 |
28.貓與老鼠 |
29.飛鳥 |
30.收網(wǎng) |
31.完敗 |
32.舊案 |
33.重裝上陣 |
34.指紋 |
35.點線面 |
36.后門 |
37.視頻忽略 |
38.誘餌 |
39.天網(wǎng) |
40.陷阱 |
41.直播 |
42.無所遁形 |
(10)丟小姐(論文提綱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四、我還沒有問你的名字(論文參考文獻)
- [1]真相小組[J]. 呂錚. 當代長篇小說選刊, 2021(06)
- [2]談判專家[J]. 布倫丹·杜波依斯,王映紅. 譯林, 2021(06)
- [3]魔鬼藏身處[J]. 克雷格·拉塞爾,周建川. 譯林, 2021(03)
- [4]新冠疫情下民間志愿團體應急語言服務效率與質(zhì)量研究[D]. 張可心.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1(12)
- [5]中國日耳曼文學學生團隊合作中的親和需求實證研究[D]. 商健華.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1(10)
- [6]縱橫四海[J]. 呂錚. 當代(長篇小說選刊), 2020(06)
- [7]殺手的抉擇[J]. 湯姆·亨特,譚敏,陶濤,趙麗珠. 譯林, 2020(06)
- [8]文學翻譯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譯著的翻譯報告[D]. 羅琳.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2)
- [9]無所遁形[J]. 呂錚. 當代(長篇小說選刊), 2019(04)
- [10]丟小姐[J]. 娜彧. 作家, 2019(08)
標簽:互文性論文; 翻譯專業(yè)論文; 翻譯文學論文; 語言翻譯論文; 翻譯理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