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便秘的診斷和治療(論文文獻綜述)
樊文彬[1](2020)在《肛腸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狀況、生活質量的調查及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文中認為一肛腸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狀況、生活質量的調查研究目的:調查肛腸科就診的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一般資料、便秘相關指標、精神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臨床意義。方法:對113例肛腸科就診的功能性便秘和性別比例、年齡范圍相匹配的40例健康對照者進行問卷調查。對兩組之間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體質指數(shù)(BMI)、排糞頻率(平均每周自發(fā)排糞,SBM)、糞便性狀(Bristol大便性狀評分,BSFS)、精神心理狀況(癥狀自評量表,SCL-90)、便秘嚴重程度(Wexner便秘評分,WCS)、生活質量評分(PAC-QOL)進行比較,同時對患者的便秘相關指標、Wexner便秘評分與SCL-90評分、PAC-QOL評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1)FC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體重、體質指數(shù)、受教育程度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FC組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精神心理問題。FC組合并精神心理障礙的比例為59.29%。FC組軀體化、強迫狀態(tài)、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情緒、焦慮情緒、敵對情緒、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9個因子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其中,精神病性是FC組與對照組差異最大的因子。(3)FC組生活質量總分高于對照組(P<0.001),FC組較健康人群生活質量差。FC組生活質量中情緒心境、滿意度、擔憂、生活獨立性、飲食、生理6個因子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滿意度是兩組之間差異最大的因子。(4)FC組Wexner便秘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低度相關(r=0.477,P<0.001)。其中便秘病程與生活質量評分弱相關(r=0.223,P=0.017),排便時間與生活質量評分低度相關(r=0.305,P=0.001)。(5)Wexner便秘評分與SCL-90均分弱相關(r=0.200,P<0.05)。(6)SCL-90均分與生活質量評分中度相關(r=0.507,P<0.05)。結論:FC患者與健康對照者在BMI、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異。FC組較健康人群存在明顯的精神心理問題,生活質量顯著降低。FC患者便秘嚴重程度與精神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具有相關性。二功能性便秘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目的:探討玄參湯制劑聯(lián)合精神心理干預在功能性便秘治療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納入符合診斷標準的氣陰不足型功能性便秘105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一(玄參湯制劑)、試驗組二(玄參湯制劑聯(lián)合精神心理干預)和對照組(普蘆卡必利),分別記錄患者用藥前及用藥4周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排糞頻率(SBM)、Bristol大便性狀評分(BSFS)、Wexner便秘評分(WCS)、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HAMA)和便秘生活質量評分(PAC-QOL),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排糞頻率、糞便性狀、便秘癥狀程度、精神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1)三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治療4周后,三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試驗組一90.0%,試驗組二為97.1%,對照組90.3%,但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治療4周后,SBM均有所改善(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治療4周后,BSFS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三組BSFS 3、4、5型合并后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治療4周后,Wexner便秘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治療4周后PAC-QOL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但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P>0.05)。(7)治療4周后,試驗組一和對照組的HAMA、HAMD評分與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一HAMA評分總有效率為33.3%,試驗組二為70.6%,對照組為25.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一治療后HAMD評分總有效率為40.0%,試驗組二為76.5%,對照組為16.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玄參湯制劑治療功能性便秘4周后與普蘆卡必利在中醫(yī)證候療效、排便頻率、大便性狀、便秘嚴重程度、生活質量方面均有所改善。玄參湯制劑結合精神心理干預治療功能性便秘患者,不僅能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療效、便秘癥狀、生活質量,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況。
宋任逸[2](2020)在《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臨床對照觀察》文中認為目的:觀察和評價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臨床療效,并探究此療法的治療效果是否優(yōu)于常規(guī)選穴針刺,從而豐富便秘的針灸治療方法,為臨床治療CFC提供新的治療思路與選穴方案。方法:本研究共納入符合標準的CFC患者60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即主取帶脈、五樞、維道、支溝、上巨虛穴),對照組選用常規(guī)選穴針刺方案(即主取天樞、大腸俞、照海、支溝、上巨虛穴),兩組配穴方案、針具、針刺手法及療程均一致,隔日治療1次,每周3次,連續(xù)4周。治療前后予便秘臨床評分量表(CCS)及便秘癥狀評價量表進行評分,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便秘癥狀的改善程度,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療效評定,同時觀察、記錄治療中的安全性問題,并于治療結束后3個月進行隨訪。選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極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評價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治療CFC的臨床療效,比較本法與常規(guī)選穴針刺療效的異同。結果:1、兩組患者療后組內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不同觀察節(jié)點的CCS及癥狀評價量表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療法均有療效,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便秘的相關癥狀均在不斷改善。2、兩組患者療后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每周治療后的CC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前兩周治療后差異具有極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每周治療后治療組的CCS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前兩周優(yōu)勢更顯著。3、兩組患者療后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每周治療后癥狀評價量表的減分值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第1周治療后的減分值差異具有極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每周治療后治療組的癥狀評價量表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第1周優(yōu)勢更顯著。4、兩組總體療效比較,治療組每周的愈顯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經四周治療后,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一周后有效率為80.00%,兩周后有效率達93.33%,對照組需治療三周后有效率才達到90.00%,說明治療組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獲效。5、兩組隨訪結果比較,治療結束3個月后,治療組的復發(fā)率為19.05%,低于對照組的33.33%,說明治療組的中長期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6、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無明顯針刺相關的不良反應或身體不適情況,說明兩組的治療方法安全性良好。結論:1、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療效在不斷增加,說明兩種治療方法都能有效治療CFC,也顯示出針灸是治療CFC的有效療法。2、調節(jié)帶脈為主針刺在降低患者CCS及癥狀量表評分、改善患者便秘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選穴針刺,獲效更快。3、調節(jié)帶脈為主針刺可提高CFC的愈顯率和有效率,近期及中長期療效均優(yōu)于常規(guī)選穴針刺。4、調節(jié)帶脈為主針刺治療CFC安全可靠。
王珺[3](2020)在《針刺調節(jié)帶脈對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影響的觀察》文中提出目的:觀察和評價針刺調節(jié)帶脈治療慢性便秘的臨床療效,及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并探究此方法治療慢性便秘的效果是否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以及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是否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為治療慢性便秘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提供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患者,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針刺帶脈、五樞、維道、上巨虛、支溝;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即按常規(guī)選穴針刺天樞、大腸俞、照海、上巨虛、支溝,兩組的針具、辨證配穴及療程均一致,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4周。各病例在首次治療前、治療第2周、4周后予記錄排便情況、便秘患者生存質量自評量表(PAC-QOL)、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積分,觀察其便秘癥狀的改善及生活質量和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變化。采用Excel軟件對基本信息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shù)據分析,評價兩種方法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具有極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兩組便秘療效比較:治療組患者便秘療效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患者便秘療效有效率為90%;但治療組的愈顯率為93.3%,對照組的愈顯率為60%;療效愈顯率比較P<0.05,兩組的愈顯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兩組焦慮療效比較:治療組患者焦慮療效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4%,療效有效率比較P<0.05,兩組的有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治療后生活質量(PAC-QOL)和焦慮(HAMA)量表的組內比較:治療組患者在第2周治療后的PAC-QOL、HAMA總分及各項因子開始顯著優(yōu)于首次治療前(P<0.01);在第4周治療后的PAC-QOL、HAMA總分及各項因子顯著優(yōu)于第2周治療后(P<0.01)。對照組患者在第2周治療后的PAC-QOL、HAMA總分及各項因子顯著優(yōu)于首次治療前(P<0.01);在第4周治療后PAC-QOL中的生理因子評分與第2周治療后無顯著差異(P>0.05),但HAMA、PAC-QOL總分及PAC-QOL中其余各項因子均顯著優(yōu)于第2周治療后(P<0.01)。(4)治療后生活質量(PAC-QOL量表)的組間比較:在治療第2周時尚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治療第4周時兩組患者出現(xiàn)明顯差異,其中的擔憂因子(因擔憂病情導致的情緒、心境的異常)及滿意度(對排便情況、治療的滿意度)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5)治療后焦慮狀態(tài)(HAMA量表)的組間比較:在治療第2周時尚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治療第4周時兩組患者出現(xiàn)明顯差異(P<0.01),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6)慢性便秘的療效與焦慮狀態(tài)改善情況的關系:r值為0.647(P=0.0003<0.05),說明慢性便秘的療效與焦慮狀態(tài)改善情況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且呈正相關。結論:(1)運用針刺調節(jié)帶脈與常規(guī)針刺均能有效治療慢性便秘,且兩組患者均在第2周治療后病情開始好轉,并隨著治療次數(shù)增加,病情逐漸改善;但針刺調節(jié)帶脈治療慢性便秘的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取穴治療。(2)兩組治療均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兩組在治療第2周時無明顯差異;在治療第4周時,針刺調節(jié)帶脈組優(yōu)于常規(guī)取穴治療組,其中在擔憂因子及滿意度方面差異極為顯著。(3)兩組治療均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焦慮情緒;但兩組在治療第2周時無明顯差異;在治療第4周時,針刺調節(jié)帶脈組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取穴治療組;并且在焦慮療效比較上,針刺調節(jié)帶脈組也優(yōu)于常規(guī)取穴組;(4)慢性便秘的療效與焦慮情緒的改善呈正相關,慢性便秘的療效愈好,焦慮狀態(tài)的改善情況愈好,反之,慢性便秘的療效愈差,焦慮狀態(tài)的改善情況愈差。
田欣欣[4](2020)在《益氣通便湯配合耳穴撳針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氣虛津虧型)的臨床觀察》文中提出目的:觀察益氣通便湯配合耳穴撳針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氣虛津虧型)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變化情況,探討該方法對其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對72例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進行觀察,將病例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治療組(36例)。對照組: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利動);治療組:予益氣通便湯,并配合中醫(yī)外治法耳穴撳針。兩組療程均為14天,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有無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臨床總療效及停藥兩周后的復發(fā)情況,運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評估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結果:1、兩組患者中醫(yī)各項證候療效比較:治療組在大便干硬、排便時間、排便困難、神疲懶言、口干、腹脹、自汗及飲食癥狀的改善上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在短氣乏力癥狀的治療上,兩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為90.91%、對照組為71.88%,治療組治療后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總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5.15±4.78、對照組8.22±5.20,兩種治療都可緩解便秘癥狀,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3、兩組患者停藥兩周后復發(fā)率比較:治療組復發(fā)率為6.67%,對照組復發(fā)率為30.43%,治療組的遠期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安全性指標經統(tǒng)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表明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結論:益氣通便湯配合耳穴撳針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老年慢性便秘(氣虛津虧型)患者的臨床癥狀,在保證療效的情況下安全可行,無明顯不良反應。
張凌僖[5](2020)在《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的臨床療效及分析》文中認為目的針對接受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的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回顧性隨訪,觀察治療結束時(近期)和隨訪期間(遠期)臨床療效,分析影響療效的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08月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yī)院便秘專病門診就診并記錄于盆底中心“智慧醫(yī)療多功能一體化信息管理系統(tǒng)”數(shù)據庫中801例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其中接受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的女性患者共190例,篩選出資料完整的161例,采用電話隨訪方式進行標準化隨訪,主要通過慢性便秘嚴重度評分(CSS)、便秘患者生存質量問卷(PAC-QOL)、Bristol便質評分、慢性便秘患者報告臨床結局評估量表(CC-PRO)對患者治療結束時(近期)和隨訪期間(遠期)的疾病嚴重度、生活質量、有效率、滿意度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評價。結果1.全組共有161例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符合納入標準,治療結束時CSS評分(14.59±3.98VS8.60±4.01)和 PAC-QOL 評分(84.48±19.82VS59.79±17.81)較治療前降低(P<0.01);22例患者治療后CC-PRO量表評分(180.55±47.84VS121.45±55.20)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161例患者治療結束時6例(3.73%)痊愈,23例(14.29%)顯效,96例(59.63%)有效。近期有效率為77.65%,針對近期療效總滿意率為80.20%。2.全組共有效隨訪148例患者(91.93%),隨訪時間6月~4年(中位隨訪時間16月)。148例患者治療前后及隨訪期間CSS評分分別為14.44±3.96、8.41±3.97、9.87±4.31(P<0.01);148例患者治療前后及隨訪期間PAC-QOL評分分別為83.31±19.04、59.01±17.45、65.53±19.14(P<0.01)。148 例患者遠期隨訪時,4 例(2.70%)痊愈,9 例(6.08%)顯效,80例(54.05%)有效,遠期有效率為62.83%,遠期療效總滿意率為62.16%。3.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女盆底松弛型便秘的療效與病程、治療療程和輔助排便方式相關(P<0.05),與妊娠次數(shù)、年齡、疾病嚴重度、是否堅持家庭訓練、有無合并盆底手術史和其他疾病無關(P>0.05)。結論1.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可改善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排便費力、排不盡感、時間、頻率、便質、腹脹,提高生活質量,近遠期臨床療效持久。2.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操作簡便、安全無創(chuàng),具有可行性,患者療效評價滿意度高。3.患者病程、治療療程與輔助排便方式影響療效。
崔文雋[6](2020)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伴慢性腹瀉或便秘的病機研究及中醫(yī)治療》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收集孫志廣教授經驗方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的病例,觀察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的一般情況做出歸納總結,并探討本病的病機。方法:從孫志廣教授門診病例中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83例。其中符合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腹瀉診斷標準的患者43例,符合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便秘診斷標準的患者40例。兩組患者均服用孫志廣教授自擬方4周。收集患者治療前后填寫的問卷調查表和內鏡檢查結果,運用SPSS25.0進行分析。組內對比用配對t檢驗的方法;性別對癥狀評分、療效的影響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對癥狀評分、療效的影響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1.通過組內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瀉積分/便秘積分和胃腸積分均有明顯差異性(p<0.01)。GERD+慢性腹瀉組患者慢性腹瀉癥狀治療有效率為95.35%,胃腸疾病常見癥狀治療有效率為97.67%。GERD+慢性便秘組患者慢性便秘癥狀治療有效率為92.50%,胃腸疾病常見癥狀治療有效率為90.00%。2.兩組患者的單項癥狀積分治療前后均顯示出明顯的差異性(p<0.01)。12個慢性腹瀉癥狀治療有效率均高于50%。慢性便秘相關的12個單項癥狀治療有效率均高于50%。34個胃腸疾病常見癥狀中,腹瀉組治療后有33個癥狀療效高于50%,便秘組治療后有28個癥狀療效高于50%。3.83例入組患者中,共3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8例非糜爛性食管炎患者,沒有巴雷特食管患者;反流性食管炎治療有效率為80.00%。4.通過t檢驗,患者性別對原有胃腸疾病癥狀、慢性腹瀉癥狀/慢性便秘癥狀沒有影響(p>0.05);患者性別對各癥狀療效影響未見顯著性(p>0.05)。5.通過相關性分析,所有患者年齡和治療前胃腸癥狀、便秘/腹瀉癥狀之間均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性系數(shù)>0.4,α=0.01)。腹瀉組患者的年齡與腹瀉癥狀療效和胃腸癥狀療效均未見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系數(shù)(絕對值)<0.2);便秘組患者的年齡與便秘癥狀療效和胃腸癥狀療效之間均呈弱相關性(0.2<Pearson 相關性系數(shù)<0.4,α=0.05)。6.通過相關性分析,腹瀉組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shù)和治療腹瀉癥狀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0.324(α=0.05),提示較弱的負相關性;與治療前胃腸癥狀、腹瀉癥狀療效、胃腸癥狀療效之間無明顯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系數(shù)<0.2)。便秘組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shù)和便秘癥狀療效之間的呈弱相關性,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0.369(α=0.05);與治療前諸癥狀、胃腸癥狀療效未見明顯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系數(shù)(絕對值)<0.2)。結論:孫志廣教授經驗方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腹瀉/便秘及胃腸疾病常見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的性別、身體質量指數(shù)和治療前癥狀、治療效果未見明顯相關性,患者的年齡越高,治療前腹瀉/便秘癥狀和胃腸疾病常見癥狀越明顯。
NeurogastroenterologyandMotilityComittee;ChineseSocietyofGastroenterolog[7](2019)在《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廣州)》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既往我國頒布了關于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但尚未制定相關共識意見。隨著羅馬Ⅳ標準的發(fā)布,加上近年來藥物治療慢性便秘有了較大進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國慢性便秘診治的共識意見。在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和功能性胃腸病協(xié)作組兩個學組的共同努力下,采用國際通用的Delphi程序,最終對慢性便秘的定義和流行病學、病因與病理生理、診斷評估與鑒別診斷、治療4部分的相關內容達成共識。
李奇陽[8](2019)在《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中醫(yī)證候特點及其與生存質量相關性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終末期腎臟?。╡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指各種終末期階段的慢性腎臟疾病,腎臟萎縮,腎小球濾過率明顯下降,腎臟的基本功能無法維持,臨床上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代謝產物潴留,全身各個系統(tǒng)均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血液透析是ESRD患者賴以生存的主要腎臟替代治療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和醫(yī)療體制改革,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ESRD患者逐年增加。消化道疾?。òㄆ髻|性病變與功能性病變)是終末期腎臟病時腎外較早出現(xiàn)以及較為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其中便秘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對血透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解決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是臨床和患者關注的問題之一,中醫(yī)藥干預的前提必須充分了解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辨證施治方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所以證候研究是中醫(yī)現(xiàn)代化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目前血透患者的生存質量整體水平較低,長期便秘更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如何改善維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其社會回歸程度,減輕社會、家庭負擔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過研究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以及不同證候與生存質量的關系,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依據,為今后更好地指導該疾病的中醫(yī)干預、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提供參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橫斷面調查研究,共收集170例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一般資料、中醫(yī)四診信息、生存質量情況,比較中醫(yī)各證候分布情況及其與生存質量各維度間的相關性,探討維持性血液透析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以及不同證候與生存質量的關系。研究結果1.一般臨床資料分析:本研究共納入170例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其中男性99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79:1。平均年齡60.94±11.66歲,按年齡分為18-44歲組(青年組)、45-59歲組(中年組)、60-80歲組(老年組),年齡分布以60-80歲組(老年組)所占比例最高,共102人,占總例數(shù)的60.00%。平均透析年限69.07±47.94月,按透析年限分為<12月、12-60月、61-120月、121-180月、>180月,透析齡分布以12-60月所占比例最高,共81例,占總例數(shù)的47.65%。排名占前3位的原發(fā)病依次為慢性腎小球腎炎55例,占32.35%、糖尿病腎病46例,占27.06%、高血壓腎損害16例,占9.41%。2.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本研究170例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證型以虛秘為主,共141例,占82.94%,其中陽虛秘52例(30.59%),氣虛秘33例(19.41%),血虛秘29例(17.06%),陰虛秘27例(15.88%);實秘較少,共29例,僅占17.06%,其中氣滯秘14例(8.24%),寒積秘8例(4.71%),熱積秘7例(4.12%)。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在不同性別、年齡、透析齡的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方面研究結果顯示男性的中醫(yī)證候以陽虛秘為主,占28.28%,其次為氣虛秘,占24.24%,女性也以陽虛秘為主,占33.80%,但其次為血虛秘,占16.90%;年齡方面研究結果顯示18-44歲(青年)組以陽虛秘(22.22%)、血虛秘(22.22%)、陰虛秘(22.22%)為主,45-49歲(中年)組和60-80歲(老年)組以陽虛秘為主,陽虛秘分別占該年齡組的36%、29.41%;透析齡方面研究結果顯示,透析齡<12(月)的患者以陽虛秘、陰虛秘為主,透析齡12-60(月)的患者以陽虛秘、血虛秘為主,透析齡>60(月)的患者以陽虛秘、氣虛秘為主。3.慢性便秘對生存質量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生存質量多數(shù)維度評分不高,其生存質量評分最低的維度是工作狀況維度,評分31.47±36.82分,評分最高的維度是透析醫(yī)護人員的鼓勵維度,評分88.60±16.76分。評分低于60分的7個維度分別是工作狀況維度(31.47±36.82分)、軀體角色維度(32.35±42.45分)、腎臟病給生活帶來的負擔維度(33.71±24.72分),一般健康維度(44.17±20.26分),總體健康評估(54.41 ±20.18分),情緒角色維度(56.27±46.89分),睡眠維度(59.46±21.92分)。影響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因素有:性別、年齡、透析齡,其中年齡對軀體功能、軀體疼痛、癥狀與不適維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呈負相關;透析齡對腎臟病給生活帶來的負擔維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呈正相關。4.中醫(yī)證候與生存質量相關性分析:虛秘患者生存質量在軀體功能、軀體疼痛、軀體角色、一般健康、情緒角色、情感健康、社交功能、活力、癥狀與不適、腎臟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腎臟病給生活帶來的負擔、認知能力、社交質量、睡眠、社會支持、透析醫(yī)護人員的鼓勵16個維度以及總體健康評估的評分均低于實秘患者。經統(tǒng)計學分析,生存質量各維度下虛秘和實秘之間的差異經統(tǒng)計學處理大部分沒有意義,僅在認知能力維度、總體健康評估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影響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中醫(yī)證候有:陽虛秘、氣虛秘、寒積秘、熱積秘。其中陽虛秘對軀體疼痛、一般健康、認知能力維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呈負相關。研究結論1.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分布以虛秘為主,其中陽虛秘、氣虛秘最為常見,實秘較少,其中熱積秘最為少見。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多病程較長,以陽虛、氣虛多見,臨床辨證治療應以助陽益氣為主,注意顧護正氣,切不可一味采取通腑泄熱法,如大黃制劑、芒硝、番瀉葉等,雖可取效一時,長期使用會出現(xiàn)各種變證,或加重便秘。2.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中虛秘患者生存質量在除工作狀況、患者的滿意度維度之外的所有維度以及總體健康評估的評分均低于實秘患者,臨床醫(yī)護人員應更加關注虛秘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中醫(yī)證候中陽虛秘與軀體疼痛、一般健康、認知能力維度的評分呈負相關,陽虛秘患者軀體疼痛表現(xiàn)突出,對自身健康狀況主觀評價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
曾玉筱[9](2019)在《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療效比較—隨機對照試驗》文中認為研究目的觀察比較電針與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療效的差異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隨機、兩組平行對照的方法進行研究。納入重度慢性便秘患者70例,隨機分配至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選取雙側天樞、腹結、上巨虛,分別采用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研究周期共33周,其中基線期]周,治療期8周,隨訪期24周。兩組均每周治療3次,每次治療30分鐘,連續(xù)治療8周,共治療24次。本試驗的評價主要結局指標為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CSBMs)較基線增加>1次的病例數(shù)所占的百分比,次要結局指標為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CSBMs)和自主排便次數(shù)(SBMs)以及較基線的變化值、糞便性狀為3-4型的病例數(shù)所占的百分比、排便困難程度較基線的變化、輔助通便方法使用的例數(shù)和次數(shù)以及不良反應。研究結果本試驗共納入70例重度慢性便秘患者,試驗組完成治療并有主要指標數(shù)據34例,對照組完成治療并有主要指標數(shù)據31例。主要結局指標:治療第8周的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CSBMs)較基線增加≥1的病例,電針組有31例,所占百分比為88.57%,經皮穴位電刺激組有25例,所占百分比為7].43%,兩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33)。次要結局指標:(1)治療第4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的CSBMs較基線增加≥1次的病例數(shù)和所占的百分比,電針組分別為21(60.00%)、23(82.14%)和 14(63.64%),經皮穴位電刺激組分別為 23(65.71%)、10(35.71%)和 8(34.78%),兩組組間比較,第 4 周(P=0.805)和第 32 周(P=0.076)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20周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2)治療第4周和第8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的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CSBMs)≥3次的病例數(shù)和所占百分比,電針組分別為 18(48.57%)、24(68.57%)、19(37.86%)、12(54.55%),經皮穴位電刺激組分別為 10(28.57%)、14(40.00%)、6(21.43%)、5(21.74%),組間比較,第4周(P=0.087)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第8周(P=0.030)、第20周(P=0.001)和第32周(P=0.033)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3)治療第4周和第8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的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CSBMs)與基線相比,電針組分別較治療前增加1(3)、3(3)、2.50(3)、2(4),經皮穴位電刺激組較治療前增加1(2)、1.84(3)、0(2)、0(2),兩組在各訪視點組內比較治療前后均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在第4周的差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46),第8周(P=0.038)、第 20 周(P=0.001)和第 32 周(P=0.038)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4)治療第4周和第8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的自主排便次數(shù)(SBMs)與基線相比,電針組分別較治療前增加1.82±1.89、2(2)、2(3)、1.41±1.97,經皮穴位電刺激組較治療前增加1(2)、1(3)、0.88(2)、0.76±1.68,兩組在各訪視點組內比較治療前后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較基線的差值組間比較,第4周(P=0.097)、第8周(P=0.266)和第32周(P=0.262)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第20周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5)治療第8周自主排便糞便性狀,電針組較基線增加0.37±1.03,經皮穴位電刺激組較基線增加0.60(0.93),兩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8,P=0.001),與基線的差值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73)。(6)治療第4周和第8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自主排便糞便性狀為3型到4型的病例數(shù)所占的百分比,電針組分別為25.71%、25.71%、42.86%、27.27%,經皮穴位電刺激組分別為28.57%、28.57%、28.57%、17.39%。兩組組間比較,第 4 周(P=1.000)、第 8 周(P=1.000)、第20周(P=0.403)和第32周(P=0.491)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7)治療第4周和第8周、隨訪第20周和第32周排便困難程度分較基線的變化,電針組較基線減少 0.30±0.60、0.67±0.71、0.62±0.80、0.58±0.90,經皮穴位電刺激組較基線減少 0.25(0.50)、0.44(0.75)、0.33(0.55)、0.20(0.67),組內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第4周(P=0.614)、第8周(P=0.076)、第20周(P=0.054)和第32周(P=0.116)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8)第8周PAC-QOL量表評分,電針組為66.79±19.62,較基線減少19.06±14.19,經皮穴位電刺激組為72.26±15.30,較基線減少12.48±8.58,兩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第8周與基線差值亦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09)。(9)在輔助排便方式和例數(shù)上,兩組各訪視點組內和組間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安全性評價上,電針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5.71%,經皮穴位電刺激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86%,經卡方檢驗,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1.000)。研究結論電針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的療效并不優(yōu)于經皮穴位電刺激,但是二者均能增加完全自主排便次數(shù)和自主排便次數(shù),改善糞便性狀,降低排便困難程度,并且療效可持續(xù)24周,安全性均較高;同時兩種療法均能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雖然電針在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上優(yōu)于經皮穴位電刺激,但臨床上對于懼針的重度慢性便秘患者,非侵入性的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療效比較尚需要大樣本進一步研究。
詹先峰[10](2018)在《慢性便秘不同證候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特點分析》文中研究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慢性便秘的不同證候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特點,以期使中醫(yī)證候客觀化,提高中醫(yī)辨證的精準性,更好的指導1臨床用藥,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研究方法:由專業(yè)技術人員對入組的慢性便秘患者進行肛門直腸測壓測定便秘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功能變化情況。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慢性便秘患者進行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分析;對慢性便秘患者的具體證候及虛實證候與肛門直腸測壓數(shù)據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與此同時將收集到的入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飲食習慣、體重指數(shù)、家庭經濟情況及文化水平、是否有陽性便秘家族史等基本信息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了解這些因素是否與慢性便秘存在相關性。研究結果:1、慢性便秘患者以女性為主(68%),女:男=1.56,其平均年齡為(52.21± 15.61)歲,且主要以中老年患者為主(40-75歲患者有85例,占比達85%)。2、慢性便秘作為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的慢性胃腸道疾病,由于便秘癥狀的反復發(fā)作及便秘癥狀的持續(xù)存在,造成患者反復就醫(yī),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79%)具有反復就醫(yī)、反復用藥治療的經歷,而患者在藥物治療選擇方面以中成藥(65%)及西藥(62%)為主要選擇。3、慢性便秘的發(fā)生與體重指數(shù)(BMI)可能存在相關性,本研究中體重指數(shù)(BMI)正常的患者人數(shù)最多為74例,占比高達74%,相對于肥胖患者、超重患者及體重過低者,體重正常的便秘患者比例最大。4、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與慢性便秘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是慢性便秘的相關危險因素,本研究中,84例(84%)患者至少存在2項及以上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5、將慢性便秘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發(fā)現(xiàn)慢性便秘實證較虛證多發(fā)(P<0.05),在具體的辨證分型當中以氣滯秘、熱積秘、氣虛秘為慢性便秘的常見證型,其中又以氣滯秘是慢性便秘的最常見證型(P<0.05);年齡與慢性便秘的虛實證型相關,虛證組年齡大于實證組(P<0.05)。6、在本研究中,實證組肛門靜息壓及肛門收縮壓高于虛證組(P<0.01),虛證組血虛秘的肛門靜息壓及肛門收縮壓高于陽虛秘(P<0.05);模擬排便時大部分患者存在肛門括約肌松弛不良或矛盾收縮(82%)、直腸壓力不能正常升高(64%),其中有37例患者在模擬排便時肛門殘余壓不降低反而升高(矛盾收縮),有45例患者在模擬排便時肛門殘余壓可下降但降低不充分(肛門括約肌松弛不良);慢性便秘實證患者較虛證患者肛門殘余壓要高(P<0.05),在虛證中氣虛秘患者較陽虛秘患者肛門殘余壓要高(P<0.05);大部分患者存在肛門直腸抑制反射減弱的情況(63%),且在本研究中虛證組初始感覺閾值較實證組要高(P<0.05),陽虛秘組初始排便閾值較氣虛秘組要高(P<0.05),虛證組較實證組、陽虛秘組較氣虛秘組最大耐受容量要高(P<0.05)。研究結論:慢性便秘的發(fā)生與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功能異常相關,可能與肛門括約肌松弛不良、矛盾收縮及直腸推進力不足、直腸壁對容量刺激低敏感、高耐受等機制相關;而不同中醫(yī)證候的便秘患者,具有其各自的肛門直腸動力和感覺功能特點。
二、慢性便秘的診斷和治療(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慢性便秘的診斷和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1)肛腸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狀況、生活質量的調查及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
第一節(jié) 羅馬Ⅳ標準對功能性便秘的的認識進展 |
1 羅馬標準的起源及沿革 |
2 羅馬Ⅳ標準的背景 |
3 羅馬Ⅳ標準對功能性便秘的命名 |
4 功能性便秘與其他腸道疾病的關系 |
5 功能性便秘的定義及診斷標準 |
6 功能性便秘的治療 |
7 問題與展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jié) 功能性便秘與精神心理障礙的相關性進展 |
1 功能性便秘與精神心理障礙的相關性 |
2 流行病學調查 |
3 功能性便秘與精神心理障礙共病的現(xiàn)狀 |
4 功能性便秘與精神心理障礙共病的病因及機制 |
5 與阿片類物質誘導的便秘鑒別 |
6 評估與干預 |
7 問題與展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三節(jié) 功能性便秘的療效評估 |
1 功能性便秘療效的評估 |
2 便秘癥狀評估 |
3 生活質量評估 |
4 精神心理評估 |
5 其他評估 |
6 問題與展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肛腸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狀況、生活質量的調查研究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課題來源 |
2.2 研究對象來源 |
2.3 研究對象入組 |
2.4 主要研究指標 |
2.5 統(tǒng)計學處理 |
3 研究結果 |
3.1 一般資料 |
3.2 排便相關指標 |
3.3 精神心理指標 |
3.4 生活質量評價 |
3.5 FC組內相關性分析 |
4 討論 |
4.1 FC的危險因素 |
4.2 對排便相關指標認識的差異 |
4.3 肛腸科FC患者群的治療難度 |
4.4 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 |
4.5 便秘嚴重程度、精神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的相關性 |
5 問題與展望 |
6 調查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功能性便秘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 |
1 研究內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課題來源 |
2.2 病例來源 |
2.3 試驗設計 |
2.4 受試者選擇 |
2.5 治療方案 |
2.6 觀察指標及方法 |
2.7 統(tǒng)計學處理 |
3 研究結果 |
3.1 治療前組間比較 |
3.2 中醫(yī)證候 |
3.3 每周自發(fā)排糞(SBM) |
3.4 Bristol大便性狀(BSFS) |
3.5 Wexner便秘評分 |
3.6 PAC-QOL生活質量評價 |
3.7 精神心理指標 |
3.8 安全性觀察指標 |
4 療效分析 |
4.1 便秘相關指標分析 |
4.2 生活質量分析 |
4.3 中醫(yī)證候療效分析 |
4.4 精神心理狀況療效分析 |
5 討論 |
5.1 中藥玄參湯的應用 |
5.2 精神心理干預及評估 |
5.3 FC治療方案的制訂 |
6 問題與展望 |
6.1 此次研究 |
6.2 中醫(yī)藥科研 |
6.3 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案的制定 |
6.4 精神心理干預 |
7 試驗結論 |
參考文獻 |
全文總結 |
致謝 |
附錄 |
附錄1 縮略語英漢對照表 |
附錄2 功能性便秘氣陰不足型中醫(yī)證候積分表 |
綜述 |
祖國醫(yī)學對慢性便秘的認識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機 |
3 中醫(yī)藥治療 |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 |
1 指南及共識 |
2 定義 |
3 流行病學 |
4 病因及危險因素 |
5 病理生理機制 |
6 診斷標準 |
7 治療進展 |
參考文獻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
(2)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臨床對照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醫(yī)概況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機 |
3 辨證分型 |
4 證候表現(xiàn) |
5 治療方法 |
6 帶脈與便秘的聯(lián)系 |
7 小結 |
綜述二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西醫(yī)概況 |
1 定義和分類 |
2 流行病學 |
3 生理機制 |
4 病因與病理機制 |
5 診斷與鑒別 |
6 治療方法 |
7 小結 |
參考文獻 |
前言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資料與方法 |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結果 |
1 兩組基本資料統(tǒng)計 |
2 兩組治療前評分統(tǒng)計 |
3 兩組治療后評分統(tǒng)計 |
4 兩組療效統(tǒng)計 |
5 中醫(yī)證型愈顯率分析 |
6 相關因素分析 |
7 安全性觀察 |
8 隨訪 |
9 結論 |
討論 |
1 研究背景 |
2 選穴依據 |
3 結果分析 |
4 主取帶脈針刺的優(yōu)勢 |
5 問題與展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表 |
附表1: 便秘臨床評分量表(CCS) |
附表2: 便秘癥狀評價量表 |
個人簡歷 |
(3)針刺調節(jié)帶脈對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影響的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慢性便秘與情緒、生活質量相關研究 |
1. 慢性便秘與情緒障礙、生活質量的關系 |
2. 治療對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
綜述二、西醫(yī)綜述 |
1. 概述及定義 |
2. 病因 |
3. 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機制 |
4. 診斷標準 |
5. 慢性便秘的鑒別診斷 |
6. 治療 |
綜述三、中醫(yī)綜述 |
1. 病名 |
2. 古代便秘病因病機 |
3. 現(xiàn)代便秘病因病機 |
4. 臨床表現(xiàn)與辨證分型 |
5. 便秘的治療 |
6. 帶脈的理論 |
小結 |
前言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一般資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療方法 |
4. 觀察方法 |
5. 安全性指標 |
6. 統(tǒng)計方法 |
研究結果 |
1. 基本情況 |
2. 生活質量及精神心理狀態(tài)分析 |
3. 療效評價 |
4. 隨訪 |
5. 不良事件 |
6. 結論 |
分析與討論 |
1. 本課題的研究背景 |
2. 選穴依據 |
3. 結果分析 |
4. 相關因素分析 |
5. 存在問題及展望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個人簡歷及獲獎情況 |
(4)益氣通便湯配合耳穴撳針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氣虛津虧型)的臨床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
引言 |
臨床研究 |
1 病例選擇 |
2 臨床研究方法 |
3 觀察指標 |
4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
5 研究結果 |
討論 |
結語 |
參考文獻1 |
文獻綜述 |
參考文獻2 |
附錄 |
附表1 研究觀察表 |
附表2 中醫(yī)證候療效分級量化表 |
附表3 患者知情同意書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致謝 |
(5)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的臨床療效及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
1 中醫(yī)對盆底松弛型便秘的認識 |
1.1 便秘病證及病名 |
1.2 便秘病因病機 |
1.3 便秘辨證論治 |
1.4 針刺治療便秘的研究進展 |
2 現(xiàn)代醫(yī)學對盆底松弛型便秘的研究 |
2.1 患病率研究 |
2.2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
2.3 診斷方法 |
2.4 RPFS-C治療現(xiàn)狀 |
2.5 盆底生物反饋在盆底松弛型便秘中的應用 |
3 療效評價 |
3.1 臨床常用便秘療效評價方法 |
3.2 臨床常用便秘療效評價量表 |
3.3 患者報告結局(PRO)研究進展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資料與方法 |
1.1 資料來源 |
1.2 病例選擇標準 |
1.3 治療方案 |
1.4 研究方法 |
1.5 數(shù)據管理 |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
1.7 觀察項目 |
2 結果 |
2.1 隨訪資料分析 |
2.2 治療療效 |
2.3 影響RPFS-C療效相關因素研究 |
2.4 治療方案安全性 |
第三部分 討論 |
1 本研究病例特點分析 |
1.1 年齡分布以中老年為主 |
1.2 大多病程較長 |
1.3 以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為主要癥狀,可能合并其他盆底疾病 |
1.4 疾病嚴重度高,生活質量差 |
1.5 大多患者依賴刺激性瀉劑 |
2 治療療效分析 |
2.1 近期療效 |
2.2 遠期療效 |
3 影響療效相關因素分析 |
3.1 療程與療效的關系 |
3.2 年齡、病程等其他影響因素與療效的關系 |
3.3 妊娠和盆底手術史與療效的關系 |
4 伴焦慮抑郁狀態(tài)患者的治療 |
5 課題存在問題與展望 |
5.1 存在問題 |
5.2 展望 |
第四部分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碩士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致謝 |
(6)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伴慢性腹瀉或便秘的病機研究及中醫(yī)治療(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
一、西醫(yī)研究現(xiàn)狀 |
二、中醫(yī)研究現(xiàn)狀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一、資料 |
1. 病例來源 |
2. 臨床診斷 |
3. 病例選擇 |
4. 癥狀及內鏡下評分標準 |
二、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組 |
2. 主要藥物 |
3. 觀察指標 |
4. 療效評價 |
5. 數(shù)據統(tǒng)計方法 |
三、結果與分析 |
1.腹瀉組結果分析 |
2.便秘組結果分析 |
討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致謝 |
(8)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中醫(yī)證候特點及其與生存質量相關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現(xiàn)代醫(yī)學相關研究進展 |
1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學 |
2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相關病因 |
3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發(fā)生機制 |
4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 |
5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治療進展 |
6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不良結果 |
綜述二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中醫(yī)相關研究進展 |
1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中醫(yī)認識 |
2 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的中醫(yī)證候相關研究現(xiàn)狀 |
3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中醫(yī)治療相關研究 |
綜述三 維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質量相關研究進展 |
1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研究意義 |
2 生存質量在中醫(yī)藥研究中的應用 |
3 中醫(yī)證型與生存質量的關系 |
4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研究對象 |
1.1 病例來源 |
1.2 病例選擇標準 |
2 研究方法 |
2.1 慢性便秘診斷標準 |
2.2 中醫(yī)證候判定標準 |
2.3 樣本量估算 |
2.4 臨床數(shù)據采集表的制定及內容 |
2.5 病例信息采集 |
2.6 質量控制 |
2.7 統(tǒng)計分析 |
3 研究結果 |
3.1 一般臨床資料分析 |
3.2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 |
3.3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 |
3.4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中醫(yī)證候與生存質量相關性分析 |
4 討論 |
4.1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分析 |
4.2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 |
4.3 慢性便秘對維持性血透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
4.4 維持性血透慢性便秘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與生存質量相關性分析 |
5 結論 |
6 本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個人簡歷 |
(9)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療效比較—隨機對照試驗(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語對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慢性便秘西醫(yī)臨床研究進展 |
1 疾病概述 |
2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
3 危險因素 |
4 診斷 |
5 臨床分型 |
6 治療 |
7 小結 |
綜述二 慢性便秘中醫(yī)臨床研究進展 |
1 中醫(yī)病名 |
2 病因病機 |
3 臨床治療 |
4 小結 |
參考文獻 |
前言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試驗設計 |
2.2 研究對象 |
2.3 治療方案 |
2.4 觀察周期 |
2.5 觀察指標 |
2.6 療效評價 |
2.7 安全性評價 |
2.8 依從性評價 |
2.9 樣本量估算 |
2.10 隨機方法 |
2.11 倫理學原則 |
2.12 試驗注冊 |
2.13 統(tǒng)計方法 |
3 研究結果 |
3.1 受試者招募 |
3.2 基線分析 |
3.3 結局指標 |
3.4 安全性評價 |
3.5 依從性評價 |
4 討論 |
4.1 研究結果分析 |
4.2 研究方案的選擇 |
4.3 結局指標的選擇 |
4.4 局限性 |
5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1 |
附錄2 |
附錄3 |
附錄4 |
致謝 |
個人簡歷 |
(10)慢性便秘不同證候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特點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慢性便秘的中醫(yī)藥研究概況 |
1. 中醫(yī)病名的溯源 |
2. 中醫(yī)病因病機的認識 |
3. 中醫(yī)辨證分型的探究 |
4. 慢性便秘的中醫(yī)治療 |
5. 小結 |
參考文獻 |
綜述二、慢性便秘的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進展 |
1. 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學特點 |
2. 慢性便秘的病因 |
3. 慢性便秘的發(fā)病機制 |
4. 慢性便秘的診斷 |
5. 慢性便秘的治療 |
6. 小結 |
參考文獻 |
綜述三、肛門直腸測壓技術的中西醫(yī)臨床的運用進展 |
1. 肛門直腸測壓技術在西醫(yī)臨床的運用 |
2. 肛門直腸測壓技術在中醫(yī)臨床的運用 |
3. 展望 |
參考文獻 |
前言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一、研究方案及方案設計 |
二、研究結果 |
三、討論及結論 |
四、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四、慢性便秘的診斷和治療(論文參考文獻)
- [1]肛腸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狀況、生活質量的調查及優(yōu)化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D]. 樊文彬.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2]針刺調節(jié)帶脈為主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臨床對照觀察[D]. 宋任逸.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3]針刺調節(jié)帶脈對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影響的觀察[D]. 王珺.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4]益氣通便湯配合耳穴撳針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氣虛津虧型)的臨床觀察[D]. 田欣欣. 云南中醫(yī)藥大學, 2020(01)
- [5]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女性盆底松弛型便秘的臨床療效及分析[D]. 張凌僖.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12)
- [6]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伴慢性腹瀉或便秘的病機研究及中醫(yī)治療[D]. 崔文雋.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8)
- [7]中國慢性便秘專家共識意見(2019,廣州)[J]. NeurogastroenterologyandMotilityComittee;ChineseSocietyofGastroenterolog. 中華消化雜志, 2019(09)
- [8]維持性血透患者慢性便秘中醫(yī)證候特點及其與生存質量相關性研究[D]. 李奇陽.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19(01)
- [9]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重度慢性便秘療效比較—隨機對照試驗[D]. 曾玉筱.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19(01)
- [10]慢性便秘不同證候患者的肛門直腸動力及感覺特點分析[D]. 詹先峰.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