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砂層液化問題判別(論文文獻綜述)
劉運飛,賴躍強,姜小蘭,黃玲[1](2021)在《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fā)揮的科技支撐作用——以《長江科學院院報》為例》文中研究表明為了解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fā)揮的科技支撐作用,并明確下一步對前沿研究領域的報道方向,以《長江科學院院報》為例,通過分析其刊載的相關學術論文,發(fā)現(xiàn):南水北調科研成果貫穿該工程前期規(guī)劃、設計論證、施工和運行整個過程,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陶岔引水閘、穿黃隧洞、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結構的設計,總干渠巖土力學問題的治理,冰期安全輸水方案的確定,水源地水質保護法規(guī)的立法等提供了科技支撐;報道的內容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為主,但對南水北調中線二期、東線一期和西線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鮮有報道。由此可見,水利科技期刊還將繼續(xù)積極組織、報道和宣傳相關科研成果,為南水北調工程正在推進的東、中線后續(xù)工程規(guī)劃建設和西線工程規(guī)劃方案的比選論證及其理論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搭建學術研究交流的平臺。
吉莉[2](2021)在《基于FMEA的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干渠運行風險預警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趙婧彤[3](2021)在《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中的促滲技術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區(qū)為例》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誘發(fā)了一系列環(huán)境地質問題,在眾多地區(qū)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大面積降落漏斗,亟待開展地下水人工補給與調蓄工作。2019年,水利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農業(yè)農村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華北地區(qū)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方案》中提出:首先在河北地下水超采嚴重地區(qū)開展試點,結合水源條件和河湖治理情況,逐步推進其他河湖生態(tài)補水和回補地下水。但在華北平原,許多地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條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地下水人工補給工程的入滲效率,便成為影響地下水超采區(qū)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依托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課題“雄安新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調蓄(2018YFC0406503)”,通過野外實地調研、結合收集的研究區(qū)資料,針對研究區(qū)地下水超采、調水水源剩余及利用率低的問題,分析了研究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的可行性和適宜性,在選定的典型區(qū)域上,針對“如何將地表水源快速、安全地入滲到地下含水層中”這一關鍵問題開展系統(tǒng)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以補給水源、包氣帶巖性和地下水位埋深為主要指標,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權重后再進行疊加計算,將研究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適宜性分為強適宜、較強適宜、中等適宜和不適宜四個等級,在充分考慮補給水源水質、水量,雄縣和容城縣降落漏斗位置等因素,最終選定白溝引河沿岸為本次研究的典型區(qū)。(2)從入滲介質的顆粒級配特征、粒徑特征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典型研究區(qū)在天然條件下地表水入滲能力的影響因素,確定了地下水人工補給效率的主要限制條件。(3)從不同的地下水人工補給方式出發(fā),分別提出了地表入滲補給促滲技術和回灌井補給促滲技術,室內模擬實驗證明:和天然入滲條件相比,應用地表入滲補給促滲技術時,系統(tǒng)滲透系數(shù)增加了67%,應用井灌補給促滲技術,在回灌井進入含砂層10cm、15cm深度時,系統(tǒng)滲透系數(shù)分別對應增加了49%和70%。促滲技術室內模擬實驗研究對野外示范工程的開展具有指導意義。(4)在室內實驗開展的基礎之上,利用comsol對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中的入滲速率變化進行了模擬分析,證明所建模型可以有效預測地下水人工回補系統(tǒng)堵塞的發(fā)展過程,可用于實際地下水人工補給工程入滲效率預測與管控。(5)在典型區(qū)內應用兩種促滲技術方案進行調蓄后,通過理論計算得到地下水人工補給水量可達到約8.94×106 m3/a,實現(xiàn)地下水補給總量提高2.5倍的效果。
王文豐[4](2020)在《南水北調中線焦作段高填方渠道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較多的國家,其中邊坡穩(wěn)定問題災害占有較大比例,尤其是隨著我國水利建設的大力興建,時常有庫岸邊坡發(fā)生失穩(wěn),對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威脅。水的滲透會嚴重影響滑坡的穩(wěn)定性。邊坡穩(wěn)定問題是巖土工程領域經(jīng)典的三大問題之一,一般包括天然邊坡和人工邊坡。通常用邊坡的滑動安全系數(shù)來評價高速公路路基、水壩和庫岸堤壩等工程邊坡的穩(wěn)定性。本文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運行5年來,以焦作段工程高填方渠道邊坡為研究對象,計算分析滲流作用下邊坡穩(wěn)定性。通過基本算例驗證有限元強度折減法在解決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問題中的可靠性。結合中線工程運行實際情況,選取工程樁號IV40+300的高填方典型斷面,基于滲流基本理論和有限元計算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計算軟件結合有限元法強度折減法,以邊坡坡體內部特征部位位移突變作為失穩(wěn)判據(jù)進行計算分析。論文整體分為三部分:1.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基本特點,簡要說明高填方渠道工程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的背景及意義。闡述滲流作用下邊坡穩(wěn)定的研究進展及現(xiàn)狀,滲流的基本理論和滲流方程的定解條件,介紹了有限元法實現(xiàn)滲流穩(wěn)定計算的原理求解方法。2.借助基本算例,驗證了本文計算分析使用方法的可靠性。以焦作段工程典型斷面(樁號IV40+300)的工程資料為基礎,確定研究對象的物理力學指標、巖土強度參數(shù)及結構集合參數(shù),建立有限元計算模型。3.計算分析不考慮滲流、考慮滲流兩種情況下的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其中,結合焦作段工程運行實際情況,分別進行不考慮滲流作用和考慮滲流作用兩種工況下的邊坡穩(wěn)定計算,對比分析渠道邊坡穩(wěn)定行;選取粘聚力、內摩擦角、邊坡坡度、彈性模量及泊松比五個因素,進行邊坡安全系數(shù)主要影響因素敏感度分析。
喬新穎,周亮,秦紅軍[5](2016)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沁河建筑物工程地質勘察與地質問題處理實錄》文中研究表明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沁河建筑物工程地質勘察與地質問題處理為實例,分析場區(qū)地質環(huán)境對建筑物選址、選型的影響,論述建筑物場區(qū)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相應的工程處理措施,其勘察思路和工程措施可作為類似工程研究的借鑒實例。
付明軍[6](2014)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省磁縣段飽和砂土液化渠基處理》文中認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省磁縣段渠道工程線路長,地質條件復雜,總干渠穿越砂土地震液化地基累計長度約2.351km,地震液化對渠道的安全運行產生嚴重危害。通過對砂土液化的機理、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砂土液化地基依據(jù)液化層埋深、液化等級以及渠道安全等重要性因素,經(jīng)過多方案比選,因地制宜,選擇開挖的泥礫料作為填料的復合載體夯擴樁的處理方案,節(jié)省了工程投資,具有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龔壁衛(wèi),程展林,郭熙靈,李青云[7](2011)在《南水北調中線膨脹土工程問題研究與進展》文中研究說明回顧了長江科學院自建院以來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膨脹土問題中所開展的研究工作,系統(tǒng)總結了長江科學院在膨脹土理論和試驗技術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重點介紹了"十一五"期間長江科學院圍繞國家科技支撐課題"膨脹土地段渠道破壞機理及處理技術研究"所開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在膨脹土渠坡破壞機理、膨脹土現(xiàn)場快速判別、膨脹土強度指標試驗方法、渠坡處理措施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葉思源[8](2011)在《重大城市引水工程地質災害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文中提出南水北調工程是優(yōu)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zhàn)略性基礎工程?!本㏄CCP段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末端重要組成部分,其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沿線地質災害分布點多、面廣、成因復雜,災害的發(fā)生既與自然條件相關,又與城市工程施工人為因素密不可分。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沿線突發(fā)性的地質災害和緩變型地質環(huán)境變化進行研究,以達到興利除害,科學防災減災的目的;同時探索重大城市線狀“生命線”工程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效應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研究了國內外跨流域遠距離調水的資料的基礎上,以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PCCP工程為例,從工程地質條件和地質環(huán)境條件入手,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數(shù)值模擬計算、突變理論等對工程沿線突發(fā)性的地質災害和緩變型地質環(huán)境變化進行系統(tǒng)研究研,探索重大城市線性工程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的互饋機理,取得下列成果和認識:1、在揭示南水北調北京PCCP段地質災害的分布規(guī)律和致災機理的基礎上,探索重大城市線性工程設施、工程巖體、水體、人類活動、自然地質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耦合作用機理,進而提出線性工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措施方法,針對典型地質災害和跨河、穿路及不良地質條件等處理歸納提出了防治策略和處理措施,為工程安全施工和運營維護提供依據(jù);2、采用多種技術方法,如典型地質災害數(shù)值模擬和突變理論分析等,對線性工程邊坡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災害、暴雨、洪災、凍融、砂土液化、爆破震動等方面的工程危害性進行綜合評價,特別是應用FLAC3D及GeoStudio模擬軟件對施工土質、巖質邊坡在負重、暴雨條件下的工況做了模擬。模擬結果表明,土質邊坡和巖質邊坡穩(wěn)定系數(shù)較高,不考慮邊坡其余的失穩(wěn)因素,在車載管道運輸加載條件下是穩(wěn)定的。通過在暴雨情況下的模擬,結果表明土質邊坡安全系數(shù)降低,處于失穩(wěn)邊界。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和處理方法,達到除害興利、防災減災的目的;3、利用水、巖相互耦合作用及其變形破壞力學效應分析原理,研究分析工程區(qū)域許多不良地質條件和城市先存工程條件對引水工程的影響和相互作用,重點研究管道通過軟土、黃土、砂土液化、地面沉降、鐵路、公路、河流、地下管道等區(qū)域,引發(fā)水巖類型、速度或規(guī)模的改變,導致巖土體失去與其周圍環(huán)境的平衡,發(fā)生災變的可能性和潛在危害性,特別是巖土風化、施工降水、水土流失、地下水浸沒等環(huán)境地質問題的影響和危害性,進而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和防治方法,為引水工程管道施工和安全運營保駕護航;4、研究分析引水工程巖質隧洞和第四系松散層隧洞的工程地質條件和主要問題,對巖質隧洞施工存在的坍塌、突水突泥和松散層隧洞存在的掌子面坍塌、滲水等地質災害從多角度進行了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治理措施;5、研究分析在城市郊區(qū)及市區(qū)工程施工,遭遇大量的地面建構筑物及地下設施,特別是城市供水、暖、電、信、污、熱、油、煤氣等管網(wǎng)及地鐵等地下設施,對工程安全施工和運營的影響,重點分析評價地下設施的受力狀況發(fā)生改變,結構受到影響,地下管線受力狀況發(fā)生改變,可能潛在產生斷裂、扭曲等現(xiàn)象的地段和采取的防護措施,探索重大城市線性工程施工與城市地面構筑物、交叉物、埋地管線、文物保護的相互關系及其安全性和社會影響,為大城市類似工程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馬貴生,張延倉[9](2011)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穿黃工程地質勘察》文中研究說明穿黃工程河段,黃河河勢多變,地質條件復雜。穿黃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歷時長達16 a之久。在從邙山頭至汜水河口長達30 km的河段內,先后比較研究了邙山頭線、桃花峪線、司馬崗線、劉村線、孤柏嘴線、李村線和李寨線等7條線路,并對隧洞方案與渡槽方案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證。以一期穿黃工程為背景,簡述了穿黃工程的勘察工作經(jīng)歷和運用的多種勘察技術手段,及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工程地質工作經(jīng)驗。
熊雁暉,漆文剛,王忠靜[10](2010)在《南水北調中線運行風險研究(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風險識別》文中認為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性基礎設施,對其失事風險進行評估識別有著重要意義。針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結了各類工程建筑物失事模式,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筑物的風險類型進行識別與分析,得到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設計單元工程風險列表,該列表可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系統(tǒng)運行風險的定量評估基礎。
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砂層液化問題判別(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砂層液化問題判別(論文提綱范文)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fā)揮的科技支撐作用——以《長江科學院院報》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1 南水北調工程概況 |
2 《院報》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fā)揮的科技支撐作用 |
2.1 土力學專業(yè)方面 |
2.2 河流泥沙專業(yè)方面 |
2.3 水工結構與材料專業(yè)方面 |
2.4 水力學專業(yè)方面 |
2.5 水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方面 |
2.6 其他研究領域 |
3 結論與建議 |
(3)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中的促滲技術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區(qū)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1 地下水人工補給 |
1.2.2 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中的促滲技術 |
1.2.3 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 |
1.3 研究內容、創(chuàng)新點及技術路線 |
1.3.1 研究內容 |
1.3.2 創(chuàng)新點 |
1.3.3 技術路線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 |
2.1 自然地理概況 |
2.1.1 地理位置與交通 |
2.1.2 氣象與水文 |
2.1.3 地形與地貌 |
2.2 地質條件 |
2.2.1 地層巖性 |
2.2.2 地質構造 |
2.3 水文地質條件 |
2.3.1 含水層劃分 |
2.3.2 地下水補徑排變化規(guī)律 |
2.4 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及環(huán)境狀況 |
2.4.1 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 |
2.4.2 環(huán)境地質問題 |
第3章 研究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條件分析 |
3.1 水源條件 |
3.1.1 可利用補給水源 |
3.1.2 補給水源水質條件 |
3.2 入滲條件 |
3.3 儲蓄條件 |
3.3.1 地層巖性 |
3.3.2 儲水空間 |
3.4 研究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適宜性評價 |
3.4.1 適宜性評價指標選取 |
3.4.2 適宜性評價指標分級與評分 |
3.4.3 地下水人工補給適宜性分區(qū)及典型區(qū)的選取 |
第4章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促滲技術研究 |
4.1 典型區(qū)天然入滲能力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 |
4.1.1 包氣帶入滲能力 |
4.1.2 河道入滲能力 |
4.1.3 含水層入滲能力 |
4.1.4 典型區(qū)天然入滲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
4.2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技術 |
4.2.1 地下水人工補給技術 |
4.2.2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方式 |
4.2.3 地下水人工補給促滲技術 |
4.3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促滲技術實驗 |
4.3.1 地表入滲補給 |
4.3.2 井灌補給 |
4.4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促滲效果模擬 |
4.4.1 數(shù)學模型 |
4.4.2 概念模型 |
4.4.3 模擬結果 |
第5章 典型區(qū)內地下水人工補給促滲技術效果評價 |
5.1 典型區(qū)地下水人工補給量計算 |
5.1.1 入滲池補給量計算 |
5.1.2 回灌井補給量計算 |
5.1.3 促滲技術效果評價 |
5.2 典型區(qū)內地下水人工補給場地布設 |
第6章 結論與建議 |
6.1 結論 |
6.2 建議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科研成果 |
致謝 |
(4)南水北調中線焦作段高填方渠道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
1.2 滲流作用下邊坡穩(wěn)定的研究現(xiàn)狀 |
1.2.1 滲流理論研究進展 |
1.2.2 邊坡穩(wěn)定的研究現(xiàn)狀 |
1.2.3 滲流作用下的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現(xiàn)狀 |
1.3 南水北調工程渠道邊坡穩(wěn)定研究現(xiàn)狀 |
1.4 本文研究的內容 |
2 滲流基本概念及有限元方法 |
2.1 滲流基本概念 |
2.2 多孔介質特性 |
2.3 滲流控制方程 |
2.3.1 達西定律 |
2.3.2 滲流基本微分方程 |
2.4 滲流數(shù)值模擬 |
2.4.1 滲流計算有限元理論及方法 |
2.4.2 滲流計算有限元法分析過程 |
3 有限元強度折減法 |
3.1 ABAQUS計算滲流理論 |
3.1.1 有效應力原理 |
3.1.2 滲流問題 |
3.2 強度折減法的基本原理 |
3.3 強度折減法的失穩(wěn)判據(jù) |
3.4 基于強度折減法的驗證算例 |
3.5 本章小結 |
4 考慮滲流影響的高填方渠道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 |
4.1 工程概述 |
4.1.1 工程自然概況 |
4.1.2 渠道橫斷面設計 |
4.2 有限元計算模型 |
4.2.1 幾何模型 |
4.2.2 計算工況 |
4.2.3 材料參數(shù) |
4.3 計算結果分析 |
4.3.1 不考慮滲流作用的邊坡穩(wěn)定分析 |
4.3.2 考慮滲流作用的邊坡穩(wěn)定分析 |
4.4 本章小結 |
5 邊坡穩(wěn)定主要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 |
5.1 單因素敏感性分析 |
5.1.1 土體強度參數(shù)對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的影響 |
5.1.2 變形參數(shù)對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的影響 |
5.1.3 坡度對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的影響 |
5.2 結果分析 |
6 結論與展望 |
6.1 結論 |
6.2 展望 |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致謝 |
參考文獻 |
(5)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沁河建筑物工程地質勘察與地質問題處理實錄(論文提綱范文)
1 工程概況 |
2 工程場區(qū)地質概況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層巖性 |
2.3 地質構造及地震 |
2.4 水文地質條件 |
3 場區(qū)地質環(huán)境對穿沁河建筑物選址、選型的影響分析 |
3.1 穿沁河建筑物軸線選擇 |
3.2 地質條件對穿沁河建筑物型式選擇的影響 |
4 場區(qū)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
4.1 飽和砂土地震液化問題 |
4.2 黃土狀土濕陷問題 |
4.3 承壓水頂托破壞(基坑突涌)問題 |
4.4 基坑降排水及滲流穩(wěn)定問題 |
4.5 施工邊坡穩(wěn)定問題 |
5 主要地質缺陷的工程措施 |
5.1 飽和砂土地震液化的處理 |
5.2 施工降排水、防滲和承壓水頂托的處理 |
5.3 施工邊坡處理措施 |
5.4 黃土狀土濕陷及地基加固處理措施 |
6 結語 |
(6)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省磁縣段飽和砂土液化渠基處理(論文提綱范文)
1 工程概述 |
2 砂土液化渠段工程地質條件 |
3 液化砂土的機理 |
4 影響砂土液化的因素 |
4.1 土的物理性質 |
4.2 起始應力狀態(tài) |
4.3 動荷載特性 |
4.4 排水條件 |
5 砂土液化判別方法 |
6 砂土地震液化處理工程措施 |
6.1 常規(guī)處理方法存在的問題 |
6.2 復合載體夯擴樁法 |
7處理效果檢測 |
8結語 |
(7)南水北調中線膨脹土工程問題研究與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 概 述 |
2 研究歷程 |
2.1 1972-1985年時期 |
2.2 1993-1995年時期 |
2.3 1997-2002年時期 |
3 “十一五”期間膨脹土研究工作 |
3.1 項目申報階段 |
3.2 課題研究過程 |
4 膨脹土問題研究的最新進展 |
4.1 有關膨脹土邊坡的破壞機理 |
4.2 膨脹土的現(xiàn)場快速判別 |
4.3 膨脹土的強度及其試驗方法 |
4.4 膨脹土的邊坡穩(wěn)定分析 |
4.5 膨脹土的處理措施 |
5 結語與展望 |
(8)重大城市引水工程地質災害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論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1.3 研究目的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
1.2.1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2 發(fā)展趨勢 |
1.3 研究內容與創(chuàng)新點 |
1.3.1 研究內容 |
1.3.2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
1.4 技術路線與方法 |
第二章 南水北調北京PCCP段環(huán)境地質條件 |
2.1 工程概況 |
2.1.1 工程簡介 |
2.1.2 工程的意義及難度 |
2.2 研究區(qū)自然地理和社會狀況 |
2.3 區(qū)域地質概況 |
2.3.1 區(qū)域地貌特征 |
2.3.2 地層巖性 |
2.3.3 地質構造與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性 |
2.3.4 活動斷裂及穩(wěn)定性 |
2.3.5 新構造與地震 |
2.3.6 區(qū)域地質災害與不良地質現(xiàn)象 |
2.4 工程地質條件 |
2.4.1 地形地貌 |
2.4.2 巖土體類型及工程特性 |
2.4.3 水文地質條件 |
2.5 人類工程活動 |
2.6 小結 |
第三章 線性引水工程地質災害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
3.1 地質災害研究的基礎理論 |
3.1.1 地質災害的基本概念 |
3.1.2 地質災害的基本特性 |
3.1.3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
3.2 評價的依據(jù)與技術標準 |
3.3 地質災害評價方法 |
3.4 線性引水工程地質災害評價體系 |
3.4.1 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
3.4.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
3.5 GIS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 |
3.5.1 地理信息系統(tǒng)簡介 |
3.5.2 GIS集成開發(fā)過程及方法 |
3.6 GIS評價機理方法 |
3.7 小結 |
第四章 沿線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
4.1 地質災害的分布區(qū)域 |
4.2 線性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與發(fā)育規(guī)律 |
4.2.1 線性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 |
4.2.2 地質災害的發(fā)育規(guī)律 |
4.3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及特征 |
4.3.1 施工沿線主要地質災害及物理地質現(xiàn)象 |
4.3.2 典型地質災害特征 |
4.4 形成條件及主要影響因素 |
4.4.1 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 |
4.4.2 典型地質災害主要制約影響因素 |
4.5 地質災害對工程的危害 |
4.5.1 地質災害對線性工程的危害 |
4.5.2 對本工程的危害 |
4.6 小結 |
第五章 水巖相互作用下地質災害致災機制與環(huán)境效應 |
5.1 水巖相互作用耦合力學機制及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
5.1.1 水巖相互作用耦合力學機制 |
5.1.2 與地質災害的關系 |
5.2 施工沿線不同災害體致災機制 |
5.3 邊坡破壞致災機理及數(shù)值模擬 |
5.3.1 邊坡變形破壞的機理 |
5.3.2 突變理論對邊坡穩(wěn)定適用分析 |
5.3.3 邊坡穩(wěn)定數(shù)值模擬分析 |
5.3.4 水對邊坡破壞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 |
5.4 水、土的腐蝕性分析 |
5.4.1 管道防腐蝕機理 |
5.4.2 水的腐蝕性 |
5.4.3 土的腐蝕性 |
5.5 城市引水隧洞不良地質條件及地質災害 |
5.5.1 巖質隧洞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
5.5.2 城市松散層大口徑引水隧洞的工程地質問題 |
5.5.3 隧洞施工超前地質預報 |
5.6 城市地面構筑物和埋地設施的安全 |
5.6.1 地面構筑物的安全 |
5.6.2 與擬建管道交叉建構筑物的處理 |
5.6.3 埋地設施的安全保護 |
5.7 相關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 |
5.7.1 施工降水引起的地質問題 |
5.7.2 水土流失 |
5.7.3 施工爆破 |
5.7.4 文物古跡的保護 |
5.7.5 城市受水綜合環(huán)境效應 |
5.8 小結 |
第六章 南水北調北京PCCP段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與防治對策 |
6.1 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概述 |
6.1.1 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概念 |
6.1.2 我國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情況 |
6.2 線性引水工程地質災害風險管理 |
6.2.1 災害風險鑒別評價 |
6.2.2 引水渠道“三道防線”防范管理 |
6.2.3 水源工程保護區(qū)及防范 |
6.3 施工沿線典型地質災害的防治 |
6.3.1 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 |
6.3.2 邊坡破壞防治 |
6.3.3 地面塌陷變形防治 |
6.3.4 巖溶塌陷防治 |
6.3.5 泥石流災害防治 |
6.3.6 隧洞坍塌及突水的防治 |
6.4 沿線不良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環(huán)境問題的處理 |
6.4.1 工程管道基礎的保護處理 |
6.4.2 軟弱地基處理 |
6.4.3 特殊土地基的處理 |
6.4.4 工程環(huán)境地質問題處理 |
6.5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建設 |
6.5.1 災害防治管理階段 |
6.5.2 防災減災綜合體系建設 |
6.6 小結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
7.1 主要結論與認識 |
7.2 不足與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博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著作 |
相關獲獎項目 |
(9)南水北調中線一期穿黃工程地質勘察(論文提綱范文)
1 勘察過程 |
1.1 規(guī)劃階段 |
1.2 線路與方案綜合比選階段 |
1.3 可行性研究階段 |
1.4 初設與招標設計階段 |
2 主要的勘察技術手段 |
2.1 泥漿護壁和取芯技術 |
2.2 原狀砂樣的采取技術 |
2.3 靜力觸探試驗 |
2.4 孔隙水壓力長期觀測 |
2.5 黃土地層抽水試驗 |
3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研究 |
3.1 飽和砂土液化 |
3.2 邙山黃土邊坡穩(wěn)定性 |
3.3 黃土洞室穩(wěn)定性研究 |
3.4 盾構隧洞的地質問題 |
4 結語 |
(10)南水北調中線運行風險研究(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風險識別(論文提綱范文)
0 引言 |
1 已有南水北調風險分析研究概況 |
2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風險類型與識別 |
2.1 風險事件因素 |
2.1.1 洪水和暴雨 |
2.1.2 地震 |
2.1.3 人為因素 |
2.2 風險事件失事模式 |
2.2.1 傾覆與滑移 |
2.2.2 滲漏破壞 |
2.2.3 結構失事 |
2.2.4 地質風險 |
2.2.5 管道爆裂 |
2.2.6 冰害風險 |
2.2.7 水質污染 |
2.2.8 斷電及機電設備故障 |
2.2.9 恐怖襲擊 |
2.3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筑物風險集 |
3 結論 |
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砂層液化問題判別(論文參考文獻)
-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fā)揮的科技支撐作用——以《長江科學院院報》為例[J]. 劉運飛,賴躍強,姜小蘭,黃玲.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21(06)
- [2]基于FMEA的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干渠運行風險預警研究[D]. 吉莉.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21
- [3]地下水人工補給過程中的促滲技術研究 ——以大清河流域典型區(qū)為例[D]. 趙婧彤. 吉林大學, 2021(01)
- [4]南水北調中線焦作段高填方渠道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D]. 王文豐.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20(01)
- [5]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沁河建筑物工程地質勘察與地質問題處理實錄[J]. 喬新穎,周亮,秦紅軍. 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 2016(03)
- [6]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北省磁縣段飽和砂土液化渠基處理[J]. 付明軍. 水利規(guī)劃與設計, 2014(12)
- [7]南水北調中線膨脹土工程問題研究與進展[J]. 龔壁衛(wèi),程展林,郭熙靈,李青云.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1(10)
- [8]重大城市引水工程地質災害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D]. 葉思源.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1(01)
- [9]南水北調中線一期穿黃工程地質勘察[J]. 馬貴生,張延倉. 人民長江, 2011(08)
- [10]南水北調中線運行風險研究(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風險識別[J]. 熊雁暉,漆文剛,王忠靜.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10(03)
標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論文; 地質論文; 砂土液化論文; 工程地質條件論文; 地質災害評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