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戲劇現狀的思考(論文文獻綜述)
陳奎州,賴逸平[1](2022)在《論幻覺戲劇審美固化的本質及其解放——以布萊希特為例》文中指出在布萊希特以前,近代歐洲戲劇的主要呈現形式基本是幻覺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幻覺戲劇的"麻醉性"格外突出。作為藝術的戲劇并非如其所聲稱的那樣,是"純"藝術的,在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階段,戲劇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具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這是其審美固化的本質。破除幻覺戲劇對于戲劇本身與觀眾而言都具有解放意義:戲劇發(fā)展得以擺脫資產階級幻覺戲劇的壟斷,觀眾得以從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中重獲反思的能力。
張?zhí)煲?sup>[2](2020)在《上黨梆子劇團調查研究 ——以紅旗劇團為例》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上黨梆子的發(fā)展歷史較為久遠,屬于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傳媒及網絡行業(yè)的沖擊,上黨梆子等傳統(tǒng)戲曲受到了極大影響,生存環(huán)境岌岌可危。雖然學術界已經逐步開始關注該問題,但對其劇團的深入研究仍然是少數的。山西省潞城區(qū)紅旗劇團,是潞城區(qū)的一個知名品牌,是長治市藝壇的一面旗幟,它的生存發(fā)展現狀是上黨梆子劇團的一個典型縮影。選擇紅旗劇團為研究對象對上黨梆子劇團的演藝情況和問題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完善對上黨梆子本身的研究,也可以為上黨梆子未來的繼承和發(fā)展,提供研究資料。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集會調查法、口述史研究法,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在梳理上黨梆子及其劇團的起源、興衰發(fā)展等歷史資料基礎上,厘清上黨梆子劇團在長治地區(qū)的分布現狀,并擇取其中較為典型的劇團紅旗劇團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從該劇團的劇團歷史、劇團規(guī)模、劇團成員、劇團演出劇目出發(fā),調查了紅旗劇團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從紅旗劇團的演出與經營模式、市場規(guī)模及收益情況進行走訪調查,調查發(fā)現紅旗劇團目前存在著劇團人員結構的斷層嚴重、人均收入較低、劇目撰寫人員緊缺且題材陳舊、觀眾的分流加劇的發(fā)展困境。在此基礎上,通過長治市豫劇劇團的發(fā)展與紅旗劇團比對進行研究,并總結豫劇團發(fā)展過程中的優(yōu)秀經驗,針對上黨梆子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從劇團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增強資金運作意識,拓寬資金獲取渠道、劇目撰寫的創(chuàng)新、傳播途徑的拓寬角度提出了:劇團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高校聯動培養(yǎng)戲曲人才、利益聯動、主動營銷與商業(yè)贊助、跨界整合,創(chuàng)造新的盈利點、劇目的豐富、音樂語言的創(chuàng)新、舞臺設計的創(chuàng)新、演出范圍的擴大、與現代新媒體的結合等等的對策設想,以期通過紅旗劇團的典型樣本以小見大為上黨梆子未來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
張?zhí)裰?sup>[3](2020)在《新世紀以來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兒童戲劇商業(yè)化作為當下市場經濟和消費文化共同影響所催生出的兒童戲劇新態(tài)勢,已經在目前的兒童戲劇創(chuàng)作、演出、審美和消費等走向中占據越來越大的影響份額,商業(yè)化邏輯和市場化運作使得兒童戲劇整個行業(yè)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目前已有的關于兒童戲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學領域,以“工具論”的視角對其進行教育戲劇方面的相關研究,從商業(yè)化角度還鮮有人涉足,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在于根據瓦爾特·本雅明的藝術生產理論,對兒童戲劇商業(yè)化出現的原因進行剖析;辯證分析商業(yè)化語境中兒童戲劇的具體現狀和表現形態(tài);試圖探討審美活動中長期被忽略的商業(yè)價值;并進一步提出筆者對于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發(fā)展的思考,最后在討論出應用思路的基礎上提供具體的改進策略。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研究:緒論首先梳理了學界在兒童戲劇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界定兒童戲劇和商業(yè)化的相關概念,以及厘清本文的研究范圍;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理論指導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意義。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產生的原因,總體概括有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包括文藝市場的形成、21世紀以來文化消費和服務經濟的興起以及技術的發(fā)展;內因是源自兒童戲劇本身存在的商業(yè)性、娛樂性、教育性,使得兒童戲劇在戲劇商業(yè)化的過程中產生出區(qū)別于其他商業(yè)戲劇的特有表現。第二章主要是針對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現狀進行展開,首先明確定位了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發(fā)展的目標市場;然后總結出目前市場上關于兒童戲劇的典型商業(yè)模式;最后以表格結合數據的形式呈現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現狀和趨勢,并加以評析。第三章試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來探索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表現形態(tài),在第二章勾勒出的商業(yè)化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對兒童戲劇商業(yè)化具體形態(tài)的分析,在全篇論文中也是作為行文展開的一個重點,主要從作為經營主體的演出劇團、演出劇場、演出劇目這三個方面來著墨。第四章則是筆者對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現象的思考,深入分析兒童戲劇商業(yè)化面臨的困境后,提出在商業(yè)化進一步加深的趨勢下,強調兒童戲劇未來發(fā)展的機會點,以及提出如何保持健康發(fā)展的可行性建議,主要從創(chuàng)作上堅持兒童本位、基于4C理論的詳細營銷策略以及如何拓展觀眾三個方面來展開??偟膩碚f,我們需要重視兒童戲劇的商品屬性,運用相應的技術、管理和經營策略使戲劇的審美價值轉化為相應的市場價值,但同時也應謹慎對待唯市場論,明確市場的價值主要還是在于建立通道,還是應該服務于兒童戲劇的藝術本位,以及促進整個兒童戲劇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臧玉[4](2019)在《《劇本》期刊專欄研究(2000-2010)》文中提出自中國第一份戲劇期刊《二十世紀大舞臺》誕生至今,大量戲劇類期刊相繼涌現,它們以各自的風采記錄了中國現代戲劇發(fā)展的曲折歷程。本文所研究的《劇本》期刊便是其中的開拓者和領先者。論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劇本》期刊及相關資料,采用整體觀照和具體現象解讀相結合的方法,對其中的“專欄”展開研究。緒論部分,介紹了論題的來源與創(chuàng)新點、研究意義、研究現狀以及相關文獻綜述等。第一章,對《劇本》期刊進行概述,主要從期刊創(chuàng)刊緣起、歷史沿革與當下發(fā)展三方面入手進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對《劇本》專欄設置概況進行研究,依托基本構成與風貌、專欄的編排特色與專欄的價值觀念三部分展開論述。第三章則立足刊載劇作品的專欄,對《劇本》專欄中從“話劇劇本”專欄到“戲曲”專欄以及不同刊載戲劇作品專欄,對其中的種類與分布、選材與導向和立意與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將研究重點聚焦于刊載劇作家的專欄,對其中“劇作家研究”、“劇作家寫真”和專題研討會三部分專欄內容進行系統(tǒng)分析。與第二、三章研究內容相輔相成,第五章則立足于刊載戲劇評論的專欄,從“新作感覺·劇評”到“每月劇論”,對不同專欄反映出的獨白與對話、群策與反思和兼容與抵牾進行分析與解讀。第六章論述了《劇本》專欄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前者是從知識分子的話語陣地和社會變遷的記錄者兩方面,具體探討其與當下同類戲劇期刊以及戲劇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當下戲劇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后者則從指導意義和借鑒意義入手,著重對期刊專欄進行宏觀的審視與考察,以全面探討其客觀嚴肅的辦刊態(tài)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偟膩碚f,2000年至2010年間的《劇本》期刊專欄以其豐富可觀的數量、全面詳實的內容和生動有趣的理論研究在同類型戲劇期刊中自成一格、獨樹一幟。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環(huán)境與期刊自身的發(fā)展狀態(tài)異于其他各個時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孫云帆,竹小地[5](2016)在《孟京輝:戲劇之美是復雜的》文中認為在先鋒實驗話劇摸爬滾打二十載的孟京輝對戲劇有著獨到的理解,但戲劇之美是復雜的,即便在戲劇導演中非常資深,他依然不能用三言兩語概括。11月3日晚,孟京輝在中央美術學院參與了《南方周末》發(fā)起的N-TALK"以美之名"大型品牌活動,向大家講述他眼中的戲劇之美。自稱"用50個詞、100個詞都說不盡"的
戎騫[6](2013)在《新時期新編歷史劇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文中認為新時期新編歷史劇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肇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年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的面貌有了巨大改觀,新編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及演出也隨著社會經濟、政治風氣、文化思潮以及觀眾審美的變化而改變,在這三十年中整體面貌有了本質性的改觀和發(fā)展。本文從新編歷史劇理論入手,結合山西新編歷史劇發(fā)展狀況對新時期三十多年的發(fā)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八十年代新編歷史劇理論歷經三次較大的理論發(fā)展,分別是“戲劇觀大討論”、“戲曲化”與“現代化”之爭以及“歷史劇爭論”。戲劇觀大討論對于戲曲,尤其是新編歷史劇在文革對戲曲藝術表演體系破壞造成的混亂局面中重新回歸其藝術表演特色及理論體系有著重要意義,“戲曲化”與“現代化”之爭使新編歷史劇在八十年代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開始在戲曲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加入現代人文思想和現代表達手段,以實現在新時期對已經逐漸提高的大眾審美的迎合和對傳統(tǒng)戲曲表達的再發(fā)展;而對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爭論則使劇作家在進一步解放思想,推翻了六十年代歷史劇論爭中歷史真實對于藝術真實的束縛,使劇作者在新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徹底解放思想,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這一時期的山西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體現出對過去政治宣傳工具化藝術創(chuàng)作觀的否定,對戲劇創(chuàng)作的自由化傾向,作品整體呈現出宏大敘事的精英化立場,作品偏重理性思考。九十年代新編歷史劇理論主要針對當時電視媒體的歷史劇“戲說”化觀點展開爭論,對于其中歷史元素的娛樂化演繹的現象進行討論。經過這次討論后,戲劇作品的娛樂功能被進一步強化,新編歷史劇對于歷史的大膽虛構也逐漸被認可。這一時期的山西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整體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作品的戲劇性和娛樂性成為劇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予以相當的重視,作品也逐漸從過去的精英化立場開始向民間化敘事轉變,作品呈現出更強的審美功能。二十一世紀初新編歷史劇理論發(fā)展較快,先后經歷了“戲劇觀大討論”、“重建中國戲劇”研討會以及“新時期戲曲歷史劇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三次較大的討論?!皯騽∮^大討論”在研究戲劇危機的根源的同時也強調了劇本在戲曲演出中的重要性,而“重建中國戲劇”則給出了當前新編歷史劇的發(fā)展方向,“新時期戲曲歷史劇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則回顧總結了過去三十年新編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成績,并重新對現代戲和古裝戲進行了劃分,對于過去定位模糊的作品進行了明確的定位。而這一時期的山西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則在強調戲曲演出娛樂性審美功能的同時也開始重視戲曲的教育引導,加強了戲曲演出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助力,如誠信、自強、民族團結等思想的表達,在戲曲演出中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社會教育功能。此外,論文還對新時期戲劇發(fā)展期間一系列理論論爭的觀點和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這些理論觀點給出了個人的看法。
張默瀚[7](2011)在《喧囂的討論與對話的缺失——關于戲劇命運大討論的思考》文中認為戲劇命運大討論呈現一種困境,它是中國戲劇在現代境遇下自我反思的理論詰問。但文化語境的復雜和戲劇理論的滯后使這場爭論缺失了理論分量,大家在一種討論的表象下開始了自我言說的表演,喧囂的討論與真正的對話缺失和淺層次的理論重復成為這次討論的特征。
張默瀚[8](2010)在《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理論流變論》文中研究說明新時期戲劇的發(fā)展和戲劇理論的流變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至關重要,它續(xù)接了啟蒙的重任,又開創(chuàng)了現代演劇體系。自覺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構建使新時期戲劇的藝術品格發(fā)生徹底的變化,由政治工具或者庸俗社會功用論的附庸地位,成為自覺的藝術主體理念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國新時期的戲劇理論流變有清晰的脈絡可循:新時期初期的戲劇理論充滿了激情和理想的濟世情懷,知識分子精英在種近乎狂熱的普世熱情中譜寫戲劇的啟蒙話語,此間雖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權力話語的干預,但知識精英的啟蒙話語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政策的變化,受國外后現代的影響,絕大部分知識分子面對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和商業(yè)擠壓,其學術追求充滿了絕望的心態(tài),于是,犬儒理性大行其道,啟蒙話語不再占據話語的主導地位,知識精英的熱情也在權力和市場的雙重擠壓下變得消沉,主旋律戲劇理論與批評開始占據媒體的主要地位,而大眾戲劇和商業(yè)戲劇興盛的結果就是大眾戲劇理論和商業(yè)戲劇理論的勃興。90年代后半段,特別是21世紀以來,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整體國力的增強,以及中國輿論政策的導向使民族主義開始高漲,對于身份認同的探索與呼喊高過以往的任何一個階段,當然,民族主義經常極端化為民粹主義或狹隘的民族主義,在事實上成為文化保守主義的堅固堡壘。這些流變的過程都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正如新時期戲劇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戲劇觀的大討論,其結果就是中國戲劇開始擺脫工具論和附庸論的影響,在觀念上達成藝術自主的共識。而糾結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關于歷史劇的爭論,在80年代還走不出循環(huán)的泥沼,在90年代實際上已經不再重復以往討論的老路了,他們以一種戲謔的姿態(tài)解構了沉重的歷史話語,雖然諸多的問題被懸置,雖然沒有做理性的、學理化的徹底的審視,但在后現代的解構狂潮下,部分知識精英依然執(zhí)著于現代性的探索,意義非但沒有被消解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重新建構。90年代以降的大眾狂歡的眾聲喧嘩圖譜也是和主流輿論的導向、知識分子精英話語的被消解、民族實力的增強、大眾市場的勃興等等聯系在一起。本文主要依時間順序,先后對戲劇觀大討論的緣起、內容和影響,中國現代演劇理論的確立,歷史劇討論,戲劇命運的大討論,大眾戲劇理論的勃興和尋求民族認同的民族主義的探索和論爭等問題進行了梳理與思考,力圖在敘述現象的同時研究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成因和社會因素。
縱麗娟[9](2009)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家園——論戲曲劇種的保護與搶救》文中研究說明一九九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九屆大會通過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在公布的十九個項目里中國的昆曲名列其中。以后的幾年里,我國的古琴、新疆十二木卡
李默然[10](2009)在《對戲劇現狀的思考》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2003年《中國戲劇》,用了一年的時間,展開了"當代戲劇之命運"的大討論。年底,又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了效果奇佳、與會者十分高興的"研討會"。今年,換了個題目繼續(xù)討論。其實,這個牽涉戲劇大國的戲劇未來生存、發(fā)展、走向的大
二、對戲劇現狀的思考(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對戲劇現狀的思考(論文提綱范文)
(1)論幻覺戲劇審美固化的本質及其解放——以布萊希特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一、幻覺戲劇審美固化的本質 |
二、新生產機器的出現:敘述體戲劇 |
三、解放:從戲劇到意識 |
四、結語 |
(2)上黨梆子劇團調查研究 ——以紅旗劇團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研究目的及意義 |
文獻綜述 |
1.對于上黨梆子的相關研究 |
2.對劇團生存及發(fā)展的研究 |
3.小結 |
研究內容和方法 |
1.研究內容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黨梆子及劇團概述 |
1.1 上黨梆子概述 |
1.1.1 上黨梆子的特點 |
1.1.2 上黨梆子的起源 |
1.1.3 上黨梆子的興衰發(fā)展 |
1.2 上黨梆子劇團概述 |
1.2.1 上黨梆子劇團的起源 |
1.2.2 上黨梆子劇團的興衰發(fā)展 |
1.2.3 上黨梆子劇團的當下分布 |
第二章 紅旗劇團的歷史與現狀 |
2.1 劇團概況 |
2.1.1 劇團歷史 |
2.1.2 劇團規(guī)模 |
2.1.3 劇團成員 |
2.1.4 劇團演出劇目 |
2.2 長治市紅旗劇團的市場經營現狀 |
2.2.1 長治市紅旗劇團的演出與經營模式 |
2.2.2 市場規(guī)模及收益情況 |
第三章 紅旗劇團的問題與困境 |
3.1 紅旗劇團存在的問題 |
3.1.1 劇團人員結構的斷層 |
3.1.2 劇團人員人均收入較低 |
3.2 作品與市場 |
3.2.1 劇目撰寫人員緊缺題材陳舊 |
3.2.2 觀眾市場的動搖 |
第四章 紅旗劇團存在的問題與長治豫劇團的成功啟示比對 |
4.1 藝術隊伍的崛起 |
4.2 撰寫觀念的突破 |
4.3 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裕 |
4.4 借助傳媒力量 |
第五章 對策研究與設想 |
5.1 人才培養(yǎng)形式的調整 |
5.1.1 劇團戲曲人才的培養(yǎng) |
5.1.2 高校聯動培養(yǎng)戲曲人才 |
5.2 增強資金運作意識,拓寬資金獲取渠道 |
5.2.1 利益聯動 |
5.2.2 主動營銷與商業(yè)贊助 |
5.2.3 跨界整合,創(chuàng)造新的盈利點 |
5.3 劇目撰寫的創(chuàng)新 |
5.3.1 劇目的豐富 |
5.3.2 音樂語言的創(chuàng)新 |
5.3.3 舞臺設計的創(chuàng)新 |
5.4 傳播途徑的拓寬 |
5.4.1 演出范圍的擴大 |
5.4.2 與現代新媒體的結合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1 上黨梆子戲的觀眾調查問卷 |
附錄2 澤州縣南村鎮(zhèn)張莊村演出的一天 |
致謝 |
(3)新世紀以來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現狀綜述 |
二、研究對象、相關概念及范圍 |
三、研究理論、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意義 |
第一章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構成性因素 |
第一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外因 |
一、文藝市場的發(fā)展 |
二、服務消費與文化消費的興起 |
三、戲劇復制化的技術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內因 |
一、兒童戲劇固有的娛樂性功能 |
二、兒童戲劇本身的商品屬性 |
三、兒童戲劇獨特的教育性 |
第二章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現狀 |
第一節(jié) 兒童戲劇的目標市場 |
第二節(jié) 典型商業(yè)模式 |
一、“內容為王”的原創(chuàng)制作模式 |
二、技術替代的產品升級模式 |
三、整合內容與終端的新經濟模式 |
四、跨文化交流引進模式 |
第三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現狀評析 |
一、市場總量逐年增加 |
二、區(qū)域發(fā)展差異明顯 |
三、親子板塊潛力巨大 |
四、小型場館活躍 |
第三章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表現形態(tài) |
第一節(jié) 經營主體的突破與延伸 |
一、國營劇團釋放市場活力 |
二、民營劇團打通“產業(yè)鏈” |
第二節(jié) 演出劇場趨向“小”而“廣” |
一、與商場結合的“微劇場” |
二、打造規(guī)?;摹霸壕€制” |
第三節(jié) 演出劇目的變革 |
一、IP劇目久盛不衰 |
二、引進劇目成為熱門 |
三、原創(chuàng)劇目推陳出新 |
第四章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思考 |
第一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面臨的困境 |
一、“兒童本位”的缺失 |
二、強勢媒體和引進劇目帶來的生存壓力 |
三、政策性支持和市場機制的不足 |
四、市場培育的缺失和觀劇意識淡薄 |
第二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的發(fā)展機會點 |
一、多方利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
二、兒童戲劇和數字技術的融合 |
第三節(jié) 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發(fā)展的策略分析 |
一、創(chuàng)作上回歸兒童本位 |
二、調準營銷策略 |
三、兒童戲劇觀眾拓展策略 |
1、鞏固和維持現有觀眾群體 |
2、開拓潛在觀眾群體 |
3、促進人才培養(yǎng)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4)《劇本》期刊專欄研究(2000-2010)(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意義 |
二、相關文獻綜述 |
第一章 《劇本》期刊概述 |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刊緣起 |
第二節(jié) 歷史沿革 |
第三節(jié) 當下發(fā)展 |
第二章 《劇本》專欄設置概況 |
第一節(jié) 基本構成與風貌 |
第二節(jié) 專欄的編排特色 |
一、獲獎劇作的品牌化塑造 |
二、新視野下的圖文搭配 |
第三節(jié) 專欄的價值觀念 |
一、宏觀層面 |
二、微觀層面 |
小結 |
第三章 立足劇作品:從“話劇劇本”專欄到“戲曲”專欄 |
第一節(jié) 種類與分布 |
一、博涉內外,廣納古今 |
二、海納百川,萬類競妍 |
第二節(jié) 選材與導向 |
一、舊瓶裝新酒:舊史新說 |
二、關注大事件:與時代同行 |
第三節(jié) 立意與追求 |
一、自成一格:新穎性 |
二、見微知著:思辨性 |
三、與時俱進,緊扣主旋律 |
小結 |
第四章 聚焦劇作家:從“劇作家研究”專欄到“劇作家寫真”專欄 |
第一節(jié) 劇作家研究 |
第二節(jié) 劇作家寫真 |
第三節(jié) 專題研討會 |
小結 |
第五章 重視戲劇評論:從“新作感覺·劇評”專欄到“每月劇論”專欄 |
第一節(jié) 獨白與對話 |
第二節(jié) 群策與反思 |
第三節(jié) 兼容與抵牾 |
小結 |
第六章 《劇本》專欄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
第一節(jié) 歷史價值 |
一、知識分子的話語陣地 |
二、社會變遷的記錄者 |
第二節(jié) 現實意義 |
一、指導意義:客觀嚴肅的辦刊態(tài)度 |
二、借鑒意義:通俗而不媚俗的專業(yè)期刊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劇本》期刊開設專欄類目匯總(2000-2010) |
附錄二 :《劇本》期刊刊載劇作品的專欄匯總(2000-2010) |
附錄三 :《劇本》期刊劇評與劇論專欄匯總(2000-2010) |
附錄四 :《劇本》期刊劇作家研究專欄匯總(2000-2010) |
附錄五 :《劇本》期刊刊載的戲劇作品匯總(2000-2010) |
附錄六 :《劇本》期刊刊載劇作品專欄內話劇作品匯總(2000-2010) |
附錄七 :《劇本》期刊刊載劇作品專欄內戲曲作品匯總(2000-2010) |
致謝 |
本人讀研期間發(fā)表科研論文及獲獎情況一覽表 |
(6)新時期新編歷史劇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目錄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新編歷史劇發(fā)展研究 |
第一節(jié) 新時期歷史劇理論研究背景 |
一、 四十年代新編歷史劇論爭 |
二、 六十年代新編歷史劇論爭 |
第二節(jié) 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新編歷史劇理論發(fā)展研究 |
一、 七十年代末期新編歷史劇發(fā)展狀況 |
二、 戲劇觀大討論及其影響 |
三、 “戲曲化”與“現代化”之爭及其影響 |
四、 新編歷史劇大討論及其影響 |
第三節(jié) 八十年代山西歷史劇創(chuàng)作研究 |
一、 八十年代:重生期的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 |
第二章 九十年代歷史劇發(fā)展研究 |
第一節(jié) 九十年代新編歷史劇理論發(fā)展研究 |
一、 歷史劇的“戲說”化及其影響 |
第二節(jié) 九十年代山西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研究 |
一、 九十年代:調整期的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 |
第三章 二十一世紀初歷史劇發(fā)展研究 |
第一節(jié) 二十一世紀初新編歷史劇理論發(fā)展研究 |
一、 “戲劇命運大討論”及其影響 |
二、 “重建中國戲劇”討論及其影響 |
三、 新時期戲曲歷史劇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及其影響 |
第二節(jié) 二十一世紀初山西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研究 |
一、 二十一世紀初:振興期的新編歷史劇創(chuàng)作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獲獎情況 |
(7)喧囂的討論與對話的缺失——關于戲劇命運大討論的思考(論文提綱范文)
一、戲劇命運大討論的緣起與內容 |
二、戲劇命運大討論的影響及其反思 |
(8)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理論流變論(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百年中國戲劇理論視野中的新時期戲劇理論的發(fā)生與地位 |
上篇 80年代:啟蒙理想與激情掩映下的焦慮與期待 |
第一章 戲劇藝術本體回歸的理論探索與戲劇觀大討論之緣起 |
第一節(jié) 個人意識與集體理性之爭:關于《四郎探母》的爭論 |
第二節(jié) 工具論與反映論的交鋒:《假如我是真的》論爭 |
第三節(jié) 戲劇本體回歸的要求與論爭:戲劇觀大討論之緣起 |
第二章 戲劇觀大討論的主要成果及其影響 |
第一節(jié) 戲劇觀大討論的內容 |
第二節(jié) 戲劇觀大討論的意義與影響 |
第三章 西方現代演劇理論的引進、探索與反思 |
第一節(jié) 80年代激情探索的現代演劇體系 |
第二節(jié) 從布萊希特到新寫實主義 |
第四章 歷史之魅與藝術之殤:歷史劇的世紀之爭 |
第一節(jié) 余波未了:歷史劇爭論的世紀回顧 |
第二節(jié) 史與劇的糾纏:迷失于歷史之中的史劇論爭 |
第三節(jié) 斷裂與反思:90年代以后的歷史劇論爭與思考 |
下篇:90年代:后現代語境中的大眾戲劇與精英戲劇理論 |
第五章 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的戲劇理論 |
第一節(jié) 后現代語境與戲劇理論之發(fā)展 |
第二節(jié) 身份尷尬的大眾戲劇與理論 |
第六章 戲劇命運大討論的困境與思考 |
第一節(jié) 戲劇命運大討論的源起與內容 |
第二節(jié) 戲劇命運大討論的影響及其反思 |
第七章 戲曲的現代化與話劇民族化的理論思考 |
第一節(jié) 百年困惑:現代與傳統(tǒng)沖突的問題與回顧 |
第二節(jié) 世紀之爭:民族化與現代化的再度交鋒 |
第三節(jié) "國劇"隱喻:關于《中國現代戲劇史稿》爭論的文化指向 |
余論:眾聲喧嘩:大眾、精英與主旋律戲劇理論的相互影響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 |
致謝 |
(9)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家園——論戲曲劇種的保護與搶救(論文提綱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對戲劇現狀的思考(論文參考文獻)
- [1]論幻覺戲劇審美固化的本質及其解放——以布萊希特為例[J]. 陳奎州,賴逸平. 劇作家, 2022(01)
- [2]上黨梆子劇團調查研究 ——以紅旗劇團為例[D]. 張?zhí)煲? 山西師范大學, 2020(07)
- [3]新世紀以來兒童戲劇商業(yè)化研究[D]. 張?zhí)裰? 湖南師范大學, 2020(01)
- [4]《劇本》期刊專欄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師范大學, 2019(01)
- [5]孟京輝:戲劇之美是復雜的[J]. 孫云帆,竹小地. 大學生, 2016(23)
- [6]新時期新編歷史劇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D]. 戎騫. 山西師范大學, 2013(10)
- [7]喧囂的討論與對話的缺失——關于戲劇命運大討論的思考[J]. 張默瀚. 藝術學界, 2011(01)
- [8]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理論流變論[D]. 張默瀚. 上海戲劇學院, 2010(01)
- [9]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家園——論戲曲劇種的保護與搶救[J]. 縱麗娟. 內蒙古藝術, 2009(01)
- [10]對戲劇現狀的思考[A]. 李默然. 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獲獎論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