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孤獨癥行為訓練效果分析(論文文獻綜述)
黃菲[1](2021)在《兒童孤獨癥患者的護理方案與效果》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討兒童孤獨癥患者的護理方案和效果。方法將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兒童孤獨癥患兒隨機分組,標準護理組對于兒童孤獨癥患兒根據以往常規(guī)遵醫(yī)落實護理的方式進行常規(guī)操作,整體化護理組在兒童護理工作中開展整體化護理。比較兩組滿意度、兒童孤獨癥疾病知識家長掌握率、患兒住院時間、護理前后兒童自閉癥評定量表(CARS)評分及家屬糾紛發(fā)生率。結果整體化護理組滿意度、CARS評分、兒童孤獨癥疾病知識家長掌握率、住院時間、家屬糾紛發(fā)生率對比標準護理組優(yōu)勢顯著,P <0.05。結論兒童孤獨癥患兒實施整體化護理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患兒的自閉癥狀,提高患兒家長對于兒童孤獨癥的認知,縮短護理時間,減少家屬糾紛。
施慧玲,劉穎,莊春雨[2](2021)在《聯合應用聽覺統(tǒng)合訓練/家庭康復訓練在兒童孤獨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討聽覺統(tǒng)合訓練聯合家庭康復訓練及降低患兒的屏幕暴露時間在兒童孤獨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方法將我院兒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接診的60例兒童孤獨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聽覺統(tǒng)合訓練聯合家庭康復訓練及降低患兒的屏幕暴露時間,兩組均治療6個月。進而采用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ABC)、自閉癥兒童心理教育評核-第三版(PEP-3)、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及蓋塞爾神經發(fā)育量表(gesell)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治療療效加以比較分析。結果治療前兩組患兒ABC評分、PEP-3評分、ATEC評分及gesell評分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的ABC評分、ATE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EP-3評分與gesel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聽覺統(tǒng)合訓練聯合家庭康復訓練在兒童孤獨癥康復治療中有良好的效果。
陳棟[3](2021)在《調腸治神法針刺對孤獨癥兒童臨床療效及模型小鼠菌/腦效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觀察吳旭教授調腸治神法針刺對孤獨癥(autism spectrum disorde,ASD)兒童的臨床療效及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分析針刺療效與腸道菌群變化的相關性,探討調腸治神法針刺治療ASD的可能的臨床機制。同時,基于菌-腦軸,初步觀察電針足三里單純調腸對ASD模型小鼠行為學、腸道菌群、外周及中樞炎癥水平的的影響,以期為調腸治神法針刺通過菌-腦軸治療ASD提供科學依據。方法①臨床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設計,60例病例隨機分為針刺組(調腸治神法針刺結合常規(guī)教育康復訓練)、康復組(常規(guī)教育康復融合訓練),每組30例。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末采用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孤獨癥兒童行為量表(ABC)及香港協(xié)康會《PEP-3自閉癥兒童心理教育評核》第3版量表評估療效;②腸道微生物研究:采用16S rDNA技術分析ASD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腸道菌群差異、ASD兒童針刺干預前后或康復干預前后的腸道菌群差異,并采用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分析針刺前后各腸道菌群與PEP-3總分的相關關系,篩選與針刺療效相關的腸道菌群。③實驗研究:采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孕鼠腹腔注射誘導小鼠ASD模型,并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電針百會組、電針足三里組,治療4周后處死小鼠。以三箱社交行為學檢測、曠場實驗、水迷宮試驗等為行為學效應指標,以ASD小鼠糞便樣品中腸道菌群結構的變化,多樣性指數和相似性系數為腸道菌群觀察指標,以外周的炎性因子TNF-α、IL-17a及海馬區(qū)小膠質細胞活性為中樞炎癥的觀察指標,以探討電針足三里對ASD模型小鼠行為學、腸道菌群、外周及中樞炎癥水平的影響。結果臨床研究:①PEP-3量表治療前后評分統(tǒng)計發(fā)現兩組均能改善ASD兒童認知,語言的理解及表達,大小肌肉及視覺動作模仿能力,以及情感表達、社交互動、非語言行和語言行為為特征(均P<0.05)。但與康復組相比,針刺組在認知、語言表達、理解,模仿,情感表達及語言行為特征等改善程度較優(yōu)(均P<0.05)。②ABC量表各項總分在治療前后差值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兩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ASD兒童感覺、交往、運動、語言、自我照顧能力(均P<0.05)。但針刺組在患兒的感覺、語言、自我照顧能力及總分的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康復組(均P<0.05)。③CARS量表各項總分在治療前后差值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兩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ASD患兒各項能力(均P<0.05)。而針刺組在調腸治神法針刺介入后患兒在情感反應、聽覺反應、語言交流、總的印象及總分的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康復組(均P<0.05)。腸道菌群研究:①正常兒童與ASD兒童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在正常兒童組中,擬桿菌(門、綱、目、科、屬)及脆弱類桿菌豐度均較多;而在ASD兒童組,厚壁菌門、梭狀芽胞桿菌(綱、目)、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糞桿菌種、放線菌(門、綱)、雙歧桿菌(目、科、屬)豐度較多。②針刺干預前后腸道菌群存在差異:與針刺干預前相比,針刺干預后擬桿菌(門、綱、目、科、屬),變形菌(門、綱)、交替單胞菌目、海原桿菌(科、屬)豐度增多;放線菌(門、綱)、雙歧桿菌(目、科、屬)豐度減少。其中擬桿菌分別在門、綱、目、科、屬豐度水平在針刺干預后發(fā)生顯著變化,并趨向于正常兒童的菌群豐度水平。此外,針刺干預后,乳酸桿菌、厚壁菌門、梭狀芽胞桿菌綱、瘤胃球菌科、罕見小球菌屬豐度減少。③共篩選出五種與針刺效應密切相關的菌群,分別為擬桿菌門、擬桿菌屬、雙歧桿菌科、梭狀芽胞桿菌綱,厚壁菌門。其中擬桿菌與針刺療效呈正相關關系,而雙歧桿菌科、梭狀芽胞桿菌綱,厚壁菌門與針刺療效呈負相關關系。實驗研究:①三箱社交實驗、曠場實驗、水迷宮實驗提示ASD模型小鼠具有明顯的社交能力障礙、新鮮事物偏好障礙、探索能力障礙、刻板運動、空間記憶能力下降。電針足三里或百會均可改善上述功能障礙,同時,電針足三里組可顯著提高ASD模型小鼠的運功能力,電針百會組可顯著提高ASD模型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②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癥因子TNF-α、IL-17a水平均顯著升高,而電針百會或電針足三里均可下調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癥水平,同時,電針足三里組的外周抗炎作用優(yōu)于電針百會組;③AS D模型組小鼠海馬區(qū)小膠質細胞活性升高,而電針百會或電針足三里均可抑制ASD模型小鼠海馬區(qū)小膠質細胞活性,同時,電針足三里組抑制中樞炎癥的作用優(yōu)于電針百會組;④小鼠腸道菌群實驗結果表明:1)在正常組小鼠中,擬桿菌(門、綱、目)、擬桿菌S24-7科豐度增多;而在模型組小鼠中,則表現為厚壁菌門、梭狀芽胞桿菌(綱、目)、瘤胃球菌科等豐度增多。2)電針足三里組干預后擬桿菌(門、綱、目、科、屬)、疣微菌(門、綱、目、科、屬)、艾克曼菌屬等菌群豐度水平增多。而電針百會穴則主要以擬桿菌S24-7科豐度增加為主。結論調腸治神法針刺結合常規(guī)教育康復訓練能有效改善ASD兒童的臨床癥狀,在認知、語言表達、理解、語言行為特征,模仿,情感表達等方面優(yōu)于單純教育康復訓練。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是孤獨癥醫(yī)教綜合治療可行、可推廣的方案。ASD兒童與正常兒童腸道菌群存在差異,調腸治神法針刺可良性調節(jié)ASD兒童腸道菌群。電針足三里可改善ASD模型小鼠行為學、腸道菌群紊亂、外周及中樞炎癥水平。
周叢笑[4](2021)在《小兒運脾推拿法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以脾為核心創(chuàng)制的小兒運脾推拿法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核心癥狀及胃腸道癥狀的治療效果。2、探究小兒運脾推拿法與中藥運脾方聯合使用對孤獨癥譜系障礙核心癥狀及胃腸道癥狀的治療效果及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方法:本研究納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診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兒科門診,符合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既往在專業(yè)醫(yī)院明確診斷,且中醫(yī)辨證為脾虛證的2~6歲患兒共2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常規(guī)教育訓練聯合運脾方治療。試驗組在常規(guī)教育訓練和運脾方治療的基礎上運用小兒運脾推拿法治療,療程12周。分別于第0周和第12周填寫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孤獨癥行為量表(ABC)、羅馬兒童GI障礙問卷和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試驗組治療前后留取大便檢測腸道菌群。結果:符合要求并完成試驗的患兒共19例,試驗組8例,對照組11例。核心癥狀方面,兩組治療后CARS和ABC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ABC量表治療前試驗組總分47.25±10.65,對照組總分59.82±31.37;治療后試驗組總分37.00± 15.01;對照組總分45.82±25.34。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在運動和自我照顧能力方面改善明顯,組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運動和交往能力方面改善明顯,組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五因子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ARS量表評估治療效果,試驗組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2例,有效率75.0%;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81.8%。對比治療前后總分差異,試驗組治療前總分35.94±5.29,治療后總分32.88±3.14;對照組治療前總分43.36±4.86,治療后總分32.23±5.16,治療前后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腸道癥狀方面,羅馬兒童GI障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功能性便秘為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共患亞型,另外還可見功能性腹痛、吞氣癥、非滯留性大便失禁等,同時也可見到多種功能性胃腸病亞型并存的情況。使用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判斷治療后效果,試驗組顯效2例、有效6例;對照組顯效1例、有效10例。兩組治療前后總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試驗組治療前總分81.75±15.16,治療后總分24.00±7.45;對照組治療前總分67.91±12.31,治療后總分26.45±7.06。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道菌群方面,治療后梭桿菌門和梭桿菌屬豐度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ubdoligranulumvariabile治療后豐度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脾為核心創(chuàng)制的小兒運脾推拿法在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核心癥狀方面療效不明顯,在改善胃腸道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小兒運脾推拿法聯合運脾方及單用運脾方均可改善孤獨癥核心癥狀和胃腸道癥狀,提高自我照顧能力和運動能力。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亞型為功能性便秘。小兒運脾推拿法和運脾方對脾虛型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核心癥狀與胃腸道癥狀的治療機制可能與腸道中菌群豐度變化,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激素的分泌與代謝并減輕腸道內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有關。
黨清鐘[5](2021)在《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經驗總結及用藥規(guī)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用藥規(guī)律,以驗證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ASD的經驗,為臨床治療ASD提供思路。方法:通過臨床跟診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名中醫(yī)工作站史正剛教授門診就診的ASD病歷資料,應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建立“史正剛教授治療ASD數據庫”,錄入數據。利用該平臺對高頻藥物及組合等規(guī)律進行分析,進一步歸納及驗證史正剛教授治療ASD的用藥特色及經驗,深入剖析史正剛教授治療本病的獨特理論及思想體系。結果:1.描述性分析:本研究納入處方150首,涉及藥物147味。主要常見的證型是肝郁脾虛證(32.7%)、脾虛證(14.0%)、肝膽郁熱證(11.3%)、脾虛肝郁證(10.7%)、痰食互結證(10.7%)、風痰上擾證(8.0%)等。藥性以溫、寒、平為主,藥味以甘、苦、辛為主,多歸肝、脾、胃三經。使用頻率在30%以上的藥物共25味,其中消食藥、安神藥占比例較高。使用藥物頻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山楂、川牛膝、郁金、麥芽、谷芽、遠志、夏枯草、石菖蒲、茯苓、白術。2.基于關聯規(guī)則行組方規(guī)律分析:得出頻次較高的藥對有(1)山楂、川牛膝;(2)郁金、川牛膝;(3)山楂、麥芽;(4)谷芽、麥芽;(5)谷芽、山楂;得出藥物組合關聯規(guī)則38條,核心藥物是山楂、川牛膝、谷芽、麥芽、夏枯草、遠志、郁金、石菖蒲?;诟倪M互信息法得出9個關聯藥對,利用復雜熵聚類分析得出18個藥物核心組合,基于無監(jiān)督熵層聚類分析得到9個新組合。結論:1.史正剛教授將兒童ASD的病機歸納為“肝脾郁滯為本,風火痰食熱夾雜為標”;主要證型可分為脾虛-肝郁-脾虛證型群、痰食互結證、風痰上擾證;治法以運脾調肝為主,臨證中重視小兒生長如萌,臟氣清靈的特點,用藥審慎。2.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挖掘分析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ASD的用藥規(guī)律,進一步印證了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ASD重視脾運,善于調肝的特點。
徐影[6](2020)在《體育干預對改善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實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復刻板行為是自閉癥的核心癥狀之一。重復刻板行為對自閉癥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減緩其行為社會化進程。本文主要研究體育干預對自閉癥兒童重復刻板行為的影響,提供體育干預影響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基礎理論和干預方法,進而有利于減輕自閉癥兒童的刻板行為。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自閉癥兒童近10年的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并整理分析及總結自閉癥兒童干預的歷程、方法和手段。通過專家訪談法對特教學校的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等進行訪談,近距離觀察自閉癥兒童,詳細了解樣本的狀態(tài)及干預手段。采用實驗法,對研究樣本進行觀察、干預并記錄實驗前中后研究樣本刻板行為的變化,為實現自閉癥兒童社會化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為改善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研究結論:(1)體育干預對改善YZH的擊打腦袋、咬指甲、拒吃青菜、哼唱歌曲、睡前聽歌和開燈睡覺的刻板行為有積極的影響且效果顯著。(2)體育干預對改善SLY的摳手指、懼噪音、擺弄衣角、睡覺穿襪、躲目光和拍打身體的刻板行為有非常大的作用且效果顯著。(3)體育干預對改善研究樣本低水平刻板行為和高水平刻板行為都有良好的效果,其中對自傷行為、強迫行為、儀式行為、同一行為和狹窄行為的改善優(yōu)于低水平的刻板行為。(4)目前長春市特教機構的體育教學場地有限,專業(yè)體育教師嚴重不足,體育教學時間不夠,教學環(huán)境單一,體育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家庭體育沒有很好的發(fā)揮,這些因素在一定范圍內影響體育干預改善自閉癥兒童的重復刻板行為。研究建議:(1)訓練前對自閉癥兒童長期觀察和陪伴有利于改善刻板行為訓練的進程和效果,根據自閉癥兒童學習效率低,建議針對某項刻板行為的訓練時間為1年至2年。(2)高校開設智障人體育課程,擴大就業(yè)的范圍,也更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3)建議高校與特教機構建立溝通和培訓機制,使高校教師最新研究成果在培訓機構能夠實施,也進一步提高特教教師的培訓自閉癥的技能和最新理念。(4)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特教機構充分結合社區(qū)或周圍院校的條件,為自閉癥兒童創(chuàng)設豐富的體育教學環(huán)境。
陳志峰[7](2020)在《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文中研究說明據推測,我國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數量超過1000萬,其中兒童超過200萬。廣州是自閉癥譜系障礙干預最前沿的城市之一,也作為廣東省內自閉癥譜系障礙診斷和治療資源聚集地。因此,本研究以廣州市為例,了解和分析患者家庭的生存狀態(tài),審視貫穿生命周期的社會支持體系如何滿足資源需求。同時,在我國,廣州亦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前沿發(fā)展陣地,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投入位居前列。由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社會工作介入服務在社會支持體系中如何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狀態(tài)?!吧妗鄙?資源發(fā)展不及群體規(guī)模增長帶來的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激化;“狀態(tài)”上,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患者家庭要面臨精神、認知、經濟、就業(yè)和雙老困境,這些困境共同反映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發(fā)展性上的現實需求。回應這些現實需求,廣州市患者家庭各生命周期階段基本上都有相應的正式社會支持,本文列舉了公立醫(yī)院、康復訓練機構、學校教育支持體系、就業(yè)支持體系、“雙老”家庭支持體系、家長組織等九類。朋輩、親友、鄰里和志愿者等較親近患者家庭的非正式支持作為正式社會支持的重要補充?;颊呒彝サ纳鐣С煮w系總體來說,資源雖種類豐富,但仍十分有限;資源在各生命周期階段分布不均,并且不同階段的支持體系間互動與轉介是不順暢的;政策補助主要通過正式社會支持實現。社會支持視角下患者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是可行且必要的。為患者家庭提供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主要是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本文沿著從發(fā)現癥狀到老去的生命周期時間軸以及從微觀服務到政策倡導歸納現有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板塊,也體現了社會支持網絡的運用。從服務成效可總結出社會工作介入服務對患者家庭生存狀態(tài)的改善。目前服務存在著“社工不懂自閉癥譜系障礙”“‘非社會工作’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不懂社工”“服務微弱、松散而不成體系”等問題。美國在社會工作介入患者家庭的跨學科、跨系統(tǒng)和全年齡段服務理念值得借鑒。本文最后結合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理念,回到社會支持體系框架,討論福利輸送過程中如何優(yōu)化對于處在各生命周期階段的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
鄒卓[8](2020)在《“家庭-游戲”模式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性行為的干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兒童與家庭、父母的相互影響,對比“家庭-游戲”模式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訓練效果,觀察評價兩組患兒的社會性行為改善狀況,探討“家庭-游戲”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為患兒家庭提供可靠、有效的干預方法,減少家庭負擔及父母心理壓力。[方法]研究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于我科就診的63例ASD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31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結構化教育(TEACCH),每次30分鐘,每日2次,每周4次,持續(xù)8周。實驗組采用“家庭-游戲”模式,對入組家長進行培訓,培訓課程參照孤獨癥三基干預法(BSR干預模式),結合“主要照護者技能培訓(CST)”及交互模仿訓練(RIT),采用“跟隨-參與-模仿-等待-回應-跟隨”的基本游戲原則,在家庭中進行康復訓練,每日2小時,每周4次,持續(xù)8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均進行社會性行為評估,包括兒童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改良嬰幼兒孤獨癥量表中文修訂版(M-CHAT)。[結果]1.兩組患兒干預前ABC及CARS總分、M-CHAT總陽性項目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干預8周后,兩組患兒的ABC及CARS總分、M-CHAT總陽性項目數與干預前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3.干預8周后,實驗組患兒ABC量表中交往、生活自理項目評分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ARS量表總分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人際關系、模仿、與非生命物體關系、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焦慮反應及非語言交流優(yōu)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CHAT非核心項目數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干預8周后,對照組患兒ABC量表中語言、軀體運動評分優(yōu)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ARS量表視覺反應、近處感覺反應、語言交流、活動變化及智力功能優(yōu)于實驗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繼續(xù)隨訪4周后,實驗組患兒的ABC量表總分及各子項目得分與訓練結束時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家庭-游戲”模式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均能提高ASD兒童社會性行為及同伴交往行為。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相比,“家庭-游戲”模式能改善患兒的交往、生活自理及環(huán)境適應能力,但在促進患兒的語言及認知功能,控制活動水平,增加患兒的危險意識等方面并沒有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療效顯著。2.我們的研究顯示父母陪伴對緩解患兒焦慮的情緒有明顯作用,這與“家庭-游戲”模式更加注重家庭的作用,強調父母的有效陪伴及養(yǎng)育照護有關。因此,父母的陪伴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訓練效果,該模式在幫助患兒的同時,也強調給予父母一定的專業(yè)支持和幫助。3.運用“家庭-游戲”模式對ASD兒童進行家庭康復訓練是安全、有效的,但對父母的文化程度、執(zhí)行效果有一定要求,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應與專業(yè)的康復訓練相結合,共同促進患兒的社會性行為發(fā)展。
劉匯團[9](2019)在《調神針法為主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兒童孤獨癥(Childhood Autism,CA)也稱為兒童自閉癥(Infantile Autism,IA)、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確診ASD并進行合理系統(tǒng)化治療,大部分患兒病情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研究在莊禮興教授的指導下,采用調神針法聯合應用行為分析療法對ASD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治療,期望能夠在患兒大腦發(fā)育關鍵時期最大程度的幫助其康復,改善其臨床癥狀,并通過數據分析挖掘調神針法在早期ASD干預治療中的優(yōu)勢,繼承和發(fā)揚導師治療腦病的學術思想,以期能為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就診患兒及其家庭提供一種系統(tǒng)規(guī)范、安全有效針灸技術。方法:采用臨床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ASD的診斷標準對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就診患兒進行篩選,將符合納入標準2歲~6歲ASD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單純采取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cation Behavior Analysis,ABA)干預治療,每次治療1.5h,每日1次,每周5次,5次后休息2日再繼續(xù)治療,20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0天,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調神針法治療,調神針法治療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5次后休息2日再繼續(xù)治療,療程同對照組;兩組于治療的前、治療后由康復科專業(yè)評估師運用采用孤獨癥行為量表(ABC量表)、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量表)對ASD患兒進行綜合評定,根據治療前后量表評分變化客觀評價調神針法聯合ABA治療ASD的臨床療效,并以課題數據為基礎總結分析調神針法治療ASD的作用機制。結果:1.兩組患者治療前年齡、病程、ABC評分、CARS評分等資料,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2.兩組經3個療程治療后ABC評分、CAR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ABC評分、CARS評分、重度患兒比例較對照組明顯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調神針法結合應用行為分析法較單純采用應用行為分析法更能有效治療ASD,更有助于改善患兒的核心癥狀。結論:1.采用調神針法結合應用行為分析法治療兒童孤獨癥臨床療效肯定,且較單純采用應用行為分析法更能有效改善兒童孤獨癥患兒核心癥狀。2.采用調神針法結合應用行為分析法較單純采用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更能有效干預治療重度兒童孤獨癥患兒,值得在康復門診推廣應用。3.結果表明早期應用調神針法干預治療ASD臨床療效顯著,在早期干預治療兒童孤獨癥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李媛媛[10](2019)在《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視角下自閉癥項目交傳口譯實踐報告》文中認為本文為一次會議口譯的交傳實踐報告,所描述的任務為筆者在2018年為全球自閉癥項目進行的口譯工作。來自全球各地的自閉癥專家進駐南昌慧聰自閉癥康復中心培訓,此次項目口譯以日??凑n、晚間培訓、以及大會口譯三種形式展開。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本文重點選取大會口譯的講話文本為案例分析對象,結合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理論進行分析。作為一名經驗不足的在讀口譯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且為該大會的唯一譯員,筆者在譯前準備、翻譯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疑惑。口譯實踐需由一定的理論為指導,通過學習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理論,筆者的難題得以解答。在理論的指導下,口譯過程也相對順利。然而在譯后回放錄音階段,筆者也發(fā)現了許多翻譯上的不足與遺憾。本文將結合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理論(賴祎華教授,2012),基于筆者口譯實踐項目,介紹筆者翻譯的譯前準備、翻譯過程以及譯后的反饋與反思。同時利用口譯動態(tài)模型理論中的關聯理論(Relevance)、脫殼理論(Deverbalization)和順應理論(Adaptation),對應口譯過程展開案例分析研究。通過本次口譯任務以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發(fā)現:1.聽辨和話語理解是口譯任務的前提和基礎;2.譯語輸出前的信息處理非常重要;3.譯語表達應該流暢自然,順應觀眾;4.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在口譯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5.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具有主體性特征。
二、兒童孤獨癥行為訓練效果分析(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兒童孤獨癥行為訓練效果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兒童孤獨癥患者的護理方案與效果(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
1.2 護理方法 |
1.3 觀察指標 |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
2 結果 |
2.1 滿意度 |
2.2 護理前后C A R S評分 |
2.3 兒童孤獨癥疾病知識家長掌握率、患兒住院時間 |
2.4 家屬糾紛發(fā)生率 |
3 討論 |
(2)聯合應用聽覺統(tǒng)合訓練/家庭康復訓練在兒童孤獨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資料與方法 |
1.1 一般資料 |
1.2 方法 |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
2.結果 |
2.1 兩組治療前后ABC評分比較 |
2.2 兩組治療前后PEP-3評分比較 |
2.3 兩組ATEC評分比較 |
2.4 兩組gesell評分比較 |
3.討論 |
(3)調腸治神法針刺對孤獨癥兒童臨床療效及模型小鼠菌/腦效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語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
一、祖國醫(yī)學對孤獨癥的認識 |
1 對病名的認識 |
2 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
2.1 心氣不足,邪乘于心 |
2.2 心火不足,肝木虛弱,心肺俱怯 |
2.3 稟賦(母氣)不足,腎氣虧虛 |
2.4 脾胃虛弱,清氣不升 |
2.5 乳母五火遺熱,閉塞氣道 |
2.6 病后亡津,會厭干涸 |
2.7 氣結痰凝,上蒙心竅 |
2.8 金石之藥損傷 |
3 古籍記載療法 |
3.1 早期經驗,取類比象 |
3.2 臟腑辨證、灸藥結合 |
3.3 從幼填補,母嬰同治 |
4 當代中醫(yī)治療 |
4.1 從“臟”論治 |
4.2 從“痰”論治 |
4.3 從“腸”-“神”論治 |
4.4 中醫(yī)心理治療 |
5 傳統(tǒng)針灸推拿療法 |
二、現代醫(yī)學對孤獨癥的研究進展 |
1 流行病學研究 |
2 ASD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 |
2.1 腸道微生物與ASD發(fā)生發(fā)展及行為嚴重性密切相關 |
2.2 異常的中樞及外周炎癥過程可能是ASD的一個持續(xù)病因 |
2.3 中樞膠質細胞的過度激活,是ASD中樞炎癥反應的重要標志 |
2.4 迷走神經介導微生物群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交流,調控中樞炎癥反應 |
2.5 針灸通過菌-腸-腦軸治療孤獨癥的可能相關機制 |
3 治療現狀研究 |
3.1 藥物治療 |
3.2 應用行為分析治療 |
3.3 感官刺激療法 |
3.4 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 |
3.5 虛擬現實技術及人工智能運用 |
3.6 心理療法 |
3.7 其它非藥物療法 |
4 總結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一、資料和方法 |
1 研究病例來源及分組 |
2 診斷標準 |
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
2.2 納入標準 |
2.3 排除標準 |
2.4 病例剔除標準 |
2.5 隨機方法及治療分配 |
3 臨床研究方案 |
3.1 治療方案 |
3.2 療程 |
3.3 觀察內容 |
3.4 觀測時點 |
3.5 療效評價 |
3.6 安全性評價 |
3.7 統(tǒng)計分析 |
二、結果部分 |
1 基線資料的可比性分析 |
2 療效分析 |
2.1 總體療效比較 |
2.2 兩組PEP-3積分比較 |
2.3 兩組ABC積分比較 |
2.4 兩組CARS積分比較 |
2.5 安全性分析 |
三、討論 |
1. 調腸治神取穴組方分析 |
2. 針刺手法分析 |
3. 療效分析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腸道微生物研究 |
引言 |
一、材料與方法 |
1. 試劑與設備 |
2. 實驗方法 |
2.1 研究分組與樣本采集方法 |
2.2 樣本采集方法及時點 |
2.3 糞便內總DNA的提取及質量鑒定 |
2.4 16S rDNA技術分析糞便樣品中腸道菌群結構與多樣性變化 |
3. 結果 |
3.1 測序結果的豐富度與多樣性分析 |
3.2 正常兒童與ASD兒童腸道菌群的差異 |
3.3 針刺組兒童治療前后腸道菌群的差異 |
3.4 康復組兒童治療前后腸道菌群的差異 |
3.5 相關性分析 |
三、討論 |
參考文獻 |
第四部分 動物研究 |
引言 |
實驗一 電針足三里對ASD模型小鼠行為學的影響 |
一、材料與方法 |
1.1 儀器設備 |
1.2 實驗動物及分組 |
1.3 造模及干預 |
1.4 觀察指標 |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
二、實驗結果 |
2.1 三箱社交實驗 |
2.2 曠場實驗 |
2.3 水迷宮實驗 |
三、討論 |
實驗二 電針足三里對ASD模型小鼠外周炎癥因子及海馬區(qū)小膠質細胞活性的影響 |
一、材料與方法 |
1.1 儀器設備 |
1.2 動物分組、造模及干預 |
1.3 觀察指標 |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
二、實驗結果 |
2.1 各組小鼠外周炎癥因子TNF-α與IL-17a含量對比 |
2.2 各組小鼠海馬區(qū)小膠質細胞活性對比 |
實驗三 電針足三里對ASD模型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 |
一、材料與方法 |
1.1 儀器設備 |
1.2 動物分組、造模及干預 |
1.3 觀察指標 |
1.4 腸道菌群檢測 |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
二、實驗結果 |
2.1 測序結果的豐富度與多樣性分析 |
2.2 正常鼠與ASD模型鼠腸道菌群的差異 |
2.3 模型組、百會組、足三里組腸道菌群差異分析 |
三、討論 |
實驗小結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謝 |
(4)小兒運脾推拿法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文獻綜述 |
1 中醫(yī)學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及研究進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機及辨證思路 |
1.3 治療進展 |
1.4 小結 |
參考文獻 |
2 現代醫(yī)學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和研究進展 |
2.1 ASD的流行病學 |
2.2 發(fā)病機制 |
2.3 治療 |
參考文獻 |
前言 |
臨床研究 |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 |
1 研究對象 |
2 研究方法 |
3 療效評價 |
4 統(tǒng)計方法 |
5 質量控制 |
第二節(jié) 研究結果 |
1 一般資料 |
2 家族史、出生史及母孕產史 |
3 療效評估 |
4 腸道菌群檢測結果 |
第三節(jié) 討論與分析 |
1 一般資料與病史分析 |
2 核心癥狀療效分析 |
3 胃腸道癥狀分布及療效分析 |
4 胃腸菌群結果分析 |
5 以脾為核心辨治ASD |
6 運脾方和小兒運脾推拿法 |
第四節(jié) 結論 |
結語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
附錄1 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ABC量表) |
附錄2 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量表) |
附錄3 羅馬兒童GI障礙問卷 |
附錄4 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 |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5)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經驗總結及用藥規(guī)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縮略詞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醫(yī)學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及治療 |
1 中醫(yī)學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 |
1.1 中醫(yī)學基于發(fā)病原因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 |
1.2 中醫(yī)學基于臨床表現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 |
2 現代醫(yī)家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及治療經驗 |
2.1 現代醫(yī)家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 |
2.2 現代醫(yī)家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經驗 |
3.總結 |
第二部分 史正剛教授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臨證經驗 |
1 史正剛教授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認識 |
1.1 后天失養(yǎng)發(fā)病觀 |
1.2 肝脾郁滯論 |
1.3 風、火、痰、食、熱致郁說 |
2 史正剛教授對于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辨證治療 |
2.1 脾虛-肝郁-脾虛證型群 |
2.2 痰食互結證 |
2.3 風痰上擾證 |
3 史正剛教授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治法特點 |
3.1 重在運脾,善用調肝 |
3.2 小兒生長如萌,不宜過度 |
4 總結 |
第三部分 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挖掘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用藥經驗 |
1.研究內容 |
1.1 研究對象 |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
1.3 納入標準 |
1.4 排除標準 |
2.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數據處理 |
2.3 統(tǒng)計分析 |
3.結果 |
3.1 證型分析 |
3.2 藥物頻次、頻率統(tǒng)計 |
3.3 藥物四氣五味歸經分析 |
3.4 基于關聯規(guī)則分析的組方規(guī)律分析 |
3.5 基于熵聚類的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 |
4.討論 |
4.1 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經驗探討 |
4.2 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用藥規(guī)律探討 |
4.3 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用藥特色 |
第四部分 驗案舉隅 |
1 驗案一 |
2 驗案二 |
結語 |
1 結論 |
2 問題與展望 |
正文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中西醫(yī)藥物治療 |
綜述參考文獻 |
致謝 |
在校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6)體育干預對改善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實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義 |
1.2.1 理論意義 |
1.2.2 實踐意義 |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2.1 國內關于自閉癥研究評述 |
2.1.1 自閉癥的定義 |
2.1.2 自閉癥的致病原因 |
2.1.3 國內自閉癥干預研究現狀 |
2.1.4 關于刻板行為的研究 |
2.1.5 關于自閉癥體育干預的研究綜述 |
2.2 國外關于自閉癥研究綜述 |
2.2.1 自閉癥的行為特征 |
2.2.2 國外關于自閉癥干預的影響研究 |
2.3 國內外關于自閉癥綜述小結 |
3 研究設計 |
3.1 研究對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獻資料法 |
3.2.2 訪談法 |
3.2.3 觀察法 |
3.2.4 實驗法 |
3.2.5 數據統(tǒng)計法 |
3.3 概念界定 |
3.3.1 體育干預 |
3.3.2 刻板行為 |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
4.1 研究樣本重復刻板行為頻率分析 |
4.1.1 YZH重復刻板行為頻次分析 |
4.1.2 SLY重復刻板行為頻次分析 |
4.2 體育干預對研究樣本重復刻板行為的影響研究 |
4.2.1 體育干預對研究樣本刻板行為的影響研究 |
4.2.2 體育干預對研究樣本自傷行為的影響研究 |
4.2.3 體育干預對研究樣本強迫行為和儀式行為的影響研究 |
4.2.4 體育干預對研究樣本同一行為和狹隘行為影響研究 |
4.3 影響體育干預改善研究樣本刻板行為的因素分析 |
4.3.1 研究樣本家長對體育干預改善刻板行為影響分析 |
4.3.2 特教學校的師資結構對自閉癥刻板行為改善的影響 |
4.3.3 有效的體育教學時間對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影響分析 |
4.3.4 體育教學內容的適應性,采取因材施教的運動處方 |
5 結論與建議 |
5.1 結論 |
5.2 建議 |
附錄 |
附錄 A ABC刻板行為觀察表 |
附錄 B 研究樣本刻板行為記錄表 |
附錄 C 《關于影響體育干預改善刻板行為調查表》 |
附錄 D 《關于自閉癥兒童干預方法的調研》 |
參考文獻 |
致謝 |
(7)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緒論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義 |
1、理論意義 |
2、實踐意義 |
(四)文獻述評 |
1、關于自閉癥譜系障礙的研究 |
2、關于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社會支持的研究 |
3、關于自閉癥譜系障礙群體社會政策的研究 |
4、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
5、現有研究的簡單評論 |
(五)研究方法 |
1、田野調研方法 |
2、文獻分析方法 |
(六)研究思路與行文框架 |
二、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
(一)概念界定 |
1、自閉癥譜系障礙 |
2、心智障礙 |
3、生存狀態(tài) |
(二)理論基礎 |
1、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網絡 |
2、社會政策與發(fā)展型社會政策 |
3、理論在本研究的運用 |
(三)本章小結 |
三、廣州市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現狀分析 |
(一)廣州市自閉癥譜系障礙群體現狀概述 |
(二)廣州市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所面臨的困境 |
1、精神困境 |
2、認知困境 |
3、經濟困境 |
4、就業(yè)困境 |
5、雙老困境 |
(三)本章小結 |
四、廣州市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支持體系現狀分析 |
(一)正式社會支持 |
1、公立醫(yī)院 |
2、康復訓練機構 |
3、學校教育支持體系 |
4、就業(yè)支持體系 |
5、“雙老家庭”支持體系 |
6、家長組織 |
7、基金會 |
8、廣州市少年宮 |
9、媒體 |
(二)非正式社會支持 |
1、朋輩 |
2、親友 |
3、鄰里 |
4、志愿者 |
(三)本章小結 |
五、廣州市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現狀與成效分析 |
(一)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
1、提供康復訓練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
2、社工服務站項目 |
(三)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基本現狀 |
1、介入服務提供現狀 |
2、總結當前的角色定位 |
(四)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成效與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狀態(tài) |
1、提供就近方便的直接服務解急時難 |
2、直接服務助患者適應所在安置環(huán)境 |
3、在服務對象系統(tǒng)中改善康復環(huán)境 |
4、介入目標系統(tǒng)中營造關愛和接納環(huán)境 |
5、在托養(yǎng)環(huán)境中滿足發(fā)展性需求 |
(五)社會工作介入服務存在的問題 |
1、社工不懂自閉癥譜系障礙 |
2、自閉癥譜系障礙領域“非社會工作”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不懂社工 |
3、社會工作介入服務微弱、松散而不成體系 |
(六)本章小結 |
六、社會工作介入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美國經驗分析 |
(一)跨學科合作模式 |
(二)社會工作介入概述 |
(三)社會工作介入服務 |
1、學前教育 |
2、中小學教育 |
3、過渡年齡段后 |
(四)對中國的啟示 |
(五)本章小結 |
七、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完善建議 |
(一)設立專項服務項目,從試點開始 |
(二)對提供康復訓練服務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相關認證與管理 |
1、機構層面 |
2、師資方面 |
(三)社會工作介入服務與學校教育體系的銜接 |
(四)社會工作介入服務與就業(yè)支持體系的銜接 |
(五)社會工作介入服務與安置養(yǎng)護支持體系的銜接 |
(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會融合宣傳教育 |
(七)發(fā)展型社會政策倡導 |
(八)本章小結 |
結論 |
(一)研究總結 |
(二)研究反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謝 |
附件 |
(8)“家庭-游戲”模式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性行為的干預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一 兒童孤獨癥行為量表(ABC) |
附錄二 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 |
附錄三 改良嬰幼兒孤獨癥量表中文修訂版(M-CHAT) |
附錄四 家庭情況調查問卷(Ⅰ-Ⅱ) |
附錄五 知情同意書 |
綜述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
致謝 |
(9)調神針法為主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獻研究 |
第一節(jié) 現代醫(yī)學對兒童孤獨癥的研究概況 |
一、流行病學研究 |
二、病因學研究 |
三、診斷標準 |
四、評估量表 |
五、治療 |
第二節(jié) 中醫(yī)學對兒童孤獨癥的研究概況 |
一、中醫(yī)學對兒童孤獨癥的認識 |
二、中藥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研究 |
三、針灸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研究 |
四、調神針法概述 |
第二章 臨床研究 |
第一節(jié) 臨床資料 |
一、病例來源 |
二、診斷標準 |
三、納入標準 |
四、排除標準 |
五、脫落標準 |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 |
一、隨機分組方法 |
二、治療方案 |
三、針刺意外的處理及注意事項 |
四、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
五、統(tǒng)計學方法 |
第三節(jié) 研究結果 |
一、兩組孤獨癥患兒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 |
二、兩組孤獨癥患兒治療前后ABC評分、CARS評分、患病輕中重比例比較 |
第三章 討論 |
第一節(jié) 調神針法聯合ABA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療效分析 |
第二節(jié) 調神針法治療兒童孤獨癥的作用機制 |
第三節(jié) 調神針法在早期干預治療兒童孤獨癥中的優(yōu)勢 |
第四節(jié) 本課題創(chuàng)新點 |
第五節(jié) 本課未來展望與不足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
致謝 |
附件 |
(10)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視角下自閉癥項目交傳口譯實踐報告(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Global Autism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he Interpretation |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
2.3 Evalu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Chapter 3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3.1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R |
3.2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D |
3.3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A |
Chapter 4 Case Study under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4.1 Sample Cases under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4.2 Improvement under the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through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Limitations of this Report |
5.3 Future Expect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Vocabulary for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Appendix 2 Transcript of the Interpreting |
四、兒童孤獨癥行為訓練效果分析(論文參考文獻)
- [1]兒童孤獨癥患者的護理方案與效果[J]. 黃菲.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21(35)
- [2]聯合應用聽覺統(tǒng)合訓練/家庭康復訓練在兒童孤獨癥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研究[J]. 施慧玲,劉穎,莊春雨. 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 2021(05)
- [3]調腸治神法針刺對孤獨癥兒童臨床療效及模型小鼠菌/腦效應研究[D]. 陳棟.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4]小兒運脾推拿法治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對腸道菌群的影響[D]. 周叢笑.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08)
- [5]史正剛教授治療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經驗總結及用藥規(guī)律研究[D]. 黨清鐘.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6]體育干預對改善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實證研究[D]. 徐影. 吉林大學, 2020(08)
- [7]自閉癥譜系障礙人士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以廣州市為例[D]. 陳志峰. 華南理工大學, 2020(03)
- [8]“家庭-游戲”模式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會性行為的干預研究[D]. 鄒卓.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0(02)
- [9]調神針法為主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研究[D]. 劉匯團.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2019(08)
- [10]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視角下自閉癥項目交傳口譯實踐報告[D]. 李媛媛. 南昌大學,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