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屬于每一個人──“成功計劃”問答(論文文獻綜述)
盧長智[1](2021)在《胡適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認為
魏京翔[2](2021)在《閔明我及其著述研究 ——以《中華帝國歷史、政治、倫理與宗教論集》為中心》文中認為
范穩(wěn)[3](2021)在《太陽轉身》文中提出第一章1省公安廳刑事偵查局前局長卓世民現在是一個等待死刑判決書的人。他的一生戎馬倥傯、身經百戰(zhàn),無論是在戰(zhàn)斗的歲月還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斷書寫傳奇的那一類好漢,死神常常都得繞著他走。卓世民曾經設想過倘能死得轟轟烈烈、壯懷激烈,不說像個英雄,至少也不枉為男兒??扇f萬沒有想到,自己將面臨這樣一種死法。
陳雨萌[4](2021)在《教育即論證 ——庫恩論證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羅薇[5](2021)在《《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研究》文中研究說明《漢語官話語法試編》是俄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專為高等教育編寫的漢語語法教科書。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該書既是一部實用的漢語教材,也是一部傳承俄羅斯?jié)h學研究傳統(tǒng)、充分吸收以往歐洲人漢語學習與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是較早以普通語言學理論解釋漢語的學術著作。本文將以1902年首版為基礎,結合施密特個人檔案、拉脫維亞大學所藏施密特個人藏書中的相關資料,從成書的歷史背景、俄羅斯人的漢語學習與研究傳統(tǒng)、歐洲人學習漢語的歷史、世界語言學史以及俄羅斯?jié)h語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該書的特點和價值。該書寫作的主要基礎來源于俄羅斯人研究與學習漢語的傳統(tǒng)。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學所受的東方學專業(yè)訓練,俄國漢學、尤其是彼得堡大學漢學學派漢語教學的傳統(tǒng)、以及俄國人的語言研究傳統(tǒng)對施密特寫作《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在俄國漢語研究的強項方面,如語法分析系統(tǒng)、漢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廣泛采納了前輩學者的觀點,并且在傳統(tǒng)漢學的基礎上提出適應新局勢的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此外,對俄國人學習漢語的繼承還表現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續(xù)俄國漢學研究的傳統(tǒng)項目,同時關注漢、滿、蒙三語,又根據海參崴東方學院對學生掌握東亞語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語、朝鮮語以及越南語等語言材料。其次,繼承彼得堡學派對中國歷史語言文化的基本觀點,認為包括漢語在內的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地區(qū)文化一樣,可以通過一般方法被科學地認識、研究,漢語并非是某些歐洲漢學家認為的“停滯不前”的、處于其原始狀態(tài)的一種低級語言,而是具有與其文化相關的理據性,需要理性地認識。再次,彼得堡漢學學派注重積累史實材料,在研究漢語時,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豐富的語言材料和例證,這也是施密特作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傳承特點之一。俄羅斯人早期對漢語的認識主要來源于駐北京東正教使團成員論著和西方人的漢語教材,另外還有大量從中國運回的中文原典。俄羅斯人對漢語的認知從一開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視野,他們既傳承本國人的研究,又善于參考西方、中國的研究和學習資料。一方面,該書吸收了當時歐洲和中國學術界對漢語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統(tǒng)、科學的文獻綜述基礎之上的學術著作,對歐洲其他漢學家的觀點、成果和語言材料進行整合,從中得出更進一步的觀點,從而成為外國人漢語教材編著史發(fā)展到19、20世紀之交時具有綜述性、整合性的一部著作。另一方面,《漢語官話語法試編》中對歐洲人漢語學習資料的運用還在于對其中收集的語言材料進行分類、精選,找到最適合編入該書的范例。最后,《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特點還在于將以往歐洲漢學家、語言學家的資料,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將之整合納入他的語法系統(tǒng)中—一漢語實用語法系統(tǒng)是作者要著重教授的內容,也是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歐洲漢學家語料搜集式的漢語教科書更具優(yōu)勢之處?!稘h語官話語法試編》一書并非只有零散的語法點匯集,而是強調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整合歸納,并且首次在俄語語境下構建一套新的漢語實用語法體系。是明清時期以來外國人對漢語語法科學研究史的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繼往開來之作,也是20世紀以后國際學界的現代漢語研究往縱深方向開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較高的研究意義。從歐洲語言學史和俄羅斯語言學史的發(fā)展脈絡來看,到19世紀末,歐洲和俄國語言學經過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積累,在歷史比較語言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普通語言學的觀念已經為學界所接受,這些思想對這一時期包括施密特在內的俄國語言工作者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普通語言學的新思想在外語教材編纂方面的應用也具有重大意義。從語言學研究的角度看,《漢語官話語法試編》是俄國漢學史上第一次嘗試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漢語的語法著作。一方面來說,以漢語為參照、拓寬了普通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的研究路徑和研究范圍,反過來說,也從西方語言學的新成果出發(fā)豐富了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從語言本身的發(fā)展來看,這一時期的漢語內部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隨著清末社會大變革,越來越多的新詞日漸成為時尚,北方官話口語日益成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標準語,白話文運動已在醞釀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來自西歐語言學的發(fā)展——經過19世紀的發(fā)展,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該書可以看作是一部漢語史研究與漢語實踐語法研究相結合的產物,書中證實了運用產生于印歐諸語言框架下的歷史比較語言學、普通語言學方法在漢語研究中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通過對本書的研究,可以從“他者”的角度審視漢語對普通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論的貢獻,挖掘漢語對歷史語言學及普通語言學研究的補充意義,加深歷史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觀念下對漢語及其歷史演變的認識。最后,《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出版使用對19、20世紀之交俄國以培養(yǎng)實用人才為目的的漢語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語言實踐教材,為了使學生便于理解規(guī)則、掌握用法,作者不僅善于描寫語法規(guī)則時在抽象化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化表述,注重使用條件、搭配對象、適用范圍、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語法規(guī)則呈現出嚴謹、易懂、實用的特色,同時還配有大量精選范例。此外,教材的內容還間接地反映了俄國的教育政策、教育歷史,海參崴東方學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漢語課程大綱、教學目標,施密特本人的教學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內容折射出這一時期俄國漢語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發(fā)生在特定歷史時期內(即19、20世紀之交)、特定教育場所中(即海參崴東方學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導下、針對特定學習者群體(即就讀于海參崴東方學院的大學生、軍官和少量其他社會人士)的教育活動的歷史進程??傊?俄國漢學家施密特專為海參崴東方學院的漢語學習者編寫、并于1902年出版的《漢語官話語法試編》一書,既繼承了俄羅斯?jié)h學、尤其是彼得堡大學學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傳統(tǒng),采用了俄國人頭腦中相對成熟的俄語語法框架基礎,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鑒當時流傳范圍較廣、影響較大的其他國家漢學家所著的漢語教材,另外還成功運用最新的俄國和歐洲歷史比較語言學、普通語言學研究方法論,以及截止到清末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成就來科學地描寫漢語,是俄國漢語教育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部語法教科書。本文將結合教材原著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梳理本書的編寫特點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這部著作的重要作用及價值。
李鵬飛[6](2021)在《基于社會化問答社區(qū)的用戶健康信息采納及共享意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尹加琪[7](2021)在《基于智能問答機器人的形成性反饋工具設計及應用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阿米爾(Frik Mohamed Amir)[8](2021)在《蘇菲人類學戲劇研究 ——從蘇菲哈德拉到蘇菲人類學戲劇》文中研究指明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為將北非(特別是在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遺產的一個特定方面——蘇菲哈德拉典禮(Sufi Hadra Ceremony)轉化為一種戲劇演出,即蘇菲人類學戲劇的演出,提出了新的方法。這種演出與西方戲劇舞臺的規(guī)范相協調,然而最終的形式不必依賴于亞里士多德戲劇模式。這一轉變過程的原則和步驟是在人類學和戲劇學相結合的基礎上構建的。本研究共分為六章,采用文化歷史分析、形式和風格分析、實驗和比較分析的方法,來闡釋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主要特征。第一章描述蘇菲哈德拉典禮按照西方戲劇舞臺規(guī)范轉化為戲劇演出的過程和方法。接下來的五章,闡釋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五個基本要素:感覺的舞臺設計、視覺技術劇本、演員-表演者、導演-協調員和歡樂節(jié)的觀眾。研究的實驗方面主要以戲劇演出《薩維特里?;鹧娴呐畠骸罚⊿avitri.The Daughter of Fire)的制作為代表。它是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戲劇演出的典范性作品。實驗的第一步是利用西方戲劇的方法解構蘇菲哈德拉典禮的視覺形式。實驗的第二步是在演出中加入東方風格的元素。在這一過程中,運用“戲劇形象的風格化”(The stylization of theatrical image)的方法,將“人類學實踐”——側重于蘇菲哈德拉典禮中的人類行為方面——轉化為蘇菲人類學戲劇的元素,并將它們整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蘇菲人類學戲劇的演出。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蘇菲哈德拉典禮式演出的目的,是為了在演出中實現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相同的統(tǒng)一,這被稱為“存在之合一”(The Unity of Existence)。這是通過一個類似于在集體儀式過程中達到“花拿”(Fana)或欣快階段的專注水平來實現的。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有可能在演出結束時達到同樣的欣快感,這與西方戲劇中的亞里士多德情感宣泄(Aristotelian Catharsis)相似。最后,蘇菲人類學戲劇呈現的作為一種與文學戲劇(Literature theater)相對的形式,支持表演視覺戲?。≒erformative visual theater)的觀念,它采用戲劇形象的風格化方法來運用東方文化遺產中的人類學實踐,并根據西方戲劇舞臺的規(guī)范進行轉化的過程,而又不抵消其中的東方獨特性。因此,蘇菲人類學戲劇的演出是一種不同于亞里士多德戲劇模式的新戲劇形式。然而,由于戲劇實踐的起源是建立在與人類學表達相關的存在性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因此在某些方面又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
梁永利[9](2021)在《小學想象作文教學研究》文中認為
龍沛[10](2021)在《羅馬波斯戰(zhàn)爭研究(66BC-628AD)》文中指出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間,以地中海盆地為核心的羅馬—拜占庭帝國與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核心的帕提亞—薩珊帝國之間發(fā)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謂的“羅馬波斯戰(zhàn)爭”。羅馬波斯戰(zhàn)爭從廣義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期間羅馬人(晚期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和早期拜占庭帝國)與波斯人(帕提亞帝國和薩珊帝國)為爭奪西亞地區(qū)進行的長達七個世紀的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較量。雙方交往的方式以戰(zhàn)爭為主,但戰(zhàn)爭背后牽涉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在各個領域和層次的全方位對抗。從歐亞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諸王國、部落乃至非洲諸王國,兩大帝國內外眾多國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參與羅馬波斯戰(zhàn)爭,羅馬波斯戰(zhàn)爭的行為體數量和交往復雜性遠遠超出羅馬和波斯兩大帝國本身。羅馬波斯戰(zhàn)爭貫穿雙方國家地緣安全戰(zhàn)略、宗教意識形態(tài)、經濟貿易利益、文化同化與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羅馬波斯戰(zhàn)爭成為古代持續(xù)時間最長、波及地域最廣、涉及國家和族群最多的戰(zhàn)爭,造成了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從宏觀歷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亞文明圈的交往發(fā)展趨勢來看,羅馬波斯戰(zhàn)爭是古典時代后期羅馬人和波斯人在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qū)雙向對沖擴張的結果。羅馬波斯雙方均渴望完全繼承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臘化世界遺產,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亞的政治遺產,因而雙方沖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為希臘化世界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其鼎盛時期將整個西亞地區(qū)和中亞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國的疆域構成了亞歷山大大帝希臘化遺產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繼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亞洲疆土。因此,羅馬人和帕提亞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亞屬地作為復興亞歷山大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地區(qū)大力經營,客觀上為后來羅馬人和帕提亞人在西亞地區(qū)的統(tǒng)治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帕提亞帝國在塞琉古王朝東都塞琉西亞對岸營建新都泰西封,并與薩珊帝國接續(xù)統(tǒng)治六百余年。羅馬—拜占庭帝國則將塞琉古王朝故都——敘利亞的安條克作為其在東方的統(tǒng)治中心。因此,羅馬波斯戰(zhàn)爭首先是雙方爭奪并維護塞琉古王朝西亞遺產的戰(zhàn)爭,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羅馬和帕提亞的東西夾擊下走向衰亡。羅馬和帕提亞在西亞和東地中海的擴張于公元前2世紀初開始,歷時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紀中葉雙方在西亞正式接觸。通過對東地中海和西亞地區(qū)的雙向擴張,羅馬共和國和帕提亞帝國最終將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臘化世界基本瓜分完畢。最終羅馬共和國控制小亞細亞、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亞帝國控制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區(qū),近東地區(qū)形成羅馬—帕提亞兩極格局。此時雙方若要繼續(xù)原先的擴張方向,就必然與對方爆發(fā)沖突,這便是持續(xù)六百余年羅馬波斯戰(zhàn)爭的開始。羅馬波斯戰(zhàn)爭總體根源為雙方對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qū)霸權的爭奪,但雙方各自在不同時期的戰(zhàn)略態(tài)勢、文化秉性、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實力決定了雙方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略目標、戰(zhàn)術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總體上具有連續(xù)性和繼承性。羅馬波斯戰(zhàn)爭既具有長時段、高烈度和長周期的特點,又具有間歇性、突發(fā)性和妥協性特征。雙方長達7個世紀的較量對兩大帝國內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歐亞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過深度參與羅馬波斯戰(zhàn)爭加快了其文明化進程,并最終改寫西亞和地中海地區(qū)文明秩序。但兩國交界處的高加索和西亞諸小國由于處于兩大帝國夾縫中均未逃脫被肢解和滅亡的命運。羅馬波斯戰(zhàn)爭對兩大帝國本身既是雙方國運的生死較量,又是統(tǒng)治者個人野心和帝國理想的主觀驅動。在羅馬波斯戰(zhàn)爭期間,兩國由于綜合國力大體勢均力敵且理想戰(zhàn)略縱深重合,羅馬與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絕對安全疆界的努力均從根本上損害對方的安全,導致雙方在西亞長期形成二元對抗僵局和兩極安全困境。羅馬波斯戰(zhàn)爭作為古代世界擴日持久、勾連東西的文明大戰(zhàn),對現代西方和東方文明對彼此的歷史認知產生了許多潛在的深刻影響。在文明理想和統(tǒng)治者意志層面上,羅馬人恢復亞歷山大大帝事業(yè)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復居魯士大帝事業(yè)的宏愿在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qū)形成戰(zhàn)略對沖,雙方均不具備凌駕于對方的絕對政治和軍事優(yōu)勢,僅在不同時期先后占據相對優(yōu)勢。雙方綜合國力對比在7個世紀內經歷了此消彼長的復雜變化,但總體在西亞和東地中海保持戰(zhàn)略均勢,雙方對對方領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羅馬波斯戰(zhàn)爭后期,隨著兩大帝國交界處的緩沖國和附庸國相繼被瓜分和吞并(亞美尼亞、加薩尼和萊赫米王國等),兩國戰(zhàn)爭烈度在7世紀初達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將對方逼至絕境。與此同時,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長期參與羅馬波斯戰(zhàn)爭,其政治組織、軍事技術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終于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催化下誕生了中東地區(qū)最后一個一神教——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統(tǒng)一國家——麥地那烏瑪政權。羅馬人和波斯人在7世紀初的生死大戰(zhàn)之后國家實力消耗殆盡,而西亞和東地中海地區(qū)因長期處于戰(zhàn)爭前線經濟凋敝、民怨沸騰,兩國在阿拉伯沙漠邊緣構建的附庸國體系也于此時徹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門戶洞開。羅馬波斯戰(zhàn)爭是希臘羅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終極對決,見證了古代世界帝國的發(fā)展極限。羅馬波斯戰(zhàn)爭和歐洲民族大遷徙、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興起等重大歷史事件相互影響,最終導致了古典時代的結束和中世紀的到來。
二、成功屬于每一個人──“成功計劃”問答(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成功屬于每一個人──“成功計劃”問答(論文提綱范文)
(3)太陽轉身(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5 |
6 |
7 |
8 |
第三章 |
9 |
10 |
11 |
12 |
第四章 |
13 |
14 |
15 |
16 |
第五章 |
17 |
18 |
19 |
20 |
第六章 |
21 |
22 |
23 |
24 |
第七章 |
25 |
26 |
27 |
28 |
第八章 |
29 |
30 |
31 |
32 |
第九章 |
33 |
34 |
35 |
36 |
(5)《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緣起及意義 |
二、相關研究綜述 |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
第一章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歷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參崴東方學院及其培養(yǎng)目標 |
1.1.1 辦學背景 |
1.1.2 學院設置 |
1.2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學、實習生涯 |
1.2.2 赴海參崴東方學院任教后的漢學研究 |
1.3 教材的學習者與使用情況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響 |
1.3.2 學員的漢語學習情況 |
1.4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俄國傳統(tǒng)漢學背景下的《漢語官話語法試編》 |
2.1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漢語語音系統(tǒng)考辨 |
2.1.1 南北官話的語音系統(tǒng)、漢語音韻研究 |
2.1.2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注音方案 |
2.1.3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漢語發(fā)音規(guī)則 |
2.2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對比丘林漢語語法體系的突破 |
2.2.1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詞法體系 |
2.2.2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句法體系 |
2.3 施密特對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漢字理論的發(fā)展 |
2.3.1 漢字的起源問題 |
2.3.2 關于漢語口語、書面語的討論 |
2.3.3 漢字的“六書” |
2.3.4 施密特對瓦西里耶夫漢字體系的增補 |
2.4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對滿、蒙、日、朝、越等語言的關注 |
2.5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世界漢語研究史框架下的《漢語官話語法試編》 |
3.1 例析《漢語官話語法試編》對歐美漢學的反思 |
3.2 以“聲調”為例談施密特對歐美漢語語音研究的整合 |
3.2.1 聲調的本質 |
3.2.2 漢語聲調的發(fā)音特點 |
3.2.3 漢語聲調的標調系統(tǒng) |
3.2.4 漢語方言的聲調語音規(guī)律 |
3.2.5 中外學者論“漢語聲調的演變” |
3.2.6 “入聲”之爭 |
3.3 施密特對歐美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語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異 |
3.3.2 各國漢學家對若干語法規(guī)則的不同觀點 |
3.3.3 歐洲漢學家普遍忽略的漢語語法知識 |
3.4 選編歐美、日本漢語教材及中文原典的書面官話范例 |
3.4.1 篩選范圍:標準北方書面官話材料 |
3.4.2 篩選入編:符合語法規(guī)范、排列順序合理 |
3.5 個案研究:德國漢學家阿恩德對施密特的影響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話手冊》 |
3.5.2 兩部教材的總體設計 |
3.5.3 以重音理論為例討論施密特對阿恩德的取舍 |
3.6 個案研究:《漢語官話語法試編》對中國傳統(tǒng)文獻的改編 |
3.7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世界語言學發(fā)展進程中的《漢語官話語法試編》 |
4.1 施密特的漢語觀 |
4.1.1 對漢語的兩種定位 |
4.1.2 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共時與歷時 |
4.2 漢語語音史的構建:歷史比較語言學與語言類型學的結合 |
4.2.1 漢語語音史研究的基礎材料 |
4.2.2 “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之漢語輔音音變考察 |
4.2.3 “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之漢語元音音變考察 |
4.2.4 語言史的社會性——漢語官話的形成 |
4.2.5 語言現象的“類推作用”:漢語詞根溯源問題 |
4.3 俄國語言學成果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應用 |
4.3.1 用“形式語法”思想分析漢語的詞法 |
4.3.2 語言與思維的聯系——漢語與中國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亞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從語言教育及應用視角看《漢語官話語法試編》 |
5.1 一部“研究—學習—教學”三位一體的漢語教科書 |
5.2 從課程理論分析《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材料建構 |
5.2.1 橫向組織:課程教學板塊的功能分析 |
5.2.2 縱向組織:螺旋漸進的主題序列性 |
5.3 從應用語言學看《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教學大綱 |
5.3.1 字詞大綱及詞匯控制 |
5.3.2 語法大綱及翻譯訓練 |
5.4 本章小結 |
余論 施密特《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的價值和局限性 |
參考文獻 |
附錄1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書影及相關影像資料 |
附錄2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序言及目錄 |
附錄3 《漢語官話語法試編》俄語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錄4 阿恩德《官話手冊》序言及目錄 |
致謝 |
(8)蘇菲人類學戲劇研究 ——從蘇菲哈德拉到蘇菲人類學戲?。ㄕ撐奶峋V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選題的意義 |
二、本文相關的概念 |
三、既往研究成果綜述 |
四、研究內容及方法 |
第一章 蘇菲哈德拉典禮及其與蘇菲修行和文化人類學的關系 |
第一節(jié) 蘇菲哈德拉典禮與非亞里士多德戲劇 |
一、蘇菲哈德拉典禮的概念 |
二、蘇菲哈德拉典禮的類型 |
第二節(jié) 亞里士多德戲劇模式與蘇菲哈德拉典禮的舞臺演出轉化 |
一、阿盧拉將哈爾卡典禮轉化為舞臺演出的實驗 |
二、哈爾卡典禮的形式與阿盧拉的戲劇探索 |
三、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非亞里士多德模式的舞臺演出 |
第三節(jié) 將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舞臺演出的風格化方法 |
一、梅耶荷德的風格化方法的概念 |
二、采用風格化方法將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舞臺演出 |
三、風格化方法與其他方法的比較 |
四、風格化方法將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舞臺演出的步驟 |
第四節(jié)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維度與視覺形式 |
一、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概念 |
二、蘇菲哈德拉典禮的人類學維度 |
三、重建蘇菲哈德拉典禮的審美人類學形式 |
第五節(jié) 蘇菲哈德拉典禮的五個要素 |
一、氣氛 |
二、儀式文本 |
三、蘇菲表演者——穆里迪恩 |
四、導演:蘇菲大師——穆阿利姆 |
五、觀眾的反向精力 |
第六節(jié) 蘇菲哈德拉典禮轉化為戲劇演出的過程 |
第二章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感覺的舞臺設計 |
第一節(jié) 源自蘇菲哈德拉典禮的影響 |
一、歌納瓦蘇菲哈德拉典禮的整體氣氛 |
二、歌納瓦蘇菲哈德拉典禮的整體氣氛的影響 |
第二節(jié) 感覺的舞臺設計的主要特點和方法 |
第三節(jié) 感覺的舞臺設計的獨特創(chuàng)造 |
第三章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視覺技術劇本 |
第一節(jié) 蘇菲哈德拉典禮的形式與書面文本表現 |
一、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視覺技術劇本的構成 |
二、傳說和神話及其在視覺技術劇本中使用的限制 |
第二節(jié) 視覺技術劇本的特點 |
一、視覺技術劇本的定義 |
二、視覺技術劇本的構成 |
第三節(jié) 視覺技術劇本的獨特創(chuàng)造 |
第四章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演員-表演者 |
第一節(jié)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與蘇菲哈德拉典禮表演 |
一、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表演外觀 |
二、蘇菲哈得拉典禮中的表演者 |
第二節(jié) 演員-表演者的組成 |
一、演員-表演者類型的概念 |
二、表演藝術中的蘇菲技藝 |
第五章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導演-協調員 |
第一節(jié) 戲劇導演與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導演-協調員 |
第二節(jié) 導演-協調員的功能 |
一、蘇菲哈德拉典禮中的穆阿利姆的功能 |
二、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導演-協調員的功能 |
第三節(jié) 導演-協調員的附加功能 |
第六章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歡樂節(jié)的觀眾 |
第一節(jié) 蘇菲人類學戲劇演出的觀眾形成 |
第二節(jié) 蘇菲哈德拉典禮的觀眾任務 |
一、迪萬西迪比倆里蘇菲哈德拉典禮的觀眾 |
二、對部分蘇菲哈德拉典禮觀眾的功能的解釋 |
三、蘇菲人類學戲劇歡樂節(jié)的觀眾的反向精力 |
第三節(jié) 歡樂節(jié)的觀眾與戲劇史上戲劇觀眾的比較 |
一、歡樂節(jié)的觀眾與古希臘戲劇觀眾的比較 |
二、歡樂節(jié)的觀眾與羅馬戲劇觀眾的比較 |
三、歡樂節(jié)的觀眾與中世紀戲劇觀眾的比較 |
四、歡樂節(jié)的觀眾與文藝復興時代戲劇觀眾的比較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致謝 |
(10)羅馬波斯戰(zhàn)爭研究(66BC-628AD)(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研究緣起 |
二、史料 |
三、研究現狀 |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從亞歷山大到龐培:羅馬波斯戰(zhàn)爭的原因和背景 |
第一節(jié) 塞琉古秩序在西亞的解體與帕提亞帝國的西擴 |
第二節(jié) 從愛琴海到黎凡特:羅馬共和國的東擴進程 |
第三節(jié) 米特里達梯戰(zhàn)爭與羅馬—帕提亞近東兩極格局的形成 |
第二章 晚期羅馬共和國與帕提亞帝國的戰(zhàn)爭 |
第一節(jié) 亞美尼亞問題的肇始與羅馬—帕提亞的初步交鋒 |
第二節(jié) 初次羅馬—帕提亞戰(zhàn)爭:克拉蘇東征始末 |
第三節(jié) 卡萊戰(zhàn)役后續(xù)及帕克如斯西征 |
第四節(jié) 安東尼的帕提亞遠征及其影響 |
第五節(jié) 晚期羅馬共和國與帕提亞帝國戰(zhàn)爭的特點 |
第三章 早期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的戰(zhàn)爭 |
第一節(jié) 奧古斯都至克勞迪時期羅馬—帕提亞關系回顧 |
第二節(jié) 尼祿時期的羅馬—帕提亞戰(zhàn)爭與亞美尼亞安息王朝的建立 |
第三節(jié) 圖拉真時期的羅馬—帕提亞戰(zhàn)爭及其歷史影響 |
第四節(jié) 哈德良和安東尼·庇護時期的羅馬—帕提亞關系演變 |
第五節(jié) 馬可·奧勒留時期的羅馬—帕提亞戰(zhàn)爭及安東尼瘟疫 |
第六節(jié) 塞維魯時期的羅馬—帕提亞戰(zhàn)爭與羅馬波斯邊界的東移 |
第七節(jié) 卡拉卡拉東征與尼西比斯會戰(zhàn) |
第四章 晚期羅馬帝國與薩珊帝國的戰(zhàn)爭 |
第一節(jié) 阿達希爾一世時期的羅馬波斯戰(zhàn)爭、內外政策與國際局勢 |
第二節(jié) 沙普爾一世與羅馬帝國的三次戰(zhàn)爭考察 |
第三節(jié) 奧勒良至卡魯斯時期羅馬波斯內政及相互關系的變化 |
第四節(jié) 亞美尼亞的基督教化與4 世紀羅馬波斯關系的轉型 |
第五節(jié) 沙普爾二世與羅馬帝國的戰(zhàn)爭 |
第六節(jié) 亞美尼亞的瓜分與4 世紀末羅馬波斯和平的確立 |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國與薩珊帝國的戰(zhàn)爭 |
第一節(jié) 羅馬—波斯的“5 世紀和平”解析 |
第二節(jié) “阿納斯塔修斯戰(zhàn)爭”始末 |
第三節(jié) 查士丁尼與庫斯洛一世時期的羅馬波斯戰(zhàn)爭 |
第四節(jié) “高加索戰(zhàn)爭”的爆發(fā)與公元 591 年和平協定的簽署 |
第五節(jié)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戰(zhàn):公元602-628 年的羅馬波斯戰(zhàn)爭 |
第六章 地緣政治、國際體系與文明交往:羅馬波斯戰(zhàn)爭的理論解讀 |
第一節(jié) “羅馬波斯戰(zhàn)爭”中的地理結構、疆土安全與國家戰(zhàn)略 |
第二節(jié) 國際體系:羅馬波斯戰(zhàn)爭中核心、中間、外圍行為體的互動 |
第三節(jié) 從希臘化到伊斯蘭:文明交往視角下的羅馬波斯戰(zhàn)爭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在學期間發(fā)表成果 |
致謝 |
作者簡介 |
四、成功屬于每一個人──“成功計劃”問答(論文參考文獻)
- [1]胡適自由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 盧長智. 上海師范大學, 2021
- [2]閔明我及其著述研究 ——以《中華帝國歷史、政治、倫理與宗教論集》為中心[D]. 魏京翔.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1
- [3]太陽轉身[J]. 范穩(wěn). 當代, 2021(05)
- [4]教育即論證 ——庫恩論證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 陳雨萌. 華東師范大學, 2021
- [5]《漢語官話語法試編》研究[D]. 羅薇.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1(09)
- [6]基于社會化問答社區(qū)的用戶健康信息采納及共享意愿研究[D]. 李鵬飛. 重慶醫(yī)科大學, 2021
- [7]基于智能問答機器人的形成性反饋工具設計及應用研究[D]. 尹加琪. 湖北大學, 2021
- [8]蘇菲人類學戲劇研究 ——從蘇菲哈德拉到蘇菲人類學戲劇[D]. 阿米爾(Frik Mohamed Amir). 南京藝術學院, 2021(12)
- [9]小學想象作文教學研究[D]. 梁永利. 西南大學, 2021
- [10]羅馬波斯戰(zhàn)爭研究(66BC-628AD)[D]. 龍沛. 西北大學,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