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

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

一、試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論文文獻綜述)

耿君[1](2021)在《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舞蹈藝術(shù)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而產(chǎn)生,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漢代是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型時期和第一個集大成時代,也是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文化取得重大進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覺的時代。在漢代大一統(tǒng)的社會背景下,舞蹈審美文化開始從先秦禮樂文明中分離出來,并逐步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和審美活動,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文化風貌。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對于全面認識漢代乃至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文化發(fā)展嬗變的規(guī)律,把握其性質(zhì)和風貌,推動中國當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極為必要且非常重要??v觀學界以往對漢代舞蹈的研究,成果眾多,令人矚目,但大多是單一的、靜觀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體系統(tǒng)的探討。審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頗受關注的文藝學美學研究方法或視角。其最大的研究優(yōu)勢是對研究對象進行審美定性前提下的整體系統(tǒng)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藝學美學研究中文藝或美學思想、藝術(shù)和生活條塊分割,各自為研的領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又不失審美定性分析的特質(zhì),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學科性和特定性。有鑒于此,本文從審美文化的視角切入漢代舞蹈的研究,以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為研究對象,以漢代舞蹈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文物資料為史料依據(jù),以周來祥先生在《東方審美文化研究》第一輯創(chuàng)刊序言中對于審美文化之定義和研究對象形態(tài)界分為審美文化理論參照,從生活形態(tài)、藝術(shù)形態(tài)和理論形態(tài)三個層面或維度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將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具體形態(tài)與當代審美理論結(jié)合,綜合運用審美文化研究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文獻史料與考古實物相互印證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細讀等方法,按照宏觀研究與個案探討相結(jié)合、縱向比較與橫向闡釋相結(jié)合的思路,探討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存條件、基本形態(tài)(生活形態(tài)、藝術(shù)形態(tài)、理論形態(tài))、典型個案、發(fā)展嬗變、總體追求、主要特征、歷史地位、深遠影響、當代價值等諸多問題,歸納總結(jié)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發(fā)展演變的客觀規(guī)律。一方面努力再現(xiàn)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繁榮興盛、生機勃勃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拓展?jié)h代舞蹈審美文化理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揭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覺的標示性意義,推進相關研究的發(fā)展,為當代舞蹈審美文化繁榮,特別是民族舞蹈審美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作出貢獻。論文包括緒論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總體邏輯,本文大體可以分為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區(qū)別的三個部分:緒論和第一章,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為形態(tài)和個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為縱向發(fā)展嬗變、總體追求和主要特征、歷史地位和影響及價值等的宏觀總體研究。下面分章具體述要:緒論主要分析本文展開研究的相關基礎問題。具體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闡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讀了審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評述了研究現(xiàn)狀,闡述了研究目標、方法和創(chuàng)新點。第一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存背景,著重從社會秩序、經(jīng)濟基礎、儒道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與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樂府機構(gòu)等方面進行分析。穩(wěn)定的行政制度和社會階層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一方面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經(jīng)濟支持,另一方面也為漢代舞蹈藝術(shù)提供了穩(wěn)定的消費群體;儒道思想的蓬勃發(fā)展影響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和審美表現(xiàn);漢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樣深刻影響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漢代成熟的樂府機構(gòu)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提供了堅實的機構(gòu)支持。這些方面共同構(gòu)成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響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發(fā)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活形態(tài)。舞蹈是漢代人日常生活和社會交際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據(jù)使用場合的不同可以將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活形態(tài)分為民間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間舞蹈以及酒酣享樂的宴飲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有其不同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形態(tài)特征,承擔著各自獨特的社會文化意義和價值。這幾種生活形態(tài)共同構(gòu)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生活形態(tài)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藝術(shù)形態(tài)。一方面,受到宮廷貴族審美傾向和享樂需要的影響,同時為了滿足上層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藝術(shù)形態(tài)表現(xiàn)為重情娛人的宮廷舞蹈和宮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藝術(shù)形態(tài)還體現(xiàn)在對專業(yè)舞蹈藝人的培養(yǎng),漢代專業(yè)的舞蹈藝人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宮廷樂官的世代傳承及對貴族子弟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則是民間底層人民為了謀生而選擇以舞蹈表演為生??傮w來說,漢代舞蹈審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宮廷貴族和專業(yè)藝人的影響,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藝術(shù)風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理論形態(tài)。傅毅的《舞賦》雖然是杰出的文學作品,但賦中蘊含著豐富且獨到的理論品格和重要的理論價值,因此可以將《舞賦》看作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理論形態(tài)?!段栀x》不僅為我們描述了一場意趣橫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論化的形式闡述了作者對雅舞與俗樂舞界定關系的觀點,充分肯定了舞蹈審美文化的娛樂功能,反映出漢代舞蹈以理論形式呈現(xiàn)的諸多審美文化特征,體現(xiàn)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對意境的追求?!段栀x》作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走向自覺的理論標志,對后世舞蹈審美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第五章主要對漢代舞蹈審美文化進行個案闡釋,重點選擇了長袖舞、盤鼓舞、靈星舞以及百戲舞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個案。這幾個舞蹈個案各具審美內(nèi)涵,同時作為審美文化的實踐主體完整體現(xiàn)了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實踐美學精神。本章從微觀角度切入,闡述各個舞蹈個案的舞容舞態(tài),分析其各自的審美特征、表現(xiàn)手法和文化價值,進一步還原完整具體的漢代舞蹈審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發(fā)展嬗變。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將其放置到歷史縱軸上作宏觀分析,分析比較前代舞蹈審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獨特之處。隨著社會歷史等條件變化,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階段的審美特征。西漢舞蹈審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時期藝術(shù)精神的結(jié)束,而東漢舞蹈審美文化則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時期藝術(shù)精神的開始。東漢大量的舞蹈實踐奠定了舞蹈藝術(shù)走向獨立和自覺的基礎,同時也和東漢時期潛在的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相互輝映,共同醞釀著魏晉時期更大更猛烈的藝術(shù)與人自身的變革。兩漢舞蹈審美文化嬗變的發(fā)生在中國舞蹈審美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七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總體追求和主要特征。漢代舞蹈審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時代背景,追求雄健瑰麗的審美理想,雄健,指剛健雄大;瑰麗,指浪漫華麗。兩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美丑兼?zhèn)?、本俗求雅、陰柔飛動、以悲為美等方面,這些審美特征相互聯(lián)系,與雄健瑰麗的總體追求相互呼應,共同構(gòu)成了完整和諧的漢代舞蹈審美文化核心圖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歷史地位、深遠影響和當代價值。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在中國舞蹈審美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推動審美走向自覺,實現(xiàn)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匯。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深遠影響,一方面表現(xiàn)為漢代舞蹈審美文化在整體風貌上具有更高的審美自覺性,在整個舞蹈審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另一方面,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身體語言和技藝結(jié)合的審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基本表達范式,對當代舞蹈審美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對當代中國舞蹈審美文化呈現(xiàn)與創(chuàng)新的貢獻和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等方面。漢代舞蹈審美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已定格在歷史長河里,但其審美文化實踐及精神卻是活在當下并指向未來的。

曹陽[2](2019)在《漢畫天象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站在宏觀的視域下,以漢畫天象圖為研究對象,旨在從縱向即漢畫天象圖的流變,以及橫向即漢畫天象圖的思想文化及圖式系統(tǒng)這兩個角度為研究思路,通過考古與文獻、圖像與符號、神話與歷史等多維方法,在構(gòu)建整體的圖像志的基礎上,進而解讀漢畫天象圖的發(fā)展流變、文化內(nèi)涵與藝術(shù)形式。天象圖由來已久,其雛形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經(jīng)公元前30世紀的連云港將軍崖巖畫至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墓衣箱漆畫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在三千五百多年的時間里,天象圖雖然并未形成固定模式和體系,但在原始宇宙觀念、觀象授人時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主體造型能力等方面都作好了準備。作為一種承載思想觀念的文化載體,天象圖最終形成固定模式,是在漢代完成的。漢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乃至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都對漢畫天象圖的形成起著推動作用,使得天象圖在兩漢將近四百年的時間中不斷演變,并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圖像體系。漢畫天象圖包含圖像豐富,分布也極為廣泛。壁畫、帛畫、畫像石、畫像磚中的共359幅天象圖各自分布的重點區(qū)域并不一致,各區(qū)域、各種類圖像內(nèi)容都有差異。但是,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基礎符號和次要符號,那么,便能梳理出這些圖像的共通之處。所謂主要符號,即包含日、月、星辰或其中之一的圖像·,配有次要符號的天象圖,即包括風伯、雨師、雷神等氣象神,和初顯道教思想的西王母、太一神,這些都是與天相關的神祗。還有一種經(jīng)常作為背景出現(xiàn)次要符號,便是代表星占和氣的云。文中從訓詁學、神話學、圖像學角度對主要符號和次要符號都予以解讀。日、月、星三種天象圖母題元素在漢畫天象圖中組合為五種模式:一是含有日輪、日神與陽烏;二是含有月輪、月神與相關圖像;三是日月雙懸圖像,包含烏、蟾、兔、桂;四是日、月、星宿并現(xiàn)的圖像,星宿常與四神配置出現(xiàn),具有特定的含義;五是僅有星宿,不含日、月的圖像,這時的星宿或作為裝飾,或與其他天象神祗同現(xiàn)。這些不同的配置組合,使得天象圖造型復雜多變,雖然圖像內(nèi)容多樣,但基本都是布局有序,構(gòu)成得當,包含著變化統(tǒng)一、飽滿均衡、對稱呼應等特征,形成了多種藝術(shù)風格。在其中,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工匠通過創(chuàng)作體驗與創(chuàng)作構(gòu)思,在不同藝術(shù)門類的天象圖中,運用共通的表現(xiàn)手法,即以線塑形,或為雕刻,或為彩繪,使?jié)h畫天象圖體現(xiàn)了極高的美學價值,代表著漢代造型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此外,漢畫天象圖與漢代人們對天的觀念密不可分,在棺槨、室墓這種三維空間內(nèi),都能表達出這種思想。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思想和文化風氣的影響,漢畫天象圖還集中體現(xiàn)著人們的升仙愿望和星占思想。總之,漢畫天象圖綜合了藝術(shù)學、考古學、天文學、神話學、社會學、符號學等多種學科因素,通過逐層分析,可以得到六種論點:一是漢畫天象圖在發(fā)展中含義不斷明確并產(chǎn)生分化;二是四神常與天象圖組合出現(xiàn),被視為帶有星占含義的神話圖像,融客觀天象與主觀思想與一體;三是天象圖與神靈瑞獸的組合,使得這類圖像普遍帶有升仙含義;四是漢畫天象圖的精致與否與墓主身份沒有直接關系;五是漢畫天象圖富于造型之美,是創(chuàng)作主體(工匠)意志思想物態(tài)化的表達;六是天象圖被廣泛應用在墓頂、棺頂和四周,在天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象征的同一結(jié)構(gòu),把自然、宇宙和社會融合進多樣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圖式之中。由于漢代文化源遠流長,使得漢畫天象圖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漢畫天象圖不但在藝術(shù)上被視作典范,而且對道教神靈圖像的出現(xiàn)起了導向作用,并與人們的世俗生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漢代之后,天象圖并未消失,而是在升仙、星占、天體運行的表現(xiàn)等三個方面繼續(xù)深化發(fā)展,從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風貌。

董舒心[3](2018)在《漢魏六朝婚戀小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論文討論漢魏六朝婚戀小說,正文分為五章,另加兩個附錄。第一章探討古典婚戀小說的起源問題?;閼偕裨挻砹嗣耖g故事從源頭上對婚戀小說的影響,和婚戀有關的神話傳說早在形成階段就已經(jīng)蘊含了后世婚戀小說中常見的一些母題。以《漢武故事》《西京雜記》為代表的雜史文學對于婚戀小說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宮廷美人題材或者說帝王妃子故事上,這是由史書和雜史的內(nèi)容決定的。雜傳文學以《列女傳》《孝子傳》為代表,它們模塑和反映了漢代的感情觀,漢代不提倡男女深情,而是大力倡導專一貞節(jié)和孝道至上的封建女德。漢魏情賦、樂府詩與婚戀小說的產(chǎn)生也有關系,因為婚戀主題是宮廷文藝的內(nèi)容之一,賦體文學、樂府詩、古小說對婚戀主題的表現(xiàn)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宮廷文藝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這也導致不同文體之間在題材和藝術(shù)手法上互相影響。第二章考察以異性人神(仙)之間的邂逅和交往故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人神戀”小說,將相關文本分為與民間故事相關的小說、仙道小說和文人小說三類進行觀照。有相當一部分人神戀小說的文本和母題來源于民間故事,按照民間故事類型的歸納,可以分為天鵝處女型、螺女型、仙窟艷遇型和仙女下凡型故事四類。六朝道教人士創(chuàng)造的仙道小說中有不少人神遇合故事,其中,西王母下凡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是具有代表性的兩大類型。這一時期和西王母仙話有關的小說眾多,有些文本在內(nèi)容上有明顯的承襲痕跡,但寓意又有所不同。而神女降真故事則以《真誥》中的人神遇合故事為代表,在《真詰》中,神女降真用宿命姻緣來誘導凡人向道求真被認為是一種重要有效的啟迪手段,并體現(xiàn)出上清派強烈的禁欲傾向。六朝時期還有一部分成于文人之手的人神戀小說,文人作者主體意識對小說的滲透是有過程的,《成公智瓊》《杜蘭香》等代表了早期文人記錄式的人神戀小說;《拾遺記》《洞冥記》作為方士小說和文人小說的混合體,其中的宮廷美人故事呈現(xiàn)出明顯的向人神戀轉(zhuǎn)化的傾向;六朝末期文人創(chuàng)作的人神戀小說《稽神異苑》和《八朝神怪錄》是第一批純粹的文人小說,在藝術(shù)手法和主旨精神等方面對后世小說都影響重大。漢魏六朝人神戀小說以“女神男人式”占絕大多數(shù),女神主導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朝時期民間信仰對女性神只的認識、唐前小說的作者隊伍是一個單一性別的男性群體、“神女”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等。第三章討論漢魏六朝時期的人鬼戀小說,人鬼戀小說可以分為“幽婚小說”和“亡魂小說”兩類,前者指至少一方為鬼的婚戀故事,人與鬼或鬼與鬼之間的婚戀行為是“幽婚”小說中必備的要素;而“亡魂”小說中的婚戀行為在主人公生前發(fā)生,主人公去世后雖然以亡魂的形式參與生者的生活,但通常沒有人鬼婚戀的展開。“幽婚小說”按照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可分為登門自薦型、再續(xù)前緣型、路遇入冢型和幽冥邂逅型四類,其中有些作品在藝術(shù)上比較成熟,比如《盧充》《王敬伯》等?!巴龌晷≌f”中的人鬼戀故事可以分為亡魂眷戀型、亡魂告別型、亡魂責罰型和亡魂報恩(仇)型,亡魂小說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魂魄、情性和生命的認識,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八蓝鴱蜕蹦割}、“人鬼生子”母題和“隨葬重現(xiàn)”母題是人鬼戀小說中三個重要母題?!八蓝鴱蜕蹦割}表現(xiàn)為形體復活和亡魂重返兩種形式,前者與房中術(shù)和“寶精”思想有關;“人鬼生子”母題具有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文學功能和表達生命意識的文學意義;“隨葬重現(xiàn)”母題的產(chǎn)生與漢魏六朝時期盜墓活動的盛行有重要關系,也與古代男女交往方式有關。人鬼戀小說的產(chǎn)生與冥婚民俗、鬼魂信仰和盜墓活動有關,其中女鬼小說多于男鬼小說,原因在于女性的生存狀況特別是未婚而卒少女對婚姻的需求、傳統(tǒng)陰陽觀及“陽精崇拜”心理、作者的男性中心立場等。第四章研究的“人妖戀”小說以“精怪化形為人與凡人婚媾”為基本內(nèi)容,它分為兩種類型:“男妖女人式”和“女妖男人式”。男妖女人式小說可以分為男妖攝婦型、假冒騙情型和惑亂閨門型三類,女性在情欲和感情上受到的壓抑是“男妖女人式”小說產(chǎn)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在根本上,男妖小說要反映的不是性愛生活,其主題在于家庭倫理的破裂與尋求秩序的重建?!芭腥耸健比搜龖傩≌f可分為“女妖登門型”和“男人外出型”兩類,分別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解釋了現(xiàn)實中在男人身上發(fā)生的身心及感情異動。人妖戀小說中有些妖精原形非常重要,后來發(fā)展成妖怪強宗的狐妖就是在漢魏六朝時期奠定了其“妖媚”的形象特點,而有些不常見的動物如虎、蛟等能進入人妖戀小說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佛經(jīng)文學的影響。人妖戀小說中有些獨具的母題,如變形、生子、除魅等。變形母題在漢魏六朝小說中敘述都非常簡略,與其說它是一種文學塑造,不如說是一種巫風彌漫時代下的集體潛意識表現(xiàn)更近實質(zhì)。此時期人妖戀小說中的“生子”母題出現(xiàn)不多,但卻十分耐人尋味,其中以妖怪原形為水族的故事居多,這主要是受到了以龍感生神話為代表的水神感生神話的影響。猴妖小說和狐妖小說中的生子母題則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尖銳的民族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間通婚融合的艱難過程。除魅母題則與人妖戀小說的起源直接相關,在巫術(shù)思維的影響下,人們將現(xiàn)實社會中的婚戀問題歸咎于妖怪作亂,并邀請方士除魅,就產(chǎn)生了人妖戀故事。第五章討論婚戀雙方都是凡人的世俗婚戀小說,按照主角身份分為宮廷婚戀故事、貴族士人婚戀故事和民間男女婚戀故事三類。漢魏六朝宮廷婚戀小說以《漢武故事》《西京雜記》《拾遺記》中的相關故事為代表,這三部也是此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雜史小說。以貴族士人婚戀故事為題材的古小說主要集中在六朝志人小說中,以《世說新語》和《妒記》為代表。《世說新語》中的婚戀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名士”群體挑戰(zhàn)禮教、純情放任的婚戀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士族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和局限性。《妒記》以妒婦故事為題材,它的產(chǎn)生有反妒婦的動機和目的。漢魏六朝時期以平民階層人物為主角的婚戀小說數(shù)量比較少,有些敘事甚至不能稱之為小說,值得注意的是樂府解題類本事小說和六朝地記文學中的平民婚戀故事等,此時期對平民婚戀生活的反映主要是通過志怪小說實現(xiàn)的,特別是“殉情”母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和精神意蘊都值得挖掘。漢魏六朝婚戀小說產(chǎn)生了不少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題材,比如“王昭君”故事、“趙飛燕”故事、“綠珠”故事、“秦羅敷”故事、“秋胡戲妻”故事等等。這些故事能成為經(jīng)典,與藝人群體有重要關系,一些婚戀故事正是通過藝人的演繹和傳播才得以成為經(jīng)典的。附錄一對作者和成書時間等存在爭議的唐前小說集進行了辨析,附錄二收錄三篇與美人賦相關的論文,因是與婚戀小說的發(fā)展有重要關系的三個案例,故專辟一章,附于文末。

洪艷[4](2017)在《畬族古歌音樂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畬族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中無系統(tǒng)文字的游耕少數(shù)民族,在現(xiàn)有畬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中,有相當多的歷史史料都是來自于歌的記憶。畬族的古老歌是以畬族人自己為主位的記憶,是畬族人自己關于對自我群體歷史信息的回望,與漢族史籍居于漢人主位所記錄的"畬族"以"蠻"、"獠"、"峒"、"徭"、"畬客婆"為描述對象的歷史敘事顯然是有差異的。畬族的"歌",不僅僅是"歌",她是一種"歌文化",是居于畬族族群內(nèi)部的對于"狀元"、"老師"、"秀才"等行列人士的一種顯性評判標準,是畬族族群體現(xiàn)出廣泛性存在的"歌老師"面貌的隱形特征的浮現(xiàn)。站在漢族文化的高地,畬族人普遍受教育的程度與漢人有差距,但以畬族為主體的畬歌卻是一個包羅萬象,富含哲理,無所不有的知識寶庫,在畬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畬歌是一座懸浮于畬族族群聚居地域上方的"空中學校",其傳播的文化力量縱深地延續(xù)到自古到今的畬族人的血脈中?;厮葸@一條血脈的開端,"畬族古歌"的"傳落"使畬族的文化基因得以忠實地遺傳。她如此重要,卻被人遺忘。當下,"畬族古歌"除了在文學、歷史研究意義上被學者提及之外,尚未出現(xiàn)具音樂學意義的專門觀察和研究。畬族古歌,必須厘清古歌和史詩在音樂學上的內(nèi)涵和外延??贾T史冊,古歌應該早于史詩的誕生,史詩是古歌在文學、詩歌樣式上的成熟階段。音樂學上的古歌概念則無需史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莊重感、無需專門歌者、聽眾可在場也可不在場、無需宏大形制的設定。畬族古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范疇中,具有創(chuàng)世內(nèi)容、神話傳說、史詩性的古歌,包括公認的《高皇歌》、《祖公祖婆歌》、《盤古歌》等,廣義范疇中,還應包含形制短小的祖宗歌、祭墓歌、勸理歌、祭祀歌、拉雜歌等。因此,考察畬族古歌,除了考察狹義的"古歌"之外,不應該忽視流變最少、傳訛最少、傳承單一的極具古老性的畬族宗教科儀歌和畬族兒歌。因此,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一手資料基礎上,從現(xiàn)有的古歌遺留中進行文化和音樂的分析,提出符合"畬族古歌"的三個條件,并從畬族人自述為最古老的《黃昏歌》出發(fā)對畬族古歌的"停聲"、"級進音程"、"固定三音列"、"折聲"、"非典型字詞結(jié)構(gòu)"、"打音唱"之古老歌音潤腔、畬族的古老"學師"儀式等研究對象進行了音樂和文本上的細部分析,從而得出:畬族古歌的核心音高材料為"折聲","折聲"與各地"色彩音列"的組合便構(gòu)成了各地的畬歌;畬歌字詞的無序性體現(xiàn)了她的古老特征,畬族襯詞的加入體現(xiàn)了畬族人關于襯詞加入的性別區(qū)分,四字句字詞結(jié)構(gòu)或為畬歌形成之雛形完整形態(tài);初次提出古老畬歌的潤腔由五種主要歌音構(gòu)成;針對目前學界的謬誤,提出瀕臨失傳的畬族古老大型儀式"傳師學師"不是"祭祖"、不是"成人禮"、"傳師學師"應為"傳度學法"的結(jié)論;在目前學界對于"傳度學法"儀式的概要記錄基礎上首次將"款頭"內(nèi)容進行了目前為止最為詳細的現(xiàn)場記錄;本文首次在儀式音樂詞格中發(fā)現(xiàn)了儀式音樂唱詞存在大量的其他民族所未見的畬族特殊詞格"三條變",并將他們的原型與變化進行了"同結(jié)構(gòu)"、"近結(jié)構(gòu)"、"遠結(jié)構(gòu)"、"變結(jié)構(gòu)"的闡釋;文中在畬族儀式歌中發(fā)現(xiàn)了一首與河南省靈寶縣的孝歌在音樂旋律表達上具有極高的相似度,為當下畬族族源考證之一的"源出河南夷"的學術(shù)猜想,提供了目前第一份音樂上的佐證。文末,筆者將畬歌的獨特審美與畬歌"歌場"的"儀式化"與"網(wǎng)絡化"轉(zhuǎn)移進行了闡述。最后,筆者希望,真正的保護是不要去"干涉它",讓它"自己生長",從外圍給予幫助,而不是從內(nèi)部進行干預,真正的失傳是將她"吞噬"、"同化"、"異化","失去自我"。從外圍給予一切支持,讓它自己"活著",才會是真正的畬歌。

章米力[5](2016)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文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起源一直是個無法下定論的謎,與任何一種技術(shù)的起源一樣,它之所以陷入謎團,是因為在遠古時期并沒有這樣一個獨立的命題。它是早期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將中國醫(yī)學的起源置于整個華夏文明發(fā)端的大傳統(tǒng)中考察,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醫(yī)學起源難以定論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早期文本的缺失。治療作為一門古老的技藝,幾乎與人類發(fā)展同步,早在文字誕生之前就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在研究中國醫(yī)學史的材料中,《黃帝內(nèi)經(jīng)》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醫(yī)學典籍,它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醫(yī)學主流思想,與百家爭鳴的諸子哲學處于類似的時空背景中,深受先秦各流派思想的影響,反之也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豐富的成果,部分結(jié)論已經(jīng)在學界達成基本共識,比如它的成書背景,它所展現(xiàn)的主要哲學思想,它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基礎指導作用,它以身體為象征的一系列政治隱喻等。此外,伴隨著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志等學術(shù)研究在中國的蓬勃發(fā)展,新面世的材料與傳世醫(yī)學文本互證,一些《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引用的古醫(yī)書似乎找到了應證,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與其他材料的比較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上述學術(shù)進步為研究提供了很多支持。本文是從文學人類學角度來考察《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神話歷史,通過揭開以神話面貌籠罩在早期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上的面紗,理解中國醫(yī)學文化漸進的內(nèi)在動力,以及它與華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互相影響。文學人類學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嘗試之一,它把文獻記載與活態(tài)文化、考古實物做比較研究,使單薄的證據(jù)得以豐富,形成多重釋古的立體證據(jù)鏈。因襲前輩學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目前文學人類學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大、小傳統(tǒng)論,“四重證據(jù)法”等幾個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這正是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論?!饵S帝內(nèi)經(jīng)》蘊含的“人文治療”也是傳統(tǒng)醫(yī)學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醫(yī)學起源與大傳統(tǒng)文化無可分割,因此作為技藝的治療與作為文化的“大文學”亦是無可分割的。西方后現(xiàn)代學派在近半個多世紀進行了深刻反思,對傳統(tǒng)文明提出了重新審視的重要見解。醫(yī)學是這個反思中重要的載體之一,醫(yī)學與文化的緊密關系,從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深刻體現(xiàn)出來。本研究的觀察重點是傳統(tǒng)醫(yī)學與華夏文明的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方式是將《黃帝內(nèi)經(jīng)》及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醫(yī)學,作為華夏傳統(tǒng)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展示。研究主體部分采用了“四重證據(jù)法”,通過傳世文獻、文字、考古材料、活態(tài)文化等證據(jù),論述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幾個經(jīng)典概念:道、陰陽、氣、風、神明、身體隱喻、神圣數(shù)字“五”、祝由,以及黃帝作為有熊氏在早期文明信仰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略作一簡述。論述“道”與“陰陽”時,本文將道家理論中的“返胎”作為重要的理解路徑,“道”的原型是感生神話,“陰”、“陽”兩字含有生殖的意義,從而揭示“卵生—母生—返胎”的古老生命發(fā)生軌跡,推理出“混沌神話—母神神話—父權(quán)神話”這樣一個社會學演變路徑。對“氣”的認識從開天辟地的神話中開始,“氣”的文字演變記錄了祭祀儀式和少數(shù)民族中仍然保持著的宗教儀式?!皻狻笔窍胂笾腥松駵贤ǖ妮d體,墓葬中的金縷玉衣、九竅塞、玉璧以及玉璧上的谷紋等紋樣都顯示出古人對“氣”的運用?!帮L”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具有感天動地之效,甲骨卜辭和古代文獻中的“風”透露出神格,“風”一系的象征體系包括了鳳鳥、四方風、四方神。在取象思維的醫(yī)學體系中多用到“風”的概念,結(jié)合西漢年間的占盤、式盤,甚至可以看到科學的萌芽。醫(yī)學名詞“神明”透露出醫(yī)學相授的秘密社團特性,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指示了“神明”是華夏文明創(chuàng)世紀中的“上帝”。從文字角度考察,“神”與“明”結(jié)合構(gòu)成了生化萬物,代表天地大道力量的神圣角色。身體與政治的互為象征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常見文學表現(xiàn),“德”字的構(gòu)造揭示了身內(nèi)之物“心”與身外之物“道德”的關聯(lián)。醫(yī)學史材料中,文獻生動記錄了麻風病的身體污名化與身體外延的呼應。在考古材料中,兩漢墓葬中金縷玉衣是古人成就最高道德的登峰造極之作?!拔濉笔巧袷?shù)字,也是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生命之數(shù),代表中央,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源于四柱擎天的創(chuàng)世神話,乃天繩交午形成的中央之位。在民俗儀式中,端午節(jié)作為陰陽之氣交午之節(jié)點,蘊含了水與火的對偶模式。被學者推測為河圖洛書的凌家灘玉龜玉版的布數(shù)方法也體現(xiàn)了中央五的特點。古老的“祝由”通常被認為是情志治療的一種手段。結(jié)合史前及殷周時期的人牲斬首禮、頭骨飲器、人頭骨祭祀、神獸噬人造型青銅器,可知頭顱承載著人之精,人之魂,乃最核心所在。祝由術(shù)的目的在于移精變氣,道家修煉房中養(yǎng)生術(shù)對還原祝由術(shù)有一定幫助。此外,黃帝作為《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依托撰人,實則是“有熊氏”崇拜的無意識延續(xù)?!瓣庩枴?、“三陰三陽”觀念都與熊崇拜有關。熊是史前神圣動物中的重要角色。楚帛書、楚簡記錄了熊與帝王身份相合的漸進過程,“熊經(jīng)鳥伸”等擬熊仿生養(yǎng)生法是大傳統(tǒng)中的小傳統(tǒng),以熊為造型的玉器、青銅車進一步證明了熊與偉大生命力之間的關系??傊?《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生史,與華夏文明發(fā)生史高度契合,借助于大傳統(tǒng)新知識觀,醫(yī)源考察的時間長度和材料寬度都能夠被大大拓展。在現(xiàn)代醫(yī)學看來,《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謬誤比比皆是,但傳統(tǒng)醫(yī)學整體論的思想體系是值得稱道的。如果不將《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文化價值釋放出來,它將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批評中淪為歷史“糟粕”,埋沒了其對中國文學史、哲學史的可期貢獻。時至今日,治療神話仍在延續(xù),了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在人類無法徹底消解對死亡的畏懼之前,治療的需求必將伴隨整個生命過程。在醫(yī)學科學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反觀歷史,從而追求生命觀的成熟,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期盼所在。

張盈盈[6](2016)在《彝族文獻中的神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彝文古籍作為彝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者,是研究彝族歷史、文字、文學、天文歷法、宗教、哲學、醫(yī)藥、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但現(xiàn)實情況是彝文古籍以每年百卷的速度流失,即使是收集起來的彝文文獻,也存在自然損毀的狀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彝文文獻的價值和拯救彝文文獻的緊迫性,有關彝文文獻的研究成果豐碩。但縱觀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學界的研究重點依然停留在對彝文文獻的整理、翻譯上。本人在研讀這些彝、漢翻譯作品時,發(fā)現(xiàn)彝文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名,這些神名有些和漢族民間的神名相似,有些和道家的神名相似,有些和佛家的神名相似,有些帶有明顯的彝族人名特征。彝族歷來以原始宗教信仰為主,主要表現(xiàn)為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彝文文獻中出現(xiàn)的神名是彝族信仰體系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彝族的神名數(shù)量可觀、體系龐大。通過這些神名,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彝族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禁忌以及彝族與其他民族的融合等,值得關注和研究。但目前還未曾有學者對彝族的神譜做過系統(tǒng)的整理、分析。鑒于此,本文在搜集整理了近200本彝文文獻的基礎上,嘗試將各類彝文文獻中出現(xiàn)的神名輯錄出來,并對這些神名進行分析、歸納、總結(jié),根據(jù)神的主要職責進行分類,列出神譜。在神譜中,列出神名,附上彝文寫法、國際音標注音,敘述神名的出處來源、職責及相關傳說等。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根據(jù)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神譜》、南朝道士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和中國民間神譜研究情況,給出“神譜”的定義:神譜是分門別類的對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中記載的有關各路神仙的形象、職責、事跡所作的記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神譜在宗教信仰、民俗及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價值。神譜形成的土壤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神靈崇拜等。一般認為自然崇拜出現(xiàn)最早,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產(chǎn)生,崇拜范圍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風、雨、雷、雪、云、虹等天體萬物及自然變遷現(xiàn)象。那時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將對生產(chǎn)生活中影響較大或危害較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賦予神力加以崇拜,表現(xiàn)出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的地域特點,反映出人們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豐產(chǎn)富足的實際需要。鬼魂崇拜、祖先崇拜都是基于“人的靈魂不滅”論。祖先崇拜基本皆是崇拜男性祖先,因此推測祖先崇拜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產(chǎn)物。神譜直接反映了人類的生活面貌。神譜雖然記錄的是神的職責、品性、職位、形象等,但歸根究底,神的特征是人們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想象出來的,因此,神性就是人性。神譜中神的種類、多寡直接反映當?shù)厝说纳顮顩r。人們對神靈形象的幻想體現(xiàn)了人們的審美喜好。一個民族的神譜直接影響這個民族民俗的形成。神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融入、剔除、糅合各類神名,是一個民族內(nèi)部文化多元融合的體現(xiàn)。目前,國內(nèi)的神譜研究主要傾向于中國民間神譜研究和道教神譜研究,兼及少數(shù)民族神譜研究。第二章,闡述了彝族神譜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地理背景、經(jīng)濟背景和文化背景,分析了神譜對大眾生活中婚嫁、喪葬、節(jié)日等的影響,提出研究彝族神譜可以幫助了解彝族的歷史、宗教信仰原貌、風俗禁忌以及與其他民族的融合,并對出現(xiàn)彝族神名的文獻類型進行了歸納,指出宗教類文獻、文學類文獻、歷史類文獻是神名出現(xiàn)較為集中的彝文文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將彝族的神名分為創(chuàng)世神、天神、地神、生活守護神、自然神、冥間神、畢摩神、工匠神、祖先神、惡神、動物神、植物神、道教神、佛教神等十四類,分十三節(jié)對各類神進行綜述,并列出神譜,標明出處、記載神職。在此部分中,先是對彝文文獻中各類神的基本情況進行綜述,然后列出神譜錄,盡量給出神名的彝文寫法及國際音標注音。對彝族影響較大的神,如土主、龍王、火神等,詳細列出相關神話傳說和民間祭祀情況。第六章,針對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神名數(shù)量大而集中的特點,單獨介紹《阿黑西尼莫》、《查姆》、《梅葛》、《勒俄特依》、《阿細的先基》5部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神譜。簡單介紹創(chuàng)世史詩的內(nèi)容及流傳狀況,列出其中的神譜錄,并對每一部史詩中的神譜繪制神譜關系圖,以更清晰的展現(xiàn)彝族神譜的面貌。

馬彩云[7](2014)在《論海外五位漢學家之西王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海外漢學界的西王母神話研究為研究對象,介紹五位漢學家對于西王母神話的相關論述,并在本體研究的基礎上評述其得失,力圖為國內(nèi)的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是對海內(nèi)外西王母研究現(xiàn)狀提供研究史方面的支持,明確西王母神話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第二部分是西王母的原型及形象流變,此部分依托漢學家森雅子和小南一郎的相關論著,探討西王母神話的源流,以及產(chǎn)生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第三部分是西王母與昆侖關系,對小川琢治和小南一郎的論著中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評述,考察二者關系的演變,并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為西王母圖像學的研究,此章又分為兩個側(cè)重點,一是巫鴻的偶像式構(gòu)圖和簡·詹姆斯的民間信仰說,二是小南一郎與巫鴻對陰陽理論影響下的西王母與東王公關系的考察。論及本文的研究重點,在兩晉之前的西王母神話傳說,對道教中的西王母形象,涉及不深。研究方法,采用多種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包括神話學、考古學、文獻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比較神話學與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jù)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本文是國內(nèi)首篇海外西王母研究的專門性文章,對海外重要漢學家的西王母神話研究有針對性的論述,同時,在上述內(nèi)容的研究中,都有自己創(chuàng)新的觀點所在。當然,由于筆者學力不深,在論述上還顯欠缺,這還需要日后的不斷修正與豐富,以期達到較為完滿的結(jié)果。

李遠國[8](2013)在《王家佑的道教研究》文中認為王家佑先生為著名的考古學者,在文物考古、民族史和道教史研究方面,都有著相當突出的成就。其論道教文章,大體上可分三類。一是關于道教源流的討論,無論是道教史總體性研究,或是斷代研究和人物研究,皆有他自己的卓見,不落俗套。二是與道教文化交叉的民族史研究,他運用考古學與民族學的方法,對道教與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三是對道教造像、宮觀等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這是結(jié)合他的考古特長,在宗教藝術(shù)方面進行的探索。

曹義昆[9](2012)在《近二十年來道教的宗教歷史淵源問題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來,學術(shù)界關于道教的宗教歷史淵源問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上古宗教和巫文化傳統(tǒng)、古巴蜀地區(qū)民間信仰和巫術(shù)、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以及盛行于兩漢的讖緯思潮對道教形成的直接影響等關系層面之揭橥和考釋。文章旨在對此諸關系層面一一作出介紹,并適當穿插自己的看法和評論。

周克林[10](2012)在《搖錢樹與早期道教教義的關系問題略說》文中研究說明本文從神像觀、祭祀觀和財富觀諸方面討論了搖錢樹與早期道教教義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前者并不符合后者的教義主張,應該不是后者的遺物,而應是民間宗教的產(chǎn)物。

二、試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jié)構(gòu)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jié)構(gòu)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jié)構(gòu)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jié)構(gòu)組織等。該MMU結(jié)構(gòu)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試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論文提綱范文)

(1)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讀
    三、研究現(xiàn)狀綜述
    四、研究目標、方法、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存條件
    第一節(jié) 社會秩序的奠基
        一、遼闊的疆域
        二、穩(wěn)定的行政制度和社會階層
        三、活躍的社會氛圍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基礎的支持
        一、日益繁榮的西漢經(jīng)濟
        二、穩(wěn)定發(fā)展的東漢經(jīng)濟
    第三節(jié) 儒道思想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獨尊
        二、道教思想盛行
    第四節(jié) 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第五節(jié) 樂府機構(gòu)的推動
        一、樂府機構(gòu)的設立和發(fā)展
        二、漢代樂府的職能
        三、太樂及其職能
        四、漢代樂府機構(gòu)的作用與特點
第二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生活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民間祭祀樂舞
        一、民間祭祀樂舞產(chǎn)生的思想背景
        二、民間祭祀樂舞的舞蹈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百姓日用的民間舞蹈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二、驅(qū)魔除瘟的大儺
    第三節(jié) 酒酣樂作的宴飲舞蹈
        一、以舞相屬
        二、即興舞蹈
        三、自娛舞蹈
第三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藝術(shù)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重情娛人的宮廷舞蹈
        一、宮廷樂舞
        二、代表人物
    第二節(jié) 文武兼?zhèn)涞膶m廷祭祀樂舞
        一、宮廷祭祀樂舞發(fā)展脈絡
        二、宮廷祭祀樂舞的舞蹈形態(tài)
        三、雅舞理念的延續(xù)
    第三節(jié) 藝人表演的專業(yè)舞蹈
        一、宮廷樂官的世代傳承及其對官僚貴族子弟的培養(yǎng)
        二、出身民間的歌舞藝人
第四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理論形態(tài)——以傅毅《舞賦》為例
    第一節(jié) 從《舞賦》看雅舞、俗樂舞的界定
        一、雅舞和俗樂舞功能之別
        二、《舞賦》與俗樂舞的發(fā)展壯大
    第二節(jié) 從《舞賦》看漢代舞蹈的審美特征
        一、美的造型
        二、圓形軌跡
        三、以腰為軸
        四、形神統(tǒng)一
        五、對高難度技巧的追求
        六、服飾、道具與動作的配合
    第三節(jié) 《舞賦》對舞蹈意境的描摹
第五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個案闡釋
    第一節(jié) 柔中有剛的長袖舞
        一、袖的分類
        二、長袖舞的特殊結(jié)合形式
        三、長袖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四、長袖舞的審美特征
    第二節(jié) 雄健奔放的盤鼓舞
        一、盤鼓舞其名目
        二、盤鼓舞體現(xiàn)的審美文化信息
        三、盤鼓舞的審美特征
    第三節(jié) 玄幻瑰麗的靈星舞
        一、郊祀樂舞
        二、祭地之舞——靈星舞
        三、靈星舞與其他郊祀樂舞的關系
        四、靈星舞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社會功能
        五、靈星舞的審美特征
    第四節(jié) 多姿多彩的百戲舞
        一、百戲中的“舞像”舞
        二、百戲中的道具舞
        三、百戲中的情節(jié)舞
第六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發(fā)展嬗變
    第一節(jié) 繼承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造:西漢初中期的舞蹈審美文化
    第二節(jié)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變:西漢末和東漢初的舞蹈審美文化
    第三節(jié) 走向成熟和自覺:東漢中晚期的舞蹈審美文化
第七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總體追求和主要特征
    第一節(jié) 雄健瑰麗: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總體追求
        一、雄健瑰麗之雄健
        二、雄健瑰麗之瑰麗
        三、雄健瑰麗之交融
    第二節(jié)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美丑兼?zhèn)?/td>
        二、本俗求雅
        三、陰柔飛動
        四、以悲為美
第八章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歷史地位、深遠影響和當代價值
    第一節(jié)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歷史地位
        一、繼往開來
        二、審美走向自覺
        三、空前的交流融匯
    第二節(jié)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深遠影響
        一、儒家樂舞思想及其對后世舞蹈的影響
        二、多元統(tǒng)一的審美范式對后世舞蹈的影響
    第三節(jié) 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對當代中國舞蹈審美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的貢獻
        二、推動與當代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著
致謝

(2)漢畫天象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五、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章 天象圖的溯源
    第一節(jié) 漢代之前的天象圖
        一、仰韶文化時期:濮陽西水坡首組龍虎蚌塑圖
        二、公元前30世紀:連云港將軍崖三組巖畫
        三、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天象圖
    第二節(jié) 對天象圖源起的探究
        一、思想:原始宇宙觀的形成
        二、實踐:觀象以授人時的經(jīng)驗
        三、創(chuàng)作準備:主體造型能力的成熟
    小結(jié)
第二章 漢畫天象圖的興盛
    第一節(jié) 漢畫天象圖的傳承與分布
        一、漢畫天象圖的傳承歷史
        二、漢畫天象圖的地域分布
    第二節(jié) 漢代的厚葬之風與天象圖
    第三節(jié) 漢代的文化思想與天象圖
        一、天文學的進步
        二、統(tǒng)治者的推崇
        三、升仙觀念的浸染
    小結(jié)
第三章 漢畫天象圖的符號構(gòu)成
    第一節(jié) 作為基礎符號的日
        一、訓詁學釋義、原始日月神話與圖像
        二、訓詁學釋引申義、陽烏神話與圖像
    第二節(jié) 作為基礎符號的月
        一、訓詁學釋義
        二、與月相關的三種神話元素:蟾、兔、嫦娥
        三、漢畫中的月之圖像:月中蟾、兔、桂樹
    第三節(jié) 作為基礎符號的星宿
        一、訓詁學釋義
        二、星之神話傾向:靈性說
        三、漢畫中的星宿圖像表現(xiàn)方式、配置形式與星官
    第四節(jié) 天象圖的次要符號構(gòu)成
        一、日月神:伏羲、女媧
        二、天神:氣象神、長生神與方位神
        三、云:星占與氣
    小結(jié)
第四章 漢畫天象圖的藝術(shù)形式
    第一節(jié) 天象圖的五種組合樣式
        一、日輪型
        二、月輪型
        三、日月雙懸型
        四、日(月)與星宿同現(xiàn)型
        五、不含日月圖像的星宿型
    第二節(jié) 天象圖的造型方式
        一、藝術(shù)風格:相反相成
        二、構(gòu)成方式:靈活多變
        三、造型特點:多樣統(tǒng)一
        四、審美觀念:氣韻相合
    第三節(jié) 天象圖的表現(xiàn)手法
        一、工匠的創(chuàng)作前過程:藝術(shù)體驗與藝術(shù)構(gòu)思
        二、工匠的表現(xiàn)手法:線、雕刻與彩繪
    小結(jié)
第五章 漢畫天象圖的思想觀念
    第一節(jié) 漢人的宇宙觀念
        一、漢墓建筑中的宇宙觀念:宇之無極、宙之無端
        二、漢畫天象圖中的宇宙觀念:圖像象征與空間概念
    第二節(jié) 漢人的升仙觀念
        一、石刻天象圖中的升仙觀念:日月雙懸照乾坤
        二、壁畫天象圖中的升仙觀念:儀式與天門
        三、帛畫天象圖中的升仙觀念:璧與天
    第三節(jié) 與占卜吉兇相關的思想認識
        一、天人學說與天象圖: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
        二、星占思想與天象圖:占星術(shù)與分野模式
    小結(jié)
第六章 漢畫天象圖的影響與演化
    第一節(jié) 漢畫天象圖的藝術(shù)價值及其影響
        一、漢畫天象圖的藝術(shù)價值
        二、漢畫天象圖對道教神靈圖像和民俗藝術(shù)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漢代之后天象圖的演化
        一、地位:走向陪襯
        二、職能:走向分化
        三、整體的演進態(tài)勢:從信仰走向理性
    小結(jié)
結(jié)語
附錄 漢畫天象圖分布一覽表(359幅)
    一、壁畫中的天象圖(62幅)
    二、帛畫中的天象圖(7幅)
    三、石刻藝術(shù)中的天象圖(290幅)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

(3)漢魏六朝婚戀小說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研究對象
    二 研究現(xiàn)狀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和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古典婚戀小說的孕育和產(chǎn)生
    第一節(jié) 神話傳說與婚戀小說(上)
        一 牽??椗裨?/td>
        二 禹娶涂山女神話
        三 伏羲女媧神話
        四 嫦娥奔月神話
    第二節(jié) 神話傳說與婚戀小說(下)
        一 感生神話
        二 “神女”神話
    第三節(jié) 先秦兩漢雜史文學與婚戀小說
        一 《汲?,嵳Z》和《穆天子傳》
        二 漢代雜史文學中的婚戀故事
        三 《西京雜記》《漢武故事》和宮廷愛情故事
    第四節(jié) 漢代雜傳文學與婚戀小說
        一 《列女傳》《列士傳》《孝子傳》的文體性質(zhì)
        二 《列女傳》《孝子傳》與漢代的感情觀
    第五節(jié) 漢魏“情賦”、漢樂府與婚戀小說
        一 漢魏“情賦”與婚戀小說的關系
        二 漢魏樂府詩與婚戀小說
        三 “談情說愛”的宮廷文藝環(huán)境
第二章 漢魏六朝人神戀小說研究
    第一節(jié) 民間故事與人神戀小說
        一 天鵝處女型故事
        二 螺女型故事
        三 仙窟艷遇型故事
        四 仙女下凡型故事
    第二節(jié) 六朝仙道小說中的人神戀
        一 六朝小說中的西王母敘事
        二 《真誥》中的人神之戀
    第三節(jié) 六朝文人小說中的人神戀
        一 文人記錄式的人神戀小說
        二 宮廷美人題材的人神戀轉(zhuǎn)化
        三 六朝末期文人創(chuàng)作的人神戀小說
    第四節(jié) 六朝人神戀小說中女神主導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 六朝時的女神崇拜
        二 小說作者的男性本位
        三 “神女”文學意象的形成和影響
第三章 漢魏六朝人鬼戀小說研究
    第一節(jié) 人鬼戀小說中的“幽婚”小說
        一 女鬼自薦型
        二 再續(xù)前緣型
        三 路遇入冢型
        四 幽冥邂逅型
    第二節(jié) 人鬼戀小說中的“亡魂”小說
        一 人鬼戀“亡魂”小說的類型
        二 人鬼戀“亡魂”小說的意義
    第三節(jié) 人鬼戀小說中的重要母題
        一 “死而復生”母題
        二 “人鬼生子”母題
        三 “隨葬重現(xiàn)”母題
    第四節(jié) 人鬼戀小說及女鬼導向的成因
        一 人鬼戀小說產(chǎn)生的緣由
        二 人鬼戀小說中女鬼導向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漢魏六朝人妖戀小說研究
    第一節(jié) 人妖戀小說的兩種模式和內(nèi)涵(上) ——“男妖女人式”人妖戀小說
        一 男妖攝婦型
        二 假冒騙情型
        三 惑亂閨門型
    第二節(jié) 人妖戀小說的兩種模式和內(nèi)涵(下) ——“女妖男人式”人妖戀小說
        一 “女妖男人式”人妖戀小說的故事類型
        二 “女妖男人式”小說的特點和發(fā)展軌跡
        三 人妖戀小說中妖怪原形的性別分配
    第三節(jié) 人妖戀小說中的重要妖精類型
        一 人妖戀小說中的狐貍精
        二 人妖戀小說中的虎妖
        三 人妖戀中的龍與蛟妖、蛇妖
    第四節(jié) 人妖戀小說中的重要母題
        一 人妖戀小說中的變形母題
        二 人妖戀小說中的“生子”母題
第五章 漢魏六朝世俗婚戀小說研究
    第一節(jié) 漢魏六朝宮廷婚戀小說
        一 《漢武故事》:政治滲透與神異化的凸顯
        二 《西京雜記》:容貌才能等具體細節(jié)的補充
        三 《拾遺記》:接近傳奇的小說體式和幻化色彩
        四 六朝志怪、志人小說和地記中的宮廷婚戀故事
    第二節(jié) 漢魏六朝貴族士人婚戀小說
        一 《世說新語》中的婚戀故事
        二 虞通之《妒記》和六朝士族婚姻中的嫉妒故事
    第三節(jié) 漢魏六朝平民婚戀故事書寫
        一 樂府解題類本事小說
        二 六朝地記文學中的平民婚戀故事
        三 六朝志怪小說對平民婚戀生活的側(cè)面反映
        四 六朝平民婚戀故事中的“殉情”母題
    第四節(jié) 漢魏六朝經(jīng)典婚戀故事的產(chǎn)生和傳播
        一 “王昭君”故事
        二 “綠珠”故事
        三 “采桑女”故事
余論: 從漢魏六朝婚戀小說到唐傳奇中的婚戀小說
附錄一: 漢魏六朝小說疑目辯證
    第一節(jié) 《神異經(jīng)》考辨
    第二節(jié) 《西京雜記》的作者和成書
    第三節(jié) 《漢武故事》的成書年代
    第四節(jié) 《漢武帝內(nèi)傳》《海內(nèi)十洲記》考辨——《五岳真形序論》與《漢武帝內(nèi)傳》《海內(nèi)十洲記》之成書
    第五節(jié) 《洞冥記》《拾遺記》成書辨析
    第六節(jié)《述異記》考辨
附錄二: 漢魏美人賦與婚戀小說之關系
    第一節(jié) “巫山神女”故事原型新探
        一 《高唐賦》產(chǎn)生于漢代
        二 “巫山神女”原型舊說駁論
        三 楚之云夢非高禖祭典之所
        四 《高唐賦》主旨和“巫山神女”的現(xiàn)實原型
    第二節(jié) 漢魏“情賦”考論
        一 “閑情賦”譜系
        二 “神女賦”譜系
        三 “好色賦”譜系
    第三節(jié) 論“感甄”故事的產(chǎn)生
        一 “感甄”故事定型的時間
        二 甄后形象的神異化
        三 “感甄”故事情節(jié)來源
        四 “感甄”故事和唐人的“期待視野”
參考文獻
后記
攻讀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4)畬族古歌音樂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緣起
        一、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
        二、緣起的緣起
    田野與材料
        一、筆者的田野
        二、田野材料歸類
    研究方式與手段及其預案
        一、研究方式與手段
        二、研究中的問題及預案
    論題的理論意義與創(chuàng)新
    概念述要
第一章 古歌"之說"
    引言
    第一節(jié) "古歌"的文本解讀
        一、殷周時期或上古的歌謠
        二、少數(shù)民族的創(chuàng)世及神話、傳說歌謠
        三、探討比《詩經(jīng)》更早的古歌(集)
        四、文學性質(zhì)的佚名詩歌或雜曲歌辭
        五、民間經(jīng)驗俗語的泛指
        六、古的音調(diào)
    第二節(jié) 古歌與史詩
        一、古歌
        二、史詩
        三、古歌與史詩之異同
    第三節(jié) 兼及歌謠、謠諺、童謠、兒歌
        一、歌謠與謠諺
        二、童謠與兒歌
    第四節(jié) 少數(shù)民族"古歌"研究現(xiàn)狀
        一、"古歌"在音樂學上的探討
        二、少數(shù)民族"古歌(史詩)類"音樂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章 畬族古歌音樂研究概述
    第一節(jié) 畬族音樂研究綜述
        一、第一個三十年(1950-1980)
        二、第二個二十年(1980-2000)
        三、畬族音樂研究中的2002年
        四、2002年至今
        五. 畬族民歌音樂形態(tài)分析研究
    第二節(jié) 畬族古歌音樂研究綜述
        一、"畬族古歌"一詞的正式提出
        二、"畬族古歌"點綴式的閃現(xiàn)
        三、關聯(lián)研究中的"畬族古歌"音樂分析片段
        四、《高皇歌》研究
    第三節(jié) 畬族古歌的廣義及狹義范疇
        一、符合"畬族古歌"的三個條件
        二、狹義范疇
        三、廣義范疇
第三章 畬歌的"發(fā)生"——古歌的吟唱
    引論
    第一節(jié) "歌娘"之"黃昏歌"的吟唱
        一、樂句"停聲"的獨特現(xiàn)象
        二、級進音程固定組合的選擇與頻率
        三、三音列固定組合的頻率與表達
        四、"抑揚"之音連接表達
    第二節(jié) 畬歌的"折聲"與"轉(zhuǎn)音"
        一、田野的聲音
        二、"折聲"的原型與變形
    小結(jié)
第四章 畬歌字詞結(jié)構(gòu)存在樣式、音樂地位與民間定位
    第一節(jié) 透視傳統(tǒng)畬歌的字詞結(jié)構(gòu)
        一、一般觀念中的畬歌典型字詞結(jié)構(gòu)
        二、畬歌非典型字詞結(jié)構(gòu)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畬歌"襯詞"存在樣式
        一、三字頭襯詞加入類
        二、五字頭襯詞加入類
        三、六字頭襯詞加入類
        四、七字頭襯詞加入類
        五、儀式歌襯詞加入類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畬歌"襯詞"的音樂地位與民間定位
        一、畬歌襯詞的音樂地位
        二、畬民的襯詞觀
第五章 畬人古老"歌音"音腔的遺留
    第一節(jié) 畬歌"歌音"之音腔印象
    第二節(jié) 關于"音腔"
        一、"音腔"
        二、"畬歌的假聲"
        三、漢族觀念的"假聲"&畬族觀念的"打音唱"
        四、畬族"打音唱"之歌唱樣態(tài)
    第三節(jié) 畬族"打音唱"歌音之古老潤腔
        一、"滑煞歌音"
        二、"頓促歌音"
        三、"傷音歌音"
        四、"小波浪歌音"
        五、"游移歌音"
第六章 聲音與儀式融合膠著的文明圖示
    第一節(jié) 畬民的信仰
        一、畬族族源與始祖
        二、畬族的祖先崇拜
        三、畬族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儀式提要
    第二節(jié) 以田野的名義為畬族古老儀式"傳度學法"正名
        一、"傳師學師"不是"祭祖"
        二、"傳師學師"不是"成人禮"
        三、"傳師學師"應為"傳度學法"
    第三節(jié) 感臨畬族古老儀式現(xiàn)場
        一、關于柳山半嶺村
        二、"學師"的序曲
        三、角色分配
        四、法堂布置
        五、神祉體系
        六、法器、法衣、祖擔、師擔
        七、鑼鼓與琴
    第四節(jié) 儀式印象之"款頭"全記錄
        一、上篇——引朝
        二、中篇——度水
        三、下篇——三朝
        小結(jié)
    第五節(jié) 唱舞?道教?戲劇?
        一、唱舞?
        二、畬族原始宗教與道教之"閭山教"的合流
        三、"傳度學法"與"戲劇化"安排
    第六節(jié) "傳度學法"古老儀式的信息遺留
        一、古老儀式中的詞格與"三條變"
        二、儀式中唱詞"三條變"的原型與變化
    第七節(jié) 關于"河南夷"——畬族族源猜想的音樂舉證
        一、源出"河南夷"之梳理
        二、畬族儀式歌與河南民間孝歌
第七章 傳統(tǒng)畬歌的美學與現(xiàn)代化"歌場"
    第一節(jié) 畬家人的畬歌審美文化意蘊
        一、畬歌的隱喻觀之古語、暗語、規(guī)矩用語及獨特畬話
        二、畬歌的平仄觀之"落字"用韻及"不韻"之俗語
        三、畬歌情趣觀之"白"與"比"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化畬歌歌場的"儀式化"出路與"網(wǎng)絡化"轉(zhuǎn)移
        一、新生態(tài)畬歌文化的誕生
        二、歌場的"儀式化"出路
        三、歌場的"網(wǎng)絡化"轉(zhuǎn)移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二、譯著及外文文獻
附錄
    一、畬族古籍資料
    二、譜例
    三、田野記錄圖片

(5)《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文學人類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內(nèi)經(jīng)》研究回顧
    第三節(jié) “文學治療”研究回顧
    本章小結(jié):研究緣起與文獻綜述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jié) 大、小傳統(tǒng)視野
    第二節(jié) 突破文獻的知識考古
    第三節(jié) 神話—原型批評
    第四節(jié) “四重證據(jù)法”探源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治療中的“文學”
    第一節(jié) 文學及其人類學轉(zhuǎn)向
    第二節(jié) 文學中的“醫(yī)者”、“病”與“治療”
    第三節(jié) 疾病的神話歷史
    第四節(jié) 華夏文明大傳統(tǒng)中的治療
    第五節(jié) “文學”在《內(nèi)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
    第六節(jié) 《內(nèi)經(jīng)》“文學”的療效
    本章小結(jié):神話與治療譜系的梳理
第四章 《內(nèi)經(jīng)》大傳統(tǒng)原型詳析
    第一節(jié) 圣熊與“黃帝”
    第二節(jié) “道”與“陰陽”生殖起源說
    第三節(jié) 與“神明”對話
    第四節(jié) 身體與德政
    第五節(jié) 風的神格與物格
    第六節(jié) 生命之數(shù)“五”
    第七節(jié) 神話之“氣”
    第八節(jié) 祝由的隱喻
第五章 “文學治療”建構(gòu)文化
    第一節(jié) 醫(yī)學與文學
    第二節(jié) 醫(yī)學與哲學
    第三節(jié) 《內(nèi)經(jīng)》與“文學治療”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需要“文學治療”
    第五節(jié) 永不消失的“文學”疾病
    本章小結(jié):為什么需要“文學治療”?
第六章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論文表格列表
附錄二 :論文插圖列表
附錄三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在讀期間發(fā)表媒體文章情況
致謝

(6)彝族文獻中的神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起及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
    三、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四、神譜錄體例說明
第一章 神譜概述
    一、神譜的定義
    二、神譜的研究價值
    三、國內(nèi)對中國神譜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彝族神譜及研究概況
    一、彝族神譜產(chǎn)生的背景
    二、神譜對大眾生活的影響
    三、彝族神譜的研究價值
    四、出現(xiàn)彝族神名的文獻類型
第三章 彝族神譜錄整理(上)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世神
        一、創(chuàng)世神綜述
        二、創(chuàng)世神譜錄
    第二節(jié) 天神
        一、天神綜述
        二、天神譜錄
    第三節(jié) 地神
        一、地神綜述
        二、地神譜錄
    第四節(jié) 生活守護神
        一、生活守護神綜述
        二、生活守護神譜錄
第四章 彝族神譜錄整理(中)
    第一節(jié) 自然神
        一、自然神綜述
        二、自然神譜錄
    第二節(jié) 冥間神
        一、冥間神綜述
        二、冥間神譜錄
    第三節(jié) 畢摩神
        一、畢摩神綜述
        二、畢摩神譜錄
    第四節(jié) 工匠神
        一、工匠神綜述
        二、工匠神譜錄
第五章 彝族神譜錄整理(下)
    第一節(jié) 祖先神
        一、祖先神綜述
        二、祖先神譜錄
    第二節(jié) 惡神
        一、惡神綜述
        二、惡神譜錄
    第三節(jié) 動物神
        一、動物神綜述
        二、動物神譜錄
    第四節(jié) 植物神
        一、植物神綜述
        二、植物神譜錄
    第五節(jié) 道教神、佛教神
        一、道教神、佛教神綜述
        二、道教神、佛教神譜錄
第六章 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神譜
    第一節(jié) 《阿黑西尼莫》中的神譜
        一、《阿黑西尼莫》簡介
        二、《阿黑西尼莫》中的神譜錄
        三、《阿黑西尼莫》神譜關系圖
    第二節(jié) 《查姆》中的神譜
        一、《查姆》簡介
        二、《查姆》中的神譜錄
        三、《查姆》神譜關系圖
    第三節(jié) 《梅葛》中的神譜
        一、《梅葛》簡介
        二、《梅葛》中的神譜錄
        三、《梅葛》神譜關系圖
    第四節(jié) 《勒俄特依》中的神譜
        一、《勒俄特依》簡介
        二、《勒俄特依》中的神譜錄
        三、《勒俄特依》神譜關系圖
    第五節(jié) 《阿細的先基》中的神譜
        一、《阿細的先基》簡介
        二、《阿細的先基》中的神譜錄
        三、《阿細的先基》神譜關系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本文神譜來源文獻目錄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目錄

(7)論海外五位漢學家之西王母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國內(nèi)西王母研究
    第二節(jié) 國外西王母研究
第一章 西王母原型研究
    第一節(jié) 森雅子的西王母原型研究
        一. 森雅子的西王母形象分類
        二. 西王母與東方地母神
    第二節(jié) 小南一郎的西王母原型及形象流變研究
        一. 小南一郎生平及其漢學研究概述
        二. 小南一郎的西王母形象流變研究
第二章 西王母與昆侖研究
    第一節(jié) 小南一郎的西王母與昆侖研究
        一. 《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等文獻中的昆侖與西王母關系
        二. 昆侖山的意義
        三. 西王母與昆侖的結(jié)合
    第二節(jié) 小川琢治的西王母與昆侖研究
        一. 小川琢治生平及其漢學研究概述
        二. 小川琢治的西王母與昆侖研究
第三章 西王母圖像研究
    第一節(jié) 藝術(shù)中的西王母
        一. 巫鴻的西王母畫像研究
        二. 簡·詹姆斯的西王母畫像研究
    第二節(jié) 陰陽理論與西王母、東王公之形象
        一. 陰陽交匯與天地構(gòu)造的對應性
        二. 陰陽學說與西王母、東王公的形象塑造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8)王家佑的道教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一、道教源流的歷史考辨
二、仙真、人物與道教
三、巴蜀地區(qū)的道教遺址、石刻造像

(9)近二十年來道教的宗教歷史淵源問題研究述要(論文提綱范文)

一、上古宗教、巫文化傳統(tǒng)與道教
二、 古巴蜀地區(qū)民間信仰、巫術(shù)與道教
三、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與道教
四、兩漢讖緯思潮與道教
    1. 在地上, 是漢朝之火德生黃巾之土德, 體現(xiàn)的是五德相生原理。
    2. 在天上, 是以“填星”之“土”勝“天漢之本”——水, 體現(xiàn)的是五行相勝原理。
    3. “歲在甲子”, 以甲子為期, 體現(xiàn)的是漢代神秘的歷數(shù)觀念。

(10)搖錢樹與早期道教教義的關系問題略說(論文提綱范文)

一、神像觀
二、祭祀觀
三、財富觀
四、余 論

四、試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論文參考文獻)

  • [1]漢代舞蹈審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東師范大學, 2021(12)
  • [2]漢畫天象圖研究[D]. 曹陽. 陜西師范大學, 2019(08)
  • [3]漢魏六朝婚戀小說研究[D]. 董舒心. 山東大學, 2018(02)
  • [4]畬族古歌音樂研究[D]. 洪艷. 上海音樂學院, 2017(08)
  • [5]《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文學人類學研究[D]. 章米力. 上海交通大學, 2016(03)
  • [6]彝族文獻中的神譜研究[D]. 張盈盈. 中央民族大學, 2016(05)
  • [7]論海外五位漢學家之西王母研究[D]. 馬彩云. 華東師范大學, 2014(05)
  • [8]王家佑的道教研究[J]. 李遠國. 宗教學研究, 2013(04)
  • [9]近二十年來道教的宗教歷史淵源問題研究述要[J]. 曹義昆.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2(05)
  • [10]搖錢樹與早期道教教義的關系問題略說[J]. 周克林. 華夏考古, 2012(03)

標簽:;  ;  ;  ;  ;  

論西王母與道教彝族的關系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