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頻電磁場對檢驗儀器的影響(論文文獻綜述)
周逸媚[1](2020)在《儲存環(huán)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技術研究》文中研究說明上海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是我國現(xiàn)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唯一一臺高性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其主體由三臺電子加速器構成:150 MeV直線加速器、3.5 GeV增強器以及3.5 GeV電子儲存環(huán)。電子儲存環(huán)中運行的束流通常由多個獨立的束團組成,傳統(tǒng)的束流診斷系統(tǒng)測量的是多束團的平均參數(shù)(例如全環(huán)閉軌、逐圈平均橫向位置、逐圈平均相位等),獲得的是所有束團的共性行為信息,能夠滿足一般的調束及運行需求。如想進一步優(yōu)化光源運行性能,需要對每一個束團的個性行為進行監(jiān)測分析,如能實現(xiàn)高精度的逐束團橫向位置和縱向相位測量,既可以對加速器運行狀態(tài)實行更好地監(jiān)控,同時也可以研究束流不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儲存環(huán)的注入過程是一個特殊瞬態(tài)過程,如能定量觀測分析注入后各束團三維位置隨時間的演化,有利于評估注入器與儲存環(huán)的匹配程度,優(yōu)化注入性能。因此,高精度逐束團三維位置診斷技術是提升現(xiàn)有裝置性能,建造下一代同步輻射光源需要提前研究的關鍵技術問題。論文探討了整個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的搭建過程,主要內容包括束流信號的拾取,信號采集系統(tǒng)以及數(shù)據(jù)處理等模塊。為了實現(xiàn)逐束團三維位置的高精度測量和在線監(jiān)測兩個目標,上海光源提出了兩套系統(tǒng)方案:基于高采樣率示波器的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和基于高速采集板卡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逐束團橫向位置信息的獲取,針對兩個系統(tǒng)分別采用示波器峰值點附近插值擬合和數(shù)據(jù)采集板卡直接RF采樣兩種方法來獲取各紐扣電極信號的幅度值,最終根據(jù)差比和法計算橫向位置。2、逐束團縱向相位信息的獲取,針對兩個系統(tǒng)分別提出了兩種測量方法:相關函數(shù)法和縱向差比和查表法。相關函數(shù)法主要是利用高采樣示波器的全部采樣點,通過與各束團響應函數(shù)建立的查找表進行模式匹配找出最佳匹配相位,再疊加初始相位和平衡相位,可認為是一種近似的絕對相位測量。該方法響應函數(shù)的構建采用等效采樣的波形重建技術獲得??v向差比和查表法主要是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板卡采集過零點附近的兩個點,根據(jù)兩通道信號的和差比值來找到相位查找表中對應的相位。該方法的響應函數(shù)是在單束團模式下通過時鐘信號延時掃描,多次采集后進行數(shù)據(jù)拼接獲得。3、分析了兩個系統(tǒng)可能存在的系統(tǒng)測量誤差,特別是束團間串擾引入的誤差。用于高采樣示波器數(shù)據(jù)處理的相關函數(shù)法解決了高帶寬下時域信號處理的難題,信號處理僅受系統(tǒng)帶寬限制,6 GHz帶寬下束團間串擾很小,因此該系統(tǒng)測量誤差較小,適用于相位差絕對值的定量分析。而基于高速采集板卡的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的帶寬僅有1.2 GHz,存在著明顯的束團間串擾,因此,難以測定不同束團間的相對相差,適用于單個束團相位相對變化的測量和分析。4、兩個系統(tǒng)在上海光源穩(wěn)態(tài)運行和注入瞬態(tài)過程中分別完成了逐束團三維位置實驗測量,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誤差分析和分辨率評估。對比了非注入狀態(tài)儲存束團的三維位置振蕩過程和注入融合后補注束團的三維位置振蕩過程,驗證了測量系統(tǒng)的準確性。分析相位測量誤差的主要來源,分別利用單點隨機測量和主成分分析(PCA)法對逐束團橫向位置和縱向相位測量進行分辨率評估?;诟咚俨杉蹇ㄏ到y(tǒng),電荷量在大于0.6 nC時,橫向位置的測量分辨率好于10μm,縱向相位的測量分辨率好于0.8 ps(2.5 mrad),而基于示波器相關函數(shù)法進行縱向相位測量,分辨率可以明顯提高,最佳達到了0.2 ps(0.6mrad)。5、對注入瞬態(tài)過程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為了成功剔除儲存電荷和串擾信號,上海光源提出了兩種補注電荷三維位置提取算法:電荷加權平均法和參考束團比較法。針對提取的補注電荷橫向位置和縱向相位,分別利用betatron阻尼振蕩公式和同步衰減振蕩公式,擬合出了betatron振幅、betatron阻尼時間、同步振蕩振幅、同步衰減時間、初始到達時間等多個儲存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其中betatron振幅和同步振蕩振幅表征了儲存環(huán)和注入器的不匹配程度,betatron阻尼時間和同步衰減時間反映了儲存環(huán)動力學性能。6、對注入瞬態(tài)過程進行了長時間三維位置參數(shù)監(jiān)測,借助這個非穩(wěn)態(tài)過程的分析來獲取儲存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隨時間的演化過程,從而實現(xiàn)機器狀態(tài)的在線追蹤甚至對運行風險的預警。7、介紹了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的其他應用。高精度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可用于尾場信息和能量損失因子的分析。在特殊填充模式下進行束流實驗,通過改變檢驗束團電荷量,測定檢驗束團相對于參考束團的相位變化來獲得能量損失因子。后續(xù)將在多束團填充模式下進行尾場研究,建立并優(yōu)化尾場模型,提取尾場信息。
鮑魯杰[2](2019)在《地鐵工程車EMC技術研究》文中研究說明軌道車輛電磁兼容技術是影響車輛安全運行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國使用的地鐵工程車主要以柴油發(fā)電作為動力的內燃工程車為主,是保障地鐵正常運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工程車車載設備相對較少,但是電磁環(huán)境非常復雜,當前對地鐵工程車EMC技術的研究較欠缺,針對以上現(xiàn)狀,本論文對地鐵工程車的電磁兼容技術進行系統(tǒng)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設計、仿真、測試等,本文重點在于通過仿真和測試手段來驗證地鐵工程車電磁兼容設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首先,從電磁干擾三要素出發(fā),介紹了干擾耦合機理以及地鐵工程車電磁兼容設計中的車載設備接地理論、屏蔽理論、搭接理論,緊接著介紹了地鐵工程車車輛編組、主要干擾源設備和敏感設備以及工程車EMC設計要求。其次,依據(jù)整車工作時的電氣原理,分析可能會對地鐵工程車安全運行產生威脅的主要干擾源和敏感設備,研究設備之間的干擾原理和干擾耦合路徑,從電磁兼容設計的接地、設備布局、線纜布線、鋼管搭接、控制柜布局布線等角度,結合電磁兼容標準,對地鐵工程車關鍵位置進行電磁兼容設計。然后,通過使用Ansys Maxwell軟件對20號線管的屏蔽性能、搭接等進行建模仿真。20號線管是地鐵工程車安全運行、正常通信的關鍵位置,通過仿真,分析20號線管的磁場分布情況,檢驗線管屏蔽內外輻射磁場的能力,并對地鐵工程車車下布線部分提出合理建議。最后,對地鐵工程車整車進行電磁兼容相關測試,EMC測試主要包括輻射發(fā)射測試、磁場發(fā)射測試、輻射抗擾度測試、靜電放電抗擾度測試,首先介紹測試所需要的設備、軌道車輛EMC測試要求,結合制訂的地鐵工程車測試方案,對整車進行電磁兼容測試,得到整車測試參數(shù),再分析測試結果,驗證得到地鐵工程車輻射發(fā)射限值滿足標準要求,驗證了地鐵工程車EMC設計的合理和可靠。
柴婷婷[3](2018)在《電磁測冰新方法及開河預報的數(shù)據(jù)分析》文中指出河冰現(xiàn)象包括有多種形式,諸如冰體形成、冰體演變、冰體輸運、冰體堆積等。河冰現(xiàn)象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冰壩凌汛,并且較為頻繁。春季氣溫呈現(xiàn)出回升趨勢,氣候變暖。在此情況下,河流將會解凍。原先凍結的冰塊也將破裂,河水上漲,在高速流凌以及冰塊的沖擊之下,往往會對水工建筑形成較大的破壞,致使國家經濟受損。此外,這種情況還會對河流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故而,加強對河冰現(xiàn)象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冰情檢測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實現(xiàn)對冰凌災害的中短期實時預報。在內陸河流冰凌預測中,冰厚和溫度是與河道開河和冰凌產生關系最為密切的物理參數(shù)。根據(jù)冰層厚度和溫度探測的實際需要,研究了電磁與溫度相結合的冰層厚度探測系統(tǒng)。其中電磁部分主要利用頻率域電磁法設計,而溫度部分利用的是太原理工大學冰情檢測課題組研制的DS18B20溫度傳感器裝置。頻率域電磁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橢圓率來消除一次場的影響,可實現(xiàn)一次和二次磁場的分離提取、數(shù)據(jù)采集等模塊功能。并且在實驗室對傳感器的電流發(fā)射部分和數(shù)據(jù)接收部分進行了試驗,與理論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實驗結果表明,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冰層厚度檢測和生消變化過程檢測。溫度梯度檢測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在低溫野外條件下對地處高寒區(qū)的黑龍江漠河河道冰層厚度和溫度梯度的自動連續(xù)測量,獲取了河道冰層生效過程中冰層厚度與冰內溫度分布的連續(xù)觀測數(shù)據(jù)。同時,通過選取冰厚、溫度及其它與開河日期密切相關的因子,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和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建立了黑龍江上游漠河站開河預報的兩種數(shù)學模型。這兩種數(shù)學模型對20062015年黑龍江上游漠河站的開江日期進行了預報。結果表明,20062015年的開江日期預報結果與實際的開江日期基本保持一致。該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決高寒區(qū)內陸河流開河中短期預報的難題。
查皓[4](2013)在《CLIC Choke-mode加速結構設計與實驗研究》文中指出X波段常溫高梯度加速結構的研究對下一代直線對撞機和X射線FEL等大型加速器裝置的緊湊型需求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束團通過X波段加速結構時,將會激勵較強的尾場并對自身或后續(xù)的束團產生作用,導致束流品質惡化。為了減小尾場對束流的影響,人們研制了若干種具有尾場抑制功能的加速結構。1992年T.Shintake提出可以阻尼高階模尾場的Choke-mode結構。和波導阻尼或失諧阻尼等其他尾場抑制結構相比,Choke-mode結構有易加工、表面磁場低等優(yōu)點,成為目前正在研究的緊湊型高能直線正負電子對撞機(CLIC)主加速結構的可選方案之一。本論文基于CLIC項目需求,對X波段Choke-mode結構的理論設計進行研究并初步探討實驗等方面的問題。本論文首先分析Choke-mode結構的電磁場分布特點,將腔體各部分等效為傳輸線的組合,并建立傳輸線模型以解釋Choke-mode結構的工作原理。依據(jù)該模型推導出基模的調諧公式,并用于輔助結構設計與參數(shù)估算。通過傳輸線模型的分析方法,本論文對Choke-mode結構進行改進以優(yōu)化其尾場抑制能力,設計出新型Choke-mode結構和相應的吸收負載。通過模擬計算,該設計達到CLIC目前的方案對尾場抑制的要求。本論文探討了Choke-mode行波腔鏈結構的設計與參數(shù)。為了提高加速效率并減小表面場強,需要對行波腔鏈結構的尺寸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并中利用遺傳算法提高優(yōu)化效率。在此基礎上完成了24-Cell、加速梯度100MV/m的Choke-mode行波腔鏈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按照傳輸線模型,主腔體之外的徑向線結構能夠阻尼尾場,該結構對不同頻率微波的吸收反映Choke-mode的高階模阻尼。本論文提出利用網絡分析儀對這樣的徑向線結構進行測量,即徑向線實驗方法。由于缺乏標準的徑向線校準件,本論文提出用多短路負載校準方法進行校準,并在實驗中達到了要求的精度。通過徑向線實驗的測量,驗證了設計的Choke-mode結構在高階模吸收能力上的改進;同時也對吸收負載進行測量并驗證了吸收負載的設計。
江洋[5](2013)在《電能表帶載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系統(tǒng)研制》文中認為現(xiàn)行標準GB/T17215.211-2006《交流電測量設備通用要求、試驗和試驗條件第11部分:測量設備》中電磁兼容傳導抗擾度試驗的設備要求和試驗方法比較相似,都需要使用電能表檢驗裝置這一輔助設備,但裝置電源部分和誤差處理器在試驗中會受到系統(tǒng)內的傳導干擾信號的影響,在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數(shù)字亂跳,甚至死機等現(xiàn)象,不能始終正常工作。電能表帶載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系統(tǒng)是針對這一問題,應用了濾波技術,控制系統(tǒng)內部的傳導干擾,使電能表檢驗裝置可以進行正??煽康脑囼灐1疚闹兄饕ぷ骱脱芯砍晒缦拢?.系統(tǒng)研制工作:通過對試驗機理的研究,分析了信號特性和干擾方式,找到干擾源和干擾途徑,確定采用濾波技術控制系統(tǒng)內部的電磁干擾,用仿真軟件進行濾波電路仿真并制作電源濾波器。2.系統(tǒng)調試驗證工作:通過大量試驗,發(fā)現(xiàn)濾波器實際應用過程中和理論存在較大差別,從系統(tǒng)電磁兼容的角度出發(fā),改善了試驗布置,濾波器參數(shù)等,結合了理論和實際情況,完善了試驗系統(tǒng),最終達到試驗要求。3.系統(tǒng)可靠性驗證工作:通過大量不同廠家、不同類型的電能表,以及不同廠家的試驗信號發(fā)生器,經過大量長時間的試驗驗證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可靠。4.最終完成的系統(tǒng)包括(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射頻場感應傳導抗擾度和衰減振蕩波抗擾度)試驗信號發(fā)生器、電能表檢驗裝置、電壓線路電源濾波器、電流線路電源濾波器和脈沖線路濾波器。與現(xiàn)有試驗條件相比,本系統(tǒng)的優(yōu)點是:利用電壓線路電源濾波器、電流線路電源濾波器和脈沖線路濾波器分別串在相應線路上進行濾波,可以確保在進行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時,電能表檢驗裝置可以始終正常工作;本試驗系統(tǒng)能進行包括有功負載、無功負載以及大電流負載等電能表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本試驗系統(tǒng)進行試驗時,電壓電流的穩(wěn)定性得到保證,測量得到的電能表基本誤差值偏差很小,提高了試驗結果判斷工作的準確性。
張文秀[6](2012)在《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文中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礦產資源的消耗大量增加,許多淺層礦已被開采殆盡,成為危機礦山,因此迫切需要勘探開發(fā)深部礦產資源。電法勘探是礦產資源勘查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深部目標體響應信號微弱,測量環(huán)境噪聲嚴重等特殊情況,給電法勘探技術和儀器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 CSAMT (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Magnetotelluric,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是一種人工源頻率域電磁測深方法,具有勘探深度范圍大、測量效率高等優(yōu)點,在金屬礦、油氣、地熱資源勘查等領域應用廣泛,但存在隨深度增加分辨率降低的缺點。IP(Induced Polarization,激發(fā)極化法)以不同巖、礦石激電效應的差異為物質基礎,通過觀測人工建立的激電場的分布規(guī)律來探查地下介質情況,是勘查各類金屬礦產的主要方法,但IP采用幾何測深,存在探測深度有限的不足。本文提出了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方法,通過IP測量,不但能得到有效反映礦體的激發(fā)極化參數(shù),同時獲得的極化電阻率可對CSAMT高頻段視電阻率進行約束,從而提高CSAMT深部電性結構探測的分辨率。根據(jù)CSAMT和IP的觀測方式及被測電磁信號的特點,研制了實現(xiàn)兩種方法多點同步快速測量的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本文的研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大深度(500-1500米)分布式電磁探測關鍵技術與儀器研究》的資助下完成的。本文首先研究了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技術,解決了CSAMT頻率測深和IP幾何測深數(shù)據(jù)的歸一化問題,給出了高效聯(lián)合探測的野外觀測方式。接著仔細研究了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中的關鍵技術。通過研究電磁信號模擬調理技術、24位高分辨數(shù)據(jù)采集技術和數(shù)字濾波抽取技術實現(xiàn)了寬頻帶大動態(tài)范圍信號的有效檢測。采用GPS和恒溫晶振結合的方法產生高精度同步時鐘,設計了CSAMT循環(huán)收發(fā)同步協(xié)議,實現(xiàn)了多頻點掃描測量。針對接收系統(tǒng)采集通道和磁場傳感器的標定,提出了基于多頻偽隨機信號相關迭代檢測的頻域標定方法,有效抑制標定過程中環(huán)境噪聲的影響,提高了標定的效率和精度。對于有用信號頻帶內模擬電路難以抑制的幾種干擾噪聲,分別給出了數(shù)字濾波和數(shù)字平均的消除方法,從而提高參數(shù)提取結果的準確性。最后,通過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與國內外同類儀器的水槽模型和野外勘探對比實驗,驗證了儀器單一方法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在遼寧大臺溝鐵礦和吉林紅旗嶺鎳礦進行了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實驗,獲得了與已知地質和鉆孔資料吻合的探測結果,體現(xiàn)了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方法和儀器應用于深部礦產資源勘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陳健[7](2012)在《寬頻帶時頻電磁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時頻電磁法包括大地電磁法、可控音頻大地電磁法和瞬變電磁法,是通過天然或人工產生的電磁場研究地球內部介質的電性結構的地球物理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金屬與非金屬礦床、油氣田、地下水等資源和能源的勘查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監(jiān)測。本文以寬頻帶、低噪聲采集為研究目標,以高精度模數(shù)轉換技術(Δ-Σ技術)、GPS授時同步技術、大規(guī)模可編程邏輯技術(FPGA)、固態(tài)硬盤存儲技術、高性能低功耗處理器、信號處理技術為基礎,參考國外先進多功能電磁法儀器設計,研制出寬頻帶時頻電磁法接收機樣機。利用全波采集、雙極性疊加方法,實現(xiàn)時頻電磁法接收機的瞬變電磁接收;利用自動掃描、整周期采集技術,實現(xiàn)可控音頻大地電磁法高效率施工、相關參數(shù)準確獲取;利用高采樣率采集、數(shù)字濾波抽取的方法,實現(xiàn)大地電磁寬頻帶、長周期的采集。自主研制的科研樣機應用于松江河地熱勘探、大臺溝鐵礦探測等可控音頻大地電磁野外實驗,取得了與地質結構相符的結果;進行了室內瞬變電磁模型實驗以及室外對比實驗,驗證了儀器的低噪聲,并與商業(yè)化瞬變電磁儀的指標進行了對比;在長春孫更屯進行了大地電磁測量,與早期鳳凰公司的V5產品所測得的結果一致。
王昭[8](2012)在《陣列感應半空間響應特性與刻度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地層電阻率是劃分地層巖性、估算儲層含烴飽和度的重要參數(shù)。陣列感應測井儀器由于具有分辨率高、探測深度較深、侵入反應明顯等特點,是目前測量地層電阻率的主要儀器。陣列感應測井儀器直接測量到的是電壓信號,必須通過刻度轉換為電導率信號,消除電子線路和儀器固有基值的影響。刻度是否準確關系到感應測井資料的準確度,目前得刻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消除大地環(huán)境的影響。本文以國產陣列感應測井儀器MIT為研究對象,研究出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計算軟件的陣列感應測井半空間響應三維數(shù)值計算技術,提出了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半空間刻度新方法,其成果對MIT的準確標定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首先闡述了感應測井理論,推導直角坐標系下均勻地層中磁偶極子源產生的電場和磁場解析解表達式,其結果用來驗證三維數(shù)值計算方法的準確性。研究了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刻度理論,包括儀器刻度環(huán)境和儀器刻度方法。其次是研究基于Comsol多物理場數(shù)值計算軟件的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三維數(shù)值計算技術。完成物理模型的設計、求解區(qū)域大小的確定、材料參數(shù)的施加、邊界條件的確定以及模型網格剖分合理性分析,確保后續(xù)計算的準確性。計算儀器水平、垂直、傾斜三種情況下的半空間響應,包括儀器距離地面高度影響、大地電導率變化的影響和儀器發(fā)射頻率變化的影響,并分析了各個情況下的電磁場分布特性。其中水平放置情況是研究的重點。最后,建立陣列感應測井儀器MIT的半空間水平放置響應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響應特點,提出了一種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消除大地電導率影響的半空間刻度方法,通過實際數(shù)據(jù)測量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宋婧婧[9](2012)在《UHF RFID技術在?;窔馄苛魍ü芾碇械膽醚芯俊肺闹醒芯空f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窔怏w已被廣泛使用,然而因為氣體泄露等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屢見不鮮,可以說,氣瓶的安全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本人對成都地區(qū)的部分?;窔馄砍溲b站和配送點調研發(fā)現(xiàn),目前,質監(jiān)局對?;窔馄康谋O(jiān)管采用的仍然是人眼識別、記錄瓶體信息再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方式,這種監(jiān)管方式存在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易錯,易漏、人為性強的缺點,無法達到氣瓶的有效監(jiān)管。本文重點研究的內容如下:1,以條形碼技術和高頻RFID技術在?;窔馄抗芾碇械膽脼榛A,通過對其工作流程的分析,設計了?;窔馄吭诨诔哳l段RFID系統(tǒng)中的作業(yè)流程,該流程在保持原有優(yōu)勢基礎上,利用超高頻段遠距離讀寫的特點,彌補了人工手持終端機讀取數(shù)據(jù)的不足。2,為減少金屬介質對電磁波的削弱強度,使電子標簽達到最高讀取率,實驗采用隔離法和間接隔離法將標簽與金屬氣瓶隔開,根據(jù)標簽讀取率的變化,確定滿足條件時氣瓶與標簽間的最小距離,再選擇合適的封裝材料完成?;窔馄繉S秒娮訕撕灥脑O計。3,完成基于RFID技術的?;窔馄苛魍ü芾硐到y(tǒng)的設計,包括系統(tǒng)架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系統(tǒng)流程設計、數(shù)據(jù)庫設計,應用JAVA語言實現(xiàn)該系統(tǒng)的部分功能。超高頻RFID技術的應用更好的實現(xiàn)了危化品氣瓶的有效監(jiān)管,避免了人工手持終端機作業(yè)易疏忽、勞動強度大等缺點,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季剛[10](2012)在《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研制及其相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國內外的加速器裝置和束流測量與診斷技術中,條紋相機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制的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為在合肥光源電子儲存環(huán)上進行各種加速器物理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研究平臺,利用該系統(tǒng)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介紹了合肥光源條紋相機的各種工作模式的工作原理,包括聚焦模式、單軸掃描模式和雙軸掃描模式,詳細描述了條紋相機軟硬件配置。進行了條紋相機前端光學系統(tǒng)設計和研制。根據(jù)同步光的亮度,在高流強時,基于透鏡組進行像差校正和光束聚焦并利用窄帶濾光片使輸出光束單色化,設計了高流強測量光學系統(tǒng);在低流強時,為增強條紋相機的輸入光亮度,采用擴大輸入光譜范圍,提出基于反射光學方案消除色散效應,設計了低流強測量光學系統(tǒng)。為了實現(xiàn)從運行的多束團中選取單個束團的功能,提出基于普克爾斯效應設計了光脈沖選取系統(tǒng),為實現(xiàn)逐束團測量、準確觀測束流不穩(wěn)定性和束流勢阱扭曲提供了有效手段。為了觀測束團的三維尺寸,基于杜夫棱鏡的特性設計了束團橫向尺寸測量光學系統(tǒng)。進行了條紋相機光功率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采用光功率探測器探測條紋相機的輸入光功率;根據(jù)測量需要,使用中性密度濾光片控制光功率大小;采用電控位移臺控制光功率探頭和中性密度濾光片在光束通道中的位置?;诰W絡和光纖設計了上位機與該系統(tǒng)中設備的通訊,增強了系統(tǒng)在強電磁環(huán)境中的抗干擾性。進行了條紋相機時序控制系統(tǒng)研制。為了保證同步性,各子系統(tǒng)的時鐘觸發(fā)信號均是從高頻信號分頻獲得。為滿足幅度要求,采用了寬帶放大器、衰減器和功分器控制時鐘觸發(fā)信號的大小。為實現(xiàn)逐束團測量,研制了觸發(fā)脈沖延遲的電子學電路。對時序控制系統(tǒng)的性能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各時鐘觸發(fā)信號滿足整個條紋相機測量的要求。介紹了基于條紋相機測量的相關理論,包括束流尾場、耦和阻抗、勢阱效應、縱向微波不穩(wěn)定性以及由于高頻腔和壁阻抗引起的束流不穩(wěn)定性。根據(jù)勢阱效應對束團分布的影響,得到環(huán)阻抗分別為純電感和純電阻時的束團縱向分布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模擬計算得到合肥光源束團縱向分布與電感和電阻的關系式;給出了束團發(fā)生縱向不穩(wěn)定性時各種振蕩模式的物理圖像;介紹了高頻相位調制對束流縱向動力學以及束流壽命的影響,給出了高頻調制時的束流運動方程,進而得到在不同調制頻率時束團縱向動力學圖像;分析了高頻調制對束團分布和束流壽命的影響。這些理論為基于條紋相機測量系統(tǒng)的相關實驗研究奠定了基礎。利用研制的基于條紋相機束流測量系統(tǒng)進行了相關實驗研究。分別在單束團和多束團運行模式下,進行了束團長度拉伸效應的研究、束團長度隨腔壓變化關系的研究、束團勢阱扭曲效應的觀測以及縱向振蕩觀測的實驗研究。根據(jù)束團長度拉伸規(guī)律計算出合肥光源低頻縱向寬帶耦合阻抗;根據(jù)束團勢阱扭曲效應計算出縱向寬帶耦合阻抗中的電阻性阻抗;在國內首次采用對束團振蕩圖像進行快速傅里葉變換(FFT)的方法同步獲取束團振蕩的頻率信息,驗證束團的縱向振蕩模式。進行了高頻相位調制對多束團縱向動力學和束團壽命影響的實驗研究,實驗表明,高頻相位調制引起束團內部粒子縱向分布發(fā)生變化并延長了束流壽命。進行了束團橫向尺寸的測量。最后介紹了條紋相機在激光脈沖整形測量方面的應用研究。本課題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175173)和科學院創(chuàng)新項目支持。
二、高頻電磁場對檢驗儀器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高頻電磁場對檢驗儀器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1)儲存環(huán)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課題背景及意義 |
1.1.1 同步輻射光源概述 |
1.1.2 上海光源及束流診斷系統(tǒng)概述 |
1.1.3 儲存環(huán)逐束團診斷技術研究意義 |
1.1.4 上海光源逐束團診斷系統(tǒng) |
1.2 國內外逐束團測量技術研究現(xiàn)狀 |
1.2.1 逐束團橫向位置測量 |
1.2.2 逐束團縱向相位測量 |
1.3 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技術研究 |
1.3.1 國內外三維測量研究現(xiàn)狀 |
1.3.2 上海光源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 |
1.4 課題研究內容與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上海光源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 |
2.1 束流運動相關理論 |
2.1.1 束流橫向運動 |
2.1.2 束流縱向運動 |
2.2 相關測量參數(shù) |
2.3 束流信號拾取 |
2.4 信號處理方法 |
2.4.1 橫向位置計算方法 |
2.4.2 縱向相位計算方法 |
2.5 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 |
2.5.1 需求分析 |
2.5.2 基于高采樣示波器方案 |
2.5.3 基于高速采集板卡方案 |
2.6 本章小結 |
第3章 正常供光模式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 |
3.1 基于高采樣示波器的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 |
3.1.1 系統(tǒng)搭建 |
3.1.2 評估束長對相位測量的影響 |
3.1.3 正常供光模式三維位置典型測量結果 |
3.1.4 系統(tǒng)測量誤差分析 |
3.1.5 系統(tǒng)分辨率評估 |
3.2 基于高速采集板卡的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 |
3.2.1 系統(tǒng)搭建 |
3.2.2 束團間串擾分析 |
3.2.3 正常供光模式三維位置典型測量結果 |
3.2.4 系統(tǒng)測量誤差分析 |
3.2.5 系統(tǒng)分辨率評估 |
3.3 本章小結 |
第4章 注入瞬態(tài)過程分析 |
4.1 注入過程研究背景及意義 |
4.2 國內外注入瞬態(tài)過程研究 |
4.3 注入過程補注電荷量提取算法 |
4.3.1 補注電荷量橫向位置提取 |
4.3.2 補注電荷量縱向相位提取 |
4.4 典型注入過程捕獲實驗 |
4.4.1 橫向betatron振蕩 |
4.4.2 縱向同步衰減振蕩 |
4.4.3 與國外同類工作對比 |
4.4.4 長時間數(shù)據(jù)監(jiān)測 |
4.5 本章小結 |
第5章 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系統(tǒng)的其它應用 |
5.1 尾場研究 |
5.2 能量損失 |
5.3 能量損失因子的實驗測量 |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
6.1 課題總結 |
6.2 課題展望 |
6.2.1 兩點平衡采樣法測三維位置 |
6.2.2 三維位置同步在線測量及智能觸發(fā) |
6.2.3 尾場分析 |
附錄 PCA進行分辨率評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與研究成果 |
(2)地鐵工程車EMC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第一章 緒論 |
1.1 課題研究背景 |
1.2 國內外電磁兼容發(fā)展歷程 |
1.3 地鐵工程車電磁兼容技術發(fā)展研究現(xiàn)狀 |
1.4 課題研究意義 |
1.5 論文研究內容與文章組織架構 |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地鐵工程車電磁兼容理論 |
2.1 電磁干擾原理 |
2.2 干擾耦合機理 |
2.2.1 傳導耦合 |
2.2.2 輻射耦合 |
2.3 地鐵工程車電磁兼容設計理論 |
2.3.1 地鐵工程車車載設備接地理論 |
2.3.2 地鐵工程車屏蔽理論 |
2.3.3 地鐵工程車搭接理論 |
2.4 地鐵工程車系統(tǒng)構成和EMC設計要求 |
2.4.1 地鐵工程車系統(tǒng)構成 |
2.4.2 地鐵工程車EMC設計要求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地鐵工程車整車電磁兼容設計 |
3.1 接地設計 |
3.1.1 地鐵工程車上的車載設備接地設計 |
3.1.2 地鐵工程車上的關鍵信號線屏蔽層接地設計 |
3.2 布局布線設計 |
3.2.1 地鐵工程車整車布局設計 |
3.2.2 地鐵工程車整車布線設計 |
3.3 地鐵工程車鋼管電磁兼容設計 |
3.3.1 20號鋼管接地設計 |
3.3.2 鋼管布線設計 |
3.4 地鐵工程車控制柜布局布線設計 |
3.4.1 控制柜設計 |
3.4.2 RHW車控制配電柜設計 |
3.4.3 FPW車控制配電柜設計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地鐵工程車車下20號線管EMC仿真 |
4.1 Maxwell仿真軟件介紹 |
4.2 線管設計EMC仿真架構 |
4.3 仿真理論 |
4.3.1 三維渦流場理論 |
4.3.2 三維靜磁場理論 |
4.3.3 三維靜電場理論 |
4.4 20號鋼管仿真 |
4.4.1 20號鋼管模型構建 |
4.4.2 仿真搭建 |
4.4.3 線管EMC仿真分析與設計 |
4.4.4 線槽與線管仿真對比 |
4.4.5 20號線管搭接仿真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地鐵工程車整車級電磁兼容測試 |
5.1 軌道列車電磁兼容測試要求 |
5.2 軌道車輛整車級電磁兼容測試場地和測試設備 |
5.2.1 測試場地 |
5.2.2 測試儀器 |
5.3 整車級電磁兼容測試 |
5.3.1 輻射發(fā)射測試 |
5.3.2 磁場發(fā)射測試 |
5.3.3 輻射抗擾度測試 |
5.3.4 靜電放電抗擾度測試 |
5.4 整車級電磁兼容測試結論 |
本章小結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A 電磁兼容試驗性能判據(jù) |
致謝 |
(3)電磁測冰新方法及開河預報的數(shù)據(jù)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
1.2 冰層厚度的發(fā)展情況 |
1.3 冰層溫度檢測的研究現(xiàn)狀 |
1.4 開河預報的研究現(xiàn)狀 |
1.5 電磁感應的研究現(xiàn)狀 |
1.6 電磁感應在冰層中的研究現(xiàn)狀 |
1.7 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及主要工作 |
第2章 電磁探測技術在冰層厚度檢測中的應用探究 |
2.1 電磁場的物理基礎 |
2.1.1 電磁場近場區(qū) |
2.1.2 磁耦合 |
2.2 用于冰層厚度測量的幾種電磁探測技術 |
2.2.1 電磁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
2.2.2 時間域電磁法 |
2.2.3 頻率域電磁法 |
2.3 結論 |
第3章 冰層厚度探測的頻率域電磁法研究 |
3.1 層狀介質電磁場的正演 |
3.2 國內外勘探深度的研究進展 |
3.3 電阻率異常的地電模型 |
3.4 頻率域電磁法探測方法 |
3.4.1 橢圓率測量的理論依據(jù) |
3.5 頻率域電磁系統(tǒng)的設計 |
3.5.1 頻率域電磁法的信號源設計 |
3.5.2 高頻功率放大器的設計 |
3.6 頻率域電磁法的接收電路 |
3.6.1 外差式雙相鎖定放大器 |
3.6.2 初步測試結果 |
3.7 總結 |
第4章 線圈耦合磁場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電磁場數(shù)值分析的傳統(tǒng)方法 |
4.2 電磁場數(shù)值分析的任務和內容 |
4.3 電磁場有限元 |
4.3.1 有限元軟件應用概況 |
4.3.2 線圈電磁仿真分析 |
4.4 小結 |
第5章 冰層溫度的數(shù)值分析 |
5.1 冰與水的溫度特性 |
5.2 數(shù)據(jù)分析 |
5.2.1 空氣、冰與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的K-means算法研究 |
5.2.2 改進型K-means算法實驗 |
5.3 冰層厚度計算 |
第6章 漠河開河日期檢測的背景及意義 |
6.1 漠河站現(xiàn)場觀測環(huán)境介紹 |
6.2 溫度梯度冰情檢測裝置(T-冰水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 |
6.2.1 裝置原理 |
6.2.2 試驗裝置在漠河的應用實例 |
6.2.3 冰層的上下界面及厚度的確定 |
6.2.4 試驗裝置在漠河的應用實例 |
6.2.5 2015年漠河冰厚異常數(shù)據(jù)及原因 |
第7章 黑龍江漠河站的開河日期預測 |
7.1 利用冰的等效電阻特性預測開河 |
7.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開河日期預報與分析 |
7.2.1 支持向量機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 |
7.2.2 河道開河預測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
7.2.2.1 預測模型 |
7.2.2.2 預報分析 |
7.3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開河日期預測 |
7.3.1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
7.3.2 確定過程的預測因素 |
7.3.3 最終預測因子 |
7.3.4 預測模型的建立與擬合 |
7.3.4.1 開江日期模型 |
7.3.4.2 預報結果 |
7.3.4.3 開江日期擬合與預測 |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
8.1 結論 |
8.2 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科研成果 |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
(4)CLIC Choke-mode加速結構設計與實驗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1章 緒論 |
1.1 緊湊型直線正負電子對撞機(CLIC)介紹 |
1.1.1 建造參數(shù)與現(xiàn)狀 |
1.1.2 高梯度常溫加速結構 |
1.1.3 加速結構中的尾場問題 |
1.1.4 CLIC加速結構的尾場抑制方案 |
1.2 Choke-mode加速結構 |
1.2.1 Choke-mode結構簡介 |
1.2.2 Choke-mode加速結構的優(yōu)缺點 |
1.2.3 Choke-mode加速結構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
1.3 論文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Choke-mode加速結構的傳輸線模型 |
2.1 徑向傳輸線理論 |
2.1.1 徑向傳輸線中的電磁場 |
2.1.2 均勻傳輸線理論 |
2.1.3 徑向傳輸線相關物理量的計算 |
2.2 Choke-mode結構的等效徑向傳輸線模型 |
2.3 Choke-mode基模的調諧公式 |
2.3.1 軸線處等效阻抗 |
2.3.2 尺寸及頻率的微擾 |
2.3.3 調諧公式的推導 |
2.3.4 調諧公式的應用 |
2.3.5 調諧公式的驗證 |
2.4 小結 |
第3章 Choke-mode加速結構的尾場抑制研究 |
3.1 尾場引起的束流不穩(wěn)定性原理 |
3.1.1 尾場函數(shù) |
3.1.2 振蕩放大因子 |
3.1.3 CLIC尾場抑制要求 |
3.2 Choke-mode加速結構尾場抑制的模擬計算 |
3.2.1 CLIC-G結構參數(shù)設計 |
3.2.2 徑向型可調諧choke結構的設計 |
3.2.3 徑向型choke-mode腔體及其尾場模擬計算 |
3.2.4 Choke結構的吸收曲線 |
3.3 Choke-mode加速結構的改進 |
3.3.1 兩節(jié)型Choke-mode結構設計 |
3.3.2 瓶頸型Choke-mode結構設計 |
3.3.3 Choke-mode結構中的阻抗匹配設計 |
3.3.4 失諧法抑制尾場 |
3.3.5 新型Choke-mode結構 |
3.4 Choke-mode吸收負載設計 |
3.5 小結 |
第4章 Choke-mode 加速腔鏈的RF設計與優(yōu)化 |
4.1 行波加速結構相關的基本物理問題 |
4.1.1 行波加速結構的工作原理 |
4.1.2 行波加速結構相關物理量 |
4.2 CLIC 主加速段行波加速結構的設計要點 |
4.2.1 高梯度行波加速結構的“打火”問題 |
4.2.2 尾場抑制限制與加速效率 |
4.2.3 現(xiàn)有方案的 RF 參數(shù) |
4.3 Choke-mode 加速結構的單腔優(yōu)化 |
4.3.1 單腔的幾何結構與參數(shù) |
4.3.2 單腔的 RF 參數(shù) |
4.3.3 單腔結構參數(shù)優(yōu)化 |
4.4 基于遺傳算法優(yōu)化腔鏈 |
4.4.1 腔鏈的計算方法與優(yōu)化目標 |
4.4.2 遺傳算法簡介 |
4.4.3 染色體編碼方案 |
4.4.4 構造適應度函數(shù) |
4.4.5 繁殖策略 |
4.4.6 優(yōu)化結果 |
4.5 小結 |
第5章 Choke-mode 結構高階模抑制的實驗方法研究 |
5.1 測量加速結構高階模抑制的方法 |
5.1.1 束流激勵法測量高階模抑制 |
5.1.2 RF 測量驗證尾場抑制 |
5.2 徑向線實驗方法研究 |
5.2.1 徑向線實驗設計與難點 |
5.2.2 徑向線實驗中的校準方法 |
5.2.3 模擬結果與誤差分析 |
5.3 吸收負載的測試與 choke 吸收曲線測量 |
5.3.1 多短路負載校準方法的實驗驗證 |
5.3.2 吸收負載的測量 |
5.3.3 Choke 結構的吸收曲線測量 |
5.4 小結 |
第6章 總結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A 多束團振蕩放大因子的計算 |
附錄B 行波腔鏈的參數(shù)計算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
(5)電能表帶載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系統(tǒng)研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系統(tǒng)研制的背景和意義 |
1.2 國內電能表電磁兼容檢測現(xiàn)狀 |
1.3 試驗系統(tǒng)研制內容和論文結構 |
1.3.1 研制內容 |
1.3.2 論文結構 |
第2章 電磁兼容基礎 |
2.1 電磁兼容基本概念 |
2.2 電磁兼容學科的研究領域 |
2.3 電磁兼容測試標準 |
2.3.1 國內外電磁兼容標準化組織 |
2.3.2 國內外電磁兼容相關標準 |
2.4 電磁兼容測試技術 |
2.5 本章小結 |
第3章 電能表電磁兼容測試方法 |
3.1 電能表的歷史和現(xiàn)狀 |
3.2 電能表檢驗技術 |
3.3 電能表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要求 |
3.3.1 靜電放電抗擾度 |
3.3.2 射頻電磁場抗擾度試驗 |
3.3.3 快速瞬變脈沖群試驗 |
3.3.4 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試驗 |
3.3.5 衰減振蕩波抗擾度試驗 |
3.3.6 浪涌抗擾度試驗 |
3.3.7 無線電干擾抑制 |
3.4 電能表電磁兼容測試條件和方法 |
3.4.1 靜電放電抗擾度試驗 |
3.4.2 射頻電磁場抗擾度試驗 |
3.4.3 快速瞬變脈沖群試驗 |
3.4.4 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試驗 |
3.4.5 衰減振蕩波抗擾度試驗 |
3.4.6 浪涌抗擾度試驗 |
3.4.7 無線電干擾抑制試驗 |
3.4 本章小結 |
第4章 試驗系統(tǒng)的設計和制作 |
4.1 干擾信號特性 |
4.1.1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 |
4.1.2 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 |
4.1.3 衰減振蕩波 |
4.2 干擾方式分析 |
4.3 濾波器設計 |
4.3.1 電壓電流濾波器 |
4.3.2 脈沖濾波器 |
4.4 濾波器制作 |
4.5 電能表帶載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系統(tǒng) |
4.6 本章小結 |
第5章 試驗系統(tǒng)的驗證 |
5.1 電源濾波器驗證 |
5.2 脈沖濾波器驗證 |
5.3 試驗系統(tǒng)的驗證 |
5.4 試驗系統(tǒng)的調試 |
5.4.1 電源濾波器的調試 |
5.4.2 脈沖濾波器的調試 |
5.5 試驗系統(tǒng)的可靠性驗證 |
5.6 本章小結 |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
6.1 結論 |
6.2 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和成果 |
(6)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內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課題研究背景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及水平 |
1.3 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
1.4 本文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
第2章 CSAMT 與 IP 聯(lián)合探測原理 |
2.1 引言 |
2.2 CSAMT 探測原理 |
2.2.1 諧變偶極場源的電磁場表達式 |
2.2.2 電磁波傳播途徑分析 |
2.2.3 CSAMT 測量參數(shù) |
2.2.4 CSAMT 觀測方式 |
2.2.5 CSAMT 數(shù)據(jù)處理 |
2.2.6 CSAMT 的應用 |
2.3 IP 探測原理 |
2.3.1 激發(fā)極化效應機理 |
2.3.2 IP 測量參數(shù) |
2.3.3 IP 觀測方式 |
2.3.4 IP 數(shù)據(jù)處理 |
2.3.5 IP 的應用 |
2.4 CSAMT 與 IP 聯(lián)合探測原理 |
2.4.1 聯(lián)合探測數(shù)據(jù)歸一化方法研究 |
2.4.2 聯(lián)合探測野外觀測方式設計 |
2.5 CSAMT 與 IP 聯(lián)合探測系統(tǒng)組成 |
2.5.1 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 |
2.5.2 級聯(lián)式發(fā)射系統(tǒng) |
2.5.3 電磁場傳感器 |
2.6 本章小結 |
第3章 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總體設計 |
3.1 引言 |
3.2 接收系統(tǒng)技術指標研究 |
3.2.1 頻率范圍與頻點密度分析 |
3.2.2 信號強度仿真計算 |
3.2.3 收發(fā)同步精度分析 |
3.2.4 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量計算 |
3.2.5 預期技術指標 |
3.3 接收系統(tǒng)總體設計 |
3.3.1 數(shù)據(jù)采集站設計 |
3.3.2 數(shù)據(jù)傳輸單元設計 |
3.3.3 主控站設計 |
3.4 本章小結 |
第4章 寬頻帶大動態(tài)范圍信號檢測技術 |
4.1 引言 |
4.2 模擬信號調理技術 |
4.2.1 待測電磁場信號特征分析 |
4.2.2 噪聲干擾信號來源分析 |
4.2.3 電場信號檢測電路設計 |
4.2.4 磁場信號檢測電路設計 |
4.2.5 模擬電路的抗干擾設計 |
4.3 高分辨模數(shù)轉換技術 |
4.3.1 傳統(tǒng)奈奎斯特模數(shù)轉換器分析 |
4.3.2 基于過采樣技術的模數(shù)轉換器分析 |
4.3.3 高分辨模數(shù)轉換器選擇 |
4.3.4 模數(shù)轉換器接口電路設計 |
4.4 降采樣速率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 |
4.4.1 無混疊抽取條件分析 |
4.4.2 低通濾波器的設計依據(jù) |
4.4.3 級聯(lián)積分梳狀濾波器設計 |
4.5 測試結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結 |
第5章 基于 GPS 和恒溫晶振的收發(fā)同步技術 |
5.1 引言 |
5.2 同步時鐘產生方法 |
5.2.1 高精度同步時鐘的產生 |
5.2.2 校正周期與發(fā)射頻率選擇 |
5.3 收發(fā)同步協(xié)議設計 |
5.3.1 單頻收發(fā)同步協(xié)議設計 |
5.3.2 掃頻收發(fā)同步協(xié)議設計 |
5.4 收發(fā)同步單元設計 |
5.4.1 同步時鐘產生單元設計 |
5.4.2 掃頻收發(fā)同步軟件設計 |
5.4.3 同步誤差分析 |
5.5 測試結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結 |
第6章 基于多頻偽隨機信號的頻域標定技術 |
6.1 引言 |
6.2 標定原理與標定波形選擇 |
6.2.1 采集通道標定原理 |
6.2.2 磁場傳感器標定原理 |
6.2.3 標定波形選擇 |
6.3 多頻標定信號源的產生 |
6.3.1 多頻偽隨機編碼合成 |
6.3.2 雙極性標定信號源產生 |
6.4 標定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研究 |
6.4.1 相關檢測的噪聲抑制原理分析 |
6.4.2 多頻偽隨機信號的迭代檢測流程設計 |
6.5 標定測試結果與分析 |
6.5.1 多頻標定信號源測試 |
6.5.2 采集通道標定結果及分析 |
6.5.3 磁場傳感器標定結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結 |
第7章 數(shù)據(jù)預處理與參數(shù)提取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數(shù)據(jù)預處理方法 |
7.2.1 工頻及其諧波干擾去除 |
7.2.2 尖峰和階躍干擾去除 |
7.2.3 低頻趨勢項去除 |
7.2.4 整周期采樣的數(shù)字平均 |
7.3 CSAMT 與 IP 參數(shù)提取方法 |
7.3.1 CSAMT 參數(shù)提取方法 |
7.3.2 IP 參數(shù)提取方法 |
7.4 接收系統(tǒng)狀態(tài)參數(shù)提取方法 |
7.5 室內模型實驗驗證 |
7.5.1 CSAMT 阻容網絡實驗 |
7.5.2 IP 水槽模型實驗 |
7.6 本章小結 |
第8章 野外對比與聯(lián)合探測實驗 |
8.1 引言 |
8.2 CSAMT 野外對比實驗 |
8.2.1 吉林松江河深部地下水資源勘查對比 |
8.2.2 國家深部探測項目鉆探選區(qū)勘查對比 |
8.3 CSAMT 與 IP 野外聯(lián)合探測實驗 |
8.3.1 遼寧大臺溝深部鐵礦探測實驗 |
8.3.2 吉林紅旗嶺鎳礦接替資源勘查實驗 |
8.4 本章小結 |
第9章 全文總結 |
9.1 主要研究工作 |
9.2 創(chuàng)新點 |
9.3 進一步研究建議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攻讀博士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7)寬頻帶時頻電磁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與意義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義 |
1.3 國內外研究狀況 |
1.3.1 國外研究狀況 |
1.3.2 國內研究狀況 |
1.4 論文研究內容與結構 |
第2章 時頻電磁探測原理與分析 |
2.1 頻域電磁探測原理 |
2.1.1 大地電磁測深原理 |
2.1.2 可控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原理 |
2.2 時間域電磁探測原理 |
2.3 時頻電磁儀接收機要求 |
第3章 硬件關鍵技術 |
3.1 儀器總體結構設計 |
3.1.1 儀器總體架構設計 |
3.1.2 驅動軟件流程設計 |
3.1.3 FPGA 控制總線編程 |
3.2 低頻去 1/f 噪聲斬波采集技術 |
3.2.1 斬波采集技術分析與設計 |
3.2.2 低頻采集板卡實際設計 |
3.2.3 低頻采集卡性能測試 |
3.3 高頻大動態(tài)范圍采集技術 |
3.3.1 高頻采集板卡采集設計 |
3.3.2 高頻采集板卡實際設計 |
3.3.3 高頻采集板卡性能測試 |
3.4 slave FIFO 高速緩存與傳輸技術 |
3.4.1 大容量高速 FIFO 緩存設計 |
3.4.2 slave FIFO 傳輸技術 |
3.5 同步觸發(fā)與差分校準信號設計 |
3.5.1 同步觸發(fā)電路設計 |
3.5.2 差分校準信號電路設計 |
3.6 弱信號隔離技術應用 |
3.6.1 數(shù)字信號磁耦隔離應用 |
3.6.2 電路其他抗干擾措施及整體指標 |
第4章 記錄方法與存儲策略 |
4.1 TEM 采集策略 |
4.1.1 TEM 信號特征再分析 |
4.1.2 全波形大容量采集存儲 |
4.1.3 在線雙極性疊加處理 |
4.2 CSAMT 采集策略 |
4.2.1 整周期采樣技術 |
4.2.2 自動掃頻記錄 |
4.2.3 通道響應非平坦歸一技術 |
4.3 MT 采集策略 |
4.3.1 大地電磁場信號特征再分析 |
4.3.2 MT 高采樣率記錄數(shù)字濾波抽取 |
第5章 野外實驗測試 |
5.1 CSAMT 實驗 |
5.1.1 長白山地區(qū)找地熱 |
5.1.2 大臺溝鐵礦探測 |
5.2 TEM 測試 |
5.2.1 室內模型測試 |
5.2.2 長春文化廣場異常線圈實驗 |
5.3 孫更屯 MT 實驗 |
第6章 全文總結 |
6.1 研究工作成果 |
6.2 進一步研究建議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學術論文與科研成果 |
導師及作者簡介 |
(8)陣列感應半空間響應特性與刻度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1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發(fā)展現(xiàn)狀 |
1.2.2 儀器刻度方法發(fā)展現(xiàn)狀 |
1.2.3 電法測井數(shù)值模擬現(xiàn)狀 |
1.3 研究內容 |
第二章 感應測井理論與儀器刻度理論研究 |
2.1 感應測井理論 |
2.1.1 雙線圈系感應測井理論 |
2.1.2 三線圈系感應測井理論 |
2.1.3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 MIT |
2.2 感應測井儀器刻度理論研究 |
2.2.1 感應測井儀器刻度原理 |
2.2.2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刻度理論研究 |
2.2.3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解析解理論 |
2.3 小結 |
第三章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有限元計算研究 |
3.1 有限元計算理論 |
3.2 Comsol Multiphysics 有限元計算軟件概述 |
3.2.1 Comsol 有限元軟件計算流程 |
3.2.2 描述感應測井電磁場基本的 PDE 方程 |
3.3 Comsol Multiphysics 有限元軟件計算儀器半空間響應 |
3.3.1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問題描述 |
3.3.2 Comsol 有限元軟件應用于儀器半空間響應計算 |
3.4 結論 |
第四章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水平放置時的半空間響應分析 |
4.1 有限元數(shù)值計算正確性驗證 |
4.2 水平放置的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特性分析 |
4.2.1 大地電導率變化對儀器半空間響應特性影響分析 |
4.2.2 儀器距離地面高度變化對儀器半空間響應特性影響分析 |
4.3 小結 |
第五章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垂直和傾斜放置時的半空間響應計算 |
5.1 垂直放置的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特性分析 |
5.2 傾斜放置的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響應特性分析 |
5.3 結論 |
第六章 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刻度方法研究 |
6.1 水平放置的陣列感應測井儀器半空間刻度校正庫的建立 |
6.2 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線圈系誤差校正方法 |
6.3 實驗驗證 |
6.4 結論 |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詳細摘要 |
(9)UHF RFID技術在危化品氣瓶流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
1.4.1 主要研究內容 |
1.4.2 創(chuàng)新點 |
1.5 技術路線 |
第2章 RFID技術及應用 |
2.1 RFID技術 |
2.1.1 RFID系統(tǒng)的組成 |
2.1.2 RFID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 |
2.2 RFID技術的應用 |
2.3 本章小結 |
第3章 ?;窔馄苛魍ìF(xiàn)狀分析及解決方案 |
3.1 國內?;窔馄苛魍ìF(xiàn)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
3.1.1 人工作業(yè)流程及存在的問題 |
3.1.2 條形碼技術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 |
3.2 RFID技術應用于?;窔馄苛魍ㄟ^程的價值體現(xiàn) |
3.2.1 RFID技術能為氣瓶提供什么 |
3.2.2 RFID技術在?;窔馄苛魍ūO(jiān)管中的應用(上海百萬鋼瓶) |
3.3 解決方案 |
3.3.1 改進后的工作流程 |
3.3.2 系統(tǒng)特點 |
3.4 本章小結 |
第4章 UHF RFID系統(tǒng)應用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研究 |
4.1 RFID系統(tǒng)的選型 |
4.1.1 讀寫器的選擇 |
4.1.2 標簽的選擇 |
4.2 用于氣瓶表面的RFID標簽的設計 |
4.2.1 合理封裝抗擊惡劣環(huán)境 |
4.2.2 金屬材料對無源電子標簽的影響 |
4.2.3 金屬環(huán)境下標簽讀取率的實驗測試 |
4.2.4 用于金屬表面的RFID標簽設計方案 |
4.3 RFID標簽的固定方法研究 |
4.3.1 常用固定方法 |
4.3.2 ?;窔馄繕撕灩潭ǚ椒ㄑ芯?/td> |
4.4 本章小結 |
第5章 基于UHF RFID技術的?;窔馄抗芾硐到y(tǒng) |
5.1 系統(tǒng)架構設計 |
5.1.1 系統(tǒng)結構模式 |
5.1.2 系統(tǒng)框架 |
5.2 系統(tǒng)功能結構設計 |
5.2.1 質監(jiān)局氣瓶管理系統(tǒng)模塊 |
5.2.2 充裝管理系統(tǒng)模塊 |
5.2.3 檢驗管理系統(tǒng)模塊 |
5.3 系統(tǒng)業(yè)務流程 |
5.3.1 總業(yè)務流程 |
5.3.2 各模塊業(yè)務流程 |
5.4 數(shù)據(jù)庫設計 |
5.5 開發(fā)工具 |
5.6 部分功能效果展示 |
5.6.1 系統(tǒng)主界面 |
5.6.2 系統(tǒng)設置 |
5.6.3 檔案管理 |
5.6.4 充裝管理 |
5.7 本章小結 |
小結與展望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10)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研制及其相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一章 緒論 |
1.1 研究目的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1 束團長度測量 |
1.2.2 勢阱效應觀測 |
1.2.3 束團長度與高頻腔壓關系研究 |
1.2.4 高頻相位調制對束團縱向運動及束流壽命的影響 |
1.2.5 縱向不穩(wěn)定性觀測 |
1.2.6 束團橫向尺寸測量 |
1.2.7 自由電子激光特性的測量 |
1.3 研究內容和創(chuàng)新點 |
1.3.1 研究內容 |
1.3.2 創(chuàng)新點 |
第二章 HLS條紋相機 |
2.1 條紋相機工作原理 |
2.1.1 條紋相機各部分功能簡介 |
2.1.2 條紋相機工作模式及工作原理 |
2.2 HLS條紋相機硬件組成 |
2.2.1 主單元 |
2.2.2 輸入光學單元 |
2.2.3 掃描單元 |
2.2.4 讀出單元 |
2.2.5 遠端控制單元 |
2.3 HLS條紋相機控制軟件 |
2.4 HLS條紋相機系統(tǒng)誤差 |
2.4.1 與條紋相機性能相關誤差 |
2.4.2 測量方式對測量精度的影響 |
2.4.3 總結 |
第三章 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的研制 |
3.1 前端光學系統(tǒng)的研制 |
3.1.1 高流強測量光學系統(tǒng) |
3.1.2 低流強測量光學系統(tǒng) |
3.1.3 光脈沖選取系統(tǒng) |
3.1.4 束團橫向尺寸測量光學系統(tǒng) |
3.1.5 總結 |
3.2 光功率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 |
3.2.1 方案調研 |
3.2.2 系統(tǒng)組成 |
3.2.3 通訊單元 |
3.2.4 光功率監(jiān)測和控制單元 |
3.2.5 電移臺控制單元 |
3.2.6 總結 |
3.3 時序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 |
3.3.1 方案調研 |
3.3.2 系統(tǒng)組成 |
3.3.3 性能測試 |
3.3.4 總結 |
第四章 基于條紋相機測量的相關理論 |
4.1 束流尾場和耦合阻抗 |
4.1.1 束流尾場 |
4.1.2 耦合阻抗 |
4.2 勢阱效應和縱向微波不穩(wěn)定性 |
4.2.1 勢阱效應 |
4.2.2 勢阱效應對束團分布的影響 |
4.2.3 縱向微波不穩(wěn)定性 |
4.3 束流縱向不穩(wěn)定性 |
4.3.1 穩(wěn)定束團的信號 |
4.3.2 相位調制后的信號 |
4.3.3 縱向振蕩時的束團信號 |
4.3.4 縱向振蕩模式的物理圖像 |
4.4 高頻相位調制 |
4.4.1 高頻相位調制對束流縱向動力學的影響 |
4.4.2 高頻相位調制對束流壽命的影響 |
第五章 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 |
5.1 單束團實驗 |
5.1.1 束長拉伸效應的觀測 |
5.1.2 束團勢阱扭曲效應觀測 |
5.1.3 束長與腔壓關系實驗 |
5.1.4 束流縱向振蕩的觀測 |
5.2 多束團實驗 |
5.2.1 束長拉伸效應的觀測 |
5.2.2 束長與腔壓關系實驗 |
5.2.3 束團不均勻性的觀測 |
5.2.4 束流縱向振蕩的觀測 |
5.3 高頻相位調制實驗 |
5.3.1 實驗裝置 |
5.3.2 實驗結果 |
5.3.3 總結 |
5.4 束團橫向尺寸的測量 |
5.4.1 硬件組成 |
5.4.2 測量結果 |
5.5 在激光測量中的應用 |
5.5.1 研究內容 |
5.5.2 測量原理 |
5.5.3 硬件組成 |
5.5.4 系統(tǒng)軟件 |
5.5.5 測量結果 |
5.5.6 總結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
6.1 結論 |
6.2 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四、高頻電磁場對檢驗儀器的影響(論文參考文獻)
- [1]儲存環(huán)逐束團三維位置測量技術研究[D]. 周逸媚.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地鐵工程車EMC技術研究[D]. 鮑魯杰. 大連交通大學, 2019(08)
- [3]電磁測冰新方法及開河預報的數(shù)據(jù)分析[D]. 柴婷婷. 太原理工大學, 2018(10)
- [4]CLIC Choke-mode加速結構設計與實驗研究[D]. 查皓. 清華大學, 2013(07)
- [5]電能表帶載電磁兼容抗擾度試驗系統(tǒng)研制[D]. 江洋. 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3(03)
- [6]CSAMT與IP聯(lián)合探測分布式接收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 張文秀. 吉林大學, 2012(03)
- [7]寬頻帶時頻電磁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D]. 陳健. 吉林大學, 2012(10)
- [8]陣列感應半空間響應特性與刻度研究[D]. 王昭. 西安石油大學, 2012(06)
- [9]UHF RFID技術在?;窔馄苛魍ü芾碇械膽醚芯縖D]. 宋婧婧. 西南交通大學, 2012(10)
- [10]基于條紋相機的束流測量系統(tǒng)研制及其相關研究[D]. 王季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