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

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

一、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論文文獻綜述)

張可心[1](2021)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檢測與耐藥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檢測與耐藥性。方法現(xiàn)將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1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痰標本進行培養(yǎng)和檢測并分離出銅綠假單胞菌,將銅綠假單胞菌使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進行鑒定,并對其進行體外藥敏試驗,觀察其藥敏情況。結果從110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患者中共計分離出110株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耐藥率從高到低依次為頭孢噻肟(71.82%)、磺胺甲口惡唑/甲氧芐啶(70.91%)、慶大霉素(55.45%)、哌拉西林(52.73%)、環(huán)丙沙星(39.90%)、頭孢哌酮(30.91%)、頭孢吡肟(24.55%)、阿米卡星(17.27%)、氨曲南(10.91%)、哌拉西林/舒巴坦(9.09%)、頭孢哌酮/舒巴坦(7.27%)、亞胺培南(0.00%)和美羅培南(0.00%),其中對于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性最低,對頭孢耐噻肟的耐藥性最高。結論銅綠假單胞菌對于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無耐藥性,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治療中可將其作為首選藥物,在聯(lián)合用藥時可根據(jù)藥敏結果進行合理用藥。

王瑋琴[2](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標本檢出念珠菌臨床意義的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背景慢性氣道疾病是我國最為常見、疾病負擔最為嚴重的慢性疾病種類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氣管哮喘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齡化、吸煙、吸入二手煙、空氣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藥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區(qū)差異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未來慢性氣道疾病的防治形勢仍然嚴峻。念珠菌屬廣泛存在于人體和環(huán)境當中,屬于人體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屬之中,比較普遍的一類條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被廣泛應用于慢性氣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的治療,使得此類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現(xiàn)升高趨勢,由此導致的繼發(fā)肺部真菌感染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上升,再加上真菌與細菌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影響慢性氣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預后及轉歸。因此,探討慢性氣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點,對慢性氣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研究目的明確下呼吸道標本檢出念珠菌對慢性氣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嚴重度、治療反應和疾病預后的影響。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上海市普陀區(qū)人民醫(yī)院等上海市27家三級、二級醫(yī)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住院、下呼吸道標本涂片和(或)培養(yǎng)念珠菌陽性者為陽性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住院而真菌陰性者為陰性對照組。收集入組患者的一般信息、穩(wěn)定期臨床表現(xiàn)、肺功能情況、治療狀況、本次急性加重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內的再發(fā)急性加重情況及死亡情況。主要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機械通氣使用率、住院天數(shù)、住院費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內急性加重次數(shù)、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時間間隔以及出院后1年內死亡情況。以出院1年死亡為結局事件,根據(jù)卡方檢驗分析病例組與對照組各指標之間的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去除缺失關鍵臨床資料的病例,哮喘急性發(fā)作患者念珠菌陽性僅8例,真菌陰性僅17例,樣本量不足,故未納入最終的結果統(tǒng)計分析,最終納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陰性者(459例)有吸煙史者顯著多于念珠菌陽性者,同時,穩(wěn)定期FEV1/FVC%也顯著高于念珠菌陽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資料無明顯差異;去除無1年內生存隨訪患者后,兩組患者吸煙史差異顯著(P<0.01),穩(wěn)定期FEV1/FVC%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念珠菌陽性組中微生物組成分析發(fā)現(xiàn)真菌培養(yǎng)結果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個念珠菌分離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熱帶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區(qū)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與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納入陽性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記錄了口腔黏膜白斑情況,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無口腔黏膜白斑。臨床預后指標分析顯示陽性組和陰性組患者住院期間機械通氣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內再發(fā)急性加重次數(shù)均沒有顯著差異,P均大于0.05;念珠菌陽性患者住院天數(shù)顯著長于陰性組,P=0.008;陽性組患者住院費用顯著高于陰性組,P=0.001;患者出院1年內急性加重發(fā)作次數(shù)比例比對中,陽性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陰性組,P=0.019;1年內陽性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間隔天數(shù)顯著高于陰性組患者,P=0.000。去除無1年生存隨訪的患者信息進行臨床預后信息比對,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比例、有創(chuàng)和無創(chuàng)比例、住院天數(shù)、住院死亡比例、1年內加重次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P均>0.05;陽性組患者住院花費、1年內再次出現(xiàn)急性加重、1年內死亡比例、再次發(fā)生急性加重入院間隔天數(shù)均顯著高于陰性組患者,P<0.05。陽性組及陰性組合并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纖顫例數(shù)作比較,其相互之間的不同在統(tǒng)計學上沒有意義(其中P>0.05);兩組在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癥、抗菌藥物種類≧2種、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具備一定的意義(其中P<0.05)。在上述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結果表明: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OR數(shù)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數(shù)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藥物在兩種以上的(OR值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陽性的主要危險因素(P<0.05)。研究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標本檢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負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長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發(fā)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導致死亡;念珠菌陽性和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心房纖顫、慢性心衰不具有相關性;念珠菌陽性與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癥、使用抗菌藥物種類≧2種、合并糖尿病具有相關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應用兩種以上抗菌藥物,是引起念珠菌陽性主要危險因素。

張雪妍[3](2020)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結果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背景: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最為常見的疾病,是對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嚴重威脅的感染性疾病,隨著臨床上供選擇的抗菌藥物日益增多,耐藥菌株亦明顯增多,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率的升高。在其治療方面,早期明確其病原體的性質,選擇恰當、高效的抗感染藥物治療是很重要的。由于細菌學檢查陽性率低,培養(yǎng)結果滯后于臨床,因此臨床醫(yī)生經(jīng)驗性用藥對患者的治療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目的:統(tǒng)計并分析我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分布及細菌耐藥的情況,為臨床醫(yī)生提供參考,更好的指導經(jīng)驗性用藥。方法:統(tǒng)計我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診斷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留取痰液、肺泡灌洗液、胸腔穿刺液、血液等標本,對所留取標本送檢進行菌株鑒定及藥敏分析。結果: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標本總體送檢率80.0%,青中年組送檢率為68.9%,老年組送檢率為89%,老年組送檢率較青中年組高,考慮與其合并多種疾病、依從性較好有關。在631株病原菌中,仍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69.1%,檢出率第二的為真菌,占26.9%,革蘭陽性菌占4.0%。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大腸埃希菌在革蘭陰性菌中較為多見。白色假絲酵母菌仍然是真菌中檢出率最高的一類。革蘭陽性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革蘭陰性菌中,大部分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類、阿米卡星、喹諾酮類敏感性較好,對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代頭孢菌素耐藥率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頭孢呋辛耐藥率高,而對其他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性較好;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第一、二代頭孢耐藥率較高,均在94%以上,對哌拉西林、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第四代頭孢菌素、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較敏感;鮑曼不動桿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耐藥性在40%以上;大腸埃希菌對較多數(shù)抗菌藥物存在耐藥現(xiàn)象,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等加酶抑制劑復合制劑、阿米卡星、碳青霉烯類有較好的敏感性;陰溝腸桿菌對大多數(shù)抗生素敏感性較好,對青霉素類、第一、二代頭孢菌素耐藥率較高,在70%以上。革蘭陽性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的耐藥率在40%以上,對替加環(huán)素、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的耐藥率為0。檢測產(chǎn)ESBLs菌株一共40株,進行藥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產(chǎn)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藥性普遍高于非產(chǎn)ESBLs的菌株。結論:革蘭陰性菌仍然在下呼吸感染中占據(jù)首要位置,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類、阿米卡星、喹諾酮類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對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代頭孢菌素耐藥性相對較高。革蘭陽性菌對多數(shù)抗生素的耐藥率大于40%,對替加環(huán)素、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的耐藥率為0。檢測產(chǎn)ESBLs菌株共40株,藥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產(chǎn)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藥性普遍高于非產(chǎn)ESBLs的菌株。了解本地區(qū)病原菌分布及細菌耐藥情況,低成本、高效的使用抗生素,減緩細菌耐藥性的產(chǎn)生和播散。

黃勁勇[4](2020)在《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病原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文中認為目的:通過對我院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病原學特征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我院臨床醫(yī)師面對重癥肺炎患者時評估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風險以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從我院重癥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液以及胸腔積液中分離出具有明確藥敏試驗的感染的多重耐藥菌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相同藥敏的菌株資料。統(tǒng)計分析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的病原學檢出類型分布、病原菌菌種分布構成、標本來源分布及藥敏試驗情況。(2)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診斷為重癥肺炎且病原學檢查提示細菌感染的患者臨床資料,統(tǒng)計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史、酗酒史、基礎疾病類型、激素的使用情況、質子泵抑制劑使用情況、感染前30天內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和使用種數(shù)、各種侵入性操作、有無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等臨床資料,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成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1)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類型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癥肺炎患者送檢的陽性標本中一共有558株細菌,分離出的多重耐藥細菌占所有送檢病原學陽性標本的49.1%。檢出的多重耐藥細菌中,致病菌占71.53%;感染的多重耐藥菌中,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為主。(2)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癥肺炎患者送檢的病原學中,前五位檢出的菌種依次分別為鮑曼不動桿菌(23.66%)、肺炎克雷伯菌(16.85%)、銅綠假單胞菌(16.67%)、金黃色葡萄球菌(13.08%)、大腸埃希菌(6.81%)。重癥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藥菌共有196株,前五位依次為鮑曼不動桿菌(34.18%)、肺炎克雷伯菌(24.49%)、金黃色葡萄球菌(18.88%)、銅綠假單胞菌(16.84%)、大腸埃希菌(2.04%)。(3)重癥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藥菌標本來源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癥肺炎患者感染的前五位多重耐藥菌株其標本來源以呼吸道來源最多,其次為血液來源和胸腔積液來源。在前五位多重耐藥菌中,各種細菌分離率最高地方仍然是呼吸道。(4)重癥肺炎患者主要多重耐藥菌藥敏試驗結果:所有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對慶大霉素、美羅培南、亞胺培南均為全耐藥,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藥率高達90%以上。56株菌株對多粘菌素E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均為全部敏感;有30株菌株對替加環(huán)素進行藥敏試驗,耐藥率為23.33%;有5株對米諾環(huán)素進行藥敏試驗,未發(fā)現(xiàn)對米諾環(huán)素耐藥。所有多重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吡肟、氨芐西林舒巴坦全部耐藥,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為97.92%,對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均為95.83%,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耐藥率分別為87.50%、85.42%、64.58%;有4株菌株補充替加環(huán)素藥敏試驗及1株菌株補充多粘菌素E藥敏試驗,結果未見耐藥。所有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對美羅培南及哌拉西林耐藥率均達100%,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藥率高達90%以上,對頭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亞胺培南、阿米卡星呈現(xiàn)不同程度耐藥;有5株菌株補充多粘菌素E藥敏,受試菌株中未發(fā)現(xiàn)耐藥情況。在革蘭氏陽性菌中,所有MRSA均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復方新諾明、利福平均敏感,4株菌株對替考拉寧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全部受試菌株均為敏感。(5)在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中,年齡、性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惡性腫瘤、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深靜脈置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感染前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種數(shù)這些因素在多重耐藥菌組與非多重耐藥菌組進行比較,其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這些因素進一步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時間(≥15天)和感染前近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種類(≥3種)是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1)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感染的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菌中主要是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革蘭氏陽性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2)多重耐藥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對臨床常用的碳青霉烯類、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藥率較高,但是對多粘菌素E及替加環(huán)素(銅綠假單胞菌除外)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對于革蘭氏陽性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而言,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未見耐藥出現(xiàn)。(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時間(≥15天)和感染前30天內抗菌藥物使用種類(≥3種)是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醫(yī)師應及時對重癥肺炎患者評估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風險,根據(jù)我院多重耐藥病原菌流行情況及藥敏特點合理選擇抗菌藥物,以減少耐藥菌的產(chǎn)生。

孟倩姝[5](2020)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患者的致病菌分布以及抗菌藥物耐藥情況,可能有助于更加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為LRTI耐藥的臨床診治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論依據(jù)。方法:通過我院檢驗LIST系統(tǒng)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內、外科重癥監(jiān)護室送檢我院檢驗科細菌培養(yǎng)呈陽性的病原菌分離株,再通過我院電子病歷以及影像系統(tǒng)軟件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菌株共545株,對其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菌株共545株,革蘭陰性桿菌449株,革蘭陽性球菌96株,革蘭陰性桿菌中以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為主,占32.11%,其次是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占18.35%。革蘭陽性球菌中凝血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排在首位,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在AB中以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為主,其對替加環(huán)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可達80%以上。PA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慶大霉素、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80%之間,對阿米卡星、頭孢哌酮/舒巴坦、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均在80%及以上。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以及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藥敏結果顯示對于碳青霉烯類、β-內酰胺/β-內酰胺酶抑制劑、替加環(huán)素、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中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均大于60%。在革蘭陽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對呋喃妥因、喹努普汀/達福普汀、替加環(huán)素、萬古霉素敏感率均為100%,對利福平以及利奈唑胺敏感率大于70%。結論: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中LRTI致病菌中最常見的是革蘭陰性桿菌,其中以鮑曼不動桿菌以及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其耐藥以及非耐藥菌株均對阿米卡星以及替加環(huán)素敏感。葡萄球菌占革蘭陽性球菌總數(shù)二分之一左右,其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對萬古霉素以及利奈唑胺有較好的敏感度,可納入經(jīng)驗治療。

鄭永珍,李慧偉[6](2019)在《35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銅綠假單孢菌的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5年—2018年間臨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銅綠假單孢菌的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方法:抽取2015年—2018年間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銅綠假單孢菌感染患者85例資料,統(tǒng)計其患者痰標本培養(yǎng)、分離和藥敏實驗結果,分析銅綠假單胞菌在科室的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結果:85例患者中,分離出銅綠假單胞菌35株,其對氨芐西林完全耐藥,其耐藥率為100.00%,而對阿米卡星的耐藥率僅為11.43%;銅綠假單胞菌科室的分布主要是在重癥監(jiān)護室(ICU),其次是在腦外科和神經(jīng)內科。結論:銅綠假單胞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普遍較高,臨床醫(yī)師應根據(jù)其藥敏結果用藥,以提高抗感染治療的有效率。

熊莉[7](2019)在《南昌市某呼吸專科醫(yī)院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江西省胸科醫(yī)院(呼吸??漆t(yī)院)20132017年下呼吸道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主要抗菌藥物的耐藥特點及變化趨勢、多重耐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特征及影響因素。方法:收集江西省胸科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離的1110株銅綠假單胞菌(剔除同一患者在同一住院期間獲得的同一部位藥敏試驗結果相同的菌株),分析銅綠假單胞菌對主要抗菌藥物的耐藥特點及變化趨勢,多重耐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情況及特征;通過系統(tǒng)抽樣選取370份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病歷,收集基本信息后對多重耐藥菌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49)<0.05為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共分離銅綠假單胞菌1110株,以痰液標本為主,占95.14%,其次為刷檢物1.98%、胸水1.62%及肺泡灌洗液1.26%。1110株標本主要來自于呼吸科,占45.14%,其次為心內科13.69%、結核科12.88%、胸外科9.82%、重癥監(jiān)護病房7.39%、神經(jīng)內科5.67%、腫瘤科5.41%。1.對銅綠假單胞菌敏感性最好的是頭孢哌酮/舒巴坦,其次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亞胺培南、頭孢他啶、頭孢吡肟;耐藥率最高的為左氧氟沙星,其次為替卡西林/棒酸、環(huán)丙沙星、氨曲南,耐藥率均超過了30%。在對12種常用抗菌藥物耐藥進行趨勢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棒酸、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頭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與年度存在線性趨勢((49)<0.05),亞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頭孢吡肟與年度未見趨勢((49)>0.05)。2.20132017年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率為38.02%,各個年度的多重耐藥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6.634,(49)=0.157)。3.多重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與病人性別、病程、入住該院次數(shù)及住院日數(shù)、支氣管擴張、先天性肺發(fā)育不全、支氣管哮喘、腫瘤、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是否感染過結核菌、是否有營養(yǎng)不良、呼吸系統(tǒng)手術史、是否有氣管插管的使用均無相關((49)>0.05),與年齡、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吸煙史、入院前抗菌藥物使用相關((49)<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是否患COPD、入院前是否使用抗菌藥物與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之間存在關聯(lián)。結論:1.20132017年該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除2015年外逐年增加,主要來自呼吸科;2.該院多重耐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檢出率較高;3.年齡大于60歲、COPD患者、入院前使用抗菌藥物是多重耐藥菌株產(chǎn)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田巍[8](2019)在《衡陽地區(qū)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藥敏分析》文中研究說明目的:分析湖南省衡陽地區(qū)2016-2018年0-14歲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養(yǎng)病原菌的分布與藥物敏感性,為了解衡陽地區(qū)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s)病原菌的流行病學及指導臨床用藥提供參考。方法:收集湖南省衡陽地區(qū)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衡陽市中心醫(yī)院、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衡陽市婦幼保健院共5家三級甲等醫(yī)院2016-2018年診斷為急性LRTIs的8835例0-14歲患兒痰液樣本,制備涂片標本進行革蘭染色后鏡檢,將感染性痰標本接種哥倫比亞血瓊脂平板、巧克力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進行分離培養(yǎng),然后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系統(tǒng)鑒定分離的可疑病原菌。最后用自動化儀器法和紙片擴散法(K-B法)檢測所鑒定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結果:8835例患兒痰標本中4276例分離出病原菌,檢出率為48.4%。其中革蘭陽性菌占50.0%,檢出最多的是肺炎鏈球菌(31.8%)和金黃色葡萄球菌(11.9%);革蘭陰性菌占46.3%,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12.7%)、大腸埃希菌(12.6%)和不動桿菌屬(6.5%);真菌占3.7%,主要為白假絲酵母菌(3.6%)。不同年齡段患者病原菌檢出種類不同,>0歲<1歲患兒痰液檢出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略多于革蘭陽性菌;≥1歲<4歲患兒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4歲<14歲的患兒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0歲<8歲患兒病原菌中占比最多的是肺炎鏈球菌,而≥8歲≤14歲患兒病原菌中占比最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男性患兒病原菌的檢出率略低于女性患兒。檢出的病原菌對不同抗菌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但革蘭陽性菌中未出現(xiàn)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藥株。肺炎鏈球菌對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的耐藥率高達89.7%和93.2%,對青霉素G的耐藥率僅為2.2%,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也很低。草綠色鏈球菌對四環(huán)素和紅霉素的耐藥率不及肺炎鏈球菌高,但對其他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稍高于后者。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的耐藥率分別為96.6%和38.7%,對克林霉素和紅霉素的耐藥率均高于40%。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耐藥率明顯高于金黃色葡萄球菌。2016年-2018年革蘭陰性菌的耐藥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且普遍對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敏感,對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和復方新諾明相對耐藥。腸桿菌屬和鮑曼不動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顯著低于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嗜血桿菌屬。大腸埃希菌對頭孢曲松和氨芐西林的耐藥率高達57.8%和89.8%。嗜血桿菌屬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芐西林/舒巴坦和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均高于50%,對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高達80%??ㄋ鷮λ沫h(huán)素、復方新諾明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的耐藥率均低于30%。結論:衡陽地區(qū)2016-2018年兒童急性LRTIs的主要病原菌為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不動桿菌屬,分離的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

任亞莉[9](2019)在《住院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不同來源標本檢測對病原學診斷的影響》文中指出目的:分析144例住院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患者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比較住院CAP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三種不同來源標本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的差異,為住院CAP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診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呼吸二科診斷為CAP并住院治療的14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住院CAP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臨床資料,留取痰、下呼吸道分泌物、BALF送檢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比較不同來源標本之間病原學檢出率的差異,分析住院CAP患者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對分離培養(yǎng)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基本資料:144例住院CAP患者,其中男性88例,女性56例,年齡波動于1886歲,平均年齡(55.81±14.36)歲。144例住院CAP患者中96例合并基礎疾病,其中合并1種基礎疾病的45例,合并2種基礎疾病的24例,合并3種及以上基礎疾病的27例。重癥CAP患者30例,非重癥CAP患者114例。免疫缺陷CAP患者20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124例。機械通氣CAP患者14例,非機械通氣CAP患者130例。144例住院CAP患者在行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前,144例(100%)應用抗菌藥物,35例(24.31%)應用抗病毒藥物,10例(6.94%)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2.合并癥分布:144例住院CAP患者,合并糖尿病36例(25.00%),高血壓29例(20.14%),貧血28例(19.44%),腦血管疾病23例(15.97%),冠心病17例(11.81%),慢性阻塞性肺疾?。–OPD)13例(9.03%),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5.56%),心律失常7例(4.86%),慢性胃炎7例(4.86%),腎功能衰竭4例(2.78%),心力衰竭3例(2.08%),肝炎3例(2.08%),肝功能衰竭3例(2.08%),腎病綜合征2例(1.39%),甲狀腺功能減退2例(1.39%),心臟瓣膜病1例(0.69%)。3.免疫狀態(tài)分布:144例住院CAP患者,免疫缺陷CAP患者20例(13.89%),其中惡性腫瘤患者9例(6.25%),應用激素患者7例(4.86%),應用免疫抑制劑患者7例(4.86%),腎功能衰竭患者4例(2.78%),肝功能衰竭患者3例(2.08%),血液透析患者1例(0.69%)。4.總體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144例住院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57例,共培養(yǎng)出81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6.17%,革蘭陰性菌占54.32%,真菌占39.51%。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白色假絲酵母菌。5.重癥CAP患者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30例重癥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23例,共培養(yǎng)出38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7.89%,革蘭陰性菌占63.16%,真菌占28.95%。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6.非重癥CAP患者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114例非重癥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34例,共培養(yǎng)出43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4.65%,革蘭陰性菌占46.51%,真菌占48.84%。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白色假絲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7.免疫缺陷CAP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20例免疫缺陷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14例,共培養(yǎng)出18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11.11%,革蘭陰性菌占66.67%,真菌占22.22%。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光滑假絲酵母菌。8.非免疫缺陷CAP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124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46例,共培養(yǎng)出63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4.76%,革蘭陰性菌占50.79%,真菌占44.45%。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白色假絲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9.機械通氣CAP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14例機械通氣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12例,共培養(yǎng)出18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11.11%,革蘭陰性菌占61.11%,真菌占27.78%。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絲酵母菌。10.非機械通氣CAP病原學分布及其構成比:130例非機械通氣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患者為45例,共培養(yǎng)出63株病原菌,革蘭陽性菌占4.76%,革蘭陰性菌占52.38%,真菌占42.86%。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白色假絲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11.三種不同來源標本病原學檢出率比較:144例住院CAP患者行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總病原學檢出率39.58%(57例),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5.69%(37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3.61%(34例),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26.39%(38例),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28.47%(41例),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2.重癥CAP與非重癥CAP病原學檢出率比較:30例重癥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76.67%,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60.00%,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53.30%,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60.00%,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60.00%,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14例非重癥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29.82%,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16.67%,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15.79%,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17.54%,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20.18%,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重癥CAP與非重癥CAP總病原學、BALF培養(yǎng)病原學、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3.免疫缺陷CAP與非免疫缺陷CAP病原學檢出率比較:20例免疫缺陷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為76.67%,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50.00%,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40.00%,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30.00%,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35.00%,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24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為37.1%,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1.77%,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0.97%,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25.81%,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27.42%,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免疫缺陷CAP與非免疫缺陷CAP總病原學、BALF培養(yǎng)病原學、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4.機械通氣CAP與非機械通氣CAP病原學檢出率比較:14例機械通氣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為85.71%,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64.29%,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57.14%,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64.29%,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71.43%,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130例非機械通氣CAP患者總病原學檢出率為34.62%,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1.54%,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20.00%,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檢出率22.31%,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23.08%,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之間相互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機械通氣CAP與非機械通氣CAP總病原學、BALF培養(yǎng)病原學、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病原學、痰培養(yǎng)(≤3次)病原學、痰培養(yǎng)(≤6次)病原學檢出率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1.144例住院CAP患者前三位病原學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白色假絲酵母菌。2.住院CAP患者三種不同來源標本(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無差異。3.免疫缺陷CAP患者的BALF培養(yǎng)病原學檢出率較高。4.重癥CAP患者病原學檢出率高于非重癥CAP患者。5.機械通氣CAP患者病原學檢出率高于非機械通氣CAP患者。

黃良欣[10](2017)在《銅綠假單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藥敏結果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銅綠假單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藥敏結果。方法對欽州市欽北區(qū)人民醫(yī)院2015年1—9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標本進行培養(yǎng),采用自動化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對成功完成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進行菌株鑒定,相關藥物主要包括氨芐西林、頭孢曲松、亞胺培南、慶大霉素以及左旋氧氟沙星等,對藥敏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第一季度70株銅綠假單胞菌實施藥敏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敏感率排在首位的藥物為阿米卡星,其次為妥布霉素及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的藥物為頭孢曲松,其次為舒巴坦藥物及復方磺胺甲惡唑。第二季度90株銅綠假單胞菌實施藥敏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敏感率排在首位的藥物為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其次為左旋氧氟沙星、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的藥物為頭孢曲松,其次為復方磺胺甲惡唑。第三季度99株銅綠假單胞菌實施藥敏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敏感率排在首位的藥物為阿米卡星,其次為妥布霉素及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的藥物為頭孢曲松。結論銅綠假單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對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慶大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等敏感性較高,對頭孢曲松、復方磺胺甲惡唑及氨芐西林等藥物耐藥性較高,臨床治療需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干預。

二、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1)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檢測與耐藥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1.2.2 儀器和試劑
        1.2.3 檢測方法
    1.3 觀察指標
2 結果
3 討論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標本檢出念珠菌臨床意義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學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療方面的研究
        1.4.1 針對病原的有效性治療
        1.4.2 經(jīng)驗性治療
        1.4.3 預防性的治療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設計
        2.1.1 納入標準
        2.1.2 COPD及哮喘診斷標準、急性加重/發(fā)作定義
        2.1.3 實驗分組
        2.1.4 排除標準
    2.2 研究終點
    2.3 樣本來源
    2.4 納入患者臨床資料
        2.4.1 基本信息
        2.4.2 預后指標
    2.5 質量控制
    2.6 統(tǒng)計學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章 研究結果
    3.1 患者基本資料
    3.2 念珠菌陽性病例組中微生物學情況
    3.3 陽性病例組念珠菌陽性者有無口腔黏膜白斑
    3.4 臨床預后指標
    3.5 念珠菌陽性相關因素分析
    3.6 念珠菌陽性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討論
    4.1 一般情況
        4.1.1 年齡
        4.1.2 吸煙史及吸煙量
        4.1.3 穩(wěn)定期肺功能
    4.2 念珠菌陽性病例組中微生物學情況
    4.3 口腔黏膜白斑
    4.4 臨床預后指標
        4.4.1 機械通氣
        4.4.2 住院天數(shù)
        4.4.3 住院死亡率
        4.4.4 出院后1 年內急性加重次數(shù)
        4.4.5 住院費用
        4.4.6 1 年內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間隔天數(shù)、1 年內死亡率
    4.5 念珠菌陽性危險因素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慢性氣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fā)表或錄用的論文

(3)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結果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匯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綜述
    2.1 概述
    2.2 發(fā)病機制
    2.3 下呼吸道感染分類及病原體分布
        2.3.1 社區(qū)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病原體分布
        2.3.2 醫(yī)院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病原體分布
    2.4 耐藥原因分析
        2.4.1 細菌耐藥的機制
        2.4.2 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
        2.4.3 抗生素在環(huán)境中的傳播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3.1 菌株來源
    3.2 方法
    3.3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
    3.4 觀察對象
    3.5 統(tǒng)計學處理
第4章 結果
    4.1 患者菌株檢出情況
    4.2 下呼吸道感染分離常見病原菌及構成比
    4.3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
        4.3.1 革蘭陰性菌總體藥敏分析結果
        4.3.2 革蘭陽性菌總體藥敏分析結果
        4.3.3 常見革蘭陰性菌藥敏結果分析
        4.3.4 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藥敏分析結果
第5章 討論
    5.1 下呼吸道感染分離常見病原菌及構成比分析
    5.2 下呼吸道感染革蘭陰性菌耐藥情況分析
    5.3 下呼吸道感染革蘭陽性菌耐藥情況分析
    5.4 產(chǎn)ESBLS肺炎克雷伯耐藥情況分析
第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4)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病原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的選取
    2.2 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
    2.3 資料的收集
    2.4 病原學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方法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結果
    3.1 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檢出類型分布
    3.2 重癥肺炎患者主要臨床分離菌種及感染多重耐藥菌菌種分布
    3.3 重癥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藥菌標本來源分布
    3.4 重癥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藥菌耐藥性分析
    3.5 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相關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
    3.6 重癥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藥菌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5)重癥監(jiān)護室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2.2.1 診斷標準
        2.2.2 納入標準
        2.2.3 排除標準
    2.3 研究方法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患者比例以及樣本分布
    3.2 病原菌分布
    3.3 耐藥情況
        3.3.1 鮑曼不動桿菌
        3.3.2 銅綠假單胞菌
        3.3.3 肺炎克雷伯菌
        3.3.4 大腸埃希菌
        3.3.5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3.3.6 金黃色葡萄球菌
4 討論
5 結論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6)35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銅綠假單孢菌的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痰標本的采集
        1.2.2 菌株培養(yǎng)和鑒定
        1.2.3 藥敏試驗
    1.3 觀察指標
        1.3.1 耐藥性
        1.3.2 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銅綠假單胞菌科室的分布與構成比
    2.2 銅綠假單胞菌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
3 討論

(7)南昌市某呼吸專科醫(yī)院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下呼吸道感染與銅綠假單胞菌
    1.2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流行現(xiàn)狀
        1.2.1 國外
        1.2.2 國內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資料來源
    2.2 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方法
        2.2.1 實驗設備
        2.2.2 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
    2.3 質量控制
    2.4 數(shù)據(jù)分析
第3章 結果
    3.1 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
        3.1.1 銅綠假單胞菌年度及性別分布
        3.1.2 銅綠假單胞菌標本來源及科室分布
        3.1.3 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
    3.2 多重耐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情況及特征
        3.2.1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標本的來源及分布情況
        3.2.2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科室分布情況
        3.2.3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各年度的檢出情況
        3.2.4 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情況
    3.3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影響因素
        3.3.1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3.3.2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第4章 討論
    4.1 2013~2017年該院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對主要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
        4.1.1 銅綠假單胞菌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
        4.1.2 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
        4.1.3 銅綠假單胞菌對β-內酰胺類及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變化
    4.2 2013~2017年該院多重耐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特征
    4.3 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菌株出現(xiàn)的可能影響因素
        4.3.1 年齡對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影響
        4.3.2 COPD對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影響
        4.3.3 入院前使用抗菌藥物對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影響
    4.4 有關建議
        4.4.1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4.4.2 完善細菌耐藥的監(jiān)測體系
        4.4.3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的醫(yī)院感染防控策略
第5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綜述
    參考文獻

(8)衡陽地區(qū)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藥敏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縮略語英文索引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實驗資料與材料
    2.1 一般資料
        2.1.1 病例資料
    2.2 實驗材料
        2.2.1 主要實驗儀器
        2.2.2 主要實驗試劑
        2.2.3 標準菌株
第3章 實驗方法
    3.1 痰標本采集
    3.2 標本篩選
    3.3 細菌接種、培養(yǎng)、分離、鑒定和藥敏
    3.4 藥敏實驗
    3.5 常見多重耐藥菌檢測
    3.6 室內質控
    3.7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第4章 實驗結果
    4.1 痰標本涂片染色鏡檢、培養(yǎng)和鑒定
    4.2 痰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
    4.3 各年齡段患者病原菌分布
    4.4 不同性別患者病原菌分布
    4.5 常見多重耐藥菌檢出情況
    4.6 主要病原菌分布趨勢統(tǒng)計
    4.7 主要病原菌的藥敏結果
    4.8 主要病原菌耐藥率趨勢統(tǒng)計
第5章 討論
第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9)住院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不同來源標本檢測對病原學診斷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診斷方法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10)銅綠假單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藥敏結果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第一季度藥敏結果分析
    2.2 第二季度藥敏結果分析
    2.3 第三季度藥敏結果分析
3 討論

四、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的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論文參考文獻)

  • [1]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檢測與耐藥性分析[J]. 張可心. 系統(tǒng)醫(yī)學, 2021(12)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標本檢出念珠菌臨床意義的研究[D]. 王瑋琴. 上海交通大學, 2020(01)
  • [3]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敏結果分析[D]. 張雪妍. 吉林大學, 2020(08)
  • [4]重癥肺炎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病原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D]. 黃勁勇. 廣東藥科大學, 2020(01)
  • [5]重癥監(jiān)護室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D]. 孟倩姝. 中國醫(yī)科大學, 2020(01)
  • [6]35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銅綠假單孢菌的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J]. 鄭永珍,李慧偉. 抗感染藥學, 2019(08)
  • [7]南昌市某呼吸??漆t(yī)院下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D]. 熊莉. 南昌大學, 2019(01)
  • [8]衡陽地區(qū)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藥敏分析[D]. 田巍. 南華大學, 2019(01)
  • [9]住院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不同來源標本檢測對病原學診斷的影響[D]. 任亞莉.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9(01)
  • [10]銅綠假單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藥敏結果分析[J]. 黃良欣.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06)

標簽:;  ;  ;  ;  ;  

114株下呼吸道銅綠假單胞菌藥敏分析及臨床意義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