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淺談中藥臨床“藥代動力學”

淺談中藥臨床“藥代動力學”

一、中醫(yī)臨床“藥動學”淺論(論文文獻綜述)

高楊[1](2021)在《雙氫青蒿素大鼠藥代動力學研究和補骨脂香豆素類成分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建立及應用》文中指出雙氫青蒿素大鼠藥代動力學研究雙氫青蒿素是經(jīng)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最近,中藥研究所某團隊擬進一步開發(fā)雙氫青蒿素,使其用于治療中樞神經(jīng)病理疼痛。為此,我們對該化合物開展了大鼠藥代研究以支持雙氫青蒿素臨床適應癥的拓展。早前,曾有學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開展了雙氫青蒿素的大鼠藥代研究,然而該分析技術沒有區(qū)別雙氫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謝物。由于雙氫青蒿素的藥效活性主要來自原形化合物,因此過去的分析手段給藥代研究帶來一定的局限。為此,我們采用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建立檢測大鼠樣品中雙氫青蒿素原形化合物濃度的分析方法,并以此考察了雙氫青蒿素的大鼠藥代動力學特征(包括胃腸道吸收、組織分布及肝腎排泄等)?;谝合嗌V-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我們建立了能夠靈敏、可靠、快速檢測給藥后大鼠血漿、組織勻漿、尿、糞和膽汁等大鼠樣品中雙氫青蒿素原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參考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于2014年頒布的《藥物非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指導原則》,開展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驗證。所有大鼠藥代實驗方案均經(jīng)中藥研究所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大鼠藥代實驗按批準后方案實施,雙氫青蒿素的給藥劑量參考相關藥效研究所用給藥劑量(單次靜脈給藥劑量為4 mg/kg、單次灌胃給藥低、中、高劑量分別為4、8和32 mg/kg,連續(xù)7天灌胃給藥的每日一次的劑量為8 mg/kg)。雙氫青蒿素的藥動學參數(shù)計算采用非房室模型處理(使用Phoenix(?)WinNonlin(?)8.2軟件;美國)。針對雙氫青蒿素所建定量分析方法的選擇性高,線性定量范圍為1-729 ng/mL,批內(nèi)及批間準確度為87.0%-114%,批內(nèi)及批間精密度為1.07%-12.7%,殘留度<20%,相對基質(zhì)效應<15%、模擬分析方法主要步驟的穩(wěn)定性>87.2%,樣品稀釋可靠性97.3%-107%。灌胃給藥后,雙氫青蒿素吸收較快(Tmax,0.25-0.45h),其口服生物利用度(F)均低于30%,雄性大鼠的為3.6%-22.5%、雌性大鼠的為6.6%-25.1%,大鼠個體間差異較大。灌胃給藥后,雙氫青蒿素在雄鼠體內(nèi)血漿AUC0-∞和血漿Cmax均隨劑量(4-32 mg/kg)的增加而增加,但線性關系不確定;在雌鼠體內(nèi)血漿AUC0-∞和血漿Cmax均不隨劑量(4-32 mg/kg)的增加而增加,為非線性相關。靜注給藥后,雙氫青蒿素的總清除率(CLtot,p)為9.2-9.7 L/h/kg,約為大鼠肝血流量的2.8-2.9倍;穩(wěn)態(tài)表觀分布容積(Vss)為2.2-2.5 L/kg,是大鼠總體液體積的3.3-3.8倍;消除半衰期很短(t1/2,0.18 h;比灌胃給藥的短,0.3-0.8 h)。連續(xù)7天灌胃給藥后,雙氫青蒿素第7天的雄鼠血漿AUC0-∞第1天的無明顯差異(P>0.05),雌鼠的第7天比第1天的顯著降低(P<0.01)。大鼠灌胃給藥后,除睪丸外和雌鼠心臟外,雙氫青蒿素在其他組織均有分布,組織中的濃度普遍高于對應時間點的血藥濃度(這與其較大的Vss數(shù)值基本一致),其中在雌鼠卵巢中的濃度較高,但在大腦濃度低。在胃、小腸和大腸中濃度高是由于給藥后化合物在消化道組織吸附且采樣時不易被沖洗掉。雙氫青蒿素在組織中的濃度變化,大多與血藥濃度的變化有隨動性。雙氫青蒿素原形化合物在尿液中的排泄分數(shù)很低(fe-U,0.007%-0.05%),在膽汁中的排泄分數(shù)也很低(fe-B,0.09%-0.15%),提示雙氫青蒿素主要通過代謝從機體清除。雙氫青蒿素的體內(nèi)代謝將由研究團隊的其他成員完成。補骨脂香豆素類成分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建立及應用補骨脂的香豆素類成分有雌激素樣、抗腫瘤、抗炎、抗菌和抗抑郁的藥效活性,與補骨脂肝、腎和生殖毒性相關。在2020版《中國藥典》中,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被用作補骨脂藥材的質(zhì)量分析方法的被測成分,并規(guī)定補骨脂藥材中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的總含量不得低于0.7%。為了開展與補骨脂安全用藥相關的藥代研究,我們建立了一種同時檢測大鼠血漿樣品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濃度的分析方法。分析條件的優(yōu)化集中于:樣品前處理(采用乙腈蛋白沉淀方法)、色譜分離(采用C18反相色譜柱,以水和乙腈為流動相)、質(zhì)譜檢測(在ESI正離子模式下,根據(jù)離子對m/z 187.0/131.0,187.1/131.1,384.2/205.2,384.2/205.1 分別檢測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補骨脂苷、異補骨脂苷)。新建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考察,參考了 NMPA于2014年頒布的《藥物非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指導原則》。分析方法的線性定量范圍為0.5-364.5 ng/mL(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及1-729 ng/mL(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批內(nèi)及批間準確度為89.9%-104%,批內(nèi)及批間精密度為3.10%-12.2%,其技術指標均達到要求。我們發(fā)現(xiàn),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是補骨脂水煎液的兩個主成分,含量分別為45600和24000 μg/mL,補骨脂素的含量為補骨脂苷的1.71%、異補骨脂素的含量為異補骨脂苷的2.40%。大鼠灌胃給藥補骨脂水提物(6g藥材/kg;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補骨脂苷、異補骨脂苷的成分劑量分別為2.35、1.73、137和72 mg/kg)。大鼠單次灌胃給藥補骨脂提取物后,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的血藥濃度達峰時間(Tmax:1.0-2.7h)明顯早于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的Tmax(5.5-6.7h)。與在成分含量上的差異不同,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血漿AUC0-∞(分別為443619-582680和167314-276903 ng·h/mL)相對高于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的血漿AUC0-∞(分別為 5866-13745 ng·h/mL 和 12804-28571 ng·h/mL),提示體內(nèi)代謝是影響補骨脂提取物灌胃給藥后成分暴露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鼠連續(xù)7天灌胃給藥補骨脂提取物后,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第7天的血漿AUC0-∞比第1天的明顯降低(P<0.05)。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在雄鼠體內(nèi)第7天的AUC0-∞也較第1天的明顯降低(P<0.05),且t1/2和MRT變短,表明這兩個化合物從體內(nèi)的清除加快,提示后續(xù)研究應關注連續(xù)給藥補骨脂提取物對其香豆素成分帶來的影響。

牛明月[2](2020)在《基于文獻的麻黃現(xiàn)代臨床應用的回顧性研究》文中認為目的:本文以麻黃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收集現(xiàn)代臨床應用麻黃治療病癥的醫(yī)案,統(tǒng)計總結分析醫(yī)案中麻黃的所治病癥與病證、配伍、炮制、劑量與煎煮方法,對麻黃現(xiàn)代臨床應用進行回顧性研究,以展現(xiàn)麻黃的現(xiàn)代臨床應用規(guī)律,拓展麻黃臨床應用范圍,系統(tǒng)地總結現(xiàn)代應用麻黃的成果,為臨床更加安全、靈活、有效應用麻黃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與理論支撐。方法:本研究通過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維普網(wǎng))檢索,以“麻黃”為主題詞,檢索建庫至2020年1月公開發(fā)表的所有應用含有麻黃處方治療病癥的期刊類文獻,將所有含有麻黃處方納入初步統(tǒng)計范圍,并根據(jù)納入與剔除標準進行篩選。將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癥類別、辨證類型、處方組成與劑量、所用麻黃炮制品以及特殊煎煮方法分別錄入Excel 2010軟件。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錄入Excel 2010中數(shù)據(jù),利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中“統(tǒng)計報表系統(tǒng)”及“數(shù)據(jù)分析系統(tǒng)”對病癥、病證、配伍、炮制、劑量與煎煮方法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頻次統(tǒng)計、組方規(guī)律。其中頻率的計算方式為:頻率=(頻次/醫(yī)案數(shù))×100%。結果:共收集含有麻黃治療病癥的2819則醫(yī)案,病癥種數(shù)共計103。其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大于5次的病癥共計37種,2489則醫(yī)案。超過100則醫(yī)案的病癥共計8種,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分別為咳嗽、哮喘、痹證、水腫、蕁麻疹、鼻鼽、小兒遺尿、感冒;50-100則之間的病癥共10種,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分別為胸痹、發(fā)熱、頭痛、哮喘、心悸、喑啞、咳嗽、腰痛、瘙癢、發(fā)熱;少于50則的病癥共19種,分別為眩暈、咽痛、濕疹、嗜睡、癥瘕積聚、黃疸、耳聾、肺脹、面癱、痤瘡、銀屑病、水腫、癃閉、血證、無汗、精病、懸飲、腹瀉、便秘。在臟腑辨證中,明確記錄證型的醫(yī)案共1678則,統(tǒng)計的21種病癥的26個證型按照頻次從大到小的順序分別為:風寒襲/束肺(竅)、寒痰阻/伏肺、心腎陽虛、風寒濕痹/阻、肺熱郁結、風水相搏、痰熱郁/蘊肺、腎陽不足、心脈痹阻、陽虛寒凝、肺氣郁閉、風濕熱痹/阻、表寒肺熱、脾腎陽虛、肺脾氣虛、瘀血阻絡、血虛風燥、肺氣虛寒、風濕熱浸、痰瘀痹阻、風熱犯表、濕熱郁表、肺經(jīng)風熱、肺氣不足、心腎不交、寒濕內(nèi)盛。在八綱辨證中,有表證556則,里證733則,表里同病446則;寒證949則,熱證765則,寒熱夾雜265則;實證789則,虛證579則,虛實夾雜318則。麻黃配伍藥物以溫性藥物最多,寒性藥物與平性藥物次之,再次為熱性與涼性藥物;甘味藥最多,辛味與苦味藥次之,酸、咸、澀藥味使用較少。麻黃在肺系5種病癥多配伍杏仁、生甘草、細辛和桂枝;在心系4種病癥多配伍細辛、制附子、桂枝、炙甘草和生黃芪;在經(jīng)絡類4種病癥多配伍細辛、制附子和桂枝;在皮外科5種病癥多配伍生甘草。麻黃炮制品主要為生麻黃、炙麻黃兩種,在統(tǒng)計的2489則醫(yī)案中,生麻黃使用頻次更高,占79.07%。在所有科別中,皮外科使用生麻黃頻率最高,兒科使用生麻黃頻率最低。內(nèi)科病癥中,脾胃、腎和經(jīng)絡類病癥生麻黃使用頻率較高,肺系病癥中生麻黃使用頻率最低。在具體病癥中,腹瀉、癃閉與面癱生麻黃使用頻率最高,內(nèi)科的哮喘與肺脹以及兒科的哮喘與咳嗽生麻黃使用頻率較低。麻黃的總使用平均劑量為8.56g,在各科病癥中,兒科使用麻黃平均劑量最低,為6.15g,內(nèi)科使用麻黃平均劑量最高,為9.52g;寒證的平均使用劑量高于熱證,實證的平均使用劑量高于虛證;生麻黃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為3-5g,再次為11-15g,劑量范圍為0.5-50g。炙麻黃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為3-5g,劑量范圍為1.5-40g。結論:麻黃“輕可去實”用以治療肺系病癥,“通陽散郁”用以治療胸痹、心悸與皮膚病,“興陽升陽”用以治療小兒遺尿、眩暈、嗜睡與泄瀉,“提壺揭蓋”用以治療水腫、癃閉、懸飲、便秘與黃疸,“通九竅”用以治療鼻鼽、暗啞與耳聾,“散寒通絡”用以治療經(jīng)絡病,“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證,“透邪發(fā)郁”通治寒、熱證,麻黃“興陽助陽”用于虛證,麻黃對氣機的主要作用為“解氣郁、興陽氣”,對水液代謝的主要影響為“發(fā)汗、利水、化氣”。麻黃的主要配伍分別為①配伍茯苓治療各型水腫,麻黃配伍茯苓可通過利小便與發(fā)汗的作用給積聚的水液以出路;②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兒遺尿,一主攻興陽化氣,一主攻醒神開竅,共奏興陽化氣開竅之功;石菖蒲根部入藥,主要入里,麻黃莖部入藥,主要走表,二者相配,互引藥效至己所不達之處;③寒證多配伍桂枝,其中桂枝既可相須助麻黃解表發(fā)汗,又可佐制麻黃過汗,又可憑自身入心經(jīng),善走四肢的特性引麻黃達其藥力不至之處;④配伍甘草既可調(diào)和麻黃峻烈之藥性又可辛甘化陽,助其陽性;⑤寒證熱證皆可配伍杏仁,杏仁既可平衡麻黃宣發(fā)之肺氣,調(diào)和肺氣的宣降,又可憑其潤腸通便的特性給邪氣以出路,尤善助麻黃除濕熱邪氣;⑥表里同治配伍附子、細辛,既可作用于肺,又可作用于陽,還可通徹表里,作用于經(jīng)絡。麻黃的炮制、應用劑量與煎煮方法皆取決于臨床使用的目的,相同劑量下,生麻黃發(fā)汗解表、升陽通陽功效更強,炙麻黃平喘功效更強;使用劑量與煎煮方法則要根據(jù)患者的體重、年齡、身體強度、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綜合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寒證的使用劑量大于熱證,實證的使用劑量大于虛證。減輕麻黃毒副作用的5個途徑,分別為:①麻黃配伍酸味、甘味藥如五味子、白芍、甘草,寒涼藥如生石膏,補氣藥如人參、熟地黃等藥皆可減輕麻黃的峻烈之性,從而達到減輕其毒副作用的效果;②在炮制上,炙麻黃與麻黃絨的發(fā)汗作用皆較生麻黃有所減輕,可酌情使用;③在劑量上,可根據(jù)患者病情與體質(zhì)臨證取決,沒有把握時不輕易使用大劑量;④在煎煮方法上可臨證選取去節(jié)、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⑤在服藥方法上,可少量多次服藥,得汗即止,不汗再服,防止出汗過多而有亡陽之憂。

魏蒙蒙[3](2020)在《復雜生物樣品中多物質(zhì)一同檢測及技術應用》文中研究指明對乙酰氨基酚體內(nèi)代謝網(wǎng)絡分析及其在999感冒靈顆粒劑相關藥代研究中的應用對乙酰氨基酚(APAP)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解熱鎮(zhèn)痛藥,主要用于治療感冒等疾病引起的發(fā)熱及疼痛。雖然治療劑量下的對乙酰氨基酚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是過量服用該藥可產(chǎn)生具有生命危險的肝中心小葉壞死。對乙酰氨基酚的肝臟毒性與其在肝臟中的代謝密切相關,在細胞色素P450酶介導下對乙酰氨基酚氧化產(chǎn)生超活躍代謝物中間體N-acetyl-p-benzoquinone imine(NAPQI),隨后NAPQI與細胞中蛋白上的半胱氨酸基團共價結合形成對乙酰氨基酚-蛋白結合物,這是對乙酰氨基酚產(chǎn)生毒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治療劑量下對乙酰氨基酚的用藥安全依賴其體內(nèi)多種代謝途徑的協(xié)調(diào)配合,這些代謝途徑圍繞對乙酰氨基酚和NAPQI所形成的網(wǎng)絡包括:保護性代謝(限制NAPQI的生成)和解毒性代謝(淬滅生成的NAPQI)兩個部分。保護性代謝主要包括對乙酰氨基酚的葡萄糖醛酸結合反應、硫酸酯結合反應、羥基化反應及其后續(xù)代謝反應;解毒性代謝主要是NAPQI與谷胱甘肽的結合反應及其后續(xù)代謝反應。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產(chǎn)生與上述代謝網(wǎng)絡的失調(diào)和破壞密切相關,造成NAPQI的產(chǎn)生過多(因過量用藥和/或因保護性代謝缺陷)和對其解毒不足(因谷胱甘肽耗盡)。深入研究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對于拓展人們研究藥源性肝臟毒性的思路和手段具有積極的意義,全面分析對乙酰氨基酚體內(nèi)代謝網(wǎng)絡是開展該研究的一項關鍵技術,為此我們建立了全面分析對乙酰氨基酚體內(nèi)代謝網(wǎng)絡的方法,并確定了最佳的樣品選擇。首先,通過文獻查閱確定了 10種對乙酰氨基酚體內(nèi)代謝物(六種保護性代謝物和四種借毒性代謝物)作為分析方法的被測化合物,其中六種保護性代謝物為:對乙酰氨基酚-4-O-硫酸酯結合物(M1)、對乙酰氨基酚-4-O-葡萄醛酸結合物(M2)、3-羥基對乙酰氨基酚(M3)及M3的后續(xù)代謝物3-羥基對乙酰氨基酚硫酸酯結合物(M3-1)、3-羥基對乙酰氨基酚葡萄醛酸結合物(M3-2)和甲基化3-羥基對乙酰氨基酚(M3-3);四種解毒性代謝物為:對乙酰氨基-3-谷胱甘肽結合物(M4)及其后續(xù)代謝物對乙酰氨基-3-半胱氨酸結合物(M4-1)、硫甲基3-嗪-對乙酰氨基酚(M4-2)和3-N-乙酰-半胱氨硫酰-對乙酰氨基酚(M4-3)。利用液質(zhì)聯(lián)用技術建立了一同檢測對乙酰氨基酚(原形化合物)及這10種代謝物的生物樣品分析方法,該方法靈敏可靠。通過大鼠實驗獲取給藥后不同時間點的血漿、尿和膽汁樣品,大鼠通過灌胃給藥對乙酰氨基酚和999感冒靈顆粒劑(一種含對乙酰氨基酚的中藥化藥復方制劑)。通過分析給藥后的上述大鼠樣品,比較對乙酰氨基酚及其兩部分代謝的各種代謝物在血漿、尿和膽汁三種樣品中的出現(xiàn)情況,以確定能夠全面反映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的生物樣品,進而比較999感冒靈顆粒劑給藥與對乙酰氨基酚單體給藥后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的異同。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建立一種能夠一同檢測對乙酰氨基酚及其10種代謝的分析方法,該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上述三種大鼠樣品。研究結果表明,對乙酰氨基酚給藥后大鼠血漿中主要檢測出對乙酰氨基酚原形化合物和5種保護性代謝物(其中主要代謝物為:M1和M2),但解毒性代謝物濃度很低;膽汁樣品能全面反映對乙酰氨基酚原形化合物及其兩部分代謝物(共9種,其中主要代謝物是:M1、M2、M4及其后續(xù)代謝物M4-1);尿樣品中檢測出的物質(zhì)有:對乙酰氨基酚原形化合物和5保護性代謝物(其中主要代謝物是:M1和M2),解毒性代謝物的濃度雖低于保護性代謝物的濃度,但前者也易于在尿中檢測(其主要代謝物有:M4-2和M4-3,均為M4的后續(xù)代謝物)。上述結果提示:大鼠血樣不是能夠全面反映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的理想樣品,大鼠膽汁雖能全面反映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但這種樣品難以在臨床試驗中從人體受試者上獲取是其欠缺,大鼠尿樣也能和膽汁樣品一樣全面反映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考慮到從人體受試者上的可獲取性,尿樣可能是未來開展對乙酰氨基酚人體實驗的理想樣品。另外,研究結果還表明:給藥999感冒靈顆粒劑后,對乙酰氨基酚的大鼠藥代動力學特征及其體內(nèi)代謝與給藥對乙酰氨基酚單體相似,提示999感冒靈顆粒劑中的中藥成分對復方中的對乙酰氨基酚的體內(nèi)代謝可能影響有限(即:藥代性質(zhì)的中藥-對乙酰氨基酚相互作用有限),該結果還需通過進一步開展人體藥物相互作用研究及999感冒靈顆粒劑中的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來確認。如果999感冒靈顆粒劑中不存在這種藥代性質(zhì)的藥物相互作用,那么999感冒靈顆粒劑不會因為含有復雜的中藥成分而需對其所含的對乙酰氨基酚的用藥方案做出調(diào)整(即:可參考對乙酰氨基酚單體的用藥方案來安全用藥)。血漿中十種香豆素和黃酮類化合物一同檢測方法及其在補骨脂提取物藥代研究中的應用香豆素黃酮類成分是中藥補骨脂中的與其藥效相關的活性成分,為了開展補骨脂的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我們應用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建立了一種能夠靈敏、快速一同檢測給藥后比格犬血漿樣品中補骨脂十種化合物(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5,7,4’-三羥基黃酮、5,7,4’-三羥基異黃酮、補骨脂寧、新補骨脂異黃酮、補骨脂甲素、補骨脂二氫黃酮甲醚、補骨脂苷、異補骨脂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圍繞專屬性、準確性、精密度、定量線性范圍、樣品前處理回收率、基質(zhì)效應和樣品中化合物穩(wěn)定性等對新建分析方法進行了可靠性考察。利用該方法分析了灌胃給藥補骨脂水提物(2 g/kg)后比格犬血漿樣品中的上述十種化合物濃度、計算相關藥代參數(shù),以驗證方法的適用性。在建好的分析方法中,血漿樣品用乙腈沉淀除去蛋白,色譜分離在Waters HSS-T3色譜柱上利用一個8.5 min的梯度洗脫方法實現(xiàn),并利用串聯(lián)質(zhì)譜檢測化合物;該分析方法的各項性能符合要求。上述十種化合物在補骨脂提取物中的含量分別為:391、288、36.8、3.66、2.27、23.2、8.36、5.09、22800 及 12000 ng/mg。研究表明,灌胃給藥補骨脂提取物后,上述十種化合物在血漿樣品中均被檢測到,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補骨脂苷和異補骨脂苷的系統(tǒng)暴露較其他化合物顯著,其給藥后達峰時間(Tmax)為 1.9~5.7 h、達峰濃度(Cmax)為 383~3613 ng/mL、半衰期(t1/2)為2.5~4.8 h。其余六個暴露較弱的化合物的Tmax為1.9~5.0 h、Cmax為1~20 ng/mL、t1/2 為 3.0~7.3 h。

李麗[4](2020)在《芥子和萊菔子炮制前后鎮(zhèn)咳、祛痰藥效學篩選及炒萊菔子PK-PD相關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芥子和萊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中含硫代葡萄糖苷類成分的代表性中藥,生炒飲片藥效活性各有側(cè)重,臨床上多用炒制品且炒后都具有相似的藥效變化,均長于止咳化痰,但其炒后藥效物質(zhì)發(fā)揮藥效的作用途徑以及體內(nèi)代謝規(guī)律尚不明確。本研究在前期生炒飲片化學成分變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芥子及萊菔子炮制前后等6種飲片鎮(zhèn)咳、祛痰生物活性比較,篩選出藥效最佳的飲片;并從藥動學角度,采用UPLC-MS/MS法探討正常大鼠單次口服給藥后不同時間點血藥濃度的變化情況;進一步在哮喘病理狀態(tài)下,觀察不同時間點同步取樣血藥濃度與藥理效應的相互關聯(lián);旨在通過體內(nèi)的經(jīng)時代謝變化規(guī)律研究,結合前期體外藥效物質(zhì)基礎分析結果,與體內(nèi)藥效學研究結果關聯(lián),揭示芥子和萊菔子炮制前后體外化學成分-體內(nèi)代謝變化規(guī)律-藥效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找其鎮(zhèn)咳、祛痰、平喘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jù)。2研究內(nèi)容2.1芥子和萊菔子生炒飲片鎮(zhèn)咳、祛痰藥效學比較研究2.1.1芥子和萊菔子生炒飲片對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作用篩選方法:首先預篩出2 min內(nèi)咳嗽潛伏期少于90 s且咳嗽次數(shù)超過5次的敏感小鼠112只,按體重將敏感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吐溫組;生白芥子高、低劑量組;炒白芥子高、低劑量組;生黃芥子高、低劑量組;炒黃芥子高、低劑量組;生萊菔子高、低劑量組;炒萊菔子高、低劑量組等14組,每組8只,連續(xù)口服給藥5天,末次給藥后30 min,進行氨水霧化刺激20 s,記錄各組小鼠2 min內(nèi)咳嗽次數(shù)和咳嗽潛伏期。結果:與對照組比較,6種飲片中炒萊菔子和炒黃芥子高、低劑量組均能延長小鼠咳嗽潛伏期和減少咳嗽次數(shù)(P<0.05,P<0.01);且炒萊菔子與生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2.1.2芥子和萊菔子生炒飲片對小鼠酚紅排泌模型的作用篩選方法:按體重隨機將小鼠分為對照組;吐溫組;生白芥子高、低劑量組;炒白芥子高、低劑量組;生黃芥子高、低劑量組;炒黃芥子高、低劑量組;生萊菔子高、低劑量組;炒萊菔子高、低劑量組等14組,每組8只,連續(xù)口服給藥5天,末次給藥30min,各組小鼠腹腔注射0.5%酚紅溶液0.5 mL,30 min后處死測定氣管內(nèi)酚紅排泌量。結果:與對照組比較,6種飲片中炒萊菔子高劑量組、生白芥子高、低劑量組、炒黃芥子低劑量組均能顯著增加小鼠氣管酚紅排泄量(P<0.05,P<0.01);且炒萊菔子高劑量組與生品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綜上,炒萊菔子鎮(zhèn)咳和祛痰藥效活性優(yōu)于芥子生炒飲片等5種,作為下一步藥代實驗的試藥。2.2炒萊菔子在正常大鼠體內(nèi)單次給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2.2.1UPLC-MS/MS同時測定大鼠血漿中芥子酸和芥子苷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方法:采用HSS T3色譜柱(2.1 mm×100 mm,1.8 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為流動相梯度洗脫,流速0.3 mL·min-1,進樣量5μL進行色譜分離,采用電噴霧離子源,負離子檢測模式,離子對選擇芥子酸m/z 223.1~164.1,芥子苷m/z 358.0~97.0,尼泊金丁酯m/z 193.0~121.0,多反應監(jiān)測方式進行質(zhì)譜掃描,對準確度、精密度、回收率等進行方法學考察。結果:芥子酸和芥子苷成分的線性關系均良好(r>0.999),日內(nèi)及日間精密度RSD均小于4.1%,回收率RSD處于0.8%~3.1%,待測成分及內(nèi)標無明顯基質(zhì)效應,穩(wěn)定性良好。該法簡單、靈敏度高,符合生物樣品的分析要求。2.2.2不同劑量炒萊菔子在正常大鼠體內(nèi)單次給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根據(jù)臨床給藥劑量設計低、中、高3個劑量組(4.5、9、18 g·kg-1),以正常大鼠為實驗對象,建立藥物吸收動力學模型,測定各組大鼠給藥前0時和口服炒萊菔子醇溶液后 0.083,0.167,0.333,0.5,1,1.5,2,2.5,3,6,9 h后血漿中芥子酸和芥子苷的濃度,應用DAS3.2.8軟件非房室模型計算相關藥動學參數(shù)。結果:正常大鼠口服給予4.5、9、18 g·kg-1炒萊菔子醇提物后,血漿中芥子酸藥峰濃度(Cmax)分別為(29.35± 10.32),(62.70±27.47),(137.33±40.95)μg-L/1;藥時曲線下面積(AUC0-t)分別為(92.83±27.16),(240.74±75.09),(633.95±195.88)μg·L-1·h;達峰時間(Tmax)分別為(2.58±0.80),(3.00±0),(5.50±1.23)h;與炒萊菔子醇提物低劑量組比,炒萊菔子醇提物中、高劑量組的AUC0-t,平均滯留時間(MRT0-t)均顯著增加(P<0.05,P<0.01);芥子酸體內(nèi)AUC0-t在4.5~18 g·kg-1線性依賴性良好,本次未檢測出芥子苷成分。2.3炒萊菔子在哮喘大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相關性研究2.3.1大鼠哮喘模型建立及評價方法:采用第1,8天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OVA)佐以Al(OH)3致敏,1%OVA生理鹽水溶液霧化2周建立過敏性哮喘大鼠模型,采用行為學觀察、白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以及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血清炎癥因子含量進行模型評價。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出現(xiàn)抓鼻,打噴嚏,咳嗽,毛發(fā)光澤暗淡等現(xiàn)象,且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白細胞總數(shù)均明顯增加(P<0.05,P<0.01),此外,血清中白細胞介素-5(IL-5),總免疫球蛋白E(IgE),腫瘤壞死因α(TNF-α)含量顯著增加(P<0.05,P<0.01),提示造模成功。2.3.2炒萊菔子在哮喘大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研究方法:從霧化之日起,霧化前0.5 h開始給藥,連續(xù)3周,UPLC-MS/MS法測定最后一次給藥后血漿中 0.083,0.167,0.5,1,1.5,3,4.5,6,7.5,9h 芥子酸和芥子苷濃度。同時ELISA法測定相應時間點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獲得評價過敏性哮喘的藥效學指標,采用DAS3.2.8軟件擬合PK-PD模型。結果:哮喘大鼠分別灌胃4.5、9 g·kg-1炒萊菔子醇提物后0.083,0.167 h,與模型組比較,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血漿中芥子酸 Cmax分別為(58.43±27.94),(61.16±18.79)μg·L-1;AUC0-t 分別為(188.75±37.07),(247.90±36.89)μg·L-1·h;AUC0-t,表觀分布容積(Vz/F)和清除率(CLz/F)均隨劑量增加而增加;血漿中芥子苷Cnax分別為(6.38±2.94),(7.03±3.83)μg·L-1;AUC0-t分別為(23.28±11.60),(22.24±10.83)μg·L-1·h;Vz/F和CLz/F均隨劑量增加而增加。經(jīng)DAS3.2.8軟件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提示芥子酸和芥子苷最佳藥動學模型分別擬合為血管外給藥的一房室模型和三房室模型,并建立了以效應室連接的Emax模型,PK-PD模型可能適用于間接連接模型。3結論萊菔子經(jīng)炒制后,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優(yōu)于芥子等5種生炒飲片,炒萊菔子在哮喘大鼠體內(nèi)芥子酸和芥子苷血藥濃度與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且給藥劑量和動物的機能狀態(tài)(病理或生理狀態(tài))均會影響炒萊菔子中芥子酸和芥子苷在大鼠體內(nèi)的藥代動力學行為,并與其平喘藥效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

魏飛亭[5](2020)在《枳殼的成分分析與多組分藥動學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快速鑒定枳殼醇提物、水提物和揮發(fā)油中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血清藥物化學研究,確定枳殼入血成分;比較不同入藥形式下枳殼主要活性成分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為枳殼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和質(zhì)量控制提供分析依據(jù)。[方法]1.采用UPLC-Q-TOF/MS和GC-MS技術對枳殼甲醇提取物、水提取、揮發(fā)油進行全成分分析,并對其中的特征成分進行質(zhì)譜解析。2.在血清藥物化學理論指導下,采用UPLC-Q-TOF/MS技術,比較枳殼提取物、空白血漿、含藥血漿圖譜的差異,并利用Peakview和Metabolite Pilot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根據(jù)質(zhì)譜所提供的保留時間、精確相對分子質(zhì)量及二級質(zhì)譜裂解碎片,結合前期研究結果鑒定枳殼口服給藥后大鼠血漿中移行成分。3.建立一種快速高效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UPLC-MS/MS)分析方法,以槲皮素為內(nèi)標,采用電噴霧電離正負離子(ESI+/ESI-)切換,多重反應監(jiān)測模式(MRM)進行檢測,同時定量大鼠血漿中的5個活性成分(水合橙皮內(nèi)酯、柚皮苷、新橙皮苷、橙皮內(nèi)酯和川陳皮素),并將其應用于枳殼的多組分藥動學研究。SD大鼠口服單體(柚皮苷、新橙皮苷)、配伍、枳殼提取物后,利用β-葡萄糖醛酸酶和硫酸酯酶對血樣進行預處理。采用DAS 3.1軟件求算各化合物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結果]1.本文從枳殼提取物中鑒定并推測了 133個化學成分,主要包括7類化合物,分別為二氫黃酮類、黃酮類、多甲氧基黃酮類、生物堿類、氨基酸(多肽)類、檸檬苦素類、香豆素類。從枳殼揮發(fā)油中鑒定了 94個揮發(fā)性成分。2.枳殼提取液口服給藥后,從血漿中共檢測到74個入血成分,其中49個原型成分,25個代謝產(chǎn)物,結合現(xiàn)有文獻報道,可推測鑒別主要為黃酮類成分、多甲氧基黃酮類、以及少量的生物堿類成分的原型及代謝產(chǎn)物。3.UPLC-MS/MS法同時測定大鼠血漿中水合橙皮內(nèi)酯、柚皮苷、新橙皮苷、橙皮內(nèi)酯和川陳皮素,5個化合物分離良好,響應高,在0.2112~3880 ng/mL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日內(nèi)精確度介于-8.66%至9.68%之間,日間精度在-9.34%~9.94%范圍內(nèi),回收率在80%以上,無明顯的基質(zhì)效應,穩(wěn)定性RSD值均在-13.50%至14.81%范圍內(nèi)。藥代動力學結果顯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平均血漿濃度-時間曲線出現(xiàn)雙峰,且在給藥后5分鐘內(nèi)在大鼠血漿中檢測到,Tmax少于1h。水合橙皮內(nèi)酯和橙皮內(nèi)酯被迅速吸收(Tmax,約1h),但消除緩慢(t1/2z超過6.5 h)。根據(jù)Tmax和AUC(0-t),川陳皮素也被迅速吸收,Tmax值為 1.17±0.26h,AUC(0-t)值為 472.64±118.70 μg/L*h。5 個化合物的藥動學過程均符合二室藥代動力學模型。與單體組相比,配伍組(柚皮苷-新橙皮苷)與提取物組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①AUC(0-∞),AUC(0-t)和Cmax值顯著增加;②CLZ/F明顯降低;③Tmax和t1/2z時間更長。[結論]枳殼所含有的化學成分較多,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類化合物等。其中,生物堿、多甲氧基黃酮和香豆素類化合物主要以原型入血并發(fā)揮作用,而指標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等主要通過水解成苷元而發(fā)揮功效。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可以促進相互吸收并影響代謝行為,枳殼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同時促進兩者的吸收。進一步剖析枳殼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需要整合多學科方法與技術,擴大枳殼有效成分的活性研究范圍,并系統(tǒng)研究其體內(nèi)作用過程。

孫悅[6](2020)在《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化學成分及藥代動力學研究》文中提出養(yǎng)正消積膠囊是由16味中藥組成的復方制劑,臨床上主要用于不宜手術的脾腎兩虛、瘀毒內(nèi)阻型原發(fā)性肝癌的輔助治療,與肝動脈介入灌注加栓塞化療合用,可提高化療的療效,減輕不良反應。臨床研究證實,養(yǎng)正消積膠囊還可用于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其他惡性實體腫瘤的輔助治療。目前,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藥理作用機制表明該藥可通過作用于PI3K/Akt、FAK、HSP27、HGF及其受體c MET等,抑制腫瘤細胞的黏附、遷移、侵襲;通過調(diào)節(jié)腫瘤相關因子和免疫細胞數(shù)量,發(fā)揮抗腫瘤作用。迄今,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藥效物質(zhì)以及藥動學特點尚不明確。本實驗擬采用現(xiàn)代化分析技術,檢測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化學成分組成,尋找其活性成分。通過對后者含量的測定,為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實驗依據(jù);通過分析活性成分的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特點,為選擇適宜的活性成分作為藥代動力學標志物以表征藥物在體內(nèi)的變化規(guī)律提供參考。目的:建立一套實驗方法對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化學成分、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小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特點進行初步探索,為藥物質(zhì)量控制的建立以及藥代動力學標志物的選擇提供參考。方法:1.GC-MS法分析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脂溶性成分取養(yǎng)正消積膠囊粉末加約70oC石油醚,經(jīng)回流提取、蒸發(fā)濃縮后,離心,經(jīng)聚丙烯濾膜濾過后,取續(xù)濾液1μL進樣分析。采用GC-MS分析法,以高純氮氣作為載氣,程序升溫;質(zhì)譜,EI離子源,全盤掃描方式,掃描范圍:m/z 40-650。2.UPLC-Q-TOF-MS法分析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水溶性成分取養(yǎng)正消積膠囊粉末加70%甲醇,經(jīng)回流提取、蒸發(fā)濃縮后,離心,經(jīng)聚丙烯濾膜濾過后,取續(xù)濾液10μL進樣分析。采用UPLC-Q-TOF-MS法,以15mmol/L甲酸銨水-乙腈為流動相,梯度洗脫方式;質(zhì)譜,ESI源,采用正、負離子模式,掃描范圍:m/z 50-1500。3.HPLC法對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部分活性成分含量的測定采用HPLC法對野黃芩苷、黃芩素、白術內(nèi)酯Ⅱ進行含量測定。分別制備養(yǎng)正消積膠囊溶液和系列混合標準品溶液,經(jīng)聚丙烯濾膜濾過后,取續(xù)濾液20μL進樣測定。采用HPLC法,以乙腈-1%醋酸水為流動相,梯度洗脫,設定檢測波長為275 nm。在上述實驗條件下首先對方法學進行驗證,包括專屬性、線性、精密度、重復性、24小時穩(wěn)定性和加樣回收率,再對6批樣品進行含量測定。4.UHPLC-MS法對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部分活性成分的藥代動力學研究采用UHPLC-MS法對野黃芩苷、齊墩果酸的小鼠體內(nèi)藥動學進行研究。建立小鼠體內(nèi)實驗模型,采用每只小鼠灌胃給予養(yǎng)正消積膠囊溶液3.90 g/kg,分別于不同時間點摘取眼球采血測定,繪制藥-時曲線。應用Win Nonlin6.4軟件,采用非房室模型統(tǒng)計距分析法,初步獲得藥動學信息。結果:1.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脂溶性成分的分析結果采用GC-MS分析方法,共鑒定出42種脂溶性成分,主要為揮發(fā)油、倍半萜類、酚類和甾醇類等。其中有17種成分找到歸屬,主要歸屬于莪術、白術、茯苓、徐長卿。鑒定出的化學成分中含量最多的為丹皮酚,歸屬于徐長卿,占11.49%;其次為羽扇豆醇,存在于莪術、女貞子等多種中藥成分中,總計占3.71%;新莪術二酮,歸屬于莪術,占1.2%。2.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水溶性成分的分析結果采用UPLC-Q-TOF-MS分析方法,共鑒定出38種水溶性成分,主要歸屬于黃芪、女貞子、人參、靈芝、白術、半枝蓮、茵陳。按成分歸屬,鑒定出靈芝9種成分,黃芪、人參、女貞子各6種成分,半枝蓮、茵陳各2種成分,白術1種成分。按化學結構分類,鑒定出三萜類化合物21種、黃酮類11種、環(huán)烯醚萜類、內(nèi)酯類、苯乙醇苷類、有機酚酸類、生物堿類、維生素類各1種。3.半枝蓮和白術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測定結果采用HPLC分析方法同時測定野黃芩苷、黃芩素、白術內(nèi)酯Ⅱ的含量。結果表明,6批養(yǎng)正消積膠囊樣品中平均含野黃芩苷、黃芩素、白術內(nèi)酯Ⅱ分別為80.89、2.713、3.708μg/g。4.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的小鼠體內(nèi)藥動學研究結果采用UHPLC-MS分析方法初步探索了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在小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特點。結果如下: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進入小鼠體內(nèi)后被迅速吸收,血藥濃度最高值均出現(xiàn)在約10 min。在給藥后8 h左右,兩種藥物存在二次吸收,藥-時曲線呈現(xiàn)雙峰現(xiàn)象;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的半衰期分別約為5.69 h和3.08 h;齊墩果酸被吸收入血的藥量和血藥濃度低于野黃芩苷,齊墩果酸在體內(nèi)廣泛分布,清除速率較快。結論:1.建立GC-MS法和UPLC-Q-TOF-MS法,分別鑒定出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脂溶性成分42種和水溶性成分38種,鑒定出的部分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腫瘤活性。2.建立HPLC法測定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半枝蓮和白術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測得養(yǎng)正消積膠囊樣品中平均含野黃芩苷80.89μg/g、黃芩素2.713μg/g、白術內(nèi)酯Ⅱ3.708μg/g。3.建立UHPLC-MS法初步探索了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在小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特點。

周文莉[7](2020)在《“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外代謝活性的影響》文中認為目的:人工牛黃作為牛黃(Bovis Calculus)的代用品,具有化痰定驚和清熱解毒的效果,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目前已和很多藥物組成了中成藥制劑。在人工牛黃被廣泛使用的同時,由于中西藥配伍使用所引發(fā)的嚴重不良反應逐漸受到重視,其中尤以中西藥復方制劑感冒通(人工牛黃、雙氯芬酸鈉和撲爾敏組成的中西藥復方制劑)引發(fā)血尿的癥狀最為突出,患者在使用該藥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以血尿為主的近千例不良反應的報道。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相互作用的機制主要是由細胞色素P450酶介導的代謝性相互作用。本課題采用LC-MS/MS測定方法和探針藥物法,研究人工牛黃對CYP450酶(Cyp2e1、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體內(nèi)外代謝活性的影響,以期為人工牛黃與其他西藥或中藥聯(lián)合應用提供參考。方法:體外試驗:采用大鼠肝微粒體外孵育法建立測定CYP450酶特異性底物對應的代謝產(chǎn)物N-去乙基阿莫地喹(Cyp2c7)、對乙酰氨基酚(Cyp1a2)、右啡烷(Cyp2d1)、1-羥基咪達唑侖(Cyp3a1)、羥化安非他酮(Cyp2b1)、4-羥基美芬妥英(Cyp2c11)、6-羥基氯唑沙宗(Cyp2e1)和4-羥基甲苯磺丁脲(Cyp2c6)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對該法進行方法學驗證。建立以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氯唑沙宗/甲苯磺丁脲/美芬妥英/右美沙芬/咪達唑侖作為CYP450酶(Cyp1a2/Cyp2b1/Cyp2c7/Cyp2e1/Cyp2c6/Cyp2c11/Cyp2d1/Cyp3a1)特異性底物的體外評價體系用于研究對大鼠肝微粒體CYP450酶抑制作用,CYP450酶的活性用對應的代謝產(chǎn)物的濃度來表征,并通過對八個陽性抑制劑(α-萘黃酮/噻替哌/槲皮素/奎尼丁/磺胺苯吡唑/噻氯匹定/酮康唑/4-甲基吡唑)的CYP450酶抑制潛能的考察,驗證該體系的可靠性??疾烊斯づ|S提取液對CYP450酶亞型的影響,以孵育體系中加入人工牛黃與未加人工牛黃的對照組進行比較,測定代謝產(chǎn)物,分析人工牛黃對酶亞型的影響。體內(nèi)試驗:建立同時測定大鼠體內(nèi)CYP450酶特異性底物對應的代謝產(chǎn)物的LC-MS/MS分析方法,并對該法進行方法學驗證。將12只SD雄性大鼠隨機平均分為2組:人工牛黃組(10mg/kg)和對照組,連續(xù)灌胃14天,第15天各組大鼠分別尾靜脈注射探針藥物,于預設時間點眼眥取血,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測定大鼠血漿中八種代謝產(chǎn)物的血藥濃度,用DAS2.0軟件計算代謝產(chǎn)物的主要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通過對比人工牛黃組和空白組的主要藥動學參數(shù),評價人工牛黃在大鼠體內(nèi)對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Cyp2e1、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酶代謝活性的影響。結果:體外試驗:建立了檢測周期短,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的可以同時測定體外肝微粒體中八種探針底物代謝產(chǎn)物的LC-MS/MS方法。測得IC50和FDA參考值相近,表明體外孵育的評價體系中八種陽性抑制劑對各自的CYP450酶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結果顯示,人工牛黃對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四種酶亞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Cyp2e1、Cyp2c7、Cyp2b1和Cyp1a2酶活性無明顯影響。體內(nèi)試驗:建立了一種LC-MS/MS分析方法,可以同時測定八種探針藥物代謝產(chǎn)物對乙酰氨基酚、N-去乙基阿莫地喹、右啡烷、1-羥基咪達唑侖、羥化安非他酮、4-羥基美芬妥英、4-羥基甲苯磺丁脲和6-羥基氯唑沙宗在大鼠體內(nèi)的血藥濃度。專屬性、線性關系良好,準確度、精密度高,穩(wěn)定性及基質(zhì)效應均符合生物樣本檢測要求。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對乙酰氨基酚、N-去乙基阿莫地喹、右啡烷、1-羥基咪達唑侖、羥化安非他酮、4-羥基甲苯磺丁脲和6-羥基氯唑沙宗的主要藥動學參數(shù)AUC(0t)、AUC(0∞)、MRT(0-t)、MRT(0∞)、Vd、CL和t1/2都沒有無顯著性差異。人工牛黃提取物對4-羥基美芬妥英的藥動學參數(shù)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AUC(0~t)明顯的增加,Vd明顯降低。結論:人工牛黃體外對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四種酶亞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Cyp2e1、Cyp2c7、Cyp2b1和Cyp1a2活性無明顯影響。人工牛黃在體內(nèi)對Cyp2c11有誘導作用,對Cyp2e1、Cyp3a1、Cyp2d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酶活性無影響。

金維緣[8](2020)在《HPLC-MS測定黃酮類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文中提出目的:雄黃是含砷中藥,臨床應用廣泛。雖然雄黃口服利用度較低,但因未科學(長期、超量和不規(guī)范)合理使用單味雄黃或其復方制劑引起的藥源性砷中毒事件時有報道。然而中藥配伍解毒增效理論對有毒中藥的合理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文獻報道,黃芩具有拮抗雄黃誘導的肝腎毒性的作用,但雄黃-黃芩配伍使用后的藥動學研究卻鮮有報道?;诖?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雄黃-黃芩配伍減毒增效機制:(1)建立原子熒光檢測法(AFS)測定雄黃和黃芩不同配伍比例對雄黃可溶性砷含量的影響。(2)建立測定血中砷含量的AFS分析方法研究雄黃-黃芩配伍對雄黃中砷在體內(nèi)過程的影響。(3)建立測定血漿中黃酮類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法(HPLC-MS)研究雄黃-黃芩配伍對黃芩中黃酮類成分體內(nèi)過程的影響。為闡明黃芩-雄黃配伍的科學內(nèi)涵提供實驗依據(jù),為含雄黃復方中藥的合理、安全用藥提供參考。研究方法:1.建立AFS分析方法對不同比例的雄黃-黃芩混合液組進行可溶性砷的測定,同時考察人工胃液體積,超聲提取時間對雄黃可溶性砷溶出量的影響。2.建立AFS分析方法測定黃芩組和雄黃-黃芩組血中的砷濃度,繪制砷的血藥濃度-時間曲線圖,并比較藥動學參數(shù)的差異。3.建立測定大鼠血漿中黃芩活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方法(HPLC-MS),測定黃芩組和雄黃-黃芩組血漿中的黃酮類成分,并繪制藥時曲線圖以及比較藥動學參數(shù)的差異。實驗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法(one-sample t-test)進行組間差異的顯著性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在人工胃液體積8 mL,超聲提取時間1.5 h條件下,單味雄黃可溶性砷溶出量最多,隨著不同配伍比例雄黃-黃芩組中黃芩比例的增加可溶性砷含量逐漸減小,在雄黃:黃岑為1:4時,可溶性砷含量達到最低值。2.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藥材及血液中的砷含量的測定,精密度、準確度、回收率良好,符合生物樣品的分析要求。從雄黃及雄黃-黃芩混合液的血砷藥時曲線和參數(shù)來看,雄黃組與雄黃-黃芩組在大鼠體內(nèi)的血砷藥時曲線都出現(xiàn)“雙峰”,且第一吸收峰峰值高于第二峰峰值。與雄黃組相比,雄黃-黃芩組第二次達峰濃度增加(Cmax)(P<0.05),第二次的達峰時間(Tmax)顯著提前(P<0.05),說明黃芩加快了砷在大鼠體內(nèi)的吸收;雄黃-黃芩組中砷第二次的半衰期(T(1/2)2)相較于雄黃組顯著減?。≒<0.05),清除率(CLz)明顯增加(P<0.05),說明黃芩加快了砷在體內(nèi)的代謝速率。3.建立HPLC-MS分析方法檢測黃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黃芩苷、黃芩素,方法學考察結果表明,黃芩苷、黃芩素在考察濃度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R2>0.99)(黃芩苷濃度范圍0.230-9.20 μg/mL,黃芩素濃度范圍0.137-5.50 μg/mL),專屬性、精密度、準確度、提取回收率、基質(zhì)效應和穩(wěn)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樣品分析要求,可用于黃芩黃酮類成分在大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研究。從黃芩及雄黃-黃芩組的黃岑苷、黃芩素藥時曲線和參數(shù)來看,黃芩苷、黃芩素的藥時曲線都出現(xiàn)了“雙峰”。與黃芩組相比,雄黃-黃芩組黃芩苷第一個峰達峰濃度Cmax降低,T(1/2)1提前,第二個峰的達峰時間延后,AUCo-t減少,CLZ降低。雄黃-黃芩組黃芩素第一個峰的達峰濃度降低,第二個峰的半衰期T(1/2)2延長,平均駐留時間(MRT)、表觀分布容積(Vz)、清除率(CLz)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說明雄黃可使黃芩活性成分黃芩苷、黃芩素在體內(nèi)吸收、分布、消除的時間變慢,延長其在體內(nèi)的作用時間。結論:1.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藥材和血液中砷含量的測定,方法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2.建立的HPLC-MS分析方法可用于血漿中黃酮類成分含量的測定,方法具有分離效果好,選擇性好,靈敏度高,精確性高,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3.黃芩對雄黃中可溶性砷的溶出具有顯著性的抑制作用,可以加快雄黃中砷在大鼠體內(nèi)的吸收和代謝。雄黃可使黃芩中的黃芩苷、黃芩素在大鼠體內(nèi)的作用時間延長,代謝時間緩慢。

李雅珍[9](2020)在《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體內(nèi)過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是由紅參和麥冬兩味藥材組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益氣固脫、養(yǎng)陰生津、生脈的功效。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休克、腦梗塞和腫瘤的輔助治療,但是目前尚無對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體內(nèi)過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報道。本論文以參麥注射液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其中16種主要藥效成分(6個原人參三醇型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e、Rg1、Rf、S-Rg2和R-Rg2;7個原人參二醇型皂苷:人參皂苷Rb1、Rc、Rb2、Rb3、Rd、S-Rg3和R-Rg3;1個齊墩果烷型皂苷:人參皂苷Ro;2個甾體皂苷:麥冬皂苷D和麥冬皂苷D’)體內(nèi)分析的LC-MS/MS方法,并將該方法用于這些成分在大鼠體內(nèi)的藥動學、組織分布以及排泄研究,深入認識參麥注射液的體內(nèi)過程,為其藥效物質(zhì)和作用機制研究及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jù)。本文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各類型皂苷成分在體內(nèi)表現(xiàn)出的消除特征有所不同,C-20位是否連糖基以及C-20的絕對構型影響人參皂苷的體內(nèi)代謝行為。6個原人參三醇型皂苷、齊墩果烷型皂苷、甾體皂苷在大鼠血清中均屬于快消除的消除特征。原人參二醇型皂苷的消除特征一般屬于慢消除,但C-20未連糖基的S-Rg3和R-Rg3則屬于快消除。2.組織分布研究發(fā)現(xiàn)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e、Rg1、Rf、Ro、Rb1、Rb2、Rb3、Rc和Rd在腎臟中的分布量最大;而人參皂苷S-Rg2、R-Rg2、S-Rg3、R-Rg3、麥冬皂苷D和麥冬皂苷D’在肝臟中的分布量最大。原人參二醇型皂苷Rb1、Rb2、Rb3、Rc和Rd在某些組織器官中存在蓄積現(xiàn)象,其中Rd在腎臟中的蓄積最為明顯。Re、Rg1、Rf、Rb1、Rc、Rb2、Rd、S-Rg3、R-Rg3和Ro這10種人參皂苷可以透過血腦屏障。各類型皂苷成分在組織中的消除特征與其在血清中基本一致,即原人參三醇型、齊墩果烷型皂苷和甾體皂苷都屬于快消除,原人參二醇型皂苷屬于慢消除。3.排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肝臟中分布量大的人參皂苷S-Rg2、R-Rg2、S-Rg3、R-Rg3、麥冬皂苷D和麥冬皂苷D’主要通過糞便排泄,其余10種皂苷成分主要通過尿液排泄。人參皂苷Rg1、S-Rg2和麥冬皂苷D原型的累計排泄率大于60%,說明它們主要以原型形式排泄,而其余13種皂苷則主要通過代謝物形式排泄。

梁立宇[10](2019)在《基于藥動學模型的兒科數(shù)據(jù)外推方法研究》文中認為背景與目的由于倫理的原因,兒童很難開展新藥大樣本臨床試驗。通過成人外推出兒科人群數(shù)據(jù)的方法,又稱兒科外推(pediatric extrapolation),可有效降低兒童臨床試驗的難度,提高試驗成功率,從而幫助解決兒童無藥可用、無藥物說明書可依的問題。但該方法歷史較短,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相關文件與案例報道零碎,國內(nèi)外研究尤其是國內(nèi)研究較少。本文在系統(tǒng)整理已有的指南和研究基礎上,對現(xiàn)有的成人數(shù)據(jù)外推兒童的方法進行綜合評價,制定一套兒科數(shù)據(jù)外推的簡化共性流程,并從藥動學角度著手,對外推過程中會涉及的成人兒童橋接模式、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外推的評價、驗證性臨床試驗的設計等進行研究,試圖為兒科外推的中藥研發(fā)策略提供有用的方法學參考。方法首先,對國內(nèi)外已發(fā)表的成人外推兒童的指南文件進行檢索,依次進行系統(tǒng)評價,對各文件的外推條件、外推決策方法等信息歸納總結,最終制定簡潔的成人外推兒科人群的共性流程和研究框架。其次,根據(jù)以上建立的兒科外推流程框架,以阿奇霉素靜滴制劑為研究工具藥,作為完全外推的實例研究。考察年齡、體重、性別、種族等可能的成人外推兒童的橋接因子,最終建立其在廣泛人群中的群體藥動學模型。隨后通過內(nèi)部驗證、外部驗證等多種驗證方法對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行評估。最后通過臨床試驗模擬,獲得阿奇霉素靜滴制劑達成人治療暴露量下所對應的兒童劑量,從而確定兒童給藥方案。本部分涉及的成人外推兒童的數(shù)據(jù)分析、模型驗證及用藥模擬方法可為相應的外推研究提供技術參考。最后,本研究以“中藥抗生素”穿心蓮內(nèi)酯為例,作為體現(xiàn)中藥穿心蓮藥效的化學標志物(chemical marker),進行中藥兒童外推驗證試驗設計的方法學探索,評估不同采樣點個數(shù)(2-4個),不同的樣本量(10-80例)下的藥動學參數(shù)估算準確度,從而為中藥領域成人外推兒童研究的藥動學試驗設計提供方法學依據(jù)。結果目前國內(nèi)外基本達成的共識是,成人外推兒童可分為完全外推、部分外推和不能外推三種,判斷是否能進行外推以及外推程度的三項假設分別為:成人與兒童間的疾病進程、治療反應以及暴露-效應關系是否相似。阿奇霉素靜滴制劑為工具藥在成人與兒童中的三項假設基本相似,可作為完全外推的藥物類型。成人藥動學參數(shù)外推兒童時,使用異速縮放法進行橋接,使用指數(shù)模型,以體重觀測值除以標準體重70 kg,清除率的指數(shù)固定為0.75,表觀分布容積的指數(shù)固定為1。模擬顯示,對于標準體重的2-11歲兒童,阿奇霉素10 mg/kg的劑量可確保AUC在成人目標暴露量的80%-125%范圍內(nèi),而12-16歲兒童可考慮使用350 mg固定劑量,該劑量下兒童暴露量在目標范圍內(nèi),60kg以上兒童可與成人使用相同劑量500 mg。以上研究給藥方案可作為阿奇霉素治療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兒童靜脈給藥的臨床推薦劑量。中藥穿心蓮內(nèi)酯片的藥動學特征符合口服二室模型,具有吸收快,分布廣但生物利用率較低的特點。模擬結果顯示,稀疏采樣條件下,使穿心蓮內(nèi)酯所有PK參數(shù)的估算準確度達到半數(shù)以上受試者誤差控制在±40%范圍內(nèi),則可以選擇3個采樣點80人樣本量或4個采樣點40人樣本量;若限定PK參數(shù)估算值在原始值60%~140%范圍內(nèi)為估算成功,則需4個采樣點60個樣本量可實現(xiàn)所有PK參數(shù)把握度達到0.8;若要求AUC和Cmax等暴露水平參數(shù)估算準確則需要4個采樣點40個樣本量或3個采樣點60個樣本量。該研究結果為穿心蓮內(nèi)酯片的群體藥動學試驗設計提供了重要信息,亦從方法上為中藥兒科外推后的驗證性臨床試驗的群體藥動學設計方案提供了有效參考。該方法可推廣應用在多組分獨立起效以及單一成分產(chǎn)生活性代謝產(chǎn)物的中藥及中藥組方中。結論成人與兒童間的疾病進程、治療反應以及暴露-效應關系是否相似,是成人外推兒童的前提假設,異速縮放法是兒科外推時常用的藥動學橋接方法。利用“化學標志物”思想建立的中藥群體藥動學模型是成人外推兒童的基礎,外推后的兒童驗證性試驗中,其群體藥動學參數(shù)的準確估算需要合理的稀疏采樣設計,所需采樣點和樣本量需要事先估算。

二、中醫(yī)臨床“藥動學”淺論(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中醫(yī)臨床“藥動學”淺論(論文提綱范文)

(1)雙氫青蒿素大鼠藥代動力學研究和補骨脂香豆素類成分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建立及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jié) 雙氫青蒿素藥理及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
        1 雙氫青蒿素藥理作用
        1.1 抗瘧作用
        1.2 抗腫瘤
        1.3 抗炎
        1.4 抗寄生蟲
        1.5 抗菌
        1.6 抗肺纖維化
        1.7 抗紅斑性狼瘡
        2 藥代動力學特征
        2.1 藥代動力學
        2.2 吸收
        2.3 分布
        2.4 代謝
        2.5 排泄
        3 藥物-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節(jié) 補骨脂藥代動力學特征研究進展
        1 藥代動力學特征
        1.1 藥代動力學
        1.2 吸收
        1.3 分布
        1.4 代謝
        1.5 排泄
        2 藥物-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章 雙氫青蒿素大鼠藥代動力學研究
    第一節(jié) 生物樣品中雙氫青蒿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學驗證
        1 實驗部分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樣品前處理
        1.5 方法學驗證
        2 實驗結果
        2.1 大鼠血漿樣品中雙氫青蒿素濃度測定方法的可靠性考察
        2.2 大鼠肝勻漿樣品中雙氫青蒿素濃度測定方法的可靠性考察
        2.3 大鼠尿、糞、膽汁樣品中雙氫青蒿素濃度測定方法的可靠性考察
        3 小結與討論
    第二節(jié) 雙氫青蒿素大鼠血漿藥動學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血漿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大鼠藥代動力學實驗
        2.2 數(shù)據(jù)處理
        3 實驗結果
        3.1 大鼠靜注給藥雙氫青蒿素藥動學實驗結果
        3.2 大鼠單次灌胃給藥雙氫青蒿素藥動學實驗結果
        3.3 大鼠連續(xù)灌胃給藥雙氫青蒿素藥動學實驗結果
        4 小結和討論
    第三節(jié) 雙氫青蒿素大鼠組織分布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大鼠組織分布實驗
        3 實驗結果
        3.1 大鼠組織分布實驗結果
        4 小結和討論
    第四節(jié) 雙氫青蒿素大鼠排泄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尿、糞和膽汁樣品前處理
        2 動物實驗
        2.1 大鼠尿糞排泄試驗
        2.2 大鼠膽汁排泄試驗
        3 實驗結果
        3.1 雙氫青蒿素從大鼠體內(nèi)排泄的動態(tài)特征
        4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補骨脂香豆素類成分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建立及應用
    第一節(jié) 大鼠血漿中補骨脂4個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學驗證
        1 實驗部分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補骨脂水提取物的制備
        1.5 樣品前處理
        1.6 方法學驗證
        2 實驗結果
        2.1 補骨脂提取液含量測定
        2.2 方法學驗證
        3 小結與討論
    第二節(jié) 大鼠體內(nèi)補骨脂藥代動力學研究
        1 實驗部分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給藥溶液配制
        1.5 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動物實驗
        2.2 數(shù)據(jù)處理
        3 實驗結果
        4 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簡歷

(2)基于文獻的麻黃現(xiàn)代臨床應用的回顧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獻綜述 麻黃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
    1 化學成分
    2 藥理作用
    3 毒副作用
    4 配伍研究
    5 炮制與煎煮方法研究
    6 劑量研究
    7 應用規(guī)律研究
    8 醫(yī)家經(jīng)驗研究
    9 植物特性、質(zhì)量評價與鑒別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資料與方法
    第一節(jié) 資料來源與處理
        1 資料來源
        2 納入標準
        3 剔除標準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
        1 數(shù)據(jù)收集與一般處理
        2 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應用
第二章 麻黃現(xiàn)代臨床應用的回顧性研究
    第一節(jié) 所治病癥統(tǒng)計
    第二節(jié) 所治病(癥)證統(tǒng)計
        1 病癥與證型統(tǒng)計
        2 表里、寒熱、虛實證統(tǒng)計
    第三節(jié) 配伍藥物統(tǒng)計
        1 性味統(tǒng)計
        2 在病癥中的分布情況統(tǒng)計
        3 病癥下各證型分布統(tǒng)計
    第四節(jié) 炮制品使用統(tǒng)計
    第五節(jié) 應用劑量統(tǒng)計
第三章 總結與討論
    第一節(jié) 所治病(癥)證
        1 麻黃“輕可去實”治療肺系病癥
        2 麻黃“通陽散郁”治療胸痹、心悸與皮膚病
        3 麻黃“興陽升陽”治療小兒遺尿、眩暈、嗜睡與泄瀉
        4 麻黃“提壺揭蓋”治療水腫、癃閉、懸飲、便秘與黃疸
        5 麻黃“通九竅”治療鼻鼽、喑啞、耳聾
        6 麻黃“散寒通絡”治療經(jīng)絡病
        7 麻黃“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證
        8 麻黃“透邪發(fā)郁”通治寒、熱證
        9 麻黃“興陽助陽”用于虛證
    第二節(jié) 藥性與應用探討
        1 藥性發(fā)微
        2 藥性的臨床應用探討
        3 對麻黃特殊功效的理解與探討
        4 小結
    第三節(jié) 核心配伍
        1 配伍茯苓用于各型水腫——發(fā)汗、利小便
        2 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兒遺尿——興陽開竅
        3 配伍桂枝多應用于寒證——相須、佐制、引經(jīng)
        4 配伍甘草——調(diào)和、辛甘化陽
        5 配伍杏仁——調(diào)節(jié)肺氣宣降、通便瀉熱
        6 配伍附子、細辛——表里同治、解表助陽散寒
    第四節(jié) 炮制與煎煮方法
        1 炮制
        2 關于麻黃“去節(jié)、先煎去沫”的探討
    第五節(jié) 劑量與安全性
        1 劑量
        2 關于安全使用麻黃的探討
結語
    1 成果
    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3)復雜生物樣品中多物質(zhì)一同檢測及技術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jié) 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代謝研究進展及999感冒靈顆粒藥效、中西藥配伍研究進展
        1 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及代謝研究進展
        1.1 對乙酰氨基酚臨床應用廣泛
        1.2 對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1.3 對乙酰氨基酚的代謝
        1.4 代謝與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關系
        1.5 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研究的不足
        2 999感冒靈顆粒劑功效及中西藥配伍用藥
        2.1 999感冒靈的功效及臨床應用
        2.2 感冒靈中中、西藥組分配伍用藥
    第二節(jié) 補骨脂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及藥代動力學特征研究進展
        1 化學成分
        1.1 香豆素類
        1.2 單萜酚類
        1.3 黃酮類
        1.4 苯并呋喃類
        2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2.1 雌激素樣作用
        2.2 抗腫瘤
        2.3 抗炎
        2.4 抗菌
        2.5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
        2.6 抗感染
        2.7 抗過敏
        2.8 抗抑郁
        3 毒性
        3.1 肝毒性
        3.2 腎毒性
        3.3 生殖毒性
        3.4 發(fā)育毒性
        4 臨床上報道的其它不良反應
        5 藥代動力學特征
        5.1 胃腸道吸收
        5.2 分布
        5.3 代謝
        5.4 排泄
        6 藥物-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章 分析對乙酰氨基酚體內(nèi)代謝網(wǎng)絡及其在999感冒靈顆粒劑相關藥代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生物樣品中APAP和其相關代謝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學驗證
        1 實驗部分
        1.1 試驗材料
        1.2 檢測條件
        1.3 溶液配制
        1.4 血漿樣品前處理
        1.5 方法學驗證
        1.6 數(shù)據(jù)處理
        2 實驗結果
        2.1 大鼠血漿樣品中APAP及其代謝物濃度測定方法的可靠性考察
        3 小結與討論
    第二節(jié) 大鼠體內(nèi)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的分析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分析條件
        1.3 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大鼠藥動學實驗
        2.2 大鼠尿排泄動物實驗
        2.3 大鼠膽汁排泄實驗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 實驗結果
        3.1 大鼠藥動學實驗結果
        3.2 大鼠尿排泄實驗結果
        3.3 大鼠膽汁排泄實驗結果
        4 小結與討論
    第三節(jié) 大鼠給藥999感冒靈顆粒劑后體內(nèi)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網(wǎng)絡分析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分析條件
        1.3 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給藥溶液配制
        2.2 大鼠血漿藥動學實驗
        2.3 大鼠尿排泄實驗
        2.4 大鼠膽汁排泄實驗
        2.5 數(shù)據(jù)處理
        3 實驗結果
        3.1 大鼠血漿藥動學實驗結果
        3.2 大鼠尿排泄實驗結果
        3.3 大鼠膽汁排泄實驗結果
        4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血漿中十種香豆素和黃酮化合物-同檢測方法及其在補骨脂提取物藥代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節(jié) 生物樣品中補骨脂10個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學驗證
        1 材料
        1.1 藥材和試劑
        1.2 儀器與檢測條件
        1.3 動物
        2 實驗方法
        2.1 儲備液和質(zhì)控樣品的制備
        2.2 補骨脂水提取物的制備
        2.3 樣品前處理
        2.4 方法學驗證內(nèi)容
        3 實驗結果
        3.1 補骨脂提取液含量測定
        3.2 方法學驗證
        4 小結與討論
    第二節(jié) 比格犬體內(nèi)補骨脂藥代動力學研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2 分析條件
        1.3 樣品前處理
        2 實驗方法
        2.1 動物實驗
        2.2 數(shù)據(jù)處理
        3 實驗結果
        4 小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簡歷

(4)芥子和萊菔子炮制前后鎮(zhèn)咳、祛痰藥效學篩選及炒萊菔子PK-PD相關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中英文對照表
文獻綜述
    第一部分 芥子和萊菔子硫代葡萄糖苷類成分研究進展
    第二部分 哮喘研究進展
    第三部分 中藥PK-PD模型研究進展
    技術路線圖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部分 芥子和萊菔子生炒飲片鎮(zhèn)咳、祛痰藥效學比較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炒萊菔子在正常大鼠體內(nèi)單次給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炒萊菔子在哮喘大鼠體內(nèi)PK-PD相關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結果
    3 討論
    參考文獻
總結與展望
致謝
個人簡歷

(5)枳殼的成分分析與多組分藥動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釋表
引言
第一章 枳殼的全成分分析
    第一節(jié) 枳殼醇提物化學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第二節(jié) 枳殼水提物化學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第三節(jié) 枳殼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小結
第二章 枳殼提取物血清藥物化學研究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章 枳殼中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研究
    第一節(jié) 枳殼中活性成分的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5 小結
    第二節(jié) 枳殼中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的研究
        1 實驗材料
        2 實驗方法
        3 實驗結果
        4 討論
    小結
第四章 總結與展望
文獻綜述 枳殼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藥代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6)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化學成分及藥代動力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
前言
    研究現(xiàn)狀、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GC-MS法分析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脂溶性成分
    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1.1.1 實驗儀器
        1.1.2 實驗試劑
    1.2 實驗方法
        1.2.1 養(yǎng)正消積膠囊脂溶性成分提取液的制備
        1.2.2 GC-MS分析條件
    1.3 實驗結果
    1.4 討論
    1.5 小結
二、UPLC-Q-TOF-MS法分析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水溶性成分
    2.1 實驗儀器與試劑
        2.1.1 實驗儀器
        2.1.2 實驗試劑
    2.2 實驗方法
        2.2.1 養(yǎng)正消積膠囊水溶性成分提取液的制備
        2.2.2 UPLC-Q-TOF-MS分析條件
    2.3 實驗結果
    2.4 討論
    2.5 小結
三、HPLC法同時測定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野黃芩苷、黃芩素、白術內(nèi)酯Ⅱ的含量
    3.1 實驗儀器與試劑
        3.1.1 實驗儀器
        3.1.2 實驗試劑
    3.2 實驗方法
        3.2.1 混合標準品溶液和養(yǎng)正消積膠囊溶液的制備
        3.2.2 色譜條件
        3.2.3 方法學驗證
    3.3 樣品含量測定結果
    3.4 討論
    3.5 小結
四、UHPLC-MS法初步研究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的小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特點
    4.1 實驗儀器與試劑
        4.1.1 實驗儀器
        4.1.2 實驗試劑
        4.1.3 實驗對象
    4.2 實驗方法
        4.2.1 混合標準品溶液和養(yǎng)正消積膠囊溶液的制備
        4.2.2 實驗分組與血樣采集
        4.2.3 血漿預處理
        4.2.4 UHPLC-MS條件
        4.2.5 方法學驗證
    4.3 實驗結果
        4.3.1 血藥濃度測定
        4.3.2 藥-時曲線
        4.3.3 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
    4.4 討論
        4.4.1 T_(max)
        4.4.2 野黃芩苷和齊墩果酸的雙峰現(xiàn)象
        4.4.3 房室模型探討
    4.5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臨床應用及藥代動力學研究
    綜述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7)“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外代謝活性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表
前言
    1. 人工牛黃的研究進展
    2. 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
    3. 課題設計
第一章 “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外代謝活性的影響
    一、同時測定大鼠肝微粒體中八種CYP450酶的底物代謝產(chǎn)物的LC-MS/MS方法的建立與驗證
        1 實驗材料
        1.1 藥品與試劑
        1.2 儀器和設備
        2 實驗方法
        2.1 儲備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2.1.1 代謝產(chǎn)物儲備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2.1.2 探針底物儲備液的配制
        2.1.3 各抑制劑儲備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2.1.4 內(nèi)標儲備液的配制
        2.1.5 Tris-Hcl緩沖液(pH7.4)的配制
        2.1.6 MgCl_2溶液的配制
        2.2 肝微粒體酶體外孵育反應體系
        2.3 樣品預處理
        2.4 分析條件
        2.4.1 色譜條件
        2.4.2 質(zhì)譜條件
        2.5 方法學考察
        2.5.1 專屬性考察
        2.5.2 線性范圍考察
        2.5.3 精密度和準確度考察
        2.5.4 基質(zhì)效應考察
        2.5.5 穩(wěn)定性考察
        2.5.6 陽性抑制劑對CYP450酶活性的抑制考察
        3 結果
        3.1 專屬性
        3.2 線性關系
        3.3 精密度和準確度
        3.4 基質(zhì)效應
        3.5 穩(wěn)定性
        3.6 抑制驗證分析
        4 討論
        4.1 色譜條件優(yōu)化
        4.2 內(nèi)標物質(zhì)的選擇
        4.3 酶亞型及底物的選擇
        4.4 肝微粒體樣品預處理方法的選擇
        5 小結
    二、“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外代謝活性的影響
        1. 實驗材料
        1.1 藥品與試劑
        1.2 儀器和設備
        2.實驗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1.1 各探針底物儲備液的配制
        2.1.2 內(nèi)標儲備液的配制
        2.1.3 人工牛黃提取液的制備
        2.1.4 Tris-Hcl緩沖液(pH7.4)的配制
        2.1.5 MgCl_2溶液的配制
        2.2 孵育體系
        2.3 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CYP450酶活性的影響
        2.3.1 實驗分組
        2.3.2 孵育方法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3.結果
        3.1 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活性的影響
        4.討論
        5.小結
第二章 “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代謝活性的影響
    一、同時測定大鼠血漿中八種CYP450酶的底物代謝產(chǎn)物的LC-MS/MS方法的建立與驗證
        1 實驗材料
        1.1 藥品與試劑
        1.2 儀器和設備
        2 實驗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血漿樣品處理方法
        2.3 分析條件
        2.3.1 色譜條件
        2.3.2 質(zhì)譜條件
        2.4 方法學考察
        2.4.1 專屬性考察
        2.4.2 線性范圍考察
        2.4.3 精密度和準確度考察
        2.4.4 基質(zhì)效應考察
        2.4.5 穩(wěn)定性試驗考察
        3 結果
        3.1 專屬性
        3.2 線性關系
        3.3 精密度和準確度
        3.4 基質(zhì)效應
        3.5 穩(wěn)定性
        4 討論
        4.1 流動相的選擇
        4.2 血漿樣品前處理方法的選擇
        5 小結
    二、“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代謝活性的影響
        1 實驗材料
        1.1 藥品與試劑
        1.2 儀器和設備
        1.3 實驗動物
        2 實驗方法
        2.1 探針底物混合溶液的配制
        2.2 實驗動物分組
        2.3 給藥劑量
        2.3.1 探針底物的給藥劑量
        2.3.2 人工牛黃的給藥劑量及給藥方式
        2.4 血漿樣品的采集
        2.5 樣品處理與檢測
        2.6 統(tǒng)計學處理
        3 結果
        3.1 人工牛黃對大鼠各代謝產(chǎn)物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的影響
        3.1.1 對乙酰氨基酚
        3.1.2 N-去乙基阿莫地喹
        3.1.3 右啡烷
        3.1.4 1-羥基咪達唑侖
        3.1.5 羥化安非他酮
        3.1.6 4-羥基美芬妥英
        3.1.7 4-羥基甲苯磺丁脲
        3.1.8 6-羥基氯唑沙宗
        4 討論
        4.1 劑量的確定
        4.1.1 人工牛黃給藥劑量的確定
        4.1.2 探針藥物給藥劑量及給藥方式的選擇
        4.2 大鼠的選擇
        4.3 人工牛黃對大鼠CY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外代謝活性的影響
        5 小結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綜述 胞色素P450酶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個人簡介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成果
致謝

(8)HPLC-MS測定黃酮類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語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試劑和儀器
        2.1.1 主要試劑
        2.1.2 主要儀器
    2.2 實驗動物
    2.3 AFS法測定雄黃和黃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2.3.1 藥品配制
        2.3.2 可溶性砷含量的測定
    2.4 AFS測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黃和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
        2.4.1 黃芩水煎液的制備
        2.4.2 血液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2.4.3 分析方法確證
        2.4.4 動物給藥及處置
        2.4.5 大鼠血液樣品的測定
    2.5 HPLC-MS測定血漿中黃酮類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黃芩和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
        2.5.1 藥品配制
        2.5.2 血漿樣品預處理步驟
        2.5.3 色譜/質(zhì)譜條件
        2.5.4 分析方法確證
        2.5.5 動物給藥及處置
        2.5.6 大鼠血漿樣品中黃芩黃酮類成分的測定
    2.6 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AFS測定雄黃-黃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3.2 AFS測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黃和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
        3.2.1 方法學考察的結果
        3.2.2 大鼠灌胃雄黃、雄黃-黃芩后血中砷的藥動學行為比較結果
    3.3 HPLC-MS測定血漿中黃酮類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黃芩和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
        3.3.1 方法學考察的結果
        3.3.2 大鼠灌胃給予黃芩和雄黃-黃芩混合液后黃芩黃酮類成分的藥動學研究結果
4 討論
5 結論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實踐報告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9)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體內(nèi)過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
1 緒論
    1.1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
        1.1.1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概況
        1.1.2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概況
    1.2 參麥注射液研究進展
        1.2.1 參麥注射液的臨床應用概況
        1.2.2 參麥注射液的化學成分研究概況
        1.2.3 參麥注射液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
        1.2.4 參麥注射液的體內(nèi)過程研究概況
    1.3 本論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2 LC-MS/MS體內(nèi)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藥動學研究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試劑與儀器
        2.2.2 對照品儲備溶液配制
        2.2.3 動物實驗
        2.2.4 血清樣本處理方法
        2.2.5 LC-MS/MS方法
    2.3 實驗結果
        2.3.1 LC-MS/MS方法
        2.3.2 血清方法學驗證
        2.3.3 藥動學研究結果
    2.4 討論
    2.5 本章小結
3 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組織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試劑與儀器
        3.2.2 對照品儲備溶液配制
        3.2.3 動物實驗
        3.2.4 組織樣本處理方法
        3.2.5 分析方法
    3.3 實驗結果
        3.3.1 組織方法學驗證
        3.3.2 組織分布研究結果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4 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排泄研究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 試劑與材料
        4.2.2 對照品儲備溶液配制
        4.2.3 動物實驗
        4.2.4 排泄物樣本處理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實驗結果
        4.3.1 排泄物方法學驗證
        4.3.2 排泄研究結果
    4.4 討論
    4.5 本章小結
5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10)基于藥動學模型的兒科數(shù)據(jù)外推方法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對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兒科外推的方法及其評價
    1.兒科外推方法提出背景
    2.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的兒科外推方法
    3.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兒科外推方法
    4.國際藥品注冊協(xié)調(diào)會的兒科外推方法
    5.我國成人數(shù)據(jù)外推至兒科人群方法
    6.兒科外推方法應用
    7.兒科外推方法評價
    8.討論與小結
第二章 基于藥動學的兒科外推方法
    1.研究背景
    2.資料與數(shù)據(jù)
        2.1 文獻檢索策略
        2.2 納入排除標準
        2.3 文獻數(shù)據(jù)提取與質(zhì)量評價
        2.4 數(shù)據(jù)處理
    3.模型與驗證
        3.1 基礎模型選擇
        3.2 隨機效應模型選擇
        3.3 固定效應模型選擇
        3.4 協(xié)變量篩選方法
        3.5 模型內(nèi)部驗證方法
        3.6 模型外部驗證方法
        3.7 敏感性分析
    4.模擬場景設置
    5.分析軟件
    6.結果
        6.1 文獻檢索結果
        6.2 基礎模型建立
        6.3 協(xié)變量篩選
        6.4 最終模型建立
        6.5 模型內(nèi)部驗證
        6.6 模型外部驗證
        6.7 敏感性分析
        6.8 標準體重成人暴露水平
        6.9 不同年齡和體重兒童用藥模擬
        6.10 多次給藥后血藥濃度模擬
    7.討論
    8.結論
第三章 中藥兒童外推試驗的設計要點
    1.研究背景
    2.資料與方法
        2.1 數(shù)據(jù)來源
        2.2 納入排除標準
        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模型建立
        2.4 原始藥動學數(shù)據(jù)庫建立方法
        2.5 稀疏采樣下不同樣本量的數(shù)據(jù)庫建立方法
        2.6 中藥藥動學參數(shù)估算評價方法
    3.分析軟件
    4.結果
        4.1 來源數(shù)據(jù)特征分析
        4.2 中藥藥動學模型建立與評價
        4.3 基礎藥動學參數(shù)估算準確度
        4.4 基礎藥動學參數(shù)估算把握度
        4.5 藥動學暴露參數(shù)估算準確度
    5.討論
    6.結論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1 :文獻綜述 定量藥理學方法在兒童用藥發(fā)展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附錄2 :在讀期間論文發(fā)表情況
附錄3 :在讀期間其他工作情況

四、中醫(yī)臨床“藥動學”淺論(論文參考文獻)

  • [1]雙氫青蒿素大鼠藥代動力學研究和補骨脂香豆素類成分血藥濃度檢測方法建立及應用[D]. 高楊.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1(02)
  • [2]基于文獻的麻黃現(xiàn)代臨床應用的回顧性研究[D]. 牛明月.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3]復雜生物樣品中多物質(zhì)一同檢測及技術應用[D]. 魏蒙蒙.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0(01)
  • [4]芥子和萊菔子炮制前后鎮(zhèn)咳、祛痰藥效學篩選及炒萊菔子PK-PD相關性分析[D]. 李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0(01)
  • [5]枳殼的成分分析與多組分藥動學研究[D]. 魏飛亭.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2020(05)
  • [6]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化學成分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 孫悅. 天津醫(yī)科大學, 2020(06)
  • [7]“Cocktail”探針藥物法評價人工牛黃對大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不同亞型酶體內(nèi)外代謝活性的影響[D]. 周文莉.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2020
  • [8]HPLC-MS測定黃酮類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黃—黃芩藥動學研究中的應用[D]. 金維緣. 中國醫(yī)科大學, 2020(01)
  • [9]參麥注射液主要藥效成分的體內(nèi)過程研究[D]. 李雅珍. 浙江大學, 2020(07)
  • [10]基于藥動學模型的兒科數(shù)據(jù)外推方法研究[D]. 梁立宇.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2019(03)

標簽:;  ;  ;  ;  

淺談中藥臨床“藥代動力學”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