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褶皺和沖斷帶的石油勘探和開發(fā)——從Hedberg專題討論會得出的觀點(論文文獻綜述)
山俊杰[1](2020)在《新疆庫車盆地鹽泉水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說明全球鉀礦床分布極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中亞和東南亞等地。中國境內目前已探明的鉀鹽儲量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東部,發(fā)育著巨厚層蒸發(fā)巖(包括石膏、石鹽等),一直是我國鉀礦床勘探的重點研究區(qū)域。庫車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該區(qū)域最具找鉀潛力的地區(qū)。庫車盆地鹽泉水十分發(fā)育,然而前人對庫車盆地鹽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開展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對鹽泉水在庫車盆地循環(huán)和演化的過程也沒有進行過精細刻畫;同時,中新世吉迪克組蒸發(fā)巖的物質來源仍然存在著一定爭議。因此,2015-2019年期間,本研究在新疆庫車盆地鹽泉水出露較多的、自西向東的卻勒構造帶、西秋構造帶、東秋構造帶三個次級構造帶上采集了30件鹽泉水樣品及11件木扎爾特河河水樣品,分析其水化學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時結合前人已報道的水化學和氫氧數(shù)據(jù),對庫車盆地鹽泉水的成因及循環(huán)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通過對樣品進行化學成分測試發(fā)現(xiàn),庫車盆地鹽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學分類,鹽泉水均為Na-Cl型。按瓦里亞什科水化學分類法,鹽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為主。庫車盆地鹽泉水溶質來源主要以石鹽溶解為主。從空間分布上來看,各個構造帶上的溶質來源略有不同:卻勒構造帶鹽泉水溶質主要為石鹽溶解,其次還包括部分碳酸鹽礦物和石膏/硬石膏礦物的溶解;西秋構造帶和東秋構造帶鹽泉水溶質來源中碳酸鹽礦物已飽和,溶質來源主要為石鹽礦物其次為石膏/硬石膏。(2)通過水化學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發(fā)現(xiàn)庫車盆地鹽泉水主要源于大氣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區(qū)冰雪融水的補給。同時,鹽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僅與補給水淋濾石鹽有關,并且還與鹽泉水在近地表排泄過程又經(jīng)歷強烈蒸發(fā)作用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δ18O、δD值存在著明顯的高程及溫度效應,并估測出研究區(qū)鹽泉水的循環(huán)深度:卻勒構造帶、西秋構造帶、東秋構造帶鹽泉水平均循環(huán)深度分別為5.65km、4.82km、5.38km。(3)研究發(fā)現(xiàn)庫車盆地鹽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與典型陸源石鹽之間,說明鹽泉水的成因可能為海陸相的混合物。同時庫車盆地鹽泉水87Sr/86Sr比值從西(卻勒構造帶)向東(東秋構造帶)逐漸增大,也說明陸源水的混合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卻勒構造帶具有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礦化度的組成特征,這說明卻勒構造帶鹽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發(fā)源的混合物;西秋構造帶鹽泉水為海水和陸相水的混合物;東秋構造帶鹽泉水則主要為陸相水的混合物。(4)將庫車盆地鹽泉水元素濃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與地層巖性及大地電磁法探測結果相結合),綜合分析表明鹽泉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區(qū)冰雪融水、其次還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熱液Ca-Cl型水的補給。盆地內異常發(fā)育褶皺、裂隙、斷層和以礫巖為主的巖性特征為鹽泉水的補給、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質和通道,導致鹽泉水快速下滲并沿斷裂帶進行深部循環(huán),流經(jīng)易溶性的鹽類礦物(例如石鹽、石膏),然后在構造及靜態(tài)壓力驅使下,沿斷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區(qū))。本研究為庫車盆地鹽泉水的成因和循環(huán)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楊望暾[2](2016)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形成機制研究》文中指出丹霞地貌作為地貌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已經(jīng)走過80年的研究歷程,自上世紀30年代末陳國達先生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以后,在該領域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初創(chuàng)階段、成型階段和發(fā)展階段,現(xiàn)階段已經(jīng)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大部分是從地貌景觀資源開發(fā)角度出發(fā),少數(shù)學者所做的成因方面的研究,而從構造地質學、沉積學的角度對其形成機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環(huán)節(jié),針對某一較大區(qū)域內賦存的丹霞地貌,還沒有從其成因的根本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利用系統(tǒng)性的思想方法還不成熟。本文選取我國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該區(qū)域ETM+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解譯的結果,進一步進行野外實際調查和實體驗證,在該區(qū)域西南邊緣查找并圈定3處丹霞地貌富集區(qū)域。同時以現(xiàn)代地貌學發(fā)展的最新理論為指導,采取野外考察和文獻研讀、巖石野外采樣和室內分析鑒定、系統(tǒng)研究和專題研究,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形成機制進行系統(tǒng)研究。著重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構造背景、沉積環(huán)境、地層巖性、構造運動等要素進行研究,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發(fā)育特征及形成機制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認識。(1)從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景觀的發(fā)育階段來看,經(jīng)歷了紅色盆地的形成、沉積的紅色地層構造抬升、節(jié)理裂隙密集發(fā)育、崩塌及差異風化作用共同作用完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的不同階段。丹霞地貌所在區(qū)域發(fā)生了沉降運動后,普遍接受了沉積,末期盆地抬升,不同區(qū)域地層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斷裂和褶皺,導致節(jié)理發(fā)育,對地質體進行切割,進而發(fā)生巖層崩塌及差異風化作用,最終形成了現(xiàn)今的豐富多樣的丹霞地貌景觀。巖性薄片鑒定表明: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分布礫石中成分以石英為主,其硬度和抗風化能力高,成為該區(qū)域丹霞地貌骨架。而該區(qū)砂巖巖層中的膠結物主要為鈣質,容易被溶蝕,導致該區(qū)丹霞崖壁出現(xiàn)大量洞穴和槽龕。這三處丹霞地貌區(qū)都經(jīng)歷了多次間歇性地殼抬升,地貌發(fā)育過程清晰,形態(tài)結構完整,以圓頂密集式壯年期丹霞峰叢峰林為最大特色,該地域丹霞地貌發(fā)育與沖積扇沉積相關系密切,其亞相、微相類型對丹霞地貌發(fā)育起到重要的作用。(2)通過野外調查和巖礦鑒定,對構成銅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紅層沉積的巖層巖性、巖石學特征、沉積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認定這些礫巖是干旱環(huán)境下山麓洪積扇—河流相粗碎屑巖沉積,水動力條件較強,礫石成分復雜,以花崗巖、石英巖、變質火山巖等為主,礫石分選普遍較差,磨圓一般,呈次棱角—次圓狀,風化程度低。依據(jù)古水流方向,判定其物源主要來自北秦嶺。根據(jù)這些特征及沉積—構造演化分析,證明銅川地區(qū)早白堊世接受沉積,而渭北隆起發(fā)育時限為早白堊世末期以后;在早白堊世時期,現(xiàn)今的渭河地區(qū)應為鄂爾多斯盆地與秦嶺山脈之間的過渡地帶,進而認定早白堊世時期鄂爾多斯原始盆地沉積南界至少在現(xiàn)在渭河地區(qū)甚至已達秦嶺北麓,銅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反映了鄂爾多斯盆地與秦嶺造山帶的盆山關系。(3)通過對構成平?jīng)鲠轻忌降は嫉孛布t層沉積巖層巖性、巖石學特征、沉積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認為塑造平?jīng)鲠轻忌降貐^(qū)丹霞地貌的地層主要包括兩套,分別為上三疊統(tǒng)崆峒山組和的下白堊統(tǒng)三橋組;依據(jù)古水流方向,表明崆峒山晚三疊世沉積期主要以西南和南部物源為主,主要源于秦祁造山帶。其中崆峒山地區(qū)下白堊統(tǒng)三橋組礫巖巖性單一,屬山麓相堆積物。礫石磨圓度差異較大,從渾圓狀到棱角狀均有,分選極差,礫徑大小不等。礫石成分統(tǒng)計結果表明,礫石成分以灰?guī)r,砂巖、粉砂巖為主。根據(jù)這些特征及沉積—構造演化分析判定早白堊世沉積期六盤山盆地的東側存在一古隆起向六盤山盆地提供物源,它不僅構成早白堊世六盤山盆地的東部沉積邊界,而且將六盤山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分隔開來。(4)通過對構成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紅層沉積巖層巖性、巖石學特征、沉積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認定這些礫巖是干旱環(huán)境下山麓洪積扇—河流相粗碎屑巖沉積,巖性簡單,由灰紫色及紫色塊狀礫巖組成,礫石主要成分為石英巖、鉀長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其底部礫巖粒徑大于上部粒徑,具有下粗上細的正旋回沉積特征,礫石排列無序。依據(jù)古水流方向,判定其物源主要來自北祁連造山帶。根據(jù)這些特征及沉積—構造演化分析,得出在這一時期火石寨地區(qū)是六盤山盆地的沉積中心。通過本次研究可以得出,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的丹霞地貌發(fā)育與其發(fā)育位置的構造特征、地層沉積厚度、巖性、巖石成分、巖相、古氣候及斷層與節(jié)理發(fā)育的強度等均有密切的相關性,這些因素對該地區(qū)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起到了控制作用,同時,也決定這一區(qū)域丹霞地貌景觀的成景因素。由于各要素在不同地點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使該區(qū)域內不同地點發(fā)育各具特征的丹霞地貌景觀組合,同時,這一區(qū)域是我國西北與東南丹霞地貌發(fā)育區(qū)的過渡地帶,是我國丹霞地貌發(fā)育的特殊區(qū)域。
宋繼葉[3](2014)在《準噶爾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文中提出準噶爾大型疊合盆地面積約13×104km2,為我國新疆第二大沉積盆地,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盆地類型、主要蓋層沉積相及區(qū)域鈾礦化等條件與伊犁典型產鈾盆地相似,總體上具備了砂巖型鈾礦成礦的一些基本條件。但是,至今仍未取得找礦突破,為此,鈾礦地質勘查決策部門和生產單位均急需了解或回答:“該盆地砂巖型鈾礦成礦前景到底如何?”、“有無形成大型、特大型砂巖型鈾礦的潛力?”、“有,則到何處去找”以及“如何實現(xiàn)快速突破”等問題。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選取準噶爾盆地基底為研究對象,針對基底結構屬性、構造屬性、含鈾性及其巖漿演化地殼成熟度和構造成礦有利度等4方面問題進行研究。在板塊構造理論和砂巖型鈾礦區(qū)域成礦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與伊犁產鈾盆地基底特征的對比研究,探討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分析準噶爾盆地砂巖型鈾礦成礦潛力并進行成礦預測。論文通過野外地質調查,結合室內巖石化學分析、活性鈾浸出實驗以及鋯石LA-ICPMS分析測試,對上述研究內容開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幾點認識:(1)準噶爾盆地基底為陸殼性質,具有由前寒武紀結晶基底與海西期褶皺基底組成的“雙層”基底結構。證據(jù)如下:盆地范圍內布格重力異常值均為負值(平均為-65×10-5m/s2),反映其地殼厚度至少在35km以上;平均莫霍面埋深在39km以上,與世界穩(wěn)定地臺的平均莫霍面埋深持平(39.614km);航空磁力異常在盆地內識別出了3個大的、與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相對應的正磁性塊體;大地電磁測深、人工地震也均獲得了盆地蓋層下存在前寒武紀結晶基底與褶皺基底的信息。同時,同位素地質測年取得了從晚奧陶世至早前寒武紀的地質年代信息,為上述推斷提供了有利證據(jù)。這種由前寒武紀結晶基底與海西期褶皺基底組成的“雙層”基底結構,與伊犁、吐哈、鄂爾多斯等典型產鈾盆地的基底相似,具備了砂巖型鈾礦成礦的基底條件。(2)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準噶爾盆地周緣從晚泥盆世開始出現(xiàn)構造巖漿活動后,在晚石炭世進入巖漿活動高峰期,二疊紀在北緣阿勒泰和西準達拉布特又有構造巖漿活動出現(xiàn),形成了盆地周緣廣泛分布的火成巖帶,構成了盆地周緣褶皺基底剝蝕區(qū)的主體。多期的構造巖漿作用形成了盆地周緣廣泛發(fā)育的基底富鈾建造和/或富鈾地球化學塊體。航空放射性測量在盆地周緣識別出了12片鈾含量高值和偏高值(區(qū))帶,地面伽瑪能譜測量也落實了東準克拉美麗地區(qū)、北準阿勒泰地區(qū)以及西南喀拉達板地區(qū)部分鈾含量高、偏高的中酸性侵入巖與火山巖以及部分地層;進一步的全巖鈾含量和活性鈾浸出實驗分析表明:盆緣中酸性侵入巖和火山巖具有接近或稍高于地殼平均花崗巖鈾含量的特征,但相比于伊犁產鈾盆地蝕源區(qū)的鈾含量則有所不及;存在鈾的遷出現(xiàn)象,但沒有吐哈盆地的鈾遷出活躍??傮w而言,準噶爾盆地具有提供砂巖型鈾礦成礦物質的能力,但略遜于伊犁盆地南緣與吐哈盆地南緣褶皺基底。(3)東準克拉美麗、西準達拉布特和北準阿勒泰-富蘊-布爾根等地區(qū)典型花崗巖體的巖石地球化學分析表明,巖石具有富硅、富堿、高鉀(K2O/Na2O>1)和高FeO/MgO(>1)值的特征,屬于高鉀鈣堿性系列,巖體形成時的古地殼厚度大多在35km以上;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K、Rb、Th、U)和高場強元素(Hf、Y、Nb、Ta)。這意味著準噶爾盆地周緣巖漿演化已達到了成熟的階段,鈾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在地殼中聚集,形成了具有成熟陸殼性質的富鈾花崗巖體,為砂巖型鈾礦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多數(shù)巖石主微量元素特征與A2型堿性花崗巖一致,屬于后碰撞或板內花崗巖類,說明巖漿活動結束后盆地整體進入了后碰撞的弱伸展構造環(huán)境,總體上具備了有利于砂巖型鈾礦成礦的穩(wěn)定構造背景。Sr、Nd、Pb及O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褶皺基底花崗巖的成巖物質有多種來源,既有地幔物質的加入,又有年輕地殼部分熔融產物和地殼物質的混入;其中,地幔物質占65%以上,一定程度上說明,相比于成巖物質來源于成熟古陸殼的花崗巖類,上述演化成熟的巖體內卻不能富集如陸殼改造型花崗巖內那么多的鈾。相應巖石中鋯石的鈾含量絕大多數(shù)低于1000×10-6,表明巖石形成時古鈾背景值較低,與成巖物質中鈾含量“先天不足”相一致,這說明在準噶爾盆地找到超大型砂巖型鈾礦床困難較大。(4)準噶盆地總體上經(jīng)歷了隆升剝蝕(P-T2)→下降沉積(T3-J21)→隆升剝蝕(J22-J3)→下降沉積(K)→隆升剝蝕(E-Q)等5個過程。其中,從晚三疊世開始至西山窯組沉積結束(約60Ma)的地質時期內,在相對穩(wěn)定的構造背景下,形成了原生還原沉積建造、含礦建造并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砂巖型鈾礦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在由擠壓轉化為伸展的構造環(huán)境中活化改造再次成礦;新近紀以來北天山強烈隆升,破壞了盆地(尤其是南緣)原有的成礦條件,甚至可能“鏟掉了”本已形成的鈾礦化,這可能是盆地至今未取得砂巖型鈾礦找礦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5)綜合上述研究成果認為:準噶爾盆地具備了砂巖型鈾礦成礦的基底條件、構造條件,演化成熟的富鈾的海西期火成巖為鈾成礦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來源,在北三臺凸起和陸梁凸起不同方向的斜坡帶上具備了形成層間氧化砂巖型鈾礦的條件,是有望取得一定找礦突破的遠景區(qū)。但是,盆緣褶皺基底鈾含量有限、鈾的遷移能力不強,再加上成礦物質來源不足以及新生代構造運動的負面影響,使盆地的成礦規(guī)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通過全方位細致的科研和勘查工作,在盆地內找到中-大型砂巖鈾礦床還是有可能的。
胡召齊[4](2011)在《上揚子地區(qū)北部構造演化與熱年代學研究》文中研究說明上揚子地區(qū)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中生代強烈板內變形區(qū),具有復雜與長期演化的擠壓變形構造。該地區(qū)也是我國具有海相油氣前景的重要地區(qū)。因而,認識與理解該地區(qū)中生代的變形方式與演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本論文主要以構造地質學與同位素年代學的方法,重點對上揚子地區(qū)湘鄂西褶皺帶、川東褶皺帶與南大巴山褶皺帶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在對雪峰隆起北部基底構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論文選擇了7個基底板溪群板巖樣品進行了伊利石X射線衍射分析與K-Ar年代學研究。這7個樣品給出的冷卻年齡為419-389Ma(晚志留世-中泥盆世),表明該隆起經(jīng)歷過加里東期構造熱事件與相應的隆升。由此認為,華南加里東期變形事件直接影響到雪峰隆起本身,向西的影響邊界可能為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本論文選擇了城口—房縣斷裂帶房縣-青峰段進行了詳細的野外與室內顯微構造研究。該段斷裂帶明顯經(jīng)歷過兩期上盤向南南西的逆沖變形,第一期為韌性逆沖變形,而第二期為脆性逆沖變形。工作中選擇了該斷裂帶下盤變形變質的下志留統(tǒng)地層,從7塊糜棱巖化淺變質粉砂巖中分選出絹云母樣品進行了40Ar/39Ar同位素測年。其中5個樣品給出了225—218Ma(晚三疊世早期)的理想坪年齡,被解釋為冷卻年齡。由此認為城口—房縣斷裂帶第一期逆沖活動發(fā)生在中三疊世末,是揚子板塊與秦嶺地塊陸—陸碰撞中發(fā)生的。再結合本次在該斷裂帶與坪壩斷裂帶之間新發(fā)現(xiàn)的角度不整合印支面(代表中晚三疊世之交發(fā)生的印支運動的構造界面),認為揚子板塊北緣的印支期前陸變形帶發(fā)生在坪壩斷裂帶以北。本論文在雪峰隆起上發(fā)現(xiàn)了高角度不整合的印支面,而發(fā)現(xiàn)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與雪峰隆起之間的印支面為微角度不整合。研究區(qū)坪壩飛來峰與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之間的印支面呈現(xiàn)為平行不整合現(xiàn)象(15處觀察點)。這表明華南的印支期變形明顯影響到了雪峰隆起,向西波及的界線為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而區(qū)內坪壩斷裂帶與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之間沒有發(fā)生過印支期褶皺。野外觀察表明,研究區(qū)內上三疊統(tǒng)至上侏羅統(tǒng)之間的地層皆為整合或假整合接觸,表明其間沒有發(fā)生過褶皺變形。而湘鄂西褶皺帶與雪峰隆起上一系列下白堊統(tǒng)與下伏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現(xiàn)象,以及前者內上侏羅統(tǒng)及以下地層一起卷入褶皺,指示湘鄂西褶皺帶形成于晚侏羅世末,其影響的西界峰帶為齊曜山斷裂帶。該褶皺帶呈弧形展布,向北西突出,其中為背斜寬、向斜窄的隔槽式褶皺。該褶皺帶內的軸面傾向與逆沖斷層皆指示了自南東向北西的推擠。根據(jù)被卷入褶皺地層的最新時代及上白堊統(tǒng)與下伏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現(xiàn)象,本次工作認為川東褶皺帶形成于早白堊世末。該褶皺帶形成時還使其東側的湘鄂西褶皺帶內疊加了一系列北北東向的褶皺。介于華鎣山與齊曜山斷裂帶之間的川東褶皺帶,為一典型的隔檔式褶皺帶,具有背斜窄、向斜寬的特征,向斜多為箱型褶皺。內部多數(shù)的背斜軸面西傾,但總體上的運動學規(guī)律仍是自東向西的推擠。推斷震旦系底與志留系泥巖是該褶皺帶形成中的重要滑脫層。南大巴山褶皺帶內被卷入的最新地層時代也是下白堊統(tǒng),其明顯對川東與湘鄂西褶皺帶的北部造成了疊加褶皺,因而形成于晚白堊世初。該褶皺帶是一總體向南南西突出的弧形褶皺帶,自北向南可以劃分出城口—房縣與坪壩斷裂帶之間的根帶,坪壩至鐵溪—巫溪斷裂帶之間的中帶和鐵溪—巫溪斷裂帶南側的鋒帶。根帶以沖斷巖片為特征,早期還經(jīng)歷過印支期沖斷變形;中帶以隔檔式褶皺為特征,常為箱形褶皺;而鋒帶主要出現(xiàn)短軸寬緩褶皺。南大巴山褶皺帶明顯是向南南西推擠中形成的。城口—房縣斷裂帶上第二期向南南西的脆性逆沖就是這一階段發(fā)生的。秦嶺造山帶南側的北大巴沖斷帶在此活動中大規(guī)模地向南逆掩在揚子板塊北緣之上。本論文通過對被卷入褶皺地層內的逆沖斷層進行系統(tǒng)擦痕數(shù)據(jù)測量,獲得了113組有效應力方位,進而劃分出三期應力場。通過與區(qū)內的褶皺演化對比,認為上揚子北部晚侏羅世末的擠壓方向為北西—南東向,對應于湘鄂西隔槽式褶皺帶的形成;早白堊世初的擠壓方向這近東西向,對應于川東隔檔式褶皺帶的形成;而晚白堊世初的擠壓方向為北東—南西,對應于南大巴山弧形褶皺帶的形成。這一古應力場分析工作,也進一步驗證了上述關于上揚子地區(qū)構造演化階段的劃分。綜合本次研究成果,認為上揚子北部張家界-花垣-凱里斷裂帶以西的研究區(qū)內,沒有發(fā)生過加里東期褶皺。該區(qū)中生代經(jīng)歷過四期的褶皺演化,具體的演化序列為中三疊世末北大巴山?jīng)_斷帶北緣與雪峰隆起及其西緣的印支期褶皺→晚侏羅世末湘鄂西弧形隔槽式褶皺帶→早白堊世末川東隔檔式褶皺帶→晚白堊世初南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古特提斯與新特提斯洋的閉合及太平洋板塊的俯沖這三大動力先后作用于該地區(qū),從而造成了長期而復雜演化的上揚子板內變形。
胡煜昭[5](2011)在《黔西南坳陷沉積盆地分析與銻、金成礦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改造礦床是著名礦床地質學家涂光熾院士于上世紀提出的與巖漿礦床、沉積礦床和變質礦床并列的礦床大類,其直接的成礦地質作用包括成巖作用和構造作用。黔西南坳陷是南盤江-右江盆地重要組成部分,在該構造單元內分布有眾多金屬礦床,如與沉積盆地成巖(埋藏)作用有關的晴隆銻礦床,與沖斷-褶皺活動有關的卡林型金礦和鉛鋅礦。本文以沉積盆地分析為主線,以構造幾何學為核心,以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和礦床分析測試資料為基礎,探討晴隆銻礦床成礦過程和構造-成巖成礦模式,分析卡林型金礦沖斷-褶皺構造控礦規(guī)律,預測有利的成礦靶區(qū),獲得了如下認識。1、地震勘探資料證實黔西南坳陷與其以東南盤江坳陷類似,盆地基底由下古生界地層組成的褶皺構成,兩者同屬華南褶皺帶,其盆地結構與揚子地塊(如黔南坳陷等)有明顯的差別。2、黔西南坳陷構造單元內可分為四個二級構造單元/成礦單元,除Ⅱ單元現(xiàn)今保留有伸展構造外,其他幾個單元現(xiàn)今均以擠壓構造為特征。地震及大地電磁測深剖面顯示,很多大的斷層性質發(fā)生了由伸展向擠壓的正向反轉。重力異常顯示,黔西南坳陷古隆起發(fā)育,其中以長田-坡坪隆起規(guī)模最大,銻、金礦主要分布于古隆起之上。3、“大廠層”原巖是位于東吳不整合面之上的一套爆發(fā)相火山巖,可以分為三段:一段為火山角礫巖,二段為凝灰質復成分角礫巖,三段為凝灰?guī)r。在黔西南坳陷甚至上揚子地區(qū),“大廠層”原巖具有一定的對比性。雖然“大廠層”和峨眉山玄武巖都為玄武巖系列,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廠層”凝灰?guī)rK2O明顯高于Na2O,而玄武巖正好相反,可能預示兩者來源的不同。埋藏階段火山巖發(fā)生硅化、螢石化等蝕變。4、晴隆銻礦具有成巖成礦的特點。根據(jù)磷灰石裂變徑跡、孔-深曲線和地層模擬了晴隆銻礦床埋藏史:晚二疊世至三疊紀為快速埋藏階段,侏羅紀至古近紀始新世中期為緩慢抬升階段,古近紀始新世中期至今為快速剝蝕階段。晴隆銻礦床包裹體均一溫度分布于125℃~200℃,分布概率最大溫度值為165℃~168℃,其主成礦期為中三疊世晚期到晚三疊世早期,成礦深度為3815m。凝灰?guī)r蝕變前后稀土元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成礦流體稀土元素含量很低、以富F-為特征且具有還原性,Y/Ho、Zr/Hf和Nb/Ta比值表明晴隆銻礦成礦流體具多源特征;輝銻礦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具有近似的W型四分組效應是海水沉積物繼承海水或地層水稀土元素特征的表現(xiàn)。晴隆銻礦床成礦背景為在古隆起基礎上的復式半地塹,大地電磁測深證實青山鎮(zhèn)斷層為其主控斷層,其構造-成巖成礦模式可以描述為:晚二疊世末期,大陸火山活動形成的爆發(fā)相巖石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中三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早期為主成礦期,在巖石靜壓力驅動下,盆地成礦流體向大廠古隆起方向運移,并在有利部位成礦,在運移過程中東吳不整合面是成礦熱液側向運動的通道,北東向斷層是成礦熱液垂向運移的通道。5、根據(jù)黔西南中部地震勘探資料解譯,控制該區(qū)金礦床的構造具有沖斷-褶皺特征,斷層“上陡下緩”,為低角度逆沖斷層,斷層向下在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煤系地層、“大廠層”角礫狀凝灰?guī)r和東吳運動形成的不整合面間滑脫,斷層上盤常發(fā)育不對稱背斜構造。根據(jù)沖斷-褶皺帶中位置,將礦床劃分為斷層控制型和斷層伴生型兩類,前者產于低角度逆沖斷層中,發(fā)育與“上陡下緩”斷層有關的陡傾斜脈狀礦體和緩傾斜礦體,后者發(fā)育于層間滑動帶的似層狀礦體。分析認為,金礦床在形成過程中,雖然古隆起具有初始富集作用,但是沖斷-褶皺構造是金成礦的關鍵因素。東吳不整合面一方面是沖斷-褶皺構造促使盆地流體沿運移的通道,另一方面是成礦流體釋壓、卸載沉淀的儲礦構造;印支晚期華南古特提斯洋的閉合是形成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主要構造的主控因素。6、在復式半地塹理論指導下,通過立體填圖和激電測深,對控礦的北東向次級斷層進行精確定位。通過工程驗證和控制,找礦效果良好,提交333銻金屬資源量51012噸,達到中型礦床規(guī)模。
劉華國[6](2011)在《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構造系的構造變形研究》文中認為柯坪推覆構造系是西南天山前陸褶皺沖斷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及陸內造山運動的結果。研究它的構造變形、褶皺與斷裂的展布形態(tài)及形成機制等對于認識西南天山乃至整個天山斷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該區(qū)域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大面積開展野外工作,導致對其構造變形研究程度相對偏低。再者,前陸沖斷區(qū)地勢陡峭復雜,受高陡巖層的影響,淺層構造的地震資料響應幾乎為空白,又無任何河流沖溝切穿巨大褶皺山系,大量人工野外產狀實測不具有可行性,僅靠地質圖上有限的地層產狀又難以對深部構造進行約束,導致構造解釋的不確定性增加,迫切需要近地表地層產狀進行控制。高分辨率遙感衛(wèi)星影像技術和數(shù)字影像攝影測量方法的迅速發(fā)展為該區(qū)域的近地表地層產狀的測量及構造變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首先,論文以ETM+多光譜影像數(shù)據(jù)和2.5m SPOT-5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影像數(shù)據(jù)作為數(shù)據(jù)源,通過對數(shù)字影像的處理與分析,完成了對研究區(qū)3個典型地點(西克爾、巴楚磷礦、五郎塔格)的ETM+和SPOT-5融合影像的關于層狀地貌面、活動構造的位置及展布形態(tài)的解譯和野外考察驗證及測量,證實了ETM+與SPOT-5 Pan融合影像用于逆沖推覆構造系最新構造變形具有可行性,尤其適用于植被稀少、構造地貌保存較好、交通不便的復雜構造區(qū)。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最新構造變形的解譯標志:陰影紋理結構和色調標志、地層標志、地形地貌標志、洪積扇的排列形態(tài)和規(guī)模標志、水系和沖溝密度標志,利用這些解譯標志對研究區(qū)的最新構造變形進行了解譯,得到了關于構造變形的以下初步認識:1)在成熟褶皺前緣,由多期老戈壁面組成的層狀地貌發(fā)育,反映晚第四紀以來逆斷層變形是柯坪推覆構造系主要的變形樣式。2)構造變形形成的層狀地貌面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期次,說明斷裂活動具有多期次性。3)斷坎多分布在沖洪扇的中上部,平面上呈波浪狀有間斷的連續(xù)展布,顯示出低角度逆斷層展布特征。4)切割第四紀新生褶皺的沖溝發(fā)育了新的階地面,并且階地被斷錯,揭示了新生褶皺前緣的最新活動。其次,論文利用2.5m分辨率IRS-P5立體像對提取了垂直褶皺山系的廊帶狀DEM,DEM的質量評價顯示水平誤差小于2 m,垂直誤差在5m以內。利用提取的DEM生成了P5正射影像,再將從Google Earth上獲取的分辨率約為1m的GeoEye-1多光譜影像與P5正射影像相匹配,即將更高分辨率的GeoEye-1影像與DEM統(tǒng)一到同一坐標系下,以便于地層界線的識別、提取及地層的劃分。根據(jù)地層邊界的劃分,在不同地層內部選擇三角面發(fā)育較好、等高線較平直、產狀穩(wěn)定、V形山谷或者山脊附近、兩側巖層色調反差較大的區(qū)域選取產狀測量點,并獲取其三維坐標,然后在matlab環(huán)境下根據(jù)公式編程計算地層的產狀。然后借助GPS等工具進行產狀的野外實地測量和驗證,結果表明提取的產狀誤差均在6度以內,其中85%以上的誤差在4度以內,中誤差在3度以內,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由于基于遙感影像的數(shù)字影像攝影測量方法受區(qū)域自然條件限制較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于地勢陡峭復雜等自然條件限制而導致的無法展開野外地表產狀測量的不足,對其他類似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最后,論文根據(jù)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獲取的近地表地層產狀(有效約束了斷層、褶皺等淺部構造形態(tài))和地層厚度信息,結合野外對斷層與褶皺形態(tài)的考察、地形地質資料、石油地震反射剖面資料和斷層傳播褶皺的模型,繪制了柯坪褶皺沖斷帶的三岔口鎮(zhèn)至柯坪縣段的垂直于柯坪塔格背斜、依木干他烏背斜和克拉布克賽背斜走向的平衡地質剖面,剖面恢復的原始長度為113km,現(xiàn)今長度72km,地殼縮短量為41km,縮短率為36.3%。在假定柯坪逆斷裂-褶皺帶的變形起始年代為距今2.5Ma的情況下,獲得了16.4mm/a的縮短速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四紀以來柯坪推覆構造系的構造變形強度。研究結果表明P5立體像對與GeoEye-1相結合提取的近地表地層產狀為約束深部地震資料、確定淺層構造形態(tài)以及計算地殼縮短量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和依據(jù)。
祝賀[7](2011)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沉積、層序地層特征及生儲蓋組合研究》文中研究說明本論文以現(xiàn)代沉積學、層序地層學、石油地質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塔里木盆地三疊系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開展沉積體系、層序地層學及有利區(qū)帶預測研究,為塔里木盆地三疊系進一步油氣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礎地質資料。論文充分利用盆地內鉆井巖心、測井響應及相序組合等標志,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共識別出5類沉積體系和26個沉積微相。重點查明了三疊系發(fā)育了辮狀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積體系,并建立了坳陷湖盆緩坡帶辮狀河三角洲模式、深水湖底扇模式及坳陷湖盆陡坡帶扇三角洲模式。以經(jīng)典層序地層學及陸相層序地層學最新進展為理論基礎,在精細沉積體系劃分及沉積微相特征研究基礎上,綜合運用地震、鉆測井、巖心和分析化驗資料,從層序界面識別入手,對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進行層序地層分析。依據(jù)沉積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等標志,共識別出了5個層序界面(SB1-SB5)。層序界面性質主要包括不整合面、超覆面、測井曲線形態(tài)突變面、旋回疊加方式轉換面、侵蝕沖刷面和巖性、巖相轉換面等多種類型,其中以侵蝕沖刷面和巖性、巖相轉換面最為普遍。在上述關鍵界面識別基礎上,首次在整個塔北-塔中坳陷內將三疊系劃分出4個三級層序(SQ1-SQ4)。各層序發(fā)育低位體系域(LST)、湖侵體系域(TST)和高位體系域(HST),有些被削蝕的部位缺少HST,在有些深凹區(qū)缺少LST。通過對過渡相帶關鍵井的層序特征分析,結合地震剖面的精確標定,建立了研究區(qū)的等時地層格架。研究區(qū)東西向層序發(fā)育個數(shù)可以較好地對比,塔中地區(qū)上部層序局部隆升缺失,塔北隆起下部層序沉積缺失。結合層序充填過程及層序發(fā)育的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兩種層序充填模式:①以塔北-塔中湖盆東部和東南部的斜坡部位為典型代表的緩坡坡折背景的層序充填模式;②以塔北隆后帶的斜坡部位為典型代表的陡坡帶型層序充填模式。在三級層序(相當于長期旋回)和沉積體系研究基礎上,首次采用上升和下降相域作為編圖單元對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紀進行了層序巖相古地理編圖。系統(tǒng)分析了全盆地三疊系各三級層序相域沉積相展布規(guī)律與時空演化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三疊系烴源巖、儲集巖和蓋層的特征,以及在層序格架中的組合類型和特征。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層序格架內發(fā)育有4套區(qū)域性生儲蓋組合,進一步劃分為自生自儲自蓋、上生下儲上蓋和下生中儲上蓋三種生儲蓋組合類型,從宏觀上控制了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油氣的分布。結合塔里木盆地三疊系油氣勘探現(xiàn)狀,提出了塔北-塔中地區(qū)有利的勘探目標。
楊國臣[8](2010)在《四川盆地晚侏羅世至新近紀層序充填及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文中指出綜合運用沉積學、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盆地層序充填動力學、巖相古地理學、地球化學等的理論以及構造-層序分析方法,在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框架下,系統(tǒng)研究了四川盆地上侏羅統(tǒng)至新近系的沉積體系類型和沉積模式、層序地層劃分與等時地層格架對比、古水流特征和物源區(qū)屬性等,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晚侏羅世至新近紀的盆地古地理和層序充填演化特征、盆-山耦合關系和盆地性質及演化。歸納起來,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綜合分析前人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野外地質調查,進一步梳理了四川盆地晚侏羅世至新近紀巖石地層和年代地層劃分方案,重新厘定了地層區(qū)劃和地層對比關系。2.通過對野外露頭、鉆/測井和地震資料的沉積學與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侏羅統(tǒng)至新近系中識別出9種沉積體系類型,總結了7種沉積模式;根據(jù)不同級別層序界面的成因類型,將四川盆地上侏羅統(tǒng)至新近系劃分為3個一級層序、5個(二級)構造層序、9個超層序和15個(三級)層序。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盆地不同剖面在構造層序或超層序框架控制下的以層序為對比單元的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3.通過泥質巖元素地球化學、碳酸鹽巖礫石碳氧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探討了晚侏羅世末期至白堊紀沉積物源區(qū)的性質、構造背景和盆地沉積環(huán)境特征。泥質巖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從J3末期到K2,四川盆地以咸化程度較低的淡水環(huán)境和暖濕氣候條件為主;泥質巖主要形成于一種總體偏氧化、局部偏還原性質的沉積環(huán)境;泥質巖母巖巖性以沉積巖和花崗質巖石為主;物源區(qū)主要屬于大陸島弧構造背景,也有來自被動大陸邊緣的物源。4.根據(jù)大量的實測古流向、礫巖礫石統(tǒng)計和砂巖碎屑成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詳細地分析了晚侏羅世至白堊紀的古流向變化、盆地古地理遷移和物源區(qū)屬性演化特征。提出四川盆地川中一帶早白堊世曾發(fā)生古流向逆變過程,其特點為,發(fā)生時間上北早南晚、對盆地沉積的影響強度上北強南弱。5.在沉積相和層序地層綜合劃分的基礎上,綜合相關文獻成果,以構造層序和超層序為編圖單元,重建了不同構造旋回的盆地古地理,揭示了晚侏羅世至新近紀盆地沉積中心的遷移和沉積體系的時空展布與演化。6.在系統(tǒng)的盆地沉積相、層序地層和區(qū)域構造地質研究的基礎上,以盆地充填動力學的相關理論方法為指導,建立了盆地不同剖面的層序充填序列樣式,并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以超層序和構造層序為分析單元,應用構造-層序分析方法,深入討論了四川盆地晚侏羅世至新近紀的沉積充填、盆-山耦合和盆地性質及演化特征。
王宗起,閆全人,閆臻,王濤,姜春發(fā),高聯(lián)達,李秋根,陳雋璐,張英利,劉平,謝春林,向忠金[9](2009)在《秦嶺造山帶主要大地構造單元的新劃分》文中研究說明根據(jù)近年來的地層、沉積、巖漿-火山和構造變形及巖石地球化學等方面研究新進展,結合前人的成果,按照大地構造相單元劃分原則,將秦嶺造山帶分為13個主要構造單元:①華北南緣陸坡帶,包括第一層序的青白口系大莊組、震旦系羅圈組和寒武系,與之對應的豫西欒川群;第二層序的奧陶紀陶灣群;②北秦嶺弧后雜巖帶,以寬坪群和部分二郎坪群中的基性火山巖與碳酸鹽巖的構造塊體與變質的古生代深海碎屑巖混雜為特征;③秦嶺島弧雜巖帶,由丹鳳群不同的古洋隆塊體、富水幔源島弧基性巖漿雜巖、云架山群、斜峪關群和草灘溝群的島弧鈣堿性巖漿巖和火山巖及深海沉積物及秦嶺群弧基底雜巖等構成,時間跨度為奧陶紀-石炭紀;④秦嶺弧前盆地系,泥盆系及其它晚古生代地層是其主要充填物,同沉積斷裂控制了一系列的次級盆地;⑤秦嶺增生混雜帶,由泥、砂巖組成的基質和基性、超基性巖、火山巖、灰?guī)r、硅質巖等巖塊構成,最終形成于二疊紀末-三疊紀初;⑥南秦嶺島弧雜巖帶,碧口群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巖和巖漿巖組成,稱碧口弧;由三花石群的中基性火山巖以及西鄉(xiāng)群的中酸性火山巖共同構成,稱西鄉(xiāng)弧;由耀嶺河群和鄖西群中基性熔巖和中酸性火山巖組成,稱安康弧;⑦南秦嶺弧前盆地系,碧口弧前盆地充填物是以碎屑巖為主的橫丹群和關家溝群;西鄉(xiāng)弧前沉積主要由三花巖群包括王家壩組砂巖以及由泥巖、砂巖和中酸性火山巖變質而成的片巖、片麻巖和石英巖組成。安康弧前盆地具有明顯的深海扇沉積特征梅子埡群和大貴坪組;⑧南秦嶺弧后盆地系,包括后龍門山的茂縣群和上古生界及三疊系,大巴山的洞河群和部分耀嶺河群的火山巖;⑨南秦嶺弧后陸坡帶,只保留大巴山弧后陸緣,是高川—毛壩以南的下古生界;⑩南秦嶺前陸褶沖帶,包括龍門山北段、米倉山和大巴山前陸褶沖帶。三帶形成于印支—燕山期,但構造線不同,且在出現(xiàn)的時間上,由西到東由早到晚;11○三疊紀殘余海盆;○12中-新生代走滑拉分和斷陷盆地;1○3基底斷塊。
沈玉林[10](2009)在《鄂爾多斯中東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儲層控制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層序界面識別,將鄂爾多斯中東部地區(qū)上古生界劃分為5個二級層序(層序組)、18個三級層序和50個體系域,建立了陸表海背景下的緩坡盆地邊緣Ⅰ型和緩坡Ⅱ型、陸表海衰亡背景下的曲流河-淺水三角洲、辮狀河-緩坡型淺水辮狀河三角洲以及曲流河-湖泊三角洲等5個二級層序充填模式。在層序格架內闡述了主要沉積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特征。在研究區(qū)上古生界識別出了8沉積相、18沉積亞相和23沉積微相類型;晚石炭世主要為碳酸鹽潮坪-障壁砂壩-瀉湖-淺水三角洲沉積,海水主要來自E及NE方向;早二疊世早期形成以開闊陸表海沉積為主、曲流河-淺水三角洲-障壁砂壩-瀉湖-碳酸鹽潮坪共存的格局,海水改由SE方向侵入;早二疊世晚期以曲流河-淺水三角洲-近海湖泊沉積為主;中二疊世形成以沖積扇、辮狀河-三角洲-湖泊沉積面貌;至晚二疊世晚期演化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共存的格局,結束了研究區(qū)晚古生代沉積充填發(fā)育史。由此,將研究區(qū)晚古生代沉積演化分為受限陸表海、開闊陸表海、陸表海衰亡、近海湖盆和內陸湖盆等5個充填階段。以活動論為指導,結合海西運動的幕式活動,探討了古地理演化的動力機制;物源來自伊盟隆起,受板塊碰撞作用影響,物源區(qū)差異性抬升明顯,具東西分區(qū)的特征。研究區(qū)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及演化、晚石炭世末海侵方向轉變(相對于現(xiàn)今地理位置),主要是板塊碰撞形式的轉變所引發(fā)的區(qū)域古構造體制的改變、物源區(qū)的差異性隆升、古地貌特征的演變、基底斷裂間歇性的拉張復活以及區(qū)域海平面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谘芯繀^(qū)晚古生代沉積演化階段及其與北部造山帶的關系、物源特征、古氣候等研究,建立了5種構造-沉積充填模式。雙山地區(qū)太原組高效儲層的發(fā)育主要受控于構造格局及古地理,并與物源區(qū)母巖性質、海平面變化、成巖作用及板塊碰撞引發(fā)的基底斷裂間歇性活動等因素有關;伊金霍洛旗地區(qū)盒8段高效儲層的發(fā)育主要受控于母巖性質及古地理格局,同時受成巖作用和基底斷裂后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
二、在褶皺和沖斷帶的石油勘探和開發(fā)——從Hedberg專題討論會得出的觀點(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在褶皺和沖斷帶的石油勘探和開發(fā)——從Hedberg專題討論會得出的觀點(論文提綱范文)
(1)新疆庫車盆地鹽泉水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2.1 地下水水化學特征研究 |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
1.2.3 水循環(huán)特征研究 |
1.2.4 地球物理探測應用研究 |
1.3 研究區(qū)鹽泉水研究程度 |
1.4 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1.5 主要的研究內容 |
1.6 技術路線 |
1.7 論文創(chuàng)新點 |
1.8 論文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 |
2.1 自然地理 |
2.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3 區(qū)域演化背景 |
2.3.1 盆地地層層序 |
2.3.2 盆地構造特征 |
2.4 水文地質背景 |
2.5 巖相古地理 |
2.6 本章小結 |
第3章 樣品采集與測試方法 |
3.1 樣品采集 |
3.2 測試方法 |
3.2.1 常量、微量元素測試方法 |
3.2.2 氫氧同位素測試方法 |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測試方法 |
3.2.4 鍶同位素測試方法 |
3.2.5 V8多功能電法儀測試方法 |
3.3 本章小結 |
第4章 鹽泉水的溶質來源 |
4.1 鹽泉水化學特征 |
4.2 礦化度與主要離子關系特征 |
4.3 主微量元素在鹽泉水溶質來源中的指示 |
4.4 相化學在鹽泉水中溶質來源的指示 |
4.5 飽和指數(shù)在鹽泉水中溶質來源的指示 |
4.5.1 卻勒構造帶溶質特征 |
4.5.2 西秋構造帶溶質特征 |
4.5.3 東秋構造帶溶質特征 |
4.6 本章小結 |
第5章 鹽泉水的補給來源與循環(huán)模式 |
5.1 鹽泉水補給來源研究 |
5.2 鹽泉水補給高程研究 |
5.3 鹽泉水補給溫度研究 |
5.4 鹽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齡研究 |
5.5 鹽泉水的熱儲溫度研究 |
5.5.1 二氧化硅地熱溫標 |
5.5.2 陽離子溫標 |
5.5.3 鹽泉水地熱溫度指標選取及計算 |
5.6 鹽泉水的循環(huán)深度研究 |
5.7 鹽泉水的循環(huán)模式討論 |
5.8 本章小結 |
第6章 鹽泉水的成因分析 |
6.1 鍶同位素特征分析 |
6.2 熱液Ca-Cl型水對研究區(qū)鹽泉水的影響分析 |
6.3 鹽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
6.3.1 地層巖性特征分析 |
6.3.2 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應用 |
6.4 鹽泉水的成因分析 |
6.5 本章小結 |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
7.1 結論 |
7.2 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圖 |
附錄 表 |
附錄 |
附表 |
致謝 |
作者簡介及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
(2)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形成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 |
1.1.1 選題依據(jù) |
1.1.2 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丹霞地貌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 |
1.2.1 國內丹霞地貌的研究階段 |
1.2.2 國內研究進展 |
1.2.3 國際相關研究方向及水平 |
1.2.4 丹霞地貌研究存在的問題 |
1.3 研究目標與內容 |
1.4 技術線路 |
1.5 創(chuàng)新點與完成的工作量 |
1.5.1 本文創(chuàng)新點 |
1.5.2 本次研究實際工作量 |
第二章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地學背景 |
2.1 構造單元及其特征 |
2.2 地層描述 |
2.2.1 第四系 |
2.2.2 白堊系 |
2.2.3 侏羅系 |
2.2.4 三疊系 |
2.2.5 二疊系 |
2.2.6 石炭系 |
2.2.7 奧陶系 |
2.2.8 寒武系 |
2.2.9 薊縣系 |
2.3 區(qū)域構造沉積發(fā)展過程 |
第三章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特征及評價 |
3.1 丹霞地貌遙感影像解譯 |
3.1.1 數(shù)據(jù)來源 |
3.1.2 遙感影像的選擇與處理 |
3.1.3 遙感影像解譯 |
3.2 丹霞地貌景觀分類及特征 |
3.2.1 銅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景觀特征 |
3.2.2 平?jīng)鲠轻忌降は嫉孛簿坝^特征 |
3.2.3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景觀特征 |
3.3 丹霞地貌景觀定量評價 |
3.3.1 評價方法確定 |
3.3.2 評分標準的確定 |
3.3.3 丹霞地貌景觀資源分級劃分 |
3.3.4 丹霞地貌景觀定量評價結果 |
第四章 銅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形成機制 |
4.1 渭北地區(qū)地理及地質背景 |
4.1.1 自然地理概況 |
4.1.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4.2 銅川照金-香山的紅層與丹霞地貌 |
4.2.1 紅層分布 |
4.2.2 照金-香山紅層沉積特征 |
4.2.3 銅川照金-香山地區(qū)紅層巖石學特征 |
4.2.4 照金-香山地區(qū)紅層物源分析 |
4.3 銅川照金-香山地區(qū)構造特征 |
4.3.1 褶皺特征 |
4.3.2 斷層特征 |
4.3.3 節(jié)理特征 |
4.4 丹霞地貌發(fā)育機理分析 |
4.4.1 巖性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基礎性作用 |
4.4.2 構造隆升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關鍵性作用 |
4.4.3 斷層和節(jié)理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控制性作用 |
4.4.4 風化侵蝕作用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改造作用 |
4.5 丹霞地貌發(fā)育過程總結 |
4.5.1 紅層盆地的形成 |
4.5.2 丹霞地貌發(fā)育模式 |
4.6 銅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地質意義 |
第五章 平?jīng)鲠轻忌降は嫉孛残纬蓹C制 |
5.1 區(qū)域地質構造概況 |
5.1.1 研究區(qū)出露地層簡述 |
5.1.2 區(qū)域構造特征 |
5.2 崆峒山地區(qū)紅層分布及其發(fā)育特征 |
5.2.1 平?jīng)鲠轻忌降貐^(qū)紅層分布 |
5.2.2 平?jīng)鲠轻忌降は嫉孛驳貙託w屬討論與實證 |
5.2.3 平?jīng)鲠轻忌郊t層沉積特征 |
5.2.4 崆峒山地區(qū)紅層巖石學特征 |
5.3 平?jīng)鲠轻忌降貐^(qū)構造特征 |
5.3.1 褶皺與斷層特征 |
5.3.2 節(jié)理特征 |
5.4 丹霞地貌發(fā)育機制分析 |
5.4.1 巖性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基礎性作用 |
5.4.2 沉積相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控制作用 |
5.4.3 構造隆升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關鍵性作用 |
5.4.4 斷層和節(jié)理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控制性作用 |
5.4.5 風化侵蝕作用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改造作用 |
5.5 平?jīng)鲠轻忌降は嫉孛舶l(fā)育過程宏觀總結 |
第六章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區(qū)形成機制 |
6.1 六盤山盆地地質背景 |
6.1.1 六盤山地區(qū)地層概述 |
6.1.2 六盤山盆地構造特征及構造單元劃分 |
6.1.3 六盤山盆地區(qū)域構造演化及后期改造 |
6.2 固原火石寨地區(qū)紅層與丹霞地貌 |
6.2.1 火石寨地區(qū)紅層沉積分布 |
6.2.2 火石寨紅層沉積特征 |
6.2.3 固原火石寨地區(qū)紅層巖石學特征 |
6.2.4 固原火石寨地區(qū)古水流特征 |
6.3 火石寨構造特征與丹霞地貌的關系 |
6.3.1 褶皺特征 |
6.3.2 斷層特征 |
6.3.3 節(jié)理、裂隙特征 |
6.4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形成機制分析 |
6.4.1 巖性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基礎性作用 |
6.4.2 沉積相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控制作用 |
6.4.3 斷層和節(jié)理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控制性作用 |
6.4.4 風化侵蝕作用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改造作用 |
6.4.5 剝蝕搬運對丹霞地貌發(fā)育的改造作用 |
6.5 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發(fā)育過程總結 |
6.5.1 火石寨丹霞地貌的發(fā)育階段 |
6.5.2 發(fā)育過程宏觀總結 |
第七章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對比研究 |
7.1 中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分布 |
7.1.1 中國紅層沉積分布特征 |
7.1.2 中國丹霞地貌分布空間特征 |
7.1.3 丹霞地貌的演化過程分析 |
7.1.4 中國西北地區(qū)古氣候演變過程 |
7.2 丹霞地貌國內對比 |
7.2.1 丹霞地貌區(qū)內對比及研究意義 |
7.2.2 國內丹霞地貌對比 |
7.3 與國內其它紅層地貌景觀對比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謝 |
(3)準噶爾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本章摘要 |
1.1 選題依據(jù)與研究目的意義 |
1.1.1 選題依據(jù) |
1.1.2 研究目的意義 |
1.2 研究區(qū)范圍與自然地理條件 |
1.2.1 研究區(qū)范圍 |
1.2.2 自然地理條件 |
1.3 研究現(xiàn)狀 |
1.3.1 砂巖型鈾礦研究現(xiàn)狀 |
1.3.2 盆地基底結構屬性研究現(xiàn)狀 |
1.3.3 地殼成熟度與鈾成礦作用研究現(xiàn)狀 |
1.3.4 研究區(qū)以往地質工作 |
1.3.5 存在的主要問題 |
1.4 主要研究內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 研究進展和實物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與創(chuàng)新點 |
1.7.1 主要成果 |
1.7.2 創(chuàng)新點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本章摘要 |
2.1 大地構造位置 |
2.2 盆地及周邊構造演化 |
2.3 盆地基本構造格局 |
2.3.1 構造單元劃分 |
2.3.2 斷裂系統(tǒng) |
2.4 地層 |
2.4.1 前寒武紀結晶基底 |
2.4.2 古生界構造層 |
2.4.3 蓋層 |
2.4.4 賦礦地層 |
2.5 巖漿巖 |
2.6 區(qū)域礦產 |
3 盆地基底結構屬性 |
本章摘要 |
3.1 區(qū)域布格重力異常與地殼厚度 |
3.2 大地電磁測深與基底電性分層 |
3.3 人工地震與基底地殼結構 |
3.4 航空磁力異常與盆地正磁性塊體分布 |
3.5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證據(jù) |
3.6 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推斷 |
4 盆地不同地質時期古隆起特征分析 |
本章摘要 |
4.1 基底隆起分布特征 |
4.2 蓋層沉積期的隆起分布特征 |
4.3 古隆起的構造類型 |
4.4 代表性古隆起的發(fā)展演化 |
4.4.1 陸梁疊加型古隆起 |
4.4.2 東部殘余型古隆起 |
5 盆地周緣褶皺基底含鈾性分析 |
本章摘要 |
5.1 褶皺基底巖石類型及空間分布 |
5.2 基底巖石含鈾性 |
5.2.1 航空放射性測量與區(qū)域放射性場特征 |
5.2.2 盆地周緣主要地質體或不同巖性單元U、Th含量分布 |
5.2.3 鋯石鈾含量特征 |
6 盆地周緣褶皺基底地殼成熟度特征 |
本章摘要 |
6.1 基底地殼成熟度 |
6.2 基底成熟度與鈾成礦潛力的計算方法 |
6.3 研究區(qū)基底地殼成熟度分析 |
6.3.1 東準克拉美麗巖帶 |
6.3.2 北準阿勒泰-富蘊-布爾根巖帶 |
6.3.3 西準達拉布特巖帶 |
7 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 |
本章摘要 |
7.1 準噶爾盆地與伊犁產鈾盆地基底特征對比 |
7.2 基底結構屬性與鈾成礦潛力 |
7.3 地殼成熟度與成巖物質來源控礦作用 |
7.3.1 概述 |
7.3.2 褶皺基底地殼成熟度與成巖物質來源區(qū)域控礦作用分析 |
7.4 基底含鈾性與不同盆段鈾成礦有利度分析 |
7.5 大地構造背景與區(qū)域鈾成礦潛力 |
7.6 盆地內部古隆起及盆地演化控礦作用 |
7.7 準噶爾盆地區(qū)域鈾成礦潛力分析與成礦預測 |
7.7.1 區(qū)域鈾成礦潛力 |
7.7.2 成礦預測 |
8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
(4)上揚子地區(qū)北部構造演化與熱年代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謝 |
第一章 前言 |
1.1 選題來源及研究意義 |
1.1.1 選題來源 |
1.1.2 研究內容 |
1.1.3 研究目的及意義 |
1.2 前人研究概況 |
1.2.1 南大巴山弧形褶皺帶 |
1.2.2 川東—湘鄂西褶皺帶 |
1.2.3 雪峰山構造帶 |
1.2.4 上揚子北部褶皺帶構造疊加問題 |
1.3 技術路線及主要成果 |
1.3.1 技術路線 |
1.3.2 主要研究成果及創(chuàng)新點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
2.1 秦嶺造山帶 |
2.2 南大巴山褶皺帶 |
2.3 四川盆地與川東褶皺帶 |
2.4 湘鄂西褶皺帶 |
2.5 雪峰山構造帶(北段) |
第三章 加里東期構造變形事件 |
3.1 雪峰山構造帶北段變形特征 |
3.1.1 構造特征 |
3.1.2 角度不整合證據(jù) |
3.2 雪峰山構造帶北段熱年代學研究 |
3.2.1 樣品采集與分選 |
3.2.2 XRD分析 |
3.2.3 K-Ar定年結果與地質解釋 |
3.3 加里東事件影響西界探討 |
3.4 雪峰隆起的形成時間分析 |
3.5 小結 |
第四章 印支期構造變形事件 |
4.1 南大巴山地區(qū)印支期變形事件 |
4.1.1 角度不整合證據(jù) |
4.1.2 城口—房縣斷裂帶~(40)Ar/~(39)Ar熱年代學研究 |
4.1.2.1 構造特征與運動學 |
4.1.2.2 樣品采集與顯微構造 |
4.1.2.3 ~(40)Ar/~(39)Ar分析結果與地質解釋 |
4.2 雪峰山與川東—湘鄂西地區(qū)印支期變形事件分析 |
4.2.1 雪峰山構造帶印支期褶皺的角度不整合證據(jù) |
4.2.2 張家界—花垣斷裂帶與雪峰隆起之間的印支面微角度不整合現(xiàn)象 |
4.2.3 張家界—花垣斷裂帶以西的川東—湘鄂西褶皺帶印支面平行不整合現(xiàn)象 |
4.3 研究區(qū)印支期褶皺分布范圍分析 |
4.4 小結 |
第五章 燕山中期構造變形事件 |
5.1 褶皺時代 |
5.2 湘鄂西褶皺帶幾何學特征 |
5.3 湘鄂西褶皺帶運動學規(guī)律 |
5.3.1 褶皺軸面傾向變化 |
5.3.2 逆沖斷裂運動方向 |
5.3.3 滑脫面及其運動方向 |
5.4 小結 |
第六章 燕山晚期構造變形事件 |
6.1 湘鄂西褶皺帶燕山晚期疊加褶皺 |
6.1.1 上白堊統(tǒng)與下伏地層的角度不整合證據(jù) |
6.1.2 疊加褶皺現(xiàn)象 |
6.2 川東隔檔式褶皺帶燕山晚期變形事件 |
6.2.1 褶皺時代 |
6.2.2 幾何學特征 |
6.2.2.1 華鎣山斷裂帶 |
6.2.2.2 背斜特征 |
6.2.2.3 向斜特征 |
6.2.3 運動學規(guī)律 |
6.2.3.1 褶皺軸面傾向規(guī)律 |
6.2.3.2 逆沖斷裂運動方向 |
6.2.3.3 滑脫層 |
6.2.3.4 總體運動學規(guī)律 |
6.3 南大巴山褶皺帶燕山晚期變形事件 |
6.3.1 褶皺時代 |
6.3.2 幾何學特征 |
6.3.2.1 構造樣式與分帶 |
6.3.2.2 坪壩斷裂帶 |
6.3.2.3 鎮(zhèn)巴-雞鳴寺斷裂帶 |
6.3.2.4 鐵溪-巫溪斷裂帶 |
6.3.3 運動學規(guī)律 |
6.4 小結 |
第七章 上揚子北部構造帶構造演化與形成機制 |
7.1 南大巴山與川東褶皺帶的形成順序 |
7.2 南大巴山與湘鄂西褶皺帶的形成順序 |
7.3 構造應力場分析 |
7.3.1 原理與方法 |
7.3.2 劃分依據(jù) |
7.3.3 三期應力場特征 |
7.3.3.1 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場 |
7.3.3.2 近東西向擠壓應力場 |
7.3.3.3 北東-南西向擠壓應力場 |
7.3.4 三期應力場與褶皺帶形成關系分析 |
7.4 上揚子北部構造帶演化規(guī)律 |
7.4.1 印支期擠壓變形階段 |
7.4.1.1 南大巴山褶皺帶北部的前陸變形 |
7.4.1.2 雪峰隆起印支期擠壓變形 |
7.4.2 晚侏羅世末擠壓變形階段與湘鄂西褶皺帶形成 |
7.4.3 早白堊世末擠壓變形階段與川東褶皺帶形成 |
7.4.4 晚白堊世初擠壓變形階段與南大巴山褶皺帶形成 |
7.4.5 上揚子北部構造帶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 |
7.5 小結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研究經(jīng)歷和發(fā)表的論文 |
(5)黔西南坳陷沉積盆地分析與銻、金成礦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含礦沉積盆地分析研究現(xiàn)狀 |
1.1.1 沉積學分析 |
1.1.2 成巖成礦作用研究 |
1.1.3 構造分析 |
1.1.4 盆地成礦流體 |
1.1.5 改造礦床 |
1.2 黔西南坳陷銻、金礦床研究現(xiàn)狀 |
1.2.1 黔西南坳陷范圍 |
1.2.2 沉積分析 |
1.2.3 構造分析 |
1.2.4 礦床成因研究 |
1.3 選題依據(jù)、科學問題及科學意義 |
1.3.1 論文的選題依據(jù) |
1.3.2 科學問題、研究內容和研究意義 |
1.3.3 研究方案與方法技術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創(chuàng)新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大地構造背景 |
2.1.1 深部構造 |
2.1.1.1 莫霍面深度 |
2.1.1.2 地殼結構 |
2.1.2 基底構造 |
2.1.2.1 基底性質 |
2.1.2.2 基底埋深 |
2.1.3 黔西南坳陷大地構造屬性討論 |
2.2 區(qū)域地層 |
2.2.1 基底的物質及地層組成 |
2.2.2 沉積蓋層 |
2.3 巖漿巖 |
2.4 區(qū)域礦產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黔西南坳陷構造變形樣式分析 |
3.1 現(xiàn)今構造單元劃分 |
3.1.1 構造單元劃分研究概述 |
3.1.2 黔西南坳陷構造單元劃分 |
3.2 盤縣擠壓構造變形區(qū)構造樣式 |
3.3 青山鎮(zhèn)張性構造變形區(qū)構造樣式 |
3.4 紫云~六盤水擠壓構造變形區(qū)構造樣式 |
3.5 興仁~貞豐復合構造變形區(qū)構造樣式 |
3.5.1 橫向(北西向)斷層褶皺帶 |
3.5.2 縱向(北東向)斷層褶皺帶 |
3.6 古隆起與上覆構造的疊加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黔西南坳陷"大廠層"沉積及埋藏成巖分析 |
4.1 "大廠層"巖相學及構造環(huán)境 |
4.1.1 黔西南坳陷"大廠層"巖相學 |
4.1.1.1 "大廠層"含義 |
4.1.1.2 "大廠層"原巖恢復及巖相 |
4.1.2 黔西南坳陷"大廠層"原巖對比及巖相 |
4.1.3 上揚子地區(qū)東吳運動的沉積響應 |
4.1.4 二疊紀玄武巖及"大廠層"火山巖構造背景 |
4.2 "大廠層"成巖作用研究 |
4.2.1 成巖作用 |
4.2.2 "大廠層"埋藏史 |
4.2.2.1 晚二疊世至晚三疊世埋藏史 |
4.2.2.2 黔西南坳陷剝蝕史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黔西南坳陷銻、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 |
5.1 晴隆銻礦礦床地質 |
5.1.1 礦區(qū)地層 |
5.1.2 礦田構造 |
5.1.2.1 控礦構造分析 |
5.1.2.2 復式半地塹構造控礦 |
5.1.3 礦體特征 |
5.2 晴隆銻礦礦床地球化學 |
5.2.1 "大廠層"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
5.2.1.1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5.2.1.2 稀土元素對成礦流體的指示意義 |
5.2.2 有機地球化學 |
5.2.3 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 |
5.3 晴隆銻礦成礦深度和成礦時代 |
5.3.1 晴隆銻礦成礦深度和成礦時代 |
5.3.2 成礦模式 |
5.4 黔西南坳陷卡林型金礦床地質特征 |
5.4.1 成礦區(qū)地層 |
5.4.2 沖斷-褶皺構造特征 |
5.4.2.1 構造特征 |
5.4.2.2 沖斷-褶皺構造對金礦的控制 |
5.4.3 礦體特征 |
5.4.4 卡林型金礦床成礦年代討論 |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沉積盆地演化與成礦 |
6.1 加里東末期褶皺-沖斷活動及古隆起 |
6.2 泥盆紀-中三疊世伸展構造 |
6.2.1 泥盆紀—早二疊世被動大陸邊緣裂陷盆地階段 |
6.2.2 晚二疊世-中三疊世裂谷盆地階段 |
6.2.3 伸展階段的成礦作用 |
6.3 印支晚期前陸沖斷-褶皺構造 |
6.3.1 沖斷-褶皺構造 |
6.3.2 沖斷-褶皺構造與卡林型金礦的成礦 |
6.4 燕山-喜馬拉雅期隆升剝蝕 |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成礦預測 |
7.1 晴隆銻礦成礦預測 |
7.1.1 預測的地質標志 |
7.1.2 地球物理勘探標志 |
7.1.3 預測靶區(qū)的圈定及找礦效果 |
7.1.4 下步工作建議 |
7.2 黔西南坳陷卡林型金礦找礦預測初步研究 |
7.2.1 找礦標志 |
7.2.2 找礦預測初步研究 |
本章小結 |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圖版及說明 |
附錄 |
(6)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構造系的構造變形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詞注釋表 |
圖像索引 |
表格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選題依據(jù)、目的及意義 |
1.2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技術路線 |
1.3 論文的組織結構 |
1.4 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 |
2.1 天山地質構造發(fā)育與演化歷史 |
2.2 柯坪推覆構造系的地質構造背景 |
第三章 高分辨率遙感衛(wèi)星及數(shù)字高程模型 |
3.1 高分辨率遙感衛(wèi)星的發(fā)展 |
3.2 幾種高分辨率遙感衛(wèi)星 |
3.2.1 Landsat-7 |
3.2.2 SPOT-5 |
3.2.3 IRS-P5 |
3.2.4 GeoEye-1 |
3.3 數(shù)字高程模型 |
3.3.1 DEM的來源 |
3.3.2 基于立體像對提取DEM的原理和方法 |
3.3.3 DEM的精度評價方法 |
3.4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基于SPOT-5 Pan和ETM+的最新構造變形研究 |
4.1 遙感影像的選擇與處理 |
4.1.1 遙感影像和基礎地理數(shù)據(jù)的選取 |
4.1.2 影像幾何精校正 |
4.1.3 影像配準 |
4.1.4 圖像增強和變換 |
4.1.5 影像鑲嵌 |
4.1.6 影像融合 |
4.2 三個典型地點的最新構造變形解譯及野外驗證 |
4.2.1 西克爾附近 |
4.2.2 巴楚磷礦東的天門大峽谷附近 |
4.2.3 五郎塔格小褶皺附近 |
4.3 遙感解譯標志的建立及應用 |
4.3.1 陰影紋理結構和色調標志 |
4.3.2 地層標志 |
4.3.3 地形地貌標志 |
4.3.4 沖洪積扇的形態(tài)和規(guī)模標志 |
4.3.5 水系和沖溝標志 |
4.4 關于最新構造變形特征的幾點認識 |
4.5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基于P5 像對和GeoEye-1 的近地表地層產狀提取 |
5.1 遙感影像的選擇與處理 |
5.2 DEM提取及質量評價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影像的導入 |
5.2.3 GCP的選取 |
5.2.4 匹配點的選取 |
5.2.5 DEM的提取 |
5.2.6 DEM的精度評價 |
5.2.7 DEM的編輯與輸出 |
5.2.8 DOM制圖 |
5.3 地層界線的提取及地層劃分 |
5.4 近地表巖層產狀的提取 |
5.4.1 地層產狀測量的原理 |
5.4.2 點的選取及產狀計算 |
5.5 野外驗證及誤差分析 |
5.6 結論 |
5.7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柯坪逆斷裂-褶皺帶的地殼縮短 |
6.1 斷層相關褶皺理論 |
6.2 建立平衡地質剖面的步驟 |
6.3 柯坪推覆構造的淺層構造形態(tài) |
6.4 地殼縮短量 |
6.5 地殼縮短速率 |
6.6 結論 |
6.7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
7.1 主要結論和認識 |
7.1.1 柯坪推覆系最新垂直構造變形 |
7.1.2 近地表地層產狀的測量 |
7.1.3 柯坪推覆系水平構造變形 |
7.2 不足和展望 |
7.3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介 |
BRIEF INTRODUCTON TO THE AUTHOR |
碩士期間參與的項目 |
參與項目承擔的主要工作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7)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沉積、層序地層特征及生儲蓋組合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依據(jù)與研究意義 |
1.2 學科前沿研究現(xiàn)狀 |
1.2.1 層序地層學研究現(xiàn)狀 |
1.2.2 坳陷湖盆研究現(xiàn)狀 |
1.2.3 巖性油氣藏勘探現(xiàn)狀 |
1.3 研究區(qū)的研究現(xiàn)狀 |
1.4 研究內容、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盆地構造單元的劃分 |
2.2 三疊紀古構造格局 |
2.2.1 早三疊世 |
2.2.2 中三疊世 |
2.2.3 晚三疊世 |
2.3 三疊系地層劃分與對比 |
2.3.1 各分區(qū)地層系統(tǒng) |
2.3.2 地層劃分和對比 |
第3章 沉積體系研究 |
3.1 沉積體系類型劃分 |
3.2 各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特征 |
3.2.1 辮狀河沉積體系 |
3.2.2 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 |
3.2.3 扇三角洲沉積體系 |
3.2.4 湖泊沉積體系 |
3.2.5 湖底扇相 |
3.3 沉積相模式 |
3.3.1 坳陷湖盆緩坡帶辮狀河三角洲發(fā)育機理及模式 |
3.3.2 深水湖底扇發(fā)育機理及模式 |
3.3.3 坳陷湖盆陡坡帶扇三角洲發(fā)育機理及模式 |
第4章 層序地層特征 |
4.1 層序劃分方案和原則 |
4.2 層序界面特征分析 |
4.2.1 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
4.2.2 界面類型 |
4.2.3 塔北-塔中地區(qū)層序界面特征 |
4.3 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層序地層劃分 |
4.4 層序對比及特征分析 |
4.4.1 單井層序特征分析 |
4.4.2 地震層序解釋 |
4.4.3 連井剖面層序地層對比 |
4.5 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 |
4.5.1 編圖思路及編圖單元選擇 |
4.5.2 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4.6 層序充填過程 |
4.7 層序發(fā)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
4.7.1 構造運動對低頻層序的控制 |
4.7.2 古地貌對沉積的控制 |
4.7.3 沉積物特征因素 |
4.7.4 基準面和可容納空間變化對層序的控制 |
4.7.5 古氣候對層序的控制 |
4.7.6 多種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 |
4.8 三疊系層序充填模式探討 |
4.8.1 湖盆緩坡坡折帶型層序充填樣式 |
4.8.2 陡坡帶型層序充填樣式 |
第5章 層序格架中生儲蓋組合特征及有利勘探目標預測 |
5.1 層序格架中生儲蓋特征 |
5.1.1 烴源巖特征 |
5.1.2 儲集層特征 |
5.1.3 蓋層特征 |
5.2 層序格架中的生儲蓋組合特征 |
5.2.1 生儲蓋組合類型 |
5.2.2 層序格架中生儲蓋組合特征 |
5.3 有利勘探目標預測 |
5.3.1 巖性地層圈閉勘探 |
5.3.2 有利區(qū)帶預測 |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 |
(8)四川盆地晚侏羅世至新近紀層序充填及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背景和項目依托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 |
1.2.1 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現(xiàn)狀 |
1.2.2 四川盆地上侏羅統(tǒng)至新近系研究現(xiàn)狀 |
1.2.3 存在問題 |
1.3 研究意義、內容與技術路線 |
1.3.1 研究意義 |
1.3.2 研究內容 |
1.3.3 研究技術路線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
2.1 區(qū)域構造格架 |
2.1.1 盆緣主要構造帶 |
2.1.2 盆地基底及構造格局 |
2.2 區(qū)域地層特征 |
2.2.1 晚侏羅世-新近紀地層概述 |
2.2.2 晚侏羅世-新近紀地層劃分與對比 |
第3章 沉積體系分析 |
3.1 沉積相主要鑒別標志 |
3.2 沉積體系類型及特征 |
3.2.1 沉積相類型劃分 |
3.2.2 沉積體系類型和特征 |
3.3 沉積模式及演化 |
3.3.1 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沉積模式 |
3.3.2 上白堊統(tǒng)-新近系沉積模式 |
3.3.3 小結 |
第4章 層序劃分及層序地層格架建立 |
4.1 層序界面識別標志 |
4.1.1 巖性剖面中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
4.1.2 測井曲線上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
4.1.3 地震剖面中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 |
4.2 層序界面主要成因類型 |
4.3 層序地層單元及劃分方案 |
4.3.1 層序級別劃分的基本原則 |
4.3.2 層序地層代碼命名規(guī)則 |
4.3.3 層序地層劃分方案 |
4.4 層序地層特征 |
4.4.1 層序地層綜合特征概述 |
4.4.2 上侏羅統(tǒng)層序地層特征 |
4.4.3 下白堊統(tǒng)層序地層特征 |
4.4.4 上白堊統(tǒng)層序地層特征 |
4.4.5 古近系層序地層特征 |
4.4.6 新近系層序地層特征 |
4.5 層序地層對比格架 |
4.5.1 晚侏羅世早期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4.5.2 晚侏羅世晚期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4.5.3 早白堊世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4.5.4 晚白堊世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4.5.5 古近紀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4.5.6 新近紀盆地層序地層格架 |
第5章 沉積地球化學特征 |
5.1 泥質巖元素地球化學研究 |
5.1.1 泥質巖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 |
5.1.2 泥質巖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
5.1.3 泥質巖沉積環(huán)境分析 |
5.1.4 泥質巖源區(qū)分析 |
5.1.5 小結 |
5.2 碳酸鹽巖礫石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源區(qū)意義 |
5.2.1 早白堊世沉積碳酸鹽巖礫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
5.2.2 晚白堊世沉積碳酸鹽巖礫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
5.2.3 小結 |
第6章 古流和物源區(qū)分析 |
6.1 古水流分析 |
6.1.1 晚侏羅世早期古水流特征 |
6.1.2 晚侏羅世晚期古水流特征 |
6.1.3 早白堊世古水流特征及古地理演化階段劃分 |
6.1.4 晚白堊世古水流特征 |
6.2 物源區(qū)分析 |
6.2.1 礫巖礫石統(tǒng)計學特征及其源區(qū)意義 |
6.2.2 砂巖碎屑成分統(tǒng)計學特征及其源區(qū)意義 |
第7章 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演化 |
7.1 S3 構造層序期(晚侏羅世)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1.1 S3-1 超層序期(遂寧期)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1.2 S3-2 超層序期(蓬萊鎮(zhèn)期)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2 S4 構造層序期(早白堊世)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3 S5 構造層序期(晚白堊世)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4 S6-1 超層序期(古近紀名山期)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5 S6-2 超層序期(古近紀蘆山期)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7.6 S7 構造層序期(新近紀)構造-層序巖相古地理 |
第8章 盆地層序充填及演化 |
8.1 層序充填演化特征 |
8.1.1 上侏羅統(tǒng)層序充填特征 |
8.1.2 下白堊統(tǒng)層序充填特征 |
8.1.3 上白堊統(tǒng)層序充填特征 |
8.1.4 古近系層序充填特征 |
8.1.5 新近系層序充填特征 |
8.2 構造層序與盆地演化 |
8.2.1 S3 構造層序(上侏羅統(tǒng))與盆地演化 |
8.2.2 S4 構造層序(下白堊統(tǒng))與盆地演化 |
8.2.3 S5 構造層序(上白堊統(tǒng))與盆地演化 |
8.2.4 S6 構造層序(古近系)與盆地演化 |
8.2.5 S7 構造層序(新近系)與盆地演化 |
第9章 認識與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Ⅰ |
附錄Ⅱ |
(10)鄂爾多斯中東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儲層控制因素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致謝 |
摘要 |
Abstract |
1 緒論 |
1.1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 |
1.2 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
1.2.1 地層劃分與對比研究現(xiàn)狀 |
1.2.2 上古生界天然氣勘探歷程及成藏研究現(xiàn)狀 |
1.2.3 沉積相及古地理研究現(xiàn)狀 |
1.2.4 上古生界層序地層研究現(xiàn)狀 |
1.2.5 晚古生代物源分析的研究現(xiàn)狀 |
1.2.6 成巖作用及高效儲層控制因素的研究現(xiàn)狀 |
1.2.7 存在問題 |
1.3 研究內容、思路及技術路線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術方法 |
1.4 完成實物工作量 |
1.5 論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巖石地層及巖性組合特征 |
2.2 區(qū)域構造格局及其演化 |
2.2.1 構造格局 |
2.2.2 盆地基底的結構和構造特征 |
2.2.3 構造演化 |
3 層序地層格架與對比 |
3.1 鄂爾多斯中東部地區(qū)上古生界主要沉積相類型 |
3.2 層序界面類型及特征 |
3.2.1 層序界面的識別 |
3.2.2 層序界面類型 |
3.2.3 水泛面 |
3.3 層序地層特征 |
3.3.1 層序地層特點 |
3.3.2 充填層序類型及特征 |
3.4 晚古生代海平面變化及層序充填模式 |
3.4.1 晚古生代海平面變化 |
3.4.2 層序充填模式 |
3.5 層序地層格架內的地層對比 |
3.5.1 關鍵界面的約束 |
3.5.2 近距離自旋回沉積對比 |
3.5.3 古生物組合帶的限定 |
3.5.4 區(qū)域地層單元劃分 |
3.6 小結 |
4 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4.1 SQⅠ古地理特征 |
4.1.1 SQⅠ區(qū)域沉積背景 |
4.1.2 SQⅠ古地理 |
4.2 SQⅡ古地理特征 |
4.2.1 SQⅡ區(qū)域沉積背景 |
4.2.2 SQⅡ古地理 |
4.3 SQⅢ古地理特征 |
4.3.1 SQⅢ區(qū)域沉積背景 |
4.3.2 SQⅢ古地理 |
4.4 SQⅣ古地理特征 |
4.4.1 SQⅣ區(qū)域沉積背景 |
4.4.2 SQⅣ古地理 |
4.5 SQⅤ古地理特征 |
4.5.1 SQⅤ區(qū)域沉積背景 |
4.5.2 SQⅤ(即SQ18)古地理 |
4.6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 |
4.7 小結 |
5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控制因素 |
5.1 晚古生代研究區(qū)與內蒙古造山帶的耦合關系 |
5.1.1 華北晚古生代沉積盆地與其北側造山作用的關系 |
5.1.2 內蒙古造山帶板塊作用控制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階段 |
5.1.3 晚古生代沉積過程與造山作用間的響應 |
5.2 物源研究 |
5.2.1 物源區(qū)構造屬性特征 |
5.2.2 古流向及砂體展布特征 |
5.2.3 主要輕礦物標型特征 |
5.2.4 重礦物組合特征 |
5.2.5 晚古生代物源探討 |
5.3 古氣候 |
5.4 晚古生代構造-沉積充填模式 |
5.4.1 晚石炭世(SQⅠ)構造-沉積充填模式 |
5.4.2 早二疊世早期(SQⅡ)構造-沉積充填模式 |
5.4.3 早二疊世晚期(SQⅢ)構造-沉積充填模式 |
5.4.4 中二疊世-晚二疊世早期(SQⅣ)構造-沉積充填模式 |
5.4.5 晚二疊世晚期(SQⅤ)構造-沉積模式 |
5.5 小結 |
6 含氣單元解剖 |
6.1 雙山含氣區(qū)太原組高效儲層的發(fā)育受控于構造格局及古地理 |
6.1.1 太原組砂質高效儲層的分布及成巖作用特征 |
6.1.2 高效儲層發(fā)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
6.2 伊金霍洛旗含氣區(qū)盒8 段高效儲層的發(fā)育主要受控于物源特征和古地理格局 |
6.2.1 烏審召-伊金霍洛旗含氣區(qū)盒8 段高效儲層的分布及成巖作用特征 |
6.2.2 高效儲層發(fā)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
6.3 小結 |
7 結論 |
參考文獻 |
圖版及圖版說明 |
作者簡歷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
四、在褶皺和沖斷帶的石油勘探和開發(fā)——從Hedberg專題討論會得出的觀點(論文參考文獻)
- [1]新疆庫車盆地鹽泉水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2020(03)
- [2]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形成機制研究[D]. 楊望暾. 長安大學, 2016(02)
- [3]準噶爾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D]. 宋繼葉. 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 2014(08)
- [4]上揚子地區(qū)北部構造演化與熱年代學研究[D]. 胡召齊. 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1(10)
- [5]黔西南坳陷沉積盆地分析與銻、金成礦研究[D]. 胡煜昭. 昆明理工大學, 2011(05)
- [6]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構造系的構造變形研究[D]. 劉華國.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2011(05)
- [7]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區(qū)三疊系沉積、層序地層特征及生儲蓋組合研究[D]. 祝賀. 成都理工大學, 2011(03)
- [8]四川盆地晚侏羅世至新近紀層序充填及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D]. 楊國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05)
- [9]秦嶺造山帶主要大地構造單元的新劃分[J]. 王宗起,閆全人,閆臻,王濤,姜春發(fā),高聯(lián)達,李秋根,陳雋璐,張英利,劉平,謝春林,向忠金. 地質學報, 2009(11)
- [10]鄂爾多斯中東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儲層控制因素研究[D]. 沈玉林. 中國礦業(yè)大學,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