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多頻掃描聲阻抗檢測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

多頻掃描聲阻抗檢測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

一、多頻率掃描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論文文獻綜述)

李牧耕[1](2021)在《基于電路模型的中耳聲導抗理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臨床檢測中耳相關疾病過程中,鼓室導納測試是十分常用的手段。鼓室導納測試是指改變外耳道壓力的同時觀測聲導納Y、聲導G及聲納B的改變,即觀測外耳道壓力與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的鼓室導納測試通常只在低頻探測音下進行,圖像呈較為簡單的單峰形狀,隨著高頻乃至多頻鼓室導納測試的出現,鼓室導納圖會呈現出較復雜的多峰。利用改進的中耳電路模型,適當的調整模型中的參數,可以通過計算機對不同中耳狀態(tài)下的鼓室導納測試、鐙骨肌反射測試以及寬頻聲能量檢測做出理論分析與圖像模擬,并繪出與典型的臨床圖像相吻合的模擬圖像。在正常耳狀態(tài)下可以模擬出與臨床數據相符合的三維鼓室導納圖,將改進的中耳電路模型推廣到鼓膜萎縮與耳硬化癥等疾病后,模擬圖像仍與發(fā)表過的臨床檢測數據相一致,不僅說明了改進的中耳電路模型與相關假設的合理性,也可以加深人們對中耳相關疾病的認識與理解。另外,通過改進的中耳電路模型可以模擬出不同指示音頻率時鐙骨肌聲反射的圖像,模擬圖像顯示在220Hz指示音時,鐙骨肌聲反射圖像呈“凹”型;在1000Hz時,圖像呈“凸”型,該結果與臨床測試結果相吻合,部分解釋了不同指示音頻率下鐙骨肌反射圖像形狀不同的原因。以改進的中耳電路模型為基礎,根據理論推導,還可以利用高頻鼓室導納圖中聲納B與聲導G出現的多峰值,估算外耳道聲導納與長度。該方法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但仍需進一步與臨床數據相結合。本研究還通過不同的模型對寬帶聲能量反射圖像進行了模擬,模擬結果在低頻(小于1000Hz)與實驗結果符合的較好,在高頻時則開始變得復雜。對不同中耳狀態(tài)下不同聲導抗檢測方法的理論分析與模擬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中耳系統(tǒng)各部分在聲音傳輸中的作用,以及不同中耳疾病下的檢測圖像差異背后的原理和機制,進而可以有助于中耳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周廣杰[2](2020)在《寬頻聲導抗與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黏稠度及氣骨導差的相關性研究及其臨床意義》文中指出目的我國臨床目前主要使用的聲導抗測試方法仍然是單一頻率的傳統(tǒng)聲導抗測試(成人及兒童226 Hz,嬰幼兒1 k Hz),它對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積液的判斷主要是根據鼓室導抗圖來判定的。單一成分聲導納測試法是用單一的探測音頻率記錄聲導納,是測量聲導納的最簡單且最常用的方法。然而,近年來相關研究已表明,在反映疾病引起的中耳壓力改變這方面,寬頻聲導抗中的能量反射較傳統(tǒng)的單一頻率聲導抗測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本研究主要探討寬頻聲導抗吸收率、共振頻率與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黏稠度、氣骨導差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間就診于我院的,經臨床體檢、電子耳鏡、聲導抗、純音測聽等檢查以及最終術中證實明確診斷的28例(46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術前進行純音測聽、傳統(tǒng)聲導抗檢查、WBT,獲得頻率-吸收率(EA值)曲線圖以及中耳共振頻率值;統(tǒng)計并計算0.5~2k Hz平均EA值及共振頻率值;術中耳內鏡下觀察外耳道及鼓膜情況,并探查鼓室,觀察中耳積液的性質。比較分析吸收率、共振頻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的相關關系。應用線性相關分析對吸收率、共振頻率與氣骨導差進行分析,應用等級相關分析對吸收率、共振頻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進行分析。數據分析后會得出對應的相關系數r,r值有正值也有負值,正值側代表正相關,反之,負值則表示負相關,它的范圍為-1~1,且當r值的絕對值越接近1時,表示兩變量的關系越密切,越接近0時則表示關系越不密切,等于0時,則表示無相關關系。按α=0.01水準對相關系數進行假設檢驗,P<0.01時,認為兩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結果吸收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之間的相關系數r及P值分別為r1=-0.943,P1<0.001;r2=-0.960,P2<0.001;吸收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具有負相關關系。共振頻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之間的相關系數r及P值分別r3=-0.942,P3<0.001;r4=-0.941,P4<0.001;共振頻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也具有負相關關系。結論吸收率、共振頻率與中耳積液黏稠度以及氣骨導差之間關系密切,呈負相關,吸收率越小,積液越黏稠,氣骨導差越大;同樣,共振頻率越小,積液越黏稠,氣骨導差越大。寬頻聲導抗吸收率、共振頻率能夠客觀地對積液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斷,能夠簡單、快捷、客觀地評價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對治療方案具有指導意義,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成嘉明[3](2020)在《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及寬頻聲導抗吸收率特點》文中認為目的:探討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臨床癥狀、226Hz聲導抗、純音聽閾及寬頻聲導抗聲能吸收率的特點,繪制并分析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聲能吸收率曲線的特點。方法:1.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診于我院疑似為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年患者共121例,其中男性59例(占48.76%),女性62例(占51.24%)平均年齡為54.25±6.87歲,平均病程為18±12天。按照年齡,將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為中青年組(n=66例,18≤年齡<65歲)(66耳)和老年組(n=55例,65歲≤年齡<75歲)(55耳)。2.采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病程;記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無耳悶脹感、耳閉塞感、聽力下降、耳鳴及耳痛等)。每位患者入院后均行純音聽閾、226Hz聲導抗、寬頻聲導抗檢查,后每位患者均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置管手術。3.分析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的一般臨床特點及226Hz聲導抗、純音聽閾;分析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寬頻聲導抗(WBT)聲能吸收率的特點。4.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或者非參數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一般資料本研究共納入疑似為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121例。其中男性59例(占48.76%),女性62例(占51.24%),平均年齡為54.25±6.87歲,平均病程為18±12天。將兩組患者分為中青年組(n=66例,18≤年齡<65歲)(66耳)和老年組(n=55例,65歲≤年齡<75歲)(55耳)。中青年組和老年組的平均年齡為:44.99±7.16歲vs.65.39±6.74歲,p=0.000兩組患者年齡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青年組和老年組的男性比率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48.48%(32/66)vs.49.10%(27/55)p=0.474,兩組患者男性比率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性別上無差異。中青年組和老年組的平均病程分別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13±10天vs.23±15天.p=0.03;兩組患者的平均病程有差異,老年組的平均病程較中青年組長。2.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癥狀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出現耳悶(耳閉塞感)癥狀的人數比率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48.48%vs.58.18%,p=0.28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老年組及中青年組SOM患者均較多表現出耳悶(耳閉塞感)的癥狀;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出現聽力下降癥狀的人數比率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53.03%vs.27.27%,p=0.00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青年組較老年組更多出現聽力下降的癥狀;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出現耳鳴癥狀的人數比率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31.82%vs.50.90%,p=0.0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比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更多表現出耳鳴的癥狀;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出現耳部疼痛不適癥狀的人數比率為:中青年組vs.老年組:3.03%vs.1.81%,p=0.66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均較少出現耳部疼痛不適的癥狀。3.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226Hz聲導抗、純音聽閾檢查(1)226Hz聲導抗檢查兩組患者226Hz聲導抗提示:中青年組B型圖的比例顯著高于老年組,老年組較中青年組的226Hz聲導抗圖更多表現為C型圖(B型圖:中青年組vs.老年組:90.91%vs.63.64%,p=0.000)。(2)純音聽閾檢查兩組純音聽閾結果提示:老年組的混合性聾的比例明顯高于中青年組,老年組在純音聽閾檢查中較中青年更多的表現為混合性聾,(中青年組vs.老年組:12.12%vs.34.54%,p=0.0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寬頻聲導抗(WBT)(1)兩組患者在324、364、1414、1587、1782、2245、2520、2828、3175、3564、4000、4490、5040、5657Hz等14個頻率的吸收率均有差異(P<0.05)。(2)兩組患者寬頻聲導抗(WBT)吸收率折線圖提示:在低頻率324、364Hz有差異,中青年組略低于老年組;隨后在1000-2000Hz左右,中青年組略高于老年組;在3000-5000Hz左右,中青年組顯著高于老年組,在其他頻率段,兩組患者吸收率沒有顯著差異;曲線圖趨勢與單因素方差分析相一致。5.兩組患者的鼓膜穿刺術或鼓膜切開置管術兩組患者完善相關檢查后均在經驗豐富的醫(yī)師操作下行鼓膜穿刺術或鼓膜切開置管手術,術中均抽吸出患者患耳的鼓室積液,兩組患者均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結論:1.兩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差異,老年SOM患者主要表現為耳悶、耳鳴的癥狀,而中青年SOM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悶、聽力下降的癥狀;2.老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與中青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226Hz聲導抗、純音聽閾、寬頻聲導抗檢查方面有一定差異;3.寬頻聲導抗對中青年和老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診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黃真輝,羅一柳,張錚[4](2019)在《耳聲導抗測試技術及在臨床中的應用》文中提出目前,隨著電子學與聽覺病理研究的不斷發(fā)展,作為客觀測聽法之一,聲導抗既為定位、定性、定量診斷耳聾的提供了參考數據,又為確診耳聾提供了可信的判斷依據,從而促進了診斷耳疾病準確率的提升。先進耳聲阻抗測試現已十分廣泛地應用在臨床中,且已發(fā)展成為中耳功能病變診斷的有力工具?;诖?本文研究了聲導抗測試技術的基本原理,探討了在臨床診斷耳科疾病中這種技術的應用,僅供參考。

阮小微[5](2018)在《基于FPGA多頻耳聲導抗檢測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文中認為耳聲導抗測試是一種中耳功能檢測的客觀方法,其在臨床耳科和聽力學診斷方面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臨床醫(yī)生的公認,是提高耳部疾病診斷準確率的一種先進手段。目前,臨床上常采用226Hz、678Hz和1000Hz純音信號作為耳聲導抗探測音進行耳聲導抗測試,但采用226Hz單一低頻率純音作為探測音信號時,耳聲導抗特性取決于中耳的勁度因素,因此只能反映以勁度聲納改變?yōu)橹鞯闹卸∽?當采用678Hz或1000Hz高頻率純音信號作為探測音進行耳聲導抗測試時,耳聲導抗特性只取決于中耳的質量因素,因此只能反映質量聲納改變?yōu)橹鞯闹卸∽儭=陙?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當探測音的頻率接近于中耳共振頻率時,中耳病變才能全面的反映出來,所以采用掃頻聲探測音信號做耳聲導抗測試也成為檢測中耳功能的方法之一,其價值漸漸為國內學者利用于中耳功能臨床測試上。本文研制一種基于FPGA的多頻耳聲導抗測試系統(tǒng),具備多頻耳聲導抗測試和中耳共振頻率測試的中耳功能測試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含一個以FPGA為核心的下位機和以Visual C#平臺開發(fā)的計算機程序。系統(tǒng)通過計算機控制下位機的功能模式、探測音頻率和強度以及密閉耳道內氣壓值,傳感器采集數據后將數據經過下位機上傳至計算機分析處理,計算機進行檢測結果的呈現和存儲等。本文詳述耳聲導抗測試系統(tǒng)的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等。耳聲導抗測試系統(tǒng)硬件設計以高集成度和低噪聲為原則。耳聲導抗測試系統(tǒng)的硬件部分在功能上可以分為探測音產生部分、氣壓控制部分、聲壓信號采集部分、氣壓信號采集部分、FPGA主控部分、電源部分、計算機部分。系統(tǒng)軟件包括FPGA程序設計和基于Visual C#設計的計算機程序設計。FPGA程序采用自頂向下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將FPGA程序分為頂層模塊、控制模塊、PLL模塊、AD轉換模塊、串口模塊、電機控制模塊、探測音產生模塊?;赩isual C#設計的計算機程序設計按照功能可以可分為串口通信模塊、測試模式模塊、數據分析模塊和數據管理模塊等。本文最后通過實驗驗證多頻耳聲導抗測試系統(tǒng)設計的可行性、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分別進行探測音頻率測試,多頻耳聲導抗測試和中耳共振頻率測試。實驗結果穩(wěn)定并與理論值符合,表明系統(tǒng)設計正確和工作可靠。

楊琨,楊希林,王燕,徐勇,蔣濤,孫建軍[6](2017)在《美國聽力學會兒童聽力篩查指南》文中研究表明委員及編著者:主席:Karen L.Anderson,PhD,Karen L.Anderson聽力學咨詢,Minneapolis,MN成員:Candi Bown;Nebo學區(qū),史普林維爾,猶他州;Melissa R.Cohen,AuD.,Cobb縣公立學校,亞特蘭大,佐治亞州;Susan Dilmuth-Miller,AuD,東斯特勞斯堡大學,東斯特勞斯堡,賓夕法尼亞州;Donna Fisher Smiley,

何榮萍,鄭蕓,李剛[7](2016)在《新生兒中耳共振頻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重點研究新生兒中耳共振頻率(RF)正常值范圍,為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新生兒中耳功能的評估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Titan 3.0測試符合納入標準的正常中耳功能狀態(tài)的新生兒中耳RF,統(tǒng)計分析其平均值、標準差、95%的參考值范圍。結果:61例(103耳)321d的新生兒的中耳RF均值為(283.32±37.87)Hz,95%的參考值范圍209.09357.55Hz;37d組、814d組、1521d組間的中耳R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性別、耳別及分娩方式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中耳RF的正常值低于學齡兒童及成人,提示該年齡階段中耳正處于一個發(fā)育階段。由于新生兒中耳RF正常值范圍數值較低,如果出現中耳炎異常,其下降值有限,其應用于新生兒中耳疾病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吳學文,馮永,王風君,梅凌云,賀楚峰,陸小凈,崔湘凝,陳紅勝[8](2014)在《鼓膜完整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的聽力學特點》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探討鼓膜完整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的聽力學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資料完整并經手術確診的30例(42耳)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鼓室探查結果分析其術前純音測聽、靜態(tài)聲導抗、中耳共振頻率及CT結果。結果 42耳中術前CT顯示3耳耳硬化,2耳聽骨鏈畸形,而鼓室探查結果顯示耳硬化癥30耳、聽骨鏈中斷12耳;所有患者純音測聽示0.5、1、2kHz平均骨導閾值為27.5±1.3dB HL,平均氣導閾值為67.0±1.8dB HL,平均氣骨導差為39.5±1.1dB;42耳中,鼓室A型導抗圖占50.0%(21/42),As型占42.9%(18/42),Ad型占7.1%(3/42);耳硬化癥患者的平均中耳共振頻率為1 079.0±67.4Hz,比聽骨鏈中斷患者的平均中耳共振頻率(633.3±43.6Hz)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2)。結論鼓膜完整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中耳硬化癥最常見,耳硬化癥患者的中耳共振頻率高于聽骨鏈中斷患者。

劉敏[9](2012)在《226Hz和1000Hz聲導抗測試在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討226 Hz、1 000 Hz聲導抗測試在嬰幼兒SOM診斷中的作用。方法將146例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為3~6個月、7~10個月及11~36個月3組,分別進行226 Hz與1 000 Hz聲導抗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3~6個月嬰幼兒226 Hz聲導抗測試異常型占78.57%,異常型比率低于1 000 Hz聲導抗測試結果(占92.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10個月、11~36個月嬰幼兒的兩種聲導抗測試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 000 Hz聲導抗測試:3~6個月與7~10個月、11~36個月患兒的異常型比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6個月嬰幼兒的異常型比率明顯低于7~10個月和11~36個月患兒(P<0.05)。結論對于3~6月患兒,1 000 Hz聲導抗測試準確性明顯優(yōu)于226 Hz聲導抗測試,而6個月齡以上嬰幼兒,226 Hz或(和)1 000 Hz聲導抗測試均能客觀診斷,具有重要作用。

許軍,陳淑飛,鄭周數,邵小飛,蘇仁杰,史波寧[10](2012)在《正常嬰兒1000Hz探測音及多頻率掃描聲導納測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正常嬰兒1000 Hz探測音及多頻率掃描聲導納檢測的臨床特征。方法對164例正常聽力嬰兒(250耳)的1000 Hz探測音聲導納圖,用基線法分型并測量正峰聲導納值;通過聲納差(ΔB)-頻率函數曲線和相位角差(Δθ)-頻率函數曲線檢測中耳共振頻率。運用SPSS11.0軟件,分年齡段分別統(tǒng)計正峰聲導納、共振頻率和相位角差(Δθ)的平均值、標準差、中位數、5%分位數、95%分位數及95%置信區(qū)間。結果全部樣本均可測得基線上正峰聲導納值,各年齡組的5%分位數均≥0.2 mmho;各年齡組共振頻率從311.01~599.06 Hz遞增,相位角差(Δθ)的絕對值平均值從44.52~22.84遞減。結論高頻率探測音聲導納檢測和多頻率掃描聲導納檢測,充分反映嬰兒中耳聲學特性的轉變過程,更適用嬰兒的中耳功能評估。

二、多頻率掃描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多頻率掃描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論文提綱范文)

(1)基于電路模型的中耳聲導抗理論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振動與聲波
        1.1.1 質點振動系統(tǒng)
        1.1.2 聲的傳播與媒質
        1.1.3 描述聲波的物理量
    1.2 中耳的結構
    1.3 中耳聲導抗
        1.3.1 定義
        1.3.2 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簡介
        1.3.3 力電聲類比
    1.4 聲阻抗的測量
        1.4.1 臨床聽力學簡介
        1.4.2 聲阻抗測量方法
        1.4.3 發(fā)展歷史
    1.5 鼓室導納圖
        1.5.1 226Hz鼓室導納圖
        1.5.2 678Hz鼓室導納圖
        1.5.3 多頻率多成分鼓室導納圖
        1.5.4 Vanhuyse模型
        1.5.5 共振頻率
        1.5.6 寬帶聲導抗測量
        1.5.7 嬰兒的聲導抗測量
    1.6 鐙骨肌反射測試
        1.6.1 鐙骨肌反射原理
        1.6.2 相關指標
        1.6.3 鐙骨肌聲反射與聽力缺失
    1.7 咽鼓管功能檢測
    1.8 對于人類聽覺的模型分析
        1.8.1 外耳模型
        1.8.2 鼓膜及中耳模型
        1.8.3 內耳模型
第2章 模型與公式
    2.1 中耳模型與參數
    2.2 外耳道聲導納與長度的估算方法
第3章 模擬結果
    3.1 對不同類型鼓室導納圖的模擬
    3.2 對鼓膜萎縮的模擬
    3.3 對耳硬化癥的模擬
    3.4 對環(huán)境壓強下寬頻聲能反射率的模擬
    3.5 對鐙骨肌聲反射的模擬
    3.6 外耳道聲導納與長度的估算
第4章 總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寬頻聲導抗與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黏稠度及氣骨導差的相關性研究及其臨床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中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資料與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個人簡歷
致謝
綜述 寬頻聲導抗的研究及其對中耳積液診斷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3)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及寬頻聲導抗吸收率特點(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實驗結果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科研成果
致謝

(4)耳聲導抗測試技術及在臨床中的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1 耳聲導抗測試技術的基本原理
2 在臨床中耳聲導抗測試技術的有效應用
    2.1 診斷分泌性中耳炎
    2.2 診斷耳硬化癥
    2.3 診斷鼓膜穿孔
3 結 語

(5)基于FPGA多頻耳聲導抗檢測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發(fā)展與現狀
    1.3 本文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
第二章 耳聲導抗測試的原理及結構
    2.1 耳聲導抗測試原理
    2.2 耳聲導抗測試結構
第三章 耳聲導抗系統(tǒng)硬件設計
    3.1 電源部分電路
    3.2 FPGA主控部分
    3.3 探測音部分電路
    3.4 氣壓控制部分電路
    3.5 信號采集部分電路
第四章 耳聲導抗系統(tǒng)軟件設計
    4.1 FPGA簡介
    4.2 系統(tǒng)的FPGA程序設計
    4.3 C#程序設計
    4.4 系統(tǒng)的工作流程
第五章 測試結果與分析
    5.1 探測音播放測試
    5.2 系統(tǒng)容積校準
    5.3 多頻耳聲導抗測試
    5.4 中耳共振頻率測試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總結
    6.2 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成果
致謝

(6)美國聽力學會兒童聽力篩查指南(論文提綱范文)

委員及編著者:
行政摘要
聽力篩查推薦要點
1簡介
    1.1背景和基本概念
    1.2制定聽力篩查指南的必要性
    1.3兒童聽力損失的患病率
    1.4聽力損失對經濟的影響
    1.5聽力損失的教育學影響
        1.5.1正常聽力定義
        1.5.2最小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1.5.3單側聽力損失
        1.5.4高頻聽力損失
        1.5.5分泌性中耳炎導致的聽力損失
    1.6兒童聽力損失篩查人群
        1.6.1幼兒
        1.6.2學齡前兒童
        1.6.3學齡兒童
        1.6.4目標年級兒童
2方法
    2.1循證綜述
    2.2敏感性和特異性
    2.3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測試所關于學齡兒童聽力篩查
    2.4測試程序和方案綜述
        2.4.1純音聽力篩查
        2.4.1.1強度
        2.4.1.2頻率
        2.4.1.3給聲次數
        2.4.1.4篩查環(huán)境
        2.4.2鼓室聲導抗篩查
        2.4.2.1鼓室導抗測試
        (1)中耳壓力(middle ear essure,MEP)
        (2)鼓室導抗圖寬度
        (3)靜態(tài)聲導納值(聲順值)
        2.4.2.2聲反射與反射性測量
        2.4.3用言語聲刺激材料篩查
        2.4.4耳聲發(fā)射篩查(兒童早期和學齡兒童)
        2.4.4.1耳聲發(fā)射的測量
        2.4.4.2 OAE篩查注意事項:環(huán)境和時間
        2.4.4.3瞬態(tài)誘發(fā)性耳聲發(fā)射
        2.4.4.4畸變產物耳聲發(fā)射
        2.4.4.5耳聲發(fā)射和兒童聽力篩查研究總結
        2.4.4.6耳聲發(fā)射篩查的局限性
        2.4.4.7耳聲發(fā)射的未來需要
        2.4.5復篩
3討論、結論和推薦
    3.1推薦流程*
        3.1.1純音聽閾篩查(表8)
        3.1.2聲導抗
        3.1.2.1鼓室聲導抗測試(表9)
        3.1.2.2聲反射和反射測量儀
        3.1.3言語評估材料
        3.1.4耳聲發(fā)射
        3.1.5復篩
        (1)按規(guī)定間隔時間后行鼓室聲導抗復篩
        (2)對僅未通過純音測聽的兒童,無需等待,可立即開展第二階段的篩查。
    3.2轉診與隨訪
    3.3聽力篩查項目的管理
        3.3.1參與人員和員工培訓
        3.3.2調度安排
        3.3.3設備選擇
        3.3.3.1純音測聽篩查設備
        3.3.3.2鼓室聲導抗篩查設備
        3.3.3.3耳聲發(fā)射篩查設備
        3.3.4設備保養(yǎng)
        3.3.5感染防控
        3.3.6相關責任
        3.3.7評估
4總結

(7)新生兒中耳共振頻率的初步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新生兒聽力篩查
        1.2.2 聲導抗測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2.2 中耳RF值
3 討論

(8)鼓膜完整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的聽力學特點(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純音聽閾測試
    1.3 聲導抗測試
    1.4中耳共振頻率測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手術探查結果
    2.2 純音測聽結果
    2.3 聲導抗結果
    2.4 中耳共振頻率結果
3 討論

(9)226Hz和1000Hz聲導抗測試在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的作用(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3 討論

(10)正常嬰兒1000Hz探測音及多頻率掃描聲導納測試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測試對象。
    1.2 測試方法。
    1.3 1000 Hz探測音鼓室導納圖的分型與測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四、多頻率掃描聲導抗測試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論文參考文獻)

  • [1]基于電路模型的中耳聲導抗理論分析[D]. 李牧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21(06)
  • [2]寬頻聲導抗與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黏稠度及氣骨導差的相關性研究及其臨床意義[D]. 周廣杰.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20(04)
  • [3]不同年齡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及寬頻聲導抗吸收率特點[D]. 成嘉明. 南華大學, 2020(01)
  • [4]耳聲導抗測試技術及在臨床中的應用[J]. 黃真輝,羅一柳,張錚.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94)
  • [5]基于FPGA多頻耳聲導抗檢測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 阮小微. 南方醫(yī)科大學, 2018(01)
  • [6]美國聽力學會兒童聽力篩查指南[J]. 楊琨,楊希林,王燕,徐勇,蔣濤,孫建軍.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7(02)
  • [7]新生兒中耳共振頻率的初步研究[J]. 何榮萍,鄭蕓,李剛.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19)
  • [8]鼓膜完整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聾患者的聽力學特點[J]. 吳學文,馮永,王風君,梅凌云,賀楚峰,陸小凈,崔湘凝,陳紅勝.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4(05)
  • [9]226Hz和1000Hz聲導抗測試在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的作用[J]. 劉敏.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2(21)
  • [10]正常嬰兒1000Hz探測音及多頻率掃描聲導納測試分析[J]. 許軍,陳淑飛,鄭周數,邵小飛,蘇仁杰,史波寧.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2(10)

標簽:;  ;  ;  ;  

多頻掃描聲阻抗檢測對中耳病變的診斷價值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