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漁父的人生態(tài)度議論文
2023-05-29閱讀(580)
![屈原和漁父的人生態(tài)度議論文](http://www.515676.com/thumb/261f5a33e9661f570c212308.webp)
問:在《漁夫》中你同意屈原和漁夫誰的觀點,寫一篇作文?
- 答: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xié),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負(fù)、自信,漁父提出應(yīng)學(xué)習(xí)“圣人不凝滯于物察喚,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并啟發(fā)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yuǎn)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rèn)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biāo)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梢钥闯鰸O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睗O父所取的人生哲學(xué)、處世態(tài)度,正是從老莊那里繼承過來的。他所標(biāo)舉的“圣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眻猿帧疤K世獨立,橫而不流”的高尚人格的屈原,枝鬧對于漁父的“忠告”當(dāng)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yán)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猛沒罩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
問:屈原和漁夫分別代表了怎樣的處世態(tài)度?
- 答:屈原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tài)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白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jié)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傮w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托主,贊揚屈原的崇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tài)度。
從作者的態(tài)度來看,讓漁父用“混世”反語來激勵屈原,從而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對同流合污者的憎惡,傾向十分鮮明。
作者沒有單—地鋪陳頌揚屈原的偉大人格,而是別具匠心地為他設(shè)置了一個對立面,讓漁夫與屈原分別代表兩種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觀,并讓他們在江畔相遇,展開對話,這就使文章內(nèi)涵全部熔鑄在一個整體對比性構(gòu)架之中。在這個構(gòu)架中,至少包容著三個方面的對比關(guān)系:
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屈原堅持人世,漁父樂在出世。實質(zhì)上一個足從社會著眼,目頃察的在于濟世:—個是從個人出發(fā),意圖在于全生。兩相比較,誰積極誰消極,不言自明。
二是兩種“入世”態(tài)度的比較。一個是明辨是非、高潔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個是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乃至混水摸魚。兩相比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兩種結(jié)果的對比。屈原積極用世,深思高舉,結(jié)果卻慘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萬分;漁父消極避世、釣魚汀濱,猛乎巖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樂。這兩種情景的對比、誘惑,恐非意志特強者所難以自持:然而屈原卻非但能夠持志不移,而且銳意于以身殉國,這樣,他那玉叮碎而枝御不可改其白、竹叮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的崇高精神,就在層層對比中顯得更加璀璨奪目.
問: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 答:屈原是一個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對于社會、對于人生,都有自己的一種很美好的看法,但是同時,他的理想超越了同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他的理想和實現(xiàn)存在著很尖銳的沖突。這種沖突讓他一直在不停的奮斗,但是奮斗卻屢屢受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寫下了《離騷》、《漁父》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xiàn)爛晌了屈原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矛盾,以及在矛盾中他的一種最終的抉擇。在很多的關(guān)于屈原、關(guān)于《漁父》的書中,漁父這一形象都被認(rèn)為是一個隱者。但是在我看來 ,漁父這胡歷改一文學(xué)形象決不可能是一個隱者的形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漁父的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贝淼氖且环N隨遇而安的想法,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主流方向,這跟屈原心中那種執(zhí)著的愿望相抵。隱士在古代,不僅是某類高人的代名詞,也代表了一個與社會的主流格格不入的集團,所以作為一個隱士,它不可能也不會跟屈原說這些話。其次,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當(dāng)個人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相容的時候,產(chǎn)生一種比較消極的,想返回自己群體的心理是有的。但是在屈原心中是很抗拒這樣一種心理的,盡管他是矛盾的,但是他的愿望的天平是一早就倒向了執(zhí)著的追求這一邊,所以他不會把隱者這樣一個在自己心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置于這樣一個反面的位置。最后,漁父走褲判了,屈原在那里思索,我想那種思索不是因為漁父的離開,而是因為對自己堅持之后的那種更深層次的思索。漁父是屈原所鄙夷的那類人。如果是一個隱者的話,怎么也不可能將他置于這樣的一個位置。
屈原和漁父的人生態(tài)度議論文
下載Doc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