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發(fā)生C群輪狀病毒性豬腹瀉(論文文獻綜述)
王小奎[1](2021)在《豬輪狀病毒VP4亞單位疫苗的制備及免疫原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及多種幼齡動物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仔豬感染輪狀病毒在我國和世界許多養(yǎng)豬國家普遍存在,由于輪狀病毒的感染而花費的治療和預防等費用以及牲畜的死亡,給世界范圍內的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接種疫苗是防治病毒性感染的主要措施,研究有效的疫苗對輪狀病毒防治有著重要意義。方法:首先選擇大腸桿菌BL21(DE3)作為原核表達菌株,以p ET32a質粒為表達載體,以豬輪狀病毒VP4的部分基因序列為目的片段,構建p ET32a-VP4重組表達載體,從而獲得p ET32a-VP4-DE3原核表達系統(tǒng)。其次通過誘導p ET32a-VP4-DE3菌表達目的蛋白,然后進行純化濃縮,獲得足量的目的蛋白VP4。最后以VP4蛋白為抗原免疫實驗動物仔豬,通過檢測誘導的相關抗體水平,進而分析VP4蛋白的免疫原性。1.根據(jù)文獻報道的PRV VP4基因主要的抗原位點,通過查閱NCBI的基因庫,獲得VP4基因序列(Accession No.AY523636),以其VP4主要抗原位點基因片段為目的基因,分別將其與表達載體p ET32a用HindⅢ酶和XbaⅠ酶雙酶切,然后以T4 DNA連接酶連接,獲得重組表達載體,而后進行質粒測序鑒定、酶切鑒定以及菌體抗性篩選等一系列實驗的驗證,鑒定出連接正確的重組表達載體p ET32a-VP4,再轉化DE3感受態(tài)細胞獲得p ET32a-VP4-DE3原核表達系統(tǒng)。2.在活化培養(yǎng)后的菌液加入誘導劑,搖床培養(yǎng),誘導目的蛋白的表達。收集誘導后的菌體沉淀,進行液氮凍融,超聲破碎,將超聲后的菌液在12000 r/min,4℃的條件下離心收集沉淀,用8 M尿素溶液溶解沉淀,然后將其用0.45μm的濾膜進行過濾,按照純化的步驟進行上柱純化,純化后的VP4蛋白盛于透析帶并按照一定濃度梯度的尿素進行復性,然后用蔗糖濃縮,用酶標儀測其濃度。3.實驗前設計合適的抗原蛋白免疫劑量,在乳化儀下將VP4蛋白及佐劑共同乳化,用經檢測合格的乳化劑免疫仔豬。對照組用PBS免疫,實驗組用乳化劑肌肉注射免疫,30d和49 d后進行口服加強免疫。在初次免疫以后的每一周采集仔豬的血液、糞便和唾液樣品,ELISA法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Ig G水平,血清中細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糞便和唾液樣品中特異性抗體IgA水平。結果:1.雙酶切的方法重組質粒p ET32a-VP4和空載體p ET32a進行鑒定,電泳結果說明,重組質粒p ET32a-VP4經雙酶切后,在Marker 1000 bp的下部,有明亮條帶,與目的片段792 bp相符合,然后經過測序鑒定,重組質粒p ET32a-VP4構建無誤。2.誘導表達后的菌體經過凍融、超聲破碎后分離上清和沉淀,經過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鑒定,電泳結果說明目的蛋白VP4成功表達且蛋白表達在包涵體中,然后過經親和柱純化收集后,得到了大量的目標蛋白,并且純化效果良好,沒有發(fā)現(xiàn)雜蛋白。3.用ELISA方法檢測所有血清樣品中特異性Ig G抗體。實驗結果說明,經VP4蛋白誘導仔豬血清中產生了特異性Ig G抗體,在首免14 d后,仔豬血清中Ig G抗體水平要明顯比對照組高,兩次口服加強免疫后血清中特異性Ig G抗體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其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水平;ELISA實驗檢測仔豬糞便和唾液中特異性IgA抗體。三次免疫后,仔豬糞便和唾液中產生了特異性IgA抗體,而且實驗動物組特異性IgA抗體水平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對照組OD450值維持在較低水平且變化不大;首免49 d后實驗組仔豬血清中細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較對照組高,說明VP4可以誘導仔豬細胞免疫應答反應。在首免49 d后呈現(xiàn)不斷降低的趨勢,在77 d后實驗組的IFN-γ水平依然較對照組高。另外,在首免84 d后實驗組的IL-4水平也要高于對照組水平,這說明血清中誘導產生IFN-γ和IL-4后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結論:1.本實驗構建了重組pET32a-VP4載體,獲得了p ET32a-VP4-DE3重組菌株。成功誘導重組菌表達目的蛋白VP4,并經親和柱純化后獲得大量的VP4蛋白,并測得其純化濃縮后的濃度為3.34 mg/m L。2.以VP4蛋白為抗原免疫仔豬,檢測結果顯示,VP4可以誘導仔豬機體高水平的血清Ig G特異性抗體和細胞因子IFN-γ和IL-4,另外,在唾液和糞便樣品中也可檢測出較高水平的IgA特異性抗體,說明VP4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誘導仔豬產生全身免疫應答反應,同時也可以產生腸道的局部粘膜免疫應答反應。
郭倩妤[2](2020)在《豬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診斷方法的建立及應用》文中研究說明豬消化道類病毒性疫病是近年來生豬養(yǎng)殖生產實踐中最為普遍和突出的疾病,已給我國養(yǎng)豬業(yè)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損失。許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 enteritis virus,TGEV)、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豬輪狀病毒A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A,PoRVA)和豬輪狀病毒C型(Porcine rotavirus group C,PoRV C)是臨床上引起豬消化道腹瀉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且常呈現(xiàn)出混合感染或繼發(fā)感染,導致豬群的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加大了診斷和防治的難度。為了實現(xiàn)臨床對豬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的快速確診,本研究建立了針對上述病原體的五重RT-PCR檢測方法并進行了初步應用,為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病原的快速診斷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理論參考依據(jù)。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單一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檢測參照Gen Bank上PEDVN(KT323979)、TGEVN(EU074218)、PDCoVN(MH715491)、PoRVAVP6(MH320796)、PoRV CVP6(KJ814472)等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采用Primer Select等相關軟件和平臺,分別設計了5對用于擴增PEDVN、TGEVN、PDCoVN、PoRVAVP6和PoRV CVP6基因的部分片段的引物,大小分別為799 bp、375 bp、271 bp、525 bp和184 bp。將實驗室檢測呈PEDV、TGEV、PoRVA陽性的糞便樣品及腸道組織等病料提取核酸和生物公司合成的含PDCoVN基因和PoRV C基因的部分片段的陽性質粒,分別以陽性病料的核酸和合成的質粒作為模板,通過對5種病毒單一RT-PCR擴增產物的鑒定,結果擴增出與預期相符的條帶。將PEDV、TGEV、PoRVA的RT-PCR產物進行膠回收,并將膠回收后的產物與p MD-19T載體進行連接并轉化入感受態(tài)細胞,通過對陽性克隆菌的篩選后提取相應的重組質粒,并以其中的5種重組質粒作為反應模板優(yōu)化對單一病毒的PCR反應退火溫度,并對敏感性進行檢測,建立了能夠用于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種常見豬消化道類病毒快速診斷的單一RT-PCR檢測方法。結果顯示:(1)最佳反應體系:5對引物濃度均為10μmo L/L,TGEV、PDCoV和PoRV C上下游引物各1μL,PEDV和PoRVA上下游引物1.5μL,模板各2μL,金牌Mi X(Green)補足25μL。(2)最佳反應條件為:94℃5 min(預變性);94℃45 s(變性);在51.0~60.5℃之間的退火溫度條件下,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單一病毒RT-PCR均可擴增出特異的條帶,但55.1℃45 s退火溫度最佳;72℃45 s延伸,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3)敏感性結果表明,上述5種病毒模板的最低核酸檢測量分別為:PEDV 0.39 pg、TGEV 0.34 pg、PDCoV 0.35pg、PoRVA 0.37 pg和PoRV C 0.34 pg。2.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在上述建立的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五種病毒單一RT-PCR基礎上,對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反應的體系進行調整,通過不斷摸索模板和引物的用量、濃度以及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并對五重RT-PCR的特異性、敏感性及重復性進行探索,建立了一種能夠同時快速的鑒別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種常見豬消化道類病毒性疫病的五重RT-PCR檢測方法。結果表明:(1)50μL體積是RT-PCR的最佳反應總體系。兩步法的PCR體系為:上下游引物濃度均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金牌Mi X(Green)補足50μL;一步法反應體系為:上下游引物濃度均為10μmol/L,引物量TGEV、PDCoV、PoRV C各0.75μL,PEDV、PoRVA各1μL,模板量TGEV、PDCoV、PoRV C各1μL,PEDV、PoRVA各1.5μL,2×1 Step Buffer 25μL,Prime Script One Step Enzyme Mix 2μL,RNase free water 8.5μL。(2)反應條件為:94℃5 min(預變性);94℃45 s(變性);55.1℃45 s(退火);72℃45s(延伸),35個循環(huán);72℃10min(延伸)是最佳反應條件。(3)特異性、敏感性和重復性試驗結果表明:五重RT-PCR能擴增出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的特異性片段,分別為799 bp、525 bp、271 bp、375 bp和184 bp,未擴增出CSFV、JEV、PCV2、PRV及正常細胞組織的DNA/RNA;五重RT-PCR中各種病毒的最低核酸檢測量分別為:PEDV 39 pg、TGEV34 pg、PDCoV35 pg、PoRVA37pg、PoRVC 34 pg。3.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 C五重RT-PCR檢測方法的初步應用應用所建立的豬主要消化道病毒五重RT-PCR檢測方法對2017~2020年間采集自貴州省內不同地區(qū)、不同規(guī)模化養(yǎng)豬場、農戶散養(yǎng)等的臨床病料共計523份進行了相關的檢測。通過對病料進行檢測,比較多重RT-PCR與單一RT-PCR的檢測情況,結果表明:來自貴州省不同豬場的523份樣品中,陽性率分別為PEDV 26.96%(141/523)、PoRVA13.96%(73/523)、TGEV 1.72%(9/523)、PDCoV 1.53%(8/523),未檢測到PoRV C感染。PEDV+TGEV的二重感染陽性率為1.72%(9/523),PEDV+PDCoV的二重感染陽性率為1.53%(8/523),PEDV+PoRVA的二重感染陽性率為1.91%(10/523),未檢測到三重及以上的感染現(xiàn)象,五重RT-PCR檢測結果與單一RT-PCR方法的檢測結果一致。
寧晨[3](2020)在《三種致豬腹瀉病毒主要保護性蛋白串聯(lián)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文中提出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豬輪狀病毒(Porcinerotavirus,PoRV)引起的豬腹瀉是嚴重危害養(yǎng)豬業(yè)的急性、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三種病毒常呈混合感染,其發(fā)病特點是嚴重的腸炎、嘔吐和水性腹瀉,哺乳仔豬死亡率高。能夠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成為養(yǎng)豬行業(yè)的一個重要問題。盡管近年來針對其研制了相應疫苗,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隨著病毒毒株的變異,疫苗保護效力愈發(fā)不穩(wěn)定,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豬腹瀉類病毒感染仍然是中國養(yǎng)豬業(y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豬腹瀉病毒難分離,傳代培養(yǎng)困難,傳代病毒含量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傳統(tǒng)疫苗的研發(fā)仍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因此研究出安全有效且使用便捷的新型疫苗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方式之一。1.PEDV、TGEV和PoRV三種中和抗原表位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學分析以本實驗室保存的 PEDV-HN13 毒株、TGEV-TZ-10-2016 毒株、PoRV-GD-01-2015毒株為基礎,結合近年來對PEDV、TGEV、PoRV三種病毒中和抗原表位的研究進展,其中參照PEDV CV777經典株S基因(登錄號:AF353511),TGEV Purdue分離株S基因(登錄號:DQ811789.2),PoRVOSU株VP7基因(登錄號:KJ450849.1)設計3對引物,通過RT-PCR得到PEDV-COE、TGEV-SA和PoRV-VP7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Easy載體,并成功構建重組質粒pGEM-T-COE、pGEM-T-SA、pGEM-T-VP7,并經酶切鑒定和測序比對,結果符合預期。而后利用SnapGene軟件對重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過程進行模擬,并得到串聯(lián)基因COE-SA-VP7的拼接序列,并對其進行相關生物信息學分析,結果顯示其蛋白相對分子量為56.77kDa,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的構建及鑒定通過酶切將目的基因PEDV-COE、TGEV-SA和PoRV-VP7分別從重組質粒pGEM-T-COE、pGEM-T-SA和pGEM-T-VP7中分離并純化,按照一定順序依次連接到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A中,最終構建得到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VP7,pFastBacHT-SA-VP7和pFastBacHT-COE-SA-VP7,經酶切鑒定和測序比對,結果均符合預期。而后借助Bac-to-Bac系統(tǒng)將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轉座到DH10Bac感受態(tài)細胞中進行胞外重組,經脂質體介導轉染Sf9細胞,獲得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提取感染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細胞的總RNA并進行 RT-PCR 反應,可分別擴增出 PEDV-COE、TGEV-SA、PoRV-VP7 和 COE-SA-VP7 目的基因,表明串聯(lián)基因成功在細胞內進行轉錄。經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表明,重組桿狀病毒可以被豬源PEDV、TGEV、PoRV單陽性多抗血清所識別,具有一定的反應原性。Western-blot結果表明,目的蛋白能夠被His標簽抗體所識別,分子量大小約為56.77kDa,結果符合預期。將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按照一定的免疫劑量免疫小鼠,在血清中能夠檢測到相應抗體產生。3.重組桿狀病毒載體的優(yōu)化與鑒定以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為基礎,通過設計引物借助PCR技術將TAT蛋白轉導肽引入串聯(lián)基因以及將Linker柔性肽引入串聯(lián)基因兩端。將PCR得到的COE-SA-VP7-TAT和L-COE-SA-VP7-L 目的基因片段引入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A中,構建得到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TAT和pFastBacHT-L-COE-SA-VP7-L,而后將兩者通過Bac-to-Bac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tǒng)轉染至Sf9細胞中,獲得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TAT和rBac-L-COE-SA-VP7-L,提取感染重組桿狀病毒細胞的總RNA并進行RT-PCR反應,均可分別擴增出符合預期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串聯(lián)基因成功在細胞內進行轉錄。經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表明,重組桿狀病毒可以被豬源PEDV、TGEV、PoRV單陽性多抗血清所識別,具有一定的反應原性。
王先松[4](2020)在《渝西地區(qū)零星死亡哺乳仔豬四種腹瀉病調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文中認為仔豬零星死亡是目前養(yǎng)豬生產中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多發(fā)生于仔豬的哺乳期和斷奶后保育階段,因其累積死亡數(shù)量較大,對養(yǎng)豬業(yè)造成的損失和潛在威脅較大,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重慶西部地區(qū)畜牧業(yè)發(fā)達,有日全農牧、新希望六和等眾多國內著名農牧企業(yè)入駐。隨著渝西地區(qū)養(yǎng)豬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其中哺乳仔豬零星死亡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且存在難預防、難控制等問題。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A型和新型豬Delta冠狀病毒病,均可引起仔豬腹瀉、脫水等癥狀,疾病流行迅速,屬于現(xiàn)代生豬養(yǎng)殖業(yè)中重點防控的疫病范疇。為探究渝西地區(qū)零星死亡哺乳仔豬的死亡原因,本研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對渝西部分地區(qū)8個規(guī)模豬場仔豬零星死亡情況進行了調查。將隨機采集的零星死亡哺乳仔豬樣本246份,采用病理剖檢、石蠟切片鏡檢進行病理學觀察,分析了零星死亡哺乳仔豬消化道病理變化特征和規(guī)律;利用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對病料中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輪狀病毒A型和新型豬Delta冠狀病毒進行了核酸檢測。結果顯示:(1)被調查豬場總產仔豬57346頭,零星死亡3299頭,平均零星死亡率為5.75%;其中春季零星死亡率最高,達8.18%,夏季最低,為4.01%。(2)消化道病理學檢查顯示,出現(xiàn)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和小腸管充氣、腸壁變薄現(xiàn)象的樣本最多,達39.8%以上,有24.3%的樣本存在消瘦、脫水,15.4%的樣本小腸黏膜出血;且上述病變冬春季節(jié)多于夏秋兩季。病理切片顯示,被檢仔豬小腸絨毛萎縮,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且脫落后呈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細胞。(3)病毒核酸檢測顯示,豬輪狀病毒感染率最高,為6.50%,其次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分別為4.88%和3.66%,豬Delta冠狀病毒未檢出;前三者混合感染檢出數(shù)量占總樣本數(shù)的3.66%,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合感染檢出率為0.84%。為了解渝西地區(qū)豬輪狀病毒基因型流行情況,以及該地區(qū)流行毒株VP7蛋白結構和功能特征,分析優(yōu)勢抗原表位。本研究對6株病毒VP4和VP7基因進行克隆測序,并通過生物信息學初步分析,結果顯示:(1)成功擴增6株豬輪狀病毒VP7基因,命名為CQ-2019/VP7-16,通過NCBI數(shù)據(jù)庫對比分析得出渝西流行株均為G9基因型,未擴增到VP4基因。(2)多序列比對顯示,CQ-2019/VP7-16基因序列相似度為99.92%,該基因序列與同型TM-a毒株同源性最不低于為93.7%,與不同G型代表毒株同源性最高僅為79.7%;基因進化樹分析,CQ-2019/VP7-16毒株和同型毒株TM-a、NMTL在同一進化亞枝。(3)CQ-2019/VP7-16基因的ORF翻譯出同一條氨基酸序列(CQ-2019/VP7),包含326個氨基酸殘基;雙序列比對結果顯示CQ-2019/VP7與同型代表毒株似度為93.7%,與不同型代表毒株相似性最高為85.89%,進化樹分析CQ-2019/VP7與同型毒株處在同一進化分支;此外,CQ-2019/VP7與重慶人源輪狀病毒VP7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為93.58%,且與之存在9個氨基酸變異。(4)CQ-2019/VP7蛋白一級結構預測顯示,該蛋白含有115個疏水性氨基酸和121個親水性氨基酸,屬于穩(wěn)定蛋白,不能分泌信號肽,為二次跨膜蛋白;二級結構預測,該蛋白主要由α螺旋、β轉角和無規(guī)則卷曲組成。(5)潛在N、O糖基化位點、潛在磷酸化位點預測,CQ-2019/VP7蛋白存在1個潛在的N-糖基化位點和24個潛在的磷酸化位點;抗原表位預測結果顯示CQ-2019/VP7蛋白存在5個優(yōu)勢抗原表位區(qū)域。渝西地區(qū)調查豬場哺乳仔豬平均零星死亡率達到5.75%,以冬、春季最嚴重;調查的四種病毒性腹瀉病中,豬輪狀病毒核酸檢出率最高(6.5%),豬輪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三種病毒混合感染檢測率達3.66%。試驗基于豬輪狀病毒CQ-2019/VP7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渝西地區(qū)豬場仔豬豬輪狀病毒流行的基因型為G9,與G9型中的TM-a毒株親緣關系最近,預測CQ-2019/VP7蛋白有5個優(yōu)勢抗原表位區(qū)域。本試驗結果為渝西地區(qū)哺乳仔豬零星死亡現(xiàn)象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科學依據(jù)。
張敏,楊丹嬌,劉怡雯,吳建平,藍嵐,葉忠明,何宗偉[5](2019)在《四川省稻城縣3個藏香豬豬場腹瀉樣本4種病毒的檢測》文中認為為了調查稻城縣規(guī)模化藏香豬豬場仔豬腹瀉的原因,采集了3個暴發(fā)仔豬腹瀉的豬場共50份樣本,采用RT-PCR方法檢測4種病毒的感染情況。結果顯示,50份樣本中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δ冠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豬A群輪狀病毒4種病毒的檢出率分別為60%、0、0、0,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在3個豬場的陽性率為64%、50%、60%。試驗結果表明,PEDV是引起3個豬場腹瀉的主要原因,為稻城縣仔豬腹瀉的防控提供參考。
黃安妮[6](2019)在《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病毒性腹瀉仔豬腸道菌群特征》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我國生豬生產和消費始終占世界總量的一半,養(yǎng)豬業(yè)產值超過1.5萬億元,是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yè)?!柏i糧安天下”,但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制約我國豬養(yǎng)殖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因素,其中仔豬腹瀉致使豬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增高,尤以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瀉最為常見且致死率高。病毒性腹瀉病原感染還導致生豬屠宰率下降、受污染豬肉進一步成為疾病感染源,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及相關公共衛(wèi)生問題。本研究樣本采集自廣東某生豬養(yǎng)殖場,在2017年4月及7月發(fā)生的兩起疑似病毒性腹瀉疫情中分別采集仔豬的糞便樣本和小腸內容物樣本,進行病毒的測定,再運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健康仔豬和特定年齡的病毒性腹瀉仔豬腸道菌群。具體內容如下:1、2017年4月收集到1-3周齡哺乳仔豬糞便樣本,其中腹瀉仔豬與健康仔豬各有20頭;2017年7月收集到13頭7日齡仔豬的小腸內容物樣本,其中10頭腹瀉仔豬,3頭健康仔豬。采用免疫膠體金技術和RT-PCR技術對樣本進行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輪狀病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檢測。檢測發(fā)現(xiàn)健康仔豬均未檢出病毒,可作對照樣本;4月收集到的20頭腹瀉仔豬糞便樣本中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檢出率為90%,18頭病毒感染豬作流行性腹瀉仔豬糞便菌群研究樣本;7月收集到的腹瀉小腸內容物樣本中輪狀病毒陽性率為40%,陽性樣本作豬輪狀病毒感染仔豬腸道菌群研究。2、研究1-3周齡流行性腹瀉仔豬糞便菌群動態(tài)變化發(fā)現(xiàn),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引起的菌群失調,導致埃希氏-志賀菌屬(Escherichia-Shigella),腸球菌屬(Enterococcus),梭菌屬(Fusobacterium)和韋榮球菌屬(Veillonella)等與疾病相關菌屬的豐度顯著增加(P<0.05)。特別的,腹瀉仔豬中梭菌屬和韋榮球菌屬豐度呈現(xiàn)與周齡相關的顯著增長(P<0.05)。某些產短鏈脂肪酸菌,如瘤胃球菌科UGG-002(RuminococcaceaeUGG-002),Butyricimonas和Alistipes,作為核心菌屬存在于所有健康仔豬中,但在特定周齡的腹瀉仔豬中存在缺失現(xiàn)象。此外,通過COG功能預測得到流行性腹瀉病毒嚴重擾亂各年齡段仔豬糞便菌群正常生理功能。3、通過對7日齡輪狀病毒感染仔豬與健康仔豬腸道菌群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新生健康仔豬小腸內優(yōu)勢菌屬的埃希氏-志賀菌屬,腸球菌屬和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在患病仔豬腸道內豐度顯著降低(P<0.05)。特別的,食淀粉乳桿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約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唾液乳桿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等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在疾病組中豐度極顯著增加(P<0.01)。豬輪狀病毒的感染導致腸道內部分菌屬間相關性減弱甚至消失,使仔豬正常穩(wěn)定的腸道菌群結構遭到破壞,腸道正常生理功能受損。本研究結果表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豬輪狀病毒感染引起了豬腸道微生物群結構和功能被嚴重擾亂,同時,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仔豬有益菌群的缺乏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可能是一種預防或治療病毒性腹瀉的有效方法。
喬成鵬[7](2019)在《2015~2016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輪狀病毒感染檢測及病毒分離與鑒定》文中指出豬輪狀病毒病是由豬輪狀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種以腹瀉、嘔吐、厭食、脫水為臨床癥狀的急性胃腸炎傳染病。豬輪狀病毒是導致世界范圍內仔豬劇烈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給全球養(yǎng)豬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豬輪狀病毒感染具有潛伏期短、傳染性強、流行范圍廣、發(fā)病率高等特征,常與其他細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導致患病豬群死亡率升高,嚴重制約了我國養(yǎng)豬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為調查20152016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A群輪狀病毒(porcine group A rotavirus,GARV)、豬B群輪狀病毒(porcine group B rotavirus,GBRV)和豬C群輪狀病毒(porcine group C rotavirus,GCRV)的流行情況,本研究利用巢式RT-PCR方法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從我國部分地區(qū)采集的321份仔豬腹瀉病料和42份健康仔豬糞便進行檢測分析,結果顯示GARV、GBRV、GCRV陽性率分別為44.10%、2.75%和6.61%;將檢測為強陽性的腹瀉病料,用胰酶處理后接種Vero細胞,進行病毒的傳代培養(yǎng)。然后,對產生明顯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CPE)的分離毒株進行了鑒定,命名為HJ-2016,并對分離毒株的VP4、VP6和VP7基因進行測序和分析。結果顯示,該分離株為豬A群輪狀病毒,基因型為G5P[7]I5。將本試驗所分離的GARV HJ-2016株對未采食母乳的2日齡仔豬進行感染試驗,利用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Ⅰ定量RT-PCR方法檢測GARV對攻毒仔豬的組織嗜性,以探索其致病性。結果顯示,攻毒組仔豬肺臟和回腸組織中豬輪狀病毒核酸載量最高,達到104105copies/μL,腸道組織出現(xiàn)明顯的病理變化,GARV HJ-2016株有致病性。本研究明確了20152016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A群、B群、C群輪狀病毒感染情況,分離出一株豬A群輪狀病毒HJ-2016,并建立了SYBR GreenⅠ定量RT-PCR方法,初步探討了HJ-2016毒株的致病性及感染機制,為我國豬A群輪狀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學特性研究、疫苗開發(fā)、致病性和綜合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
王睿敏[8](2019)在《豬四種腹瀉病毒快速鑒別檢測方法及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DCoV)、豬輪狀病毒(PRoV)是仔豬常見的重要病毒性腹瀉病原,臨床上均以嘔吐、厭食、腹瀉、脫水為主要特征,仔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尤其是PEDV變異株,是近年來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原。由于臨床癥狀極其相似,難以區(qū)分,只能借助實驗室手段加以鑒別診斷。建立PEDV、TGEV、PDCoV及PRoV快速鑒別檢測方法,開展PED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對仔豬病毒性腹瀉的診斷和防控具有重要意義。1.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為鑒別檢測PEDV、TGEV、PDCoV和PRoV,本研究分別針對PEDV N基因、TGEVM基因、PDCoVN基因和PRoVVP6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經過優(yōu)化反應條件,建立了同時檢測并區(qū)分4種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結果,該方法僅特異性擴增PEDV、TGEV、PDCoV和PRoV,與豬其他主要病毒無交叉反應,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對PEDV、TGEV、PDCoV和PRoV的最低檢出下限分別為1.57×102拷貝/μL、1.57×103拷貝/μL、1.57×102拷貝/μL、1.57×102拷貝/μL,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重復性試驗,獲得結果一致。應用所建立的方法檢測臨床采集的270份腹瀉病料,結果PEDV、TGEV、PDCoV、PRoV的陽性率分別為15.56%、11.48%、10.74%1.85%,并且存在混合感染現(xiàn)象。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為臨床樣品中PEDV、TGEV、PDCoV、PRoV的鑒別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一種快速、特異、敏感、高效的技術手段2.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TaqMan熒光定量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為鑒別檢測PEDV、TGEV、PDCoV和PRoV,分別針對PEDVN基因、TGEV M基因、PDCoV M基因和PRoV VP6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和TaqMan探針,經過優(yōu)化反應條件,建立了同時檢測并區(qū)分4種病毒的多重TaqMan熒光定量RT-PCR方法。結果,該方法僅特異性擴增PEDV、TGEV、PDCoV和PRoV,與豬其他主要病毒無交叉反應,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對PEDV、TGEV、PDCoV和PRoV的最低檢出量分別為2.06×102拷貝/μL、2.06×102拷貝/μL、2.06×101拷貝/μL、2.06×103拷貝/μL,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組內與組間重復性試驗的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1.1%,具有良好的重現(xiàn)性。應用所建立的方法檢測臨床采集的243份腹瀉病料,結果PEDV、TGEV、PDCoV、PRoV的陽性率分別為11.93%、15.64%、9.05%、9.47%,并且存在混合感染現(xiàn)象。應用上述建立的PEDV、TGEV、PDCoV、PRoV多重RT-PCR方法對相同病料進行檢測,結果PEDV、TGEV、PDCoV、PRoV的陽性率分別為10.29%、13.17%、7.82%、7.40%,兩者的符合率為96.71%。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TaqMan熒光定量RT-PCR方法為臨床樣品中PEDV、TGEV、PDCoV、PRoV的鑒別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一種快速、特異、敏感、高效的技術手段。3.2017-2019年廣西PED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為掌握廣西PEDV流行毒株的遺傳變異情況,本研究對2017-2019年從廣西各地采集的腹瀉病料,應用所建立的PEDV、TGEV、PDCoV及PRoV多重RT-PCR檢測方法進行檢測,對PEDV陽性樣品隨機抽取部分樣品進行S、M、N基因的擴增、測序和分析。結果,共檢測2017-2019年采集的病料1454份,PEDV陽性157份,陽性率10.80%。經擴增、克隆、測序,獲得PEDV S基因23株、M基因和N基因各25株。同源性分析表明,廣西流行株間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S基因分別為90.7%-100%和85.0%-100%,在M基因分別為97.5%-100%和97.4%-100%,在N基因分別為96.3%-100%和97.1%-100%。序列比對分析表明,廣西流行毒株S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存在缺失、變異和插入現(xiàn)象,且廣西各毒株之間存在差異。進化速率分析表明,PEDV S基因進化速度最快?;赟、M、N基因繪制遺傳進化樹,獲得相似的拓撲結構圖,廣西流行毒株在GⅠa、GⅠb、GⅡa、GⅡb亞群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GⅠb、GⅡa亞群。表明,PEDV廣西流行毒株均有遺傳多樣性,應加強病原監(jiān)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為有效防控PED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喬成鵬,翟軍軍,邢宇昕,郜洪權,張鵬宇,王德海,孫東波[9](2019)在《2015~2016年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豬A、B、C群輪狀病毒流行情況調查》文中認為為了解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guī)?;i場新生仔豬的豬A群輪狀病毒(GARV)、豬B群輪狀病毒(GBRV)和豬C群輪狀病毒(GCRV)的流行情況。利用巢式PCR方法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從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多個規(guī)?;i場采集的108份仔豬腹瀉病料和15份健康仔豬糞便樣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黑龍江省GARV陽性率為47.4%,GBRV未檢出,GCRV陽性率為5.3%;遼寧省GARV陽性率為51.5%,GBRV陽性率為3.03%,GCRV陽性率為6.1%;吉林省GARV的陽性率為21.1%,GBRV陽性率為7.1%,GCRV陽性率7.1%;并且存在GARV/GCRV混合感染的情況,因此,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豬輪狀病毒病的主要病原是GARV,但GBRV和GCRV也是幼齡豬群潛在的重要致病風險。為我國豬輪狀病毒病的提前預防和綜合防控提供流行病學參考數(shù)據(jù)。
仝帥[10](2019)在《2016-2018年山東省部分地區(qū)豬病毒性腹瀉的感染情況調查》文中指出豬流行性腹瀉是豬的一種急性腸道接觸性傳染病,其主要以引發(fā)豬的嘔吐、嚴重腹瀉和脫水為主要臨床特征。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的感染、飼養(yǎng)不當?shù)榷紩е仑i的腹瀉,但病毒感染是一個主要因素。其中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豬輪狀病毒(Porcine rotavirus,R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等是引起腹瀉的常見病毒??紤]到這四種病毒在豬場的傳播途徑和引發(fā)的臨床癥狀極為相似,在臨床癥狀、病理解剖上難以辨別,需要借助實驗室的一些檢測手段加以診斷鑒別。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四種病毒在臨床上常呈混合感染,為疾病的鑒別診斷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很顯然單重檢測技術已不能滿足臨床大批量檢測的需求,而多重RT-PCR技術能夠在一個反應體系中同時檢測多個臨床樣品,短時間內高效率鑒別檢測幾種病原,特別適合混合感染樣品中多個病原的鑒別檢測,綜上考慮本研究建立了可同時檢測和區(qū)分這四種病毒的四重RT-PCR檢測技術,并初步用于臨床樣本檢測。本研究針對近年來山東省四種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保守序列分別設計特異性引物,成功建立了能同時檢測PEDV、RV、TGEV和PDCoV的多重RT-PCR方法。靈敏度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體系能擴增出PEDV、PDCoV、TGEV和RV的最低模板量分別為5、50、5和5拷貝,并且對豬常見的幾種病原進行了PCR擴增,發(fā)現(xiàn)本方法特異性良好,可用于臨床樣品的檢測。利用建立的四重PCR技術對2016-2018年收集的來自山東省德州、青島及濱州等地臨床樣本進行了檢測,臨床發(fā)病豬腸道內容物、糞便及肛門拭子共計1212份。檢測結果顯示:PEDV的陽性率可達15.51%(188/1212),TGEV的陽性率是4.54%(55/1212),RV的陽性率為1.40%(17/1212),PDCoV檢測陽性率是2.06%(25/1212);而PEDV與TGEV、PEDV與RV、TGEV與RV以及TGEV與PDCoV雙重混合感染陽性率分別為3.63%、1.24%、1.07%和1.65%;PEDV、TEGV與RV,PEDV、TEGV與PDCoV以及PEDV、PDCoV與RV三重感染陽性率分別為1.65%、1.82%和0.83%。從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居于首位的是PEDV占24.68%,其次是TGEV為14.36%,RV和PDCoV檢出率較低,分別為7.18%和6.36%,總的樣本中發(fā)生混合感染的樣本占比為11.89%,但未出現(xiàn)四種病毒同時混合感染的情況。本研究為了解目前山東省部分地區(qū)PEDV的流行毒株與疫苗毒株S基因的具體差異情況,從2016年-2018年檢測的陽性病料中隨機選取不同地市的代表毒株8株,用設計的針對結構基因S的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擴增、克隆和測序,并對序列變化和遺傳進化情況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其中7株樣品株的S基因和國內疫苗株CV777相比,存在12個核苷酸的插入和3個核苷酸的缺失,而SDJN171115株在3592-3594之間還存在3個核苷酸的缺失;鑒定的8株毒株在S基因的主要突變區(qū)S1區(qū)的中和表位區(qū)有8處氨基酸的突變。同源性比對發(fā)現(xiàn),8株山東省部分地區(qū)毒株之間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3.7%-99.9%,與參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3.1%-98.9%。遺傳進化分析發(fā)現(xiàn),所鑒定的毒株分處兩個不同的群中,其中的5株樣品株和主要的疫苗株的親緣關系較遠,但仍和中國近幾年的流行毒株親緣關系較近。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年山東省部分地區(qū)PEDV與中國主要疫苗株相比仍然呈現(xiàn)較大變異,可能需要研制更有效的疫苗用于PED的防控。
二、美國發(fā)生C群輪狀病毒性豬腹瀉(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美國發(fā)生C群輪狀病毒性豬腹瀉(論文提綱范文)
(1)豬輪狀病毒VP4亞單位疫苗的制備及免疫原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縮寫符號中英文對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輪狀病毒概述 |
1.2 RV的生物學結構 |
1.3 RV的分類 |
1.4 RV的基因組及病毒蛋白 |
1.5 RV病毒蛋白 |
1.5.1 RV的核心蛋白 |
1.5.2 RV的結構蛋白 |
1.5.3 RV的非結構蛋白 |
1.6 RV相關疫苗 |
1.6.1 RV口服減毒疫苗 |
1.6.2 RV亞單位疫苗 |
1.6.3 RV核酸疫苗 |
1.6.4 RV口服轉基因植物疫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1.8 試驗技術路線 |
第二章 輪狀病毒VP4 蛋白的原核表達及其純化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實驗材料 |
2.1.2 主要試劑 |
2.1.3 主要儀器 |
2.1.4 主要試劑配置 |
2.1.5 實驗方法 |
2.2 結果與分析 |
2.2.1 豬輪狀病毒VP4 基因的合成 |
2.2.2 重組質粒的構建 |
2.2.3 重組質粒pET32a-VP4 的鑒定 |
2.2.4 pET32a-VP4-DE3 菌誘導后目的蛋白的表達 |
2.2.5 SDS-PAGE檢測VP4 蛋白的純化 |
2.3 討論 |
2.4 結論 |
第三章 PRV VP4 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實驗動物 |
3.1.2 主要試劑 |
3.1.3 主要儀器 |
3.1.4 主要試劑配制 |
3.1.5 實驗方法 |
3.2 結果與分析 |
3.2.1 血清中特異性抗體Ig G測定 |
3.2.2 糞便中特異性抗體IgA測定 |
3.2.3 唾液中特異性抗體IgA測定 |
3.2.4 血清中細胞因子IFN-γ和 IL-4 測定 |
3.3 討論 |
3.4 結論 |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
4.1 結論 |
4.2 展望 |
創(chuàng)新點 |
附錄1 |
附錄2 |
附錄3 |
附錄4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介 |
附件 |
(2)豬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診斷方法的建立及應用(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 豬主要消化道類病毒概述 |
1.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
1.1.1 PEDV病原學特征及基因組結構 |
1.1.2 PEDV編碼蛋白 |
1.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
1.2.1 TGEV病原學特征及基因組結構 |
1.2.2 TGEV編碼蛋白 |
1.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 |
1.3.1 PDCoV病原學特征及基因組結構 |
1.3.2 PDCoV編碼蛋白 |
1.4 豬輪狀病毒 |
1.4.1 PoRV病原學特征及基因組結構 |
1.4.2 PoRV編碼蛋白 |
1.4.3 PoRV分群 |
2 豬消化道類病毒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1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常規(guī)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1.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常規(guī)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1.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常規(guī)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1.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常規(guī)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1.4 豬輪狀病毒常規(guī)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2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2.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2.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2.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2.4 豬輪狀病毒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進展 |
2.3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方法研究進展 |
2.3.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方法研究進展 |
2.3.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方法研究進展 |
2.3.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方法研究進展 |
2.3.4 豬輪狀病毒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方法研究進展 |
2.4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方法研究進展 |
2.4.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方法研究進展 |
2.4.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方法研究進展 |
2.4.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方法研究進展 |
2.5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5.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5.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5.3 豬輪狀病毒因芯片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6 豬消化道病毒性疫病多重PCR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6.1 二重PCR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6.2 三重PCR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2.6.3 四重及以上PCR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第二章 PEDV、TGEV、PDCoV、PoRVA及 PoRVC單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病毒來源 |
1.2 病料來源 |
1.3 主要試劑 |
1.4 主要實驗儀器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設計與合成 |
2.2 病料的處理 |
2.3 病毒核酸的提取及cDNA模板的制備 |
2.4 病毒核酸的PCR擴增 |
2.5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鑒定 |
2.5.1 目的基因的回收純化 |
2.5.2 目的基因與pMD19-T載體的連接 |
2.5.3 重組質粒的轉化 |
2.5.4 重組質粒的抽提及鑒定 |
2.6 單一病毒PCR檢測方法的建立 |
2.6.1 單一病毒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
2.6.2 單一病毒PCR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 |
2.6.3 單一病毒PCR的敏感性試驗 |
3 結果 |
3.1 PEDV、TGEV、PDCoV、PoRVA和PoRVC目的基因的鑒定 |
3.2 單一病毒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 |
3.2.1 單一病毒RT-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
3.2.2 單一病毒RT-PCR擴增結果 |
3.2.3 單一病毒的RT-PCR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 |
3.2.4 單一病毒RT-PCR敏感性檢測 |
3.3 單一RT-PCR檢測方法對臨床樣本的檢測 |
4 討論 |
5 結論 |
第三章 規(guī)?;i場豬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方法的建立與初步應用研究 |
1 材料 |
1.1 模板來源 |
1.2 主要試劑 |
1.3 主要實驗儀器 |
1.4 試驗使用的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設計與合成 |
2.2 五重RT-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
2.2.1 五重RT-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
2.2.2 五重RT-PCR反應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
2.2.3 五重RT-PCR反應敏感性試驗 |
2.2.4 五重RT-PCR反應特異性試驗 |
2.2.5 五重RT-PCR反應特異性試驗 |
2.2.6 五重RT-PCR試劑盒的組裝 |
2.3 五重RT-PCR對臨床病料的檢測 |
3 結果 |
3.1 五重RT-PCR反應體系的建立 |
3.1.1 五重RT-PCR最佳反應體系 |
3.1.2 五重RT-PCR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
3.1.3 五重RT-PCR反應敏感性試驗 |
3.1.4 五重RT-PCR反應特異性試驗 |
3.1.5 五重RT-PCR反應重復性試驗 |
3.2 五重RT-PCR對臨床病料的檢測 |
4 豬消化道主要病毒五重RT-PCR試劑盒的組裝 |
4.1 陽性對照的制備 |
4.2 陰性對照的制備 |
4.3 反應液的制備 |
4.4 試劑盒說明 |
5 討論 |
6 結論 |
主要參考文獻 |
附錄一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發(fā)表的論文 |
附錄二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的課題 |
附錄三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縮寫及含義說明 |
致謝 |
(3)三種致豬腹瀉病毒主要保護性蛋白串聯(lián)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文獻綜述 |
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研究進展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學 |
1.3 病原學 |
1.4 分子生物學 |
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研究進展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學 |
2.3 病原學 |
2.4 分子生物學 |
3 豬輪狀病毒的研究進展 |
3.1 概述 |
3.2 流行病學 |
3.3 病原學 |
3.4 分子生物學 |
4 豬腹瀉相關疫苗研究進展 |
4.1 傳統(tǒng)疫苗 |
4.2 基因工程疫苗 |
5 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 |
5.1 桿狀病毒基本特性 |
5.2 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tǒng)的發(fā)展 |
5.3 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tǒng)特點 |
6 研究目的與意義 |
實驗研究 |
第一章 PEDV、TGEV和PoRV三種中和抗原表位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學分析 |
1 實驗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試劑 |
1.3 主要儀器 |
2 實驗方法 |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2 COE-SA-VP7目的基因的拼接與生物信息學分析 |
3 結果 |
3.1 病毒增殖 |
3.2 目的基因的擴增結果 |
3.3 陽性重組質粒的篩選及酶切鑒定結果 |
3.4 目的基因的測序結果 |
3.5 COE-SA-VP7目的基因的拼接和生物信息學分析 |
4 討論 |
第二章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的構建與鑒定 |
1 實驗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試劑 |
1.3 主要儀器 |
2 實驗方法 |
2.1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VP7的構建 |
2.2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SA-VP7的構建 |
2.3 重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pFastBacHT-COE-SA-VP7的構建 |
2.4 重組桿狀病毒穿梭載體rBacmid-COE-SA-VP7的構建和鑒定 |
2.5 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的制備與鑒定 |
2.6 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免疫效力的研究 |
3 結果 |
3.1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VP7的構建與鑒定 |
3.2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SA-VP7的構建與鑒定 |
3.3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的構建與鑒定 |
3.4 重組桿狀病毒穿梭載體rBacmid-COE-SA-VP7的PCR鑒定 |
3.5 重組桿狀病毒rBac-COE-SA-VP7的鑒定 |
3.6 小鼠血清樣品的特異性抗體的檢測 |
4 討論 |
第三章 重組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的優(yōu)化與鑒定 |
1 實驗材料 |
1.1 主要生物材料 |
1.2 主要試劑 |
1.3 主要儀器 |
2 實驗方法 |
2.1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TAT的構建 |
2.2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L-COE-SA-VP7-L的構建 |
3 結果 |
3.1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COE-SA-VP7-TAT的構建與鑒定 |
3.2 重組桿狀病毒載體pFastBacHT-L-COE-SA-VP7-L的構建與鑒定 |
4 討論 |
全文總結 |
參考文獻 |
致謝 |
(4)渝西地區(qū)零星死亡哺乳仔豬四種腹瀉病調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概述 |
1.2 豬流行性腹瀉 |
1.3 豬傳染性胃腸炎 |
1.4 豬Delta冠狀病毒病 |
1.5 豬輪狀病毒病 |
1.6 豬輪狀病毒VP4、VP7蛋白 |
1.7 小結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內容 |
2.3 研究技術路線 |
第3章 渝西地區(qū)零星死亡哺乳仔豬4種病毒性腹瀉調查 |
3.1 試驗材料 |
3.2 試驗方法 |
3.3 試驗結果 |
3.4 分析討論 |
第4章 豬輪狀病毒分離株基因型及VP7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學分析 |
4.1 試驗材料 |
4.2 試驗方法 |
4.3 試驗結果 |
4.4 分析討論 |
全文總結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5)四川省稻城縣3個藏香豬豬場腹瀉樣本4種病毒的檢測(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
1.1 臨床樣本 |
1.2 主要儀器和試劑 |
1.3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4 RT-PCR檢測4種病毒 |
2 試驗結果 |
3 討論 |
(6)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病毒性腹瀉仔豬腸道菌群特征(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寫表 |
第一章 緒論 |
1.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
1.1.1 病原學特征 |
1.1.2 流行特點 |
1.1.3 臨床癥狀 |
1.1.4 發(fā)病機理 |
1.1.5 檢測技術 |
1.2 豬輪狀病毒 |
1.2.1 病原學特征 |
1.2.2 流行特點 |
1.2.3 臨床癥狀 |
1.2.4 發(fā)病機理 |
1.2.5 檢測技術 |
1.3 豬腸道微生物 |
1.3.1 影響豬腸道菌群組成的因素 |
1.3.2 腸道菌群的作用 |
1.4 16S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技術 |
1.5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及主要內容 |
第二章 樣本采集及病毒的鑒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與設備 |
2.2.1 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
2.2.2 主要實驗試劑 |
2.2.3 主要儀器與設備 |
2.3 實驗方法 |
2.3.1 免疫金標試劑盒檢驗 |
2.3.2 引物設計 |
2.3.3 病毒RNA的提取 |
2.3.4 一步法RT-PCR擴增 |
2.3.5 檢測PCR產物 |
2.4 實驗結果 |
2.4.1 糞便樣本的病毒檢測結果 |
2.4.2 小腸內容物樣本的病毒檢測結果 |
2.5 實驗討論 |
2.6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不同周齡的流行性腹瀉仔豬糞便菌群動態(tài)變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與方法 |
3.2.1 主要實驗試劑 |
3.2.2 主要儀器與設備 |
3.3 實驗方法 |
3.3.1 樣本 |
3.3.2 總DNA提取 |
3.3.3 PCR擴增 |
3.3.4 Illumina Miseq測序 |
3.3.5 數(shù)據(jù)處理 |
3.3.6 統(tǒng)計分析 |
3.4 結果 |
3.4.1 測序數(shù)據(jù)與菌群多樣性 |
3.4.2 健康與PEDV感染仔豬糞便菌群組成結構分析 |
3.4.3 不同周齡的PEDV感染仔豬糞便菌群組成結構動態(tài)變化分析 |
3.4.4 健康仔豬與PEDV感染仔豬核心菌群差異 |
3.4.5 通過功能預測分析比較健康與PEDV感染仔豬的差異 |
3.5 討論 |
3.6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健康與豬輪狀病毒感染仔豬腸道菌群差異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與方法 |
4.2.1 主要實驗試劑 |
4.2.2 主要儀器與設備 |
4.3 實驗方法 |
4.3.1 樣本 |
4.3.2 總DNA提取 |
4.3.3 PCR擴增 |
4.3.4 Illumina Miseq測序 |
4.3.5 數(shù)據(jù)處理 |
4.3.6 統(tǒng)計分析 |
4.4 結果 |
4.4.1 測序數(shù)據(jù)與菌群多樣性 |
4.4.2 菌群群落結構門水平組成分析 |
4.4.3 菌群群落結構屬水平組成分析 |
4.4.4 健康與PoRV感染仔豬腸道菌群物種差異分析 |
4.4.5 健康與PoRV感染仔豬腸道菌群物種相關性分析 |
4.4.6 通過功能預測分析比較健康與PoRV感染仔豬的差異 |
4.5 討論 |
4.6 本章小結 |
結論與展望 |
一、結論 |
二、創(chuàng)新點 |
三、展望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謝 |
附件 |
(7)2015~2016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輪狀病毒感染檢測及病毒分離與鑒定(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獻綜述 |
1.1 豬輪狀病毒病原學特征 |
1.1.1 病毒形態(tài)及分子特征 |
1.1.2 結構蛋白 |
1.1.3 非結構蛋白 |
1.1.4 輪狀病毒的分型 |
1.2 豬輪狀病毒的診斷方法 |
1.2.1 經典病原診斷方法 |
1.2.2 免疫學診斷方法 |
1.2.3 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
1.3 豬輪狀病毒流行病學調查進展 |
1.4 豬輪狀病毒疫苗研究進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義 |
2 2015~2016 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輪狀病毒感染檢測 |
2.1 試驗材料 |
2.1.1 樣品來源 |
2.1.2 主要試劑 |
2.1.3 主要儀器設備 |
2.1.4 引物合成 |
2.2 試驗方法 |
2.2.1 臨床樣本處理 |
2.2.2 病毒RNA的提取 |
2.2.3 反轉錄生成c DNA |
2.2.4 GARV、GBRV、GCRV目的基因RT-nPCR擴增 |
2.3 結果 |
2.3.1 GARV、GBRV、GCRV目的基因PCR擴增結果 |
2.3.2 腹瀉病料與健康糞便中PoRV病原檢測結果 |
2.3.3 2015 ~2016 年中國南北方部分地區(qū)PoRV的感染檢測結果 |
2.3.4 2015 ~2016 年中國6 個地區(qū)PoRV的感染檢測結果 |
2.3.5 2015 年、2016 年不同年份的PoRV感染檢測結果 |
2.4 討論 |
2.5 小結 |
3 豬輪狀病毒的分離與鑒定 |
3.1 試驗材料 |
3.1.1 樣品來源、細胞 |
3.1.2 主要試劑 |
3.1.3 儀器設備 |
3.2 試驗方法 |
3.2.1 病料處理 |
3.2.2 引物設計與合成 |
3.2.3 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 |
3.2.4 病毒的鑒定 |
3.3 結果 |
3.3.1 病毒分離結果 |
3.3.2 巢式RT-PCR檢測結果 |
3.3.3 間接免疫熒光鑒定 |
3.3.4 電鏡鑒定結果 |
3.3.5 VP4、VP6和VP7 基因的RT-PCR擴增 |
3.3.6 VP4、VP6和VP7 基因重組質粒鑒定 |
3.3.7 VP4、VP6和VP7 基因序列測序結果 |
3.3.8 HJ-2016 分離株VP6 基因遺傳進化樹分析 |
3.3.9 HJ-2016 分離株VP4和VP7 基因遺傳進化樹分析 |
3.3.10 TCID50 的測定結果 |
3.4 討論 |
3.5 小結 |
4 GARV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
4.1 試驗材料 |
4.1.1 病毒核酸樣品和陽性對照質粒 |
4.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
4.1.3 引物設計 |
4.2 試驗方法 |
4.2.1 標準曲線的建立 |
4.2.2 特異性試驗 |
4.2.3 敏感性試驗 |
4.2.4 重復性試驗 |
4.3 結果 |
4.3.1 陽性質粒的PCR鑒定 |
4.3.2 標準曲線的建立 |
4.3.3 特異性、重復性試驗結果 |
4.3.4 敏感性試驗結果 |
4.4 討論 |
4.5 小結 |
5 豬A群輪狀病毒HJ-2016 株致病性試驗 |
5.1 試驗材料 |
5.1.1 病毒和試驗動物 |
5.2 試驗方法 |
5.2.1 仔豬分組與攻毒 |
5.2.2 臨床癥狀觀察 |
5.2.3 糞便拭子采集及RT-qPCR檢測 |
5.2.4 腸道組織病理學檢測 |
5.2.5 GARV組織嗜性檢測 |
5.3 結果 |
5.3.1 攻毒仔豬的臨床癥狀 |
5.3.2 豬A群輪狀病毒感染的病理變化 |
5.3.3 豬A群輪狀病毒感染的病理組織學觀察 |
5.3.4 臨床癥狀指標變化結果 |
5.3.5 GARV組織嗜性檢測結果 |
5.4 討論 |
5.5 小結 |
6 全文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附錄 |
個人簡歷 |
(8)豬四種腹瀉病毒快速鑒別檢測方法及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綜述 |
1.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概述 |
1.1.1 PEDV流行病學 |
1.1.2 PEDV基本特征 |
1.1.3 PEDV基因組結構與功能 |
1.1.4 PEDV主要編碼蛋白及其功能 |
1.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概述 |
1.3 豬輪狀病毒概述 |
1.4 豬Delta冠狀病毒概述 |
1.5 PEDV、TGEV、PDCoV、PRoV檢測技術及其研究進展 |
1.5.1 免疫熒光法(IF) |
1.5.2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 |
1.5.3 免疫組織化學(IHC) |
1.5.4 病毒分離鑒定 |
1.5.5 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 |
1.5.6 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
1.5.7 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
1.5.8 熒光定量PCR檢測法 |
1.6 研究目的及意義 |
1.7 技術路線 |
2. PEDV、TGEV、PDCoV、PRoV多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 |
2.1 試驗材料 |
2.1.1 病毒株 |
2.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
2.2 試驗方法 |
2.2.1 引物設計與合成 |
2.2.2 重組質粒標準品的構建 |
2.2.2.1 腹瀉病料的處理 |
2.2.2.2 RNA的反轉錄及PCR的擴增 |
2.2.2.3 目的基因的純化 |
2.2.2.4 目的基因的克隆轉化 |
2.2.2.5 重組質粒的制備 |
2.2.3 多重RT-PCR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 |
2.2.4 多重RT-PCR的特異性、敏感性、重復性試驗 |
2.2.5 多重RT-PCR方法的臨床應用 |
2.3 結果與分析 |
2.3.1 重組質粒標準品的構建 |
2.3.2 多重RT-PCR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
2.3.3 引物濃度的優(yōu)化 |
2.3.4 循環(huán)數(shù)的優(yōu)化 |
2.3.5 多重RT-PCR反應條件的確定 |
2.3.6 多重RT-PCR特異性試驗 |
2.3.7 多重RT-PCR敏感性試驗 |
2.3.7.1 單重RT-PCR敏感性試驗 |
2.3.7.2 多重RT-PCR敏感性試驗 |
2.3.8 多重RT-PCR重復性試驗 |
2.3.9 多重RT-PCR方法的臨床應用 |
2.4 討論與結論 |
3. PEDV、TGEV、PDCoV、PRoV多重TaqMan熒光定量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 |
3.1 實驗材料與方法 |
3.1.1 臨床病料和病毒株 |
3.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
3.1.3 引物和TaqMan探針的設計 |
3.1.4 核酸的抽提和RNA反轉錄 |
3.1.5 重組質粒標準品的制備 |
3.1.6 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和標準曲線的制作 |
3.1.7 多重TaqMan熒光定量PCR特異性、敏感性、重復性試驗 |
3.1.8 多重TaqMan熒光定量PCR方法的臨床應用 |
3.2 結果 |
3.2.1 重組質粒標準品的構建 |
3.2.2 TaqMan熒光定量RT-PCR反應條件的確定 |
3.2.3 TaqMan熒光定量RT-PCR標準曲線的繪制 |
3.2.4 特異性分析 |
3.2.5 敏感性分析 |
3.2.6 重復性分析 |
3.2.7 臨床樣品的檢測結果 |
3.3 討論 |
4. 2017-2019年廣西PED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
4.1 材料與方法 |
4.1.1 病料及病毒株 |
4.1.2 主要試劑及儀器設備 |
4.1.3 引物設計與合成 |
4.1.4 腹瀉病料的處理 |
4.1.5 cDNA的合成及PCR的擴增 |
4.1.6 目的基因的純化 |
4.1.7 目的基因的克隆轉化 |
4.1.8 序列分析 |
4.2 結果與分析 |
4.2.1 病料的檢測 |
4.2.2 S、M、N基因序列 |
4.2.3 S、M、N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1 PEDV S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2 PEDV M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3.3 PEDV N基因同源性分析 |
4.2.4 遺傳進化樹的繪制 |
4.2.4.1 PEDV S基因序列分析和遺傳進化樹分析 |
4.2.4.2 PEDV M基因遺傳進化樹分析 |
4.2.4.3 PEDV N基因序列分析和遺傳進化樹分析 |
4.2.5 PEDV S1氨基酸序列分析 |
4.2.6 S、M、N基因進化速率的分析 |
4.3 討論 |
5.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專利情況 |
(9)2015~2016年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豬A、B、C群輪狀病毒流行情況調查(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
1.1 臨床病料樣品采集 |
1.2 主要生化試劑及試劑盒 |
1.3 引物合成 |
1.4 病料樣品的處理及RNA的提取 |
1.5 cDNA的合成 |
1.6 GARV、GBRV、GCRV巢式PCR方法的檢測 |
1.6.1 GARV巢式PCR方法的檢測 |
1.6.2 GBRV巢式PCR方法的檢測 |
1.6.3 GCRV巢式PCR方法的檢測 |
2 結果 |
2.1 豬A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
2.2 豬B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
2.3 豬C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
2.4 東北不同地區(qū)GARV、GBRV、GCRV病原檢測結果 |
2.5 東北地區(qū)不同年份GARV、GBRV、GCRV病原檢測結果 |
2.6 腹瀉病料與健康糞便中GARV、GBRV、GCRV病原檢測結果 |
3 討論 |
(10)2016-2018年山東省部分地區(qū)豬病毒性腹瀉的感染情況調查(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概述 |
1.1.1 PEDV的分子生物學特征 |
1.1.2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征 |
1.1.3 PEDV主要蛋白S蛋白 |
1.1.4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
1.1.5 目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診斷技術 |
1.2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概述 |
1.2.1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分子生物學特征 |
1.2.2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病學特征 |
1.2.3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
1.2.4 目前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診斷技術 |
1.3 豬輪狀病毒概述 |
1.3.1 豬輪狀病毒分子生物學特征 |
1.3.2 豬輪狀病毒流行病學特征 |
1.3.3 豬輪狀病毒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
1.3.4 目前豬輪狀病毒的診斷技術 |
1.4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概述 |
1.4.1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特征 |
1.4.2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的流行特征 |
1.4.3 豬德爾塔冠狀病毒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
1.4.4 目前豬德爾塔冠狀病毒診斷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義 |
2.材料與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樣品 |
2.1.2 主要試劑 |
2.1.3 主要儀器 |
2.1.4 實驗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PEDV-TGEV-RV-PDCoV單一病原的檢測方法的建立 |
2.2.2 PEDV-TGEV-RV-PDCoV四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 |
2.2.3 PEDV S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 |
3.結果與分析 |
3.1 PEDV、TGEV、RV和 PDCoV單一PCR方法的建立 |
3.1.1 檢測引物的PCR擴增 |
3.1.2 陽性質粒的雙酶切鑒定結果 |
3.2 PEDV-TGEV-RV-PDCoV多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 |
3.2.1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3.2.2 多重PCR反應的特異性 |
3.2.3 多重PCR反應的靈敏性 |
3.2.4 多重PCR反應的重復性 |
3.2.5 樣品檢測結果 |
3.3 PEDV S基因遺傳進化分析 |
3.3.1 PEDV S基因目的片段的擴增 |
3.3.2 S基因的序列分析 |
3.3.3 PEDV S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3.4 PEDV S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 |
4.討論 |
4.1 PEDV-TGEV-RV-PDCoV四重RT-PCR檢測方法建立與臨床樣品檢測 |
4.2 PEDV S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 |
5.結論 |
6.參考文獻 |
7.致謝 |
四、美國發(fā)生C群輪狀病毒性豬腹瀉(論文參考文獻)
- [1]豬輪狀病毒VP4亞單位疫苗的制備及免疫原性分析[D]. 王小奎. 石河子大學, 2021(02)
- [2]豬消化道主要病毒性疫病mPCR診斷方法的建立及應用[D]. 郭倩妤. 貴州大學, 2020
- [3]三種致豬腹瀉病毒主要保護性蛋白串聯(lián)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D]. 寧晨. 揚州大學, 2020
- [4]渝西地區(qū)零星死亡哺乳仔豬四種腹瀉病調查及RVA VP7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D]. 王先松. 西南大學, 2020(01)
- [5]四川省稻城縣3個藏香豬豬場腹瀉樣本4種病毒的檢測[J]. 張敏,楊丹嬌,劉怡雯,吳建平,藍嵐,葉忠明,何宗偉. 養(yǎng)豬, 2019(06)
- [6]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病毒性腹瀉仔豬腸道菌群特征[D]. 黃安妮. 華南理工大學, 2019
- [7]2015~2016年中國部分地區(qū)豬輪狀病毒感染檢測及病毒分離與鑒定[D]. 喬成鵬.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9(09)
- [8]豬四種腹瀉病毒快速鑒別檢測方法及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 王睿敏. 廣西大學, 2019(01)
- [9]2015~2016年我國東北三省地區(qū)豬A、B、C群輪狀病毒流行情況調查[J]. 喬成鵬,翟軍軍,邢宇昕,郜洪權,張鵬宇,王德海,孫東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 2019(02)
- [10]2016-2018年山東省部分地區(qū)豬病毒性腹瀉的感染情況調查[D]. 仝帥. 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