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論文文獻綜述)
趙執(zhí)婷[1](2014)在《無動力蓄能保溫集裝箱熱工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來,隨著能源危機、電力緊張及其他環(huán)境問題的不斷增加,蓄能技術成了國際性的熱門課題。相變蓄能則是以相變材料為基礎的新興蓄能技術。本文將相變蓄能技術應用于長期處于低溫環(huán)境下的集裝箱運輸中。本文利用“渝—新—歐”國際鐵路通道,在冬季時,采用集裝箱將電腦從重慶運送至北歐,通過分析對比集裝箱保溫的不同方式,綜合論文對集裝箱保溫的要求,設計確定了本文的集裝箱采用保溫層和相變材料層相結合的方式保溫。同時確定保溫材料采用聚氨酯材料。依據(jù)蓄能材料的相律、相圖理論,分析二元共晶系的相圖及其熱工性能,并對有機物相變蓄熱材料、無機物相變蓄熱材料的特點進行分析,遴選出適合運用于本課題的相變材料為氯化鈉溶液,且滿足相變溫度范圍的氯化鈉溶液濃度分別為17%、18%、19%及20%。計算得出保溫材料層厚度與相變材料層厚度之間的關系,并初步估算相變材料層的厚度,結合對集裝箱內(nèi)體積的要求,確定能夠滿足基本設計要求前提下的保溫層基本厚度。搭建集裝箱模型的實驗臺,用溫度巡檢儀監(jiān)測所布置測點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同時建立同實驗模型尺寸相同的數(shù)值計算模型,利用FLUENT軟件對集裝箱整個溫度變化過程、相變材料的凝固過程進行三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并監(jiān)測同實驗中位置相同測點的溫度變化情況。通過實驗結果與數(shù)值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相同測點的溫度變化曲線基本一致,最后通過計算實驗與模擬測點之間的溫度變化誤差,得出其誤差在工程要求中能夠滿足,因此認為本文中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以及計算方法的選擇能夠得到與實驗相似的結果,在后續(xù)的計算中,可以采用此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建立集裝箱真實尺寸的數(shù)值計算模型,分別模擬計算相變材料—氯化鈉溶液濃度為17%、18%、19%及20%時的溫度場分布、凝固過程的固液相比例,通過對四種濃度不同時刻的集裝箱內(nèi)溫度場、箱內(nèi)中心點溫度及相變材料液相率的對比分析,找出能夠滿足應用要求的溫度場,最終確定選擇濃度19%的氯化鈉溶液作為本論文中的相變材料。
李朝霞[2](2006)在《蘭州西北中學高中化學課堂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采用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根據(jù)國家《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的要求,在研究蘭州西北中學高中化學教學實施現(xiàn)狀的基礎上論證了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必要性。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一是對高中化學課堂進行科學方法教學進行了一些分析;二是對高中化學課堂進行科學方法教學提出了一些觀點并提交了一些案例。全文內(nèi)容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本課題的提出及研究現(xiàn)狀綜述本部分主要介紹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現(xiàn)狀,以及認真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科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分布本部分主要介紹高中化學教材中隱含的科學方法教育信息。第三部分、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基本內(nèi)容、重點本部分主要介紹以教學論和新課標為依據(jù),對科學方法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出整體安排和計劃,制定解決問題的步驟。第四部分、關于科學方法教育的評價本部分主要介紹科學方法教育在學生、教師身上所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以期得到反饋信息,調(diào)控教學行為的目的。第五部分、教學案例本部分在上述四部分的基礎上,根據(jù)筆者的學習和認識給出了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教學案例。
趙長偉[3](2004)在《藥物類水溶液擴散系數(shù)及相關熱力學性質(zhì)的測定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基酸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是理論研究中重要的模型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抗壞血酸是人體發(fā)育成長所必需的藥物。研究這些藥類物質(zhì)在水溶液中的擴散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研究相關的熱力學性質(zhì),可以獲得對生命系統(tǒng)功能控制的機制,同時可為進一步研究蛋白質(zhì)大分子的變性行為等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首先對這些藥物類水溶液的擴散系數(shù)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激光全息干涉裝置,并驗證了該裝置的可靠性。選擇甘氨酸等8種代表性的氨基酸作為研究對象,測量了298.15K下二元水溶液的液相擴散系數(shù)。并通過外推方法得到了無限稀釋液相擴散系數(shù),結果與由統(tǒng)計力學方法推導出的無限稀釋液相擴散系數(shù)所得結果吻合很好。為考察溫度對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影響,用金屬膜池法測定了葡萄糖、維生素C和L-蘇氨酸三種物質(zhì)從298.15K到328.15K下的液相擴散系數(shù)。并提出了含有溫度關聯(lián)項的估算模型,結果與實驗值吻合很好。其次為系統(tǒng)地研究擴散系數(shù)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本文對這些藥物類水溶液的相關熱力學性質(zhì)進行了研究:用石英振動管精密密度計和粘度計測定了從293.15K到333.15K不同溫度下上述8種氨基酸二元水溶液的密度和粘度,考察了溫度對體積和粘度等數(shù)據(jù)的影響,計算得到了偏摩爾體積和粘度系數(shù)等重要的熱力學數(shù)據(jù)。并應用基團貢獻法得到了氨基酸中一些相關基團對偏摩爾體積和粘度系數(shù)的貢獻值。為研究溶劑對氨基酸熱力學性質(zhì)的影響,本文測定了298.15K下L-蘇氨酸和L-精氨酸在不同濃度的葡萄糖、蔗糖和維生素C混合溶劑中的密度和粘度。并相應計算了得到了偏摩爾體積、遷移偏摩爾體積、粘度系數(shù)和理論水化數(shù)等熱力學數(shù)據(jù)。同時考察了氨基酸側(cè)基對遷移偏摩爾體積的貢獻。可為進一步研究蛋白質(zhì)大分子等相關性質(zhì)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苑乃香,謝東坡[4](2003)在《分子性質(zhì)演示器的設計》文中研究說明介紹了一種分子性質(zhì)演示器及實驗方法 .該儀器能演示初中化學中的“液體分子擴散實驗”和“液體分子間的間隔實驗”
焦小平[5](2002)在《在高一化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實踐》文中研究說明素質(zhì)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從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理論出發(fā),比較全面的論述了作者在高一化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做法與體會。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分析 綜述國內(nèi)外有關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通過對蘇霍姆林斯基關于主體參與思想地論述;加涅根據(jù)信息加工心理學提出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把整個學習過程分成的九個階段;根據(jù)對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理論與遷移理論的理解,提出化學教學中應如何設計教學程序,以突出學生主體性。 第二部分:實驗研究。 1:實驗方式。實驗班教師每節(jié)課講課時間不超過20分鐘,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教師每節(jié)課講課時間35-40分鐘左右。 2:實驗班教學程序。根據(jù)加涅對學習過程的劃分,提出實驗班化學教學程序及怎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和突出學生的“主體”。 3:實驗過程。詳細闡述作者每一教學程序中的做法。 第三部分:實驗結果與評價。從考試成績、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結果,對中學化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方法,進行深入的討論。并就改進教學提出建議。
安長忠[6](2001)在《如何搞好高三化學總復習(補充篇)》文中研究說明自本刊去年第 1~ 2合期刊登《如何搞好高三化學總復習》一文以來 ,全國各省市區(qū)先后有許多中學化學教師、大學基礎課教師、各級教研員、高三學生等紛紛寫信或打電話 ,認為該文所介紹的方法 ,對搞好高三化學總復習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 ,要求將該文中因篇幅而省略的內(nèi)容補齊 ,以便全面學習和效仿。據(jù)此 ,我們約請原文作者———寧夏銀川市教科所安長忠老師 ,將原省略部分精心分類整理成九部分 ,本期全部刊出。毋庸置疑 ,若將這九部分與原文結合起來學習使用 ,定會取得更佳的復習效果
陳建國[7](2001)在《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文中指出
二、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論文提綱范文)
(1)無動力蓄能保溫集裝箱熱工特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課題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
1.2 集裝箱概述 |
1.2.1 集裝箱的特點 |
1.2.2 集裝箱的分類 |
1.2.3 保溫集裝箱研究現(xiàn)狀 |
1.3 相變蓄能技術概述 |
1.3.1 相變蓄能材料的分類和選擇 |
1.3.2 相變蓄能材料及其熱工特性研究現(xiàn)狀 |
1.4 課題研究主要內(nèi)容 |
1.4.1 主要研究工作 |
1.4.2 課題創(chuàng)新性 |
1.5 本章小結 |
第2章 集裝箱保溫方式的設計 |
2.1 氣象資料 |
2.2 集裝箱保溫方式設計 |
2.3 保溫材料的選擇 |
2.4 相變蓄能材料的遴選 |
2.4.1 相律、相圖理論 |
2.4.2 相變機理 |
2.4.3 相變蓄能材料的遴選 |
2.4.4 氯化鈉溶液的熱物性參數(shù) |
2.5 保溫層及相變材料層厚度關系的計算 |
2.6 保溫層、相變材料層厚度的確定 |
2.6.1 相變材料層厚度的估算 |
2.6.2 保溫層厚度的確定 |
2.7 本章小結 |
第3章 集裝箱模型溫度場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及實驗驗證 |
3.1 集裝箱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 數(shù)值計算模型 |
3.2.1 基本假設 |
3.2.2 控制方程 |
3.2.3 界條件 |
3.3 計算區(qū)域離散化 |
3.3.1 網(wǎng)格生成技術 |
3.3.2 GAMBIT簡介及網(wǎng)格劃分 |
3.4 控制方程離散與求解 |
3.4.1 控制方程離散 |
3.4.2 離散方程的求解 |
3.5 模擬結果分析 |
3.5.1 集裝箱內(nèi)溫度場分析 |
3.5.2 相變材料液相率分析 |
3.6 集裝箱模型實驗 |
3.6.1 實驗臺的搭建 |
3.6.2 實驗原理 |
3.6.3 實驗方案 |
3.6.4 實驗結果分析 |
3.7 數(shù)值計算與實驗結果對比分析 |
3.7.1 實驗與模擬對比 |
3.7.2 對比結果分析 |
3.8 本章小結 |
第4章 集裝箱數(shù)學物理模型的仿真模擬 |
4.1 研究對象物理模型 |
4.1.1 相變材料濃度選擇的物理模型 |
4.1.2 集裝箱保溫層不同厚度模型 |
4.2 計算方法的確定 |
4.3 計算結果分析 |
4.3.1 網(wǎng)格無關性分析 |
4.3.2 不同濃度氯化鈉溶液的結果分析 |
4.4 本章小結 |
第5章 結論及進一步工作建議 |
5.1 結論 |
5.2 進一步工作建議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2)蘭州西北中學高中化學課堂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正文目錄 |
一、本課題的提出及研究現(xiàn)狀綜述 |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
(二) 課題研究的現(xiàn)狀及文獻綜述 |
二、科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分布 |
三、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基本內(nèi)容、重點 |
(一) 教學目標 |
1、科學方法教育目標的層次劃分 |
2、教學目標的課時設計 |
(二) 基本內(nèi)容 |
(三) 進行科學方法課堂教育的基本方法 |
四、關于科學方法教育的評價 |
(一) 基本理論 |
(二) 評價標準 |
1、對學生的評價標準 |
2、對教師的評價標準 |
(三) 基本方法 |
五、教學案例 |
(一) 在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
(二) 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
(三) 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
附件一 |
附件二 |
(四)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
(五) 在化學計算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
(六) 通過測試鞏固科學方法教育 |
參考文獻 |
后記 |
致謝 |
(3)藥物類水溶液擴散系數(shù)及相關熱力學性質(zhì)的測定與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第一章 前 言 |
第一部分 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
2.1 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定義 |
2.2 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測量方法 |
2.2.1 似穩(wěn)態(tài)測量法 |
2.2.2 非穩(wěn)態(tài)測量,只在實驗終了時分析結果 |
2.2.3 非穩(wěn)態(tài)測量,不斷或間歇地分析濃度 |
2.2.4 Taylor分散法 |
2.2.5 其它方法 |
2.3 液相擴散理論 |
2.3.1 流體力學理論 |
2.3.2 Eyring絕對速率理論 |
2.3.3 統(tǒng)計力學理論 |
2.3.4 Lamm-Dullien方法 |
第三章 實時激光全息干涉法的實驗原理和方法 |
3.1 實時激光全息干涉法簡介 |
3.1.1 實時激光全息干涉原理 |
3.1.2 全息干涉的必要條件 |
3.1.3 實時全息干涉術的優(yōu)點 |
3.2 實時全息干涉法測液相濃度場的原理 |
3.2.1 折射率與濃度的關系 |
3.2.2 參考條紋法 |
3.2.3 計算折射率的誤差分析 |
3.3 實驗裝置及操作方法 |
3.3.1 實驗光路及觀測池 |
3.3.2 液液傳質(zhì)模擬裝置 |
3.3.3 實驗步驟 |
3.3.4 計算機采集和圖像的自動存儲 |
3.3.5 在操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
第四章 實時激光全息干涉法測量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研究 |
4.1 實驗藥品 |
4.2 不同時刻的條紋圖 |
4.3 全息干涉圖處理 |
4.3.1 圖像的數(shù)字化 |
4.3.2 圖像的預處理 |
4.3.3 圖像分割 |
4.3.4 圖像細化 |
4.3.5 特征提取 |
4.4 擴散系數(shù)的計算(費克第二定律法) |
4.5 裝置的可靠性驗證 |
4.6 計算結果 |
4.7 分析和討論 |
4.8 存在的問題 |
4.9 改進設想 |
4.10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金屬膜池法測量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研究 |
5.1 實驗原理 |
5.2 實驗裝置 |
5.3 分析方法及藥品 |
5.3.1 藥品 |
5.3.2 分析方法 |
5.3.3 分析儀器 |
5.4 實驗操作 |
5.4.1 溶液的配制 |
5.4.2 密度粘度的測定 |
5.4.3 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測定 |
5.4.4 攪拌轉(zhuǎn)速的選擇 |
5.5 膜池常數(shù)的標定 |
5.6 方法及裝置的可靠性驗證 |
5.7 擴散系數(shù)測定 |
5.8 實驗結果 |
5.9 實驗誤差分析 |
5.10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關聯(lián)和估算 |
6.1 本半經(jīng)驗模型的目的 |
6.2 半經(jīng)驗模型方程形式的確定 |
6.3 半經(jīng)驗模型參數(shù)的擬合 |
6.4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無限稀釋液相擴散系數(shù)的關聯(lián)方程 |
7.1 關聯(lián)方程的推導 |
7.2 數(shù)據(jù)的搜集與評選 |
7.3 方程參數(shù)回歸方法 |
7.4 計算結果和討論 |
7.5 本章小結 |
第二部分 氨基酸水溶液熱力學性質(zhì)研究 |
第八章 氨基酸水溶液體積性質(zhì)研究現(xiàn)狀 |
8.1 研究概況 |
8.2 影響偏摩爾體積的一些因素 |
8.2.1 pH對氨基酸偏摩爾體積的影響 |
8.2.2 中性鹽對氨基酸偏摩爾體積的影響 |
8.2.3 溫度對氨基酸偏摩爾體積的影響 |
8.2.4 溶劑對氨基酸偏摩爾體積的影響 |
第九章 氨基酸在水和混合溶劑中的體積性質(zhì) |
9.1 偏摩爾體積的基本理論 |
9.1.1 表觀摩爾體積 |
9.1.2 理論水化數(shù) |
9.2 實 驗 |
9.2.1 儀器 |
9.2.2 試劑 |
9.3 實驗結果 |
9.4 結果與討論 |
9.4.1 基團貢獻 |
9.4.2 溫度對氨基酸偏摩爾體積的影響 |
9.4.3 結構水合作用模型 |
9.4.4 遷移偏摩爾體積 |
9.4.5 氨基酸側(cè)基R的貢獻 |
9.4.6 理論水化數(shù) |
9.5 本章小結 |
第十章 結 論 |
主要符號說明 |
參考文獻 |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
附錄一 實驗測定數(shù)據(jù) |
附錄二 半經(jīng)驗模型數(shù)據(jù) |
附錄三 全息干板處理液配方 |
致 謝 |
(4)分子性質(zhì)演示器的設計(論文提綱范文)
1 問題的提出 |
2 酒精與水混溶的實驗現(xiàn)象 |
2.1 擴散現(xiàn)象試驗 |
2.2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試驗 |
2.3 酒精與水混溶的體積變化規(guī)律 |
3 演示器的設計、加工制作與實驗操作方法 |
3.1 設計圖形與規(guī)格設計圖形見圖1. |
3.2 設計原理 |
3.3 加工制作與實驗驗證 |
3.4 操作方法 |
4 該演示器的功能及優(yōu)點 |
(5)在高一化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實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 理論分析 |
1.1 、 問題的提出 |
1.1.1 、 國外的研究 |
1.1.2 、 國內(nèi)的研究 |
1.2 、 理論基礎 |
1.2.1 、 蘇霍姆林斯基的主體參與思想 |
1.2.2 、 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與遷移理論 |
1.2.3 、 加涅的教學事件支持內(nèi)部學習過程的教學思想 |
2 、 實驗研究 |
2.1、 實驗方式 |
2.2 、 實驗班教學程序 |
2.3 、 實驗過程 |
3 、 實驗結果與評價 |
3.1 、 考試成績比較 |
3.2 、 問卷調(diào)查結果統(tǒng)計 |
3.3 、 不足之處 |
3.4 、 改進措施 |
4 、 相關性比較 |
5 、 三點建議 |
6 、 參考文獻 |
7 、 后記 |
(7)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論文提綱范文)
1 演示方法 |
1.1 液體互溶后體積減小 |
1.2 液體互溶后體積增大 |
3 實驗原理 |
4 題型示例 |
四、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論文參考文獻)
- [1]無動力蓄能保溫集裝箱熱工特性研究[D]. 趙執(zhí)婷. 西南交通大學, 2014(09)
- [2]蘭州西北中學高中化學課堂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D]. 李朝霞. 西北師范大學, 2006(04)
- [3]藥物類水溶液擴散系數(shù)及相關熱力學性質(zhì)的測定與研究[D]. 趙長偉. 天津大學, 2004(04)
- [4]分子性質(zhì)演示器的設計[J]. 苑乃香,謝東坡.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3(02)
- [5]在高一化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實踐[D]. 焦小平. 湖南師范大學, 2002(01)
- [6]如何搞好高三化學總復習(補充篇)[J]. 安長忠.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01(Z1)
- [7]溶液互溶時體積變化的演示及解法導引[J]. 陳建國. 化學教學, 2001(01)
標簽:擴散系數(shù)論文; 摩爾體積論文; 相變材料論文; 高中化學論文; 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