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療效觀察(論文文獻綜述)
石兆峰[1](2021)在《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探索構建及臨床實證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背景:中醫(yī)臨床治療作為以辨證論治為主體的個體化模式,其臨床療效雖然已經過長期驗證,但是缺乏科學和客觀的證據(jù)。當前以循證醫(yī)學和臨床流行病為主導的群體化研究方法已應用于中醫(yī)療效評價之中,雖然規(guī)范了臨床證據(jù)產出,但是帶來了辨證論治特色缺失問題,難以滿足個體化實踐與分析的需求,與客觀評價中醫(yī)真實療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符合辨證論治特色的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方法成為亟需解決的研究問題。研究目的:通過梳理辨證論治時空特征,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在時間動態(tài)變化中引起的復雜化評價難題,提出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討實施步驟,并結合具體疾病進行評價方法的示范構建、系統(tǒng)研發(fā)以及臨床驗證,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實踐體系,實現(xiàn)中醫(yī)個體化療效的客觀動態(tài)評價和長期預測指導,助力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方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優(yōu)化中醫(yī)臨床證據(jù)的產出和應用。研究方法:1.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證論治時空特征,分析當前群體化評價方法應用于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的局限性,凝練論文科學問題;基于本團隊工作基礎,提出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并明確其內涵和主體;從研究問題的結構化構建角度,參考PICO模型分析中醫(yī)個體化診療和評價的思辨過程,轉化形成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研究框架,探討評價方法的實施步驟,以契合長時程評價方法的內涵、完善長時程評價方法的主體。2.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示范構建基于長時程評價方法研究框架和實施步驟進行示范構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為疾病范例,采用系統(tǒng)評價聯(lián)合專家頭腦風暴、聚類和因子分析,形成個體化結局指標匯總清單;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為疾病范例,采用網狀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醫(yī)固定干預方法在不同指標間療效排序匯總清單;3)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匯總中醫(yī)個體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個體化比較方法匯總清單;4)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匯總多學科縱向數(shù)據(jù)模型,梳理形成個體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匯總清單。3.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的探索研發(fā)基于長時程評價方法示范構建所形成的匯總清單,將固定干預措施在不同指標間療效排序清單和個體化結局指標優(yōu)化清單搭建形成個性化選用模塊;選用個體化療效比較方法中的“個體治療前后療效的比較”搭建形成邏輯分析模塊;選用縱向數(shù)據(jù)模型中的“非線性潛變量增長曲線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調用分析模塊。以三層架構為指導,分別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為Android移動客戶端系統(tǒng)搭建的集成開發(fā)平臺、MySQL+Java Web+Tomcat作為系統(tǒng)后臺服務器搭建的集成開發(fā)平臺,設計研發(fā)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以信息化模式優(yōu)化長時程評價方法。4.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臨床應用基于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采用回顧性和前瞻性相結合的注冊登記研究設計,納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基于循證目標成就評量法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隨訪觀察,選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量化評價自身治療前后中醫(yī)個體化療效;非線性潛變量增長曲線模型從個體層面解析療效差異、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因素;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從患者層面預測長期個體化療效趨勢,結合療效影響因素給予個體化指導。研究結果:1.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提出辨證論治診療的時空特征是個體差異和動態(tài)變化,本論文科學問題是探索解決因個體差異在動態(tài)變化中引起的復雜化評價難題。明確隨時間推移的每個訪視點,中醫(yī)都需要通過評價重新定義患者整體狀態(tài),其過程實踐就是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長時程評價方法的內涵是中醫(yī)個體化診療數(shù)據(jù)的完整采集、中醫(yī)個體化療效的多時點動態(tài)分析和量化評價、中醫(yī)個體化療效的長期預測和指導;方法的主體初步選用循證目標成就評量法。參考PICO模型并轉化構成要素為個體化結局指標的優(yōu)化、個體化干預方法的優(yōu)化、個體化比較方法的優(yōu)化、個體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優(yōu)化,形成了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評價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實施步驟。2.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示范構建1)針對個體化結局指標的優(yōu)化,納入130篇隨機對照試驗,形成125項結局指標清單和7類指標準則層,指標合并優(yōu)化后獲得24項結局指標,使指標清單在全面合理的基礎上突出層次重點。2)針對個體化干預方法的優(yōu)化,納入166篇隨機對照試驗,包括69種固定干預模式中成藥,網狀meta分析對7項評價指標中療效排名前10的共44類不同組合中成藥進行匯總分析,展示了同一種中成藥在不同指標中的療效排序。3)針對個體化比較方法的優(yōu)化,納入74篇中醫(yī)個體化研究成果,匯總梳理得出5種比較模式:個體治療前后療效的比較、個體療效和公認療效評價標準的比較、個體療效和群體療效的比較、個體指標與多指標線性趨勢的比較、個體指標與多指標權重體系的比較。4)針對個體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優(yōu)化,納入115篇文獻和34種縱向數(shù)據(jù)模型,模型集中學科主要為數(shù)學,熱點研究領域為醫(yī)學。模型主要分為五大類:線性模型、混合效應模型、聯(lián)合模型、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模型、時間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現(xiàn)了模型與方法內涵的對應特征。上述示范構建為長時程評價方法中結局指標的個性化制定、個體化治療優(yōu)化選用、療效量化比較方式設定、療效個體化動態(tài)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的探索研發(fā)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由客戶端和后臺管理兩個區(qū)域和界面層、業(yè)務邏輯層、數(shù)據(jù)訪問層的三層架構搭建。客戶端區(qū)域由研究者登錄、項目經理登錄和系統(tǒng)管理員三大模塊組成,后臺管理區(qū)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試驗管理、疾病管理、受試者管理、系統(tǒng)權限管理、統(tǒng)計分析功能六大模塊組成?;陂L時程評價方法示范構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塊,Android系統(tǒng)客戶端和后臺服務器完成了個體化數(shù)據(jù)采集、錄入和動態(tài)分析,初步實現(xiàn)了長時程評價方法的優(yōu)化。4.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臨床應用基于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的臨床應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循證目標成就評量分數(shù)呈上升趨勢,不同時間點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最后時點評分均顯著高于基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療前后對比中醫(yī)個體化療效顯著。非線性潛變量增長曲線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關系數(shù)顯示回顧性研究的中醫(yī)個體化療效呈非線性變化且存在個體差異(P<0.05),提示既往不同個體對療效的反饋不同,存在應答和提升迅速的個體;前瞻性研究的中醫(yī)個體化療效呈非線性變化而初始水平存在個體差異(P<0.05),提示治療初期存在療效反饋不同個體。模型協(xié)變量分析結果提示,回顧性研究中療效初始水平和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因素是既往病史、評量初期療效的影響因素是證候;前瞻性研究中評量初期療效的影響因素是脈象,評量后期療效的影響因素是年齡、證候虛實類型和脈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為例,時間序列分析預測結果顯示其中醫(yī)個體化長期療效較好,個體化指導提示患者需要關注隨年齡增長可能帶來的合并慢性疾病負擔,結合證候和脈象偏虛需要注重補氣活血。上述結果共同驗證了長時程評價方法的臨床可行性。結論:本論文緊扣辨證論治個體差異和動態(tài)變化的時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難題為導向、長時程評價方法構建為驅動、系統(tǒng)研發(fā)和臨床應用相結合的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和實踐體系,初步實現(xiàn)了中醫(yī)個體化療效的動態(tài)評價、長期預測和個性化指導,能夠助力中醫(yī)療效評價方法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輔助和優(yōu)化中醫(yī)臨床證據(jù)的產出和應用。
麻雨弟[2](2020)在《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證候分布及參芎玉精顆粒臨床療效觀察》文中提出1目的(1)通過觀察分析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相關醫(yī)學依據(jù)。(2)觀察參芎玉精顆粒對糖尿合并腦梗死恢復期(氣陰兩虛夾瘀)患者的臨床療效。2方法2.1證候分布所收集318例在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間就診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內分泌科住院部的患者,記錄入組患者的體征及癥狀,錄入EXCEL表,統(tǒng)計并分析證候分布規(guī)律。2.2臨床研究對2018年1月~2019年10月就診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科或內分泌科的40例患者確診為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氣陰兩虛夾瘀),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中藥治療組2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予以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wěn)定斑塊等綜合治療,中藥治療組在對照組上加用參芎玉精顆粒,療程4周,療程結束后觀察兩組臨床總有效率、BI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NHISS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以及血糖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3結 果3.1中醫(yī)證候分布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證候分布以二證、三證組合為主,在二證組合占比29.6%,其中以氣虛+血瘀、陰虛+血瘀、氣虛+陰虛為主要證候分布,分別占二證組合的27.7%、13.8%、16.0%;三證組合占比40.1%,其中以氣虛+陰虛+血瘀為主,占三證組合的40%;四證組合占比13.8%,其中以氣虛+陰虛+血瘀+痰濕為主。3.2兩組患者神經功能量表分析兩組患者療程結束后,治療前BI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NHISS評分經檢驗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經治療四周后BI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NHISS評分進行組內比較,經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程度。將兩組治療后BI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NHISS評分進行比較,結果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參芎玉精顆粒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3.3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經檢驗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經治療四周后,兩組患者前后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進行組內比較,經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均可降低血糖水平。將兩組治療后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比較,結果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參芎玉精顆粒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后降低血糖相關指標水平療效相當。3.4兩組患者糖尿病中醫(yī)證候積分分析兩組患者癥狀總積分比較,治療前檢驗后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均下降,且治療組下降趨勢較對照組明顯,(P<0.01),在單項證候分析上治療前檢驗后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比較除肢體麻木,形體消瘦、口舌歪斜單項癥狀積分比較(P>0.05),其余單項癥狀積分(P<0.05),說明對照組與觀察組在改善除肢體麻木,形體消瘦,口舌歪斜等方面療效相當,在口渴多飲、尿量頻多、氣短無力、五心煩熱、消谷善饑,唇甲紫暗等單項癥狀方面得到顯著改善,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4結論(1)氣虛、陰虛、血瘀等證候要素是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的主要分布,且多以證候組合形式為主;(2)參芎玉精顆粒能改善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氣陰兩虛夾瘀患者的中醫(yī)癥狀,以及在促進軀體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療效。
于丹丹[3](2020)在《基于復雜網絡方法評價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我國,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卒中類型,占所有腦卒中的69.6%~70.8%。有研究報告,我國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發(fā)病后1個月內病死率約為2.3%~3.2%,3個月的病死率和致殘疾率分別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殘疾率分別為14.4%~15.4%和33.4%~33.8%。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使得急性腦梗死成為全球重點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加劇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目前,西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薦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顱內壓、降纖、支架置入等療法。近年來,隨著醫(yī)藥科技在中醫(yī)藥制劑領域的廣泛運用,中藥注射劑,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開始運用于治療腦梗死并取得較好的療效。然而,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種類繁多,各有優(yōu)劣,但臨床開展的研究多是中藥注射劑與西醫(yī)治療的療效比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孰優(yōu)孰劣尚不明確,致使臨床醫(yī)生在選擇用藥時由于缺乏證據(jù)而難以做出選擇。因此,比較不同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評價不同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并將這些藥物進行排序,從中選取療效排序較好的兩種藥物初步探索兩者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機制差異。研究內容(1)開展網狀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國家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以下簡稱2019年版《國家醫(yī)保目錄》)中16種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網狀Meta分析。(2)開展排序前5位的中藥注射治療腦梗死的機理研究,即根據(jù)網狀Meta分析結果,選擇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總有效率和NIHSS評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兩個結局指標上均位于前5位的兩種中藥注射劑,基于網絡藥理學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兩種中藥注射劑治療腦梗死的療效機制差異。研究方法(1)網狀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萬方數(shù)據(jù)庫(WanFang)、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檢索香丹注射劑、丹參注射劑、丹紅注射劑、脈絡寧注射劑、紅花注射劑、苦碟子注射劑、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血塞通注射劑/注射用血塞通(凍干)、血栓通注射劑/注射用血栓通(凍干)、燈盞細辛注射劑、燈盞花素注射劑/注射用燈盞花素、冠心寧注射劑、疏血通注射劑、舒血寧注射劑、黃芪注射劑和瓜蔞皮注射劑共計16種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隨機對照試驗。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冊推薦的偏倚風險(Risk of Bias,ROB)評估工具對納入研究進行質量評價。最后,基于頻率學派的統(tǒng)計模型,采用STATA 16軟件進行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具體內容包括:使用STATA 16軟件中基于多元回歸模型的mvMeta軟件包進行網狀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來評估直接比較結果和間接比較結果的一致程度;計算累積排序概率圖下面積(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數(shù)值由大到小預測各治療措施療效排序。(2)網絡藥理學研究方法首先,通過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與分析平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醫(yī)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篩選出的丹紅注射劑(丹參、紅花)和脈絡寧注射劑(石斛、牛膝、金銀花、玄參)的活性成分和靶點,通過人類表型本體(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數(shù)據(jù)庫、Disease connect 數(shù)據(jù)庫、Genecard 數(shù)據(jù)庫和人類孟德爾遺傳學(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數(shù)據(jù)庫收集腦梗死相關基因,數(shù)據(jù)背景設為人類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篩選的結果,刪除重復的靶點。將數(shù)據(jù)導入STRING工具構建以下網絡:①丹紅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靶點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脈絡寧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靶點的PPI。網絡的節(jié)點(Node)表示靶點,邊(Edge)表示靶點和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軟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計算網絡的重要拓撲參數(shù)節(jié)點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篩選丹紅注射劑和脈絡寧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的核心靶點。最后,利用DAVID數(shù)據(jù)庫分別對丹紅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的靶點和脈絡寧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的靶點進行基因本體(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組百科全書(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學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紅注射劑和脈絡寧注射劑治療腦梗死涉及的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細胞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號通路。即將上述篩選的靶點導入DAVID數(shù)據(jù)庫,限定物種為人,選擇標識為Official-gene-symbol,設定閾值P<0.05,篩選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生物學過程和信號通路。研究結果(1)網狀Meta分析結果將初步檢索出21348條相關記錄導入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經查重后最終篩選出120篇中文文獻。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總體偏低,主要體現(xiàn)在隨機序列的生成、分配隱藏和盲法等條目。冠心寧注射劑、瓜蔞皮注射劑和黃芪注射劑的相關研究均不符合納排標準。除常規(guī)治療外,13種中藥注射劑針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總有效率指標的療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為:脈絡寧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燈盞細辛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丹紅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常規(guī)治療>血栓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苦碟子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香丹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血塞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疏血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燈盞花素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舒血寧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紅花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丹參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13種中藥注射劑針對NIHSS評分指標的療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為:血栓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脈絡寧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疏血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苦碟子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丹紅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舒血寧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燈盞花素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注射用丹參多酚酸+常規(guī)治療>燈盞細辛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血塞通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紅花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香丹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丹參注射劑+常規(guī)治療。(2)網絡藥理學研究結果鑒于療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劑有脈絡寧注射劑、丹紅注射劑和血栓通注射劑,而血栓通注射劑與血塞通注射劑有效化學成分相同,不便于區(qū)分。因此,本研究選取脈絡寧注射劑和丹紅注射劑開展機制研究。通過檢索TCMSP平臺和ETCM平臺獲得丹紅注射劑活性成分339個,基因靶點2479個。通過TCMSP平臺和ETCM平臺獲得脈絡寧注射劑活性成分204個,基因靶點1660個。通過檢索HPO數(shù)據(jù)庫、Disease-connect數(shù)據(jù)庫、OMIM數(shù)據(jù)庫和Genecard數(shù)據(jù)庫獲得腦梗死基因650個。丹紅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的靶點基因有13個,脈絡寧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的靶點基因有38個。丹紅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靶點的相互作用網絡包括12個節(jié)點,21條邊;脈絡寧注射劑與腦梗死重疊靶點的相互作用網絡包括34個節(jié)點,125條邊。兩種中藥注射劑均可通過腫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內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點,纖維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過程、一氧化氮介導的信號轉導、內皮細胞細胞凋亡負調節(jié)、凋亡過程的負調控等生物過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號通路、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號通路和細胞凋亡等信號通路發(fā)揮治療腦梗死的作用。丹紅注射劑還可通過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樣前體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點,應力激活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級聯(lián)、活性氧代謝過程的正調控、死亡結構域受體對外源性凋亡信號通路的負性調控等生物過程,MAPK信號傳導途徑等通路治療腦梗死。脈絡寧注射劑還可以通過激酶插入結構域受體(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樣受體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點,炎癥反應、缺氧的細胞反應和白細胞介素-10產生的正調控等生物過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號傳導等信號通路發(fā)揮治療腦梗死的作用。結論(1)網狀Meta分析結果表明丹紅注射劑和脈絡寧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在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總有效率和NIHSS評分兩個結局指標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效果好。(2)網絡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脈絡寧注射劑核心靶點拓撲分析結果整體情況優(yōu)于丹紅注射劑。丹紅注射劑的活性成分側重從調控凝血過程、能量代謝調節(jié)和保護血腦屏障等途徑來治療腦梗死,重在活血。脈絡寧注射劑的活性成分側重從調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癥反應和通過對血管的功能進行調控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損傷等途徑治療腦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熱。(3)藥理學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臨床療效的差異。中醫(yī)藥療效評價應堅持倡導以療效為先導的研究策略,可以在臨床療效比較評價確切之后,基于優(yōu)勢評價指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機制研究,以更好地為臨床上針對同一疾病的同類競爭藥物的選擇提供用藥參考和依據(jù)。
陳水齡[4](2020)在《姜黃素抑制實驗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機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頻激光建立實驗性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動物模型,為CNV的相關基礎研究提供模型參考。方法1.應用532nm倍頻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實驗性CNV模型,分別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觀察光凝后不同時間點 CNV 的變化情況。2.制作BN大鼠CNV眼組織病理學標本,采用HE染色法觀察光凝后不同時間點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組織病理學標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觀察光凝后不同時間點CNV眼組織中CD105因子表達的情況。結果1.光凝后1d光斑處無熒光素滲漏;光凝后3d、5d僅有少量光斑處有熒光素滲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為70.18%,熒光素滲漏平均光密度值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為78.18%,平均光密度值為182.12±6.59,與光凝后7d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熒光素滲漏平均光密度值與光凝后14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HE染色結果顯示:隨著光凝后時間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漸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為48.92±2.81μm,較光凝后1d顯著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為61.98±5.06μm,較光凝后7d顯著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為61.78±4.03μm,與14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CD105免疫組化結果顯示:正常組視網膜組織CD105表達呈陰性,光凝后1d、3d、5d組光斑處可見少量棕黃色反應物表達,光凝后7d組光斑處棕黃色反應物逐漸增多(P<0.05),光凝后14d組較光凝后7d組比較顯著增加(P<0.05),光凝后21d組與光凝后14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應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實驗性CNV動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長迅速,至21d逐漸穩(wěn)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復性好、成本低的優(yōu)點,可作為CNV基礎研究的動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組化檢查可以動態(tài)觀察CNV的變化。第二章目的觀察中藥單體姜黃素對BN大鼠實驗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對AKT/p-AKT/HIF-1 α/VEGF信號通路活性的影響,為姜黃素治療CNV提供實驗依據(jù)。方法1.應用532nm倍頻激光光凝誘導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雷珠單抗組、姜黃素低劑量組、姜黃素中劑量組和姜黃素高劑量組,在光凝后14d進行眼底照、FFA與ICGA檢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組織病理學標本,采用HE染色法觀察不同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組織病理學標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不同組CNV眼組織中AKT/p-AKT/HIF-1α/VEGF信號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達情況。4.采用RT-qPCR法檢測CNV眼組織中AKT/HIF-1α/VEGF信號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對表達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法檢測CNV眼組織中AKT/p-AKT/HIF-1α/VEGF信號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對表達量。結果1.正常組未打激光,模型組,雷珠單抗組,姜黃素低、中、高劑量組CNV生成率分別為78.18%、73.21%、77.19%、75.86%、74.5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熒光素滲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別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單抗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姜黃素低、中、高劑量組較雷珠單抗組顯著升高(P<0.05),其中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2.HE染色結果顯示:正常組BN大鼠視網膜組織各層結構清晰、排列整齊。光凝后14d,雷珠單抗組CNV中央厚度較模型組顯著減少(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減少(P<0.05),較雷珠單抗組顯著增加(P<0.05)。3.免疫組化結果顯示:正常組BN大鼠視網膜組織結構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達呈陰性,未見棕黃色反應物。光凝后14d,模型組光斑處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達高于正常組(P<0.05);雷珠單抗組低于模型組(P<0.05);姜黃素低劑量組、中劑量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達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高劑量組的表達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較雷珠單抗組顯著增加(P<0.05)。4.mRNA結果顯示:光凝后14d,模型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正常組(P<0.05);雷珠單抗組均低于模型組(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較雷珠單抗組顯著增加(P<0.05)。5.Westernblot結果顯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AKT蛋白相對表達量模型組較正常組顯著增加(P<0.05);雷珠單抗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模型組較正常組顯著增加(P<0.05),雷珠單抗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較雷珠單抗組顯著增加(P<0.05)。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模型組較正常組顯著增加(P<0.05),雷珠單抗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姜黃素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中、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結論1.高劑量姜黃素(400mg/Kg/d)對激光誘導的BN大鼠實驗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黃素抑制BN大鼠實驗性CNV的機制可能與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號通路的激活,降低相關因子的表達有關。第三章目的觀察姜黃素對氯化鈷(CoCl2)誘導的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細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達的影響。方法1.采用CoCl2誘導ARPE-19細胞建立化學性缺氧模型,應用CCK-8法篩選造模試劑CoCl2、實驗藥物姜黃素和陽性對照藥雷珠單抗的濃度,同時檢測姜黃素對CoCl2誘導的ARPE-19細胞活性的影響。2.將ARPE-19細胞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雷珠單抗組、姜黃素低、中、高劑量組,應用RT-qPCR法檢測姜黃素對CoCl2誘導的ARPE-19細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達量的影響。3.將ARPE-19細胞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雷珠單抗組、姜黃素低、中、高劑量組,應用Westernblot法檢測姜黃素對CoCl2誘導的ARPE-19細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達量的影響。結果1.CCK-8細胞活性檢測:隨著CoCl2濃度的增加,ARPE-19細胞活性呈現(xiàn)先增長后抑制,當CoCl2終濃度≥200μM時,細胞活性顯著降低(P<0.05)。姜黃素終濃度在0-100μM時,ARPE-19細胞活性未見異常;當濃度≥200μM時,細胞活性顯著降低(P<0.05)。雷珠單抗在終濃度為20μg/mL時,細胞活性較CoCl2組顯著降低(P<0.05),與正常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當濃度為40μg/mL、80μg/mL時,細胞活性較CoCl2組和正常組均顯著降低(P<0.05)。因此,我們選擇終濃度100μM的CoCl2作為造模濃度;終濃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黃素作為低、中、高劑量組濃度;終濃度為20μg/mL的雷珠單抗作為陽性對照藥物的濃度。2.RT-qPCR結果顯示:模型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對表達量均高于正常組(P<0.05);雷珠單抗組均低于模型組(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Westernblot結果顯示:AKT蛋白相對表達量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AKT和HIF-1α蛋白相對表達量模型組均高于正常組(P<0.05),雷珠單抗組均低于模型組(P<0.05),姜黃素低、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姜黃素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VEGF蛋白相對表達量模型組高于正常組(P<0.05),雷珠單抗組低于模型組(P<0.05),姜黃素低劑量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中、高劑量組較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應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細胞化學缺氧模型。2.CoCl2在終濃度為100μM時可增加細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達量。3.高劑量姜黃素(100μM)可降低CoCl2誘導的ARPE-19細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達。4.姜黃素(100μM)對CoCl2誘導ARPE-19細胞缺氧具有保護作用。第四章目的觀察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細胞增殖、遷移、侵襲和管腔形成的影響。方法1.將ARPE-19細胞條件培養(yǎng)液分為正常組、模型組、雷珠單抗組、姜黃素低、中、高劑量組,分別作用于HUVEC細胞;采用CCK-8法觀察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活性的影響。2.采用細胞劃痕實驗觀察在非接觸情況下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的水平遷移的影響。3.采用Transwell小室遷移實驗觀察在非接觸情況下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的垂直遷移的影響。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襲實驗觀察在非接觸情況下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的侵襲的影響。5.采用Matrigel基質膠管腔形成實驗,觀察在非接觸情況下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管腔形成的影響。結果1.ARPE-19細胞的各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活性的影響,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HUVEC細胞水平遷移實驗結果顯示: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HUVEC細胞水平遷移顯著增加(P<0.05);與模型組比較雷珠單抗組水平遷移顯著減少(P<0.05);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劑量組水平遷移較模型組顯著減少(P<0.05),其中,高劑量組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HUVEC細胞垂直遷移實驗結果顯示: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HUVEC細胞垂直遷移顯著增加(P<0.05);與模型組比較雷珠單抗組垂直遷移顯著減少(P<0.05);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低(6.25μM)、中(25μM)劑量組垂直遷移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高(100μM)劑量組垂直遷移較模型組顯著減少(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HUVEC細胞侵襲實驗結果顯示: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HUVEC細胞侵襲顯著增加(P<0.05);與模型組比較雷珠單抗組細胞侵襲顯著減少(P<0.05);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低(6.25μM)、中(25μM)劑量組細胞侵襲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高(100μM)劑量組較模型組細胞侵襲顯著減少(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5.HUVEC細胞管腔形成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管腔形成較正常組顯著增加(P<0.05);雷珠單抗組管腔形成較模型組顯著較少(P<0.05);姜黃素條件培養(yǎng)液低(6.25μM)劑量組管腔形成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姜黃素中(25μM)、高(100μM)劑量組管腔形成與模型組比較顯著減少(P<0.05),與雷珠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ARPE-19細胞姜黃素低(6.25μM)、中(25μM)、高劑量組(100μM)條件培養(yǎng)液可顯著抑制HUVEC細胞水平遷移;其中高劑量組條件培養(yǎng)液可顯著抑制HUVEC細胞垂直遷移。2.ARPE-19細胞姜黃素高劑量組(100μM)條件培養(yǎng)液可抑制HUVEC細胞侵襲。3.ARPE-19細胞姜黃素中(25μM)、高劑量組(100μM)條件培養(yǎng)液可抑制HUVEC細胞管腔形成。4.姜黃素可在細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郭文娟[5](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對血瘀毒損證急性腦梗死大鼠神經重塑作用的機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缺血性腦血管?。╥schemia cerebral vessels disease,ICVD)是目前位居全球第三位的疾病,僅次于心臟系統(tǒng)疾病及癌癥。因其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的特性,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腦缺血中心區(qū)的腦組織壞死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后將無法進行逆轉,因此目前臨床上的主要治療策略為盡快改善和修復缺血區(qū)腦組織供血狀況,挽救缺血中心區(qū)周圍尚未完全壞死且神經功能未完全喪失的腦組織,即缺血半暗帶區(qū)腦組織。溶栓和血管再通技術不僅可以搶救缺血半暗帶區(qū)的神經元,并能促進毛細血管的再生以及側支循環(huán)的重建,因此是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手段。然而溶栓類藥物不僅有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且大量研究表明,經溶栓再通或通過側支循環(huán)自然再通等方式恢復血流灌注后的患者中約50%的患者不僅癥狀未緩解,反而出現(xiàn)腦組織損傷加重和腦功能缺失嚴重化的征象,這種現(xiàn)象稱為缺血再灌注損傷(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梢钥闯瞿X卒中臨床治療方法的局限性,因此,為提高生命質量并緩解家庭負擔,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策略已經迫在眉睫。隨著祖國中醫(yī)藥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中藥被研制成各種劑型普遍被應用于臨床,如醒腦靜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等在臨床治療中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苦碟子屬于菊科苦荬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而被廣大學者所關注,已成為當下研究熱點,其注射液制劑被廣泛應用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誘發(fā)的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療。眾多臨床觀察類研究顯示苦碟子注射液不僅可以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而且可以降低腦梗死產生后血清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病理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預后,但其對腦缺血后受損神經元的重塑作用內在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就苦碟子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受損神經元的重塑作用機制進行初步探討。目的觀察大鼠急性腦缺血后,苦碟子注射液對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經細胞的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探討活血解毒通絡藥物苦碟子注射液對急性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受損神經細胞的神經重塑作用機制。方法將150只大鼠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3組,假手術組、模型組、苦碟子注射液治療組(8.4 g·kg·d-1),每組42只,剩余24只備用。通過線栓法阻斷左側大腦中動脈(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具體如下:①假手術組:于術前進行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和頸部血管(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分離術,不結扎及導入線栓;術后即刻腹內注射等體積0.9%生理鹽水,1次/天,至取材前。②模型組:給予大鼠左側MCAO缺血再灌注處理,造模成功后,即刻腹內注射等體積的生理鹽水,1次/天,至取材前。③治療組:同模型組制備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腹內注射苦碟子注射液,1次/天,至取材前。每組大鼠分別于再灌注后1h、3h、6h、24h、72h和7d這6個時間點取材,采取缺血半暗帶腦組織,通過HE染色及透射電鏡觀察觀察急性腦缺血后大鼠腦皮質、皮質下白質及海馬神經細胞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結果1.行為學實驗:組間比較:假手術組大鼠神經功能評分為0分,模型組及治療組大鼠再灌注后神經功能評分均為1~3分。模型組神經功能評分較假手術組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神經功能評分明顯較模型組減低(P<0.05)。組內比較:模型組各時間點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 d組神經功能評分明顯較24 h組減低(P<0.05)。2.HE染色觀察結果:模型組皮質及海馬缺血區(qū)可見神經元腫脹水腫,細胞核固縮,并隨著時間推移缺血現(xiàn)象逐漸加重,出現(xiàn)大量的炎細胞浸潤,神經元變性壞死,細胞核多固縮呈三角形,甚至出現(xiàn)神經元整體結構溶解消失。治療組病理學改變明顯減輕,且細胞腫脹及間質水腫疏松現(xiàn)象明顯減輕,多數(shù)細胞分布排列較模型組整齊,細胞體積輕度縮小,細胞核基本正常,核仁較清晰,可見少量神經細胞形態(tài)異常。3.電鏡觀察結果:模型組皮質及海馬缺血區(qū)神經元隨著再灌注時間延長,細胞體積縮小,胞漿濃縮,細胞核形狀不規(guī)則,核膜結構逐漸皺縮呈銳角變化至消失,核內異染色質增多;隨后發(fā)生核分裂現(xiàn)象、核碎裂及溶解現(xiàn)象。胞質內細胞器數(shù)量逐漸減少,甚至全部溶解消失;線粒體發(fā)生腫脹變形,嵴斷裂后,逐漸演變?yōu)榭张輼訝顟B(tài),嚴重者溶解消失;粗面內質網不僅擴張水腫,并出現(xiàn)脫顆?,F(xiàn)象;高爾基核糖體腫脹,甚至消失。治療組神經元胞膜較模型組完整,細胞器數(shù)量明顯豐富、結構正常,其中線粒體豐富、大小均勻,嵴突完整清晰,少數(shù)可見輕微腫脹,粗面內質網豐富,輕度腫脹,核糖體多見。細胞核與核膜之間間隙明顯增寬,其間吞飲小泡較多,神經細胞核膜結構較完整。腦白質缺血區(qū)神經纖維可見局灶性脫髓鞘,神經纖維排列及局灶性髓鞘板層結構紊亂,部分髓鞘板層結構水腫膨脹,松解,扭曲,模糊不清,軸索內線粒體腫脹。結論1.神經功能缺損于腦缺血損傷后72 h達高峰。2.血瘀毒損證急性腦缺血大鼠患側神經元形態(tài)損傷呈逐漸加重趨勢,并于6 h為損傷加重節(jié)點。3.苦碟子注射液對血瘀毒損證急性腦缺血大鼠皮質、海馬區(qū)神經元及白質區(qū)神經纖維的損傷具有干預作用,且于干預6h后神經細胞損傷改善明顯。4.苦碟子注射液不僅可以終止神經元繼續(xù)損傷,并且在保護神經元整體結構完整性的同時對受損神經元具有重塑作用,且于6h內干預效果最佳。
王妙然[6](2020)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Meta分析與網絡藥理學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Meta分析目的 系統(tǒng)評價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檢索 CNKI,萬方,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數(shù)據(jù)庫,納入以復方丹參滴丸作為治療DR主要干預措施的隨機或半隨機對照試驗。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資料提取,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采用Revman5.3版統(tǒng)計軟件對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總有效率、視力水平、視力改善率、微血管瘤數(shù)目、出血灶面積、滲出灶面積、黃斑厚度、視野灰度值、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進行Meta分析,并進行安全性評價。結果 共納入24項研究,累計納入患者2432例。Met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結局指標中總有效率(P<0.00001,OR 3.70,95%CI[2.77,4.96])、視力水平(P=0.0001,MD 0.09,95%CI[0.06,0.12])、視力改善率(P<0.00001,OR 2.54,95%CI[1.75,3.68])、微血管瘤數(shù)目(P<0.00001,MD-3.53,95%CI[-4.24,-2.81])、出血灶面積(P<0.00001,MD-0.57,95%CI[-0.64,-0.49])、黃斑厚度(P<0.00001,MD-61.08,95%CI[-63.00,-59.17])、視野灰度值(P<0.00001,MD-1.03,95%CI[-1.08,-0.99])、空腹血糖(P<0.00001,MD-1.11,95%CI[-1.18,-1.04])、糖化血紅蛋白(P<0.00001,MD-0.83,95%CI[-0.94,-0.72])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滲出灶面積方面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6,MD-0.02,95%CI[-0.19,0.16])。結論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文獻研究質量偏低,尚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予以驗證,以保證結論的客觀性、可靠性與科學性,并使其更具說服力,為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提供國內外認可的臨床依據(jù)。研究二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研究目的 通過網絡藥理學方法預測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作用機制。方法 基于TCMSP數(shù)據(jù)庫,以口服利用度(OB),類藥性(DL)篩選復方丹參滴丸中的活性成分。依據(jù)反向藥效團匹配(PharmMapper)方法預測復方丹參滴丸活性成分靶點;通過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中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靶基因對比篩選,通過STRING數(shù)據(jù)庫結合Cytoscape3.7.2軟件繪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網絡并進行網絡拓撲學分析,然后借助生物信息學數(shù)據(jù)庫(Metascape)及DAVID數(shù)據(jù)庫對靶點進行GO生物學過程、分子功能、細胞組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通過Cytoscape3.7.2軟件構建并分析復方丹參滴丸“活性成分-靶點-通路”網絡并進行分析。結果 預測結果表明,復方丹參滴丸共有50個活性成分和429個靶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共有821個已知的治療靶點,將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映射后共獲得98個共有靶點。PPI蛋白互作網絡分析發(fā)現(xiàn)ALB、AKT1、MMP9、MAPK1等可能是復方丹參滴丸治療DR的核心靶點。GO富集分析確定了 60個條目(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確定了109條相關信號通路,主要有PI3K-Akt信號通路、Ras信號通路、Rap1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Fox0信號通路、VEGF信號通路以及HIF-1信號通路等。結論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多途徑、多靶點的特點。該研究初步探討了其作用的關鍵靶點及涉及的生物學過程和信號通路,發(fā)現(xiàn)其可能是通過影響細胞代謝、抗炎、免疫調節(jié)、促進血管新生、改善無氧代謝等途徑發(fā)揮治療作用,為進一步闡釋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理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吳海麗[7](2020)在《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組方規(guī)律及核心處方網絡藥理學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目的:運用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V2.5)挖掘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組方規(guī)律及核心處方,通過網絡藥理學預測核心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經李明權教授門診接診的所有糖尿病腎病首診患者的病歷資料,主要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癥狀、舌脈、輔助檢查、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完整的處方信息,該數(shù)據(jù)通過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信息科HIS系統(tǒng)導出。經全面手工篩選,排除血肌酐升高患者相關資料,經系統(tǒng)處理后總共納入295例糖尿病腎病病歷資料。將患者一般信息、癥狀、舌苔脈象及完整的中藥處方等錄入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V2.5),運用該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報表模塊對納入患者性別、年齡、癥狀、舌脈、四氣五味與歸經、藥物頻次等進行統(tǒng)計;運用該軟件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改進互信息法、無監(jiān)督層次的熵聚類等方法進行組方規(guī)律、核心處方、新方組合系統(tǒng)等分析。運用TCMSP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Pub Med等對核心處方的有效化學成分和作用靶點進檢索,并借助Uni Prot數(shù)據(jù)庫查詢靶點對應的靶基因建立藥物靶標數(shù)據(jù)庫,結合與疾病基因關聯(lián)的TTD、OMIM數(shù)據(jù)庫,檢索糖尿病腎病的已知作用靶點,找出糖尿病腎病潛在作用靶標,建立糖尿病腎病靶標數(shù)據(jù)庫,通過Cytoscape(3.7.0)進行構建蛋白相互作用網絡和網絡分析,利用DAVID進數(shù)據(jù)庫進行GO富集分析,預測核心藥物治療糖尿病腎病可能的作用機制。結果:納入患者男女比例約1.3:1,年齡分布于31-82歲之間。頻次較高的癥狀有疲倦乏力、夜尿多、口干、腰痛、眠差、泡沫尿、腰酸脹、易于感冒、下肢水腫等;舌質主要有舌暗紅、舌淡暗、舌紅,舌苔主要包括黃膩、薄黃、薄白,脈象主要包括脈細、脈滑、脈微滑、脈滑數(shù);根據(jù)中藥頻次統(tǒng)計顯示,共有188味中藥,高頻次藥物依次包括黃芪、黃芩、炒麥芽、金櫻子、蟬蛻、水蛭、當歸、黃連、茯苓、芡實、北沙參、薏苡仁、僵蠶、雞血藤、牛膝等;四氣以寒、溫、平三者為主,且三者頻次大致相當;五味頻次最多為甘味,其次依次為苦、辛、酸、咸、澀;藥物歸經統(tǒng)計從依次為肝經、脾經、肺經、胃經、腎經等。運用關聯(lián)法則對組方規(guī)律進行分析,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用藥組合為黃芩與黃芪、黃芪與金櫻子、黃芪與炒麥芽、水蛭與黃芪、黃芪與蟬蛻;基于無監(jiān)督層次的熵聚類分析出四個新方組合分別為:1竹茹、半夏、陳皮、甘草、枳實、柴胡、夏枯草;2人參、牛膝、全蝎、五味子;3生地黃、金櫻子、芡實、蟬蛻、僵蠶、地龍;4葛根、豬苓、大腹皮、益母草;其中核心處方由用藥頻率高的前10味藥物組成,主要包括:黃芪、黃芩、炒麥芽、金櫻子、蟬蛻、水蛭、當歸、黃連、茯苓、芡實。通過檢索TCMSP數(shù)據(jù)庫,得到中藥化合物分子黃芪有效成分13個、潛在靶標71個,黃芩有效成分19個、潛在靶標70個,麥芽有效成分15個、潛在靶標57個,金櫻子有效成分6個、潛在靶標119個,當歸有效成分2個、潛在靶標67個,黃連有效成分8個,潛在靶標57個,茯苓有效成分13個、潛在靶標35個,芡實有效成分2個、潛在靶標17個,通過中國知網、Pub Med等文獻檢索獲得水蛭潛在靶標38個,蟬蛻潛在靶標24個,核心藥物不計重復共211個潛在靶標。TTD、OMIM數(shù)據(jù)庫檢索到糖尿病腎病疾病靶標69個,最終獲得105個核心靶蛋白。富集分析后得到核心處方有效活性成分與糖尿病腎病涉及到EGFR、MAPK1、GRB2、TGFB1、NFKB1、RELA、AKT1、CHUK、IKBKB、PRKCA、TP53、EP300、CDK2、CREBBP、IKBKG、STAT3等40個靶基因密切相關,主要涉及到HIF-1、Fox O、PI3K-Akt、MAPK、趨化因子5條信號通路。結論:根據(jù)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時,多以補虛固澀、消癥通絡等為主,輔以健脾清熱除濕等,即以甘溫類藥物黃芪、當歸(補虛類)為主以補氣血,蟬蛻、水蛭等蟲類藥物以達化瘀消癥之效,同時隨證配伍黃芩、黃連等藥清熱除濕,茯苓、炒麥芽以健脾。其核心處方為黃芪、黃芩、炒麥芽、金櫻子、蟬蛻、水蛭、當歸、黃連、茯苓、芡實十位藥物,體現(xiàn)了李明權教授診治糖尿病腎病蛋白尿時的重要思路。通過成分-靶標-疾病的相互作用網絡關系建立,該核心處方有效活性成分與多靶點、多通路相關,其中,EGFR、MAPK1、GRB2、TGFB1、NFKB1、RELA、AKT1、CHUK、IKBKB、PRKCA、TP53、EP300、CDK2、CREBBP、IKBKG、STAT3等靶標與核心處方及糖尿病腎病密切相關。該核心處方可能通過HIF-1、Fox O、PI3K-Akt、MAPK、趨化因子5條信號通路對糖尿病腎病發(fā)揮治療作用,主要涉及氧化反應、炎癥反應、代謝、腎纖維化、細胞增殖和凋亡的調控等多個生物學途徑實現(xiàn)對腎臟的保護。
劉體勤[8](2020)在《溫陽化瘀方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觀察溫陽化瘀方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52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科住院治療并診斷為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患者,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26例。對照組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溫陽化瘀方湯劑治療,療程均為14天。分別比較2組受試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漿D-二聚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安全性監(jiān)測指標的變化情況。所有臨床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1)臨床療效: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88.46%,對照組有效率為76.92%,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2)NIHSS評分:治療后兩組受試者NIHSS評分較治療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評分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3)ADL評分:治療后兩組受試者ADL評分較治療前有所提高(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評分上升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4)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兩組受試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評分下降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5)血漿D-二聚體、LDL-C水平:治療后兩組受試者血漿D-二聚體、LDL-C水平較治療前有所下降(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6)安全性評價:兩組受試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事件,且安全性監(jiān)測指標治療前后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溫陽化瘀方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患者能提高療效,同時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醫(yī)證候方面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組,且安全性好,其機制可能與降低中風患者血漿D-二聚體、LDL-C水平有關。
李建[9](2020)在《穿山龍?zhí)崛∥锸硎氃碥諏DPN小鼠坐骨神經JAK/STAT信號通路的影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運用網絡藥理學研究方法預測穿山龍的活性成分、作用靶點和信號通路,探討穿山龍治療PDPN的作用機制,為下一步動物實驗奠定理論基礎;根據(jù)預測結果,選擇穿山龍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薯蕷皂苷進行動物實驗,深入研究薯蕷皂苷對PDPN小鼠坐骨神經p-JAK2和p-STAT3蛋白表達的影響,以進一步探討穿山龍?zhí)崛∥锸硎氃碥罩委烶DPN的作用機制,從而為中醫(yī)藥防治PDPN提供新的手段。材料與方法:1.網絡藥理學研究檢索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與分析平臺(TCMSP)和臺灣中醫(yī)藥資料(TCM Database@taiwan),并參考國內外文獻,收集穿山龍的化學成分信息。按照Lipinski類藥性五規(guī)則并結合文獻報道,篩選出穿山龍的活性成分。利用Pharm Mapper數(shù)據(jù)庫和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預測并篩選出穿山龍治療PDPN的潛在靶點;通過DAVID 6.8數(shù)據(jù)庫對獲得的靶點蛋白進行KEGG通路注釋;采用String 10.5數(shù)據(jù)庫和Cytoscape 3.5.1軟件繪制“活性成分-靶點-信號通路”網絡圖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圖。2.動物實驗選擇體重為20-25g的SPF級雄性C57BL/6小鼠83只,適應性喂養(yǎng)一周后,隨機選取12只為正常對照組,其余小鼠通過腹腔內連續(xù)兩日注射1%鏈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70mg/kg(用PH4.2,0.1mol/L的枸椽酸緩沖液配制)誘導PDPN模型。成模后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小鼠分成4組,每組12只,分別為模型組、薯蕷皂苷高劑量組、薯蕷皂苷低劑量組和α-硫辛酸組。觀察給藥前0周和給藥后2周、4周、6周、8周小鼠行為特征、血糖值、體重,檢測給藥前0周和給藥后4周、8周機械痛閾值和熱痛閾值,8周時采用Western Blot技術檢測小鼠坐骨神經p-JAK2和p-STAT3蛋白表達。結果:1.穿山龍治療PDPN網絡藥理學研究穿山龍27個活性成分可通過調控SRC、PIK3R1、STAT1、MAPK1、JAK2、IGF1、IL2等靶點,干預PI3K/AKT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VEGF信號通路、TLRS信號通路、JAK/STAT信號通路、PPAR信號通路等相關信號通路,發(fā)揮治療PDPN的作用。2.動物實驗研究2.1.模型組與各治療組小鼠均出現(xiàn)精神萎靡不振,動作遲鈍,反應能力差,倦怠嗜臥,蜷臥拱背,攝食及尿量增加,毛色枯萎無光澤,其中以模型組癥狀最重,并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加重,各治療組在給藥2周、4周、6周、8周后,上述癥狀較模型組有明顯改善。2.2.模型組和治療組較正常對照組小鼠血糖水平有明顯的升高(P<0.01);2周、4周、6周、8周時各治療組較模型組小鼠血糖水平有明顯改善(P<0.01);8周時薯蕷皂苷高劑量組小鼠血糖水平降低最明顯(P<0.01)。2.3.模型組和治療組較正常對照組小鼠體重水平有明顯的減輕(P<0.01),隨著病程的延長,模型組小鼠體重不斷下降,4周、6周、8周時各治療組與同期模型組相比較小鼠的體重明顯增加(P<0.01)。2.4.模型組、各治療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小鼠的機械痛閾值明顯降低(P<0.01);4周、8周時各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小鼠的機械痛閾值明顯升高(P<0.01),8周時薯蕷皂苷高劑量組與薯蕷皂苷低劑量組相比小鼠的機械痛閾值明顯升高(P<0.05)。2.5.模型組、各治療組與正常組小鼠相比熱痛閾值明顯下降(P<0.01);4周、8周時各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小鼠的熱痛閾值明顯升高(P<0.01),薯蕷皂苷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相比小鼠的熱痛閾明顯升高(P<0.05)。2.6.模型組、各治療組與正常組小鼠相比坐骨神經p-JAK2蛋白表達量顯著增加(P<0.05),其中模型組表達量在其余四組中最大(P<0.01);薯蕷皂苷低劑量組、薯蕷皂苷高劑量組與模型組小鼠相比坐骨神經p-JAK2蛋白表達量明顯下降,其中薯蕷皂苷高劑量組下降最明顯(P<0.01)。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小鼠坐骨神經p-STAT3蛋白表達量顯著增加(P<0.01),各治療組小鼠坐骨神經p-STAT3蛋白表達量略有升高,但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模型組相比,薯蕷皂苷低劑量組小鼠坐骨神經p-STAT3蛋白表達量下降,但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薯蕷皂苷高劑量組及α-硫辛酸組小鼠坐骨神經p-STAT3蛋白表達量明顯下降(P<0.01)。結論:1.穿山龍27個活性成分可通過參與炎癥、免疫、氧化應激等過程來發(fā)揮治療PDPN的作用。2.穿山龍?zhí)崛∥锸硎氃碥湛上抡{PDPN小鼠坐骨神經p-JAK2、p-STAT3蛋白表達,提高熱痛閾值和機械痛閾值,從而延緩神經損傷的進程。
陳倩[10](2019)在《芪桂活血湯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客觀療效評價及機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觀察芪桂活血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臨床客觀療效;(2)通過芪桂活血湯對氣虛血瘀型DPN患者血生化指標SOD、MDA、IBIL、ET-1影響,探究此方發(fā)揮治療DPN作用的機制;(3)通過本臨床研究,為中醫(yī)藥治療DPN提供理論依據(jù)及數(shù)據(jù)支持。方法:選用與本研究納排標準相符的氣虛血瘀型DPN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及治療組患者均給與糖尿病飲食、運動及個體化降糖治療。對照組:予以甲鈷胺0.5mg/次,3次/天口服,治療組: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芪桂活血湯加減(200ml,院內代煎,每日2次),連續(xù)觀察三個療程(12周)。觀察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標、療效指標及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統(tǒng)計描述。結果:(1)治療后,兩組FPG、2hPG、HbA1c較治療前均下降(P<0.01);治療組FPG、2hPG下降程度大于對照組(P<0.01),兩組HbA1c比較無差異(P>0.05);(2)治療后,治療組TG、TC、LDL-C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組HDL-C較治療前無差異(P>0.05);對照組TG、TC較治療前下降(P<0.05),對照組LDL-C、HDL-C較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TG、TC、LDL-C降低幅度較對照組大(P<0.05),而HDL-C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3)治療后,兩組血清MDA、ET-1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血清SOD、IBIL水平均較治療前增高(P<0.05);且治療組MDA、ET-1下降程度,SOD、IBIL增高程度均較對照組明顯(P<0.01);(4)治療后,兩組患者MNDS評分及中醫(yī)癥候分級評分均下降(P<0.01),且治療組MNDS評分及中醫(yī)癥候分級評分下降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5)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腓總神經MNCV、SNCV較前均增高(P<0.01);治療組正中、腓總神經MNCV,正中神經SNCV上升幅度均較對照組大(P<0.01),而腓總神經SNCV升高幅度與對照組相比未見差異(P>0.05);(6)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顯著大于對照組的70.0%(P<0.05);(7)安全性分析: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芪桂活血湯治療氣虛血瘀型DPN療效顯著,可調節(jié)DPN患者血糖血脂,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及臨床療效,改善氧化應激水平及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安全性高。
二、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療效觀察(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1)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探索構建及臨床實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綜述二 中醫(yī)個體化療效評價方法的熱點與前沿 |
參考文獻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提出 |
1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科學問題 |
2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工作基礎 |
3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內涵和主體 |
3.1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內涵 |
3.2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主體 |
4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問題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選擇 |
4.2 參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示范構建 |
1 疾病范例選擇依據(jù) |
2 要素一:個體化結局指標的優(yōu)化 |
2.1 資料與方法 |
2.2 研究結果 |
3 要素二:個體化干預方法的優(yōu)化 |
3.1 資料與方法 |
3.2 研究結果 |
4 要素三:個體化比較方法的優(yōu)化 |
4.1 資料與方法 |
4.2 研究結果 |
5 要素四:個體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優(yōu)化 |
5.1 資料與方法 |
5.2 研究結果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系統(tǒng)的探索研發(fā) |
1 系統(tǒng)模塊設計準備 |
1.1 個體化結局指標優(yōu)化清單 |
1.2 個體化干預方法優(yōu)化清單 |
1.3 個體化比較方法的選用 |
1.4 個體化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選用 |
1.5 循證目標成就評量法的制定 |
2 系統(tǒng)設計方法 |
2.1 整體設計 |
2.2 安卓核心組件與生命周期 |
2.3 系統(tǒng)搭建工具 |
2.4 運行環(huán)境 |
3 研究結果 |
3.1 系統(tǒng)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統(tǒng)模擬數(shù)據(jù)測試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四部分 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臨床應用 |
1 回顧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結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結果 |
小結 |
參考文獻 |
討論 |
參考文獻 |
結語 |
致謝 |
附錄1 |
附錄2 |
附錄3 |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2)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證候分布及參芎玉精顆粒臨床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縮寫詞中英文對照表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
1 中醫(yī)對腦梗死的認識 |
1.1 病名的認識 |
1.2 病因病機的認識 |
2 中醫(yī)對糖尿病的認識 |
2.1 病名的認識 |
2.2 病因病機的認識 |
3 中醫(yī)對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認識 |
3.1 病名的認識 |
3.2 病因病機的認識 |
4 現(xiàn)代醫(yī)學對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相關認識 |
4.1 危險因素相關認識 |
5 影像學發(fā)病特點的認識 |
6 參芎玉精顆粒 |
6.1 參芎玉精顆粒來源組成 |
6.2 參芎玉精顆粒單味藥理研究 |
第二部分 證候調查 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的證候特征 |
1 研究對象 |
2 診斷標準 |
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
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
2.3 病例選擇 |
2.4 研究方法 |
2.5 收集病例 |
2.6 統(tǒng)計學方法 |
2.7 結果 |
3 討論 |
3.1 一般資料分析 |
3.2 證候要素分析 |
結論 |
第三部分 臨床療效研究 參穹玉精顆粒對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療效研究 |
1 研究對象 |
1.1 病例選擇 |
1.2 診斷標準 |
1.3 納入標準 |
1.4 排除標準 |
1.5 剔除、脫落標準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療方案 |
2.2 觀察指標 |
3 統(tǒng)計學處理 |
結果 |
1. 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 |
1.1 一般資料分析 |
2. 結果分析 |
2.1 臨床療效比較 |
2.2 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 |
2.3 BI指數(shù)比較 |
2.4 改良Rankin量表評分比較 |
2.5 血糖指標比較 |
2.6 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 |
2.7 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安全反應及不良事件情況 |
3. 討論 |
3.1 參芎玉精顆粒對中醫(yī)證候的分析 |
3.2 參芎玉精顆粒對神經功能量表分析 |
3.3 參芎玉精顆粒對糖代謝指標的分析 |
結論 |
問題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綜述 中醫(yī)藥治療腦梗死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個人簡介 |
致謝 |
(3)基于復雜網絡方法評價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語對照表 |
論文整體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基于復雜網絡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醫(yī)藥領域中的應用概述 |
綜述二 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在治療急性腦梗死中的應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兩種復雜網絡方法評價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研究 |
1 前言 |
2 資料與方法 |
2.1 數(shù)據(jù)來源 |
2.1.1 網狀Meta分析 |
2.1.2 網絡藥理學 |
2.2 研究方法 |
2.2.1 網狀Meta分析 |
2.2.2 網絡藥理學 |
3 技術路線 |
4 結果 |
4.1 網狀Meta分析結果 |
4.1.1 文獻檢索結果 |
4.1.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
4.1.3 證據(jù)網絡圖 |
4.1.4 不一致性檢驗 |
4.1.5 治療結果排序 |
4.2 網絡藥理學結果 |
4.2.1 藥物成分及藥物、疾病靶點信息 |
4.2.2 核心靶點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討論 |
5.1 研究結果總結 |
5.2 網狀Meta分析結果與網絡藥理學研究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結論 |
7 創(chuàng)新點與展望 |
7.1 創(chuàng)新點 |
7.2 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附錄一 檢索策略 |
附錄二 納入120篇文獻題錄 |
附錄三 納入120篇文獻的基本特征 |
附錄四 13種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總效率和NIHSS評分的網狀Meta分析結果和發(fā)表偏倚檢測結果 |
(4)姜黃素抑制實驗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表 |
引言 |
第一章 532nm倍頻激光誘導BN大鼠脈絡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1. 實驗動物、儀器、耗材與試劑 |
1.1 實驗動物 |
1.2 實驗儀器及耗材 |
1.3 實驗試劑 |
2. 實驗方法 |
2.1 實驗分組 |
2.2 532nm倍頻激光建立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觀察CNV變化 |
2.4 制備病理學標本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
3. 圖像分析與統(tǒng)計學方法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圖像 |
3.2 HE染色圖像 |
3.3 免疫組化圖像 |
3.4 統(tǒng)計學方法 |
4. 結果 |
4.1 眼底照、FFA與ICGA結果 |
4.2 HE染色結果 |
4.3 CD105免疫組化結果 |
5. 討論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5.2 532nm倍頻激光誘導BN大鼠建立實驗性CNV模型的機制 |
5.3 532nm倍頻激光誘導BN大鼠CNV模型的評價 |
6. 結論 |
第二章 姜黃素通過AKT/p-AKT/HIF-1α/VEGF信號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實驗研究 |
1. 實驗動物、儀器、耗材與試劑 |
1.1 實驗動物 |
1.2 實驗儀器與耗材 |
1.3 實驗試劑 |
2. 實驗方法 |
2.0 實驗藥物配制 |
2.1 實驗分組及給藥 |
2.2 532nm倍頻激光建立實驗性CNV模型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觀察CNV變化 |
2.4 病理學標本制備 |
2.5 HE染色 |
2.6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
2.7 RT-qPCR檢測mRNA表達 |
2.8 Westernblot檢測蛋白表達 |
3. 圖像分析與統(tǒng)計學方法 |
3.1 眼底照、FFA與ICGA圖像 |
3.2 HE染色圖像 |
3.3 免疫組化圖像 |
3.4 RT-qPCR結果分析 |
3.5 Westernblot結果分析 |
3.6 統(tǒng)計學方法 |
4. 實驗結果 |
4.1 眼底照、FFA與ICGA結果 |
4.2 HE染色結果 |
4.3 免疫組化結果 |
4.4 RT-qPCR結果 |
4.5 Westernblot結果 |
5. 討論 |
5.1 新生血管與中藥單體 |
5.2 姜黃與姜黃素 |
5.3 姜黃素與眼部新生血管 |
5.4 CNV的中醫(yī)認識 |
5.5 姜黃素抑制CNV的機制 |
6. 結論 |
第三章 姜黃素對CoCl_2誘導的ARPE-19細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響 |
1. 實驗細胞、試劑、藥物及儀器 |
1.1 實驗細胞 |
1.2 實驗試劑 |
1.3 實驗藥物及溶液的配制 |
1.4 實驗儀器 |
2. 實驗方法 |
2.1 ARPE-19細胞復蘇、傳代與凍存 |
2.2 造模試劑CoCl_2、實驗藥物姜黃素及陽性對照藥雷珠單抗?jié)舛鹊暮Y選 |
2.3 實驗分組與干預 |
2.4 CCK-8法檢測實驗各組ARPE-19細胞的活性 |
2.5 RT-qPCR檢測 |
2.6 Westernblot檢測 |
3. 結果分析與統(tǒng)計學方法 |
3.1 CCK-8檢測細胞活性結果分析 |
3.2 RT-qPCR結果分析 |
3.3 Westernblot結果分析 |
3.4 統(tǒng)計學方法 |
4. 實驗結果 |
4.1 正常ARPE-19細胞形態(tài) |
4.2 CoCl_2對ARPE-19細胞活性的影響 |
4.3 姜黃素對ARPE-19細胞活性的影響 |
4.4 雷珠單抗對CoCl_2誘導的ARPE-19細胞活性的影響 |
4.5 RT-qPCR結果 |
4.6 Westernblot結果 |
5. 討論 |
5.1 細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5.2 CoCl_2誘導ARPE-19細胞缺氧模型的機制 |
5.3 姜黃素對CoCl_2誘導ARPE-19細胞缺氧的保護作用 |
6. 結論 |
第四章 非接觸共培養(yǎng)體系觀察ARPE-19細胞姜黃素的條件培養(yǎng)液對HUVEC細胞形態(tài)學的影響 |
1. 實驗細胞、藥物、試劑及儀器 |
1.1 實驗細胞 |
1.2 實驗試劑 |
1.3 實驗試劑的配制 |
1.4 實驗儀器 |
2. 實驗方法 |
2.1 HUVEC細胞株復蘇培養(yǎng)、傳代與凍存 |
2.2 CCK-8檢測 |
2.3 劃痕實驗檢測細胞水平遷移 |
2.4 Transwell小室法檢測細胞垂直遷移 |
2.5 Transwell小室法檢測細胞侵襲 |
2.6 Matrigel基質膠法檢測細胞管腔形成 |
3. 統(tǒng)計學方法 |
4. 實驗結果 |
4.1 正常HUVEC細胞形態(tài) |
4.2 CCK-8結果 |
4.3 劃痕實驗細胞水平遷移結果 |
4.4 Transwell小室實驗細胞垂直遷移結果 |
4.5 Transwell小室實驗細胞侵襲結果 |
4.6 Matrigel基質膠實驗細胞管腔形成結果 |
5. 討論 |
5.1 細胞遷移 |
5.2 細胞侵襲 |
5.3 細胞管腔形成 |
6. 結論 |
參考文獻 |
創(chuàng)新性 |
不足與展望 |
綜述一 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發(fā)病機制及中西醫(yī)治療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綜述二 姜黃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研究生期間學術表現(xiàn) |
致謝 |
附: 查新報告 |
(5)苦碟子注射液對血瘀毒損證急性腦梗死大鼠神經重塑作用的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表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急性腦梗死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 |
1. 急性腦梗死概述 |
2. 急性腦梗死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
3. 急性腦梗死致病機理 |
4. 急性腦梗死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 |
5. 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進展 |
6. 中醫(yī)治療方法 |
參考文獻 |
綜述二 苦碟子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系統(tǒng)評價 |
1. 資料和方法 |
2. 結果 |
3. 討論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實驗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問題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6)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Meta分析與網絡藥理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進展 |
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進展 |
1.1 控制系統(tǒng)系危險因素 |
1.2 眼科治療 |
1.3 總結及展望 |
2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醫(yī)藥治療進展 |
2.1 病因病機 |
2.2 治療 |
2.3 思考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Meta分析 |
1 資料與方法 |
1.1 檢索策略 |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
1.3 數(shù)據(jù)提取與質量評價 |
1.4 數(shù)據(jù)合成 |
2 研究結果 |
2.1 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 |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
2.3 質量評價 |
2.4 療效評價 |
2.5 安全性評價 |
2.6 發(fā)表偏倚 |
2.7 利益沖突 |
3 討論 |
3.1 研究結果 |
3.2 研究的局限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研究二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研究 |
1. 資料與方法 |
1.1 復方丹參滴丸化合物及活性成分的篩選 |
1.2 復方丹參滴丸潛在靶點的反向預測及篩選 |
1.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知治療靶點獲取 |
1.4 復方丹參滴丸活性成分靶點與DR相關治療靶點相互作用網絡 |
1.5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DR預測靶點富集分析 |
1.6 “活性成分-靶點-通路”網絡構建 |
2 結果 |
2.1 復方丹參滴丸化合物、活性成分及潛在靶點的收集與篩選 |
2.2 DR的已知治療靶點篩選及DR與復方丹參滴丸共同作用靶點的篩選 |
2.3 候選靶點蛋白互作網絡構建與拓撲分析 |
2.4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DR基因GO富集分析 |
2.5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DR基因KEGG富集分析 |
2.6 “活性成分-靶點-通路”網絡分析 |
3 討論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結語 |
致謝 |
個人簡歷 |
(7)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組方規(guī)律及核心處方網絡藥理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經方挖掘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內容 |
2.1 研究資料 |
2.2 診斷標準 |
2.3 納入標準 |
2.4 排除標準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歷資料采集 |
3.2 分析軟件 |
3.3 數(shù)據(jù)標準化 |
3.4 病歷采集錄入 |
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
4.1 統(tǒng)計報表分析 |
4.2 數(shù)據(jù)分析 |
5 討論 |
5.1 患者性別年齡分析 |
5.2 癥狀證候及舌脈分析 |
5.3 藥物頻次及性味歸經分析 |
5.4 藥物關聯(lián)與組方規(guī)律分析 |
5.5 潛在組合及新方分析 |
5.6 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總結 |
6 李明權教授治療DKD蛋白尿的經驗總結 |
第二部分 基于網絡藥理學的核心用藥作用機制探索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與方法 |
2.1 主要數(shù)據(jù)庫與軟件 |
2.2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
3 實驗結果 |
3.1 核心藥物有效化學成分 |
3.2 核心藥物有效成分靶點預測 |
3.3 基于數(shù)據(jù)庫建立DKD疾病靶點 |
3.4 核心藥物治療DKD核心靶點篩選 |
3.5 藥物治療DKD核心靶點的富集分析 |
4 討論 |
參考文獻 |
結論 |
問題與展望 |
致謝 |
文獻綜述 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 |
1 西醫(yī)對糖尿病腎病與蛋白尿的研究 |
1.1 糖尿病腎病的概述 |
1.2 DKD蛋白尿發(fā)病機制 |
1.3 DKD西醫(yī)治療現(xiàn)狀 |
2 中醫(yī)學對DKD及蛋白尿的研究 |
2.1 祖國醫(yī)學對DKD及蛋白尿的認識 |
2.2 DKD及蛋白尿的中醫(yī)病因病機 |
2.3 DKD的中醫(yī)治療 |
3 網絡藥理學在DKD研究中的概況 |
3.1 網絡藥理學簡介 |
3.2 網絡藥理學在中醫(yī)治療DKD研究中的應用 |
3.3 小結 |
參考文獻 |
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
(8)溫陽化瘀方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
1 西醫(yī)對IS的認識 |
1.1 IS的危險因素 |
1.2 IS損傷級聯(lián)反應 |
1.3 IS的治療 |
1.4 IS的預防與調護 |
2 中醫(yī)對IS的認識 |
2.1 病因病機 |
2.2 中風病的中醫(yī)治療 |
3 預防調護 |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
1 臨床資料及研究方法 |
1.1 資料來源 |
1.2 診斷標準 |
1.3 中風病分期標準 |
1.4 納入標準 |
1.5 排除標準 |
1.6 脫落標準 |
1.7 剔除標準 |
1.8 中止標準 |
2 臨床研究方法設計 |
2.1 病例分組 |
2.2 干預方案 |
2.3 治療療程 |
2.4 觀察項目 |
2.5 療效評價標準 |
2.6 安全性分級評價 |
2.7 不良事件處理 |
2.8 統(tǒng)計分析 |
3 研究結果及統(tǒng)計分析 |
3.1 兩組受試者治療前基線資料比較 |
3.2 兩組受試者治療前后結果比較及統(tǒng)計分析 |
4 討論 |
4.1 “陽虛”為中風病發(fā)病之本 |
4.2 “血瘀”貫穿于中風病始終 |
4.3 溫陽化瘀方治療中風病的理論基礎 |
4.4 導師團隊前期研究基礎 |
4.5 溫陽化瘀方的“方、藥”分析 |
4.6 溫陽化瘀方的現(xiàn)代藥理學分析 |
5 研究結果分析 |
5.1 臨床療效分析 |
5.2 NIHSS評分分析 |
5.3 ADL評分分析 |
5.4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析 |
5.5 血漿D-二聚體、LDL-C水平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總結與展望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英文縮略詞 |
綜述 中醫(y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
(9)穿山龍?zhí)崛∥锸硎氃碥諏DPN小鼠坐骨神經JAK/STAT信號通路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縮略詞表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實驗結果 |
討論 |
結論 |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 |
參考文獻 |
綜述 消渴痹證的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個人簡介 |
在學期間科研成績 |
致謝 |
(10)芪桂活血湯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客觀療效評價及機制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 |
前言 |
臨床研究 |
1 研究對象 |
1.1 病例來源 |
2 診斷標準 |
2.1 DPN西醫(yī)診斷標準 |
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
3 研究病例標準 |
3.1 納入標準 |
3.2 排除標準 |
3.3 終止標準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組方法 |
4.2 治療方法 |
4.3 療程 |
5 觀察指標 |
5.1 安全性指標 |
5.2 一般療效指標 |
5.3 主要療效指標 |
5.4 療效判定標準 |
6 統(tǒng)計學方法 |
結果 |
1.治療前后血糖情況比較 |
2.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
3.治療前后SOD、MDA、IBIL、ET-1 比較 |
4.治療前后MDNS積分變化 |
5.治療前后MNCV、SNCV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
6.治療后中醫(yī)癥候分級評分比較 |
7.治療后中醫(yī)綜合療效比較 |
8.安全性分析 |
討論 |
1.現(xiàn)代醫(yī)學對DPN的認識 |
1.1 發(fā)病機制的多元論 |
1.1.1 氧化應激 |
1.1.2 糖代謝異常 |
1.1.3 微血管損傷學說 |
1.1.4 脂代謝異常 |
1.1.5 其他 |
1.2 DPN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 |
1.3 DPN的治療研究 |
2.中醫(yī)對DPN的認識 |
2.1 病名的認識 |
2.2 病因病機的認識 |
2.2.1 氣虛是消渴痹癥發(fā)病的關鍵 |
2.2.2 久病入絡,瘀血為消渴痹癥發(fā)病之標 |
2.3 中醫(yī)對DPN的治療 |
2.3.1 中藥湯劑的治療 |
2.3.2 中藥提取物治療 |
2.3.3 針灸治療 |
2.3.4 中藥熏洗治療 |
3.芪桂活血湯 |
3.1 芪桂活血湯的組方依據(jù) |
3.2 組方方解 |
3.3 芪桂活血湯單味藥的功效及藥理學研究 |
4.芪桂活血湯治療DPN的療效評價及機制探討 |
4.1 安全性評價 |
4.2 對血糖、血脂的影響 |
4.3 對SOD、MDA、IBIL、ET-1 的影響 |
4.4 對MDNS評分及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 |
4.5 對中醫(yī)癥候積分及綜合療效的影響 |
結論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綜述 |
參考文獻 |
個人簡介 |
致謝 |
四、苦碟子防治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療效觀察(論文參考文獻)
- [1]中醫(yī)個體化長時程療效評價方法的探索構建及臨床實證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1
- [2]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恢復期證候分布及參芎玉精顆粒臨床療效觀察[D]. 麻雨弟.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3]基于復雜網絡方法評價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D]. 于丹丹.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0(01)
- [4]姜黃素抑制實驗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機制研究[D]. 陳水齡.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2020(01)
- [5]苦碟子注射液對血瘀毒損證急性腦梗死大鼠神經重塑作用的機制研究[D]. 郭文娟.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6]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Meta分析與網絡藥理學研究[D]. 王妙然.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20(04)
- [7]李明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組方規(guī)律及核心處方網絡藥理學研究[D]. 吳海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8]溫陽化瘀方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陽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 劉體勤.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9]穿山龍?zhí)崛∥锸硎氃碥諏DPN小鼠坐骨神經JAK/STAT信號通路的影響[D]. 李建.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2020(02)
- [10]芪桂活血湯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客觀療效評價及機制的研究[D]. 陳倩.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