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積相特征(論文文獻綜述)
孫統(tǒng)[1](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斷裂帶構造解析》文中認為“山前斷裂帶”指造山帶隆起與盆地或平原之間的區(qū)域性斷裂帶,本論文中用以描述塔西南坳陷與南北兩側造山帶隆起區(qū)之間的構造帶,在特指這一構造帶在盆山過渡帶的地貌位置同時,還試圖強調盆山構造演化上的內在聯系。論文遵循構造解析原則,在對地面地質露頭資料、地震勘探資料、重磁勘探資料等的地質解釋基礎上建立塔西南坳陷山前斷裂帶不同構造位置的構造幾何學模型,通過平衡剖面約束分析構造幾何學模型的構造演化過程,基于區(qū)域地質背景、盆山結構和演化過程的認識設計構造物理模擬實驗探討山前斷裂帶的形成機制,并在構造解析基礎上分析山前帶的油氣成藏條件和油氣圈閉分布規(guī)律。論文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地質認識:(1)基于區(qū)域地質背景、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綜合解釋成果,認為塔西南坳陷與南北兩側的西昆侖山、南天山之間盆山過渡帶的構造變形是根植于山前斷裂帶的兩個獨立的沖斷構造系統(tǒng),具有垂向上的分層、橫向的分帶和沿走向的分段的特征。垂向上以中寒武統(tǒng)膏巖、古近系或中新統(tǒng)膏泥巖為滑脫層分隔成上、中、下3個構造變形層,表現出分層收縮、上下疊置的變形特征。橫向上自造山帶向盆地區(qū)可分為“根帶”、“中帶”和“前鋒帶”等3個變形帶,“中帶”和“前鋒帶”的低角度基底卷入構造和蓋層滑脫沖斷褶皺構造總體上與“根帶”平行延伸,受“根帶”基底卷入沖斷性質和位移量及蓋層能干性等因素影響表現為線性平行、斜列、弧形等不同型式的構造組合特征。走向上受山前斷裂帶走向變化及NW-SE、S-N向斷裂(帶)切割的影響表現出分段性,西昆侖山山前沖斷構造系統(tǒng)自西向東可分為甫沙-柯東段、喀什-葉城段和烏泊爾段等3段;南天山山前沖斷構造系統(tǒng)以NW-SE塔拉斯-費爾干納斷裂為界沿走向可以劃分為烏恰東和烏恰西2段。(2)依據構造不整合面、同構造期沉積地層分布以及地質平衡剖面恢復,認為塔西南坳陷及兩側山前地區(qū)新生代構造演化可以劃分為古近紀盆山撓曲升降、中新世初始擠壓、上新世強烈擠壓和更新世以來前鋒擴展等4個階段。沖斷構造系統(tǒng)是新生代區(qū)域擠壓構造作用的產物,其變形過程具有階段性、漸進性,形成演化表現出由盆山邊界的深斷裂向盆地內部“前展式”擴展。古近紀盆山撓曲升降奠定了山前沖斷構造系統(tǒng)的基礎,中新世以來在南北向區(qū)域擠壓作用下西昆侖山、南天山西段的強烈收縮隆升和塔西南坳陷的壓陷導致山前深斷裂帶復活形成南北對沖的兩個沖斷構造系統(tǒng)。中新世初始擠壓階段盆山邊界的基底卷入沖斷楔開始形成,并在上新世強烈擠壓階段向盆地方向漸進擴展發(fā)育多層次滑脫的蓋層沖斷-褶皺變形,直至形成現今的山前沖斷構造系統(tǒng)。(3)綜合分析山前沖斷系統(tǒng)的構造組合、構造樣式以及盆山地殼結構的差異性,認為塔西南坳陷南北兩側的山前沖斷系統(tǒng)均符合“根帶沖斷系統(tǒng)”的動力學模型,即晚新生代時期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的南北向擠壓背景下西昆侖山、南天山兩個造山帶的收縮隆升及沿著山前深斷裂帶向塔里木克拉通的仰沖或斜沖是山前沖斷構造系統(tǒng)發(fā)育的動力原因。盆地邊緣及內部的構造變形組合差異與山前深斷裂的產狀、位移以及盆地內充填同沉積地層的分布有關。(4)依據物理模擬實驗結果,認為在擠壓作用下受力巖層的能干性、結構等在垂向上、橫向上的差異變化對構造變形樣式有重要影響,相對軟弱的基底巖層更易發(fā)生韌性收縮,并且促使在不同厚度的軟弱層條件下均能構成局部的滑脫面,形成分層滑脫、下上疊置的沖斷褶皺構造組合。以此佐證,塔西南坳陷蓋層內軟弱層厚度較薄導致蓋層沖斷褶皺向盆地內的擴展寬度較少,且強變形帶更靠近盆地邊緣,造山帶的韌性基底有利于根帶沖斷楔隆升以及向盆地方向發(fā)育更寬的蓋層滑脫沖斷褶皺構造。(5)綜合分析區(qū)域石油地質條件及已探明油氣藏地質特征,認為斷層是控制山前沖斷帶油氣成藏的關鍵要素??拷鶐У臄鄬佣酁榛拙砣牖蜓嘏璧鼗酌婊摰哪鏇_斷層、走滑逆沖斷層,較易構成油源斷層,沖斷褶皺帶油氣成藏的關鍵在于主要逆沖斷層的后期活動是否破壞了早期形成的圈閉;靠近前鋒帶的斷層多為沿蓋層軟弱層滑脫的逆沖斷層,深層滑脫、傾角較陡的逆沖斷層和具有撕裂斷層特征的橫向斷層有利于成為油源斷層,具有連通深層烴源巖和淺層儲層的運移能力。
王恩博[2](2020)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YKL氣田沉積特征研究及地質建模》文中認為研究區(qū)YKL氣田位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里木盆地北部,資源潛力較大。論文在前期勘探開發(fā)工作基礎上,以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作為理論指導,結合研究區(qū)巖心、測井、地震及生產動態(tài)等資料,依次開展研究區(qū)白堊系亞格列木組地層層序劃分對比、沉積相及砂體展布特征研究,最終建立YKL井區(qū)亞格列木組氣藏三維精細地質模型,為后期提高氣藏開發(fā)采收率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論文主要取得如下認識:(1)結合取心井巖心資料、測井解釋資料及地震資料,將研究區(qū)亞格列木組地層自下而上識別出3個中期半旋回(下氣層、中氣層及上氣層)和7期短期旋回。進而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原理指導下,根據等時對比原則進行全區(qū)44口井的地層層序旋回劃分對比研究,建立了YKL井區(qū)亞格列木組等時地層格架。(2)從微觀及宏觀兩方面識別出研究區(qū)亞格列木組地層巖性、組構特征、沉積構造、測井特征、粒度特征等沉積標志。進行單井沉積相綜合解釋,建立巖-電對應圖版,明確研究區(qū)扇三角洲前緣相的沉積環(huán)境。并以此劃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分流間灣、前緣席狀砂、漫灘及前扇三角洲六種沉積相類型。結合地震振幅屬性圖和砂地比等值線圖,刻畫研究區(qū)扇三角洲沉積相展布特征,建立扇三角洲沉積相模式。(3)研究區(qū)砂體沉積占全部地層的90%以上,各氣層組砂體厚度主要在10-25m區(qū)間分布,上氣層砂體厚度最大。砂體整體呈研究主體區(qū)厚、東部薄的沉積發(fā)育特征。經綜合分析,以GR>90,AC<75,DEN>2.5,POR<8作為劃分依據劃分隔夾層。隔夾層可分為物性隔夾層及泥質隔夾層,大部分隔夾層類型以泥質為主,占比超80%。隔夾層厚度普遍發(fā)育在0-3m之間,最大可達5.5m。(4)根據前期地質認識與刻畫,以相控建模思路,建立YKL井區(qū)亞格列木組三維精細地質模型,具體有構造模型、巖相模型、沉積相模型、屬性模型及氣水界面模型等,掌握研究區(qū)地層三維分布規(guī)律。通過模型儲量計算模塊計算地質儲量,與容積法相比,凝析氣擬合度為98.1%,凝析油擬合度為89%。粗化模型后經數值模擬驗證,歷史產氣擬合度為99%,產液擬合度達87.5%。
王中昱[3](2020)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伏界面結構及動力學過程》文中研究說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重要的含油氣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近幾年在塔中隆起上首次鉆獲了下寒武統(tǒng)工業(yè)油氣流,隨著勘探技術的進步,向深部探索、向油源前進是未來的勘探趨勢,南華系—震旦系地層是未變質的砂泥巖及碳酸鹽巖沉積層系,具備良好的生烴及儲集條件,其接觸界面發(fā)育不整合,對油氣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地震資料、鉆井資料和野外露頭資料,結合前人的優(yōu)秀經驗,通過地震資料解釋、野外露頭觀測、平衡剖面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震旦系下伏界面的結構、界面接觸關系、形成演化及動力學成因,并分析了震旦系下伏界面T100界面的結構與不整合分布對油氣成藏的影響。研究認為,震旦系分布在塔北地區(qū)與塔西南地區(qū),在東南地區(qū)尖滅,與南華系裂陷槽分布趨勢大致相同。震旦系下伏界面T100上下層接觸關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異巖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整合、平行不整合分布在震旦系與南華系接觸區(qū),異巖不整合分布在震旦系與基底接觸區(qū),超覆不整合分布在基底古隆起周緣。深層地震資料解釋和地層厚度成圖顯示,南華系為裂陷地塹型沉積,震旦系為坳陷型沉積,兩者厚度展布方向相同,因此認為T100界面為一破裂不整合面,是裂陷后熱沉降作用形成的構造界面。其形成后的演化過程與界面埋藏深度,對塔里木盆地周緣板塊構造活動有很好的響應。結合地震資料與沉積相分布,南華系—震旦系地層發(fā)育湖相烴源巖,震旦系上統(tǒng)奇格布拉克組臺地相白云巖為良好的儲集層,上覆寒武系玉爾吐斯組泥頁巖為良好的蓋層,具備完整的生、儲、蓋組合。在構造高點塔中古隆起、塔北古隆起、西南古隆起處,震旦系下伏界面不整合與地層組合形成圈閉,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qū)帶。探究不整合分布,對尋找塔里木盆地勘探有利區(qū)有著重要意義。
徐世東[4](2019)在《柴達木盆地英東地區(qū)碎屑巖儲層構造改造效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構造應力對碎屑巖儲層物性及分布具有重要的改造效應,是近年來碎屑巖成巖成儲基礎地質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柴達木盆地自新生代成盆以來,持續(xù)處于青藏高原隆升擠壓的構造應力場背景,構造應力對碎屑巖儲層的改造效應現象非常顯著,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統(tǒng)性的、定量化的研究工作。為此,本次研究以地處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富油氣構造帶東段(簡稱英東地區(qū))的一號構造為解剖目標,通過巖石聲發(fā)射實驗研究并結合區(qū)內背斜長軸和區(qū)域斷裂的走向,確定研究區(qū)油砂山斷層下盤最大主應力平均為75MPa,上盤最大主應力平均為71MPa,最大主應力方向為南西-北東向,垂直昆侖山?;诋斍霸跇嬙鞈瞿M方面使用最普遍的Ansys有限元軟件,筆者針對研究區(qū)上新世末期至第四紀早期(N23-Q期)N21儲層的古構造應力場進行了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得到了該區(qū)最大主應力和有效應力分布圖。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該區(qū)古構造應力呈現出由北西向南東方向逐漸增加的分布規(guī)律,并且構造應力的二維展布規(guī)律與構造樣式還具備必定的聯系。通過解析古應力模擬結果以及大量鑄體薄片統(tǒng)計數據,筆者編寫了4個量化預測公式,應用公式計算可以得到研究區(qū)N21儲層油砂山斷層上盤一定范圍內因構造擠壓作用產生平均0.6%的減孔差異量,水平最大構造擠壓主應力差值約為5MPa,構造擠壓減孔速率約為0.12%/Mpa,并通過類比分析預測了研究區(qū)油砂山斷層上下盤因構造擠壓而產生的減孔量。強烈的構造壓力在研究區(qū)還會導致生成顆粒壓碎縫,這種微裂縫的發(fā)育主要受(1)構造應力強度;(2)初始孔隙度;(3)顆粒粒度;(4)填隙物含量四種因素的控制。研究區(qū)油砂山斷層上下盤N21儲層顆粒壓碎縫貢獻孔隙度平均為2%。根據模擬的有效應力分布圖預測了該種微裂縫在研究區(qū)的分布范圍。
廖曉[5](2018)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說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帕米爾高原、南天山構造帶、西昆侖山構造帶、青藏高原和阿爾金斷裂帶的構造結合部位,大地構造位置特殊且經歷了復雜的演化過程,尤其是中新生代遭受了強烈的構造變形作用,構造特征、構造事件及其演化歷史極其復雜。具備烴源巖、儲集層、蓋層、圈閉、輸導體系等油氣地質條件,但是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晰。因此,本論文以塔西南坳陷為研究區(qū),探討構造變遷演化過程對油氣成藏的影響,不僅可以深化認識塔西南坳陷不同時期的構造變形特征與疊合演化過程,而且對該區(qū)后續(xù)的油氣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利用地震、鉆井、野外地質剖面等基礎資料,結合低溫熱年代學、沉積學、平衡剖面等方法,對塔西南坳陷的構造特征、中新生代主要構造事件和構造演化過程進行了研究;根據巖石熱解、薄片觀察、粒度分析、圖像孔喉分析、掃描電鏡、能譜、陰極發(fā)光、熒光、X射線衍射和包裹體測溫等測試方法對該區(qū)主要的烴源巖、儲集層、蓋層、儲蓋組合、圈閉、輸導體系和油氣成藏特征進行了綜合研究;基于構造演化對各油氣成藏地質要素的影響分析,對該區(qū)的典型油氣藏成藏過程進行了剖析,并且以構造演化中重大構造事件為關鍵,探討了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過程的影響。研究表明,該區(qū)中新生代主要發(fā)生了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初、晚白堊世-古新世晚期、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5期構造事件,各期構造事件均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構造背景和地質響應。褶皺、斷裂、逆沖推覆、斷裂轉折褶皺、雙重構造、三角帶和不整合等構造的發(fā)育與構造事件的形成密切相關,并且主要受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區(qū)域性隆升、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強烈擠壓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快速抬升作用的影響。石炭系-下二疊統(tǒng)是本區(qū)一套分布廣泛的中等豐度烴源巖,以Ⅱ型干酪根為主,處于高成熟-過成熟階段;而中下侏羅統(tǒng)較好豐度烴源巖則局限分布在西昆侖構造帶山前地區(qū),以Ⅲ型為主,處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俗卫仗K群是近源快速沉積的沖積扇相巖屑砂巖儲層,結構和成分成熟度均很低,現今處于中成巖作用階段A期,以原生孔和次生溶蝕孔隙為主??俗卫仗K群砂巖與上覆區(qū)域性分布的阿爾塔什組膏巖構成了山前地區(qū)優(yōu)質的儲蓋組合,于晚侏羅世末期和上新世發(fā)生兩期油氣聚集作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的整體隆升事件使得本區(qū)烴源巖的埋藏熱演化程度降低,生烴能力得以保存;而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強烈構造抬升事件使得烴源巖快速埋藏生烴、高角度逆沖斷裂輸導、斷裂轉折背斜聚集等作用相互綜合,促使油氣聚集成藏,是控制該區(qū)油氣成藏的關鍵;中新世晚期至今的快速抬升事件使得上述油氣聚集作用加強,具有明顯的晚期成藏特點。
譚程[6](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已上交探明石油儲量329×104t,天然氣620×108m3,控制天然氣儲量430×108m3,但是相比塔中、塔北等勘探成熟地區(qū),西部巴楚-麥蓋提地區(qū)總體勘探程度較低。由于該地區(qū)經歷多期構造運動,烴源巖熱演化程度較高,儲層非均質性強,油氣埋藏較深,油氣成藏期次復雜,導致該地區(qū)探井成功率低,勘探難度大。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通過多次野外地質考察、測井與地震資料解釋、室內分析測試等手段,分析總結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認為,研究區(qū)油氣藏來源是過-高成熟度的寒武系烴源巖,分為斜坡相、臺地相兩類。斜坡相烴源巖TOC含量分布于1.38%9.36%,平均值可達5.08%,臺地相烴源巖平均TOC為0.68%左右。奧陶系碳酸鹽巖儲集空間主要為裂縫-溶洞型、裂縫-孔隙型、孔洞縫復合型,結合測井解釋數據與樣品實驗分析發(fā)現儲層非均質性強,Ⅰ類儲層到Ⅲ類儲層均有分布,由于受到三期巖溶作用,東部較西部巖溶更發(fā)育,并且與上覆蓋層形成良好的儲蓋組合。復合類型的疏導體系、烴源巖與圈閉的時空匹配是影響奧陶系油氣成藏的重要因素。麥蓋提斜坡東、西部兩類原油可能分別來源于寒武系兩套不同沉積環(huán)境(臺地相與斜坡相)烴源巖,其主要成藏期次可以分為兩期,海西晚期以生油為主,喜山期以天然氣成藏為主,主要運移通道是溝通寒武系的深層斷裂,斷裂直接溝通油氣源的圈閉形成干氣藏,例如和田河-鳥山氣藏;而缺乏晚期干氣充注的地區(qū)保留為殘余古油藏(玉北油藏),斜坡西部油氣藏(巴什托普、亞松迪)在喜山期主要以調整運移為主,油氣逐漸運移至上古生界再次成藏。
莊紅紅[7](2013)在《塔西南葉城凹陷古近系沉積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為闡明塔西南葉城凹陷古近系地層展布特征及沉積特征,以野外實測剖面為基礎,取得了巖石組合特征、分布規(guī)律等方面的詳實數據,結合井下資料的分析,綜合樣品的分析測試認為葉城凹陷古近系地層自下而上可分為阿爾塔什組、齊姆根組、卡拉塔爾組、烏拉根組、巴什布拉克組五個巖組。其中,阿爾塔什組以沉積巨厚石膏巖夾白云巖,頂部發(fā)育穩(wěn)定的白云質灰?guī)r為特征;齊姆根組主要巖性為綠、灰綠、紅、紫紅色泥巖夾膏泥巖和石膏層,總的特點是“上紅下綠”的風化外貌特征;卡拉塔爾組發(fā)育一套海相碳酸鹽巖,以灰色骨屑隱晶灰?guī)r與牡蠣礁灰?guī)r為主,含有豐富的牡蠣化石;烏拉根組主要為灰綠色泥巖,鈣質砂巖夾薄層灰?guī)r,含有豐富的海相化石。地層自西向東有減薄趨勢,沉積中心在山前帶地區(qū)。古近系兩次大范圍的海侵海退,每個組發(fā)育典型而又相對單一的沉積相類型,古近系地層由老至新總體呈現為膏質海灣-潮坪-潮上蒸發(fā)膏泥坪-局限臺地-潮間泥坪。有利儲層主要為卡拉塔爾組碳酸鹽巖,分布在克里陽-玉力群及和什拉甫一帶。
何洧[8](2013)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說明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在鉆井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油氣顯示,綜合評價認為寒武系儲層發(fā)育較好,具有很好的油氣勘探潛力。本文在研究鉆井巖芯資料、測井錄井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利用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X衍射、掃描電鏡、碳氧鍶同位素測試等手段,對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的巖石學特征、沉積相特征、儲集空間特征、儲集空間組合以及物性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和總結,研究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的白云巖成因和成巖作用,最后對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儲層主控因素做出分析。論文以碳酸鹽巖沉積學和巖石學為理論基礎,在利用鉆井資料和前人的相關研究基礎上認為巴楚地區(qū)寒武系除下統(tǒng)玉爾吐斯組為濱岸陸棚相沉積外,沉積相類型主要為淺海臺地相,具體劃分為局限臺地相、開闊臺地相和蒸發(fā)臺地相,開闊臺地僅發(fā)育在和4井、和田1井與方1井的沙依里克組,大體上來說,寒武系沉積相主要為局限臺地和蒸發(fā)臺地在全區(qū)內的交替演化。利用巖芯觀察、薄片鑒定以及掃描電鏡分析,認為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存在晶粒白云巖、顆粒白云巖、泥微晶白云巖以及過渡型白云巖四種類型的白云巖,總結出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的幾種儲集空間類型:晶間孔及晶間溶孔、粒間孔、粒內溶孔、鑄模孔、溶蝕孔洞以及裂縫。良好的儲集層段多存在于晶粒白云巖中晶形較好的中-粗晶白云巖以及部分細晶白云巖中,溶蝕孔洞和裂縫是最主要的儲集空間。利用常規(guī)測井和成像測井資料、鉆錄井資料分析,將寒武系儲集體分為溶蝕孔洞型、裂縫型以及復合型,并據此對研究區(qū)鉆遇寒武系的各口鉆井進行儲集空間組合特征的分析,在平面上畫出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在不同區(qū)域的儲集空間組合特征分布圖。通過有序度、碳氧同位素、鍶同位素以及陰極發(fā)光等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結合前面對儲層特征的綜合研究,對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白云巖的成因進行探討。本文將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白云石化作用分為:(準)同生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以及熱液白云石化。認為寒武系上統(tǒng)以埋藏白云石化為主,寒武系中下統(tǒng)則以蒸發(fā)泵白云石化和滲透回流白云石化為主,熱液白云石化作用的影響范圍與斷裂的分布有關。巴楚地區(qū)寒武系白云巖儲集體受多種因素的控制,其中沉積相是基礎,成巖作用是儲集體形成的關鍵,在各種成巖作用中,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蝕作用的影響最為重要,研究區(qū)的溶蝕作用包括(準)同生期溶蝕、表生巖溶以及埋藏溶蝕,影響范圍最廣、對儲集體貢獻最大的是埋藏溶蝕中的熱液溶蝕,主要發(fā)育于下丘里塔格組、其次為肖爾布拉克組,沿斷裂發(fā)育特征明顯。研究區(qū)活躍的構造運動造成了大量裂縫的發(fā)育,裂縫對儲層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可以作為儲集空間存在,二是可以作為溶蝕流體運移的通道。
張繼超[9](2012)在《塔里木西南坳陷二疊系沉積特征及形成有利烴源巖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qū)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勘探領域廣闊。研究學者已經充分認識到整個塔里木西南地區(qū)石炭—二疊系良好的生油氣前景。但是由于塔西南地區(qū)經歷了長期的坳陷形成過程,其構造活動復雜、烴源巖演化差異性較大,且地震資料分辨率有限、品質較差;從而導致了對研究區(qū)的基礎石油地質條件認識上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即沉積地球化學分析整合到其他基礎地質分析當中開辟新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次嘗試。本文將長期作為一個整體的塔西南石炭—二疊系分拆開來,只選取二疊系作為研究對象,這是因為二疊系沉積環(huán)境的改變相對較大,在進行沉積地球化學這項新引進的分析時對比效果比較明顯,而且對于石炭系來說沉積巖類型以碳酸鹽巖為主,一般只能做碳氧同位素分析,不夠全面,而二疊系沉積巖類型豐富不存在這個問題。論文以沉積學理論為指導,并結合層序地層學、沉積地球化學等相關理論,在野外露頭、鉆井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明確了研究區(qū)二疊系地層巖性和空間展布特征,明確了二疊紀沉積環(huán)境漸變,并在中晚期造成沉積分帶的現象,進而結合巖石巖性、顏色、沉積結構及古生物等沉積相標志,對其沉積相類型、分布特征進行精細分析,提出碳酸鹽巖臺地相沉積模式、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混積模式和陸相碎屑巖沉積模式。在對二疊系棋盤組、普司格組和克孜里奇曼組部分樣品的微量元素以及無機碳氧同位素測試數據進行處理后,利用公式計算法和元素比值法得出了古鹽度、離岸距離和古溫度的分析結果,并以此綜合分析初步恢復了沉積環(huán)境。通過對研究區(qū)二疊系烴源巖的樣品測試及鉆井資料的綜合分析,優(yōu)選了優(yōu)質烴源巖;二疊系優(yōu)質烴源巖縱向上主要發(fā)育在葉城小區(qū)中統(tǒng)棋盤組和和田小區(qū)中下統(tǒng)普司格組,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較高,均處于成熟—高熟階段。最終,在沉積特征、沉積環(huán)境恢復及烴源巖評價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從沉積環(huán)境角度分析,指出淺?;旆e陸棚相和半咸水湖泊相兩種有利于優(yōu)質烴源巖發(fā)育的沉積環(huán)境,為該區(qū)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楊永劍[10](2011)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巖相古地理及生儲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發(fā)育了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幾乎覆蓋了整個塔里木盆地,沉積厚度普遍在3000m以上。但是由于埋藏深度較大以及勘探條件的限制,過去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鹽巖的勘探主要集中在奧陶系,先后在奧陶系發(fā)現了多個大型油氣藏。近年來隨著勘探力度的加大,多數鉆井鉆遇或鉆穿寒武系,對寒武系的認識和了解逐漸加深,種種現象表明,寒武系具備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沉積學、地層古生物學、層序地層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石油地質學等理論為指導,以野外露頭剖面、測錄井、地震資料和樣品的測試分析資料等為基礎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積相、層序地層、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儲層特征及發(fā)育控制因素、生儲蓋發(fā)育及組合特征等進行研究,取得了如下幾個進展:通過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各地層分區(qū)內野外剖面和鉆井所發(fā)育的巖石類型的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qū)內的地震相反射特征、測井相標志和古生物相標志,在研究區(qū)寒武系共識別出蒸發(fā)臺地、局限臺地、開闊臺地、臺地邊緣、廣海陸棚、盆地等6種沉積相,通過對其沉積相剖面對比,探討了沉積相的演化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分別為早、中寒武世為以蒸發(fā)臺地為主的沉積模式,晚寒武世以局限臺地為主的沉積模式。通過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各分區(qū)地層內野外剖面的觀測和對比,結合研究區(qū)內的鉆井資料、測井資料、地震解釋資料等相關資料,對其層序界面類型和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區(qū)寒武系層序界面類型主要有古風化殼、渣狀層、古喀斯特作用面、巖性巖相轉換面、侵蝕沖刷面和超覆面等6種類型,在此為基礎上對研究區(qū)寒武系進行了層序地層劃分,共劃分出3個二級層序(SS1SS3)和14個三級層序(∈SQ1∈SQ14),二級層序和三級層序均為I型層序,主要發(fā)育了海侵體系域(TST)和高位體系域(TST)。最后對研究區(qū)內層序地層的發(fā)育特征進行了對比,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地層格架。在沉積相和層序地層研究的基礎上,以二級層序體系域為編圖單位編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巖相古地理圖,結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紀經歷3次大規(guī)模的海平面變化,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海侵發(fā)生在早寒武世初期,形成了盆地中西部為局限臺地—開闊臺地,東部和盆地西北邊緣為陸棚—盆地的沉積格局,短暫的··海侵結束后,盆地進入了緩慢的海退階段,海平面的下降導致盆地中西部地區(qū)轉變?yōu)橐哉舭l(fā)臺地為主的沉積環(huán)境,東部地區(qū)仍然保持著陸棚—盆地的沉積環(huán)境。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海侵發(fā)生在中寒武世早期,海平面的上升導致盆地中西部地區(qū)轉變?yōu)榫窒夼_地—開闊臺地的沉積環(huán)境,盆地西北緣為臺地邊緣,而東部繼續(xù)保持著陸棚—盆地的沉積環(huán)境,短暫的海侵結束后,隨著海平面的下降,盆地中西部地區(qū)再次轉變?yōu)橐哉舭l(fā)臺地為主的沉積環(huán)境,東部區(qū)域為陸棚—盆地的沉積環(huán)境。第三次大規(guī)模的海侵發(fā)生在晚寒武世早期,此次海侵速度相對較慢,時間較長,盆地中西部地區(qū)轉變?yōu)橐跃窒夼_地為主的沉積環(huán)境,東部地區(qū)則為盆地—陸棚的沉積環(huán)境,晚寒武世中后期海平面開始緩慢下降,盆地中西部地區(qū)仍然保持著以局限臺地為主的沉積環(huán)境,而東部區(qū)域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出現了開闊臺地的沉積環(huán)境。通過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巖儲層的宏觀和微觀觀察,結合樣品的測試分析等相關資料,發(fā)現研究區(qū)寒武系儲層巖石類型主要為晶粒白云巖、顆粒白云巖、藻白云巖和泥晶白云巖,儲層的儲集空間主要為原生孔隙、晶間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縫,其中次生溶孔(洞)和裂縫發(fā)育較常見。通過對其白云巖化類型的研究發(fā)現,研究區(qū)主要為同生期(準同生期)白云巖化、埋藏白云巖化、熱液白云巖化等3種白云巖化模式。在此基礎上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儲層發(fā)育的主控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白云巖化作用和熱液溶蝕作用為研究區(qū)寒武系儲層發(fā)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的研究區(qū)寒武系儲層孔隙演化模式。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積相、層序地層、儲層發(fā)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塔里木盆地生儲蓋發(fā)育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儲層在盆地中西部地區(qū)主要發(fā)育于SS1高位體系域、SS2海侵體系域、SS3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在盆地東部地區(qū)主要發(fā)育于SS3高位體系域;蓋層主要發(fā)育于盆地中西部地區(qū)SS1高位體系域和SS2高位體系域;生油層在中西部地區(qū)主要發(fā)育于SS1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SS2高位體系域,東部地區(qū)則在SS1,SS2,SS3均有發(fā)育,其中東部地區(qū)SS1和SS2層序內的生油層生烴能力較好。在此基礎上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生儲蓋組合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研究區(qū)寒武系中西部地區(qū)發(fā)育了2套較好的生儲蓋組合,東部地區(qū)發(fā)育了1套生儲蓋組合,而中西部地區(qū)SS3儲層和東部地區(qū)SS3高位體系域儲層與其上覆地層均可組成較好的儲蓋組合。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對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氣資源聚集和保存的有利區(qū)域進行預測,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總共發(fā)育了3個有利于油氣資源聚集和保存的遠景區(qū),分別為巴楚遠景區(qū),中部遠景區(qū)和塔東遠景區(qū)。
二、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積相特征(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積相特征(論文提綱范文)
(1)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斷裂帶構造解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創(chuàng)新點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 |
1.2 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
1.2.1 山前斷裂帶概念和主要類型 |
1.2.2 山前斷裂帶構造解析 |
1.2.3 山前帶構造變形影響因素 |
1.2.4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研究現狀 |
1.2.5 存在問題 |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3.1 研究內容 |
1.3.2 關鍵技術與技術路線 |
1.4 論文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1.4.1 論文工作量 |
1.4.2 取得的主要認識與成果 |
第2章 塔西南坳陷山前帶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塔西南坳陷周緣主要地質單元 |
2.1.1 構造單元 |
2.1.2 邊界斷裂 |
2.2 區(qū)域演化特征 |
2.3 區(qū)域地層特征 |
2.3.1 塔西南坳陷地層格架 |
2.3.2 不同構造單元地層對比 |
2.3.3 地層電阻率特征 |
第3章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構造解釋模型 |
3.1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構造單元 |
3.2 西昆侖山前帶構造特征 |
3.2.1 甫沙-柯東正向逆沖段 |
3.2.2 喀什-葉城走滑沖斷構造段 |
3.2.3 烏泊爾弧形逆沖構造帶 |
3.3 南天山山前帶構造特征 |
3.3.1 烏恰西段 |
3.3.2 烏恰東段 |
3.4 塔西南山前斷裂系統(tǒng)結構特征 |
3.4.1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構造樣式 |
3.4.2 塔西南山前斷裂系統(tǒng)分帶特征 |
3.4.3 構造變形分段特征 |
3.5 小結 |
第4章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新生代構造演化 |
4.1 塔西南山前帶新生代構造變形過程 |
4.1.1 西昆侖山前帶構造演化特征 |
4.1.2 南天山山前帶構造演化特征 |
4.1.3 塔西南山前斷裂帶運動學分析 |
4.2 西昆侖山-南天山對接演化 |
4.2.1 同沉積地層分布特征 |
4.2.2 帕米爾東緣中新世構造變形過程 |
4.2.3 南天山和西昆侖對接帶過程 |
4.3 構造演化階段 |
4.4 小結 |
第5章 塔西南山前帶構造變形的形成機制 |
5.1 區(qū)域動力學機制 |
5.1.1 盆地內構造變形層次 |
5.1.2 區(qū)域內地殼結構 |
5.1.3 塔西南山前新生代構造形成機制 |
5.2 沖斷系統(tǒng)分段變形的影響因素 |
5.2.1 根帶斷裂的控制作用 |
5.2.2 同沉積地層對塔西南山前帶構造變形的影響 |
5.2.3 次要影響因素 |
5.3 塔西南山前帶構造變形控制作用物理模擬研究 |
5.3.1 實驗模型設計 |
5.3.2 實驗結果 |
5.3.3 實驗結果討論 |
5.3.4 對塔西南山前帶構造變形的指示 |
5.4 塔西南山前帶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 |
5.4.1 石油地質特征 |
5.4.2 典型油氣藏分析 |
5.4.3 潛在有利勘探目標 |
5.5 小結 |
第6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 |
學位論文數據集 |
(2)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YKL氣田沉積特征研究及地質建模(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1.2 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 |
1.2.1 地層劃分、對比研究 |
1.2.2 沉積相研究 |
1.2.3 地質建模研究 |
1.2.4 YKL氣藏存在問題 |
1.3 研究內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內容 |
1.3.2 技術路線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認識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盆地與研究區(qū)概況 |
2.2 區(qū)域構造演化 |
2.2.1 區(qū)域構造背景 |
2.2.2 區(qū)域構造特征 |
2.3 區(qū)域地層發(fā)育特征 |
2.3.1 研究區(qū)地層沉積特征 |
2.3.2 研究區(qū)地層生儲蓋組合特征 |
2.4 本章小結 |
3 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 |
3.1 層序界面識別 |
3.1.1 中期旋回層序界面識別 |
3.1.2 短期旋回層序界面識別 |
3.2 基準面旋回劃分 |
3.2.1 中期旋回劃分 |
3.2.2 短期旋回劃分 |
3.2.3 單井地層解釋 |
3.3 小層對比 |
3.4 本章小結 |
4.沉積特征及沉積相 |
4.1 沉積相標志 |
4.1.1 巖石學標志 |
4.1.2 沉積構造標志 |
4.1.3 測井相標志 |
4.1.4 粒度分析 |
4.2 沉積相類型及微相特征 |
4.2.1 沉積相類型 |
4.2.2 單井沉積相劃分 |
4.3 沉積相展布特征 |
4.3.1 沉積微相剖面特征 |
4.3.2 地震屬性分析與砂體模式預測 |
4.3.3 沉積微相平面特征 |
4.4 沉積演化及沉積模式 |
4.5 本章小結 |
5 砂體展布特征研究 |
5.1 隔夾層展布研究 |
5.1.1 隔夾層劃分 |
5.1.2 隔夾層展布特征 |
5.2 研究區(qū)砂體展布特征 |
5.3 本章小結 |
6.三維地質建模 |
6.1 地質建模方法及思路 |
6.1.1 建模方法 |
6.1.2 地質建模流程及數據準備 |
6.2 構造模型 |
6.2.1 斷層模型 |
6.2.2 模型網格劃分 |
6.2.3 層面模型 |
6.3 相模型 |
6.3.1 沉積微相模型 |
6.3.2 巖相模型 |
6.4 屬性模型 |
6.4.1 數據分析 |
6.4.2 孔隙度模型 |
6.4.3 滲透率模型 |
6.4.4 含氣飽和度模型 |
6.5 氣水界面模型 |
6.6 模型驗證 |
6.7 模型粗化與輸出 |
6.7.1 地質模型粗化 |
6.7.2 地質模型輸出 |
6.8 儲量計算 |
6.9 本章小結 |
結論與認識 |
致謝 |
參考文獻 |
附錄 |
(3)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伏界面結構及動力學過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題目的來源及研究意義 |
1.2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
1.2.1 塔里木層盆地深層界面研究進展 |
1.2.2 震旦系地層分布研究進展 |
1.2.3 不整合分布樣式研究進展 |
1.2.4 不整合與油氣關系研究進展 |
1.2.5 存在的問題 |
1.3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術路線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2章 地質概況 |
2.1 沉積特征 |
2.2 構造演化 |
2.3 構造單元 |
第3章 南華系—震旦系地層分布特征 |
3.1 探井層位標定 |
3.1.1 塔北地區(qū) |
3.1.2 孔雀河地區(qū) |
3.1.3 塔東地區(qū) |
3.1.4 塔中地區(qū) |
3.1.5 巴楚塔中地區(qū) |
3.2 井震結合連片追蹤 |
3.3 南華系—震旦系地層分布 |
第4章震旦系下伏界面特征及形成機制 |
4.1 界面性質 |
4.1.1 界面接觸關系分類 |
4.1.2 界面不整合類型分布 |
4.2 露頭區(qū)不整合 |
4.2.1 庫魯克塔格地區(qū) |
4.2.2 柯坪—阿克蘇地區(qū) |
4.3 南華—震旦系內幕構造 |
4.3.1 盆內地區(qū)震旦系構造特征 |
4.3.2 盆內地區(qū)南華系構造特征 |
4.4 震旦系下伏界面形成機制 |
第5章 震旦系下伏界面構造演化及動力學 |
5.1 界面古構造恢復方法 |
5.2 加里東期 |
5.3 海西期 |
5.4 印支期—燕山期 |
5.5 喜馬拉雅期 |
第6章 深層不整合與油氣的關系 |
6.1 南華系—震旦系烴源巖分布特征 |
6.2 震旦系儲集層及蓋層特征 |
6.3 勘探有利區(qū)預測 |
第7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4)柴達木盆地英東地區(qū)碎屑巖儲層構造改造效應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地應力場和構造應力場的區(qū)別和聯系 |
1.2.2 構造應力場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
1.2.3 構造應力場模擬的現狀 |
1.2.4 構造應力對儲層的改造效應研究現狀 |
1.3 主要研究內容 |
1.3.1 地質及數學模型建立 |
1.3.2 古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 |
1.3.3 構造應力對儲層的改造效應研究 |
1.4 實際工作量、關鍵技術及技術路線 |
1.4.1 實際工作量 |
1.4.2 關鍵技術 |
1.4.3 技術路線 |
第2章 研究區(qū)地質概況 |
2.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與大地構造背景 |
2.2 研究區(qū)地層特征 |
2.3 研究區(qū)構造特征 |
2.3.1 構造樣式 |
2.3.2 斷裂系統(tǒng) |
2.4 研究區(qū)沉積特征 |
2.5 研究區(qū)儲層特征 |
第3章 研究區(qū)構造應力場三維數值模擬 |
3.1 研究區(qū)古構造應力恢復 |
3.1.1 古應力方向的確定 |
3.1.2 古應力大小的確定 |
3.2 地質模型的選擇與建立 |
3.2.1 原始地質模型的選取 |
3.2.2 地質模型的計算機建模 |
3.3 數學模型的建立 |
3.3.1 選取單元類型 |
3.3.2 定義巖石物理參數 |
3.3.3 網格劃分 |
3.3.4 外力加載與邊界約束條件 |
3.4 古構造應力場分布結果 |
第4章 構造應力對儲層的改造效應研究 |
4.1 擠壓減孔效應 |
4.2 擠壓破碎效應 |
第5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5)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選題來源、依據及意義 |
1.1.1 選題來源 |
1.1.2 選題依據及意義 |
1.2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
1.2.1 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之間的關系 |
1.2.2 裂變徑跡熱年代學研究現狀 |
1.2.3 構造演化過程研究現狀 |
1.2.4 塔西南坳陷構造與油氣地質 |
1.2.5 存在問題 |
1.3 研究思路、內容及技術路線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認識與創(chuàng)新點 |
1.5.1 主要認識 |
1.5.2 創(chuàng)新點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構造背景 |
2.2 沉積地層 |
2.2.1 古生代地層 |
2.2.2 中生代地層 |
2.2.3 新生代地層 |
2.3 油氣勘探概況 |
第三章 塔西南坳陷構造特征 |
3.1 褶皺特征 |
3.2 斷裂特征 |
3.2.1 逆沖推覆構造 |
3.2.2 斷裂轉折褶皺 |
3.2.3 雙重構造 |
3.2.4 三角帶構造 |
3.3 不整合特征 |
3.4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中新生代構造事件期次及其響應 |
4.1 甫沙-克里陽地區(qū)的裂變徑跡熱年代學 |
4.1.1 裂變徑跡熱年代學簡介 |
4.1.2 樣品采集與測試過程 |
4.1.3 測試結果分析 |
4.1.4 熱演化歷史模擬 |
4.2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主要構造事件及其地質響應 |
4.2.1 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 |
4.2.2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初 |
4.2.3 晚白堊世-古新世晚期 |
4.2.4 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 |
4.2.5 中新世晚期至今 |
4.3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中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歷史 |
5.1 平衡剖面簡介 |
5.2 平衡剖面的編制 |
5.2.1 選取地質剖面 |
5.2.2 編制過程 |
5.3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 |
5.4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塔西南坳陷油氣地質特征和成藏要素 |
6.1 烴源巖特征 |
6.1.1 烴源巖厚度 |
6.1.2 有機質豐度 |
6.1.3 有機質類型 |
6.1.4 有機質成熟度 |
6.2 儲集層特征 |
6.2.1 沉積相與厚度特征 |
6.2.2 巖石學特征 |
6.2.3 孔喉特征 |
6.2.4 孔隙類型 |
6.2.5 成巖作用 |
6.2.6 孔隙演化 |
6.3 蓋層特征 |
6.3.1 厚度特征 |
6.3.2 巖性特征 |
6.4 儲蓋組合特征 |
6.5 圈閉特征 |
6.6 輸導體系特征 |
6.7 流體包裹體特征 |
6.7.1 巖相學特征 |
6.7.2 均一溫度特征 |
6.8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
7.1 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
7.1.1 構造演化對烴源巖的影響 |
7.1.2 構造演化對儲集層的影響 |
7.1.3 構造演化對蓋層的影響 |
7.1.4 構造演化對圈閉的影響 |
7.1.5 構造演化對輸導體系的影響 |
7.1.6 構造演化對成藏時間的影響 |
7.2 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過程的控制作用 |
7.2.1 典型油氣藏成藏過程剖析 |
7.2.2 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過程的控制作用 |
7.3 本章小結 |
結論與認識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6)塔里木盆地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選題目的及意義 |
1.2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
1.2.1 烴源巖發(fā)育研究現狀 |
1.2.2 儲層發(fā)育與油氣藏類型 |
1.2.3 存在問題 |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
1.3.1 主要研究內容 |
1.3.2 技術路線 |
1.3.3 技術難點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進展與認識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 |
2.1 自然地理位置 |
2.2 區(qū)域地層特征 |
2.3 區(qū)域構造特征 |
2.3.1 古構造演化 |
2.3.2 斷裂特征分析 |
第3章 烴源巖評價 |
3.1 烴源巖分布 |
3.2 寒武系烴源巖發(fā)育特征 |
3.2.1 油氣地球化學特征 |
3.2.2 寒武系烴源巖發(fā)育模式 |
3.3 寒武系烴源巖熱演化史 |
3.3.1 大地熱流值的選取 |
3.3.2 沉積構造特征 |
3.3.3 不整合面和剝蝕厚度 |
3.3.4 烴源巖熱演化史 |
第4章 儲蓋組合特征 |
4.1 儲集層特征 |
4.1.1 儲層巖石學特征 |
4.1.2 儲層空間類型 |
4.1.3 儲集性能評價 |
4.2 奧陶系風化殼儲層評價 |
4.2.1 儲蓋層展布 |
4.2.2 風化殼儲層發(fā)育差異性 |
第5章 奧陶系油氣成藏規(guī)律 |
5.1 成藏主控因素 |
5.1.1 斷裂、不整合面、縫洞形成的疏導體系 |
5.1.2 下寒武統(tǒng)優(yōu)質烴源巖與圈閉的時空匹配 |
5.2 油氣成藏規(guī)律 |
5.2.1 油氣藏基本特征 |
5.2.2 油氣性質 |
5.2.3 油氣成藏模式 |
5.3 有利勘探區(qū)預測 |
第6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A 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原油物理特征 |
附錄B 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天然氣組分特征 |
致謝 |
(7)塔西南葉城凹陷古近系沉積特征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一章 緒論 |
1.1 選題背景 |
1.2 研究現狀 |
1.3 主要研究內容 |
1.4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 |
2.1 研究區(qū)位置 |
2.2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3 地層概況 |
第三章 地層特征 |
3.1 地層劃分及巖性特征 |
3.1.1 阿爾塔什組(E_1a) |
3.1.2 齊姆根組(E_(1-2)q) |
3.1.3 卡拉塔爾組(E_2k) |
3.1.4 烏拉根組(E_2w) |
3.1.5 巴什布拉克組(E_(2-3)b) |
3.2 典型剖面分述 |
3.2.1 葉城凹陷西緣和什拉甫剖面 |
3.2.2 葉城凹陷東緣克里陽剖面 |
3.3 地層對比 |
第四章 沉積特征 |
4.1 沉積背景分析 |
4.2 沉積相標志 |
4.2.1 巖性相標志 |
4.2.2 顏色 |
4.2.3 沉積構造 |
4.2.4 生物化石 |
4.3 沉積相類型 |
4.3.1 碳酸鹽巖臺地體系 |
4.3.2 潮坪相 |
4.3.3 海灣 |
4.4 沉積相演化 |
4.4.1 單井(剖面)相分析 |
4.4.2 沉積相橫向變化分析 |
4.5 沉積相平面展布 |
4.5.1 阿爾塔什組 |
4.5.2 齊姆根組 |
4.5.3 卡拉塔爾組 |
4.5.4 烏拉根組 |
第五章 儲層特征 |
5.1 儲層巖石學特征 |
5.2 儲集空間類型及特征 |
5.2.1 粒間溶孔 |
5.2.2 粒內溶孔 |
5.2.3 生物體腔孔、遮蔽孔 |
5.2.4 晶間孔和晶間溶孔 |
5.2.5 裂縫 |
5.3 儲層物性分析 |
5.3.1 孔滲特征 |
5.3.2 孔隙度、滲透率相關性分析 |
5.4 儲層發(fā)育的主控因素分析 |
5.4.1 沉積巖石學特征是儲層控制的首要因素 |
5.4.2 成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5.5 儲層預測 |
5.5.1 葉城凹陷西部(和什拉甫—賽格爾塔什地區(qū)) |
5.5.2 葉城凹陷東部(克里陽—玉力群地區(qū)) |
第六章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 |
詳細摘要 |
(8)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依據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白云巖研究歷史 |
1.2.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巖研究現狀 |
1.3 主要問題及研究內容 |
1.3.1 存在的問題 |
1.3.2 研究內容 |
1.4 研究手段與技術路線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區(qū)域地質概況 |
2.2 區(qū)域構造演化 |
2.3 區(qū)域地層特征 |
第3章 沉積相特征 |
3.1 沉積相類型 |
3.1.1 蒸發(fā)臺地相 |
3.1.2 局限臺地相 |
3.1.3 開闊臺地相 |
3.2 沉積相縱向分布特征 |
3.3 沉積相橫向展布特征 |
第4章 儲層特征 |
4.1 儲層巖石學特征 |
4.2 儲集空間類型 |
4.3 儲集空間組合特征 |
4.4 儲集體類型 |
4.4.1 溶蝕孔洞型儲集體 |
4.4.2 裂縫型儲集體 |
4.4.3 復合型儲集體 |
4.5 儲集體物性特征 |
4.6 單井儲集體評價 |
第5章 白云巖地球化學特征 |
5.1 有序度特征 |
5.2 碳氧同位素特征 |
5.3 鍶同位素特征 |
5.4 陰極發(fā)光特征 |
第6章 儲集體主控因素 |
6.1 沉積相對儲層的影響 |
6.2 成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6.2.1 白云石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6.2.2 溶蝕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6.2.3 其它成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6.3 白云石晶體結構對儲層的影響 |
6.4 構造作用對儲層的影響 |
第7章 有利儲集體預測 |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 |
(9)塔里木西南坳陷二疊系沉積特征及形成有利烴源巖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背景與項目依托 |
1.2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
1.4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
1.4.1 研究內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術路線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與創(chuàng)新認識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及大地構造背景 |
2.2 區(qū)域構造特征 |
2.2.1 構造演化特征 |
2.2.2 構造單元劃分 |
2.2.3 構造樣式組合特征 |
2.3 區(qū)域沉積特征 |
第3章 二疊系沉積特征 |
3.1 二疊系地層分布及巖性特征 |
3.2 二疊系主要層序發(fā)育特征 |
3.3 二疊系沉積體系研究 |
3.3.1 沉積相類型與特征 |
3.3.2 沉積體系與沉積演化 |
第4章 二疊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化特征 |
4.1 微量元素及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
4.1.1 采樣位置及樣品處理 |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
4.1.3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
第5章 二疊系烴源巖評價 |
5.1 二疊系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 |
5.1.1 烴源巖有機質豐度 |
5.1.2 烴源巖有機質類型 |
5.2 二疊系烴源巖分布特征 |
5.2.1 垂向分布特征 |
5.2.2 平面展布特征 |
5.3 二疊系烴源巖熱演化史與生烴史 |
5.3.1. 熱演化史 |
5.3.2. 生烴史 |
5.4 二疊系優(yōu)質烴源巖與沉積環(huán)境的關系 |
第6章 結論與認識 |
致謝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 |
(10)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巖相古地理及生儲蓋特征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選題依據及意義 |
1.2 研究現狀 |
1.2.1 層序地層的研究現狀 |
1.2.2 白云巖的研究現狀 |
1.2.3 研究區(qū)的研究現狀 |
1.3 研究內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論文完成工作量 |
1.5 論文成果與創(chuàng)新點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 |
2.1.1 大地構造位置及構造單元劃分 |
2.1.2 構造演化特征 |
2.1.3 寒武系古構造格局 |
2.2 地層特征 |
2.2.1 地層劃分與分區(qū) |
2.2.2 各分區(qū)地層特征 |
第3章 沉積相特征 |
3.1 沉積相標志 |
3.1.1 巖石學標志 |
3.1.2 地震相標志 |
3.1.3 古生物標志 |
3.2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 |
3.2.1 蒸發(fā)臺地相 |
3.2.2 局限臺地相 |
3.2.3 開闊臺地相 |
3.2.4 臺地邊緣相 |
3.2.5 廣海陸棚相 |
3.2.6 盆地相 |
3.3 沉積相橫向對比 |
3.3.1 臺地相區(qū)沉積相剖面對比 |
3.3.2 陸棚—盆地相區(qū)沉積相剖面對比 |
3.4 沉積模式及演化 |
第4章 層序地層特征 |
4.1 層序界面特征及識別標志 |
4.1.1 古風化殼 |
4.1.2 渣狀層 |
4.1.3 古喀斯特作用面 |
4.1.4 巖性、巖相轉換面 |
4.1.5 侵蝕沖刷面 |
4.1.6 超覆面 |
4.2 層序地層劃分與特征 |
4.2.1 層序劃分標志 |
4.2.2 層序地層劃分 |
4.2.3 層序地層特征 |
4.3 層序地層對比 |
4.3.1 臺地相區(qū)層序地層對比 |
4.3.2 陸棚—盆地相區(qū)層序地層對比 |
第5章 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 |
5.1 編圖思路及成圖單元選擇 |
5.1.1 巖相古地理編圖思路及技術方法的回顧 |
5.1.2 編圖單元選擇和表示方法 |
5.2 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5.2.1 SS1 巖相古地理特征 |
5.2.2 SS2 巖相古地理特征 |
5.2.3 SS3 巖相古地理特征 |
第6章 儲層發(fā)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
6.1 儲層巖石學特征 |
6.1.1 晶粒白云巖 |
6.1.2 泥微晶白云巖 |
6.1.3 顆粒白云巖 |
6.1.4 藻紋層白云巖、藻粘結白云巖 |
6.1.5 其它類型巖石特征 |
6.2 儲層空間類型及特征 |
6.2.1 原生孔隙 |
6.2.2 晶間孔隙 |
6.2.3 次生孔隙 |
6.2.4 裂縫 |
6.3 白云巖化類型及特征 |
6.3.1 同生期(準同生期)白云巖化 |
6.3.2 埋藏白云巖化 |
6.3.3 熱液白云巖化 |
6.4 儲層發(fā)育的主控因素 |
6.4.1 沉積環(huán)境 |
6.4.2 白云石化作用 |
6.4.3 溶蝕作用 |
6.4.4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儲層孔隙的演化 |
第7章 層序格架內的生儲蓋組合特征 |
7.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生儲蓋發(fā)育特征 |
7.1.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烴源巖發(fā)育特征 |
7.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儲層發(fā)育特征 |
7.1.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蓋層發(fā)育特征 |
7.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格架內生儲蓋組合特征 |
7.2.1 中西部地區(qū)生儲蓋組合時空分布規(guī)律 |
7.2.2 東部地區(qū)生儲蓋組合時空分布規(guī)律 |
7.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氣有利遠景區(qū)預測 |
結論 |
致謝 |
參考文獻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 |
四、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積相特征(論文參考文獻)
- [1]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山前斷裂帶構造解析[D]. 孫統(tǒng).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20(02)
- [2]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YKL氣田沉積特征研究及地質建模[D]. 王恩博.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0(08)
- [3]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伏界面結構及動力學過程[D]. 王中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20(02)
- [4]柴達木盆地英東地區(qū)碎屑巖儲層構造改造效應研究[D]. 徐世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9(02)
- [5]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D]. 廖曉. 西北大學, 2018(01)
- [6]塔里木盆地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 譚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8(01)
- [7]塔西南葉城凹陷古近系沉積特征研究[D]. 莊紅紅. 西安石油大學, 2013(08)
- [8]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區(qū)寒武系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D]. 何洧. 成都理工大學, 2013(12)
- [9]塔里木西南坳陷二疊系沉積特征及形成有利烴源巖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D]. 張繼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09)
- [10]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層序巖相古地理及生儲蓋特征研究[D]. 楊永劍. 成都理工大學,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