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預防控制教師群體高脂血癥的發(fā)生(論文文獻綜述)
王寧[1](2021)在《黃連溫膽湯改善血糖、血脂、血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1、運用Meta分析評價黃連溫膽湯改善血糖、血脂、血壓異常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為臨床實踐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jù)。2、初步探討黃連溫膽湯原方中各藥物的臨床常用量,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方法:手工及電子檢索2021年1月1日之前公開發(fā)表的應用黃連溫膽湯及其加減方治療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文獻。將檢索到的文獻導入Note 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剔除重復文獻,經(jīng)篩選后,將符合納入且不符合排除標準的文獻進行信息的提取,采用Cochrane風險偏倚評估工具對文獻進行質量評價,應用Rev Man 5.4.1軟件對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收縮壓、舒張壓共9項結局指標進行Meta分析,最后對Meta分析結果進行解釋與討論,對不良反應進行安全性評價,并對黃連溫膽湯原方中各藥物的用量進行統(tǒng)計。結果:1、共檢索到556篇文獻,最終納入26篇文獻,均來源于電子檢索,為治療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的研究,受試者總數(shù)為2307例,其中試驗組1157例,對照組1150例。共包含7個亞組: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生活方式干預對比單純生活方式干預: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生活方式干預降低空腹血糖(MD=-0.54,95%CI=[-0.62,-0.46],P<0.00001)、餐后2小時血糖(MD=-1.09,95%CI=[-1.27,-0.90],P<0.00001)、糖化血紅蛋白(MD=-0.81,95%CI=[-1.53,-0.10],P=0.03)、總膽固醇(MD=-0.74,95%CI=[-0.91,-0.57],P<0.00001)、甘油三酯(MD=-0.56,95%CI=[-0.74,-0.38],P<0.00001)、舒張壓(MD=-3.70,95%CI=[-6.88,-0.51],P=0.02)效果優(yōu)于單純生活方式干預;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生活方式干預與單純生活方式干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MD=-0.42,95%CI=[-0.90,0.06],P=0.09)、升高高密度脂蛋白(P=0.43)、降低收縮壓(MD=-8.81,95%CI=[-18.12,0.50],P=0.06)效果相同;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糖藥對比同種降糖藥: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糖藥降低空腹血糖(MD=-1.13,95%CI=[-1.67,-0.59],P<0.0001)、餐后2小時血糖(MD=-1.67,95%CI=[-2.55,-0.78],P=0.0002)、糖化血紅蛋白(MD=-0.75,95%CI=[-0.96,-0.54],P<0.00001)、總膽固醇(MD=-0.40,95%CI=[-0.79,-0.01],P=0.04)效果優(yōu)于單純應用同種降糖藥;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糖藥降低甘油三酯(MD=-0.23,95%CI=[-0.51,0.05],P=0.11)、低密度脂蛋白(MD=-0.12,95%CI=[-0.43,0.18],P=0.4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0,95%CI=[-0.14,0.14],P=1.00)的效果與單純應用同種降糖藥相同;黃連溫膽湯對比降糖藥:黃連溫膽湯降低空腹血糖(MD=-0.13,95%CI=[-0.30,0.05],P=0.15)、餐后2小時血糖(MD=-0.13,95%CI=[-0.43,0.18],P=0.42)、糖化血紅蛋白(P=0.60)、總膽固醇(P=0.25)、甘油三酯(MD=-0.16,95%CI=[-0.67,0.35],P=0.53)、低密度脂蛋白(MD=-0.27,95%CI=[-0.63,0.08],P=0.13)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02,95%CI=[-0.16,0.11],P=0.73)的效果與降糖藥相同;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脂藥對比同種降脂藥: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脂藥在降低總膽固醇(4周P=0.02,8周P=0.04)、甘油三酯(4周P<0.00001,8周P=0.005)方面優(yōu)于單純應用同種降脂藥;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上,當用藥療程為4周時,單純應用降脂藥的效果優(yōu)于同種降脂藥聯(lián)合黃連溫膽湯(P<0.00001),當用藥療程為8周時,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脂藥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應用同種降脂藥(P<0.00001);二者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效果相同(4周P=1.00,8周P=0.55);黃連溫膽湯對比降脂藥:黃連溫膽湯在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優(yōu)于單純降脂藥(P<0.00001);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壓藥對比同種降壓藥: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壓藥降低收縮壓(MD=-10.99,95%CI=[-14.50,-7.49],P<0.00001)、舒張壓(MD=-7.41,95%CI=[-9.87,-4.95],P<0.00001)、總膽固醇(MD=-0.61,95%CI=[-0.73,-0.49],P<0.00001)、甘油三酯(MD=-0.43,95%CI=[-0.65,-0.20],P=0.0002)、低密度脂蛋白(MD=-0.39,95%CI=[-0.51,-0.26],P<0.00001)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MD=0.28,95%CI=[0.13,0.43],P=0.0003)效果優(yōu)于單純應用同種降壓藥;黃連溫膽湯對比降壓藥:黃連溫膽湯降低收縮壓(MD=-13.64,95%CI=[-23.12,-4.15],P=0.005)及舒張壓(MD=-11.85,95%CI=[-20.61,-3.09],P=0.008)效果均優(yōu)于降壓藥。2、本研究納入文獻較少,不良反應類型復雜,未能評估黃連溫膽湯的安全性。3、黃連溫膽湯原方中各藥物臨床常用量為黃連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實15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結論:1、在治療T2DM及糖尿病前期時,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糖藥的降糖療效優(yōu)于單純應用降糖藥,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生活方式干預的降糖療效優(yōu)于單純生活方式干預;2、在治療高血壓病時,黃連溫膽湯聯(lián)合降壓藥的降壓療效優(yōu)于單純應用降壓藥;3、黃連溫膽湯方中各藥物臨床常用量為黃連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實15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
王藝涵[2](2021)在《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壓患病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文中認為目的:了解2018年-2019年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壓患病情況,并對其危險因素展開調查統(tǒng)計分析,為制定綜合防治高血壓策略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干部病房住院的3826名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對住院病歷資料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調查:一般情況、體格檢查以及生化指標檢查。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生活習性(飲食及鍛煉情況、吸煙飲酒情況)、既往病史(高血壓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BMI、血壓。生化指標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計算高血壓患病率并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壓與性別、年齡、膳食情況、運動情況、吸煙、飲酒、BMI、高血壓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結果:1.調查顯示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吉大一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65.45%;2.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67.35%,女性高血壓患病率為61.88%,男性:女性≈1.09:1,女性患病比例低于男性,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60~69歲高血壓患病率為52.01%,70~79歲高血壓患病率為66.79%,80歲以上高血壓患病率為74.38%,隨年齡增長高血壓患病率不斷增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葷素均衡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63.20%,素食居多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61.22%,葷食居多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83.0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保持體育鍛煉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59.70%,無體育運動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79.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吸煙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4.70%,不吸煙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59.0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不飲酒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52.61%,適量飲酒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4.50%,過量飲酒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91.0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BMI正?;颊吒哐獕夯疾÷蕿?1.85%,超重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3.82%,肥胖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87.6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9.有高血壓家族史的群體高血壓患病率為93.45%,無高血壓家族史的群體高血壓患病率為62.6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0.伴有高脂血癥和脂肪肝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72.66%和71.17%,不伴有高脂血癥和脂肪肝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58.72%和62.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1.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0.35%,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59.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9.01%,不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56.4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3.高血壓組TG、FBG平均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組,高血壓組HDL-C平均水平低于非高血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組LDL-C平均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4.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納入非條件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膳食情況(葷食為主)、運動情況、吸煙、適量飲酒、過量飲酒、超重、肥胖、高血壓家族史、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冠心?。ň鶠閜<0.05)為老年患者高血壓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1、2018年-2019年于吉大一院干部病房住院的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壓患病率為65.45%,屬于高血壓的高發(fā)人群。2、高血壓患病率與年齡呈明顯正相關,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葷食為主、運動情況、吸煙、飲酒、BMI、高血壓家族史、冠心病、高脂血癥、脂肪肝、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高血壓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韓曉宇[3](2021)在《云南省永勝縣漢族居民高脂血癥患病現(xiàn)況及影響因素研究》文中認為[目的]了解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漢族居民的高脂血癥及臨床分型的流行現(xiàn)狀,探討高脂血癥患病的影響因素,為改善永勝縣漢族居民血脂健康狀況及相關地區(qū)高脂血癥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在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抽取30歲至79歲的漢族居民,共10538人進行電子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及血糖、血脂檢測。不同人口學特征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單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及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1.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高脂血癥患病率為32.76%(31.85%~33.67%),其臨床分型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5.58%(5.13%~6.03%)、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為 18.69%(17.93%~19.45%)、混合型高脂血癥患病率為 5.25%(4.82%~5.69%)、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9.43%(8.86%~9.99%)。高脂血癥患病率在性別(χ2=3.861,P=0.049)、年齡(χ2=161.206,P<0.001)、婚姻狀態(tài)(χ2=11.314,P=0.010)、文化程度(χ2=38.479,P<0.001)、職業(yè)(χ2=76.816,P<0.001)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在性別(χ2=19.863,P<0.001)、年齡(χ2=160.888,P<0.001)、婚姻狀態(tài)(χ2=25.532,P<0.001)、文化程度(χ2=56.510,P<0.001)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農(nóng)林牧漁勞動者與非農(nóng)林牧漁勞動者的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10,P=0.919)。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在性別(χ2=9.315,P=0.002)、年齡(χ44.818,P<0.001)、文化程度(χ2=12.886,P=0.012)、職業(yè)(χ2=43.091,P<0.001)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高甘油三酯血癥患病率在婚姻狀態(tài)分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93,P=0.086)?;旌闲透咧Y患病率在性別(χ2=5.256,P=0.022)、年齡(χ2=112.971,P<0.001)、婚姻狀態(tài)(;χ2=13.912,P=0.003)、文化程度(χ2=35.440,P<0.001)、職業(yè)(χ2=13.695,P<0.001)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在性別(χ2=104.479,P<0.001)、文化程度(χ2=23.062,P<0.001)、職業(yè)(χ2=58.979,P<0.001)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婚姻狀態(tài)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癥患病率在永北鎮(zhèn)和順州鄉(xiāng)兩地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在永北鎮(zhèn)和順州鄉(xiāng)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單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和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均顯示出年齡、職業(yè)、家庭年收入、睡眠障礙、午睡習慣、打鼾頻率、高血壓、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影響因素,文化程度、飲酒頻率、飲茶頻率在單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中是高脂血癥患病影響因素,體力活動、健康自評在單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中是影響因素,納入到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4.通過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高齡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與30~歲年齡組相比,40~歲(OR=1.293,95%CI:1.028~1.626)、50~歲(OR=1.733,95%CI:1.375~2.184)、60~歲(OR=1.619,95%CI:1.250~2.097)、70~79 歲(OR=1.557,95%CI:1.112~2.182)的高脂血癥患病風險高。與未正規(guī)上過學相比,文化程度為小學者是高脂血癥患病的保護因素(OR=0.872,95%CI:0.762~0.998)。與農(nóng)林牧漁勞動者相比,工人(OR=1.802,95%CI:1.359~2.390)、家務(OR=1.235,95%CI:1.047~1.456)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與家庭年收入<12000元的研究對象相比,家庭年收入為12000~19999元(OR=0.815,95%CI:0.678~0.980)、20000~59999 元(OR=0.780,95%CI:0.640~0.951)是高脂血癥患病的保護因素。與從不或幾乎不喝酒相比,每天喝是保護因素(OR=0.793,95%CI:0.647~0.972)。與不喝茶相比,每天飲茶是保護因素(OR=0.876,95%CI:0.779~0.986)。睡眠障礙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OR=1.170,95%CI:1.046~1.308)。有午睡習慣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OR=1.231,95%CI:1.097~1.382)。與無打鼾習慣者相比,經(jīng)常打鼾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OR=1.244,95%CI:1.084~1.426)。高血壓(OR=1.300,95%CI:1.153~1.465)、糖尿病(OR=1.931,95%CI:1.628~2.290)、中心性肥胖(OR=1.998,95%CI:1.735~2.300)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與BMI正常者相比,超重(OR=1.473,95%CI:1.279~1.696)、肥胖(OR=1.659,95%CI:1.286~2.140)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危險因素,偏瘦(OR=0.529,95%CI:0.412~0.678)是保護因素。[結論]1.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漢族居民高脂血癥標化患病率低于2012年全國血脂異常水平,但患病情況仍不容樂觀。2.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漢族居民中高脂血癥的流行以高TG血癥和低HDL-C血癥兩類臨床分型為主。3.在村委會/街道水平上高脂血癥患病情況存在聚集性,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比傳統(tǒng)單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更具科學性,能夠充分考慮數(shù)據(jù)的層次結構。4.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家庭年收入、飲酒頻率、飲茶頻率、睡眠障礙、午睡習慣、打鼾頻率、高血壓、糖尿病、BMI、中心性肥胖是高脂血癥患病的影響因素。5.建議通過高脂血癥高危人群識別,盡早發(fā)現(xiàn)高脂血癥患者,鼓勵高脂血癥患者進行自我健康監(jiān)測。加強當?shù)鼐用裱】到逃?提高對高脂血癥危害的認識,支持居民定期進行血脂檢測,鼓勵高脂血癥患者及時就醫(yī)就診。
周亞青[4](2021)在《高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眾所周知,高血壓及其并發(fā)癥的危害很大,但國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高,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卻較低,如此引起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準確評估高血壓患病率才能明確人群的患病情況、制定合理的疾病方案、合理分配醫(yī)療資源。但是目前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變動、篩查方式及測量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對高血壓的患病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本研究分別從不同的高血壓診斷標準、不同的篩查方式及血壓測量方式的角度評估高血壓患病率的情況。與此同時,本研究在探討傳統(tǒng)的高血壓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可逆的高血壓影響因素,以期能夠為降低高血壓的患病情況、采取適當?shù)姆乐未胧?、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預后提供一定的依據(jù)。第一部分2017ACC/AHA美國高血壓指南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目的: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更新了《美國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該指南將140/90mm Hg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調整為130/80mm Hg。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不同診斷標準的高血壓患病率的情況,并評估2017ACC/AHA美國高血壓指南對國人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同時對高血壓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和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史、吸煙、飲酒史及高血壓家族史等可能與高血壓有關的危險因素,對高血壓的患病率進行普查,分別按照不同的診斷標準計算高血壓的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評估2017ACC/AHA高血壓指南對高血壓的患病率的影響。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對高血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結果:以140/90mm 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得出其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分別為30.54%、44.33%、32.52%和13.04%;根據(jù)2017年ACC/AHA高血壓診斷標準,高血壓人數(shù)由20453人增至34460人,高血壓患病率從30.54%增加到51.45%,知曉率從44.33%降低到26.31%,治療率從32.52%降低到19.30%,控制率從13.04%下降到2.72%。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進行篩查發(fā)現(xiàn)男性、高齡、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腦血管病史及高血壓家族史是2018ESC/ESH指南及2017ACC/AHA指南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P<0.05)。但2017ACC/AHA指南增加診斷的高血壓人群多為既往無明顯的高血壓家族史、高脂血癥、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的年輕低風險群體(P<0.01)。結論:如果采用130/80mm Hg的診斷標準將會使高血壓的患病率顯著增加,這將給我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2017ACC/AHA美國指南增加診斷人群多為無高危病史的年輕低風險人群,因此是否采用2017ACC/AHA美國高血壓指南值得深思。第二部分以單次訪問的方式普查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目的:目前高血壓患病率主要以單次訪問的方式進行普查,使用單次訪問重復測量的血壓平均值代表真實的血壓狀態(tài),但血壓具有變異性的特點,以單次訪問的方式可能會使高血壓患病率被高估,但究竟被高估多少以及被高估人群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而目前指南推薦使用24小時動態(tài)血壓(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篩查及診斷高血壓,本研究詣在通過使用白天動態(tài)血壓和單次訪問測量血壓結果來比較白天多次與單次訪問測量血壓對高血壓診斷的意義,評估單次訪問的普查方式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連續(xù)對1116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經(jīng)過培訓的專業(yè)醫(yī)生負責收集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有無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慢性腎臟病等病史及高血壓家族史等情況,并記錄身高、體重等體格檢查信息,對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標進行化驗。本研究同時使用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與單次訪問的方式對血壓進行監(jiān)測,通過使用白天動態(tài)血壓和單次訪問測量血壓結果來比較白天多次與單次訪問測量血壓對高血壓診斷的意義,評估單次訪問的普查方式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與此同時,對單次訪問被高估的人群特征進行分析,除此之外,本研究探討了單次訪問的血壓水平對真陽性高血壓的預測價值。結果:單次比白天多次訪問血壓測量的平均值高8mm Hg左右,而單次訪問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9.84%,白天多次訪問的高血壓患病率為14.07%,單次訪問較白天多次訪問的高血壓患病率顯著升高,以單次訪問的方式普查可能會使高血壓的患病率被高估。而被高估人群的危險因素是女性、BMI<24.00 kg/m2及DBP<100mm Hg(OR=2.42,95%CI:1.33-4.41,P<0.01;OR=2.55,95%CI:1.37-4.77,P<0.01;OR=20.11,95%CI:4.32-93.64,P<0.01)。與此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次訪問診斷高血壓的陽性預測值為36.34%。進一步在單次訪問的高血壓群體中使用ROC分析評估單次訪問的血壓對真陽性高血壓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在男性群體中,單次訪問的收縮壓的曲線下面積為0.65(0.58-0.73),最佳診斷臨界值為147.50mm Hg(靈敏度為49.43%,特異度為81.08%);單次訪問的舒張壓的曲線下面積為0.80(0.74-0.86),最佳診斷臨界值為95.50mm Hg(靈敏度為68.97%,特異度為81.98%);而在女性群體中,單次訪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對真陽性高血壓無明顯的預測價值(P>0.05)。結論:單次比白天多次訪問測量的血壓平均值高8mm Hg左右,目前單次訪問的方式普查可能會使高血壓的患病率被高估一倍之多,而被高估的人群多為DBP<100mm Hg、BMI正常的女性群體。除此之外,單次訪問的高血壓陽性預測值較低,單次訪問普查高血壓陽性的男性群體中,應該將高血壓的閾值提升到148/96mm Hg以更好地篩查高血壓,而在女性群體中,單次訪問的血壓水平對真陽性高血壓無明顯的預測價值,需進一步行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來明確有無高血壓。第三部分單純腎囊腫是高血壓發(fā)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目的: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其并發(fā)癥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尋找可逆的高血壓危險因素對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預后至關重要。而單純腎囊腫是常見的腎臟疾病,目前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并未明確。本研究主要探究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以尋找可逆的高血壓危險因素從而降低高血壓的患病情況,進而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的預后。方法:本研究納入66883例于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體檢者。專業(yè)的醫(yī)師和護士負責收集體檢者的信息,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收縮壓、舒張壓等)、可能與高血壓有關的危險因素(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腦血管病史、吸煙史、飲酒史等)、血液生化指標及是否有高血壓及腎囊腫。高血壓是研究目標,將總體人群分為高血壓組與非高血壓組;單純腎囊腫作為自變量,將總人群分為腎囊腫組與非腎囊腫組,分別在單因素分析、不同模型的多因素回歸分析、亞組分析及傾向性匹配后分析了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與此同時,將單純腎囊腫按照不同的分類分別分為:單側囊腫和雙側囊腫組、小囊腫和大囊腫組、單發(fā)囊腫與多發(fā)囊腫組,進一步分析不同的腎囊腫亞型與高血壓的關系,同時根據(jù)腎囊腫的亞型特征建立腎囊腫負荷的綜合評分系統(tǒng),探討腎囊腫負荷對高血壓的影響。結果:1.單因素分析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了單純腎囊腫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P<0.01);2.多因素模型分別在未調整模型、最小調整模型及完全調整模型中分別逐步調整混雜因素分析了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結果在三個模型中均顯示了單純腎囊腫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OR=2.60,95%CI:2.46-2.76,P<0.01;OR=1.31,95%CI:1.23-1.40,P<0.01;OR=1.32,95%CI:1.23-1.41,P<0.01)。3.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單純腎囊腫在各個亞組分層中均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該結果在各個亞組分層中顯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4.使用傾向性匹配基線資料后分析單純腎囊腫與高血壓的關系,結果顯示單純腎囊腫依舊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OR=1.22,95%CI:1.13-1.32,P<0.01)。5.在腎囊腫人群中研究了單純腎囊腫的不同亞型與高血壓的關系,結果證實雙腎囊腫、大囊腫及多發(fā)囊腫均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OR=1.37,95%CI:1.14-1.66,P<0.01;OR=1.16,95%CI:1.00-1.34,P<0.05;OR=1.37,95%CI:1.16-1.61,P<0.01)。為結合不同的腎囊腫亞型特征對高血壓進行綜合評價,根據(jù)腎囊腫的亞型特征在總體人群中建立腎囊腫負荷的綜合評分系統(tǒng),分析評分系統(tǒng)對高血壓的預測作用。結果顯示:隨著囊腫負荷的增加,高血壓的發(fā)生風險也逐步增加。結論:單純腎囊腫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腎囊腫負荷與高血壓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隨著囊腫的增大,數(shù)目及位置的增多,高血壓的發(fā)生風險逐步增加,這可能對單純腎囊腫的治療、尋找及糾正高血壓的可逆病因提供了理論基礎,對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有一定的影響。第四部分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與高血壓的關系目的: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早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對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的預后意義重大。然而能夠用來評估高血壓嚴重程度的血液學指標較少。本研究通過分析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Monocyte to HDL-C Cholesterol Ratio,MHR)與高血壓的關系來評價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在高血壓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方法:本研究選取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人群7565人,所有入選者均進行血壓及血液指標檢查,收集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姓名、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收縮壓、舒張壓等)、臨床相關資料(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腦血管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及高血壓家族史等)及MHR。高血壓為應變量,MHR為自變量,按照四分位數(shù)分為四組:MHR<4.72,4.72≤MHR<6.36,6.37≤MHR<8.68,MHR≥8.69。分別用不同的方式驗證MHR與高血壓的關系。結果:1.單因素分析了MHR與高血壓的關系,結果顯示MHR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P<0.01);2.多因素回歸分析在未調整模型、最小調整模型及完全調整三種模型中,將MHR按分類變量、連續(xù)變量及連續(xù)變量標準化等方式分別驗證MHR與高血壓的關系。MHR按分類變量處理的過程,在未調整的模型、最小調整模型及完全調整模型中,MHR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OR=2.25,95%CI:1.96-2.58,P<0.01;OR=1.88,95%CI:1.60-2.20,P<0.01;OR=1.27,95%CI:1.06-1.52,P<0.01)。在MHR作為連續(xù)變量及連續(xù)變量標準化處理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MHR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3.廣義相加模型的平滑函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MHR與高血壓呈現(xiàn)連續(xù)的線性正相關關系(P<0.05),且這種線性關系持續(xù)貫穿MHR的全部數(shù)據(jù),不存在閾值與飽和效應(P=0.565)。4.亞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MHR在各個分層中均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MHR與高血壓的正相關關系在各個亞組分層中顯示了良好的一致性(Interaction P>0.05)。結論:MHR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MHR與高血壓之間呈連續(xù)的線性正相關關系,這種線性關系持續(xù)貫穿MHR的全部數(shù)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或許能夠為早期預測及診斷高血壓提供一種簡便、廉價的指標。
孫孟姊[5](2020)在《基于復雜網(wǎng)絡中社區(qū)發(fā)現(xiàn)方法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慢性非傳染性疾?。ㄒ韵潞喎Q慢性?。┤匀皇侨蛩劳龅闹饕?并且慢性病的共患情況普遍存在。以往大量研究僅僅關注個別慢性病或兩三種慢性病的組合,而不是著眼于人群中存在的慢性病共患病的復雜網(wǎng)絡。慢性病間聯(lián)系緊密,互相影響,只關注對個別慢性病的預防不利于在人群中對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遠期預防效果。本研究中,我們將基于復雜網(wǎng)絡模型對慢性病及其共患病情況進行可視化描述,分析并比較不同特征人群的慢性病共患病模式,從而為有針對性、有效性地對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精準預防策略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研究對象來自美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NHANES)19992014年成年受試者,共計43793人;通過基礎測量、實驗室檢查及病史問卷獲得48種慢性病。本研究采用SPSS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D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并采用Rao Scott-c2檢驗差異;將周期視為連續(xù)變量對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共患病率進行趨勢性檢驗;在計算慢性病患病率時,數(shù)據(jù)經(jīng)NHANES下的復雜抽樣加權處理。雙側p<0.05定義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R軟件實現(xiàn)網(wǎng)絡構建及社區(qū)發(fā)現(xiàn)。通過Cytoscape軟件進行網(wǎng)絡結構的可視化和參數(shù)的呈現(xiàn)。為了樣本量增大、減少誤差偏倚,使結果更穩(wěn)定,將8個短周期合并為4個長周期進行分析。在本研究中,網(wǎng)絡的“節(jié)點”代表慢性病,“邊”表示慢性病的共患。當研究對象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時,每個共患病對的計數(shù)將增加1。隨后采用多層次聚類的方法對共患病網(wǎng)絡進行社區(qū)劃分。結果:1.在所有研究對象中,高血壓患病率最高,肥胖次之,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隨周期上升的趨勢(p<0.05)。糖尿病、腎結石、痛風、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關節(jié)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甲狀腺問題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2.對于不同年齡段人群來說,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普遍高于青年人群。青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為肥胖,中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為高血壓。對于不同種族來說,其他西班牙裔的肝臟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四個種族(p<0.05);非西班牙裔白人的高脂血癥、關節(jié)炎、甲狀腺問題、腎結石、慢性支氣管炎、骨質疏松癥/脆性骨、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在5個種族中最高(p<0.05);非西班牙裔黑人的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哮喘、痛風、腦卒中、心力衰竭和腎臟虛弱/衰竭的患病高于其他4個種族(p<0.05)。3.不同慢性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不同,對于所有研究對象來說,心肌梗塞存在共患病的比例最高。女性慢性病患者比男性慢性病患者更易存在共患病,老年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高于青年和中年慢性病患者,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黑人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高于其他3個種族的慢性病患者。4.大部分共患病對的共患病率均隨周期上升(p<0.05)。高脂血癥&糖尿病的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除此之外,納入前15位的其他共患病對的共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例如,高血壓&肥胖在女性中的共患病率為15.27%,在男性中為13.48%;高脂血癥&關節(jié)炎在女性中的共患病率為12.00%,在男性中為8.71%。5.不同特征人群的網(wǎng)絡結構和社區(qū)結構均不同。女性的網(wǎng)絡密度更高,共患病情況更復雜。女性受關節(jié)炎、骨質疏松癥/脆性骨的共患病的影響更大。青年人群的共患病網(wǎng)絡相對最為簡單,老年人群最復雜稠密。在老年人中,慢性病種類增多,慢性病間的聯(lián)系增大。骨質疏松癥/脆性骨和心臟病與其他慢性病共患的情況在老年人群中明顯增多。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共患病網(wǎng)絡涉及的慢性病種類更多,非西班牙裔黑人的共患病率相對于其他4個種族的共患病率更高。每個社區(qū)包含的慢性病個數(shù)最少為4個,最多為22個。結論:1.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關節(jié)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較高,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種族間的共患病模式不同;不同特征的研究對象的單個慢性病的患病率以及共患病率大部分呈隨周期升高的趨勢;2.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的更容易出現(xiàn)共患病情況,且共患病網(wǎng)絡也更為復雜;女性更傾向出現(xiàn)骨質疏松癥/脆性骨&甲狀腺問題共患的問題,男性更傾向出現(xiàn)冠心病&前列腺癌共患的問題;3.相對于青年和中年人群來說,老年人的共患病模式更復雜;中老年人群更傾向出現(xiàn)骨質疏松癥/脆性骨&腦卒中共患的問題;4.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共患病情況較其他幾個種族復雜,非西班牙裔黑人的心臟疾病所在社區(qū)的其他慢性病較多。
劉亞嵩[6](2020)在《天津市某區(qū)干部職業(yè)群體冠心病危險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天津市某區(qū)干部職業(yè)群體2016年的體檢資料,了解天津市某區(qū)健康體檢中心在職及離退休干部冠心病患病影響因素,旨在對公職人員的健康水平進行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了解,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據(jù)。方法:選取2016年在天津市某區(qū)健康體檢中心參加體檢的5254名在職及離退休干部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心絞痛的臨床癥狀、心電圖及冠脈造影檢測結果、既往心肌梗死或支架置入史,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4415例)和冠心病組(839例),并通過系統(tǒng)培訓的醫(yī)師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收集研究對象年齡、性別、吸煙和飲酒狀況、飲食、運動情況、疾病既往史、用藥史、手術史與家族疾病遺傳史等資料,測定空腹血糖、血脂,測量血壓,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運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17)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的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危險因素。結果:對照組和冠心病組的吸煙史、飲酒史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組女性255人,對照組女性1235人,?(17)=2.03,P=0.15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為避免混雜因素的影響,將性別重新納入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崭寡牵‵PG)、糖化血紅蛋白(Hb 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年齡、高脂血癥檢出率、脂肪肝檢出率、BMI分級、2型糖尿病患病情況和高血壓患病情況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45~59、60~74、75~89、90~歲人群OR值分別為1.86、3.19、4.94和6.55)、女性(OR=1.71)、高脂血癥(OR=1.21)、脂肪肝(OR=1.20)、超重或肥胖(OR值分別為1.27、1.71)、高血壓分級(高血壓1級、2級和3級的OR值分別為1.39、1.66和2.42)及糖尿病控制不達標(OR=1.91)是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結論:應對干部職業(yè)人群中高齡、女性、超重或肥胖、患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壓及糖尿病控制不達標者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控冠心病的發(fā)生。
姚開[7](2020)在《不同年齡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其基于冠脈病變Gensini評分的危險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現(xiàn)如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全球范圍內是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威脅的重要疾病之一。AMI具有發(fā)病急促、病情兇險、并發(fā)癥多、致死率高等特點。近些年來,AMI發(fā)病的年齡結構正悄然發(fā)生著改變,中青年(年齡<60歲)心梗的發(fā)病率有持續(xù)不斷上升的趨勢。目的:本研究旨在通過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客觀全面地比較和分析中青年和老年AMI患者在臨床特征、冠脈病變等方面的異同;分析不同年齡段AMI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以蘇州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因AMI住院的866例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jù)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將入院患者根據(jù)年齡分為中青年組(年齡<60歲)作為實驗組,將老年組(年齡≥60歲)作為對照組,使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比分析兩組人群的基本臨床資料、實驗室化驗指標、冠脈造影情況、并發(fā)癥、住院期間的治療等方面的差異。根據(jù)患者Gensini積分值由低到高分組(分為1、2、3三個組別)對中青年和老年分別進行相關危險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上述方法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本研究共入選患者866例,分為中青年組(400例,48.2±7.2歲)歲和老年組(466例,69.7±8.1歲)。中青年組女性比例(9.3%vs22.7%)(括號內比例及數(shù)值前者為中青年組,后者為老年組,下同)、高血壓病史比例(46.2%vs65.9%)、糖尿病比例(17.8%vs24.3%)、房顫病史比例(1.8%vs5.4%)、卒中病史比例(2.5%vs5.2%)小于老年組;中青年組高脂血癥比例(61.8%vs42.5%)、吸煙比例(74.9%vs55.8%)、冠心病家族史(17.0%vs8.2%)、超重比例(42.3%vs10.3%)高于老年組;中青年組入院舒張壓(79.32±14.63vs74.07±14.55)高于老年組。2、中青年組中白細胞計數(shù)(×109/L)(7.87±3.98vs7.32±3.77)、血小板計數(shù)(×109/L)(203.33±81vs183.21±79.05)、總蛋白(g/L)(65.35±7.66vs64.02±5.97)、前白蛋白(mg/L)(205.29±52.29vs182.66±52.68)、總膽固醇(mmol/L)(4.68±1.12vs4.4±1.05)、甘油三酯(mmol/L)(1.83±1.25vs1.31±0.92)、低密度膽固醇(mmol/L)(2.99±0.97vs2.76±0.9)、左室收縮末期內徑(mm)(38.28±5.49vs37.99±5.95)高于老年組;中青年組尿素(mmol/L)(5.12±2.15vs6.16±2.95)、腺苷脫氨酶(U/L)(10.68±3.97vs12.02±4.59)、高密度膽固醇(mmol/L)(1.05±0.22vs1.14±0.25)、凝血酶原時間(sec)(11.62±1.57vs 12.37±2.64)、纖維蛋白原(g/L)(3.04±0.89vs3.2±0.94)低于老年組。3、中青年組的冠脈病變血管數(shù)少于老年組,兩組病變血管數(shù)均以一支為主,中青年組單支病變比例大于老年組(56.7%vs48.7%);中青年組兩支及三支病變比例均低于老年組;中青年組Gensini評分(50.27±27.24vs78.38±37.35)低于老年組。中青年組住院天數(shù)(8.86±4.5vs9.99±6.8)短于老年組,中青年組院內死亡比例(3%vs6.9%)小于老年組。中青年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8%vs25.8%)、心力衰竭(14.0%vs27.7%)、室壁瘤(5.1%vs8.7%)等并發(fā)癥均少于老年組。兩組間Killip分級有統(tǒng)計學差異,中青年組Killip等級低于老年組。兩組間住院治療項目無統(tǒng)計學差異。4、中青年組不同Gensini積分等級的分組在高脂血癥比例、吸煙比例、冠心病家族史、入院SBP、入院DBP、總膽紅素、LDL-C、左室射血分數(shù)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進行有序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吸煙(OR=9.345,95%CI=[0.567,5.305])、高 LDL-C(OR=7.890,95%CI=[0.341,4.546])、高TC(OR=3.789,95%CI=[0.456,3.364])、冠心病家族史(OR=2.786,95%CI=[0.341,1.581])為中青年心梗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主要危險因素。5、老年組不同Gensini積分等級組間在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空腹血糖、總膽紅素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糖尿?。∣R=6.738,95%CI=[0.547,4.153]),高空腹血糖(OR=2.789,95%CI=[0.167,1.987])為老年心梗冠脈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結論:1、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在性別比例、慢性病史比例、血脂、冠脈病變支數(shù)和病變程度、PCI后并發(fā)癥等臨床方面具有不同特征。中青年組女性更少、慢性病史更少、吸煙更多、血脂更高、冠脈病變程度更輕、并發(fā)癥更少,中青年組預后好于老年組。2、中青年組和老年組冠脈病變的危險因素不同。在中青年組,吸煙為其急性心梗冠脈病變的最顯著的危險因素,其余的依次為高LDL-C、高TC和冠心病家族史。中青年組冠脈病變程度與LDL-C、TC濃度呈正相關。在老年組,糖尿病及高空腹血糖為其心梗冠脈病變的危險因素,其中,糖尿病為首要危險因素。老年組冠脈病變與空腹血糖濃度呈正相關。3、老年AMI人群應提高自己的治療依從性重點,關注并控制好血糖。對于中青年AMI患者而言,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戒煙等是預防和治療AMI的關鍵。對于肥胖、血脂異常、有家族病史尤其是兄弟姐妹有MI的健康中青年人,應積極地進行一級預防,降低AMI發(fā)生率。
肖喜娥[8](2019)在《重慶市某區(qū)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人群常見慢性疾病調查與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通過對重慶市主城某區(qū)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2008、2014、2016及2018年體檢人群肥胖、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幾種常見慢性疾病患病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解該人群存在的主要營養(yǎng)健康問題、慢性疾病患病特點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體質量指數(shù)(BMI)對患病率的影響,旨在為該人群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和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為政府制定相關的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提供參考。方法:本研究以重慶市渝中區(qū)在職及離退休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人群作為調查對象,通過方便抽樣方式從該人群固定的三家體檢醫(yī)院(三甲醫(yī)院)調取該人群2008、2014、2016、及2018年共4次跨度10年的體檢資料,共計23318人,開展4次回顧性調查分析。以最新診斷標準對相關慢性疾病進行診斷,對該人群10年間常見疾病患病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BMI情況下的超重和肥胖變化情況,以及該人群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等幾種常見慢性疾病患病率變化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就幾種常見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影響進行多因素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1.人群常見疾病總體檢出率:2008-2018年4次健康體檢的15種常見疾病中,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松癥、肝囊腫三次以上檢出率都在10%以上,其中高脂血癥4次檢出率均排列第一,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人群高脂血癥檢出率分別為18.68%、35.05%、34.44%和29.57%。2.人群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男性人群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次體檢超重檢出率和2014年、2018年二次體檢肥胖檢出率均高于女性人群(p<0.05);男性人群雖然2008年超重檢出率和2008年、2016年肥胖檢出率也高于女性人群,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08年、2014年、2016年及2018年四次體檢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人群體質消瘦檢出率均高于男性人群(p<0.05)。體質量狀況檢測結果:該人群超重、肥胖率2018年最高,分別為32.55%和8.93%,2014年、2018年人群超重、肥胖率高于2008年(p<0.05),2018年也高于2016年(p<0.05)。3.不同性別人群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不同性別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18年高血壓檢出率、2014年和2016年高脂血癥檢出率、2016年和2018年高尿酸血癥檢出率以及2014年、2016年和2018年高血糖與脂肪肝檢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上述五種疾病在四次體檢中的其他時間點的檢出率男女性人群之間無差異。4.不同年齡組人群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不同年齡段患病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0歲以上年齡組人群與4559歲年齡組人群比較,除2008年、2014年兩人群高脂血癥檢出率無差異和脂肪肝2008年檢出率無差異外,上述五種慢性病檢出率在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體中60歲以上年齡組都高于4559歲年齡組人群(p<0.05);60歲以上年齡組人群上述五種慢性病檢出率在四次查體都高于≤44歲以下年齡組人群(p<0.05);4559歲年齡組人群與≤44歲以下年齡組人群比較,除2008年高脂血癥檢出率無差異和2008年、2016年高尿酸血癥檢出率兩人群無差異外,上述五種慢性病檢出率在四次查體中4559歲年齡組人群都高于≤44歲以下年齡組人群(p<0.05)。5.不同BMI人群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肥胖人群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體中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癥和脂肪肝五種疾病檢出率均高于消瘦人群(p<0.05),肥胖人群與正常人群相比,除2012年高脂血癥檢出率無差異外,上述慢性病檢出率在四次查體中均高于體重正常人群(p<0.05),肥胖人群2014年、2016年、2018年高尿酸血癥和高血糖檢出率均高于體重超重人群(p<0.05),高血壓2014年、2018年檢出率和高脂血癥2014年檢出率肥胖人群也高于體重超重人群(p<0.05);超重人群2008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查體中高脂血癥、高血壓、高尿酸血癥、脂肪肝四種疾病檢出率均高于體重正常人群(p<0.05),超重人群高血糖2014年、2016年、2018年檢出率高于體重正常人群,并且2014年、2018年高血糖檢出率也高于體質消瘦人群(p<0.05);體重正常人群高脂血癥2014年和2016年檢出率、高血壓2008年和2014年檢出率、高尿酸血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檢出率及脂肪肝2008年、2014年和2018年檢出率均高于體質消瘦人群(p<0.05)。6.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四次體檢總患病率:該人群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五種慢性病檢出率2014年、2016年、2018年均高于2008年(p<0.05);人群高脂血癥檢出率2018年低于2014年和2016年(p<0.05),但五種慢性病中高脂血癥檢出率4次體檢均排列第一;高血壓檢出率2016年、2018年高于2014年(p<0.05),但2018年低于2016年(p<0.05);高血糖2018年檢出率最高,為14.1%;高尿酸血癥檢出率2014年、2016年、2018年分別為22.2%、20.2%、22.1%,均高于2008年(p<0.05);脂肪肝檢出率2014年高于2016年和2018(p<0.05),雖然脂肪肝檢出率2016年、2018年有逐漸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性別以女性為參照項,除高脂血癥OR為0.82,高血糖、高尿酸血癥、脂肪肝OR值分別為1.25、1.63和1.29(p<0.05);年齡以≤44歲為參照項,年齡越大,OR值越大(p<0.05);體質量狀況以體重正常為參照項,隨著BMI增大,慢性病患病風險亦增高(p<0.05),并且體重肥胖人群OR值也高于體重超重人群。結論1.根據(jù)4次健康體檢常見疾病總體檢出率結果,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癥和脂肪肝幾種慢性病患病率較高,部分且有增高趨勢,慢性病仍然是該教師人群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2.該人群超重、肥胖率近年來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并且超重、肥胖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老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高于青年人群,并且男性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總體趨勢高于女性人群;3.四次體檢該人群上述五種慢性病患病率總體趨勢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亦逐漸增高,老年人群和中年人群上述疾病患病率高于青年人群,并且老年人群高于中年人群;隨著BMI的增高,慢性疾病患病率亦逐漸升高。超重、肥胖人群高于體重正常人群,肥胖人群也高于體重超重人群;男性人群上述疾病患病風險也高于女性。
羅輝[9](2019)在《中醫(yī)體質學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系統(tǒng)評價和方法學研究》文中提出中醫(yī)體質和疾病相關性(簡稱“體病相關”)是中醫(yī)體質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2009年4月《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簡稱“《標準》”)的發(fā)布,為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提供了科學、公認的標準化測量工具。因此,近10年來采用該標準開展臨床研究所發(fā)表的文獻從無到有,迅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證據(jù),對于認識體質和疾病的關系,促進體質在中醫(yī)治未病和疾病診療中的應用,均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目前尚未見到對于現(xiàn)有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以及臨床研究方法學的全面系統(tǒng)研究?,F(xiàn)有研究的文獻計量學特征如何?研究的重點病種和體質有哪些?各研究在體質和疾病的相關性方面有哪些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現(xiàn)有文獻對臨床實踐的價值?如何開展高質量的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目前尚未見到相關論文發(fā)表。因此,本研究綜合采用文獻計量分析、系統(tǒng)評價、理論研究等方法嘗試對上述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過對《標準》發(fā)布以來的所有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分析和評價,總結現(xiàn)有研究的文獻計量學特征、體病關系結果、研究質量等,以期為讀者了解體病相關研究領域的歷程、現(xiàn)狀以及各中醫(yī)體質類型和疾病的相關性,提供較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證醫(yī)學系統(tǒng)評價研究方法,選擇一個特定的病種(代謝綜合征),檢索、納入所有研究該疾病與體質相關性的臨床研究文獻,通過對文獻中相關數(shù)據(jù)的meta分析,研究該疾病人群的體質分布特征、體質與疾病發(fā)生的相關性,以獲得基于更大人群的體病關系結果,從而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級別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并為今后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及時總結和應用提供示范。(3)分析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臨的方法學挑戰(zhàn),為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設計、實施和報告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對策,以期為今后開展高質量的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提供方法學指導,并為體病相關臨床研究實施和報告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制定提供參考,從而推動更多高質量臨床證據(jù)的產(chǎn)生和應用。2研究方法文獻計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統(tǒng)地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維普、PubMed和Embase數(shù)據(jù),檢索期限從2009年4月1日(《標準》的頒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納入所有研究中醫(yī)體質與疾病關聯(lián)性的文獻(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從各文獻中提取文獻計量學特征、內容、結果、方法學要點等內容。采用橫斷面研究AHRQ標準、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的NOS量表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系統(tǒng)評價研究(研究二):以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為例,采用循證醫(yī)學系統(tǒng)評價的研究方法開展對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醫(yī)體質分布及其與性別和年齡的關系、與MS發(fā)病有關的危險體質因素。文獻的檢索數(shù)據(jù)庫、研究類型、質量評價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軟件對各研究報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體質比例數(shù)據(jù)進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軟件比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體質的分布差異,并用倒漏斗圖評價發(fā)表偏倚。方法學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礎上,綜合采用文獻和理論研究、訪談循證醫(yī)學和中醫(yī)體質學專家等方式,應用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思路分析中醫(yī)體質研究的特殊性,從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設計、實施、質量評價和報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質量的相關建議。3研究結果研究一:共納入1441篇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樣本量總數(shù)達858271例。研究地域覆蓋中國大陸29個省區(qū)、臺灣、香港以及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泰國、法國。研究病種313個,覆蓋了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的19個疾病類別,研究較多的病種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經(jīng)、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質疏松癥等。研究類型以橫斷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分別有81篇和60篇。各體質的疾病譜分布:(1)氣虛質在糖尿病、腦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亞健康、失眠、慢性疲勞綜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較高。(2)陽虛質在不孕癥、骨質疏松癥、腸易激綜合征、膝骨關節(jié)炎、痛經(jīng)、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類風濕關節(jié)炎、復發(fā)性流產(chǎn)等疾病中分布較高。(3)陰虛質在高血壓、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綜合征、骨質疏松癥、干眼癥、肺癌、復發(fā)性腦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較高。(4)痰濕質在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腦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較高。(5)濕熱質在痤瘡、高尿酸血癥、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癥、濕疹、乙肝、便秘、膽石癥、高血壓、痛風等疾病中分布較高。(6)氣郁質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癥、卵巢早衰、偏頭痛、青光眼、不孕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結節(jié)、子宮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較高。(7)血瘀質在冠心病、子宮內膜異位癥、腦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較高。(8)特稟質在哮喘、變應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較高。各體質發(fā)病風險較高的疾病:(1)氣虛質發(fā)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勞綜合征、焦慮癥等的風險較高。(2)陽虛質發(fā)生骨質疏松癥、肥胖、頸椎病、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風險較高。(3)陰虛質發(fā)生高血壓、骨質疏松癥、糖尿病等的風險較高。(4)痰濕質發(fā)生腦梗死、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癥、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的風險較高。(5)濕熱質發(fā)生便秘、高血壓等的風險較高。(6)氣郁質發(fā)生亞健康、更年期綜合征、骨質疏松癥、焦慮、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經(jīng)等的風險較高。(7)血瘀質發(fā)生骨質疏松癥、腦卒中、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的風險較高。(8)特稟質發(fā)生哮喘的風險較高。方法學質量:橫斷面研究高、中、低質量的文獻分別占4.6%、90.8%和4.6%;病例對照研究高、中、低質量的文獻分別占27.2%、51.9%和21.0%;隊列研究高、中、低質量的文獻分別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體質測量的質量控制、控制混雜因素、應答率等條目的報告較差。研究二:共納入23項研究代謝綜合征與中醫(yī)體質相關性的臨床研究文獻,總樣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對照組人群7846例。按研究設計分類,病例對照研究3項,橫斷面研究20項,無隊列研究。MS患者體質類型比例最高的3種依次為痰濕質[30%(22%-39%)]、氣虛質[20%(15%-26%)]和濕熱質[14%(11%-18%)]。痰濕質發(fā)生MS風險的OR值為1.75(95%CI:1.17-2.62),校正混雜因素后的OR值為3.46(95%CI:2.14-5.59)。氣虛質發(fā)生MS風險的OR值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濕質、濕熱質比例分別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氣虛質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歲以下MS患者痰濕質、氣虛質和濕熱質的比例在各年齡組人群中均為最高。2項橫斷面研究屬于高質量文獻;20項橫斷面研究均屬于中等質量文獻。倒漏斗圖分析顯示:各文獻向周圍分散,呈現(xiàn)明顯的不對稱,提示發(fā)表偏倚和研究異質性的存在。研究三:體病相關臨床研究屬于一種特殊的觀察性研究,開展高質量研究面臨各種方法學挑戰(zhàn):一是觀察性研究在中醫(yī)藥領域的應用較少,臨床方法學研究滯后;二是體病關系的研究受多種混雜因素的影響,且體質對疾病的影響貫穿從發(fā)病到預后的全過程;三是體質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體質的主觀性對量表調查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體質的動態(tài)可變性不利于長周期研究的開展。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在體病相關臨床研究中各有其應用范圍和作用,對揭示體質和疾病的關聯(lián)或因果關系的論證強度也有差異,應根據(jù)研究目的和條件選擇設計類型。研究實施階段,受試者納入盡可能選擇典型體質的新發(fā)病例,并報告樣本量估算依據(jù);基線資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體質測量應高度重視質量控制,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應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雜因素對結果的影響;謹慎客觀地作出體病關系的結論。觀察性研究國際公認的現(xiàn)有標準和規(guī)范具有普適性,大部分條目適用于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評價和報告。本研究根據(jù)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特點,嘗試在現(xiàn)有標準和規(guī)范的基礎上對相關條目進行完善,為制定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實施和報告規(guī)范提供參考。4研究結論《標準》發(fā)布10年來的體病相關臨床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充分驗證體病相關理論的科學性,發(fā)現(xiàn)各體質類型與相關疾病存在的密切關聯(lián),為體質辨識在中醫(yī)臨床和公共衛(wèi)生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循證醫(yī)學系統(tǒng)評價研究方法有助于對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深度分析,提供體病關系的更高級別證據(jù),并為辨體-辨證-辨病診療模式提供參考。開展體病相關臨床研究,在遵循臨床研究的基本原則和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慮體質研究的特殊性,根據(jù)研究目的選擇適當?shù)脑O計類型,研究實施全過程均應重視質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報告應遵循相關的報告規(guī)范,并體現(xiàn)中醫(yī)體質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質量評價和報告規(guī)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議,以期為高質量研究的開展和發(fā)表提供指導,從而促進中醫(yī)體質在疾病治療和治未病中的應用。
龐亞雄[10](2019)在《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作為一類特殊的教師群體,軍醫(yī)大學教師屬于醫(yī)學類高校教師的同時,有著軍人或非現(xiàn)役文職人員的特殊身份,不僅擔負著醫(yī)療衛(wèi)生行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任務,更肩負著為軍隊培養(yǎng)和輸送高素質衛(wèi)生保健人才的使命。因此,該群體健康狀況的好壞不僅影響著醫(yī)學類教育水平的發(fā)展,更影響著軍隊衛(wèi)生保健力量的提升。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對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體檢資料的分析,探究該校教師健康狀況、主要疾病譜、患病率及其變化趨勢。通過對體檢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描述該校教師存在主要疾病譜及流行趨勢,對比不同年度、不同性別、不同部門、不同年齡段、不同婚姻狀況間主要疾病患病率差異;描述主要婦科疾病及男性??萍膊×餍刑攸c。結合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及訪談結果,有針對性地為該教師群體個人及學校保健部門提出合理有效的健康干預對策建議。研究對象及方法研究對象為2015-2017年度在該校某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參加體檢的校直教師,體檢數(shù)據(jù)來自該醫(yī)院體檢中心數(shù)據(jù)庫。納入研究對象2717人次,其中男性1657人次,女性1060人次;2015年1029人,2016年965人,2017年723人。體檢數(shù)據(jù)導出至Microsoft Excel 2016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數(shù)據(jù)清洗和核查。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的方法對體檢資料的一般人口學特征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n(%)),計量資料采用均值和標準差(X S?)描述。采用卡方檢驗方法,對不同年度、不同性別、不同部門、不同年齡段、不同婚姻狀況間教師的疾病或異常指標檢出率進行差異性分析。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由個人基本信息、吸煙飲酒、飲食、睡眠、活動鍛煉、壓力狀況等6個方面共41個問題構成。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基礎部180人、藥學系100人、海醫(yī)系60人、護理系50人、中醫(yī)系50人、衛(wèi)生勤務學系50人,共計490人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收回420份,有效問卷4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5%。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的方法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的一般人口學特征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n(%)),計量資料采用均值和標準差(X S?)描述。使用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或秩和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教師在問卷各部分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相關指標的差異。采用非結構性訪談,邀請教研室教師、衛(wèi)生保健相關管理人員和健康管理研究專家等9人進行訪談。作為調查問卷補充內容的同時,了解不同專業(yè)視角下,對健康、健康管理及健康影響因素的認知,探討該校教師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及如何調動軍事訓練積極性,并為該校教師健康干預措施提出建議。研究結果(一)體檢結果:1、檢出主要疾病是以血脂異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狀腺結節(jié),高尿酸血癥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2、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狀腺結節(jié)、高尿酸血癥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血脂異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狀腺結節(jié)、肝囊腫、碳13呼氣試驗陽性、高血壓檢出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其中,脂肪肝、高血壓在30歲以后檢出率顯著增長,而甲狀腺結節(jié)、碳13呼氣試驗陽性、肝囊腫在50歲以后檢出率顯著增長。4、男性教師部分疾病檢出率高于女性教師。男性血脂異常、超重/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血癥、高血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等疾病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女性。5、婦科主要檢出疾病是乳腺增生和宮頸炎。乳腺增生在不同年度、不同部門、不同年齡段、不同婚姻狀況間檢出率沒有差異。三年間已婚群體宮頸炎檢出率較高。6、男性專科主要檢出疾病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且30歲后檢出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三年間已婚群體前列腺增生檢出率較高。(二)健康狀況與生活方式調查問卷結果:1、男性教師飲酒比例高于女性教師;>50歲教師飲酒比例高于其他年齡段教師;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教師飲酒比例高于其他職稱教師。2、教師整體工作時間長,加班頻繁;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教師加班比例高于其他職稱教師。3、教師缺乏運動鍛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女性教師缺乏鍛煉比例高于男性教師;31-50歲教師缺乏鍛煉比例高于其他年齡段教師;講師缺乏鍛煉比例高于其他職稱教師。4、教師普遍認為自身生活壓力大;男性教師認為壓力大的比例高于女性教師;31-50歲教師認為壓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齡段教師;博士研究生教師認為壓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學歷教師;講師職稱教師認為壓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職稱教師。(三)訪談結果:1、受訪者對健康及健康管理的認識程度較高。2、對于影響軍醫(yī)大學教師的健康危險因素認識比較明確。3、對如何調動軍事訓練積極性提出了建設性意見。4、受訪者均認為應該采取方式各異、重點突出的健康干預措施,積極促進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水平的提升。研究結論1、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所患疾病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2、軍醫(yī)大學教師存在不良健康生活方式,重點人群突出。3、要以健康管理為基礎,構建教師自身、學校、國家、軍隊及行業(yè)主管等部門多方聯(lián)動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該校教師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合理預防控制教師群體高脂血癥的發(fā)生(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合理預防控制教師群體高脂血癥的發(fā)生(論文提綱范文)
(1)黃連溫膽湯改善血糖、血脂、血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語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獻綜述 |
1 中醫(yī)對“ 血糖” “ 血脂” “ 血壓”及相應代謝類疾病的認識 |
1.1 中醫(yī)對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認識 |
1.2 中醫(yī)對高脂血癥的認識 |
1.3 中醫(yī)對高血壓病的認識 |
2 黃連溫膽湯的臨床應用 |
2.1 黃連溫膽湯在代謝類疾病的應用 |
2.2 黃連溫膽湯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 |
2.3 黃連溫膽湯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應用 |
2.4 黃連溫膽湯在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應用 |
2.5 黃連溫膽湯在精神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應用 |
3 黃連溫膽湯的實驗研究 |
3.1 黃連溫膽湯調節(jié)糖脂代謝的作用 |
3.2 黃連溫膽湯抗炎的作用 |
3.3 黃連溫膽湯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 |
3.4 黃連溫膽湯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作用 |
3.5 黃連溫膽湯抗氧化應激的作用 |
3.6 黃連溫膽湯改善腎損傷的作用 |
4 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在中醫(yī)藥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 |
1 資料與方法 |
1.1 文獻納入標準 |
1.2 文獻排除標準 |
1.3 文獻檢索 |
1.4 文獻篩選和數(shù)據(jù)提取 |
1.5 文獻質量評價 |
1.6 數(shù)據(jù)分析 |
1.7 結果的解釋及結論 |
2 結果 |
2.1 文獻檢索情況 |
2.2 納入研究的特征 |
2.3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
2.4 Meta分析結果 |
討論 |
1 立題依據(jù) |
1.1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高脂血癥、 高血壓病的流行病學 |
1.2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 |
1.3 分消走泄法在“痰濕郁/瘀熱”之病機的應用 |
2 中醫(yī)證型評價 |
3 黃連用量探討及應用黃連溫膽湯復方的必要性 |
4 本研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探討 |
4.1 黃連溫膽湯降糖療效及安全性探討 |
4.2 黃連溫膽湯降脂療效及安全性探討 |
4.3 黃連溫膽湯降壓療效及安全性探討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展望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
個人簡歷 |
(2)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壓患病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表 |
第1章 緒論 |
第2章 綜述 |
2.1 高血壓的定義 |
2.2 高血壓的國內外現(xiàn)狀及流行病學 |
2.3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
2.3.1 肥胖 |
2.3.2 高鈉鹽飲食 |
2.3.3 體力活動 |
2.3.4 飲酒 |
2.3.5 糖尿病 |
2.3.6 高脂血癥 |
2.3.7 高尿酸血癥 |
2.3.8 遺傳因素 |
2.3.9 其他因素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 |
3.1 調查對象 |
3.2 調查內容及方法 |
3.2.1 一般資料回顧 |
3.2.2 體格檢查 |
3.2.3 定義及診斷標準 |
3.2.4 技術路線 |
3.3 質量控制 |
3.4 統(tǒng)計學分析 |
第4章 結果 |
4.1 一般情況 |
4.2 一般資料對高血壓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
4.2.1 性別與高血壓 |
4.2.2 年齡與高血壓 |
4.2.3 BMI與高血壓 |
4.3 生活方式對高血壓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
4.3.1 膳食情況與高血壓 |
4.3.2 運動情況與高血壓 |
4.3.3 吸煙與高血壓 |
4.3.4 飲酒與高血壓 |
4.4 既往史對高血壓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
4.4.1 糖尿病與高血壓 |
4.4.2 高脂血癥與高血壓 |
4.4.3 脂肪肝與高血壓 |
4.4.4 冠心病與高血壓 |
4.4.5 高血壓家族史與高血壓 |
4.5 生化指標水平與高血壓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
4.6 高血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6.1 賦值 |
4.6.2 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討論 |
5.1 老年患者高血壓的患病情況 |
5.2 老年患者中性別與年齡對高血壓的影響 |
5.3 老年患者中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影響 |
5.3.1 BMI與運動情況對高血壓的影響 |
5.3.2 膳食情況對高血壓的影響 |
5.3.3 吸煙與飲酒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 老年患者中既往病史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1 糖尿病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2 高脂血癥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3 脂肪肝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4 冠心病對高血壓的影響 |
5.4.5 高血壓家族史對高血壓的影響 |
第6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3)云南省永勝縣漢族居民高脂血癥患病現(xiàn)況及影響因素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以字母順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2 高脂血癥的國內外流行狀況 |
3 高脂血癥影響因素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4 大型流調資料應用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
5 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
材料與方法 |
1 調查對象 |
2 樣本含量計算及抽樣方法確定 |
3 高脂血癥診斷標準 |
4 確定可能的影響因素 |
4.1 設計調查問卷收集的影響因素 |
4.2 體格檢查需收集的影響因素 |
4.3 實驗室檢測需收集的影響因素 |
5 現(xiàn)場調查實施 |
5.1 問卷調查 |
5.2 體格檢查收集指標 |
5.3 血液采集及指標檢測 |
6 數(shù)據(jù)整理 |
7 統(tǒng)計分析 |
7.1 人群分布及空間分布描述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 |
7.2 影響因素分析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 |
8 質量控制 |
8.1 調查員培訓 |
8.2 現(xiàn)場調查的質量控制 |
8.3 資料整理分析階段的質量控制 |
9 倫理學問題 |
10 主要技術路線 |
結果 |
1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
1.1 人口學特征 |
1.2 經(jīng)濟狀況 |
1.3 患病情況 |
2 高脂血癥及其臨床分型的患病率 |
3 高脂血癥及其臨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3.1 人群分布 |
3.1.1 高脂血癥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2 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3 高甘油三酯血癥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4 混合型高脂血癥的人群分布特征 |
3.1.5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的人群分布特征 |
3.2 空間分布 |
3.2.1 高脂血癥的空間分布特征 |
3.2.2 高膽固醇血癥的空間分布特征 |
3.2.3 高甘油三酯血癥的空間分布特征 |
3.2.4 混合型高脂血癥的空間分布特征 |
3.2.5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的空間分布特征 |
4 高脂血癥患病率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
4.1 人口經(jīng)濟學特征 |
4.2 生活方式 |
4.2.1 吸煙 |
4.2.2 飲酒 |
4.2.3 飲茶 |
4.2.4 體力活動 |
4.2.5 膳食情況 |
4.2.6 睡眠 |
4.3 健康狀況 |
4.4 心理狀態(tài) |
4.5 社會支持 |
5 高脂血癥患病單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 |
5.1 人口經(jīng)濟學特征 |
5.2 生活方式 |
5.3 健康狀況 |
6 高脂血癥患病影響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
6.1 兩水平空模型 |
6.2 兩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 |
6.2.1 人口經(jīng)濟學特征 |
6.2.2 生活方式 |
6.2.3 健康情況 |
討論 |
1 高脂血癥及其臨床分型的流行特征 |
2 高脂血癥患病影響因素 |
2.1 單水平與兩水平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比較 |
2.2 兩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影響因素分析 |
2.2.1 生活方式 |
2.2.2 健康狀況 |
3 多水平模型在高脂血癥患病研究中的可行性 |
4 高脂血癥防治的對策與建議 |
4.1 高危人群識別 |
4.2 患者的自我健康監(jiān)測 |
4.3 多方協(xié)作共同防治高脂血癥 |
5 研究創(chuàng)新性與局限性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綜述 高脂血癥流行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
致謝 |
(4)高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寫 |
引言 |
第一部分 2017ACC/AHA美國高血壓指南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 以單次訪問的方式普查對高血壓患病率的影響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單純腎囊腫是高血壓發(fā)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四部分 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與高血壓的關系 |
前言 |
材料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小結 |
參考文獻 |
結論 |
綜述 高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5)基于復雜網(wǎng)絡中社區(qū)發(fā)現(xiàn)方法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緒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慢性病及其共患病的研究現(xiàn)狀 |
1.3 網(wǎng)絡模型 |
1.4 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1.5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
1.6 論文組織結構 |
第2章 對象與方法 |
2.1 數(shù)據(jù)來源 |
2.2 研究對象 |
2.2.1 基本信息 |
2.2.2 研究變量 |
2.3 研究的納入排除標準 |
2.4 研究變量的確定 |
2.5 分析方法 |
2.6 質量控制 |
2.6.1 數(shù)據(jù)采集的質量控制 |
2.6.2 數(shù)據(jù)分析的質量控制 |
第3章 結果 |
3.1 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 |
3.2 研究對象的單個慢性病患病情況 |
3.2.1 全部研究對象的單個慢性病患病情況 |
3.2.2 不同性別的單個慢性病患病情況 |
3.2.3 不同年齡段的單個慢性病患病情況 |
3.2.4 不同種族的單個慢性病患病情況 |
3.3 研究對象中不同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1 全部研究對象及不同性別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2 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3.3 不同種族的慢性病患者存在共患病的比例 |
3.4 研究對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網(wǎng)絡 |
3.4.1 全部研究對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網(wǎng)絡 |
3.4.2 不同性別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網(wǎng)絡 |
3.4.3 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網(wǎng)絡 |
3.4.4 不同種族的慢性病共患病率及共患病網(wǎng)絡 |
3.5 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3.5.1 全部研究對象的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3.5.2 不同性別的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3.5.3 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3.5.4 不同種族的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發(fā)現(xiàn) |
3.5.5 不同特征人群的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參數(shù)比較 |
第4章 討論 |
4.1 單個慢性病的患病情況 |
4.2 慢性病的共患病情況 |
4.3 慢性病共患病網(wǎng)絡的社區(qū)劃分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4.5 研究的臨床意義及公共衛(wèi)生意義 |
4.6 展望 |
第5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附錄 |
(6)天津市某區(qū)干部職業(yè)群體冠心病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縮略語/符號說明 |
第一章 緒論 |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
1.2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
1.2.1 年齡 |
1.2.2 性別 |
1.2.3 吸煙 |
1.2.4 飲酒 |
1.2.5 體質指數(shù) |
1.2.6 血糖 |
1.2.7 高血壓 |
1.2.8 非酒精性脂肪肝 |
1.2.9 血脂異常 |
第二章 研究對象與診斷標準 |
2.1 研究對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體格檢查 |
2.2.2 血液樣品檢測 |
2.2.3 問卷調查表 |
2.3 疾病診斷標準 |
2.3.1 糖尿病診斷標準 |
2.3.2 高血壓分級標準 |
2.3.3 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 |
2.3.4 血脂異常診斷標準 |
2.3.5 冠心病診斷標準 |
2.4 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 |
第三章 結果 |
3.1 一般情況和生化指標水平 |
3.1.1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特征 |
3.1.2 研究對象的一般生活習慣 |
3.1.3 研究對象的體質指數(shù)情況 |
3.1.4 研究對象的血糖情況 |
3.1.5 研究對象的高血壓病患病情況 |
3.1.6 研究對象的脂肪肝患病情況 |
3.1.7 研究對象的血脂情況 |
3.1.8 研究對象的冠心病患病及既往患病情況 |
3.2 冠心病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
3.2.1 年齡 |
3.2.2 性別 |
3.2.3 吸煙與飲酒 |
3.2.4 BMI |
3.2.5 血糖 |
3.2.6 高血壓 |
3.2.7 脂肪肝 |
3.2.8 血脂情況 |
3.3 共線性診斷 |
3.4 冠心病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
3.4.1 年齡 |
3.4.2 性別 |
3.4.3 BMI |
3.4.4 血糖 |
3.4.5 高血壓 |
3.4.6 脂肪肝及高脂血癥 |
第四章 討論 |
4.1 年齡與冠心病 |
4.2 性別與冠心病 |
4.3 體質指數(shù)與冠心病 |
4.4 吸煙、飲酒與冠心病 |
4.5 高脂血癥、脂肪肝與冠心病 |
4.6 糖尿病與冠心病 |
4.7 高血壓與冠心病 |
4.8 職業(yè)與冠心病 |
4.9 D型性格與冠心病 |
4.10 高鹽飲食與冠心病 |
4.11 地域與冠心病 |
4.12 冠心病的預防 |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體檢問卷調查表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
綜述 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概況研究 |
綜述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7)不同年齡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其基于冠脈病變Gensini評分的危險因素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資料與方法 |
1.1 研究對象 |
1.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結果與分析 |
2.1 中青年組與老年組臨床資料 |
2.1.1 基本臨床資料 |
2.1.2 實驗室化驗指標及超聲心動圖 |
2.1.3 冠脈造影及PCI特征 |
2.1.4 其他住院情況 |
2.2 兩組不同Gensini積分等級的危險因素比較分析 |
第三章 討論 |
3.1 年齡與AMI發(fā)病及預后的關系 |
3.2 不同年齡AMI患者的性別差異 |
3.3 冠心病家族史對不同年齡心梗發(fā)病的影響 |
3.4 吸煙對不同年齡AMI患者的影響 |
3.5 血脂異常對不同年齡AMI患者的影響 |
3.6 糖尿病、高空腹血糖與不同年齡AMI患者的關系 |
第四章 結論 |
第五章 不足和局限 |
參考文獻 |
綜述 青壯年髙血壓病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中英文對照縮略詞表 |
附錄 |
致謝 |
(8)重慶市某區(qū)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人群常見慢性疾病調查與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語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內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對象及方法 |
2.1 研究對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統(tǒng)計學處理 |
2.4 質量控制與數(shù)據(jù)管理 |
第三章 研究結果 |
3.1 常見疾病總體檢出情況 |
3.2 人群BMI檢測結果 |
3.3 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癥和脂肪肝檢出情況 |
3.4 五種常見慢性疾病檢出率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
第四章 討論 |
4.1 健康體檢成為疾病早期篩查和診斷的重要手段 |
4.2 BMI測定結果分析 |
4.3 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血癥和脂肪肝檢出率以及影響因素分析 |
4.4 建議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
5.1 研究結論 |
5.2 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幾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結果 |
致謝 |
(9)中醫(yī)體質學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系統(tǒng)評價和方法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號說明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綜述一 中醫(yī)體質學體病相關理論綜述 |
1 體病相關理論的淵源 |
2 體病相關理論的內涵 |
綜述二 體病相關理論的臨床研究進展 |
1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開展的背景 |
2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
3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文獻綜述 |
綜述三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設計及方法學質量評價 |
1 適用于研究體病相關的臨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設計的質量評價和報告規(guī)范 |
3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質量評價現(xiàn)狀 |
前言 |
第二部分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系統(tǒng)研究與分析 |
1 資料與方法 |
1.1 納入/排除標準 |
1.2 文獻檢索和篩選 |
1.3 資料篩選與提取 |
1.4 數(shù)據(jù)分析 |
2 研究結果 |
2.1 檢索結果與流程 |
2.2 文獻計量學特征 |
2.3 研究設計基本信息 |
2.4 各體質類型的疾病譜分布 |
2.5 各體質類型發(fā)病風險較高的疾病 |
2.6 各體質類型發(fā)病風險較低的疾病 |
2.7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
2.8 納入研究的體質測量方法信息 |
3 討論 |
3.1 近10 年來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學術成就和貢獻 |
3.2 各體質與疾病的關聯(lián)性及其對臨床和公共衛(wèi)生的意義 |
3.3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方法學質量分析 |
3.4 與其他同類研究結果的比較 |
3.5 對今后體病相關研究和應用的啟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結論 |
第三部分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的meta分析:以代謝綜合征為例 |
1 資料與方法 |
1.1 納入/排除標準 |
1.2 檢索策略 |
1.3 資料篩選與提取 |
1.4 方法學質量評價 |
1.5 數(shù)據(jù)分析 |
2 研究結果 |
2.1 檢索結果與流程 |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醫(yī)體質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謝綜合征患者與一般人群體質類型比較的meta分析 |
2.5 中醫(yī)體質在不同性別、年齡的分布比較 |
2.6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 |
2.7 倒漏斗圖分析 |
3 討論 |
3.1 代謝綜合征與體質的關聯(lián)性分析 |
3.2 納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學問題 |
3.3 對臨床和科研的啟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結論 |
第四部分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方法學研究 |
1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醫(yī)藥領域觀察性研究應用和方法學的相對滯后 |
1.2 體病關系的全過程均易受到混雜因素影響 |
1.3 體質自身的特殊性對體病關系研究的影響 |
1.4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相對其他觀察性研究的優(yōu)勢 |
2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設計和實施 |
2.1 研究設計類型的選擇與比較 |
2.2 受試者納入和基線資料采集 |
2.3 體質測量中的質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 |
3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質量評價 |
3.1 現(xiàn)有標準在體病相關臨床研究質量評價中的適用性分析 |
3.2 根據(jù)現(xiàn)有標準制定體病相關臨床研究質量評價標準的建議 |
4 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報告規(guī)范 |
4.1 現(xiàn)有報告規(guī)范在體病相關臨床研究論文報告的適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聲明基礎上完善體病相關臨床研究報告質量的建議 |
結語 |
參考文獻 |
附錄 |
致謝 |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
(10)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現(xiàn)況 |
三、目的意義 |
四、研究內容及方法 |
五、技術路線 |
六、質量控制 |
七、概念界定 |
第一部分 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分析 |
一、資料來源及研究對象 |
二、臨床檢查項目 |
三、診斷標準 |
四、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分析 |
五、小結 |
第二部分 某軍醫(yī)大學教師生活方式調查分析 |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 |
二、調查對象的選擇及抽樣 |
三、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
四、調查對象生活方式狀況分析 |
五、小結 |
第三部分 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管理訪談分析 |
一、訪談提綱的設計 |
二、訪談對象的選擇及訪談方式 |
三、訪談結果分析 |
四、小結 |
第四部分 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討論與對策建議 |
一、討論 |
二、對策建議 |
三、小結 |
總結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創(chuàng)新點 |
三、不足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綜述 |
參考文獻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情況 |
致謝 |
四、合理預防控制教師群體高脂血癥的發(fā)生(論文參考文獻)
- [1]黃連溫膽湯改善血糖、血脂、血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寧.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2021(01)
- [2]老年住院患者高血壓患病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D]. 王藝涵. 吉林大學, 2021(01)
- [3]云南省永勝縣漢族居民高脂血癥患病現(xiàn)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 韓曉宇.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1
- [4]高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D]. 周亞青.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21(02)
- [5]基于復雜網(wǎng)絡中社區(qū)發(fā)現(xiàn)方法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共患病分析[D]. 孫孟姊. 吉林大學, 2020(08)
- [6]天津市某區(qū)干部職業(yè)群體冠心病危險因素分析[D]. 劉亞嵩. 天津醫(yī)科大學, 2020(06)
- [7]不同年齡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其基于冠脈病變Gensini評分的危險因素分析[D]. 姚開. 蘇州大學, 2020(03)
- [8]重慶市某區(qū)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人群常見慢性疾病調查與分析[D]. 肖喜娥.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yī)大學, 2019(03)
- [9]中醫(yī)體質學體病相關臨床研究的系統(tǒng)評價和方法學研究[D]. 羅輝.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9(04)
- [10]某軍醫(yī)大學教師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D]. 龐亞雄.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