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蛋鵪鶉的冬季飼養(yǎng)管理(論文文獻綜述)
蘇瑩瑩,李婷婷,李劍虹,包軍[1](2021)在《鵪鶉冷應激研究進展》文中認為鵪鶉具有較高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被譽為"動物人參",是目前飼養(yǎng)的最小家禽,由于個體較小,耐寒性較差,因此更易受冷應激影響。作者綜述國內外有關冷應激對鵪鶉生產性能、抗氧化功能、生理指標、腸道菌群和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并歸納緩解鵪鶉冷應激的管理措施。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E、微量礦物質、橘皮提取物、皂草提取物、姜黃素、輔酶Q10或葉酸等補充劑,可不同程度提高冷應激鵪鶉生產性能、抗氧化功能,緩解冷應激帶來不利影響,日糧中添加上述補充劑可作為減輕鵪鶉冷應激負面影響的保護性措施,為人們在鵪鶉生產中減少冷應激以及開展相關研究提供豐富資料和理論依據。
孫穎[2](2021)在《抗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毒株鵪鶉卵黃抗體的研制》文中研究說明豬傳染性胃腸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TGEV對仔豬的危害尤為嚴重,導致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造成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營養(yǎng)吸收障礙,引起仔豬嚴重腹瀉、脫水和營養(yǎng)流失,患豬死亡率極高。疫苗免疫接種是目前防控TGE的主要手段,通過對懷孕母豬進行免疫接種,初生仔豬吸吮初乳而獲得被動保護,但在生產中的實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加上毒株的不斷變異,造成疫苗免疫抗體不能給仔豬提供完全的免疫保護等,生產中對TGE的防控變得更加困難,使得本病在一些地區(qū)的豬場呈現暴發(fā),造成的損失巨大。對TGE的防控實踐中,通過注射或服用抗TGEV特異性抗體,獲得了較好效果,其中卵黃抗體(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是一種重要的抗體產品。IgY具有來源方便、制備較為簡單、價格相對低廉和效果良好的優(yōu)點,在動物疫病防治中得到廣泛使用。本研究對TGEV分離株進行增殖后制備滅活疫苗,免疫產蛋鵪鶉,提取抗TGEV IgY,通過對獲得的特異性IgY的抗TGEV作用、特異性效價、穩(wěn)定性等進行研究,獲得了一種抗TGEV流行毒株的鵪鶉源卵黃抗體,為進一步臨床應用提供了基礎材料。本研究獲得了以下結果:1.TGEV分離株在PK-15細胞中24 h病毒滴度最高。將TGEV分離株接種PK-15細胞,測定接毒后96 h內TGEV增殖曲線。結果顯示,細胞在接毒后16 h出現典型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24 h病毒滴度達到峰值(TCID50為10-7.3/m L),能滿足制備疫苗的需要。2.TGEV分離株屬流行毒株??寺~@得了TGEV分離株的N和S基因并進行序列分析,結果顯示TGEV分離株屬于Purdue like group分支,與國內雅安和哈爾濱的分離株SY-C和HE-1株親緣關系最近,屬于流行毒株。3.建立了TGEV抗體間接ELISA檢測方法。TGEV S蛋白C抗原位點蛋白最佳包被濃度1.5μg/m L,樣品最佳稀釋度1:200,酶標抗體稀釋度1:2000,孵育時間為20 min。當OD450值≥0.15時,判定結果為陽性。4.制備滅活免疫原接種鵪鶉獲得高免蛋。制備了弗氏佐劑TGEV油包水型滅活苗。接種80只產蛋鵪鶉,收集血清及高免蛋。利用SDS-PAGE電泳分離抗體蛋白,結果顯示IgY重鏈約為70 k Da,輕鏈約為28 k Da。分離純化了特異性的抗TGEV流行毒株IgY。5.獲得了純度及效價高、制備簡單、適于大量生產的抗TGEV流行毒株鵪鶉IgY。檢測TGEV IgY的效價及特異性,結果顯示第3次免疫后1周,抗體水平達到峰值(OD450為2.219)。商品苗對照組抗體的消長趨勢與試驗組一致,至免疫后第7周達到峰值(OD450為2.100)。說明制備的TGEV流行毒株滅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IgY中和效價為1:109,比血清IgG抗體效價峰值(1:120)的出現滯后5~7 d。Western blot陽性條帶的最大抗體稀釋度為1:16000。IgY在70℃下及p H位于4.0~10.0區(qū)間時效價穩(wěn)定;IgY在6 h內對胃蛋白酶具有一定抵抗力。
劉衛(wèi)東,宋素芳,程璞,王章存[3](2016)在《大米蛋白肽對低溫下鵪鶉生產性能和發(fā)病死亡的影響》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為了研究低溫環(huán)境下在產蛋鵪鶉日糧中添加大米蛋白肽對其生產性能和發(fā)病死亡的影響,試驗選擇120日齡健康黃羽蛋用鵪鶉1 600只,隨機均分為4組,每組設4個重復,每個重復100只。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不含大米蛋白肽),試驗1組、試驗2組、試驗3組分別在基礎日糧中加入1.5%、2.0%和2.5%的大米蛋白肽,試驗期4周,各組鵪鶉舍的平均溫度在10.810.9℃。結果表明:在低溫環(huán)境下,在鵪鶉的日糧中添加2.0%2.5%的大米蛋白肽不僅能顯著提高鵪鶉的生產性能(P<0.05),而且能顯著降低其發(fā)病死亡率(P<0.05)。
劉月仙[4](2016)在《家庭鵪鶉場常見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鵪鶉生長快,成熟期短,投資較少。飼養(yǎng)鵪鶉是貧困戶脫貧的捷徑,是農戶致富的門路。但是,鵪鶉在飼養(yǎng)過程中,容易發(fā)生一些疾病。筆者現就家庭鵪鶉養(yǎng)殖場常見病防治的綜合措施淺談如下。1選擇適宜品種選擇適宜的蛋用鵪鶉品種至關重要。我國現在飼養(yǎng)的蛋用鵪鶉品種中,日本鵪鶉、朝鮮鵪鶉、法國白羽鵪鶉、中國白羽鵪鶉都較好。日本鵪鶉體型較小,成年公鶉體重100120 g,母鶉
吳凡[5](2012)在《寒冷季節(jié)如何使鵪鶉多產蛋》文中認為1.調控溫度鵪鶉在15~25℃的適宜溫度下,食欲旺盛,產蛋多,種蛋受精率也高;低于10℃時,產蛋率就會明顯下降。因此,在嚴冬和早春必須采取保溫、增溫措施。2.補充光照產蛋鵪鶉每天需要12~14小時光照。冬天日照短,光線弱,需要人工補充光照。每30~40平方米鵪鶉舍裝配1只40瓦的電燈,每天天亮前2小時開燈、天亮關燈,天黑前開燈、2小時后關燈,以保持穩(wěn)定的光照強度和時間。3.強化飼喂寒天溫度變化大產蛋鵪鶉的能量消耗也大。應飼喂營
肖竺宏[6](2012)在《規(guī)?;谤g鶉養(yǎng)殖關鍵技術》文中研究指明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蛋鵪鶉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迅速,中心產區(qū)已形成養(yǎng)殖→孵化→培育→屠宰→產品深加工→銷售的產業(yè)鏈條,為進一步發(fā)展遵義市蛋鵪鶉產業(yè),適應市場需求,確保養(yǎng)殖小區(qū)養(yǎng)殖場(戶)生產出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合格產品,提高鵪鶉生產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姜海濤[7](2012)在《鵪鶉冬季產蛋技術措施》文中認為冬季氣候寒冷,日照時間短,在通常情況下,鵪鶉產蛋量會下降,甚至停產。為確保鵪鶉冬季穩(wěn)產、高產,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在飼養(yǎng)管理上應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王志鵬,魏時來,鐘方寅,范瑞成,王佳麗,田玉霞[8](2011)在《飼糧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產蛋性能和蛋品質的影響》文中指出采用單因子試驗設計,將飼糧粗蛋白質(CP)設為6個水平,分別為16%、18%、20%、22%、24%、26%,將鵪鶉分為相應6個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20只鵪鶉,試驗分2期進行,前期為6~33周齡,后期為34~41周齡,研究飼糧中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產蛋性能和蛋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第1組鵪鶉后期產蛋量顯著低于第2、3、4、5、6組(P<0.05),后期產蛋率顯著低于第2、4組(P<0.05);飼糧中CP水平對飼料轉化率未產生顯著影響(P>0.05).前期第2組鵪鶉的蛋殼強度顯著低于第6組(P<0.05);第1、2、3組蛋殼厚度顯著高于第4、6組(P<0.05).后期第1、2組蛋殼厚度顯著高于第6組(P<0.05),第1組顯著高于第4組(P<0.05).說明飼糧CP水平為18%時,鵪鶉的產蛋性能和蛋料差價最佳,CP水平在20%~26%之間時,高粗蛋白質水平飼糧并沒有促進鵪鶉產蛋性能的提高.
王志鵬[9](2011)在《產蛋鵪鶉飼糧蛋白質適宜水平的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本試驗的目的是研究飼糧中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產蛋性能、蛋品質和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采用單因子試驗設計,將飼糧粗蛋白質(CP)設為6個水平,分別為16%、18%、20%、22%、24%、26%,將試驗鵪鶉分為相應6個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20只鵪鶉,試驗分兩期進行,前期:6~33周齡,后期:34~41周齡。結果表明,飼糧CP為16%的第1組鵪鶉,后期產蛋量顯著低于2、3、4、5、6組(P<0.05),后期產蛋率顯著低于2、4組(P<0.05);飼糧中CP對飼料轉化率均未產生顯著影響(P>0.05)。前期第2組鵪鶉的蛋殼強度顯著低于6組(P<0.05);第1、2、3組蛋殼厚度顯著高于4、6組(P<0.05)。后期第1、2組蛋殼厚度顯著高于6組(P<0.05),第1組顯著高于4組(P<0.05)。第1、3、5組鵪鶉的GE代謝量顯著低于2組(P﹤0.05)。第1、2組鵪鶉的GE代謝率顯著高于4、5、6組(P﹤0.05),第3組鵪鶉的GE代謝率顯著高于5、6組(P﹤0.05)。第1組鵪鶉的N食入量顯著低于其它各組(P﹤0.05),第2、3組鵪鶉的N食入量顯著低于4、5、6組(P﹤0.05),第4、5組鵪鶉的N食入量顯著低于6組(P﹤0.05)。第6組鵪鶉的N存留量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第1、2、3組鵪鶉的N存留率顯著高于4、5組(P﹤0.05),第6組鵪鶉的N存留率顯著高于5組(P﹤0.05)。第2組鵪鶉的Ca食入量顯著高于5組(P﹤0.05)。第2組鵪鶉的Ca存留量顯著高于4、5、6組(P﹤0.05)。第1組鵪鶉的P食入量顯著低于2、4、6組(P﹤0.05)。綜合分析,飼糧CP為18%時,鵪鶉的產蛋性能、蛋料差價和養(yǎng)分利用最佳, CP在20%~26%之間時,高粗蛋白質水平飼糧并沒有促進產蛋性能和養(yǎng)分利用的提高。
辛慶強,張慧智[10](2009)在《鵪鶉的養(yǎng)殖技術》文中指出鵪鶉蛋、肉營養(yǎng)豐富,是公認的珍貴食品和滋補品,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食物。介紹了鵪鶉的生活習性、飼養(yǎng)管理、繁育、孵化及疾病防治,以期為鵪鶉的養(yǎng)殖提供技術參考。
二、產蛋鵪鶉的冬季飼養(yǎng)管理(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產蛋鵪鶉的冬季飼養(yǎng)管理(論文提綱范文)
(1)鵪鶉冷應激研究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 冷應激對生產性能的影響 |
2 冷應激對抗氧化功能的影響 |
3 冷應激對生理指標的影響 |
3.1 對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的影響 |
3.2 冷應激對代謝相關指標的影響 |
3.3 冷應激對炎癥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 |
4 冷應激對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 |
5 冷應激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
6 緩解鵪鶉冷應激的措施 |
(2)抗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毒株鵪鶉卵黃抗體的研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獻綜述 |
第一章 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控及卵黃抗體研究進展 |
1.1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研究概況 |
1.1.1 豬傳染性胃腸炎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
1.1.2 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病學 |
1.1.3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控 |
1.2 卵黃抗體及其應用 |
1.2.1 卵黃抗體的結構和功能 |
1.2.2 卵黃抗體的提取和制備方法 |
1.2.3 卵黃抗體的應用 |
1.2.4 鵪鶉用于生產卵黃抗體的可行性 |
1.3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
試驗研究 |
第二章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分離株的分析及抗體檢測ELISA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細胞、病毒及血清 |
2.1.2 主要試劑 |
2.1.3 主要儀器設備 |
2.2 方法 |
2.2.1 TGEV分離株生長曲線和病毒滴度測定 |
2.2.2 TGEV分離株遺傳變異分析 |
2.2.3 檢測 TGEV 抗體 ELISA 方法的建立 |
2.3 結果 |
2.3.1 TGEV分離株的鑒定與滴度測定 |
2.3.2 TGEV分離株的基因變異分析 |
2.3.3 建立TGEV抗體檢測ELISA方法 |
2.4 討論 |
2.5 小結 |
第三章 抗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毒株鵪鶉卵黃抗體的提取和抗病毒活性檢測 |
3.1 材料 |
3.1.1 細胞、病毒和動物 |
3.1.2 主要試劑 |
3.1.3 主要儀器設備 |
3.2 方法 |
3.2.1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毒株滅活疫苗的制備及檢驗 |
3.2.2 產蛋鵪鶉免疫及高免蛋黃的初步收集 |
3.2.3 卵黃抗體的提取及純化 |
3.2.4 卵黃抗體的理化特性及純度檢驗 |
3.2.5 抗豬傳染性胃腸炎卵黃抗體的效價測定 |
3.3 結果 |
3.3.1 TGEV分離株滅活疫苗檢驗 |
3.3.2 卵黃抗體提取方法的優(yōu)化 |
3.3.3 卵黃抗體抗TGEV效價的檢測 |
3.3.4 卵黃抗體對TGEV的中和效價 |
3.3.5 卵黃抗體的理化特性及安全性檢驗 |
3.4 討論 |
3.5 小結 |
結論 |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 |
參考文獻 |
附錄A 縮略詞及中英文對照表 (Abbreviation Index) |
致謝 |
個人簡歷 |
(3)大米蛋白肽對低溫下鵪鶉生產性能和發(fā)病死亡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動物及分組 |
1.2 試驗設計 |
1.3 飼養(yǎng)管理 |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
1.5 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
2 結果與分析 |
2.1 鵪鶉舍溫度的測定 |
2.2 鵪鶉生產性能的測定 |
2.3 鵪鶉的發(fā)病死亡情況 |
3 討論與結論 |
3.1 大米蛋白肽對鵪鶉產蛋性能的影響 |
3.2 大米蛋白肽對鵪鶉發(fā)病死亡的影響 |
(4)家庭鵪鶉場常見病的防治(論文提綱范文)
1選擇適宜品種 |
2加強飼養(yǎng)管理 |
2.1 營養(yǎng)水平與日糧配方 |
2.2 合理的飼喂 |
3控制環(huán)境條件 |
3.1 溫度 |
3.2 濕度 |
3.3 通風 |
3.4 光照 |
3.5 密度 |
3.6 衛(wèi)生 |
3.7 應急 |
4搞好疾病防治 |
4.1 新城疫 |
4.2 禽霍亂 |
4.3 支原體病(慢性呼吸道疾病) |
4.4 大腸桿菌病 |
4.5 馬立克氏病 |
4.6 雛白痢 |
4.7 球蟲病 |
4.8 潰瘍性腸炎 |
4.9 白喉病 |
4.10 石灰腳病 |
(6)規(guī)?;谤g鶉養(yǎng)殖關鍵技術(論文提綱范文)
1 品種選擇 |
2 養(yǎng)殖場的規(guī)劃布局 |
2.1 選址 |
2.2 布局 |
3 生產工藝要求 |
3.1 育雛期 |
3.2 育成期 |
3.3 種鶉 |
3.4 蛋鶉 |
4 飼養(yǎng)管理 |
4.1 育雛管理 |
4.1.1 飲水 |
4.1.2 開食 |
4.1.3 溫度 |
4.1.4 濕度 |
4.1.5 通風 |
4.1.6 光照 |
4.1.7 飼養(yǎng)密度 |
4.1.8 科學斷喙 |
4.2 育成期飼養(yǎng)管理 |
4.2.1 轉群 |
4.2.2 飼養(yǎng)條件 |
4.2.3 飼喂方法 |
4.2.4 |
(1) 公母分群 |
(2) 適當限飼 |
(3) 調溫 |
(4) 定期稱重 |
(5) 防治疾病 |
(6) 做好各項記錄 |
(7) 做好轉群前的準備 |
4.3 產蛋鶉的飼養(yǎng)管理 |
4.3.1 適時轉群 |
4.3.2 |
(1) 溫度 |
(2) 濕度 |
(3) 通風 |
(4) 光照 |
(5) 密度 |
4.3.3 飼喂方法 |
4.3.4 日常管理 |
4.3.5 防止應激 |
4.3.6 強制換羽 |
5 產蛋鵪鶉飼料配方 |
6 免疫程序 |
7 商品肉鶉免疫程序 |
(7)鵪鶉冬季產蛋技術措施(論文提綱范文)
一、適宜的溫度 |
二、良好的通風 |
三、及時補充人工光照 |
四、增加飼喂次數, 適當調整飼料配方 |
五、加強日常管理, 減少應激反應 |
六、搞好衛(wèi)生防疫工作 |
(8)飼糧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產蛋性能和蛋品質的影響(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
1.1 試驗時間與地點 |
1.2 試驗設計 |
1.3 試驗飼糧及營養(yǎng)水平 |
1.4 試驗動物及飼養(yǎng)管理 |
1.4.1 試驗動物 |
1.4.2 飼養(yǎng)管理 |
1.5 測定指標及處理 |
1.6 數據處理 |
2 結果與分析 |
2.1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生產性能的影響 |
2.1.1 對產蛋率和產蛋量的影響 |
2.1.2 對鵪鶉采食和飼料轉化的影響 |
2.1.3 對產蛋率變化趨勢的影響 |
2.1.4 對產蛋量變化趨勢的影響 |
2.1.5 對采食量變化趨勢的影響 |
2.2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2.2.1 對第14周齡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2.2.2 對第35周齡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2.3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死淘率的影響 |
2.4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蛋料差價的影響 |
3 討論 |
3.1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生產性能的影響 |
3.2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4 結論 |
(9)產蛋鵪鶉飼糧蛋白質適宜水平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
1 概述 |
1.1 鵪鶉的馴化史 |
1.2 鵪鶉分類以及資源狀況 |
1.3 鵪鶉的主要品種 |
1.4 鵪鶉的生物學特性 |
1.5 鵪鶉的價值 |
1.6 養(yǎng)鶉業(yè)的現狀與展望 |
1.7 養(yǎng)鶉業(yè)存在的問題 |
2 家禽體內蛋白質的營養(yǎng)代謝 |
2.1 家禽體內蛋白質的來源 |
2.2 蛋白質的營養(yǎng) |
3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
第二部分 試驗研究 |
1 方法與材料 |
1.1 試驗設計 |
1.2 試驗飼糧及營養(yǎng)水平 |
1.3 試驗動物 |
1.4 飼養(yǎng)管理 |
1.5 測定指標和方法 |
1.6 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
2 試驗結果 |
2.1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生產性能的影響 |
2.2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2.3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 |
2.4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死淘的影響(表9) |
2.5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產蛋鵪鶉蛋料差價的影響(表10) |
3 討論 |
3.1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產蛋性能的影響 |
3.2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蛋品質的影響 |
3.3 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對鵪鶉養(yǎng)分利用的影響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作者簡介 |
導師簡介 |
(10)鵪鶉的養(yǎng)殖技術(論文提綱范文)
1 鵪鶉生活習性 |
1.1 仍帶有野性 |
1.2 新陳代謝旺盛 |
1.3 適應性和抗病力強 |
1.4 食性廣泛 |
2 鵪鶉飼養(yǎng)場地與設備 |
2.1 場地選擇 |
2.2 建鵪鶉舍的基本要求 |
2.3 設備用具 |
3 鵪鶉的繁育 |
3.1 選種 |
3.2 配種 |
4 鵪鶉的孵化 |
4.1 溫度 |
4.2 濕度 |
4.3 通風 |
4.4 翻蛋 |
4.5 涼蛋 |
4.6 照蛋 |
5 鵪鶉的飼養(yǎng)管理 |
5.1 鵪鶉育雛期 |
5.1.1 育雛準備: |
5.1.2 飼養(yǎng)管理 |
5.1.2.1 保證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照: |
5.1.2.2 飼養(yǎng)密度: |
5.1.2.3 分群與限飼: |
5.1.2.4 管理要點: |
5.2 產蛋期 |
5.2.1 適時轉群: |
5.2.2 飼養(yǎng)環(huán)境控制: |
5.2.2.1 溫度: |
5.2.2.2 濕度: |
5.2.2.3 通風: |
5.2.2.4 光照: |
5.2.2.5 密度: |
5.3 飼養(yǎng)方式、方法 |
5.4 日常管理 |
5.5 防止應激 |
6 鵪鶉疾病的預防 |
6.1 健全的衛(wèi)生防疫制度 |
6.2 嚴格衛(wèi)生消毒 |
6.3 殺蟲滅鼠 |
6.3.1 殺蟲: |
6.3.2 滅鼠: |
四、產蛋鵪鶉的冬季飼養(yǎng)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 [1]鵪鶉冷應激研究進展[J]. 蘇瑩瑩,李婷婷,李劍虹,包軍.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21
- [2]抗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流行毒株鵪鶉卵黃抗體的研制[D]. 孫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1(01)
- [3]大米蛋白肽對低溫下鵪鶉生產性能和發(fā)病死亡的影響[J]. 劉衛(wèi)東,宋素芳,程璞,王章存.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 2016(22)
- [4]家庭鵪鶉場常見病的防治[J]. 劉月仙. 畜禽業(yè), 2016(02)
- [5]寒冷季節(jié)如何使鵪鶉多產蛋[J]. 吳凡. 農家顧問, 2012(12)
- [6]規(guī)模化蛋鵪鶉養(yǎng)殖關鍵技術[J]. 肖竺宏. 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 2012(02)
- [7]鵪鶉冬季產蛋技術措施[J]. 姜海濤. 農村科學實驗, 2012(02)
- [8]飼糧蛋白質水平對鵪鶉產蛋性能和蛋品質的影響[J]. 王志鵬,魏時來,鐘方寅,范瑞成,王佳麗,田玉霞.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06)
- [9]產蛋鵪鶉飼糧蛋白質適宜水平的研究[D]. 王志鵬. 甘肅農業(yè)大學, 2011(04)
- [10]鵪鶉的養(yǎng)殖技術[J]. 辛慶強,張慧智.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0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