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診治(論文文獻綜述)
王智勇,孟興凱,王萬祥,任建軍,王茂春,陳一博,張俊晶[1](2021)在《食管胃底吻合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討食管胃底吻合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8例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行食管胃底吻合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研究組)42例,單純行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組(對照組)66例。兩組患者均有脾大或脾功能亢進,術中常規(guī)切除脾臟。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57±41) min比(143±27) min,t=2.81,P<0.05]。研究組術后6個月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47,P<0.05)。研究組術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別為2%、5%、10%,對照組術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別為15%、21%、2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9、4.27、4.31,均P<0.05)。結論食管胃底吻合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斷流更徹底、再出血率低,在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一定的價值。
陳韻壕[2](2021)在《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患者影響,對手術療效進行綜合評價。方法選擇2015年01月至2020年06月間我院行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42例,選取同期接受內(nèi)鏡治療的患者42例作為對照組,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WBC、PLT、PT、TBIL、ALT、AST、ALB、肝臟體積、MELD評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程度,有無再出血等,收集手術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圍手術期并發(fā)癥、手術前后門靜脈內(nèi)徑及流速、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及卡方檢驗比較兩組患者的資料,采用t檢驗對手術患者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子行單因素檢驗,篩選出有差異的因子后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外科手術或內(nèi)鏡治療。手術組患者手術時間305.47±84.16 min,出血量205.24±233.86ml。42例患者未出現(xiàn)手術相關重大并發(fā)癥,術后住院13.21±4.88天出院。治療后外科組WBC及PLT比術前升高(F=51.401、37.357,P<0.001),且治療后外科組各時間點WBC及PLT均比內(nèi)鏡組高(t=9.816、13.723、9.399 和 8.046、11.598、13.409,P均<0.001);治療后外科組肝臟體積較術前增大(F=87.035,P<0.001),且治療后各時間點均比內(nèi)鏡組高(t=8.034、9.571,P均<0.001);治療前后外科組和內(nèi)鏡組的ALB無明顯變化(F=1.933、1.743,P均>0.05),但治療后各時間點外科組的ALB均比內(nèi)鏡組高(t=2.968、5.480、5.493,P均<0.001);治療前后外科組和內(nèi)鏡組的TBIL及ALT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F=11.426、13.755和34.954、15.181,P均<0.001),但各時間點兩組患者之間TBIL僅治療后第5天有顯著差異(t=3.304,P<0.05),而ALT則是治療后各時間點外科組均比內(nèi)鏡組低(t=4.178、10.658、13.219,P均<0.001);治療后外科組的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程度均得到顯著緩解(χ2=25.987和16.921,P均<0.001),而內(nèi)鏡組均無明顯緩解(χ2=5.126和5.116,P均>0.05),其中食管靜脈曲張程度在治療后第三個月外科組顯著較內(nèi)鏡組緩解(χ2=6.924,P<0.05),胃底靜脈曲張程度在治療后第六個月外科組顯著較內(nèi)鏡組緩解(χ2=9.364,P<0.05);治療后六個月內(nèi)手術組的再出血率顯著低于內(nèi)鏡組(χ2=4.086,P<0.05);治療后兩組各時間點PT、MELD、AST于術前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各時間點兩組之間PT、MELD、AST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對于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影響因子,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血栓組與無血栓組的術前門靜脈內(nèi)徑、術前門靜脈流速、術后WBC、術后門靜脈流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Child-Pugh分級、手術耗時、術中出血、術前WBC、術前術后PLT、PT、術后門靜脈內(nèi)徑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jīng)Logistics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術前門靜脈內(nèi)徑及流速是術后發(fā)生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影響因素(OR=4.966、0.285,P<0.05)。結論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安全可行的,與內(nèi)鏡相比,不僅可以治療脾功能亢進,還能促進肝臟功能恢復,緩解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降低再出血率,但術后可出現(xiàn)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術前門靜脈內(nèi)徑及流速是其影響因素,需要進行檢測。
丁澤華[3](2021)在《腹腔鏡與開腹門奇斷流術治療門脈高壓的效果對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腹腔鏡門奇斷流術與開腹手術治療門靜脈高壓在各方面的效果對比。方法選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醫(yī)院和蘇北人民醫(yī)院進行診治的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門奇斷流術,研究組患者采用腹腔鏡門奇斷流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引流量、血小板變化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收集兩組數(shù)據(jù)后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并且認為P值<0.05在統(tǒng)計學上是有意義的。結果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的引流量和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并且研究組的患者下床活動的時間以及肛門排氣時間都比對照組時間短,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住院總體費用要低于研究組患者;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各項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的比例較研究組高很多,包括發(fā)熱、肝腹水、門靜脈血栓形成、胸腔積液等情況,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上未表現(xiàn)出差異;兩組患者在術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數(shù)量上無顯著差異(P>0.05),但術后兩周內(nèi)二者血小板數(shù)目均呈上升趨勢。結論腹腔鏡門奇斷流術治療門脈高壓患者具有很多優(yōu)點,例如手術后并發(fā)癥少、出血量比較少、手術時間短、患者恢復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費用較高,綜合比較開腹手術與腹腔鏡門奇斷流術優(yōu)缺點,腹腔鏡門奇斷流術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具備普遍推廣的條件。
吳振,尹琦,胡彥華[4](2020)在《脾切斷流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進展》文中提出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我國治療門靜脈高壓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預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同時消除脾大、脾功能亢進等臨床癥狀,但手術治療后一段時間內(nèi)仍有部分患者再次出現(xiàn)嘔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認為,應激性潰瘍、門靜脈高壓性胃病以及曲張靜脈再次破裂出血是引起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尚未達成統(tǒng)一共識。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預防和治療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措施,規(guī)范不同原因引起出血的診療流程,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吳一鳴,胡潔云,徐鹿平,許瀏,周俊,陳敏芳[5](2020)在《胃鏡腹腔鏡序貫療法治療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療效》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探討胃鏡"三明治"注射治療序貫腹腔鏡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興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男33例,女19例;年齡為(63±9)歲,年齡范圍為41~83歲。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鏡"三明治"注射治療序貫腹腔鏡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設為序貫組;21例行腹腔鏡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設為腹腔鏡組。觀察指標:(1)手術情況。(2)并發(fā)癥情況。(3)治療后胃底曲張靜脈的變化情況。(4)隨訪情況。采用電話與門診方式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生存情況。隨訪時間截至2019年12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范圍)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絕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結果 (1)手術情況:序貫組和腹腔鏡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序貫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12±16)min、(57±11)mL;腹腔鏡組患者上述指標分別為(103±14)min、(55±9)mL,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63,1.052,P>0.05)。(2)并發(fā)癥情況:序貫組患者中11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圍術期出血1例、術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積液4例、門靜脈血栓4例,無死亡患者;腹腔鏡組患者中16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圍術期出血2例、術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積液4例、門靜脈血栓4例,死亡3例。兩組患者圍術期出血、腹腔鏡積液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門靜脈血栓、死亡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82,0.082,P>0.05);兩組患者術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序貫組術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經(jīng)胃鏡治療后痊愈;腹腔積液患者予低鹽飲食聯(lián)合利尿劑治療后消退;并發(fā)門靜脈血栓患者予小劑量華法林治療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鏡組術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經(jīng)胃鏡治療后痊愈,3例未能及時搶救死亡;腹腔積液患者予低鹽飲食加利尿劑治療后消退;并發(fā)門靜脈血栓患者予小劑量華法林治療后成功溶栓。(3)治療后胃底曲張靜脈的變化情況:術后6個月,31例序貫組患者均未見胃底靜脈曲張;21例腹腔鏡組患者15例未見胃底靜脈曲張,3例發(fā)生明顯胃底靜脈曲張,3例發(fā)生嚴重胃底靜脈曲張。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128,P<0.05)。術后12個月,31例序貫組患者中29例未見胃底靜脈曲張,2例發(fā)生明顯胃底靜脈曲張;21例腹腔鏡組患者中13例未見胃底靜脈曲張,3例發(fā)生明顯胃底靜脈曲張,5例發(fā)生嚴重胃底靜脈曲張。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933,P<0.05)。序貫組明顯胃底靜脈曲張患者予胃鏡治療后胃底曲張靜脈消失;腹腔鏡組明顯和嚴重胃底靜脈曲張患者中1例并發(fā)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鏡治療后胃底曲張靜脈消失。(4)隨訪情況:52例患者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8年,中位隨訪時間為4年。31例序貫組患者和18例腹腔鏡組患者生存。結論胃鏡"三明治"注射治療序貫腹腔鏡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曲張靜脈復發(fā)率、再出血率較低。
王文博[6](2020)在《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法治療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出血合井脾功能亢進的療效對比》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討擇期腹腔鏡脾切除術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和雙介入法(經(jīng)皮經(jīng)肝胃冠狀靜脈栓塞術聯(lián)合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對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進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更佳選擇依據(jù)。方法:1、采用回顧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進就診于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醫(yī)院并行擇期腹腔鏡脾切除術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和雙介入法(經(jīng)皮經(jīng)肝胃冠狀靜脈栓塞術聯(lián)合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的6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隨訪,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兩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進,術前經(jīng)過藥物治療或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后病情穩(wěn)定,且治療前肝功能Child-Pugh評分等級為A級或者B級,經(jīng)全面客觀評價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術適應癥明確、無明顯手術禁忌癥,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行手術治療。根據(jù)手術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手術組為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組,患者35例,平均年齡為56.14±8.40歲,;介入組為經(jīng)皮經(jīng)肝胃冠狀靜脈栓塞術聯(lián)合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組,患者25例,平均年齡為57.76±9.33歲。收集兩組患者術后隨訪結果,比較兩組手術治療后成功率、手術并發(fā)癥、脾功能亢進改善情況(血小板計數(shù))、肝功能指標(谷丙轉(zhuǎn)氨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轉(zhuǎn)歸率、再發(fā)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觀指標,評價兩種術式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手術操作者均為理論、實踐經(jīng)驗豐富,多次完成該術式的外科醫(yī)師或介入科醫(yī)師及其團隊。2、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M±SD)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表示。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同組治療前后比較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兩組患者術前術后不同時期轉(zhuǎn)氨酶、血小板計數(shù)等血液學指標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相同時期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轉(zhuǎn)歸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術后并發(fā)癥,余患者均手術成功順利出院;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順利出院。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術后總并發(fā)癥率為31.4%,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并發(fā)癥率20%,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與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患者脾功能亢進均緩解,兩組血小板計數(shù)相比,術后1月、術后6月、術后12月t值分別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1月谷丙轉(zhuǎn)氨酶相比獨立樣本檢驗t值為0.620,p值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6月、12月t值分別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術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轉(zhuǎn)歸有效率為100%,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轉(zhuǎn)歸有效率為48%,兩種術式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有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術后1年累計再出血率為8.5%,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1年累計再出血率為20%,兩組再出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組術后1年累計生存率分別為94.2%,雙介入(PTVE+PSE)組術后1年累計生存率分別為96%,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P=0.764)。結論:腹腔鏡脾切除切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PTVE+PSE)術對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止血效果明確,二者無明顯差異。腹腔鏡脾切除切加賁門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PTVE+PSE)術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似。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和雙介入(PTVE+PSE)術對患者術后肝功能(ALT)無明顯影響;治療脾功能亢進方面,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術后血小板上升更明顯,效果更佳。腹腔鏡脾切除切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較雙介入(PTVE+PSE)術對食管胃底靜脈曲轉(zhuǎn)歸張有效率更高。1年隨訪期內(nèi)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PTVE+PSE)術對預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隨訪期內(nèi)腹腔鏡脾切除切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PTVE+PSE)術對患者生存率無明顯影響。
趙優(yōu)優(yōu)[7](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內(nèi)鏡治療及外科手術(脾切除并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療效,并分析影響治療效果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治療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住院,病例資料和隨訪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內(nèi)鏡治療組(60例)及外科手術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臨床資料、輔助檢查結果,通過電話追蹤隨訪,記錄每組患者治療后再出血、生存和并發(fā)癥情況,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分析影響患者治療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預測因素。結果:(1)外科手術組在1個月、6個月和1年內(nèi)的再出血率為1.9%、3.8%、9.6%,內(nèi)鏡治療組分別為15.0%、20.0%、26.7%,兩組在1個月、6個月和1年內(nèi)再出血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治療方式是再出血的獨立預測因素,外科手術相對于內(nèi)鏡治療可降低再出血風險,外科手術再出血風險為內(nèi)鏡治療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顯示外科手術組1、2、3年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98.1%、90.4%、85.6%,而內(nèi)鏡治療組分別為90.0%、80.6%、72.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og-rank檢驗,P=0.142)。COX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級(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評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響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3)外科手術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1.9%)明顯高于內(nèi)鏡治療組(3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外科手術組并發(fā)癥種類多于內(nèi)鏡治療組。結論:(1)外科手術治療預防再出血效果優(yōu)于內(nèi)鏡治療,但外科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內(nèi)鏡治療。(2)治療方式是影響患者再出血的獨立預后因素,外科手術相對于內(nèi)鏡治療可降低再出血風險。(3)再出血、Child-Pugh分級和MELD評分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
劉元華[8](2020)在《OSPD與TIPS在治療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對比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背景與目的門靜脈高壓癥(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組由門靜脈系統(tǒng)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側(cè)枝循環(huán)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進、門脈高壓性胃病和腹水等。門靜脈高壓癥導致的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見、最兇險并發(fā)癥,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臨床上對于EGVB的外科治療以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見,它的臨床效果確切。近些年來,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體靜脈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發(fā)展,TIPS逐漸成為EGVB的一線治療,但它的遠期臨床療效需要進一步研究。對于治療EGVB,OSPD與TIPS的療效方面有一定的差異。故本研究將對OSPD及TIPS兩種方式治療EGVB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從而更加合理地為臨床醫(yī)生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方法回顧性分析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肝膽外科與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與TIPS治療的1 71例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OSPD組(n=83)和TIPS組(n=88)。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臨床資料,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1-3個月的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結果,同組及組間患者手術前后門靜脈壓力、兩組患者術后臨床資料。應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OSPD組83例,其中男性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48.8±10.7歲;TIPS組88例,其中男性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8.7±10.3歲。OSPD組中病因分類,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蟲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隱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類,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蟲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隱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狀核變性1例、布加綜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中,OSPD組A級肝功能52例,B級肝功能26例,C級肝功能5例;TIPS組中A級肝功能35例,B級肝功能41例,C級肝功能12例。2、OSPD組中手術開始時門靜脈壓力測定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斷流術后為(29.8±6.6)cmH2O;TIPS 術前為(38.9±7.4)cmH2O,術后為(25.2±5.6)cmH2O,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后門靜脈壓力差異上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OSPD組與TIPS組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勢:(1)術后1周、術后1-3月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組(P<0.05);(2)術后1周、術后1-3月的凝血酶原時間均短于TIPS組(P<0.05);(3)術后1周、術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組(P<0.05);(4)術后1周、術后1-3月的總膽紅素均低于TIPS組(P<0.05);(5)術后1周的谷丙轉(zhuǎn)氨酶低于TIPS組(P<0.05)。4、OSPD組中位住院總費用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組為86945.5(60523~189845)元,兩者費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SPD組術后住院時間為9(6~33)天,TIPS組為5(2~15)天,兩者住院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OSPD組中有64例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TIPS組中有15例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77.11%、17.05%,兩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OSPD組與TIPS組在隨訪過程中均有8例死亡,兩者死亡率分別為9.64%、9.09%,兩組患者死亡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OSPD組在術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別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組分別為 11.11%、17.33%、26.32%、51.35%、86.36%。兩組患者在術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OSPD組術后血常規(guī)(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時間、白蛋白、總膽紅素)得到明顯改善;TIPS組術后血常規(guī)及肝功能改善不明顯。2、與TIPS組相比,OSPD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相對更長,但是住院費用相對更低。3、與TIPS組相比,OSPD組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但是TIPS組更容易發(fā)生肝性腦病。4、與TIPS組相比,OSPD組遠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顯更低。
劉芹[9](2020)在《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治療門脈高壓癥療效的初步探討》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 的]通過回顧性對比分析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切除術,初步探討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的臨床療效。[方 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診斷為PHT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脾功能亢進且行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與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切除術的患者。分析比較兩組間性別、年齡,(1)術前指標:Child-Pugh肝功能分級、脾的縱向直徑、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B)濃度,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凝血酶原時間(PT);(2)術中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和術中是否輸血;(3)術后指標:術后住院天數(shù)、術后并發(fā)癥(再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膿腫、門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術后第1、3、7、10天的WBC、RBC、HB、PLT、ALT、AST,術后第7天、術后3月、術后1年脾的縱向直徑,術后3月、1年內(nèi)上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率及生存情況。[結 果]PHT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脾功能亢進患者共45例,其中行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10例為A組,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切除術35例為B組。A組與B組在性別、年齡上無明顯差異;(1)術前指標:肝功能分級、術前脾臟長徑等指標均無明顯差異。(2)術中指標:A組術中平均出血量為320±78.88ml,B組術中平均出血量為1473±1438.69ml,A組平均出血量較B組少,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平均手術時長為247.5±70.68min,B組平均手術時長為408.85±131.12min,A組平均手術時長較B組短,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術中有1例患者進行輸血,9例未輸血,B組術中有27例患者進行輸血,8例未輸血,二者比較得x2值為14.917,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術后指標:①術后實驗室指標比較:A組術后3d、7d、10d PLT 分別為(149.20±43.78)× 109/L、(220.30±73.57)× 109/L、(256.00±42.23)×109L,B組術后3d、7d、10d PLT為(304.61±120.68)×109/L、(327.84±98.99)×109/L、(443.92±68.44)× 109/L,A 組術后第3、7、10天PLT明顯小于B組,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術后1d PT為15.4±2.05s,B組術后1d PT為18.69±2.68s,A組術后第1天PT明顯小于B組,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②術后住院天數(shù):A組平均術后住院天數(shù)為10.20±0.92d,B組平均術后住院天數(shù)為16.08±1.61d,A組術后住院天數(shù)明顯小于B組,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③術后脾臟長徑:術后3月、1年平均脾臟長徑為13.43±0.94cm、11.35±0.58cm,A組術后3月、1年平均脾臟長徑較術前平均脾臟長徑減小,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④術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組與B組術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級比較:A組Child A級共8例,Child B級2名;B組Child A級共13例,Child B級22名,二者比較得x2值為5.74,二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⑤術后并發(fā)癥:A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總例數(shù)為2例,B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總例數(shù)為20例,二者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得x 2值為4.294,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有肺部感染2例,B組有肺部感染3例,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有門靜脈血栓1例,B組有門靜脈血栓11例,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B組均無再出血患者,A組無脾膿腫患者。45例患者隨訪至今生存狀況均良好。[結 論]本研究結果初步表明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與賁門血管離斷術加脾切除術相比較,可能具有保留脾臟及其功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減少輸血率、減小對肝功能的影響,且術后血小板異常升高水平較低,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發(fā)生較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但因?qū)嵤├龜?shù)較少,尚無臨床大規(guī)模系統(tǒng)研究結果,需進一步觀察其療效、遠期效果及并發(fā)癥。
夏強強[10](2020)在《脾切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究》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討影響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PVST)形成的危險因素,并建立預測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風險評估模型,為臨床上對于評估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風險性高低做出指導,以達到早評估、早預防、早治療、從而降低患者PVST形成風險、增加患者的預后效果的目的。研究方法回顧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因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實施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有無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分為血栓組和非血栓組,其中術后血栓形成隨訪時間為6個月。進行單因素分析篩選影響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排除影響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混雜因素、進而引入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進一步驗證上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對于診斷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風險的靈敏度以及特異性,利用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檢驗評價模型,利用約登指數(shù)確定各指標的臨界點,建立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風險評估模型,對于影響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別賦予不同的分值,進而對血栓組與非血栓組分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進一步驗證上述影響因素對診斷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風險的診斷價值。研究結果一、共納入患者726例,其中血栓組患者124例,非血栓組患者602例,血栓發(fā)生率(17.08%)。單因素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年齡、手術方式、體重指數(shù)(BMI)、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前D-二聚體水平、是否合并出血病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總膽紅素(TBIL)、門靜脈流速差值、門靜脈直徑、脾靜脈直徑、脾臟最長徑、脾臟腫大程度、術后抗凝藥物是否應用、是否合并糖尿病、術前血尿素氮水平、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術前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纖維蛋白原(FBG)指標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在性別、白蛋白水平、谷草轉(zhuǎn)氨酶(AST)、直接膽紅素(DBIL)、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國際標準環(huán)比值(INR)以及血肌酐水平方面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二、血栓組患者年齡(64.25±6.657)明顯高于非血栓組(51.42±9.733)、血栓組患者中腹腔鏡手術比例(92.74%)明顯高于開腹手術(7.26%),血栓組患者手術時間(261.30±56.325min)大于非血栓組(187.26±45.774min),門靜脈流速差值高于非血栓組,術前D-二聚體水平血栓組患者高于非血栓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臟腫大程度、脾臟最長徑、門靜脈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術前D-二聚體水平是影響門靜脈高壓癥患者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PVST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上因素ROC曲線下面積(AUC)均大于0.5。其中脾臟最長徑為18.5時約登指數(shù)最大為0.634;門靜脈流速差值為6.5時約登指數(shù)最大為0.472;術前D-二聚體水平為3.5時約登指數(shù)最大為0.888;回歸模型曲線下面積(AUC)為0.996,P<0.001,利用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檢驗評價模型效果P=0.18>0.05,說明回歸方程擬合優(yōu)度良好;PVST風險評估模型預測其診斷價值ROC曲線下面積為為0.735,靈敏度為86.3%,特異度為57.8%。研究結論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PVST形成是多因素共同影響導致,其中手術方式、BMI、合并糖尿病史、脾臟腫大程度、脾臟最長徑、門靜脈流速差值、合并出血病史以及D-二聚體水平影響PVST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基于以上危險因素構建的PVST風險評估模型可以較好的應用于臨床以指導臨床醫(yī)生對高?;颊哌M行早篩選、早預防從而提高患者預后效果。
二、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診治(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診治(論文提綱范文)
(2)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結果 |
3.1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手術結果 |
3.2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組與纖維內(nèi)鏡組治療前后隨訪各指標的比較 |
3.3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隨訪期間門靜脈血栓發(fā)生事件及危險因素 |
第四章 討論 |
4.1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4.2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纖維內(nèi)鏡對肝硬化患者療效對比 |
4.3 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的發(fā)生及影響因素 |
第五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中英文對照縮略詞表 |
致謝 |
(3)腹腔鏡與開腹門奇斷流術治療門脈高壓的效果對比(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對象 |
2.2 樣品采集 |
2.2.1 納入標準 |
2.2.2 排除標準 |
2.3 術前準備 |
2.4 觀察指標 |
2.5 統(tǒng)計學分析 |
2.6 麻醉與手術方法 |
2.6.1 麻醉 |
2.6.2 手術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綜述 腹腔鏡門奇斷流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的研究現(xiàn)狀 |
參考文獻 |
致謝 |
(4)脾切斷流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進展(論文提綱范文)
1 脾切斷流術術后近期再出血的原因 |
1.1 手術遺漏的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
1.2應激性潰瘍出血 |
1.3門靜脈高壓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出血 |
2 脾切斷流術術后遠期再出血的原因 |
2.1 殘留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
2.2 門奇靜脈之間側(cè)支循環(huán)重新形成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
3 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 |
3.1 近期再出血的治療 |
3.1.1 手術遺漏的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治療 |
3.1.2 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治療 |
3.1.3 PHG出血的治療 |
3.2 遠期再出血的治療 |
3.2.1 內(nèi)鏡治療 |
3.2.2 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
3.2.3 手術治療 |
3.2.4 肝移植 |
4 小結 |
(6)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法治療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出血合井脾功能亢進的療效對比(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對照表 |
第1章 緒論 |
第2章 對象和方法 |
2.1 研究對象 |
2.1.1 納入標準 |
2.1.2 排除標準 |
2.1.3 診斷參考標準 |
2.1.4 患者基本資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術前相關準備 |
2.2.2 手術步驟及方法 |
2.3 隨訪觀察 |
2.4 統(tǒng)計方法 |
第3章 結果 |
3.1 兩組患者術前基本資料比較 |
3.2 手術成功率的分析 |
3.3 手術并發(fā)癥分析 |
3.4 術后各項指標的臨床對比分析 |
3.5 食管靜脈曲張轉(zhuǎn)歸分析 |
3.6 術后再出血率分析 |
3.7 生存率分析 |
第4章 討論 |
第5章 結論 |
綜述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縮略詞參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綜述 |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機制 |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診斷 |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療 |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藥物治療 |
2.4.1 血管活性藥物 |
2.4.2 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 |
2.4.3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
2.5 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 |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內(nèi)鏡治療 |
2.6.1 食管靜脈曲張?zhí)自g |
2.6.2 硬化劑注射術 |
2.6.3 組織膠注射術 |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療 |
2.7.1 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體分流術 |
2.7.2 經(jīng)靜脈球囊閉塞逆行栓塞術 |
2.7.3 經(jīng)皮經(jīng)肝食管胃底靜脈栓塞術 |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術治療 |
2.8.1 分流術 |
2.8.2 斷流術 |
2.8.3 肝臟移植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 |
3.1 研究資料 |
3.1.1 納入標準 |
3.1.2 排除標準 |
3.2 評分標準 |
3.3 治療方法 |
3.4 資料采集 |
3.5 統(tǒng)計學方法 |
第4章 結果 |
4.1 一般資料 |
4.2 再出血情況 |
4.3 再出血影響因素分析 |
4.4 生存情況 |
4.5 生存率影響因素分析 |
4.6 并發(fā)癥 |
第5章 討論 |
第6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作者簡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謝 |
(8)OSPD與TIPS在治療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對比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 |
2.1 研究對象 |
2.2 方法 |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
第三章 結果 |
3.1 兩組患者的術前資料比較 |
3.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門靜脈壓力比較 |
3.3 兩組患者術后資料比較 |
第四章 討論 |
4.1 兩種術式對門靜脈壓力的影響 |
4.2 兩種術式對血常規(guī)的影響 |
4.3 兩種術式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
4.4 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
4.5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并發(fā)癥 |
4.6 兩組患者術后死亡率 |
4.7 兩組患者術后再出血率 |
第五章 結論 |
第六章 全文小結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綜述 |
參考文獻 |
中英文對照縮略詞表 |
攻讀學位期間成果 |
致謝 |
(9)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治療門脈高壓癥療效的初步探討(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詞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 |
結果 |
討論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綜述 門靜脈高壓的診斷及外科治療的進展 |
參考文獻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 |
致謝 |
(10)脾切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縮略詞 |
第一章 背景 |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 |
2.1 資料收集 |
2.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
2.2.1 納入標準 |
2.2.2 排除標準 |
2.3 PVST的診斷標準、分級以及脾臟腫大程度分級 |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
2.5 PVST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
第三章 結果 |
3.1 PVST影響因素的篩選 |
3.2 PVST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 |
第四章 討論 |
第五章 結論 |
5.1 研究結論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參考文獻 |
綜述 腹腔鏡脾臟切除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研究現(xiàn)狀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四、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和診治(論文參考文獻)
- [1]食管胃底吻合聯(lián)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J]. 王智勇,孟興凱,王萬祥,任建軍,王茂春,陳一博,張俊晶.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21(05)
- [2]腹腔鏡脾切除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D]. 陳韻壕. 南方醫(yī)科大學, 2021
- [3]腹腔鏡與開腹門奇斷流術治療門脈高壓的效果對比[D]. 丁澤華. 大連醫(yī)科大學, 2021(01)
- [4]脾切斷流術后再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進展[J]. 吳振,尹琦,胡彥華. 醫(yī)學綜述, 2020(17)
- [5]胃鏡腹腔鏡序貫療法治療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療效[J]. 吳一鳴,胡潔云,徐鹿平,許瀏,周俊,陳敏芳.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20(06)
- [6]腹腔鏡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與雙介入法治療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出血合井脾功能亢進的療效對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學, 2020(08)
-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分析[D]. 趙優(yōu)優(yōu). 吉林大學, 2020(08)
- [8]OSPD與TIPS在治療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對比研究[D]. 劉元華. 南方醫(yī)科大學, 2020(01)
- [9]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加脾動脈結扎術治療門脈高壓癥療效的初步探討[D]. 劉芹. 昆明醫(yī)科大學, 2020(02)
- [10]脾切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血栓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究[D]. 夏強強. 河南大學, 2020(03)
標簽:腹腔鏡論文;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論文; 門靜脈系統(tǒng)論文; 脾切除論文; 門靜脈高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