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毛小鼠同類系的培育(論文文獻綜述)
劉孟端[1](2018)在《Hr基因功能及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說明研究背景:無毛基因(Hr)是Jumonji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定位于14號染色體上的D2區(qū),在染色體上跨越14 kb,包含20個外顯子和18個內(nèi)含子,主要編碼1182個氨基酸,基因長度為19486 bp,其表達產(chǎn)物為約127 kDa的無毛蛋白(hairless protein,HR)。HR功能的缺失可引起毛囊解體,外根鞘細胞凋亡數(shù)目顯著增多,導致大部分外根鞘結構被破壞,擾亂毛發(fā)的正常生長周期,使新毛發(fā)的形成受阻。目前對Hr基因的相關研究較少,我們不能斷定它的確切功能,但是Hr基因突變能夠?qū)е吕ッ餍∈竺l(fā)脫落并保持終身無毛狀態(tài),因此豫醫(yī)無毛小鼠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毛發(fā)生長調(diào)控機制的模型。目的:探索Hr基因的基因功能。研究Hr基因突變對昆明小鼠皮膚中分子機制的影響,探究豫醫(yī)無毛小鼠表型發(fā)生變化的原因。研究方法:(1)構建Hr基因過表達載體,將構建成功的過表達載體通過脂質(zhì)體轉(zhuǎn)染的方式轉(zhuǎn)染進小鼠成纖維細胞(NIH3T3)中,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轉(zhuǎn)染后細胞內(nèi)HR蛋白的過表達效果,通過流式細胞術研究轉(zhuǎn)染后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情況,。(2)RNA干擾實驗:體外合成siRNA,將siRNA轉(zhuǎn)染進小鼠成纖維細胞(NIH3T3),利用Western Blot研究轉(zhuǎn)染后細胞內(nèi)HR蛋白的表達效果,通過流式細胞術研究RNA干擾組細胞增殖和凋亡情況。(3)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通過雙向電泳及生物質(zhì)譜技術篩選2月齡和6月齡野生昆明小鼠和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中差異表達的蛋白,并對這些差異蛋白進行GO和KEGG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對蛋白組學檢測結果進行驗證。結果:(1)pEGFP-Hr-M和pEGFP-Hr-N重組載體構建成功,經(jīng)脂質(zhì)體轉(zhuǎn)染進入小鼠成纖維細胞后,HR蛋白表達量顯著提高,但是對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沒有顯著影響。(2)將四組特異的siRNA導入細胞后,HR蛋白表達量均降低,其中第二組siRNA靶點效果最好,但是對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沒有顯著影響。(3)通過凝膠雙向電泳檢測得到的電泳圖譜,找到其中存在差異表達的蛋白點有850個,選出其中差異較大的部分蛋白點做質(zhì)譜鑒定,鑒定成功的蛋白點有26個。(4)對鑒定出來的26個點進行GO分析,對這些蛋白質(zhì)的生物學進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主要參與細胞進程:15%;單一的生物過程:14%;應激:12%;代謝過程:12%;細胞組分:9%;多細胞的生物過程:8%;發(fā)展過程:8%。從細胞組分來分析,有24%的差異蛋白被定位于細胞內(nèi),22%被定位于細胞器中,19%被定位于細胞外,11%被定位于大分子復合物中,其它還有少部分被定位于膜上、膜蛋白等處。根據(jù)分子功能分類,這些蛋白有50%具有結合作用,22%具有催化活性,10%具有結構分子活性,剩下的部分分別具有分子功能調(diào)節(jié)作用、抗氧化活性、分子轉(zhuǎn)導活性和電子載體活性。(5)對這些差異點進行KEGG分析,結果顯示差異基因主要分布在雌激素信號轉(zhuǎn)導通路、抗原的處理與表達、內(nèi)質(zhì)網(wǎng)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壞死通路。(6)對其中的兩個與皮膚和毛發(fā)相關的差異蛋白:角蛋白17(KRT17)和Ⅲ型膠原蛋白(COL3A1)進行驗證,結果與雙向電泳結果一致。豫醫(yī)無毛小鼠2月齡和6月齡皮膚中的KRT17表達量確實高于野生昆明小鼠2月齡和6月齡的皮膚。豫醫(yī)無毛小鼠2月齡的皮膚中COL3A1高于同時期的野生昆明小鼠,但是其6月齡小鼠皮膚中COL3A1低于同時期的野生昆明小鼠。結論:(1)Hr基因過表達和敲低均不會影響小鼠成纖維細胞(NIH3T3)的增殖和凋亡。(2)雙向電泳檢測出的差異蛋白有850個,然后選取部分點經(jīng)過生物質(zhì)譜分析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找出了26個差異蛋白,這些差異蛋白主要集中在雌激素信號轉(zhuǎn)導通路、抗原的處理與表達、內(nèi)質(zhì)網(wǎng)蛋白的加工和程序性壞死相關通路,Hr基因的突變影響了小鼠體內(nèi)的相關通路。(3)Hr基因突變上調(diào)了KRT17的表達量,KRT17表達量的增加導致了無毛小鼠的皮膚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Hr基因的突變也影響了膠原蛋白的表達,使得COL3A1在2月齡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中的表達量升高,但是其在6月齡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中的表達量降低,導致皮膚衰老等一系列變化。
朱奎成[2](2017)在《Hr調(diào)控毛發(fā)生長發(fā)育的分子機制研究》文中指出脫發(fā)(alopecia)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僅在我國,就有超過2億的人口受到脫發(fā)困擾。常見的脫發(fā)有斑禿(Alopecia areata,AA),脂溢性脫發(fā)(androgenetic alopecia AA)和全身性脫發(fā)(Alopeciauniversials,AU)三種類型,引起的原因各不相同,發(fā)病機制也不清楚,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結合其家族史和毛囊周期紊亂的共性,這些脫發(fā)均具有遺傳性。毛囊的生長周期分為生長期、退行期和休止期3個階段,這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過程,多條細胞信號通路構成復雜的網(wǎng)絡調(diào)控系統(tǒng),調(diào)控毛囊的形態(tài)發(fā)生和周期變化。因此,研究影響毛發(fā)正常生長發(fā)育的信號通路及關鍵細胞因子,可能為解決脫發(fā)難題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切入點。然而,要從眾多的信號通路網(wǎng)絡中尋找影響毛囊生長的關鍵因子并非易事。借助自發(fā)突變動物模型或遺傳工程動物模型研究毛發(fā)在特定病理表型下相關生長因子的改變,是現(xiàn)代生物遺傳學的重要手段。無毛基因(hairless,Hr)編碼的無毛蛋白(HR)對毛乳頭與毛囊上皮之間的信號傳遞及毛囊周期變化具有重要作用,無毛基因的自發(fā)突變可引起人和小鼠脫發(fā),無毛基因不同位點的突變可引起人和小鼠身體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脫發(fā),可以推測價是調(diào)控毛囊生長的必需因子。以Hr為切入點,通過建立Hr基因工程動物模型,結合自發(fā)突變小鼠,深入研究Hr的功能及其功能改變對信號通路的影響,探討調(diào)控毛發(fā)生長周期的關鍵細胞因子及信號通路。前期工作已培育Hr自發(fā)突變小鼠(豫醫(yī)無毛小鼠,YYHL)并構建Hr基因敲除小鼠(KO)。本研究利用Gateway技術在Hr基因的3427位引入點突變(G→A),構建pRP(Exp)-EF1A>mHairlessmutant>IRES/EGFP真核表達載體,顯微注射受精卵獲得轉(zhuǎn)基因F0代小鼠。PCR鑒定、篩選、交配,成功構建#3、#8和#12三條Hr突變轉(zhuǎn)基因品系。在培育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TG)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三種小鼠均表現(xiàn)為出生后毛發(fā)生長正常,到14日齡開始脫發(fā),但脫發(fā)方式有所區(qū)別。YYHL和KO小鼠皮膚毛發(fā)先稀疏,再脫盡,終生不再長發(fā);轉(zhuǎn)基因小鼠(TG)出生后14天開始從背部脫發(fā),35天時毛發(fā)從脫落部位重新生長,并不再脫發(fā)。皮膚組織學和透射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自發(fā)突變和基因敲除小鼠脫發(fā)時毛囊細胞發(fā)生凋亡,提前進入了退化期,并不再進入生長期;轉(zhuǎn)基因小鼠在脫發(fā)時經(jīng)歷了同樣的改變,但在出生后的第二個毛囊生長周期毛發(fā)能重新進入生長期。脫發(fā)時轉(zhuǎn)基因小鼠皮膚外源突變Hr的表達顯著高于內(nèi)源Hr基因,而毛發(fā)重新生長時內(nèi)源基因的表達占有顯著的優(yōu)勢,說明外源基因抑制了內(nèi)源基因的表達,突變后功能改變或喪失的無毛蛋白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導致毛發(fā)周期紊亂,引起脫發(fā)。為研究Hr對皮膚毛發(fā)全基因組轉(zhuǎn)錄譜的影響,本文用含45,281個基因的MouseWG-6 v2 Expression BeadChip檢測三種基因工程小鼠皮膚組織基因表達譜,運用GO功能注釋、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軟件對芯片結果進行分析,并與野生小鼠皮膚組織作比較。結果顯示,YYHL、KO和TG小鼠開始脫發(fā)時背部皮膚分別篩選出1839(包括965個已知功能基因和874個未知基因)、1816(包括1038個已知功能基因和778個未知基因)、2027(包括1238個已知功能基因和789個未知基因)個差異表達基因。轉(zhuǎn)基因小鼠毛發(fā)重新生長時差異表達的基因為530個(包括359個已知基因和171個未知基因。GO分析顯示差異表達的基因主要涉及到炎癥反應、表皮發(fā)育、角質(zhì)形成細胞分化、抗凋亡、細胞粘附、趨化現(xiàn)象、免疫反應、細胞增殖正向調(diào)控和細胞信號轉(zhuǎn)導等生物學過程。Kegg通路分析顯示,篩選的差異表達基因主要參與了 Notch、BMP、Wnt、P53以及鈣信號通路等。免疫組織化學結果表明HR功能改變時,BMP2在毛囊中高表達,這時WNT信號通路中的關鍵調(diào)控因子Catenin幾乎檢測不到;轉(zhuǎn)基因皮膚毛發(fā)重新生長時,BMP通路被抑制,WNT通路被顯著激活。Hr是Notch信號通路中的輔阻遏物。芯片結果顯示,HR功能改變或喪失時,Notch細胞信號通路中的HES家族基因表達升高,BMP信號通路被激活且抑制了 Wnt通路,毛囊提前進入退化期。HR功能恢復后,平衡重新建立,毛發(fā)進入正常的生長周期。此外,芯片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都顯示脫發(fā)時調(diào)控角質(zhì)形成細胞終末分化的CASP-14及構成毛囊結構骨架的角蛋白基因顯著上調(diào),透射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角蛋白絲的大量聚集,排列紊亂,細胞中見大量大小不一、類似脂滴的空泡,提示HR蛋白功能喪失或改變時,毛囊干細胞(HFSCs)終末分化為皮脂腺(SG)和角質(zhì)形成細胞(KC),毛發(fā)不能形成。實驗結果可能為研究毛發(fā)生長發(fā)育、毛囊干細胞的分化調(diào)控,進而為解決人的脫發(fā)難題提供重要思路。
魏新茹[3](2017)在《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圍來說,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肺癌類型中,大約85%左右的都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目前,肺癌的治療方式一般有手術切除,放療,化療,但是這些常見的治療手段并沒有顯著性地延長肺癌病人的生存周期。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肺癌治療上的重大突破。針對NSCLC有效的藥物主要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還有針對棘皮動物微管相關蛋白樣4 (EML4) /間變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EML4-ALK突變的藥物,還有其他分子靶向藥物。分子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好,但是肺癌病人在用藥1年左右往往會出現(xiàn)耐藥現(xiàn)象。而且最近引入的腫瘤免疫療法,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TLA-4抗體,PD-1抗體,PD-L1抗體對部分病人有效,對另外一部分病人則無應答。所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此,肺癌治療仍然需要新的治療方案。嵌合型抗原受體基因修飾的T細胞(CART)作為腫瘤靶向免疫治療,在體外和臨床實驗中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靶向性和有效的殺傷性,其中以靶向CD19分子的CAR-CD19T在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中獲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CART細胞在實體瘤中的應用并沒有取得很好的療效,主要是因為實體瘤缺少真正的腫瘤特異性的抗原,還有其表面的腫瘤相關性抗原的異質(zhì)性。簡而言之,就是選取不同的腫瘤相關性抗原作為CART細胞的靶點,在不同的實體瘤取得的治療效果不同,即使是同一個腫瘤也有可能治療效果不一樣。因此,選擇腫瘤相關性抗原作為CART的靶點來治療實體瘤是很重要的。只有很少的腫瘤相關性抗原已經(jīng)被篩選出來作為治療NSCLC的CART細胞的靶點。最近有文獻報道,聚糖蛋白-3 (glypican-3)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中-肺鱗狀細胞癌,是非常有希望的CART的靶點。然而,在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CART細胞治療,在臨床一期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11個病人中只有2個病人達到了部分緩解。黏蛋白MUC1,是一種跨膜的糖蛋白,在很多類型的腫瘤,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都會有異常的高表達。以黏蛋白MUC1為CART細胞治療靶點的臨床試驗正在招募四種類型的實體瘤病人,其中就包括非小細胞肺癌的病人(臨床試驗編號:NCT02587689)。因此,基于以上研究進展,黏蛋白MUC1可以是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一個很有希望的CAR T細胞的靶點。前列腺干細胞抗原(PSCA)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方式錨定在細胞表面的腫瘤相關性抗原,主要是在前列腺癌表面異常高表達,也有報道說PSCA也在其他腫瘤表面,例如膽囊腺癌和胃癌。有意思的是,也有報道證明PSCA經(jīng)常在非小細胞肺癌肺癌中過表達。當然,PSCA是否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具有普遍性的過表達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但是基于PSCA抗原的治療方案到目前來說已經(jīng)比較成熟。有很多報道表明,基于抗PSCA抗體的,以PSCA作為靶點的治療方式,以及多肽疫苗已經(jīng)用來治療前列腺癌。進一步來說,以PSCA為靶點的CART細胞療法已經(jīng)用來在人源化小鼠中來治療胰腺癌。而且,靶向PSCA抗原的CART細胞治療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胰腺癌的臨床試驗已經(jīng)在進行中(臨床試驗編號:NCT02092948; NCT02744287)。以上的臨床前實驗以及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已經(jīng)充分說明PSCA是一個很理想的CART細胞治療靶點。但是,關于PSCA是否也可以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CART細胞的靶點,還沒有相關的文獻報道。這也是本文中需要研究證明的。病人來源的異種移植模型(PDX model)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到轉(zhuǎn)化醫(yī)學研究中,特別是人類癌癥的研究。在PDX模型中,來自病人的原代標本可以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中不斷傳代,而且在不同的代數(shù)之間保持了與原代標本基本上相同的特征。在本論文的第一部分,我們首先建立了病人來源的非小細胞肺癌的PDX模型,并且驗證了在小鼠體內(nèi)的非小細胞肺癌仍然維持著與原代病人標本相似的形態(tài)、免疫表型、分子標記、基因表達水平等特點。緊接著的下一步實驗,我們用免疫組化的方式證明了在非小細胞肺癌PDX模型中確實有MUC1和PSCA過表達的現(xiàn)象。然后,我們分別成功構建了靶向MUC1和PSCA的嵌合抗原受體(MUC1.CAR和PSCA.CAR)的慢病毒載體,并在體外用肺癌細胞系驗證了靶向MUC1和PSCA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殺傷的特異性以及有效性。最后,在PDX模型中,靶向PSCA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可以抑制異常高表達PSCA的非小細胞肺癌在小鼠體內(nèi)的生長。更重要的是,靶向PSCA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聯(lián)合靶向MUC1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在治療PDX模型中表達PSCA和MUC1雙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更加顯著。綜上所述,在本論文中,我們的研究表明腫瘤相關性抗原PSCA和MUC1都可以作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CAR T細胞的很好的靶點,而且兩種CAR T細胞的聯(lián)合治療會進一步加強抗腫瘤的療效。
張全勝[4](2016)在《嚙齒類實驗動物品系介紹》文中認為1遺傳特性分類實驗動物根據(jù)其遺傳特性分為近交系、封閉群、突變系和雜交一代。1.1近交系:近交系也可稱為純品系。是采用兄妹交配獲親子交配的方式連續(xù)繁殖20代以上,其基因純合度可達98.6%。具有個體之間的遺傳一致性。由于近親繁殖增加了特定部位純合子互相配合的可能性,因而減少了遺傳變異,保持了遺傳的穩(wěn)定性和遺傳基因的同源性。所以,在相同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下,其表現(xiàn)型是均一的,對各種刺激的反應
朱拓[5](2015)在《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學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說明NIH稀毛小鼠是在NIH正常小鼠繁育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自發(fā)突變的基因突變小鼠,突變表型為體表被毛稀疏且無須。本論文的工作主要對NIH稀毛小鼠的部分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本實驗通過窩產(chǎn)仔數(shù)和仔鼠離乳期成活率對NIH稀毛小鼠的繁殖性能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小鼠的臟器系數(shù)與臟器石蠟切片的光鏡觀察對NIH稀毛小鼠的臟器發(fā)育情況進行了研究。使用了掃描電鏡對NIH稀毛小鼠和NIH正常小鼠的背部皮膚進行了掃描觀察。研究結果表明NIH稀毛小鼠幼鼠的窩產(chǎn)仔數(shù)與仔鼠離乳期存活率均低于NIH正常小鼠,部分臟器系數(shù)差異顯著(P<0.05),心、肝、肺、腎組織學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NIH稀毛小鼠的背部皮膚表現(xiàn)為皮下組織及真皮層內(nèi)毛囊數(shù)量較少且毛囊出現(xiàn)角化現(xiàn)象,未觀察到明顯的毛干結構。為探究NIH稀毛小鼠免疫能力是否發(fā)生改變,本實驗使用了ELISA法對NIH稀毛小鼠與NIH正常小鼠血清中的IgG的表達量進行了檢測與比較,另取小鼠脾淋巴細胞亞群后使用流式細胞術進行檢測,得到CD4+CD3+/CD8+CD3+的比值。使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同月齡小鼠的CD4+CD3+/CD8+CD3+的比值進行分析。此外,還使用了血常規(guī)檢測儀對小鼠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了檢測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NIH稀毛小鼠血清中的IgG表達量與NIH正常小鼠無顯著差異,而脾淋巴細胞亞群中的CD4+CD3+/CD8+CD3+的比值低于NIH正常小鼠,差異顯著。NIH稀毛小鼠的部分血常規(guī)指標也與NIH正常小鼠有著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表明NIH稀毛小鼠除了表型的改變外,其它生物學特性也發(fā)生了改變,有著極高研究價值和開闊的前景,可以開發(fā)為一種新的小鼠模型。
李曉娟,李碩,白冰珂,胡燕,李蓓,侯俊,李瑞生[6](2014)在《BALB/c突變卷毛小鼠皮膚組織結構的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討B(tài)ALB/c突變卷毛小鼠的皮膚組織結構與正常BALB/c小鼠之間是否存在突變差異。方法選擇10 d、21 d、42 d和63 d四個不同日齡組的BALB/c突變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每組各10只,觀察兩組小鼠被毛外觀差異情況,取兩小塊皮膚組織,直接鏡檢毛囊結構和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 BALB/c突變卷毛小鼠生長至10 d時被毛彎曲,能夠與同日齡的正常小鼠加以鑒別。鏡檢觀察21 d、42 d和63 d的BALB/c突變卷毛小鼠毛囊中毛發(fā)根數(shù)明顯少于正常小鼠,被毛稀疏且毛發(fā)卷曲明顯。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顯示四個不同日齡組的BALB/c突變卷毛小鼠的毛囊數(shù)均顯著少于正常小鼠。63 d的BALB/c突變卷毛小鼠處于生長期的毛囊中可見毛發(fā)彎曲的現(xiàn)象。結論 BALB/c突變卷毛小鼠的毛囊和皮膚組織結構與正常小鼠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其皮膚組織結構也發(fā)生了改變,這為今后研究突變卷毛小鼠的突變基因和模型應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李彥紅[7](2012)在《昆明(KM)突變小鼠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模型的研究》文中認為背景KM突變小鼠是我所KM封閉群小鼠繁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例自發(fā)突變小鼠,表型異常,全身被毛稀少,表皮增厚有皺褶。為進一步育種研究,于SPF級動物房內(nèi)進行近交化培育保種,其突變表型可穩(wěn)定遺傳。該KM突變小鼠初生時與野生型KM小鼠間表型無差異,至一周左右被毛生長后即可與野生型相區(qū)分,其被毛稀疏,至離乳仍可見粉紅色皮膚,成年后皮膚明顯松弛褶皺,表面干燥,部分動物有皮屑脫落,部分動物出現(xiàn)皮膚潰破,類似于人類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病變表現(xiàn)。因此我們對KM突變小鼠進行近交系培育,以期發(fā)現(xiàn)其突變的遺傳規(guī)律并對突變基因進行定位;同時,研究中主要對該突變小鼠的生物學特性進行觀察分析,檢測其在生物學特性方面與野生小鼠間的差異;根據(jù)突變小鼠的表型,觀察其皮膚的病理改變及免疫細胞和分子改變,檢測免疫器官脾臟和淋巴結淋巴細胞的改變等,目的在于了解KM突變小鼠的系統(tǒng)表型特點、遺傳規(guī)律等,為其后的基因定位和機制研究奠定基礎,以期開發(fā)新的疾病動物模型。方法選用同胞雜交、測交等方法近交培育的KM突變小鼠和對照野生小鼠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遺傳規(guī)律;電子攝像動態(tài)觀察表型;對不同月齡,不同性別小鼠進行體重、臟器系數(shù)、代謝率、體溫、及血液學常規(guī)、生化檢測;通過常規(guī)HE病理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及特殊染色對3月齡、6月齡KM突變小鼠和野生KM小鼠皮膚炎癥細胞及細胞因子進行檢測比較及脂肪組織脂肪因子瘦素檢測比較;對不同年齡段的小鼠皮膚組織、脾臟及淋巴結細胞的凋亡與增殖以及脾臟、淋巴結組織T、B細胞數(shù)量進行檢測比較。結果KM突變小鼠近交培育至第10代,突變表型穩(wěn)定遺傳,通過觀察突變表型外顯率,基本符合孟德爾基因分離規(guī)律,且與性別無關,推測為單基因控制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突變;突變表型為皮膚稀毛、皮屑、皮皺等;KM突變小鼠的體重與同齡野生小鼠比較明顯降低,且生長緩慢,但除胸腺及腹腔脂肪臟器系數(shù)比KM野生小鼠低之外,其它主要臟器重量系數(shù)均高于野生KM小鼠;體溫高,平均日飲水量大;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百分比比同齡野生小鼠多,粒細胞百分比隨年齡增長下降;單核細胞百分比呈明顯增高的趨勢;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高;皮膚組織病理表現(xiàn)為表皮細胞壞死,上皮角化過度或不全,顆粒層增厚,基底細胞層水腫,真皮淺層血管擴張,結締組織炎細胞浸潤等;皮膚真皮層T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浸潤,炎癥因子IL-6、IL-22、TNF-α、IFN-γ表達增多;脂肪組織瘦素表達增多;表皮細胞凋亡增多,毛囊及皮脂腺細胞增殖減少;脾臟及淋巴結細胞凋亡相對增多,3月齡、6月齡KM突變小鼠增殖增加,9月齡突變小鼠脾臟增殖下降;3月齡、6月齡KM突變小鼠脾臟及淋巴結內(nèi)T、B淋巴細胞均相對增多,9月齡時脾臟及淋巴結B細胞下降,T細胞增多。結論此次發(fā)現(xiàn)的KM自發(fā)突變小鼠突變表型主要為皮膚組織自發(fā)慢性炎癥病變,全身系統(tǒng)性炎癥改變,與人類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變有相類似的病理改變和細胞分子改變,且表型能穩(wěn)定遺傳。繼續(xù)深入研究并定位突變基因有望培育成為一種新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的動物模型。
徐平[8](2011)在《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保存和共享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實驗動物科學作為在現(xiàn)代科學帶動下崛起的一門以生物學為主體,以醫(yī)學、生物學為核心的綜合性新興學科,正以異乎尋常的發(fā)展速度影響著整個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實驗動物資源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條件,是一種完整的生物型研究工具和試驗對象,作為相似度高、可控性強、使用經(jīng)濟、操作簡便的有生命模型,實驗動物廣泛運用于探索生命奧秘、研究疾病機制及防治等生命科學各
譚端[9](2008)在《家蠶近交系遺傳檢測及其方法的研究》文中認為家蠶(Bombyx mori)是重要的經(jīng)濟昆蟲,用作實驗遺傳動物的歷史已達百年。其遺傳背景清楚,各種突變性狀豐富,而且具有體型小、繁殖周期短、繁殖系數(shù)高、易飼養(yǎng)等特點,具備實驗動物的遺傳特性。采用高度近交的動物可減少實驗動物數(shù)量和實驗重復次數(shù),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和可重復性。近交系實驗動物的顯著特點是其基因純合性及遺傳穩(wěn)定性,但在培育、保種及繁殖生產(chǎn)過程中,存在著發(fā)生遺傳變異或遺傳污染的可能,所以需要對近交系進行嚴格、定時的遺傳檢測。對于家蠶,以培育理想的實驗動物為目的的高度近交系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近交系的遺傳檢測也是近交系培育工作的需要。有關實驗動物的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利用皮膚移植法、免疫標記基因檢測法和生化基因標記檢測法等進行常規(guī)檢測。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展迅速,可以直接檢驗動物基因組核酸的改變,為家蠶近交系的遺傳檢測提供了直接、客觀的途徑。本研究利用RAPD引物或SSR引物對家蠶全同胞交配近交系BmIS-C108和BmIS-Dazao,以及28個同源導入近交系進行了遺傳純度的檢測,期望能探索并初步建立家蠶近交系遺傳純度檢測的技術體系,為家蠶實驗動物化、模式生物化等相關研究奠定基礎。主要結果如下:1、家蠶近交系BmIS-C108的RAPD檢測以培育系的親本19-100為對照品系,利用28條隨機引物,采用RAPD-PCR技術對家蠶20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系IS-C108的3個蛾區(qū):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各30個個體進行了遺傳純度檢測。28條引物在IS-C108的3個蛾區(qū)中分別擴增出183條、182條、182條帶,其中多態(tài)性條帶分別為7條、5條、5條,多態(tài)性帶頻率分別為3.825%、2.747%、2.747%,平均為3.106%;在親本19-100中擴增出189條帶,多態(tài)性條帶為17條,多態(tài)性帶頻率為8.995%。在品系間,IS-C108蛾區(qū)間的多態(tài)性頻率僅為6.486%,比親本19-100多態(tài)性帶頻率(8.995%)小,IS-C108與19-100的多態(tài)性頻率為22.751%。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這3個群體的遺傳純度分別為0.9976、0.9982、0.9982,平均為0.9980,親本19-100蛾區(qū)內(nèi)的遺傳純度為0.8994。2、家蠶近交系BmIS-C108的SSR檢測對上述實驗材料采用SSR-PCR技術進行遺傳檢測,所使用的28對SSR引物分別屬于家蠶SSR標記連鎖圖的28個連鎖群。28對引物在IS-C108的3個蛾區(qū)中均擴出61條帶,其中多態(tài)性條帶均為1條,多態(tài)性帶頻率也均為1.639%;在親本19-100中擴增出73條帶,其中多態(tài)性條帶為5條,多態(tài)性帶頻率為6.849%。在品系間,IS-C108蛾區(qū)間的多態(tài)性頻率僅為3.279%,IS-C108與19-100的多態(tài)性頻率為20.548%。家蠶近交系IS-C108的3個蛾區(qū)的平均等位基因數(shù)、平均觀測雜合度、平均期望雜合度和Hardy-Weinberg平衡偏離指數(shù)都分別為2.179、0.016、0.016、0,親本19-100相對應的值為:2.964、0.068、0.046、0.478。C108近交系的3個蛾區(qū)的Hardy-Weinberg平衡偏離指數(shù)(D)都為0,結果表明該近交系的基因型的分布處于平衡狀態(tài),而19-100的相應數(shù)值為0.478,表明品系19-100的雜合子過剩。IS-C10820-1、IS-C10820-2、IS-C10820-3這3個群體的遺傳純度的分別為0.9984、0.9989、0.9984,平均為0.9986,親本19-100蛾區(qū)內(nèi)的遺傳純度為0.9185。3、家蠶近交系BmIS-Dazao的SSR檢測以培育系的親本19-200為對照品系,利用20對SSR引物,采用SSR-PCR技術對家蠶20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系IS-Dazao的3個蛾區(qū):IS-Dazao20-1、IS-Dazao20-2、IS-Dazao20-3,各30個個體進行了遺傳純度檢測。20對引物在IS-Dazao的3個蛾區(qū)中均擴增出51條帶,其中多態(tài)性條帶均為1條,多態(tài)性頻率也均為1.961%;在親本19-200中擴增出52條帶,多態(tài)性條帶為2條,多態(tài)性帶頻率為3.846%。在品系間,IS-Dazao 3個蛾區(qū)個體間的多態(tài)性頻率為3.846%,與親本19-200多態(tài)性帶頻率(3.846%)相當。IS-Dazao 3個蛾區(qū)的平均等位基因數(shù)、平均觀測雜合度、平均期望雜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離指數(shù)均分別為2.550、0.020、0.020、O;遺傳純度分別為:0.9993、0.9987、0.9993,平均為0.9991;親本19-200系統(tǒng)的平均等位基因數(shù)、平均觀測雜合度、平均期望雜合度均、Hardy-Weinberg平衡偏離指數(shù)、遺傳純度分別為2.600、0.038、0.038、0、0.9980。結果表明IS-Dazao和培育系的親本19-200的基因型分布處于平衡狀態(tài),IS-Dazao的遺傳純度較高,平均為99.91%。4、家蠶同源導入近交系的SSR檢測采用SSR-PCR技術對家蠶28個同源導入近交系進行了遺傳檢測,所使用的28對SSR引物分別屬于家蠶SSR標記連鎖圖的28個連鎖群。得到28個同源導入近交系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均為100%。結果表明,經(jīng)20代以上的回交,除目的基因外,均為輪回親本的遺傳組成。對其中的大造K進行了個體DNA的基因型分析,檢測群體遺傳純度,實驗值為100%,說明同源導入近交系的遺傳純度很高。5、兩種分子標記技術對同一近交系進行遺傳檢測的比較本研究同時采用RAPD、SSR分子標記技術對家蠶20代全同胞近交系IS-C108進行了遺傳純度檢測,結果如上述1、2。(1)多態(tài)水平的比較:采用RAPD分子標記擴增出的條帶數(shù)和多態(tài)性帶頻率在蛾區(qū)內(nèi)和品系間都較SSR分子標記高。(2)遺傳純度的比較:采用RAPD分子標記得到IS-C108遺傳純度的平均值為0.9980,SSR分子標記得到IS-C108遺傳純度的平均值為0.9986,僅相差0.0006。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均揭示近交系IS-C108的遺傳純度達到了預期的大于0.99以上的標準,這與IS-C108經(jīng)過20代全同胞交配的理論預測是一致的,說明這兩種分子標記技術都適合于家蠶近交系的遺傳檢測。比較之下,一條隨機引物可以檢測多個位點,因此同樣的實驗規(guī)模,所檢測到的位點覆蓋基因組的范圍更大,而且RAPD經(jīng)濟簡便,實驗進程更加迅速,是一種經(jīng)濟快速的檢測方法:一對SSR引物一般檢測的是單位點,實驗結果穩(wěn)定,可重復性比RAPD好,實驗流程與RAPD相似,操作也簡單,因此是一種較理想的檢測方法。
張應愛,孫強,楊曉,孫巖松[10](2007)在《一種快速建立同源導入近交系的方法——標記輔助選擇法》文中研究說明
二、無毛小鼠同類系的培育(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zhuǎn)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無毛小鼠同類系的培育(論文提綱范文)
(1)Hr基因功能及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的初步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Hr基因的相關研究 |
1.2 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 |
1.2.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 |
1.2.2 新基因的蛋白質(zhì)功能域分析 |
1.2.3 新基因的體內(nèi)表達規(guī)律分析 |
1.2.4 基因功能的實驗學驗證 |
1.3 差異蛋白組學 |
1.3.1 雙向電泳技術(2-DE) |
1.3.2 生物質(zhì)譜技術(MS) |
1.3.3 生物信息學分析 |
1.4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意義 |
2 Hr基因過表達載體和siRNA的構建及表達效果驗證 |
2.1 實驗材料 |
2.1.1 實驗載體及細胞 |
2.1.2 主要儀器 |
2.1.3 主要試劑 |
2.1.4 主要試劑配制 |
2.2 試驗方法 |
2.2.1 目的基因CDS區(qū)域調(diào)取 |
2.2.2 雙酶切及產(chǎn)物回收 |
2.2.3 回收的線性化載體與目的基因連接 |
2.2.4 轉(zhuǎn)化搖菌 |
2.2.5 菌落PCR鑒定 |
2.2.6 質(zhì)粒提取和酶切鑒定 |
2.2.7 測序 |
2.2.8 細胞培養(yǎng) |
2.2.9 siRNA、Hr基因過表達載體轉(zhuǎn)染NIH3T3細胞 |
2.2.10 細胞免疫組化檢測轉(zhuǎn)染組HR蛋白表達效果 |
2.2.11 WesternBlot檢測HR蛋白的表達量 |
2.2.12 流式細胞儀測轉(zhuǎn)染細胞周期和凋亡 |
2.2.13 qRT-PCR檢測Hr相對表達量 |
2.2.14 統(tǒng)計分析 |
2.3 結果 |
2.3.1 Hr擴增結果 |
2.3.2 載體線性化結果 |
2.3.3 菌落PCR檢測pEGFP-Hr克隆產(chǎn)物結果 |
2.3.4 pEGFP-Hr-M和pEGFP-Hr-N雙酶切鑒定結果 |
2.3.5 重組質(zhì)粒測序結果 |
2.3.6 熒光顯微鏡觀察轉(zhuǎn)染細胞結果 |
2.3.7 流式細胞儀檢測過表達組轉(zhuǎn)染效率結果 |
2.3.8 免疫組化檢測不同過表達組HR表達結果 |
2.3.9 WesternBlot檢測過表達組細胞HR表達結果 |
2.3.10 流式細胞儀檢測Hr過表達組細胞凋亡結果 |
2.3.11 CCK-8檢測細胞增殖結果 |
2.3.12 qRT-PCR檢測RNA干擾組Hr表達結果 |
2.3.13 WesternBlot檢測RNA干擾組HR蛋白表達量結果 |
2.3.14 流式檢測RNA干擾各組細胞周期及凋亡結果 |
2.3.15 檢測RNA干擾各組細胞增殖結果 |
2.4 討論 |
2.5 小結 |
3 差異蛋白篩選及驗證 |
3.1 實驗材料 |
3.1.1 實驗動物 |
3.1.2 實驗儀器 |
3.1.3 主要試劑 |
3.1.4 主要試劑配制 |
3.2 實驗方法 |
3.2.1 雙向電泳 |
3.2.2 質(zhì)譜鑒定 |
3.2.3 WesternBlot驗證部分差異蛋白表達量 |
3.3 結果 |
3.3.1 蛋白定量結果 |
3.3.2 雙向電泳實驗圖譜 |
3.3.3 質(zhì)譜分析差異表達蛋白點結果 |
3.3.4 差異蛋白的鑒定分析 |
3.3.5 差異蛋白質(zhì)的GO分析結果 |
3.3.6 差異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3.7 差異蛋白表達驗證結果 |
3.4 討論 |
3.5 小結 |
4 結論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個人簡歷 |
參與課題 |
碩士期間發(fā)表文章 |
(2)Hr調(diào)控毛發(fā)生長發(fā)育的分子機制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毛囊結構和生長周期 |
1.2 毛囊的形態(tài)發(fā)生 |
1.3 毛囊生長周期的識別與判斷標準 |
1.3.1 生長期 |
1.3.2 退行期 |
1.3.3 休止期 |
1.4 毛囊形態(tài)發(fā)生及生長周期中的信號調(diào)控 |
1.4.1 Wnt細胞信號通路 |
1.4.2 BMP細胞信號通路 |
1.4.3 Shh細胞信號通路 |
1.4.4 FGF細胞信號通路 |
1.4.5 Notch細胞信號通路 |
1.5 Hr與遺傳學脫發(fā) |
1.5.1 Hr基因和表達產(chǎn)物結構 |
1.5.2 Hr與毛發(fā)周期 |
1.5.3 Hr突變相關的脫發(fā)疾病 |
1.6 Gateway技術構建轉(zhuǎn)基因小鼠 |
1.6.1 通過PCR技術將目的基因克隆到入門載體上 |
1.6.2 DNA線性化和提純 |
1.6.3 DNA顯微注射 |
1.6.4 新生鼠基因檢測 |
1.7 Hr基因的研究背景 |
1.8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
第二章 Hr轉(zhuǎn)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與方法 |
2.1.1 主要儀器 |
2.1.2 主要試劑 |
2.1.3 實驗動物 |
2.1.4 利用重疊PCR擴增attB1-gene1-attB2 |
2.1.5 利用Gateway技術構建入門克隆pDown |
2.1.6 利用Gateway技術構建pUP-Promoter |
2.1.7 利用Gateway clone構建pTail- IRES/gene2 |
2.1.8 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構建最終表達載體 |
2.1.9 轉(zhuǎn)基因小鼠的制作及鑒定 |
2.1.10 轉(zhuǎn)基因小鼠交配策略 |
2.2 結果 |
2.2.1 轉(zhuǎn)基因小鼠的制作 |
2.2.2 轉(zhuǎn)基因小鼠基因型鑒定 |
2.3 討論 |
第三章 Hr在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中的作用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實驗動物 |
3.1.2 Hr突變對小鼠皮膚組織病理形態(tài)學的影響 |
3.1.3 Hr突變對小鼠皮膚組織超微結構的影響 |
3.1.4 Hr突變對小鼠皮膚組織無毛基因mRNA表達的影響 |
3.1.5 Hr突變對小鼠皮膚組織無毛蛋白表達的影響 |
3.2 研究結果 |
3.2.1 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表型觀察 |
3.2.2 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皮膚組織學觀察 |
3.2.3 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超微結構觀察 |
3.2.4 Hr突變對無毛基因轉(zhuǎn)錄和翻譯水平表達影響的研究 |
3.3 討論 |
第四章 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的基因表達譜比較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實驗動物 |
4.1.2 主要儀器 |
4.1.3 總RNA提取與cDNA制備 |
4.1.4 實時熒光定量PCR驗證芯片結果 |
4.2 芯片結果 |
4.2.1 總RNA提取及質(zhì)量監(jiān)控 |
4.2.2 差異表達基因的篩選 |
4.2.3 GO分析 |
4.2.4 差異表達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4.2.5 熒光定量PCR驗證芯片結果的可靠性 |
4.3 討論 |
第五章 協(xié)調(diào)控毛發(fā)生長的分子機制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上游調(diào)控分子分析 |
5.1.2 Hr互作網(wǎng)絡的構建及活性分析 |
5.1.3 Hr參與的信號通路活性分析 |
5.1.4 HR、BMP2、CASP14和β-caten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
5.2 結果 |
5.2.1 Hr自發(fā)突變小鼠、基因敲除小鼠和轉(zhuǎn)基因小鼠上游調(diào)節(jié)的激活或抑制分子和生物學功能 |
5.2.2 Hr基因的調(diào)控網(wǎng)絡構建 |
5.2.3 差異表達基因?qū)nt、BMP和Notch信號通路的影響 |
5.2.4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及分析 |
5.3 討論 |
總結 |
下一步研究計劃 |
參考文獻 |
英文縮寫一覽表 |
致謝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
(3)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緒論 |
1.1 肺癌的研究現(xiàn)狀 |
1.1.1 肺癌的概述 |
1.1.2 肺癌的致病因素 |
1.1.3 肺癌的治療現(xiàn)狀 |
1.2 PDX小鼠模型研究進展 |
1.2.1 PDX小鼠模型引言 |
1.2.2 免疫缺陷小鼠的發(fā)展歷史 |
1.2.3 PDX小鼠模型的應用 |
1.2.4 PDX小鼠模型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 |
1.3 CAR T細胞免疫療法 |
1.3.1 CAR的分子結構 |
1.3.2 CAR T細胞的制備以及臨床應用 |
1.3.3 腫瘤抗原的選擇 |
1.4 結語 |
第二章 實驗材料和方法 |
2.1 實驗材料 |
2.1.1 實驗動物 |
2.1.2 細胞系 |
2.1.3 肺癌樣本 |
2.1.4 臍血樣本 |
2.1.5 質(zhì)粒 |
2.1.6 引物 |
2.2 實驗試劑與耗材 |
2.2.1 實驗試劑 |
2.2.2 實驗耗材 |
2.3 實驗設備及器具 |
2.4 實驗方法 |
2.4.1 CAR-PSCA28z和CAR-MUC128z慢病毒載體的構建 |
2.4.2 細胞培養(yǎng) |
2.4.3 慢病毒包裝 |
2.4.4 慢病毒滴度測量 |
2.4.5 人臍帶血的單個核細胞的分離和制備 |
2.4.6 T細胞的分選與刺激 |
2.4.7 慢病毒轉(zhuǎn)染T細胞 |
2.4.8 T細胞的擴增與凍存 |
2.4.9 RT-PCR檢測CAR分子的表達 |
2.4.10 流式細胞術檢測CAR的表達 |
2.4.11 熒光素酶法檢測CAR T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效率 |
2.4.12 ELISA法檢測細胞因子 |
2.4.13 肺癌PDX模型的構建 |
2.4.14 H&E染色 |
2.4.15 免疫組化 |
2.4.16 肺癌皮下CDX模型的構建 |
2.4.17 CAR T在非小細胞肺癌CDX小鼠模型體內(nèi)的評估 |
2.4.18 CART在非小細胞肺癌PDX小鼠模型體內(nèi)的評估 |
2.4.19 統(tǒng)計學分析 |
第三章 實驗結果 |
3.1 非小細胞肺癌PDX模型的構建與鑒定 |
3.1.1 非小細胞肺癌PDX模型的成瘤率以及病人信息 |
3.1.2 非小細胞肺癌PDX模型中的腫瘤的病理形態(tài)學的相似性 |
3.1.3 非小細胞肺癌PDX模型不同代數(shù)之間保持了相同的分子學特點 |
3.1.4 抗原PSCA和MUC1在PDX模型中的表達情況 |
3.2 CAR分子載體的成功構建 |
3.3 CAR-PSCA和CAR-MUC1 T細胞的制備 |
3.4 PCR結果表明CAR-PSCA和CAR-MUC1片段在T細胞內(nèi)正常表達 |
3.5 CAR-PSCAT細胞在體外特異性殺傷PSCA陽性的肺癌細胞系 |
3.6 CAR-MUC1 T細胞在體外特異性殺傷MUC1陽性的肺癌細胞系 |
3.7 CAR-PSCA和CAR-MUC1 T細胞在體外體內(nèi)抑制A549細胞的生長 |
3.8 CAR-PSCAT細胞在體內(nèi)有效地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長 |
3.9 CAR-MUC1T細胞在體內(nèi)有效地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長 |
3.10 CAR-PSCA和CAR-MUC1 T細胞協(xié)同抑制原代肺癌的生長 |
第四章 討論 |
4.1 構建肺癌的PDX模型的意義 |
4.2 新型免疫缺陷小鼠的構建 |
4.3 CAR T細胞在實體瘤治療中存在的難題以及解決方法 |
4.4 CAR T細胞靶點的選擇問題 |
4.5 總結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文中縮寫 |
致謝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主要研究成果 |
(5)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學特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英文縮寫詞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獻綜述 |
一、被毛突變小鼠模型的獲得方法 |
1.1 自發(fā)基因突變 |
1.2 誘發(fā)基因突變 |
二、突變基因?qū)ν蛔冃∈笊飳W特性的影響 |
2.1 突變基因?qū)π∈蟊幻l(fā)育的影響 |
2.2 突變基因?qū)π∈竺庖吣芰Φ挠绊?/td> |
2.3 突變基因?qū)π∈笊L發(fā)育與繁殖性能影響 |
三、被毛突變小鼠模型的應用 |
3.1 皮膚病學的應用 |
3.2 免疫學、腫瘤學的應用 |
四、 NIH 小鼠簡介 |
第二篇 研究內(nèi)容 |
第一章 NIH稀毛小鼠繁殖性能及部分器官組織學研究 |
1.1 實驗材料 |
1.2 實驗方法 |
1.3 結果 |
1.4 討論 |
1.5 小結 |
第二章 NIH稀毛小鼠 IGG、T 淋巴細胞亞群 CD3+、CD4+、CD8+表達量及血常規(guī)指標的研究 |
2.1 實驗材料 |
2.2 實驗方法 |
2.3 實驗結果 |
2.4 討論 |
2.5 小結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導師簡介 |
作者簡介 |
致謝 |
(6)BALB/c突變卷毛小鼠皮膚組織結構的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實驗動物 |
1. 2試劑與飼料 |
1. 3動物被毛特征觀察 |
1. 4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測 |
2結果 |
2. 1 BALB /c突變卷毛小鼠被毛外觀的分析 |
2. 2 BALB /c突變卷毛小鼠毛囊外觀的分析 |
2. 3 BALB /c突變卷毛小鼠皮膚組織病理學分析 |
3討論 |
(7)昆明(KM)突變小鼠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模型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KM突變小鼠的繁育保種及遺傳規(guī)律的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參考文獻 |
第一部分小結 |
第二部分 KM突變小鼠的外部特征觀察及生物學特性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參考文獻 |
第二部分小結 |
第三部分 KM突變小鼠皮膚病理學改變及免疫學檢測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結果 |
討論 |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小結 |
結論 |
個人簡歷 |
致謝 |
(8)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保存和共享利用(論文提綱范文)
1 實驗動物資源的開發(fā) |
1.1 實驗動物新資源的開發(fā)技術 |
1.1.1 基因自發(fā)突變動物的培育: |
1.1.2 基因改變動物的制作: |
1.1.3 人工誘導動物模型的培育: |
1.1.4 野生動物的實驗動物化: |
1.2 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的現(xiàn)狀 |
1.2.1 國際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 |
1.2.2 國內(nèi)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現(xiàn)狀 |
2 實驗動物資源的保存和共享利用 |
3 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保存和共享利用的趨勢 |
3.1 遺傳工程動物模型的研究開發(fā)方興未艾 |
3.2 自然資源和模式生物的開發(fā)利用受到重視 |
3.3 實驗動物資源的保存技術將不斷完善 |
4 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保存和共享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
4.1 存在的問題 |
(1) 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資源不足、利用率低 |
(2) 實驗動物新資源開發(fā)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劃、無持續(xù)性投入 |
(3) 資源保存缺乏戰(zhàn)略性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穩(wěn)定的資助 |
(4) 實驗動物資源共享體系尚未建立 |
4.2 對策建議 |
(9)家蠶近交系遺傳檢測及其方法的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獻綜述 |
1.1 近交系的概念 |
1.2 近交系實驗動物的發(fā)展 |
1.3 近交系命名及分類 |
1.3.1 近交系的形成及命名 |
1.3.2 近交亞系 |
1.3.3 近交系的分類 |
1.4 近交系的特點 |
1.4.1 近交系的特征 |
1.4.2 近交系的優(yōu)點 |
1.5 近交系的意義及應用 |
1.5.1 生命科學方面 |
1.5.2 畜牧科學方面 |
1.5.3 農(nóng)業(yè)科學方面 |
1.6 近交系實驗動物遺傳檢測的重要性 |
1.7 近交系的遺傳純度檢測方法 |
1.7.1 一般形態(tài)學標記監(jiān)測 |
1.7.2 細胞遺傳學標記監(jiān)測 |
1.7.3 免疫學標記監(jiān)測 |
1.7.4 生物化學標記監(jiān)測 |
1.7.5 分子生物學技術監(jiān)測 |
1.8 家蠶近交系的構建與遺傳檢測研究進展 |
1.8.1 家蠶近交系的構建 |
1.8.2 家蠶近交系遺傳檢測研究進展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和意義 |
2.2 研究內(nèi)容 |
2.3 研究的技術路線 |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
3.1 材料 |
3.1.1 實驗材料 |
3.1.2 分子標記引物 |
3.1.3 主要試劑 |
3.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3.1.5 主要儀器設備 |
3.2 方法 |
3.2.1 基因組DNA的提取 |
3.2.2 模板DNA的制備 |
3.2.3 模板DNA的擴增 |
3.2.4 擴增產(chǎn)物的檢測 |
3.2.5 數(shù)據(jù)分析 |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
4.1 基因組模板的制備 |
4.2 家蠶近交系BmIS-C108的RAPD-PCR檢測結果 |
4.2.1 RAPD-PCR擴增結果 |
4.2.2 RAPD-PCR技術檢測的BmIS-C108的遺傳純度 |
4.3 家蠶近交系BmIS-C108的SSR-PCR檢測結果 |
4.3.1 SSR-PCR擴增結果 |
4.3.2 SSR-PCR技術檢測的BmIS-C108的遺傳純度 |
4.4 PRAD-PCR、SSR-PCR兩種方法檢測結果的比較 |
4.4.1 多態(tài)水平的比較 |
4.4.2 遺傳純度的比較 |
4.4.3 近交的遺傳效應 |
4.5 家蠶近交系BmIS-Dazao的SSR-PCR檢測結果 |
4.5.1 SSR-PCR擴增結果 |
4.5.2 SSR-PCR技術檢測的BmIS-Dazao的遺傳純度 |
4.6 同源導入近交系的SSR檢測結果 |
4.6.1 大造28個特征基因的同源導入近交系的SSR檢測結果 |
4.6.2 大造K同源導入近交系個體間的SSR檢測結果 |
第五章 討論 |
5.1 關于樣本數(shù)量 |
5.2 家蠶高純合度近交系的培育效果 |
5.3 RAPD標記技術檢測結果 |
5.4 SSR標記技術檢測結果 |
5.5 關于家蠶近交系的培育代數(shù)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文獻 |
附錄 |
在讀期間發(fā)表文章及參研課題 |
致謝 |
四、無毛小鼠同類系的培育(論文參考文獻)
- [1]Hr基因功能及豫醫(yī)無毛小鼠皮膚差異蛋白質(zhì)組學的初步研究[D]. 劉孟端. 鄭州大學, 2018(01)
- [2]Hr調(diào)控毛發(fā)生長發(fā)育的分子機制研究[D]. 朱奎成. 河南師范大學, 2017(09)
- [3]靶向PSCA和MUC1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D]. 魏新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02)
- [4]嚙齒類實驗動物品系介紹[J]. 張全勝. 實用器官移植電子雜志, 2016(02)
- [5]NIH稀毛小鼠部分生物學特性研究[D]. 朱拓. 吉林大學, 2015(08)
- [6]BALB/c突變卷毛小鼠皮膚組織結構的分析[J]. 李曉娟,李碩,白冰珂,胡燕,李蓓,侯俊,李瑞生. 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 2014(04)
- [7]昆明(KM)突變小鼠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模型的研究[D]. 李彥紅.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2012(02)
- [8]實驗動物資源開發(fā)、保存和共享利用[J]. 徐平. 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 2011(Z1)
- [9]家蠶近交系遺傳檢測及其方法的研究[D]. 譚端. 西南大學, 2008(09)
- [10]一種快速建立同源導入近交系的方法——標記輔助選擇法[J]. 張應愛,孫強,楊曉,孫巖松. 實驗動物科學,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