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小兒肝間葉錯構瘤

小兒肝間葉錯構瘤

一、小兒肝臟間葉性錯構瘤(論文文獻綜述)

王海燕[1](2021)在《兒童肝臟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間葉性錯構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探討兒童肝臟未分化性胚胎肉瘤(UES)及間葉性錯構瘤(MH)的影像表現(xiàn)。方法選取7例經(jīng)病理確診相關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3例UES及4例MH,患兒均行超聲及CT檢查。結果 UES位于肝右葉1例、肝左葉1例、占據(jù)肝左右葉1例,4例MH均位于肝右葉。超聲檢查以實性為主2例,表現(xiàn)為高回聲伴少許囊性暗區(qū),未見鈣化。囊性為主1例,囊間有不伴鈣化的偏強回聲。CT平掃表現(xiàn)為混雜密度的囊實性腫塊,伴厚薄不均分隔,增強后腫塊實性部分輕中度強化。3例均不伴鈣化,1例伴出血; MH均以囊性為主,超聲表現(xiàn)為無回聲區(qū)伴條索狀高回聲分隔,分隔較薄,無回聲區(qū)內(nèi)無血流信號,1例伴類圓形壁結節(jié)。CT平掃表現(xiàn)為液性密度為主腫塊,有薄分隔,增強后實性部分及分隔輕度強化。結論 UES與MH的影像學及臨床表現(xiàn)存在相似之處,但預后差距巨大,部分患兒即使存在較典型影像學表現(xiàn)仍可能出現(xiàn)誤診,因此必須結合病理活檢。

余輝,鄭百俊,高亞,龔偉,吳宣林,劉瑤,熊娜,余強,李鵬,郭新奎[2](2021)在《全腹腔鏡ALPPS治療小兒巨塊型肝臟腫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討采用全腹腔鏡聯(lián)合肝臟分隔和門靜脈結扎的二步肝切除術(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治療小兒巨塊型肝臟腫瘤的可行性,并總結治療經(jīng)驗。方法回顧性分析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收治的1例右肝巨塊型肝臟腫瘤患者接受全腹腔鏡ALPPS的臨床資料,分析圍手術期資料和手術情況,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結果術前準備完善后,分別于2020年7月11日、7月24日順利施行全腹腔鏡下ALPPSⅠ期、Ⅱ期手術。其中ALPPSⅠ期手術時間3 h,圍手術期未輸血;術后3 d內(nèi)體溫波動于36.3~37.5℃;術后第10天復查肝功能正常;術后超聲檢查提示門靜脈左支通暢,內(nèi)徑5.6 mm、流速42 cm/s,術后第3天殘肝容積由221 cm3增大至394 cm3,增長率為78.28%;ALPPSⅡ期手術時間6 h,右半肝完整切除,輸血600 mL;術后3 d內(nèi)體溫波動于36.3~37.8℃,術后第12天肝功能正常;術后腹腔最大引流量175 mL,后逐漸維持在20 mL/d,術后第13天夾管出院。術后病理證實為肝臟間葉錯構瘤。結論借助全腹腔鏡可安全、有效地開展ALPPS治療小兒巨塊型肝臟腫瘤,預留殘肝短期內(nèi)可代償肥大,為既往巨塊型肝臟腫瘤殘肝容積不足以施行完整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希望。

馬曉梅,陳海霞,房新志[3](2021)在《肝母細胞瘤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成人與兒童各1例比較及文獻復習》文中指出目的探討成人和小兒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臨床及病理特點。方法對1例成人和1例小兒HB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CT表現(xiàn)及病理大體、鏡下、免疫組化等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并結合文獻復習。結果成人與小兒HB實驗室檢查乙肝病毒檢測陰性,血紅蛋白均降低,成人AFP、CEA、ALP、GGT增高,小兒AFP、血小板計數(shù)、NSE、總膽固醇增高。腫塊均位于肝右葉,最大徑大于10 cm。成人及小兒HB均為混合性上皮和間葉型,主要由胎兒型及胚胎型上皮細胞及原始間葉成分構成,小兒HB間葉成分還含有骨樣成分。免疫組化,β-catenin主要表達在成人胎兒性上皮成分細胞膜和細胞漿上,而小兒胚胎性上皮則為細胞核表達,P53在各成分中的表達均為陰性。結論 HB是一種惡性腫瘤,發(fā)生在成人和小兒的HB臨床病理特點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須與肝細胞肝癌、肝肉瘤樣癌等鑒別。

曾盛熊,王成偉[4](2021)在《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誤診為肝包蟲一例》文中認為患者男,7歲,維吾爾族,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不適,無惡心嘔吐,無腹瀉及發(fā)熱等伴隨癥狀。在當?shù)蒯t(yī)院行腹部CT示:肝包蟲病。由于當?shù)蒯t(yī)院條件有限,轉入我院進行治療。本院CT:肝左內(nèi)葉、肝右葉為主區(qū)見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清楚,較大截面:10.1 cm×7.8 cm, 上下徑為9.9 cm, 鄰近肝實質(zhì)受壓,內(nèi)密度欠均勻,見線樣分隔,邊緣見絮狀稍高密度影,增強掃描分隔及邊緣區(qū)線樣、片絮狀輕度強化(圖1、2)。

李楊,劉霞,段崇鋒,宋修峰[5](2021)在《肝臟間葉性錯構瘤的CT表現(xiàn)》文中認為目的探討肝臟間葉性錯構瘤(HMH)的CT表現(xiàn),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方法回顧性分析7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HMH患者的臨床及CT特點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 7例患者中,4例病灶主體位于肝右葉,2例位于肝左葉,1例左、右葉同時受累。CT平掃表現(xiàn)為囊實性型5例,多分隔囊性型1例,實性型1例。增強后囊實性型4例實性成分及分隔輕中度強化,囊性部分無強化,1例增強掃描早期邊緣見結節(jié)狀明顯強化,后期強化逐漸向中心充填,延遲期病灶內(nèi)仍有點片狀無強化區(qū);囊性型腫瘤囊壁及分隔輕度強化,囊性部分無強化;實性型動脈期不均勻強化,門靜脈期至延遲期呈漸進式強化,強化程度高于肝實質(zhì)并夾雜不規(guī)則低密度。3例病灶內(nèi)動脈期可見肝血管分支穿行。1例病灶內(nèi)見斑點狀鈣化。結論 HMH的影像學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由于該病相對少見,應注意與其他肝臟腫瘤相鑒別,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表現(xiàn),一般可做出準確診斷。

葛亮,張勝男,詹江華,包國強[6](2020)在《嬰兒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1例并文獻復習》文中認為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是來源于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的罕見肝臟腫瘤,由Hueter于1887年最先報道,5年后Keen提出了手術切除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的報道,之后Edmondson首次描述了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的病理組織學特點[1,2]。既往研究提示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好發(fā)于肝左葉,男女發(fā)病比例約1∶4,占所有肝臟囊性病變病例總數(shù)5%以下[3]。此病在兒童中極其罕見,復習國內(nèi)外文獻,迄今為止已被報道的兒童病例僅13例[4-16]。天津市兒童醫(yī)院收

袁妙賢,尹強,劉朝陽[7](2019)在《肝臟中葉切除術治療小兒肝臟腫瘤療效與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說明目的探討肝臟中葉切除術治療小兒肝臟腫瘤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由湖南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4例肝臟腫瘤行肝中葉切除術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童2例,女童2例;年齡4~24個月,中位年齡11. 25個月。完善腹部CT、MRI及肝臟三維成像檢查后,均行肝中葉切除術。結果所有患兒順利實施肝中葉切除術,手術時間分別為300 min、240 min、250 min和240 min,術中出血量分別為600 m L、150 m L、400 m L和250 m L,術中均有輸血,輸血量分別為濃縮紅細胞320 m L、240 m L、400 m L、320 m L,血漿分別為200 m L、150 m L、150 m L和150 m L。術后病理診斷分別為間葉性錯構瘤、上皮型-胎兒型肝母細胞瘤、混合上皮間葉型肝母細胞瘤和胎兒型肝母細胞瘤。術后1例發(fā)生膽漏,經(jīng)充分引流等保守治療后治愈;無一例發(fā)生圍手術期死亡。隨訪時間5~18個月,隨訪期間無一例腫瘤復發(fā)。結論完善術前相關檢查以及肝臟腫瘤的三維成像,且熟練掌握Glission鞘分離的技巧,精準把控手術切除平面,可實現(xiàn)解剖性精準肝中葉切除;肝中葉切除術治療小兒肝臟腫瘤是安全、有效的。

廖廣界,李中堅[8](2019)在《肝間葉性錯構瘤1例報道》文中研究表明肝間葉性錯構瘤 (mesenchymal hamartoma of liver,MHL)于1903年由Maresch首先報道,臨床罕見,發(fā)病率為每年0.7/100萬。MHL曾用名較多,如海綿狀淋巴腺瘤樣腫瘤、膽汁細胞纖維腺瘤、良性間質(zhì)瘤、淋巴管瘤、膽管錯構瘤、假囊性間充質(zhì)腫瘤和囊性錯構瘤等[1]。英語文獻報道的所有MHL病例數(shù)<200例,多發(fā)生在<2歲的幼兒,平均年齡15個月,>2歲兒童和成年人腫瘤較少見,只有46例成人病例被報道[2]

簡遠熙,楊素萍,楊揚,王家平[9](2019)在《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MRI表現(xiàn)》文中指出目的探討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MRI表現(xiàn)。結論回顧性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的15例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影像及臨床資料,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總結。結果肉瘤樣癌5例,MRI上T1WI呈低/稍低信號,T2WI呈高/稍高信號;增強掃描2例動脈期病灶邊緣明顯環(huán)形強化,延遲期呈廓清表現(xiàn);3例動脈期病灶邊緣輕度環(huán)形強化,延遲期持續(xù)強化;5例病灶內(nèi)部實性成分呈結節(jié)狀明顯強化。間葉性錯構瘤3例,MRI上T1WI呈低/稍低信號,T2WI呈等/稍高信號;1例為多房囊性結構,1例以實性成分為主,1例以囊實性成分為主;增強掃描1例為向中心填充性強化,2例動脈期囊壁、分隔及少許實性成分強化,延遲期持續(xù)強化。淋巴瘤3例,MRI上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DWI呈明顯高信號,增強掃描邊緣呈輕度環(huán)形強化。另外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2例,囊腺癌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結論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MRI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一定價值。

許芝林,范維,王龍,李超[10](2019)在《ALPPS在嬰兒肝腫瘤中的臨床應用一例》文中指出

二、小兒肝臟間葉性錯構瘤(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nèi)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nèi)容查找的相聯(lián)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diào)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xiàn)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shù)據(jù)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小兒肝臟間葉性錯構瘤(論文提綱范文)

(1)兒童肝臟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間葉性錯構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檢查方法
        1.2.1 超聲檢查
        1.2.2 CT檢查
2 結果
    2.1 影像學表現(xiàn)
    2.2 病理結果
3 討論

(2)全腹腔鏡ALPPS治療小兒巨塊型肝臟腫瘤(論文提綱范文)

材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二、手術方法
結 果
討 論

(3)肝母細胞瘤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成人與兒童各1例比較及文獻復習(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
        2.1.1 一般資料
        2.1.2 CT表現(xiàn)
        2.1.3 實驗室檢查(表1)
    2.2 病理檢查
        2.2.1 大體檢查
        2.2.2 鏡下檢查
        2.2.3 免疫表型
3 討論
    3.1 文獻復習
    3.2 臨床特點
    3.3 病理學特征
    3.4 分子病理
    3.5 鑒別診斷
    3.6 預后和治療

(5)肝臟間葉性錯構瘤的CT表現(xiàn)(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 設備與方法
    1.3 圖像分析
2 結果
    2.1 病灶部位及大小
    2.2 CT表現(xiàn)
    2.3 實驗室檢查及術前診斷
    2.4 病理特點
3 討論
    3.1 概述
    3.2 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
    3.3 病理學表現(xiàn)
    3.4 影像學表現(xiàn)
    3.5 鑒別診斷

(7)肝臟中葉切除術治療小兒肝臟腫瘤療效與安全性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材料與方法
    一、臨床資料
    二、術前檢查
    三、治療方法
結果
討論

(8)肝間葉性錯構瘤1例報道(論文提綱范文)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 方法
2 結果
    2.1 巨檢
    2.2 鏡檢
    2.3 免疫組化
3 討論
    3.1 臨床特征
    3.2 診斷及鑒別診斷
        3.2.1 細胞學(FNA)
        3.2.2 組織學
        3.2.3 免疫組化
    3.3 發(fā)病機制
    3.4 治療與預后

(9)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MRI表現(xiàn)(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檢查設備和參數(shù)
    1.3 MRI圖像及病理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3.1 肝臟肉瘤樣肝細胞癌
    3.2 肝臟間葉性錯構瘤
    3.3 肝臟淋巴瘤
    3.4 肝臟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
    3.5 肝內(nèi)膽管囊腺癌
    3.6 肝臟平滑肌肉瘤

四、小兒肝臟間葉性錯構瘤(論文參考文獻)

  • [1]兒童肝臟未分化性胚胎肉瘤及間葉性錯構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J]. 王海燕.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21(11)
  • [2]全腹腔鏡ALPPS治療小兒巨塊型肝臟腫瘤[J]. 余輝,鄭百俊,高亞,龔偉,吳宣林,劉瑤,熊娜,余強,李鵬,郭新奎. 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21(07)
  • [3]肝母細胞瘤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成人與兒童各1例比較及文獻復習[J]. 馬曉梅,陳海霞,房新志. 新疆醫(yī)學, 2021(07)
  • [4]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誤診為肝包蟲一例[J]. 曾盛熊,王成偉.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21(05)
  • [5]肝臟間葉性錯構瘤的CT表現(xiàn)[J]. 李楊,劉霞,段崇鋒,宋修峰.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21(02)
  • [6]嬰兒肝內(nèi)膽管囊腺瘤1例并文獻復習[J]. 葛亮,張勝男,詹江華,包國強. 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20(01)
  • [7]肝臟中葉切除術治療小兒肝臟腫瘤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 袁妙賢,尹強,劉朝陽. 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19(10)
  • [8]肝間葉性錯構瘤1例報道[J]. 廖廣界,李中堅.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19(10)
  • [9]肝臟原發(fā)性少見腫瘤的MRI表現(xiàn)[J]. 簡遠熙,楊素萍,楊揚,王家平.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9(10)
  • [10]ALPPS在嬰兒肝腫瘤中的臨床應用一例[J]. 許芝林,范維,王龍,李超.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2019(10)

標簽:;  ;  ;  ;  ;  

小兒肝間葉錯構瘤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